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篇1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8-02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光征.学校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

[2]姚红艳.论快乐体育教育在高职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4).

[3]史儒林.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3).

[5]李龙.武术教育研究述评[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6,(3).

篇2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篇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成了2014年两会的热点。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与教书育人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思考、实践、反思和不断完善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确立了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体系。

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培养学生的理念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标准,是错误且危险的。对于个人或是高等教育来说,都只能利用自身因素,在自身的积极性及自身条件下找到对高职教育有价值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只有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学生特点,结合区域发展等综合因素,持之以恒地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这就要求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课堂教育需持续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贯穿课堂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同时在课余时间通过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关心自己、关心就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二、以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为着手点,探索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五少”,即:社会少认同,法律少明细,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就业少出路。而最为关键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欠缺,在“五少”的大环境中,学生更易产生松懈、自卑甚至自我放弃等心理暗示。面对这样的受众学生,课堂中如果仅仅是教授传统文化知识,那么将会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即使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若是把素质教育专门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大量事实证明,由于这样的课堂目的性强,学生在心里反而会不太重视这样的方式,从而降低课堂质量。因此,依据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途径可扩展为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丰富课堂内容。在传递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传播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传授实际的操作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起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保留学生天然丰富的好奇心。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成传统课堂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寓素质教育于传统教学中,使二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用无言或有声的力量保持课堂应有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2.教学相长,开拓学生视野。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提出疑问,两大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尊重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既是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在提问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的求知精神。讨论中,学生性格会充分得以展示:或落落大方、或谨小慎微、或急于求解,老师则以引导为主,或幽默风趣,或旁征博引,或温和可亲,老师的一点一滴都会毫无保留地在各方面起着示范作用。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会让学生努力坚持,一方面是老师对待疑问的态度会激发学生日后爱岗敬业的理念。他们正处于性格多变的时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拓宽他们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所属专业。

3.抵制诱惑,剔除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个性自我、明快直接,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以及东西方思想文化时刻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面对各种困惑、诱惑甚至迷失,此时的惑,该如何解?一面是他们蓬勃的思想萌发,一面是他们日渐成熟的身体生长。解惑,在这方面,是需要持续思考并且积极引导的,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在能表达自己声音的场合,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牺牲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求有多大的功名利禄,只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里有过自己拼搏的痕迹,妥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能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远离负面因素。

4.主动出击,摒除被动接受。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绝大多数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甚至在生活中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做事缺乏主见,极少同学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实践中,校企结合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会过早地限制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多是模仿师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被动接受的思想应该变为学生主动出击,这将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前期的寓素质教育于课堂教育的最终实现方式就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未知、探索未知。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学校需要搭建舞台,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参与完成各项特色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2014(三专)数控技术1班为例,经班级导师提议,在班主任指导下,决定在2014(三专)数控1班开展“西南时空”等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班级长期活动,坚持到毕业。

“学习一小时”――学校不强制要求二年级的同学上晚自习,通过组织学生集体上自习的方式,督促同学们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供互相学习的交流机会,互相帮扶,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运动一小时”――每周二下午由体育委员体育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可以是趣味篮球、趣味足球、乒乓球、慢跑、快走(不局限于此)等形式。在集体体育活动中,调节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节奏,释放各方面的负面情绪。

“畅谈一小时”――每周日晚上19:00(特殊事宜另作安排)就设定的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增强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举办“西南时空”系列特色活动旨在通过系列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了解瞬息万变的社会,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关心未知的自己,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西南时空”系列特色活动已深入人心,获得了系部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抓紧学风建设的同时,强调班级内涵建设,鼓励孩子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坚持阅读经典书目,做一个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在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珍惜第一份工作,为日后就业择业奠定感性和实践基础,拓宽自己的视野,有计划、有步骤地与社会相容,接受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接受社会的好与坏,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技能,督促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前沿以及就业需求。

除了班级特色活动之外,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健身节、艺术节、数学建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朗诵比赛、艺海泛舟等丰富多彩的各项大型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奉献中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丰富的课堂内容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剔除不良风气,摒除被动接受的现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和学生教学相长、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抵制诱惑,养成主动思考、发现未知、探索未知的好习惯,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之余,了解瞬息万变的社会,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关心未知的自己,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社会,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关心自己、关心就业、关心专业,才能培养更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汪为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2.

