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开展拓展训练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拓展训练从其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既定训练内容之外的一些拓展项目。拓展训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行业。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学,那么对于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在融入拓展训练之后,通过针对性、专业化的拓展,可以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进步发展。
一、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本质意义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拓展训练的理解,普遍认定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拓展,即利用超出课堂的内容ρ生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田径和武术这几类,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对这几个传统项目巧妙利用实行拓展训练,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实际创设全新的项目实现拓展训练,以便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强化。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
1.构建拓展训练方案
要想将拓展训练切实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就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拓展训练的方法进行详细编制,确保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训练时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盲目教学的情况。构建拓展训练方案,需要从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项目、实施流程、活动评价等方面出发,详细完善地编制出具体的拓展训练方案。比如,在进行篮球项目的教学时,这一教学项目既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篮球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配合意识。篮球技巧可以通过课堂的篮球教学实现,而团队意识则可以通过拓展训练进行培养。对此,就可以编制详细的拓展训练防范,具体
如下。
拓展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团队配合意识,然后学生能够在篮球项目中加强团队配合,减少单打独斗。
拓展训练项目:小组绑腿跑竞赛。
拓展训练实施流程: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从身高、运动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出发,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然后让学生横向排成一列,利用专门的绑腿用具将相邻学生的腿绑在一起。之后,先进行单组限时跑,规定距离,让每组学生轮流进行限时跑。在限时跑完成之后,再展开小组竞赛跑,让四个小组同时开跑,最先达到终点的小组获胜,对获胜小组与最后一名设定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活动评价:先对学生拓展训练的具体成绩作出总结,然后指出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点名表扬部分做得好的学生,以此树立榜样对其他学生形成激励。
2.拓展训练具体实施
在编制了详细的拓展训练方案之后,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拓展训练。方案编制是比较简单的,只需参考条件作出计划即可。而要实际实施则会面临不少意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拓展训练时灵活应变。
比如,上文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方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所要实施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绑腿跑的规则,确保学生理解到位。其次,在分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分组需求。再次,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个小组的协调,尤其是一个小组在进行训练时,教会要督促其他小组进行热身或是原地踏步练习,避免其站在原地成为看客。最后,在实际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保护,避免在拓展训练中造成学生受伤。比如个别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脚,这时教师应该即时暂停,让扭脚的学生退出,让其他学生继续训练。
3.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在体育中进行拓展训练,适当的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针对上述的绑腿跑拓展训练,在完成小组竞赛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训练评价。首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自评,主要是对竞赛成绩作出评价,同时要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即获胜的小组要自己分析为什么能获胜,失败的小组要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其次,在每个小组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即团队配合,并且结合每个小组的成绩点明团队配合的具体效用。最后,教师要从拓展训练回归到篮球教学上,让学生明确篮球运动同样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取得
胜利。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拓展训练方案编制着手,加强拓展训练的实施和评价,确保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篇2
一、五年制高职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它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江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现实的补充。
(一)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就是一种或一类专业或行业的技能,它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目前,我们一般理解的职业技能就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技能。
(二)会计职业技能
依据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与从业要求,需要从业人员所掌握及运用的会计技术、会计方法就是会计职业技能。
(三)技能训练模块化
技能训练的模块化是指对某一专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分类、并制定各类技能标准和训练方案,教师按方案进行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科学的训练方案、教师的准确操作、学生的独立运用是重点。
二、确立“高素质、强技能”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中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谈起过职业教育的三个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实践,只有不断的想并做,做再想,才能提高职业技能的水平。适当的案例、丰富的资源、生动的展示,详细的讲解、反复的模仿是技能修炼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进行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技能教学更多的是简单、零碎、重复的,甚至有些就是叠加。会计技能更多的停留在“会点钱、会算账”上。但这不够,高素质的人才是业务变化了我知道怎么办,比如现在“营改增”了,你怎么做?因此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判断力。通过教学模块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帮助学生成为一门合格的会计员。而更长久的梦想,一名优秀的会计师,则更需要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坚持力。
(二)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评价教师技能指导水平的重要指标
专业教师的岗位是培养有用的劳动者,所以我们要立足教学一线,面向广大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与学法。一位优秀的会计专业老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外,还要有精神力量和指导学生技能的能力。一个会讲实务、会做账;不仅自己能做对账,更能指导学生做真账的老师才是我们现在社会精神所倡导的好老师。
(三)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工匠品质是我们技能教学的努力方向
目前,我们在进行模块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会计员岗位的要求,是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中所涉及的内容来开设的。这些专业化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不仅满足了学生未来上岗的需要,同时也在特定的实训环境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个人品质。
