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临床医学学科分类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下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和科研能力,达到医学博士水平的应用型临床医师。绝大部分的八年制学生经过8年的培养,以后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应当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尤其是临床诊断能力、急症处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一定的临床思维。大部分医院规定,八年制学生毕业后经过1年的临床轮转即可晋升主治医师,而在上海市则需要经过2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后可晋升主治医师。相较于医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八年制学生的总体培养周期较短。那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较强的临床综合实力,是摆在各医学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病理学虽然属于基础医学范畴,但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医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课程。因为病理学中涉及到了全身各大系统、器官的疾病,学生对这门学科往往非常好奇。如何把握学生对临床疾病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是病理学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以教师课堂讲课为主,是目前各大医院院校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这种模式类似小学、中学的授课模式,老师讲,学生记,最后的考核根据学习内容出考卷考试。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是系统性强,重点内容突出,学生最容易适应。但是其缺点也很显而易见。其一是教学模式中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要是被动接收信息,“死记硬背”,学习方法比较死板。其二是各器官系统被分割成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授课时间也分跨了几个学期,跨度很长。对于病理学而言,组织学是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往往已经不记得正常器官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这给病理学教学尤其是切片实习带来了很大困难。第二种是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导相结合。但是PBL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临床学科的教学。第三种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跨越了从前的学科分类,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讲述神经系统疾病时,就从神经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神经生理学到病理学,令学生对人体各器官系统有了整体的概念,从前所学的也不再是各个孤立的学科了,而是被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构架。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因而也被称为系统整合课程。这种教学模式能显著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兴趣,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且由于与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差别较大,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国内一些知名的医学院已经开始试行这种系统整合型课程,而且越来越成为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例,他们将系统整合课程安排在八年制教学的临床医学阶段,包括了临床外科学总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10大块内容,涉及到了组织胚胎学、解剖、病理、病理生理、医学影像、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等十几个教研室。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医学教学也不再是以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而本校也在八年制教学中开展了以神经系统为主线的多学科联合教学课程,其中整合了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以疾病为基础,授课期间穿插了各个学科的内容。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病例,从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到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内容十分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授课效果也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变得勇于提问,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从教员那里得以求证。从教员角度来讲,对主讲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需要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各种资料,对于授课内容要十分熟悉。教员不仅要起到良好的课堂引导作用,而且还要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其中花费的精力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可以实行系统整合课程,在基础医学中同样也可如此。病理学的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内容,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观察病理切片。由于组织学课程与病理学并不安排在一个学期,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由于已经记不起正常组织学的特点,所以在观察病理切片时学习效率较低,疾病的病变特征很难记得住。在系统整合课程中,可以将病理穿插安排到组织学、解剖学甚至生理学的内容之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详细介绍其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组织学特征以及相关疾病的特点。而病理学实习部分中,可以将常规HE切片转换为数字切片。这样整个器官从正常到异常,条理和逻辑性强,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能加深理解,前后所学的内容不会脱节而不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王子妤,黄玉芳,程雪琴,王中立.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中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总结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23):150-1.
[2]李震,毛柏青,舒涛,万宝俊,谭飞,诸倩.课程整合在八年制医学教学中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509-11.
[3]罗春英,黄照权,卢云龙,吴若实,平静,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整合优化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3):400-1.
[4]曾静,易群,卿平,万学红,左川,王一平,李为民,刘伦旭.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进行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及反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2):3516-20.
