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庭院景观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庭院景观规划设计

篇1

[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Guajiayu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缘起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乡村都在火热的开展各自旅游业,但是在一片火红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本土景观被破坏。要想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证其乡村景观的优美,就需要一个系统且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与之相配。本文以北京挂甲峪为例,通过实践研究,探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本概况

挂甲峪山庄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大华山镇,它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村域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挂甲峪一共有村民146户,460人口。挂甲峪是北京近郊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典范,先后获得了“2011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09年北京最美乡村”等殊荣。挂甲峪乡村旅游的成功使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成功也得益于本地自然条件的优渥。

挂甲峪位置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整体自然条件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千亩大桃,梯田如波催涌,果树如澜吐翠,水潭星罗棋布,山路千回百转,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虽然挂甲峪的自然条件基础很好,但是在其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异质移植的情况,很多不符合挂甲峪当地特色的设计出现,破坏了挂甲峪的原始自然风貌。综合分析挂甲峪本地植物种植的特色,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将乡村旅游与景观相融合,建设出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游憩景观。

3.2规划原则

3.2.1景观生态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植物景观的自然形态为主,通过植物的树形、枝干形态、色彩搭配出一定的变化,显示出植物的多样性,但又要在变化中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3.2.2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一个地方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生态环境遭受干扰后也能比较容易恢复原貌,而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景观效果,丰富植物造景,使得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良好的聚落景观。

3.2.3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的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原有地形地貌的植物种类,根据当地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升级,合理种植植物,布置景观小品等。

3.2.4以人为本

乡村景观服务于当地村民,还是服务于旅游者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以人使用便捷舒适为前提的,以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出发,创造良好的宜居,优美实用的人居环境景观。

3.3总体规划布局

综合考虑挂甲峪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当地景观特色,内部用地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结构构思,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景观布局。

3.3.1“一带”景观

“一带”景观设计是结合挂甲峪周边山势而成的,利用挂甲峪的三面环的山脊线打造而成的“万米生态步道”。“万米生态步道”主要贯穿了挂甲峪现有的人文景观,如长寿山,石龟,老官顶,八卦石,五瀑十潭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利用挂甲峪现有本地石材,顺着山势走向铺设而成,以碎石小路为主,以保持景观的原真性。在“万米生态步道”不同的地方,建造观景平台,雕塑等景观小品,而植物种植以松、柏为主,小品处种植竹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是挂甲峪景观主线和能欣赏高处景观的地方。

3.3.2“五区”景观

“五区”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于挂甲峪的山体自成风水之势,挂甲峪三面环山,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坐山望水的地势。而“五区”景观规划则以五行来布置,为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种植来提供指导建议。

挂甲峪东侧为青龙方位,区域内种植常绿植物,如国槐、杜仲、碧桃、油松、侧柏、龙柏、雪松等。南侧是朱雀方位,区域内种植红色植物,如石榴、榆叶梅、夹竹桃、杜鹃、晚香玉、郁金香、石竹、月季等。西侧是白虎方位,区域内种植白色植物,如山梅花、太平花、大花溲疏、白娟梅、广玉兰、白丁香、梨树、水仙、邹菊等。北侧是玄武方位种植深绿色和紫色的植物,如紫藤、紫薇、紫丁香、三色堇、桔梗、泡桐、二月兰等。中间则是种植黄色的植物,如迎春、连翘、栾树、金茶花、大丽花、萱草、金盏菊等。这样挂甲峪种植的植物,将在不同季节以不同的颜色来展现,丰富各个季节的景观效果。

局部景观规划设计

4.1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在进入挂甲峪山庄的道路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灯笼路,高高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郁郁葱葱,在配上火红的灯笼煞是好看,但是其他道路却缺乏设计。其他道路极度缺乏路旁遮阴,这样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全程暴晒。由于挂甲峪整体道路系统缺乏明显的分级,人车混行。在路旁种植高大的乔木,配以低矮的灌木,形成绿色通道,这样既可以将人车分行,又能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道路旁还可以设立供游客停留的小站,刻上有挂甲峪传说故事的石刻,让游客加以驻足,停留休憩。

4.2水边景观规划设计

挂甲峪主要景观五瀑十潭,潭水边缺乏景观设计或设计太生硬。潭水边景观应该是很具活力的景观,应种植自然的景观,在加以休闲游憩的景观小品,不仅仅让潭水边有欣赏价值,更加具有游玩的效果。水边种植达到很好的群落效果,种植的草本植物如,鸢尾、菖蒲、香蒲、水葱等,木本植物如,水杉、乌桕等,种植达到一种丰富的层次感。加上休息的座椅,亲水的游戏平台,叠水景观,小桥等,创造更美的景观效果。

4.3庭院景观规划设计

农家院是主要的休息场所,庭院景观可以让游客达到更好的休息效果。而挂甲峪新村,老村缺少院外和院内的绿化景观,使得居住外道路过于空旷。院外道路可以借景于庭院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而庭院种植宜种植经济类作物,增加庭院景观的效益和可观赏性。

5小结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乡村景观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景观的新学科。乡村景观要在保持本土性和景观完整性上来挖掘其价值,以本土植物和地形地貌为基础来进行景观设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适宜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琴.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吴维,吴家根,方鸿,王继斌. 浅述淳安县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2006.

