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写作策略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还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再犯类似的问题。写作策略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教授写作策略知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中心思想不明确,作文内容空洞的现状,究其原因,我们能够发现这与学生缺乏观察有关,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日常生活的积累不够,这就使学生在作文面前变得无从下手。针对此类型问题,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向学生教授一些必要的写作策略,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提升。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当前很大一部分小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写作策略,致使他们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加强学生写作策略知识的培训,将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只要掌握了写作策略,那么他们在面对作文时,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将自身所掌握的写作技巧与积累的写作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策略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依靠自身,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文计划,并对作文的时间进行具体的安排,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对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而为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写作内容不明确
小学生的写作,大多是由老师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而实际情况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写作,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写作内容不明确。为了方便小学生写作,老师在学生写作前,往往会给他们参考的范文,学生在对范文分析后,开始写作,这样的做法固然有一定的优点,然而也容易将学生的写作思路局限在范文中,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空话、套话,不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2.写作题材单一
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写作题材单一是很多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此种问题,与学生想象力不丰富有关,在理解词语与段落时,往往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这与学生的思维也不够开阔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在进行“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的写作时,大多数学生的写作题材为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事或是愉快的事,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1.设置兴趣话题,关注学生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语文写作中同样适用,在应用写作策略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对所写话题产生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前,学生写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往往比较高,而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前,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语文老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应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在写作时,学生就不会对题目产生反感,写作起来才会充满创造力,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篇2
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意识淡薄
通俗地讲,意识就是人的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感知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对自身的意识、对学生的意识、对教学过程的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敏锐的感知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因此强烈的教学意识对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有意识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开展教学,但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并不突出。尽管课改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当的反思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不强,原因是很多老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的现象更为突出。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大多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就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的层面上,而不会深入思考课程背后的东西,如课堂上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学生的表现说明什么问题等。老师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后续阶段,没有自觉地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或即将经历的课进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师有反思的意识,更多时候也只是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从更大更广的范围考虑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这样的反思对于教师自身,对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作用并不大。由于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同一课的教学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
2.教学反思行动欠缺
教学反思从本质上而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学与生活方式。反思并不等于静坐冥想式地回顾教学实践,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此,不仅仅需要思想层面的认同,还需要后续行为的跟进。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目前小学语文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已明显提高,但不容乐观的是很多教师不能把反思的过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教学反思只要在头脑里回顾就能带来教学的改进,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意识如果发生偏曲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哪怕教师对教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精彩的想法,如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反思可以说就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在跟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由于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反思中大多拘泥于思想层面,很多想法过了也就过了,并不会很自觉主动地把考虑的东西记下来,原因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实际上教学反思落实到实践还要有一个“记录”“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写成日记、随笔等作为改进教学的参照,可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过重的教学任务很少进行教学反思,更不用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了。
3.教学反思内容不到位
目前教师对于反思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解决显性的“方法”问题,很多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关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开发。而对于教学目标、环境、评价及教学理念的反思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仍旧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看待教学实践,没有解放性、批判性地看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本质,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实践背后的依据和理论。任何教育教学实践都是多种因素交汇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教师对于一定情境中的主体、对象、条件、目标、手段等多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持续地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我所做的是否合乎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否合理有效”等关键问题,从而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全面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身行为,如教学理念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得当、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教学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等。教师只有从这些方面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才能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建议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后续阶段,对教师而言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要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各个方面做出自觉的判断、推理与分析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调控能力、学生反应情况等做出自觉的内省,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1.增强反思意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使这种带有批判、探究性质的思维活动从无意识的变为有意识的,并将其付诸实践。反思意识强的教师永远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结构不良领域,会经常有意识地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反思意识就会慢慢形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要提高教学反思意识,不能仅仅将反思的理解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从更宽广、多元的社会、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才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思”的统一结合。
2.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是知识建构、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将教师实践中的知识呈现出来,不断地解读与建构教学经验中的意义,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挖掘教育实践潜在的意义。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要求”和“运用”是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作出判断的。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的。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这是教师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师的情景知识(通过教学智慧反映出来),以及教师的策略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教师要始终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学生学法的指导等进行多方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3.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并付诸实践
教师在自我检视中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刻意的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如认真检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否有耐心、亲切感和幽默感等。通过自我检视,反思自我,使得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自己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教学反思可以在头脑中运作,只要思考深刻,则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不把精彩的反思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也许就会很容易在以后的教学中遗忘了,消解了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因此,真正有效的反思还要学会积累自己精彩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而写作是一个深入反思并系统表达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博客、教育叙事等把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点滴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对写作载体进行思考,捕捉关键信息,在分析与推理中再思考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只有这样,反思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4.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当局者迷,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除了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外,还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自己教学的不足。首先,教师可以寻求与专家对话和交流,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这里,教师与专家的对话,除了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多读一读教育专家的论著,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而文本对话,也可以从文本中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与专家进行精神交流,思维进行碰撞,在这种交流中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其次,教师要自我开放。教师的自我开放意味着一方面让别人研究自己,让别人帮助自己跳出认识上的盲点与局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还需要同其他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除了开放自己的课外,还应开阔眼界,善于从别人的课堂中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1,(03).
