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篇1

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自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2012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2013年约达1.13万亿元。然而,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REFORMATION&STRATEGY2017.4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度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二)广东海洋就业人口数量、万吨级泊位数量逐年增加2008—2013年,广东海洋就业人口增加了70多万,每年吸引新增就业人口10万多人,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奠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广东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8—2013年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数60个,平均每年增长10个,万吨级港口泊位数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广东未开发海洋领域比例较高,2008—2013年广东海洋养殖面积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0%多,未来海洋新生物品种养殖具有很大空间。单位海岸线海洋GDP呈现增长态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2008年以来,广东单位海岸线GDP已由2008年的1.4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42亿元。但2011年起,广东单位海岸线GDP的增长速度放缓。

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区、市)的比较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比较1.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发生分离。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稳居首位,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海洋经济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速度方面,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仅有7.40%,低于广东GDP的增长速度,在11个沿海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五,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前三名,天津、广西和海南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意味着广东海洋经济与广东外向型经济的高度相关性,世界经济冲击影响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2.广东海洋经济结构相对合理,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方面,广东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基本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格局。但广东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天津、上海、海南和福建的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要高于广东,其中,2013年天津达到31.7%,上海接近30%,而广东还不足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东经济规模大,另一方面是天津、上海属于直辖市,而海南和福建本身经济体量小。此外,广东海洋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上海和海南,上海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港口现代服务业,海南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3.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空间较大。2013年广东单位海岸线GDP排在11个沿海省(区、市)的倒数第五位,且2008年以来一直是第五位。关键问题是与天津、上海比较差距太大,天津和上海单位海岸线的海洋GDP接近每公里30亿元,是广东的15倍左右。不仅如此,相对河北、江苏和山东,广东也还有较大差距,它们是广东的1倍。广东海洋经济规模、结构具有先发优势,速度呈现出中等态势,但相对于天津和上海,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弱势较为突出。因此,未来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更要注重质量,提高单位海洋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比较1.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相对充足,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广东海洋养殖面积和可养殖面积比仅为20%多,而河北、辽宁、江苏和山东养殖面积超过可养殖面积,这表明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过小,而且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沿海区域平均增长水平,广东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品种培养还有很大空间。广东海洋原油产量逐年增加,产量位居天津之后,2013年达到1345.3亿吨。广东天然气产量位居沿海省(区、市)第一位,海洋化工产品产量低于天津、江苏、山东,特别是山东,已经超过1000万吨,而广东还不到100万吨。广东风力发电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3.广东港口平台较多,航运物流发展潜力较大。广东万吨级港口泊位数居全国首位,2013年达到270个,远多于上海156个、浙江196个。然而,广东港口货运量小于上海、浙江,货物周转运输量不仅低于上海、浙江,还低于江苏,江苏万吨港口泊位数仅为44个,这说明广东发展航运物流的潜力较大,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空间也较大。4.船舶制造业还处于落后位置,海洋第二产业不强。2008—2013年,广东船舶工业处于全国第七的位置,明显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广东第二产业基数较大更多是原油产出量,近年来原油保持1400多亿吨,处于第二位,位于天津之后。(三)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比较1.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中等水平,而且与上海、山东等海洋科技力量领先的区域相比差距较大,科研投入亟待增加。广东海洋经费收入相对于其他沿海省(区、市),还是存在研究经费收入不高的问题,2013年上海和山东的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分别超过30亿元,而广东不足20亿元。研究经费收入增长速度方面,2008年江苏几乎是广东的50%,2013年江苏研究经费收入超过广东,且突破20亿元。广东海洋研究经费内部支出与经费收入呈现相似特征,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支出小于上海、山东和江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存在较大差距。2.广东海洋专利拥有总量小于上海、山东和辽宁,海洋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广东的科技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亟待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层次太低,科技兴海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527项,只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远远少于辽宁省。2008—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如江苏由2008年的46项增加到2013年的201项。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之一是海域确权工作的力度较大,这可能与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有关,因为辽宁海洋研究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与全国相比,广东海洋创新能力处于前列,大部分指标排在第三名,核心问题是广东与前两名的差距较大,而与排在后面的差距较小。因此,总体而言,海洋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与广东经济以及海洋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四)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比较1.广东海域确权工作要滞后于江苏、辽宁和山东。2013年辽宁和山东每年海域确权面积分别达到14万公顷和12万公顷,江苏也达到5万多公顷,而广东仅有6000多公顷。关键问题是,2008—2013年辽宁、山东和江苏海域确权不是增长,就是基本保持稳定,而2008年、2013年广东的海域确权面积明显减少。2.广东海洋保护力度不及辽宁、山东和海南。广东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2008—2013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数量减少14个,保护区面积减少近2000公顷,而辽宁省海洋保护区面积依然保持9860公顷,山东海洋保护区面积一度下降后,自2009年保持上升态势。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并不是平行推进的,且落后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陆地经济发展以及海洋保护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提高海洋治理能力是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三、新常态视角下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较为缓慢1.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调整速度缓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8%下降到2013年的1.7%。广东海洋第二产业稳中有升,2013年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0.7%。2008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49.5%,2013年该比值为50.9%。2.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出现增长乏力困境。以造船业为例,2008年广东修船完工量是112艘,造船完工数量是39艘,2011年修船和造船数量达到最大共512艘,此后该数量开始下降。2013年造船和修船完工数量仅有353艘。此外,石油开采原油产量每年约1400万吨,占广东海洋GDP的比重较大。2009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达到52.5%,高于2013年水平。3.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依然处于落后状态。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是新兴产业或高端临海产业。尽管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及以粤东、粤西海洋生物育种和海水健康养殖产业集群,但广东还没有反映海洋生物医药专门的经济统计数据,这说明广东海洋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新能源方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风力发电虽然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风力发电仅有180万千瓦,规模偏小。(二)海洋研究投入需要增大,海洋创新能力亟须提升1.海洋研究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不到10亿元,2009年则更少,不到5亿元,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是不到20亿元。在研究支出少于收入的背景下,2008—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仅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6%~1.8%,达不到创新驱动研究经费投入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就是研究经费的支出。如果按照人均来计算,广东海洋研究人均经费更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海洋科研人员数量是逐年增加的,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机构有2253名研究人员,到2013年有3250名研究人员,6年增加近1000人。2008年人均研究经费为40多万元,2013年增加到60万元,扣除劳务费用后,真正用于科研的费用更少。2.拥有海洋发明专利总量不足。2013年广东拥有海洋发明专利的总数为527项,比2008年增加160项。总体而言,发明专利拥有总量与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不匹配,与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发明专利,海洋研究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三)海洋管理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海洋保护任重道远增长与保护均衡协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粗放式经济增长使得广东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长此以往,海洋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还可能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源头。1.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海洋监控区的生态多样性较差,需要保护的物种达20多种。2008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有64个,2013年减少到50个,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也由2008年的5701公顷,减少到2013年的3820公顷。2.广东海洋确权面积逐年减少。海洋确权是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大量海洋资源被闲置,海洋资源产权不清,对海洋资源管理能力下降,上述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3.海洋污染治理能力和海洋管理能力制约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海洋保护和管理不足是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未来必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和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篇2

