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几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现行教材非常讲究新课导入,能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设计精心,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

新课导入要紧扣内容,注重“新颖”“巧妙”。其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式”“地理谜语式”“地理趣闻式”“地理诗歌式”“巧设悬念式”“警示忧思式”等。

在讲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运用了“警示忧思式”导入。“我们人类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用完了不能再生,因此用一点少一点。据估算,全球的石油按目前的探明储量再有40年将用完,煤炭也只能维持人类100多年的使用。全球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那么新能源究竟在哪儿呢?”

这样的导入既暗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又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鼓励参与,组织自学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课堂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自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导入新课后,我一般都要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有时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有时是让学生自行拟写提纲;有时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在学习“地球仪”一节时,我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1)什么是经线和经度?(2)根据概念在注有南极和北极的地球草图上画出经线、标出经度。并举行竞赛,看谁画得最好。(3)在提供的经纬仪上,标出若干点,让学生标出经纬度,比比看谁标得最准。(4)提出在自学过程发现的问题,看谁提得最多,最有价值?

由于问题明确,并采取激励机制,同学们迅速投入紧张的课堂自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气氛非常活跃。

三、精讲多练,深化理解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已经逐渐淡出课堂并将彻底“下课”。地理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各种媒体以及表情、手势等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精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练”,动手练、动口练、动脑练,只有通过“多练”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教材设置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众多的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丰富,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为课堂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其中,“读一读”内容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过的知识。教学时,我将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想一想”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分析总结深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对难度小的我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内容难度大的我就作简要提示,让学生回忆、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后完成。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有一个“想一想”,“等温线的分布为什么不跟纬线一致?”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提示学生:各地气温除了受维度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陆分布和地形)各地的海陆分布和地形是否一致?(当然不是,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等温线必然是弯曲的,不可能与等温线一致。

“做一做”栏目属于技能训练,有些题目需要知识面较宽。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适时调用其它学科知识,寻求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栏目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读图、识图、用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练的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图的运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示意图、剖面图、模式图、统计图,还有大量的景观图、照片、仪器图和漫画。这些使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空间距离缩短,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我充分地运用这些图为教学服务,通过“读”“析”“填”“补”“改”“绘”等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

四、注重反馈,强化效果

篇2

一、“将军式”的小组合作,形成榜样示范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翻开我们的《填充图册》,对于许多优秀的学生来说相当简单,可以填得又快又好,但特别是对于七年级一些还未入门的学生来说,就略难了,这时可以采取这样的“将军式”讨论,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这是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新授课,这里选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案例。

案例一:

这种合作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解放老师,又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价值,因为学生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最贴近。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局限性比较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仅仅适用于难度较小的基础题。

二、“兵教兵”式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种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由4~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避免无效讨论,我校制订了高效合作小组的要求,要求每班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编成相应的代号,搞一个鼓舞人心的岗位竞赛,使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并且按时轮换岗位。下面结合案例说明这一模式。

案例二: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重难点: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过程:

【教学思路】利用学习活动单的形式,出示各种地图,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对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教师提供素材】每一组一组图片资料,图一:中国主要港口和航海线分布图;图二:阶梯交界处的水能利用图;图三:中国年降水量示意图;图四:中国主要铁路图;图五: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和边贸口岸图;图六: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图七: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图八:中国的季风图。

【学生学习过程】小组讨论,记录员在活动单上做记录,例如某组选的是交通因素。(1)各成员通过观察老师提供的8张图片,从中筛选出与交通有关的图片(图一、图四)。(2)分析图片讨论地势地形对我国交通的影响。(3)得出结论填到活动单中。在讨论过程中组员有争议时可以向老师求助。

【教师小结】地势地形特点的影响

这样的合作模式有几个注意点:

1.小组合作的前期准备

班主任在开学初要分工设立组约、组训等,并设立小组的课堂学习标准。

2.小组合作的实施环节

先思考后讨论的形式才能达到效果。小组之间可以同桌先互查互督,然后小组内部合作,再大组间交流展示,最后的检测、反馈可以用“小组轮转批改”的方式进行当堂批改,当场报分,作为第二次学情反馈和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依据之一。

篇3

自1991年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到2000年美国的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 Michael 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再到2004年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 You Tube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直至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过程上传到网络上,“翻转课堂”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来。 微视频以其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的优势,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

