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安全教育课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教育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教育课题研究

篇1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

篇2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

篇3

 

1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多门课程组合而成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包含了多门传统课程,分别是《白酒酿造技术》、《白酒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由于该门课程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所以学生对《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善课程内容、优化授课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1]。

 

1.2 专业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我院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不能完整将专业技能传授于学生。另外,我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缺少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的时间,都给专业教学的实施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往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方面,加之专业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专业性强的《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严重背离。因此,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教学模式总共分为三个流程[2]。第一个流程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我院专业课教师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到五粮液等著名酒类企业进行白酒生产安全与白酒“三废”处理的相关视频拍摄。在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前,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提出学习要求。其次,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3],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场观察、模型教学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对知识点酿造废水厌氧处理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厌氧池工作时的3D动画,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知识。第二个流程是实践操作。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讲解之后,提出理论知识涉及的实践项目,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题目如让学生拟定出符合中小型酒企制曲车间的安全生产条例,让学生利用酒糟培养出食用菌等,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实践。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我院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别增设了来自酒类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老师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有效地引导。第三个流程是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包括组内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三个环节,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2 优化教学内容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知识点的组合与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4]。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模块训练,及时解答学生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学以致用”的准则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讲解污水处理中反应釜这一内容时,可以分为三个模块进行讲解,第一个模块通过视频展示反应釜的生产实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反应釜的各种用途;第二个模块是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反应釜,让学生对反应釜有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印象,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第三个模块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应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反应釜,帮助学生加深对反应釜的进一步认识。

 

2.3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按照“校企一体、集群建设、统分结合、项目运转”的思路,依托生物与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五粮液股份公司,统筹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实践性、生产性、开放性,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真学、真做,获得真本领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我院已建设完成了校内小型酒企,包括厂房、酿造车间、制曲车间、检测实验室、勾兑实验室、白酒灌装包装车间等,完整模拟酒企的全部生产过程,使得《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理实一体化课程得以在我院内顺利进行。

 

2.4 出版实用性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想很好地在高职《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中得到应用,就需要不断完善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5]。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已成功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此本教材按照国家《白酒酿造工》及《环境检测员》职业标准应知应会要求,选取了4个项目共13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不仅按知识+操作编写,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而且体现了典型性、可操作性、可迁移性、可检测性原则。其中,知识板块是根本,要在日常教学中把这一板块的内容突出出来,结合实践板块中的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白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3 结束语

 

篇4

1.2运用各类媒体开发文献资源一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常用的安全教育资源网链接,便于教师备课参考,也向学生宣传。通过网络,学生借助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进入相关网站浏览和学习安全教育资源。二是收集、运用和挖掘各种影像资源。相比其它资源,采用影像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的效果更为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课题组设计案例化教学方式,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影像资料,努力使学生培养安全观。三是搜集最新社会热门的安全案例、法律资料,生成“案例回放”、“警钟格言”、“法律链接”等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内成熟的安全教育课程资源,搜集同类研究资料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

1.3全方位开发校园内外安全教育资源一是利用校园环境,开发校园安全文化资源。校园中处处都可以开发安全教育资源,从校园门口的交通安全提示到教学区地面的防滑标志,从每层楼面的逃生疏散图到办公橱窗的校纪校规和安全教育图片展,学院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素养。二是利用社会治安预警信息,开发安全防范预警资源。课题组随时掌握社会治安形势,及时给学院各系提供安全教育内容提纲用于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治安动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利用手机媒体,开发QQ、微信、微博等电子资源。手机是时下学生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也是学生最爱玩的电子设备。手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安全教育与科技力量的融合,增强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四是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会资源。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宣传,更需要开展实践活动。每年该院组织全体大一新生参加消防演练、参观科普安全馆,使得实践活动有力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掌握逃生疏散技能。

篇5

二、工作重点

(一)务求实效,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建设

1.继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流程化管理机制。落实“一岗双责”,明确学校各岗位安全职责,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涉及安全的事项有检查发现、有信息反馈、有整改落实、有事后监督、有总结验收、有责任追究。

2.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标准化建设。一是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制度;二是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学校校长与全体教职工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三是加强镇办学校安全设施建设。优先配备镇办学校安全设施,所有镇办学校按标准配备视频监控、一键报警、红外线报警等技防设施,配齐配全橡胶棍、强力手电筒等物防器械,尽快实现城乡学校安全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四是加强安全保卫,实行校园封闭管理,按规定配齐专职保安,做到持证上岗,配齐校园安保器械,按照《济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报警控联网系统建设标准》,实施技防设施建设达标工程。

3.加强安全档案建设。按照《学校安全档案管理基本要求》,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痕迹化管理,根据要求做好电子档案及纸质档案的管理。通过规范学校安全工作档案管理,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二)提高认识,加大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

4.加强学校师生安全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一是开齐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列入学期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1课时,做到课程落实;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校本培训。每学期校长要给全体教职工做一次校园安全形势报告,分管校长要给全体教职工做一次《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讲座,安全干部要开展班主任安全培训不少于2次;班主任负责落实好“每天放学前1分钟、周末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的安全警示教育。

5.加强师生心理监护机制建设。一是请市课题组的专家为全区心理健康教师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能力;二是组织课题学校去课题开展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三是继续开展《加强学生心理监护,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课题研究,积极参加课题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及课题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6.积极开展安全避险和自救演练。进一步拓宽安全演练的种类和项目,提高安全演练的覆盖面,增强提高安全演练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会危险情况下自救避险的办法。学校要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高演练质量。

