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现状与问题
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概率统计看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由此采用纯数学的方法研究这门学科。这导致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学生也习惯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应付考试。结果是考完就丢,连最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都缺乏。同时,林业院校的数学教研室与综合性大学或是理工类大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科研方面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能影响决策的高级学术权威,这导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信息化教育的研究进展缓慢。最严重的是,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他必须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其他专业方能显示其价值。但在实践中,上统计课的老师不一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专业课老师其统计学功底往往不可能很好。如何进行统计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本身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逐步选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改变,这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几点建议
2.1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最早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黑板十粉笔”的教学方法信息量小,板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知识面难以得到扩展。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为了与计算机结合,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确实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同时多媒体中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声像结合的学习环境的确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在学习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概率统计毕竟有很多需要逻辑推理的知识,对公式的推导若不边板书边讲解,学生很难听懂;而信息量大学生抓不住重点,结果有些学生反映不佳。由此可见,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对于统计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或是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要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的目的来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更多是重视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推导,把统计课作为数学课来教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缺乏统计思想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用,最终不能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更谈不上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下,笔者针对部分班级,适当降低概率论部分的难度,仅从直观性、趣味性的角度把概率论作为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而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数理统计各种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上。以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系统02级学生为例,在学到统计部分时,我要求学生分组下去搜集数据(样本),但学生并不懂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将别人分析好的数据也当作原始数据收集大多数学生学了数据处理方法却不会用。为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统计的方法处理海量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每学一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使用自己收集的数据实践该种统计方法。例如,在学到样本统计量时,我要求学生逐个计算这些样本统计量,并分析所算值代表样本的何种信息;在学到方差分析时,我请学生检验不同样地的树木其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学到回归分析时,又让同学们对居民的教育状况与家庭收人进行调查分析,看看二者有无联系。在实践各种统计方法的同时,我向学生传授科学论文的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将每部分的分析结果写成论文的形式上交。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做起,逐步学会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最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学生拿到数据却不知从何处人手的难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针对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曾和许多专业老师探讨过数理统计在各专业上的应用,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专业,对统计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对概率论知识的使用就比较多,针对这个专业,就必须强化这部分的知识。而林产化工专业对概率论知识用的相对较少,在数理统计诸多方法中对方差分析使用较多,在有限的学时内,若不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差异性,学生学习了不能结合专业知识加以运用,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保持概率统计内容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不同专业,在内容的深浅及安排上有所调整,要多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制订适合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4开设统计实验课
数学实验是随着人类思维、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它将数学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事实_f:,统计类课程的教学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这一工具,学生不了解也不会使用统计软件,将会使他们陷人枯燥的计算而忽略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将大打折扣。目前比较通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PSS,MatIab,SAS等。这些软件语法简练、使用方便,为统计实验课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试验课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根据理论课上学到的方法、原理在实验课上使用软件完成重复而复杂的计算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多方面综合考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统计类课程的考核方法,若单纯使用闭卷的方法,学生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记忆上,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为此,我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即概率论可进行闭卷考试;数理统计为实用部分,这部分的考核可以论文形式进行,由学生自己调查数据,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最后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考核宜上机,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部分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由老师自定)。这种考核方法即可解决统计课程公式多且计算量大不便闭卷考试的问题,同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较为客观的成绩。
篇2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1-4]。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和“四难(难教、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5-7]。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作者通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在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为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2009级和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杜荣骞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第三版)教材为基础,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课程结束时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其中2009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4份,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8份,检查后均为有效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具备近10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共13项内容(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1.开课的必要性。从调查结果看,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开课认识是一致的,认为设课必要和很必要的学生分别为94.44%、94.83%,反映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着很强的学习愿望,也充分反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确立《生物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教学的重点章节。教学重点章节的认同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方差分析(87.50%)、假设检验(86.61%)、实验设计(73.21%)、回归与相关(69.64%)、拟合优度检验(33.93%)、参数估计(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7.68%)、抽样分布(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16.07%)。以上问卷数据表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重点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讲授内容方面。从讲授内容方面来看,侧重于方差分析(平均认同率87.50%)、假设检验(平均认同率86.61%)、实验设计(平均认同率73.21%)、回归与相关(平均认同率69.64%)。这四个章节是《生物统计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而拟合优度检验(平均认同率33.93%)、参数估计(平均认同率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平均认同率27.68%)、抽样分布(平均认同率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平均认同率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平均认同率16.07%)均较低。
