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专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专题研究

篇1

LEI Jun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12)

Abstract By tracking,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in Guangxi Sports College sports and leisu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outdoor sport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school training and oth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in school and employment 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eational tourism, tourism (sports direction) and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business and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mployment

1目前我区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区共有本科高校28所,高职高专41所。在本科层次,形成了广西民族大学培养东盟小语种旅游人才,广西大学培养旅游英语方向人才,广西师范学院培养旅游地理、旅游策划方向的人才,广西师范大学培养旅游历史方向的人才等旅游人才培养定位明显区别的高校布局。现高职高专层面共有21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的相关专业,形成了以培养导游、酒店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旅游职业院校龙头,培养农业旅游人才的广西生态工程学院,培养酒店、东盟旅游人才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东盟旅游人才的广西外国语学院,培养茶艺及休闲娱乐活动人才的广西演艺职业技术学院及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多行业学校多点开花培养旅游细分市场需求人才的局面。

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和访谈部分用人单位发现,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操能力较高职差,常以未来管理者自居的现象,虽然高校的培养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学生毕业后具备的知识技能区分不明显,选择就业大多重叠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领域的办公室人员,造成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加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专项技能较好,但综合素质较弱。毕业生原先对旅游服务行业的认识不够,不能长久从事旅游技能服务行业,加上旅游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渠道,晋升空间少,最终大量的人员会离开旅游行业。

2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是定位培养旅游细分市场所需人才的新开专业,该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较少,2013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2013-2015年的就业情况如表1。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百分之95以上,说明该专业学生没有太多的好高骛远,对于就业有着比较现实的理性认知,毕业后都会先选择就业。从就业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就业单位性质为规模较小的私企,学生的岗位工作内容的对技术要求一般,进入门槛较低,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单位多为实习所在单位,相对集中,毕业生在第一年内更换工作单位比例高。而那些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在校不喜欢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技能及个人能力较差的群体。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经历大半年的实习后,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觉得把自己放到社会行业中,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竞争力较差很难找到更好的岗位,即使不太满意实习单位的薪酬、工作环境和其他机制,也下不定决心重新找工作岗位。在毕业初期承受来自学校、家庭和找工作的压力下,一般会选择先在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就业。所以就业对口的学生的就业单位基本为学校安排推荐的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学生扎堆就业顶岗实习单位后,人员饱和的顶岗实习单位将不能再接收我校实习,而学校将不得不开拓新的顶岗实习合作单位,对专业办学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从后续的就业跟踪发现学生迫于自身知识技能有限,社会关系少、刚出学校承受压力等原因选择临时“安置”性的就业,往往半年后就会有60%的人员换工作岗位或转行,就业稳定性较差。以2015年毕业的学生为例,对口就业的12人仅分布在两个实习单位,近一半的人打算先做半年后,再考虑其他事宜,或是待别的条件成熟后另做打算。参照2009年麦可思的调查:高校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医学(88%)和工学(73%),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哲学(41%)和法学(47%),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参照这一结果,半年后的我校学生二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3 影响体育类旅游学生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

很多就读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专业和大学的学习没有太多认识,仅仅凭借觉得现在旅游市场红火,旅游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学这个专业应该不错就填报旅游专业。忽视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没有虑及自身特长优势、专业对性别和某些特质的要求等因素。

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定位为具有行业技能的服务型人员。服务SERVICE这个英文单词,内涵要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S-smile微笑、E-effort努力、R-rapid快速、V-various多样、I-intelligence聪明能干、C-convenient方便快捷 E-expect期待和E-eye用眼看等单词内容的组合。即一个优秀的服务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精神面貌和笑容,多样灵活的服务技巧,好的服务意识,能识别并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等特质,而我校大多学生对服务没有这样的认识,这些特质是很多学习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弱势所在。

作者接触的体育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定位。对专业的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涉及到理论的科目没有求知的欲望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将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意识不到专业技能优劣在今后找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以后的工作和工作岗位没有认识和想法,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这些不足认知一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二是跟学校的培养不到位有关。

3.2 高校课程教学环节中对就业选择影响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工作内容和标准,现有实践类教材未能将体育与旅游深度结合。高校教师缺少行业实践,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上,授课效果难免显得单调和苍白无力。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往往只是简单出游1~2次,就用完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的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现今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或是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开设,有课学校作为选修课开设。有的学校从低年级开设,有的学校从高年级开设。无论是哪种开设形式,由于师资和课程内容等因素原因,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大班上课、跨专业上课,以讲授、讲座的形式来开展,任课教师主要为系部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和外请专家担任。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和教研室,对课程的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喜欢并能从事的工作认知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强烈渴望,与此同时对它又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目标。

3.3 行业、企业特点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倾向招收招来即用员工。应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与实际工作缺乏紧密的联系,一般不在这些单位优先考虑使用范围内。单位招收新人一般也是从学生的实习期开始,这也导致了学生如果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毕业后基本很难进入旅游业的门槛。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攀岩馆、拓展公司等用人单位规模较小,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来员工认为最好是“要用就招、招来即用、用了再说、走了再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企业只想要一个价格相对廉价的技能人才,忽视人才人力资源成长的需求,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旅游从业人员难免不出现异心而离职甚至转行。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很多都是私人外包部门,导游、户外领队工特点为周末节假日忙碌,工作季节性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没有底薪,收入不稳定。酒店、景区等服务性岗位的薪酬普遍就低。现在中国的旅行社处于规模散、小,竞争能力较差,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区内的户外俱乐部基本上是几个人的小公司;酒店业务涉及的部门多,员工需要有过硬的服务技能,在基层服务几年才能走向管理层。这些岗位工作具有季节性、薪酬普遍低,基层员工发展机会少,晋升空间通道狭窄导致了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进行专业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岗位兴趣。如开学初期做好专业的介绍,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校谈学习、谈专业、谈学校生活和工作感想,让学生对在校学习的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系部文化建设中营造职业的工作氛围和行业的精神气质。聘请行业人士来进行专业教育,开展相关的行业讲座,把对专业的了解从学校学习延伸到社会的行业工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变。学习中期通过实习基地参观、就业单位来校挑意向实习生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通过淘汰的方式促发学生的就业压力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针对专业加强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篇2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绵阳市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二是文化冲击。随着绵阳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绵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三是开发不当。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2 绵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转变方式的策略

