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篇1

一、中国金融危机潜在威胁

同世界经济比较,我国的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仍不可忽视当前存在的金融危机潜在威胁。

首先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存在着潜在威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比率上有五成之高,假如依照国际标准,中国的中、工、建、农四大国银在技术层面已经实现了破产。就当前我国银行的运营情况上看,难以在短时期内实现不良资产的下调,以达到国际上的标准要求。依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信息,当前国有银行中已经产生的不良资产很难再剥离出去,需由四大银行自身内部消化。此外,当前我国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方面,在手段上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方法,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非常慢,下调进程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边消化不良资产,还要持续增多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很多地方在不良资产上非常没有减少,相反在快速上升。

其次是金融对外开放后难以避免的威胁。我国自正式假如WTO之后,至2005年金融实现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国家很难再进行“他方”的保护,依照当前我国金融自身多方面的能力而言,有着较大的威胁:金融体系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在金融市场开放之后会增大国有金融组织在经营上的压力,金融资产的质量逐步恶化;此外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外债现象,投资结构不合理、多头举债等潜在隐患普遍存在,出现外债规模严重失控的风险;在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上假如把握不好,将是影响国内金融安全的巨大隐患。中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最严重在于,一旦在开放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慎的操作,将会出现很多问题,极可能同国内金融体系中过去就存在的问题糅合在一起而异常复杂。在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能够成功避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强力冲击,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对外封闭。这已充分说明,我国的金融采取对外开放措施之后,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

此外,在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在分行业的监管体制中,国内的证监会、保监会及银监会三家监管组织自成一派,各司其职,在它们当中的合作协调非常重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起建设三会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监管联席会议的成员主要由三方机构的主席共同构成,会议确定每一个季度举办一次例会,由主席或作为其的副主席参与,协调并讨论相关金融监管的主要事项、已实施措施在市场上的反映以及效果评估、另外一些需要通报、协商及交流的事项。可是,这种监管合作协调机制欠缺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框架,比如明确的职能定位,信息交流、收集及共享等的安持续不断增加,难以避免的出现了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的现象,即在涉及审批权力的地带出现了资源控制重复和权力设置重复,在涉及责任追究的地带呈现监控真空和问题处置的真空,导致监管成本的提升以及监管效率的下降。

在中国金融危机的应先下,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出现倒闭破产的。因为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对外程度非常高,对一些欧美市场具有很高的依赖度,欧美国家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影响,在需求上相对减弱时,直接削弱了中国的小商品、家电服饰的出口。出口的减少使得这些企业在开工上严重不足,对那些盈利能力差、没有自主品牌、附加值很低、在之前的资金累积较为薄弱的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企业纷纷倒闭,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面对潜在威胁的应对措施

(一)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金融危机具体突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最大的发展缺陷之一,对国外市场有较大的依赖。在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环节上,我国只是在初级加工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在物流、金融、贸易、科技创新、品牌等多方面比较欠缺,总是受到西方的制约,中国目前只是位于以西方为核心的体系的外层空间,在经济链条当中位于最低的位置,中国必须付出牺牲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的巨大代价去换取一些微薄的利益。中国存在的金融危机已经告诉我们,对于我国而言,对出口依赖大、在内部市场上消费过小的经济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中国需要在金融危机下,下定决心转变过去经济发展过于依靠出口的模式,将扩大内需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让中国市场更加充分完全的发育起来,建立起以中国市场为主外部市场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全面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

在确立监管目标的基础之上,需要着力于更新监管的方式和手段,在强化风险监管的核心基础上,全面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实现从以合规监管为主转变到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相结合;实现分割式监管转变为金融机构法人整体风险监管;实现从一次性监管转变为持续性监管;实现监管重心从具体业务监管转变为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实现监管方式从定性监管转变为主向定性监管和定量监管相结合的转变,全面提升风险监管工作的水平。更进一步的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使得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同时使用修改、废除、制定和补充等多种手段,及时的对现存的金融监管法规、法律和规章等实施重建和清理。

(三)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应对金融对外开放的现状,应做到先开放长期资本之后再实现短期资本的开发。由于长期资本在逆转性上很弱、非常很强的经济冲击力、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成熟、监管经验方面丰富,所以应先增大长期投资的开放程度;而短期资本大多是逆转性强、投机性质、具有较强的经济冲击力、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管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只要条件成熟时才能够取消或放松对于短期资本的制约。

篇2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法国调查机构Crédit Euler Hermes资料显示,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间,总数达60881家的法国企业破产,同比增长4%。此外,葡萄牙、美国等国也存在大量破产企业,这无不表明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入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部分资金流入受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债务人资金异常紧张甚至出现资金断裂事项,这就使得企业可能无法按期收回资金。其次,由于预期未来经济不景气,部分企业延期收货,甚至拒绝收货,导致资金不能正常回流。再次,由于资金短缺,部分企业提出延期付款等要求,为维护正常的客户关系,企业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要求。

2.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出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资金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为保障资金安全,部分债权人可能会提前要求回收应付账款,从而加快了资金流出速度。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大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一旦企业有可能遭遇破产等风险,则可能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

