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采购管理相关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制造、采购分析
一般而言,在采购之前首先要做制造、采购分析,以决定是否要采购、怎样采购、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以及何时采购等。
在制造、采购分析中,主要对采购可能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自行制造能力、采购评标能力等进行分析比较,并决定是否从单一的供应商或从多个供应商采购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货物和服务,或者不从外部采购而自行制造。
2、合同类型的选择
当决定需要采购时,合同类型的选择成为买卖双方关注的焦点,因为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分配。买方的目标是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卖方,同时维护对项目经济、高效执行的奖励;卖方的目标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使利润最大化。常见的合同可分为以下5种。不同合同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其适用情况如下:
成本加成本百分比(CPPC)合同:由于不利于控制成本,目前很少采用。
成本加固定费用(CPFF)合同:适合于研发项目。
成本加奖励费(CPIF)合同:主要用于长期的、硬件开发和试验要求多的合同。
固定价格加奖励费用(FPI)合同:长期的高价值合同。
固定总价(FFP)合同:买方易于控制总成本,风险最小;卖方风险最大而潜在利润可能最大,因而最常用。
3、采购计划编制
根据制造、采购分析的结果和所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
根据项目需要,采购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详细的,也可以是非正式、概括的。
采购过程管理
1、询价(Solicitation)
询价就是从可能的卖方那里获得谁有资格完成工作的信息,该过程的专业术语叫供方资格确认(SourceQualification)。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招标公告、行业刊物、互联网等媒体、供应商目录、约定专家拟定可能的供应商名单等。通过询价获得供应商的投标建议书。
2、供方选择(SourceSelection)
这个阶段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选择一个承包商。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合同谈判:双方澄清见解,达成协议。这种方式也叫“议标”。
加权方法:把定性数据量化,将人的偏见影响降至最低程度。这种方式也叫“综合评标法”。
筛选方法:为一个或多个评价标准确定最低限度履行要求。如最低价格法。
独立估算:采购组织自己编制“标底”,作为与卖方的建议比较的参考点。
一般情况下,要求参与竞争的承包商不得低于三个。选定供方后,经谈判,买卖双方签订合同。
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确保买卖双方履行合同要求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集成和协调。
1)授权承包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工作。
2)监控承包商成本、进度计划和技术绩效。
3)检查和核实分包商产品的质量。
4)变更控制,以保证变更能得到适当的批准,并保证所有应该知情的人员获知变更。
5)根据合同条款,建立卖方执行进度和费用支付的联系。
6)采购审计。
7)正式验收和合同归档。
采购成本分析
本文开始的案例揭示了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对公司利润的增长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最低整体采购成本。在实际采购工作中,很多招标单位通常只关注承包方的投标报价,而忽视了招标成本、建设成本和所有权损耗成本等项目整体采购成本。
1、招标成本
首先要考虑发出招标要约前的行为,招标方需要确定目标、调查主题、编写需求建议书(RFP)、考察和认同供应商、获取内部的授权、寻求预算支持等,然后发出要约。该过程可能需要整个合同价的2%到5%.
然后,竞标者需要对招标方的招标文件制定其投标建议书,费时又费钱,每个竞标者在竞标说明上都要花费合同价的约1%到6.7%的成本。如果有五个竞标者,该成本将达到合同价的5%到30%.表面上看来,这笔款项由竞标者承担;但是,从长远看是由招标方承担。因为竞标者总把竞标成本直接加在每次竞标的项目上。
评标程序开始后,招标方需做包括开标、评标、定标、谈判、批准等事项。这个总成本可能占合同价的2%到5%.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必须重新招标时,这部分成本将大幅增加。
因此,对于一般行业来说,竞标的总成本可能占到合同价的10%到50%.无论招标方处于何种行业,降低招标成本都是一种责任。
2、建设成本
建设成本是投标报价的主要依据,往往是买卖双方关注的重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前期准备、正式建设费用等、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授权、交付和保险、相关手册、对员工和管理者的培训等。
3、所有权损耗成本
所有权损耗成本指长期损耗成本,包括项目运营成本和处置成本。项目运营成本可能会持续多年,并且可能是前期费用的许多倍;在设备濒于报废之时还需考虑其销毁或处理的处置成本。
综合考虑这些成本将有助于以正确的观点看待实际采购价,帮助买方选择最好的方案。
篇2
一、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在油气管道工程中,物资采购常常在项目总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超过50%。物资采购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占有这么大的投资比例,使物资采购状况直接决定了管道项目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物资供给是油气管道项目生产的基础,生产中用到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都是从采购中得到的;没有采购则不具备油气管道项目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就不能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所以,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是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何一种采购都必须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都符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始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符合项目标准为责任。物资采购管理是当前工程建设滚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应该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风险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所以,采购活动与采购管理对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大影响。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物资采购风险,一般指的是在具体的采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造成所采购到的物资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或者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提高等。因为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总工程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项目总工期及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控制采购风险是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施工单位依照合同履行自身的职责,有助于保证项目成本目标、工期及质量的实现。从油气管道项目中标到签订合同再到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工程竣工及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加大对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调查发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物资采购方案中的风险。
物资采购方案是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物资采购工作开展的依据,所以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采购活动的成败。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采购者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导致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使实际金额与计划金额有很大差异,严重超出的计划数目,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生产活动的开展。如果所采购的物资过早地大批量融进施工现场的话,势必会导致严重的物资积压,就会大幅增加物资管理及堆放场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物资没有依照施工进度的需求按时送达施工现场的话,就会因物资供给不足而导致代工损失,直接影响工期及进度。可见,油气管道物资过早或者延迟送达施工现场,都会对工程的进度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果。
所以,为了确保物资采购与油气管道项目的施工进度高度匹配,应该严格根据物资管理制度策划出合理的、精准的采购方案,并将整体采购方案分成精细的分期审核体系,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采购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预测采购方案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的状况,调查实际采购与方案目标是否一致,针对采购方案中的不合理细节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偏。只有借助严格把关及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方案而引发的采购资金风险。
2、供货商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投身于管道建设。在数目众多的油气管道供应商中,其生产条件、资质等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可能会出现由于物资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而影响工期的状况;可能会因供货商所提供的油气管道物资质量、数量不达标,而导致物资积压或者影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还可能部分供货商诚信意识不强而出现严重违约现象,导致出现合同诈骗风险。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在油气管道物资采购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在油气管道市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多物资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低利润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很多油气管道物资供应商虽然从整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不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给油气管道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材料质量是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生命,其直接关乎油气企业的兴衰存亡,可见,物资质量管理在油气管道项目中必须被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在市场经济中,油气管道项目已经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采购到的物资质量能完全符合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物资质量。在具体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应详细而全面地调查供货商资质,深刻了解其服务态度、价格水平、交货能力、生产能力。②小批量抽检供货中的产品,针对重要的油气管道物资,应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供货商的车间进行监督生产。③严格检验需要入库的物资。入库检验是确保油气管道项目材料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杜绝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有效手段。④评价与考核供货商,并和表现良好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对油气管道物资采购的管理,全面分析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确保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篇3
在我国当前知识经济体系发展的情况下,项目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相应工作有了更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复杂程度不断提升,这直接促使其中所涉及到的项目采购工作,也更加复杂。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其中所涉及到的材料费用,实际上占到了整个工程施工费用的60%以上。而材料本身的采购价格也直接影响到了工程最终造价,材料自身质量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带来影响。这方面的情况下,直接促使项目材料的采购方案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和血合理的选择,成为了保障项目采购的关键。下文主要针对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材料采购方案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知识模式与传统模式下材料采购的对比
知识管理模式,就是就是针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收集、共享、创新的一个全面过程中,通过该方式能够使得混乱的数据、文字都能够得以有序的排列起来,如此以来,便能够找出其中所存在的规律,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对于这方面信息的应用,能够寻找出新的问题解决方式,使得工作程序等都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在这一模式下所存在的材料采购措施,从纵向上来看,实际上更加重视对于项目资源本身的配置,而从横向上来说,实际上对于工程材料在各个不同方面所进行的调配也极为重视。
2材料采购方案的制订
就当前阶段来看,无论是建设单位奔身还是承建单位,都开始朝着综合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通常都是多个不同的工程同时展开,因此,工程所涉及到的材料采购工作是否顺利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建设的一个关键所在。材料的供应,不仅涉及到了庞大的资金,还有着较大的数量,并且贯穿于整个施工工程。
2.1采购知识分析
在多次的材料采购工作中,必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只是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不便于被及时有效地使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实现把最恰当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给最需要的人。这就需要首先对知识进行分析,并把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仓库。
