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的基本要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的基本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的基本要素

篇1

1.优化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活动的空间组织、场地器材设施、课堂气氛等因素。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将愈来愈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器材场景的布置、氛围的营造,不仅要有利于教学,还要更接近生活、展现生活,使学生获得体验,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那么,体育课堂就将成为学生情绪开放的场所、智力发展的场所、愉快生活的场所。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想象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和快乐地生活。

2.身心快乐

快乐就是感到幸福或感到满足,与之相伴的是身心愉快、满足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快乐的学校体育是使学生在参与运动、增强体质、发展身心的同时,获得快乐的享受,形成积极参与又乐在其中的氛围,体现一种主动性和快乐性的协调发展,使运动真正成为学校体育追求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喜欢、喜爱和体验快乐的热情来上体育课的,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快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才喜欢你,才喜欢上你的课,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课中教师新颖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大增,出色的体育教学,可展示体育运动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教师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感受体育、表现体育、学习体育,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4.评价的作用

体育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评价。科学、恰当、及时的评价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当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如出现课堂纪律松懈、学习不认真等,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评价纠正,规范学习行为;当学生练习受到挫折时,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动作而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完成动作较好时,如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动作较好,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要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在获得成绩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当学生骄傲自满时,如当学生连续取得较好成绩骄傲自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剖析评价,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如某学生动作做得规范,或练习中具有独创性,教师应从技术上给予肯定的评价,或是提出来为其他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对身体素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激励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5.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情感、行为、个性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认识、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核心问题。虽然终身体育要求自动、自发参与,随意性较大。但学校体育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实施的教育教学过程。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在学校体育课中应注重培养自我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即:掌握体育保健基础知识与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自我设计、检查、评价体育锻炼活动能力、培养自我组织管理集体运动能力和培养自我有效的创造体育锻炼环境和应用体育锻炼条件能力。同时在学校及社会体育活动中要善于了解自我,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学习、锻炼,只有通过这种反复实践的方法,才能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真正实现快乐体育。

二、实施“快乐体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快乐”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是课中的“放羊”,而是在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良好的组织下获得的运动体验中的快乐。

篇2

 

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要素

 

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是其基本要素。

 

1.监控者是指高校中实施教育质量监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监管层次分校、院、系三级,监管主体主要由校教务处、各院负责人以及各系负责人组成。校级监管者主要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以教务处为代表的主管教育教学的机构,校级监管在高校教育质量监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务处是监管高校教育质量最直接的机构,负责全方位安排和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校级监管是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主要职责是制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调控活动的运行过程,开展教育质量调研,进行教育质量测评,进而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监管制度。院级监管者主要是以院长为代表的学院领导以及以教务办为代表的二级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依照校教务处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相关活动、监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适时解决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系监管者是系、实验室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对所属课程进行改革和管理,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反馈和总结课程或项目的成果,是高校切实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单位。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管理者,与高校教育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2.被监控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受控者,包括人和物。教师、学生以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是人这一方面的受控者,教学中使用的建筑模型、仪器、资料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受控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人和物的因素需要相辅相成,协同发挥作用。监控者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控者进行严谨管理、合理安排,受控的各因素才能紧密结合,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3.监控活动是指在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监控者对被监控者的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监控活动主要由教育基本建设、教育运行状况以及教育管理状况组成。教育基本建设包括高校学科课程安排、教材采用状况、学风建设等;教育运行状况是指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对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及反馈等;教育管理状况是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的职责、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监控活动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直接作用形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4.监控目标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要达成的目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监控目标为指向,教育质量的高低以监控目标为标准。监控目标往往是高校的理想化追求,这个目标引导着高校的持续发展,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四大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协同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决定着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二、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重点

 