2.1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文学、民俗、建筑、宗教、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按照旅游星级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解决好景区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绵阳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2.2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绵阳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快旅游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绵阳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绵阳、乐在绵阳。

2.3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绵阳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绵阳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

3 结束语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绵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绵阳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绵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篇3

(一)有限权利的转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本

顾名思义,股权就是股东的权利,是股东凭借其地位而单独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股东身份的存在与否与其是否持有公司的股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因此一旦全部股权被转让,股东身份即可失去,而非股东在受让任何额度的股权后都会依法获得股东身份。而股东身份的存现消失也转移也同样意味着享有相关权利的转移。可以说,股权转让的本质就是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股东与非股东之间就其对公司所享有权利的一种移转。

(二)利益、治理格局的变革——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果

股权转让在法律上往往会发生两种基本后果。发生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且以不转让全部股权为前提的股权转让,公司股东的出资额度将会形成重大的变动;发生在股东与非股东之间或者是股东转让其全部股权的情况下的股权转让,公司的股东结构构成将形成重大变动。而我国有限公司的运行规则往往是以资本多数决定为基本原则,这种股权转移必然会将明显的改变公司内部的力量的对比,进而还会该表公司的运行方向、法人治理结构以至于利益诉求也会发生相应变革,甚至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不仅针对转让双方会产生很明显的法律后果,股权转让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公司自身的管理和利益。

二、间接联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合同效力分析

公司股东一般来说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事件达成意思一致,从而宣告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已经成为学术界毋庸置疑的共识。而针对股权转让合同如何生效以及生效识别标准则莫衷一是。很多法学专家针对股权转让合同生效评价标准归纳为三种,即公司登记标准、协议标准和工商登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可以锁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效力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随着股权的转移,股权受让人向股权出让人支付相应约定的价格。而同时,只要公司的股东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达成意思一致行为,股权转让合同即表现为成立且立刻生效,双方或一方就必须变更公司登记以及工商变更登记。当然股权转让合同成立且生效,并不与受让人丧失股东资格、丧失股权发生直接的效力联系,而标志着受让人当即获得股东资格、取得股权。

三、人合性保护——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个是,作为一种财产,股权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必然会对财产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财产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形成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股权转让任何形式的限制其实都是相对的,而股权具有可转让性则是绝对的原则。有限公司的根本特征是资合性与人合性。有限公司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公司的构成必然是资金的结合要建立在人合的基础上这一法人格局,而人合也同样是有限公司设立的基础与前提。股东间的人合需要长期合作,股东问的相互信任是股东成立、加入、经营公司的重要期待。选择目标一致、兴趣相投、相互信任、彼此了解的合作伙伴,是公司人合性的重要保证和现实表现形式。而股权的转让势必会带来公司内部法人结构和全体成员结构的变化,因此出于保护公司人合性的目的,就应该通过设立相关必要性条件对股权转让进行适当的限制。以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制度来推动和促进股权的转让,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司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的积极效能。

四、亟待完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信用法律体系

诚信是股权转让的重要合同性尺度,是有限责任的社会、法律要求,是有限公司运营的基础前提。因此关于股权转让的立法就不可回避关于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善。因此,首先要确保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诚信保证体系的完善。作为企业的股东,股权交易的转让人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处境下的受让人反而对企业内部情况知之甚少,因此股权的受让往往表明受让人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同时要通过其购买的股权对企业承担各种债务责任。而从外部受让人的立场来看,股权的受让背后往往捆绑着变幻莫测的市场情况和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法律应规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诚信保证。其次是进一步完善股东的信赖利益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保护机制。基于这个出发点,就要要求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之时,需要经过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的同意或视为同意转让方可执行,而且转让条件一旦低于转让通知中约定的条件则被视为无效。而在实际执行中,如果转让条件低于通知中所约定的条件的,其他股东有权依法予以撤销其成立。另外,对股权转让完成的期限做出规定,对股东提出转让股权,在受让人满足了其提出的条件,而股东又拒绝转让的,法律要规定一定的惩罚,以督促股东诚信,维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相互信赖,保障其他股东的利益。而对于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该股东可以选择终止本次股权转让或向其他任何股东转让其股权,也可以指定由不同意转让的股东与拟购买该股权的股东以外的人竞争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各方提出的转让条件不得低于通知中列明的条件,该股东必须将股权转让给提出条件较高者。总之,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常受到法律限制,而一种有利于股权转让的制度,可以使投资行为更具积极性,进而使公司运行更加合理,因此要以正常的态度对待,而不要过度放任。

参考文献:

【1】涂克明,略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诚信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赵艳秋 王乃晶,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篇4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0-02

0 前言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原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升级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充满战略发展机遇的中原旅游业,定位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方式转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因此必须加大培养旅游人才力度,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

1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飞跃,旅游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今中原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高职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从学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大约占到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以知识为体系教育模式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初期,不少旅游企业用人的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现代旅游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走到旅游企业一线还具备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守与较高的个人素养。目前多数高职旅游专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即便成绩优异,到工作岗位总觉得不能适应,主要是缺乏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行为规范不足),职业能力不够(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少,陈旧,脱离实际),导致很多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一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所以出现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现象,也就是一方面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用工单位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可用人才。