[3]钟彬杉.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篇4

落实素质教育要深入把握素质教育基本的内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借助教育形式实施文化素养的训练,实施潜在能力的开发,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秀品德的渗透。具体而言,文化素养指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智力开发指学习中培养质疑能力、积极探索能力、抽象概括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心理素质具体指主动性、学习情趣、意志力和习惯的养成;思品素质包括理想、道德和审美。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其认知对象“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行自主性参与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指出:“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新的课堂评价中,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之中,是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学生从思维、兴趣和动作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不是空谈。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个性差异的差别,而是学习速度的差别。”也就是说学习速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速度,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本是抽象的科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如果教学中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试一试等操作,学生很难建立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化,进而实现数学的素质教育。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指导,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达成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素质要求。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求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讨论合作的时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树立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做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这把钥匙,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为培养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徐继山 单位: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学校

篇5

一、前言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武术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分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2.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功能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熏陶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通过对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其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篇6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即单纯的“灌输型”、“模仿型”简单化教学;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结论的直接呈现、求同思维的培养;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模仿练习,使其熟练化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理论。杨丽认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趋势。涂颖哲则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并以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素质与《船舶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整合式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黄如花与张建国等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二、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理论

(一)知识的构成要素

关于知识的构成要素,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陈洪澜综合多个学派的研究,提出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经验、信念和信息。¨9皿七。知识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消除人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消除了“不确定性”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知识和信息在内容上有共性,作为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反映。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体发出的信息并非能完全为主体所接收,接收到的信息也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知识,只有当主体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和内涵时才能把信息称之为知识。简单地说,知识是从信息提炼中得到的精华部分,提炼的过程就会有经验与信念参与其中。_9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学生接收并转化为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但这个过程的发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首先学生需要产生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切身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信念,学生才有可能从信息生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这才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的分类

1.依据知识效用分类。知识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知识分类大多是按照知识的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选取教学素材。早在2003年的《布拉格宣言》中就曾经提出,信息素质是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基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

2.依据知识表征分类。知识表征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讨论的是信息如何转化为符号并与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其他事物相结合的问题¨0l。在考察人类知识本质、起源和局限的哲学分支——认识论中,对“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进行了区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个体掌握了一套能够支配其行为的程序。在两者的关系方面,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前者侧重于说明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后者重在阐述概念和规则如何支配人的行为,使概念和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程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就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哪一个类型的知识。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或者技能,它更侧重于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因此,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等方面突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点,以避免刻板的照本宣科,从而使教学过程止步于陈述性知识的教授,而更重视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三、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念

首先,作为信源的教师,或者说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将自己的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信宿,即学生,学生在信念的支持下接收信息,并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两种信念的支持,即相信信息素质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信念和接受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实际使用技能的信念。最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后,掌握相应的技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从经验中不断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在信念部分,“相信有用”和“学会使用”两个信念的建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使学生建立“相信有用”的信念,就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学习的信念,并对信息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建立“学会使用”的信念,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最终要完成程序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建立起完整的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有目标地进行思维加工,以完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二)改进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主要开设在大学,这一现状一方面使教育者容易将教学内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信息需求上,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缺乏完善的、体系化的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两种现象在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生冲突,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传授的,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重视。另外,从目前信息素质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视为同一概念,比如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教育内容,并根据高校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次的教育,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我们探讨的信息素质的内涵,不论分为二要素、四要素甚至二十要素,这些都是构成信息素质内涵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意义在于作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信息素质进行评价,而并非能够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亦非能够按照层次来进行排列的教学体系。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作为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以此为起点来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对此,可以参考知识效用的分类,从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等不同层面来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当下信息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局限。一方面通过对知识效用的分类,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效的层次划分。另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实用和休闲生活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生活的层面体会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由浅入深地建立起提高信息素质的坚定信念。只有以此信念为支撑进入相对繁琐、抽象的高年级的学术知识的信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才能以更加认真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

