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三、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
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
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五、研究对象
初三、四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
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
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初三、四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
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依据烟台差异教育课题,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互教优势全面提高探究、表达、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确立了xx为物理课题负责人。并确立研究对象为全体初三、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阅了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详细给出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起步阶段的具体操作:
(一)进行小组合作分组,选拔组长及成员分工
(二)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
(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数次成绩之平均为其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老师学习借鉴。
3、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向各级刊物推广。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刘晓棠、王绍荣、张学波
十、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获得多次优质课,在省市发表过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
篇2
1 引言
通过提问问题可以引出思维的导向,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老师知道学生的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初中生对物理的概念和理论比较陌生,物理作为一种新课程呈现在刚从小学蜕变到初中的学生面前,他们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甚至有可能出现厌学的心理。本文通过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来对相关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便提高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及通过提问来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2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说明到底怎么样才算有效,有效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有效性的提问时相对无效性和低效性来说的。首先来说无效性,无效性是老师在讲课时提出的问题是无根据的、无效的。这些无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关注学生的想法,以至于老师的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2)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所要表达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是南辕北辙。
(3)提出的题已经超出了学生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学生受到年龄见识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所限,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4)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目前的水平,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低效性提问往往是一些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对一些事实进行最原始的会议就可以了,因此低效性提问起不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有效性是相对于低效性和无效性来说的,其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变化和头脑的思考,而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回忆和陈述就可以解答问题的。(2)老师的提问具有针对性,并且让学生明白老师再问什么。(3)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具有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可以创造性地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4)老师与学生应和睦相处,因此有效的提问也就是一种恳请式的态度,而不是强迫式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说出最真实的想法。(5)有效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感觉到成就感和轻松感。(6)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进而推到问题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允许学生们运用所知道的知识来对未知的知识进行尝试性的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的话,有效提问就是老师通过了仔细的选题并且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来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寓意深刻不是老师在课堂上随意想出来的。(1)老师的提问应该是以所传授的课程为基础。(2)老师提问时应考虑全班的整体水平,不能厚此薄彼。(3)老师的提问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3 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老师在对学生提问时要讲究策略,如果不讲究策略的话那就是无效提问,要想使课堂提问具有有效性,应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3.1 老师在提问前应精心设计问题,并适时提出
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老师在提问前要对问题提出的形式以及背景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然后仔细的琢磨需要提出问题的主题以及组织相关的语言,并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提问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效性提问的语言严谨,学生的回答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
3.2 采用候答的方式
所谓的候答就是指,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几秒的时间去反应,让学生有时间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组织答案。候答的时间长度依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而定,并不能一概而论,一般以3-5秒为宜。在问题提出之后的候答阶段,老师尽量看着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注意着自己,尽量避免出现有一个学生举手就让其来回答的局面,这样会给其他学生一个错觉,以为问题已经被人解答因此他们就会停止思考。看到有好多学生举手后,根据实际情况叫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位学生不一定是第一个举手的。当灵活运用候答的方式后,就会发现越来越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3 增强学生提问的主体性
长久以来,课堂提问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因此学生的回答也就是被动的回答,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整个提问过程也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毫无新意,许多学生都对提问失去了兴趣,又或者学生害怕老师的点评,进而会害怕老师的提问,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不利,也没有达到老师进行有效性提问的目的,因此,要在老师的提问过程中增强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提问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老师的互动和提问来增强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身到底哪里具有缺陷,以及该如何改掉这些学习上的缺陷。
4 结语
本文依据如今初中物理课堂上老师在提问时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学生们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反应来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出现的无效性和低效性,并引出提问的有效性,制定判定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标准框架,进而引出:(1)对老师在提问前应精心设计问题,并适时提出。(2)采用候答的方式。(3)增强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这些具体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保证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2] 冯玮青.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与学生主体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篇3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回顾与再现、巩固与提升性教学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及物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对物理复习课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的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等同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无新意,无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层面上。
2.复习课上成“重复课”。教师或“旧课旧上”,或“旧课新上”,或“串讲教材”等,与新授课的不同只是加快了进度。
3.复习课上成“习题课”。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若干习题,学生做后教师再“逐题订正”,学生“重复练”、“机械练”现象严重。
4.对学情及课标要求分析不准,教学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串教材”,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清楚,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及中考的要求。
5.学生不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些教师下大力讲解精心为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然后讲例题,之后做习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扼杀。
二、物理复习课的特点分析
1.重复性。复习活动是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但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2.综合性。复习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概括性。复习课注重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与解题策略的提升。
4.系统性。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关注体系内知识、技能、方法的完善、联系与贯通。
5.大容量。复习课时间紧,任务大。复习课往往涉及较多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典型例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跨度较大,从而使课堂内容增多。
6.快节奏。由于待复习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必须抓住并有效利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教师需紧紧围绕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问题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总结方法与规律等。故复习课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快节奏,高效率。