(三)加强调度,抓好学校日常安全管理

7.坚持每月一次的安全工作调度会议,及时调控部署全区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安全事件分析,查找原因,开展有效预防;继续编写《安全简报》,分析安全形势,应对相应措施。

8.认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大检查。加强日常安全检查,认真落实安全日志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学校要定期对门卫、师生宿舍、教室、实验室、食堂、锅炉房等重点部位和各类电器、消毒设备、消防、电路、照明、监控和体育教学设施进行检查。要建立隐患排查电子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教育局将加大监督力度,每周督查学校不少于2所,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通过督查举一反三,对安全事件进行定期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加大督办复查的力度。

9.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管理,配合交警部门加大对违规接送学生车辆的整治力度。加强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坚决不乘坐超员、超速和安全性能不达标的车辆。

10.建立学校、学生、家长、社区四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学生身体状况摸底,建立学生患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家长报告制度,并通报体育教师和学校医务人员,建立学生重大疾病档案,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适当关注;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思想状况,并及时将学校的安全规定和安全警示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身心健康状况告知家长,有重点地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家长收到通知后的回执、《安全责任书》和反馈信息予以存档;要在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中设立安全处和安全委员,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及时反馈安全信息;要加强与学校所在社区治安等部门的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动机制。

(四)提升素质,加强安全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11、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一是举办全区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班一至两次,指导各学校搞好中层干部及教职工安全培训;二是协调保安公司对学校保安定期培训,拓宽安保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履行职责。

12、督促学校建立专门的安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的安全干部。

(五)积极协调,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3、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排查学校周边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各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时加以解决。

篇6

问题一:健康心理保护意识淡。一些幼儿园忽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宽松和谐校园氛围不浓,如,当前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家庭教育盲区更为严重,家长片面追求幼儿智力发展,不重视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抗挫折等能力的培养,造成幼儿不合群、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这种现状如不能及时改变,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问题二:身体保护能力差。3~6岁幼儿对危险的预见性弱,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容易发生触电、摔伤、异物入体等安全事故。

问题三:饮食营养安全问题多。我园幼儿饮食情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亟待提高;幼儿饮食失衡情况较为严重;家长缺乏科学饮食的意识和知识。进餐习惯不好会带来安全隐患,如边吃边玩容易导致饭菜呛入气管;饮食习惯偏差会带来成长发育安全问题,如肥胖儿群体的出现;家长健康饮食知识缺乏会带来营养安全问题,如,一些糖尿病、过敏体质等生活方式病过早地出现在幼儿期……

问题四:突发事件应急水平低。当今社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的突发事件,除了自然灾害外,还有人为伤害,近几年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幼儿园成为犯罪分子首选的场所。在幼儿园,如果我们教给幼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方法,会有效减轻伤害。

(二)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开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幼儿园、家庭对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只有保护缺少教育。四川省西昌市红旗幼儿园进行《幼儿积极生存与安全自护教育实验研究》,广州市交通厅幼儿园进行了《生命意识与教育》。以上研究大都还是以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为主,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对幼儿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力度,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因此,开发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生命安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是引导幼儿热爱生命,用积极的生活态度迎接外界环境的挑战,培养幼儿生存能力、减少意外伤害,开拓和改善幼儿生存空间,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成长的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程研究轨迹回顾

我园是“健康教育”特色园,“一切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我园的办园宗旨。从1999年起,就开展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研究。我园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安全教育―饮食教育―打造阳光教师”这五方面进行。

我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早,1999年起,开展了“对同伴交往不良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研究”“大班攻击矫正研究”“家园互动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研究”和“自闭症幼儿早期干预个案研究”。2002年起,针对身体健康教育开展了“幼儿园自主性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幼儿体育“游戏化”活动模式的研究”。2005年起,针对安全教育开展了“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安全教育模式的研究”“幼儿安全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2008年起,针对饮食教育开展了“家园互动开展幼儿健康饮食教育的研究”“家―园―院”三位一体提升幼儿体质的实践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将保护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安全教育落在实践中。

近年来,针对全国发生的多起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我园开展了“幼儿园阳光教师团队管理的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探究教学的能力和品质,改善教师的精神意识,打造“阳光教师”团队。

以上研究成果有三项被立项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获衢州市重点课题一等奖。但是,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没有教师和幼儿用书,缺少实践和检验的载体。为进一步把研究深入到实际,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我园组建了“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题组,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为依托,扩展幼儿的安全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安全、快乐成长。

(二)研究方法和策略

1.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将课程管理由“专线”转向“联网”

幼儿园课程管理网络

课程管理网络由园长、家长研究员、业务园长、教学助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协调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园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订、实施、反馈、调整、评价等。领导小组下设课程研究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由各教研组长任组长,以备课组长、特色活动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开展每周一次以上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和集体备课活动,进行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录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教材的全面、深入的实施。

2.来源于幼儿和家长的需求,将课程资源的选择由“盲目”转向“对症”