2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库,是培育旅游人才的摇篮。目前旅游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市场所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专业建设不够完整等。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在认知、理解、技能、经验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他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其课程内容就不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核心,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对培养目标具有盲目性,缺乏职教特色。很少有院校能够持整合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所需能力,坚持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翻版的”本科旅游课程,太过系统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导致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专业生源不尽统一,对不同生源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未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而课程设计中缺少针对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热点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不符合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缺少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的特色课程,与地方经济与行业的发展脱节,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本地区就业,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未来所需。

2.3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而轻“过程、方法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设计并未体现国家教育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选修课较少,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机会更少;文科与理科等不同类型课程比例不合理。特别是文理渗透课程太少,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培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高职导游专业设置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各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相关课程内容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

3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

究其缘由,做到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做到生产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设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1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

教育作为特殊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社会需求。旅游人才需求很大,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看其培养方法与模式,这首先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总体课程目标从大方向上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它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许多高职院校,为体现其层次较高,把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达不到目标,也不符合我们市场需求,我们的市场和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高智能和具备操作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开办旅游专业必须明确高职旅游教育不是培养旅游管理的理论家,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旅游专业人才。课程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的目标指向下去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2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的设置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人才基本标准是接近企业需求,能迅速融入企业。高职导游专业必须以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作为课该专业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增强课程实用性和战略性。

导游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保证培养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达到成功对接,要在专业目标指导下,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目标工作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见图1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在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调研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并归纳、总结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再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分析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用哪些课程支撑,达到从能力分析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导游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4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施保障

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的核心点是课程设置,同时也是直接对应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这两个核心目标。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零距零”,还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4.1 丰富课程体系设计主体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整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需要丰富设计主体。要让行业专家参与,主要负责导游职业能力的专项分析;要职业教育专家要亲自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进度和方向,负责将专项能力整合为具体的课程;教师要进行市场调研,亲自实践导游工作,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学校决策人员要组织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专家、教师等多方设计主体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负责监督课程开发的进程和质量;设计主体各方明确其权利义务,发挥各自优势,以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质量和流程的顺利。

4.2 强化教学方法与管理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导游专业教学不仅涉及到许多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等实物,而且涉及到许多实际操作技能,迫切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导游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有利于接受信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也不能是僵化的条条框框,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意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配。课程设置突出灵活性,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人人的特点,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可以不采用统一的内容和进度,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4.3 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学校的设施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实训教学设施。很多的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除了课堂教学外,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但由于受实训、实践场所的条件局限,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职导游专业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9.

[2]曲秀梅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5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相对而言,在我国,比较传统的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者是老牌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开设旅游专业多是依托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基础以及研究方面的优势,而其着手培养的该专业学生,大多也是定位于理论研究型人才和行业管理型人才,并非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一些地方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时,采用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其实践能力以及操作技能却比较差;相反,有些高等院校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样毕业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将来到了社会上、到了行业中,就失去了本该有的上升空间。这样的现状,再加上旅游业现在对人才的渴求,对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既不采取老牌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目标,也不采取中专类院校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标。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一般是地方性专科院校,其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缺少学术方面的积淀;但是,它也有一般高等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和地方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由此,新兴的本科类院校的旅游专业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以点带面,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指向性明确地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将目光放长远,制定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课堂教学是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途径。由此,我们教育从业者要注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不与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遵循模块化的教学方向,将不同课程类别之间的设置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以及综合性。在教学期间,授课老师和校方还应该注意,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培养旅游业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合力。

笔者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五个模块设置课程:知识普及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拓展选修课。在设置这些课程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明确每个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不同学期的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与有关的一系列证书考试、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时间,这样也可以对学生做好自己个人职业规划并设定好学期目标有利,让他们在校的时候又不荒废时间,又能在相应模块学习结束的时候,通过资格证书考试等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且这些证书还能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多一块“敲门砖”,一举三得。举个例子来说,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以及其专业水准,再结合一年一度的导游资格考试的相关考试内容,可以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集中设置在第三学期,为学生提供在通过普通话导游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的资格;可以将导游英语课程设置在第四到第六学期,和学生们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照应;还可以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要求较高的课程设置在靠后的学期,为需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机会。

三、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很多人,甚至是教师,都会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式,其实不然。教学方法其实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人才培养是否成功与教学方式是否正确、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纵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历史,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或者干脆“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对优势,一般而言,学生只是处于劣势地位,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因此,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学校要注意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比如模拟实训教室、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以及应用软件等,并且办学机构可以着重发展一下几种教学方式:切身体会、目标分层、学科交叉。接下来,笔者就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1、切身体会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实务性的课程,比如:导游业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餐饮管理等,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场景中,切身体会真实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领悟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对今后工作有利的经验。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借助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熟练掌握模拟实训教室中一些设备,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技术性保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者实地实践。

2、目标分层

由于一些远期目标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不利。为了降低学生类似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将目标分层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中长期教学目标分为短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配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授《旅游文学》课程的时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短期目标:第一步,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PPT演示文档,并且上台进行展示,介绍某一旅游方面的文学作品,并且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展和延伸;第二步,在格式规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自己介绍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关联性分析;第三步,培养学生开发旅游文学资源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旅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来进行组合选题,并且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选题,对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进行独到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学习,不但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的完美融合。

3、学科交叉

在教学过程中,背景学科所占篇幅过多,授课内容与实际旅游专业所需的联系不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加强学科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采取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以旅游专业为主线,将内容有重合的学科的理论精华交叉融入其中,结合教师正确的引导,便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高效地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例如《旅游法规》之类的原理性课程,由于知识体系的内容比较庞杂,不易于短时间之内完全掌握,因此可以结合旅游业几大部门机构:住宿、交通、旅游组织,等等,来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这些知识,方便日后的工作。