在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由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研究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e. daly) 所著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1996),戴利先生在该书中强调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该论点准确地揭示了生态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于1996年出版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另一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著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教授罗伯特·艾尔斯于1998年所著的《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

在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由贾华强先生所著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6年6月),由潘家华先生所著的《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由刘思华先生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和由洪银兴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正式产生的标志。

二 存在的问题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辨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此外还存在包括定义不规范、内涵的模糊等方面的问题。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的建议

(一)区分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不完全是外部性治理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完全是治理外部性”。所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要围绕着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区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由于生态成本是由代际累积和转移而形成,难以像环境问题那样可以通过对责任主体进行征税来予以补偿。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把重点放在生态成本的降低上,通过实施系统管理,建立和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技术选择与生态系统相对接,通过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来降低生态成本。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的行为而造成的,制度安排的激励与约束性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因此,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解决生态问题及代与代之间的生态成本累积和转移,从而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制度安排的强化应从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两方面着眼。在正式制度安排方面主要着眼于三方面: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中引入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来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方面维护市场秩序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制和行政规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地促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去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完善市场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市场,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要加强观念的转变和伦理道德的建设,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多项指标的协同来衡量经济发展。同时改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01―01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地质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质工作的道路。作为基层地质单位,要认清在调整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措施,实现更好的发展。

1调整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02年起,随着我国矿业形势的好转,地勘单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矿业形势,以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事企不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回顾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历程,一系列改革确实改善了整体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工的生存问题,却没有解决单位的竞争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持续改进和不断升华,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分体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事业帽子”使队上过多的依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来实现发展,导致单位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又走不好“企业路子”,事企双轨运作的体制日益受到约束。

