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航空航天专业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航空航天专业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航空航天专业的认识

篇1

一、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对于航空类高校来说,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特色教育活动。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以航空航天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弘扬航空航天精神为导向,采取集中观看、主题座谈、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科普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它是情境教育中的一种方式,航空类院校学生活动中较为常见。旨在使大学生在以航空航天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荡涤心灵,建立以情境为导向的感性认识,以此内化为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达到引领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

二、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生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大学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就是从教、学、管三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等为切入点,在外在教育和内在激励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和改进学风的系列举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风建设旨在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的是成才意识。学风建设同样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这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基本相同。

三、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作为一种主题活动方式,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营造有利氛围,发挥情境育人的内化作用。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主题也能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原始动力源泉。作为航空类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风建设将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对于航空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必然有利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环境条件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一种方式,必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内化人的心灵,达到认同教育效果的最终目的。比如开展集中观看神舟九号发射等活动,基于发射活动本身再加上活动氛围的营造,势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氛围营造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深感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来源于祖国科技的强大,对学习、对理想、对成才的追求也就更加地强烈,这就是情境育人的作用所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必然为学风建设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2】”中, 以此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动力

对专业的认同是提升学风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航空院校的学生来讲,有些学生所录取的专业并非是第一志愿专业,有的甚至是参考专业。其中一部分学生为调剂录取。这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强的,或多或少的对专业认识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上述缘由使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谈不上具有成长成才意识。主题教育必须与群体特征相互适应【3】,对航空类院校的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激发出原始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航空类高校可根据学生工作现状,适时组建航空航天科普宣传团队和未来飞行器设计团队。前一团队是面向中小学生源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到学校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动力。后一团队是组队参加校级或省部级以上的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类似于上述活动的开展势必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切身行动投入到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3.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奠定思想保障

对于初到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身虽已到大学,但心却还在高中,思想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上的差别,是刚入学的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也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对于刚入学学生的学风建设来讲,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让学生主动去接触新生事物,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问题解决了,态度端正了,学习也就主动了。其实对于学风建设整个工作,思想认识应该是根本问题。误区的纠正为自主学习清除了不利障碍,也为学生培养综合素养及航空航天情结提供了思想准备。打消了思想顾虑,学生也就愿意去思考自己的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也更愿意投入到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中去。

4.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主题教育、结对对接、兴趣引领、动力激发等。如此的策略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主题教育,为之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主题教育是航空航天教育的常用方式,结对对接可以用在开展学生科研实习活动中,兴趣引领和动力激发是学风建设和航空航天教育的通用策略。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风建设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辩证关系,发挥彼此的促进作用,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理顺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如何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并实现两者有效嫁接是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贵锋、徐忠杰、胡国庆.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及其品牌化研究》.《职教探索》,2012.11.

2.白义香.《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模式的探讨》.《湘潮》,2007.9.

篇2

一、航空类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航空航天类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和航空航天工程等7个。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了前3个专业,均归属于航空工程学院。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例,在第1学期设置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16学时)、第2学期设置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专业必修课(32学时)作为专业学习的前导课。第1―5学期,学校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4―7学期则按照飞机设计的各个子学科,设置了“通用航空技术”、“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导论”、“飞行器专业英语阅读”和“飞行器专业技术讲座”等专业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和“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和学科领域的整体性把握,属于专业通识性课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通识意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经过这两门课程的前期引领和必要的数理、力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再按照飞机种类和飞机设计各分支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课学习。可以说,“航空航天技术基础”的各个章节基本上对应了后续专业课的主要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激波、升力、机翼结构、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等概念尽管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中已讲授,但在相应的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仍觉吃力。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课程数学公式较多,而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一般,有畏难心理;第二,不知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研究专业通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空概论”通识类课程的建设情况

航空概论是学校面向非航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2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基本概念、航空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等[3],考核方式为期末半开半闭考试。此外,针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ISEC)项目的双语版航空概论(32学时),内容较普通版更为丰富,更强调课堂参与和团队协作,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表现和期末设计报告。

航空概论被列入学校的特色课程组合中,除航空专业外,其余专业的学生均须从特色课程组合中选修一门。学校每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近7000人,日常教学任务较为饱满,考虑到学校招生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类和艺术类等,学生数理基础参差不齐,在讲授时一般避免进行复杂公式的推导,多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法讲解。

此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与传统的三所航空重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高职高专类院校存在明显区别,市场上已有的航空概论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主编并出版了《航空概论》教材,并将“航空概论”课作为学校慕课平台课程体系的第一批建设项目立项,通过网上课堂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航空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中。

三、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贯通建设

为了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对航空类专业课程和“航空概论”课程进行了统筹处理,并尝试进行贯通建设,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篇3

“工程材料学”是航空主机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仅有48学时,但承担着为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构建材料知识体系的重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对该课程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研讨。

一、高度重视航空和材料领域发展对“工程材料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材料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材料科学成为最活跃的科学领域,材料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材料学”以物理学、化学等理论为知识基础,系统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提出的对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工程类课程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势为背景反思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航空以众多学科知识、先进研究成果为基础,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现代航空技术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天空,也使得飞行器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工作环境更加严苛。现代飞行器不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载重多等特点,还要满足节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已成为飞行器发展公认的规律。这对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工作中,要全面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挖掘材料的潜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满足工作需要。面对航空航天迅猛的发展形势,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材料领域的发展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同时要认真研究具体工作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要求,明确材料发展的需求。在新型飞行器的研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用户对飞行器总体性能的多种要求,对各项技术参数进行统一的优化。在落实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时可以发现,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飞机的航程和机动性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需要对飞机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及时掌握各种设计方案对飞机主要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综合优化。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工程师都需要和材料系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降低全系统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发展最快速的学科之一,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充实。

