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由此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像修炼一门内功。只要我们日日修习,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高度,积极面对情绪的正负极,拿出勇气,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1 生活能力与交往能力弱,导致暴躁、易怒、自卑心理
首先应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家长过分溺爱,刚进入大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会与人沟通,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流。任性自私,自由散漫,不少学生因交流困难而在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极其缺乏起码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学生在宿舍平时为一些琐碎小事经常吵闹,互不相让,相互气氛紧张,不能将自身融入集体,不能适应环境,处处抱怨,遇事偏激,不能有效的沟通。班上曾有赵辰同学早上没来上课,班主任及时联系学生并向家长告诉学生情况,本人只是在宿舍睡懒觉不起,家长说服之后,速来教室,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内疚,反而冲进老师办公室勃然大怒,冲着老师歇斯底里起来,就是嫌老师找他家长了,智力能力还处于小学生阶段。没教养,没素质,起码做人都不会,更谈不上做贡献,可悲啊!
这种人平时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不能尊重长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抵触学校,抵触老师,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压力多大,都应学会接受现实,适应社会。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的思维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伦道德、法律法规,脱离了真善美,那么你怎样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倘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势必会导致人格障碍。我们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思维,善良,积极向上。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情绪,领会幸福的滋味。
其次,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做事不细心,不认真看通知,老师说什么不明白,不理解,就会用嘴,不用脑子,一件事要重复说很多遍。每年学生征兵入武,需填报名表,身份证号竟然还能写错,或少写家庭成员,不认真检查,还让老师反复修改。我们国家就是靠这种低能力、低素质的学生来保卫吗?对自己却不负责任,更说不上对国家负责真是令人担忧。
2 关于专业学习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生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任何专业,只要学的足够好,热爱你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只有少数同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电脑、手机,让自己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间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读点经典,专注做事,无所谓是否成功,起码对得起光阴。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提高的。在大学期间,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将来步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更好的适应社会。
如今生活,用实力说话,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得有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靠本事竞争。只是能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品味、眼界、价值观等,这些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这样于外能赢得别人尊重,于内得以心安,你要抓住机会,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当一个平凡人,怀一颗平和心,做一件平常事,不好高骛远,简简单单的生活,抵挡各种诱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压力多大,人都要快乐,调节自己不良情绪。如果处处跟自己过不去,对看不惯的过分追究,做人做事宽容些好,古训“欲乐,莫过于善”。“善”这是宽容的豁达的意思,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小事上不要太苛刻。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积极分析,调整心态。只有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享受快乐和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篇2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高校教育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应该由多方人员组成。除了一支由德育、心理、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外,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由校、系、班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校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2-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其在精神上所带来的新的困惑与考验。针对物质社会带来的“文明症状”,“乐活”一词顺理成章地走入人们的生活,渗入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并被年轻人广为推崇。“乐活”即LOHAS,意为“健康、快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向人们传达积极、快乐、包容的心态,推广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和价值的最大化。“乐活”理念作为一种较时尚的生活态度,它所宣扬的关心自身、关爱他人以及关注社会的精神,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信息和精神产品最敏感的接收者,他们更容易接触“乐活”主张,更容易受到“乐活”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内在发展动力等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挖掘“乐活”理念中有益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乐活”理念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乐活”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活泼开朗、真诚热情、事业心强、有创造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一生的财富,它促使人们客观地评价自我并拥有积极、自信、阳光的心态,促使人们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挑战,促使人们树立切实可行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需要更积极的心态、更长远的规划、更勤奋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乐活”理念主张积极乐观生活,崇尚自由创造,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亲近自然并保护周围的环境,支持绿色饮食和简约消费,热心于公益事业等。而这些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且需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在高校实施“乐活”教育,将社会发展的趋势贯彻到教育中来,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个性,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是人们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一个人要想获取事业的成功,达到自我实现,不仅要对周围的世界有客观的认识,更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也应能客观而全面地看待问题。
“乐活”主张完善自我、积极创造、终身学习,在大学校园实施“乐活”理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症状等,并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友情和爱情的关系,正确对待与异性同伴的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个人潜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胜任各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否则就会跟不上时展的节奏,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等不良情绪。
“乐活”主张努力进取、强健体魄、友善待人、调控情绪、绿色环保、热心公益、亲近自然。这一理论倡导个人应努力挖掘自身潜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不轻言放弃;应与人为善,理解他人,懂得分享;应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宣泄不良的情绪和表达良性情绪。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没有战场和硝烟的和平时代,是父母的“掌中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乐活”理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4.大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学习、发展、成功的前提,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客观条件为己所用,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功。
“乐活”主张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对自己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这一理论的倡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内在成长的动力,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就自我的关键所在。在高校推行“乐活”教育理念,可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可以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能力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志向,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的目标。
二、“乐活”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1.以政策实施和领导支持为前提,全方位保障教育实施。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是实现一切教育的前提保障,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是形成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环境的关键因素。2008年10月,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共同主办了2008中国青年“LOHAS”时尚文化论坛,并首次了《2008青年“乐活”主张》,达成了“完善自我”“阳光生活”“自由创造”等12项共识,力求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形成“和谐、健康、可持续”的“乐活”生活理念,促进青年健康、全面、和谐成长。随后,很多高校团委纷纷响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传和倡导“乐活”理念,使大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乐活”理念,更直接地感受“乐活”理念的魅力。为使“乐活”理念能够在高校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推广,让当代大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满足感,能够以阳光的心态去正确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各高校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有利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场所,并投入活动开展所需的相应经费,购置心理素质教育必要的设备,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和配套实施方案,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任务、内容、工作原则、方法或途径、队伍建设和工作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2.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构建网络式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具体工作包括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个别、团体心理咨询,承担心理健康教学任务,承担心理委员及心理社团团员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工作等。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乐活”理念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情绪的管理、交际水平的提高及个人潜能的开发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链接学院、各系、各班,可形成一个立体式网络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乐活”理念中积极的教育意义,在网络式教育模式中充分整合各种有利教育的资源,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多渠道渗透“乐活”理念。