[3]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篇3
一、将生命意思的可能性在小学语文中加以体现
在整个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将生命意识加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对生命产生尊敬,在学生不察觉的状态下将这种教育以最大的方式教育到学生的学习中。
(1)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在培养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且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对生命的意识进行体悟,了解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意识加入到语文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对生命意识的领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像《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大量的文章都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探讨。所以教师在针对这一类课文的讲解时,要主要侧重点,对其中的价值观和深刻意义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对课文学习的同时也认识到生命与生命的意义。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将生命的意义加以体现
1.将矛盾法运用在授课当中,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性激发出来
学而始思,思而源疑,对于大部分小学同学的好奇性,授课时通过运用矛盾法,设立悬念,制造冲突,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疑问,并且产生知道答案的欲望。并且在产生疑问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的意义进行反思,积级调动学生的思维。好奇心是一个人产生探索欲,产生研究发明的智慧源泉。好奇心理是所有的发明家必备的心理,并且只有存在这种好奇的心理,才能使人们勇敢的在事业成功的路上踏出第一步。并且好奇性是人名对于接受新事物和探索新事物的第一心灵体现。人们都说,兴趣对于教育来说是最好的引导武器,那么好奇性则是这种武器最好的导航。是这行好奇性将你的兴趣提升到最大,引入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的领域。因为有了这种性格,我们才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大自然的美丽。郎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铸造了文学家和诗人。这种观点正好印证了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举世著名的科学大师,艺术家,和发明家都是有着一颗好奇心的人。
2.在课余生活中感受生命之光
在小学教学中,生命意思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在整个学生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外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之光。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各种活动更是对于生命形态学习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教育上我们可以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对思想的殿堂进行眺望,但是在大自然的生活中,更能使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并且投入到更深的生命活动中,并能使我们和学生一起感悟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生命之光。还能更深刻的感悟生命之重和生命之坚。将这种课外的感悟成为一个生动亲近的生命教材。
3.在写作之中将生命教育进行升华
古希腊人将“认识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警醒自己,在小学的教育中对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加以思考,并且在文章中对自己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社会,人生的不断认识,不断提升。
在小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创作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生命产生积极的兴趣。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地震,泥石流,非典等,教师可以以此让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学习,进行思考,从而对生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日记,随笔的记录,详细了解自己身边的生命状态,提高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主导意思,使其自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制定符合学生时期心理特点,内心情况的教育方式。虽然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影响深厚的工作。但是对教育进行创新也是新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其加入新的血液,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芒,向着科学,健康,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教育创新与语文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将教育创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且在一定情况下为语文教学做指导,才能使语文的教学方式得以改革,水平得以提高。老师尽可能地营造有助于学生全员参加的学习氛围与上课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带领学生踊跃地进入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进入学习过程里,学生不但增长知识,又掌握了智慧。很好地感受到了加入之趣、思考之悦、成功之喜。这样,学生才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里学会主动思考。
篇4
一、情景剧表演