我园在“生命教育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以下两大问题:“你认为哪方面对生命会产生影响?”“你认为目前孩子最需要接受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什么?”对全园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就家长和教师急需的生命安全常识邀请交警、营养专家、体育教师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把盯牢孩子不出危险看作主要任务,却忽视了“孩子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防护性教育。鉴于此,课题组向家长和教师征集安全教育案例及安全防护知识,得到家长的热烈响应,共收到稿件1000余件。经过我园整理和提炼,编写了《教工幼儿园安全教育手册》,从家庭、幼儿园、公共环境等三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或以“爱心提醒”唤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或以“预防措施”“应急处理”和“错误做法”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每位家长发放一册,深受家长和社会欢迎。

调查还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是幼儿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让孩子吃出健康”成了家园共同的心愿,在妇保院的支持下,课题组也通过向家集资料的形式,编写了《体弱儿教养指导手册》一书,同时,在幼儿园网站中开设了“提升幼儿体质”专栏,开通了“儿保专家”博客。开展特色的饮食教育活动:自助早餐比赛、食品安全伴我行知识竞赛、远足活动、我家的特色菜等。

3.搭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有效平台,将引领方式由“指导”转向“互补”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家长的优势,主动吸引家长积极关心、参与幼儿园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与幼儿园资源形成互补,实现共享。

(1)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吸引不同职业的家长加盟教师队伍,在优势互补中充实安全教育力量,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如,邀请身为交通警察的幼儿父亲为幼儿讲解交通规则、示范如何指挥交通。

(2)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

如,在进行“厨房里的安全”主题教育时,教师可请喜欢厨艺的家长拍摄自己的烹饪过程,向幼儿示范使用餐具、炊具的正确方法。

(3)挖掘家长的退休优势

退休的祖辈家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师把他们组成一支安全教育志愿者队伍,邀请他们来园“值勤”或“值班”,当“一日安全监督员”,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献计献策。

(三)课程特色活动例举

特色活动一:家园携手,让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无盲区

我园开展的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突出动态的活动,将五大活动(即服务性活动、演练性活动、宣传性活动、观摩性活动和渗透性活动)贯穿于幼儿生命安全教育的全过程。

各类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1)宣传性活动

①“学安全知识,创平安家庭”亲子大奖赛。2006年5月,我园举办由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的安全知识大赛。

②亲子自制安全警示标志:首先指导幼儿设计警示标志,并张贴在园内易出危险的地方,同时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制作警示标志。

(2)服务性活动

①安全咨询活动。2006年6月,我园老师本着服务家长的目的,面向社区开展安全咨询活动,通过现场问答、发送传单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安全知识,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安全教育。

②开设安全教育联系栏、联系箱。让家长在联系栏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甚至由家长担任主编定期编辑联系栏内容。

(3)演练性活动

①集会逃生。2006年12月的一个家长接待日,幼儿正在和家长一起做亲子游戏,随着一阵紧急的火警鸣叫声,家长带着孩子开始撤离火灾现场。

②诱拐演习。2006年10月,一场精心策划的“诱拐演习”开始了,10位幼儿未曾谋面的家长充当“骗子”,手拿玩具、食物等“诱拐”了23名幼儿,“诱拐”成功率竟达90%。

(4)观摩性活动

①参观消防大队。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消防战士的生活场所、消防服及消防用具展示厅、火灾产生原因展示厅,观看消防战士灭火表演。

②“安全卫士”助教。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和兴趣爱好,根据安全教育主题,邀请家长进班当老师。

(5)渗透性活动

①安全画廊。2007年5月,大二班进行了美术活动:出事了,我该怎么办。

②安全教育周。每学期的第2周为全园的安全教育周,通过集体安全教育活动、木偶表演、情境模拟、环境创设、家长参与、自我教育讨论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

特色活动二:网站平台,让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更开放

2006年5月,课题组团队制作课开通了《幼儿生命安全教育网》网站(),共有新闻中心、教师空间、宝宝天地、安全条文、安全贴士、交流空间等6大板块。

“新闻中心”专栏设“本园快讯”与“热点连线”,集信息、信息交流、形象宣传于一体,在全方位展示本园安全教育活动信息的同时,链接了各地有关幼儿安全的新闻动态。“安全条文”设“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计划总结”三个栏目,汇集了本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各年段安全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等,集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于一体。“教师空间”版块分为经典教案、案例剖析、教育科研、课件共享四个栏目,是教师安全教育资源的源泉,也是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平台。“宝宝天地”板块则是专门为幼儿服务的,包括故事、儿歌、歌曲、游戏、小剧场等栏目,目的是促进幼儿与网络互动式学习的实现。“教师空间”分为经典教案、案例剖析、教育科研、课件共享栏目。“安全贴士”分为家庭安全篇、幼儿园安全篇和公共环境安全篇,为教师和家长介绍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应急、预防、纠错方法。

在这些栏目里,有关的安全案例、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成果、家园互动安全活动等图文内容一一呈现。幼儿园安全教育网为幼儿园与家庭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安全教育的频率和层次,实现网站建设与教师、家长的安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同步提高的目的。目前,每日点击逾1000人次。该网站是全国首家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网站。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架构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总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解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活所需要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生命成长安全。

2.基本框架

围绕三方面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饮食营养安全、身体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健康心理保护四大板块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了宣传性活动、服务性活动、演练性活动、观摩性活动、渗透性活动五大家园互动活动形式,形成了课程的基本体系。