3.金融危机对企业其他资金管理活动的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其他资金活动也可能遭受影响。首先,从筹资活动来看,由于市场资金紧张,这不仅会加大筹资成本,而且会加大筹资的难度,甚至难以筹集到预定的资金。其次,从产品销售等活动来看,对于大部分产品而言面临需求下降、存货增加的风险,从而会影响企业内部资金周转。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资金管理,如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回收应收账款等,但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现实来看,资金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资金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首先,部分企业领导者资金管理风险意识不浓,往往寄希望于“危中寻机”,在资金管理中往往容易忽视潜在风险,或者认为自身有能力把握或者处理这种风险,置风险于不顾。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领导者过于注重处理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的关系,认为公关比内部管理重要,从而不愿意在风险管理上下功夫。其次,资金管理决策不科学,决策过程中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往往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抉择,资金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2.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且制度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细化、量化管理不够。首先,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或者即使推行这一制度,也仅仅根据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预算书,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其次,资金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落实监督、考核评价制度,缺乏配套的奖惩制度,形成了一种将制度停留在口头上的现象,无法为制度落实提供环境支撑。

3.资金管理应急能力和应急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发现、预防、应对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无法及时的进行风险预警,随着危机影响的扩大,企业内部缺乏应急机制,企业无法作出抢救性的应急处理,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此外,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指导。

三、金融危机下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

虽然爆发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影响逐步退去,但无论是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来看,未来仍然会爆发形式不同的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深刻总结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以用于指导企业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1.认清形势把握金融危机下资金管理重点

不同类型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首先,必须加强对资金流出管理,即要把握好企业的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动成本节约,执行节本增效政策,要谨慎的分析和把握各种投资活动,积极开展各种筹资活动。此外,积极与上游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适当的减缓资金流出的速度,保障企业内部资金安全。其次,必须加强资金流入管理,加强与债务人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资金流动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尽可能的提前收回应收账款、外借资金,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规范管理科学决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资金管理的必然途经

首先,企业要构建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针对资金预算、筹资、营运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资金管理机构,大型企业科技积极组建企业资金管理委员会类似的管理机构,有企业总裁或者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相应的工作,并明确财务部、资金部等资金管理执行部门的职责,明确各负责人、经办人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再次,企业要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决策流程,企业要明确资金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在重大资金活动中要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经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批后报企业领导层审批,有效的控制资金管理风险。再如,企业可以明确定期召开资金管理会议,要求财务部门提供资金管理报告,对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予以完善,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创新理念和方法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创新资金管理理念,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等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使这些理念能够落到实处。其次,要创新资金管理方法,有条件的企业要推动内部银行管理模式、财务公司管理模式的应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可以积极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以此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的能力。再次,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资金管理,企业要进一步积极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符合企业特性、具有一定智能的财务风险自动预警系统,积极开发企业资金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篇3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企业倒闭,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思想对了,方向对了,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之间协同,二是内部自身协同,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金融企业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加强人本管理,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在经济危机下,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彦平,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2002(,11):22-23.

[2] 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1995(,2):35-37.

[3] 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5,(2):58.

篇4

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部分资金流入受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债务人资金异常紧张甚至出现资金断裂事项,这就使得企业可能无法按期收回资金。其次,由于预期未来经济不景气,部分企业延期收货,甚至拒绝收货,导致资金不能正常回流。再次,由于资金短缺,部分企业提出延期付款等要求,为维护正常的客户关系,企业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要求。

2.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出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资金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为保障资金安全,部分债权人可能会提前要求回收应付账款,从而加快了资金流出速度。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大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一旦企业有可能遭遇破产等风险,则可能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

3.金融危机对企业其他资金管理活动的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其他资金活动也可能遭受影响。首先,从筹资活动来看,由于市场资金紧张,这不仅会加大筹资成本,而且会加大筹资的难度,甚至难以筹集到预定的资金。其次,从产品销售等活动来看,对于大部分产品而言面临需求下降、存货增加的风险,从而会影响企业内部资金周转。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资金管理,如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回收应收账款等,但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现实来看,资金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资金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首先,部分企业领导者资金管理风险意识不浓,往往寄希望于“危中寻机”,在资金管理中往往容易忽视潜在风险,或者认为自身有能力把握或者处理这种风险,置风险于不顾。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领导者过于注重处理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的关系,认为公关比内部管理重要,从而不愿意在风险管理上下功夫。其次,资金管理决策不科学,决策过程中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往往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抉择,资金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2.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且制度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细化、量化管理不够。首先,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或者即使推行这一制度,也仅仅根据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预算书,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其次,资金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落实监督、考核评价制度,缺乏配套的奖惩制度,形成了一种将制度停留在口头上的现象,无法为制度落实提供环境支撑。

3.资金管理应急能力和应急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发现、预防、应对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无法及时的进行风险预警,随着危机影响的扩大,企业内部缺乏应急机制,企业无法作出抢救性的应急处理,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此外,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指导。

三、金融危机下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

虽然爆发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影响逐步退去,但无论是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来看,未来仍然会爆发形式不同的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深刻总结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以用于指导企业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1.认清形势把握金融危机下资金管理重点

不同类型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首先,必须加强对资金流出管理,即要把握好企业的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动成本节约,执行节本增效政策,要谨慎的分析和把握各种投资活动,积极开展各种筹资活动。此外,积极与上游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适当的减缓资金流出的速度,保障企业内部资金安全。其次,必须加强资金流入管理,加强与债务人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资金流动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尽可能的提前收回应收账款、外借资金,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规范管理科学决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资金管理的必然途经

首先,企业要构建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针对资金预算、筹资、营运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资金管理机构,大型企业科技积极组建企业资金管理委员会类似的管理机构,有企业总裁或者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相应的工作,并明确财务部、资金部等资金管理执行部门的职责,明确各负责人、经办人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再次,企业要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决策流程,企业要明确资金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在重大资金活动中要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经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批后报企业领导层审批,有效的控制资金管理风险。再如,企业可以明确定期召开资金管理会议,要求财务部门提供资金管理报告,对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予以完善,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篇5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的税收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就是税收收入的减少,这是因为我国的税收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金融危机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不佳,上缴的税收自然也会减少,很多的企业甚至不能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而破产,这对我国的税收来说就是一种打击。