②不同年级的学生方面。2009级和2010级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在排列顺序上是一致的,且对每一章节的认识上的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点章节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为《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3.课堂教学。
(1)开课时间安排。《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这样安排可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该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开课时间在第3学期,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6学期末,论文撰写在第7和第8学期。因此,学生学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后间隔3个学期才应用其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忘记,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将《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第3学期开设该课程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1.43%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应在第6学期开设。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上述的不利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课时安排。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总学时为54,全部为理论课。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老师而言,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部的理论授课,而没有相关统计软件实际例子的操作应用,即使有,也非常少。对学生而言,只学习统计原理的相关知识,只会利用传统的笔和纸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而无法跟上《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步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复杂实验设计及较大数据面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显得无能为力,或者很难运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上机操作6学时。这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有力依据。
(3)授课方式。①教学形式及提问。调查结果发现“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平均认同率达81.25%),位于各教学形式之首,而“完全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统计软件教学”的认同率均很低,分别为4.46%、8.93%和5.36%。可能原因是“统计软件教学”由于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知识及一定的统计学原理,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认同率较低,“完全板书教学”可能不够直观,对一些较难、较复杂而又枯燥的知识点,利用板书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板书时间过长,就容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认同率也较低。“多媒体教学”可能是由于缺少传统板书教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和整体,而且由于其是分屏显示,相互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他们获取一些信息的心里受到阻碍,因此,多数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认为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平均认同率为83.04%),而对提问无所谓、不喜欢及反对的平均认同率均较低,分别为12.50%、4.46%和0.00%。表明学生对“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及课堂教学上“适当提问”的认同率都很高。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②讨论课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授课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因此,没有开设过讨论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讨论课的平均认同率为78.57%,而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只有21.43%。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讨论课的重要性,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且为考试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多为闭卷考试。但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闭卷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案例分析”是学生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为65.18%),位于各考试方式之首,其次是“开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22.32%),第三是“闭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9.82%),而“抽题口试”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仅为2.68%)。成绩组成方面:“作业(10%)+课堂小测验(10%)+出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是学生最喜欢的成绩组成(平均认同率为60.71%),其次为“作业(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平均认同率为25.00%),而“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70%)”和“课堂小测验(10%)+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这两种成绩组成的认同率均很低,只有7.14%。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成绩组成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
5.《生物统计学》课程难易程度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比其他生物科学专业课程难(平均认同率为72.32%)、少数学生认为难易相当(平均认同率为25.89%)、极少数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平均认同率为1.79%)。在影响学习效果方面,56.25%的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少”是影响《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后依次为“数学基础差(平均认同率22.32%)”、“上课不专心听讲(平均认同率11.61%)”、“自己不感兴趣(平均认同率9.82%)”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难度以及影响学习其效果的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6.《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发现,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所占时间合适(平均认同率为67.86%)、19.64%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该多讲一些,而12.5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多。认同上的差别可能与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不一样所致。
三、讨论
1.本研究中生物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章节、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及其组成、授课形式、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但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内容、课时安排及组成、授课方式、讨论课的开设、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其次,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更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3.有关学术机构应定期召开《生物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研讨会,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制作《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网,将一些优秀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成果放于该网站,实现最大范围的学习交流。教师在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6]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7]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篇3
一、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现状
1.学生数学知识薄弱。《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数理统计学数学知识,而医学生数学知识薄弱成为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瓶颈。其次,这门课程一般于大学第三、四学年开设,学生经过前几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模式,这对卫生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较难接受,所以大多数学生感觉这门学科很难掌握,甚至有的同学反映听课犹如听天书。
2.对卫生统计学重要性认识不足。西医院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课程认识普遍不足,中医药院校学生更是如此[2],甚至情况更为严重。现阶段,本科生没有科研设计及数据处理分析的迫切需求与压力,认识不到统计学对他们将来工作学习的重要性,一直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途,而现阶段学习统计学仅仅是为了期末应付考试,取得卷面成绩,最终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足。