篇7

一、基于素质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

(一)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部分人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创业教育是单纯为了学生创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属于纯理论的公修课。其实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起码是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过窄。

那么到底何为“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创业教育”呢?对此,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高“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达成了共识。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应更大,即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重点是教学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理念出发,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应是前面所论述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绝不是一种“生存拉动型”的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教育。创业首先是一种创业者的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社会表达;创业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创业不是简单的开店、开公司,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现出的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

由对“创业”理念的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是创新就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足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素质的教育。也正因为此,有学者将“创业教育”界定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并且指出,“我们提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希望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从前面阐述可看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首先是一种大素质的教育,重点是教学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本文中基于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也正在此。

(二)素质模式的内涵

本文这种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把“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式的内涵为何?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首先承担着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因为,大学之“大”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大学之“大”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大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品德素养之“大人”的殿堂,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而“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成就学生的最基本的德行修养,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修养,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故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够创业和愿意创业应该具有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模式的含义也正如此。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尤其重视高职生的成功素质教育。前面成因部分已分析,现有的高招现状和招生中二专层次的定位,使得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失利,文化知识成绩底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高中阶段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等生”,因此他们的失败感、挫折感严重,自信不足,或者对前途无望,空有事业的理想,整天处于矛盾和纠结之中。而这些,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让我们的高职生找到自己的成功感,挖掘他们的成功潜力,进行成功素质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展开。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者所应有的素质的教育,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创业者应该有的素质的创新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应从创业者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要把创业教育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

二、加强成功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主题

众所周知,现今高职生大多数自身知识素质不高,他们大多都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受到过学习的挫折,对学习和自身感到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缺乏奋进的信心,因而缺乏创业所需要的魄力和胆略,因此,笔者认为,改变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合适的成功素质拓展板块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个系列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也就是职业设计锚、素质拓展训练、成长过程记录、成长结果认同等。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种训练活动。在训练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过往成功的经历,结合老师的意见指导,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主要由一系列主题板块组成,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气质测评、职业规划和职场礼仪等。

成长过程记录是一种成功素质过程记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成功素质成长的阶段性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记录,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点,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安排训练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督促学生努力完成。

素质市场认同是一种认同程度,是市场对学生成功素质拓展后的认同程度。高职院校的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行业的联络,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实习实训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在学生实习和实训中,聆听企业和社会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意见。

(二)确立合适的成功理念教育主题

为开发学生的内在成功潜力,笔者曾经在本校的就业课堂上,建议并尝试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活动,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效果较为显著,这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成功素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寻找进步的你;寻找完美的你;寻找独特的你”这一适合高职学生的成功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注重于高职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合高职生本身的特点,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高职生的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高职生对就业与创业课的热情,也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信与激情同时提高,能力与素质同时培养。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和实践,鼓励学生校内外打工。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建立一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参与、体验、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收获。

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中,重视学生内隐的、潜在的间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本领、就业能力、就业技术,为学生搭建走向未来职场发展的平台。过硬的就业能力、健全的人格素质加上自信的魅力,而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成功教育理念的教师,正像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所说: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要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我们教师是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就是管理学生,大学也不例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老师管。但这种管理,不是絮絮叨叨的单纯说教,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引导以及教师自己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去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励、改变学生。

例如,在开展成功主题活动,成为“完美的自己”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对“做最完美的自己”这一成功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如何自我引导?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如何获得评价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引导。尤其是能力和知识素质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帮助高职生提高成功素质。

当然,创业教师的成功理念教育还体现在创业课授课的过程中。在授课中,需要完美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体现自己的成功教育理念。比如,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创业团队模拟训练、现场测试等方式,将系统的成功理念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提升自我,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目标、又有着实现成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大学生。

(四)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也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与高职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成功素质培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可以说是操作方案,其可行性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实效性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成功创业素质中,要根据高职院校或者自己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而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讲解时,内容活泼生动,具有针对性;并且在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微课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为此,笔者所在院校的教研室在对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中,专门成立了研讨组,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潜能开发提升、职场能力提升、职场礼仪修养、职场实践提升、职业认知关注、创新思维提升和创新创造开拓”等模块。

