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

1.复习导入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合适的课堂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在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洋流有哪些类型?它们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吗?如果洋流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那么它们会不会对这一地域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这样通过旧知识导入新内容,可以让学生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新课,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降低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高中地理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身边的乡土地理,又有全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和生活实际来导入新课。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教材是固定不变的,而现实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之中,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时,教师可以联系实施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或者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会被淘汰,很多新兴工业部门会脱颖而出的背景,设置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计划投资建一个工厂,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布局方面,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这样就顺利地引入了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

3.运用背景资料导入法

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遥远,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而学生的视野和见闻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把遥远的和学生未知的领域带入高中地理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音乐、图片、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地球仪等手段和教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美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国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材料,让学生感觉美国虽然遥远,却又近在咫尺,学习美国的地理知识犹如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又如在学习“西亚”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西亚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如西亚的干旱、西亚的宗教、西亚的石油等等,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西亚不再遥远而陌生。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或者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新闻等,通过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制造悬念,让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如在学习“地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不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又如在学习季风环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地方会出现沙漠景观,我国东南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为什么却不是沙漠?”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悬念,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复习导入法、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运用背景资料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等四种导入法,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也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

篇2

1.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地理教学技能是每一位地理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是地理教师在课堂内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规范。“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据地理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顺利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 [1]

1.2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塑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等。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改革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前沿,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由此可见地理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学实施的支撑系统,它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

2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大致有两类即广义的划分方法和狭义的划分方法。广义的划分方法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四类,它又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和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2];另一种是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学习指导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观察和评价技能”[3]。狭义的划分是强调微格教学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划分方法它是从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语言的技能、板书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 ” [4] 。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策略

3.1语言技能的训练策略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地理教师所具备的课堂语言技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堂语言技能由口语表达、书面文字表达和体态语言几个要素构成。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由口语表达和体态语言两要素构成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训练策略。

首先,口语表达的训练策略。字正腔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科学准确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教学中语音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让每一个学生听清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说话要慢点语调要高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有思考记笔记的时间。快慢得当的语速,语速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语速过快学生对收取的信息会遗漏、积压,语速过慢则易导致学生精力涣散。科学准确的词汇。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地理空间地域解释准确无误,地理原理阐释直观严密,因此语言的运用要科学、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只是讲的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形成一种地理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逻辑清晰的概括。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还要注意自身语言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地剖析地理事物,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建构。

其次,是体态语言、面部表情与眼神交流的训练。教师的身体动作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和身体局部动作。走动要自然大方,有控制,不可过多、过快,否则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身体局部动作,主要指头部和手部动作对地理事物的描述通常要借助手势来更生动形象的表现。面部表情与眼神交流的训练。面部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作用。教师要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让学生在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注重于学生之间的眼神眼神交流。

3.2组织技能的训练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承转技能” [5] 。

教师在备课中已经提出对策,然而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情感层次在课前是把握不准确的,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时刻组织学生的注意力,训练教师的应变能力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管理好课堂纪律努力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3.3导入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的导入技能是指地理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始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导入的方式可分为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练习复习课导入。复习导入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承上启下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发,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或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故事导入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导入即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练习、复习导入,采用“提示回忆法”作为复习练习的导入,启发学生回忆与练习有关的旧知识。

导入技能要求有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目的性是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个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使学习内容以鲜活的形式出现。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艺术性要实现导入的艺术性,就是导入的设计要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3.4讲解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讲解是一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利用语言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分析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把握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教学形式。

讲解技能分为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和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是指在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事实性知识包括地名知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地理景观等。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 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培养学生各种抽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直观方法,辅助讲解、提供丰富表象,充分感知、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语言要条例分明,措辞准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运用直观方法,辅助讲解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图、模型、地理图表及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各种示意图帮助讲解,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提供丰富表象,充分感知。地理知识的所涉及的空间广泛性和时间延续性因此要使用大量的事实或事例,从多个角度说明,容易比较、区分各种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便于学生充分感知。

