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个人理财投资规划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輪回,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如此的重復,如何輕松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做的更好?也可參考一下如下的財富建議。
一、盡早投資
您可以三十歲建立教育基金,也可以四十歲建立養老基金,但是您是否知道晚7年出發,可能要追一輩子?
choicedesignFancydesign
投資要獲利,一定要先行。就象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提早出發的,就可以輕松散步,留待後來出發的人辛苦追趕,這就是提早投資的好處。
假如您20歲起就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平均年報酬率為10%,投資7年就不再扣款,然後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了60歲要退休時,本利和已達162萬元;而假如您26歲才開始投資,同樣每月500元,10%的年報酬率,整整花了33年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積到154萬!相比之下,早投資是不是更輕松?
另一方面,投資一旦開始,就千萬別停下來。時間越長,投資的效益就會越顯著。假設您26歲都沒有停止投資,而是繼續堅持每月投資500元,那麼,到了60歲,累積的財富將是316萬,幾乎是2倍的收益!時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師,它對投資結果的改變是驚人的。
二、長期投資(定期定額)
每個月給您100元,能用來做什麼?下一次館子?買一雙皮鞋?1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吧。您有沒有想過,每月省下這100元,您也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呢?
如果每個月定期將100元固定地投資於某個基金(即定期定額計劃),那麼,如果在基金年平均收益率達到15%的情況下,堅持35年後,您所對應獲得的投資收益絕對額就將達到147萬。
過去,銀行的“零存整取”曾經是普通百姓最青睞的一種儲蓄工具。每個月定期去銀行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過上幾年會發現自己還是小有積蓄。如今,零存整取收益率太低,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如果我們把每個月去儲蓄一筆錢的習慣換作投資一筆錢呢?結果會發生驚人的改變!這是什麼緣故?
由於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復利的作用,投資金額的累計效應非常明顯。每月的一筆小額投資,積少成多,小錢也能變大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一個好的習慣,可能帶給您意想不到的驚喜,甚至會改變您的一生。
更何況,定期投資回避了入場時點的選擇,對於大多數無法精確掌握進場時點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既簡單而又有效的中長期投資方法。
三、組合投資(資產配置)
俗語說:“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分散投資卻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策略。
如果您只買了1只股票,一旦選錯,賠個精光;但您如果買的是20只股票,不太可能每只股票都漲停,但也不太可能每只都大跌,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漲跌互相抵消之後,結果可能是小賺或小賠。顯然,全部的錢投資在1只股票上的風險,比分散投資在20只股票上的風險要高得多。
除了在一種資產類別中進行分散投資以外,您還可在不同的資產種類中選擇多種投資方向,如股票、債券、現金和銀行存款等。選擇風險收益特征不同的投資品種構建組合,您可以兼顧風險與回報。例如,一個股票占40%、國債占40%、定期存款占20%的投資組合,1996年至2003年間的平均年回報率為9.07%,高於100%投資於定期存款的組合;同時,其標準差(衡量回報率的波動程度)卻遠遠小於100%投資於股票的組合。
四、優質投資(相信專家)
基金將會是個人長期投資理財過程中,一個非常好的幫手。門檻低,通常最低的定期定額計劃只要100元至300元每月。而從中國開放式基金誕生的2001年至2005年,中國的股票型基金連續5年跑贏了大盤,基金經理的專業投資管理能力得到了有力的證明。站在投資專家的肩膀上,您有機會賺得更多。
篇2
麦肯锡公司曾预计,2002年中国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市场的税前利润将达31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虽然这一预计显然高估了一些,但国内“理财热”的兴起却是显而易见的。表明,理财热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点因素:
1.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1978—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6.4%。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与1978年的57.5%相比下降了19.6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共计10.7%,年均下降2.1%。显而易见,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之后,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资金满足其他方面的消费。
2.住房、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最近几年国家推出的货币分房化、教育产业化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也激发了居民理财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必须自己面对怎样实现家庭的购房计划、保障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自己的健康以及安享晚年等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家庭财务计划和投资计划,即我们常说的理财规划。
3.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近百年的历程。从金融品种看,股票基金债券等常见的投资工具都初具规模。截止2002年9月,我国深沪两市总市值达4.4万亿元,上市公司数有 12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850万户。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既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又为人们的理财规划提供了可实施的投资渠道。据中国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对800人做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人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PA18个人理财网站专业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是无计划分配资产的;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意见,自己理财;25%的人愿意接受服务委托理财;70%的人认为有必要时常对自己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估;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顾问费。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是热切而且比较成熟的。
(二)供给方:应对市场竞争,提供增值服务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而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各公司最有力的竞争武器。近两年来,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我国寿险业的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2年10月底,全国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 832.4亿元,同比增长约 70%。分红类保险等新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达624.06亿元,市场占有率52.58%,同比增长1057.48%。国外成熟市场表明:无论是分红险还是投连险,该类非传统寿险都是未来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该类产品的成功销售非常需要销售人员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综合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将产品销售给能够承受投资风险,有理财观念和理财需求的客户,否则后患无穷,国外市场经验就是如此。
此外,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是提供理财服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而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具有更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想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壮大自己的个人理财服务队伍,提供优质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
(三)中介方:未来潜在的理财服务供给者
虽然我国新兴的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专业中介公司找到了长久稳定、附加值高的主营收入。据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都在积极策划提供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以中介人的独特位置来彰现自己从事理财业务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有效武器。
二、国际上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概况
(一)CFP服务理念对寿险业的影响
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就不能不研究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理财规划职业资格,2001年全美职业资格中排名第一。尽管CFP不是寿险专业从业证书,但是在国外,获得CFP证书的人中,有70%以上同时持有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资格证书,CFP天然地同寿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相联系。虽然寿险从业人员中CFP的总量有限,但CFP所倡导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方位的理财服务理念却深入人心。国外的寿险公司,如友邦、纽约人寿等公司一直致力于理财规划服务的研究和开拓,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服务。
(二)亚太地区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状况
在亚太地区,人们习惯称理财规划为“财务规划”。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都是国际CFP理事会成员,因此这几个国家的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渐成规模,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正成为新世纪寿险业务员的转型目标。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亚太寿险大会上,理财规划的挑战与角色定位成为此次大会的主轴。马来西亚2002年推出了“最佳建议规范”和“独立财务顾问”制度,要求寿险业务员必须收集客户充裕的资讯以后,才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寿险产品给客户。新加坡从1988年要求寿险业务员开始运用理财规划为客户进行资产分配,自 2001年7月1日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规定所有寿险业务员在提呈建议书的同时,必须让客户知道自己赚取了多少佣金。佣金透明的目的在于让保险业务员像医生、律师般收取专业的服务费用,提高业务员的形象和地位。
三、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及影响
(一)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基本内容
全面的个人理财规划涉及各类金融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某个理财规划师要提供从提出理财建议到完成具体投资操作全过程中的一站式服务。从成熟的欧美寿险个人理财市场服务看,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首先是某位理财规划师提出“理财建议”,然后再寻找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具体实施理财规划方案。
从服务内容上看,寿险业理财规划服务主要包括:保险、投资、税务、退休、教育、遗产等六大方面。提供上述六方面的全部规划也称为全方位的理财规划。事实上,提供理财规划服务并不一定要求面对所有客户时都提供如此全面的规划,按照客户需求和寿险业务员的个人专业水平,也可以就某一个财务问题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单方位财务规划),也可以主要提供保险、投资和税务方面的规划(多方位财务规划)。
从实施过程分析,CFP的标准执行程序共六步:第一、设定目标,目标必须有时间性、实际且明确;第二、收集客户资料;第三、分析个人财务状况,找出其长处和短处;第四、根据客户能力和理财目标,制订理财建议;第五、实行规划,因为行动最重要;第六、定期检查,因为理财规划是动态变化的。
从寿险业务员的角度看,其实可以将以上六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为第一阶段,即提出规划建议阶段;后面两步为第二阶段,即理财建议的实施和绩效考核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业务员可以在两个阶段中扮演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一阶段,寿险业务员必须要为客户制定一套全面的、互相协调的、可操作的理财建议,在这个阶段,寿险业务员就相当于客户的“军师”,要提出战略性的资产分配建议。并在该大前提下,为客户制定更具体的保险规划,同时推荐其他领域的专家来协助客户实施其全面的理财计划。
(二)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
从直接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围绕客户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本身可以说是行销史上具有质变意义的一大步,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具有划的意义,将对整个寿险业、寿险公司、人及中介机构以及寿险客户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带来多赢结果。
1.对寿险业的影响。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保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提高公众的保险理财意识,避免少数不良人的行为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健康。可以说,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推行,也是寿险业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2.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个人理财服务有助于开拓中高端客户市场。通过客户保险需求的深度挖掘,提高客户的口袋占有率,不仅可以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业务收入,而且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最令客户满意的新产品,占据市场先机。同时,要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势必引起寿险公司与银行、证券等跨行业的合作,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创造更多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尤其对具有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背景的寿险公司更为有利。
3.对寿险人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实施理财规划服务,要求业务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CFP的“4E”标准,实施理财规划服务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在、、经验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准,才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寿险业推行理财规划服务,必然会推动业务员提高自己素质,转变自己的角色,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朝CFP的最高职业资格迈进。如果能够出台强制性的法规,规定人销售保险产品必须提供全面的财务建议,则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另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有机会分到一杯羹,以提供理财咨询、培训和收取产品佣金找到立足之本。
4.对寿险客户的影响。毫无疑问,寿险客户也是真正的受益者,通过接受理财服务,他们可以明白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保险,需要多少保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同时他们还可以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和生活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家庭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最的成本实现自己的综合理财计划,从而做到“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理财!”