篇2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其涵盖资源丰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功能强大,是集检索、开放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收录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文集亡编文摘数据库、英文会议文摘数据库、日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俄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各数据库记录由数万到数千万不等,是当前国内最完备的综合网络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是专门针对医务人员临床疑难病症诊断治疗,医学科研项目选题、设计、撰写论文、成果鉴定、医院管理人员决策经营、医院科技项目查新和科研绩效评价、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需要,开发的专业知识仓库,是CNKI系列数据库的重要专业知识仓库之一。它提供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报纸全文库、会议论文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CHKD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典型病例大全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
2生物学数据库
三大核酸序列数据库: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tMnk、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所EBI的EMBL、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数据库DDBJ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分别收集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各研究机构提交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三者每天互换更新数据,以保持三者数据的高度一致。读者可通过各数据库的查询系统以关键词或序列接收号的形式检索到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其中还包含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临床信息等并提供链接,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主要的数据库资源。WhiteheadInstituteForBiomedicalResearch:始建于1990年,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致力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是一个非盈利的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为读者提供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图谱、基因组中心的软件以及所属研究人员等信息。UniProt:日内瓦大学医学生物化学系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维护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每条记录包括蛋白质序列,引用文献信息,分类学信息、注释等,数据均经过实验或专家校验,与三大核酸数据库中经直接翻译得到的蛋白一起构成国际上最主要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DBProteinDa—taBank,国际上最著名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由美国Brookhaven实验室建立和维护,含有通过实验(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NMR)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当前已收录了71400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息,其中9O以上是蛋白质,对于每一个结构,包含名称、参考文献、序列、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原子坐标等信息。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即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是NCBI上生物医学方面的专门数据库,它收集了已确定的人类基因以及由这些基因突变或缺失而导致的各种遗传病,并可链接到相关的参考文献、序列记录、基因图谱和其他的遗传学数据库。oMIM数据库每天更新,当前已含有20700个基因记录,其中3400多个已知与特定的疾病相关。OMIM数据库记录含有关于疾病表现型及基因的信息,如详细描述、基因名称、遗传模式、图谱位置和基因多态性。
3专利数据库
篇3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医学学科分类、分支向更细、更深的方向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这就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内分泌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现阶段,国际国内正在革新教育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就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有效模式之一。所谓“PBL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研究并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用英文表示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学界一般将其缩写成“PBL”。若将其译成汉语,意思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俗地讲,该模式运用在内分泌等专业学习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讨论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即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和分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的所扮演的是“向导”角色,不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问。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设疑―释疑―讲解―总结”四个步骤。通俗地讲,该模式运用在内分泌等专业学习中,以病人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
二、在内分泌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内分泌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内容涉及面广,与多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关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如糖尿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临床医师掌握的重点。同时在内分泌疾病中,较多经典的内分泌疾病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且内容比较抽象,对理论要求较高,发现在课后学生很难记住并且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较多内分泌疾病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病例,很难以快速掌握。PBL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创超了一个愉悦轻松、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习气氛,使其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课本与临床联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学习中逐渐体现,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临床中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学习时间缩短,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三,它不仅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带来较大的收益,还培养了学生对临床思维诊断的能力,这将对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内分泌学见习使用PBL教学模式,能发挥该模式优势推动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1.PBL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PBL教学中学生为主,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解理论为主的学习模式。事实上,教与学是互相对立、互相统一的,PBL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培养挖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同时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参考,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理念,譬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行为习惯。PBL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成为了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利用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在临床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PBL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学习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从教学的角度,教师通过与小组学生中的具体接触,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兴趣。PBL教学模式法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增加了对问题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已在我们临床医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1]。
2.PBL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内分泌科作为一门专业要求高、临床病种多样化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在临床实践中引导学生针对临床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联系,从而很好的完成预期的或更好的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学生授教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将问题逐渐展开,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分别进行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教学,各学科学习过程中界限分明,学科间缺乏联系,互相脱节,它使各学科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这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PBL模式强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联系于一个真实的病案,使得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记忆再现、实践应用,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明显作用,通过教师对基础知识讲解并提出相应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分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于临床知识的理解,加强了记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PBL教学方法对培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3.PBL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PBL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培养各种能力,PBL模式重点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强调把学习重点、难点设计到典型的临床病例中,通过学生的病史掌握,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本,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成果。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能获取其他同学带来的信息,开拓了临床思维能力,更好提高了学习和掌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协作能力,锻炼了主导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4.PBL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解决问题。网络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谁掌握了就为谁造福。通常而言,大多疑问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至高无上,因为只有通过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教材的知识内容,学生被动的听,在课本上做笔记,有了问题尽量从课本上找答案,这样学习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及时解决,学习效率低下。而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线索讨论式的教学,或者说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临床病案讨论涉及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功底,同时积极主动学习。临床病案涉及的部分问题是教科书所不能满足的,现代网络技术发达,学生往往可通过网络互动,通过相关专业书籍及文献检索等来掌握将所需讨论问题的知识点,并通过网络咨询专家及教授,可获得多学科老师的指导,这样能及时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PBL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沟通能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建立完善的临床诊疗思维,提高学生对掌握内分泌相关疾病的效果。它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PBL已成功应用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医学生教育中,它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医学生的教学要求。