3.5提问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阶段等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提问技能的作用。首先,可以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其次,有助于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有利于顺利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再者,它还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的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主要有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和分析提问。理解提问时学生对所学知识思维加工的过程运用,运用提问是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和已有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地理问题的条件与原因,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必要追问、问题评价和引导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明确、清晰、连贯。问题的提出,有导入阶段、陈述阶段和介入阶段,要求有节奏的步步深入。追问,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在解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学生提问,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通过讲解由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知识。问题评价,是教师对的学生回答做出反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

3.6地理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三板”指的是板书、板图和板画,它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技能。地理板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板”技能它可以辅助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揭示知识的内在体系,启发学生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便于学生课堂记录课后复习。

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板书类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是体现地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重点、难点、中心和关键的板书,是能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板书。副板书是对主板书的补充和辅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板书可以分为纲目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示式板书和综合式板书。板书的设计要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其宗旨是要让学生更好的构建本节课的内容。

板图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时,地理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过程和地理分布,边讲边用线条图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

板图技能分为几何略图、折线图和曲线图,这几种板图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板画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迅速画出地理事物的素描图,它要求线条流畅、简练、清晰、富于表现性。板画有形态画、过程画和动态画。形态画是以素描的形式表现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形态;过程画主要表现地理事物在演变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动态画是用简易的笔法显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要边讲边画出事物运动的过程。

3.7强化技能的训练策略

“强化技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采用各种肯定,鼓励或纠正错误的方式,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正确反应,使教育信息刺激与所期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保持学习动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行为方式” [6]。

强化技能的方式有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和活动强化。强化技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联系性,既可用于教师的讲解过程,也可应用于学生讨论、阅读和作业练习当中。特别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运用强化技能来实现更有助于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强化技能,善于在课堂中运用板书、语音语调、身体动作和布置作业是强化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3.8结束技能的训练策略

结束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结束让学生回忆、整理、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体系,是学生知识进一步同化和网络化的过程。结束的技能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为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所采用的特定的行为方式。

结束技能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教师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和知识点,教师是通过结束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延伸扩展学生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了解教与学提高教学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中结束的类型有归纳总结、区别对比、竞赛活动、练习巩固和悬念存疑。这几种结束方式要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而定也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综合地运用起来。

3.9演示技能的训练策略

“演示技能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信息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物、标本、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实际表演、示范操作,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6]。

演示物要有足够的尺寸、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演示物要有适宜的亮度、对演示物的指示要确切、操作要规范,具有示范性、复杂的实验应利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语言讲解要与演示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3]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荣静娴.微格教学与微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篇3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任何学校所处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识,教师对其充分加工,以乡土资源为主线,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全程呈现出来,使乡土资源更具有过程、方法意义和情感价值,也能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形式多样:(1)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2)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激起乡土情感认同,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3)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师生协作学习,最后成果交流,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结合教材,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独学,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小组合作,5分钟)

师:组织展示,总结(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全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辅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汇总展示,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制定任务型的活动,提供网络学习策略,以乡土网站为载体,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由个别到一般,掌握认知策略,认识学习过程,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初中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时一门整体性的艺术,而新课的导入设计方法又是组成这种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方法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趣味新颖方法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让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课堂上。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中就要有所依据和要求。

1.新课导入方法的设计依据

在设计新课导入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还有教材这三者的关联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脱离教材,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然后教师通过运用地图、人文环境、趣味故事等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2.新课导入的要求

一个好的、成功的新课导入方法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新课导入具有趣味性

新课导入的方法具有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来对待,就会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过程中有针对性

在设计新课导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颖和趣味,要注意揭示新课的内容和这节课要达到的授课效果。

(3)方法多样且新颖直观

导入新课的方法不能总使用固定的几种,要随着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更换,另外,导入新课所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把复杂事物具体化,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具有新颖性和直观性。