很多教师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布置孩子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型的课本剧、情景剧表演。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使课文更具有童真、童趣。帮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完小学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后,教师就布置学生分组准备情景剧表演,一人演蔺相如,一人演廉颇,一人演韩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廉颇、蔺相如的精神的理解,在语言的表达中充分体现了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宽容大度的精神品质,几个男同学在对话的同时运用了特有的方言效果,使表演更具形象性,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这种情景剧表演适合于很多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师在教学各种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时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同时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检测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口才好坏的一种检测手段。辩论是正反双方在理解辩论题目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仅知道读书,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表达出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有的孩子在辩论的时候根本没有理解辩题的意思,反而使自己的语言没有说服力,更有甚者是夸夸其谈,却离题万里。
如今的语文课已经不是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了,有很多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上举行小型的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⒂肼矢撸教学效果比以前更好。
读了《呼兰河传》之后,教师就给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你认为“缕缕炊烟”是一天之中的什么时候?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立马分成了不同意见的三派:
甲方:我们认为“缕缕炊烟”是中午。
乙方:我们认为“缕缕炊烟”是傍晚。
丙方:我们认为“缕缕炊烟”是早上。
教师看到孩子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适时的引导:孩子们,你们认为的到底对不对,需要大家分别陈述原因,让大家同意你的意见。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辩论是挖掘孩子潜力的“挖掘机”,是课堂出现争议时的“缓冲剂”,更是阅读平台上的“助推器”,实践证明,有争论才有独到的见解。辩论让学生提高素质,锻炼口才,增长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知识竞赛
读书是为了应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读书往往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完没有任何印象,更不能对其细节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和理解,这种阅读其实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的效果。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知识竞赛应运而生。在孩子们阅读了《草房子》等读物之后,学校就专门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内容上完全与孩子们读的内容息息相关。
1.《草房子》的作者是 。他是 的教授。我们还看过他写的 。
2.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 。
3.书中有个热爱土地的秦大奶奶,她有两次落入学校边上的河水里,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
4.桑桑砸锅卖铁为的是 。
5.杜小康一直在桑桑班里担任 。
6.桑桑最喜欢的男老师是 ,最喜欢的女老师是 。
7.《红菱船》的女主角是十八岁的姑娘 。白雀的父亲是 。
学生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自我测试,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更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性。
此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手抄报,师生共写随笔,演讲比赛等等,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使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在学校得到充分的践行。
篇5
一、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1.做到课前提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样,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要让学生养成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的习惯,对所要学的内容有思想准备,这样他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都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只有学生乐于观察,才会发现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情也会随之更丰富,这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出去旅游的时候注意观察记录美丽的风景、在去动物园的时候观察每一种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提醒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力。同样,在课堂学习中也需要学生仔细观察。
3.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常看到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好像似懂非懂,但是由于害羞或是胆怯而不敢发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懂的问题要敢于问出来,如果有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了,教师就应当给予鼓励,在得到答案后,相信学生会更愿意提问。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4.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也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5.背诵的习惯。背诵是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过。学生如果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呆呆板板地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6.广泛阅读的习惯。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阅读大有裨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增强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占辉.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3(08).