[3] 王国良,杨梅炳.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策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

作者简介:

篇2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人们开始反感工业文明死板的机器和僵硬的直线所主宰的审美选择,而对原始自然、丰富多义、模糊混沌的富有野性的原生态景观以及农耕文明时期的手工景观充满了向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城郊土地逐渐被蚕食,带来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观念文化的相互渗透,致使我国的空间审美意识因为城市的不同、经济状态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存的奇特状态;二是演变为互相抵制水火不容易的隔离状态;三是表现为较为纯粹的工业文化或农业文化。由于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种现成的文化并以此去面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竞争,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论在处于何种艰难的困境,面对多么繁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在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冲撞磨合之后,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同化。

篇4

为适应社会变化,规划设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其思想应有超前性,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要求,贴近时代的发展,为迅速变化的社会做出合理的预警,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20世纪初期西方兴起的工业设计思想革命引起了工业设计狂潮的掀起,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美学得到尽情的演绎,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成果和它产生的审美思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人类整整一个世纪,在人类文化进化史上书写了旷绝古今的光辉灿烂的一页;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和自身的行为,新世纪以什么作为规划设计的革新点?未来的发展走向会是什么?作为新时期的规划设计师,不得不认真思考并尝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另外,如何将实际意义与审美思想完美结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南京外秦淮河河流生态恶化,防洪能力下降,需要建设硬化河道,通过其保护环境,使生态有所恢复。但是这样一个关于河流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工程,却设计到规划建设中的审美问题,如何将审美要求与具体的实际功能相结合,在实现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城市美化和人们审美的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著名的玛莎舒沃兹的拼合园,将禅宗和自然相结合,又融入法国文化,把日式庭院与法国庭院交错建造等等。

2 景观规划设计审美思想的交融

人们开始反感工业文明死板的机器和僵硬的直线所主宰的审美选择,而对原始自然、丰富多义、模糊混沌的富有野性的原生态景观以及农耕文明时期的手工景观充满了向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城郊土地逐渐被蚕食,带来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观念文化的相互渗透,致使我国的空间审美意识因为城市的不同、经济状态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存的奇特状态;二是演变为互相抵制水火不容易的隔离状态;三是表现为较为纯粹的工业文化或农业文化。

由于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种现成的文化并以此去面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竞争,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论在处于何种艰难的困境,面对多么繁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在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冲撞磨合之后,最终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同化。

3 景观规划设计审美观念的整合提炼

景观规划的审美需要加入一些主流思想,如一些成功的景观中会冠以一个中心思想,即一个主题。比如,以贴近人们生活的景观为设计目的,则可以加入一些人生思考和享受生活的主题,一些可以显示生活情调的设计为主,如加入人们生活细节的彩绘,又如反应一个人某一时刻动作的雕塑等等。另一方面,这种注重审美思想的景观规划也可通过光线和色彩进行凸显,如上文提到的“禅风”就是以投射的光线为主,凸显禅道的深邃,颜色则以凝重的单色为主,如棕色可以显示这种特点。而嘻哈文化的风格则可以用大块不规则的光照为主,体现其随性和自由,颜色则采用尽量丰富的色彩也显示其强大的融合性。

而针对实际应用与审美的结合,也有相对的要求,如上文提到的南京外秦淮河河流生态恢复工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硬化河道,以实用经济和园林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重建生态栖息地的同时也寻求审美的要求。规划部门提出四大景观战略,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20世纪后叶到本世纪初,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家相继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思想观念转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体现,也人类审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在规划设计界特别是决策层面对此还处于漠然态度。思想观念的标准迷失是一种综合资源的整体浪费,因此在规划设计教育和思想观念交流中分析利弊,指出现状与发展趋势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处在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生态农业文明同时发展,并积极迈向经济全球化,仔细分析我国的规划设计思想观念状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是当下规划设计领域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来出版社,2009

篇5

1.1研究背景

随着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经济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开发,酒店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西北湖项目设计用地处开封“宋文化”中心,周边建筑及旅游区有着极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何在现代建筑上传承和发扬宋文化特色成了全社会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开封市这样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向游客展现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也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许多酒店建筑已成为城市的标志建筑,成为所在城市的象征,它不但是酒店自身形象的标志,更是本土文化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在这种形势下,酒店建筑本身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 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2.1国外对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国外在温泉度假酒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相比国内要早得多,己经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路,同时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不断循环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在欧美国家现己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Bali Living》,《Ultimate Tropical》等关于热带温泉度假酒店的理论著作,同时在泰国、马来西亚、巴厘岛等区域存在部分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的温泉度假酒店的实践探索。

2.2国内对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在我国很多地区,传统的古建筑保留的依然完好,粉墙黛瓦,淡雅简约,古色古香,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很精粹,很有意境。但后来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的传承上总是那么不太令人满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总感觉有些欠缺,特别是在作为城市印象的酒店类建筑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在是令人心痛,地方文化特色几乎丧失已尽,只有极个别的酒店建筑能保留并传承了宋代建筑及景观规划特色。从这个方面也折射出一些的酒店类建筑在如何反映地方文化特色上的设计做得还不到位,在酒店的设计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的束缚,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依然看到了个别酒店建筑的设计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且做出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3 “宋文化”为设计元素的度假式酒店设计

3.1“宋文化”内涵及利用

在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开封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是当时富丽天下的国际大都会。但因屡遭战乱与水患,与北京、西安等文化名城相比,开封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地下文物多而地上文物少、无形文化多而有形文化少的特点。旅游经济最大的价值并不体现为文物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而是体现于古文化内涵的开发和利用。

开封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北方水城、菊香天下的旅游主题。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封市先后修缮或新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天波杨府、开封府等景点都紧扣宋文化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宋文化的魅力。开封不仅打造了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而且营造出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清明上河园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基础,挖掘宋代市井风情,展示北宋民俗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3.2西北湖基地现状分析

3.2.1基地现状

项目位于开封市区古城墙内,西北角湖区,基地内大部分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基地现以平坦的湖面、草地、小树为主,地面相当平整,其西侧和北侧为开封清代城墙,城墙区域植被保留完好。东侧为高档住宅区九鼎雅园、南北十八院与其有规划道路相隔,南侧为开封著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清明上河园,与其有城市道路(龙亭北路)相隔,东南角为翰园碑林。在此设计条件中,酒店建筑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西北湖基地区域中,西侧和北侧,有开封清代城墙。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3.3酒店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