3.授课方式需改革。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统计学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俗称填鸭式教学,即任课老师单向灌输书本知识,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其次,有些老师在讲课时过分注重理论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繁琐,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对统计学的学习非常不利。
二、《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对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必要。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认识到卫生统计学会在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及学习的效果。
卫生统计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抽象难懂,甚至很多公式难以理解和记忆,但只要学生能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以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就愿意多花时间和功夫来攻克这个难关,主动学习[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应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科研实例来验证统计学的应用。
2.逐步训练学生的统计逻辑思维能力。据调查,当前医学科研论文中有大约70%~80%的文章所应用的都是最基本的统计学方法[4],如经常用到的t检验(单样本设计及配对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等[5]。整个统计学学习过程中,难点集中在假设检验基本思想的理解及各种方法应用上。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对理论思想的剖析讲解,减少指标的手工计算及公式的推导。另外,在每种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应多列举案例或选取一些典型论文,引导学生详细分析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方法,强调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不同资料的分析方法,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特点。这样,通过案例的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就能够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在医学中主要是研究医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后的应用。因此,授课内容要与临床实例相联系,一方面,通过具体实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这样,他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判断变量类型、资料分布类型,从而判断分析数据应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和强化了他们的科研意识。
4.加强统计学软件的应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数据分析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而本门课程的学习计算不是重点,方法应用才是目的。因此,卫生统计学教学应在掌握理解基本理论思想的前提下,尽快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实习,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课时,让教师把教学(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选择统计方法和对数据的结果解释上。目前,比较常用的统计软件有SPSS、SAS和Epidata[6]。不同的软件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中医院校学生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方法全面、操作简便的SPSS软件。通过软件学习,不但简化了繁琐的计算过程,且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授课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学形式也应灵活多样,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和教学目的出发,以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统计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医学科研、医院管理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均琴,李国春.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难点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1,15:230.
[3]陈峰,于浩,赵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点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6-37.
篇4
一、我国目前统计学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号对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情况、实践性教育环节、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500份,主要的调查目标是大三、大四的群体,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420份。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总结出来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问题,即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透彻,认识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比较好。第四,同样对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处在一般的水平,这部分同学占到了40%以上。第五,对于专业的教学效果,30%的认为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统计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统计学人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仍然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个人认为大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的转变。
1、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确定统计学的教育方向
过去得几十年来,各大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要,都设立了相应的统计学专业,为我国统计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各大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设立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学校的特点,比如说师资力量、学校的优势等等,导致了培养出来的统计学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人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2、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促进和培养统计学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结果,认为在统计学课程安排上应该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的教学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内的大学当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这两所大学当中均有开设数学的基础课程和统计学理论课程,为该学校的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经济理论课程,对经济规律进行适当的了解是统计学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之间能够交叉渗透,使统计学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勇于的进行创新,对统计课程的内容应大胆的进行改革,删掉部分课程的门类,对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等进行重点的突出教育。第四,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和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介绍。
3、构建实践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统计学人才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应构建实践的教育环节。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处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校、企事业单位互利、多赢的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之下,要求统计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能够适应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世界统计学前沿领域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让学生有能力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开启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在统计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统计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5、加强统计学教材的建设
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行业技能资格及其专业的特点,应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高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应该颁发统计师或者调查分析师资格证。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使得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严格的进行落实和补充,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全面的监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使得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对我国统计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统计学专业性人才,使得统计学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统计设计、调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实践性环节上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的培养出统计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11) .
[2] 向书坚,平卫英. 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0,(01) .
[3] 王花,吕洁华. 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经济视角(下), 2010,(08) .