“工程材料学”课程要系统讲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使得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早期的航空工程结构以自然材料为主,如在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上,木材占47%,普通钢占35%,布占18%。随后,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具有时效强化功能的硬铝为代表,很多优质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使得大量采用金属材料制造飞机结构成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属材料的探索。相应地,这一时期“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也以金属材料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开始在航空领域应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的优点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师首先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舱门、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结构,而现在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机翼、机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结构过渡。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应用在复杂曲面构件上。复合材料构件共固化、整体成型工艺能够成型大型整体部件,减少零件、紧固件和模具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少装配,减轻重量。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先进飞行器的重要标志。相应地,复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飞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提高了发动机、蒙皮等结构的性能,有效解决了防热问题。“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反映材料科学在提高飞行器性能方面的新应用与新进展。与此同时,其他相关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主机专业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认真分析专业教学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对主机类各专业采用同一标准教学。虽然主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共性要求,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差异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主机类专业根据航空领域中的分工培养学生,毕业学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就材料方面知识而言,不同专业学生也会有所区别,应按照专业特点纵向划分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材料特点是确定课程要求的主要依据。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全面统筹飞行器产品及各部件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机外形设计、飞机性能计算与分析、结构受力与分析、飞机故障诊断及维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现代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此要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培养能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飞行器动力的重要部件对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要求较高,要求材料和结构具有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性能和分析、选择方法应该是该专业“工程材料学”课程的重点。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要针对现代飞行器工作条件严酷、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设计要求,并为飞行器维护提供便利。该专业要求学生理解飞行器各部件的选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艺。飞行器零部件形状复杂,所用材料品种繁多,加工方法多样,工艺要求精细。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其制造技术具有新颖性的特征,设计、材料与制造工艺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把材料基础打好,适应工艺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要求。虽然各专业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课程基础一致。

该课程名称为“工程材料学”,即明确其重点在于将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成果运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程材料学”是相关专业材料学科的基本课程,学生要通过该课程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观和宏观基础知识,学习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等技术,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明确了各专业对该课程的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更要明确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材料方面的科学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学素质,扎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知识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采用“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模式比较合适,即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每个专业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领域知识和根据各个专业特色需要重点介绍的知识两部分,既满足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需要,又注重了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了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融合渗透,较好地满足了材料、设计、制造、维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跨学科、跨专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三、多管齐下建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课程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目标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要求,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注重与工程实践教育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与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修订,与相关教学环节有效整合,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后续课程及实践活动的联系,解决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脱节或不衔接等问题。

“工程材料学”在第四学期开设,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在前期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论”是两门直接相关的课程。“大学物理”提供了学习“工程材料学”的科学基础,认真分析“大学物理”知识点在“工程材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航空航天概论”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为主线,介绍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学”课程讲授之初让学生重新回到机库,从材料发展的角度再次审视航空航天的进步,结合材料学的概念研究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会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好多课程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如“飞行器总体设计”、“发动机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学”中对有关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综合分析相关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训练”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其教学内容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以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为主,包括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钳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种制造工艺和方法都与工程材料密切相关。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对象,对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绍很简单,学生的认识较浅。如果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对材料作较深入的介绍,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艺和方法的适应性,可以促进学生把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分析研究实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表现来认识材料的性能,通过感性认识来体会材料变化的规律,把深奥的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生动形象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工程训练效果,还能让学生把材料的知识学活,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是重要的综合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任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专业一门或多门主要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设计工作,通过一系列设计图纸、技术方案等文件体现工作成果。很多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涉及材料的选用、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教学计划,“工程材料学”先行开设。因此,在相关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问题,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范围里选材,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材料知识转化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倾向。

四、结语

航空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该领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学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学”要按照现代大工程观的要求组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培养质量。航空航天领域和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工程材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工程材料学”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统筹考虑专业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工程材料学”课程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纵向推进和知识的横向联系,不断加深对材料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多角度研究分析、跨专业交流合作、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张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风云.工程材料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少刚,郑勇,汪涛.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M].国防科技出版社,2016.

[4]闫康平.工程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for Aeronautic Majors

WANG Tao,ZHOU Ke-yin

篇4

 

随着我国飞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快速增长,以及为实现从“航空航天大国”向“航空航天强国”发展、提升航空航天工业水平而实施的“大飞机”等项目产业政策的推进,我国对飞行器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近些年,各类高校依托教学科研优势,不断加强或开设了飞行器制造方面的专业,提高了行业参与度。

 

至今,办此本科专业的有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专业特色化建设,培育自身的专业特长。如西北工业大学偏向于CAD/CAM集成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出于板料成型技术专业教学和实验、中北大学以飞行器特种制造为特色等,形成了面向飞机制造、适应航空航天发展要求的课程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飞行器制造工艺技术的航空航天类人才。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重视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人员为学生讲课(讲座)、征求企业意见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订单培养等。我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主要面向航天航空飞行器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培养钣金、铆接、装配技术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由于本专业开办时间短,目前我校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

 

2.校企“3+1”合作办学的优势

 

3+1校企合作办学指前三学年的培养在校内进行,第四学年除部分课程及实验教学在学校完成之外,其他现场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均在企业内实施,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简称“3+1”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3+1”模式,这种合作教育能够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学习的机会,是实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与就业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模式。

 

由于有很多限制条件,学校无法投入过多资金购置像企业的一些精密加工设备作为教学仪器设备,所以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能在理论上了解基本成形原理和方法,根本看不到实际的设备及生产工艺过程,也就无法掌握一些知识。而合作教育提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资源,弥补了学校的教学条件的不足,解决了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甚至落后于生产现状的严重问题,实现了校企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学生在航空航天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会认识到,一个不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是无法发挥才干的。到企业后,学生清楚地了解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目标,了解了作为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在专业知识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亲身体验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危机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专业思想,树立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使就业观念和定位更符合社会与航空航天企业的需求,且学生就业之后,表现出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都明显增强。

 

3.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校企“3+1”合作办学模式探析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与一些航天企业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吸收一批本科毕业生,以补充和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本科生在外语、计算机及基础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普遍存在本科生专业知识与航空航天生产过程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独立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薄弱,同时表现出对社会及企业的了解甚少,融入工作环境的协作精神比较欠缺等问题。这正是毕业生和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这些公司在航天专业技术领域与我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见校企及学生三方都有合作办学需求的基础。

 

3.1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采取校内培养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学制4年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通识类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核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着重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累计1年(主要集中在第四年)校外企业核类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

 

重点是最后一个“1”的环节,具体而言在这一年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部分专业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集成化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2“3+1”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特征

 

3.2.1规范选拔机制,组建一支优秀学生队伍。第四学年初,学校需要在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组建实验班进行统一编班授课。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三年在校成绩及获奖等综合素质表现,择优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学生,成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3+1’校企合作试验班”。规范的选拔机制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也是对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激励。再则,一支高素质学生队伍是校企合作有效办学的重要保障。

 

3.2.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试验班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应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牵头,与企业共同协商制订,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掌握一定飞行器构造、飞行器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钣金、铆接和装配等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事飞行器产品零件的设计、生产及装配、工厂生产管理和服务于第一线的工作的能力。实验班往往会加入部分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学校无法完成的可由在企业中聘请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讲授。部分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和企业生产进度协调安排。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3.2.3建立校企双向管理制度。学生实践活动期间,不仅要保障学生安全和日常教学活动,还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因此,应严格实行校企双向管理制度。学生的劳动纪律考核应由企业负责,尽量与员工保持同步。校企双方应各派一名专职辅导员,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和具体事务协调与管理。由于航天企业有其特殊性,教学管理程序要适应航天企业产品研制与生产中的相关保密规定。