从“西北湖”这一特殊地域的酒店设计为研究出发点,要体现古城风貌,保持古城墙历史空间延续性,体现开封古城的神韵和意境。具体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如下:

①规划设计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为主线,兼具“宋”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特色规划酒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②保护优先原则。

③强调规划布局的整体性。

④最大限度考虑功能性的人车分流,避免功能流线交叉,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又保证土地的高利用率。合理配置酒店区内树木、草地、硬地和休闲设施,创造符合“宋文化”为主题特色休闲度假酒店的氛围。

3.4酒店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

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设计的目标正是要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用当地普通而经济的材料和技术创造一种属于开封的现代休闲生活文化,它超越了单纯的营造空间和制造外型。 规划及建筑设计紧扣“湿地会馆”这个概念,与自然紧密结合,创造一种高贵、悠闲、祥和、宁静、舒适的气氛,让客人彻底忘掉城市的喧闹,自由自在地在会馆享受生活。为了达到舒适休闲的目标,豪华温泉房的开间达到6.5m,阳台上设置了温泉泡池,浴室与阳台贯通。度假客房全部设有温泉泡池。阳光、水、绿树和室外庭院,这些空间综合作用构成了休闲度假会馆的基础。

3.5西北湖度假式酒店总体规划设计

3.5.1酒店总体规划布局

开封西北湖度假式酒店以理性抽象分散形态布局的方式表达,酒店主于湖面中央区域,酒店周边具有湖面与隔离,基地西南侧设置高尔夫练习场,会所位于酒店西南和高尔夫练习场之间,浮于水面之上。区域主入口位于基地的南侧,通过水上栈桥连接到酒店区域。车辆通过基地内北侧绕湖道路进入酒店大堂下客区。酒店各功能区围绕中央庭院空间发散展开布局。客房位于酒店区域南侧,大堂、健身、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位于酒店区域北侧。在基地的西侧酒店入口外侧附近设置地上停车场。

3.5.1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设计方案

①设计构思

郭熙的《林泉高致》与其“山有三远”理论,即“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观山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对画山时所追求的层次感,是对此设计最初的构思泉源。沿袭围合与半围合庭院空间,在不矢于私密感的同时追求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设计的庭院没有中国庭院的对称性,力争带来新鲜的空间感。屋顶相连成一体的设计,便于各种气候、天气下的穿行,同时也是中国大屋顶和连庭空间的变形。将西北湖做成生态岛一般,沿龙亭北路和规划路边开放的景观步行道和湖边生态岛都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很好的休闲游憩地。

②酒店功能平面图

酒店平面各功能区分布于局部地下一层、首层及地上局部二层,总体院落空间及环线展开布局。客房位于南侧院落围合及半围合区域,北侧院落主要涵盖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和后勤服务等功能区。南侧院落大量集中的客房布置,再利用最优景观朝向的同时,创造安静恬谧的休息空间;北侧院落主要涵盖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等功能区,在相对幽静的环境中,有利于创造更加融洽的氛围。酒店配套服务西北侧,并设置独立出入口直接与外部相通,使用方便又不会和酒店空间冲突。

③酒店建筑立面造型

酒店建筑造型采用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充分展现出建筑的独特性,以及建筑与环境相融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宋代建筑的分析,通过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变形,进行解构设计。

3.6西北湖度假式酒店绿化景观环境

酒店主次入口的沿湖道路为城市开放绿地,北侧和西侧为古城墙,用绿化隔离带分隔酒店区域,同时也是更好的保护古城墙的环境。对酒店整体环境形成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屏障,中间层次景观是由沿湖的道路景观、道路西侧的高尔夫练习场,和有着宽阔湖面的西北湖湖景组成,湖面上散落着生态小岛,对净化涵养水源有着保护作用。穿越第二道景观屏障后即将进入酒店建筑区,由庭院围合而成的酒店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庭院由步行路、水面、植物或小岛组成。酒店内景形成一个庭院型的水面景观,酒店南北两侧北湖面环抱。

3.6.1绿地分布设置

整个基地绿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方沿湖面向两侧的城市开放绿地和高尔夫练习场运动绿地和西北方向两侧的古城墙区域保护绿地。

3.6.2细部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充分结合绿地及人行车行系统。分三个层次来设计景观,景观主要以起到保护水源和古城墙为主,同时能满足游憩功能。在酒店主入口处,需要加强酒店入口景观引导设计,用片墙围合一个内城的缩影印象,加入酒店建筑风格符号,暗示酒店环境氛围。中间景观层面主要延续这种景观层面主要延续这种景观引导,道路两侧的绿不宜过于遮挡视线。客人可以到达的每个区域都被水面环绕,酒店内水面建筑可满足客人食、居、行。建筑外水面可满足客人游憩。这种布局本身就是景观的一部分,硬质材质选用和绿化植物的搭配需讲究意境氛围,做到少即是多。

4 结束语

通过对老城区、设计地域中包含“城摞城”古城墙遗址、湿地和旅游集散地等多项因素制约的特殊地域的调查研究,如何在多项制约因素之下,建立具有“宋文化”开封七朝古都特色的五星级酒店建筑和景观设计,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问题,这对建设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鸿模. 开封古城墙旅游开发的设想。现代城市研究,2003(5)

[2] 孙凤岐. 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卫城风貌—结合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设计。中国园林,2003

篇6

21世纪是十分重视生态、环保的时代。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环境的恶化在中国大小城市中随处可见,城市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当今时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带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景观设计遵循生态原则是景观走向成熟的表现。生态环境需要先进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人工环境的文化形象已经落伍了,人工不去干预或者极少干扰的生态环境才是新世纪的生态文化形象。

二、生态极少干预概述

(一)生态极少干预的内涵

生态极少干预在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是指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景观。

(二)生态极少干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生态极少干预主张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同时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自然环境。生态极少干预主张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生态极少干预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种,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三)生态极少干预与极简主义的区别