三、在内分泌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模式的劣势分析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点与缺点相伴,优势与劣势相随。PBL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既有优点,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劣势。随着我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采用PBL教学方法,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目前我国传统课程教育体系的现状,PBL教学方法在实践时面临了许多困境及挑战。PBL教学模式存在自身认知上的局限性,与中国国情及医学教育现实情况难以适应,使PBL模式在国内的教育实践存在一定的缺点。
1.运用PBL教学模式会增加教学成本。与我国多年沿用的传统教学相比,PBL模式将会增加教育经费、耗费教师与学生更多时间及精力、延长学生自学时间等。PBL模式学习需分成多个小组,教学费用需成倍增加,同时需要更大、更多的教学场地,从而增加了运行成本。不仅需要教师熟悉掌握本学科的所需教授的重点、难点,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更新、充实自己;对学生来讲,通常学时的PBL教学课程,需要花费几倍的学习时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快速获取并掌握正确的知识,而PBL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拿到病例后需要花大量时间集中在一起“找问题”,课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文献、书籍收集资料,再通过大量课堂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分享查阅资料的情况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导致学生对于一个病例问题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所消耗的时间及精力,此种投入产出比是否存在合理,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其产生抵制、厌倦情绪。
2.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学的师资匮乏。虽然LBL教学模式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人们对其相对了解不多,仍存在不少疑惑。国外的医学教育背景和我国国情不同,不同医学院校情况也大相径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其教学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完成的。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对于教师素养要求较高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理解PBL教学法的精髓,熟悉教学过程,同时具有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师不但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目前国内具有PBL丰富教学经验和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相对缺乏。
3.运用PBL教学模式影响教育观念。受以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于PBL教学模式的观念不主张接受;除此之外,对于从小以传统教育为主的学生来说,突然接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会感到不知所措。PBL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性格、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差异,每位学生对于PBL教学效果的反馈参差不齐。教学首先要明确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是教师在短期内无法都将其改变的,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应。在引入PBL教学法前,首先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小范围试点法,这样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PBL教学模式暂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标准的PBL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国外PBL的教学模式已日趋成熟,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的限制,导致我国PBL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对国外的模式生搬硬套,必须探索出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学者认为PBL模式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通过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推理能力、交流能力、评价技巧、职业行为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榜样作用、必备技能以及通过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效果来促进和完善PBL教学模式。[3]这种评价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我国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相关评价体系。
四、总结
PBL教学已成为国际上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已逐渐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我们不能东施效颦。鉴于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有其特殊之处,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国外的教学经验,需不断实践探索才能使之成为更科学、更成熟、更高效、更适合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PBL作为目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能因改革的需求就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同时并存,取长补短,相互补充。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尽管PBL模式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它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在的不断深入,相信能够探索出适合我国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不断吸取经验,将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用传统教学法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可用PBL模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临床医学实用人才的目标;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可以改变认知,学习学习差异的四分之一可以用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Bloom,1976)”。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活动,它受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心理过程的影响,其中情感因素是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但是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情感过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上,也就是说情感能够影响一个人学习兴趣的倾向;情感过程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即影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增强或减弱的作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智力因素水平发挥,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1]因此,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生的学习尤其需要重视学习情感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医学生未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临床医疗工作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职业,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必须具有责任感和良好医德,更需要在工作中融入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如何发挥医学生的情感作用,与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密不可分的。
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在医学教育领域,与西方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我国的医学教育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大众化医学教育,因此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医学的“精品”教育,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医护工作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医学教育中各个环节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一般为五年,比其他本科专业长一年,医学生毕业前还要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通过三年的职业规划化培训,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后,才能正式从事医疗临床工作。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用的特点。
(一)医学生基础学习阶段的特点1.医学专业的课程专业性强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分类体系,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基础学习阶段涉及到生理、生化、解剖、病理、药理、生物遗传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每一块的基础学科领域都有十分丰富和高深的学科知识系统,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分科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各科目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初步掌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学习之前,必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十几门课程联考,这种学习的专业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2.医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任务繁重在我国普遍实行的是5年制本科教育或者7年制8年制的本硕博教育,无论是西方的医学还是东方的医学,对医科专业的教育都提出了较高的学业要求。在我国,不论是重点医学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门数大都大于30,总数大都在3000学时以上,这在理工科、师范类院校是少见的,高要求必然意味着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学业上,由此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
(二)医学生临床学习阶段的特点医学生不仅要打好专业基础,还要在后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临床技能的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医学生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临床训练。在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需要在临床医师的带领下直接面对病人,将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看到真实病例、各种表现相结合的过程。这个阶段,医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病患时,将会唤起他们较多的情感体验,将疾病和人以及人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这种将专业知识和人结合起来的过程也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
(三)医学生职业规范化培训阶段的特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科毕业后真实独立开展临床医务工作前,职业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塑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尚无固定模式和标准,而职业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学习磨砺和形成职业观念、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等。
(四)医学生需要进行终身学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医学进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大量的新学科,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不断的涌现,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仅仅依靠5年的本科学习和3年的职业规范化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类的进化,新型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都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和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医学生要正视这些现实的调整,坚定终生学习的观念,遵循终身学习的定律,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学科技术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三、医学生学习情感的内涵