 

3.3“3+1”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许多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教学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企业的实际参与和互动等问题。为了实现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保障校企关系持久稳定,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3.3.1寻求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协调。学校有教学任务,学生有就业任务,而企业有其生产任务,校企合作教育应该在学校、学生与企业三者间寻求协调和统一,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校企之间要协同制定相应制度,明确各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真正做到有政策制度的保障。特别要健全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企业对试验班毕业生的择优录用机制。

 

3.3.2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引进不少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补充到我校飞行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他们虽然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但工程实践背景比较薄弱。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中,除注重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背景。为了加强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鼓励或创造条件让来自高校或没有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增强实践能力,以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

 

4.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6-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具有综合电子信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办学宗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航空航天、国防企事业单位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航空电子”特色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道路。下面将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了解社会与行业需求,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用企业、研究所等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依托学院优势课程、实验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与师资队伍,联合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企业,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探索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核心课程+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了“航空电子”方向模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突出“航空电子”特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航空电子”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授课内容紧跟新技术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电子类企业需求,归纳出所需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课程群,目前确立了四大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航空电子课程群。

2.与企业需求接轨,紧跟新技术发展开设课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实习》等产学研课程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一致。将电子技术类课程、单片机课程前移,确保学生尽早感知专业、步入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平台加入业务和前沿知识模块,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与新技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接轨。

3.设置“航空电子”方向模块,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号处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设“航空电子”方向课程,开设“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雷达原理与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等体现航空电子专业特色的课程。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篇6

但因为这个爱好,也使他的精力分散很多,快考试的时候顾不上看课本。之后,他不但疯狂地迷恋上了飞机、火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开始频频尝试着制作一些简单的飞机模型,用纸壳、薄木片、胶水为原料,制作飞机模型。虽然这些模型做工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是每制作一件作品,许伟龙总是乐在其中。几年下来,他在国内的航模圈内已小有名气。

1996年大学毕业后,许伟龙在科技馆工作,从事科普教育,常给相关杂志投稿。工作之余,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航空知识的学习中,同时用工资购买一些航模的发动机、遥控器等配件,开始组装一些真正能飞上天的航模。

一个遥控器800元,发动机200元,加上材料费,组装一个航模的费用,几乎花掉他一年的工资。许伟龙说,做模型飞机,程序几乎和制作真飞机一样,只是材质不同。许伟龙先后制作了七八个飞机模型,工作之余,他和发烧友们经常骑车寻找大的空地试飞。他的那些模型,有的在空中解体,有几架不幸坠机摔得粉身碎骨,让他心疼不已,但是痴迷航模的他,却一直兴趣不减。

许伟龙真正把个人爱好做成事业是在2001年,当时他因故辞掉了工作,该做点什么呢?许伟龙深思熟虑后决定开一家公司,专门为客户量身定做飞机、火箭、导弹、航天器等静态模型,以及全尺寸空间站组合体、宇宙飞船、返回舱、航空航天服、飞机训练模拟舱等大型展示设备。

2002年,深圳市引进了一艘退役航空母舰“明斯克号”,随后天津也引进了一艘“基辅号”,两地都在运作主题公园,这让许伟龙眼前一亮。自己多年积累的航空知识,能否在航空母舰上找到施展的机会呢?于是,许伟龙写了几篇有关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文章,发给了天津基辅号航母舰主题公园筹备处。

几个月后,一位副总联系到许伟龙,两人就主题公园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许伟龙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航空及舰船知识,对航母主题公园的规划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而他对航空航海方面的见解,也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间不长,那位副总亲自来到石家庄,开门见山地和许伟龙谈起了项目合作,2003年,在基辅号落户天津汉沽之后,双方最终就制作一架眼镜蛇武装直升机达成了协议。

机会有了,但是摆在许伟龙面前的问题却非常多。雇用工人,租赁场地,尤其是搜集准确的飞机模型的各种数据,工作繁重而琐碎。顶着巨大的压力,许伟龙迈出了从事航模事业的第一步。制作1:1比例的飞机模型,许伟龙并无经验,一切在探索中行进。钢架做龙骨,木头砌外观,包裹玻璃钢外层,刷漆,按照自己制作小型航模的经验,许伟龙做起了大飞机。眼镜蛇武装直升机雏形刚做好,前来考察的航母主题公园的负责人放心了,第二架我国自主设计的歼10战机模型制作合同随即签订了。

2008年,许伟龙又为基辅号航母制作的第三架基辅号的原型舰载机雅克38型飞机交付,该航母上除了四五架退役飞机外,其余3架1:1比例的模型飞机都是许伟龙制作的。除制作飞机模型外许伟龙连着三四年参与基辅号主题公园的建设,他制作的几架飞机模型得到了主题公园方面的肯定,他本人也借此积累了大量的模型制作经验。

实力不凡,受到大导演冯小刚青睐

又接了几架飞机模型制作的工作后,许伟龙逐渐打出了名气,来找他做模型的越来越多。除航空模型外,2005年10月,最让国人激动的“神六”发射成功后,许伟龙又接到了为河北省科技馆制作发射“神六”的2F运载火箭模型的艰巨任务。

虽然航天知识比较缺乏,但他克服困难,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搜集到相关火箭的数据。为了让模型与真火箭更加相像,他曾专门到北京对真正的运载火箭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开始制造到完工,这组火箭模型共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考虑到火箭模型要在室外陈列,许伟龙他们在制作时采用了耐高温、耐老化的缠绕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由于规模太大,火箭模型共用了7吨钢材、上百件数控机床加工的精细小部件。

它高14.57米,最宽处为2.3米,按真火箭的1/4比例制作,规模之大当时在国内同型号火箭模型中居首位。同电视里看到的真2F运载火箭一样,火箭模型表面喷有蓝色的“中国航天”字样,4台长达4米、直径500毫米的助推器分布在主箭身周围。这组运载火箭模型在河北省科技馆的新馆展出后迅速引起轰动。此后,与航空相关的航天模型也成了他的主要业务之一。几年下来,许伟龙先后制作了数十个火箭模型,工艺也日益成熟。

2009年7月,许伟龙在天津举办完一次航模展览后,天津市委托其为国庆大阅兵后的彩车制作火箭模型。许伟龙仅用1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3C和未曾发射过的我国新型大推力火箭5的模型制作。10月1日,当看到天津市的彩车装着自己制作的火箭模型经过天安门时,许伟龙感到万分自豪和激动。有意思的是,著名导演冯小刚事后从朋友口里听说这件事后,对这位河北的“能工巧匠”颇感兴趣,因为他制作的火箭太逼真了。冯小刚还开玩笑说,如果拍电影需要飞机、坦克、导弹之类的道具,也许许伟龙还真能帮上忙!