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提出的极简主义用简约的手法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打破了古典园林的作法,使景观设计走向现代主义。而生态极少干预则是属于后现代主义,是生态艺术的崛起,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简约,对自然的最少干预但又获得最大的收获。

遵循生态原则而设计最少介入的景观是不需要维护的,而彼得・沃克的景观需要不断的维护,许多植物形态需要不断的修剪。

生态极少干预提倡简约主义不仅仅是形式服从人的功能的需要,不仅仅是去掉装饰,更重要的是形式要符合生态,对环境造成最少的影响。因为当代景观设计重要的是发掘景观本身,而不仅仅是创造一种景观。

(四)生态极少干预设计理念的核心

生态极少干预的核心是最少干预,就是越来越简洁,最后做到基本上不破坏和不改造,但是又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既避免对原有自然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化的功能要求。

三、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一)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极少干预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将山川之美比喻人格之魅力。老子的“道法自然”、阴阳学说(《道德经》),强调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提倡“天人合一”。讲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使山、水、城市有机融合,体现一种朴素、健康的生态思想。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使当代校景观与自然演进的和谐关系、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灵气得以延续。

近些年来,中国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的校园均属山地校园范围。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山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山地校园生态景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重庆拥有众多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重庆大学城的修建更使打造山地校园生态景观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极少干预的设计理念无疑为山地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山地校园中,如何把自然的生态状态与户外空间的交通、学习、休闲和美学欣赏等功能设计完美结合是我们在运用生态极少干预于山地校园景观规划中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2.山地校园中,如何采用生态极少干预来利用坡度形成富有层次和立体性的山地特色景观,并为周围创造良好的视觉和绿化生态环境是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

3.山地校园基础场地中原生态植物如何保留,对于地质和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岩石层和土壤层如何处理,是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处理的难点。

4.山地校园要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结合。每一所校园都承载着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在生态极少干预运用于山地校园景观规划的同时,如何达到生aa态空间与人文生活的有机统一,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独具特色的山地校园空间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最少干预、注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一)项目区位及背景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周边入驻大学城的高校还有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共10所院校。总体用地规模约441亩(29.3870公顷)。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和较好的自然禀赋,由于过去基本为农业用地,故自然植被保留较好。前期规划已将场地内几个山丘确定为生态核脉。场地内现有农田、溪流、鱼塘、荷塘,以及竹、喜树、桑树、柑橘、泡桐、黄桷树等植被,此外还分布有种类较丰富的芒、茅等野生草本植物。

(二) 场地规划设计所面临时的问题

1.地形复杂,场地南高北低,属低丘地貌。部分地段可达性较差,使用性差。前期规划中对场地的局部切挖还将形成多处落差较大的堡坎。

2.建筑风格特征不明显。本学院提出“打造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在结合前期规划的同时,突出学院文化个性。

(三)设计目标

基于以上场地分析,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和山林坡地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校园景观对本地段河流廊道和山林坡地的功能要求,成为本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四)设计构思

基于以上情况,本方案提出了以下构思。

1.遵循生态极少干预原则

我们提出“最小干预原则,以最小的造价,获得最大的收获”,即合理保留场地中部分自然的绿色与蓝色基底,充分发挥自然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通过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满足校园师生的活动需要,创造山地校园景观新体验。

2.提出对场地作分级处理,完善绿色和蓝色基底

结合前期规划并在现场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将场地划分为:植被保护区域。主要位于生态核脉区,严格保护现有自然植被,设计要求工程中不砍一棵树,避免地面的硬化,保持山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山体切挖处,采用生物护坡措施。适当丰富乡土物种,以形成良性自然更替;植被更新区域。主要位于规划建筑、道路周边,工程对原场地地形、植被影响较大,同时可达性也较好的区域。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修整地形,再造植被,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有乡土特色的绿色、蓝色基地;人工化景观区域。主要位于广场、绿荫环道、建筑庭院等区域,结合建筑、硬质景观的几何简约风格,有序组织绿化,塑造舒适、高效的环境。

3.设计一条穿越生态区的步行通道,展现校园生态资源

在校园中心区域保留的原生场地中依据地形特征,选择一条最佳功能路线,这条路线是贯穿校园中心各主要建筑及交通要道的景观生态路径,设计了一条平均宽度为1.5米的散步道,穿越自然绿地。平均间隔20米设置休息座、垃圾筒、照明设施,步道沿线休息座、栏杆均采用红色,加强识别性。该步道串接了多个自然景观点,如水池、荷塘、竹园、校友花园、山顶观景台等,增大了场地的可达性,为师生提供一个体验自然的休闲场所,满足观赏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需要。基本上不破坏原生态环境,不改造原状,只在选择的路径中加入极简的几何元素,满足师生在生态自然环境中行走、休息等活动的需要。

结语

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的关键在于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对原有地形、自然河道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在校园景观、师生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黄光宇作品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J].风景园林,2007(2).

篇7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篇8

随着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单单采用一种景观设计风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只有多种风格相融合,和谐有趣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令人惊奇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做一个实际分析:位于十字交叉口的小型广场,中间采用西式的广场风格,厕所是传统的建筑,配有苏州园林式的走廊,同时走廊内的座椅满足前来休息的人们,镂空的墙壁、简单的格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成为人们茶前饭后休息娱乐的好场所。