二、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1.紧密联系教材的两种方法

(1)直奔主题法

有的教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肃耿直,做事干练认真、不拖泥带水,这样的教师很适合采用这种直奔主题的导入方法。比如说在教授初中地理《水资源》时,就可以直奔主题地导入:水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地球上虽然有70%被水覆盖,但是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加之以近年来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了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储在什么地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这节课我就带领大家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习贵在复习,温故知新的新课导入方法是教师比较常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的网络,充分认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时要充分地备课,把握新旧课之间的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做到自然地衔接过渡。

2.新颖趣味新课导入法

(1)故事导入法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的情节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比如说一位孕妇在飞机上飞越美国时成功产下一个婴儿,人们再对这位母亲祝福之后,对孩子的生日有了争论,两种观点的生日竟相差一天,这是这么回事呢?故事提出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新出新课内容“日界线”。

(2)游戏导入法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初中生爱玩的特性,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导入新课。比如说在讲“省级区域”时,各个省的位置难以记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表现的没有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我国地图的各个省裁剪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这种游戏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

(3)疑问导入法

初中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留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新课导入时巧设疑问和悬念,然后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开心中的疑惑。比如一上课就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那么你们知道《西游记》中取经的‘西天’是什么地方吗?是否真的有‘西天’这个地方?那么所谓的‘西天’有什么特点呢?”这时学生就会急于寻找答案,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就可以引出新课——“南亚”。

3.用生活中的新鲜事导入新课

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最近发生的新鲜事来和要讲的新课内容联系起来进而导入新课。比如说最近日本又发生了大地震,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会地震的事件,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解释地震现象,最后开始“日本”这一课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在课堂中讲日本的环境等特征时就显的很容易进行,学生也会认真地听课学习。

4.利用地图导入

地理课的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除了可以显示地理位置外还可以用于帮助分析地理现象等作用。在地理课的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利用地图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点,同时用地图引出新课的内容。比如说在讲“亚洲”时,教师可以提问:“亚洲的含义是什么?亚洲都包括哪些国家?”教师在讲述完亚洲的含义之后然后挂起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亚洲所包括的国家,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5.利用多媒体导入

科学进步了,教学的方式也多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它可以集视、听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比如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各种复杂的地形,教师应该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三、新课导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面提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是万能的,在新课的导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设计导入方法的时候要具有多样性

不能一贯地采用固定的几种方式,那样的话学生会对新课的内容失去新鲜感,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2.教师要把握新课的导入部分的时间,既不能太长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也不能太短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太长的导入即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正式授课时间短,教学目标还是很难实现。太短的导入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是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导入的时间,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进入听课状态时就适当停止并开始新课的教学。

3.导入方式要灵活

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就可以采用新颖趣味的导入方法,如果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好学,就可以采用紧扣教材直接如题的导入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其导入的方法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笔者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授课的内容灵活设计合理的新课导入方法。通过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并乐意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薛建宇.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缩小师生距离,才能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除了在课堂上,老师态度和蔼、亲切外,还要求老师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和关注学生。比如,在寒潮来袭前,叮嘱学生“多穿衣服,预防感冒”;在放学时,说一句“路上小心”;在学生生病时送上亲切的问候;在节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这一切,都会在初中学生的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也会因此而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更感兴趣。

二、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一节课是否投入,是否感兴趣,课堂导入起着很大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有复习导入法、设置疑问导入法、诗词影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澳大利亚》时,我制作了一段视频资料:澳大利亚美丽的风光、珍惜古老的野生动物,然后配上深情地解说,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和神秘的童话世界。老师话锋一转设置疑问: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这些古老的珍稀动物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与猜想,注意力也立刻集中到问题上来,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进入正题,首先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让一节课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展开。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落实这一目标,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加大了活动的内容, “活动”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内教学、承担新知识学习,转向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教学,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只有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发展,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科活动题材广泛,活动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可以有以下几种:游戏竞赛、角色扮演、辩论讨论、模型制作、社会调查、主题宣传等。

