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调研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调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调研

篇1

随着80后甚至90后等年轻一代成为父母,家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在随之发生改变,不少市民发现,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家住__区__街道__社区的王女士反映,最近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们也都在聊这个电视剧,不是追剧中的明星,而是因为现实中他们关注的孩子入学择校、家庭教育理念等问题在剧中虽夸张但又真实地得到了呈现。“这个电视剧反映的东西太现实了,比如说孩子马上就要幼升小,该选择哪一所小学?”王女士说,她的孩子过完暑假就要上幼儿园大班了,现在每次放学去接孩子,家长们都是在聊接下去上哪个小学好,有一些觉得自己所在辖区学校不够好的家长,倒真的有点像剧中的“虎妈”,四处打听有没有学区房,向中介问,向朋友问,向亲戚问,非常焦虑。

择校、升学、隔代教育、提前开发,这些教育的热门话题在该剧中的表现,让很多__家长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引发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电视剧中,虎妈赵薇为了让茜茜上最好的小学,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动用了公公婆婆的资产,接受了小姑的帮助,斥巨资在学区房买了一套又旧又小的房子。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__市民张雷却深有体会。

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优质小学,张雷不久前刚刚卖掉了自己位于城区南部的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在东部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张雷对调研人员说,大女儿是在老房子学区内上的学,每次和同学聚会,同学们一听校名,就显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来,纷纷劝他赶紧换房。现在小儿子刚满三岁,他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之下,买了一套所谓的“学区房”。张雷对笔者说,大女儿的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老师负责,和其他同龄人比,也没看出女儿差在哪里,但是因为妻子执意要换,即便居住面积大大缩水,也只能咬着牙换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不上所谓的重点小学真的很重要吗?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对于孩子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来说仅仅是开始,它值得家长这么拼命吗?

从市教育部门获悉,从历年我市中高考的优秀考生来源来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来自所谓的“名校”和“老校”,其中也有部分孩子是来自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和农村学校,这意味着孩子的起点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于名校的培养显然是不全面的。市教育部门提醒家长,现在我市尤其是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都比较不错,各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所谓的“学区房”,家长们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的特点,多方了解,选择一所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剧中虎妈的做法比较夸张,并不建议大家效仿。

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员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教师再怎么认真负责,也比不上家长一对一,教师只能追求共性,而家长更能关注到孩子个体,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就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影响孩子。在“名校”里,有适应者,也有不适应者,在一般的学校里,也有优秀者和不优秀者。因此,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背着书包去上学,这六七年人生的起步阶段,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在电视剧中,虎妈到重点小学去提前感受面试,被其他孩子的种种特长给震住了:钢琴、书法样样精通,学龄前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1500字以上,这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于不少家长尤其是刚刚升入小学的家长而言,这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最近,我市各大培训机构暑假班陆续开始招生,在我市一家培训机构采访时遇到一位孩子家长,她尚未为孩子选定课程,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已经告诉她,钢琴、舞蹈、绘画、轮滑、电鼓、少儿英语、古筝这几门课,名师小班化的班级已经爆满,要选择,只能上普通班。这位家长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形令她感到恐慌,自己的孩子才5岁多,如果这么大就要开始学习特长,是不是太可怜了,如果不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更不踏实。

一位高中生告诉调研人员,自己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毕业那年考到了十级,可她却告诉记者,自己一点都不喜欢钢琴,考到十级完全是在父母的逼迫之下。现在,钢琴带给她的全是不好的回忆——父母的指责、惩罚以及自己的眼泪。考过了十级后,父母从没主动要求她弹琴,估计现在连一首十级曲目也弹不出来了。

对此,我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特长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家长需要认识到,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有些家长认为会认识多少汉字、会计算1

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实,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看重孩子是否越学越爱学,看孩子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 我市一家幼儿园老师李萍介绍了自己孩子的一段经历。儿子小时候曾学过一段时间乐器,但她却发现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便果断地停掉了乐器学习,儿子喜欢踢足球,她便鼓励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里购置了不少碟片,每逢周末或者休息的时间,李萍的家中总是响起中国古典音乐,日积月累,现在儿子也领悟到古典音乐的妙处,就连手机里也存放了不少音乐。李萍说,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虎妈希望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待孩子的成长非常严厉,而猫爸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虎妈不断为女儿增加负担时,猫爸却负责为女儿减轻负担。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猫爸与虎妈,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交锋不断。

几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教育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了哈佛、耶鲁大学,虎妈蔡美儿因此一举成名;而被称之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似乎比蔡美儿更有“成果”,他用鸡毛掸子竟然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打”进了北大。