在这些模块体系中,每个模块设定一些主题,然后以成功理念为基础,围绕高职生素质的提升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集体讨论,然后列入创业与就业教学计划。由于课程内容体系接近学生,能够满足学生追求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且课程内容案例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学院教务部门的一致认同。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几方面并不是分开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系列活动,创业教育中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互为联系的一完整体系,一系统的教育格局。

三、健全创业指导课系列:选修与必修、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一)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据笔者了解,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的开设(很多甚至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部分),都是作为和高校思政课等一样的必修公共课对待,最后一张卷子完事。学生必须去答完卷子,拿到学分,才算过关。这种为设置而设置的课程,怎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说实效性了。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这首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也讲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设置创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品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为导向,是设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通用类课程,如创业素质类、创业心理类等;结合本校具体专业特征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类课程,如“商务沟通”、“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上述所说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外,还要分专业、分年级进行,以此建立参与与互动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篇8

关于“素质”概念,以前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专用名词,它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素质”则是事物的本来性质。再有,有关素质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官的特点,其内涵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外延则限定于人的个体素质。

我们目前所提及的“素质”,其内涵远比上述提法丰富,其外延也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从生理学角度看,“素质的特点”它是智力发展的生物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而关于“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的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所以,具体的素质教育就按照明确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及实施方法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地理学科是融自然经济、人口、环境等为一体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特别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直接学习我国自然、经济、国情、国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素质教育都提供大量素材,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渗透,主要是根据教材中的大量素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其次,要经常举办以思想教育为目的地理竞赛。如进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地理知识竞赛和以“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等。

再次,要定期举办以“美丽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目的彩色画报、彩色图片展览。通过这些形式来表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

2.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即“智能素质”,这一素质的培养是落实地理知识的前提,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及其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等。

首先,要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智能素质。其方法很多,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讲解,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地理教学中投影片和教具的应用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地理知识内容在教材中大多是叙述性的,但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加以指导,最好是先根据教材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内容找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有目的阅读教材来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智能

素质。

再次,要通过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素质,如单字记忆法、比较法、歌谣记忆法等。

3.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素质的培养,此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读图、绘图、分析地理图表等技能

对于这一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培养,对于读图,作

图,分析图的技能,在教学中要本着三多的原则即要多读、多画、多分析,进行经常练习,另外教师要对这一素质较好的学生要个别指导,进行鼓励,促进其对图的兴趣,以此来带动差的学生。

再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理教具,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小气象站等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技能。

4.审美和美育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祖国的山水美、园林美、国土版图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等。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及十报告都对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分析学生发展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为基础,探讨高校如何基于学生发展理论开展素质教育。

一、学生发展理论研究

学生发展理论是指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为基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的教育理念。学生发展理论来源于美国,美国学界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积淀。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包含社会心理、个体与环境、认知和价值观、整合型理论四个基本类型,以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解释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综合培养。近年来,美国理论学界针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有一定的转移,从研究某个学生发展的某一特定方面逐步转移到研究学生群体的总体发展上。学生发展理论指导了美国的大学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实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宿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管理理念。国内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成果集中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将美中学生发展理论对比,以及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将该理论本土化,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以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教学、研究系统、考核教师和辅导员,以及以该理论为标准考核高校相关具体工作等方面。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基本情况,学生发展理论有着很多本土化的软着陆,学生发展理论的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阶段性、个别差异等特征,包含认知结构发展、社会心理发展、职业发展三大理论。研究学生发展理论有助于学生工作从业者把握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