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复习课跟其它课型一样,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参与”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如课本让学生阅读,思路让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指正,实验让学生操作,知识结构让学生归纳等。
2.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物理复习要特别关注“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实践证明,扎实的“五基”是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3.系统性原则。物理复习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有关知识放在体系中理解与应用,这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4.针对性原则。物理复习特别是结业时的总复习,要特别强调“两个针对”:一是针对《课程标准》及《中考文化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说来,中考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中考要求到什么程度,复习课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准学情,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薄弱环节、知识死角、思维障碍等,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学生实际”与“中考要求”的对接是搞好物理复习教学的重要原则。
5.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重要概念及规律的辨析与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典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典型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等,要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
6.提高性原则。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没有提高的“复习”不算成功的复习。因此,复习课一定要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沟通知识联系,总结方法规律,强化综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7.选择性原则。习题教学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要讲的例题,还是学生要做的习题,均需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要选(组、编)那些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承载方法和规律的典型题及类型题,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必要的方法,会一题而能解一类题;重视“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做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8.思练结合原则。“课堂训练”中“思”与“练”的结合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缺乏思维的训练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做到以思为基,思练结合,以练促思,以思强练,力戒和避免没有思维含量或思维含量低下的机械训练与重复训练。
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落实复习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巩固提高”等功能,特别是要有所“提高”。
1.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深化理解,沟通联系,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升答题策略。
4.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节课都要在上述总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命题改革趋势和学生实际等,设计好明确、具体、可测的具体目标。
五、物理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以一组基础训练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等。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2.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等,将知识形成网络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训练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与训练题答案展示到黑板上,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提示与点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4.典型例题提升性训练。教师所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知识联系点等,并承载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兵教兵”等尝试解决。
5.教师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讲评。学生通过讨论仍“不会做”的题目要作为教师讲评的重点。对例题的讲评要注重总结方法与规律,对类型题要形成答题策略。
6.达标训练。关注“目标达成”即关注课堂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选取训练题要兼顾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等。
7.布置巩固性作业。
六、复习课“讲”与“练”的内容与方法
“讲”与“练”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要“精”,要结合具体问题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练”不是越多越好,“练”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典型性”、“方法性”和“类型化”。
1.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复习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往往不是相关的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对物理情景不清楚,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会应用相应的方法等。教师讲解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透过具体问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案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北京市中考题)
对这道题,教师要用“大视野”的观点来处理,即将本题放在“大整体”中,指出这是“电表示数变化问题”的类型之一,先分析本题得出正确答案B,再适当补充几道或做适当变换,总结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方法:(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2)判断电流表测通过“谁”的电流及电压表测“谁”两端的电压;(3)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开关的通、断或连接方式的变化,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4)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源电压不变判断总电流的变化;(5)根据总电流的变化判断各部分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此类问题就能顺利解答。
2.讲易混点、易错点、易忘点。物理学概念多、规律多、方法多,相似、易混、易错、易忘的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亦多。复习时教师要结合具体事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比较中辨异同”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难,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案例2:重力和压力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可列表辨析如下。
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久远。
3.练综合,练应用,明联系。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案例3:如图2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N。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g取10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的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无锡市中考题)
此题涉及密度、压力与压强、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数学中的图象、函数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讲解时要着重讲清装置的物理原理(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题目中油箱油量的变化导致油箱对压敏电阻压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压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又使串联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化。因此,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即可测定油箱内的油量,解题时逆推回去即可。本题是“用电表测量力”类型中的一种,题目一般给出作用在“变阻器”上的力与其阻值的关系,这一关系往往以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读懂图像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4.练变式,练发散,求创新。中考命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实践证明,注重对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加强题型的变式与发散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4:图3是一个电路状态可调的基本电路,给出电源电压U,定值电阻R0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即可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具体数据略)。适当变换可演变为许多形式新颖、很具应用性的创新题。
变式1:将R改为压敏电阻(如案例3图2甲),给出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或表格),计算出压敏电阻的阻值即可知道压力的大小。此即为电子压力计(电子秤)的原理。案例3图2甲实际为基本可调电路的变式之一,其实质为一电子压力计,只是压力来自油箱及箱内的油。
变式2: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4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R0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100W。
(1)R0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山西省中考题)
篇4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物理现象,给初中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难点.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验活动,单靠讲授抽象的物理规律和概念,教师很难将物理现象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初中学生在思维方式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具体的实验活动比抽象的讲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任何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具有形象、真实、生动等特点,很多实验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知冲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比老师教授枯燥的知识更具吸引力,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还能刺激学生的操作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架构.
