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商的风险及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已日趋成熟,尤其是以C2 C(Consumer to Consumer)为代表的网上交易发展迅猛。然而,电子商务交易所用的平台――Internet却充满了复杂的安全风险。一方面电子商务交易面临着许多外部危险因素,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等,使得电子商务交易难以完全获取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风险。
2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简称电商交易,是本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交易模式。它把交易的平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使交易的双方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电商交易的绝大部分程序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包括交易双方的联系、协商、订单确认以及资金结算。
2.1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来源
电子商务交易的实质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履行契约的效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电商交易双方互相了解一般较浅,导致电商交易的结果难免存在未知性,交易风险由此产生。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在互联网络来进行交易,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协议发展至今,仍然经常遭到黑客的攻击,对于电商交易而言,这一威胁无疑是致命的。
2.2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种类
(1)信息的截获和窃取。当前多数企业都会通过网络来传递文件或资料,而且企业的计算机和服务器中会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商业机密。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会有客户或他人通过技术手段来截取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或入侵计算机窃取文件,达到获取他人商业机密的目的。
(2)信息的篡改。攻击者在截取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后,可能会对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后,再传到目的地,从而达到阻碍交易的目的。
(3)拒绝服务。网络或服务器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交易无法开展的现象称为拒绝服务。这有可能造成时机延误或交易失败。
(4)交易的抵赖。交易抵赖在电商交易中也时有发生,且交易双方都有可能进行交易抵赖。例如一方不承认合同条款,买方拒不付款,卖方拒不发货等。
3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应对策略
鉴于当前电子商务交易面临的诸多风险,电商企业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防范并最大程度上削减交易风险,并不断监视寻找新的风险源,以提高交易系统的安全性,获取客户的信任。
3.1 交易风险管理规则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规则的制定包括三个阶段。
(1)评估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现状、要保护的信息、各种资产等进行充分评估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在这些任务中,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评估是制订风险管理规则的首要任务。
对信息和资产的评估是为了保证投入成本、要保护的信息和资产的匹配性,评估的对象可能遭受损失的相关信息和资产的价值。在评估时,要充分发现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制定对策。
(2)开发和实施阶段。该部分任务主要涵盖风险补救、措施开发、风险补救措施测试和风险知识学习。风险补救措施是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重要保障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追回或减少已经造成的损失,挽回客户对电子商务交易的信心。
(3)运行阶段。运行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对采取了新风险管理规则的电子商务交易流程进行重新评估,观察新交易流程的风险是否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评估通过,则继续下一个任务,即实施新风险管理规则,对新交易流程进行测试、部署。
3.2 交易风险的管理
(1)风险识别。这里的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管理规则指导下开展的风险识别。对于电商交易安全而言,风险识别的主要对象是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环境风险、数据传输存储风险以及支付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分析的内容包括风险是如何产生、如何作用,以及可能带来什么损失、损失的大小等。当前,电商交易风险分析的主流方法有风险概率/影响评估矩阵、敏感性分析、模拟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分析,因此我们通常采用半定性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后面的管理步骤提供参考。
(3)风险控制。所谓风险控制,就是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把系统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风险控制是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核心,风险控制成功,则风险管理得到成功。在电子商务交易范畴内,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四种:①风险避免,如制定免责声明;②风险降低,如采用技术措施防范骇客入侵;③风险转移,如购买保险;④损失管理,尽可能降低损失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估损失的程度时,不仅要关注资金的损失,还要关注商业形象、商业信誉等隐性资产。
(4)风险管理对策。风险管理对策是风险控制的细化条文,其任务在于为电商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安全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削减或消除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促进电商交易安全完成,并把可能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当前,我们常常采用的风险管理对策是纵深防御,即深层安全和多层安全相结合。
4 结束语
可以预见到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交易仍会存在风险。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规则,落实风险管理程序,提出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甘早斌.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9.
[2] 高新亚,邹静.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8).
[3] 刘韬,蔡淑琴,谢储晖等.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研究评述[J].商场现代化,2007,(11).
[4] 林锦.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研究浅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
[5] 张洁.浅析电子商务交易风险与安全技术[J].中国电子商务,2014,(9).
[6] 董海云.论解决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J].中国电子商务,2010,(4).
[7] 肖夏兰.面向C2C电子商务的多维度交易风险度量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营销方式与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电子商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传统审计工作由此迎来了很多问题与挑战,这就促使企业审计工作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从而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就催生出了网络审计。网络审计就是将企业的经济财务数据都集中起来输入计算机中,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审计处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在作出决策时提供参考借鉴。网络审计的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便捷、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审计必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1]
二、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审计工作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态势却很迅猛,并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之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况,前景广阔。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有着虚拟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环境、对象、工作方式以及风险等方面。实践中,会计从业人员负责对原始交易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得到记账凭证,在季末以及年末编制会计报表,而整个过程都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手工完成,所有的凭证、账务等都是用纸质来进行的。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贸易业务形式有了很大改变,企业会将更多的产品、详细价格以及商品信息等放在网络上供顾客浏览选购,利用网络进行交易付款,这一虚拟化的贸易形式使得企业审计环境发生转变,而且审计目标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真伪审计了,在审计对象方面,也从之前具体的经济收入转变为抽象的数字化业务。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但使得审计内容有所增加,增添了系统处理方面的审计内容,同时审计风险较传统审计工作相比也大为提高。信息传递工具由磁介质取代纸质,无须再经有关部门签字盖章,从而也就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磁介质数据更加容易被复制拷贝,因此信息安全监管的难度日趋加大。此外,审计方式也有了很大转变,信息数据的收集形式、加工处理以及传输储存等都不同于以往的审计形式。[2]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传统审计工作必须要进行改进创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新型企业的网络审计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审计工作的主要风险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审计工作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而目前在电子商务大背景下,我国的网络审计工作却面临着一些风险,主要有[3]:
(1)网络审计理论欠缺。由于我国的网络审计出现时间较晚,发展很不成熟,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很多缺陷,因此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此外,市场上各种审计系统软件不断涌现出来,在实践方面发展迅速,因此就显得理论研究工作的更为不足。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审计准则不够完善合理。尽管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很猛,但是相关网络审计的法律法规却很少,具体的审计准则也较为落后,导致网络审计工作与法律法规、准则制定严重失衡。很多网络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严重不足,如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子交易、电子签名等,造成电子合同法律效力大打折扣,争议频现。而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一旦出现纠纷,势必会影响到审计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地进行审计工作。因此,亟须出台新的法律准则,并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改进。
(3)网络审计技术不够完善。在网络审计工作中,网络的安全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风险程度,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实时进行网络监督与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我国真正具备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加上网络自身又极易遭遇到黑客攻击,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所显现出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4)网络审计出现新的审计风险。由于网络审计也是新型事物,因此必然会带来很多新的审计风险,主要有信息失真所产生的风险、数据资料篡改所出现的风险、审计内容复杂难懂所引发的风险、审计软件机制所导致的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等。此外,我国既懂审计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比较且缺,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出现。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1)强化理论研究工作。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指导,而网络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不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也有助于网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所以,必须要建立完善而合理的审计理论体系,全面重视相关理论研究。
(2)不断完善网络审计准则。在网络审计中,审计准则起着规范作用,也是企业审计工作所必须要遵循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则,所以要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审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不断完善已有的审计法律法规。对于网络审计进行立法处理也是正常开展网络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建立起网络审计准则有助于企业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对于现在已经出台的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要进行遵从,而对于其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则要加以修改并完善。
(3)加快网络审计技术开发工作。为避免网络所导致的审计工作风险,必须加强网络审计技术研发工作,提高网络审计软件、接口方面的安全性。强化网络监督与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审计数据信息接口的标准化工作。[4]
(4)大力培养网络审计复合型人才。面对我国当前网络审计人才欠缺的发展现状,要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培养一大批既具有审计知识,又具备娴熟的网络技术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提高其职业素养。此外,还需要定时组织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审计风险意识,掌握新的审计方式,树立起良好的审计工作观念,具有创新意识,转变审计思维模式,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来推动我国的网络审计工作发展,实现学研相结合、教研相结合,为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络审计工作提供保障。
五、结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分析网络审计风险并提出控制措施,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审计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业务种类繁多,程序较为复杂,因此网络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在这方面的专业审计人员比较欠缺,也就制约了我国网络审计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要提高我国网络审计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风险控制工作,从电子商务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审计风险,得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最终促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审计工作不断趋于完善。
(作者单位为中国移动上海公司青浦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曹计.我国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防范[D].江西财经大学,2009.