二、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该决定首次将提高全民素质定义为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回应了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以期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近年来针对素质教育的讨论更趋理性化,口号性的、形式上的讨论和实践减少,多偏向于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来解读素质教育内涵,指导素质教育开展。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该研究成果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指导原则,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界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官方层面,首次将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发展理论要求高等院校教育理念和措施应遵循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反映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工作要把握学生智力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将每个大学生都视为完整的人,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标,使大学生在社会定位、智力进步、身体健康、情感成熟、职业规划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得以提高和完善。虽然学生发展理论没有直接提出素质教育的直接概念,但是学生发展理论的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阶段性、个别差异等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发展理论解释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科学内容,这些均与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三、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局势新情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新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下称“建工学院”)在落实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上开展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包括:

1.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在意识层面上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就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一个借鉴和本土化的过程。不仅要研究学生发展理论,也要研究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生涯发展等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研究,有助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提高理论素养,更好地掌握教育规律,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建工学院注重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教育,依托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交流活动,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给予相应的支持。其次,淞⒁匝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工作者转换教育培养观念,回应学生发展诉求,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取代以维稳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在教学之外,首先追求的是减少安全事故,无事故就是有成效。这种教育理念是管理为主,解决的往往是表面的问题,起不到根本上教育引导学生成才的目的。而学生发展理论回应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建工学院在校师生有4000余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院,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摒弃了以维稳为本的学生发展观,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追求,开展学生自治,真正关心学生需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层面上革新教育方法。首先,做好大学生发展问题的全面评估。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媒体、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都有着新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加强针对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是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掌握学生性格特征的前提,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和应有之意。建工学院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学年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情况摸底,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助措施。不定期根据年级特征设置调查问卷,作为重要参考开展学生教育。此外,通过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落实教育实效。其次,要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形成合力,从管理制度上到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根据目标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建立健全学生培养教育各部门的协调机制,以学生发展理念为指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具体工作开展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理念、知识和技能,有技巧、有方法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建工学院以学生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科部、行政、学生工作部门通力配合的协同机制,各部门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为共同目标,共同致力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发展理念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指导理念。开展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指导方略。以学生发展理念指导素质教育开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更是教育工作者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1 节庆体育与素质教育

1.1 节庆体育、素质教育及农民素质内涵

1.1.1 节庆体育内涵。节庆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当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是以人为主体,以实现人与周围各种环境及人自身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在节庆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1.1.2 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期起作用及可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能力、个性、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与创新秉赋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3 农民素质内涵。笔者认为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时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及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整合。

1.2 节庆体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节庆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承载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农民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等精神;节庆体育在经济上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还能很好地带动农村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1.2.1 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节庆体育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素材,如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让农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所具有的人文取向是一致的,能将地域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沟通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

1.2.2 农民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收集、整合节庆体育资源,使之进入农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和延伸农村文化学习的时空,而且_可以作为农村体育的补充,与现代体育结合,将其健身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很好地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农村文明的进步及体育现代化。

1.2.3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庆体育活动是集体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具有高度凝聚力,也是农村集体生活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节庆体育的组织、训练、竞赛等活动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契机,梳理着农民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及审美心理,最终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

2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开发

2.1 从提升农民传统文化视角开发节庆体育有着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挖掘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增添现代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农民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其精神,更可作为传承者,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岳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源于悼念为祖国的兴旺繁荣而上下求索的先人屈原,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如舞龙和舞狮运动是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已成为节日庆典、商务活动不可缺的内容之一。

2.2 从推行农村广场文化视角开发目前,我国广场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茶,开发发展广场文化对于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节庆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广场文化所需要的内容,如具有舞蹈元素的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节庆体育活动,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节庆体育杂耍项目,以及具有杂技成分的攒杆、转阁等节庆体育活动已成为喜庆节日广场中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在城镇、乡村的街头巷尾都可看到节庆体育的身影,如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身秧歌舞、毽子、高跷、登山、野外郊游等活动。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

2.3 从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开发,当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开发发展地域旅游业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资源贫乏的地域,节庆体育是很好的补充。节庆体育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所形成的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生龙活虎、继往开来的节庆体育文化节即可发展当地经济,改变农村的消费结构,更可提升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念。例如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地的“陀螺节”、贵州黎平地区侗族的“摔跤节”、黔东南恺里地区苗族人民的“爬山节”等等,这些以体育为主体染色的活动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当地农民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消费的特征。