3.进度安排

每学期的第2月为全园的安全教育月,主要以整合性安全主题教学活动为主,通过集体安全教育活动、木偶表演、情境模拟、环境创设、家长参与、自我教育讨论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各年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主题如下:

整合性主题活动的设计,由设计思路、主题目标、活动内容、环境创设、家长工作、资源利用、教育建议和具体活动名称、目标及教学准备八个版块构成,并附有活动照片。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的原则。“全面”指的是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幼儿,评价内容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评价过程采集个体发展的各方面,如,身体、情绪、认知、社会性等全面信息。“全员”指的是与课程相关或与幼儿的发展相关的各个部门、各方人员如教师、家长和幼儿自身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全程”指的是课程评价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一日生活的全部过程,对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发展实行全程监控,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课程。主要形式有:

(1)幼儿成长档案袋

以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行为反应的连续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为主,包括孩子在各生命安全教育主题学习过程中自己制作的各种作品,如图画、手工、文字等,以及与幼儿的自我成长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等等,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客观认识幼儿安全素养的现状,及时开展个性化教育,还是一种促进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创造生成课程的有效途径。

(2)家园同步报告单

教师和家长根据学会生活的课程目标和特点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并同步提供对比性的评价信息。根据课程目标和四大版块安全教育内容确定各项等级指标,在期中及期末由教师和家长共同评价。

(3)“安全小卫士”即时贴

它是指教师随身准备一个即时贴小本子或一叠小纸片,当发现幼儿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上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进步行为或细微表现时,就用非常简短而亲切的话记下来,并将它贴在教室的进步栏或家园栏上或让幼儿在离园时带给家长。

(二)开发一系列幼儿生命安全教育园本教材与系列活动

经常与上级教科研部门保持联系,先后邀请浙江省教科院、浙江师范大学、衢州学院的专家做指导。省特级教师刘小倩在我园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对课题进行全程指导。课题组成员参与编著正规出版物有:《幼儿安全实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安全教学活动设计》(分小班、中班、大班共三册,科技出版社,2013年);《幼儿科学饮食指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拥抱阳光――幼儿园阳光教育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2009年,衢州市教科所对我园《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召开课题推广会,在全市幼儿园推广。

(三)建设了一支阳光教师团队

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我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改善组织氛围、变革评价模式、组建阳光社团等策略建设了一支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运动、快乐友善、好奇乐学”的阳光幼苗。“阳光教师”的要求是:面对孩子,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家长,有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同事,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教育,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幼儿园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幼儿园家长学校、浙江省园本教研示范园、省公安厅“校安工程”示范窗口。幼儿舞蹈《萤火虫亮了》获文化部“群星奖”,得到总政歌舞团著名编导华伟的高度评价:“舞蹈反应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我园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展示8次。论文《主题背景下班组教师的有效合作》《“三举措”有效提升幼儿饮食教育管理质量》《幼儿园安全教育网的开发与应用》《探索关注幼儿一生幸福的阳光教育》《转变家园合作方式,提升幼儿安全教育质量》《建设阳光教师团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分别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新课程研究》《教育信息报》《教学月刊》《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在这些成果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工作状态与幼儿园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

(二)反思

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以家园活动为载体,实现课程与亲子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体现了“活动与课程结合”的优势,实现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式和策略的创新。

园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坚持四个原则:

1.多主体参与性

幼儿、家长、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家长成为课程的审议者、实施者。教师对“园本课程”有了真实的、具体可感的认识,更树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的新观念。

2.多向互动性

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在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评价。

3.家园一致性

课程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幼儿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让幼儿生命的成长变被动的保护为积极的促进。

4.幼儿园的引领性

这种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能调动家长参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积极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定相应的目标,设计组织不同层面(课程、家园互动等)的活动。

篇7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在校园网上开辟“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专题网页,开设教师教学研讨、学生互动交流、资讯、成果展示子栏目,以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公民教育中的“爱祖国、爱集体、爱学校、爱家庭、爱生命”为核心教学内容,扩建校史室,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能,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公民教育教学模式。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锻炼。学校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采取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网际交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开展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人社区,走入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有效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和多元智能,奠定学生健康融入社会的坚实基础。

4.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围绕“公民教育”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制订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初中生不同阶段学习需求,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在已编写的《感恩,一路同行》、《生活与健康》、《港城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等校内德育基地以及市博物馆、市规划中心、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兴业社区等多个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签订双向协议,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多样化的资源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三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以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

5.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加强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新建微格教室,在校园网站上设立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主页,方便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师生互动、教研成果展示:大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地聘请专家团队,定期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深化课题研究,我校的《初中人文学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已拟申报市级“十二五”课题,以达到名师支撑基地、基地培育教师、教师发展学生的目的。

6.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公民教育课程基地突出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学习,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研究等方式获得经历和体验。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通过把校园传统节日融入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体验性、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探索公民教育评价标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二、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作用

1.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实践途径和领域。在实践中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实现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篇8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应急安全课程设置的书籍、网站、期刊和报纸文章等大量资料,为写作过程的开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专家访谈法询问6名相关的专家,一是对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把关、检验;二是对普通高校设置应急安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实效性进行分析。

