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发展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发展方向

篇1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农村养老保险待遇还很低,制度还不健全,覆盖面也非常小,城乡二元分割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农民还没能充分的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改革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那么笔者觉得现在看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应该站在全覆盖的视角来分析,农村没有必要再搞一些广覆盖低缴费低保障的养老保险,可以保留一些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较高待遇水平、覆盖特定人群的养老保险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类似于城市中的企业年金,然后取消户籍分割,从制度上将所有国民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的全覆盖,自然就解决了农村的基本养老问题。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有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简称“老农保”,现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

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步入正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

新农保最初从北京市试点开始,逐步扩大到部分城市。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于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又提出要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展到23%的县。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将其放在建立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探索,只有明确了全覆盖体系的构成,才能有选择的将现存的各种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以便纳入全覆盖体系。

5.1 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初步构想

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全覆盖一体化的制度模式下,还应当包括多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险,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养老需求,合理区分区域和职业现实差距。

一体化——以改革后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母本,按照统帐结合,统筹基金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全额积累的模式建立全覆盖全体国民的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新设计缴费基数、社平工资、缴费比例,确保养老金替代率,强化政府责任,明确个人账户累计政策,强制性积累和鼓励多缴费、迟退休,加强基金监管增值运营,完善一体化制度。

多层次——鼓励扶持企业开办的职业年金计划,设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年金计划,择优保留发展各地区有特色高保障的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投保等,作为对全国一体化养老保险基本体系的有力补充,故称其为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5.2.1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全覆盖体系的衔接

为了平稳改革,现行试点的各项养老保险都可以在确保现在的参保范围、待遇的前提下封口或保留。

5.2.3农村补充养老保险

鼓励集体或集体企业等为雇佣的农村工人或集体中的成员建立集体企业年金保障或集体年金保障。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传承家庭养老保障。有土地山林的农村居民,可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等视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养老保险,经营种植土地山林或流转承包权的收入都可以充做农村居民的补充养老保险。要继续做好对农村村组干部、退伍军人等养老补贴。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最早铺设的线路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用电的需求,输电线路上损耗比较大,浪费严重,而且到户后电压比较低,如果电线持续发热比较严重,会引起火灾等等。另外,线路有些已经老化,漏电现象也是存在的。最开始建设的时候建设不标准,各种乱接乱扯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农网改造可以除掉这些毛病,保证农村的安全供电。

一、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

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 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 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二、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kV)变电所典型设计。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3、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继续深化优质服务,发挥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2)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3)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化。

(4)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

(5)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

(6)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4、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制定农网科技人才规划。

(2)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3)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5、采取相应的降损措施

规程规定,一般要求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10%,低压干线及主要支线始端的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20%,超过此限则应进行迁移调整负荷工作,使不平衡度降下来。在城网改造中,重新调整部分低压台区负荷,使三相负荷趋于平衡;在日常运行中,应定期进行公用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荷测定,并根据低压负荷季节性变化较大的特点,在换季和负荷高峰期严密监测,对三相不平衡线路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负荷工作。

在配网损耗中,配电变压器损耗约占40%~50%,空载损耗占配电变压器总损耗的70%~80%。为降低空载损耗,可采取下列措施:

(1)对于有两台配电变压器的公用低压台区,在负荷低谷时,实行单台运行;

(2)对于季节性生产的变压器(如农田灌溉、榨糖等),季节性负荷相差悬殊,可采用“母子”变压器,在其闲置期间,切除大容量配电变压器,投入小配电变压器作替换,可达到配变灵活、经济运行的目的;

(3)对于大型工业企业,采用两台不同变压器,将动力电源和照明电源分开,有利节能。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参考文献

篇3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篇4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一、农村水利现状

1.农村水利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2.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4.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们贵州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市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东中西部统筹,平原、山丘区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做到建后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管理方式转变,为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水利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比例,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机制。要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托,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项目。

2)继续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要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管理单位的“两定”工作,通过中央补助、

地方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足额落实“两费”,做到以事定员定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要逐步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水管单位,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管护措施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3)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水权合理流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工程费用纳入水价测算范围,推行农业终端水价机制,探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立水权合理转换机制,积极培育水市场。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2]付源瀚等.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篇6