篇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最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下降,银行贷款风险开始逐渐暴露。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此后的六个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季度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9月末、12月末和2012年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数量分别为4078亿元、4279亿元、4382亿元、4564亿元、4788亿元和4929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存在风险的原因
1、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项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建立完全,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存在很大的法律漏洞。虽然,截至目前我国在金融法方面已经先后颁布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制度普遍存在内容单一、实施难度大等问题,且很难避免发生金融类的法律纠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一旦产生了不良贷款,就会出现找不到可靠法律支撑的困境。再加上,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一旦利用法律程序追索债务需要承担不小的成本。这些不完备的法律制度,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
2、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依旧比较迟缓,还不够成熟。第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有限,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且我国居民缺乏良好的理财手段,常出现投资无门的窘境,也不要以银行存款为主。因此,对于我国百姓而言,银行成为了其主要存、贷款的机构。然而,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却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3、商业银行限贷管理不科学,操作手段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在信贷管理能力、水平上,还是再管理机制上,都无法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较。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时,一般只重视贷款,而忽略了管理,这就为银行整个信用体系埋下了安全隐患。
4、各大银行存在无序的恶性竞争。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本土银行机构的数量很多,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外资银行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市场。此外,近几年民间借贷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众多的银行机构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为了尽可能的吸收存款,为了最大量的提供贷款,我国银行产业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
三、提高商业银行信贷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
1、培养新型的信贷文化,以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既是企业,那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制定自己的管理方案,在全体员工心理树立共同的经营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将银行的战略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衡量自身行为准则的基础,心甘情愿的为银行服务,创造出最大的企业效益。信贷文化作为21世纪商业银行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应该使信贷从业人员牢牢树立这种精神。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协调好银行发展过程一系列问题,并重点规划好银行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用,使银行各层人员形成一致的信贷观念与文化。主要一来,银行也信贷改革措施还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信贷体制革新也才会实现预期的目的。而要想真正构建起具有“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首先要以正确的信贷政策作为引导。
2、进一步优化银行内部信用考核机制。银行降低风险的主要管理模式是,建立健全内部信用考核机制,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充实行业和客户的数据资料,用强大的管理信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决策支撑体系来降低风险。在考虑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水平、现金流量等基础上,还要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通过分析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等的影响来把握整体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快对全国范围内数据的收集,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采用标准、科学的统计方式制定出不同信用等级、行业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情况,逐步从动态分析中积累经验,并对关键性的统计参数进行定期的压力测验,不断优化内部评级考核制度,实现内、外部评级相协调。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建立由管理层领导的内部控制机构。一般而言,在商业银行中通过由上而下的控制管理能够更容易的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一个由领导直接负责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加强整体意识,便于和各个基层的人员协调工作,也能够比较容易的获得员工的支持。第二,重视信贷部门在内部控制机构中的重压作用。要想充分的发挥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必须强化每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此外,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长期监督、评价、反馈机制,能够使内部控制机构处于有效状态,降低信贷业务在每个流程中的风险。
4、重视内部审计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为银行顺利开展业务提供了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大大降低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同时,内部审计也能为前台经营业务、后台业务做出可靠的评价,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促进各职能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
5、尽快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一项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利于快速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进行正确的风险判断的基础上,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风险搜索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加大风险分析过程中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构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宗梁.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08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压力日益增大。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民间资本有望成为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投资者,BOT等投资模式仍是新增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式。如何提高污水处理BOT项目的综合质量,确保投资方的盈利和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集中在如何有效的控制污水处理BOT项目的全过程风险。本文将按项目投资的过程,分五个阶段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污水处理BOT项目的风险特点
污水处理BOT项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运营周期长,利润率较低;第二,收入基本是固定的,污水处理费是唯一收入,收益受合同制约;第三,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很大,专业性强、通用性差、变现难。除此之外,污水处理BOT项目还要面临环保政策变化多、技术更新快、城镇规划、土地征用、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支付、环保技术标准等诸多因素影响。
对于污水处理BOT项目的风险管理,需要采取全过程风险管理。在污水处理BOT项目中面临的众多风险项目中,可以将污水处理BOT项目风险按项目的五个阶段(投资决策、项目取得、融资投资、建设施工、生产运营),选取对经营管理影响较大的主要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十八项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运营 内部风险(运行操作、管理、运营成本);外部风险(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环境标准提高、进水水质超标或大幅波动、税收优惠政策变化、污泥处理条件变化、电价调价)
二、污水处理BOT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及应对策略
污水处理BOT项目在决策时,有三个利益相关方,分别是投资运营商、政府和居民,主要由前两者对项目投资进行决策。这个阶段涉及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包括当地对污水处理的需求风险、投资的价格及收益风险、来自其他投资商的竞争风险;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即地方政府作为污水处理的公共服务购买者所具备的财务支付能力,以及提供项目建设用地的供地能力;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环保政策、居民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政策、财政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在BOT项目特许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商业条件风险,包括进水量及进水水质、项目环保要求、场地地质条件等。对于投资运营商来说,在进行BOT项目决策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风险,并进行规避或转移。
对于市场风险及商业条件风险,投资运营商在进行立项可研时,需要特别重视对项目产品所面向市场具体情况的调查研究与预测工作,对污水处理的近期及中远期需求情况、污水来源及水质情况进行摸查,为投资测算及BOT报价提供依据。
对于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投资运营商要对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居民消费能力、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情况和财政收入情况进行摸查和分析,并在BOT合同别对政府支付投资款或污水处理费规定特别条款,要求地方政府将污水处理费支付纳入财政预算。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通过资产置换、土地无偿使用等方式抵补企业的污水处理费。