四、我国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
1.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有效的理财需求和供给都不充分。虽然国内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日益显现,少数公司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讲理财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理财服务市场本身并没有巨大的理财服务的主动性市场需求。虽然潜在需求很大,但现时的有效需求很少,普通的寿险业务员仍然可以用传统的产品推销式的获得客户。与此同时,理财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风毛麟角,同时受制于人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提供的理财服务层次较低。
2.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影响力有限。由于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各保险公司可以选拔自己的精英业务员进行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并尝试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体系和专门统一的培训教材,也没有权威、中立和专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证书,这些理财规划人员的理财规划技能和服务品质都难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市场影响力有限。
3.现时金融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要求。虽然国内各项理财金融品种已经相继出现,但各领域的金融品种都相对初级,如股票市场不规范、银行产品简单、基金投资风格趋同、保险产品流行一阵风等,这些都制约着理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4.现行法规尚不健全。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监管体系,个人税法的不完善,遗产继承等方面法律制度的空白,以及寿险行业理财规划服务的行业标准欠缺等,从制度的层面制约着综合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
(二)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趋势
1.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所需的法律法规正逐渐健全和完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理财”的专业性、复杂性、可操作性和隐私性,需要银行、保险、证券、税务、遗产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实施财务规划服务的保险监管部门规章也有可能出台。
篇3
二、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模式单一
A银行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术较为落后。在A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的宣传中,很大部分的A银行仅仅使用零星的广告和宣传单,把营销当推销,缺乏开拓新市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没有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仅仅片面停留在坐在办公室等客上门的做法,而向理财客户提供优质上门服务很少,直接或者间接忽视了对潜在理财客户的研究和开发。营销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对银行的长远和总和利益考虑较少,银行更浅显的只看到了投资者对银行的眼前和直接利益,忽视了潜在客户,只注重对眼前客户和市场的争取,对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的全面规划认识较为片面。
2、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还在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目前A银行投资渠道不广泛,我国国内的A银行开发和设计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这些都影响了A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升级和创新。目前,我国A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大多数建立在银行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简单包装与组合上,实质性与其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没有什么区别。
3、客户划分程度简单单一
目前,A银行的理财种类繁多,但是从客户定位上来看,大多数的理财服务产品还是停留于少数的优质高端客户,对于占大多数的普通客户所提供的理财服务产品较少,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服务门槛拔高,忽视了很大一部分的潜在客户。另外,我国现阶段A银行的个人客户,都是按照单一的综合金融资产余额作为标准来进行划分的,划分方式过于一刀切、片面化。A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初期,对于大部分理财产品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和整理,只是简单的产品整合,在期间推出新理财产品时,给理财投资者所营销的只是金融产品的套餐组合。由于客户划分不够细致,A银行在客户定位方面缺乏差别,也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客户群体。
三、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策略
1、拓宽销售渠道 增加营销方式
目前,在A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过程中,A银行还仅仅停留于采用银行内广告和宣传单,这种方式宣传范围较小,宣传方式也相对较为被动。目前,我们处于科技社会,我们要好好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投资者认识理财新产品,并且让投资者理性、明确清楚的认识到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和利益性,让投资者理性购买、自由选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宣传方式,要充分利用银行网点的宣传,吸引住银行长期固定优质客户,发挥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作用,提高理财服务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提高服务质量。
2、提高个人理财产品自主创新性
A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一直是A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软肋,面对这一情况,A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产品的创新仅仅依靠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小组、科技部门远远是不够的,这需要科技部门、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这一巨大任务。对于直接接触个人理财投资者的客户经理,应充分挖掘客户需求,了解真正的客户所想,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速度。
3、量身定做差别对待实行个性化服务
篇4
麦肯锡公司曾预计,2002年中国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市场的税前利润将达31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虽然这一预计显然高估了一些,但国内“理财热”的兴起却是显而易见的。分析表明,理财热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点因素:
1.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1978—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年均实际增长达到6.4%。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下降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与1978年的57.5%相比下降了19.6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至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共计10.7%,年均下降2.1%。显而易见,人们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之后,在满足基本消费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资金满足其他方面的消费。
2.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最近几年国家推出的货币分房化、教育产业化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也激发了居民理财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必须自己面对怎样实现家庭的购房计划、保障下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自己的健康以及安享晚年等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家庭财务计划和投资计划,即我们常说的理财规划。
3.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近百年的历程。从金融品种看,股票基金债券等常见的投资工具都初具规模。截止2002年9月,我国深沪两市总市值达4.4万亿元,上市公司数有12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850万户。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既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又为人们的理财规划提供了可实施的投资渠道。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对800人做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人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PA18个人理财网站专业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是无计划分配资产的;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意见,自己理财;25%的人愿意接受服务委托理财;70%的人认为有必要时常对自己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估;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顾问费。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是热切而且比较成熟的。
(二)供给方:应对市场竞争,提供增值服务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而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各公司最有力的竞争武器。近两年来,分红投资类保险品种,成为我国寿险业的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2年10月底,全国保险公司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832.4亿元,同比增长约70%。分红类保险等新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达624.06亿元,市场占有率52.58%,同比增长1057.48%。国外成熟市场表明:无论是分红险还是投连险,该类非传统寿险都是未来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该类产品的成功销售非常需要销售人员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综合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将产品销售给能够承受投资风险,有理财观念和理财需求的客户,否则后患无穷,国外市场经验就是如此。
此外,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其参与竞争的重点主要就是提供理财服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而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具有更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想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壮大自己的个人理财服务队伍,提供优质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
(三)中介方:未来潜在的理财服务供给者
虽然我国新兴的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专业中介公司找到了长久稳定、附加值高的主营收入。据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都在积极策划提供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以中介人的独特位置来彰现自己从事理财业务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有效武器。
二、国际上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概况
(一)CFP服务理念对寿险业的影响
研究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就不能不研究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CFP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流行的理财规划职业资格,2001年全美职业资格中排名第一。尽管CFP不是寿险专业从业证书,但是在国外,获得CFP证书的人中,有70%以上同时持有保险经纪人和证券经纪人资格证书,CFP天然地同寿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相联系。虽然寿险从业人员中CFP的总量有限,但CFP所倡导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方位的理财服务理念却深入人心。国外的寿险公司,如友邦、纽约人寿等公司一直致力于理财规划服务的研究和开拓,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服务。
(二)亚太地区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状况
在亚太地区,人们习惯称理财规划为“财务规划”。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都是国际CFP理事会成员,因此这几个国家的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渐成规模,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正成为新世纪寿险业务员的转型目标。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亚太寿险大会上,理财规划的挑战与角色定位成为此次大会的主轴。马来西亚2002年推出了“最佳建议规范”和“独立财务顾问”制度,要求寿险业务员必须收集客户充裕的资讯以后,才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寿险产品给客户。新加坡从1988年要求寿险业务员开始运用理财规划为客户进行资产分配,自2001年7月1日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规定所有寿险业务员在提呈建议书的同时,必须让客户知道自己赚取了多少佣金。佣金透明的目的在于让保险业务员像医生、律师般收取专业的服务费用,提高业务员的形象和地位。
三、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内容及影响
(一)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基本内容
全面的个人理财规划涉及各类金融产品,但并不意味着某个理财规划师要提供从提出理财建议到完成具体投资操作全过程中的一站式服务。从成熟的欧美寿险个人理财市场服务看,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首先是某位理财规划师提出“理财建议”,然后再寻找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具体实施理财规划方案。
从服务内容上看,寿险业理财规划服务主要包括:保险、投资、税务、退休、教育、遗产等六大方面。提供上述六方面的全部规划也称为全方位的理财规划。事实上,提供理财规划服务并不一定要求面对所有客户时都提供如此全面的规划,按照客户需求和寿险业务员的个人专业水平,也可以就某一个财务问题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单方位财务规划),也可以主要提供保险、投资和税务方面的规划(多方位财务规划)。
从实施过程分析,CFP的标准执行程序共六步:第一、设定目标,目标必须有时间性、实际且明确;第二、收集客户资料;第三、分析个人财务状况,找出其长处和短处;第四、根据客户能力和理财目标,制订理财建议;第五、实行规划,因为行动最重要;第六、定期检查,因为理财规划是动态变化的。
从寿险业务员的角度看,其实可以将以上六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第一步到第四步为第一阶段,即提出规划建议阶段;后面两步为第二阶段,即理财建议的实施和绩效考核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业务员可以在两个阶段中扮演不同重要程度的角色,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一阶段,寿险业务员必须要为客户制定一套全面的、互相协调的、可操作的理财建议,在这个阶段,寿险业务员就相当于客户的“军师”,要提出战略性的资产分配建议。并在该大前提下,为客户制定更具体的保险规划,同时推荐其他领域的专家来协助客户实施其全面的理财计划。
(二)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影响
从直接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围绕客户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本身可以说是行销史上具有质变意义的一大步,寿险业推行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整个寿险业、寿险公司、人及中介机构以及寿险客户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带来多赢结果。
1.对寿险业的影响。整个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保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提高公众的保险理财意识,避免少数不良人的行为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说,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推行,也是寿险业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2.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个人理财服务有助于开拓中高端客户市场。通过客户保险需求的深度挖掘,提高客户的口袋占有率,不仅可以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业务收入,而且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最令客户满意的新产品,占据市场先机。同时,要满足客户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势必引起寿险公司与银行、证券等跨行业金融企业的合作,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创造更多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尤其对具有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背景的寿险公司更为有利。
3.对寿险人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实施理财规划服务,要求业务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CFP的“4E”标准,实施理财规划服务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在考试、教育、经验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准,才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寿险业推行理财规划服务,必然会推动业务员提高自己素质,转变自己的角色,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朝CFP的最高职业资格迈进。如果能够出台强制性的法规,规定人销售保险产品必须提供全面的财务建议,则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另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有机会分到一杯羹,以提供理财咨询、培训和收取产品佣金找到立足之本。
4.对寿险客户的影响。毫无疑问,寿险客户也是真正的受益者,通过接受理财服务,他们可以明白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保险,需要多少保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同时他们还可以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和生活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家庭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综合理财计划,从而做到“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理财!”