[2]苏玉芝.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2).
[3]鲁书敏.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2(24).
篇6
1. 加强教材学习和使用,特别是四至六年级,都是全新部编版教材,各备课组内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熟悉各年级教材,四至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参加“如何使用部编版教材”的网络培训活动。
时间安排:8月28日(全天)四年级
8月29日(全天)五年级
8月30日(全天)六年级
7.期末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备课组总结、科组总结中,可以写成课例、微论文、教学随笔等,期末上交给主任。
二、自我修炼,助力专业成长
(五)重视练习、试卷的编制
正确把握区里制定的考核方向、集体备课的考点、单元语用目标。力争做到教、学、考一脉相承。试卷及时批改讲评与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1.作业讲评
老师批改作业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对作业中的共性错误,必须及时进行集体讲评;对个别错误,要及时进行个别面评。
2.试卷的设置
每一个单元应出好2张试卷:一张基础知识卷,一张阅读卷。
篇7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篇8
一、激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有新鲜感(哪怕较差的学生也会这样),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大做文章。面对新生,要抓住开学第一课的关键环节①。如果在第一节课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后面的教学就轻松得多。
(一)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1.自我介绍
第一节课,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说到名字,里面挺有学问,包含许多语文知识。好的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正是汉语词语的特点。如:圆圆/冰冰/由重叠的两个字组成叠音词,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又有一股亲密亲切的味道。如:毕梦成,梦是梦想的梦,成是成功的成,毕有“全、都”的含义,这个名字表达了所有梦想都能成真的意思,寄托了父母对他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待。再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
2.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母语。对汉族同学来说,汉语就是母语。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汉语是民族通用语,也可以算作母语。目前,同学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但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人有“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舌”。人有一对耳朵,却只有一条舌头,而且常常被嘴皮关在嘴巴里。这是什么道理?――听比说更重要,但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可以安排学生讲)。“鸡肋”两个字,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文知识,注意训练“听”的能力,我们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最好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好的,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最好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阅读。但是长期阅读学习的人,读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家。凡是家里有读书人的,特别是有喜爱语文的人,就会有不少书籍。相反,如果没有读书人,没有喜欢语文的人,那么家里顶多只有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第四,写。不少同学把“写作”当成是一道题目,一道作文题,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理解。“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通讯不发达,离得远的人要相互写信,有急事要发电报,这都需要我们写作。现在通信工具很多,但还是离不开写――发短信,需要写。我们编短信给家人朋友,作用跟写信或者写留言条是差不多的。社会上有人把编短信当做主要工作,节假日的时候,那些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短信,都出于专门的“短信”(可以进行短信的举例欣赏)。据统计,春节期间,一个好的“短信”至少赚钱10万元。有的人上网聊天、上网开博客,不管写得好坏、不管字数多少,都以写作为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读书时、写检查、写保证、写申请;以后大学毕业找工作,写自我推荐、写求职报告;工作以后,要写计划、写总结、写发言稿、写汇报材料;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事,要写申诉材料、写举报材料;自己在生活中,要写日记、写书信(用纸笔或网络);如果当了作家、记者、编辑,更是必须依靠“写”生活。
所以,“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必备的学习用具及要求
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任务有了变化,因此应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辅助要求:(1)一个笔记本、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软抄本、一个练字本、一个听写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课堂学习内容;读书笔记本用来摘抄美文佳句写出感悟;软抄本用来写随笔和周记;练字本用来练正楷字,听写本用来听写字词等。(2)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3)课外书籍:《汤姆・索亚历险记》、《伊索寓言》。(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整理。(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读书笔记、随笔各两篇。
这节课让他们悟到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一样充满情趣;让他们消除了因诸多原因而产生的厌学语文、怕学语文的心理。使他们明白了:要使自己聪明起来,不学语文是不行的。这样,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为进入中学主动地学语文迈出理想的第一步。
二、а
在激趣的基础上,老师要精心准备好不同课型的授课技术,以强化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一)课文的学习