(1)农村水污染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农村水域包括:河流、溪流、水库、堰塘、渠、农田等具有排水、蓄水功能的载体。农村水域面积宽广,多为农业、家畜、生活用水,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牲畜以及农作物的情况。农村水污染,是指在发展城乡经济过程中向水体排入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容量,使农村地域水体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体系统造成的污染。 

(2)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2012年,全国农村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89.5亿吨。有报道表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畜禽养殖场大量废弃物、食物残渣以及清洁饲养圈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池塘、农田、溪流中。再通过农业灌溉排到农田,导致污染面不断扩大,而且很难监测,以至于昔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发臭。许多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开办养殖场,但由于没有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为了方便取水将养殖场建在河流的上游或者临近水库地势较高的地方,导致牲畜粪便直接排到河流和水库中,造成水质严重污染。除了企业排污、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以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包装盒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收及处理,随处乱扔。有的直接扔在河里顺水而流,还有的扔在野外,由于大雨导致山洪带到河流,以至于现在随处可见漂满生活垃圾的河流。这些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第一,面源污染。由于农村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因此,排放面宽广难以有效控制。相对于城市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城市建筑规划合理,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较高。因此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治理效果明显。 

第二,环保意识低。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在追求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重视科学生产就容易忽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确保粮食增收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污染的恶化。虽然有的村民意识到了农药和化肥的危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农业用水来源于水库等蓄水区,利用污染水源进行农业灌溉同样无法避免农田水污染。 

我国水污染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关于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只针对点源污染的控制作用,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的排放口,例如城市对于污水的排放实行统一排放,能够控制排放点。但是我国农村呈面源排放,没有固定的排放口。因此对农村污染问题的解决用处不大,有的学者认为面对大部分水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农村的小型作坊污染的监督和控制太高,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不适合现在农村的具体情况,因为笔者认为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牲畜粪便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才是导致难以监督和控制,成本太高,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因为我国农村农民居住分散,排放面广,环保意识不高导致各种困难,反而对于乡镇企业等来说控制和监测相对较为容易。 

针对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降低以往传统农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身体的伤害,还可以保证生产出来有安全保障的粮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以科学的方法发展农业,在治理农村水污染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根据调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地区,水环境的质量较好,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笔者的家乡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仅给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还成立里专门的农业生产指导办公室,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 

篇7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开始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来转变。在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利用系数较低,居民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严重,水利科技含量比较低,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这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农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开始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指令性的计划开始向指导性的意见转变,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2、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需要正确理解水利产业的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作用和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兼有一定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面养殖、供水以及水利综合经营等;另一类是公益性较强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指水资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除涝工程等。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许多工程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农民按照这一划分,把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实际上,流域性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是圩区治理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农田灌排工程师农业生产性工程建设因为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也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而应该把农村作为主体。

4、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水质不达标,必将导致很多人都不健康,因此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为水质不能保证必将引发一些矛盾,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二、今后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1、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的改革。农村水利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其原因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置。在其工程管理和建设中,应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工程特点和类型灵活掌握,还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或者由水利站直接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权租赁、承包或者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

政府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来管理现在的农村水利,也不能把农村水利当做“包袱”甩掉。政府要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对经营者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对因其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灌区面积的,应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是实施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力度。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目前,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加强治理,保护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4、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要加强对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要切实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和供水保证率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高标准的灌排服务。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使农田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5、提高农村供水能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建设,才能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的用水。同时,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6、强化防洪工程的管理。1、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养护工作可以通过市场化、企业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困难;2、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可以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水土资源,再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或者用足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

三、主要措施。

1、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税费改革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制度化的新的农村投入机制。一是抓好一事一议试点工作;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二是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组织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修建防洪基础设施;三是使农民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利用市场引导农民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四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将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

2、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应保持与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村水利,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多研究、多调查、多分析并拿出切实的对策,才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水利建设,转变加大水利推广力度和技术示范,尽快实现经营和公益相分离、专业和综合相结合、指导和科技相协调,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都是农产品的销售能在最合适的时间把农产品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大的愿望。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农民信息滞后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农产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产品的价格变化,避免盲目地投资造成的失误。

(二)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农民节省开拓市场所需资金以往农民要想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产品,就需要作出大量的宣传。而现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平台进行宣传。这一方式简洁、快速、见效,让农民收获更多的利益,也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并且还为农民节约了大笔的宣传资金。