对于政策风险,投资运营商一方面要做好环保技术储备,以应对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要求,为将来对污水处理厂项目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将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以条款形式写入BOT项目合同中,约定政府所应承担的风险或责任。
三、污水处理BOT项目取得风险及应对策略
污水处理BOT项目取得阶段,主要是投资运营商的投资立项,以及参与政府的招投标。这一阶段面临的风险包括投资商业条件风险、资质能力风险、招投标风险和特许协议风险。
投资商业条件风险,包括对项目的商业运行环境、施工技术选择、投资额、投资收益和预计运营成本的预计风险。投资商业条件的确立,直接影响了BOT项目的后续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营,也是控制成本费用的第一个环节。在确定水价上,需特别重视定价工作,充分考量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因素、政策因素对水价的确定及调整的影响,保障企业合理投资回报。
资质能力风险,包括运营资质能力、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和人员素质。在政府招投标中,一般会要求必须具有生活污水处理运营资质,这是投资运营商参与项目的基本条件。投资运营商还必须具备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项目设计技术、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等。政府在评标时,鉴于对项目长期性以及环保标准升级要求,也会重视投资运营商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
招投标的风险,包括招投标文件内容、招投标办法,以及其他招标主体的竞争风险。污水处理BOT项目不同于简单的工程招标,直接涉及到出厂水质关系到整个社会利益。BOT项目招投标文件,内容更加复杂,更加综合,需要在组织招投标时对应标内容和主题有较为明确的约束,并避免后续协议谈判、工程施工及运营中遇到分歧或纠纷无文件可依据,带来长期的潜在风险。
投资运营商针对招投标的程序及评标办法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以提高中标率。在资格初审时,需要确保企业本身及投标文件符合招投标的要求。在制定标书及报价上,要考虑评标办法的影响。早期国内的污水处理BOT项目多数采用最低价中标法,可能产生报价过低,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或偷排污水等问题。投资运营商应在确保收益率的前提下制定最低目标报价,避免盲目竞标。如果项目评标采取综合评审法,则可以在确定目标收益率的情况下合理报价,同时突出企业在建设、融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四、污水处理BOT项目融资风险及应对策略
在BOT项目中,地方政府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融资工作。投资运营商则须一方面作为项目的承包单位,一方面作为项目融资的借款人,为使项目融资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对可能产生的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充分的保障措施,要在融资渠道、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和融资成本上实施风险控制。
第一,融资渠道风险。目前污水处理项目融资多数采用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利率高、周期短,难以适应污水处理项目周期长、收益低的要求。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的门槛较高,对于多数污水处理企业来说并不现实。投资运营商可以考虑利用政府政策性资金、优惠贷款(例如世行的绿色贷款)、股本融资、项目融资和境外融资等渠道,降低投资运营商本身的资金压力,并适当转移风险。
第二,融资规模上,投资运营商要衡量自身的资金实力以及承担债务的能力,不是资本金投入越多越好,也不是信贷越多越好。采取信贷融资(包括各种贷款及项目融资)方式,要考虑融资的利率因素、汇率因素和污水处理费的现金流入,在企业可承担的财务成本和现金流范围内确定融资规模,一般可以在投资额的50%~70%的范围内。采取股本融资,要考虑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转让,即在转让项目股本的同时,投资运营商不应失去对项目的控制权,不减少投资回报率,同时要求入股方承担相应比例的风险。
第三,融资结构上,根据融资渠道分为自有资金、股本融入资金和借贷资金。前两者不必承担资金成本,借贷资金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但要求有偿付能力。
第四,融资成本。除了融资手续费外,融资产生的利息费用,按照行业经验应控制在总成本费用的20%左右。如果超出这个水平,则融资成本将对项目的盈利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直接降低项目的盈利能力。在融资时,投资运营商需要关注汇率变动风险、利率变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比较常见的金融风险;同时,还可借助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债务结构混合性措施、商品远期销售合同或者期货合同等金融工具,锁定融资成本,避免出现融资成本因金融风险导致大幅波动。
五、污水处理BOT项目建设风险及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项目建设风险应重点关注项目设计缺陷风险、项目施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和投资超额风险。在BOT项目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措施降低风险。
第一,针对由于项目勘察不详细、工程设计不合理,或在工程施工中改变设计方案、工程承包商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项目达不到预期设计标准,投资运营商做好项目的技术储备和设计论证、审核工作,完善技术交底工作,以避免运行后增加运营费用和改造费用。
第二,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事故、技术不过关、施工进度延缓、项目管理混乱等风险,可以从完善项目施工管理,采取EPC模式施工,利用EPC承建商的资金和专业,降低施工管理、安全事故和工程延期等方面的风险。
第三,针对工程质量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工程监理管理督促项目承包商加强施工质量措施,减少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保险公司,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达到转移降低因工程质量风险产生的损失。
第四,鉴于迟延完工、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以及环境和技术方面产生的问题都是造成投资超额的主要原因,投资运营商可借助于“项目建设承包合同”的方式,固定工程价格和工程工期,将成本超支风险转移给承包商。但要防止承包商承担风险过大,提高要价。
六、污水处理BOT项目运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项目运营阶段,投资运营商面临着内外两大类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运行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运营成本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变化、环境标准提高、进水水质超标或大幅波动、税收优惠政策变化、污泥处理条件变化、电价调价等风险。
内部风险的化解措施,一是规范生产运行操作,定岗定人定量操作,并实施监控;二是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预案演练;三是优化组织架构和岗位配置,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做好各环节的运营成本控制,特别是用电、药剂投放和污泥处理费用。
外部风险的化解,首先,需要投资运营商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掌握领先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相关技术能力,以应对环境标准提高所带来的技术改造升级要求,并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其次,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做好污水处理费收费工作,确保有一定的“储水”以保证正常支付污水处理项目的水费。再次,需要环保部门做好对社会单位偷排的检查和处罚力度,确保进水水质能符合合同约定条款。
对于因进水水质长期变化、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污泥处理方式变化等,投资运营商还需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
七、结束语
有效控制污水处理BOT项目的风险,既有利于保障投资方的利益,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本文按项目阶段所选取的主要风险因素,对于提高BOT项目综合质量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评价,可以准确的判断项目实施中各种风险的发生及影响程度,项目风向管理就是对已经量化的风险提出解决办法,下面对常见的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提出管理对策。
2.1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管理
预防风险是处理风险的最佳方式,主要是应用工程技术法,例如:为了消除可预见的安全风险,在施工时可以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在周围设置防护网等等;为了避免触电风险,可以设置警示标志,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这些工程法可以有效的预防项目风险,但是,投入相对较大,需要对具体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同时,对工程施工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
2.2国家及地方政策风险管理
由于近年来电力行业的改革及发展,国家及地方的政策也有相应的改变,这是输变电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例如:国家及地方的电价政策、投资政策、产业链政策等,在项目施工前了解政策的发展方向,预估在项目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改变,做好充分的预备方案,减少因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2.3设备供应风险管理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设备的供应是关键,设备供应商违约对于整个项目是很大的风险。因此,选择设备供应商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信誉度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招标订货。设备风险包括设备按时提供、设备质量、设备损坏维修等。设备提供要注意设备的型号、设备提供的时间,关注招标企业资质,是否有实力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并及时提供;设备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障;设备损坏维修是工程进程中常见问题,选择的企业要有及时维修的能力,保证不因为设备问题而延长工期。同时,在签订合同条款时分散风险,条约明确。
2.4自然风险管理
自然风险在输变电工程中是最难预测的,自然风险在项目设计规划时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由于输电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自然情况对工程的影响相对较多较复杂,包括:冬季时长、雨季时长、气候变化、地质情况(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等,对施工地点的自然情况充分了解,选择规划线路时要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规避,不能规避的要做好预案,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自然风险,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最大的减小风险带来的危害。
2.5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出现失误,致部分工程出现质量缺陷,主要原因是施工材料不合格、技术不到位、操作方法不正确等因素。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工程成本增加、施工时间延长等,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用责任分解法,责任到人,择优选择供应商、监理等,共同承担质量安全责任,同时,签订合同条款时要分散风险,条约明确。
篇6
[3]朱林婷.第三方跨境支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06).