四、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板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的运用板图板画讲绘,同步进行地理教学,使地理知识的出现,伴随板图反映出来,语言与图像紧密结合,就能体现出地理知识与图像不可分割的特征,同时均称、规范的点和线,鲜明、和谐、自然的粉笔色彩,生动、美观的图像,出自教师的现场作图,更能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从而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

2.板书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艺术性的板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产生强化作用,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在《西北地区》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板书如图,既把课堂所学的主要知识展示出来,又体现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不但易于接受,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还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课堂的总结写的非常条理。

3.多媒体

篇6

根据现行的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湘教版初中地理课本,编排了大量的课本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活动、阅读材料等内容相得益彰,使课本内容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它是组成地理课本的有机部分,也是地理课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各科课本的明显的特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正确合理地使用插图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

现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初中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插图的使用过程也是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学习培养过程。从地理课本中的插图表现形式看,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可以分为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大类。那么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插图的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呢?

一、新课导入引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在新课导入环节巧妙运用课本插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整堂课学生都比较兴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的特有动物?”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课前适当利用课本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中,很好地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整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愉快。

二、以图释文,合理使用第二语言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课本中的插图是文字内容的呈现。插图的使用过程也就是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理解了插图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课本的文字意思,课堂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例如,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和河流”这一框题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亚洲的地形图,找到高原、山地和平原的分布位置,并通过描出河流的流向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就会很容易得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的流向是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对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的流向在脑海中就会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使平面知识变为立体知识,就解决了文字和地图分离的问题。

三、以图提问,充分利用插图质疑

地图是课文内容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地图提问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居民”中的人口问题时通过课本插图“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提出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从图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住房拥挤、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等问题。在学习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其中的“迁移原因示意图”提问迁移原因,学生在读图时就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育条件、工作机会、医疗水平等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样有效地利用插图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地理知识,还可以改变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图释疑,以图解难

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都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的插图进行分析,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和地球上的五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如果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五带分布图及图片和周围的注释,通过学生画地球的公转方向和描五带的界线便更容易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等温线的方法得出世界的气温分布具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完成我们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篇7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朋友,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和最大动力。这深刻地说明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密切相关。地理这个边缘学科作为文科高考科目让很多学生“想说爱你口难开”。如高中地理必修一(本文中所涉及教材均为湘教版)尤其是“地球运动”一节,理科性质太强,对于还没有学习立体几何的高一文科学生来讲简直是“天书”,而必修二、必修三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才能不让学生望“理”生畏,喜欢地理呢?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而为之,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设计好每堂课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不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却是亮点,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课堂导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图片导入。如讲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时,教师出示背斜、向斜、断层、风蚀蘑菇、瀑布等相关景观图片,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图片中的“旅游”,变文字为图片,通过图片给他们一定的视觉冲击与享受。(2)设疑导入。例如,讲“日界线”前用“一个人在一年当中能否过两次生日?”这一问题引出新课,就可以从一开始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完日界线后再提出:“在一艘轮船生下一对双胞胎,弟弟反而比哥哥大,问轮船是朝哪个方向航行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3)利用音视频导入。在讲授湘教版选修五“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时,引用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片段,结合当时正在发生的雾霾天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大气污染的危害,从而激发他们为治理环境踊跃出谋献策的积极性。(4)利用网络语言导入。近两年网络上针对农作物价格上涨流行起“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等网络语言,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将其作为导入词语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利用乡土问题导入。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不仅是学习重点,而且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德育素材。例如,在学习“港口的区位因素”时,以我们当地引以为豪的曹妃甸港为例,学生很快就投入到“分析影响曹妃甸港的区位因素”的问题之中。