二、翻转课堂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机遇

1.获取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大量优质地理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就是彰显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研制开发与共享的一个良好开端。对于地理教师个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学习名师的视频课程,对自己的课程组织进行深度反思,从而会激励地理教师注重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升业务水平。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的出现带来了学生学习地点和时间的翻转,学习地点将不再以单一的学校为主,家里或者是学习同伴的聚集地都成为了学习场所,学习时间也变得灵活。传统课堂的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学习内容、方式都是听从教师的安排,但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习同伴和学习视频和教师占有着同等的分量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新型的合作关系,师生共同来探讨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现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课程视频,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地理主题,课前进行研究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气候特征讲解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思考,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现象来分析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从当地气象台获取关键的数据,进而做出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总结报告。这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还能培养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初中地理翻转课堂实施要点

1.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详细地撰写教学设计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着手,保证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与此同时,教学设计则对于教学效果存在非常直接的影响,必须密切联系微视频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对于教学设计,可以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从教育技术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初中地理课程具备非常强的基础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如何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来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查找和具体的知识点存在联系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源等,切实将这些要素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

2.视频录制

视频录制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视频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录制视频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等。多使用问题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非常好的帮助。学校为教师录制视频专门建立了工作室,录制时教师的声音应清晰,板书工整,语言精练,解说得体,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视频的制作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为此,我们地理组的教师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部分内容,并对录制结果多次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

3.要注意学生学习心理与微视频使用的关系

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学科知识难点及学科思维提升的要求,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微视频的使用要起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到底哪些点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历程的关键点,哪些地方需要使用微视频的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4.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学情反馈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篇4

一、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初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融合了深厚人文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文风俗,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世界,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健全的世界观,提升其人文素养。简而言之,初中地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初中地理都被一定程度的忽视,甚至可以说处在边缘地位,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谓的“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在当前我们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这对于学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来说,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还较差,因此唯有兴趣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在学生对学习具有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教学,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是能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和最终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例如,在与海洋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一个教学导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海洋的神秘传说,或是播放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影视片段,如《未来水世界》、《水中生活》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抓准时机切入教学,这样一来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都会非常活跃、积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显著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体验,促进学生的主体知识能力构建,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有关我国民族分布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通过翻阅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详细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其文化、风俗特点等,考虑到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到两个民族作为学习了解的对象,最后再在课堂上做学习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三)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加形象,并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树立起相关的思想意识,教师应当积极尝试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与水资源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使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四)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之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因为从课本上来看,很多的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在身边的现实生活当中又不可见,所以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进行弥补。

例如,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来展示地势和地形图,或是播放有关国外的地理环境、人文情况等。这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形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通^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但这需要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为前提,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篇5

“学本式”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考试大纲决定,无论知识是否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教师只讲考试内容,不考内容基本不讲。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这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本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独立自主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不懂的问题由自己去探究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生生之间相互探讨,仍不能解决可由教师点拨指导。该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本式”教W模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师都根据需要深入浅出讲授,并将学生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

2.基本程序

“学本式”教学要经历复习提问、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归纳总结等过程,其核心是新课教学。“学本式”教学模式的新课教学分为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

(1)自学。是学生根据所学习内容先独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自学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均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确定。自学时,生生、师生之间先不交流,教室保持相对安静,学生自己认真看书或者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将重要且不懂的问题加以记录,便于提问讨论。自学是互学和展学的基础,互学和展学离不开自学。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自学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2~4分钟,把更多时间留在后面学习环节。

(2)互学。是自学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对自学中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互学环节中,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人数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四位同学一组),每个小组选一位组长,并给每位学生分配任务。做好分工后,针对自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并做好相应记录。同时,教师到各个小组巡视,了解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并对解答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予以帮助。互学时,可将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把各种不同观点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通过互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互学所用时间可根据问题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展学。是自学或者互学完成后,学生将自学或者小组互学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的一种学习活动。展学时所有学生认真听讲,确定答案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要补充或者纠正。展示完成后,其他同学点评并说出理由。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寻求问题解答。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可由教师点拨引导展学内容,可以是自学内容,也可是互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先展示自学内容,再展示互学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一位同学展示,也可以由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展示;可以是部分小组某个成员展示,也可以是部分小组所有成员集体展示,不管用哪种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活动。

3.应用要求

“学本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自学材料,使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课堂上书本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学,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讲或少讲。教师应让学生将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堂及时解决。