2.影响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另一重大影响,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税收的减少,因此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就少,很多公共设施的建设只能暂停或者不建。这不仅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主要阐释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具体是概述一下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应该进行如何的改革,以接受金融危机的挑战,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勇于应对,通过企业税收的改革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一般都采取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企业也可以采取价格战略,减少库存的积压。国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调整。

2.调整资源税,建设节约型企业。金融危机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可以有很多的变革,完善企业自身的体制建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体制,合理制定资源价格,鼓励企业成为节约型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企业应该做到环保节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生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使企业尽快脱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要实现这一点,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企业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通过对企业税收制度的调整来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节能的实践,如果有些企业一直都不执行国家的标准,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强制使用环保节能的产品,加大科技的投入。

第二,国家可以依据企业使用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将资源税计税的标准由销量改为产量,这样既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又可以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由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粗放型生产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的集约型生产方式。

第三,提升资源税税负水平。如果资源税的税负水平提高了,那么企业生产者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企业尽快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力度。

3.对房地税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伴随着很多的隐患,对房地产税进行改革能够促使房地产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房地产税有很多的重复设置,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地改革企业所得税,很多重复设置的房地产税早晚是要合并的,这些重复设置的税收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价值上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现行税收制度按照房产和土地人为地分设税种,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价值征收了房产税,又按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了土地使用税。

4.对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重创,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依靠出口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对关税和出口退税进行调整,降低企业对出口的依赖,由出口主要转为内销,避免库存被大量的积压,但是相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稀缺资源的进口,这样可以促进收支平衡,而且世界都处于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国外需要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如果在这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稀缺的资源会大大降低成本,也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政策,尽量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5.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科技水平,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税收改革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我国企业税收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篇6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陷入长期低迷。而1997年底,随着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日本爆发了大规模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破产的金融机构加以救助、修改“存款保险法”并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受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持续衰退,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直至1999年2月,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政策”以应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承诺“零利率政策”的持续直至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然而却收效甚微,物价指数仍继续下滑。2001年3月19日,日本银行为应对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提振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在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它属于一种典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为当利率低至零水平,便无法继续发挥杠杆作用,也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通过加大货币投放量,确保充足的货币供给以使物价升高是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而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开始效仿日本银行,在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之后,开始大量采用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正式步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轨道。两国央行表面上相似的政策措施却存在着固有的差别。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2009)指出,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信用宽松”(CreditEasing),不同于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QuantitativeEasing)货币政策。①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角度来看,日本银行在21世纪早期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资产价格总需求。其目的在于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最终导致总需求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而在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所运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动机并不在于扩大基础货币量以提升价格水平,而是旨在减轻金融市场的信用紧张问题;其所谓“信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其中包括信用贷款和证券等。[3]

三、“量化宽松”下日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比较

Bernanke和Reinhart(2004)从理论上指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即体现在规模与结构上。[4]通常,狭义的数量宽松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而结构不变;而狭义的信用宽松是指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同时其规模不发生变化,这是用非常规金融资产代替传统金融资产的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中央银行综合考虑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因素,从而加强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因此,所谓量化宽松是指利用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一篮子非常规货币政策,用以吸收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这是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泛的解释。从2001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属于此范畴之列。同时,它也是中央银行为了应对最近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一次集中性表现。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方起到了替代私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即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产品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而负债一方扩大了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为缓解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起到缓冲器作用。在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作为金融危机管理手段之一的量化宽松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中央银行均在防治金融系统失灵方面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手段,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3方面:1)降低利率;2)维护金融市场稳定;3)帮助公司进行融资。[5]其中,在第二、三两个方面,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均采用了多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金融危机管理操作,尤其是对于金融资产购买的范围,从表2中便可见一斑。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均扩大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的范围①,其结果在于: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日本银行均极大地扩张了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这种扩张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说都极为迅速。作为对金融信用产品及其相关市场的干预,美联储通过“信用宽松”措施,极大地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而日本银行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甚至包括了直接向金融机构购买普通股票。美联储的相关政策反应经常与日本银行在2001年至2006年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比较,而当时的日本银行为现金账户的平衡制定了具体的目标。[6]通过观察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尤其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日美两国不同的宽松货币政策重要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分别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资产方进行关注。其中,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而美联储的“信用宽松”货币政策重点不在超额准备金而在于资产,根据不同信贷市场的情况,可以选择贷款或购买资产等多种政策手段和实施规模———其重要措施之一便是直接购买有价证券,这种操作不但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并且也扩大了流动性供给,因此会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产生影响。简单来说,“信用宽松”和“数量宽松”政策都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美联储更加关注资产方,而日本银行是通过负债方进行扩张。通常,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危机救助的通行手段。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在于将其分解: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小,而另一部分则是其结构变化。如图1所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通过货币市场上标准化工具的操作,仅仅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同时却保持其构成不变(数量宽松);另外,也可以通过用非传统金融资产替代传统金融资产的手段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同时维持其规模不变(信用宽松)。Bernanke和Reinhart(2004)曾运用上述对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类方法,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运用加以分析。他们通过检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变化的影响,说明如何改变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实际上,通过考察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产生的投资组合再平衡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方的结构②,进而影响期限溢价和总产出曲线;相似地,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影响非货币资产的价格和产出。①图2对日本银行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加以阐述。在日本银行方面,准备金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从2001年至2006年间负债总水平的猛烈扩张。与此同时,作为日常性负债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中货币却相对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美联储的负债自2008年下半年前后的差别更为显著。与日本银行相似的是,其流通中货币量在金融危机前后依然保持稳定。另外,对于美联储和日本银行来说,导致二者资产方变化的根源却是大相径庭———日本银行于2001年始陆续增持了日本政府债券以及其他类型的传统资产;而美联储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短期贷款的种类和数额,②并且增加了央行间流动性互换尤其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数量。简而言之,日本银行和美联储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均以购买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手段达到缓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日本与美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运用具有独特区别的原因也在于两国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环境以及一系列制约条件,比如经济冲击的原因和类型、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中央银行的机构组成等等。尽管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它们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7]