1.3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相比教师的讲授,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试验能力.初中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提出的物理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思维都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实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显著作用.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是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置身于实验,才能帮助学生领悟物理思想,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掺不得半点假,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2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
随着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实验问题都因为实验的设计问题或是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理想,这对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成功率低
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保障.某些教师不重视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导致在实验演示中屡次出错或出现偏差,这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怀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实验主题的设计、实验器具的准备等.
2.2实验操作不规范,总结表达不清楚
老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仪器不标准,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描述存在着极大的偏差,这也会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降低.比如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某些老师为图方便直接用手取放砝码、拨码;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没有事先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的位置上等,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有些老师在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时,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深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等方面极为不利.
2.3忽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老师在实验准备和操作阶段,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也是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原因.不论是实验的准备阶段,还是老师的演示阶段,老师不能只顾着自己做,还要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尤其是实验的演示阶段.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害怕因为学生的参与导致实验出现偏差,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出现错误或是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只有在失败中才能获得教训,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寻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老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措施
3.1改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实验活动
要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老师就必须将传统的“师本位”的观念彻底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或是让学生主导实验,老师从旁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积极性
老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理实验,老师从旁指导.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3.3改进教学仪器,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
教学仪器的质量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成功率的保证.老师要保证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就必须对可见度低、直观性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老师也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以此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果.
3.4改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相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年纪.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善用各种科学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5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需要,联系生活情景,为学生创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摆脱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再现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中,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导入了敦煌名曲,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像结合,一边为学生展示山水美景,营造一种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的意象,再配合诗歌朗诵“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为学生展现一幅轻松惬意、游历山水感受自然之美的画面,在这种氛围下,在提出“山动船行”的矛盾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物理课标》中要求保持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在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进程中产生自豪、兴奋的感觉.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许多以前的常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情趣,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渴望.按照新课标要求,遵循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不拘泥于物理学科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了绝大部分过程:包括准备器材、实验过程以及结论的得出.
1.做好课前预习环节
通过课前预习,了解物理名称“光的反射”、 “入射点”、 “入射/反射光线” 、“法线”、“入/反射角”等概念.
2.做好课前准备环节
邻近两人作为一组,准备需要的器材:平面镜、玩具激光器、用两张白色的硬纸板做成的简单光屏,在上面标有角度.
3.做好探究过程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和安排步骤,由每组的两名学生分别操作光屏和光源的位置,进行探究活动.(本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和设计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和证据收集以及分析和论证等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学生强调每个探究要素,而要让他们学会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认知领会).