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不仅便于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可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掌握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的方法,并将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内化到个人心灵深处,帮助学生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课堂教学,可让学生系统了解“乐活”理念的主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并激发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可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利用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丰富教学、利用现代化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亦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设计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配以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以主题团体活动为支撑,多形式吸引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搭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升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保持充实愉悦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主题团体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乐活”理念的积极意义,深入挖掘“乐活”理念的积极内涵,宣传和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各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等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5・25”“11・25”等主题心理健康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氛围,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内容,使学生与同伴、与社会、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定期开展案例讨论、读书研讨、主题团辅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点滴中。
5.以全员教师为榜样,身体力行感染学生。“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基本准则,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队伍建设及集中全校教师的育人合力越来越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职工的全员参与是营造心理素质培养环境的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的责任,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要提高对心理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加强国民素质和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高度来理解和投身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在积极倡导“乐活”理念的教育中,高校各科教师也应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教师可通过自身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在积极倡导“乐活”理念的教育中,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全员参与开展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全员参与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乐活”理念倡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家,2011(23).
篇4
一、开展心理测量, 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测量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主要途径。截止到现在较为成熟与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般健康问卷( GHQ )等。这些量表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是科学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 我们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共计发放问卷1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0 份。统计分析测量结果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 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 我们还发现, 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越喜欢,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反之,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以上测量研究结果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 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素质优化工作, 还有必要从学生进校开始大学四年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 积累心理素质档案, 这样便于跟踪调查和追踪教育, 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爆发之前能得到疏导和化解, 未雨绸缪,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二、设置心理课程, 进行课堂引导
心理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 介绍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2013年我们学校开设心理学课, 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 开设心理素质培育课对于健全和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设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2013年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师,咨询机构的设立, 推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工作的顺利进行。两年来, 我们通过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 接待了近5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利用课间、晚上、周末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当面咨询, 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 帮助不少学生疏通了心理障碍,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通过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明显存在心理困惑或障碍,却不去走进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怕被同学看到, 担心受到同学们的议论。当前, 无论是社会人员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 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人们认为进咨询室去咨询心理问题那就代表此人心理有毛病, 代表心理有问题,代表着此人不正常。但是我们坚信, 随着我们对心理素质优化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随着心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当大部分人认为进心理咨询室就像进诊所求医问药医感冒一样的时候, 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就会大大凸现。因此, 不管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实际,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当面咨询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 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生的传播手段。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们,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结合大学生这一特点,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采用网络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 这一方式亦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心理素质优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 它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很大的。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其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我校心理咨询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人员通过发表心理文章、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微信互动、留言板互动留言等方式进行。两年来, 我们学校通过微信网心情驿站开展心理疏导, 在互联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系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通过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谈心,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热情、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解答,效果明显。这种通过互联网交流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当代大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心理素质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是否可靠。因此,充分利用开展心理测查、设置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进行网络心育等途径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篇5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1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
1.1 心理素质特点导致评价难
1.1.1 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成分之一,具有内隐性的特点[2]。作为一种内在属性,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出来的,不能直接地被观察到。由于其具有内隐性特点,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个体外在表现进行评估首先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方面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难。
1.1.2 可塑性和养成性
心理素质的可塑性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由于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特点,个体心理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发展受部环境的变化,有提高和下降两个方向。
心理素质的养成性指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3]。心理素质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养成性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需要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因而难度较大。
1.2 多样化的培养导致评价难
高校对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在培养原则和培养目的上是一致的,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从培养内容看,既有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非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培养方式看,既有理论培养,也有实践培养;从培养主体看,既有学校培养,也有单位培养;从培养理念看,既有意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也有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多样化,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1.3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周期较长,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参差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1.4 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模糊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具有基整体性、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综合心理品质[4,5]。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测评能够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加大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2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对策
2.1 针对心理素质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估方式
2.1.1 创造条件让个体暴露其心理素质水平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2.1.2 对心理素质进行动态评估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2.2 界定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比重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3 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8-10.