从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环节、标准制定环节以及管理环节来重点探讨教育质量监控,为打破高校监管教育质量的瓶颈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协调教育质量监控各方的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组织协调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其产生协同作用,可以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监控者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被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配合者,被监控者应与监控者经常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监控者和被监控者才能够基于同样的监控目标,完成相应的监控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宏观上协调好教育质量监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条理分明,责任清晰,不仅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工作的推进,而且有助于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运行。

 

2.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不仅有利于监控者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也有利于被监控者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虽然各高校已意识到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大都含混模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巨大隐含性的动态活动,这给教育质量监控带来了极大阻碍。其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缺少纲领性文件的保障,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也为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尤其要建立具体的条目文件。

 

教育质量文件体系包括不同层次的标准文件。首先,应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的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理论性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起始阶段就确定总的纲领性文件,有利于指引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较为准确地预计教学成果。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来确定开课计划,指导后期的课程设置,指导教师安排课程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纲领性文件,可以确定不同专业的实验安排和实习计划,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具有推动性意义。其次,应制定与教育质量监控方案相对应的措施性文件,对教学环节中的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以及检验考核等做出相关规定,对监控工作的开展制订具体方案,方便监控者采取应对措施。最后,针对记录方式、经验总结制定文件,这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对各环节具体情况的记录方式、各方的工作经验总结等都要有相关规定,以确保教育工作各环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教育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给教育质量的监控带来巨大的阻碍,因而,制定条理化、明确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必不可少。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就是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目标和相关规定纳入文件,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标准可循,有规定可依。

 

3.切实落实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对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有助于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在构建框架的基础上,严明及高效的管理和监控是重中之重,即对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给予制度层面的保障。学校教育管理、教师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三大主要环节,这三大环节的管理、监控制度化,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检查制度,对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抽查,对活动的开展状况、课堂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总结汇报,这将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审核新进教师的制度,以确保新进教师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是教师课程教学监管制度化。对于日常教学的监管,教务部门应例行开展教学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在每周的教学例会上,集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另外,在教学督导制度中,应由学校教务部门相关人员、优秀教授、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能力检测,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督导,这将帮助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学生学习质量监管制度化。制定跟踪调查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就业情况的制度,即教务部门通过应届生就业率以及对应届生工作初期的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方法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另外,教务部门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些都是监管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主要应从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大子系统展开。

 

1.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而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是构建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环节。

 

首先,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主管教育监控的人员要注意收集信息,如学校教务部门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对教师日常教学的检查记录,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报告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实行分类管理。教务管理系统现已成为高校教务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力,它记录着所有教工及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大量的有效信息使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有据可循,使教育活动的监控更加透明化。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教务管理系统,更好地利用它的优势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其次,教育质量信息的整理。高校院系众多,教育信息繁杂,所以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信息的整理主要分为信息归类整理和信息价值整理。分类整理是将相关联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有助于教育质量信息的有效反馈,有利于教务人员对教育质量信息的整体把握。价值整理是对收集的信息按价值高低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保留能够真实反映教育质量的有效信息。

 

最后,教育质量信息的分析和总结反馈。教务人员对已归类整理的教育质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并讨论整改方案,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案,不断总结,不断改革,从而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2.构建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就是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需要有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对众多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实验实践、学生学习、教职工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而教师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心。

 

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校、院督导、教师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之外,还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学生评价,如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座谈会、问卷等不同形式开展调查。除了关注评价主体,还要关注评价方式,学校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如每季度召开教工大会,对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进行表彰,大力鼓励其他教师以其为榜样,对其进行学习;另外,系列教研活动及赛课活动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而且还能有力推动课程改革。

 

篇3

主持人:《创意世界》杂志执行主编管文明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议题是“探讨创新孵化器平台构建的要素与机制”。我们在接触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发现融资难依然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希望搭建一个金融、中间机构和中小企业间的融资的对接平台。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创新孵化平台需要哪些要素,如何做到投资机构和企业的顺畅对接,什么样的运营机构才能有效觉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精准把握和充分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需求?这是本期“创新大家谈”邀请各方前来探讨的话题。