4.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各个小组发表本组的探究结论,然后再在班内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淡化表达的严密和逻辑性,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通过让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演示、讲解、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摆脱过去那种由教师全包全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领略到科学探究的奥妙,欣赏到自然界无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三、加强引导,提高学生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天天忙着做练习、做作业,但是学习成绩却不见提高,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原理,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当我们在讲解习题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他们自主分析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总结解题方法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复杂电路的计算方法”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电路图,然后将对应的数据标好,这样有助于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开展快乐学习,努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主次进行详细的了解,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回顾熟悉旧知识之后,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以旧带新、以旧导新、以旧入新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课堂上进行巧妙地提问。巧妙地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体现本节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同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能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3.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4.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本来准备了非常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言辞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的情绪紧张,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有关磁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近代的,有关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捕鱼的过程中,要用到光的折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例举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各个小组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各个小组成员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能够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另外,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始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其长期及短期的学习目标,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及倾听者的角色。
组织各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言辞,例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其研究成果?”“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一些疑问,有些问题在小组中可能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讨论解决,有时甚至需要老师的参与,师生互动解决。如在讲磁现象时,磁针静止的过程中,指北时叫北极,指南时是南极,教师又会提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有磁针静止时,指南极,南极的磁场与磁针之间为什么不会排斥的疑问,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教师因为不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就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会极大地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
五、加强课堂的训练检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后,加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布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训检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训练检测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强课后的训练检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如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上几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中都适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一、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提问的时候,要学会选取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因为典型问题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声像知识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问题的提问,例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联系,我们就可以提出这个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时候,先是进行超声波和次声波特点的查找,在进行查找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这样就会找到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针对问题的难易来进行引导性问题的提出,这样的话不会因为问题过难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躺在浴缸中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就会先想一下问题,然后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来联想一下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最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样一个有效问题可以让学生把物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回答不上来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随机应变并冷静对待,实现问题预设与知识生成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设置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换位思考,不只是让老师来进行问题的提出,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在进行磁场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详细思考的过程。
2.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适当进行反思,要适当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行问题的深化,提出更加有效的问题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评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评价,提出一些合理意见来加以改进。
有效的提问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思维,根据老师提问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切入点。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7
斯大林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根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发现,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
“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
二、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有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各种情境来化解难点,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规律、加深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趣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习《漫反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有一个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y幕上的画面?
学生任意发表见解。
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准备好小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双面胶等实验仪器。预先把小平面镜粘贴到白纸中央,再把白纸和小平面镜粘贴到黑板中央。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小平面镜。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
生:小平面镜更亮。
生:白纸更亮。
师: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我们得到的结果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吧?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师让得到的结果不同的两名学生互换位置再进行观察。
师:现在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小平面镜和白纸的亮度也不同。
师:这种现象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41页的内容,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对漫反射知识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电影院里看电影就是漫反射的一种现象。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和比较“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等问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较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得”的境界。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总想寻根问底,必然会产生“我要亲手
试一试”的需求,以此验证或帮助自己发现的观点,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给予满足。在学习《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我通过以下的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的思维是从实践开始的。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反射问题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动境”,将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动手操作。通过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并进行归类总结,逐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物理实验经验,经历了由观察现象到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倡导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拉近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实验课上我十分注重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实用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
生活化情境教学根植于丰富的生活,而生活正是各门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教学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物理实验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主动参与,勇于表达。
三、架发展支架,启发思维,提高学生科学建模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效的。课堂中我努力在情境中蕴藏着引发思考的物理信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物理规律,作为物理探索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搭建的 “脚手架”的自然状态下从情境向理论过渡,为有效的物理科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建模能力正是在教学中将多种情境融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不同情况下形成的,让学生在经历“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恰到好处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地创造各种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承载学科的教学任务,才能让教学的难点得到巧妙的化解,进而让物理实验课堂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篇9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1.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应该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上课、听课与评课等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话题!
2.教育科研应该研究教材。有些教师连教材的重点、难点都无法把握,怎能不关注手中的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备课时应以什么为重点,教学全过程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值得研究。