作者简介:王 佳(1982-),女,管理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篇7
[3]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4] 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 万晶,网贷"秒标"藏地雷,中证网:
篇8
一、体育赛事风险的涵义
体育赛事的风险指的是体育赛事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赛事主办方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无法预料的事件使得实际情况和赛事举办方的期望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可能给赛事举办方带来种种损失。
二、体育赛事的主要风险类型
(一)组委会收入损失风险。主要包括与组委会达成协议的客户、供应商或赞。助商因破产、爽约或不履行义务等原因使协议被取消,组委会收入不能实现的风险;赞助商经费赞助承诺的履行方式变化的损失;以及因部分国家抵制赛事、赛事安排变化或赛事取消而导致赛事的电视转播收入、门票收入和广告收入的损失。
(二)财产损失风险。主要包括赛事期间由组委会负责管理的与运动会有关的建筑物的损毁;组委会成立至解散期间各类自有财产的灭失(不包括自然损耗);赛事期间的运输货物损失及运输工具的事故损失。
(三)人身意外伤害风险。主要指与赛事有关的人员的死亡、残疾、医疗费用、护理及遣返费用。包括组委会成立至解散期间,因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善、其他不可知因素引起的组委会全体人员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赛事期间国内外体育组织的官方人员、全体参赛人员、赛场工作人员、场地保安人员、正在服务的志愿人员、正在采访中的新闻记者、比赛场地内的观众和其他组委会委托的与运动会有关的各类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
(四)民事责任赔偿风险。从组委会的成立到组委会的解散,甚至到组委会的解散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着很多与赛事相关的责任风险。包括组织者管理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组委会损失,但更多的是由于诸多必然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非决策失误损失。
(五)其他特殊风险。主要包括因转播设备、卫星设备故障或损毁造成的不能转播赔偿;运动员、电视新闻工作者因为道路堵塞而不能到达运动赛场,致使比赛本身无法举行,电视转播不能如期进行的赔偿;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比赛中断或改期引起的赔偿;因地震、恐怖活动或其他未可知因素造成整个比赛的取消、延期或易地举行而发生的一切赔偿等。
三、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概念
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是指对体育比赛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赛事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体育赛事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以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
(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模式
1.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在大型赛事启动的时候,组委会就应该立即着手成立赛事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应是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负责赛事从筹备到举办阶段的全部风险管理事物。主要表现在:在赛事的启动期,参与赛事风险的识别、评估,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制订风险管理计划;在赛事的筹办期负责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监控计划的执行;帮助组委会甄选赛事的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和审定其提交的风险评估报告、保险计划安排;督促保险人实施保险事故处理计划等。
2.制订风险管理计划。在大型赛事正式启动以后,就应该在风险管理专家、保险经纪公司和专业的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制订赛事的风险管理计划,即在赛事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大小和性质,制定相应的措施去应对和响应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风险管理计划是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一般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立风险应对策略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识别风险是赛事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任何重大风险被忽略都会导致赛事整个风险管理的失败。主要采用工作分解结构法、检查表法和头脑风暴法。(2)风险评估。赛事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赛事可能遇到的每种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根据风险对赛事目标的影响程度对赛事风险由大到小分级排序的过程。主要包括评价风险的特性和对风险进行排序。(3)确立风险应对策略。对赛事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赛事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赛事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尽可能地减少赛事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赛事风险的控制能力。基本应对策略为风险控制、风险转移两种形式,赛事风险管理人员在确立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时要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
(三)赛事风险监控
赛事风险监控就是在赛事的筹办过程中,以风险管理计划为依据,监督、检查赛事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风险措施的落实情况。赛事风险监控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监视赛事风险的状况;二是检查赛事风险的应对对策略是否有效,监控机制是否在运行;三是不断识别新的赛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整个赛事的筹办过程中,由于难以预料的情况很多,进行赛事风险监控除了要充分利用前一阶段制定的赛事风险管理计划,密切注视各种潜在的或已发生了的赛事风险事件动态以外,还要随时识别、估测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对赛事风险管理计划进行修改或补充。
篇9
背负集团公司期望,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该专业子公司的供应链采购环节中举步维艰,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痛点
痛点一: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芯片价格上涨、新兴品牌迭代、智能技术发展)、终端品类不断扩充(从手机拓展到多形态终端,从硬件拓展到服务软件或集成模式的ICT产品),传统采购制度(即原有的终端采购手册仅局限于手机和非手机类的硬件、不包括软件服务等)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痛点二:随着电子信息化发展,运营商YD公司开发了自身采购与招标系统(ES系统),而该系统操作要求高,如投标前供应商需支付相应费用办理CA证书、投标时需加密上传应答文件,一次性全部操作正确难度大。而该系统仅是YD公司独家系统、不能与其他运营商及其他国企兼容,导致供应商配合度不高。
(二)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企业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对策一:明确贸易型采购的定义。复盘全流程、全面穿越,大胆提出“贸易型采购”定义,它与传统采购3个显著区别在于:①买来直接对外销售,②需满足毛利率管控,③扩充产品品类(硬件含泛智能终端、家电、日用品,服务包括权益、安装、售后服务,软件含app软件包、软件服务等)。对策二:简化ES系统操作流程。针对ES系统操作复杂的痛点,该专业子公司申请在ES系统中增加贸易型采购报备场景,报备项目由采购操作,无须供应商介入。
三、创新型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的实施举措
在集团公司批复后,创新型采购的“赋能行动”——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在该采销一体化的专业子公司内部,系统性的全面推进和展开。
(一)明确贸易型采购定义并为其量身打造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创新采购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根基牢固。若定义不明,那实施中会出现各种偏差,若没有严谨的风险管理,则面临漏洞百出的异常或瑕疵。国有企业的采购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在摸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但需要的是安全的、有措施保障、有风险预警和探索,而不应该是浑水摸鱼的盲目前行。对此,该专业子公司做了以下3点行动。1.《贸易型采购管理操作手册》的。在手册中:(1)明确贸易型集中采购管理体系的架构,如下图1。(2)明确采购结果达成审核层级,如针对90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由总部审批,在(9000万,1000万)一、二类公司的项目,由总部采购分管领导专题会审批,在1000万以下的项目,分公司相应层级等。2.《采购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手册》的。风险防控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贸易型采购模式产生后,合规地图需要重新梳理,据此企业适时风险防控机制分册,并在手册中梳理出全阶段的贸易型采购工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如下鱼骨图(图2)所示;针对具体的风险点,企业在手册中明确了风险等级、责任部门、具体场景、防控措施等(如下具体合规地图样本,样本1),并将手册宣贯、公文下发至各分公司采购部门,以得到更有力的落实和执行。
(二)执行毛利率管理及采购比价管理