2.3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设计调查问卷2套,第一套调查问卷,设置50道选择题,发放6所高校大学生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93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收回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调查大学生对应急安全教育的了解程度和对高校开展应急安全教育教学的认可程度。发放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300人。第二套调查问卷发放6所高校教师24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4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收回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调查教师对普通高校开展应急安全教育课程的影响因素。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接受生存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学校教育占45.6%,家庭教育占18.0%,18.8%是来自网络。可见学校是学生获得生存知识的主要场所,从家庭教育和网络媒体途径获得的生存知识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当中度过的,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生存各方面的知识。虽然某些学生也通过网络、电视、阅读书籍等途径获得应急安全知识,但在学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和真实性。因此,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应急安全教育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3.2大多数学生都接受过水电煤气安全使用常识、自我防卫能力和火灾的防范知识教育,部分学生了解一些地震的逃避、简单的医疗救护常识和基本的伤口的处理与包扎。而对于掌握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游泳时对溺水者的施救和心肺复苏术的学生相对比较少。可见,学生接受到多是生存知识、安全常识、灾难逃生的基本知识等理论性的方面,对于实践经验、基本技能的运用比较缺乏,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应急安全教育不能只是理论性的教育,更多的应该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增加学生求生能力、紧急避险能力的教育。

3.3普通高校对学生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频率比较少,特别是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应急教育还不够很重视,大部分高校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为宣传讲座、校园广播和发放学习材料,很少部分学生接受模拟生存演练。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应急安全相关的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对应急安全教育理论知识讲不到的地方,运用实践教学特别给学生亲身的体验,积累动作经验,从而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顺利求生。

3.4学生对学校进行应急安全教育的态度表示积极的占35%,表示一般的占30.3%,比较消极的占19.4%,感觉无所谓的占15.3%。学生普遍认为意外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不太可能或不可能,认为很有可能的只有少数。导致学生误以为自己生活的很安全,生存威胁不大,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的消极态度,从思想上放松警惕,因此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让多数学生认识到应急安全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通过应急安全的学习使他们掌握躲避危险的技能,面临生存威胁的时候能恰当保护自己与他人。

3.5通过调查问卷,影响大学生对应急安全教育学习的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太重,平时上课作业已经很多,晚上还要继续上课或晚自习,他们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学习应急安全教育。也有认为学了没有用的学生占11.2%,在与他们交谈过程中感觉到他们对应急安全教育不够理解和重视;有些学校开设应急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应急安全教育应该是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另外缺乏专业教师是目前高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困难。

4.结论与建议

篇9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根本,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

公民道德素质又是思想道德素养的要素。在当今社会,学生道德水平出现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滑坡可归结为公民责任感的缺失。因此,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找入口、寻出口,全区调研,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1994年12月,南关区教育局组织了联合调研组,对全区教育工作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基层学校,分别听取了校长、教师反映的教育教学现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南关区决定以教师队伍存在的“责任缺失”问题为突破口,在党员干部和教师中开展以加强责任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995年,南关区在展开专项调研与课题论证的基础上,将责任教育系列活动上升为科研课题项目。从“八五”最后一年到“十二五”的第二年,我们开展责任教育研究已经连续坚持了十八个春秋。

三、重过程、抓质量,责任课题研究初显成效

十八年的历程中,围绕目标与任务,基本上形成了宏观上——区域常态化管理;中观上——实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本模式。为了增强责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了探索责任教育实践研究模式,从责任教育机制、责任教育课程、责任教育途径、责任教育环境、责任教育评价及责任教育内容六个方面着手,搭建了责任教育实践研究框架。

(一)开发多元化的责任教育课程

课堂是责任教育研究的重要渠道。南关区组织专项研究小组,探索了课堂重要渠道的三个基本途径,即“教师示范、习惯培养、学科活动”和三项基本内容,即“学科渗透、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 103中学在开展“以多元课程体系为载体,多途径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课题研究中,总结出四种可操作的基本模式:“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渠道,让责任教育常规化”;“以修身塑德的特色德育课程为载体,让责任教育习惯化”;“以团结、协作的实践课程为途径,使责任教育生活化”;“以校本开发为主体的拓展性课程为辅助,使责任教育个性化”。西五小学为了使学校的责任教育研究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践行责任、传承美德”,组织老师创编了1—6年级《提高责任意识 弘扬传统美德》“八字”道德教育学生读本,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童谣和三字歌的形式,从“忠、孝、仁、义、礼、智、信、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拓展多样的责任教育途径

责任教育活动是实践研究的主要途径。在指导实验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求每所学校做到“学校无小事,以微知著;学校无闲处,育人无声”。

1.运用好宣传阵地。利用好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表扬、宣传身边先进教师、突出学生的感人事迹,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对师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

2.运用好实践阵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丰富自己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

3.运用好专题活动。利用升旗仪式,节日、纪念日的活动、主题团队活动等,让每一次专题活动都使师生有所收获,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东四小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少年交警学校,对交通负责、对生命负责也是东四小学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结合不同年级采取“三个结合”的管理模式。以“三个一”为载体,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学生灌输交通法规知识,使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形成了制度化、系列化、经常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打造优质的责任教育文化

学校的整洁、优雅、安静、舒适,都会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南关区把丰富多彩的责任教育文化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把创建良好的责任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把责任教育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求学校从整体上融合“物质和精神”文化,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两方面进行提升。南岭小学在责任教育文化设计上,把责任教育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责任、规范和成长相结合,每个楼层各有责任教育主题,形成不同板块的文化氛围。实验学校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润物无声地开展责任教育,发挥了环境育人的潜在功能。