篇5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篇6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顺应学习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即人的学习“是一种以语言为中介,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什么是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显然,学习和体验之间有密切联系。学习本身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是主体自我感知、亲身经历的过程,它受外界因素影响有限,只有在经历中产生共鸣,才有深刻体会,学习领悟到的东西才更加深刻。因此,学习本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然而,目前大学教育,包括《统计学》在内的大部分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忽略学习的本质所在,以陈旧的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式,把知识强行填压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全无,主动学习变成“被学习”,学习目的也发生偏差,出现“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奖学金”的功利化现象。
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及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该模式的基本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操作的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实践运用。体验式教学完全打破了现今大学的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符合对学生学习本质的要求,为包括《统计学》在内的所有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鲜思路。
(二)体验式教学理念符合《统计学》的课程性质
首先,《统计学》对实践的高要求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核心不谋而合。高教出版社《统计学》第一版前言提到,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程,它要求学生应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统计工作的程序来看,无论是统计数据的收集,还是统计数据的整理或分析都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能搜集整理出有效可靠的数据,怎样得到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真实信息,学生仅从课本和课堂的学习无法真实体会,只有让学生真正与统计相融,就某一问题实地调查走访,动手设计问卷,亲自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体会,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的真正目的。另外,从统计方法理论的学习来看,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体系,描述统计涉及的指标运用和计算较易掌握,但对推断统计部分的理解难度则较大。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预测的统计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统计思想的基本体现。其中诸如“小概率”原理、抽样分布、显著性水平等核心概念的理论性较强,且以上推断方法的实际运用对统计软件使用的要求较高。如果按照现行教学模式,学生不但会认为这些体现统计学重要思想的概念难以理解、理论枯燥乏味,更觉《统计学》在现实无任何用武之地,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毫无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理念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引入已刻不容缓。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应用,除了能让学生亲临其境、参加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观能动性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有效改变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而更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新兴的教学手段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认识《统计学》,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更加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其次,《统计学》的应用性要求体验式教学理念必须引入课堂。在统计学科建设方面,业界曾经提出“大统计”思想,即强调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但综合了多门自然学科,更与诸如生产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医学领域、气象领域、军事领域等其他社会学科紧密不可分。其实,《统计学》对学生动手实践的高要求恰恰也体现出其应用型的特点。在余明江、丁家云的《论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向》一文中明确提出,“统计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统计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市场经济导向为为终结的大统计教育观。”诚然,大统计教育观是针对应用型的《统计学》而提出,那么这种大统计教育观又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理念来体现呢?应用型的学科需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又需要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培养,正如前文提到,这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恰恰是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体现。所以,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理念能够很好体现大统计教育观的精髓,更应是所有应用型学科积极提倡的全新教学观念。
(三)体验式教学理念符合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培养目标
我们首先应该给非统计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进行定位。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作为一门看似独立的课程,实则与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仅以经管类非统计专业为例,在课程横向设置方面,与《统计学》相关的课程就有《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生产运作管理》、《管理学》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无一例外都是将《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推断方法付诸实践,用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如若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全然不知,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则障碍诸多,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无法运用自如了。因此,《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的定位就是“服务”。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应作为一门应用课程,一种技术工具,服务于其他专业之所学。那么,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定位恰好也确定了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服务的职能标示了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培养目标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对统计思想及基本理论能灵活运用的同时,还应掌握EXCEL、SPSS等基础的统计分析软件,从而有对现实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社会对具备统计素养的人才需要也决定其培养目标的确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寻找出有效的信息则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正如袁卫在其主编的《统计学》教材中提到,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市场对具备统计素养人才的需要给我们《统计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统计人才。
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显然,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制定出一套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体验式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核心本质。
二、体验式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实施的条件
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本质即是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给现行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及时转变观念,主动营造良好开放的课堂气氛,创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等交流的平台,保证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评论能做到正确引导、公正评价,为后续的教学模式改革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外出实践中,教师必须有充备的事前设计能力,并在整个活动流程中有效组织和管理,对整个过程的节奏能收放自如,控制得当。最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在课本内和课本外做到游刃有余,及时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案例,通过大案例引入、多媒体教学、统计软件应用、课外实践指导四方面达到多元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对院系和相关行政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验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尤其《统计学》的课程性质更加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机会和适当的实践场所。除了教师的一己之力,更加需要院系和高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配合,能积极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所,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只有教师、院系、学校三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卫,庞皓,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一、整体把握《统计学》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定量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整体把握其内在联系,不拘小节,突出各章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定量思维习惯。例如:在导论中,让学生分别采用定量和非定量两种方法去描述一个企业职工队伍状况,通过比较,可突出统计学定量认识事物的优势。在定量描述中,学生会用到诸如职工总数、大中专毕业人数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重等指标,此时如果我们能适时增加一些如平均年龄、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使得对该企业职工的认识更全面;还可启发他们通过纵向对比反映工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横向对比反映该企业职工队伍所处地位,存在的差距,使得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深刻,从而展示统计学在定量认识事物方面的独特魅力。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学生们认识到定量方法不但更具体、精确、深入而且可操作性更强、结果更客观,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方法的欲望。