四、日美央行金融危机管理特点比较

一般来说,传统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现了在流动性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控制,最基本的方法是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来进行逆回购操作。而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不会进行类似买断政府债券或是直接购买公司股票的激进行为。然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的救助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实现政策利率目标,而是在于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提振公众的信心。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央银行不得已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而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却使得传统型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因此,应对危机中流动性的急剧短缺和信贷利差扩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通过主动改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方法一是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结构,主要是通过创新性地使用各种融资工具,包括改变金融市场中不同种类证券的供给比例和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方法二是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规模的扩大是资产增加的结果,而资产的增加乃是源于创新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正如前文所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应用给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基于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分析的日美两国央行金融危机管理的特点极其鲜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意义重大。

1.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影响

伴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为了应对信贷利差的扩大和短期资金市场的萎缩,美联储着眼于流动性供给的危机管理方法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包括定期拍卖便利(TAF)、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以及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工具。[8]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通过新设立的资产项目相对应,因此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信贷资产项目增加了10余项,使其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多元化结构———工具以及信贷对象范围的扩大①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也导致其金融危机管理地位的提高。相比之下,日本银行在应对次贷危机过程中的创新性工具增加相对较少,而主要是以购买公司债以及各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商业票据为目标。因此,日本银行从2009年年初开始分别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增设了“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两个项目。其原因之一在于次贷危机并非发生于日本,因此日本所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日本银行的主要政策性贡献仍体现在其为了应对本国金融危机(包括因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而采取的极具创新性质的“零利率政策”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具有试验性质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其资产负债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全球范围内有关中央银行实施创新性货币政策在理论与思想上的争论。因为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行动已经超越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边界,而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的过程中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原有货币政策的局限。可以说,日本银行和美联储通过不断地创新拓宽了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系原有的联系,使得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与不可或缺。

2.购买资产类别的差异化

同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却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日本银行致力于大量购买日本本国国债以及其他传统型的金融资产;而美联储不仅着眼于短期信贷,更加注重提供信贷便利工具、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央行之间的流动性互换的应用。资产购买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源自两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差异。由图3可见:日本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于传统型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而美国则主要以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现了市场化的特点。正是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而信贷产品市场与次级抵押贷款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作为金融危机管理的回应,美联储采取信用宽松的方式对金融资产及其相关市场进行干预,以期利用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对已经丧失造血功能的金融机构进行临时性的替代。这也是日美两国央行在资产购买上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3.“零利率”政策下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中央银行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主动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应对市场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政策性利率也必须配合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6]为了应对频繁爆发的金融机构信用危机,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目标设定为0.15%,并于同年4月进一步下调至0.03%。日本银行承诺将利率水平始终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直至消除市场对于通货紧缩的担忧为止;而美联储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连续调低利率水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由2008年初的4%降至0%~0.5%的区间范围。总体上来说,“零利率”政策对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无法通过设立新的项目体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发挥作用。Ugai(2007)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身对于扩大基础货币和改变日本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要小于“零利率”的政策性承诺。[9]考虑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政策的持续时间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至关重要:相比于短期利率的未来走向,降低长期利率才是更为有效的方式。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均是通过降低金融市场对短期债券收益率预期的手段进而影响长期利率水平。通过大量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日美两国央行成功推低了长期利率水平,而这类促成低利率预期的资产购买行为则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之中。通过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零利率”政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进而刺激信贷需求,从而间接地作用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种变化方式体现在2001年之后日美两国致力于对抗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的利率政策上。因此,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伴随着“零利率”政策延续的承诺,资产负债表中准备金供给的扩张增强了流动性效应,对于危机的救助也是颇有裨益的。

篇7

一、金融危机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的金融投资产业、出口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贴牌代加工企业、出口制造业等均受到了影响,由此导致产业规模萎缩、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职业教育被推到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前沿。

(一)对职教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冲击的主要表现:

第一、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影响。

第二、政府的投入受到影响。从全国来看,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大幅度降低,政府用于教育、社会事业的钱肯定会受到影响。第三、校企合作受到影响。企业原先希望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他们那里去,现在校企合作、给实训学生补贴、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等,这些原本企业应当考虑的事情顾不上了。

职业院校该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意识到,正确对待金融危机的态度是:

第一、有危有机。危机危机,不是只有危而没有机。第二、危中藏机。危险当中蕴含着机会。第三、危中求机。危机来了的时候,要寻找机会,要突破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与障碍。金融危机来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被危机吓倒的人,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还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要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学好专业技能。

(二)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金融危机是“双刃剑”,在对经济社会形成冲击的同时,也在为下一步的发展酝酿机遇,职业教育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展和培育有利因素。