浦发银行北京分公司 王晓健:实际上偏早期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轻资产企业一直是授信的难点。银行贷款的企业一般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有产品,第二是有市场,第三是有利润,第四是有资产,第五是有品牌,第六是有前景,第七是有技术或者叫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第八是有信用,最后是有来源。一般有以上条件的容易获得信贷,而条件不好的就不容易获得信用贷款。所以针对早期的中小微企业,浦发银行开发了创新产品“五宝一厂”,即银元宝、银链宝、银通宝、微小宝、投贷宝、信贷工厂5种模式。如果企业在早期,我们建议还是走一段“流水”,让银行对企业有一定了解,这样企业更容易获得信用贷款。

另外,人们对企业融资有一定的误区,我们的企业一般是在缺钱情况下去做融资,实际上这个时间段去拿贷款是对企业不利的。应该是在企业做好资金安排、资质相对不错的情况下去申请贷款,才是合理的。

北京国华文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罗勤:可以说国华担保扮演的角色是文创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的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因为我们的定位是做首都文创企业担保的第一品牌,所以我们把侧重点放是在文创企业上。文创领域细分为九大类,但每一类的特点和产业链条都有不同,而且产业化程度和市场认可度都有很大差异。银行融资要具备的“九个有”,这也是我们核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一刀切,而要找出各自的特点。我们针对细分行业,做了电视剧行业的“聚宝通”的产品,演出行业“演出通”的产品,设计领域“设计通”的产品等等。我们每做一个产品,都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比如我们做的“设计通”,因为设计行业传统上称是买图纸的,他们很难从银行拿到信用贷款。但我们认为这类企业一般比较稳定,为了设计的产品更好的落地,我们会贷给它资金。它可以拿这笔资金自己去找加工,然后按它的要求来做。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司徒晓南:我们很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和多家银行商讨了一些我们专属的创新融资产品。我所谈的创新,是对于能够贷款条件的创新。比如说,我们服务中心和浦发银行共同设立的金融产品有三条标准,都很直观。第一是这个企业接受过股权投资,我们会按照股权投资总额60%,上限500万元匹配信誉贷款。第二这个企业是每年度的中关村“瞪羚展翼计划”成员,可以匹配上限500万元信誉贷款。第三是企业接受过各级政府财政奖励、补贴的,可以匹配上限为300万元的信用贷款。

东城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除了设立这些标准以外,也在引导着企业如何借到钱。就像浦发银行的同志所说的,企业在缺钱的时候去借钱,是不对的。如果企业在年度现金收入正常的情况下,就可以尝试着去贷款。第二是企业的账户可以在你所贷款的银行开一下,走一走流水,让银行了解你。去银行贷款有很多路子、很多技巧,企业可以到我们的服务中心资讯一下,会解决很多难点。

了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璧碹:首先,了望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模式。我们的团队12年来一直专注于服务金融行业,也就是在这一领域中没有比了望做得更专业的,这是我们的优势。第二,我们从传统营销模式晋升到数字营销模式,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虽然银行对我们的信誉各方面非常看好,但是为了企业更大的发展,了望在融资上并不成功。正像国华文创罗女士所说:像纯粹服务类机构,实际上是缺少一个能让创投机构一眼能看到的亮点。什么样的模式是不能替代的,是创投机构更感兴趣的。所以我们目前正在做出调整。非常感谢国华文创罗女士的建议,感谢这个论坛给了我们与创投机构沟通了解的机会。

篇4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体质健康标准》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有效动机

众所周知,《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7-18岁男女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与2000年相比,身材在增高,体重和胸围在增大;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但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与此同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了多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学生部分体能指标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己经成为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忽视。为了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提高学生体质,“阳光体育运动”举措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学生体质下降是阳光体育运动举措出台的有效动机。