四、加大学生实训力度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比如: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发掘校内可行资源,例如校内礼仪接待、活动策划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实训教学项目比较难于落实,尤其是和校外机构合作的时候,倘若出现双方时间不合、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等情况,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简化成走马观花或者干脆被取消的不良结果,因此,学校在加大学生实训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专业程度以及专业水平,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内容,最好具有一定弹性,不能为了方便自己的安排,就简单地用一个技能操作类的综合实训项目来代替别的专项实训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坚持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可行的建设目标,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适应该行业发展,并将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篇7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得到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要素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在动态过程中,每个课程要素都能够致力于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实现对学生们的专业培养。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一般的课程都分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这三个层次,其中专业设置中包含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而课程体系中则有专业课程内部体系的问题,最后教材体系则是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中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是技能技术课程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就旅游专业来讲,其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灵活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还需要学会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要求教师顺应时展需求,有效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新形势,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但是就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来讲,传统基础课程占据大部分内容,而且,也并没有满足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学生们设置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旅游知识的相关课程。(二)课程内容重复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基础理论课程包含内容多且十分全面,其中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课程知识,但是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关于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知识。其次,在专业课程上,具有范围小但是内容全面的特点,其中涉及到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在旅行社管理中,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行社市场营销都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景区管理中也有出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方向上有分化,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存在于专业内部知识中。(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鲜明的特点。当前情况下,我国有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一毕业后就从事于旅游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这要是因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薄弱。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酒店管理、导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

二、“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智慧型的旅游人才。面对智慧旅游的盛行,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在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旅游专业课程中去,以此来让学生们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自身与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们成为智慧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强化与智慧旅游企业的合作,以此来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一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轨道,而且,这也能够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智慧型”旅游人才来讲,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需要联系到多个领域的内容,特别要求掌握信息领域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云计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得“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合。目前,就国内外旅游业情况来看,他们都十分认可“智慧旅游”理念。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要想有效培养人才,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们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学生们的能力。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体现在:没有确立培养人才的方向,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晰等方面。

(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

“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教师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等的有效作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进行良好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建设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展开活动,实现学习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样一来,便也有利于师生全面提升自我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这一方式,也能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通过观看学生们的网上学习痕迹,可以总和出大数据,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弱点,这样一来,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善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相关内容。

(三)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由于企业的经验主义,导致专业知识难以朝着教育资源方向进行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这就必须要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这样一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

(四)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在各个地方中,高职院校是本地区的高校。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立足于当地,从当地拓展到周边。而且,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服务。所以说,地方文化特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强化当地文化特色,并有效增强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五)设置实训室,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这类课程有利于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程也同等重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为学生们设置实训室,以此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实训室的设置,它们要么不设置实训室,要么就是不充分利用实训室,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并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真实价值。所以,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成长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实训室的设置,并重视发挥其有效作用。

总结

总而言之,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无法顺应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使学生们难以在旅游行业中顺利就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标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应该满足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让学生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充分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成长为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风起潮涌的深层原因

一是旅游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无烟工业的巨额近、中、远期经济利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性,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的主要目标,投资风景名胜区成为它们的首选。二是各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归属不清,景区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景区的设备设施落后,经营的方式老化,根本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以至很多的景点景区一直就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严重的浪费旅游资源。三是地方政府和景点景区的管理者们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作为人类文明和自然遗存的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不可再生性,将其转让给国企或民营资本去开发利用,以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形成经济效益小环境,堆叠政绩和树立形象工程。四是现有的景点景区管理模式落后,国有资本投入少,民营成份大,有的甚至是自筹资金,景区资源持续综合开发的后续乏力。地方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战略眼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风景名胜变现的机会的。因此,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等等方式无所不用及至,从市场的角度讲,这不失是一种解决景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好方法,这也是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忍痛转让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五是我国现有的与风景名胜有关的法律界定不清,对文化性极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及.进行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缺乏详尽的规范,这也给无孔不入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SWOT分析

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肯定是大势所趋, 这也是许多国家旅游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但是否应该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交由企业或民营资本却值得商榷,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将其SWOT分析如下:

1.优势

(1)成熟的资本市场为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后未来的完全市场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比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私营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或壮大,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各个行业间的利润比差也越来越小,民营资本纷纷把目光投向可获得比较丰厚回报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使得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相对集聚在旅游行业。(2)先进能动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景区资源后现代优化和管理造就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我国的民营资本是在国有资本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夹缝发展壮起来的,先天的灵活和后天的韧性使得他们高度适应具有中国特的市场经济建设,他们进军旅游行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先进理念或管理模式进军该领域的代名词,这为景区的长远建设进行了“智力”投资。(3)景区的转让使现有旅游资源的得到盘活以及激活潜在资源。丰厚的民营资本进入景点景区的开发经营行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终极本能使得企业会盘活或激活所有的旅游资源,彻底进行资本运作。

2.弱势

(1)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无经验可循。我国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也没有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先例 而且单就经营权转让来讲与国外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旅游业的资本运作方面,对景点景区资本经营更是无经验可循。无经验意味着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又是一个新的挑战。(2)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缺乏法律保障和理论研究依据。在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转让的景区抑或是受让方的企业或民营资本,在整个的运作体系当中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体系,而且我国旅游经济界对于景区建设和运作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3.机遇

(1)经济领域积极的新生现象,国家杠杆部门会进行政策扶持。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我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各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杠杆机构体系会对这种经济领域内的新生现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2)资本在景点景区的全面运作,会带动地方经济联动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4. 威胁