1.现代文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一般浅显易懂,老师对学生强调基础要求,重视字词的掌握和积累。而初中则对文本的研读提高了一层,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生要深入文本,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有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做好示范引导,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文言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难得见到文言文,就算有,也只是几首古诗罢了。初中每个单元都有文言文,或长或短。刚接触文言文,学生会认为它既难读又难背,更别说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童趣》和《论语》时要放慢速度,耐心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朗读,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对如何翻译文言文,做好细节的辅导,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写作的指导
初一新生怕写作文的大有人在,一到写作文,有的抓耳挠腮,找不到“下锅之米”;有的绞尽脑汁却只能写出干巴巴的文章;有的干脆套用小学写过的老掉牙材料。在初一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组织了《找朋友》的作文游戏活动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
在《找朋友》的快乐歌声中导入作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讲解要求:(1)每个学生用100―150字左右写一幅“自画像”:只许写脸部,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刻画不好,就可以描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块斑,鼻子特别大,眉毛特别细等。不写衣服,不要署名,不注性别。时间10分钟。(2)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画像”完成后,甲乙两组交换“自画像”,每个同学都可拿到另一组某个同学的“自画像”。(3)甲组端坐不动,由乙组按图索人――通过这份描写有自己面貌特征的短文,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进行4分钟的采访。完成后,各自坐回座位。接着,乙组端坐不动,甲组根据“自画像”认领自己的新朋友,同样进行4分钟的采访。(4)拟定采访提纲:(可由学生自定)你的名字是什么,家在哪里?父母做什么?你有什么爱好?对于新学校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理想?(5)采访完成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写采访记。
采访记要求:(1)自己拟大标题,如: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XX同学采访记。(2)不少于500字。(3)书写工整、美观。
在这节找朋友的作文游戏课上,学生表现得都很活跃。在他们的印象中,老师直接进行作文指导,接下来学生进行写作,课堂显得很安静。这节课,让学生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每位同学都是参与者。(如果班上的学生人数是奇数,就需要老师加入)。写作内容直接与活动内容结合,材料来得直接,来得新鲜,来得及时,学生既找到了好朋友,又完成了写作,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作文都能按照要求来做,同时对这样的作文课很期待。
只要是每一单元结束,就要重视单元综合性活动,通过富有趣味的课件,老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培养习惯
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习惯则是语文学习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预习习惯
现在的教学都安排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但要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并不仅仅是老师的一句“好好预习”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怎样读课文,怎样对待字词,怎样理解预习提纲,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课堂上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知道了怎样预习,就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样体现的。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引导学生课堂上专注听讲,并积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注意表达清楚流畅,懂得讲礼貌。
(二)培养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文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阅读的时间,给他们交流的时间。
(三)培养自评习惯
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选出那些责任心强、习惯好、威信高的学生,赋予他们组长的权力,开展组内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培养复习习惯
指导学生学完后及时复习,再做作业。
(五)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初一新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有限,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模仿力强。初一功课少,可利用这黄金时期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鲁滨孙漂流记》,读背更多的古诗词……在不断地阅读中,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在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品位。
引导阅读时,可适时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心得比赛等。通过阅读,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文章精彩之处的描写,努力使文章生动起来。
(六)培养查工具书习惯
开学第一课应强调学生准备好必备的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及时查阅解决阅读方面的障碍。对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要求学生整理出意思,做到会拼、会读、会写、会用,养成重视工具书的习惯。
(七)培养善观察、多练笔的习惯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可以把随笔、日记作为了解班级工作的一个平台。在工作中,笔者经常安排学生记录下班级活动的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活动感悟,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和学生的交流就不是谈话这唯一的方式了。