四、我国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和发展趋势
(一)目前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缺陷
1.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有效的理财需求和供给都不充分。虽然国内个人理财规划服务需求日益显现,少数公司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讲理财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理财服务市场本身并没有巨大的理财服务的主动性市场需求。虽然潜在需求很大,但现时的有效需求很少,普通的寿险业务员仍然可以用传统的产品推销式的方法获得客户。与此同时,理财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风毛麟角,同时受制于人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提供的理财服务层次较低。
2.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影响力有限。由于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各保险公司可以选拔自己的精英业务员进行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并尝试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体系和专门统一的培训教材,也没有权威、中立和专业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资格认证证书,这些理财规划人员的理财规划技能和服务品质都难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市场影响力有限。
3.现时金融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要求。虽然国内各项理财金融品种已经相继出现,但各领域的金融品种都相对初级,如股票市场不规范、银行产品简单、基金投资风格趋同、保险产品流行一阵风等,这些都制约着理财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4.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监管体系,个人税法的不完善,遗产继承等方面法律制度的空白,以及寿险行业理财规划服务的行业标准欠缺等,从制度的层面制约着综合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
(二)国内寿险业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发展趋势
1.寿险业开展个人理财规划服务所需的法律法规正逐渐健全和完善。个人理财规划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理财”的专业性、复杂性、可操作性和隐私性,需要银行、保险、证券、税务、遗产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个人理财规划服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实施财务规划服务的保险监管部门规章也有可能出台。
篇5
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中等收入者与贫困人口一样,都是相对的概念,正因如此,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划分中等收入者的量的标准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发展变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大,各地高、中、低收入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实际收入水平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范围。2010年乌鲁木齐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01.73元,消费性支出平均
10238.85元,与北京2003年的居民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13882元,消费性支出11123.8元相比,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与2003年北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当,不妨以当时北京的中等收入上下限4万元~8万元这一收入区间作为现在乌鲁木齐市居民中等收入的范围。
二、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理财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掌握乌鲁木齐中等收入居民理财的第一手资料,我展开了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80份。通过调查,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个人理财行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1.理财结构与家庭和家庭负担的结构不匹配。在调样本中,有42.2%的家庭有抚养子女的负担,有13.4%的家庭需要承担抚养一个子女并赡养一位无退休收入老人的责任,有22.2%的家庭需要承担抚养一个子女并赡养两位无退休收入老人的责任,只有剩余的22.2%的人表示无任何负担。现在我国的教育政策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是自费的,除特殊专业以外,高等教育(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博士教育)的自费额度还是比较高,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中占有不小的份额;而我国的医疗保障现状是基本取消公费医疗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普及城镇居民最低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上述几种医疗保险的保障额度低,保障力度小,都是只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即便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的额度稍微高一些,但是我国截至2009年底,参保人数只有约2.2亿,而后两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1.8亿和8.33亿。所以,就现在的家庭支出而言,主要是用于教育,有无退休收入老人的家庭还要承担养老费用,单这两项,压力就很大,可以说有77.8%的家庭有负担,其中
35.6%的家庭有较重的家庭负担,如果家庭中的老人患有大病或疑难慢性病症,那家庭中还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负担更重。而在这
77.8%有负担的家庭中,还有32%的家庭是夫妻双方中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有8.8%的家庭是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已经建立家庭甚至抚育子女的独生子女是典型的夹心层,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局面,有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负担结构的人群,应该为子女的教育储备教育基金,为父母的养老储备养老基金和适合的医疗、养老保险,同时要考虑为自己配置一份寿险,如果自身发生风险,保证寿险的赔偿额度能够维持一定时期家庭的正常运转,在实现这些的基础之上,如果还有富余的资金,再考虑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配置,以实现家庭结构与理财结构相匹配。
2.中等收入居民中有为数不少的“月光族”无财可理。在被调查人群中,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月光族”,占调查样本的10%,即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每期完全无结余或储蓄,有的甚至是负储蓄。月光族主要集中于单身群体,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理财行为,被问及不理财的原因时,有12%的人表示收入太低,事实上作为样本的被调查群体的收入全部都符合本文对中等收入的界限要求,年个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在4万元~8万元之间,可能处于这个区间下限的群体收入不算很宽裕,但是通过开源节流,还是可以每期结余、积少成多、实现有个人储蓄和有财可理的生活状态的。理财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有钱人需要理财,没钱的人更需要做好财务规划,甚至零资产的人也需要理财。
3.个人理财收益率差强人意。在调查中,我发现,在开展个人理财活动的人中,实现或超过理财预期收益的只有13.8%,有收益但是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的有34.5%,没有正收益的比例高达51.7%,说明,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缺乏专业理财经验的人们个人理财收益差强人意。投资基金本来应该风险较小,但由于过度热炒,偏重收益性而忽视分散风险的功能,使它失去了安全投资的意义。
4.储蓄仍然是首选的理财手段。从我对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的样本调查可以看出,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品种相对单一。储蓄还是人们管理自己财产的第一选择,在调查样本中平均40%的资产投向了储蓄,而且储蓄在个人心目中也不是一种“理财手段”,而是“预防手段”。应该说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储蓄理财才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但是鉴于目前利率(储蓄的投资报酬率)处于很低的水平,把钱存在银行从短期看似乎是最安全的,长期而言却未必如此,因为利息收入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不适于作长期投资工具。
5.理财意识不强,影响短期资产配置。调查显示,中等收入居民的理财意识并不强,有35%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理财意识,也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了解学习,有42.5%的人认为自己理财态度一般,有理财的想法,有简单的涉及,只有22.5%的人表明自己有强烈的理财意识,积极主动了解新产品,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6.个人理财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或对风险控制不够。
由于乌鲁木齐市个人理财的历史较短,对投资风险性往往认识不够,从选择个人理财产品的方式中就能够看出来:25.64%的人选择了随大流,有27.6%的人选择了随机决定,有23.08%的人选择了专业人士推荐,有23.68%人选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在回答影响选择理财的最重要因素时,有15%选择了理财产品的收益高,我们发现很多投资者并不重视资产安全性的操作与维护。
三、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个人理财建议
为了避免理财缺乏可持续的方法,理财过于盲目的问题,我们提出,要选择合适的个人理财策略和制定完善的个人理财规划,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个人理财策略和制定完善的个人理财规划进行详细说明,期望有助于个人理财行为的规范;针对低储蓄率的中等收入居民受消费习惯的影响而无财可理的问题,我们提出要正视作为理财手段的储蓄的功能,并进一步说明了建立储蓄观念和习惯的方法;针对储蓄率过高的中等收入居民,我们要强调储蓄固然收益稳定,但一样存在风险,由于利息收入远远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所以不适于作长期投资工具,在储蓄已经达到一定比重的情况下,应该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针对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个人理财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都一一提出对策,期望能够给有理财想法的人们提供一些思路。
1.选择合适的个人理财策略。个人资产分配策略由个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的决定,根据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将他们分为保守型、轻度保守型、均衡型、轻度进取型、进取型五类。这些类型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按照前后的顺序依次递增。一个保守型的投资者,可能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投资风险较小的投资产品中去,例如固定收益的投资工具;而一个进取型的投资者则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中去;结合生命周期和生涯规划的投资策略,注重个人理财行为与家庭结构和负担结构相一致。从依赖期到成熟期再到衰老退休期的生命周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莫迪利安尼等提出从人一生的收入水平来看,储蓄额是呈现出从低谷到顶峰再到低谷的周期性波动状态的。根据这个理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支出并不总能保持平衡,而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是不平衡的。所以,应该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来制定理财目标和理财计划。比如:一个出生农家的大学毕业生,刚在城市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那么这个人面临的是立足城市、买房、结婚、为没有退休收入的双亲提供生活金和储备养老金等问题,那他主要的生涯规划事件也是如此;而另一个人,出生城市,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又都有较高的稳定收入,这个人打算在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环球旅行,享受高品质的生活等,这二者的生命经历有巨大的差别,他们的生涯规划也就完全不同。