(1)知识收集。在每次的项目材料采购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信息以及可以形成的知识包括:材料的种类、产地、品牌及品质,供应商的地址、资质、供货能力、经营范围、信誉情况及履约能力,采购人员的采购经验、采购水平等资料。在每次的采购工作中把这些信息加以收集,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挖掘知识,从而形成知识仓库。
(2)知识加工。知识加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的过程,即根据不同的用途寻找规律,进行数据分类、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利用文本自动分类器实现对文件的自动分类便于知识的存储和利用,从而形成储备知识的知识库,方便以后工作的使用。
(3)知识应用。从知识库中提取知识则需要通过有效的搜索引擎。知识检索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快速查询和获取,进而实现知识的利用。以知识元为知识的基本检索对象,通过知识元的多维连接和相互关系建立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作中目前拥有的知识和需要的知识,以及从何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为系统的使用人员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系统的功能提供支持。
2.2采购方式的选择
建筑工程在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实际上所涉及到的建筑工程材料极为复杂,没有任何两个不同的工程会使用完全相同的施工材料来完成施工。而在这方面的情况下,材料本身的采购难度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仅仅只是对于材料本身的价值、种类进行了解是远远不足的,还必须要多方面的采购措施加以配合,才能够保证价格合理、质量最优。在具体采购的措施上,主要有集中制、分散制,也有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制。此外,随着科技技术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在制造行业之中开始兴起了网络采购以及供应链的采购形式。但就总体来说,实质上没有任何一种采购措施本身是完美的,任何一种采购措施实际上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以下是对不同材料的采购方式的总结归纳:
(1)战略材料采购。通过供应链的形式来进行采购,实际上是一种较好的选线,当供求双方打成了长期的供需协议之后,工程一开始,供应商便能够直接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并且帮助采购方进行工艺材料的使用、运营进行维护。这种供应方式有利于供应进度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由于是长期合作也易得到最优惠的价格。
(2)通用材料采购。对于此类材料,由于供货市场大,竞争激烈,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价款,保证供应商的供应质量。在招标过程中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组织评标专家进行评审,从而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吃回扣”情况的发生。
(3)个性材料采购。市场供应商较多,这类材料等够凸显工程的外观质量,并且同款式的材料用量不大,要求多样,价款不多,可采用市场询价的方式,针对中意的产品和供应商洽谈价格,从而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单位都必须要针对知识管理措施加以重视,并且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促使采购方案得以完善。知识管理本身在项目材料采购中的应用,实际上并非仅仅只是在采购方案的制定上,这方面仅仅只是知识管理极小的一个管理方面,无论是对库存管理、供应商选择,还是对于员工加以考核,实际上都能够对于知识管理措施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得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从而产生成本。要降低这种成本,就需要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机制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安然公司、美国世通等案例均表明,财务失败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问题。因此,市场监管者、投资者等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研究,关注如何提高和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进而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困境的界定遵循多数学者的处理方法(Rose,2000),将“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公司(陈静、吴世农等)。通过运用我国200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进行具体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Fitzpart rick(1932)最先使用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负债比率来判别企业破产,随后,Beaver(1966)、Altman(1968)及Ohlson(1980)等分别提出了一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直到M.Odom和R.Sharda(1990)提出以神经网络模型为代表的非参数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Panayiotis(1996)等将管理的有效性作为解释变量引入预测模型,得出了无效管理与财务困境公司被并购的概率正相关的结论。Gary & Anne(1998)、Elloumi & Gueyie(2001)和Aimorn Jaikengkit(2004)等学者就董事会结构、特征、所有权集中度、管理者所有权及其他股权因素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发现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困境相关。
(二)国内文献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以吴世农(2001)等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姜秀华等(2001、2004)研究了弱化的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关系,发现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地影响着公司在2003年被“ST”的可能性;王克敏等(2004)指出公司治理弱化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黄辉、崔飚(2007)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增加了财务困境的成本,而国有股比例的提高和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助于财务困境成本的降低。张培莉、干胜道(2010)发现,公司的股权性质对财务困境有显著影响,国有控股公司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较小,而股权制衡度与财务困境成本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股权结构。本文拟从控股股东的类型、股权的集中度与制衡度三个指标对股权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公司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公司又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种类型,在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仍占有相当比例。一般而言,政府控股的公司经营上缺乏效率并且发生“隧道行为”的可能性很大(白重恩等,2005),即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资金极易被滥用或者侵占,这一行为加大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张培莉、干胜道(2010)认为,国有控股公司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财务困境成本更小。事实上,由于国有控股企业拥有较好的资源、背景,其管理也相对较为规范,因此,一旦有财务困境的迹象,极易得到政府、银行等机构的扶持,因而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公司控制者性质为国有控股与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根据“掏空与支撑(Tunneling & Propping)”的观点(Friedman、Johnson & Milton,2003),相对集中的股权对公司的业绩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拥有绝对控股权的公司所有者,既可能凭借其有利地位掏空上市公司资源,掠夺中小股东利益而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在公司可能或已经陷入财务困境时,用私有资源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与公司利益的趋同度越高,更能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大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制衡的股权结构也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股权结构之一(王奇波、宋常,2006)。虽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确实存在,但有效的股权制衡有利于对大股东进行监督,可抑制其对公司的“掏空”,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因此认为,股权制衡度越高的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3:股权制衡度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2)董事会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如果董事会能够进行有效决策并对管理层实施相应的监管,将减少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在衡量董事会特征的指标中,本文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两个角度考察其和财务困境的相关性。牛建波(2009)认为,虽然大型董事会可能会导致较低的财务绩效,但却可以保证其稳定性。本文认为,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意味着更多元的利益代表和博弈,其最终决策包含较多的妥协,这种稳定性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其可能的效率低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独立董事通过提供专业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消极影响。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但这一机制仍能保护更多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负相关
(3)管理层特征。由于委托关系通常以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基础,因此,管理层与董事会的目标越一致,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据此认为,如果公司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公司总经理或CEO(即高管二元性为真),则董事会的决议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国内股权激励发展尚未形成普遍行为,故本文以高管薪酬替代高管激励因素,即管理层的薪酬越高,其与公司利益越密切,那么企业就越难以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6: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或CEO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假设7:高管薪酬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的上市公司为对象,若将上市公司被ST的年份定义为第t年,那么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年份就是(t-1)年,因此,选用(t-1)年的数据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相关性。考虑到所选公司的数据质量,剔除了金融类、因其他状况异常而被ST、上市两年内就被ST以及有严重数据缺失的公司。同时,以“同行业、同时期和相近的资产规模”为标准,作者在沪深A股市场选择了2008年至2010年6月因为财务异常而被ST至2010年9月份未被摘牌的74家公司,以及配对的健康公司共148家为样本,数据整理自CSMAR数据库以及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参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行业的界定,所选样本分布与股市的行业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见表(1)。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研究所选用的指标包括解释变量(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和控制变量,具体如表(2)所示。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公司有较强的防御能力(贾明琪、辛江龙,2008),因此,除了选取相关的财务困境及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外,本文还选取了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用资产负债率来消除各行业负债情况的差异(Huang Hui、Zhao JingJing,2008)。考虑到自变量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检验及模型的适用性,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关系展开研究,模型如下: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利用SAS V8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样本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分组对各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样本公司中国有控股少于非国有控股,同时,股权集中度的极值变动幅度较大,各公司之间差异明显;在董事会规模方面,最大规模的董事会不超过15人,各公司独董比例较接近;在管理层特征方面,样本公司中大部分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没有兼任,同时,未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整体上高管薪酬更高。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以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来检测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线性重合现象,结果如表(4)所示。不难看出,所有变量的VIF值均远小于1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均可以用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三)回归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模型及变量,采用Logistic Reg