(四)挖掘科学的责任教育内容

通过对责任教育课题的深入研究,南关区提炼了责任教育的六个方面,三十七项基本内容:

1.对自己负责。内容包括“学会生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珍爱生命、爱惜名誉、热爱生活、健康审美、健康心态、健康体魄、树立法制意识、爱惜时间”等九个方面。

2.对他人负责。内容包括“尊重他人、态度真诚、乐于助人、尊重他人隐私、诚实守信”等五个方面。

3.对家庭负责。内容包括“尊重、孝敬父母及长辈、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忧”四个方面。

4.对集体负责。内容包括“服从组织意识、爱护公物、树立集体荣誉感、学会与人合作、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等六个方面。

5.对国家,社会负责。内容包括“热爱祖国、树立远大想、树立民族意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国家法律”等七个方面。

6.对环境负责。内容包括“爱护生活环境、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正确资源观、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整体自然观”等六个方面。

篇10

1.1 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育模式。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阶段性的专题安全知识讲座来实现。所谓的安全教育就是一学期以年纪的形式开几次大学,聘请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或是校外专家来讲解一些安全知识,时间一般在2~3 h左右。这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学模式,因人数过多过于集中,模式呆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且时间太短,很难达到效果。

(2)活动日和典型案例教育模式。目前,高校主要还停留在利用“119世界安全消防日、交通安全日、食品安全日”通过板报、宣传图画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或是通过对典型的安全事件以大会通报的形式将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在学生中进行安全宣传警示。这种阶段性的宣传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宣传力度不够,往往是宣传工作一阵风,效果甚微。

1.2 教育模式问题的解决办法

将安全宣传教育课程正式列入高校教学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考核方案,保障每学期有不低于三十六课时的安全专题教育课,其内容应包括交通、消防,用电、校内外集体活动、体育运动、食品卫生、健康、防疫、自救自护等。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成绩及学分计入学生档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

2 高校教师队伍的安全意识不足

2.1 教师及辅导员发挥作用有限

(1)目前高校新任教??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学习以及安全技能的训练,对于安全教育知识、及各种宣传防范技能缺乏了解,经验匮乏。在日常的安全教育宣传防范工作中发挥作用有限,力不从心。

(2)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大多数兼职辅导员情况,很多教师同时在学校行政、教学上工作,精力很难集中投入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当中。且存在一名教师担任多个班级辅导员的情况,一名辅导员负责几百名学生,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都很难了解清楚和熟悉,学生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及防范无从谈起。

2.2 关于教师队伍的改进建议

学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岗位,专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严格控制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以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开展工作。定期选拔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外出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学习,让辅导员首先具备一定的安全应急常识和心理教育基础知识,这样在处理学生安全问题应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在实践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学生的安全隐患预防、心理健康疏导、安全管理、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等岗位职责。同时,定期配合保卫部门排查学院安全隐患,使辅导员成为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的骨干、能手、带头人。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化。

3 科研工作对校园安全的重视度不足

3.1 关于校园安全的科研工作匮乏

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是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收到关注,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在整体科研范畴内,所占的权重比例仍然不高。高校科研工作的对于社会焦点问题所应有的服务职能明显较弱,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方向大多集中于社会物质生产、教学改革等方面,而针对当下频发的校园安全问题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较为匮乏。

3.2 改善科研现状的建议

调整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思路,在开展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科研工作的同时,强化面向社会服务为目标的科研,将社会需求作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方向。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当下新出现大学生深陷传销,非法集资贷款等热点安全问题,及时开展调研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开展专题安全知识研讨会,防止学生做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行为。同时注重安全教育宣传教材的研究编写工作,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理念,为安全知识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系统化。

4 构建我院安全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议

4.1 转变认识,明确安全宣传教育意义

针对当下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种种弊端,以该院各处室及二级学院为单位,在全院范围内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旨在转变长久以来师生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

(1)自上而下。

由教师带动学生,先由学校保卫部门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对学校各处室及学院下发安全隐患排查通知单,采用各部门自查和专门人员督查的形式,先是以部门为单位,对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问题进行上报及整改,再由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小组检查监督是否有漏报和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各学院所属辅导员教师和学生处相互配合,针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学生集中的日常学习、生活区域进行重点排查,从学生食宿问题入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在节假日期间,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安全警示会议和教育,强调部门内部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具体责任落实到人。

(2)由内而外。

在校内安全排查工作开展的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摊贩进行清理,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社会人员进出校园的监管,尤其加大对传销组织人员的进出校园的排查,防止学生上当受骗,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生处人员及二级学院的辅导员不定期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对于学生内部的传销和网络借贷平台人员,一经发现,立即上报。针对节假日期间校园周边存在的私家车非法营运问题,保卫处沟通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和治理,各二级学院利用离校前各班班会及学院宣传板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有保障。

4.2 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改革

以该校化学工程学院为试点,组织一批师范类专业及安全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大一新生入学、大二在校学习、大三毕业定岗实习与求职等不同阶段的情况,制定各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详细讨论制定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消防安全及灭火器材的使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开展正常。其中《消防安全及灭火器材的使用》为实训课程,主要指导学生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及灭火常识,由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指导性强。学校定期也会邀请消防部门来校进行消防演习和宣讲。另有,《大学生日常安全防护常识》《护理小知识》等课程正在筹备中,该校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化改革的探索和举措正逐步完善。