2.制定完善而又科学合理的个人理财规划,建立可持续的理财方法。通过上面对于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人群的调查,我发现很少有人为自己的理财行为开展专门的理财规划,可能有的人有自己的理财目标但是却很少有人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一个可行的理财计划或尽可能选择可行的方案,可见人们对于个人理财计划的不重视。个人理财规划是一个评估个人各方面财务需求的综合过程,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总结的定义一样,它是在明确个人的理财目标,分析个人的生活、财务现状及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的一种综合运用各种理财知识的过程。它不局限于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个人的综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分层次、个性化的计划制定。
3.从一般储蓄或单一的投资转向组合投资。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每年都有数万元的现金流,富裕了的人们不应满足于存钱拿利息这一单一的生财手段,而应开始探讨各种新的、更富魅力的投资渠道。存款、贷款、股票、债券、投资信托、租赁、保险等各种金融投资理财工具,无不使个人投资者眼花缭乱。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目前乌鲁木齐市理财市场上可供居民选择的理财产品种类还是比较多的,中等收入居民可以深入了解并进行组合投资。个人投资产品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广大中等收入投资者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财产情况、投资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能力,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构造有效的投资组合,做到投资理财的保值、增值。
4.增强风险意识做好投资的风险应急计划。由于个人理财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对于风险的控制应该贯穿个人的整个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从投资前的产品比较到投资中的风险监测,再到投资后的风险评价,缺一不可。
参 考 文 献
[1]洪流.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兴起及发展对策[J].财会研究.2008(22)
[2]王广宇,马占新,李祎宁.个人理财中投资组合问题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3]朱清香,辛晓.个人理财投资组合策略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1(5)
篇6
一、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利用技术、信息、网店等资源,针对客户的投资需求和愿望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涉及资金管理、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顾问等内容。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发展的高速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国325家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累计发行理财产品82275款,个人理财产品当年的存续规模预计突破20万亿。国家鼓励银行业发展理财业务,强调不断突破传统理财项目存在的局限性,呼吁银行对理财产品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夯实与改进。个人理财产品的不断增加,行业竞争的白热化,要求银行正视自身发展的不足,突破以往的创新高度,推出有较高辨识度的创新型理财产品。
二、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不足
(一)经济社会环境限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个人理财产品遭受了极大的冲击,中高端客户的投资数量减少额巨大,个人理财账户的整体收入量也大幅度降低,这导致了个人客户对银行的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股市的低迷、市场价格的不稳定、理财产品渠道的不断减少对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创新造成了阻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对保险、证券、银行实行普遍的分业监管和经营。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三者的联系愈加密切,出现相互融合、交叉的趋势。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允许银行业涉足保险业和证券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也因此受限,阻碍了个人理财业务向规模化、系统化和新型化发展。除此之外,个人理财产的发展依赖于系统规范的个人信用制度,而我国法律缺乏对个人信用行为、客户隐私保护的明确规定,这造成银行的信用调查机制和资信评估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缺乏实质性和及时性
目前我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多是套用原有的制度,创新力度的不足导致理财产品创新总是浮于表面,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创新。理财产品只能与外汇、商品、股票等相联系,缺乏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同时其投资形式过于简单,定位不明确,这导致雷同产品大有存在,大大降低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理财产品的创新、宣传力度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的市场利率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银行不能掌握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价权,并且对市场信息缺乏及时性的了解和把握,这导致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无法及时顺应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的落后、软件开发科技的不足、工作效率的缓滞更加剧了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创新压力。
(三)缺乏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据调查,我国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至少存在60万的人才缺口,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不仅需要具备理财技能,还需要掌握营销、法律、银行、保险、证券、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能运用丰富的经验为客户服务,将复杂的理财产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给个人客户。目前银行大多任用经过简单培训的业余人员作为负责理财产品销售的客户经理,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其无法对客户需求进行正确的评估。此外,理财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对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不能满足个人客户对产品的预期,创新不够细化和深入,针对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不到位,产品的市场同质化问题严重突出。
三、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发展渠道
尽管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金融制度,但银行仍然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与非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加强与保险业、证券业的合作关系。理财人员可以通过联络非金融机构在银行驻点的工作人员,熟悉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模式,结合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实现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跨行业合作。推进营销渠道的创新,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业务,使客户能够及时掌握债券、股票、基金、外汇等投资项目的相关资讯,提供在线投资、咨询、产品分析等服务,及时更新具有优惠的税收政策的投资项目,以此吸引客户进行理财投资。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规范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体系,注重客户诚信档案的记录同时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减少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二)主抓实质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首先,银行理财人员要整合、梳理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明确产品的定位,避免高相似度的产品继续存在浪费企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推出高质量的具有特色的复合理财产品,规避产品的同质化风险。对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了解各个层次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其量身打造高收益、低风险的个人理财产品。根据客户的消费方式、风险承受能力、信用水平等因素进行市场划分,对每款理财产品设定适合的目标市场,着重培养高端客户。总行必须统领全局,各分支行要积极配合总行工作,掌握实时的客户需求及市场动态,从而提高理财产品设计开发的创新效率。加大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宣传推广,投入人力、财力树立银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影响市场,为银行带来稳定的客户群。
(三)增强创新意识,招揽专业人才
银行要致力于建立技术知识强、综合素质高且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理财人员队伍,对外招聘专业人才,对内提拔优秀骨干,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对理财人员的专业知识、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进行培养。鼓励理财人员的业务创新,建立激励考核制度,对业绩突出的理财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对违规操作进行惩处,以此来督促理财人员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篇7
一、保险理财在个人理财中的作用
通常个人理财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消费型理财、保障型理财和投资型理财。三种不同的理财方式构成“金字塔”式结构,消费型理财处于理财结构的最底层,是人们最基础的理财需要;保障型理财比比消费型理财高一个层次,处于个人理财的中间层;而投资型理财是个人理财的最高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高层。个人理财的金字塔结构恰恰与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相符。保险理财也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理财方式,在个人理财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保险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从某种角度上说,人身保险实质上就是具备一定储蓄功能的理财方式。其储蓄功能体现为保单上列明的现金数额,即客户在购买保险某一时间段后,在退保时所能得到的现金数额。当购买人身保险后,保险期满时,无论被保险人生存或死亡,保险人都要支付所保人或保险列明的受益人相应的保险金。如果购买保险的资金用于银行储蓄,根据我国的财税制度,银行每年要收取存储人20%的利息税。而储蓄型保险无需缴纳利息税。不仅如此,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当继承人继承储蓄型保险所保人的保险金时不必向国家交纳遗产继承税,也就是说,通过保险理财可以在合理避税的同时实现财产转移。