1.2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处于下行趋势

2012年以后,受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矿业地质工作明显收缩,地勘投入逐年下降;在国际矿业形势回暖、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调整到位之前,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难以大幅提高,地质勘查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1.3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由于地勘行业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在行业高涨期,地勘单位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上,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自有矿权的勘查。此外,白有的部分矿权还存在着勘查程度达不到开采要求的问题,在行业市场低落时,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又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1.4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低

单位基本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为基础,以地质服务、工勘施工为辅助,以多种经营等产业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及多种经营产业虽在安置单位职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利润贡献不高,仍未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低,尚不具备支撑单位长远发展的能力。

1.5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较落后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高、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年龄断层现象较严重。新形势下,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问题更加突显。此外,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缺乏、勘查技术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勘查效率的提升和找矿成果的获得。

2新常态下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调整转型的要求,深刻分析新常态下地勘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单位产业特点,按照“地质找矿”与“地质服务”并重的理念,积极寻找社会急需的矿种和矿产地,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开拓民生地质、生态地质领域,更好地发挥地质技术的支撑作用;努力探索关联产业的重组的路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好。

3具体措施

3.1增强意识,推进思想观念转型

实现地质工作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跟得上,新常态下,全队应形成“思想带转型、认识促转型”的发展理念,围绕“五个服务”的总体要求,研判形势、把握机遇、跟踪信息、开拓思路,深入思考自身业务的拓展和转化等问题,从而更加主动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

3.2调整方向,跟进地质工作转型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2022年京张冬奥会”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体”、以地质服务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突破和转型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做好财政出资的基础地质项目;地质找矿工作以有色金属、贵金属为重点,兼顾特色非金属矿产、晶质石墨、“三稀”矿产;推进洁净能源矿产的调查评价;注重老矿山深部及服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加强成矿规律研究,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找寻实现探采一体化途健

2)积极参与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地质服务工作。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京张冬奥会”给河北省地质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服务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水文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的技术支撑作用。

(1)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有序推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安全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围绕建设“美丽河北”以“三区两线”周边和“山水林田湖”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拓展调查与评价、防护与治理、咨询与服务等市场业务。

(2)工程地质。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突发、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灾后治理工作;积极参与省市级重大工程建设;做好城镇化建设项目技术服务与施工工作。

(3)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主导产业引领,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科学“走出去”,让静置的资金和资源流动起来,实现由资源到资本的衔接与转化。

3.3加强管理,助推体制机制转型

单位各项管理要紧扣形势要求,全面加强管理工作。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及时修正,薄弱环节给予加强,突出问题严肃处理,做到科学、规范、合理、高效,将财务、人事、资质、安全等各项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1)财务管理。加强资金运行监管,严格控制预算和执行,完善财务使用报销管理流程,保证资金良性循环;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机制,达到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人员管理。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下功夫,推进全队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夯实人才强队的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鼓励多途径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篇4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全市工业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全县工业带来的冲击,把保增长、练内功作为工作主线,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园区建设、节能减排五大重点,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为全县经济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主要措施

1、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保税收的理念,全面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坚决防止工业下滑。一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把当前困难时期作为开拓占领市场的重要时机,全面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提高产销率。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投融资平台,多管齐下满足资金需求,尤其要优先解决好项目资金问题。县兴旺国司、新京小额贷款公司、红城担保公司要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扩大投融资能力。各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增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三是促进企业扭亏增盈。在全县选择一批重点盈利大户,实施特殊的激励政策。在全县选择一批重点亏损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实行特殊的扶持措施。引导企业推行精细管理,挖掘潜力,苦练内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一季度工业生产实现“开门红”。

2、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要以加快实施纳入国家、部委、省灾后重建规划项目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严格执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对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立一位责任领导、一个县级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三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二是用超常规思维、超常规动作谋划项目,努力解决项目储备不够、开工不足、速度不快、推进不力等问题,大抓项目,多上项目,快建项目,为保增长、止下滑、提速度作贡献。要尽快建成广旺200万吨水泥、匡山100万吨水泥、攀成钢60万吨焦化、达钢20万吨离心球墨铸铁管、南洋1.2亿平方米瓦楞纸包装等一批项目;加快达钢椿树坪钒钛磁铁矿、旺鑫钼矿开发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12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亿明焦化钒资源综合利用、氮肥厂异地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工。三是实施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特别是加快在建页岩砖生产项目建设进度,为灾后农房重建提供可靠的建材保障,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全力抓好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坚持大中小并举,着力扶持重点企业,抓好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达产工作,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小企业上规模。一是壮大优势骨干企业规模。优化完善大企业、大集团服务通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快各类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二是加快培育重点企业。重视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企业,推动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走“专、精、特、高”发展道路。三是扶持成长型和新建企业发展。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有望在年内进规模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和培育对象,通过整合利用财政、金融、政策等优势资源,促使这些企业做专做优、做强做大,不断扩大规模企业总量。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12户;新培育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1户,过2亿元的企业1户,1亿元至2亿元的企业1户;5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2户。