3 素质教育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利用

3.1 编撰农村节庆体育报刊杂志,为农民提供知识读物

3.1.1 增强杂志的可读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着重节庆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节庆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内容要通俗易懂,简洁精炼,有一定的趣味性,力求图文并茂,知识与兴趣并重,从项目由来、习俗、变迁.文化内涵、独特功能到活动及竞赛赏析,以及相关链接至探究话题4个板块组成,通过删选、加工、改造、重组,让节庆体育资源成为农民乐于感知的素质教育资源。如:舞狮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有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系护法驱邪,为佛开路引行之说;根据史籍最早的记载,不论是后魏还是梁代,舞狮子已正式列入百戏表演的行列,系“邪辟”之说;还有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宫廷齐装舞狮之说等,其中有些资料特别冗长,有些内容生涩难懂,在作为农村报刊杂志资料前,作者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作适当的增补、修改,增强材料的可读性。

3.1.2 增添杂志的知识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对节庆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地挖掘,增加其相关链接知识,供农民学习。如: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拓展到韩国端午祭及我国端午申遗的有关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农民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通过直接引用、嫁接、转化、组合等手段,开发符合农民特点的节庆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提升农

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2 营造节庆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节庆体育学习效益,应注重节庆体育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让参与者随时可以感受到节庆的氛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参与者进行学习、探究、实践节庆体育的园地。

3.2.1 设置节庆体育文化长廊。在村舍四周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宣传板,张贴宣传画,给农民发放宣传单,设置“今日荐读、留言板”栏目,把一些节庆体育的练习方法、活动效益等写上供村民阅读,让农民业余生活与节庆体育同行对话。

3.2.2 建立节庆体育展示台。这个展示台必须是政府与农民建,才能产生共鸣,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台可用来张贴农民收集到的节庆体育活动照片,介绍典范节庆体育活动事例,也可以摆放农民自制的节庆体育服饰、器材、手工艺品等,展示共享,交流共进,促使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3.2.3 开辟节庆体育活动场所。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场所,安排指导教练,举行节庆体育培训及各种丰富的节庆体育活动,力求人人参与,并营造交流氛围,及时请参与者填写活动反馈表。

3.3 组建队伍,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3.1 组建节庆体育指导队伍,挖掘农民兴趣潜能。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乡内与乡外相结合的涵盖面较大的节庆体育指导队伍,这支队伍有城镇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节庆体育传承者等,农民在这支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水平的队伍带领下,对节庆体育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踊跃参加,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

篇11

JIANG Lin ZHONG Zhi-bing FENG Zhen-jun ZHANG Xue-ling

(Humanities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33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ncept of Mental Quality been proposed,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finish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quality,the thesis analysi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mental quality and reviews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they can be respectively concluded as follow.The connotation of mental quality:Characteristic Theory,Level Idea,Factor Thought.The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Function-value Perspective and Interaction Perspective.The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Steadiness,Comprehensiveness, Fundamentality,Wholeness,Tacitness and Scalability.

【Key words】Mental quality;Connotation;Structure;Features

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层[1],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将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提供可行依据。

1 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1.1 特点说

特c说从一系列的特点来定义心理素质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燕国材[2]指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在其看来,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即以人们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1.2 水平说

持水平说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肖汉仕[3]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其看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王建军[4]提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心理素质基本内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内容、人格的整体力量、心理素质的强弱三个方面构成。

1.3 要素说

要素说从心理素质的构成来定义心理素质的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多方面心理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王能东[5]认为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看来,对人的心理素质作三大要素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其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张履祥[6]认为心理素质是有一个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

2 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2.1 功能价值角度

本文从功能价值角度,即心理素质各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张大均[7,9]等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体,其中内容要素包括认知和个性两项基本内容,而功能价值就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适应性(或叫适应能力)。该角度是从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解读心理素质的构成。冯正直[8]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从交互作用角度出发,根据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梁宁建[10]等依据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影响与统一的理论假设,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认知、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个维度;赵红[11]根据心理素质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质,分析出心理素质由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构成;贺雯[12]在交互作用理论的影响下,指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