ression回归程序对148家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不难看出,解释变量中只有X2和X7的符号方向与假设一致,因此,假设H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为负相关)和H7(高管薪酬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为负相关)得到验证,其他解释变量均未通过检验。控制变量ALR(资产负债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公司负债情况与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显著相关。由于多数解释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采用SAS V8中的Logistic Step逐步回归,筛选出对模型贡献最大的变量构建模型,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表(6)的结果,得到的回归方程:P(Y=1)=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X2)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1%),假设H2得到验证。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导致其在公司价值等方面的损失就越大,这将促使其与公司的利益更趋于一致,从而采取措施防止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较为稀缺,第一大股东也不愿意看到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被ST甚至被摘牌,因此,提高股权集中度可以减小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高管薪酬(X7)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1%),假设H8得到验证,高管薪酬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本文数据证明了上述观点。对于变量X3(股权制衡度)和X5(独立董事比例),其回归系数符号与假设一致。在股权制衡度方面,正如前文所述,较高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和制约,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股权制衡度和股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股权制衡度的统计结果不显著有可能是和股权集中度相比,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效果被抵消。而独立董事的数据结果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回归结果中,变量X1(控制者性质)、X4(董事会规模)和X6(高管二元性)均与假设出现了相反的结果,说明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并不一定比非国有公司有优势,这与国内多数研究结论相似;对于董事会规模因素,其结果有可能是“董事会规模扩大引起决策效率降低”(于东智、池国华,2004)所引致的;而高管二元性则表明,董事长担任总经理确实削弱了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双重角色不利于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很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公司治理结构对陷入财务困境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内因,无效或低效的治理结构将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在相关因素中,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影响最明显,其他因素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依据上述分析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实现有效管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公司出现财务困境征兆时,大股东应该充分调动资源发挥主导作用,改善公司管理以避免损失。其次,上市公司应该从制度上更加规范董事会的运作、完善功能并改进其结构,尤其是要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以实现董事会的监管职能并保证其决策效率。最后,对高层管理人员适当、有效的激励可保证其与股东和公司利益相一致,同时也要在制度上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更好地为公司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服务。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提升治理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系统,提升公司价值。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用于检验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不同时期的数据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篇幅所限,对于解释变量还有待做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编号:1890504)资助
参考文献:
[1]赵丽琼、柯大钢:《我国财务困境公司的长期绩效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牛建波:《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篇5
与项目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劳动力成本、项目实施费用成本、其它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项目经理来说,首先关注的应该是项目的可控成本,而直接材料成本即为可控成本。有统计材料显示:在一个软件项目中,外购的硬件及第三方软件费用占项目总销售额的50%以上,也就是说采购的设备及产品的费用控制对一个项目的成本的控制有着最直接的贡献。因此我认为一个项目经理要对一个项目的成本实行良好的控制,首先应作好如何降低采购成本的工作。
2 企业采购管理重要性的主要表现
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物品采购为项目运行与操作提供保障,降低项目因缺货带来的风险。(2)采购供应物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质量;(3)物品采购的成本构成本项目的主要成本;(4)物品采购是企业与市场的信息接口;
采购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活动,就是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在采购过程中,有两方面成本需要控制:一方面通过采购,以合理成本获得项目所需设备;另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费用即采购管理成本,这也是我们在采购过程要通过有效方式来降低的。
3 加强采购管理来降低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路
作为企业一般的采购管理都遵循以下流程:制订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供方选择---合同管理---合同收尾。系统集成企业一般同时或穿行几个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进度,有不同的采购需求。为科学管理提高效率集中资源,企业应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进行采购、物流、质检等管理。
在这里,我不想就采购管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通过加强采购管理来降低项目成本控制提出几点在实际采购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一些工作。
3.1 优化外部资源管理与供货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降低采购成本,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联系。项目的采购需求是多样的,但就企业整体而言,一般采购的品种相对还是集中的,就主要的采购对象我们应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尽量寻求高层次的、集中的、稳定的供货渠道和供货网络。逐步减少供货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的供货商建立战略合作型伙伴关系。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一方面获得低成本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与供货商的长期合作,获得良好的商业信用,减化交易流程,避免了不必要的谈判过程,消除了供应过程中的组织障碍,从而降低了供货的时间进度风险。同时在资金运作上也取得灵活性,降低流动资金的风险。即从根本上降低了采购风险和采购的管理成本。
通过与供货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加强供货商对集成商在产品信息和产品集成设计及安装的培训。通过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集成商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提高其系统的质量,从而通过降低了项目因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进一步控制了项目成本。
由于这种合作关系,集成商也可以及时地将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其及时改进。同时集成商通过良好的沟通管道,可以将市场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给供货商,供货商通过此信息及时的进行技术改进,使自已的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亦能更好的配合集成商去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2 加强采购计划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编制一份合理高效的采购计划对于采购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说来一个系统集成公司不会只运行一个项目,会有诸多不同规模、需求、进度要求的项目在同时操作。企业的采购部门面对各个项目部提出的采购需求,首先要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计划。我认为项目部在建立之初与业主的方案确认并签订合同之后,项目经理即应将项目总体的采购需求上报企业的采购部,包括采购的产品清单、技术规格品牌要求、进度要求。采购部应将所有的采购要求按品种、品牌、进度要求等进行统计与分类,应将同品牌、同类产品进行归类,尽量集中在一个订单上进行采购,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在订单合同中应说明根据不同项目进度要求分批供货,减少库存管理费用。采购还应注意应根据进度(项目进度及不同产品的供货进度)合理按排采购进度计划(包括询价进度、合同谈判进度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同时采购部在进行采购过程中应加强与各项目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将所了解不同产品的供货时间,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进度结合供货进间,制订实际的供货进度计划交付采购部,以便其及时调整采购计划,避免重复劳动,从而节约采购管理成本。
3.3 加强市场信息收集
采购部应设置专人对企业需采购的常用产品进行经常性的市场信息收集,掌握产品线的变更、换型的情况,产品主要供应商的经营情况,新产品的发展情况等,同时还应了解主要产品原材料的价格情况等,及时了解其生产产品的价格走势,以便在采购的时机上掌握先机,争取最优价格。
3.4 建立高效的采购组织机构
采购管理组织是现代工商企业中的部门化的职能机构,具有先行性、服务性、保障性等特征,其主要任务是在企业战略和经营计划指导下,为订单而采购,确保企业运作的正常进行。在系统集成公司建立一个集权化的采购部门,将获得四项利益,如:(1)从整体观点处理各项工作,大幅降低物品总成本;(2)统筹供需,增强采购能务,提高存量管理绩效;(3)指挥系统单一化,各物料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获得改善;(4)物料作业系统制度化与合理化,减低了管理费用。作为集成公司,建立以采购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将采购、仓储、运输等作为一个体系统来完成,并配合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资讯进行处理,从中设法降低成本。
3.5 完善采购物品的质量检验体系统
在日常采购过程中,质量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质量的不确定性带来项目的风险,从而影响到成本的控制。
企业的采购管理体系中应设置质量检测职能,采购人员应遵循在同价的情况下,质优者得之。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条款,到货后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定,以减少因产品质量带来的系统质量的问题。
3.6 重视供货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篇6
(一)上世纪提出的结构方式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建构学生知识构建和素质能力,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的措施。
(二)目标方式观点,认为其本质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及方式,决定人才的特征,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三)综合性的观点,认为其基于高校教育思想,参照培养目标、规格和方式,依托一定的教学体系内容,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是其实施和评估的综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培养法方式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其基础是培养理念和思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优化及整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企是否任用的关键,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之后,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还需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如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这需要从隐性课程入手。学校设置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物质类型的课程;制度性的课程;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其中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是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也最不容易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自身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模块,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学校可以设置职业生涯类课程,潜在提醒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知。职业性课程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分析旅游公司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上,学校可以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在课程中也要渗透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教育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教育,提高思维能力。