但许伟龙真正与冯小刚相识,是在2011年。当时公司制造的“天宫”空间站、“问天”飞船等超大型道具,都被用于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影片《飞天》的拍摄,许伟龙经常往返于八一电影制片厂与石家庄之间。他说:“这对中国影视界来说,绝对是填补了空间影片失重拍摄的一个空白。”所以,《飞天》剧中的道具至关重要,从各种航天装备、空间站、飞船、返回舱、直升机到航天服以及修改剧本的技术细节,许伟龙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也正是由于在《飞天》中的巨大贡献,许伟龙与北京的一些电影人建立了联系,“这些朋友看到了我们公司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影视价值,这其中就包括冯小刚。”许伟龙说。

从那时起,许伟龙就与冯小刚工作室保持着密切联系。当《一九四二》刚进入筹划阶段,许伟龙的团队就已经通过剧组提供的气氛图,进行了若干次历史考证和摸底,撰写并提交给冯小刚的技术文件包括《日军驻华航空队分布》《日军1942年前后航空装备情况》《日军航空机载武器》以及《日军飞机座舱布置》等文章达几百页。

“最终,根据我们积累的经验,为冯导定出了两种满足剧情需要,符合人物关系、对话关系的飞机型号,并绘制了效果图等详尽的资料。”许伟龙说,那时根本没人相信刚进入影视圈不久、名不见经传的他能获得名导的青睐。

当时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2011年6月下旬,两张“山寨”版歼-20战机模型的图片在网上疯传,冯小刚得知它们正是出自许伟龙团队之手时,颇感好奇。就随便百度输入“石家庄”“山寨版歼-20”字样,没想到搜索结果高达120万。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等至少上百家网站争先转载。各家网站几乎都打出醒目标题如“民间惊现歼-20战斗机模型”。他打开其中一家网站,只见受热捧的两张山寨歼-20战机模型图片赫然入目。图片显示把歼-20战机模型装车的场景,网友纷纷称其“细节逼真,堪比真机”。还有专家评价:不仅细节还原得很接近,而且连弹仓都清晰可见!

尽管如此,办事向来非常严谨的冯小刚出于慎重,事先还是专门到石家庄许伟龙的亚光速科技公司考察了一番。到了那里冯导惊讶地发现,他的“军事梦工厂”是一个二层楼的小厂房,走进去后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型军事基地。各种飞机模型、卫星模型、火箭模型应有尽有,造型奇特,精致逼真。在许伟龙的办公室里还有按1:1比例做的舱内航天服,穿在模型模特身上。

二楼入门的位置放着一台歼-11A战机模拟训练器,无论仪表、按钮、位置都跟真的相差无几,冯小刚亲自上去体验了一把模拟飞行,按钮按下去后,身体开始随着座舱前后左右晃动,很过瘾。看到这一切,冯导心里有谱了:许伟龙的“军事梦工厂”,确实实力非凡!

给电影《一九四二》造“日本军机”

于是冯导便很快拍板: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军事类大型道具,其中包括“冈村宁次”专机和日军运输机、轰炸机等,全部交给许伟龙来做。

许伟龙团队很快确定了基础方案,但这也仅是一个大框架。除了要把握好准确的型号,如何模仿上世纪30年代的工艺,以及战争环境导致的装备旧化,都是考量一个全尺寸模型生产厂家的标尺。“更具挑战的是角度、距离、演员的位置和动作幅度、工作人员活动的空间、摄影机的位置、灯光的位置等等微小的细节都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考虑进去。”在长达三个多月的模型制造中,半硬壳结构铆接的飞机并不是障碍,最困难的工作其实是让崭新的飞机变得沧桑。许伟龙介绍说。

除了日本轰炸机,设计制作冈村宁次的专机也费了不少周折。许伟龙说,冈村宁次的专机计划原本是完全的机内戏,为了摄影机位,左侧3扇舷窗可以拆卸。但导演临时要求从右侧机外远景进入机内近景,此时镜头将带上喷涂着“亚光速”等字样的蒙皮,“那次,突然满场广播我的名字,急得我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最终还是在摄影师协调下,才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轰炸机外,许伟龙还带领他的团队为《一九四二》制造了一架日军运输机。“由于特写需要,这架飞机配有通信员、文书、参谋等坐席,装备了战场指挥机的侦察和通信设备。整个机舱也进行了旧化处理。拍摄过程中几次被同行认为是从博物馆租借的老式飞机。”说到这,许伟龙再一次骄傲地笑了。

通过与名导演的合作,许伟龙对于高端电影军事类道具的把握有了较高的认识。许伟龙说:“加上几十年积累的军事知识和加工制造工艺,我们向最高的艺术顶峰迈进应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慢慢地,许伟龙积累了很多经验。“电影模型与陈列模型的最大不同,就是影片中必定涉及演员与模型的人机接口问题。虽然很多影视作品仍在使用很粗糙的道具,但是逐步有更多的导演严谨地对待科学类的道具。”从《一九四二》拍摄中,许伟龙了解到,看似简单的飞机舷窗、舱门、折叠座椅等都需要进行全尺寸的人机匹配,才能与演员无缝配合。

篇7

篇8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校医院对本科新生(包括2+2飞行技术专业)4721名进行了入校体检,无异常结果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4.52%。与往年数据相比较,有既往病史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而入校一月内因水土不服等原因就诊的新生人数较往年也有所增加,从本质上来看,是当代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是当今社会公民身体素质状况的一种反映。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习压力

在高强度的学生压力下,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必要的运动时间。虽然国家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是以考试为重,而家长和老师也是以追求高成绩为主要目的,所以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来减压,很容易诱发各类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

(2)网络沉迷

结合我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来看,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自高中就有沉迷网络游戏的苗头。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滋生,懒于起身运动。长期的维持坐姿会导致脊椎等多处骨骼变形,沉迷网络本身又会带来学生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3)各种辐射污染

各种辐射污染无疑也是当代社会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学生也在无意识中成为了受害者。电脑、手机、等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都对学生的听力、视力产生了一定的损害。而其中大量的辐射也成为各类疾病的诱因之一。