4、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通过“上大关小、扶优限劣”,大力调整水泥、煤炭产业结构。扶持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发展,淘汰机立窑和小水泥。遵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指令依法关闭产能不达标的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促进煤炭产业上档升级和规模扩大。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培育和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东河食品公司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天马丝绸、温馨布业延伸纺织产业链,引导蜀丰薯业延伸淀粉产品加工产业链。三是强化资源市场化配置,适度限制原材料工业和粗加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深度加工。

5、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认真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突破性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明晰园区产业定位。要按照“一区多园、一园一主业”的原则,将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相结合,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二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项目组装配套、打捆投入的原则,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全年新增园区用地1.1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000万元以上。三是强力推进企业入园。按照新上项目、搬迁企业一律进入园区的原则,积极引进项目和企业有序入驻,加快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园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园区建设档次和规模,推动工业经济集聚集群发展。四是加强园区管理。严格执行园区规划,逐步建立园区专业化管理机构,制定出台园区管理政策,努力把产业园区建成优势产业的培育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和体制与科技创新的试验区。

篇5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919年在德国创建的鲍豪斯学派,摒弃因循守旧,倡导重视功能,推进现代工艺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在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提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当时就曾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里,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方式……”如今,随着生态主义日益受到关注,西方理论界提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概念。城市处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而城市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单元,需要维持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联合国第三十八届大会上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她在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环保主义”思想。而在此时的西方艺术设计界,一批富有远见的设计师提出了与“环保主义”相一致的“绿色设计”理念,并对设计中“优良设计”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位”的设计观念。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去需要的能力”。近年来,环境学科提出“可持续性”的概念受到众多相关领域的广泛响应。在城市设计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芒蒂恩(C・Moughti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日城市设计的社会基础。可持续性就是对物质环境没有损害,并有助于城市维持其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麦克哈格(I・L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卡尔索普(P・Calthorpe)等人的新城市主义。都是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思潮的代表。“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给我们这一代一个平衡、健康的世界,而且能够保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在肯定建筑艺术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筑的另一个之前未被发现或强调的属性,即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定义:最初“持续性”这个术语运用在林业学的领域中。它的意思是指某一种培养森林树木的特定方法,即切开树苗的某一个地方,使其自然地生长,在不从未完全清除森林的情况下,使它自己繁殖新生。“持续性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在没有损害满足自己后代需求能力的情况下,去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它包括以下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Needs)的概念,特别是世界贫困地区的基本需求,他们的需求是要优先满足的;怎样在国家科技和社会组织状态的外界局限性的影响下,去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Brundtland定义)。保护我们的星球和它的生态环境,在不受任何界限限制的情况下,满足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持续性的天职。

建筑室内外的艺术性是建筑历史上一个永久的主题。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种流派,建筑设计上的各种思潮都是以艺术性为中心内容。理性主义建筑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功能至上的主张,但当评价时还是会将其以美学的角度进行定义。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化渗透,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将高于建筑的其他属性,上升为一切建筑活动的根本指针,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而建筑设计将是在有利于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出艺术性、舒适性、功能性强的建筑环境。生态可持续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术性将服从于生态可持续性。如果艺术性与可持续性之间出现矛盾,那么首先必须满足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一切又背人类持续发展目标的思想与行为都应该是被摒弃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业不例外,只有在先满足其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同样,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兼顾室内的艺术质量和生态质量,达到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完美统一。比如说,我国西南少数名族的干栏式建筑,就是适应当地炎热多雨,虫兽肆虐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式建筑业是在当地寒冷多雪而又盛产木材的自然条件下从充分利用就地取材,保湿隔热、及时排除积雪等方面因素出发,形成了其特殊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然而起初建造这种房屋时,考虑得最多的也许并没有更多是美学原则,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室内环境舒适度。还有一现现代住宅业是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满足建筑建筑物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的目标。为保证建筑与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往往会衍生出一些建筑设计的新元素,从而带来建筑形象上的变化,如德国弗雷堡的个人住宅,其形式几乎颠覆了普通住宅的常规表现。建筑的布局,体积,构图等美学因素完全是根据回收材料的特定属性以及建筑的能源策略来确定的,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在这个例子中建筑形式的依据已经不是传统的美学原理。而是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设计,衍生出新的建筑审美方式。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渗透生态理念于艺术之中,技术与艺术是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往往结合色彩学、发生学、信息学、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更理性地发现美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性的观念促使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社会价值作出冷静的思考。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观念发展的缩影。人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刘宛.城市设计:生态环境的持续与未来学意义. 2005.