学生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在理解学生学习情感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情感是对“关系”的反应,即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知识传授者、学习内容之间关系的反应。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是主观体验。没有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学习者就不知道是否产生了情感。三是强调情感必然要通过“行为”反应出来,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个活动把个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或反应在学习行为上。[2]根据医学生学习情感的上述特点,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医学生的学习情感侧重点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注重建立学生与医学学科的联系,培养学习兴趣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探索未知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及获取好成绩的自我价值感等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医学基础学习过程中的,激发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回避学习,闭塞思维,降低学生思维敏锐性。因此,在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做到乐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能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医学学习的临床实践阶段,要着重加强人文素质与临床技能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价值感与责任感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与基础学习阶段变比,显著的变化就是能够接触临床病患。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能够将医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病患的实际问题结合,学习掌握有关问诊技巧性和程序性内容,通过关爱患者、治愈患者感受到专业的价值感。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注意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良好的医患关系会让医学生产生个人价值感。当前,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要求更高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我国医疗矛盾较为突出,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医学生还需要体验到工作的责任感,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种责任感融入到写病历、体格检查、保护患者等最基础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在医学生职业规范化培训学习阶段,需要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坚定医务工作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信念医学的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医护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进入临床规范化学习培训的过程是医学生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医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医学生会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轮转,全面和深入了解医务工作特点,逐步形成职业认同感、坚定职业信念、找寻职业方向的过程,更进一步地感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不断加强学习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将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相统一,形成职业认同感,认识到医护工作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维护人的尊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四、医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途径
篇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的雏形,从而使体育学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文化的迅速提升、体育事业(特别是运动竞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实践中许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牵动许多原有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衍生新学科,从而冲击和改变了现有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内部结构。为了适应体育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现有体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本文将在分析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新方案,为我国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特征
1.1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分化中初建整体观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体育理论”的面貌出现,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向体育领域的渗透,许多新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人文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并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冠之于“学”的分支领域共有70多个,许多分支学科已经有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确立了学科的特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趋于成熟;有些成熟的体育学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体育经济学分化成体育经济学概论、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学、体育营销学、体育赞助、体育经纪等,体育管理学分化成体育管理学概论、赛事经营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健身管理,运动竞赛学分化出体育竞赛裁判学、体育战术学、体育博弈论。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自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入学科体系以后,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框架的讨论在课题立项和学术论文中不时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深入发展、不断分化新学科的同时,其自身的整体概念也不断加强。2003年,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整体化发展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建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整体概念,树立了关于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1]。
1.2运动人体科学分化多于综合
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自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据统计,包括那些从成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已有66个分支。运动人体科学整体性研究极少,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篇名“运动人体科学”,对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发现105篇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的框架结构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2]。该书内容覆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必需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从整体上探讨运动人体科学的著作,但实际上也是各分支的组合。可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体概念尚未建立。
1.3体育教育训练学以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主体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3]。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实践,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4]就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初步建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框架。但由于该学科的非成熟性,其整体抽象性水平较低。
1.4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武术项目为核心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经过10余年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了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发展围绕武术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顾一些其它民族传统项目的发掘与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述和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规律等的探讨不足。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与一门成熟学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必要性
现行体育学下4个二级学科的划分,既缺乏科学的分类思想,也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从分类学意义上来说明其调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将主要从体育学下属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水平来阐述对当前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1)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不能体现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群自身的开放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受母学科的发展影响较大,在本质上分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后者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机体的生物变化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体学科所依据的母学科研究方法,如体育管理学的案例分析法,体育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政策分析法等、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法、运动解剖学的解剖法等;在理论体系上,这两个二级学科虽然建立了整体性的学科概念,但其内部结构还停留在各分支学科的排列组合上。可见,二者仅仅是母学科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而非从整体上研究体育运动自身的学科,不具备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将随着母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体育学科。因此,在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群和自然科学群中,将其应用性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来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也不利于新兴体育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范围模糊、学科性质难以定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和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训练类”的范畴和领域。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体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边界模糊,而且也使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难以定位,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中,有些高校为了增加申报学位点的实力,将“教育类”与“训练类”的成果合并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点,转而又将“教育类”的成果作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位点,这种重复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学位点促进学科建设”的初衷流于形式,导致学位点多而实际学科根基薄弱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质量。这种实践中的尴尬,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科自身范围模糊、性质不明确所导致的。