三、建立“串行式”的模块化教学模型
江苏省是我国五年制职业教育开展最为广泛的一个省份,目前江K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4个分院。无锡地区现有9家分院,其中开设五年制会计的有5所学校。五年制高职这种教学形式已被社会与企业接受,正逐渐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提升社会服务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一直是我们办好专业的目标。所以,我们在专业建设中除了关注 “岗证互通”、“课证融通”外,更多的将专业核心竞争力放在学生的素养与技能培养上。因此,我们根据五年制专业及学生特点,构建“串行式”模块化技能教学模型,培养准会计人。这个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我们都知道,知识与技能的养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行进中除了人的因素,也就是师与生外,更离不开外在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一定的教学方法。
无锡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除部分微小企业外,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都已全部电子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安排理论教学外,更多的设计了电算化、课程实训平台、会计专业软件。我们依据互通、并行、并重这三个原则,将会计操作技能划分为五个模块:
基本技能(珠算、点钞、电子传票、会计文书书写),其中会计文书书写一般放在学生实习前一学期开设;
手工记账技能(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一般在这两门课程结束时用实训周的方式开设。考虑到手工账是基本能力的训练,所以基础实训中安排的是账证表单的填制、财务实训则是企业一个月综合业务实训;
专业软件技能(用友U8、T3软件),一般T3是每周四课时的课程学习、U8则是综合实训周的形式;
仿真学习平台技能(基础会计、财务分岗、中级财务单项、出纳岗位、中小企业会计、会计虚拟实习等学习平台),一般根据专业的方向进行选修、会计虚拟实习人人参加;
专业认知实习技能(会计环境认知实训、毕业论文、岗位实习)。
四、分析关键要素,分段实施教学
“串行式”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它依据学生在校五年的时间,整体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统一的技能教学方案按模块有步骤、有计划开展集中指导与训练,这不仅丰富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技能课程的特有方法,更是培养了一批真正能指导技能教学的教师。
会计职业技能包括会计操作技能等六项。如果对这六项技能从其构成要素分析,不外乎由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构成。而这六项技能中,会计操作技能最典型。在“串行式”下,我们将会计操作技能划分为五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依据专业面向性、知识难易度、学生的接受度、开课方式等一系列的考量划分为若干小模块;然后根据小模块制定技能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案;教师按照训练方案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
(一)技能教学内容要体现“高素质”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2017年起已全面停考,这正好能腾出时间来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会计岗位和岗位能力。我们认为,会计岗位是需要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进行实务操作,它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共同表现。所以,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需整体规划技能教学内容。一方面夯实会计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将会计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技能课程模块:(1)梳理会计基本岗位(2)分析岗位知识、技能、态度(3)初定技能课程(4)进行企业调研(5)调整课程模块(6)制定技能方案(7)细化模块目标(8)组织技能教学。在技能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行动能力:即精准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
2.突显会计专业特点:学中做,做中学,是我们实施会计技能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学生、理论技能、手工电算化这三组要素缺一不可。在技能课堂中,每课师生必须共同做到:分析典型任务――确定训练重点――找出关键素材――选择实训小组――实施实训活动――评价实训结果――分享实训经验――调整实训进程。(会计技能模块教学安排表略)(见表1)
(二)会计职业技能教法要增加“趣味性”
会计职业技能教学方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简称教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简称学法)和信息载体。其关键是教师如何教?常听到“教无定法”,但我们认为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及态度是教学的根本。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教法才可能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创新出“无法”。“无法”更多的应是教师个人独特教学风格的展现。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堂、要变角色、要求创意。信息时代,若还是笔、纸、试卷、黑板、教材,教师讲、学生练,学生肯定是不愿主动学的。有时教室里虽有个电脑或多媒体,但没有产生多少效果,就更多的是个摆设或假把戏。所以,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过程,师生形成共鸣、教学相长,那才是教育的意义。
技能教学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会操作,更要研究技能训练的方法。教师应依据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的形成规律,研究什么样的场景,学生会喜欢?什么的表达,学生被感染?什么的任务,学生会掌握?什么的成果,学生被激励?主动、积极、兴奋的实训环境是要教设计并带动的。
(三)提高技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要增加“信息载体”
技能提高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传统的会计技能训练一般分为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手工操作训练、电算化操作训练;校内训练、校外训练。我们觉得这些训练时段的安排都是必须的。考虑到现在信息化工具已普及,是否可增加一些信息载体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教师应拓展教育的空间,适时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并全方位的传递教学内容。学习空间,技能训练APP,作业视频,云盘资源库等训练方式已在我们技能课堂中广泛运用。当然,除了增添资源,一本高质量的实训教材也不可少。
目前,我校“串行式”模块教学已在江苏省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应用,不仅改变了过去职业技能教学的散而杂,它更使学生有机会多参加综合训练,促发了学生学习心理和迁移规律的养成。同时,我们倡导依据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我们相信,充实学生的内隐经验,帮助师生形成有效的思维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元芳.现代会计教育职业技能教学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江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篇3
一、打造一支拓展训练教学的师资队伍
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及水平,将拓展训练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发掘,精心设计,如此才可以确保拓展训练教学顺利开展。所以,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一支拓展训练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一,要以体育教学改革为前提,借助科学的方法对教师开展培训,比如可以进行集训、自学等活动,增加学校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在这期间,教师要熟悉拓展训练的含义及目标,使拓展训练教学正常开展。其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定期检查拓展训练及学习情况,知晓拓展训练的组织方式、锻炼步骤、锻炼内容等,并依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制订拓展训练方案,确保拓展训练教学高效开展。
二、对拓展训练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要突出拓展训练活动的科学性,并借助方法及多元的教学内容,保证体育拓展训练教学正常开展。拓展训练活动的设计要将提升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身心得到良好发展。拓展训练要将户外项目当作中心,比如“翻越毕业墙”“信任背摔”等。拓展训练的项目不但要展现出体育教学的目的,还要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这其中有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只有将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当作锻炼目标,才能体现出拓展训练教学的整体价值。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忍耐能力的锻炼。忍耐能力的锻炼即对学生意志的锻炼。教师可以举行长跑比赛,在跑步期间使学生获得锻炼,使其收获最优的锻炼成效。教师还要适当对学生的爆发能力进行锻炼,如开展短跑练。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拓展训练,一定要设计合理的拓展训练活动,突出拓展训练的价值,进而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合理使用实践型的教学方法