篇9

定义当代艺术和景观规划设计

当代艺术的三种用法,一种是褒义的,一种是贬义的,一种是中性的。同一个词语,在同一种语境中,有如此对立的用法,反映出当代艺术的状况是混乱的,人们对待当代艺术的情感是复杂的。要澄清当代艺术的复杂混乱局面,首先需要做些概念上的澄清。艺术圈中所使用的“当代”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即时间概念,类型或风格概念,评价概念。首先,在艺术圈中所说的当代艺术,通常指的是一个有时间长度的概念。一般说来,绝大多数国外艺术机构都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明确地说,所谓当代艺术就是指1945年以来的艺术。其次,“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风格或类型概念。如果某个时代的艺术没有发生剧烈变化,人们就不会将它与此前的传统割裂开来,就不会多此一举或标新立异地给它重新命名,将它称作当代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风格的艺术,以及装置、行为、影像等等类型的艺术,通常被归入当代艺术,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颠覆性的特质。再次,当代艺术还是一个评价概念,所谓“当代艺术”就意味着一种最先进的艺术。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其实践方面主要包括是三个方面:一、视觉景观环境形象。二、环境生态绿化。三、大众行为心理。这三个实践又有三个层次的追求,一、景观感受层面。二、环境、生态、资源层面。三、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层面。如果狭义定义景观规划设计,那么主要对应第一个方面,即主要基于景观感受层面,是关于视觉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设计。

从景观规划和当代艺术两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很多共通之处,景观规划作为设计领域较之纯粹的艺术而言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而在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它复杂的定义背后,重点还是在于“当代”,即能够反映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面对的各种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问题。不论是现代、后现代、极简主义等是否具有当代性是评价的重点。如果研究景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景观是后于基础性建设的,过去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角色在建设中扮演建筑和规划的配角,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恶化,景观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了,它弥补了规划与建筑无法涉及的领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景观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它所具有的“当代性”也是最强烈的。如果狭义地看待景观设计,将其看作一门视觉艺术的话,那么如今中国景观行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就直接反映了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百姓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的体验的不断追求。如果广义地看待景观,将它作为一门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我们又不难发现它在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国土资源规划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对于提高生态水平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面对解决环境污染和提高生态效益等热点话题。因此,景观规划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从评价概念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致的。

当代艺术与景观规划的潮流与人物

纵观景观历史,发起专业变革活动的基本上多不是景观规划设计本行,而是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家。其中艺术家思维敏锐灵活,天马行空,成为主要力量。当代设计风格流派其实就非常多,但与景观规划设计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的是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而这些设计风格是以艺术家思潮为先导的。后现代主义之后,世界上已经没有主导型的权威艺术思想流派。比如之前席卷全球的国际式现代主义,之所以遭到唾弃,就是因为它粗糙、漠视人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才会有这样一个奇特、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闪亮登场,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而历史证明后现代主义的大部分理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以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可以接受与容纳比人不一样的观点,这一点对当代艺术影响甚深。

从艺术和设计之间关系的规律来看,新的艺术思想和新的艺术形式必将通过设计活动来发挥它的价值,同时设计必须通过当代的艺术来预测社会的文化走向。当代艺术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当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代的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都得到了推广,并且已经产生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许多艺术家在景观领域也进行了创作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许多著名景观大师的设计也更多的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很难再归纳是一个设计作品还是一件艺术作品,这种交融与结合是当下最流行的潮流。

跨越景观规划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和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佛与珍妮夫妇。其中彼得沃克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综观他的作品,在平面布局上,沃克善于运用一系列的几何形体进行重复的罗列,交叉或者叠加,形成复杂却井然有序、美丽而无比巨大的图案,无论向下俯瞰或者是置身其中,都令人过目难忘。在德国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饭店的环境设计中,大楼前的庭院平面布局形式为两组巨大的互成角度的重叠网格,由低矮的黄杨篱,彩色沙砾、圆柱形栎树和草坪构成的一个矩形网格系列与另一个与之斜交的网格相互重叠,色彩多变,气势恢弘。此外,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佛与珍妮夫妇是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德国和美国的一些创作,耗资巨大,历时漫长,覆盖范围广阔,产生视觉冲击力强烈而视觉意图背后的意图更加令人深思。克里斯托夫妇的“大地艺术”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把桥梁、公共建筑物、海岸线等包裹起来,形成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景景观。最后,作为20世纪中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拥有景观建筑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茨,一向以不走寻常路和挑战传统的设计手法而享誉国际景观建筑界。她的作品很注重形式美的表现,诸如方形,圆形及椭圆形等纯几何空间与形体,充满重复韵律的简洁平面;网格以及它的三围拉伸形式――方块与超尺度的物体并置而变得生机勃勃;抽象艺术与极简艺术的排列手法;点、线、面、体、明暗、色彩等元素的运用,施瓦茨认为,景园是一个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形式,景观作为文化的人工制品,应该用现代的材料建造,而且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面对她的作品,人们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气氛所打动,这也是她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景观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3.景观设计与当代艺术家

由艺术家牵头发展起来的景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景观建设已经进行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每年都耗费着数千亿的资金,同时吸纳着大量的设计师、规划师、艺术家的参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是建设的中心,也是诸多著名项目的发祥地,其中旧区改造项目是最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M50莫干山路艺术园区、深圳的画家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的798艺术园区,原798厂废弃多年的破旧厂房,因这些年来一大批艺术家的涌入,798摇身一变成为荟萃中国尖端艺术作品的殿堂。LOFT和SOHO两大概念的798刚一出现,便吸引了众多惊喜的目光、人们将其比作巴黎的“左岸”、美国的“SOHO”。798艺术家门制造梦想的工厂,也是观光者思想的驿站、梦游的天堂。起因是2002年一些艺术家用较低的租金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画室、摄影棚、展厅等艺术场,他们重新规划和设计这些厂房,使得它们极具个性和吸引力,成为了彰显艺术家个人艺术修养和品位的载体,得到了众多的艺术家青睐,于是798艺术家群体的队伍就慢慢发展壮大起来。798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美国纽约苏荷区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100多家艺术机构租用了这里大约2万平方米的旧产房,798成为拥有百家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时尚品牌的当代艺术空间,形成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群落和LOFT生活方式,被人们称作后现代主义艺术基地、民间艺术村。

篇10

随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以及当今社会房地产行业的强势,人们不仅对一栋住房的质量有所要求,而且对它的外部的环境也是有所要求的。