就金融危机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看,首先,宏观来看,金融危机为实现科学发展带来机遇;金融危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机遇;金融危机为优化发展环境带来了机遇。其次,从微观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低迷时期,企业用工选人一般会把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重视非课堂教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重视人文精神教育、重视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的学校将会占有先机;与产业升级相伴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升级,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有竞争力的学校具有较大机会;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将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民生的政策,职业院校将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国家会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发展正当其时。再次,从教育行业内看,职业教育拥有的优势在于面对就业压力,以取得职业技能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培训将成为热潮;职业院校最有能力承接失业、待业、转岗人口的职业培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职业院校可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大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业。

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的挑战表现在:首先,在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下,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发展要求,难以适应现实而引发了就业难风暴;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一些低端产业造

成了强烈的冲击,作为为整个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无疑也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将对办学条件和水平低下的职业院校形成直接的冲击;面对金融危机,一些办学不规范的职业院校可能会采取不良的市场行为,破坏职业教育的市场环境。其次,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近年来连续扩招,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教学资源,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导致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下降。再次,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应对职业培训市场的能力上,职业培训机构占有优势,培训机构了解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用工结合紧密,组合课程反应快速,培训时段伸缩性大,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经营运作方式基本不受限制。

(三)产生根源

职业教育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什么面临如此的机遇与挑战?其主要根源在于:第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08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定会使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而经济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从根本上不会改变。第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要技术、要科技含量的企业会越来越多。企业要转型升级,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对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更为迫切,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第三、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成本核算和管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竞争形势下,企业会更加注重成本核算,而“物美价廉”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将会更有竞争力,更受欢迎。第四、企业劳动报酬差距会扩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技能型操作工人与普通操作工之间的劳动报酬,将会进一步拉大。

当然,在金融危机面前职业教育吸引力还很不够。不少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一些家长也不同意、不赞成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招生遇到困难,也有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很缓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主观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在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二是客观上,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性人才,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还比较偏低。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也比较差,还不能适应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教和职教的沟通还有若干不畅通的地方;职业教育必须有企业参加,但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现在还是多头管理,需要系统地整合,达到最优化管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从整体职业教育的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二、职业院校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低端产业造成的强烈冲击,职业院校要适应产业升级,为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升级了的产业对接。职业院校在战略分析基础上,要主动适应环境,及时做战略设计和战术选择,把办学资源和教学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最有机会的地方。

(一)、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职业教育将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显得重要,职业教育担当着就业和再就业的战略缓冲角色,职业院校应当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模式,更加紧密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变革,与升级的产业对接,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调整,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加快走出传统办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适度超前发展。

首先,职业院校要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失业、待业以及企业减产、停产、倒闭、破产等民生问题采取对策,为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服务,履行职业教育的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担当就业和再就业的战略缓冲角色。

其次,职业教育要发挥在金融危机中所独有的功能,增加学生在校受教育时段、对失业和待业者进行培训、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过渡性培训、因产业升级要对从业者素质和技能要求提高而进行员工升级培训,对失业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借助职业教育体系来化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再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程度,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学的有效程度;对接学校外部的能力,决定了职业院校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拓展学校外部教学空间的能力,决定了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职业院校发展还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是学生就业目的地,即社会对技能劳动者的购买力因素,包括产业、行业、厂商、雇主等;二是学校生源始发地,即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来源的供应量因素,包括中学(初中)、中学生、中学教师、家长、城乡居民等。

(二)及时做出战略设计

从战略设计上,职业院校要着重解决四方面问题。其一、解决重技能、轻人文的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外部定义为技能教育,甚至把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教育,这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难点不在于技能教育,而在于养成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行;教师最难做的岗位不是专任教师,而是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因此,打造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

其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多维能力的教学团队。基于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现状以及产业升级后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成为教学主要目标,因此教师仅仅具有“双师”能力已不适应时代要求,惠州商校实施的“四维教师”模式值得借鉴。

其三、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结的机制,向社会延伸学校教育教学空间。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学校教学的有效程度,对接学校外部的能力决定了学校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打破学校教学边界,拓展学校外部教学空间的能力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其四、建立与初中、高中联动发展的机制,打造学校生源输送平台。职业院校有效的做法是:中职学校与初中三年级对接,提前导入职业教育,保证不升入高中的学生都能就读职业学校;高职学校与高中三年级对接,提前引入职业教育,保证不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能就读高等职业学校。如果说职业学校要重视生源市场的培育,那么这种对接将是最为有效的培育途径。

(三)适时做出战术选择

从战术选择上看,职业院校为了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变革,必须要及时吸纳产业最新信息,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为就业服务,主动求变抓机遇迎挑战,向社会延伸学校教育教学空间,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教学形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学校的变革涉及到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在不可能增添很多新教师、教学环境不可能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学校又该如何变革?这涉及到教师要升级、教学要升级、培养标准要升级、学生素养要升级、整体办学水平要升级。职业院校必须要回答好五个问题,即教师――“谁来教”,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方法―― “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学校运营――“怎么办”。

其一、“谁来教?”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到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列之中,实现教师的素质、素养、水平和能力的升级,每个教师都要具备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心理指导师资格、职业指导师资格,由“双师”向“四维教师”升级,从而能够全面指导学生的发展。

其二、“教什么?”在整个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生产运营第一线将会出现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运营方式、新的劳动力组织方式,以此来降低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些内容在中职或高职的课本上没有,大学的课本上也没有,学校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如果没有与产业同步的话,教学组织越科学、越精细,教学资源的浪费就越大。所以,学校必须花大力气吸纳市场的新信息。