3.教育科研该研究作业。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特别是作业中的错误,为什么学生普遍出错,经过认真仔细的教学反思,就提供了真实的教育科研资料。
4.教育科研应该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的归宿。初中物理课研究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话题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扑捉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着对教育实践的凝重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到底教育科研从那方面入手为好?无论搞什么教学研究,都归结为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教师都应先熟悉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使自己研究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一是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应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 转贴于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及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布置方面的经验等。仅就物理实验方面可提出许多问题,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学生实际出现问题的资料,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篇10
物理是一门极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深入的揭示了物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学生对物理学习可以有效对视野进行拓展,使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物理难学,从而对物理教学持一种惧怕的心理,这使得物理教学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部分是略显枯燥的,学生在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使得整个物理教学变得乏味起来,再加上部分学校或教师对于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或学校本身实验条件有限的原因,使得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很好的同演示实验匹配起来,这就造成了学生感到物理无趣,学习起来费力还不讨好,根本无法顺利的掌握其中的相关规律及联系,从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失去了自行。
我们回过头来看初中的物理教学,其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可以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正是这样,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占据了整个物理教学的大半壁江山,从物理实验的形式可以简单的将其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实验之中,对于物理教学作用最为直接明显的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进行时需要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性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到其中的知识或规律,以此将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予以提升,从而演示实验常常被我们称为是“第二物理教师”。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演示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相应课题的研究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一、演示实验可以创设出相应的物理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演示实验的特性来进行教学补充,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的事物或现象涉及的物理原理进行揭示,让生活通过演示实验投射到物理教学课堂上,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设出相应的物理情境,从而让原本单一的物理知识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了起来。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中进行学习,会催生出对于物理学习的激情,从而唤醒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物理知识,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这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心理意识倾向,尤指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趋向于认识或者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对物理学习有着极为积极的情绪。也正是如此,物理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并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对物理进行自主去进行学习。而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原本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以具体化的形式体现,同时令学生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想要知道其中奥妙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进而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水杯中装满了水,用纸片盖住杯口,将纸杯快速的倒过来,纸片不落水也不漏。学生在看见这样的演示实验后,就会迅速的激起对于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到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原理,然后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透过现象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从而在快乐中获取物理知识。
三、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建立和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让学生学好物理也是课题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就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很多学生都感到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大家都在物理学习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但是物理的“难”究竟是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教师当前需要尽快搞懂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来看,初中学生感觉物理学习难,无非是觉得物理课比较难听懂,其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定律、定律等比较难理解,这样就造成了作业难做、考试难考、好成绩难取得的一系列难题的发生。在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是散乱不堪的,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这也就使得学生无法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根本原因就是对于物理基本概念的掌握不够牢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格外注意,巧妙的运用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或者让学生改正对于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将初中物理所设计的概念理清,并牢牢的记住,从而使得物理教学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
四、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也突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功能。初中物理课改实验,突出和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活动。它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实践和体验探究过程中的要素和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计划)、收集数据(素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评价与总结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培养目标,渗透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注意在教学中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1.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
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如教学受力分析时,初中没有引入质点这个概念,更没有深入到共点力的分析;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引入,从两力的夹角从特殊角的二力合成,到不特殊角如何求合力深入,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安排的“台阶”一步步上到高中的学习内容。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可以在初中的题目基础上稍加改动,让高一学生有一个适应和对旧知识的回忆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持循序渐进,成绩稳步提高。对此我们物理全体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学直线运动时,笔者就作了如下偿试:初中只从参照物等探究了匀速直线运动,提到了有变速直线运动,指出它只能粗略恒量物体的运动快慢。那么如何才能较精确的描述运动物体的快慢就引入了即时速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基础较差的中差学生提高特别快。
3.作业的处理。
初中物理课改实验教学的习题量不大、难度不高,并且淡化数据处理和计算,着力于日常生活中基本物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注重在“科学探究”中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的习题量和难度明显增加,并且把“做好练习”作为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物理过渡教材的《绪言》中引用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了。”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先下题海”,对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归类筛选、精编习题,要彰显习题的功能性。
4.实验的处理。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各类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还提倡和鼓励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将分组实验扩展成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小实例、小实验,来直观说明物理问题。例如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教学,可以让学在课堂中通过手脚的相关活动来感悟摩擦力的存在;教师还可以通过拉动和拉不动讲台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可以扩展到百米跑运动员在起点和终点的跑步姿势、200m或400m跑的运动员在弯道处的跑动姿势与摩擦力的关系等。
5.课题研究。
这是高中物理课程的新突破,是初中课改教学“实验探究”的延展和深化。课题研究不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从事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角色是“创造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解惑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此外,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要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如从电冰箱到臭氧层),要关注科技的新发展、新突破和新成果(如阿尔法磁谱仪与暗物质),要兼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具有连续性、实践性、渐进性和创新性。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理应传承初中物理课改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践、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长远需求的教学,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只有突显教师特色的“个性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这是笔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
篇12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
篇13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就与科学探究相伴而生的探究式教学作一探讨。
一、认识和加强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式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不应仅是传统的授业、解惑,而更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探究式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
三、创造良好的 “合作与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四.课后辅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要搞好这项活动就是选题的问题,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的附录当中已经为学生列出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五、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面对未来社会的变革,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活和科技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一块实践的土地,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潜力的“世界”。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现象、物理原理,我们也经常提到“物理思想多么丰富,物理世界多么奇妙,物理方法多么重要”。可是初中的物理被中考过早地抹上了一层灰色,许多学生即使考试过关,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动手创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应该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