第二,保险具有一定的增值价值。通常,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类的投资风险系数较大,投资者在期望获取高额投资报酬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然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购买保险实质上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投资手段,因为保险是以支付已知的小损失——“保险费”来弥补未来不确定的大损失——“风险”,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手中,从而实现风险转移的一种理财手段。当保险事故在未来的保险期内出现后,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条款支付投保人相应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投保人的人身或财产风险,实现对自身的风险管理。
二、生命周期理财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侯百纳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并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而50年代以后是生命周期理财理论的快速发展时期,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个人财富的多少不是单纯的取决于人生命终了的那一刻,而是取决于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因此,生命周期理财理论认为个人财富是随生命周期而变动的,具有长期、动态、不稳定等特点。如果了解和掌握了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设计、优化理财方案,从而科学、合理的分配人一生中的财富,将人生效用最大化。个人理财可以参考生命周期理论,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理财方式,以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
不同的学者对于生命周期理财的阶段划分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不同阶段。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认为在第一阶段少年期和第三阶段老年期,人们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收入水平,在第二阶段壮年期,人们的收入水平将超过消费水平。而Halifax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青年时期、成家立业时期、中年时期和退休时期。同时制定了适用于不同的金融环境和生活方式下的信用卡类型。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理财界,专家将生命周期按年龄层和家庭状况分为以下六个不同阶段:(1)15至24岁为探索期,指的是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的那段时期;(2)25至34岁为建立期,即从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的那段时期;(3)35岁至44岁为稳定期,指从成家立业到工作稳定且事业蒸蒸日上的一段时期;(4)45岁至54岁为维持期,指事业发展到最高峰,财富积累最多,孩子考入大学至完成学业的那段时期。(5)55岁至60岁为高原期,指孩子参加工作到独立生活的一段时期。(6)60岁以后为退休期,指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到生命终了的一段时期。本文针对以上六个阶段的保险理财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对个人理财提供帮助。
三、生命周期理财视角下的保险理财策略
目前国内主要的个人保险业务大致可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种。而人身保险又根据客户的需求从不同角度详细划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根据保险作用的不同分为投资型保险、储蓄型保险及保障型保险;根据保险的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分期缴纳型保险及趸缴型保险。人寿保险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定期寿险、年金寿险、两全寿险和终身寿险,每种类型的寿险都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定制的,因此具不同的特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人群,因个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所担风险水平等个性化因素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保险理财策略,现将生命周期理财视角下的保险理财策略介绍如下:
(一)探索期(约 15-24 岁)
探索期指的是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的那段时期。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上保持独立,并开始自主的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参与一定的理财活动。一般来讲,他们基本没有收入或有极低的收入,几乎全是依靠父母,因此收入少、支出大、基本没有资金储蓄。年轻人初入社会,活泼好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属于重点保护群体,具有家庭责任意识薄弱的特点。在这一阶段个人理财活动还相对较少,毕业参加工作后,个人理财活动慢慢展开。但由于此阶段个人收入水平不高,多数为收支平衡,因此,这一时期主要以人身保险为主,可以购买分期付款型保险,建议购买5-10年期定期人寿保险,将父母作为受益人,以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同时有必要考虑意外伤害险,主要是购买普通意外伤害险,工作在特殊岗位的要考虑特殊意外伤害险。没有医疗保障的建议购买医疗险,附加保障门诊费用险及住院费用险等。
(二)建立期(约 25-34 岁)
建立期指工作稳定后至组建家庭这一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工作和收入逐步稳定,开始自力更生,不再依靠父母。一般具有储蓄少、支出大、年轻气盛、喜爱冒险、追求刺激、家庭责任感不断增强、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特点。在建立期采取保险理财规划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首先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可考虑30—50万元保险额度,保险期为20—30年的定期年缴型寿险,受益人可以是子女或配偶。此外,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两全保险。2、提供意外保障。在该时期具有的年轻气盛和喜欢冒险等特点,因此,发生意外的几率较大,选择普通意外伤害险可以有效的提供意外保障。从事于特殊职业时还应购买特殊意外险。3、针对自己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选择性购买商业保险,比如投保住院费用险、保障门诊费用险和商业医疗险,若经济条件允许还可购买重大疾病保险。4、对于资金充足的特殊人群,选择性购买投资型保险是有必要的,可以为将来子女的教育提供资金储备。
(三)稳定期(约 35-44 岁)
稳定期指从组建家庭至事业稳定发展的时间段。此时期具有以下:1、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将面临着各种大额资金支出,如孩子教育、父母的赡养、买车等;2、面临下岗失业、意外伤亡等未知风险;3、家庭责任越来越大,各种社会压力越来越重,为人生中的艰难时期;4、社会保障逐步增加、完善。在稳定期选择保险理财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降低意外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及失业保险,同时特殊职业要购买特殊意外伤害险。第二,选择两全忍受保险,对于有房贷的群体可以购买余额递减型房贷寿险。第三,身体健康保障方面,主要购买医疗保险,选择性购买住院费用险和保障门诊费用险。必要时还可以选择保额金占收入50%—70%左右的,因失能所导致的收入损失险。第四,对于不同家庭的经济财产情况,可以适当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如房产保险、机动车保险。
(四)维持期(约 45-54 岁)
维持期指家庭、事业稳定发展到最高峰的这一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内,年龄增长的同时,事业逐步发展到最高峰,收入也达到峰值。此时,一般子女要上大学,孩子的教育需要较大开支,此外还有老人要赡养,因此家庭责任较重。不过在这一时期收入最高,个人储蓄也达到最大值,同时社会保障也相对完善,这一阶段的理财理念大都以养老问题为主。在这一阶段选择保险理财方案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充分发挥灵泉保险的储蓄能力,加大对该保险的购买力度。适时考虑购买年金保险,为养老提供资金积累,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考虑购买短期的定期寿险。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加,对医疗保险的投保力度也要随之加大,可考虑购买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险等险种。第三,为预防家庭财产的意外损失,可以根据家庭财产情况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如房屋损失险、机动车辆损失险等。
(五)高原期(约 55-60 岁)
高原期指退休前期。在这一时期,儿女已经就业,甚至已经成家,经济收入稳定,家庭负担减少,资金支出明显减少,此时将面临养老问题。由于正步入老年,身体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医药费、住院费等医疗费用的开销也迅速增加。这一阶段的理财出发点主要是养老问题,保险理财时要购买终身寿险、终身医疗保险及年金保险。在考虑养老问题的同时要兼顾个人遗产的规划。同时为预防意外伤害的风险购买意外伤害险是必要的。
(六)退休期(约 60 岁以后)
退休期指指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到生命终了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收入水平明显降低,基本依靠养老金及个人积蓄。儿女大都成家立业,家庭负担相对较小。身体状况有所下降、面临着死亡及遗产等继承问题。在此阶段选择保险理财方案时要考虑到以下两点:首先,因为身体质量的下降,要购买相对应的医疗保险,对身体健康采取保障措施;其次,此时期对寿险金额没有必要作出要求,但可以利用购买保险来实现遗产的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现就以上保险理财策略,举例说明如下。如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月收入1万元,父母30岁左右,孩子3岁。此阶段理财目的主要是考虑孩子将来的教育资金问题以及资金的增值问题。因此,首先要考虑支出小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保障型保险,以保障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其次,为保资金增值可以选择购买连结保险,连结保险根据客户的要求不同设有基金账户、发展账户和保证收益账户等多个不同账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最后,可以为了孩子的教育基金而购买万能寿险,万能寿险具有半强制性,可以在满足客户实现储蓄功能的同时,在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科学动作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资金收益率。能够保证最低收益,投保人还可以从中获得每月浮动利率及持续资金,同时投保人可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投保追加,如此不仅可以积累孩子的高额留学费用,还可以产生更高的利润回报。
结论
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保险理财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个人理财工具。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并对在探索期、建立期、稳定期、维持期、高原期和退休期这六个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财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保险理财策略,希望能为个人理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邹亚生,张颖.个人理财:基于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和现财理论的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2007(4).
[2]陈雪.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个人理财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30).