其三、“怎么教?”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职业院校教学如何与产业、企业、岗位等就业目的地结合起来的问题。澳大利亚TAFE学院纺织系的做法是,把一个纺织营销专业班从始至终与企业的一个纺织品牌捆绑在一起,让学生从了解服装品牌的产品设计入手,进而到广告推广、面料采购、仓储运输、生产流程、物流系统、贸易订单、批发经营、卖场销售、专卖店经营、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学生从入学开始全程跟踪至毕业。学生毕业之日,就是该企业录用之时,没有进入企业后的过渡期。

其四、“学什么?”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并使之得到融合。工科类学生在技能结构上有很强的共性,如果学生在非技能方面具有竞争力,就很容易在就业中占据优势;而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迁移能力,以适应商科专业职业岗位边界模糊的特点。

篇8

(1)市场风险,这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市场价格等的变化导致企业的资产面临的风险,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企业,威胁其发展。

(2)信用风险,企业之间的债务问题往往会由于一方不守信用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偿还或者不能按时偿还,致使债权企业面临金融风险,新兴的网络金融市场也产生了网络金融信用风险问题。

(3)流动性风险,企业的资金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当企业的资产不能及时变现,或者不能及时增加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时,流动性低造成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企业的制度和管理出现失误或者决策者决策失误都是潜在的危险,目前企业日益重视日常操作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引入成熟的管理理论来减少操作风险。

(5)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时对外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能致使企业面临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筹集资金,可以是借款或者贷款,而一旦企业效益不好导致无法偿还债务,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

2.金融危机的经典案例

经济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国的金融危机会殃及世界别国,影响企业的生存。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起初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进而波及全世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以及世界通信公司等众多大企业倒闭,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仅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就有6.7万家倒闭。并且,倒闭破产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中国企业都经营压力,400多万中小企业更是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国内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厂商--飞跃集团倒闭;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广东)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因欠下巨债和工人工资而宣布破产。可见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分企业大小和实力,企业着实需要警惕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危机应对预案,才能不惧怕金融风险。

二、金融管理对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

1.资金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不竭源泉

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可以通过储备资金、贷款、借债等方式进行融资。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储备资金,这就需要企业了解股票市场的相关知识,股票的管理发行策略,企业贷款时也要清楚银行的贷款利率以及政策等。所以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金融管理活动企业应该加强。

2.资金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再生产,而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和买入股票等方式,掌握不同股票债券的信息,抓住时机买进卖出。企业可以用手中的资金进行兼并其他企业,或者投资入股等方式促进自身发展。

3.企业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企业的运营在市场中要面临很多的风险,比如货物不能及时脱销,不能按时偿还和收回债务等,这些风险很有可能致使企业破产。再加上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一国的企业受他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多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企业需要充分了解金融管理理论,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避免陷入危机。

三、我国企业金融管理的现状

金融管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和货币价值的稳定,由此可见金融管理的重要性。财政部和央行是我国金融管理的主要机构,制定金融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保驾护航。我国目前的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融资难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困境,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到位等等问题。

四、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几点措施

1.应对利率风险,利率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企业的贷款需要关注贷款利率,利率千变万化,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定时炸弹,建立利率风险限额体系,时刻把握利率的波动。合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小区利率风险,运用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保证、利率上下限额等规避利率风险。

2.应对汇率风险,国际间的汇率收到主要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出口额逐年增加,企业在积极进行“走出去”的时候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危险。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货币保值条款,远期结售汇,担保货币风险等方法,通过套期保值、汇率风险共担条款等金融工具保证外贸的安全。

3.防范融资风险,企业负债融资可以分成现金性筹融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融资风险,现金性筹融资风险多位企业债务期限到期而不能??还足够现金产生,收支性筹融资风险多是企业入不敷出形成的企业危机,这就需要企业合理安排债务以及其偿还情况,加强对筹融资的监控,以保证能够有条不紊的偿还债务。

4.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从优化金融制度环境和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借鉴国外成熟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防范人为的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积极吸纳金融人才,对企业和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慎重决策,既要应对风险又要防范风险。

篇9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范围,是在一定阶段内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目标或者经济利益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和有规划的思想政治影响,属于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实际形势相结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和新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反映时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2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进行的,但更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制约性。应该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效率变得越来越缓慢,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发展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收入持续低下,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响。

1.3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2]。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有直接联系,教师是否具有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等都会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2.针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教育

受到我国教育机制的限制,现阶段知识越分越细,高校教育中只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其他学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不无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恐慌,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理性对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应该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指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恶化,正常投资活动不能继续下去,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及货币危机等,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系统性危机[3]。只有让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才能从容面对。

2.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恐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统一,很多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高回报和高满意的工作,对于一些普通企业或者薪资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不愿意就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醒毕业生改变这种高回报高满意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投入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定位为中小型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平台。

2.3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创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失望和悲观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和谐社会教育,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正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恢复经济创伤,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3.结语

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金融危机本质教育,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率,同时加强和谐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篇10

1、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因素的影响下,金融风险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结果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会有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金融风险的存在是金融机构中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具有可避免性,避免金融风险信息的掌握很重要,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及时,避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金融风险还具有可测定性,在进行金融行动时,先进行预测,估值。在金融风险中,一方面损失了,可以从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前提是要有全面的准备。金融风险还可进行转嫁和分散,可转嫁给众人,他人,也可将其在时间、空间方面分散,慢慢消化,或者在其他机构消化。我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够,人们认为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撑,不会破产,且不注意自主掌握和分析信息来避免风险。又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差距过大,使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一致等。