(八)培养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平时要让学生多练字。先让学生准备好与课文同步的正楷字帖本,学生握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到位,并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鼓励学生每天15分钟描红,及时上交,批阅后及时反馈,指导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到第二学期,鼓励学生对照字帖,在练字纸上进行仿写,每天规定练习内容,强化练字效果。同时,把优秀作品张贴上墙,进行加分鼓励,让学生在这种期待成功、享受成功的心态中进行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初一新生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你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为了让他们的初中生活画卷更美,更多彩,我们要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初一新生的语文衔接教学是多样化的,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篇9
篇10
例二:胜子,七年级,数学宠儿,见解独到,思维严谨,语文书写及写作能力有所欠缺,默写中错别字极高,阅读理解题目限制在10字以内,日记、作文篇幅只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归因:小学语文教育缺乏文字书写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习惯,自我设限,一方面认为语文会背就可以,不会写也没关系,题目答对点就行,再多写就是废话;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水平,已经改不了了。对胜子的转化,只采用了一种手段,即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选择字句摘抄,附写摘抄理由,周一至周五读散文随笔或杂志上的短篇,周末两天读中长篇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为胜子注入一种力量,即“坚持”。定期与其父母沟通,询问胜子的读书情况。胜子是个乖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安排丝毫不抗拒,对父母的教导言听计从。最初,胜子读一期《读者》只需要半小时,摘抄其中的几个短句,胡乱写一句满是错别字的摘抄理由,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眼睛就只盯着文章中的短句。后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与“威逼”,胜子摘抄的内容越来越完整,且摘抄质量也明显提高。一个学期下来,他仍然喜欢那些言简义丰的短句,也喜欢把这些语句按顺序排列,一眼看上去倒像诗歌的样式,有些时候,他会把自己从不同文章中摘出来的句子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段落。读书也不像之前那样囫囵吞枣。八年级以后,同样每天读书半小时,他阅读一期《读者》的时间拉长到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日常随笔与作文的写作也大有改观,已经明显带有思维的痕迹。语文学习上也变得主动积极,开始重视课文的背诵与默写,跟上了全班同学语文学习的节奏。
除小含与胜子之外,还有一些同学在语文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困”情况,他们的“症状”不尽相同,但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将他们的“学困”原因分为:一、受学校教育制度的束缚,不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语文,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因素,长期不重视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理解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其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积累,仅仅只靠课堂来转化“学困”现象实在是难之又难,所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使其在课堂之外主动学习,提高积累,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议各位愿意把差异当作资源、把“学困”视作资源的广大语文老师把转化“学困”的最终评价标准从成绩转移到能力上来,如果仅仅希望从“成绩”上对其进行转化,那眼光必然受限。从能力上来讲,如果一个学期看不到所谓“学困生”的明显进步,我们不会吝啬另外一学期的时间。但如果仅仅期待他们从“成绩”上能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大概我们坚持不了一年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教育是个慢的过程,语文“学困”能力的转化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篇11
《小溪没说话》,是五年级毕业班黄兰棋同学的个人作品集,所有作品内容遴选自她十几万字的随笔。黄兰棋,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女孩,一个对阅读近乎痴迷的女孩。
兰棋爸爸黄宾介绍:“五岁半,刚刚上一年级,兰棋的语文老师金宁老师每天都带着小朋友们读儿童诗,背儿童诗。小家伙一下子爱上了这些充满了童趣的诗歌,上学放学的路上,耳边都是兰棋童稚的声音。这些诗,就像花儿一样,盛开在兰棋宝贝的心里。有一天,兰棋躺在被窝里竟诗兴大发,随口朗诵:在我们的家园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泥土里长出了嫩嫩的绿芽/凤仙花是彩色的/蔷薇花是淡淡的粉色/远处有一大片树林/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叶子/一只小蜜蜂钻到花丛中采蜜/就像一个会飞的小姑娘/它钻到了花蕊里/这里真舒服啊/像家一样/当它钻出来时/碰到了一只小蝴蝶/蜜蜂说/我们一起玩吧/它们一起在花丛中飞舞/成了好朋友/它们一起来到大森林里/看到一条小溪/小溪的水像天空那样的蓝/小溪的水很干净/春天就这样地来了/春天又这样地走了。”
诗歌的结尾:“春天就这样地来了,春天又这样地走了。”轻描淡写,却把兰棋小朋友甜甜的轻轻的喜和浅浅的淡淡的忧,不经意地表达了出来,让我不能不为她点赞。“完美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一中心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许还不完美,但金宁老师这样的引领,已经点燃了兰棋和许多像兰棋一样的小朋友,他们诗意地栖居在诗歌的王国,成为这个美丽殿堂的主人。
作为校长,我主张:一中心,这座百年老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个学子。不大的学校,却拥有大量的藏书。不大的校园,却用整整一个楼层作为学生的阅览室。每一个楼层,每一间教室,所到之处,所见之处,都是书。一中心就是个图书馆。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学校是启智明理之场所,阅读、思考、写作应该伴随孩子生命的成长,我希望有更多的黄兰棋们不是被老师要求着写作文,而是喜欢上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播思想。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黄兰棋们,我愿意,就这样,看着你们长大!