面对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的现状,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帮助调整心态,放松心情。而家长则可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劳逸结合。

二、学习适应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报到本科新生4464名,学校随录取通知书寄出新生调查问卷4456份,回收有效问卷3357份,回收率为75%。问卷涉及到新生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大学认知状况、社会认知状况等方面问题,能够真实地反映新生的价值观,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发放新生家长调查问卷4456份,回收问卷3205份,其中有效问卷2435份,有效率76%。问卷涵盖了家庭环境、专业志愿、学习能力、网络使用、兴趣与性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充分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14级新生中,有61%的独生子女,较2013年略低,超过76%的学生主要成长环境为城市和乡镇,因此学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4%的学生高中阶段月消费不超过700元,其中,月消费300元以内的学生比例为15%,300-700元的为39%,700-1000元的为33%,高于1000元的仅为12%,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家庭收入非常高的学生不多。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控力较弱、理财意识缺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消费失控的现象,因此学校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理财宣传,而家长则应关注学生的消费动向,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3%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54%的学生说不清是否有长远的打算,究其原因,长期的“填鸭式”教育让部分学生习惯于接受家长的安排,因此家长应多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同时学校加强生涯规划方面的宣传和引导,使学生重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家庭环境良好(50%以上父母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经济条件较好(80%以上家庭未因孩子读书受到影响),对修读专业认同度较高(77.9%新生了解专业),对未来规划明确(78.4%的家长都希望本科阶段结束后继续深造),高中学习受班级气氛影响较大的占63%,受老师关注度和同学朋友影响的分别占20%和10%,68%的学生成绩稳定,从影响因素、学习能力类型、高中成绩稳定性三方面可发现,南航新生的整体学习能力较高,但仍存在自主能力差带来的潜在学习危机;31.6%的学生暑期选择在家休息上网,相比较2012年的51.3%有明显的下降,而选择社会实践和打工的比重明显上升,上网时间较往年有所增加,每周上网实践在2小时内的比重由2012年的21.9%上升到51.5%,19.2%的学生上网以打网游为主,由此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互联网带来诸多便利和优越的同时,必须正视网络潜在的有害作用,家长和学校应该坚持合理引导和科学规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明辨网络信息真假,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而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好学生的陪伴者。

三、心理适应现状分析及建议

开学一月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全部2014级新生做了一次心理调查,资料完整者共4369人,采用SCL-90量表和一般情况表,如果以SCL-90任一因子分≥3作为划分有无心理问题的标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总数的4.81%,与往年相比相差不大,而主要的心理问题分为强迫症状2.68%、人际关系2.31%和敌对情绪0.96%。

篇9

投身无人直升机,缘来已久

时光追溯到30年前,那时候的王吉东被康德的《星云假说》、恩里科・费米的《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吸引,对理论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大学时,他本着既能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又能给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初衷,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进行学习。进入北航之后,王吉东积极投入到学校举办的各种关机的科技活动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模型飞机的投弹装置,参加了两个学期的超轻型飞机实践课,并在蜜蜂11的机翼静力试验中展现了突出的组织能力。在大三的时候,王吉东敏锐察觉到计算机对科技的巨大作用,因此辅修了北航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一切,都为他今后留校参与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类对无人机的研制历史悠久,而中国对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研制可能要追溯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时期。当时山区作战易守难攻,越南士兵以山作为掩体,我方的大炮打过去之后,并不能确定能否击中。这时,中国军方就提出:能否研制一个设备飞到天空中来监测炮打的准确与否,而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到了北航的手中。立足于国际大环境并基于之前国内的研究基础,北航的专家们清晰地认识到无人直升机的研制是未来科技的方向所在。北航在上世纪60年代曾研制过“北京十号”单人共轴直升机,在此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共轴无人机研制项目,并在1992年正式立项。当时,恰逢王吉东大学毕业,对无人机研制的兴趣与渴望,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留校参与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研制。

王吉东最初承担的任务是设计直升机旋翼的桨毂,因为以前没学过直升机,几乎从零开始。为了完成任务,王吉东找了大量有关直升机的书籍,不分昼夜地读了起来,加上单位一些老同志的帮助,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完成了桨毂设计后,王吉东又承担了复合材料桨叶的设计。这一任务对于一个刚工作半年的年轻人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王吉东没有退缩,他搜集北航图书馆所有有关直升机桨叶设计的文献,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又找来米里的《直升机设计与计算》和约翰逊的《直升机理论》进行了深入阅读。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王吉东还发挥了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率先在单位推广计算机制图和设计。经过近1年的努力,王吉东终于完成了包括复合材料桨叶结构和模具的设计任务。随后,王吉东又紧锣密鼓地参与到直升机零部件强度试验,桨叶模态试验以及动部件旋翼塔试验工作中,并在直升机动力学老专家张晓谷的指导下,发现并解决了一个类似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动力学问题。1995年6月,北航研制的共轴直升机成功实现了系留w行,9月又成功实现了首飞。从开始设计到成功首飞,总共用了不到3年时间。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共轴直升机。王吉东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北航的共轴无人直升机在2001年实现了海拔3000米飞行测试,2005年实现了50公里自主往返飞行试验。这些试验成果,都创造了中国无人直升机多项飞行记录。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星云浩瀚、蔚蓝无际,人类对蓝天的向往可能要追溯到几百年前。也许谁都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能进步得如此迅速。在二十余年的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研制过程中,王吉东对科技进步有着切身的感受。从开始研制共轴无人直升机,他就一直想象着能有一天,敲一下键盘回车键,无人直升机就能自己飞到天安门上空转一圈然后回来,平稳地降落在试验场。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实现了。而在他的脑海里,一幅更宏大的未来无人直升机技术发展蓝图已经浮现,现在,他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着。

王吉东认为:虽然航空工程对于美国来说已经不被看成高科技产业,但对于中国来说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航空器的普及应用还远远没到美国的程度。但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照搬美国,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当前,应该赶紧抓住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与航空器紧密结合,研制出新一代高度智能的无人飞行器系统,实现中国航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成功实现这个跨越,中国的航空产业必将像高铁一样,超过美国,成为又一项引领世界前沿的高新产业。