3 心理素质基本特点

3.1 稳定性

素质具有稳定性,指素质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亦具有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一时一地的行为表现[14]。它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的特征,是稳定的心理品质[15]。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稳定性,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不随环境及个体品质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个体经过发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16]。冯正直[8]等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中指出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特征。

3.2 综合性

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素质是先后天的“合金”[13],即心理素质是人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周治金[17]指出,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不应该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将心理素质看成某个单一的特性,不能局限于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而应从个性层面分析。王极盛等[18]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3.3 基础性

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就个人而言,心理素质能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不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4];就社会而言,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19]。素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并非社会上少数人特有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身上,并非“有”或“无”的差异。

3.4 整体性

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心理素质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因素有机结合,构建而成的统一结构[20]。另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心理品质结合而成的心理素质结构统一在个人身上,各心理品质间融合的程度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3.5 内隐性

素质具有内隐性,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19]。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内隐性,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是指心理素质有优劣高低之分。对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人产生的影响及活动成效大相径庭,因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14]。通过客观的测量与评价,可以培训和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

4 小结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内涵见仁见智,综合起来有特点说、水平说和要素说理解。心理素质结构可归纳为从功能价值及交互作用两个角度理解。从心理素质的内涵及结构分析出心理素质的特征,对其特征基本已达成共识。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对人的心理发展具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研究领域有待拓宽,其研究主要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少有涉及。、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64-165.

[2]燕国材.论人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73.

[3]肖汉仕.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W刊,1999(4):26-29.

[4]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内涵的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62-63.

[5]王能东.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初探[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3-57.

[6]张履祥.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J].心理科学,2000(5):603-604.

[7]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2.

[8]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6):56-62.

[9]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0]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315-318.

[11]赵红.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8.

[12]贺雯.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及其自我评价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4):109-113.

[13]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14]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5]高明慧.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20-21.

[16]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10-11.

[17]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3.

篇12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篇13

在目前的有诸多“应试”特点的教育实践中,是留下了诸多教育空白的,这些空白的补填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应关注这些方面:学习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学会学习方面的教育;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是现代人格的一个前提;科学素质,这里侧重指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艺术素质,审美情思的情灵陶冶;还有未来意识,对明天的强烈感悟。

有位校长讲:我们学校的育人口号是:素质+特长。校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我想,素质包括不包括特长呢?由此再延伸一下,素质教育是不是一种特色(长)教育呢?不讲特长何言素质,讲了素质怎样体现特长……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素质)。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可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现在是日日见诸报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框架构建,有不同的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分析,似乎总有对素质教育只是掀起一角面纱之感。当年陶行知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素质教育几类陶氏的“真人教育”。一个提法若是包容太大了,就显不出个性了,其中的科学性含量也就因而失去开采价值了。所以,应在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上做些文章,在素质教育的不同风格上做些文章,而不是去企图一下建立起什么素质教育大全。

“素质”的内涵极丰富。“素质教育”是个无边的大圆,外延无边。素质教育也可说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但这样说有点语言游戏了,一个口号包罗万象,也就没特色了。现在,在到处都讲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进行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什么新质,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等,现今运作着的教育哪些具有素质教育的成份,哪些没有,在目前如何具体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苏联的一种战斗机,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威胁,后得到一架,经研究,其部件远不如美国同类机的件,但装配起来组合成为一架飞机,性能却是异常优良。人的素质也有类似处,在我们将素质分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是从其它类型、结构上划分时,切应注意:人的复合素质的培养。复合素质使得人的各种素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人的素质,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个性上讲,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向前进发的河流;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素质观是必要的,这是对素质进行开发、激励的前提之一,生气灌注、灵气巧蕴的教育;知识相互迁移、相互优化应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不少学校都在把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硬手段来抓,这固然不错。但是,切莫忽视了办学思想、教师素质与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好条件当然对培养素质人才起着大作用,但不一定好条件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出现更取决于人格、责任、使命、道义的力量。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又具有邓亚萍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在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那些基本素质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