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不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发生混乱和动荡。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则具有现实性,指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由金融风险转化而来,且金融危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对风险进行保障,有了政府的出面,金融风险一般不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信用度高,风险也不会转化。三是在风险有扩散的趋势前,立刻进行制止,控制范围。四是对风险的的承受和消除的能力,承受能力强,有条件进行消除,也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1.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但金融不安全并不仅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一般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因为此国家在金融领域发生了混乱和动荡,并对该国的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

金融安全是指一种动态的安全,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金融危机也迅速扩散,对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动荡。进而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个应对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战略提出。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经济的运行态势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化着,而金融安全的状态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一个国家经济的独立是金融安全状态存在的基础,只有经济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牵制,金融安全的隐患才能消除,才能对金融安全进行维护。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被加大,国际金融中也相应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安全。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金融安全问题也程度不同,并且各国对金融安全的维护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不相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通过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控制局势,进而摆脱金融危机。行政资源一般是社会力量以及国际的支持等,经济资源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位置也影响着此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实力。就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国际金融占有主导地位,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即使金融安全出现了问题,这些发达国家也会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进行制止,继而维持其稳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劣势,它们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且国内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还会受到发达国家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其金融体系和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

2、金融问题上的的防范与策略

2.1适当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的金融形势也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国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分散金融风险,中国应当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健全和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其对金融冲击的抵抗能力,在面对动荡时,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分散风险,使中国经济在面对危机和波动时能富有弹性和韧性。当然,在进行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时,应注意联系现实风险收益适当创新,过度创新会使风险过度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长。

2.2人才的培养和各国的联手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提高自身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所有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不但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造成更多国家陷入其中。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会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各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是维护各国经济共同利益的必要方法。所以,应当对那些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加强其国际责任,同时,也应让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挥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而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护了各国家的经济稳定。

总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更加复杂,应弄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以深刻研究和运用。且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的过程,应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避免,金融危机的防范制止以及金融安全的加强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都不够。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必要。

2、人力资源管理更复杂。

企业,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强。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企业,员工是多样和多层次的。企业经营中,有高层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公关人员,技术人员,还有大量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人,由于企业资源有限,不同员工的资历和接受培训的时限和机会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共同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

二、企业采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薪酬预算

中小企业首先要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当业绩增长放缓,销售业绩下滑,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企业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成本控制中,削减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该对已经完成的2009年薪酬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各中小企业应该根据本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企业绩效,对薪酬预算进行适应的调整。根据调查,经济放缓对大多数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尤其表现在在汽车,半导体,电子和制造业的企业。而内向型企业有受影响但影响较前者轻。

2、短期激励

尽管针对危机调整公司薪酬结构方案能有效降低成本,但并不是对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适用,因为需要考虑员工情绪等更多的因素。

所以中小企业也可以采取行动,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变动奖金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择减少奖金预算总额的方式,削减奖金总额规模。有些企业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人才管理

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有些中小企业不仅仅是出口量下降,甚至有些出现停产半停产的状态。所以这些中小企业要正视困境,进行裁员。在困境面前,裁员是非常有效的做法,由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更是无可非议。在订单缺乏,开机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留过多的人员无疑是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任何企业都很难独善其身,而应对金融危机之道,对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堂至关重要的“必修课”。应对金融危机,首先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智,危难中也有机遇。以下的八条策略对企业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乃至其他任何危机都十分有效,任何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这些策略!

1.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企业需要狠抓职业化建设

与那些把“裁员”视为应对危机法宝的企业相比,选择“培训员工”显得更高明,更积极,更富远见。而“培训员工”的重中之重,无疑就是“职业化培训”。企业的职业化建设,经理人和员工的职业化塑造,这是中国企业未来管理与发展的真正核心!

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不同的管理专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进入21世纪,应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是经理人,还是员工,职业化程度普遍不足。这是中国人力资源现状非常明显的事实,也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大问题。

很多人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执行力缺失或者战略模糊。实际上,危机应对也好,加强执行也好,规划战略也罢,都非常重要,不过,目前并不能真正解决困扰中国企业的核心难题――诸如,应对危机能力不足、整体效率和效益不佳、缺少国际竞争力等等!它们都是我国企业的问题,但它们都不是我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对制造业影响首当其冲。日前在天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制造业管理论坛中,参会企业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制造业企业不应过多抱怨外部环境,而更需要“积极自救”的思维模式。面对危机积极反思企业问题,迅速做出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获得拓展发展新空间。

危机背后意味着机遇。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分析,在这次危机中,优秀的企业能够快速抓住危机背后的机遇,其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会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首先,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一方面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为企业打开了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不景气,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势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国家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更多地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从生产型增值税调整到消费型增值税后,以前企业投资好的设备资金负担较大,现在税收可以抵扣一部分成本,这样企业投资的意愿加大。另外,农村市场为最近我国发展重点,农村市场发展需要很多生产材料,我们企业的很多产品在农村改造中打开市场。拉动内需政策支持毫无疑问会加大企业投资的力度,我们可以从国外将生产线快速移到中国,同时将核心业务研发中心的总部移到中国,推进核心技术的转移也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

此次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不容乐观,尤其是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的整体经济起伏全面接轨.这也使得中国中小企业需要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来加以应对.然而危机同时给企业也带来许多机遇,对于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并深谙企业经营之道的公司,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定会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篇12