4.3 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宣传预防水平

篇11

3.内容创新。成果汇聚19所职校群体智慧,组建跨校际、跨专业教科研团队,主持完成了5项省级课题研究,发表了88篇专题论文。构建“防―控―治―护”“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研发首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建立全国首个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网站学习平台。

2008年6月,项目组结合江苏省公民教育项目课题“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问题实践研究“,率先开展职业伤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调研。2010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教职成司函〔2010〕130号文件)。同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方案》,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牵头学校)组织19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一、二年级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每周1~2课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情景体验、互动对话,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训练实现安全操作无缝对接,完成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情、意、行”的完整学习过程。近4年来的职校毕业生、安全培训学员、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反馈表明,学生在企业安全意识强,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认可满意度超过90%。培训基地依托国家安全二级培训资质,每年为企业、社区开展安全技术培训8000余人次,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近三年连续获“江苏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项目组围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通识意义、行业意义、岗位意义,紧扣岗位特性和职校实际,根据2012年最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五要素内涵,构建岗前“预防”、岗位“控制”、事后“应急”、权益“维护”的“防控应护”“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研发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个人防护4个模块29个话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和岗位实际,还开发了补充教材《珍惜安全,远离危险》、专业教材《矿井通风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等。开发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资源。搭建了全国首个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全国有16所职校正使用该资源,发挥了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和实训基地为阵地,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依托“人人通”“云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突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前知识”“前概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将“事故案例”“情景导入”贯穿“探究与实践―知识拓展―综合演练―综合评价”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预判、分析职业岗位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自觉遵守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职业健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成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制度、细化实习实训安全规范与规程,开发符合行业、专业岗位特点的安全实习手册。引进企业安全文化,在实训教学中形成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的6S管理模式。建立安全体验馆、自救器训练室、创伤急救训练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等9大安全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安全技能体验。还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安全上岗证年通过率达98.8%,提高实习生的安全修养,让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该项成果着力破解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

一、破解为何教:明确方向,列入方案

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职业病预防、生理性伤害防控、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等层面。亟须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关口前移,进入课堂,融入活动,渗透专业,引入岗位。

二、回答教什么:研发教材,开发资源

根据国家最新《职业病防治法》和教学实际研发教材,内容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及个人防护4部分29个模块,既有通用模块,又有结合专业大类的专业模块。建立全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知识点积件数162个,PPT162张,测试习题205道,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精品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设计等原创性资源,服务教学。

篇12

二、创建目标

区教育局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75%学校被命名创建新一轮“平安先行学校”称号,严格执行校车统一使用国标车的要求,校车登记、外观标识及标牌核发制度,中小学学校全部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所有学校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事故各项指数控制在市教育局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

三、创建领导小组名单

成员:各学校(幼儿园)校长(园长)、教育局安全办公室成员及各股室(办)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局安办,办公室主任方平(兼)。

四、创建内容

1、开展安全主题活动。2014年,各校(园)要积极组织开展“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主题的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第七个省学校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综治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12.2交通安全日及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视抓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公益活动。加强学生安全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普及安全知识,营造保障学生安全的家庭和社会良好氛围。

2、落实安全教育课程。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意见》(闽教安〔2013〕11号)精神,全面实施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建立工作保障和推进机制,促进安全教育课程、课时、教师、教材、教研和考核“六落实”。确保每学年安全教育课程不少于12课时,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必须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学校安全保卫科要会同教研等部门建立安全教研机构,开展师资培训,加强课程资源和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探索),加快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开发与利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新模式。举办优质特色课程观摩评比活动,提高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

3、创建校园安全文化。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创建办法和标准,开展试点培育,区教育局拟定八中、岱峰中学、新度中学、梅峰小学、新度中心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为校园安全文化创建样板(示范)校,实现典型引领,宣传推广效应。坚持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与平安校园创建紧密结合,重点夯实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凝聚校园安全精神文化。

4、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巩固提升“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成果,全面实施新一轮“平安先行学校”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提升安全水平。制定新一轮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创建办法及考评标准,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建立平安创建组织保障、责任追究和考评奖励机制,不断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强化创建措施,增强创建实效,提高平安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开展“平安先行学校”示范试点校培育,区教育局拟定第二十四中、砺青中学、梅峰小学、北高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为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示范)校。

5.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我省《实施办法》,持续推进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深入开展,建立校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校车登记制度,实行校车标牌核发制度,加强校车特别是过渡期内非专用校车安全管理,确保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校车都取得校车标牌,充分发挥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全面完成2012年市教育局下达的18辆非专用校车更换任务。坚持校车安全管理台账和交通违法举报监督制度,密切配合道安、公安、交通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学生等不法行为。

6、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继续按照《省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闽教安〔2012〕7号)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制度、报备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及时总结推广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各学校必须每月进行1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

7、构建岗位安全责任及考核体系。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等有关规定要求,逐级签订并下达年度学校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领导个人和单位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安全岗位职责全员化、全覆盖。严格考评奖惩,强化履责点评,改革完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督导考评、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导向作用。

五、实施步骤

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创建活动从2014年1月开始,到2015年12月份结束,分4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底)。各校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氛围。

第二阶段:开展创建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底)。按照《区教育局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积极开展“平安先行学校”创建活动,从组织、制度、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入手,采取有效工作方法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第三阶段:迎接考核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底)。各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区教育局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工作实施方案》进行材料收集归档,认真进行自评,积极迎接市区人民政府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领导小组的考核评估。