对拓展训练的内容进行设计时,要依据户外及户内的环境,借用模拟场景、体验型模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计部分与管理、交流、协作有关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得优良的体育教学成效。另外,由于学生的心理会被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所影响,使其心理出现较大的波动,其中也不乏有一些负面心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不使这些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造成影响,在设计教学期间,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况,对部分较为特殊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保证所有学生都可获得进步。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拓展训练对促进自我进步的必要性,使其配合教师完成学习,高效开展拓展训练。
四、制订合理、公平的评测制度
成绩的考评是教学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其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对于户外拓展训练来说,合理、公平的评测制度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制订评测制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此提升其在学习期间的能动性,最终带动学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拓展训练就是一种综合性强、锻炼强度较高的运动,把这一运动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另外,开展此类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进步。然而,当前国内拓展训练还处在初步阶段,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教师做深入探究。相信今后开展体育教学时,拓展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4
舞蹈教育原本就是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说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舞蹈教育辅助作用下,受训者能够大幅度提升个人审美思想并丰富自身道德情操,保证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在赋予观众丰富的视觉感官效应前提下,改造个体心灵。事实证明,这类结果对于当前设计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构建,有着决定性意义。舞蹈教学作为基础性专业教学的分支,存在教育学的共性特征,就是说主张长期维持一类互动状态基础上,确保师生之间交流的协调性。尤其经过全新教学改革方针推广执行之后,涉及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等理念,已然在不同舞蹈教学课程之中愈加自然地渗透。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性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就是说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完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任务。归根结底,人本教育理念彰显出人的全面化发展理论特性,能够令学生在完善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面的前提下,促进个体身心和心智上的高层次熏陶结果,使得他们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激发更为深远的自主学习兴致,最终完成自我全面化发展使命。
2在现代舞蹈教学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需要遵循的准则
2.1凸显舞蹈教学的个性和人性化特征
舞蹈本身作为一类独特的专业和艺术项目,主张借助不同形式进行表演主体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说,舞蹈是表演主体自身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全面协调的行为流程。在某类层面上力求表演主体保留更高水准的身体素质和天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以往一视同仁统一式教学模式必须尽快予以摒弃,相应地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身体、性格差异现象,进行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使得不同个体优势得以有机发挥,顺势激发他们在舞蹈艺术领域上的无限潜力。
2.2确保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过往舞蹈教学始终沿用教师鸭架式灌输和机械化训练模式,最终不单单令学生主观能动性遭受全面性压抑,使得他们厌学情绪不断加重,最终降低教学实效。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主张全面维持教师-学生语言、肢体动作-情感之间的良性互动效果,就是说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输专项舞蹈知识和技能动态的前提下,持续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变化细节。在此期间,教师务必要彻底摒弃以往单调的集体化教学原则,而是要结合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内心意愿、心智结构等,设计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形式,令学生在维持自身个性和心境愉悦的状态前提下,学会更多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改善教学实效并顺利贯彻素质化教育改革指标。
3现代舞蹈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3.1全面调查掌握学生个性差异,保证个体舞蹈潜能的合理挖掘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不容忽视。一般状况下,作为舞蹈专业学生,都会预先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身心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此类状况,舞蹈训练主体可以考虑借助前期教学途径探查学生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特长和性格特征等,之后再结合个体特征制定实施较为贴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方案。部分舞蹈类型,包括芭蕾舞技能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学初始阶段之中打好基础,使得他们身体柔软度和延展度变得更为理想,这样才能确保个体在高难度技能训练之中游刃有余,进而全面性激发自身潜能。
3.2创设师生之间愈加科学、合理的实践交流环境
想要令受训成员舞蹈技能得到全方位改善,就必须预先布置拓展较大强度和长时间的训练,无形中令现代舞蹈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繁琐和枯燥。面对此类状况,教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训练课程,同时在实训期间鼓励学生之间多多交流心得,确保该类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一旦说学生参与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教师设定的动作和技能改造指标,教师切勿盲目地将责任归咎到学生身上或是一味地予以指责,而是要尽量贴心地和他们探究交流,保证将问题根源尽快挖掘出来,克服学生个体身体限制和心理恐惧,辅助他们掌握完成动作的具体过程、关键点和技巧。常吃以往,师生之间便会形成一类相互信任和和谐愉悦的氛围,确保各项训练难题的顺利应对结果。
3.3搭建起个性化鲜明的教学引导体系
想要加快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舞蹈教学中的融入进程,第一要务就是督促舞蹈教师尽快摒弃团队集体授课形式,同时针对学生身体和个性差异,制定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和技能训练方案,旨在顺利贯彻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等指标。在此期间,教师更有必要在平时训练之中开展动态化观察校验和问卷调查等活动,确保针对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性格特征,以及对舞蹈类型和兴趣和舞蹈认知程度等信息,加以可靠性收集整合;之后将各类条件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科学合理化匹配专项指导和训练方案,如此便能较为理想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优势予以有机发挥,最终换取更为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至现代舞蹈教学训练活动之中,可以说是新时代我国舞蹈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期间,不管是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模式等,都会助推我国舞蹈理论和实际应用教学工作步入一类全新台阶。所以说,值得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琳喆.以人为本理念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1,28(07):94-105.