(2)自学完成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要开展互学。此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掌握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同时,对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互学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答案是否正确,进行展学时,教师应有意识让答案错误或者答案不完整的小组先展示,再让其它小组纠正或者补充。为激发学生自信心,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4)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还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一些争议问题,无法当堂解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后探究,最后于课堂将难题弄清楚。

二、“学本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自学的应用

初一学生刚入门,学习地理普遍感到困难,加上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不愿意自觉看书。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时间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时间。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的同时,又面临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问题设计,可将书本重要知识点呈现,做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让学生自学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紧接着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得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可能无法解决,可进行互学。

2.互学的应用

学生通过自学后,若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应该让学生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如通过自学后,学生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清楚,可让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好。互学时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3.展学的应用

展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学完成后展学;二是互学后展学。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可以对逐个问题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回答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补充。接着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回答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让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弄清楚中国水资源特点后,最后是解决方案,这一问题也可先让学生自学再展学,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再互学后再展学,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篇6

1 五环节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新授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构建“导”“学”“展”“点”“练”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课堂结构具体要求如下:

环节一:“导――引导得法”

教师要积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创设情景,恰当地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入的情景和内容要与新课有密切的关联,使旧课与新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明确当堂课学习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导入要有情景性,可采用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录像等,通过讲故事、图片观察和资料分析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的重要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个人独学”和“小组互学”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 个人独学。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学生个人参照学习单的提示和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知识,自主完成学习单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自我反思的习惯,基本理清基础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其次,小组互学。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疑惑问题,或者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小组长调控学习的状态,各小组及时总结学习成果,梳理共同疑惑的问题,选派代表,积极准备在班内展示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

环节三:“展――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教师的调控指挥下,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小组疑惑的问题,达到引发讨论、共享成果、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效果。通过在班内展示、交流和评价,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环节四:“点――点拨提升”

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科思维得到发展。教师也要预留给学生整理学案、反思内化的时间。

环节五:“练――有效训练”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训练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第二,习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紧密联系地理热点问题。第三,训练设计要注意突出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试题类型以读图分析和地理情景材料分析为主。训练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落实“堂堂清”的教学要求。

课堂小结:

在具备“导”“学”“展”“点”“练”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小结方式:一是由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来总结本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联系,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师也可以将此环节纳入“点拨提升”环节。

2 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经验思考

我们的五环节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学习、借鉴、模仿学案导学模式的基础上,经过试验和改进发展,逐步完善而成的,它更适合我们的校情、学情,授课环节更加完善,简约,便于操作,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改革,得到学生、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有重要启示作用。

2.1 要认真设计自主学习单

我们在课改实验的初期,部分教师就学习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导学案的使用,确实有利于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随着课堂实验的深入,则导学案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固化和局限等负面作用逐渐显现,为此,我们进行改进,设计编写了完整的自主学习单。

2.2 要恰当处理好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普通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变形的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和点拨不足,则会产生学习过程肤浅,课堂秩序混乱,重点问题探究不深入等问题,而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则又很容易造成教师讲授面面俱到,教学时间紧张,满堂灌等问题。我们的经验是,要严格执行教学设计的环节程序,防止教师教学行为的无序性,在时间分配上既要保证学生有效的自主合作与交流展示的学习时间达到每节课20分钟左右,也要保证教师每节课有15分钟左右的精讲点拨,这样才能既使自主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又保证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少课外学生学习负担。

2.3 “独学”与“互学”,二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同伴帮助、小组讨论都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学生个体的独学。独学就是独自学习,在学习单的提示帮助下,学生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的习惯。缺少独学环节而直接进入合作学习,就容易形成学生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人云亦云,思考问题不深入的习惯,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根本意义。

篇7

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搡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如讲《天气和气候》时,从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现象如手,出示大风、沙尘雹行路难,雾引起交通堵塞,暴雨引发了洪水的图片或录像,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1、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本环节中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指导学习的方法,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要摸清学习基础好和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2、合作讨论,探究创新。

与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交流,答疑解惑。

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发挥好主导作用,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由于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多方面发散,会产生许多创造性设想。

教师讲解时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先让会讲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学生讲一句,教师重讲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讲一遍。

(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化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基本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将所学知识“活用”。

老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变式思维等。例如本节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当小播音员,模仿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达到将所学知识“活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难住老师(显然是老师故意设下的陷阱)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