篇6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篇7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地方充分发掘自己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成为各级政府各个地方开发的新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但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城市化问题、乡村空心化问题、农民收益边缘化问题、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宁乡县关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从旅游区居民的视角,研究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制作居民感知、旅客感知调查问卷表,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访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差异,提出策略或建议。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设计

(一)区域简介

关山村属宁乡县金洲镇,金洲镇位于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金洲新区北部,东距长沙城区24公里,西距宁乡县城15公里,南距长常高速互通2公里,具有良好的近郊区位优势。关山村的总面积为6.86平方公里,人口2660人,共626户,用地呈狭长状,南北长达4.5公里。关山因三国时期的蜀将关羽在此屯兵而得名,2009年关山村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改革试点试验区,2013年荣获“国家级4A景区”称号,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期。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访谈

1、问卷设计

本研究沿用李克特测量法,问卷量表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二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三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四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调查;第五部分是开放式问答,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看法;第六部分则是人口统计学部分。

2、问卷调查与访谈

为了获得详尽、具体、真实和到位的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笔者携助手深入关山村展开数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方面,向关山村居民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达到89.2%;访谈方面,笔者与助手几人分别访谈了关山村第一书记和村民,并且获得了关山村区域概况、旅游发展规划、党组建设、领导视察与讲话文件、旅游宣传册等二手材料,并予以整理。

四、实证研究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笔者将问卷数据汇总后输入SPSS17.0软件中,得到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1,大于0.8,量表具备较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量表数据收集与处理之后的结果:KMO和Bartlett’s检验值为0.808,大于0.7,显著性水平0.000,低于默认值0.05,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好,可以展开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分析

1、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在就业、居住、农产品销售以及总体的经济发展方面,关山村居民享受到了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带来的福利,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都是关山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营与开发带来的实质收益的认同度比较低。

2、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关山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感知部分均在3.5以上,可见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确实给关山村的景观、绿化、居住环境、排污、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对关山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感知部分均在2.4-3.5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有待努力和改进。

3、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发展的感知

旅游给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让农村变得开放的同时,也发掘和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但政府和群众之间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关山村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在旅游收益分配与旅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非议。

4、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感知

对于政府对旅游的建设与支持,关山村居民比较满意,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较低,最大的不满还是来自于旅游经济收益比村民期望的要少。从数据中可以得知,旅游类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为无的样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的感知均最为强烈。

五、结论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农户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者、直接获益者,也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农户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系到旅游是否得以可持续发展。当前横亘在关山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户从旅游经济上获得的收益不足、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为此,从以下三方面对关山村乡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来提出建议:

第一要问政于民。通过公平公开地推行选举,修订与解决当地社区及村民在政治权利方面的缺位问题,尽最大力度废除歧视村民的政策壁垒,选举一些代表政治思想较为先进、主观能动性较强、参政意愿较强的优秀村民代表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第二要听证于民。在关山村重大旅游规划、建设与发展问题上开展村民听证会或者民主会,尤其是在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上的问题,要让村民充分发挥话语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第三要让利于民。乡村旅游对采用政府主导+外来投资者经营的合作模式展开,往往将社区居民及村民排除在外,其所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很少。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出要采用社区参与的方式加强社区居民及村民的拥有和控制,让利于民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长久之计。

(二)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多元的建设、治理和改善的过程,当地旅游暂时没有面临容量需要限制的问题,但在环境质量评估方面,需要引进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处理、排污等问题要严格控制,预防第一、治理第二。

(三)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政府和旅游开发者要继续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凝练关山村的旅游文化精神,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当地旅游文化与优良传统作出更精致的设计、更生动的展现,以文化为载体,开发更具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倩,段鹏辉.浅析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J].价值工程, 2010,29(8):241-242.