篇10

基于上述的基本考察和分析,我们进一步延伸到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两种教学模式,笔者把它们归纳为“按图索骥”式的教材化教学模式和单元型个案化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通常依据一本教材,逐条讲述软件命令。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也简单,但是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实践与理论完全脱节。第二种模式部分解决了第一种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它将计算机软件命令组合成团块,教师围绕一些单元案例进行教学。然而,这些团块结构的单元个案彼此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无法全面整合计算机操作能力运用到实践中,此模式也许适合上文所述的要求分工合作、集体完成的一般性设计类专业,但是不适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因此,笔者根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属性和特点在这里提出第三种教学模式:即“实战演习”式的复合案例化教学——设定专业创作情境,假定创作任务,完全依照实际创作及执行节奏,限时、限人,完成方案从构思到实现的全过程。复合案例化教学模式充分结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工作特点,训练学生“多软件整合”“个人独自”“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创作任务,着重强调设计和创作的首尾一致,保证艺术的统一性,避免了教材化教学模式和单元型个案化教学模式内在的实践与技巧的断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基本可以运用计算机独立完成设计创作任务。以下是笔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计划概要,与同行共享。教学安排依照创作实际流程进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一般创作流程是:第一,接到演剧创作任务。第二,制订工作时间及小结表,汇总有关信息,如人员、合作班底、甲方情况等,制订通讯录。第三,分析剧本,收集整理资料,消化剧本,细化确认统计、影像、大小道具、音效等细节。以上阶段涉及Excel等文字处理软件的专业运用。第四,勘测场地、外环境,了解技术细节,绘制基本平面图。此阶段涉及CAD软件、文字软件和平面设计软件的综合运用。第五,构思初步方案,推敲方案的同时整理文字设计构思阐述。此阶段涉及Sketchup、Photoshop等多软件的综合运用。第六,深化方案。此阶段涉及CAD软件运用和Sketchup软件的综合运用。第七,效果图、制作图计算机表达。此阶段涉及3dsMax、AutoCAD软件的综合运用。第八,制订预算。此阶段涉及Excel、Word、Acrobat软件的综合运用。第九,方案汇报与图册制作展示。此阶段涉及Powerpoint、Acrobat、Illustrator、Corel、Photoshop软件的综合运用。对应的课程学时安排也参照这样的实际流程和时间进行,同时以一套教师实际创作工作中完成的完整方案图纸为参照。第一教学单元,8课时。教学内容是设定课程整体完成目标;勘测场地(在笔者实际教学中是勘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剧场);深化学习和使用CAD软件完成场地平面图绘制;使用Excel及Photoshop软件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和修改,编制模拟工作计划。该教学单元教学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二教学单元,8课时。教学内容是深入学习使用Sketchup软件,完成方案基本草图构思,推敲设计空间与体量。该单元教学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方案集中构思阶段。第三教学单元,8课时。教学内容是强化学习使用三维软件,完成方案效果图表现。该单元教学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方案表现阶段。第四教学单元,8课时。进一步强化Autocad软件的学习与运用,完成方案分场平面图。该单元教学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方案细化阶段。第五教学单元,8课时。教学内容是整合、贯通、综合学习及运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Excel等软件,完成方案制作图及预算表。该单元教学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方案执行阶段。第六教学单元,8课时。教学内容是综合运用Illustrator、Corel、Powerpoint、AutoCAD、Photoshop、3dsMax、Excel等各类软件,完成方案汇报总结ppt、设计方案图册平面版式设计、教师进行课程总结。该教学单元内容一天内限时完成,模拟实际工作中方案汇报总结阶段。从笔者近两年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心理上克服了根源于技巧不能有效对应实际创作任务而产生的对计算机软件的恐惧感和距离感;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充沛的创作欲望以及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创作构思的强大信心。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对多软件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能够完全驾驭的潜力,“从课堂教学中获取了较大的教与学的空间。”另外,在计算机实际参与创作工作的现实中,往往是30%的少数重要核心命令就可以完成90%的实际工作要求。单元型个案化教学和“按图索骥”式的教材化教学这两种模式由于全部或部分与工作实际脱节,由此在教学中会表现出重点不突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往往不分权重,平均用力,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非核心命令上,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展现出“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的弊端。复合案例化教学模式由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教与学都表现出软件命令学习集中化的趋势。这种集中化趋势剔除所有不重要的或在现实工作中很少使用的软件命令。学生强化学命令,而对于那些偶尔碰到的非核心命令的学习,教师则指明方向和学习方法,同时学生由于计算机软件学习内在信心的建立而自然获得了一种自我“主动更新、主动升级”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激发是课程设计之初没有预计到的“意外收获”。基于该课程已取得的良好效果,笔者将着手该课程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实践升级:继续增加教学强度;有意识强化学生“自我更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充分集中,浓缩成一周左右的实践周教学课程,在时空上完全对应实际创作工作,进一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篇11

作为一个技术和经验的传承者,泛华恒兴的业务立足于测试测量领域,其产品涵盖机、电、软件和系统级自主产品及环境试验设备;涉及的行业包括:ATE产品、旋转机械(发动机故障检测)、遥测遥控和数传、工程教育产品、系统及工具级软件、硬件产品及技术。泛华恒兴提供的专业和完善的测控产品开发、销售、集成、校准和培训等服务,有助于用户实现更精准、更高要求的测试测量任务。

技术先导,质量为本,服务取胜

测试测控市场的准入门槛很高,这也是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该行业并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在这个市场根本没有一点竞争力”,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高向东对技术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泛华恒兴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阵容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柔性测试”技术的研发,以虚拟仪器技术为核心,以PXI平台为基础,针对市场的现状,特别是行业市场的特点和国防航空航天应用的特殊需求,泛华恒兴融合了测试测量、机电一体化、网络通信及平台软件等多种技术,实现测试系统的精确性、可靠性、适应性、灵活性和拓展性,推动现代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快速发展。高向东认为,基于软件和虚拟仪器技术的测试方案与PXI高速总线平台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自动测试和测控市场的主流,而这也是泛华恒兴最大的技术优势所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优势力量在快速成长的广阔市场,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泛华恒兴对技术的重视,更体现在公司对人才的渴求上,泛华恒兴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组建了上百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更是广泛利用在行业内的各种资源,诚意邀请各个领域的出色人才加盟泛华恒兴,“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才能在自己产品开发上掌控话语权,更好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高向东很推崇乔布斯的饥饿营销策略,也坦言测试行业需要这样的危机感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特别是对泛华恒兴这样的新兴企业,我们要对先进技术永远保持一种饥饿感”。

当然,对于测试和测控系统来说,仅仅在技术上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系统的稳定性在测试过程中与技术领先性同样重要。“对于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才是第一位的,质量是客户最看重也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的根本。特别是我们的许多用户属于国防军工这样的领域,有时候质量不仅仅影响产品和测试结果,在战场和某些场合下,意味着任务的成败以及是否牺牲。,泛华人心中其实还有一个更美好的梦想,那就是用泛华恒兴的产品帮助国家的航空航天和国防电子产业更快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可靠的质量和技术积累一个都不能少。