二、《体质健康标准》是衡量“阳光体育体育运动”开展关键指标

任何事物的发展涉及到多种要素,而在诸多关系要素中,必然存在与其它要素相关、能够协调并运转诸要素、并为大众认可的要素,这就是基本要素。弄懂事物的基本要素,才能使其与其他关系要素形成良性的共生互动的动态的生成性关系,从而在和谐的关系状态中实现整个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从《体质健康标准》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文件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施范围、主体对象和主体行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实施范围的相似性,都界定在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其次,主体对象的包容性,都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再次,主体行为的兼容性,都要求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总的来说,紧紧把握两者基本要素的相似性,也必然有可能使两者形成良性的共生互动的动态的生成性关系,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存在与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功与否。要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衡量,而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目前均以《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衡量的关键指标。

三、“阳光体育运动”是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最佳方案

2006年12月23日,随着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体学生的一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拉开了序幕。为了加强对此项活动的指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开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号召亿万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进行的一项举措。“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达到设想目标必然涉及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体育课外体育的创新,家庭以及社会体育的配套等等,比如趣味体育进课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社区健身俱乐部的设置以及新型体育项目的改进等。改革、创新、配套的目的均是为实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号召亿万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破了以前“三段式”的教学程序,给教师教学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将体育舞蹈、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新型体育项目带入了课内外,师生在教与学上多次产生共鸣,达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目的,同时健身效果也应是不同反响的。另外,课外体育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最大空间,好课外体育的施行对学生健康的教育与健身教育的塑造的效果比课外体育更加广阔,仅以每周2-3节的体育课是达不到目的的。故应号召亿万青少年走出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运动”关注的是酿造一个积极锻炼、全体参与、快乐运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对运动与健康因果律的自我觉醒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首要任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针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实现健康追求而制订的人体参数指标。从《体质健康标准》和阳光体育运动两项举措出台至开展所涉及的因素来看,两者不仅具有相同的实施背景,许多因素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何志文,杨大宁.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

篇6

现代意义上的运动休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之后迅速引起了其他发达国家诸多学者的关注。虽然许多学者将很多精力放在了运动休闲的概念研究和辨析上,辨识的焦点是‘sport’,‘leisure’,‘game’,‘play’,‘recreation’,‘leisure sport’,‘recreation sport’和‘sport and leisure’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在运动休闲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上最后还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国内学者对运动休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对运动休闲概念的表述和阐释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领域,表述也比较多样。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大众体育实现了由“工具”到“玩具”的本质转变,成为人们享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或手段,“大众体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运动休闲”阶段。本文对“运动休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以利于对运动休闲的认识和理解。

1运动休闲的相关概念

运动休闲是大众休闲时代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日益融合的结果。从70年代中期至今,人们对运动休闲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在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从文献分析可见,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有最初的“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1]、泛化的“休闲运动”(ex-“leisure sport")[2-4]、“娱乐运动”(recreation sport)[5]、群众体育(public sport)[6]和“运动与休闲”(sport and leisure)[7-8],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的关联,也存在区别。

1.1运动休闲相关概念关系图

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运动休闲相关概念关系图

由图1可见,运动与休闲两个领域共同构成了“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休闲运动”的泛化(ex-“leisure sport")、“娱乐运动”(recreation sport)、“群众体育”(public sport)的领域和空间。其中,泛化的“休闲运动”领域与空间又涵盖了“休闲运动”、“娱乐运动”和“群众体育”范畴与内容。

1.2不同概念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运动休闲的相关概念研究,从最初的狭义的“leisure sport”,到含义更广的“recreation sport”,再到泛化了的“ex-leisure sport”,再到如今的“sport and leisure”,不同概念的研究视角在不断转换,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其关系如表1所示。

1.3“娱乐运动”、泛化的“休闲运动”概念与体育概念的区别“娱乐运动”、泛化的“休闲运动”与“群众体育”、“竞技/学校/军事体育”概念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存在较大的区别[9-11],如表2所示。

2运动休闲的定义及其概念阐释与理解

2.1“运动休闲” (leisure through sport/ sport leisure)定义的提出如果从现代社会的层面来思考人们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获取身心愉悦和健康的行为,而不是从狭义角度考虑这些行为与传统体育、竞技/学校/军事体育之间的关系,那么,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获取身心愉悦和健康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休闲行为,这种休闲行为具有区别于其它休闲活动的特征,即它们都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休闲活动,其运动性非常鲜明。因此,本文认为休闲时代的“运动休闲”可以定义为“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主选择参与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活动”,英文表述为leisure through sport或 sport leisure.