对此现象,我市不少教育专家都曾对调研人员表示,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被当前教育工作者推崇,只能算是个例。如果说虎妈的教育方式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急功近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理性的判断,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而不是有时间了就把孩子训一顿,没时间了就放任不管。

一位家长曾告诉调研人员,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孩子在幼年阶段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后,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他发现,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让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而且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以说孩子是被他打大的,但是很多规矩以及学习习惯也是在那个阶段培养起来的,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让他很省心。

在调研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家长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改变自己开始,与其终日唠叨不停、棍棒相加,倒不如沉下心来,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家长长期使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将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打人,当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采取暴力方式来解决;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暴力教育,老师采取谈话等温和方式时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华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管是严厉还是溺爱,都是家长爱孩子的不同表现。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学习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内行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全面关怀。

陪孩子时间越来越少怎么办

女企业主李云告诉调研人员,看到电视剧里的虎妈辞职回家带女儿,心中既敬佩又无奈,她从儿子2岁起就把照顾孩子的事交给了保姆和奶奶,孩子爸爸也忙于创业,与儿子交流的时间更少。现在,李云的公司步入了正轨,但已经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与她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篇2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和问题其实背后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孩子读书和成长操碎了心,大量时间陪伴着、教育着、影响着,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是最懂得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固有经验去“塑造”孩子,不少家长太关注孩子在小学阶段习惯、行为、品质方面的培养,更多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重视吃好穿好,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有不少家长要是孩子不“听话”,还会施之以“强迫命令”的影响,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路径前进。殊不知长此以往,会泯灭了孩子的创造天赋,压制孩子的潜能,扭曲孩子的成长,这种爱,越是爱之深爱之切,孩子越是承受不了成长不了。慢慢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不像自己预期的一样,比如出现孩子的成绩不稳定、对学习缺乏兴趣、习惯不太好、与孩子的交流会变得困难等问题。

二、根据小学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

孩子在小学阶段处于一种在认知方面和创造性方面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状态,家长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孩子心中,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孩子的意志,并使其发生变化,所以父母的思想和榜样尤为重要。这一时期,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认清、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规律,支持孩子自然而独特地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模样,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对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每次教育都是第一次,并且永远是第一次,因为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没有吸取教训的机会,这就更增加了教育的风险。

三、调研家长需求,开发主题课程

2012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社会教育办公室,开办了“家长学校”,安排课时,开展校级、年级、班级家长三个层次的家长课堂:上好校级课,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上好年级课,学校在上课前要组织教师专家针对年级学生出现的特点、状况和年级学生教育主题进行集体教研,每位家长每年会在“家长学校”进行一次年级培训;上好班级课,每学期一次班级培训。另外,学校又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广大教师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400余名教师获得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

学校组织编撰《家长学校校本课程》丛书,分低、中、高年级册。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针对家长存在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我们选取了河南省实验小学、郑东小学两所学校的二、四、六共三个年级进行抽样调查,随机发放了问卷900份,最后全部回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筛选出家长培训的主题。

篇3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篇4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对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的长期过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将孩子送入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是早期性,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学习,就开始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需要父母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和基本动作的引导。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这里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优化孩子的心灵。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早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总结如下:

1.父母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家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情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进行情感的沟通。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对于一件事情存在疑惑时,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基本谈不上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不能迅速完成被照顾到照顾孩子的角色转换,不能承担起对于孩子教育的责任,没有精心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保证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的行列之外;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学习如何去耐心教育孩子。

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不少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现在列出几种在家庭教育中不适当的方法:(1)父母采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2)父母采用收买的方式教育孩子。(3)父母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地方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排斥感和抵触感,不利于孩子真正的进步。

三、应对措施

根据对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每个家庭应该反思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几点可以更好地做到现代家庭教育:

1.家长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说教。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打骂。

2.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紧紧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性的,不仅是学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社会需要从小对自己的爱好执着追求并不懈努力的人才。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如说话有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词汇、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餐桌习惯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家长应该做好榜样。

4.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爱孩子不代表无限地宽容和放纵孩子,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和错误,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让孩子知道家里、学校、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规定,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错误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5.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以有适当的奖赏,帮助孩子树立做决定和做事情的自信心。即使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家庭,家长应该及时反思缺失的原因,并且积极做出对策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篇5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篇6

二是成长教育受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有效监督孩子学习;而在家老人,由于精力衰退,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难以有效辅导,孩子的学习基本靠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来完成,这使得孩子在家庭督促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同时,老年人的外界接受能力较差,他们的教育方式较为陈旧,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的尝试行为,认为是不良行为,从而不加区别地予以阻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三是生活状况窘迫。留守儿童的家庭普遍不够富裕,虽然他们的父母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因为制度上的缺陷或其他种种原因,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他们在生病时,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四是人身安全堪忧。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常成为犯罪分子伤害的对象。尤其在留守女童中,还存在被猥亵、被虐待、被等现象,而家庭、学校和社区又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也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