二、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方式如下:(1)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更利于学生接受,使学生更感兴趣。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能获得丰富的感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高一开学初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时,我搜集了大量精美的宇宙图片,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带学生进行了一次“宇宙之旅”。壮观的图片加上空灵曼妙的音乐和解说,将神秘浩瀚的宇宙逼真形象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宇宙的浓厚兴趣,也打开了学习地理的一扇兴趣之门。再如,在“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课中讲到“板块与宏观地形”时,我将“六大板块运动图”与“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均为动画效果)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小组合作便可自主找到各大山脉形成的原因。“背斜成山(谷),向斜成谷(山)”部分亦可用此方法来完成教学。在这种学习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知识竞赛方式。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记忆效果,避免、减少遗忘,阶段性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复习方法又很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适当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代替试卷形式:把一阶段的重点整理在课件中,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每道题链接一个数字,指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成绩偏差生选择数字,点开问题(问题藏在数字下有神秘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加分;抢答题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3)开展第二课堂。平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地理课外兴趣读物,如《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博物》《科学世界》等,以增加“营养”。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把高中自然地理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用诗歌、对口词等形式变成顺口溜,这样重点突出了,难点不难了。同时,教师辅之以讲座、拼图等多种兴趣活动,寓教于乐,寓地理教学于兴趣之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去学地理。我们相信,只要地理教学“趣”先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篇8

一、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的有效是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高备课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悟透课程标准,明确教材指向。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示范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真正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中对教学的要求,明确教学整体与阶段目标,紧紧咬定目标,抓住重点,排除其它因素干扰,做到重点突破,精心备课,才算完成高效而实用的备课。

2.心中想着全体,课堂面向学生。高中地理是普及教育,不能搞精英教教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作为个体,学生的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备课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很好兼顾全体学生,做到既不拨高,也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全体学生都有收获与发展。

3.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是多样的,应考虑多种方法与手段,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乐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我们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充分运用科学的教育技术,更能形象地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消化,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备课时一定要多设计方法,变换手段。

4.充分预设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高中地理中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尽管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情不可能全部预测,但是备课时尽可能地多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

二、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教师新课导入得法,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高中地理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高效方法。

1.设疑导入法。这种导入法重在“故弄玄虚”,巧设疑问,来启迪思考,激发兴趣。例如,在讲“日界线的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母亲生了双胞胎,有没有可能晚出生的小孩出生日期反而比早出生的来的早呢?”这样使学生觉得好奇,然后引导学习日界线的作用和意义时,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闻导入法。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高中生的最爱。密切联系形势,用新闻导入新课,不仅对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有利,而且可以自然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媒体报道过我国的青藏铁路的修建,利用这则新闻就容易引入“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的学习。

3.漫画导入法。漫画很有趣,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就能描绘出生活或时事。在地理课本和一些报刊杂志上常有一些漫画,这些漫画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很好素材。例如,讲环境问题时,可以用“大难临头”和“小鸟的悲哀”“五彩的河水”等漫画来导入。用漫画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学习,不失为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导入的一种好方法。

4.板图导入法。地图是教学高中地理的最有效的工具,老师熟练地画出或挂出地理板图,演示本节课所涉的要学习的地理内容,就能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更能很快地进入教学主题。

三、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平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得到体现。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因而,课堂教学的提问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因此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每节课文中都配有阅读或活动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学习要求和目的,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提问的用语要准确。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规范具体。高中地理已经是一门相当专业的课程,教师的提问要能体现出专业素质与科学素养。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中有一幅“六大板块”示意图,这张图的信息量很大,如果问题设计过于肤浅,学生会无从下手。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此图,比较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两侧板块运动方向的差异?结合所学的地形名称分析在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处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海底和陆地形态?”――这样简明扼要的提问,针对性强,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

3.提问的难度要适当。高中地理已经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难易和深浅要适当。过易过浅,缺乏思维张力,学生认为不屑一答,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过难过深,超载学生的理解能力,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与动力。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

四、案例分析的有效性

有效的案例分析是地理知识运用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案例分析,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到案例与普遍原理有机结合。