篇5
关键词:拓展训练;小学体育;篮球
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手段,拓展训练使得体育教学兼具娱乐性与教学性。将拓展训练融入小学篮球基础技术教学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其意识到配合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拓展训练在小学篮球基础技术教学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拓展训练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一种自我突破式训练,最早源于欧美等地,这种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受训者人格,实现受训者自我能力突破,帮助受训者克服对运动的胆怯与弱点,提高受训者合作意识,最终实现受训者运动能力的提升。相较于传统训练方式,拓展训练主要针对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及配合程度进行训练,而忽视了体能及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简而言之,拓展训练更注重提升团队配合能力,而非倡导运动竞技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一)拓展训练要领
拓展训练要求受训者在娱乐挑战中感悟运动的快乐,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有效结合各类娱乐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拓展训练是针对学生思维习惯而展开的教育,并非单纯的体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团队游戏或运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拓展训练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重塑,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体育教育的体验。
(二)拓展训练基本特征
1.基础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时,拓展训练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其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案,在巩固已有训练成果之上实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突破,以达到取长补短的训练效果。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不会出现学生因过度训练而厌倦训练的现象。这种循环渐进的训练方式,实现了学生从巩固到优化再到学习的训练效果,实现学生训练量变到质变的转换。通过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并根据今后的学习做出相应的转变,寻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训练道路。
2.趣味性
所谓的拓展训练,不仅单纯意味着过渡游戏娱乐过身体素质机能的训练,而是一种有益结合娱乐与训练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各种训练理论综合运用的结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与训练效率。拓展训练通过各项运动实现学生能力上的突破,实现学生人格及自身品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在进行体育教课中结合多项拓展训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3.放松性
拓展训练将体育教学与娱乐活动完美融合,大大提升了教学娱乐效果,增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体育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这些拓展娱乐项目,与体育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使学生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不同于传统教学课堂的紧张严肃,拓展训练要求体育教学以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行,通过各类相关游戏的开展,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二、小学篮球教学的几个薄弱环节
(一)运动前的热身
常规小学篮球教学着重强调课前活动对教学的重要性,其以课前活动为教学铺垫,让学生不断练习伸展运动及慢跑,如此机械的运动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导致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运动中的协调
传统篮球教学强调学生篮球运作掌握能力的提升,并施加大量的投球、运球等训练,教学方式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身体机能协调能力的培养,无法使学生从篮球教学中获得游戏体验。很明显,传统的篮球体育课远无法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向往,长期如此,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
(三)运动后的放松
体育教师在开展篮球基础技术教学时,放松活未能做到有始有终,经常会出现忽视授课后放松活动现象的出现,部分教师秉承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课前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后续的教学任务,所以会开展课前运动。在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后,就没有必要采进行课后放松活动了。殊不知,学生在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肌肉处于紧绷状态,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运动加以舒缓,不仅会对其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造成肌肉损伤。
三、拓展训练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拓展训练唤起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设置的初衷在于加强学生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因此在开展拓展项目时,教师应本着提升学生篮球运动技巧为练习目的,将篮球基础技能训练灵活转变为趣味性较强的拓展项目,不断丰富授课方式,以多种活动方式完成篮球基础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想改变运动前热身枯燥乏味的现象,体育教师应将篮球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效结合,增强运动的团队效果,将运动回归到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嬉笑打闹中完成课堂教学。这样一来,为篮球基础技术教学平添几分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篮球基础技术教学前,不再以课前活动为开场白,而是以“十人九足”为拓展训练项目为课前小菜,带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严肃无聊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们能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这样一来,教师在后续的篮球基础技能教学中也不必再花费精力维持课堂纪律。
(二)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篮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运动幅度较小的活动,如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要求后面的学生为前面的学生进行肩膀、背部等部位的按摩,保证每个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放松。这种团队性的放松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达到放松肌肉,愉悦身心的目的,并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共同分享、互帮互助,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自信心
篮球比赛的规则及运作是复杂的,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篮球,对于运球、投篮等基本操作并非短期间内就能够学会的,而拓展训练的有效利用,能够结合学生学习能力、体质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众所周知,篮球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强度训练,不通过大量的训练很难实现对其真正的掌握,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体格,磨砺其意志,实现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并且,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意志进行磨炼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进行小学篮球基础技术教学时,辅以大量的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出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师在进行篮球基础技术教学时,适当为教学添加一些“小佐料”。如,让学生进行“人体多米诺”的拓展项目,以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围成一个圈,让学生将手臂搭在前一个同学的肩膀上。在教师下达坐下的指令后,看哪组同学能够快速整齐的完成指令,此时,要故意勾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全神贯注于游戏中,然后再对学生下达起立的指令,看哪组学生能够在接到指令后快速整齐地站起来。而后,对输掉的那组同学加以小小的惩罚,如全组同学快速做出赢家说出的任意数字,或围着操场慢跑一圈。此类的拓展项目,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身体协调性,还能够通过有趣的活动放松学生心理压力,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但就当前而言,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为其他科目学习而服务的,这就给学生及教师带来一种体育课并不重要的错误认知。因此,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打破固有的思维限制,并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使得体育学习娱乐性与教育性并重。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可适当结合拓展项目训练,完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单调的体育课程也能变得生动多彩。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篮球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切实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锋.拓展训练在初中篮球基础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2):142+131.
[2]高丽美.拓展训练在初中篮球基础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内江科技,2017,38(12):155-156.