(二)重视实践设计和安排
高职院校中实践模式有校内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以模拟为主,校外实习一般是学校采用的2加1模式,让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实习,本阶段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学生转变为社会职场人,需要构建人际关系、每天有繁重的任务,是学生实现成功转变不可缺少的阶段。校-企合作中,旅游行业淡季就可以进行校内实习,旺季时候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采用这种工学交替的莫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搭建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平台。企业将人才信息输送到学校,企业人才和管理者可以进行现场教学工作,促进内容和企业需求结合,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双方借助该信息平台,举办多种活动,实现双方有效交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评价建议可以及时反映到学校,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一部分是来自一线的人才,加上专业学者和兼职教师等的数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但目前为止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任务,要让旅游行业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人才教育中的作用。旅游管理课程中,制定明确的授课计划,部分课程由专职教师教学效果更好,但部分课程由兼职教师教学更好,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奖惩措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还可以适当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从实践、理论方面入手,提升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综合性素质,建立起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其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可以向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在福利或者等方面保证教师的实际权益基础上,向他们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经验和阅历,让教学内容、方式等始终与旅游行业保持同轨。
(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践学习,将企业的实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改变教师的线性思维。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总,改变教和学的单线教学模式,而是选用将过程作为出发点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学习内容是将工作过程作为基础,用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为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来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向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讨论、案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提升教学效果。
篇7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直接推动了采购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采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日益活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环节,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基地。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促使采购管理队伍的迅速壮大,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他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业经验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逐步认识到采购成本节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岗位涉及面广,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采购行为,都需要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人才。
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政府机构加强了对采购行为的规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广,在节约财政资金、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市场运行准则的采购行为增加营销价值、获取政府订单、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加速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政府采购人才、加强政府采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采购职业人员需求巨大,高级采购职业人员短缺尤为严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采购计划、采购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谈判签约、物料监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专业采购人员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毕业生是采购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的采购专业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列入采购专业,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财经大类里也没有列入采购专业。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在其他专业下开设采购管理方向,或者被批准为目录外新专业,但数量不多,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上述因素交汇在一起,影响了采购人才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我国采购职业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购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滞后导致的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由此产生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开发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发展的基础。转型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开创性、主动性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采购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普遍很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覆盖面和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09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采购管理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表现为一些采购绩效指标不高;采购绩效与公司目标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采购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并未充分显现;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购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贡献,商品质量、原材料市场和人才问题则是采购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
基于采购与供应对企业成本的节约效用,高层领导应更加重视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战略性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加快培养和储备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人才,构筑更具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解决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采购与供应管理向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依据职业能力和素质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弥补高等教育对采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求驱动的高职院校采购与
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和建设理念 (1)专业定位。以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活动为工作内容,以完成采购与物资供应为任务,为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外资企业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购与供应效率,发挥采购利润杠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典型采购与供应流程(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7个任务模块,并提炼每个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融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熟悉采购相关业务环境及采购与供应业务运作流程,具有供应商开发、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范围和职业发展 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起步岗位是从事基层操作的采购员、采购助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购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向管理级和规划级岗位晋升,具体如表1所示。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典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对7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提炼,确定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设计了相匹配的12个任务模块与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训、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对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设置了4门基础课程。由于政府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国际采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采购类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加快采购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采购行为,统一操作标准,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从事采购行业的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应按照采购职业资格标准整顿现有的采购队伍,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使采购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技能更加趋于正规化、规范化。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采购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采购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对接,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将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进入采购职业奠定基础;高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可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向采购职业人员转变,而采购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构建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三种国外证书和三种国内证书,国外证书包括: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美国采购供应协会的 CPM(注册采购经理)认证;国际贸易中心(ITC)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内证书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采购师职业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的CPS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采购师认证。这些证书各具特色和适合范围,有的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特色选择符合条件的证书,并实现证书与教学的对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采购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认证奠定基础。
纵观采购与供应的战略作用和发展趋势,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要分别研究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做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协调,构建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明.应对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未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62-6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18.
[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9):146-147.
[5]倪东生.政府采购领域专业教育的作为与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11(8):79-83.
[6]冯华,宋玉卿,郭红莲.建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5):119.