篇9

有效的课堂导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发自身的教学优势,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可以多种多样,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复学旧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巧问设疑导入,生活时事导入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二、运用诗歌、典故,使地理教学达到“深入浅出”

讲故事地理和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故事、典故来丰富地理教学的的文学内涵,使地理课堂具有一点文学气息的特色。

例如,在教授中国的地势部分内容时,恰当的引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所对我国地形地势的描绘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解第一节课地形大势引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陆游的“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并且在最后问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势特点,再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经过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至此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提到的现象都跟我国的总的地形有关系。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因而诗词中河水自西向东流就成了普遍现象。如果不了解我国地势的这一重要特点,我们就会对诗文中这样的描写产生疑惑。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师带来挑战,教师不再是只注重地理知识的准确和全面,而是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探究地理问题。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创设情境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情境中的问题难度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积极的思考,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经纬网》这一节,可以提出以问题,“在茫茫的大海中,没有任何的参照物,我们的船只是如何进行定位的,怎么准确找到航线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许多山峰上都有一些建筑物其实就是地理坐标,它记载着当地的经纬度,也是我们绘制地图的主要参照物,教师创设情境下吧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探究,就能主动的完成教学活动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过程演示使教材中原本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观察地理事物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把地理学科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好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理事物。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变化,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五、感知现实生活中的地理

篇10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做什么,它也会对着你做什么。”其实现实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喜欢一位老师,老师也喜欢他,他就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和知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自己人效应”。

地理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地理学科要得到学生的关注,地理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师生平等、真诚相待是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建成这样良好的氛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能发挥作用。”

有一次,我准备上“中国南北方差异”这一内容。上课之前我在教室中巡视时发现:由于上一节是体育课,学生活动多,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把心思从操场上收回来。果然,上课铃响后,学生都在讨论体育课的内容,课堂纪律很乱。看到这些,我心里有点生气,但随即又想:学校老师在打完一场篮球赛后也会谈论比赛情况,学生有这样的反应也是人之常情,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慢慢走上讲台,将课本放在一边,说:“看来大家都很热啊!南方这个‘热’让老师很受伤!真后悔当初高中的时候啊!”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好奇地问:“为什么啊?”我趁热打铁说:“当初你们老师在高中地理课上,就因为没好好听我的老师讲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对南北方的差异不了解,结果来了南方工作,差点没把我这个北方来的热死!你们可不要重蹈覆辙!”学生哄堂大笑。随后全部学生都非常投入地听讲,课堂效果很好。

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就是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而影响对整个人或事物的认识,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也不例外。首因效应启发地理教师:应做好课堂导入工作。恰当的导入,在教材的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歌曲导入法,如播放《春天的故事》导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二是视频欣赏法,如可用催人泪下的“汶川大地震”视频片断导入“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三是谜语导入法,“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高山和大海”导入“地图和地球仪”。四是旅游经历导入法,可让学生描述在风景旅游区的所见来导入对该风景区所代表的地形地貌的讲解,如结合广东丹霞山旅游所见讲述“丹霞地貌”、结合桂林山水旅游见闻讲述“喀斯特地貌”、结合华山旅游经历讲述“地垒”等。

3.发挥课堂“鲶鱼”的作用――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对此,挪威渔民有自己的办法:每次捕鱼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就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为“兴趣”,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鲶鱼”,课堂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鲶鱼”的作用,就会产生鲶鱼效应:课堂“鲶鱼”就像“一块石子投入池塘,击破一潭死水”般,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得课堂活动容易开展,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该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很无聊的学科,学好学坏都无所谓,上课经常说话,扰乱课堂秩序,地理成绩一塌糊涂。由于他的缘故,周边的学生对地理学习也是兴趣不高,这就影响了整个班的地理课堂气氛,让我很棘手。正在我苦思对策时,发现该生在天文观测方面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还经常和同学谈论他所观测到的各种天文现象,看其语气炫耀意味十足。这让我想起了“鲶鱼效应”。于是心生一计:利用他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让他组织一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月相的变化(湘教版必修Ⅰ第9页活动),最后由他主笔完成观测手记,并在地理课上给全班学生作有关于月相变化的科普小讲座。该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很用心地准备和策划。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利用自身在这方面的优势,以身作则,带着组员认真观测,做好笔记,最后他的讲座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此后,在地理课堂上,该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带动了课堂气氛,而整个班学习地理课的气氛也浓厚起来,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最后该生还被全班学生推选为地理课代表。