二、注重《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统计学中的许多理论方法在专业主干课《财务管理》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有许多概念、方法是两门课程共同的重点、难点,如上表所示。如果在统计学教学中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例题、练习题中尽量选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降低《财务管理》课程学习难度,为以后进修本课程和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动性。
三、课堂教学精耕细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统计课堂教学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法之外,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可以突出以下三种方法的应用。
1.逐本溯源教学法
虽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科学,但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比如大数定律是统计的灵魂,概率论是统计抽样推断的灵魂。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惜课时,甚至可以在课本内容之外,补充教学内容,将其中的道理讲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退为进教学法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先从介绍概念、方法入手,通过举例、总结和进一步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但是,由于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如在某一方面理解不了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退一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直白、简单例题,使学生运用过去已有知识、经验就可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适当时机提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技巧,启发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升华为理论,最后再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原理、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自始至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不断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培养了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践教学法
统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提高学生运用统计认识现象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问题,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某企业两个车间生产的同一种产品单位成本都降低了,为什么企业的单位成本却上升了。通过讨论、演算,学生们明白了是两个车间的产量结构的变化对总平均成本的影响造成的,从而加深了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篇8
社会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应用范围、应用主体上,还是在应用目的上,上至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专业统计部门,下至基础业务部门、企业单位,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统计部门的数据研究,还是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核算,社会经济统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广泛的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不仅理论上有所发展,在学科上也有所创建,市场统计学便应运而生,成为一门应用型新学科。市场统计学必将在分析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统计学特别是市场统计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虽然市场统计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若干年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但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即使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计中,也只是讲述《统计学原理》,学分也只有3学分左右,显然,这与这门学科的地位和这门课的重要作用相差很大,也少有几所学校设有统计专业,开设市场统计学课程的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如此,所以目前的成人教育构建统计知识、特别是市场统计知识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呼唤和必然趋势。
二、市场统计学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出一个国家知识科学化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化,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更加重视统计学的作用,更加依赖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经济形势判断和科学化管理。统计数据的取得不仅要通过统计人员高质量的工作来实现,更需要广大经济管理者能够掌握和运用。现实中人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使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比如,不了解市场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而面对市场波动决策失误;不懂得如何利用市场变化把握时机而常常错失良机;不知道那些统计指标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不清楚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怎么应对,不是惊慌失措,就是束手无策,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工作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制度不健全等等。市场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市场的经济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驾御市场的新方法。它是根据市场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技术,围绕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统计的基本问题,研究市场统计的专业构成,研究市场统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众所周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不管是统计人员还是经济管理者,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应对市场挑战时,能够准确把握各种时机。市场统计学的知识技能教育能提供此类技能,广泛开展市场统计学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市场统计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成人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最贴近社会现实的教育。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们国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与国外相比,虽然时间不长,但规模发展很快,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时期,在很多地方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改进和提高。
市场统计学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从理论知识上还是应用能力提高上都是很有帮助的。市场统计学教育不能仅依靠高校的教学来实现,还要在成人教育中广泛开展,使更多的统计人员和经济管理者从中受益。那么,如何在成人教育中进行市场统计学教育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市场统计学的认识,调整统计课程教学培养方案。市场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有科学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应用性。通过讲授市场统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市场统计、市场预测与决策、市场运行模拟与实验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预测和推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从1992年国家教委把统计学列入财经类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以来,查看相关院校有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都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2]。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构建统计学知识整合思维,需要“数学知识+经管类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四大支我素融合形成合力。而如何有效地融合各类知识源,整合统计学教学内容,成为当前统计学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讨的问题。
1 基于PBL-LBL的课堂讲授策略
本文认为应采取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课的教学。比如在搭建统计学整体知识谱系的“框架结构”、展示多层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时,运用传统LBL法最为清晰、明了。同时LBL法对课程疑点、问题兴趣点、反例和变式的讲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形成有效的PBL-LBL闭环。而若讲授具体的统计方法及运用,如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则可运用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讲清基本原理并设置情境案例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寻答案,并充分参与分析讨论。而对一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描述统计,可完全采用PBL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并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提问的方法进行学习。
2 基于建构主义的立体化多层次课后作业策略
(1)封闭式作业题与开放式作业题