篇6
2、用高考题代替听力训练。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听力训练总是采用高考题,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会产生畏惧、烦躁和厌倦情绪,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不断训练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测试考出来的。
3、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如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如音节、重读、意群、连读、失去爆破等),辨音能力差,学生词汇量不足,这些都影响对语篇意义的理解。
4、学生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如抓关键词、猜测词义、速记等。
二、提高学生听力的策略
针对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提高听力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1、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和词汇量
听力基本功首先应包括掌握基本的朗读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跟读录音,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另外,听力理解的关键是“搜索记忆”。如果记忆里有关于该信息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已有的知识体系就能与刚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头脑中便能形成概念;反之则不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藏,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积累知识、善于记忆的好习惯,以备听力理解时随时提取使用。
2、科学设计听力训练,抓住学生的兴趣
听力理解的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走神,有关信息便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进行综合考虑,科学地上好每一节听力课。
(1)听力训练持续的时间应坚持“短而勤”的原则。每篇材料都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2)听力训练的方式经常变换听力训练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听力材料与背景音乐相结合,讨论听力材料与听录音相结合,表演听力材料与开展小竞赛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精选听力材料,首先应选择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其次,结合新教材的特点,选择对话多、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然后选择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同时可适当拓展题材的范围,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料。
(4)听力导入的手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事情人手引出相关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听的积极性,集中其注意力。
3、培养预测和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预测是听力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抓住材料中最能反映某种环境或信息的关键词语,是进行听中预测的重要方法。预测策略可分为听前预测、听中预测和听后预测。听前预测是通过快读选项,对可能的问题(重点预测)和对话或文章的大致内容(通篇预测)进行预测;听中预测是在听的过程中,通过起始句、标志语、关键词等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同时这里也包含着对听前预测的分析、修正、整理及再预测。听后预测一般是对听后仍有疑问或漏听的信息的一个回顾和推理性弥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想象、推理和判断,并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
4、听与说、读、写结合训练
说、读、写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与“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对听力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能唯“听”而“听”,必须将“读”、“说”、“写”活动也纳入“听”的范畴。即除了“听”本身外,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围绕所听材料和其他话题展开“说”的活动,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背诵一些琅琅上口的好篇章,博览群书,尤其是多读关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还要训练学生听中速记和限时写作的能力。
篇7
经过近七年的教学体验及奔驰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探究,近年来招生方式、选拔形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影响是显著的。奔驰班的教育教学不仅继承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适应奔驰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适度进行培养模式本土化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一整套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其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运用和强化德国先进的职教方法中的“软技能”训练,广泛深入开展以“生存与发展”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大力开展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的渗透性训练和与公选课结合的专题性训练,从课程的宽度、广度,向课程的深度拓展,即在原有“软技能”的训练项目基础上,配合综合开发的提升与拓展训练项目,夯实训练基础,巩固训练成果,切实达到提升与拓展奔驰试验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
1.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1.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各类工种,适应岗位的各种变换,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用一句话表示,即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的每个学生,一辈子,在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的基础能力。它包括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等八项核心能力。
1.2奔驰企业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北京奔驰对奔驰班学生的要求,相比较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本身,更看重的是学生身上的“软技能”,即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学生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中职业社会能力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奔驰企业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他是学生在奔驰企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北京奔驰选拔录用校企合作班学生成为北京奔驰的“准员工”的面试评分表可以看出,北京奔驰对员工的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工作的主动性等各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在奔驰企业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奔驰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强化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加上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并重,并相应地增加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具备由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奔驰“准员工”十分重要:⑴职业核心能力适应就业需要,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的与他人相处。⑵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⑶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今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北京奔驰录用员工,比起专业知识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现代化企业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
2.员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现代化企业的根本要求
根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广东珠三角地区2100多家企业进行历时四年的跟踪调查,以18项基本素质为基础,明确了大型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需求。北京奔驰这样的国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用人标准与此结果基本一致。
3.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拓展要通过具体课程设计实现
奔驰班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即具体训练方案,重点锻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及责任心的培养。
4.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效果的测评方法
我们将十个训练模块,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归纳在实际评估表中,每个模块都由学生、评价者共同完成。
5 总结
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兼顾结果考核。考核以行为目标为依据,在培训过程中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评估,要将培训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最终达到提升和拓展奔驰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篇8
我国外语学界对于文化教学方案的探索还是很多的,包含了文化教学里的很多方面。一些研究依据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的差异,选择通过中介文化来帮助文化结合,通过移情的手段来掌握深层文化;有些则是从教学大纲、教学器材以及上课内容安排、老师与同学三个层面表述文化教学的方案;并且一部分研究者针对以教授知识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文化课程与语言与文化课程,总结出了全新的授课策略以及组织形式。在大部分的文化教学方案里,需要注意的是非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文化心理认同以及文化探究方法。非言语行为研究方法是差异与相同比较方法中的一种,它主要是利用那些针对真实语料里不属于非言语内容以及它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将它与中国与西方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比较,例如,将各国不同的身体语言进行比较然后教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很好地拓展了各种语言文化的对比范畴。文化心理认同则要依据个体案例来研究、文学章节鉴赏等方式,通过各专题分析中国与西方的世界观、时间观等各种概念。这个方案需要所列出的案例具备典型性、生动性以及有趣性。文化研究方案主要是根据自己活着专题小组针对有关的专题做出研究的手段提升语言学生对外语社团的跨文化认识。研究的结果可以用语言汇报、文字表述、图像表现等形式阐述。