一是强化家庭监护。双亲家庭监护比隔代监护、单亲家庭监护要好,建议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目前,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思想品德的好坏,由老师们去管教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家长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是改善制度环境。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让“留守儿童”变“随行儿童”,即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民工集中聚居的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的“门槛”,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随行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随行儿童”教育政策的落实,让“随行儿童”享受真正的教育公平。

篇7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我国出现了教育危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农村家庭出现了入学比例下滑、学生中途退学、因病因贫失学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变革中的社会实践不相适应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危机。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把子女送入学校,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现实中,昔日父辈秉承的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催人奋进的信念,如今有时成了遥远的回忆,人们不再相信教育,人们对教育的信念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旦人们对教育失去信心,也就出现了新的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读书无用论”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为了探寻研究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并且初步探索改变这种危机思想的方法,我们对彩云镇小学全校786名来自偏远民族山区和坝区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期待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

三、数字统计和分析

1.人口统计分析

现在的农村家庭还是比较完整,其中一家4口人的占到了42.8%,这基本上是属于两个成人和两个孩子的家庭。5人和5人以上的各占23.7%和26.3%,这说明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3人及以下的只占到7.2%,单亲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从外出打工人数来看,74.3%的家庭都有人员外出打工。可以看得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由于农村家庭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只有祖孙两代人在家,祖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和配合。有的甚至顾虑对孙子(女)管严了或方法不当出现意外情况而受子女埋怨,便采取回避的办法,只管吃、穿、住,不管教育。时间长了,儿童习惯于随心所欲、好吃懒做、爱撒谎。

2.收入和投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69.1%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且这些收入50%靠种田,43%靠零星打工得来。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无需太多资金投入。但是,供读一名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一万元,也就是说,仅仅在家务农或者零星打工的话,两个人都还供不起一名大学生。严酷的现实,让许多农村家庭“望大学而却步”。现在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就业的艰难可见一斑。就业难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3.对教育的态度

尽管现在教育支出越来越高,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在农村,84.9%的家长认为读书有用,82.2%的家长认为应该供孩子上大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主要靠学校。农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农活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撒手不管。相比目前城镇愈来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呈现下滑的趋势,农村要缩小和城镇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任重而道远,前景堪忧。

四、综合分析

篇9

2、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求学到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

(2)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也较强。

(3)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

(4)自由放任型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样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

2、家庭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单亲家庭可能因离婚、丧偶、夫妻分居两地等因素而形成。对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面对家庭的破裂,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从而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继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抑郁、焦虑、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得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是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抢劫、行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而他们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在西方国家,崇尚家庭教育方式的“八字”方针,即管束、期望、教导、关爱。研究表明,遵循的父母,最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最利于子女健康成长。身为父母,就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也会跟着模仿。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很诚实。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给孩子的教育就失去力量。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2、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是进步还是失败,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凡事都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父母不应该想着事事担心和代劳,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感受生活,学会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父母还应当引导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要帮助孩子理顺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关系,制定计划,坚持执行,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让孩子形成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3、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篇10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部分学困生家访,对全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归纳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广泛征求基层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家长培训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抽样谈话

调查对象:学校100位学生及家长

调查时间:2012年7月

调查内容:1.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2.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效果。

三、现状分析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无论好与不好,完全由学校负责。学校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孩子的养成教育差,良好的习惯没有形成。教师努力教书育人,但所付出的汗水与所收获的结果极不相称。不妨我们把当前教育视觉转向家庭教育,旨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误区,家校合作的误区,进行家长培训优化学校教育,反哺高效课堂。

四、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材料及家长谈话后,发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经过归纳汇总得出以下结论:

误区一:重养育轻教育。由于许多家长忙,没时间陪孩子,作为补偿,只要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家长从不拒绝。调查表明,我校有58.7%的家长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只有32.8%的父母能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谈心。

误区二:重智育轻德育。调查表明,76.9%的父母将好好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任务,不注重或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

误区三: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调查表明,20%的家长给孩子订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误区四:重体罚轻交流。调查表明,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陈旧。21.3%的家长认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打一顿、训斥一番最有效,这样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敢承认,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编虚说谎。