(三)电子商务能够扩大特色产品推广提高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的出现,同时也使农民敢于推出大量的特色产品,在网络上的宣传,迅速地打开了思路,使得农民获取更多的信心。进而开始推出更具特色的产品,加大宣传的力度。产品的热销,也使得农民开始把家乡发展成为旅游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为产品打开更多的销路。

(四)电子商务能够加大农村宣传力度吸引客商投资农民通过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于是,农民有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这一途径吸引更多的人。他们把家乡建设成为旅游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的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了解农产品,以便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早点让偏远地区改变落后的面貌,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电子商务能够转变农民购物方式提高生活品质以往农民出售农产品需要到集市上,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财力。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在网络上销售产品,大大节约了成本,让农民获取了更多的利益。而电子商务还能够让农民随时关注价格的变动,以便随时调整情况。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笔者已经充分论述了电子商务在农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是电子商务在农村起到的作用中,不仅仅都是积极作用,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消极作用,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争取能够正确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下是引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手段:首先,要加大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宣传人员要深入到农村做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电子商务;其次,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让电子商务逐渐在农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要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电子商务。

(二)通过加强网络的覆盖和平台开发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尽管大大中小城市内,移动、电信等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可是在农村地区,还需要再进一步地推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网络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信号不正常。这就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的稳定性,同时在价格上也要做到合理公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接受,只有他们能够接受价格,安装了网络,才是推广电子商务的基础。

(三)通过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意识能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虽然网络已经发展的非常迅速,人们对于网络也不再陌生,可是这些仅限于大中小城市。而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对网络的使用还是一种奢望。他们生活的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和公路。因此,国家不能只盯着那些发展迅速的城市,对于农村地区也要多加关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这些偏远地区安装网络,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能够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产品。另外,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要多培养一些人才,让这些人才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四)通过完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布局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在大中型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相配套的物流行业也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在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各自都取得快速发展。而农村的电子商务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是物流行业还是一个空白。农民需要到城里取件,这就造成很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同时让农民放弃电子商务这种模式。鉴于此种情况,政府要加强对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让物流也逐渐地深入到农村。

(五)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网络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道路运输管理、物流快递管理等多个领域,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众多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各自为政势必不利于甚至阻碍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健全完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通过机制体制的约束和调控,让各部门各领域形成最大合力,让电子商务最大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9

民间借贷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二、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

由于上述所提到的民间信贷覆盖地域广、形式更为多元化、手续较为简单、贷款额度较大等特点,加之银行金融体系在农村的网点本身不是特别完善,因而,这是民间信贷在农村蓬勃发展而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民间信贷在农村的现状如何?是否仅仅通过民间信贷农村的借贷机制就足以完善化,因此,我们走访了金华、舟山、宁波等多个地点,对民间信贷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

(一)面向的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大

由于受到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影响,农户和一些中小型的信贷机构的资金需求量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从舟山市菜园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53个农户中,其中63.1%的农户曾经通过邮政储蓄、“缘字”等多种形式通过民间信贷贷款;14家夜排档、海鲜馆、船商等中小型企业,其中高达87.6%的经营者在创业初期、生产扩建以及运营危机时向一些信贷机构贷款。可见,农村的借贷需求也是比较广,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

(二)借贷利率高,商业风险大

不比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机制,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在借贷利率方面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相比,利率相对较高。宁波市鄞州横街镇芝岭村一家邮政储蓄的工作人员曾女士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借贷利率为15.6%/年。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走访了宁波建设银行,他们的贷款利率为6.3%/年。相比之下,民间信贷的利率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大约3倍。这对于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农村的农户和中小型的创业者而言,不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同时,曾女士也向我们反映在借贷过程中,由于资不抵债,坏账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三)信贷缺乏保障机制,资不抵债时有发生

由于民间信贷多为自发行为,也缺乏明文的法律保障机制,民间信贷很大程度上都是维系在“缘”字之上。然而,维系在“亲缘”“地缘”“业缘”之上的民间信贷本身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对借方而言,缺少有力的法律保障,很多借款人可能碍于情面、颜面,不会以“借条”的形式作为凭证,此外,拥有借据的借款人也可能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法证实其成为有效的法律传票,而对贷方而言,也可能迫于借方金额的限制以及个人传统观念的约束,不便于大额的借贷。在这种情况下,资不抵债、坏账的状况时有发生。