[3]王淑敏,张大均.关于心理素质训练评价标准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54-55.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37.
篇6
创业能力。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对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也就是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之后能推动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管理经营类知识;三是综合性能力,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总之,创业能力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也涉及到了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驾驭能力、耐挫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要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同时也决定着创业活动是否能做大、做强。
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如果只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但却没有创业行为,那么整个创业活动就是纸上谈兵。换而言之,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行为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就不再有“天之骄子”的优势。从当前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来看,要安置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很大的难度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形势下,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拓宽创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看做是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将自主创业当成是做小生意,因错误认识和虚荣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也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创业意识就成了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选择。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因此,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是否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他们既不能估测风险,也不能承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得到提高。但是,受到现实因素及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仍感动有些茫然,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知从何做起来实现自主创业的愿望。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诚信度不够,耐挫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都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人格教育应不断完善,从而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创业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进而加入到主动创业的队伍中去。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已经是当前时展的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课程管理,丰富创业知识。建设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能对创业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现有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出新的创业内容。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将其重点放在丰富创业知识上,使原有的内容面更宽,对于有意象创业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也吸纳了大批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作为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更多更为真实的社会创业实践来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高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经济师等)素质教师入驻到创业园。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二是,创业园可以聘请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园导师,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学生创业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强大、成熟起来。创业园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学生去尝试的。
篇7
创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具备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理念、具有创业能力,为未来创业作好准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中,由于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成功地开创事业作好心理准备,高校教育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并着重加强创业心理培养。
1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业的艰难决定了创业心理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事业起步都不可避免有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开创前人和旁人所不曾有过的领域,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心的人才会坚持到底,获得最后成功。当前大学生普遍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心理脆弱。因此,高校要使大学生成就人生事业,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开创事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未完全成熟的特征使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生未完全成熟,处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前期,由于大学生有许多是独身子女,心理成熟较晚,仍有许多青春期行为特征,逆反、冲动、不能自控、感情用事。因此,高校要担当起培养他们成材的重担,就必须首先使他们在心理上早日成熟,为未来事业开创作好心理准备。
1.2不良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心理品质不好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动机不纯、信念淡漠、金钱至上、贪婪自私,一遇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稍有所成就忘乎所以,偶有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有的大学生常常为空虚、消沉和烦恼困扰,兴奋时忘乎所以,抑郁时了无生趣,消沉时放纵萎靡,痛苦时万念俱灰;有的大学生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这些,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和大敌。
2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心理的现状
2.1缺乏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缺乏对创业成功的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业的欲望和冲动。创业是有风险的,想创业的人必须对自身能力有充分了解和估计,并能针对自身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业目标,既不盲目冒险,又不害怕风险,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才会创业;有自信,才能创业;有自信,创业才能成功。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不可能成为创业成功者。其次,缺乏创业的责任感。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敢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仍旧很少。
2.2缺乏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坚决果断;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创业者需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1]。欲创业者必须意志坚定,乐于冒险,喜欢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善于变逆境为动力,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能战胜逆境实现目标。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方面,缺乏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于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最后的成功,不仅是创业的成功,也应是做人的成功。
2.3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中的各因素综合发生作用即调节、平衡心理的过程,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一种关照[2]。当代大学生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却缺乏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开拓进取意识不足。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一旦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走上歧途。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表现。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3.1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的心理准备。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