封闭式作业题就是传统的课后紧跟式作业题,这类题型适用于理论较复杂的统计方法。对于推断统计和多元统计的典型知识点,通过经简化分解的封闭式作业题的演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方法关键特征的典型认识。而与PBL紧密相连的就是开放式作业题,这种题目的“开放式”在于:答案的开放性,即答案不唯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情境的开放性,即以现实经济问题为数据源和研究背景;结构的开放性(结构不良),即需要学生自主识别问题结构和解题思路。这种题目一般在每章课前布置一题,要求本章结束后提交作业。例如“数据收集”这章可要求学生设计构思一个调研方案,自选题目、自定调查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并尽量在学校范围内实施调查,调查后再针对数据特点进行回收整理。“时间数列分析”这章可要求学生寻找一个真实的时间数列,分析其演化规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一定预测。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一道开放式作业题都依托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聚焦点,将所学的统计方法作为其思考工具,判断分析并解决这个实际背景中的相关问题。
(2)综合式项目作业题
在课程学习完绪论部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一项整体课程综合作业,期末作为课程考试的一部分予以提交。即针对统计工作四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推断”这一思维主线,在教师典型实例演示的基础上,由学生收集数据资料形成项目任务,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后续各章中的统计方法加以分析。这种做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主要线索的把握。如联系“数据收集”一章取得的调查资料,可计算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可变构成指数,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等。
3 基于应用性操作的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统计学已从过去的Book statistics向二十一世纪的Computer statistics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统计学的教学重点由统计计算方法转向了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重在应用。而据统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验课时量比重一直较低(在15%以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高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一般为3:1,英国为2:1。因此适度加大实验教学学时,并充实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在运用PBL-LBL讲授策略时,对于理论教学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讲解,只要明确其基本统计思想、计算的原理、正确的应用条件以及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就可以了,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交由计算机去完成。
4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考试策略
对于传统闭卷考试,为增强其实用性,建议加入实践操作内容的卷面考核和统计结果分析的考核。同时实行教考分开,建立统计学标准试题库。试题库有助于统一考试标准,脱离任课教师自订标准、自拟试卷、自己评分的模式,从命题这一源头环节减少测试误差。试题库的建立需要依据课程主要线索,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单元,按照知识单元在整个课程领域的重要性、教学时数比重及各知识单元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保留和迁移价值,合理分配各单元考察目标间的比例关系,形成命题双向细目表。然后收集和编制各种试题组成试题库。需要说明的是汇编统计学试题库不是试题的简单组合,从命题到实测到评分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整个统计学课程组反复的推敲和磋商。在统计学试题库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机进行选题,组编试卷。
5 结语
篇10
统计思维就是当人们面对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时,会本能地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1]。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如此看来,统计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际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问题。尹俊峰和曾五一认为,统计思维由过程思维、允许波动和数字说话三个各有特点而又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培养良好的统计思维既能促进其他思维方式的有效应用,也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想[2]。柴根象和徐建平结合统计教学中具体的事例指出统计学应重在“观念”和“思考”[3]。惠琦娜提出统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但这种思维能力通常不能与生俱来,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4]。刘超和吴喜之认为在统计教学中要强调应用、尝试去概念化教学,以大量实际数据运用为基础,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介绍统计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深入领会统计思维和应用价值[5]。
上述文献对推动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鉴于现实中统计学所扮演的角色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深入研究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我们对安徽大学商学院已经开设过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展开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①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问卷除了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
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主要从统计学课程整体层面、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两个问题上,均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重要,其中超过1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明显少于前两项。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并认为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比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分别按专业和年级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和年级两个因素确实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85.71%)、工商管理(76.92%)和会计学(76.47%),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71.43%)、旅游管理(64.41%)和会计学(61.76%)。总体来说,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视统计学。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有65.23%的大二学生和71.77%的大三学生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创新创业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问题上有48.83%的大二学生和55.65%的大三学生认为重要;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选择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二学生占比62.89%,大三学生占比71.77%。显然,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更重要。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比赛或实践活动经历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
在了解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问卷进一步就他们对统计学难度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04名学生中,有43人认为统计学非常难学,268人认为统计学难学。进一步按照Likert五点量表的思路对本问项进行赋值(非常难赋值为5分,非常容易赋值为1分)计算均值,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难度的感知,结果显示均值为3.79分,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已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又感觉到统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
(三)学生对统计分析法的掌握运用情况
关于“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504名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8人认为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有246人给出的答案是“不确定”,还有230人表示自己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更有42人认为自己对于统计分析方法非常不熟练,这一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统计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统计学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学生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鉴于目前安徽大学商学院统计学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还较为缺乏,这也可能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四种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供学生选择,以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73.41%的学生希望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统计软件教学”,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73.02%的学生选择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由此可见,相对于“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更迫切希望能够学习统计软件并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意识到统计学很重要,尤其是财会专业和高年级的学生,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又普遍感到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学过统计学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撰写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深思。