(1)在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缺失、监督弱化的情况下,由企业盈利欲望而引起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威胁。我国的景点景区, 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密切结合、高度融合的, 具有极高的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 对景点景区的管理,应该是保护第一,开发利用其次。然而,企业投资于景区经营, 其更多是考虑该项投资带给它的回报是多少, 这必然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 就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情况, 人为缩短资源生命周期,其损失后期将难以估量。如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武源国家风景区里架电梯、开索道、拆建筑又重建等活动反复出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就是显著一例。(2)我国试行的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通常时间为40~50年,时间相对较长,在资本化运作后国有资产严重损耗和流失的威胁。(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无论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景点景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景点景区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民俗和各种文化形态、经济形态、生态资源等有形、无形价值在景点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 怎样在资本运作过后确保景区资本仍稳步增值而不至于过损或流失成了景点景区转让实践和研究的关键。(4)风景名胜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几点建议

从管理和经营的角度来探讨, 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其实就是风景和文物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运作, 其转让主要是指他们它的经营权的变换,而不是所有权的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和分离, 是一个具体的运作方式问题。笔者认为,景点景区原则上是不能经营权整体转让的。但经营权能不能出让,却可以根据景区的等级和性质来具体分析。

第一,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级分类进入市场运作。国家级景点景区或世界级的自然或文化遗产项目绝对是不可以转让,无论只所有权还是经营权。因为他们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国家民族的瑰宝。不能仅看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如泰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但就某些旅游项目:如景区的交通、宾馆、小型有偿服务项目可采取租赁经营方式。景区的门票是景区资源价值的票面体现,是不可以转让的,因为这也是景区建设、保护的最基本的保证金来源。

第二,设置一些景点景区转让的大体框架模式,让各类景区有一定的参照。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现行资本运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四种:国有国营;国有民营;各种所有制和GCV模式(G. C. V模式就是政府( GOV. ) 、旅游资源投资公司(CO. ) 、志愿者(V. ) 三者合一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它是动态变化的,各景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动,但大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即维护国有资产,使景点景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以开发和利用,并稳定增值。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景区和受让企业、法人的权益都能够到相应的保护和保障。

第四,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景点景区旅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就决定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承受着相当的风险,所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如建立风险预警和反应系统,成立常务风险防范或处理机构。加强资源或财产保险的力度,力求面临危机时,尽量降低损失。

作者单位:文红湖南怀化学院

刘韵琴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冯朝华.福建省景区景点转让模式分析[J].东南学术,2005,4:78-79.

篇9

(一)高效转变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

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狭窄,局限于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或者“考研深造”。随着“综合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崇,高校在进行学生学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是顺应新形势的巨大创新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的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项统计数据均指出,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高,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在短期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分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数项相关规定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此时,如果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一般型和专业型课程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旅游管理行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为了顺应行业和培养目标的要去,旅游高校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包括一些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设立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实际,并结合教师的创业经验,或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覆盖式”教学。

(二)设置“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兼顾理论和实践,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小等[3]。通过设置“第二课堂”,能够在实践中校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并且能够为之后的创业累积经验,具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充分利于教学资源,借助校友、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组织高质量讲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创新创业讲竞赛”。校方可以组织“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烹饪大赛”、“导游服务技能赛”等活动,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能力、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竞赛形式来模拟创业实践,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实践基地”

1.“实体+企业”模式校方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或者进入校企进行实践和锻炼,对于有条件者可以允许其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提供“实战演习”的场所,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2.“工学结合”、“勤工助学”模式“工学结合”、“勤工助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充分的挖掘、开辟校内外的创业市场,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选择有管理规范、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或者将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市场化”、“项目化”。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

篇10

1 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张家界以旅游而闻名,是以旅游立市,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张家界作为湖南旅游的龙头、开放窗口、美丽中国的名片盒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拥有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和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和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等“金字”招牌。自从开发旅游业以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2008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在张家界的成功举行,使张家界成为海内外旅行商和各大媒体聚焦的旅游目的地;另外,张家界旅游建市54周年庆典及湖南张家界旅游商品博览会的精彩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张家界市组织专业队伍分赴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厦门等为扩大客源,大力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也不断提高了张家界的市场占有率。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亿;2013年接待游客3440万人次,虽同比下降4.1%,但旅游总收入却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1.7%,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旅游业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游客数量规模大,但因为休闲度假产品不足,留下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数量有限,存在人气旺财气不旺的问题,传统旅游观光特征依然明显。

2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初始条件

2.1 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的禀赋的差别形成区域旅游的特色。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可以从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资源品质的一系列认定中见出: 1982年被批准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 年又被国际地质联合会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目前,张家界以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为核心,以茅岩河、黄龙洞、天门山、普光禅寺等为卫星景区,景区总面积达500km2。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中国少有的大规模、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是发展全国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张家界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而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开发张家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挖掘了旅游潜力,创造了宣传效应,更重要的了丰富了旅游品种,形成了新的旅游社会资源。直升机两次飞跃天门山的惊险表演,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门山,张家界翼装飞行等,通过电视的直观报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发了旅游者的探险心理。这个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话题,已成为附加于天门山自然资源之上的新的社会资源,由此产生的旅游产业效益是可观的。飞行事件是无形的资源,而横跨山峰的观光索道及观光电梯,则是有形的新资源)张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实现了多角度的观览,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殊禀赋与其观赏价值。土家风情园和大庸府城则很好地展现了土家民俗风情。据统计,张家界开发旅游以来,游客人数由 1989年的56.5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5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989年的2491万元到2013年的221亿。张家界旅游经济效益是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人文资源和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的社会资源合力的结果。