3.2积极的创业心态
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3.3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决断果敢;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
3.4鲜明的创业个性
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做到"内心自由"和"精神自由",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而且心理稳定,不受各种外来紧张刺激的干扰。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
4.1创业思想教育
不同创业价值的动机、理念,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业,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创业环境陶冶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竞争取得自信的快乐,通过竞争战胜孤僻、害羞、怯懦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4.3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活动以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与学习结合,灵活运用各类知识于新的情境,并努力探索新知识的所有学习实践行为的有机组合。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
4.4创业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行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创业者应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对照标准,经常看看自己的心理品质是否符合要求,时时端正自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4.5创业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的了解、更恰当的引导和更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一个人自己掌握自己,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控制。
一是通过课程传授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将心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端正对创业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克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增强创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创业不良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指导大学生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内心平衡,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篇8
1.1 怯场心理
许多高校普通大学生由于自身自信心不足,尤其是裁判经历少或者是裁判难度大(例如:事关双方的命运;或双方在历史上屡有积怨;场上争夺激烈,冲突连连发生)由于比赛激烈,甚至指责裁判,围攻裁判对于裁判经历少极易造成裁判员过分紧张而心理失控。临场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顾虑重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判断准确率降低,失误频频。甚至将正确判罚改来改去直接导致场面失控。
1.2 补偿心理
普通大学生在裁判中偶有不慎,从而造成了执法有误而内心感到愧疚,总想在接下来的比赛里找机会能给损失的一方以补偿,从而将自己失误所造成的偏差“补偿”过来,从而造成在裁判过程中有意识的再出现错判一次,这种做法不仅不起到“补偿”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场面混乱。
1.3 犹豫心理
足球比赛中如果出现比赛攻防节奏快,裁判跑位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球员犯规隐蔽等等情况,裁判员可能出现犹豫心理,不敢吹哨或者是一次错误判罚等。很容易招致双方球员的不满或抱怨,为自身裁判带来心理压力。
2高校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专业方面
对于裁判员来说,高质量的专业水平是公正执法的前提。高校大学生足球裁判员的专业方面薄弱,高校普通大学生裁判员大多是喜爱足球,经常参加足球比赛,但是大多为经过足球裁判的培训与足球专业的学习,往往凭以往的参与足球比赛的经验来裁判足球比赛,在犯规的判罚,跑动、选位情况及裁判员间的配合等方面都有缺失。由于足球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了误判、漏判从而使裁判员造成心理压力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判罚的准确性。
2.2 身体状况
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裁判员执法的体能基础。裁判员在一场比赛中的跑动不逊于一个足球运动员,要承受体力的付出与心理的压力双重考验,所以如果没有好的体能作保障,就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做出各种合理及时的判罚了。高校普通大学生大多是在业余时间从而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等,很难为足球裁判提供坚实的体能保证。
2.3 比赛赛场气氛
高校足球比赛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受到各个学院的广泛重视,比赛的结果各个学院也比较重视,所以比赛会变得非常紧张、激烈,甚或充满火药味。所以在比赛中对比赛中的每一个判罚或者漏判都会引起双方的广泛争议。学生裁判在权威性方面会弱于教师裁判,在比赛场上,在出现裁判争议时,可能会出现对裁判员不健康的行为和言语。从而要求大学生裁判员有更好的控制能力。
3高校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 增强普通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裁判员对自己要进行的工作抱有坚定的信心。自信是裁判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自信心靠裁判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有一个对自我的正确评价,相信自我的进步,不能取得一点小成绩而盲目乐观,目中无人;同时也不能出现一点错误而全盘自我否定。
3.2 加强普通大学生足球的专业学习
高校应该组织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员进行专业的足球裁判培训,可以邀请学校的足球教师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提高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员的裁判知识水平,同时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利用空闲时间到图书馆等收集资料自我学习。认识到在比赛中裁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足球裁判的业务水平,认真掌握规则与裁判方法,公正执法,准确判罚;端正工作态度。
3.3 摆脱环境的干扰因素
高校足球比赛有时非常紧张、激烈,甚或充满火药味,裁判员每一个判罚都受到广泛关注,有诸多干扰因素,来自球迷的,双方球员,教练员的等等。大学生裁判员要努力摆脱赛场的负面因素,比赛中可以采用表情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暗示调节法和呼吸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方法,尽量减少环境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
3.4 不断总结与积累成功经验
与实际工作联系,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准确、胸有成竹地做出裁决。录像法:结合录像进行练习,模拟自己进入裁判角色,并与实际中的裁判员相比较,找出问题,找出差距。在实践中发展提高,争取多担任裁判工作。在裁判后要积极进行总结,总结在裁判中那些是需要保留那些是需要更改的。并随着裁判能力的提高不断参与高一点水平的足球比赛的裁判工作。
高校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员的积极参加将丰富高校足球校园文化,为高校提高坚实的足球裁判人才,同时高校普通大学生足球裁判员也应该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从而促进高校足球运动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分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篇9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载体并加以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格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
二、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学科、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有益地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负有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领域,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积极、有益地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日常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全面地发展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整体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平时封闭孤独,不善交际,自私自利,不善考虑他人需求,不能信任他人,感情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社会适应能力差。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应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诸多欠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薄弱等现象,使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大学理论课应该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对大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进行理论课教学,完善理论课的任务和功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带来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的同时,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非智力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二是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技能与方法,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拓展课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索性,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直观形象的音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答疑与测验等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综合测试、学习资源、交流中心和帮助说明等五大部分。