[7]况敏.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18):49-51.
[8]王焕琦,杜培革,张丽华,安丽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2-14.
[9]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上市公司因陷入财务困境而被特别处理(ST)。对民营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做出正确预测,并探明其内在原因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治理结构因素分析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
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度能为公司带来绩效的改善,Shleifer(1986)认为由于大股东可以从监督管理者中获益,集中的股权有助于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减弱股东间相互搭便车问题。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
理论从董事会的监督角色出发,认为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属性,独立董事负有监督和评价管理者的责任。
假设3:董事会会议次数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
董事会会议次数可以看作是董事会活跃程度的一个变量,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证明董事会越积极,董事间交流的时间越多,越有利于公司制定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假设4:董事长与总经理两制兼任情况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正相关
两职合一可能降低董事会的独立性及其监督功能并助长CEO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假设5:是否存在管理层持股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
管理层持股可以使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并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假设6: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
增加管理者的薪酬激励能够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管理者的在职消费,消除管理者盲目投资,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三、研究方法
1.样本说明。选取2005和2006年因陷入财务困境而被ST的31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按照“年度相同、行业相同、资产规模相近”的原则选取60家非ST民营上市公司2003和2004年的数据作为配对样本。研究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2.变量选择。各变量定义见表1。
3.回归模型。研究采用以下Logistic回归模型:
Z=b0+b1+X1+b2X4+b3X5+b4X6+b5X7+b6X8+b7X9+b8X10+ε
其中,当i属于ST公司时,Yi=1;当i属于非ST公司时,Yi=0;p为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ε是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5%和1%水平下显著
从回归结果(表2)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X1)、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X7)的符号显著为负,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管人员报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假设1和假设6成立;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X5))符号显著为正,说明两职分离有利于企业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假设4也得到验证。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 (X6) 符号显著为正,说明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无法使企业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假设5不成立,这可能是由于当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低,难以达到激励效果造成的。
参考文献:
[1]Shleifer A, Vishny R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3):461~489
[2]苏 :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失败影响的初步检验. 证券市场导报, 2001, (12)
篇9
1、经济性
世行对贷款的使用,特别对采购和工程招标资金的使用非常重视,对采购和工程招标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严格的考核,使所采购货物和所建工程在满足项目需要的条件下,资金使用最经济。
2、有效性
项目采购与工程招标不仅要考虑经济性,还要看其是否有效,也就是在采购与工程招标中所购物资设备和所建工程,能否在项目建设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3、竞争性
世行项目采购及工程招标属于国际贸易范畴,必须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进行,通过竞争招标采购,使参加竞争的投标者提高质量,降低售价。有利于借款人降低投入成本,达到经济有效地实施项目建设的目的。
4、公平、公正性
为了使项目采购与工程招标能在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下进行,世行在《采购指南》中规定,采购与工程招标要给所有的合格投标商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过程要透明,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和欺诈行为。并加强对项目采购与工程招标的检查和审计,如有违反规定,一经查出将受到取消贷款和退赔等惩罚。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二、世行项目的采购及招标方式
世行在项目采购及工程招标中,根据采购金额及工程投入的大小规定了国际性竞争招标、国内竞争招标、有限国际招标、询价采购(货比三家)、直接采购、自营工程等方式。“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采购方式及资金限额范围如下:
造林工程采取社区参与形式采购;货物采购方面单个合同预计金额超过50万美元的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方式采购,低于50万美元,高于10万美元的货物采用国内竞争性招标方式采购。10万美元以下采用询价采购或自营工程。
三、询价采购
询价采购(俗称货比三家),实际上就是小范围的招标,是在比较几家厂商或经销商(至少三家)报价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供货商或承包商。世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中,有部分设备或工程采用询价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因此,对询价采购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介绍。
1、询价采购的程序
(1)编制询价邀请函
询价邀请函是询价过程中向外发出的招标要求,内容应包括设备清单、主要技术规格和技术参数等,并标明询价编号、询价日期、询价截止期。
(2)发询价邀请函
编制好询价邀请函要发给三个以上报价人,报价人可以是设备制造厂,也可以是取得设备制造栈授权销售的公司。
(3)报价和询价截止
在询价截止期前,报价人要以正式函件提交报价书,报价书除按询价邀请函要求提供相应的内容外,还应附上营业执照等资格证明。报价单要有法人签字和单位盖章。询价截止后,停止接受迟交的报价书。
(4)审评报价书
首先对提交的报价书进行初审,去掉明显不满足询价邀请函要求的报价书,只有满足询价邀请函基本要求,而且有法人签字和单位盖章的报价书,才能参加评比,评比原则有以下几点:
①主要技术参数相同的报价书,对价格进行比较,合同授予价格最低的报价人。
②在价格相同情况下,如果报价书所列的主要技术参数优于询价书要求,合同应授予提供设备质量优、档次高的报价人。
(5)编报评比结果报告
评比结束后,将报价书审核和评比结果,以文字和表格形式汇总编写成书面的评比报告,评比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基本情况概述:采购物资设备的具体名称、发询价邀请函时间、发出询价书份数,到询价截止期共收到的报价书份数等。
②评比情况介绍:认定不合格报价书数量和理由,价格比较结果和推荐获得合同的报价人的理由。
③附表:认真填写报价评审结果记录表
(6)询价结果报审
根据有关规定,“询价采购方式”为事后审查,但前两个询价材料需要报世行审批。询价材料包括询价函、报价书以及评是报告。经世行审批后的询价结果,才能签定合同。两个以外并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询价材料格式和程序进行的第三次询价,可以不报世行审批直接签定合同。
(7)签定合同
得出评比结果,前两个询价材料经世行审批后,项目办应向获得合同的投标商发出通知,并约定时间进行合同谈判和签定合同,合同应附上物资设备清单、主要技术规格和技术参数等材料。
(8)质量验收
物资材料设备交货后,项目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合同和行业标准对货物质量进行验收,并填报物资设备验收证明。
(9)申请付款
物资材料设备验收后,区项目办将供货商提供的发票以及验收单等与询价材料一起报区财政厅债务处审核,审核无误后,办理款项支付。
2、凭证的管理
各级项目办要建立物资设备采购凭证档案,每一个采购合同,从发询价函到货物验收,每一步都要留存相应的凭证,按时间和程序建立档案,以备接受世行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
[NextPage]采购凭证档案内容包括:①询价邀请函及询价表;②设备报价书及报价表(附资质证明材料);③评审报告及报价评审结果记录表;④世行及区项目办、区财政厅对评审结果批件(前两个合同);⑤买卖双方签署采购合同;⑥货物验收单;⑦供货商开具的发票。
四、实施询价采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同时发出询价邀请函,世行规定,同一批货物的询价函必须是同日发出,并规定报价截止日,以保证询价采购的公平性。
(2)询价、报价和签订合同必须按顺序进行
各种询价材料和单证上所标日期必须符合以下次序排列:询价报价评审报批批准签合同货物验收取得发票。在询价采购文件中,不能出现评审日期在前、报价日期在后,签合同日期在前、询价日期在后等,违背世行采购程序和步骤的错误做法。
(3)报价商资质
在接收报价书过程中,有的报价商没有提供齐全资质证明,这将影响其取得合同的可能,取得合同的报价商必须补齐应有的资质证明。
(4)必须遵循世行最低价中标的原则
①世行规定,要在所有满足质量要求的报价书中选择报价质量最低的报价商授予合同。对于虽然价格最低,但其质量不能满足询价要求的报价商,必须在其报价中找出充分理由将其排出价格评比之外,使价格评比仍是最低报价中标。
②在进行价格比较时,要特别注意报价的价格构成。如果其中一个报价中含有运费,其它报价中也应加上运费后再进行比较,以保证比较的公平性。
③在出现两个相同金额最低报价时,必须详细说明选择其中一家授予合同的理由。说明材料不能只写质量不好、服务不好等含糊概念,要用具体的数据和理由加以说明。
(5)询价和采购数量要一致
询价材料出现各种数量必须前后一致。询价和报价以及合同所涉及到的数量必须一致。询价文件不应涂改,如确需修改的,必须在修改处加盖公章并由签约人签字认可。
(6)出厂价、零售价要明确
报价书、合同和发票的价格要标明是出厂价还是零售价,否则世行只支付75%的货款。世行赠款的支付比例是,货物出厂价按100%支付,零售价按75%支付。
(7)认真建立采购凭证档案
世行规定“询价采购方式”为事后审查。因此,采购凭证建档和管理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按要求认真建立采购凭证档案,以备接受审查。如果不建立凭证档案或档案建立不规范,就可能被世行定性为错误采购,不支付货款,这是得不偿失的。
五、物资设备验收、登记和报修的方法和要求
(1)物资设备验收
货物到达港口和车站后,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货物提取和验收工作:
①及时与供货商联系,获得提货单证,并尽快前往港口、车站提取货物;
②收到货物后,马上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或熟悉使用所购设备人员进行数量核对、外观检查、性能测试;
③要根据装箱单认真核对货物数量,如发现数量不足,要及时通知供货商;外观检查发现破损和污染等情况,要收集非自身人为造成的破损证据,向供货商提出更换和索赔;检验时出现无法开机和机器运转不正常等情况,要及时停机,马上按保修卡要求与设备保修部门联系,通报情况。
(2)物资设备登记
年度计划中物资设备采购,包括区项目办统一招标采购的物资,在采购完成并付款后,区项目办将物资采购债务清单分割通知各项目单位,各项目单位应根据分割通知单,对这部分物资设备进行登记,按规定的财务管理办法建帐。
(3)设备报修
招标采购的物资设备,采购合同均规定保修期最少一年,计算机主机三年、汽车二年或5万公里,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由于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和损坏,各使用单位要及时按保修卡要求与设备保修部门联系,同时将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区项目办,情况报告要详细、完整,并说明使用环境条件等因素,以便按要求更换或修复,不能自行拆机修理和在非保修部门修理。否则得不到应有的保修。
六、世行项目车辆国际招标采购及减免关税和通关提货的简要介绍
(一)委托国际招标
根据财政部规定,世行项目的国际和国内招标采购,必须由国家批准的具有招标资格的专业贸易公司进行。因此,在项目立项过程中,要选择有关公司作为招标。我们正在选择招标公司。
(二)编写和报审招标文件(标书)
招标文件是世行项目国标竞争性招标采购中具有信息功能、标准功能、法律功能的重要文件。因此,招标文件必须严格按照世行采购指南规定、国家进出口贸易规定以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编写。编写好的招标文件,首先要报商务部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审查,审查通过后报世界银行审批,经世行批准的招标文件才能用于招标。
(三)登报招标通告
招标文件批准后,要由公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招标通告,通报招标内容,发标和投标的时间和地点,开标日期等信息。
(四)开标和评标
在规定时间里由招标公司,组织用户和投标商进行公开开标,当众打开投标文件和宣读投标报价。开标后由招标公司在商务部的专家库里随机抽取相关专家,参加由用户、招标和专家三方组成的评标组,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
(五)评标结果报审
经过评标小组评审得出的评标结果,由区项目办(或财政厅)以正式文稿报商务部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审查,经审查后的评标结果由招标公司译成英文报世行审批。
(六)授标及签定合同
由招标公司根据批准的评标结果,将该招标合同授予中标的投标商,并进行合同谈判和签订合同。
(七)办理进口许可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区项目办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八)办理减免车辆进口关税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署税[1999]565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办法》规定,以及《海关总署关于补充国际组织名录的通知》,对于《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物资设备进口若属减免税范畴的,则办理减免进口关税。办理减免税的审批单位为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所在地海关。办理减免关税程序如下:
公司与供货商签定合同后,区项目办将收齐和办理好如下材料:
1、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赠送函或含有减免税条款的协定、协议、国际条约(复印件),如果没有赠送函或相关协定,也可提供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处的证明函作为赠送或者赠款采购进口物资的依据。
2、进口物资(车辆)清单。
3、进口批文(车辆进口许可证、机电办批文)。
4、采购合同(英文复印件)。
5、国际招标的形式发票(中英文复印件)。
受赠单位申请材料如下:
1、受赠单位提交的《免税申请书》。
2、由受赠单位填写从海关领取的《进口货物征免税申请表》。
3、受赠单位法人证书以及海关需要的其它单证(复印件)。
篇10
采购管理课程;岗位能力;考核方案;技能培养
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改革背景
继教育部2006年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以传授实践性知识为主,讲授理论性知识为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 课程改革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传授职业从业资格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又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物流管理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等)、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施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的能力、采购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采购谈判的能力、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能力。
1.2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取以开卷考核为主、闭卷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成绩(50%或70%)+平时成绩(50%或30%),可操作性较强,但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开卷或闭卷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仅对采购管理的概念定义、方法、分类等进行死记或温习回顾。
(2)考核内容局限。目前的考核内容普遍以教材、课堂与教师为核心命题,而受限于教师与教材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拓展。
(3)考核评价方向偏离。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然而,目前的考核评价并没有直到这样的作用。
2 考核方案制定目标
2.1 知识理论学习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课程的考核不能再满足于识记掌握现有、已有知识,应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与技能。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基于能力考查主线,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等并重的考核方案。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2.2 考核方案内容联系专业实际
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立足学生专业领域,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先进开发理念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处理好前续与后续课程的关系,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
2.3 考核方案强调学生为主
课程考核方案在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与基本技能能力的基础上,也要考查学生的自觉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内容可以在笔试基础上,再增加社会调研、撰写报告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
3 考核方案的具体设计
根据《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如表1。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沟通能力、等,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完成作业的精准度等,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职业素养、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本文所探讨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基于“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思想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立足岗位能力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在面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施《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后,总体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
(1)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发挥了课程对岗位能力需求、技能培养的支撑作用;
(2)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进行资料搜索、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增长了自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篇11
1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至全球各地。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承担的角色为设计者和鼓励者,而非仅仅为知识传授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教师基于商业管理情境或者事件设计案例,并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陈述,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式”讲授知识,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甚至在考核中获得高分。高等教育阶段,课程的专业性更强,单纯讲述理论知识会使得课堂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改善该问题。课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灵活地运用知识。此外,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甚至需要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有利。
2采购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2.1符合课程的特性
本科院校开设“采购管理学”课程较晚,属于新兴学科,全国范围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侧重点均有不同,较难找到可推广的教学成果来借鉴。在前置课程“供应链管理”中,学生已经对采购的宏观概念和基本的管理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管理学”这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细化,相对而言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杂等特点。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采购管理概述、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相关决策、招投标采购、供应商管理,还包括与采购相关的组织设计、绩效考核、采购谈判和技巧等内容。章节和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弱,且相对而言课程内容较为枯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采购不能止步于操作层面,而应该把采购当成是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这推动了当代采购管理实务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使得该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因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实践案例的积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站在企业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相关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从课程本身具有的特征来看,仅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述分散的知识点,不仅容易使得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则非常有必要。此外,该课程针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在前置课程中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采购管理学”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制约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摆脱不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做准备,但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被动地听两节理论知识课,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加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2.3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承担“采购管理学”课程的老师多为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刚完成学生到老师的过渡,基本没有采购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本身往往对采购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很深的体会。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从案例教学中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其实,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案例教学也是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在案例的搜集和准备过程,老师更多的是让自己提前进入案例的情境,更好地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当然,好的案例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科研压力相对较重的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其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有正确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中来。
3.1教师加深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来。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认识的并不充分。他们认为在课程中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述企业的实例就是案例教学,其实,这种纯介绍的方式只是知识点引入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能够给课堂讲述的内容增添一点色彩,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过程,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如上节所述,案例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也赢得了高校很多教师的青睐。然而,过分地依赖案例教学,而不注重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使得案例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味地关注案例教学而放弃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过程,显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之前,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以及该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够最终达成较好的教学目的。