服务,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让中国人感触最深的观念变化。服务意识,是泛华测控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外资企业,并且因此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老用户。作为曾经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高向东认为他在外资企业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为客户提供贴心的服务。测试测控是个毛利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服务成本的支出。“做这个领域,泛华恒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高向东特别强调了服务这个竞争优势。 当然,对于服务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一个营销策略的问题,“服务是一个公司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高向东认为服务的提升,涉及企业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贴心的服务是收集客户信息,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并提供涉及项目实施、维护和售后咨询等全方位的一个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或者成为回头客。

技术先导,质量为本,服务取胜,这是在高向东眼中相辅相成的三个重要理念,也是泛华恒兴未来实现梦想的重要依托,“缺少任何一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个人与企业一起腾飞

人才是创造技术优势的根本,也是企业成功的核心,在高向东的眼中,泛华恒兴对高技术专业人才的渴求是永不满足的。笔者采访的当天,正值泛华恒兴的新员工入职,在入职仪式上,高向东向新员工们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成长的期待,“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同步的,我们期待的是个人与企业一起腾飞!”

泛华恒兴现在各个业务部门的带头人和骨干多是从原来各个行业的高级人才,也有部分是之前泛华测控多年培养出来的,而人才的作用是高向东最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如果我们没有请来两位专门管理生产线的专业人才,可能到现在为止,我依然会强调将生产外包,而不是自己组建生产线”高向东对人才的理解就是这么直接,“对于泛华恒兴而言,在开始之初,没有人管理过生产线,不知道怎样把设计转化成真正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投入生产线的钱并不是问题,如何实现设计到生产的转化和控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这些做测试设计的人是很难在短期内掌握的。”

篇12

实验教学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尤为重要。“叶轮机特性实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针对叶轮机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实验课程,在实验设备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目前工科研究生教学体系的一些问题,让今后的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

“叶轮机特性实验”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一般要求选择这门课程的研究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或工程经验,并能对相关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通过本门实验课程,期望学生将获得以下几点收获:

1.在知识层面上,对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在工程训练上,完全由学生动手完成整个大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在能力提高上,完整地领导或参与一整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分工与合作、实验方案实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及最终报告,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训练作用。

4.在创新探索上,本实验中,只要能满足实验目的,并且实验室的条件具备,学生可以自由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释放。另外,本实验会出现一些课堂上未曾讲授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这类实验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学生必须在实验前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熟悉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分工等。本门实验课的教师由四名教师指导,其中两人是主讲教师,两人是实验辅助教师。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讲解阶段,由一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对本次实验的目的与内容进行讲解;第二阶段是实验指导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要求每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找另一名主讲教师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只在可行性上给予指导,经过几次反复,得到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三阶段是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现场实验,由两名实验辅助教师分别在设备与仪器使用上给予技术上的支持;第四阶段是完成实验报告及问题讨论,要求每名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独立完成。

二、课程的数据分析

本学期选课人数为79人,而实验设备只有一套,且实验课没有固定课时,只能在与学生其他课程不冲突的前提下进行,且时间限定在一个月内。我们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9~10人,每次实验现场操作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我们在学生中发放了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这与教师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现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增加设备台套数,并给实验课较为固定且充裕的时间安排。

实验小组是由学生自行划分的,因此各组情况并不均衡,有的组集中了较多的博士生,有的组则主要由外专业的专业硕士(工程硕士)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初步看出的是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基础似乎更好,而第六组学生的基础相对差些。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表1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因为第六组中有些学生来自厂所,这部分人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上的不足。另外,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个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一个好学生的存在可以让整个组的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使各组内部的分数差别较小,因此,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主要按照每组的平均进行。

为了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估,从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三个方面对各组学生进行了打分。这里的基础是综合了学生本科的院校、专业、相关专业课成绩的结果,远景动机是综合了学生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的结果,主动性则是综合了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和现场情况的结果,最终量化的结果如表2所示。这些量化值未必完全合理,但应该基本可以代表各组的情况。

实验报告的分数是根据认真度、正确性和讨论深度三部分评定的,这里面的后两者更易互相借鉴与抄袭,因此报告的认真度有时成为了区分同组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表3给出了最终的实验报告分数,可以看出,各组的平均分有明显的差别,鉴于本次实验各组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质量没有本质差异,各组的成绩差完全是学生自身认真度和能力的体现。从各组内部的报告相似度可以判断抄袭的严重程度,但不能确定原创与抄袭者。这里用版本数(内容基本相同的被确定为一个版本)来表示,并在表3的最后一列中给出。

下面对各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对主动性的影响。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其基础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越好,其主动性也越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和第四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远景动机也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对第六组进行分析后发现,这组的特点是包含了多名来自相关研究所的成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且对叶轮机较为熟悉,虽然原来本科专业相关性不强,但对叶轮机有较高的熟悉度。这其实说明了我们在量化基础和远景动机时,应该把是否在相关厂所工作过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第四组的特点是基础好,虽然当前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预期使其远景动机得分不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这一组的主动性。

图3-图5是各组的实验报告分数与其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来,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这三者对实验报告分数都有正的影响。对于图3和图4,如果去除第一组,则可以看出实验报告分数与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一组的特殊性有两点,一个是这一组是第一个进行实验的,没有借鉴对象;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这一组的学生严重依赖一名来自厂所、有实践经验的成员,而该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并不好。从后面关于抄袭部分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该组的报告只有一个版本。图4中另一个偏离较多的是第四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这一组的分数较高主要由基础决定,远景动机的影响较小。从图5中可以看到,第六组较高的主动性并不能保证这一组有高的实验报告分数,这也是确立考核方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将上述三种影响因素按1:1:1的权重合并,则得到图6的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的综合影响。可以看出,除第一组外,其余各组基本上符合预测,即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这三者共同决定了实验报告分数。

严格看来,图6中的第三组和第八组也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即报告分偏低一些,这其实与这两组的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有关。图7是各组的实验报告版本数与报告分的关系,可以看出报告的版本数与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版本数越多分数也越高。第一、三、八组就是因为抄袭现象严重才导致报告分偏低,使其在图6上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的。抄袭现象导致分数低这一情况与我们的预想是不一致的,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而实际情况是越是独立完成,则分数越高。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真正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学生抄袭和被抄袭的现象都较少。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