误区五: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调查表明,有65%的家长重奖孩子,孩子不吃饭,家长许愿,你吃完后给你两元钱。学习、吃饭等本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奖励、许愿反而使其变成了有条件、有报酬的事了,这不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误区六: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调查表明,69.3%的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误区七: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调查表明,65%的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误区八: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调查表明,1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根据现状提出对策

根据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课题组教师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如下对策:

1.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家长培训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第一课中集中传达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家长对比反思,及时纠错。

2.课题组成员归纳出家长必读,打印成小宣传册,或统一印制家长培训教册,分发给全校学生家长。

3.课题组成员根据家长培训前后学生在校情况的分析对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现代农村家长培训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成果,最终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深化高效课堂的目的,并将其提升到理论水平。

4.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和咨询热线,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咨询服务。

5.坚持让班主任家访制。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只有同家长零距离沟通,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6.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周规定星期三的某一时段为家长开放日,分管领导接待学生及家长。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心声,传达学校的培训精神。

篇11

一、长沙市区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本次调查选取长沙市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的442户低保家庭作为调查对象,针对其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其教育现状总结如下。

(一)子女义务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化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教育经费支出方式中借贷现象突出、家庭对教育的再投资能力差和教育的相关消费缺失。

首先,从教育经费的来源来看,在调查的442户低保家庭中,高达36.2%的低保家庭需向亲友筹借教育经费;3.6%和2.3%的低保家庭则依靠国家助学金和贷款维持教育项目支出。而抽调普通家庭的结果显示,近100%的家庭由其家庭收入及储蓄作为支出源。

其次,从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来看,由于收入的巨大差距,低保家庭与普通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具体对比如下表:

表一 低保家庭与普通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开支比例的对比

教育支出占家庭总开支的比例

低保家庭(%)

普通家庭(%)

5%

15.6

10%

10.5

15.6

20%

7.9

24.4

30%

23.7

26.7

40%

13.2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离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离婚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当年有196.1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 [1],粗离婚率达到2‰ [2],离婚已经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离婚率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因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所以,必须要对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策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和自身健康成长,以促使其成为社会发展中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现状问卷调查统计

本研究以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语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各200名涉及文、理、工科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涉及法学、语言学、会计学、水利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及工程、自然地理学等文、理、工科专业,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并根据调研的数据结果进行成因分析,提出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的几点看法,以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9%,属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63人,占调查人群的6%。

(一)心理方面调查概况

心理上存在自卑、自责、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叛逆心理强,情绪低落、忧郁,自尊心、自信心下降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明显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比例是67.21%,感觉其思想与非离异家庭大学生无异的比例是31.05%,属于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思想问题的比例是89.17%。

理想信念迷茫,缺乏活力和兴趣,易于随波逐流或自甘堕落。调查结果显示,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甘于现状的比例为76.12%,感到其自强不息的比例是6.35%,属于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奋发图强的比例为46.57%。

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易被扭曲。调查结果显示,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的比例是92.24%,而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平静面对得失的比例是31.96%。

(二)言行方面调查概况

远离集体,过于沉湎自我世界,孤僻冷漠,不爱交际。94.38%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存在这些情形,24.67%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可以正常交往,90.61%的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甘愿一个人呆着。

96.24%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非常敏感和封闭,而离异家庭大学生86.52%认为在交往过程中存在敏感和猜忌的倾向。

行为存在叛逆或偏激的倾向,情感淡泊,玩世不恭,恶语伤人,易发生自暴自弃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86.73%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言行过激或不当,21.57%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言行友好和善,78.59%的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无关。

(三)解决思想问题的情况

在对相关问题调查的同时,也对解决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离异家庭大学生(39.90%)倾向于向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同时也有49.49%的离异家庭大学生选择自己独自承受心理的困扰,不向任何人倾诉。在调查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结果显示,持自信乐观态度的离异家庭大学生只占27.78%,而绝大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58.08%)都感觉到迷茫彷徨,还有10.61%的离异家庭大学生选择逃避各方面压力。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现状原因分析

首先是离异家庭大学生家庭结构存在问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其次是社会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存在排斥和歧视现象,没有给予正确的关注和同情 [3];其次是社会和高校对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予以关注,导致问题的积累;最后在离异家庭大学生自身方面也存在承受能力弱、思想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这些都会给离异家庭大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挫折和伤害。

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4]。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当然,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坚决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另外,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注重调动离异家庭大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二)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坚强面对现实,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加强人际交往,用微笑面对现实,从内心营造自尊、自信的理念,全面发展自我,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便与他人产生更多层面的共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要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能与人相处,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建立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离异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探析(20130137)

参考文献:

[1] 朱丽娟.单亲家庭大学生行为倾向对比及归因分析――基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31-33.

篇13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