3.2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是采用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采购管理学”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案例库的建设并不完善,加之实践发展的速度较快,因此,采购案例的选取对于教师而言是较大的挑战。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结合上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案例。首先,虽然采购管理中单个知识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因此,选择一个综合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并不简单。授课教师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手案例资料的收集和二手案例资料的整合,最终选择与授课目的和授课时间相适应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也不能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案例分析只能使得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而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其次,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时效性,尽量选择能够反映时代问题的前沿案例。在采购管理领域也曾有过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经典的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为当代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克莱斯勒公司曾经提出与供应商共享改进绩效的提案,并在当时取得了成功。但是,伴随着克莱斯勒公司的重组以及时代背景的转换,该方案很快地被公司所摒弃。这类案例比较老旧,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选取一些最新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解释“采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供应商管理部分,房地产的万科是如何做供应商的层级分类工作,以激励上游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水平;麦当劳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中,又是如何通过价格榨取供应商的利润,最终导致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最后,在案例的后面要设置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若仅给出案例主体,而不设置问题,可能会导致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出现。其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发散,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时间江苏科技信息•科教平台的使用不合理;其二,部分学生会把案例内容当成故事一样阅读,而不用辨证的思维去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给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重点,能够使得师生更加合理地配置上课时间,完成教学的目的。此外,在案例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也得适当地维持知识点的数量,以2~3个知识点为佳,太多或者太少的问题均会降低教学效果。太多的知识点会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无法进行深度的剖析,而太少的知识点又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的能力。当然,案例分析的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思考,往往能够让老师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3激励学生参与讨论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则默默地听着其他同学的思考结果;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老师总结案例的时候,才集中注意力做一些考试可能会用到的笔记。这一现象和多种因素相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改变课堂氛围或者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3.3.1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鼓励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拆分,并带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是否应该淘汰上游供应商这种类型的案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立场去考虑,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给出解决方案以后,教师应做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补充,从教师的总结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重点。
3.3.2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案例分析往往不具有固定的答案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单个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些局限性。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小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常5~6人一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让学生按小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甚至内敛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在小组中,每个人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对组长而言还能培养其领导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默默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与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相悖的。这类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锻炼或者对知识的理解往往相对较弱。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的比重,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虽然相对较为功利,但却是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精髓。
作者:许甜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宁.案例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4(8):460-461.
[2]孔月红.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8):76.
篇12
1 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
高校采购管理具有采购对象特殊、资金来源有限、项目进度受限、专业人员匮乏等特点。客观条件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有别于其他行业部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为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采购管理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重任务,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竞争范围小,采购范围、采购数量很难形成规模,采购涉及面窄。教学类物资大部分为基础应用,对设备的可靠性、通用性要求很高,采购数量巨大,采购涉及面广。
(2)高校为非盈利部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共建等渠道获得资金。虽然近些年政府、社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高校所能支配的资金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是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首要任务。
(3)相对于社会企业,高校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采购管理,或按照不同职能范围分别进行管理,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物资采购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市场行为,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高校采购管理部门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而作为设备使用人员的广大教职工,更是缺少采购相关知识。
2 高校物资采购的基本流程
高校物资采购可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基本阶段。
2.1 计划制订
申请财政性资金之前,需要制订资金执行计划,具体由项目负责方根据部门科研、教学需要,制订相关申请项目执行计划。
在计划制订过程中,由于项目执行计划申报时间集中,多数高校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申报的方式。项目执行计划集中汇总后,由管理部门审核,形成统一意见后,上报决策层进行最终审议。在高校项目计划制订阶段,需要经过多层审核,但最终的执行计划仍可能存在预算不合理、执行进度不明确等情况。
2.2 资金分配
高校财政性资金有统一的分配规划,一般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总体负责学校资金分配。具体项目由各院系按照本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申报,申请资金支持,经过管理部门申报立项后,确定资金来源及分配比例。
近几年,高校可支配资金迅速增加,相关的机构和机制却没有健全,出现了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的问题,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审批立项,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高校对资金使用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评价机制,重投入轻使用。多部门管理和申报容易产生管理间隙,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
2.3 采购执行
物资采购阶段为高校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相应采购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采购规模,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多样的采购方式,具体包括项目执行方自购、项目执行定向采购、管理部门组织校内招标采购、管理部门联合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校外招标采购。不同的采购方式,需要办理不同的流程,学校的介入方式也不同。采购流程不规范、个别采购项目学校介入不够、采购伴有随意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程序等现象普遍存在,可能造成项目执行不受学校控制[2,3]。
2.4 验收建档
物资采购完成后,将涉及物资的验收、建档、保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这个阶段是在按需采购的同时,保证采购的物资得到妥善管理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高校采购途径、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同,设备验收形式、验收办法不同,该阶段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可能存在对验收建档等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使得验收过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该阶段的监督作用。
3 采购管理的风险节点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部分:项目执行方、采购管理方、校级决策层。三方相互依托、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在具体工作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问题。
3.1 执行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执行方作为采购项目的具体操作者,需要全程参与整个采购项目执行过程,出现问题的几率最高。应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采购管理工作的执行,不能仅靠执行方的道德和自律维系。
(1)计划制订阶段。由于高校采购设备的专业性、特殊性,决定了执行方的计划制订方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后续的审核及批复阶段通过的概率比较大。在采购管理方、决策层没有充分介入的前提下,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计划不合理、计划与需要不符等情况,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受现行政策规定限制,项目采购计划不能实时变更,这将在项目后续执行过程中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资金申请阶段。各执行方在没有统筹规划的背景下,容易导致资金划分不清,形成多个利益小团体。如果执行方根据小团体利益,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物资配置,不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申请经费,很可能出现物资大量闲置的问题,造成在学校范围内的资金重复投入或浪费。
(3)采购执行阶段。如果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执行方的权限将被无限放大,出现多种问题。若执行方采购流程不规范,有意无意使采购项目规避学校的监控,仅仅以完成采购项目为目标,将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执行方本身对采购工作不够重视或者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在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容易受限于供应商,不能掌握主动权;如果执行方不能很好地权衡性价比,将造成资金的浪费;不良社会环境对执行方也会造成影响,容易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不正当行为,使高校利益受损。
(4)采购项目后期的协议签订、验收、建档等工作是重要的延续,许多工作需要依靠项目执行方开展。采购目的和要求都是通过协议来实现,执行方缺少必要的商务知识和重视程度,都可能造成不利于高校的条款出现,高校的基本利益很难得到保证;按照已签订的协议,购置的物资到校后需要验收,执行方需要保证供应方按照技术要求交付货物的同时,提供物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执行方重视不够或不掌握产品的基本参数及性能,将造成验收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3.2 管理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管理方作为高校采购工作的管理和间接参与者,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对采购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具体包括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度、各种操作流程的规范、协助和服务执行方完成采购项目。管理方将是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出现问题的波及面将是最大的。
(1)采购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规范是管理方的首要任务,不全面的采购管理制度和不合理的操作流程,容易产生管理间隙,严重影响高校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产生阻碍作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高校采购管理无从谈起。
(2)管理方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采购项目管理程度和介入方式,由于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这造成管理方在采购项目计划的制订、资金分配等阶段的参与问题,过多干涉项目计划的制订,或对项目不能提出可行性建议,都会造成项目计划不合理或执行难度高。同时在资金分配等涉及项目执行方利益的阶段,如果管理方不能从高校利益出发,在全校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金,也会间接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在采购过程中,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方便的同时,不能坚守原则,将会放任各种问题的出现。在采购后续工作中,管理方如果不能发挥审核作用,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高校的基本利益将很难得到保证。