[2]钟林生.可持续旅游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论题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3):6-7.

[3]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4.

篇8

引言

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今,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由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等因素,当前的房地产开发中呈现出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并将最终影响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成为房地产开发研究者们研究的新课题。

近年来,兰州市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兰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备受关注。本文借鉴国内外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对兰州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构建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和预报,为加快兰州市城市化进程,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比较低,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随后协调度有很大的提高,2009年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增加到0.4806,处于不太可持续的水平,到2010年兰州房地产发展基本可持续,而2011年的协调度达到了0.6851的水平,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比较可持续。从图1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趋势是协调度逐年在增加;兰州市房地产业发展从不协调向协调过渡,并向更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迈进。

(二)建议

1.继续培育和保护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目前,兰州市经济的成长正处于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转变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很显然,只有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才能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中,要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要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居住区环境。

3.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兰州市应通过深化改革,出台政策,制定适应兰州市住房实际的保障措施,消除一切阻碍市场发展和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政策,完善和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不断提高职工购买商品房的支付能力,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篇9

二、环境保护需要打“持久战”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本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保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对加强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环境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还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新晨

篇10

[4] 袁胜军,黄立平,王宁,等.对上海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1):7-9,12.

[5]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6] 蒋亚杰,石正方.台湾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1-96.

[7] 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8]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篇11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篇12

我国披露上市公司的环境报告当前主要通过三种载体:一是依据沪、深两市交易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以下简称《中》)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依据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规范强制16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环境报告。三是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许一青,张长江,2014)。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指出GRI于2000年了第一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1),随后在2002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了G2、G3、G3.1和G4,这使得GRI更加完善。

Dawkins和Ngunjiri(2008)对比了南非100家企业与福布斯前100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发现总体上南非的企业要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频率上更高。国内学者张长江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研究,其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来自《中》。刘莎对中美不同资本市场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价和比较,其对报告的评分体系主要以G3.1为基础设计,进行分析对比。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载体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相对缺乏,且规范标准相对缺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选择标准

可持续发展报告因为具有自愿性,所以并没有像会计标准一样的准则制定规范。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制定比较晚,当前较常采用的标准包括《中》等。

G4继承GRI一贯的多方利益原则。G4涵盖了企业、劳工、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与资本市场等,以确保能够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期待和利益,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利益群体。G4中常规标准披露部分包括:战略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际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G4中分类标准披露部分包括: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和经济绩效指标。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选择标准的对比

中外两份指南虽在整体内容划分上各有其特色,但其实质是相互重叠的,经过对比发现报告的开篇所需披露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有;企业简介(机构概况)、报告规范(报告概况)、高管致辞(机构最高决策者声明)、绩效对比等。

《中》以中国大型企业CSR报告为出发点,提供其简便性,以此鼓励更多企业来积极地进行环境绩效的披露。而G4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关注报告的实质性,编制要求较高,数据性强。上交所与深交所的社会责任指引则分别根据《中》有所增加,其中心思想仍是鼓励企业对环境绩效的披露,而忽略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尽管GRI已经开始针对不同产业部门推出G3.1的辅助指引,但原则上G3.1仍是一套缺乏弹性的指南。G4在上述规则中有了更新的改进,不再要求企业对所列示的指标进行逐一的披露,而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完善的披露。G4也建议企业针对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议题进行分析,确定哪些议题对企业而言最相关,此举将使得报告方和报告读者群专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那些他们真正希望了解的方面。这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具有战略性、侧重性、弹性和可信性。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内容比较

本文重点在于重污染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问题的调查,未考虑上市公司所处经营环境影响,因此,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重污染行业的国内公司的对外报告与对内201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的调查范围,然后共选取8个上市公司的近几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对比综合,建立统一的评分标准。~交所选取中国石油(PTR)、中国石化(SNP)、华能国际(HNP)、广深铁路(GSH)、中国铝业(ACH)等8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样本。

针对于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规定的不同点,建立评分体系,创造尽量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一点上借鉴了刘莎(2013)的评分系统对新的G4进行了指标统计。本文借鉴的分析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分表共涉及G4分类标准的三大项和常规标准披露的七大类项目,包含10类指标,即战略与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质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经济绩效指标等各项指标合计92项评分细则。细则是通过阅读每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照以上92项评分细则,根据其内容进行评分;对于每―项细则,若报告中详细披露计2分,简单披露计1分,未披露计0分;将各项分数加总后得到此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最终评分(刘莎,2013)。如表1,不同公司和不同指标在两个交易所的得分情况比较如图1所示。