课程内容理论按章节知识点设计,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知识单元学习,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重点指导,学生可以按类别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和影像学习资源。
测试部分建立题库,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和填空,学生在线可以完成测试,发挥网络出题、联机考试、网上自测、实时评判功能,并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台上通过教师答疑指导,通过师生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点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高校的网络资源,冲破课上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以弥补有限的教学课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岳华.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篇11
一.素质提升才能展现自我
素质是一个人知识、修养、处事方法技巧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在反映。大学生因其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同,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教育方式、信仰、生活习惯差异性很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很重要,以发展为前提,质量提升为标准,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定位,用谦卑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取长补短,壮大自我。大学生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共性特点,为大学生素质提升搭建一个适合的平台。大学生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德性修养、境界提高、心态培育三个方面入手。
德性修养。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德性培育在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有从师学习和自我参悟两种方式。难以想象一个无德之人会顺风顺水,大有作为。无德如无根之浮萍,随波逐流难成参天大树。大学生道德修养在于尊重他人隐私,公私分明,善待万物,乐于奉献,既有宏远的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极为重要,一个人只有懂得爱,学会感恩,才有自律奉献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人的物性角度阐述人性中的感性与自然性,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度,自觉的道德习惯,在扎实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圆融。大学生只有不断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健身明德,也就是只有立德才能树人,使大学生从自我走向利他,在不断反思中推物及人,德性培育在于使大学生一个个鲜活的情感生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境界提升。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其生命境界高远,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一样,但生命与价值显现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人生境界提升的高低和早晚,大学生提高人生境界,首先具有崇高的人生信仰,只有信仰才能使生命焕发光彩,一切奋斗努力来自于信念信仰,敬畏生命,信仰科学,追求服务,人生境界一定高远,境界高远的人其品质优良,行为事迹无不成为后人向他看齐的表率榜样。历史上人生境界高远的人,都是一座座闪耀光芒的丰碑,熠熠闪光的明星。大学生也是凡体肉胎,有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其思想境界应该超越个体的小利益,有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不断从历史文化中品味参悟生命之意,生活之理。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身上感受人性的光辉,感知献身的壮烈。从流传千古的故事中感知无私无畏的大义壮举,更加内省自律,发愤图强。大学生具备了高远的境界,即便身处逆境也不动摇信仰,依然不屈不挠,使平凡的生命充满希望和幸福。
心态培育。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由此可知心态的重要性,心态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心态好的人,遇事不慌乱,从容而淡定,不急不躁。大学生对待学习生活要具有一定的良好心态,才能成大业,做大事,心态与阅历有关,古今中外能做大事者都具有良好的心态,宠辱不惊,淡看一切,既不匆忙如风追赶,也不急躁似火燃烧,大学生如何修炼包容一切的心态。首先要看透生死乃是人生规律,看淡名利是过往云烟,得失只是一时,不必耿耿于怀,良好的心态需要调整,有自己的分寸把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不随人世的沉浮起舞,不为个人的名利得失悲欢,心里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追逐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不依靠投机取巧追逐人生目标,而是靠脚踏实地的步步实现。心态是一个人精气神的显示器,好心态是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基本因素,心态越好越容易成功,反之,心态调整不好的人急功近利容易遭受挫折。心理成熟,精神昂扬,不轻易被引诱而停止奔向目标的脚步,大学生养成好心态是成就人生目标的保证。
二.完成责任担当的能力获得
能力每个人都有,但有大小区别之分,能力是人改造世界的武器,是体力与脑力的融合,能力获得一靠学靠实践锻炼,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之后理论联系实际,出力流汗尽心实干,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也有创造生活的义务,人不可能独立于世外,在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应尽该尽的职责。责任担当与能力成正比,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能力包括魄力和耐力,魄力是敢作敢当的胆识,勇往无前的力量,耐力是干事创业坚持到底,有能力的人不会半途而废,大学生强化能力要从体能、技能、兴趣三个方面入手。
体能锻炼。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质较弱的问题。这与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虽然先天体质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因素,但后天的锻炼是强身健体的唯一路径,现在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大学生好吃懒做,有规律的合理饮食供给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才会气血流畅,大学生生活习惯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应该本着为子女未来着想,放手让子女锻炼才是真爱,怕子女吃苦受累是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大学生体质较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只关注分数成绩比拼 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故意挤占学生锻炼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生体质较弱的现象发生,没有好的体能,一切无从谈起,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养过剩又欠缺锻练是最根本的原因,加强学生的忍耐力,强化体能锻炼,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鼓励大学生热爱运动增强体质是对国家未来负责,绝不可马虎掉以轻心。
技能掌握。技能是人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理论和劳动实践中掌握本领,技能是立身之本,创业之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2]。大学生技能掌握,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劳动观,少琢磨不吃苦便有享受的腐朽没落思想。其次大学生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能觉得人生漫长,浪费时间,挥霍青春。其实人生百年不过一瞬之间,趁着年轻精力旺盛,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锻炼体能技能,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劳动,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古代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万般技能,因赶不上好的时代无用武之地而空叹。当代大学生要利用珍惜这难得的盛世机遇,比学赶拼掌握技能,改变生活,创造生命价值。全社会要努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予大学生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对形势有充分的把握,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展现才能的场所,大幅提升技能,为将来建功立业做准备。