居住区通常有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与公共绿地组成,其中公共绿地可有水景,草地以及休闲广场组成。规划住宅小区景观环境和周边景观时要结合建筑的摆布来充分满足空间的利用。空间的影响力在整个小区规划中是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空间感设计好了可以提高整个小区的品质。在空间感的设计上设计师们应该设计出令人感到愉悦的空间。

居所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空间感上也是尤为主要的,理想的居住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环境的完美结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小区品质的高低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人们的舒适度、幸福度的标准。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体现开阔感,不要拘泥于眼前的景象,视线要向远看,就如同人们觉得需要空间休闲一样,有时人们也需要广阔的自由感。随着小区建筑和犹如钢铁深林般的住宅建筑的大量的建起,这种属于半自然的、私人的开阔空间简直成了稀世珍品。人们喜欢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希望走进他们,与它们零距离接触。我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并将自然带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时间如流水的生活学习中,社会强烈竞争的环境,人们急需要有一块能让人们净下心来思考的地方。这就是人们说的私密性及私密空间,它的面积不需要很大,只要能在住宅或者在小区规划设计中有那么一处私密空间,比如是一块绿地、又比如是一排灌木林、围墙的一处都能让我们远脱离日常生活带给我们的烦恼,在那里人们可以在此处学习、谈心、听音乐或是只静静地做一下冥想。

生活的空间也应适量的安排到与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话属于小区的公共区域可以让生活在里面的居民公用。其他的一些局部空间的大小可以通过巧妙的透视关系加以变化以区分。另外,也可以透过设计一些矮墙和墙上的开口可以看到外部,规划出的视域可以涵盖小区内的诱人景致。即使是在庭院中.也可利用围合感来“制造”内部景观,像:人们抬头向上看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等景象,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天空中的耀眼星空又能使整个小空间放大化。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主轴线的设计,我们所说的轴线从平面设计上讲是连接两个点或者多个点的点线面的关系。轴线是一条具有旋律的,具有起到主导作用的以及引领人们视线的主轴线。而当轴线在规划的小区里要成为主干道,那么从开始到结束就要比其它的道路要明显,并且要具备主要干道的基本特性。围绕在它周边的建筑都要“附属于”这条主轴线。而在空间中视觉的控制也是尤为重要,在小区规划中人们抬头能看见的所有建筑及景观都是这个空间的视觉组成元素。规划设计中任何能看见的物件从视觉上讲都附属在这个景观规划中,因而必须加以考虑。通常情况下位于远处的景观可通过让其展开从而利用景框的处理来框住你所要看的事物,让其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而对于那些想让诱导人们看见其内部景观的设计来说,制造围合感是可以利用的。与此同时要避免注意力的分散,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观察的景观上。

小区的水景的设计也是景观设计的亮点,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向往水,喜欢水给人们带来的大气与自由,喜欢优雅地在水边散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潺潺溪水带给我们的平静。所以做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最好满足这一点,尽可能的安排一此水景以及以提供在水边散步的小路。在以水为中心的功能区的使用频率增加时。 人们既能体验到水给生活带了的变化又能美化环境。

做小区规划时道路景观设计也是尤为主要的,道路贯穿着整个小区的每个角落,道路景观可分为两种:车行道景观和步行道景观,车行道一般指规划小区级道路或组团级道路,车行景观顾名思义,人们往往是在开车的同时浏览一下通过车辆两侧的景观,因此,道路景观应有连续性及变化行,在色彩上也可以适当的稍加变化,绿化要点可以考虑四季景观变化大的树种,录入常绿与落叶的结合,乔木与灌木的结合等,还可以在转弯的地方做些变化,在局部可以做一些小的开放空间。或者路面铺装上有变化,形成重复的节奏感,可以打破道路空间的单调感。

步行道景观,步行道一般位于住宅组团内部,一般可以考虑小区内部机动车和人行交通,不允许公交车进入,而景观设计上说步行路尽量是曲线,这样既美观有不乏味。达到丰富的空间感。绿化的要点是一树木花草为主,多层次布置,提高覆盖率。宅前小路也是步行景观路的一种,它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的唯一道路,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然而他的景观设计尽量简洁大方,无做多的变化。

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广场景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点,广场的形成是由周边环境决定的,它是有主轴线贯穿形成的大面积给人们提供休闲活动,集散娱乐的场地,它最好是在主轴线上的某一点。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广场不宜设计的过大及过多,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来进行休闲活动的空间形式。铺地可采用材质的变化及颜色的不同来装饰,广场的周边可以种植一些按的灌木,给它与主干路加以区分。总之广场是景观空间的艺术处理,与四周的建筑结合的开阔的空间。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小区又是人们活动的具体地点,所以居住小区整体规划景观设计是重中之重,现代居住区景观应多注重尺度、空间感、私密性、自然、轴线的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他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使得人体的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统一性。忽略自然发展进度或轻视土地的规划使会使得我们必须接受它带给人类意向不到的的惨烈结果。然而,如果对居住小区空间的规划能依据现实的景观形式和属性来设计,人们的生活就会在幸福与快乐中度过。

【参考文献】

篇11

千百年来,各地在经受自然的选择与洗礼后,形成了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民俗特色,分别形成了山村、水乡、渔村等各式的村庄风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小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小城镇、农村建设也不赶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红红红火火,人居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由于设计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不仅造成了生态格局的破坏,还使农村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人文景观流失。如何保护农村地方热色,保护乡土人情、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能够得以逐代传承,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关注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认识到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因地制宜建设的重要性,不同类型村庄在继续保持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村庄改造和景观质量的提升。

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预留道路宽度较窄,且不成规范的体系。在现有的新农村建设设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从而导致预留的道路宽度不足,造成道路狭窄的局面,难以形成通常的道路系统。

2)村落的建设不符合要求,违章搭建,且杂乱无章。由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和作坊,相应的增加了住宅以及生产和仓库的用房需求,由此导致了村民不断扩建和违章搭建(图 4.2)。