上述的文化授课方案经过学者研究再到教师的实际运用,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及教授方式的革新里扩展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输入模式。总而言之,外语文化授课方案探究通过跨文化交流能力训练方案里也得到了很多启示,也给对外汉语文化授课方式的探究做出了可以学习的实践方式以及研究方向。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第一,通过阐述、解释、总结、示范、训练的手段来传播我国文化。这个教学模式要依据各种课程形式的各个阶段扬长避短得运用。如初级和中级的口语课程,能够运用上述的方式分析里面的知识点。而在以教授语言以及知识文化为中心的汉语课在它的初始阶段应该要选择简介得标注解释的方法,到了中级阶段,就要改成标注、总结等方式来帮助同学们的认识。第二,通过声音、影响等来展示文化内容。如以故事、图片等形式来实现文化导入;通过讲课、听歌、交流感悟、分享故事等方式帮助同学们感受课本中的文化内涵。第三,文化比较研究。它是课堂文化输入的重要方式中的一个。这个方式经常被用来表达语素亦或语用方面的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动物文化词语褒义、贬义差异的文化心理原因; h语英语文化称赞语比较研究; 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角度来针对跨文化交流里的错误的语言使用情况作出研究。第四,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来教学。这个方法需要学生们具有相当的对目标语理解力以及表现力,特别是划分不同话题探讨的模式,一定要在目标语障碍比较小的前提下,所以它多用于中高级阶段的语言文化课程。第五,学习有关的语言书籍,利用报刊等文字资料了解文化。第六,举办讲座,跟部分文化课里的专题解析很像,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第七,文化实践课。它是把课上以及课下的学习氛围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这种形式的课程会将课上老师讲的知识与同学们的实践结果进行结合,能够很好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篇9
拓展训练;健康;体育;心理;小学
引言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讲解,还应重视调节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及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自尊心、坚强意志、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等[1]。为达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属于先行后知型学习方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生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团体流及互动中重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能。为了全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认识心理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开展要点
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应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计划,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心理拓展训练,确保其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地开展,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其次,在设计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场地设施情况、教学标准,保证设计出的训练方案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另外还可以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保持训练项目的新鲜度。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项目开展心理拓展训练[2]。此外,应采用合理的训练流程。教师应提前安排好训练场地,并向学生讲解训练任务、训练规则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例如,采用连环手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先将学生组织到平整场地中,介绍训练任务与规则:每组学生在场地上围成一个圆圈,圆圈对面的人相互抓住彼此的双手,且不能松手;随后想办法解开连环手组成的乱网,并形成相邻组员互相手拉手的大圆圈。训练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倾听与交流,并体会到团队协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感悟后,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感悟,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二、开展价值
1.实现课程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运动习惯、提高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一方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个人品质和意志,协调发展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同时能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协作项目、挑战项目、信任项目及融冰项目等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同时实现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例如,协作项目主要包括连环手、小火车、孤岛求助及联体足球等,这些项目不受器材、场地、性别或年龄的限制,在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均可使用。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与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对抗孤僻及不合群心理[3]。再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开展卧式传递及信任背摔等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挑战身体极限、身处险境时学会与同伴建立信任关系,消除因恶性竞争、定式思维产生的怀疑心理,重新信任教师或同学。此外,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开展我是记者、盲人走路、推手游戏与直呼其名等融冰项目,可以增进沟通与增强认同感。
2.丰富课程内容
一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受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竞技运动如游泳、球类运动、体操及田径运动等通常被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竞技体育虽然包含了部分心理拓展训练内容,但其教学情境多为培养个体运动技能的常规情境,由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与示范,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单一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存在过分追求完整的体系或系统等问题,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机械化,难以满足社会、心理、身体三合一的时代健康观。心理拓展训练的引导方式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且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4]。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社会适应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3.构建高效课堂
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转换师生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例如,在体操、球类运动及田径运动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判断运动时横杆与空中身体的距离,跨栏与起跨点的距离、自己与终点的距离、对手与自己的距离等。在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建立空间知觉,根据空间距离、空间方位及空间大小等调整动作,及时矫正错误的运动姿势,同时在协调听觉、视觉与动觉的过程中调整心理。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掌握运动技巧,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有诸多裨益,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有效塑造积极的人格。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如野外训练、团队比赛、团队熔炼等,确保训练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直接感受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
作者:周守明 单位:睢宁县岚山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94.
篇10
一、人才市场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方案》改革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基本思路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大力整合课程体系;
(4)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2.基本框架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三、《方案》改革探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关于人才的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3.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方案。
4.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5.关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6.关于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7.关于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执行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加强企业团队的竞争力,必须先要提高企业团队的执行力,至于如何提高企业团队的执行力是当今社会倍受关注的话题。素质拓展作为一项新兴的培训方式,通过情景塑造将受训者放入特定的困境中,迫使受训者迸发潜能,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走出困境,解决问题。本文意图以“拓展训练”为切入点,探究影响企业团队执行力的奥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电子资源,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收集到大量相关的论文与专著,为此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
对参与研究的四支队伍每位成员拓展训练前后发放《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测评表》,并且回收统计。
1.2.3数理统计法
用 Microsoft Excel2016和 SPSS 2.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2拓展训练
2.1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行动后总结,边做边学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够使受训者在专门设定的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模式或者困境中,通过自己独立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活动形式解决一系列考验的体验,而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进而改善心态、提升能力、增强企业团队合作意识与执行力。
2.2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源于世界第二次大战时期落水海员的获救经验。二战时期,战争原因,许多船只在航海时沉没,大批船员落水。但令人惊奇的是,最后生存下来的不是身强力壮的年轻船员,而是那些经验丰富、品质坚定的年长船员。这种现象引起了德国教育家库尔特.哈恩的注意,哈恩开始研究这种现象,并且总结出一套训练方案,即拓展训练。
3企业团队执行力
3.1执行力概念
执行力就是将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合理运用 ,以达到战略规划的实现和改进的能力。不仅是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规划、策略转化成为效益与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囊括完成任务的心态、责任感、能力及任务完成的程度。从一般意义上说,执行力就是朝着一个目标,执着行动并得到预期结果的行为和能力。换句话说,执行力就是去完成预期目的的全部过程。执行力就是将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合理运用,以达到战略规划的实现和改进的能力。
3.2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