3)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形态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民族传统体育学设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宏观研究仍显得不够,其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尚欠开拓创新意识,缺乏从完整知识体系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且研究内容极不平衡,武术研究受到重视甚至有代替民族传统体育之势。除武术研究外,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如大成拳、气功、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学”,形成大成拳学、体育气功学、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散打运动学等,介绍各项运动的概况、技术、方法、战术等。这些作为手段和内容的运动项目在学理上至多算“课程”,不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个“学科”。
以学科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尚不具备一个学科的基本条件,就更别说是一个“学科群”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概念。
4)新兴学科难以归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健身、休闲、娱乐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健身休闲的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如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了对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卢锋先生的《休闲体育学》,对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此外,刘同员、马永红、董晓虹等学者还对健身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健身休闲理论为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然而,审视现有的学科框架,健身休闲理论既不能归类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也不能放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体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3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对体育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因为: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中的人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专门性,在本质上应属于体育学科自身。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属于其它学科的。然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性体育学科,也是体育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交叉性体育学科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问题,为掌握运动状态中“人”的身心活动机制、深入理解各种体育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与科学技术研究大系统的基础学科,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大致相当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中应用学科的层次。但是体育科学本身也存在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如果不进行具体分析,一概认为体育科学只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会导致对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忽视,进而影响体育学科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基础支撑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开放的学科群。体育自然科学通过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和科学手段把体育科学引向微观世界,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却向体育所涉及的社会宏观方向发展,从个体的心理,到家庭、小群体、社团、社区、单位,直到国家和国际。二者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将体育实践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体育从政治需求向文化层面的回归,体育逐步走上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立体化道路。锻炼身体,追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体育事业的清晰目标。因此,在体育科学领域,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势。这既是现代科学发展使然,也是促进体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抉择。
对种种“体育问题”的聚焦,是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内在动力。而对种种“体育问题”的深入剖析,还需要二者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对运动人体科学而言,应及时运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来研究体育运动当中的人体适应性规律,并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领域扩展到体育教育和健身休闲活动中;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应保持与人文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兼容性与学科张力,突出体育社会科学的批判性和应用性,加强体育人文科学的导向性和基础性。
2)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是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聚合体,前者是一种体育方法传授形式,后者是实现运动竞技目标的一种途径,二者聚合在逻辑上讲不通。从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只有武术的部分项目,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何以成为一个具有“群”概念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两个不成熟的学科群概念,应该淡出学科框架。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下属的两个二级学科,都以运动技术项目研究、教学与训练为核心,二者具有同质性,其具体内容是反映体育学专门性与特殊性的主体,是体育学发展着力建设的部分。因此,取消这两个学科概念,却不能否认这两个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体育学下属学科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重组。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有区别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设立,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学科建设,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学经多年发展而无实质性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实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教学训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属于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训练分别属于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考虑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成熟项目开发列入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分别纳入到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归入体育文化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设立,表达了人们对“体育特色”学科的关注。作为体育学的主干,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括身体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于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是两种不同的实践形式,身体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理应分开来发展。运动项目作为实现体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学意义,因此,可以将研究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统称为“体育方法学”。
3)为新兴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健身休闲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与近年来健身休闲活动实践形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相适应的。进入21世纪,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健身、休闲、娱乐必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要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科学的健身休闲理论是必须的。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健身休闲理论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学科框架需要为这些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4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调适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体系实际包含着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内含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学科发展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新挑战,始终需要积极倡导身体运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最大不同。体育学科发展坚持“通过身体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这是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医学、理学等)的特色,也是体育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准则。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体育学科的建设,增强其辐射性、应用性、导向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专业性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突出体育学的特色和独立性,这才是体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回顾体育发展史,分析体育存在的现实形态,可以发现,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是现实世界体育存在的3种主要形态,并随着体育实践深入发展逐步发生分化,且各自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清晰。体育学就是由研究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各分支学科组成的。体育学科体系分类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分类依据,兼顾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将体育学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分支学科群,并在各分支学科群下重新分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对体育方法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性体育学科做重新分布。以此为思路,将体育学的总体框架调适如下(见图1)。
其中,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竞技学的主干学科,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是健身休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身体教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方法学根据体育实践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为身体教育方法学、运动竞技方法学和健身休闲方法学分别列入体育学的3个分支学科群中。
5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现有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分类已明显不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4个二级学科进行解构与整合,是体育学科深入发展和体育科学理论不断完善的现实需要。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可考虑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来建设,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内容,重视新兴的健身休闲理论并将其纳入学科框架,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体育学科框架必将在新的学科发展阶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