3)缺乏对建筑的整体设计,整体布局凌乱。新建、扩建、改建房屋时未经过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自行建造,导致在建筑风格上与原有住宅极不协调的局面。未经整体设计后自行建造的住宅不仅未考虑山庄的自然风貌,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与传统的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凌乱不堪。

4)千村一面的格局。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各自村庄的地域特色,盲目的追求城乡一体的结果,以统一标准来规划各个村庄,到最后形成“千村一面”的局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整治发展方案

2.1建筑

对村庄内建筑进行调查分类,对景观节点处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对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整治,对新建建筑要合理规划、选址,留出新建居民安置区,对未来新建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定下整体风格基调。普通村民建筑风格力求素雅,体现农村特色,外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洁。将原有不透风的围墙改建成半透式或通透式,让农家庭院融入整个社区环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建筑应尽量设计成各具主题,各有特色,如竹林农家、猎户农家、渔民农家等。建筑风格上更具农家气息,并通过红灯笼、传统农具、传统设施等细节将农家氛围强化。农家乐配套设施建筑宜采用当地材料加以设计建造,增添野趣。

2.2 道路系统保护与重塑

由于传统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所以村内道路一般只有 1-2 米,而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流、车流都明显增多,道路系统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农村新社区发展需要。为了尽量不拆迁建筑,规划了绕村快速道路和连接各浜(是河道支流末端,也是住宅组团中心)的进村路,各浜中心设置了集中停车场和回车场,解决了原生态村庄风貌、结构和现代化道路交通需要间的矛盾。在公园、庭院铺设铺装时尽量选择当地石材,也可选用一些废旧石材。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增加铺装的透水、透气性。在靠近山体一侧的道路不需要设置花池绿带,去掉道路内侧人工设置的花池绿带,增加道路路面宽度。在原有道路外侧种植一排行道树以起到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增设侧石以保护路基。

2.3住宅景观保护、调整与绿色化整改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强调对原生态的保留。调查发现,在原先的住宅中,绝大部分的住宅,这个数字可以达到90%,有比较好的建筑结构。剩下10%相对较为简陋,其中屋顶的颜色以红和黑为主,而墙体和立面的装饰相对颜色就多种多样显得尤为杂乱。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有的住宅结构,改变原有的色调使其工整一体,新建房屋屋顶统一采用黑色调,而墙体则用灰色进行喷涂,墙脚加以深灰处理,使全部住宅在整体外观上更协调。当然,对于条件更好的农户在其内部可以更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住宅入口等。

针对山区丘陵型的村落,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充分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具体绿地营建方法。以现存的绿色山体作为背景,为突显想吐特色,在村落中间的公共区域、道路旁等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在主要的道路交叉路口建设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聊天的好场所,同时在景观上起到了很好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图 1)。

图1中心公共绿地景观

在该村落的建设中,村委活动中心和商贸中心都在此中心绿地旁边,因此还是举行活动、旅游集散场所。种植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空间、营造视觉景观和构筑审美意境四项基本的功能。因此,在实际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植物材料,群落式复层种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 坚持生态优先和适地适树;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林中空间、林下空间、密林空间和疏林草地等多种空间形式,尽量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建设中要少用时令花卉,植物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植物尽量不追求魔纹造型,减少养护管理的成本。

2.4新农村景观规划应该体现地域性与文化性

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1)土地利用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地域性景观设计正确的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适用领土景观的自然机理,保证土地的利用、改造与自然的演变规律平衡发展。地域性景观设计通过基础条件、领土特征正确和深入的分析,把握自然机理,探寻出最适合场地、领土的景观改造方式。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城市居民活动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人的行为方式和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使景区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小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要求。

3)根植于地域的创新理念。创新往往被认为是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创新来自于地域的特征,无论是创新的灵感还是创新的结果,都与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创新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一样,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根植于地域。对于创新的理念,地域并不是一种限制或束缚,而是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流。

3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功能布局、建筑布局及整治、道路交通、绿化景观、驳岸水系、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景观整治设计对策。总之,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事业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将创造一个经济发展、景观多样、生态平衡和人文荟萃的乡村作为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莫妮娜.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景观的协调发展[J]. 软科学,2009,23(8):101-103.

[2] 王仰麟,陈传康.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增):21—27

篇12

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形成了新农村的景观,它会受到自然环境、人类经营活动、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制约。镶嵌体在形状、大小及其组合方面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且还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农田与居民住宅混杂分布,居民点、自然风光与农田交融在一起,且不同的民居及风土人情都各具特色[1]。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的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关键环节。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是以遵循环境秩序为前提而进行的,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之美,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进步。

3、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

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解决的是怎样对乡村土地、空间、土地上的物质进行合理规划,其根本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景与景和谐统一的最优环境,以适合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娱乐活动[2]。

4、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有以下4个原则。

4.1整体综合性

景观是由许多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一个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体,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联系,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时,应将景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以发挥其整体的最大功效。

4.2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是多种美的融合,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态关系和谐美等,与那种只注重人为形成的对称、线条美截然不同,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都以它作为最高美学准则。

4.3自然景观优先

自然景观优先是指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类的介入必须在处在规定的环境容量内,不能对生态系统的基本通道进行破坏,要实现与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4.4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变异性与复杂性的一个量度,包括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当多样性的程度较高时,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大,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特征的丰富性。

5、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

5.1环境敏感区的规划

环境敏感区一般是指具有最显著区域景观特征的地区,也是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便难以弥补的地区。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对该区域的保护程度与范围进行分析、调查与评估,以确定环境敏感区的具置与范围,并实行重点保护,避免环境敏感区遭到不合理的开发与使用。

5.2注意在规划时保持完整的景观结构

完整的景观结构是使景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可是乡村的景观结构时常会因为遭到人为的影响变得极不稳定,所以,必须在进行景观结构的规划时,要对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以完善其结构,进而保证其稳定性。以下是较常见的两种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5.2.1注重对新农村廊道的规划