4.把握好设问难易的梯度――小步子原则

设问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设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现实课堂中“一问三不知”――问题太难无人问津、“一呼百应”――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必动脑筋就能回答等现象经常出现,其实这都是无效提问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设问的难度,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可供参考: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展现到课堂上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适度,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这就是“小步子原则”。课堂设问的难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设问以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认知程度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范围;缩小“步子”,缩短现有知识水平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思维强度达到“窗户纸状态”,经过认真思考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又能从问题间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

5.给课堂“布白”――超限效应

人们在接受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心理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地对待这些信息或刺激了。这种现象就叫作“超限效应”。

中国传统的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同理,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讲授知识点的过程时,不能填鸭式地满堂灌,也要“布白”,要给学生留点“空白”。如板书时故意省去关键字词,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只绘出地图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地理事物,让学生完成并标注名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等。

6.巧结尾――近因效应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这道出了课堂收尾工作的重要性。一堂课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看到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便简单地念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作为结尾,有的则匆匆给学生布置作业或练习,有的则抓紧时间继续讲新的知识点……其实,这些做法都不能实现结尾的重要作用,因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近因效应。

篇11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促使学生不眨眼地观看精美的布景,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发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承上启下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导入时可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教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先由学生回顾世界地理中学过的有关地形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的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2.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高度注意。如讲授“海陆的变迁”时设置:我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遗迹;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3.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用地理故事、活动、游戏等的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地理课堂变得精彩有趣。探求故事、活动、游戏中的“为什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赤壁一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大胜曹操。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的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融洽情感

课堂开始,学生处于课前的游离状态,教师用活动、歌曲、视频等方法,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情感。如教授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概况”时,可在课间播放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主题曲暖场,用这首歌曲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再用《爸爸去哪儿》视频,提出曹格父子在荒岛上吃、用了哪些东西,它们来自哪里?成功进入新课。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简洁性原则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堂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初中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40分钟,在追求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今天,课堂导入应做到精简,一般时间把握在3分左右比较适宜。太长,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有本末倒置之嫌;太短,事情交代不清,又达不到课堂预设效果。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要把握好时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如学习“地球仪”有关知识时,可先设置谜面:“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其谜底就是“地球仪”,由此引入新课题的学习,简洁明了。

2.有效性原则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有效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为地理核心素养服务。如教授七年级下册“法国”时,选择巴黎宣传片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导学生用两三字词描述对巴黎的印象:时尚、发达、悠久等,根据学生找出的字词,引导学生思考“词”与本节课知识点的联系,升华课堂导入的作用,服务于课堂教学。“时尚”:沿海―人来人往―信息更新更快;“发达”:交通发达(陆、水、空、管道);“悠久”: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葡萄种植业―红酒。再用巴黎宣传片贯穿整个课堂,直观、形象的视频可有效帮助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3.艺术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为高效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这就要求课堂导入要有艺术性。美好的事物是师生都向往的,选择课堂导入时,要求做到让师生眼、耳、心都感到愉悦。眼睛看见的事物、动作、文字、色彩、形状、PPT排版等都符合大众的认知美感;耳朵听见的声音能使人有美的享受,整个导入让人在美中感悟。如教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时,可用在嘉陵江边录制的微课导入,教师在衣着、打扮、声音、视频画面上给学生美的感受,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开始学习地理知识。