2.2 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因素渗透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使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旅游产业转型方式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深远,有可能加速或迟滞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传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162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118万。张家界在开发旅游前区位闭塞,经济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稳定思维习惯,旅游景区的开发,打破了长期的封闭,部分居民抵触心理严重,不愿搬迁下山,影响了景区的开发速度和整体规范)因此,开发初期,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适应了现实情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其后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2.3 产业结构因素

这里研究的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张家界1989年建市之时,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7%,第二产业为 18、7 % ,第三产业为 34.3% ,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2007 年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6.8%, 23.8%, 59.4%。从中可以看出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从建市时的第一产业带动演变为第三产业带动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具有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而且灵活、产业带动型强等特征,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张家界旅游开发是在改革政策实施以后进行的,地方和部门成为旅游产业经济运行中极其活跃的利益主体,在投资!上项目等方面拥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张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为满足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大力引进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产生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其加快转型力度的积极因素。

2.4 制度因素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初期担当了“先驱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国特殊的所有权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归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内部又有多个管理主体。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模式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形成狭隘的利益集团)这是由于在旅游资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不同的角色: 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旅游产业转型的速度和产业效益的增加。

3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策略

3.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建设。①加快张花高速公路建设。②加快建设沅陵—张家界市区—桑植—湖北鹤峰公路(一纵);永顺—桑植—慈利—石门—宜昌和吉首—张家界市区—慈利—常德公路(两横);张家界市区—桑植—龙山—重庆黔江公路和张家界市区—武陵源—江垭—石门公路(两辐射)。③完善张家界公路主枢纽站场布局和站场设施,加快枢纽客运站和旅游客运站的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张家界汽车西站、官黎坪汽车站工程,且住岗组团预留旅游中转客站用地。④重点加开张家界与省内及邻省的中短线旅游列车以及往重要客源地的旅游地的旅游专线。⑤ 加快荷花机场的扩容提质改造,加快航班、航线与国际口岸建设,通过引进航空公司和航空基地、组织旅游包机推进航线建设,以航班补贴拉动航线建设。

3.2 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着力三大主体旅游产品建设。①观光旅游产品。加快以武陵源核心景区(含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加快以天门山为核心的国家旅游精品建设,适度控制同质景区发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中心城区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会展商务旅游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武陵源休闲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以江垭、

万福等温泉为主体的温泉旅游产品提质;充分利用张家界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特色城市文化街区,建设配套高档度假酒店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加快高尔夫项目、文化演艺产品建设,为度假市场创造氛围;加快社会治安、行业秩序等问题的整治,为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大环境;加快部分古村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如通讯、电视、邮电、网络、垃圾处理等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度假公共设施水平。③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建设。扶持会议酒店及相应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航空线路、航班建设,尽快改善张家界的可进入性;加快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使张家界成为区域旅游宣传、推广、展示与信息交通中心,带动展览业的发展;奖励组织大型会议旅游的机构。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旅游观念。在旅行社中应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可选送外向型人才到旅游发达国家培训,或者引进主要客源国的人员到旅游窗口单位工作,重点培训和引进外语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尽量把张家界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张家界旅游教育,或者依靠本地高等教育来培育专业的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管理者的培养以及培育一批复合型的旅游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旅游业人才的队伍,培育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切实做好人才激励工作,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人才机制(造就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地主导作用,努力为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打造一支合格的旅游人才队伍,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张家界的旅游竞争力。

张家界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转型过渡阶段,此阶段旅游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将重新洗牌,旅游景区竞争更加激烈,目的地品牌形象竞争与区域中心地位竞争成为旅游地竞争的关键。为张家界吸引力增加正效应的形象改造、企业及其产品创新推动的产业集群成长、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以及城市功能增强等将成为加快张家界旅游转型过渡的关键动力。目前,张家界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五年计划》,部署了六大升级行动和六大战略保障措施,铺排了32项重大工作和72各重点项目,为张家界旅游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王振宇.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探新[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刘卫国,熊兴耀,龙岳林.张家界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0

篇11

虽然技工类院校注重的是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是没办法实现的。所以技校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注重实际做法。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时,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或是固化,导致没有办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等都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是其中的重难点,因为它们的理论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应用时的灵活性特别强,所以老师不仅应该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讲解,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例如,当有客人来旅行社咨询旅行的各项事宜时,你必须要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游客心的问题,比如费用和安全问题,在不打断打消游客顾虑的同时还要向游客介绍所处企业的相关旅游产品以及企业的正规性和先进性,而且不能让游客感受到强烈的功利心,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这对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否具有比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都是一种检验。首先,应该先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与游客拉近关系来降低他们的戒备心,取得游客的信任,并且保证在旅游中不会发生强迫消费的现象。另外,还要充分尊重游客的感受,当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你,或是获得你的帮助。最重要的自然是与游客所签订的合同,一定要把必要的项目,以及所有答应游客的要求都要写上去,确保旅途的一切事宜都能得到解决,让游客更加放心。这些都是需要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做支撑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工作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场景远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要有效的多,而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办法与时代完全同步,而旅游专业与时代又是同步前进的,若是不注重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毕业之后也很难适应新一代旅游行业的发展。

在解决各种各样的设计场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明显。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学生也应该通过网络或是课外书籍来不断填充,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了解,多学习。

二、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是直接把以往的教学案例讲给学生听,而不考虑这是否适合现代的旅游现状,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把今天所讲的内容消化掉了。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仅存在于小学与中学,也在各大技校中奉行。所以加强合适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而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无趣而且没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教学质量自然也无法提高。