毛利率管控和采购价比价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企业节约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1.企业构建毛利率管理体系。贸易型采购的特点之一则是要求产品采购需满足毛利率管控,毛利率是产品的灵魂,企业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利润是企业常青树的源泉。如何良性执行贸易型采购的根本之一是对毛利率做出要求、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由总公司动态(如月度)给出毛利率参考值,分公司/总公司业务部门/采购部门据此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用合理的采购价/出货价操盘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以此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水位。2.建立健全采购价格比价体系。为在采购引入中获取合理的采购价格,公开采购项目,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确保价格合理性。单一来源,首次采购应通过搜集公开市场上产品成本信息,选择合适对标产品的价格全面评估,后期采购需持续关注并对标公开市场同期价格。3.多元化采购方式的建立。在采销模式下的终端产品采购,若合作方能取得自厂家/上游供应商出具的唯一授权,企业可据此与其进行单一来源采购,此方式的采购流程更简单、时效更快速。在无唯一授权的情况下,企业可做公开采购。但公开采购中,因市场上产品品牌/型号不断迭代、商层级不断动态变化,为更快速支撑市场,该企业集思广益,衍生出创新的供应商引入动态短名单的灵活机制。首先,该机制包括立项—方案—采购结果3个流程,其中若一家供应商对其合作的产品的商务条款均一致、仅是各款产品型号、数量上限、采购价格不确定,此情况下可先做框架供应商引入模式,即通过公开方式引入多家框架供应商,形成供应商短名单。后期有产品引入时,针对产品,邀请短名单内所有供应商报价,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确定订单执行供应商。以此保证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引入的高时效。
四、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该采销一体化专业子公司积极落实Y集团要求部门在执行贸易型采购过程中,遵循“能公开必须公开”的原则,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提升采购效率,通过价低者得的量化标准简化决策流程,制定出短名单公开方式的特色流程,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资源池,具体产品全流程从原有的12天加速至3-5天。
五、创新型贸易型采购的智能系统建设
该采销一体化企业需为运营商YD集团提供终端产品销售渠道,具有快消品分销和零售企业的特点,且上下游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对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库存降低,资金利用率提升、需求预测的精准度均具有较高要求。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建设了独具特色的DPS(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通过采购需求数字化、采购流程自动化、业务过程可视化,实现供应商、产品、合同、价格、物料等采购关键要素集中化管理,支撑终端采购全流程在线运作,保证采购实施、采购管理全流程管控到位,且简化了采购操作环节,提升了集中采购效率、且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能力均得以加强。综上,本文以采销模式下采购创新在国有通信企业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采购流程优化、采购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国有企业采购环节创新采购模式运作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实施对策,最终推动项目达到了提升采购效率、屏蔽采购风险的良好效果,本文可为国有通信企业、终端行业、运营商体系的采购环节采购创新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10
然而现有营销缴费渠道的应用标准各成体系,资金清算依赖于渠道分工,服务渠道无法共享,各缴费渠道缴费业务、服务标准、营销账务处理标准不统一,多元化缴费情况下从有资金往来的交易受理到资金入账各个环节都存在多方面的资金安全风险,研究多元化缴费情况下的资金安全在现阶段尤为重要。
一、资金安全风险分析
下面从多元化缴费情况下资金往来的交易受理,到资金入账各个环节以及账户管理来分析存在的资金安全风险。
1.收费风险
多元化情况下扩展了缴费渠道,这些缴费渠道给用户的缴费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在于收费风险,通常体现在费用收取和收费撤还两大方面:
(1)费用收取。现金仍然是多元化缴费主要的结算方式,多元化缴费情况下要扩展第三方代收机构收费,对于非电力机构、非金融机构,在代收电费结束后,电费资金未及时归集,导致收费现金被截留挪用或者直接被携款潜逃等造成电费资金安全风险。同时为了提高缴费便捷性、降低现金风险,拓展了POS刷卡结算方式,如果商使用未经授权的POS终端进行收费,可能产生虚拟收费,不仅将增加手续费成本,而且还可能造成资金流失,形成资金风险。
(2)收费撤还。第三方代收机构商收费员在日终交接前将当日的收费进行冲正,并没有真正将现金退还给缴费用户,虚假撤还,私自将收取的现金截留挪用,造成资金流失。用POS刷卡代替现金缴费,能有效避免资金挪用等问题,但会存在商操作员恶意撤还退费,套取现金,造成资金损失。
2.账户风险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要实现电费、电动汽车充换电费以及水、电、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公用事业缴费的大融合缴费业务,从单一的电费资金管理到多渠道大融合缴费业务的资金管理,如果各渠道缴费分别进行资金账户管理,容易造成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的使用存在安全风险,资金管理将陷入混乱。
3.交易对账风险
交易对账是对日终代收交易记录的核对,商代收电费结束后,如果不及时对多种缴费渠道支付进行交易对账,存在单边账无法及时处理,致使交易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容易造成资金安全风险。
4.资金对账风险
商代收缴费资金到达电力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时,银行应及时提供对账单信息,电力公司根据事先约定的规则获取对账单进行资金对账处理。如果资金对账不及时,可能形成虚假进账或者没有及时存入专户,造成资金流失,形成资金风险。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存在代收其他公用事业费用,电力账户需要与其他资金账户划转,进行资金对账处理,如果资金对账不及时,也会造成资金流失,形成资金风险。
二、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多元化缴费情况下的资金安全风险分析,提出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1.加强收费风险控制
(1)费用收取风险控制。多元化缴费情况下需要加大社会化的缴费渠道建设,例如居民比较便捷的小区、超市、商店部署POS缴费终端。采用保证金策略可以有效避免这些资金风险,加强商资金安全管理。
第三方代收机构在收取电费前预先向电力公司支付保证金,进行收费时,其收取的费用将从保证金余额中扣减,允许商收取不超过保证金金额的费用,并对商进行合同化管理,对不及时进行资金解款及客户投诉的商终止其商资格。通过保证金管理可以把商费用回收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商收费资金安全。
为了更合理有效地管理商缴费,通过商缴费用户范围、缴费区域范围及单笔最大缴费金额等缴费规则细化商缴费管理粒度,从而避免商恶意虚拟缴费,有效控制商收费风险。
对于通过POS刷卡方式缴费,需要严格控制POS终端授权认证,通过安全证书发放、身份验证等方法杜绝商使用未经授权的POS终端进行收费,从根源上控制POS刷卡风险。
(2)收费撤还风险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商收费员在日终交接前将当日的收费进行虚拟冲正,私自将电费资金挪用截留,应建立商撤还规则,需要细化商撤还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收费撤还。
针对信用较好的商可以允许在一定的撤还规则内进行撤还,而信用较差的商则要限制其撤还,只允许用户到电力营业厅进行撤还;同时撤还时需要用户确认信息,进行二次鉴权(如通过随机短信将二次鉴权密码发送到客户手机上,客户通过输入该二次鉴权密码进行再确认),通过撤还金额比对、异常提醒、电话稽查确认等方法极大降低撤还风险。
撤还规则可以为在收费后一定时间内允许撤还、不超过当日最大撤还次数、不超过单笔最大撤还金额、不超过单日累计撤还金额、实行流程化管理等。
POS刷卡撤还时,通过用户确认信息严格控制单方撤还,避免以现金方式对POS刷卡交易进行撤还退费,有效降低POS刷卡风险。
(3)商信用管理。建立商信用管理也是加强商管理的一个有效办法。制定商信用评价标准,建立评级制度,通过商的缴费情况、撤还情况、解款及时情况、单边账情况、对账情况等对商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价,并根据商信用等级制定其保证金、缴费规则策略。对信用较好的商可以适当放宽商保证金缴纳额度,允许在一定金额或比例范围内透支,扩大缴费用户范围,加大电费回收速度等;对于信用较差的商,需要加强保证金管理,冻结保证金、缩小缴费范围,直至终止其商资格,有效降低资金风险。
2.统一账户管理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通过对现有缴费渠道集成,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费统一缴费渠道,实现电力的融合缴费;与公用事业缴费业务对接,实现水、电、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大融合缴费。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应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对大融合缴费所有费用进行管理,实行统一账户、统一结算,有效解决不同用途下资金的混乱管理,提高资金对账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从而提高资金安全。
3.加强对账管理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需要加强资金对账管理,实现电力公司收费信息与银行回单自动匹配对账处理,加快资金核对速度,降低资金安全风险。
资金到账后,银行向多元化缴费平台提供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格式的对账单,资金到账信息根据事先约定的规则,录入、导入或直接通过系统对接获取对账单,并对其进行管理。资金到账后多元化缴费平台根据对账单中资金来源等信息匹配对应的对账规则,与银行进行对账。实现自动匹配对账处理,减少人工干预成本,提高资金核对速度。同时需要加强对统一账户与各渠道缴费账户的对账,及时准确进行资金划转,避免资金流失,降低资金安全风险。
4.加强资金监控
多元化缴费情况下加强资金实时监控也是有效降低资金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数据进行监管、对异常的资金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并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通过电话稽查确认,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同时加强解款情况、对账情况监控,掌握银行账户资金信息,通过查询核对确认数据,可以对所有银行账户进行实时监控,能随时掌握资金的流向,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
(1)加强渠道交易资金情况监控。对通过外部、内部渠道的各种缴费方式进行交易的过程中的资金流量情况、资金流走向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可疑资金流及时作出预警处理,降低资金安全风险。
(2)加强业务交易资金情况监控。加强对业务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量情况、资金流走向的实时监控,并对可疑资金流作出及时预警处理,降低资金安全风险。
(3)加强解款情况监控。加强对解款资金、未解款资金和存在资金安全回收风险的解款数据的实时监控,确保当日及时解款,保证资金回收速度,降低资金风险。