[3]王亮,赵萌.浅析个人保险理财[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篇8
1、加快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研究根据我们最近这几年对各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客户的调查显示,有72%的个人理财产品客户有着生活理财的需求,有57%的个人理财产品客户有着投资理财的需求,另外还有40%的理财客户有着生活和投资的双重需求,在所有的需求当中养老、购房、子女教育和医疗占据了最主要的几部分,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理财规划。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客户进行划分,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金融投资产品的创新,然后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理财设计方案。
2、完善网上投资机制,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现在互联网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且现在很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在使用网络化的自动化办公系统,网上银行已经逐渐成为了时展的主流,很多商业银行为了增加自己的客户群也已经开始在网上进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我们需要对现在的网上投资系统进行完善,实现网上个人理财系统的专业化。
3、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实现品牌营销策略商业银行应该不断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并且要在客户群中树立自己的信誉,用商业银行的新产品和良好的信誉来留住客户,并通过现有的客户进行客户客户的扩充,我们可以对原有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改进,赋予它新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使原有的金融理财产品更加的完善;还可以根据其它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进行创新,特别是西方国家推出的新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商业银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
篇9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不久前在京、津、沪、穗4地的专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约有70%的居民希望自己的金融消费有个好的理财顾问。
目前工行、中行、农行和新兴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尤其是工商银行从1998年起就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已经开办个人理财业务的城市行有162个(包括35个大中城市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的网点达到686个,专职理财人员1539个,建立完整的理财档案4万多份。上海工行的15位优秀理财客户经理就管理2.5亿的储蓄存款,1.6亿元的贷款,吸引了400多位优质客户,还拉动了该行多项业务的快速增长。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增强个人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培育优良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是个人银行业务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目前,我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局面,我行势必还需加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步伐,尽快地在个人理财业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同业对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广义的个人理财服务涵盖了个人所有的财务活动,包括资产、负债、投资等方面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从某种程度讲,目前银行所有的个人金融服务都视为个人理财服务的一部分。
狭义的个人理财服务是客户根据自身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在理财专家的建议下,通过金融产品买卖,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以达到个人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目前,狭义的个人理财业务成为个人金融市场竞争的新焦点。个人理财业务整合了银行自身的产品、服务及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是一项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综合服务,是一种全新的金融销售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为客户策划和管理个人财务,提高个人理财效率、通过现有的金融产品组合,实现保本增值的财务目标。目的是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为银行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理财服务与目前的银行服务存在着一些区别,需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银行客户双赢。比方说,目前传统的储蓄网点像药店,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就像买药,凭的是自己的经验。开办个人理财服务则是在储蓄网点设立了个人财务的坐堂大夫,客户经理首先为客户作出需求诊断,开出理财建议书或规划书,客户再按此购买金融产品,这样一方面客户的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另一方面银行实现了自已的金融产品销售。
三、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模式
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营销渠道越贴近客户,市场越能有效地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的不断创新,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已从传统的营业网点扩展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服务方式也从开门待客扩展为上门服务、移动服务和自助服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拓展需一开始便考虑多渠道、多空间的营销策略,通过营业网点、网上银行和CALLCENTER等多种渠道,为客户提供人工理财、电话理财、自助理财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
人工理财指客户在个人理财中心通过客户经理实现所需的理财服务。
电话理财指通过CALLCENTER、电话银行,为客户提供自动理财服务和人工座席接听理财服务。
自助理财指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增加产品收益、成本投入、财务分析等理财计算模型,客户输入相关信息后,系统自动给出处理结果,供客户参考。
四、我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的具体措施
面对国内个人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紧逼攻势,开办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竞争优质客户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面对我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拓展较慢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我行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
一、渠道建设。先从人工理财业务着手,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个人理财中心,树立良好的社会效应后,再随继发展自助理财和电话理财。个人理财中心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个人理财服务的场所,应十分注重亲和力、舒适性和安全性,其服务区域可大致划分现金区、自助区、开放式柜台、理财室和休息区。个人理财中心除已有的储蓄所柜按传统储蓄所规范外,开放式柜台、理财室等服务环境均应有自已的VI识别系统。个人理财VI识别系统内容主要包括指示系统、环境系统、办公用品系统和广告系统四部分,其设计上应与目前总行VI系统协调一致,体现个人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特点,同时也充分表现我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二、品牌建设。金融产品相当容易模仿,优势的寿命很短,因此品牌在无形的金融服务市场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却独一无二;产品会很快过时,而成功的品牌却会永远存在。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拓展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牌建设,及时征集和注册品牌名称,并同时在服务中实现理财业务品牌、服务环境、营销宣传策略的统一。
三、理财专家系统建设。为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弥补理财人员业务和素质方面的差异,我们尽快立项开发个人理财专家支持系统。个人理财专家支持系统应实现以下一些主要功能:为理财人员提供必要的金融分析工具,帮助理财人员快速满足客户的基本理财需求;提供规划分析功能,对客户的目标需求进行现金流分析和金融产品推荐;提供信息服务,为理财人员提供金融市场动态、经济金融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理财案例、业务信息统计等信息;归集和储存优质客户信息,实现对优质客户服务需求和交易行为的分析,对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归集客户经理资料及服务动态,实现对客户经理工作业绩的标准化考核。
篇10
商业银行当中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的主要业务当中占比比较小,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下面,本文分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来阐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发展情况。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环节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行业内的竞争,还会面临来自其他证券、保险、基金各个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款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中间业务当中占比比较低,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非常强烈,所以迫切的需要商业银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专业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起步阶段、规范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1997年是个人理财业务起步阶段的初始年份,很多商业银行开始理财业务的探索,这时期居民对于理财产品认知和需求还没有成型,金融机构对于产品创新和开发缺乏动力,这个时期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居多,银行理财业务处于试水时期,只是简单给客户做一些财务咨询等活动。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制度以及市场供求发生了一些化,理财业务迎来规范发展阶段,随着金融创新管制慢慢放松,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开发创新的理财产品和业务,比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中国银行的“富系列”等理财产品,此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发展时期。在2007年出台各项规范政策和管理办法之后,理财业务迎来创新发展阶段,中国银行在2007年成立私人银行部,针对综合资产较多的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境内很多商业银行也开始建立类似的金融服务部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服务理念的转变。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准确市场定位;2.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3.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4.客户群体不成熟。
(一)缺乏准确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容易受到业绩以及利润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不建立以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考核制度,那么银行职员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利润更高的存贷业务当中,这样理财业务就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部门都是隶属于业务部门而存在,承担着很多业绩考核的压力,个人理财业务业和其他业务一样有着非常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都和个人绩效挂钩,而银行从业人员工资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绩效工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理财工作人员向客户推荐的投资规划和理财建议以及具体的金融产品。很多理财人员迫于自身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会倾向于向客户推荐银行收益更高的产品或者一些客户不需要的产品,这就很难充分体现客户为中心,差异化针对性的业务服务特点。
(二)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但是很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干扰,目前大多数个人理财业务产品都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要代表,从而有效降低银行客户们需要承担的金融风险。但是现在金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中低风险的投资比较有限,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这就导致目前的理财产品很难达到客户期待的高收益。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央开始稍微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让各家银行自行决定上浮比例的政策对于客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存在很漫长的路要走,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产品没有完全自主的定价权就会制约理财产品的创新。另外我们国家还没有比较规范科学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个人收入以及消费情况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这就缺少对于客户信用的了解,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高端客户的战略规划落实也存在很大的制约。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
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缺少足够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理财从业人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情况,很多时候不愿意给客户清楚的解释所买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比较专业,篇幅也比较长,大部分客户还是通过理财人员介绍来决定是不是进行购买,很多客户在亏损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有这么大的风险存在。很多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一味追求金钱利益和个人绩效,向客户推销不适合的产品,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专业素养不够。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30岁以下,理财人员自身经验比较缺乏,很难满足中高端客户的理财投资需求。而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有很好的法律、经济、金融专业背景,而且自身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客户服务意识,专业化的理财团队一般都是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年以上的金融专业人士,这样的职业身份才有机会从事理财投资业务的服务工作。
(四)客户群体不成熟
前文已经介绍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也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实情境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理财市场的整个客户群体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的理财投资客户不了解自己实际的理财投资需求,也不清楚自己投资和理财的产品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容易受到理财人员的推销进行盲目购买,导致自身的资产发生损失。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对策
从前文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要想健康发展需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首先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对于客户群体的针对性分析;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快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约束环节;最后是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人员来保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客户群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体脉络来看,在具体业务拓展当中需要充分分析银行自身的业务优势,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自身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这些基本情况运用市场细分的相关理论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精细的划分。在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通过对于客户群体的细致划分和精准营销,培养一批跟自身特点相似的理财客户群体。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切入:第一,需要确立自身的品牌定位,构建有效的理财产品品牌宣传方式;第二,需要明确自身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明确潜在客户群体的基本资产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第三,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需要更加聚焦于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业务当中,通过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第四,就是需要充分明确以顾客为中心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市龅南阜郑针对不同类型需求的群体推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理财产品,从而使得不同风险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客户的基本需求。
(二)完善制度约束,促进产品创新
第一,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发展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老客户的3-10倍,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一般都具有非常庞大的理财客户群体,所以为了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层级,从各个层级当中挑选有价值的客户进入到核心群体当中,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立密切的关系,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且由此可以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扩大客户群。
第二,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当中个人理财业务属于新兴的业务之一,银行可以通过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增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构建一个融合理财产品、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多位一体的体系,依托此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组合选择,打造一个客户满意的高水平服务信息平台。
第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来扩展理财产品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推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各个商业银行需要围绕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结合客户具体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银行内部产品研发机构,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的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理财产品的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团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升理财团队的综合水平:第一,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和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一般都需要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才可以从事,所以可以给中高端客户制定针对性的投资理财方案,所以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沿着这样的路径,提高业务准入的标准,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提高整个行业的业务水平。第二,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已经在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这方面工作的员工,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强化理财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构建一个厚基础、综合性的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大力抓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从业思想观,使得理财业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尧均.县级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投资业务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2,10:81-83.
[2] 孙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57+59.