为了调查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的影响,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且借鉴了文献中相关企业团队企业执行力测评及提升策略的研究成果,在征得多位专家认可的情况下,制定了《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评测表》,并用此表实际测量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的形象。经研究后,在《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测评表》中具体确定,企业团队执行力由队员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反馈能力、责任心以及决心五个指标组成。经过专家认可,得出具体企业团队执行力测评标准指标比例:沟通能力0.35,协调能力0.25,反馈能力0.16,责任心0.20,决心0.04。用此测评指标计算企业团队执行力具体得分。
4结果与分析
4.1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4.1.1进行素质拓展时项目安排
企业团队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根据自己此次培训的希望达到的结果和效果,选择合适的拓展课程,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以企业团队目标为始而设计相关的活动项目。
此次拓展训练开展的项目有:破冰起航、摸石头过河、突破雷区、穿越电网、信任背摔、高空断桥、毕业墙等。
4.1.2拓展训练前各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得分情况
由表4-1可对拓展训练前企业团队执行力各项指标得分率进行分析:在调查的企业团队中执行力最高的只有0.7002,而最低的却达到了0.66934,处在一个中等偏下的位置;在调查的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各项指标中,得分率最低的是B队的沟通能力,仅为0.632,得分率最高的是D队的反馈能力,为0.742。企业团队执行力各指数的得分情况与整个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得分基本一致,但是分数并不乐观,表现也比较中庸,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调查企业团队的执行力都不高。
4.1.3拓展训练后各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标得分情况
由表4-2可对拓展训练后企业团队执行力各项指标得分率进行分析:在调查的企业团队中拓展训练后执行力最高的达到0.83075,而最低的也达到了0.77481;在调查的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各项指标中,得分率最低的是A队的协调能力,为0.739,得分率最高的是C队的协调能力,为0.871。企业团队执行力各指数的得分情况与整个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得分基本一致,分数处在一个中上等的位置,表现也比较优秀,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调查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已经很高。
4.2拓展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
对拓展训练前后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进行分析,拓展训练前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极大值为0.7002,拓展训练后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极大值为0.83075,增长了0.13055;拓展训练前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极小值为0.66934,拓展训练后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极小值为0.77481,增长了0.10547,拓展训练前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均值为0.68425,拓展训练后企业团队执行力得分率均值为0.80553,增长了0.12128.综上所述,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有了全方位、较大幅度的提高,拓展训练的开展有利于企业团队提高执行力。
5 结论与建议
5.1大部分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数处在中等偏下水平,亟待提高。
5.2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各评价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同时表明拓展训练对企业团队执行力指数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5.3为更好增加企业团队执行力,在企业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增加拓展训练频次。
参考文献
[1]吕振凯,梁锐在.关于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3:24-25
[2]刘忠坤.高校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研究.文教资料.2012,5:142-143
[3]张利刚.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J].2014,7:76-79
[4]杨红玲.对企业拓展训练中团队精神培养的再思考[J].企业管理,2010(7)
[5]李旗.拓展训练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作用[M].石油教育.2008,04:17-18
[6]何忠,许志琳.户外拓展训练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8),55-57
篇12
1、课题研究的缘起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而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爱心怀抱”中,经不起一点挫折,吃不了一点苦,而生存拓展训练其内容项目新颖刺激,神秘莫测,符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帮助。我们开展的生存拓展训练不仅在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竞技运动,还拓展到学生喜欢的各种项目,不仅是一周两节课,还要拓展到节假日;既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又注重让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育性和发展性原则:确定教学内容,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切实反映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优选最佳内容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实生活,锻炼体魄。
(2)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正常教学时间内,还拓展到节假日。
(3)健身性和文化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护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竞技化,又充分发挥运动项目对锻炼身体,提高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的作用。
(4)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既有最基本的要求。又有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既有统一尺度的教学评价又有针对发展个性的动态评价。
3、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3.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实施中学生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所处的地域情况制订了教学的总目标。即①挖掘体育的潜能,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②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也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的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目标二]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2)运动技能。[目标一]了解各项拓展运动的基本技能,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目标二]掌握和运用运动方法,展现自身运动能力,自觉关注社会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
(3)身体健康。[目标一]增强体能。[目标二]在不断增强体能的基础上帮助同伴改善体能状况。
(4)心理健康。[目标一]在拓展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发展学习能力;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二]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帮助同伴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一]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目标二]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应将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拓展训练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多个目标来开展。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这一内容学习的积极态度,而且使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本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不仅对所有的参与训练的学生都提出了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目标一),还对少数学有余力且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提出了发展性的学习目标(目标二)。
3.2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施实际和周边地理环境情况主要选择了如下三类教学内容:体能类:山水游泳、登山攀岩、百步云梯、胜利墙、划木船、轮胎足球、四足蜈蚣、捆绑行动;技能技巧类:野外烧烤、野外定向、竹筏急渡、云中漫步、群英飞跃、肢体语言、应答自如、走方块、梅花桩、南辕北辙、做迷藏、碰碰车、搭帐篷;心理拓展类:信任背摔、天梯、水上漂速跑、水上独木桥、第六感、抽象网、团队沟通、空中抓杠。并根据每项内容的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游戏活动规则和训练目标。配备好活动器材。
3.3设计课程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精选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即着手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我们把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常规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校内常规教学以理论课的形式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主要讲解该项内容的活动规则、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问题等等。校外综合实践则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实践考核。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模块十多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方案。
3.3.1设计教学流程
一般把握五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根据学生主体,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问题所在,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发现问题,多留心学生的心理表现,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细节。再对症下药设计开发出适合的拓展项目,设置好场地,讲解好活动规则、要求、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作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体验中,通过活动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广泛举例,用大量的实例引证所学的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启发学生回味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参与体验进行评价,并且要课后追踪学生是不是有所收获。对症下药有没有效果。