兴趣开发创造力。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创新,兴趣是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大学生只有在兴趣中才能找到学习快乐,在实践中找到劳动快乐,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发生兴趣的事情必须一是健康,二是有发展潜力的,三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做一名与众不同的自己,兴趣很关键,兴趣是实现自我创新创造的前提。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正确看待纷杂的社会生活,不对有害的事情发生兴趣,拒绝诱惑,把兴趣喜爱集中起来,不浪费时间、精力和青春年华,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不断依靠自己的兴趣支撑,开掘潜力,立足现实又创新超越现实,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天赋,努力做出常人难以完成的业绩,将人生高度提高一个又一个的新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一、当前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高校应将引进人才消化吸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当今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大力引进硕士、博士、教授、院士。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应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人才科研-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让科研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学科从教育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真正达到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的。另外,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应适当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让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和教育学专家做评委,指出具体的教学不足,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快速成长。针对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能力差的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从制度上保障进修或深造教师在深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2.摒弃僵化的教学目标和陈旧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仍然非常传统,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学生完成升学目标。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不断重视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不少学生只能选择进一步考研、考博,因而,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教条化、条块化,学习过程中背死书、死背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学习目的产生的效果离真正透彻领悟知识体系,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从当前高校教学形式的角度讲,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面,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运用研讨式、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但是,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即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
因而,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是要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死背书、背死书。教育学生彻底摒弃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二、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创新型大学的校园环境
1.高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也包括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需求的调查,不断更新和更换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软硬件资源。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切实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有序运转,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给予工作任务并确立验收标准,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实践氛围[4]。
2.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方向,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大各项投入,同时设置适当的评估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加经费支持;适当减少非必要的专业课的课时量,留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有探索性的专业课程设计与研究。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锻炼。另外,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组建学术团队去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性研究,并鼓励本科生参加进来,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这样也使高校能够逐渐打造有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学术团队体系,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从而发展和壮大本校的学科队伍结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性质的高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避免同类院校专业特色相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同、专业课的设置完全相同。应当做到即使同类工科院校的相同专业,侧重点和培养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同高校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扬长避短,而最应当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高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2-17-18)、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材料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JXJG-11-17-10)、九江学院2011年度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1-02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工程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科技全球化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因此,难以符合和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综合化发展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工程理念已在工程教育界受到重视。[1-2]
一、大工程观与科技创新活动
1.大工程观的提出
“大工程观”作为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之一,其渊源是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乔尔·莫西斯提出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改革美国“过度工程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体系,“重构工程教育”,“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的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工程不再是局限于狭隘的科学和技术内涵,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含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协调的“大工程”。[3]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大工程观就是要求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新挑战,工程教育观必须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目前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只有真刀真枪地深入工程系统,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才能避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应用的弊端,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需求反映在学生的能力方面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厚基础,宽口径;二是能诚实守信,适应性强;三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五是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素质。培养学生以上能力的途径除了课堂学习外,完成课外学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
2.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相关机构和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思想创新,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协会兴趣小组活动等。另一类是实物、成果创新,比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开放性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尽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并且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仍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样,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学校对工程实践的投入不足,工程型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不全;科技创新的成果流于形式的多,转化率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5-6]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能够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工程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最终目的。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工程知识的继承发展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提供了舞台。如: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先要认真选题,通过文献检索、市场调研等确定自己的竞赛题目,然后设计方案,进行上机演练、调试、修改完善、产品制作,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完成产品期间,要和老师、同学、公司、专家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打交道,学生通过与他人交谈、交往、联系,学习了待人接物的道理,锻炼了个人处理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指挥协调管理能力。