1.导论

论文旨在研究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贸易自由化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使得这三者从无到有,政府和企业对这三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主要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与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2.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在进出口贸易变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已成为各国主要手段。浙江作为沿海省之一,拥有4万多家贸易出口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及其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1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浙江经济发展总体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存在差异,一般都在着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并且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对2005―2010年美国和日本对浙江省出口型企业产品的扣留次数与进出口总额的统计。

2.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在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复提高,这必然对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峻的挑战,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它也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2.2.1积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迈入进口国市场的门槛升高,如果想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想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来赢得超额利益,那么企业就得对技术创新始终保持着投入与较高的敏感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浙江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跟同产品的供应商竞争,还要跟国外的企业竞争。

2.2.2消极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浙江中小企业克服不了技术问题,就算企业采用转移目标市场的方法来回避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只能是暂时渡过难关。

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可能会损害出口企业的形象。

2.3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尽管推行贸易自由化、降低技术性壁垒是我们所倡导和渴求的,但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壁垒越来越高,并且可能将长期存在。为使我们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2.3.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应该分析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关原则。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浙江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的权利,但是知道什么是“TBT”协定、“TBT”协定有何特点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企业不但要增强自身实力,还要充分了解并合理规避WTO的相关规则。企业应该互相团结,整合产业集群。

2.3.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政府应该把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措施上升到建设层面。紧接着,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和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省产业的影响。最后,加快建立扶持受损产业基金制度对于我省来说非常的必要。产业受损后,贸易救济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损害,有时还会出现“大投资,低回报”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当产业获得扶持受损产业基金的帮助时,产业才有可能恢复发展和提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金融危机、出口与浙江中小企业成长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规模与总量发生了大幅度的缩减,往往会伴随着企业倒闭现象,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普遍出现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会出现社会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浙江中小企业多以出口型为主,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3.1金融危机与浙江省出口发展现状

综合近十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轨迹,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08和09年,出口型企业经济比重处于最低,可以看出出口型企业相对于内销型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

通过对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见图一。

图一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业进出口总额情况

图一内的数据是从2005和2010年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选取,并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获得的。由此可见,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明显呈下降趋势。在2010和2011年,浙江出口型企业的经济比重呈现回升的趋势,从侧面反映出了浙江省企业正在适应金融危机进而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

3.2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对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风险,促进企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3.2.1浙江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企业融资有许多方式,包括自我累计、企业间拆借、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一些祖代融资等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容易降低纳税,比采用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我累计等方法的税收负担轻。中小企业也可以寻找信誉好的几家同行,与之结成联盟,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就可以专注于改善优势产品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成本最低化,避免了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不精的弊端。

3.2.2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浙江政府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其次,政府可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从而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以此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并且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需要记住的是,对于预警指标的设计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这样就更利于对金融运行的监督。

4.结论

研究结果如下:贸易保护主义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弊大于利,推行贸易自由化更有助于促进出口与企业成长;人民币升值等汇率波动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显著,实行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是其实现长远利益的有效保障;实施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业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著,克服金融危机而带来出口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本文作者:钱威工作单位:常州公证税务师事务所

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着逐步增多且不可避免的风险,而内部审计中包含的风险管理职能则可以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有效的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以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潜在风险进行全局、客观的分析、考证、防范、控制,可以使企业达到对于风险的有效揭示及对负面风险的积极应变,以帮助其实现其预期的利益目标。再者,优化企业组织以及运行。内部审计人员在为企业发展提供监督及风险管理等职能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对于企业发展各个环节中所有要素的有效管理,进而使企业的领导层以及管理层能够针对各项管理需求、管理问题提出有效的工作策略,从而使企业的当前组织以及企业运行方式不断地得到优化,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中实现灵活的变动与发展,继而实现对于金融危机不良影响的有效规避。

内部审计工作在当前时期的确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发挥了众多的作用,但它并非消解危机的根本策略,也无法真正全面地达到对于各种影响的彻底消除,企业针对这种状况所能做的便是逐步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完善,使内部审计工作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帮助。具体来讲,其完善内部审计的策略如下:1.全面落实事前审计工作企业要借助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对于金融危机各种不良影响的有效应对,就必须首先对事前审计工作体制加以完善,利用事前审计活动达到对于企业发展中各方面问题的有效预防。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事前审计工作时,必须要以优化企业各项决策、计划、方案以及预算等作为工作目的,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规划、财务收支特点及状况、经济合同、项目投资方案等实施审计,着重对各个方面工作的合理性、精准性、可行性等进行揭示,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效的事前指引。2.优化完善后期审计工作企业发展中诸多重大的项目在完成之后,还会潜存着对于企业的后续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展开有效的后期审计,才能够保证企业其他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体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后期审计工作中,应当以事前审计的具体审计工作状况作为基础,结合项目实施以及完成的具体状况,主动地与项目负责部门展开沟通交流,针对项目实施中的缺陷以及项目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决定,并在其他部门与人员的配合下,积极地展开后期审计工作,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消除后顾之忧。3.强化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来开展,将各项工作限定在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继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合法性保护,也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指明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康道路。同时,企业还应当着重对内部审计人员展开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内审人员在新时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对于金融危机的高效应对。知识的培养要涵盖内审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金融危机知识、财务工作知识、风险管理知识等,而技能则主要是计算机操作以及灵活应用等,保证内审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知识,借助计算机这一高科技辅助手段,及时精准地推动内审工作的各项作用的有效实现。

21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趋于紧密,一个或者是几个国家及地区发生经济问题则必将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企业必须积极地应对金融危机,做好对于内部审计这一手段的逐步完善以及有效利用,尽可能地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有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