(4)加强对账情况监控。加强对交易对账及时性、已解款未对账的资金的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单边账,保证交易数据真实性,对存在回收风险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资金到账及时率,规避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5)加强资金划转监控。加强对统一账户与各渠道缴费账户的资金划转信息的实时监控,对异常划转信息进行及时预警处理,确保资金安全。
篇11
一、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的特点
风电投资风险并不仅指风电建设项目开始阶段的投资风险,而且指风电项目在项目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风电建设整个过程、建设竣工验收工作和风电机组的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可能遇到的风险的综合。由于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之中,风力发电的投资风险就形成了如下特点:
1、阶段性特点
由于风电项目是一项投资巨大、长久性的项目,因此,按照风电项目开发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其投资风险大致划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项目前期调研规划阶段的风险、投资和融资阶段的风险、开工建设阶段的风险和设备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在各个阶段,由于外界造成的风险等都是由投资商一概承担的。
2、偶然性特点
风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遭到偶然或突发状况而导致的风险。由于风电基地往往会建设在自然环境较复杂的地方,这些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较大,为了降低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投资商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3、相关性特点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电力产业发展速度也较快,因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电的需求量就越大,从而导致电力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趋势较为敏感,经济繁荣可以带动电力的发展,反之,经济萧条也可阻碍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与经济的关联性是相当大的。
二、风电投资成本分析
风电项目投资者如何将投资成本控制到最低点,是获取风电投资效益的关键,也是风电投资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开发项目投资成本可作为衡量风电建设投资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其组成如下:
1、风电项目的风电场建设成本
风电项目的开发,在风电场的建设费用支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风电机组设备的购买成本、风电机组的安装调试费用支出和风电场的选址费用支出等。
在风电机组的购置成本和安装调试方面,风电项目的开发以及风能的正常利用最离不开就是设备风电机组。所以,要想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投资商应加大对风电机组的投资,在购买设备时应选优质、耐用的风电机组。对风电机组的费用支出加大,将直接影响到风电场总投资的多少,同样关系到风电投资带来的收益大小,由此可以明确看出风电机组设备的投资是风电投资成本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其成本应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因此,随着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机组性能的快速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使风电机组的造价降低,从而降低风电成本,由此增加风电投资的收益。除风电机组的购置成本外,由于风力发电系统较为复杂,对设备的安装精度要求高,风电机组的安装调试费用也占总成本的一定比例,不容忽视。
2、风电运营维护费用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
风电投资与工厂投资是一样的道理,在风电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设备等的运营进行有效维护。一方面是保证风力发电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从而减少由于长期使用设备而造成的折旧费用。一般而言,风电场设置的地方自然环境都相对较恶劣,因此,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设备损害较大,投资方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就会随之增加。其他费用则是指除上述成本以外的费用支出,例如在建设风电时需要的管理费用,投资所需贷款的利息费用等。
三、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
1、针对风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分析
项目风险评价是指在观察和研究导致项目风险的因素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后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模型,从而确定整个项目的风险水平以及风险影响程度等。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强弱度的判定、项目的总体风险水平的评价和项目风险防范措施的选取。
根据风险强度的高低来对风险指标进行评价,对于风险指标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相关人员或组织应加强对其的监控力度,以避免这种因素再度影响风险指标的风险水平,这就是对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强度的判定;而项目的总体风险水平的评价则是通过在项目建设之前对项目投资所获取的收益,即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比较。这种差距的造成,不仅与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相关,与各个阶段的风险指标也是相联系的,因此,施工中要注意及时检测和监控各阶段的风险因素;所谓项目风险的防范措施的选取则是在确定了项目实施各阶段的风险指标的影响强度以后,加强对风险指标影响度较强的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减少或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
2、影响风电项目投资风险的因素分析
风电项目是一项巨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投资项目,因此,影响其投资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样的、复杂的。在风电项目施工前的设计方案阶段就已经存在风险因素,为了使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发,投资商会聘请专业人员对在施工中采用的策略、方式、设备等进行投资估计,但是,这种估计往往不会将实际的环境、市场变动等要素都考虑进去,从而导致估算出现较大的偏差,也会影响投资风险。
此外,投资商对项目进行投融资时,必定要向银行贷款,由于贷款的汇率变动、贷款合同的变更也同样会影响到投资风险。当汇率变高,贷款资金又不能即时到账,这就会使得投资项目的建设进程延缓,从而导致费用及成本增加。在成本增加基础上,效益不变,投资风险指标便会随之提高。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可导致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增加,因此,为减少项目投资风险,应加强对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四、风电项目投资的风险防范对策
1、政策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电投资管理者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政策风险并化解它,一方面深入研究国家对风电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准确解读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导向,另一方面认真分析优惠政策连续性中断的原因,并积极做出应对预案。
2、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电场管理人员应加大力度,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储备人才,同时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督促人才激励制度不断完善,加大力度培训和培养现有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与此同时,促使“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和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从而为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技术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为项目选址和为设备选型时,充分分析其可行性。选址时确保所选地址有达到相关标准的风能储量,以避免出现经常性的风能不足或长期无风的现象;选型时经验丰富的厂家和机能良好的机型,厂家和机型应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技术认证。如果选择国产设备,生产厂家规模要大、机型的技术要成熟。除了前期要慎重选型之外,运营期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转移设备本身的技术风险。
4、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电价风险和电力项目的成本风险是风电项目投资的主要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防范:首先,在电价风险的防范方面,降低特许权项目电价风险的措施是:一方面,按照当前发改委的政策,将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控制在3000小时以内,即等效负荷的小时数;另一方面,预计后期电价时,依据相对保守的方法,从而有效确定投资收益率。其次,要对风电项目的成本加强控制,依据其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风电设备和金融市场,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另一方面,对风电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项目成本控制纳入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中。
结束语
风电项目是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要对象和内容,风电项目的开发可以促进能源紧缺的问题的解决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能源领域内投资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就不可避免地包括风电项目投资了。但是,在有关人员火热地投资风电项目的同时,风电项目投资的风险也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闫宁.风力发电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1-46.