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时间数列、指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多数比较抽象难懂,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及其推导证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对大多数数学功底相对不足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就很难深刻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更无法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并未将其纳入统计学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训练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为实质性学科进行定量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统计学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统计学与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并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统计学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教考分离课程,需要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内容,也就决定了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没有专业区分度,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实际教学,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过于注重统计原理和方法的讲授,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却不知道这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有什么用”、“怎么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案例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通过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操作得到统计结果并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比理解公式推导与手工计算更有意义,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统计实验课程,统计软件教学通常只是教师选择性地在统计分析方法讲授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课上不能亲身参与演练,再加上软件操作并未纳入期末考核内容,学生课后便不自觉地忽视了统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导致统计软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将与专业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为学生开展自己的调研活动打下基础[7]。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中优秀案例还比较匮乏,即便是教科书上的一些经典案例,由于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让学生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传统的经典案例,教科书或网络上通常已有标准化的解读和评价,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生统计思维训练的强度远不如贴近专业实际的新鲜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就目前安徽大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情况来看,依然沿袭“平时+期末”的方式,平时考核(30%)通常由“考勤、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70%)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记忆和理解,并未涵盖对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平时学习的方向自然就定位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甚至会出现某些善于考试的学生只在考试前进行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取得不错成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使得考试这根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挥棒未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美国统计协会和数学学会的一个联合课程委员会曾指出: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 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 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1)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应该以“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基本目标,在授课中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所传递的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弱化传统的数理证明和推导过程。
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专项等,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所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将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中去。然而,如此丰富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对目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54学时的教学计划安排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自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如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等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而问卷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统计思维的培养要求,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烦琐的统计数据计算变得简单快捷更加准确,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也由统计计算技术转向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8]。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软件去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将EXCEL、SPSS等统计软件操作以实验课程的形式纳入统计学的教学计划,在每一种统计方法讲授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进行软件操作。
2.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将前几届学生在统计实践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整编成案例,也可以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索当前的热点问题编写成案例材料,还可以就自己正在研究或已经研究过的科研项目形成案例。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案例资料打印好分发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准备,课上则要把“主角”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提出探索性问题。
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均是针对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嵌入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项完整的统计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如本次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调研就是由我们统计学课程学习小组的三位学生负责完成的。我们在本学期统计学教学中,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学生自行组队形成调研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进行调研,并以“学长团”的形式,每两到三个小组配备一个学长进行项目具体指导,授课教师进行总体指导,跟随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进程同步进行,从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期末由授课教师和“学长团”成员组织对调研报告进行答辩,并将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这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形成学术论文,可以参加案例竞赛,同时还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在课程结束以后,对成绩优秀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如安徽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变革考核方式
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统计学的考核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考核方式具体包括平时考核、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案例讨论和调查报告撰写。由于案例讨论和课外实践调研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除了教师评定外,还要同时增加组间互评与小组内匿名互评的方式,真正将考核的压力细化到每一位学生,规避“搭便车”现象[9]。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对软件输出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的掌握情况,可以将考试中可能用到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也可以直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统计学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各高校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本文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本文感谢何伶丽、孙丽两位学生对此次问卷调查做出的努力!)
注释:
①安徽大学商学院目前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 务8个本科专业,由于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大四的学 生正处于第8学期校外毕业实习状态,因此我们只对大 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张理,唐年胜.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几 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23).
[2]尹俊峰,曾五一.统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 养[J].统计教育,2001,(1).
[3]柴根象,徐建平.突出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统计学 教学浅谈[J].大学数学,2006,(2).
[4]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J].统计 与决策,2010,(3).