按照以上的评分规则,对纽交所、上交所的8个样本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详细评分,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说明,以下将对披露内容的分析对比的异同点进行阐述。

(一)相同点

第一,对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业绩指标在中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均进行了披露。各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经济绩效下的直接经济绩效、市场形象和间接经济影响的披露状况上基本一致;第二,“机构概况”类别的披露状况在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差别不大。样本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基本都披露了公司简介及可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各项奖励,但是报告期内组织规模、结构或者所有权方面的重大改变并未披露;第三,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产品责任”的披露状况几乎一致。

(二)不同点的对比

第一,与纽交所4.4相对高分相比,企业在国内交易所中的可持续报告对“战略及分析”的披露仅为0.6。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都采用了“董事长致辞”来进行分析,并且以上两个细项分别囊括,在国内的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此很少有披露;第二,国内证券交易所的可持续报告对“环境指标”的披露仅占纽交所的43%。对环境的披露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披露的核心部分,然而来自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能源的使用状况披露仅为1.2,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般会使用数据披露能源的使用情况,而国内仅仅提及“降低能耗”等类似文字描述,空洞且无专业性可言;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的总用水量以及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的总量则采用数字计量,而国内的用“节约用水”等模糊性词语;纽交所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60%以上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而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仅有1份对此进行了简单披露;对于废气、污水和废弃物的披露,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温室气体、氮硫化物排放量进行了数字或者以表格的形式披露,而国内的样本中只有4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其余的都仅用简短的文字进行了说明,缺乏说服性。在“环境业绩指标”上,由于定量分析的不足,国内环境绩效披露信息存在严重不足;第三,与纽交所的21.8的分数对比,上交所的可持续报告对“劳工实践”的披露与其二分之一不到。纽交所的报告均有较大的篇幅对员工方面的信息的披露,采用数字、图表等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员工的总人数、员工的男女比例、员工流失人数或流失率、受集体协议保护的员工比例等情况,而国内的报告对此进行的定量分析很少,仅以抽象的文字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与纽交所相比,国内证券交易所的所披露的可持续报告对“人权”的披露差距高达90%。

四、总结不足与提出建议

(一)总结不足

根据分析,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第一,企业“战略及分析”披露的缺乏;第二,缺乏对“环境绩效指标”的定量披露;第三,“劳工实践”披露的缺乏;第四,“人权”指标的欠缺。(5)回避负面信息的披露。

(二)提出建议

针对国内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的问题,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性的改善:第一,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编制标准均比较粗略,未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加以规范,导致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形式重于实质”(刘莎,2013);第二,上市公司应积极主动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声誉。第三,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应该加强。

⒖嘉南

[1]GRI.The 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Main Features of G4[EB/OL].https://.

[2]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改进与启示.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

[3]吴平.徐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实践及发展前景展望――以宝洁公司为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4]许一青.张长江.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案例分析.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5]钟德明.G4的变化[J].WTO经济导刊.2013(8).

[6]刘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基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应用的中美比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7]丁丽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基于金属、非金属行业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12(4).

篇13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innovative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定,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对旅游资源掠夺开发的短视行为,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迅速地损坏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了景观衰退,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刘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2004)。张迎春等的《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2004)。丁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2007),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如李山梅的《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付向阳的《浅论西部旅游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2002年),史本林的《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都说明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2 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法律的忽视与不完善 我国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法律是极不健全和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贫乏。我们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资源的立法,更没有针对世界遗产进行的专项立法。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其后果就当然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违法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对那些决策造成旅游资源永久性破坏且无法恢复的责任追究的问题,应当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2.2 多头管理模式 在我国有非常之多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有126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百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而在这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文物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局管辖,自然保护区则有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水利总局管辖。在各旅游景点内很容易出现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局面。特别是在利益诱导下,各管理部门对于收费、立项等有利可图的事项争相管理,对那些要担风险、负责任的事项则互相推委、互相扯皮,一方面导致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给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3 利益驱动造成旅游资源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点的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景点的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建设、开发乃至对资源的日常维护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专注于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必然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在大多数的景点都存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拿景点维护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其所得收入也没有用于景点的维修和保护,而用于新的项目投资。景点的游客是越来越多,对于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景点的维护资金却不能到位,只能眼看很多珍贵的遗产逐渐的毁损。