篇12
2.立足课本,重视赏析
培养孩子细节描写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立足课本,品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片段,以阅读带写作,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做法。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存在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引导学生赏析这些片段,然后指导写作训练,也是我们要花时间探究的主要方向。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为学生创设读写结合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化他人的文字为自己的文字,从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这也为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开辟了一条蹊径。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两段外貌、三段语言描写得十分细致。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从中体会细节描写对扫路人精神风貌的展现起到的独特作用。
作者首先通过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初识扫路人。从“精瘦”“瘦削”“黝黑”中可见其工作的艰辛;从“褪色”“棕色的运动鞋”可见其生活的艰苦朴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又见老人精神矍铄。通过对这两段描写的细细品味,学生初识了这位勤劳朴实的老人,也体会到本文中的外貌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凭借它读懂了老人的生活经历、工作情况、身体状况。学生也通过品读、赏析,体会到外貌细节描写对展现人物风貌起到的独特作用。
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字数不多,却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乐观自信的老人形象。“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为何舍不得走?尤其“30年后,我再来看您”更让作者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教学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跟着他被老人一步步感动,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悟,去思、交流,感受描写的神奇。只有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学生的阅读才不会仅仅浮于表面,而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迸发,也才能让学生将文本的描写进行内化与积淀,这对形成和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3.寻找“空白”,加工训练
其实,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就会发现: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对话细节……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以想象为翅膀,真实展现当时的情景,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处“空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通过这样的“补白”,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细节描写,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4.比较训练,比中求知
习作课上,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细节描写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做法是,先出示一段缺乏细节描写的句段。例如“这次运动会,我参加长跑。跑得很快,后来累极了。可是,我想到要为班级争光,就鼓起勇气,坚持跑到了终点。”接着引导学生再现比赛场面,对这段话进行细节描写,描写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然后出示其中一段描写较好的细节描写片段,例如“这次运动会,我参加了长跑。枪声一响,我就像一支离弦的箭般拼命向前冲。可是跑到一半的时候就渐渐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了,胸口像要爆炸似的,头晕目眩,腿也像灌了铅,怎么也迈不动了,只想趴下休息。正当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突然瞥见班上一名女同学正向我挥舞着双手,脸涨得通红,在跑道外面,一边跑,一边喊:“加油!加油!”听到这么有力的喊声,我浑身好像一下子充满了力量,脚步又渐渐轻快起来。”引导学生赏析,感悟。最后,在范文的指引下,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选择优秀习作展示。这节作文课,通过“再现――描写――对比赏析――修改――展示”的流程,让学生得到专项强化训练。笔者认为,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定有长足的进步,长此以往,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定会提高。
5.关注生活,捕捉细节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是写作之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引导他们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点滴中值得思考的细节,让他们的习作以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读者。
6.课外拓展,积累素材
有时候孩子们抱怨生活单调乏味,笔者就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掰手腕比赛”“我型我秀”“露一手”等活动,用以积累细节描写的材料。
篇13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能让学生“写,并快乐着”
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带领他们走向生活,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激动,乃至沸腾,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的内驱力,学生动笔就成了快事,效果也会相当出色。
(一)教师观察儿童的生活,让作文与学生的活动紧密相连
仔细观察儿童的生活,你会发现一个规律,一段时间内变换一种玩法,有些是不健康的,有些是危险的,有些也是有意义的。对于前两种应加以引导、阻止,后者可成习作内容。
(二)引导学生观察采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
儿童生活在人群中,有的人是朝夕相处的,可你让他写出文章来,却抓不住特点,“我”的父亲同“他”的父亲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浓眉大眼,工作勤奋、关心我的学习。如何抓住特点写出特色来呢?动笔之前,我先让学生先对所写的人(父亲或母亲、或老师、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先当“记者”采访方方面面的人。例如:写《我的父亲》,可采访爷爷、奶奶,了解父亲小时候的情况;采访母亲,了解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采访父亲的同事、同学,了解父亲的为人及工作情况等等,写出采访记录,再加以整理,就会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有特点,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父亲了。
二、“百花齐放才是春”,能让学生“写,并快乐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种阅读法,然后再把读与写紧密结合,学生作文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欣赏美文,润“作”无声
近年来,笔者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来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者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用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欣赏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一节的美文欣赏课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期坚持欣赏美文,“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他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的理解就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内容补白
我们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本。有的文章文笔优美,语言如行云流水般,读着是美的享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一切有利于学生作文的因素,让读写紧密结合,为作文教学服务。有了教材这一模式,加上教师的精心指点,学生还会怕写作文吗?
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美景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此时趁兴问学生:“如果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草原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云朵舞着洁白的轻纱 / 飘在明朗的天空
风儿吟唱着绿色的欢歌 / 拂过无边的草地
河流映出蓝天的笑脸 / 羊群点缀碧绿的草原
无需修饰 / 不用雕凿 / 草原本身就死一首美丽的诗
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能让学生“写,并快乐着”
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在作文教学中树立“人性化”的理念,多给孩子一些人文关怀,那么,学生作文起来就会快乐些。
(一)注意因材施教
作文教学从制定目标到具体实施,都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区别对待。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积累不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领会精神的能力不同,表达出来的文章当然就千人千面。面对差异,我们就该分层指导。
(二)细心呵护锃亮的“语丝”。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我视作是学生灵性的表达,不仅细心呵护,而且极力赏识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