[5]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 2012,(2).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
篇11
技工学校属于我国职业学校中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主要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技工学校的教育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培养蓝领人才,而是更重视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统计人才也是目前技工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
1、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发展概述
1.1 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取得进步。随着技工学校的教学实力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工学校负责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素质得以稳步提升;其次,技工学校在统计学课程建设上的体系性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安排,都具有很强的教育科学性,为统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还存在问题。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却跟不上统计学的快速变化,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表现出“滞后性”;另外,统计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根据技工学校的整体环境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
2.1 技工学校的学校发展环境。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目前的技工学校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实力更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对学生综合实力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开展差异教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第二,国家和各类企业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作用认识加强,社会所需的统计人才越来越多,学校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视度增强。
2.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拥有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随着技工学校办学的发展,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从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来看,企业与技工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各类企业都能够为技工学校的统计学教学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教学工具;从社会发展的状态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技工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技术资源,如多媒体等,另外,技工学校还能够通过联网实现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从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来看,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技工学校能够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获得更多资金的注入,为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便。
2.3 学生对统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变化是技工学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表现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统计工作的经济价值的认可等方面。随着国家以及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学习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学生致力于将统计能力作为获得职业的手段,因此对统计教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3、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从实践入手进行教材改革。技工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改革需立足于实践。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对统计知识的基本原理的表述和统计方法应用知识的表述都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进行教材改革是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为教学提供实践性强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统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统计学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统计课程教师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统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实际进行数据统计、以不同的职业目的完成统计工作而对统计学的应用新的认识。
3.2 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的未来是“就业”,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的。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各大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统计学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统计课程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3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在技工学校实现全面的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本校负责统计教学的教师们进行职业素质在教育,第一,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并通过统计学实际应用的练习和教育,使教师本身的统计知识广度和深度有所提高,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统计知识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统计学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技工学校目前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且,学生也对统计学习提出了更明确的职业性需要。只要技工学校能够对统计课程进行从教材到教法的全面改革,该科目一定会在教学中取得重大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未来就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篇12
1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守旧:由于独立院校的特殊性及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的特点,其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数理基础薄弱,文科生占主导。而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主旨仍然是将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确保学生对于公式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造成疲劳,也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差。
1.2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对于统计学的考核通常是以卷面考试为主,以测试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辅以计算机教学的情况下会通过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联合测试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及动手能力_3]。但实际上这种考核只测试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复制能力和答题能力,对于学生是否能在实际情况中灵活掌握及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帮助并不大。
1.3课程设置待完善:统计学的教学应注重学科的交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在体现课程设置科学性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更连贯有序。如市场营销专业在统计课程之后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学习,就能很好的衔接上,并将统计学的方法论灵活的运用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当中,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
2对统计学课程教学及实践创新的教学设想
2.1因材施教――运用计算机解决统计问题: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鲜明:他们活泼、思维广阔活跃,喜欢动手实干,但缺乏耐性,数理知识薄弱。有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进行完某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之后,立刻进行上机操作,运用计算机来解决看似繁复的统计学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能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统计课程的学习。
例如,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是统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对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相对琐碎枯燥,而当进入到实验环节中,学生学会运用Excel中的FRE-QUENCY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后,发现只需要几个步骤,两分钟之内就能将课堂上繁琐的数据整理过程完成。这使得思维活跃追求便捷的学生们不再强烈排斥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因为每次学习完看似困难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验室都能得到魔术般的惊喜,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现代化科学手段的认识和兴趣。
2.2增设统计实训课――重视统计学的学科地位:高校培养人才就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而对统计应用日渐深入的管理、金融行业更是提高了对经管人才的要求_4]。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娴熟的动手能力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管人才。
根据目前的形势及学生特点,本系经管教研室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在完成统计学理论课程之后,单独开设一门统计软件实训课,在这门课上让学生广泛接触知名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BMDP、SYSTAT等,并选定其一进行深入学习,以适应社会需求,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一枚强有力的砝码,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统计学的重要性。
2.3改革考核方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统计学课程设计:对于卷面考核的形式,学生只需要临考磨枪就能应付过去,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熟练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笔者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想法,认为,如果能根据专业特点给学生增设统计学课程设计的考核,通过这种形式来观察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统计学方法论的实际掌握情况。
例如,给定课题假设:成都某知名连锁超市准备在学校外某街道口新建一家零售商店,由各小组成员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进行市场调查。在众多信息中,经过该地行人数量是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与倾向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请各小组根据该超市所需的信息进行工作计划并实施,最后撰写报告阐述其可行性。
篇13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