体验环节中学生的亲身参与是重中之重,在此五环节中分享交流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留出部分时间用于交流、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拓展运动效果的形成。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体育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理念。3.3.2探索具体活动方案(以野外定向越野为例)
(1)《野外定向越野》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定向越野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爱好者在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锻炼体魄,培养意志,提高识别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挑战自我身心极限,是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而新开设的体育选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定向越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定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一并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程任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耐久能力,增进学生健康;②使学生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东西,经历人生的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⑧基本教会学生如何在大自然中挑战自我和把握自己的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爱护自然的意识。
(2)《野外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
地形图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分类,比例尺、地形图的符号、注记颜色及识别,地貌判别;指北针基础知识和实地使用地形图;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定义、特点、器材、场地、竞赛);定向越野的组织与比赛:野外生存知识(野外判定方向、行走,野外动、植物的食用、野外露营、伤病防治、求救信号):
(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抽象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上,在教学中采用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实验环节:①实践课:我们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基本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队――破冰游戏――授旗――取队名――开展竞赛活动――总结。②答疑和质疑。
(4)制定《野外定向越野》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
3.4革新教学评价
创新性的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评价与之配套。中学体育新课程指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也改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判方式,采用三维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设计了评价量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作一次评价,同时对同一个组内的其他同学也要作一评价。
3.5完善安全措施
在开展拓展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设计缜密完整的训练方案和路线等方式来保证拓展活动的安全,从组织工作上做到有惊无险。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各种险情,如何对昆虫蛰伤、蛇咬、出血、骨折及扭伤进行急救,如何发放与识别各种求救信号等,通过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来加强拓展训练的安全性。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确保学生安全。
4、课题研究的成效
(1)丰富、充实和拓展了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实践表明:开展拓展运动,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仅为丰富和完善中学体育课程跨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而且对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参与拓展训练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的学习,获益匪浅。学生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野外生存生活技能,还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展了体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提高了身心素质,在协同战胜困难中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通过拓展练习,我们带回了青山,带回了绿水,带回了欢笑,带回了友谊,带回了真情:带回了信心,勇气,希望,信任,还带回了我们所想要的,所缺乏的,所珍惜的……
5、我们的思考和展望
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也认真总结成败得失,对于把拓展训练引入中学的体育课程里,完全有必要也有效果,当然也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主要是校外实践课中学生的管理给我们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和展望:
(1)开展拓展运动应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在拓展运动中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员亲身参与体验,交流总结,从而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运动中的综合素质是中学体育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性。
(2)要注意练习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渗透性。拓展运动重在学员体验,从学员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入手,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从中形成新的品质,这其实在我们体育新课程中的情景教学中已有渗透,我们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不断重复练习,改进技术动作,再去体验,收获成功。两者都是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建立动作定型。
(3)要力求场地器材的简洁性。拓展运动教学其所需的场地很容易达到,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在非常狭小的场地开展,而且器材简洁,在场地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满足,有许多项目不需要器材,许多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的训练器材。
(4)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拓展运动很多项目对学生的心理上有较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教学和调查问卷中76.4%的学生在练习前很紧张,只有7.8%的学生心理上比较放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个细节,讲清规则、要求,加强安全措施。
篇13
1.目前土建类高职教育现状浅析
近年来, 建设行业蓬勃发展,人们对土建类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和认可度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培养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尚未出台。目前在企业进行的实习基本是学校一相情愿的,不是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培养机制的建立急待重视。二是对建立利用土建类社会教育资源的管理平台在认识上有很大差距。专业培养方案的学科教育烙印还很深。培养目标的能力分解还在概念阶段,能力标准还未确定。三是土建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尚未建立。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尚待完善。同时,土建类“双师型”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在土建行业难度很大。建立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制度遇到许多难题。四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研究急待加强。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待提高。各院校自主开发建设实训基地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同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标准的合作研究待进行。五是顶岗实习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顶岗实习的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顶岗实习能否完成顶岗能力的培养令人担忧。对顶岗实习加强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急待建立各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细则。
2.关于土建类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2.1注重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发展定位
针对土建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土建类专业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服务,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产品开发转化成科研成果。二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贴地方经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产学研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应用型人才。五是要通过产学结合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既要重视以培养新生劳动力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学院教育,又要重视以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及提高为主要任务的培训在职教育,还要重视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再就业人员、企业转岗人员等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形成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训三种职能的合理结构。在途经上,实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六是通过产学结合开发行业、企业服务市场。通过为企业发展、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以及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定向培训服务,增强学院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确立高职教育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2.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以岗位职业能力规定的“应知”内容和再学习的基础知识,着力教育引导土建类高职学生应具备小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计算知识。具备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的高等数学、力学、结构等课程的学习深度。同时,以感受性训练为主,把训练放在熟悉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检验方法上。除此之外,请企业专家参与系统设计,使设备、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标准和施工现场一致。坚持土建类专业科目多岗位多角色训练;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
2.3加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多元化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