篇12
Keywords: development; Bidding; Existing form; Program; Probl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招投标中存在许多问题,关于成本的控制,合同管理的风险,履约的风险,资金的压力,在建资金的支付风险,承包商的信誉风险,低价中标可能带来的隐患,施工图纸不齐全的缺陷,违章开工的风险,指定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的制约关系的管理等等,笔者逐一进行分析与阐述,力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的基本形式
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的模式基本上都必须都采用招标的形式,合理低价中标。
基本上包括以下几种确定中标单位的方式:
1、公开招标,是指三家及以上投标单位进行招标;
2、询价招标,对一些比较特殊的采购(包括金额比较小的零星采购、比较紧急的售楼工程、政府垄断/技术垄断环境下的采购等),对2家或以投标单位进行询价,经过简单比选后确定供应商;
3、直接委托招标,对一些比较特殊的采购(包括金额比较小的零星采购、比较紧急的售楼工程、垄断环境下的采购或沿用前期供应商等),直接与某一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或确认为认价单位的采购模式;
4、战略招标,是指为发挥房产集团规模化优势,将若干普遍适用于多数开发类项目的大宗材料设备进行集团同意战略招标的模式;
房地产开发工程采用招投标模式的一般包括:
① 前期工程:包括前期设计、咨询、勘察测绘、监理等工程,一般采用邀请招标,或者询价方式确定中标单位;
② 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基础工程、总承包施工工程、精装修工程、外立面工程、门窗工程、给排水工程、采暖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电梯及装修工程、强电、弱电、消防、燃气、夜景照明工程等;
③ 基础设施工程:配电、道路工程、园林景观及绿化工程、雨污水工程、给水工程、电信工程、数字电视工程;
④ 配套设施工程:配套学校、幼儿园、居委会等工程;
⑤ 物业前期服务类工程:物业服务单位招标等
二、 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的程序
招标程序包括:
1、 招标计划阶段:根据项目经营计划与总进度计划的要求编制采购计划,
2、 招标准备阶段:
(1)、进行考察,确定入围单位,对入围单位的要求,应根据工程建筑面积或目标成本金额的要求来定。一般在已有的合作过的供应商里选择,或者通过考察来增加新的供应商。对于供应商信息库现有的合格及优秀供应商,可不进行考察,直接入围;其他的供应商应进行考察。考察可通过书面文件审核、实地考察或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应负责写成考察报告。
(2)、确定合同形式、编制招标文件。
为了控制招标定价的风险,在合同形式的选择上要求:
a、施工图纸完备且深度足够的情况下,必须做到总价包干;
b、当施工图纸不完备或深度不够时,可以采用模拟清单或费率方式招标,并应尽量对措施费项目进行包干;
c、当采用费率招标时,应尽量明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总包服务费等的计价方式;
d、当采用模拟清单或费率招标时,在工程施工图确定后120日历天内,应根据施工图和合同约定的计价原则完成组价工作;
招标文件通常包含投标须知、技术要求、商务要求、投标格式、工程量清单、招标图纸等相关资料。必须准备齐全,前后呼应,以减少漏洞。
(3)审批入围单位,审批招标文件
在完成入围单位的选择和招标文件的编制后,在房产公司项目内部,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
3、 招标实施阶段;
包括发放招标文件、踏勘及答疑、回标、开标、评标(技术标评标、商务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
4、 合同签订阶段
包括发放中标通知书和合同签订两个阶段,一般还会要求中标单位提交履约保证书或者保函。
三、 主要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在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环,关乎到整个房产项目是否盈利、能否顺利实施,是房产开发的生命线!