2.4 盲目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有盲目跟风的不良现象,什么地方、什么行业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竞相上马项目,而不管该行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已经饱和。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招徕游客而开发新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人建造与景区不相适应的项目,破坏整个景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地方官员想方设法开发出一些项目吸引游客,比如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新建景观既不符合严格的旅游资源概念又浪费了国家建设资金,有百害而无一利。

2.5 游客旅游观念存在误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客观的说,各景区管理者大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很多游客的需求。除此以外,公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相当的薄弱。很多人都认为旅游资源保护是管理者和专家的事,游客到景点来就是来享受美的事物的,怎么方便怎么来,只管自己玩的尽兴。所以就有了爬到雕像上拍照,随意触摸文物、壁画,破坏景观设施,随便乱涂乱画的现象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景区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还极大的破坏了旅游资源,增大了旅游资源保护的难度。

3 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的理论基础。

罗马大学的DINO DE UITERBO教授的于2001年提出“保护环境,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在生态多样性、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让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部门要进行定量环保研究,分析未来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对策。

意大利莱切理工大学STEFANO DE RUBTRTIS教授的“开发就是保护的理念”(2002.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W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意大利国内古城堡分布广、数量多。为了保护城堡,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他建议意大利政府以国有方式购买古城堡,将古城堡改建为饭店。通过古城堡饭店赚来的钱又去收购更多的古城堡。这就起到了既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又获取了经济效益,用赚得的钱去再开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

我国的覃建雄教授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0)构建立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与概念性框架。

覃建雄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集,并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图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旅游地社会持续性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图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以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为手段,以旅游地社会持续进步为目的,使旅游地社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4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开发模式、发展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目前各国已达成了以下共识: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为手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使旅游可持续渗入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依靠旅游者素质的提高与自觉配合,依靠投资者与社区在开发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合作,同时还要在自身管理工作上跟进,强调规划先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和行动计划,旅游与环保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精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4.2 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大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 注重旅游资源、资源地和旅游客源地区的文化特征,寻求本地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沟通桥梁、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必须从旅游客体入手,实施多元化、多类型、多文化、多视角的旅游产品战略。主要思路如下:①注重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形象导向;②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③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促销;④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⑤在旅游活动开发中注重旅游地方文化表现;⑥旅游地人造景观的文化内涵性;⑦通过服务过程表现本地文化。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4.3.1 建立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应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旅游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和目标的协调。

4.3.2 建立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①针对旅游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②加速自然保护法规建设,强化统一监督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确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促环保、以环保促效益。

4.3.3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规划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旅游规划基本法。建议出台《旅游规划法》或《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②明确与旅游规划相关行为的法律性质,克服旅游规划中重视不足及认识片面等问题;③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各地区旅游规划应纳入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项规划相协调,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4.3.4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可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及宏观监控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水平、能力进行定期评价;②制定线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③开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体系;④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测体系;⑤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统计报表制度;⑥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制度;⑦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各级目标责任制;⑧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控的组织实施机构。

4.3.5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体系 ①加强绿色营销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配合、支持并参与绿色营销;②加大绿色营销工作力度;③加快绿色游营销人才培养,加强绿色营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绿色营销人员素质,增强绿色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同时,加强绿色营销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使绿色营销有的放矢,并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有效地开展;④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绿色营销涉及旅游产品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旅游产供销各部门应有明确的“绿色”概念,按“绿色”标准来生产、检验和销售产品,力求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绿色”标准和要求。

4.4 旅游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旅游接待有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推进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都是必要的。“规范化服务”的实施,能把各个服务环节上的动作协调起来,使复杂的服务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保证基本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包括癖好服务、灵活服务、心理服务、自选服务、意外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面。能让各种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要求乃至有所想而未敢开口的意愿在不出格的框子内尽量得到满足,游客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满意,就会成为这个接待单位的宣传员和回头客。“情感化服务”,包括语言沟通和情感沟通,核心是要把对客人的尊重、关切、体贴全部溶化在谦恭随和、善解人意、机灵麻利、办事稳妥、随机应变的服务之中。有规范化服务作基础,再在个性化、情感化服务上下功夫,旅游服务就能广泛赢得游客。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永续发展。

注:本文为作者硕士论文《中国——意大利旅游资源开发比较研究》摘选.论文是作者在意大利莱切大学培训期间参与导师STEFANODE RUBTRTIS教授主持的“中意旅游潜在需求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61-63.

[2]张迎春,刘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

[3]丁水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