(四)借贷风险大,非法集资走俏

在我们走访芝岭村的农户过程中,张大爷向我们透露,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缘”字维系的民间信贷也经常出现,虽然借款金额不是很大,然而由于缺乏借款的凭证,收款情况不容乐观。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金华市武义县上江村,很多农户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及自身的家庭资产变现能力差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以“缘”维系的民间信贷,更有甚者,选择了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形式,上江村的书记告诉我们,由于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无从借贷,这样的非法渠道虽然需要蒙受很大的风险、贷款偿还金额也非常巨大,但很多人还是会铤而走险。前段时间热火朝天的吴英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在借贷风险方面,民间信贷急需规范化。

三、民间信贷的未来走向

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的保证和制度规范的指引,探其发展的路径也是磕碰跌撞,历经了不少阻碍。近来发生的较为轰动的吴英案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或者个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然而却仍然费劲心思筹集大量资金,这无论是对个人价值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都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挑战。借着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和一些专业化的意见,想为农村借贷提供一个适时有效且险性相对较低的生存环境。

(一)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

在农村,由于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加之信贷机构的不普及,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非常有必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和商户的借贷都基于“缘”字之上,而源于“缘”字的信贷本身就上述论述的理由对借贷双方而言就有很多不适,因此,成立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纷争。农户以及中小型的信贷机构可以不受到人为因素和价值观念的限制,外加小额信贷机构的制度规范化,通过机构借贷,满足生活或生产迫切的资金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篇10

Keywords: rural sewage;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R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以往相比,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逐年增加,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和有效的控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每年产生量超过80亿吨,90%以上的村庄缺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3亿人面临着生活用水不安全的状况,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进而研究并推广先进的、有效的、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

1、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清洁污水、人类粪便及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污水等。由于农村缺乏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各种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或者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导致各种本可以被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最终成为危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

和城镇相比,农村的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多数的人口聚居点缺少专门的、完备的排水及收集系统。从排放形式上讲,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就地就近排放,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从水质成分上讲,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简单且浓度较低,污水中的成分以氮、磷居多,通常会在雨水的作用下带来水资源富营养化的问题,许多藻类灾害便是有机物含量过高的生活污水造成的。

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一般较小,但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具有持续但不稳定的特点。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等。

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结合农村生活污水独有的特点,依靠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实现半生态净化治理。具体做法是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各种沼泽植物,借助沼泽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过滤作用,实现多层过滤消除污染的目的,从而完成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由于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缓冲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不仅净化效果较好,而且净化方式自然,不会带来新的污染。人工湿地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湿地剖面图

目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和潜流,这两种湿地运行费用较低,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同时具有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的特点,卫生条件好,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的现象。

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在于依靠碎石、沙土等土层的过滤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过滤和降解,达到可供灌溉使用的标准和要求。操作方法是几户人家统一进行污水收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集水、渗水设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水质的治理效果较好,并且技术简单易操作,设备少,成本少,不需要大量的维护,还不会产生异味。然而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量较大时,该技术就难以满足污水治理的要求。

3、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好氧生物来消耗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常用的工艺有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SBR)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是在填料表面上培养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供氧,污水流过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量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来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所以此工艺适合在我国南方及东部城市化速度快、比较富裕的农村推广应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水质单一且浓度低、水量不大但变化幅度大等特点,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总体发展方向应满足以下要求:建设及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处理稳定、低耗能、耐负荷冲击等。

1、厌氧生物处理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潜在方向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细胞物质。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污水,其污泥产率低,所以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具有低耗能和运行管理费用低等优点。

2、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组合工艺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单一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更高效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地下渗滤、人工湿地等)因其建设运行费用低、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则可以弥补生态处理工艺受气候影响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尽快研究开发出新的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和技术,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治理技术各有特点,能够在适宜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未来应着重加大厌氧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的推广应用,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内因地制宜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卓, 何国富, 刘伟, 王凡. 城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2]姚铁锋, 程永玲, 赵树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广西轻工业, 2009,(08)

[3] 白晓龙, 顾卫兵, 杨春和, 金胜哲, 姚进一, 花海蓉, 乔启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篇11