针对现在技校教育水平难以提升,校方应当鼓励老师多从互联网上了解现代旅游行业的现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教育的方向以及更新教学的内容。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中的“合适”不仅仅是指适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指适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实践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学生学习了足够的实践知识时,老师应该领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如对还没有发生但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断,以及解决的可行方案的分析。因为在旅游业中,突发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学生能否正确判断问题的性质以及合适的解决办法对该旅行社或是公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突发状况,或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突发场景,亦或是找现今比较热门的旅游事故或是常发事故,让学生分析该事故的前因后果,本质上是由什么引起的,又应该如何解决。对于学生设计的比较新颖的场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学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预判能力,这些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相比那些只是单纯不断吸纳现有知识的同学,他们的各项能力都会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都会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加强适合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探索不是单纯的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不断的思考,发现探索新内容,这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老师不能点到为止,更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应该通过一个案例带领学生不断深入探索,了解其发生的本质原因,不断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丰厚的“实战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突发类似的问题,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类,分析该事件所属的性质,思考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和最适合的途径。

在旅游行业中要遵从以游客为本的宗旨,很多情况就是由于旅游业的相关人员没有遵守而造成的。所以加强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不仅能够为社会和谐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对自身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也是莫大的帮助。

三、灵活教学策略

现在技校里有很多老师都喜欢生搬硬套,喜欢照本宣科,讲课枯燥乏味,导致班上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的质量水平自然也不高。针对现在技校的学习状态,老师应该灵活教学策略,把不同的案例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听懂,应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而不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技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而不是只求一知半解,否则,毕业之后也无法胜任相对应的工作。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通过PPT、仿真演练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四人一组,让每一个小组自己设计不同的场景,然后,两人扮演游客,两人担任旅行社负责人,或是三人扮演游客,一人扮演导游,来进行“实战演练”,“游客”把自己的疑问以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旅行社的负责人或是导游进行解答,学生必须要带入到角色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旅行社负责人”无法回答或是解决相应的问题或事件,此时,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思考,并且相处解决办法或是应对措施,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可以对相应的答案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们思考,并且根据老师的点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纠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己也不需要多费口舌,只需要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加强和巩固,教学效果也更好,学生的成绩和专业技能也都能得到提高。灵活教学方式也不止这一种,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现有原材料进行最大利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校企合作是一个加强学校与企业连接的有效方式,让学生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有效方式。在Я煅生去企业观摩或是实际操作过程不仅能改善在老师授课时学生的松懈心态,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学习是一个过程,老师不应该只注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相关专业必要的知识和手段,以及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自己愿意主动钻研,灵活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12

1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1.1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更多的了解未来职场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便于他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仅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对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有具体的了解,使学生可以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1.2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基地,为学生实践创设相应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学校准确地认识旅游管理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便于学校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2.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单一化

当前旅游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过多依赖于教材使得教材成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应试教育理念严重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以及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旅游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他的学科和专业转向来的,所以一些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或者学生本来的专业特点来设置的,没有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高上,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轻人文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而且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学没有体现对外语、跨文化学习等内容,因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先进性。

2.3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旅游业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产业,但是旅游专业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传授教材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他们缺乏具体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够,没有发挥外界的协同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缺乏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4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组成来看,许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转行或者兼任的,即使有一些教师是这一专业的,但是他们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具体实践缺乏经验,尤其旅游管理专业中一些科目具有较强的实务性,仅仅靠教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原因,这种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

3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虽然体验式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节奏,严格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掌控课堂的节奏,明确学生的体验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很难一次就能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体验式教学中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避免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思维来评价学生的体验,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评分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将学生的体验过程与反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2创新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而且教材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会过分依赖教材,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完全复制教材,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避免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如可以选择专业的报纸、网站和先进的教材,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置知识框架,并在教学中引进旅游业的相关技术和发(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展趋势,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更好的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于常规。

3.3明确专业定位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校培育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将旅游行业市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校的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当前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可以满足旅游业各种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第二种是将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为子市场,然后再对子市场进行划分,这是一种精通具体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子市场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开发管理、旅游媒介管理等。第三种是在将人才市场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市场作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3.4采用多元化旅游教学考评方式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13-03

根据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是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因此,称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前提必须取得导游资格证。为此,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考试制度,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导游就业的准入制度,意味着我国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学生顶岗实习及将来毕业的初次就业岗位多为导游。因此,在高职学习期间,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一、导游资格考试

(一)广西导游资格考试现状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各省级导游资格考评委员会组织实施。目前,广西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时间大概在每年12月上旬。从2012年起,广西导游资格考试科目为《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广西部分)、《导游汉语言文学》、《导游业务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和《现场导游》,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领域众多,考生的组成主要由各级旅游专业在校生和以参加工作得社会考生,考试平均通过率每年大概在20%~30%之间,这一通过率甚至低于高考。虽说导游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较为宽松――凡是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可报考,但是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上看,对于高职在校生而言,想要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在校生与社会考生对于导游考证优劣对比

目前,广西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考生主要是由在校生与社会考生这两大块所组成,而在校生又以旅游中职生、高职生、本科生为主。那么,对于高职在校生而言,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意味着必须与所有考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由于学习能力、社会阅历的差别,与社会考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劣势差别。

1.优势――复习时间充足,能获得系统化学习及指导。就广西高职旅游专业而言,其课程设置中基本包含导游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基本从其入学第一学期直到第三学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每个学期均安排与考试相关科目与课程。这就意味着从高职生入学到参加考试一年半的时间内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充足且系统化的复习,而社会考生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复习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且时间也较短。

2.劣势――缺乏社会锻炼,考试现场易紧张怯场。对于导游资格考试,不仅笔试要求掌握全面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口试的过程中还要具备一定的现场应变能力,比如导游词的讲解、导游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笔试口试必须同时过关,两者缺一不可。虽然高职考生有较充足时间可以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复习,但是学生生活圈子还是以学校为主,社会阅历较单纯,因此在参加口试面对考官时,无论是导游讲解,还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比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社会考生,明显表现稚嫩,甚至紧张怯场,口试成绩不理想。