三、架构基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1.积极营造创新气氛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前提
营造创新氛围是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学校的校报、学校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都要向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有思考、有综合,也有创新;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多出综合性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要在科研活动中吸收学生,参与到课题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保障
完善相关制度是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实施、条件保障单位和部门的职责,成立学校层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实验中心以及相关学院之间的相互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和相关待遇、经费、工作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的老师,要建立和完善在成果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选、出外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则从课外学分的认定、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面制订奖励制度,从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3.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教学科研资源,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特别是由二级学院分管的具有共享性质的大型加工设备、分析测试仪器,应该由学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配置充足的专项经费,加大对一些创新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和专业比较密切相关的企业要舍得花精力和一些费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到实施要严谨求实,每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培养哪种技能必须明确,能够体现育人特色;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结合实习企业情况自选题目,指导教师把关等。
4.分阶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重点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持续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阶段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属于启蒙认识阶段,适合于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基础学科学习时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是比较缺乏,但大一的学生有热情,精力旺盛。学校要下力气,做好前期工作,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兴趣。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101期,从开办至今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外交官、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在弘扬九江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师生的学术和文化视野、启迪人生智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属于认知阶段,通过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从学生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入手,经常举办一些专业化、体现学校特色的、与学科设置相匹配的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九江学院每年都举办全国3D大赛选拔赛、三维数字设计大赛和信息技术水平大赛、钳工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通过比综合素质,加强课题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较高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属于实践阶段,由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由于九江学院积极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以及全国的学科竞赛选拔赛,学校在师资力量、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新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根据获奖等级进行成果奖励,以此来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属于实践提高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熏陶,创新意识逐步成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九江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发展要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从2010级开始,学校开展了课外学风的选修工作,要求本专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后还应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形式多样,有毕业综合技能测试、开放性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另外,学校在申报成功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托,认认真真地选拔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准工程师培养,在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名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四的课程全部在企业完成。以工人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力争使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顺利进入岗位。
5.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型工程类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过程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8]通过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聘用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先后聘请中铁集团大桥七处、昌河集团、6354所等企事业单位的高工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部分教师分别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学院采取了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这种“双师型”队伍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源头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直接参与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2012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西赛区预赛中,参赛作品11件,参赛人数48人,荣获第五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二等奖1项,江西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第七届全国应用技术水平大赛中,荣获机械设计CAD全国二等奖1项。目前,2009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部分学生正在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和中船工业集团6354所作为江西省教育厅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同学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他们从2012年9月入企,经过了许多岗位的培训,目前已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是企业或研究所的产品开发或实验数据整理。有些同学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几乎和硕士生相当,要学习ANSYS分析软件、学习机构设计软件Pro/E、UG及产品加工、制作,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总之,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制订完善考评机制、树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9]
参考文献:
[1]仲伟峰,何小溪,慕香永.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38-39.
[2]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3]张保森,王章忠.大工程观视野下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9-20.
[4]杨琳.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2):100-102.
[5]章启成,潘彩霞,陈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工程观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68-169.
[6]朱育锋.大学生“四段式”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