三、课堂导入的类型

1.复习导入法

以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问导入新课,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首先是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主干知识,然后教师根据本节课需要,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设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答案,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如在“中国行政区划”教学中,复习前面中国疆域的特点,知道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大,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内容。

2.问题导入法

以问题导入方式开始新课学习,可促使学生开动大脑,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如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学中,以问题导入新课: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为你的子民选择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你会在图中山地、平原、山顶中选择何处作为生活地(图略);引导学生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特点,其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服饰、住房、出行的图片,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生活、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回到情境创设上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可更清晰地掌握影响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3.实物导入法

实物教学是以学生熟悉的实物为载体,增强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兴趣保障。常见的实物包括模型、图片、仪器等。如在教授“自然资源”时,教师用身边的煤、锰矿、土壤、水、鱼干、食盐等实物为标本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展示学习成果,辨析课桌上的实物,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再如,教授“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植被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气候带的植被景观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以此导入新课学习。

4.常识导入法

身边的地理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导入新课,可让他们更积极踊跃地参与地理课堂活动,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天气和气候”时,以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早上出门上学和中午放学时,途中对温度的感知有什么不同,夏季与冬季穿衣有何差异,以此导入新课学习。

篇12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予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评价时应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可以使许多学生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了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铁山港区的发展变化。

篇13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兴趣,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是从精彩而恰当的导入开始的,一堂课中,虽然导入部分占的比例较小,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迅速集中学生的思维,新旧知识的衔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段好的新课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的导入既要新颖别致,又要与学生实际和所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导入部分不能过长地占用课堂时间,所以要求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精彩而恰当的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新课导入环节运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归纳起来,主要有地图导入,音乐、歌曲导入,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时事导入等。

一、地图导入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地理知识;通过地图可以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把地图或动画运用到新课的导入上,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图、动画,能直观反映地理教学内容,也是最快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图片和地图可以是网上搜集的,也可以是自己画的,或是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地图。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动画或地图,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就采用央视天气预报的一段视频和几幅卫星云图,通过多媒体播放来导入新课。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又感兴趣,这一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

在教学“中国人口”一节时,为了突出中国人口多的特点,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春运期间某火车站拥挤的人流的图片,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国的地形”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秀丽河山风光的录像,有昆仑山的风光,有珠穆朗玛的雄伟,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景,有内蒙古草原的牛羊,再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秀丽风光和俊美山川,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好好学习的激情。

有时,我也会用自绘图画来导入新课。如我教学“中国河流”一节中第三课时“滔滔黄河”时,我就用大屏幕展示一副自己画的黄河干流示意图给学生看,从认识黄河干流的形状入手,了解黄河,学生也纷纷动手,跟着画,在下面学习新知识时,又把学到的有关黄河的知识,一点一点的标注在自己画的图上,一节课上完了,黄河干流示意图也完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音乐、歌曲导入

学生都喜欢唱歌,抓住这个特点,我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的用音乐或歌曲导入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首先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全班学生跟着唱,教师再用优美的语言解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了。

在学习“滚滚长江”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两首歌曲,李双江和杨洪基的优美而浑厚的歌声,把同学们的思维带到了长江之上,再讲授新课,学生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很浓。

三、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地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理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国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我就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始一节课的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每一天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同学们能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出几种常见的自然资源,并简单说出它们的用途吗?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自然资源,很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了。

2、用诗词歌赋创设情景

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各种景物和抒发感情的诗词歌赋,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诗词,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中国气候”第二课时“季风气候显著”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导入新课,并说明这里的“春风”在地理学中指的是夏季风。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外,说明那里是非季风区,而能被夏季风吹到的地方是季风区。这样既讲清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概念,又引入了下面的学习。

在教学中国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时,我也用了学生熟悉的描写西北地区干旱荒凉的古诗词,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新课导入,地理知识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倍增。

四、问题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