(3)管理方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者,当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时,需要管理方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秉公办事的决心,这是维护学校利益的最后屏障。
3.3 决策层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作为高校采购管理的决策层,是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的缔造者,出现问题将是危害性最大的。决策层的管理思路与本校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匹配度,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采购管理工作。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组织和协调也是决策层的重要任务,高校采购管理工作需要校级决策层具有一定的领导智慧。
4 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采购规范化管理可以从制度建设、科技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4,5]。
4.1 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高校采购管理的基础,是采购管理工作的根本。具体措施包括:审批和复议机制、配合和制约机制、绩效和评价机制。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项目计划两级审批和复议制度,由执行方利用自身技术背景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采购项目计划,由学校管理方审核,对于大型、重点项目需要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后,由校级决策层审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评估,根据执行方的反馈意见,通过管理方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设备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
(2)针对采购项目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执行方和管理方之间相互协作、制约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采购问题的出现。加强项目执行方与管理方的协作关系,建立平等协作、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有利于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简化操作流程,为项目执行提供方便的同时,能够有效消除管理方和执行方之间的隔阂。根据实际情况,推动项目信息公开,打破执行方的封闭式采购环境,由管理方引导执行方进行公开采购,保证学校在采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在采购后期延续工作中,由执行方、管理方、供应方三方共同参与,由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方便采购协议的签订,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实现三方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3)建立绩效和评价机制,对项目的计划制定、购置操作、验收维护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列入后续项目立项依据,打破以往项目被动执行的状况。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由项目执行方、管理方和决策层共同组织绩效评价,对项目的各项投入产出进行衡量,测算各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于执行顺利的项目给予奖励,提高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忧患意识,增加违规操作成本。
4.2 科技手段
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将采购项目的执行流程化和制度化,方便采购管理减低内耗成本。现在成型的科技管理手段包括: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系统、采购的管理系统、物资资产管理系统等。项目执行方和管理方都能从烦琐的操作中解脱出来,提高采购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建立供方数据库、
(下转页)
(上接页)
专家数据库、项目执行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对项目执行情况、专家的技术背景、供方的信用记录等信息进行统计,为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4.3 人才培养
完善的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都离不开人的执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项目执行方及管理方的人员素质,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同时熟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才是提高高校采购管理的关键所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管理方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方帮助执行方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成长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高级采购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利用这些兼职执行方管理人员和管理方全职人员,组建成全校范围的采购管理团队,将多方管理力量整合起来,可有效发挥制度和科技辅助手段的作用,保证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5 结束语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但高校采购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并不能只靠管理者的道德和自律来维系。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手段的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监管体系,将规范、高效有机结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3.
[2] 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169-170.
篇13
(一)石油企业物资设备的管理难度大
众所周知,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所需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比如石油企业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塔器、压缩机、油泵、电机等,这些设备都比较专业化,而且购买花费很高。而且石油生产工作环境一般都在较偏僻地点,使得设备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导致了石油企业的总体物资管理难度很大,一旦管理不好这些物资,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在对物资进行采购时,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的形式来管理。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石油企业要对多家投标企业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招标形式,不仅减少了物资采购管理的盲目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因此,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样的招投标制度来进行物资采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物资的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石油企业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关领导都不重视物资管理,认为物资管理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并且缺乏先进的物资管理知识。第一,有的企业制定的物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物资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得物资管理流于形式。第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普遍认为物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很重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物资管理层对物资管理的态度直接引导企业内部各个员工的工作态度,所以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上心。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管理不科学
由于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石油企业成了一个特殊行业,并且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很远,沟通很少,从而使得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地进行。当遇到问题时,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很多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出现纰漏,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石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落后,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
现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上,管理方法依旧很传统,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特别是仓储管理工作中对实物的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物资管理系统,很多物资管理工作依然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物资管理部门与各物资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及时,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管理水平的发挥。
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应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重视物资管理问题,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采用物资管理的优化措施来面对物资管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包涵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石油企业管理者对物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企业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的认识,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总结物资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另外,企业的相关管理层也应该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积极完善物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
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属于物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优化措施。首先,企业的相关物资采购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采购管理计划,不断分析、预测材料物资设备的消耗,如果发现要采购超量物资,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不能擅自采购。其次,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要加强监督措施,不断对物资的预算定额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要对采购中每个细节进行监控,以免发生重复采购的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
(三)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完善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石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物资管理中,企业应该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全物资管理的约束制度,遵循“依法治企”的规则。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物资管理知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物资管理的内容,提高他们的物资管理技能。另外,企业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有一个主人翁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物资管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资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
(四)完善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物资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从而使得物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把采购来的物资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统计,然后把每件物资都贴上相应的条码资产标签,这样就能方便以后的物资查询和使用。另外,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的不足,实现物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物资流动的透明化,总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能方便人们对物资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