篇11
[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金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64
1前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几何级数增长,中国居民的经济收入飞速增长,个人财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财富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非储蓄个人金融资产增速惊人。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个人理财产品凭借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收入稳定的特性,早已成为外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以及利润的新的增长点。在这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也争先恐后地推出一系列理财产品。现今,个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空间日益增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与创新,营销模式的改进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现代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有所建树。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论
2.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含义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种面向广大的储户,与财务分析、理财规划以及个人资产管理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专业化业务。基金、债券和保险是理财产品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根据运作方式的差别能够大致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类。其中,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就是理财顾问服务。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予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的权利,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理财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在通过了客户的真实需求之后,帮助客户制定一系列的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以及帮助客户选择较为正确的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过程。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
在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发展。在和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个人理财业务有下列几点特点:①分层性: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划分,将客户合理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层次水平的理财产品,真正地实现了所谓的“私人定制”。②产品的组合性:商业银行将客户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实现不同风险、种类、类别的理财产品的最优化,真正实现所谓的理财产品“立体化”。③互联网化:商业银行将实体理财产品与日益发展的互联网电子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这些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产品,推广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而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史
个人理财业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初的个人理财业务是由从事保险营销的人员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较大的发展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但是伴随着全球银行金融创新的时代浪潮,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放眼全球,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很普遍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收入已经基本上占到了商业银行总收入的30%左右。我国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开始点可以认为是从我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业务服务开始。当然如果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会很容易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结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不足,粗放发展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现状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社会总需求量还是很小的,笔者认为有如下的几个原因。①较高的服务门槛。多数个人理财项目定位于为少数的高端优质客户提供服务,这种定位就会造成客源稀少。但是就中国目前来说高收入客户比例比较低,中低收入客户群体比较大。从个人理财的现有品牌看,能够满足门槛条件的客户还是占少数的。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一事实,个人理财业务还不能真正的满足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合理地确定门槛条件是十分有必要的。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刚刚起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宣传不到位,所以人民大众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1)很多普通居民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只有收入高的家庭才有理财的资格。普通老百姓没有意识到,不论钱的多少只要能够合理的规划打理,都可以让钱生钱、利生利。
(2)很多老百姓认为等有钱了才能理财,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应该是:充分的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复利的作用,进而创造更大的财富。这种观点是严重缺乏投资理财知识的体现。
(3)很多老百姓喜欢把理财等同于储蓄。觉得理财和储蓄没有什么不同,将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混淆。这反映了很多人关于金融知识的匮乏,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知识的普及做得并不到位。
正是因为上述各种原因的存在,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如果商行能努力解决上述问题,那么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
3.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商行在探索理财产品服务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不管是国内银行还是国外银行,都纷纷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誓要在理财产品市场分得一杯羹。
平心而论,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还是较为迅速的,商业银行积极进行创新,虽然目前仍存在客户个性化分层不足、客户服务不周到、管理人员个人理财知识水平较低、理财产品同质性高、理财产品营销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产品的供给会越来越趋于丰富、个性,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在将来得到完美的解决。
4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举措
4.1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的创新
推动种类创新,推动产品细分,产品的合理组合。理财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2积极拓宽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模式
首先,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树立了全员营销的观念,才能实现员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大提升。当今的时代大背景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的借鉴国外商行关于个人理财产品的某些营销战略,同时也要分析好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的特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制定出能使自己牢牢占领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4.3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加强信息披露,完善信息制度建设,把最新鲜的理财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客户,方便客户做出理财投资的计划。
4.4推动客户群分类,实行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群体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时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面对不同的客户,他们自身的资产以及对于风险的偏爱程度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对理财产品的种类上,还表现在对于利率和销售方案的个性需求上。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种类多如繁星,但是商行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推出有特色、市场适应性更好的理财产品,那就不能将自己与其他的商业银行区分开来。这就要求商行基于自身的定位,向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运用特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更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5加强相关理财产品从业人员教育
目前我国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质素影响到了我国商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素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提高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质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理财产品从业人员自身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觉通过学习接受再教育,主动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商业银行要有意识地加强专业化的服务和培养,提高对理财业务从事人员的选拔标准,争取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业务熟练、营销和沟通水平较高的理财业务从业队伍。
5结论
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飞速增长,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不断创新,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个人理财业务在国民金融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全民理财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孟超.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范[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0:6-7.
[2]王佳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28.
[3]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77-79.
[4]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2):145-147.
[5]邢晓红.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创新[N].内蒙古经济日报,2010(12):28-30.
篇12
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2007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与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理财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财产性收入”被肯定和鼓励后,理财需求更是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氛围,国内理财市场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有了大踏步发展。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速度惊人,现已初具规模,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增多;收益率持续走高;市场竞争激烈等。但由于该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2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模式滞后,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很长时间内做的是对公业务,由于较长时间的金融服务卖方市场的存在,银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还是以“守株待兔”的理念进行营销。其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营销渠道仍是营业网点,主要依靠有形的网点扩张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这样的分销体系,既受地域限制又受时间限制,让银行无法与客户实现无缝对接,客户无法得到全程服务。
而且,各家银行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上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了解的客户也并不多。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期对该行 350 名柜面客户组织的一项市场调查发现:被调查客户对于“通存通兑”、“代扣费”等一些新的个人理财工具的知晓率却全部低于 1%,而对于“无折进帐”、“ATM 存款”等一些新理财工具的知晓率竟然全部为零。一些新的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平常百姓所不熟悉的。
(2)产品同质性强,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变量单一,仅以客户财富规模作为服务划分标准,而没能根据年龄、家庭生命周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险偏好等因素对客户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细分,并进而挖掘目标客户的潜在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理财产品,导致理财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严重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而且现有银行理财产品又大都集中在个人信贷、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理财产品上,极易模仿,这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组织机构设置存在问题。
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于前、后台业务的整合。而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而上述业务当前又是分别由个人银行部、中间业务部、房贷部等多个部门管理,造成前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当前,高素质的复合型理财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理财人员不仅要掌握综合全面的金融知识,还应熟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是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能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务规划的理财专家凤毛麟角,与目标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
3 解决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
(1)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个人理财业务水平。
首先,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构建系统化的理财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最大的差距在于服务。中国银行业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状态,不能够深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对客户实行无差别服务策略。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财务规划过程,而不仅仅是购买一个产品。银行要从客户的需要而不是自身情况出发,以“度身定做”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称心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再者,我国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主要是分支行制,层层叠叠的管理层次很多,没有按照个人客户的需求来详细划分业务部门,从而损失了效率。而国外实行的是事业部制,如花旗银行的组织架构是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产品划分的扁平化的分支机构。它以垂直型管理为主线,辅之以矩阵管理的体系。这种机构设置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在同一类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使管理链条大大缩短,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花旗银行还通过银行再造,对中后台业务实行专业化、集中化、标准化的设计,将后台服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处理中心等集中设置,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设计组织架构时,要大胆突破按照行政区划、政府层级序列设置银行分支机构的传统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不同特点来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和配置资源,推行结构的扁平化和集中化,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构架。
其次,营销策略上,要实行客户细分,重视中小客户市场的开拓,树立自我品牌。
从国内商业银行营销实践来看,一般都会根据客户“财富值”,将个人客户分为“VIP客户、优秀客户、中产阶级、大众客户”四大类。其主要的目标市场还是高端客户。但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客户比例毕竟很少。所以,今后各银行在开发高端客户的同时,应开启中小客户潜在的巨大需求,进入相对无竞争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长板,创造蓝海。在面向中小客户提供个人理财产品时,营销人员也必须对客户进行必要的细分。因为中小客户更加复杂,只有实行更为细致的客户细分,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理财产品,彰显银行自己的特色,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第三,注重产品创新。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及扩展产品组成。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时还是要重点把握核心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多设计推出复合型的个人理财产品。同时,因个人理财产品强调的是“个性化”,银行在开发产品时在其核心产品基本同质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形式产品或扩展产品上面做文章,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产品。
第四,加快人才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银行业中,银行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银行服务也易被跟进,惟有人才是没办法被模仿的。人力资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打造理财品牌首先是人才先行。在国外,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一种竞争优质客户、推销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业务经营模式,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窗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样的人才。因此,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客户经理,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对其进行营销知识、推销技巧、理财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高质量、高效率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客户经理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授予不同的权限,分配不同的客户和任务,并根据等级高低实行不同的报酬,并通过业绩考核,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管理,激发其工作潜能。
(2)投资者个人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加理财知识,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理财从本质上是一种对财富的管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消费,更关心对财富合理的分配和投资。理财就是对财富的合理安排,确定不同的投资方向,以期获得最好的回报。而且它是一种多元化的委托财富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还可以投资于房地产和收藏品,投资面非常广泛。个人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和理财产品,在追求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投资者要想在不同金融机构的多种理财产品中进行有效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听从理财人员的建议和推介,还需要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运作方式、投资方向、合同条款、计费标准等。对理财产品品种的了解可以通过关注各家金融机构的网站获得,也可以通过理财工作室直接与理财人员沟通获得。同时可以经常翻阅一些理财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增加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
(3)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完善。
首先,要加强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监管和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很少,造成监管空白,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陷入恶性竞争的境地,如对中高端客户争夺激烈,竞相承诺最低收益率,没有作好必要的风险提示,理财业务不收费等。所以,国家必须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监管和法律规范,以改善目前的这种发展状况。
其次,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第一,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以在除了产品和服务竞争以外,展开价格的竞争,进一步可以在货币价格上进行商品创新,实行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第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导致可供投资的渠道有限。股票、保险、债券品种单一,基金刚起步,外汇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滞后,这使得理财市场的发展受到局限。第三,允许银行混业经营。综合性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允许金融的混业经营。当前,客户对银行的理财要求是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揽子的保值增值服务,但我们的银行目前基本上只能设计一些简单的金融理财服务方案。因此,政府应对现有限制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从而使各商业银行可以丢掉经营政策上的镣铐,大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参考文献
[1]肖崎,庄铁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5):85- 87.