河南虞城光电网络公司从1998年初开始对城区域外重点乡镇开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下半年开始对全县所有乡镇进行大规模有线电视网络,到目前以建设成为以广电局为中心点,半径为50公里向四周发射的光缆传输网络,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80%以上。网络建设初期受资金来源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网络结构多为电缆网,光节点少,一乡一个光节点,干线放大器级数多,故障率高,维护困难,传输距离短,严重制约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随着电视网络的老化,故障率逐年上升,信号传输质量严重下降,用户反馈意见很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网络升级改造,近年来我们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和预期以及自身资金状况,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投资,网络运营情况,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延长网络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逐步对原有的质量较低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电缆网逐步变为光电混合网,以最小的投资实现网络扩升级。

1 农村地区有线电视传输体系现状

1)农村地区较早发展的乡镇基本都是电缆网络,现阶段农村的有线电视为HFC网,即光电混合网,由于县级有线电视网的覆盖面积大,光节点多,且分散,光纤传输距离长,一般的采用二级转发方式。

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技术指标,综合造价以及今后实现双向业务的需求,现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HFC即光电混合网。HFC有线电视网时由光纤作为干线,再加上同轴电缆作为分配网,构成的光纤同轴混合网,它本身具有光纤与电缆所共有的特点,二者的结合使有线电视的信号可以高质量的传输、分配,进而组成了比较特别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结构。HFC的有线电视网络成树状结构,光纤可以延伸到村里的预设点,并以此作为光的接点散布开来,延伸出的光会橡树一样分叉散开,尽可能大范围的覆盖住用户。如果把HFC的宽带接到网络中,那么就可以使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在综合数据的业务信号前端进行简单地综合,共同使用一台下行光的发射机,并将下行的所有信号用同一根光纤传到光节点,再在光节点的位置把下行的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这样每一个光节点位置都可以通过同轴的电缆,并以树状结构覆盖周围用户。据此,可以得知从用户处传来的上行信号可以在光节点的位置转换为上行的光信号,并通过上行的光发射机与上行的回传光纤重新传到前端。在电缆的传输过程中,一般采用频分复用,此处的上下行信号也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进行传输的。

在HFC网中,一般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把5MHz~1 000MHz的所有频段化分为上行通道与下行通道,其中,规定5MHz~65MHz的频段称为上行通道;87MHz~1 000MHz的频段称为下行通道。上行的通道负责的都是非广播性质的业务,一般传输的都是视频点播的信号、状态监控的信号以及数据通信业务等等,而下行的通道把87MHz~550MHz的频段化为普通广播与电视的专用频段,这个频段基本上都用于模拟电视的广播,但是调频广播的业务不可以在这进行,在这个频段内大约有60个频道可以同时模拟电视里的节目。550MHz~750MHz的频段是下级的数字通信信道,主要用于数字广播与电视、VOD数字视频及数字电话等下行信号与数据的传输。为了提高自身抗干扰的能力,上行的数据大都会利用5MHz~65MHz的频段,调制有线电视的信号。HFC网综合了各种数字型的业务,大都依靠电缆的调制解调器与机顶盒系统,这些系统一般会安装在用户端的CABLE与前端的电缆调制解调端。用户端的CM主要负责把上行的那些数字信号转换成RF型的信号,再把下行的RF型信号解调,转换为数字型的信号。使用HFC接到网络中的优势有:使用宽带接入,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模拟与数字业务;cable Modem的系统具有很高的下行速率,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这一优势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这一技术还具有无须拨号和永久在线的优点。

有线电视接到网络之中的业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播电视业务,另一类是交互业务。其中,广播类的电视业务主要是指现在那些模拟电视的节目、数字广播以及数字电视等广播类电视业务。而交互的业务主要是指INTERNET的接入、视频进行点播VOD、会议电视、可视电话、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

2)有线电视的电缆传输网络也是有线电视里城域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从其设计标准、规划思路还是技术指标的施工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缆传输网络已经不再需要前端了,而是以双向的传输宽带作为媒介,这不仅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标准,而且符合了所在地有线电视网的技术要求。

在HFC连接宽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双向传输,可以同时采用频分复用、空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等技术。从光节点连接到用户的电缆网里,上下行的信号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而数据的传输则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