二、活动化教学模式。(初中一年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走进国家》为例)

㈠计划:《走进国家》是湘教板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约需要7周时间。

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不再面面俱到地介绍很多国家的地理知识,而是通过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利用各种文字、音像资料等进行国家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别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治理环境及协调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在本单元学习中,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6个小组,分别研究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学生自定),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该国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介绍形式,如歌舞、问答、演示文稿等,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同时,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㈡活动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反思:

本模式在2012年中国地理部分省区的教学中有少量运用,采取了“角色扮演”、“问题解决”、“辩论”、“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种学习方式。

篇8

其一,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目前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现实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使课本上的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譬如,我在执教《南极洲》这一课时,就设置如下具有生活内容的问题情境:①如果你站在南极,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嘛?②假如一直往前走,将是向什么方向移动?学生在结合地球仪的情况下逐步体验、辨别行走方向,从而给学生留有了自身体验的探究空间。

其二,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合理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保护”一课时,就安排“看谁捕得多”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讲台上四个透明的玻璃缸内分别放入30粒红、黄、蓝、绿四色的塑料圈(塑料圈代表鱼),学生从缸内取出各自的塑料圈则代表捕鱼,各小组允许进行5次捕鱼活动,每次捕鱼结束,剩下的鱼就会繁殖出等量的鱼(由教师放入等量的塑料圈),但缸内的鱼最多不超过30条。游戏结束,学生在合计各自缸内所剩的鱼时后发现:海洋中出现过度捕捞的问题。类似的游戏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一般而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形式转为形象化,即: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抽象性创新思维。譬如,我在执教“黄河水系”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学生一般能知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但大量的淤泥涌入下游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而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不能接纳支流顺利的流入黄河了。学生在如此的直观感言下,初步感知了黄河水系的基本特点。

三、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扭转了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不良局面。其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彻底改变教师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究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美妙境界。譬如,我在讲授我国的河流——“黄河”时,首先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许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最好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直达中下游。”虽然这个想法欠推敲,但是还是积极予以鼓励后,就话锋一转:“如果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师生互动已经进入到。

四、渗透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的能力

各学科的知识一般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计算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比例尺计算。关于比例尺的计算的主要内容: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记为“大小详、小大略”);③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的地图上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二,相对高度计算。一般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

第三,温度计算。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其公式:T=(H/1000)×6(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第四,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篇9

形象展示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课本所不能展现出来的形象,借助形象感知的积极作用来开展教学活动。形象展示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手段已逐渐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较为复杂的地理知识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形象展示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就是要从教材着手,设计出直观、形象的图画、影像、三维图画等内容,然后通过这些内容的展现来实现教学改革,确保地理教学的讲授更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动感的、体系化的地理知识内涵。自从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以来,形象展示的教学模式就被广泛采用,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最为熟悉的模式[1]。

1.2 人机会话教学模式

“人机会话”就是指计算机系统与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师生、生生的网络化讨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巨大变化:在人机互动方式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图、文、声、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教学信息;在信息组织方式上采用了超文本技术,形成超媒体系统,能较好地适应学习者的联想性思维。人机会话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要利用Internet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和应用范围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外,人机会话的教学模式能够用电脑全程记录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式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便于教师利用网络更为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教学过程的重新调整,不断地优化其学习过程,实现“人脑学习,电脑管理”。这既有教学中的互动,又能准确地掌握学生互动信息准确性,并及时反馈到大脑。

2 高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2.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形象展示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要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其实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最简单的PPT幻灯片,还可以选择Flash工具来完成。如果多媒体环境中有电子白板的话,那么利用电子白板的软件也可以轻松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且电子白板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动画图库等可以利用,也更为方便快捷。当然,高中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是地理教材的翻版,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准确的科学内容和鲜明完整的艺术形式的作品。课件要求科学严谨、重点突出、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清晰、发人深省、有张有弛、融会贯通,应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飞跃。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征,以表达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新的创意。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课“宇宙中的地球”一课,如果只是考虑到课程的形象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宇宙的美景,那么课堂教学就过于单一;而如果在展现宇宙美景图像的同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宇宙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等进行重点突出的表现,并对之后的“地球的运动”等课程内容做出事先的知识铺垫,那么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就是准确又重点突出的优质课件了。