篇13
(一)个人财务规划需要外界的帮助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个人(家庭)所掌握的专业和技能很难使他们从个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个人(家庭)财务进行全面、综合的规划。国外调查表明,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几乎100%的客户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不等。在规划个人财务前景时,若能得到好的建议是有益的。目前有许多行业(如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都提供财务咨询服务。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些建议的质量相差很大。这些单位的理财师向用户推荐的大多是所在机构所拥有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与其说是个人理财师,还不如说是理财产品推销员。个人需要有可依赖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可信任的、客观的和胜任的建议,而CPA符合这些要求。为帮助个人和企业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获得成功,CPA通过100多年来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公众的信赖。设定财务目标、确定现金流、净值和风险承受能力属于CPA的财务专业领域。此外,CPA还接受PFP服务专业知识培训,包括退休养老和遗产规划、教育基金、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和所得税筹划等,客户可以委托CPA规划其财务未来。CPA能够评估个人目前的财务状况,帮助确定财务目标,并同客户一道开发和监控计划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
(二)个人财务报表需要独立的外部人发表意见
早在1983年,AICPA 的个人财务规划执委会(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Executive Committee,PFPEC)就了《个人财务报表指南》(Pers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Guide,PFSG),为编制个人财务报表提供了依据。此后,伴随着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颁布及个人申请贷款等的需要,PFPEC于1993年对1983年的PFSG作了修改。新PFSG中的“个人财务报表”不同于政府机关和工商企业,它包括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Condition)和净值变动表(Statement of Changing in Net Worth)。个人财务状况表又称个人资产负债表,是最基本的财务报表。个人财务状况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分别以变现能力和偿债期限顺序排列。
与企业不同,个人很少有正式的会计系统对其收支等经济业务有详细的记录,也很少有人将准备个人财务报表作为一项例行公事。高收入阶层和中产阶级则更有理由编制个人财务报表,诸如: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房地产投资、退休养老、缴纳个人所得税、划分离婚诉讼期间的财产、遗嘱财务分配、竞选公职等等。例如,对于西方政府公职人员和候选人而言,这种报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1978年颁布的《政府伦理法案》(the Ethics in Government Act)要求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必须公开其个人财务报表。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中关键官员和职员也必须公开其个人财务状况,其他州的法律对关键岗位的公职人员也有类似要求。同时,很多竞选公职的人士也自愿公开其个人财务报表。此外,在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决策过程中,个人通常要求完成并签署一份贷款申请和个人财务报表。还有很多人依据此表缴纳所得税、房产税和赠与税、制定退休养老计划等。但个人自行完成的财务报告在外界看来可信度不高,于是需要就可靠性向独立的第三方――CPA寻求某种类型的保证。
(三)CPA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
CPA在工作中必须遵守AICPA的《职业行为准则》(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以获得执业许可。作为具有良好形象的CPA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独立、正直、客观、专业性和应有的谨慎,从而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客观性保证CPA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要――而不是推荐保险或投资产品等的需要。因为客户利益至上,在CPA遇到其专长领域以外的情况时,CPA将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CPA必须这样做――《职业行为准则》禁止AICPA会员提供其专业能力不能胜任的服务。通过个人理财规划部(the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Division,PFPD)的成立、授予个人理财专家(PFS)证书、PFP实务责任公告(Statements on Responsibilities,SORs)等系列措施,AICPA向外界展示了CPA的个人理财业务无与伦比的服务水平。
(四)CPA行业的自身发展要求
1940年美国《联邦投资顾问法》(The Federal Investment Advisor Act)特别将注册会计师(以及律师、工程师和教师) 排除在投资顾问的定义之外。这一排斥虽承认几十年来CPA作为财务顾问的作用,但认为CPA的职业活动纯粹是偶然的做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财务规划才成为CPA正式和明确的活动领域。AICPA担心其他职业界(金融业、律师业)投入资源以促进立法,因为这将不利于CPA提供PFP服务。为使CPA与其他提供PFP服务的团体区分开来,AICPA于1986年成立了个人理财规划部(PFPD),1987年PFPD开发出认证的个人理财专家(the Accredited Personal Financial Specialist,APFS)证书,现改为个人理财专家(PFS)证书。这一证书仅授予合格的CPA。为了获得这一称号,CPA必须通过AICPA的职业责任、个人财务规划过程、个人所得税筹划、风险管理、投资规划、退休及遗产规划等专业能力的书面测试。3年期间,CPA每年的执业经历至少要达到250小时。这些苛刻的要求向公众显示,PFS完全有资格提供PFP服务。截止2006年7月31日,AICPA的PFP会员部(Member Section)约有6400名CPA成员。2006年底,共有约3700名CPA获得PFS证书。PFS提供PFP业务享有良好的声誉,经常被刊物《WallstreetJournal 》、《Newsweek》、《CFO》、《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提及。值得注意的是,PFPD还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第一个帮助人们进行个人理财计划的国际标准《ISO 22222∶2005,个人理财计划》,进一步扩大AICPA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传统审计领域趋于成熟,CPA的传统企业审计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衰落趋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年收入比例(或总额)有许多年未增加。且CPA提供个人理财咨询(或鉴证)服务的风险要比传统的面向企业的咨询(或鉴证)服务风险相对要小(见表1),这对中小规模的会计事务所尤为合适。同时,CPA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可对会计事务所的季节性工作高峰(每半年后的3个月)波动进行平滑调整。由此,CPA的个人理财业务应运而生。
三、美国CPA的个人理财业务特点
(一)个人理财规划(咨询)业务的相关规定与分类
1.个人理财咨询业务的相关规定
专业操守(Professional Conduct):CPA的PFP业务受AICPA的《职业行为准则》的约束。
基本执业指南:明确个人财务规划实务的责任公告(Statements on Responsibilities,SORs)
其他执业指南:如果CPA的PFP服务还涉及税务咨询,要适用AICPA税务部制定的《税务实务责任公告第8号:给客户建议的形式和内容》(Statement on Responsibilities in Tax Practice No.8,Form and Content of Advice to Clients,SRTPs No.8),SRTPs的其他条款提供附加指南。
报告标准:适用AICPA的《个人财务报表指南》(PFSG)某些条款。
2.个人理财咨询业务的分类
按不同标准,个人理财咨询业务有不同分类。图1左边的椭圆中详细列示了按内容的分类。根据PFP过程的分类为:(1)帮助客户设计综合性的理财计划或制定理财准则;(2)对无效的理财计划的重新设计;(3)理财计划的适用性的评估;(4)理财计划的介绍或更新;(5)就理财准则或程序的实施进行监控和调查以形成结论;(6)对客户与理财有关的家庭治理结构的适当性进行分析。
(二)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相关规定与分类
用户编制的个人财务报表可能寻求CPA的介入,以对资料的可靠性提供独立的意见。CPA可以根据个人理财鉴证要求的水平不同,提供包括审计、审阅(或复核)或商定程序服务(如编制个人财务报表)。
1.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相关规定
审计、审阅或编制个人财务报表的标准主要由《会计与审阅业务准则公告》(Statements on Standards for Accounting and Review Services,SSARS)和公认审计原则(GAAS)规定。个人财务报表的GAAP在AICPA的SOP 82-1得以体现。也可要求CPA对个人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提出报告,相关标准有:《审计准则公告62号特别报告》(SAS 62 Special Reports)、《审计准则公告35号 特别报告――对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实施商定的程序》(SAS 35,Special Reports-Applying Agreed-Upon Procedures to Specified Elements,Accounts,or Items of a Financial Statement),或《会计与审阅业务准则公告1号 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的报告》(SSARS 1,Reports on Specified Elements,Accounts,or Items of a Financial Statement)中的《会计和审阅服务解释第8条》(Accounting and Review Services(ARS)Interpretation 8)等。
2.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分类
(1)审计(Audit)个人财务报表(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的有效性是否符合鉴证标准。
审计采取积极保证的方式,在此类报告中,CPA要对被审查事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所适用的标准进行直接陈述。由于个人财务记录的性质,取得证据有时会发生困难,因此往往导致依照GAAS进行个人财务报表审计和发表无保留意见较为困难。
(2)审阅(或复核,Review)个人财务报表(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的有效性是否符合鉴证标准。
(3)根据鉴证标准及与理财有关的商定程序(Agreed-upon Procedures)完成的服务。
商定程序服务常见的类型是个人财务报表编制(Compilation)业务,即CPA(或会计师)以手工或计算机软件编制个人财务报表。GAAS要求独立审计人员取得一定数量的书面意见作为业务约定的组成部分。审阅和编制业务约定不考虑会计记录测试和对询问的答复获得确凿的证据材料。不过,由于多数人财务记录的非正式性质,个人财务报表约定中的口头声明最好从客户处取得书面材料来证实。一些CPA不愿从事个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因为个人缺乏详细的记录及内部控制不完善是主要障碍。有些CPA甚至对审阅服务中的有限保证也有些担心,结果导致最常见的是CPA提供编制个人财务报表服务。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