传统的课程一般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公平性上最为合理,但却不能完全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的课程采用课下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能力,但却无法解决抄袭问题。实验课程有其固有的特点,不适合采用考试的形式,而采取的实验报告方式则与上述的课下大作业有相同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原安娟等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了各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指出有些考核方式虽然效果好,但对师资等条件要求很高,应根据的实际情况选择考核方式[1]。刘葵等强调了预习及理论准备在实验课程中的重要性[2]。闫迎利等则认为应把学生在实验中对仪器故障的处理能力作为考核指标之一[3],然而这些文章都没有分析抄袭现象对考核方式的巨大影响。本文作者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专业实验的几种考核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见表4。

一般而言,结合口试、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来综合评价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们采用的方案是实验方案(口试)2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60%的方式,以期尽量公平地给定成绩。实验方案的评分标准不易确立,且每组成员的实验方案是一样的,因此不能完全体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受每组人数过多的影响,实验操作中总有几人处于观察者状态,因此实验操作的评分也不易执行。因此,实际上最终的分数还是主要由实验报告决定。在实验报告中,除了数据和结果外,我们设置了很多的讨论题,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抄袭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评分结果的公正性,成为本课程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抄袭问题,不但这类课程评分体系的公正性大受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下一年度的课程中,我们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1.增大口试环节的分数比重,不但在实验方案评审中进行口试,还要对最终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个人进行5~10分钟的表述与回答问题。

2.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或在同样设备上增加实验项目,让学生可以分更多的组,每组人数更少,且实验内容差别更大。

3.加大学风宣传工作,并严肃处理抄袭事件。

参考文献:

[1]原安娟,丁晓红.“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评价”[J].大学物理实验,2009,22(1).

篇13

从古至今,人类就对我们头顶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浩瀚无垠的宇宙一直吸引着人类的注意力,成为他们飞向太空的梦想。对地球空间乃至宇宙的探索从千百年前古人观察星空那刻开始,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深受瞩目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科学活动。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宇宙,成为了无数学者孜孜以求的话题。人类的活动的足迹及其研究的领域,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宇宙空间的扩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增强了其对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类的活动领域从地面扩大到空间后,我们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从全宇宙的观点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有限的观测与想象。到了近代,自从1957年10月原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宇宙的探测就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类在向外层空间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既是最古老的航天国家,也是本世纪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我国已经处于空间探测发展的前端。随着“神舟”与天宫的对接成功、“嫦娥”的上天、北斗导航卫星的完善,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航天大国的时代前列。积极参与太空探索对我国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将促进生产力的变革、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神舟”、“嫦娥”等多个重大空间研究项目的进展,可以促使我们去了解宇宙演化及其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探寻人类和地球生物在宇宙中的地位及意义,发展各种太空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探索和占有各种太空资源,利用太空的极端环境进行各种科学和技术试验,以及显示我国综合国力的先进和强大。随着宇宙探索和空间科学成为热点,特别是近数十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促使国内很多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甚至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针对各个专业学科的关于空间学科的专业课和通识教育型的基础课,用以向高等院校学生传授空间学科的各项知识。其中尤以开设范围较广,也是深受各学科学生欢迎的宇宙探索类公共选修课,因其对空间学科知识面覆盖较全,学科前沿性良好,教师自主选择较大,通常可采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国内各个知名大学的宇宙探索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课程简介以及教学课件等教学安排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其大多数的课程范围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空间、日地空间环境、日球空间、银河系等的基本结构、特性和人类对其探测的新进展;恒星的分类及其演化;黑洞的特性及其发现与观测;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人类深空探测和寻找地外文明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原理、分类和发展历程;太空存在的各种资源以及未来的太空产业、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类型及预防。但是在大多数的课程安排和教授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空间学科点前沿性和学生关注度,对于在中学或大学其他课程中已有所涉及的地球空间的有关知识点,往往学时分配较少,不受到关注与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科知识点的选取:

在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宇宙探测类通识课一般是针对空间科学及其发展的导论性课程。空间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及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地球空间一般认为是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具体指地球大气中层顶以上的区域,其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空间是对外层空间探索的基础,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探测首先就建立在对地球空间的逐步了解中。目前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工作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卫星的发射与应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因此,在教授有关宇宙探测的课程时,地球空间的基本特征与特性、目前已经进行的探测方法及探测结果、地球空间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和变化,应该成为首先讲授的基础与重点。本文将根据对各大院校该类课程教学过程的总结,以及自身的讲授经验和认识体会,分析地球空间知识点在该课程中的教学应用,以期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认为需重点纳入教学范围的几个知识点。

1.地球空间探测方法。要想对地球空间进行了解,掌握它的整个的结构和基本变化,首先我们要对地球空间进行观测。地球空间探测是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起点,是人类飞向外层空间的技术基础,也是整个空间科学的源头和重点。因此地球空间探测手段、卫星应用、航天器的发展、人类空间探测历史等,都应作为此知识点的重点进行。

2.电离层/磁层与电磁波传播。地球空间并不是一个很安宁的地球空间,它是受太阳风和地球磁场双重作用而形成的。这一知识点主要是研究电离层与磁层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因此对于地球物理、信息工程乃至通信、测量等专业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应重点探讨日地系统中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电离层和磁层环境的影响,无线电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与理论研究以及电离层/磁层对无线电波传播在各种工程系统中尤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影响研究。

3.大气层光学现象。大气层光学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光学现象,来自太阳、月亮和其他光源的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和折射、衍射等以及其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改变原来的路径和颜色,呈现出的各种色彩缤纷的光学现象。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在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天文、航空遥感等许多专业方向上有着重要地位。

4.高层中性大气。这一知识点主要研究中高层大气动力学,中高层大气中的风、波和相关的暂态过程,以及中高层大气的光学和无线电探测技术。如果是理工科的选课学生为主的大学公选课,建议加入此知识点。

5.对流层。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其主要影响源为地面,对流层大气不属于地球空间的研究范围。然而作为人类的生存的大气空间层,对流层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很多的空间探测方法的研究目标就是对流层大气。因此作为通识课,这一知识点也应考虑加入,而非忽略,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流层与气象学以及对流层与其他大气耦合机制上。

地球空间是和航天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地球外大气层的世界,逐渐被一一发现,但是未知的东西仍然很多。对其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进行探讨,可以丰富并拓展学生们对于宇宙探索的认知。在高校开设宇宙探索类本科通识课程时,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的选课学生,该类课程中有关地球空间部分的教学方案也可进行科学的选择和适度的调整,以使学生有效接受并消化大量信息,切实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各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互补,最大程度发挥宇宙探索类通识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维新.空间探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潘艳平.“宇宙探索概论”课程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