通过以上分析及表1,如果把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在笔试上,在校生能以过充足的时间和系统化的指导掌握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在笔试考试上占优势;而社会考生由于本身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成熟,因此会在口试上占优势。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对于导游考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薄弱,考证缺乏信心。按照中国现行考试升学制度,高职学生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于信息量巨大,要求甚高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往往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因为经历过高考的失败,面对导游资格考证所必须掌握的5本教材,出现未上战场先缴械投降的局面。就笔者任教的高职旅游专业而言,基本每届学生在面对导游资格考试时,均会存在报名考试却放弃复习或直接不参加考试的现象,与这些学生交谈得知其原因之一为看到辅导教材后感觉知识量过大,自己无法记住考试辅导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出现破罐破摔,最终放弃考证。原因之二是部分学生觉得庞大的知识量与自己的复习程度成反比,在自己第一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是无法顺利通过的,希望能在下一年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准备,然后再参加资格考试,但由于高职学制三年,按照广西导游考试的时间,第二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间往往是学生定岗实习时间,而这时学生更注重于实习,对于应试更是无暇顾及,因此对于第二次考试仍无太大把握。

2.知识点记忆不清,笔试答题模棱两可。单纯就导游资格证考证而言,这毕竟是一场考试,特别是笔试这一环节,广西实行的是标准化试题,无论是“导游业务”还是“导游基础”,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要求考生对每道考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而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四本涉及笔试的辅导书其知识点全部要求记忆,特别对于“导游基础”内容,涉及景观、客源国、风物特产等,非常琐碎,学生常常限于被动学习当中,机械式的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下降,记忆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参加导游资格考试,面对笔试考题,便会出现是是而非的感觉,答题命中率并不太高。

3.应变能力缺乏,口试怯场。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最紧张的部分莫过于口试环节。广西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环节即要求讲解导游词,且所讲导游词还必须从20多篇导游词中随机抽取,之后现场回答考官提问等环节,目的是希望通过口试,不仅测试出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希望能了解考生是否具备作为一名导游员的素质。虽说无论是导游词讲解还是现场回答问题在导游考试辅导教材里面都有范围,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其整个学习历程中,所面对的考试多为试卷的形式,像导游考试这样直接面对考官的形式基本没有经历。因此在口试现场,学生面对考官,顿时脑袋一片空白,导游词讲解不出或讲解卡壳,回答问题答非所问的情况大有人在,甚至当有考官问题超出自己所掌握的范围时,立马无所适从,这样一来,往往无法顺利通过口试。

二、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资格证通过率的对策

(一)专业导学,让学生建立对专业学习信心

专业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就职方向等,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其“人才培养方案”,初次就业岗位为“国内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地陪、全陪等导游人员”,要求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那么,在专业导学的过程中,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专业介绍。例如,在进行专业导学时,在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的同时,还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行业介绍或是让已获得导游证从事导游工作的老生与专业新生座谈交流。特别是针对这块内容时,因为行业专家毕竟是该行业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该行业的优秀人才,对于初次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与行业优秀人才的接触更易建立对该行业的信心,也会更直接地了解导游资格证对于行业的意义,明白考取导游资格证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开始时就具有一定要通过导游资格考证的主观意识。 而在专业导学时与从事导游工作的老生座谈交流,可以让专业新生了解到导游资格证得考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往届同学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从而对考证树立信心。

(二)建立并完善导游资格证考证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化学习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证考试,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与导游资格证考证科目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建立及完善也尤为重要。根据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时间、形式、科目以及内容的要求,确保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可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导游考证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复习网站,让学生实时复习

由于导游资格考证所对应的考试科目多达5个,开设的课程至少5门,且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参加考试前的几个学期分别进行,例如,导游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该课程学习完后,学生要到第三学期才再次复习并参加考试,中间间隔一个学期的时间,这样学生很容易把之前学习内容忘记,教学达不到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导游考证复习网站,建立习题库,让学生每学习完一块内容可以利用网站进行自我测评,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每年导考情况及时更新网站信息,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导考信息,实时复习,为导游做足准备。

(四)加强专业实践学习,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应变能力

针对在校生口试现场应变能力较弱的问题,除在备考时加强复习外,平时的锻炼也必不可少。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导游人员,性格要外向,活泼开朗,善于与人打交道,导游更应能言善辩,口齿清楚,心里素质好,能驾驭复杂的局面。口试的目的之一则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而作为在校生,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在口试现场表现会较为稚嫩,不如社会考生老练。因此,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是当加强实践学习,多让学生参与练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例如在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讲授的同时,可以深入当地景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景区内为游客义务进行导游讲解,这样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五)推行“1.5+0.5+0.5+0.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专注于导考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三年)要求学生实习时间至少一年,按照惯例,一年的实习时间基本安排在第三学年。而按照广西导游资格考试时间(每年的12月份),学生第一次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第一学期学生刚入学,专业学习不到位),然后第二次导游考试时间在第五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企业实习阶段)。这样一来意味着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在校内学习阶段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第二次考试只能在实习阶段进行,很多学生因为此时更专注与企业实习工作而忽略此次考试,因此,推行“1.5+0.5+0.5+0.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第一轮导游考试,再用半年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再安排半年时间让学生学习专业课,并参加第二轮导游考试;最后安排学生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样便可让学生有两次在校内学习阶段参加导考,能更专注于学习,从而提高该专业导考通过率。

综上所述,虽然每年导游资格证考证平均通过率并不算太高,但是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而言,只要正确认识导游资格证对于行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按照要求细心复习,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连友农.广西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文华,张必含,龚漪,张玫.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导游资格考试要求相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3]雷可为,刘晓莉.导游证考证课教学方法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