2.2 硬件设施的实现

人机会话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要建设校园网络,配备硬件防火墙来保障网络安全,提供强大的数据交换处理能力,扩大网络吞吐量,配备有多台安全可靠、数据存取快速的服务器,协同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建设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课件点播服务器等。具体到实际的设施情况,则要包括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CAI教室、网络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完整后,学生才能到多媒体综合教室进行人机合作的教学,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地理知识的练习,然后进行师生、生生的共同交流,确保学习的自主性。

3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1)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深入浅出地把地理知识中的重难点形象化、直观化,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去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

3)要建立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参与社区环境与发展的考察,使学生受到实际参与的教育和训练;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习发展,受到提高参与能力的训练[2]。

3.2 选择适于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多媒体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于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例如中国的旅游资源,这节课就特别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凭借多媒体网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翔实的声音、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呈现祖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既可以让学生领略无法亲自探访的祖国壮丽河山,又可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创设的情境,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得到了情感体验,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又如高中必修课“全球气候变化”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有对比作用的环境变化图片,但是这种缓慢的变化不是简单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完全展现的,因此更多的变化过程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而变化形成的理论如果利用动画展现则缺乏立体感,如果采用地理教具就更为直观。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要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多媒体展现的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美学要求。根据多媒体技术设计的问题要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3]。

3.3 课件制作与教学紧密配合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课件制作要与教学紧密配合。首先,地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应强调科学性,让学习者通过对课件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利用更为先进的二维、三维动画模拟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地理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地理要素的数量概念,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另外,地理课件的制作要形成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教学课件,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保证课件的制作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应该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配置多媒体技术的硬件设施装备,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选择更适于多媒体教学的地理内容,保证课件制作与教学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孙丽君,周申立,卢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篇10

一、理论依据

在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中,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是共识。而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2]生本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作用,其内容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堂上的讲授、阅读、视听结合、示范都是被动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24小时后的知识存留量分别为5%、10%、20%、30%,而交流讨论、实践练习、向他人教授及对所学内容的应用都属于主动学习,学生在24小时后的知识存留量据评估分别达到50%、75%、90%。可见主动、合作学习的效率之高。

二、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程序

首先是确定目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制定目标前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了解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学习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哪些;二是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后觉得困难的部分,而不是备课时教师自己认为困难的部分。

其次是编制程序。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形成若干教学步骤,从而组成一个程序。为了编好程序,教师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辅、书籍、报刊、网络、影视资源充实自己,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是预见到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并为突破这些障碍而采取某种特殊的手段。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凡是能由学生自学、讨论、展示解决的,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把自己当牧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片段设计实例

以高中地理复习课《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中"气候的成因分析"教学片段为例。

(一)确定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候的成因,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前的前置作业进行预习,课间分组讨论并展示前置作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的精神。预设教学重点:掌握分析气候形成原因的方法,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编制程序。设置六步走程序:一是课前准备。二是布置前置作业,前置作业具有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学生通过前置作业感受到知识是自主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学会的。五是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进行交流。六是教师点拨,教师点拨是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三)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根据编制程序,施以"浓墨重彩"。

步骤一布置前置作业。"分析巴西高原东部沿海10°S--20°S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步骤二学习小组讨论前置作业。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对个别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三班级交流展示。第一个小组上台,其中一位同学主讲"分析巴西高原东部沿海10°S--20°S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标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框架。第二个小组补充其回答的不足的部分;第三个小组上台,一位同学主讲"分析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第四个小组补充。多位学生经过补充在黑板上写出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

步骤四教师点拨。提醒学生读图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注意图中已有的信息,加强分析,然后进行提取信息。经老师补充气候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为影响等因素。对小组回答进行评分。师生共同补充,最后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内容: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确立"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的观念。生本教育是把学生的学习权力交还给学生的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成功,真正长远受益的教育。

落实环节是少教多学课堂模式实现效益的保证。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是首要环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把全班同学横向分若干组,纵向分为纠错小组、纪检小组、记录小组等,人人有事做,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不能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生本教育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学生的作业量应该怎么把握,是否会挤用学生过多休息时间?学生在讲解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老师是否应该及时纠正错误?部分课堂学生只是照搬课本和课文注解进行活动,把老师的讲变成了学生更死板的讲?怎么才能避免低效的课堂?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不断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11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通过“自学”环节,让每个学生与教材自由对话,使得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自己的速度学习,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五环节”教学模式把这种“与教材对话、与异质的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