但是同时也是房产开发过程中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和风险可控要求较大的一环,要想通过招标找到真正合适的合作方谈何容易呀,中间过程繁琐而且复杂,选好单位的风险把控很重要。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招标的时间紧
要想顺利完成招标,找到合适的中标单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和实施时间,时间越充足,可把控的可避免的风险会越少,而实际操作中,房产开发的程序是一环紧扣一环,往往设计图还没出齐全,工程就得开工,留给工程招标的时间是很紧张的,
2、 成本制约要求很高
开展招投标工作的原则目的就是降成本,招标的结果最能体现成绩的也就是招标金额,经常定标的原则就是最低价中标,合理低价中标。给负责招标的管理部门压力较大,实施难度较大,成本降低了,质量也得跟上去,优质低价永远是最高的要求,但是实施起来却往往是低价低质。
3、 往往不具备整套完善的施工图
招标时间紧,设计图纸不够完善,就需要提前确定总包单位,为了抢工期,抢预售的节点时间,往往会用不完善的施工图甚至是扩初设计图、甚至是方案设计体就开始计算工程量,进行模拟工程量招标工作,这里面隐含的成本控制的风险极大,既要覆盖全面,不要出现大部分的漏项以回避报价的风险,又要回避施工图纸不齐给后期实施带来的签证变更的风险。
4、 开发、设计、招标穿行甚至是边设计边施工边办理相关施工前期申请手续的三边工程,给招标工作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严重的影响招标工作的质量,为以后的实施带来很多隐患。
四、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相应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试着进行一一的对策研究与探讨如下:
1、 给招标工作尽量充足的时间,招标过程是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保重点,尽量避免风险;
2、 对于招标入围单位进行充分的考察与调研,尤其是项目经理、施工队伍要严格考察,不能流于形式;
3、 施工设计图纸尽量完备,招标前招标采购部门要和设计充分的沟通,;
4、 尽量采用公开招标的模式,只有公开招标,才能做东啊最大程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5、 对于施工图纸完善的工程,尽量采取固定总价的合同方式;
6、 前期工作衔接好,配套的审批手续抓紧落实,一环扣一环,尽量减少内耗;
7、 房产公司内部的管理要严格,对于评标过程要有制度可遵循,内部控制要严格,做到公正的评标。
篇13
”3G”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其全称为3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2009年1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通信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3G最吸引用户之处,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应用、更方便快捷的移动通讯服务。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M-zone”、“百宝箱”、“彩信”和中国联通公司的“互动视界”、“彩E”、“神奇宝典”、“定位之星”、“联通在信”等业务,以时尚的品牌形象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从目前3G业务应用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业务应用。
一是高级话音和简单话音业务:一种实时、双向的3G业务。提供先进的话音功能(如VoIP、语音上网、网络始发的话音呼叫),同时提供原有的移动话音业务功能(运营商业务、号码簿服务和漫游)。业务成熟时,能够提供移动可视电话和多媒体通信。应用目标主要是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二是定位服务:一种企业和个人用户均可使用的3G业务,使用户具有查找自己或者其他用户、车辆等的所在地,或者查询与所在地相关的有用信息、业务和设施等的能力。其他人也可以通过该业务确定用户的位置,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应用目标包括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三是多媒体信息业务:提供非实时多媒体信息。包括点对点的个人用户多媒体短消息应用,以及企业组群的群体多媒体短消息应用。
四是娱乐信息定制:一种个人3G业务,提供可随时随地实现个性化内容接入。基于移动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视终端设备支持功能提供不同级别(文本、声音、图片或者视频)的业务。主要目标是个人用户。
五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两部分,一是3G商务业务,提供企业局域网(LAN)、虚拟专用网(VPN)和移动的Internet安全接入,主要针对企业用户。二是个人移动接入业务,提供固定ISP所能提供的Internet接入业务,功能与固定Internet接入类似,能够提供全面的I nternet Web浏览,同时具有提供文件传送、e-mail、流体视频/声频的能力,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
可以看到,相比于2G时代的传统语音和简单短消息、文本浏览业务,3G时代的业务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业务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服务的提供更加快速便捷。3G时代用户体验到的是高速、移动、海量信息及更贴近生活和娱乐的服务。
二、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应用风险
3G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是3G规模运营的重要风险因素。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对3G运营的发展非常重要。充分了解我国移动用户的需求特性,才能开发满足用于需要的3G业务应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用户市场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未来3G业务客户群的需求变化,了解3G业务客户群对新业务的预期和偏好,以及用户对终端的要求。
用户接受3G业务程度调查如图1所示。显示用户中有55.52%以上愿意使用3G业务,愿意接收移动新技术和新业务。
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调查,中国用户对通信市场的变化持乐观态度,同时用户对移动通信有一定的依赖性。用户业务需求主要集中在话音业务,非话业务未成为支柱业务。
调查显示用户对消息类业务感兴趣,而对移动娱乐类的业务,如游戏、视频并不是很感兴趣。可视电话和视频业务仅得到部分用户的认同。
从已经开通3G业务的国家来看,目前3G还没有很受喜爱的数据业务,缺乏“杀手型”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业务需求,依然是3G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三、3G业务应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中国3G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3G杀手级业务的探索、用户的习惯及对3G业务接受程度的业务应用风险。接下来,重点分析电信运营商在业务内容提供及业务模式选择方面可能作出的风险防范对策。
1、3G业务内容
(1)基于智能卡的应用业务:基于SIM卡(或UIM卡――联通CDMA内置)的应用工具箱技术,是一种通过短消息方式传输的增值业务平台,如信息订阅、移动QQ、移动终端银行、移动终端炒股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应用。
(2)基于多媒体消息(MMS)的业务:MMS业务能够提供点到点、点到应用、应用到点的内容更加丰富的多媒体消息存储和转发服务。消息可以是纯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非实时内容。
(3)基于IMAP4的多媒体邮件业务:多媒体邮件业务是将互联网上最为常用的电子邮件业务引入移动通信领域。用户可以将各种格式的文本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作为附件进行接收和发送。
(4)基于WAP的浏览业务:用户可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上的各种信息。
(5)基于GPS的定位业务:可以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满足各种要求的位置服务业务需求。
(6)基于JAVA/BREW的业务:JAVA和BREW均可提供将下载的应用在不同厂家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环境。
(7)其他业务:流媒体、可视电话、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无线对讲(POC)等业务也在逐渐步入商用化的轨道。
在3G运营初期,必须重视基础语音业务的开发,语音业务始终是移动通信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而通过语音业务的开发,可以避免缺乏3G杀手级业务所带来的用户缺乏的局面,使业务应用从简单语音到复杂数据业务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过程。
可以把以上各种业务类型进行市场细分,如针对商务人士而言,更多使用和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务、本地化业务(定位、定票)以及视频会议业务,该部分群体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所以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方便、快捷、高质量为目标;而对于青少年群体,其对娱乐类业务如交互式游戏、MP3下载、网上聊天等更感兴趣,但是这一群体通常支付能力较差,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业务开发要以新颖、便宜为目标。这样按照不同的区域、市场的接受程度、市场的容量、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做好业务细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部分避免缺少关键业务应用、难以培养目标用户群体所带来的风险。
2、3G业务模式
业务模式是指电信运营商采取什么样的业务运作方式提供业务,通过用户需求的测定,确定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中国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要想取得良好的业务发展和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业务模式。
(1)品牌模式。通过品牌的建设,稳定客户群体,稳定利润来源,避免和降低市场竞争和业务提供过程的风险。把利润从业务转移到品牌上,给客户以品牌体验,吸引目标客户群,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韩国SKT是这种模式的最典型代表,SKT把韩国所有的用户按五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细化,建立个性化、品牌化服务,通过市场划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每一类的客户都有了归属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2)基础产品模式。运营商利用优势资产(业务、品牌)建立基础产品,获取巨额利润。这种模式实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基础产品来积累用户群,但赢利部分主要依靠辅助产品。所谓基础产品,如软件业,软件本身利润并不高,但是后续的软件升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利益。移动通信产业有很多业务及产品具有基础产品的特点,移动运营商可以把这些产品打造成基础产品,通过基础产品来获取、扩大和锁定大量用户群,通过开发和提供大量的辅助产品来获取更多利润。
(3)产品体系模式。所谓产品体系就是企业的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形成不同层次的产品结构,并且不同层次产品间有一定区隔,提高了营销敏感度。这种模式实施的基础在于客户本身的结构呈金字塔式,而移动通信的用户结构基本就是如此,即最高端的客户数目较少,之下是较多的中层用户,最底层的是大量的普通用户,通过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其低端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大量市场份额,而中高端客户才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4)解决方案模式。全面满足客户的全方位的需求。这种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及全方位需要,通过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来赢利。
四、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3G业务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3G业务在中国是一种新兴的业务应用,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3G业务快速发展的前景下,运营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并为用户带来3G业务价值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3G进程各通信运营商面对市场变局和市场风险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YBB312)。)
【参考文献】
[1] 张君、包玲玲:3G时代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J].当代经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