景观中不同于相邻两边环境的带状或线性结构。农村廊道中,一般有河流、峡谷、道路等,廊道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通道,包括物流、信息流及能流通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2.1.1自然廊道的规划

在进行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廊道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自然廊道通常是指河流与山脉这两种廊道,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吸收、释放、缓解污染,能够形成一条保护环,避免农村遭到城市的污染。水是人类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时,应保护好河流廊道,同时也应对河流进行充分利用。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使之和两岸的乡镇、庭院及村庄绿化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相互交错、别具一番风味的山水田园风光。

5.2.1.2人工廊道规划

人工廊道是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大要点与亮点,常见的人工廊道主要有人工修建的公路、铁路等,对于物质的运输、气流的交换、人员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中,人工廊道主要指的是村道。然而,当前的农村道路普遍存在布局不科学、无绿化、连通性较差等弊端,未能形成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坚持绿化、硬化与方便化的设计原则,将道路设计成为连通性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并加强对道路两旁的绿化规划,如在配置树种时,可采用高、中、矮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营造多层绿带景观,既能作为景观,又能作为防护带[3]。

5.2.2注重斑块的规划设计

斑块在城市景观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斑块主要指的是和周边环境具有外貌或者性质区别的空间单元,在乡村景观中,农田、草地等也是斑块。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到斑块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斑块理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斑块,如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当前,许多农村的居住点普遍存在分布杂乱、新老房屋未能分开布置、无公共绿化等弊端,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把斑块建设均匀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规划居民点时,按照“统一集中与均匀分布”的布局进行规划;于此同时,要规划好居民点间的公共绿地,这样既能均匀分布绿地,又能增强居民点之间的联系[4]。此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农村拥有的农林资源,既要有效进行产业发展,又要结合资源开发出新的观光旅游,促进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的建设[5]。

5.3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

以往的景观创造主要以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为主,该方法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并获得一定的新景观,但需要长期地耗费人力与能源去维持。在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中,应把生态工程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生态工程,能够利用环境的生能动性来帮助景观自我增值,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态多样性可以营造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生态环境,该种环境的结构层次较丰富,且其自身的生长、成熟、演化能力较强,能有效抵制外界对它的影响,即使不幸被破坏,也可以自行更新、复生。所以,应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工管理费用,又能实现对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6、小结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一大任务,然而当前的农村规划设计仍存在较多不足,如无绿化、无硬化等,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视生态景观的规划,坚持把景观生态学及现代景观规划作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对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合理规划。本文主要对新农村景观的特点、意义、规划原则、规划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包括对敏感环境区的保护、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等。

参考文献:

[1]朱文涛.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J].科技资讯,2009(18):237.

[2]黄春华,王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3):93-98.

篇13

1 中国现代景观中枯山水的应用解析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相近的文化渊源造就了两国在园林设计中所表现出的较为近似的审美情趣。因而,日本的枯山水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和应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枯山水的应用,如私家庭院、公园、居住小区以及屋顶花园(图1-4)。就拿上海静安寺的枯山水举例而言(图2),该景观的设计吸纳了日式枯山水的精髓,园内硬质景观以阁楼和景石为主,而软质景观则以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乔木东京樱花为基调树种。景观规划设计中,通常把水(真水)定义为软质景观,而此处的“水”用的是常见的细碎蛙石(属于硬质景观)[2]。可见,日式枯山水在整体上,能把软质景观用硬质元素表现得惟妙惟肖。

2 国际现代景观中传统枯山水艺术的提升应用

2.1 案例分析

以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庭园为例。设计伊始,日本和加拿大设计师达成一个共识,通过该处庭院的景观设计促进两国的沟通和友好往来。因为大使馆的庭院位于四层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上建有的一所主体餐厅占据了约一半的面积。设计师认为,如果生拉硬拽的把象征两国文化的元素符号布局于园中,会显得很牵强。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抽象化处理两国地理景观,将上述地理景观沿逆时针方向布局于主体餐厅周围。该院东南角的水池,象征了造型大气的太平洋;此外,还用岩石组景来再现加拿大的地质景观(冰河与古代岩石、落基山脉等)。该园西北角的水景则代表了日本国所处的太平洋;狭长的砂石铺装蕴含了一种寂静、精致的日本风情;园中其他景观要素(景石、雕塑)都表现出较为柔和、细腻的特点。整个庭院在和谐中,还映射出粗犷与柔美的对比关系。从全园来看,植物配置相对较少。设计师利用借景的造园手法将园外的绿色引入园中,大大丰富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同时,园中的天然岩石矗立于人工处理的水纹状沙砾中,沙砾中还布置了些许步石,该景观作品实为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提升演绎的佳例。

2.2 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频率加大,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对日本的本土化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本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本国文化内涵很好的融合。具体表现在,重新组合本国传统设计要素(如传统元素的抽象化);强化特色的民族符号。日本向来注重景石的应用,有无石不园的说法,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沙砾、岩石成了日本重要的设计元素,也是凸显其民族文化的符号;在设计风格方面,日本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从浓缩的庭院逐步向极度简化、抽象和客观的方向发展[3];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到了构图的多变、形式的多样;此外,在其整体设计上处处能够利用象征的演绎手法,流露出其具有禅味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现方面,日本较为注重色彩的运用,如主色调常用黑白灰,其间利用现代材料(玻璃、水面、金属等)以共同营造其深沉的主旋律,同时用少量的植被点缀以获得清静、素朴的韵味。

3 枯山水艺术发展对中国现代景观提升的启示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人民对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以现代文化的频繁交流为契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传统造园之精髓,使营建出的现代园林既有时代性,又能彰显我们特有的东方哲学与审美内涵。

笔者认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5个要点:一要不失民族性及地域特色;二要满足服务功能;三要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大众审美标准[4];四要以服务区域生态功能为目标;五要注重景观要素的巧妙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