二、“自学”环节如何操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

1.起始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历史的核心是“时间”,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数学的核心是数理逻辑;化学的核心是反应;地理的核心是“空间”,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关系……

教师要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整体把握,在他自己学习的时候,便会清楚哪些知识是需要弄明白的。

2.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根据地理学科及教材特点,教师选取典型课题,集中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我校学生手中的地理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彩图册、填充图册、同步练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同时打开教材、彩图册、同步练习中的相关页数,先看同步练习下面的课时笔记,然后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遇见教材中的地图,再与彩图册中的地图对照看,把彩图册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地理信息补充到教材中。

3.培训学生如何阅读教材

地理教材包括正文、地图、图片、活动设计、阅读材料五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以正文为主,看完了正文部分,他们就以为学习已经结束。而有些非常重要的地理信息恰恰是通过“地图”和“活动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培训学生认识地理教材,不断强化阅读“地图”及思考“活动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读图,如何阅读活动题的题干,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二)搭建“自学”平台——“学案”

学生自学要有依据,因此,学案的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依据不同的学案指导。

1.知识结构型学案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学生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阐述各自的见解,最后由教师系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问题型学案

“问题型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地理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教师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教师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解题能力。

(三)教师指导原则:梳而不解,点而不答

教师自学指令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下自己不会的或者存在疑惑的地方,以便使后续的“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直接解答学生疑问,而是点拨、指导、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回归教材,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传授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信息,只点明,不解答,要求他自己思考并改正,或者提示他向同伴求助。

(四)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事实

1.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易错点和学习难点,并与自己在备课环节中的预设加以比较,并及时修正,为“互学”环节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精讲”环节的针对性做好准备。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指点,保证学生的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技巧——“关键词”“标号”“双色笔”

自学过程中,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思考问题的角度制定答案的切入点、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

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二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

由于学生阅读水平有限,往往找不准“关键词”,教师要在此多下些工夫,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文本或题干。就我的课堂实践经验而言,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文本时,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的逻辑顺序,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标顺序号”,一是便于学生复习时清晰把握该学习模块有几个知识点,它们间的逻辑顺序如何;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讲究“条理”的学习习惯。

篇12

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导学”教学和“互动”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系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地理课堂形式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概述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由“导学”和“互动”两部分组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集合了互动探究和引导教学两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正确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导学互动、学思结合、以导促学、变教为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互动作为教学的手段,进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导学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中进行改革,响应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号召,将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较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的转变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能突显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课程安排,经常会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观众”的尴尬局面。互动导学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教师以引导为主,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学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这种“导学”与“互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考、多动脑的学习习惯。

(二)丰富初中地理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需要教师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应用多种授课方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巧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地理课堂灵活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课堂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教学模式,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灵活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教师适时适量的转变的课堂上课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地理知识将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尚未成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辅助工具和具备地理学科特色的上课形式,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如在讲解季风的特点时,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将无形的“风”展示在“有声有色”的大屏幕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地形地势的讲解过程,通过模型辅助教学,既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也能将复杂枯燥的地理知识用成形象直观方式展示在课堂上。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认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肯定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肯定,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测试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片面、具有局限性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观察学生的不足,及时引导,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树立对学生的信任,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创新是地理课堂形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地理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一、立足实际,从现实情况入手

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要把地理学好。但在深入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下造成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慢慢的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中不失去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上教师对学生关注过少,有的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了信心,教师若不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的情况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的教师没有注重这个问题。教学创新没有从实际出发也就不能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差异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不可避免,因材施教,敢于尝试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1.教师应面向学生和重视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发展其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气质与动力有差异,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人格特征加以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地理学习受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能成为压力。因为上述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严重差异,初中地理课堂模式若是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

式,势必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而在新课改时期推行的分层教学法则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突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教学法拟定了基础性的知识实践;中等层次的学生,则施行优化提升教学;针对成绩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则进行升层次迁移训练。根据学生差异开展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满足课堂模式创新的需要。

2.发展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很多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性、直观性材料。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适应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模式的创新。

3.借助多元评价理论,发现学生“闪光点”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了改变。现在的评价方式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较重要,在语言的技能方面、语言的知识方面、情感的态度方面和学习的策略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逐渐发展能力。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善、得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也就做到了课堂的创新。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协同,从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