第四阶段:持续改进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经市区人民政府创建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领导小组评估组评估后,根据提出的书面整改意见,各有关学校进行整改。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汇总整改情况形成整改报告并申请区教育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确保考核评估合格。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建设是强化安全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本质安全发展能力、促进我区教育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学校要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篇13

二、课堂教学:由重视知识的传承到重视学习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长期以来,一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与提高。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襄阳市各中小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确立了“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还课堂于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成了大家的共识。市教育局以“五园工程”为抓手,指导全市中小学分类创建快乐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努力打造素质教育的百花园。各县(市、区)教育局注重顶层设计,结合本地教育实际,确定模块化的教学策略,以点带面展开实验。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其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早在2011年,樊城区便提出要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的目标,并积极开展以“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探究”为核心思想,以“导学、自学、互学、评学”为基本流程的“三究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探索。目前,这种办学实践得到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师报》等教育科研单位和媒体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保康县在课改之前,区域教育发展不太平衡,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教育局确立了“生本教育”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三学小组”课堂模式,即预学、互学、评学,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教”中心转移到了“学”中心,由“师”中心转移到了“生”中心。其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谷城县盛康镇小学从“听、说、读、思”等几个方面,制定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18条细则,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开发:由“缩手缩脚”到彰显特色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载体,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1]。按课程管理的主体层次权限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以其更加贴近教育生活实际、体现学校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青睐。课程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襄阳市许多中小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并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第一,以襄阳市第二十五中学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了一批薄弱学校向特色学校发展的嬗变。该校过去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办学效益不高,社会认可度不强,甚至一度面临生存的危机。在新课改中,学校把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下来,学校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嬗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并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创新型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国家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和“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等30多项荣誉称号。第二,以襄阳七中为代表的“成长系列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使一批优质学校出类拔萃,更加优秀。近年来,襄阳七中积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并进行了以“成长系列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先后成立了音乐、英语、舞蹈、跆拳道、篮球、羽毛球、绘画、主持人等30多个社团组织,分为设计艺术类、体育技能类、美术类、文学类、学科类、综合类等众多类别。学校对社团活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自主性、开放性、适应性、科学性的原则。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创建,活动由学生自己来安排,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自行解决。活动内容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中,可以跨学科甚至超出学科范围。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学校为学生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以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第三,以一所农村学校———新集中学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使一大批农村学校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学校收集了从古到今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1000余件,并新建了一个小型农耕展览馆,分古代农业、近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等多个展区。展览馆通过文字表述、实物收集、图片展示、种植体验、科技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农耕工具使用情况。学校建设了三个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农业知识。在茶场,学校分批组织师生参与采茶、制茶的生产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茶文化知识,并学会采茶、制茶的技能。在菜场,师生共同种植蔬菜,收获蔬菜,在食堂的餐桌上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养猪场,学生学习养猪技术,掌握养猪本领,并将劳动成果搬上餐桌。此外,学校还先后编写了《禾,出土地》、《河,在家乡》与《家,在农村》等校本教材,并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2013年,新集中学被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学校”。

四、教师教育:由通识性培训到专业化培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新课改的成败。为此襄阳市始终把教师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不断加大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让“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的孵化园,这是襄阳市教师教育工程中的一个新举措。为此,襄阳市每年有选择性地支持一批有水平、有影响、有经验的湖北名师、隆中名师(襄阳名师)和湖北省特级教师,设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室(简称“名师工作室”),并划拨5000元科研经费,用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每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任期内带教5~10名学员,主要通过带教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化成长,力图通过3至5年左右的时间,让每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成长为教学专家,让一大批学员成长为“隆中名师”。迄今为止,襄阳市教育局已经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近二十个“名师工作室”,数百名优秀教师组成多个强大的教育科研共同体,以点带面,引领着数万名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其二,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教育科研“能提升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小学教师的有效途径”[2]。为提高研究的普及性,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襄阳市大力倡导全市教师开展“草根型研究”(“微课题研究”)。这种研究兴起于襄州区程河中学,该校要求教师每年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选择自己遇到的最关心的小问题,立项成学校课题,并进行研究。学校明确课题研究时限和进度,定期检查公布,并做好成果展示,进行全校成果交流。这样既让教育科研走近了教师,贴近了教育教学实际,也让教师从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研究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全校教师每年产生百余项成果,所有的成果均由大家共享,每位教师在获得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从同伴的研究成果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其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襄阳市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工作形势,结合学校及教师的需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差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由教师、学科组或者年级组“点菜单”,然后根据菜单内容,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及时弥补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近几年来,市教育局先后建立了襄阳教师提高性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校长和优秀老师到基地开展系统性培训,并组织了数万名教师分别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培训。每次培训之前,市教育局都要征询受训学员的意见,根据大多数学员的培训需求,与相关培训单位商定培训内容。同时,市教育局还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积极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子工程”和教师“讲三课练五功”“基本功大比武”等活动,让教师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实践中历练教育教学技能,在理论知识不断丰厚的同时,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也实现了同步递增。基层学校之间也自发地组建了“教育科研共同体”,教育理念相近的学校相互开展“联片教研”、“送教下乡”和“同课异构”等活动,让广大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收获经验,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