1)在HFC的网络当中,反向通道中的噪声已经成为影响双向数据正常传输的最大问题。数据传输链中的C/N会因为噪声的原因而大大降低。所以,只有解决了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双向型业务。上行通道的噪声来源有很多种。其中,网络结构噪声、削波失真和侵入噪声影响的主要是上行信号的传输;2)组成电缆分配网络的系统主要包括:双向延长的放大器、线路分支器、光节点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块、供电器、分配器和同轴电缆等。其中分配系统主要包括:分支器、分配器,双向的分配放大器,双向的用户终端与同轴电缆等;3)电缆分配网的发展规划与未来设计;4)用户的分配网络:它主要作为网络的分配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同轴电缆、分支分配器、分配放大器和用户终端。 光纤的有线电视网不单单局限在有线电视的相关业务中,它还可以为开展宽带的综合业务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一、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巨头,银行也越来越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与艰辛。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59年直至“”结束,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后,农村信用社逐渐走上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的“官办”轨道,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199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此次体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农业银行也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一直贯彻着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宗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的。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各地都发展的很好,在各地农村都设立了网点,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优势分析

1.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人缘比较优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凭借着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将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能有效遏制资金大规模外流,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其次,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产、中小企业接触频繁,长期以来培植了一大批客户,与农村、农户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农村信用社本身主要由民营中小企业控股,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民营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是当地人士,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所有这些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2.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比较优势

和大型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以区县或乡镇为单位法人,管理层次较少,委托链条较短,不容易出现恶性问题,从而有条件构建起既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又能有效制衡、各负其责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在经营区域内拥有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要识别、规避和控制贷款风险,必须对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前景有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后能否通过产品升级实现新一波成长要有精确的分析预测,否则就会形成严重的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基于决策快捷、传递迅速的机制,兼具对中小企业掌握软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在对社区内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

3.农村信用社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效率优势

大银行规模庞大,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在需要发生信贷业务关系时,无需再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就能对客户需求具有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从而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

三、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人员结构性矛盾影响监管效能提高。目前基层监管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近几年来,基层监管机构新进员工仅占职工总数的0.1%,人力资源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限制了个人监管能力的发挥。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

2.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未开办外币存贷业务,中间业务也仅限于代收代付。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3.客户拓展与维护意识不强,缺乏激励机制

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客户成文的管理办法。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调研地的农民、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等进行了调查,获得的资料。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业务创新意识、营销技巧。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同时,当前微少营销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提出客户拓展与维护的考核奖惩,不能充分调动各支行、分理处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4.人缘优势突出,优质客户资源不足

长期以来扎根农村,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缘亲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但面对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信社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比重极低。也由于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后起之秀,必然采取“非常”手段,吸纳部分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黄金客户。即使有贷款业务的客户大多数基本账户也不在农信社,大部分存款及结算业务仍在其他银行办理。也是因为,银监部门对农信社单户授信监管比例的规定,严重束缚了对大客户业务的开展。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农信社一手扶植起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资金支持而无奈流向国有银行的令人痛心的现象。

5.历史包袱重,涉政不良贷款比较多

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形成的大量的不良贷款形成。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四、我国农村信用社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改革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农村信用社要将政府对农信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内容等实质性政策,广泛深入的宣传给广大群众,尤其是自己内部职工,使他们对信用社改革做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知道这次改革是政府下了很大力度,不是延续过去的老路,是从根本意义上的创新改革。农信社的改革之路将会越做越宽。

2.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排除风险隐患

信贷资产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运作的最主要来源,只有把好信贷这一关,农村信用社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信用社现在已认识到这一点,逐步加大贷款质量的提高,加大审贷力度,根据当地经济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经济环境,利用国家加快扶持农业的政策,充分利用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资产组合,开展贷款营销策略,加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降低信用社金融风险。

4.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农信社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业务操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金融环境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金融产品,农信社将来的发展前景才会广大。同时就是加大中间业务的开展,我们要积极调动农信社员工普遍的金融创新意识。积极开办保险、证券、买卖债券、汇票贴现、个人理财、外汇、担保业务等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只有在不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针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拓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优化经营结构,提高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这是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基础电子设备建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双伦.关于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探讨[J].经济要参.2010年(23).

[2] 郑锋.农村合作银行银行的转型升级之路[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12)

[3] 林力、李慧慧.流程改革--风险管理的突破口[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11).

篇13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