2.2“运动休闲”概念的具体阐释与理解

2.2.1休闲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休闲属性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运动休闲是某种身体活动的休闲性的运动。身体活动仅仅是运动休闲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其内核所在;运动本身也不是运动休闲的本质,运动休闲的本质是人们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并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通过身体运动这种表现形式,追求个人享受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不仅可以带来身体上的舒适和自由,也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愉悦精神,给参与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足。因此,愉悦身心是运动休闲的核心要素,身体活动是运动休闲的基础性要素。或者说,休闲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而体育运动或身体活动是其次要属性或形式属性。

2.2.2运动休闲的基本要素构成运动休闲的基本要素包括:

2.2.2.1大众参与运动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休闲时代之后的产物,存在于休闲广泛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离不开最广大人群的广泛参与。

2.2.2.2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运动休闲的最基本要素,是人们实现各种休闲目的的手段或媒介,是规定这种运动性的休闲行为不同于其它静态式休闲行为的要素。无论是放松精神、愉悦心情,还是强健身体、健美体型,运动休闲最终都是通过各种身体运动的形式来实现。身体运动一方面可以带来外在的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也带来内在的心灵的慰藉。

2.2.2.3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唯一可以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人们进行运动休闲的必要条件之一。

2.2.2.4愉悦身心愉悦身心是人们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运动休闲区别于竞技/学校/军事体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其根本属性休闲属性的固有含义。通过各种娱乐性、趣味性的身体运动,运动休闲为人们带来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效果,使人们获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达到休闲的目的。

2.2.2.5自主选择参与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是运动休闲的关键,同时也是所有休闲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决定运动休闲的休闲属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运动休闲有别于竞技/学校/军事体育的重要方面。严肃体育很少考虑参与者的意愿,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都有较为系统的制度安排,有较强的强制性和制度性。运动休闲则特别强调参与者的自愿性、自主性,人们有权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项目、活动时间和地点。

2.2.3运动休闲外延的分析

2.2.3.1内涵要素对外延约束力的分析在运动休闲的几个基本要素中,“余暇时间”和“自主选择”具有非此即彼的特点,是余暇时间就不是工作时间和必要生理需求时间等非余暇时间,是自主参与就不是强制参与,不存在介于余暇时间和非余暇时间、自主参与和强制参与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大众性”则是运动休闲的应有之义,因此,它们都属于运动休闲的刚性要素。也就是说,它们对外延的约束力也是刚性的,运动休闲外延的大小并不会因这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相反,“愉悦身心”和“身体运动”两个要素却是两个并不容易准确确定的要素。就“愉悦身心”而言,是愉悦身体为主还是愉悦心灵为主、是非常愉悦还是一般的愉悦,对于阐释运动休闲的外延至关重要。而“身体运动”方面,是高强度的运动还是低强度的运动,也直接影响着运动休闲外延的大小。

由此可见,要合理把握和分析运动休闲的外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愉悦身心”和“身体运动”两个维度。因此,本文以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为主要尺度来分析运动休闲的外延(图2)。

2.2.3.2运动休闲活动及其基本类型建立在大众性、余暇时间和自主选择三个要素成立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动休闲活动在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差异性,基本上可以将图2虚线右上方的活动看作是运动休闲活动。当然,运动休闲的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根据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特征,可以将运动休闲活动分为四类:

核心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较大、娱乐性强的运动休闲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曲棍球、冰球、手球、水球、垒棒球等强体力趣味球类运动;游泳、划船、划艇、帆船、帆板、潜水、冲浪等水上、水中运动;滑翔、跳伞、溜冰、登山、攀岩、打猎等各种探险刺激性活动,等等。核心运动休闲活动是运动休闲的最重要部分。

保健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高但娱乐性较差的运动休闲项目,如:健美肌肉练习、体操、健身操、跑步、健身运动等。

图2运动休闲“运动强度娱乐性”维度分类示意图

趣味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不高但娱乐性较强的运动休闲项目,如:观光旅游、放风筝、高尔夫球、垂钓、台球等。

惯常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低,娱乐性也不强的运动休闲项目,如:散步、气功、太极剑等。

2.3运动休闲(sport leisure)、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与群众体育(public sport)的辨析(表3)。

2.4群众体育与运动休闲的区别

2.4.1分类领域不同群众体育属于体育领域内的分类,它与竞技体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休闲属于休闲领域内的分类,它与静态休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4.2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参与的身体锻炼活动”,群众体育研究的是“身体锻炼活动”层面,而运动休闲研究的是“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参与身体锻炼活动”这样一种行为的行为本质层面,也即休闲行为。简单的说,群众体育研究的是“形式”(身体锻炼活动),而运动休闲研究的是“本质”(休闲行为)。

2.4.3涵盖内容不同运动休闲与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叠性,但也存在差别。单从体育领域内进行分析的话(图3),如果A表示竞技体育,C表示学校和武装力量余暇时间参与的体育,D表示学校和武装力量强制性参与的体育的话,那么B就是狭义的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而广义的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应当是B+C+D部分,属于运动休闲活动的部分则是B+C部分[12-20]。

图3运动休闲与群众体育涵盖内容示意图(体育领域内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姜耘.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3,05.

[2] 崔凤华,李桂芝.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J].石油教育,2002(5).

[3] 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 彭.论休闲运动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7).

[6] 卢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7] 詹德基.台湾地区推展休闲运动之回顾[R].2002年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报告会,2002.

[8] 郑光庆.休闲运动与体育教学的结合[J].国民体育季刊,1987(9).

[9] 王晓莹,陈国强,高春燕,等.国外体育休闲俱乐部管理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9-11.

[10]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11] 于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

[12] 席玉宝.从体育运动的演变及休闲特征论体育休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13.

[13] 朱寒笑,苗大培.论运动休闲的哲学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2):153-155.

[14] 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2):1645-1647.

[15] 王丽岩.休闲体育:人性的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04-206.

[16] A J Veal. 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 (Second Edition). CABI. Publishing,2002.

[17] Chon-bum Seo. Leisure Industry in the 2000s..Ki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7.

篇7

0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健身、健心,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心理特质等等,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为内容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校园体育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的封闭性,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

1体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从高校体育文化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入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体育文化系统内部的求新求全机制,如体育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和人们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总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体育的竞争意识最为突出。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宗旨。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场上的竞技,体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体系,当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思维科学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是同系的,如体育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就涉及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要使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指向,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通过规则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趋于理性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和特征所在,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建设有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2.2加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提高学校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4组织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是不无裨益的。同时,在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的基础上进行体育知识竞赛,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5运用现代媒体宣传

通过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但当前对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并未做到系统化,体现在政策力度不够,推广模式不明确等方面。本文提出武术系统观。武术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武术要素按一定结构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武术系统的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方法,构建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的逻辑图,界定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研究的领域,即从几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分别或全面地研究。这几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者,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内容,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对象,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方式,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程度,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功能及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原则。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是指通过系统分析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基本结构、基本过程,进而科学地描述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主要成分,推广过程的主要环节及这些成分、环节和有关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较为明确地界定了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研究的领域,即从几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分别或全面地研究,为武术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1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者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者包括官方武术推广者和民间武术推广者。官方武术推广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和扶持的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活动,民间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是指散布于广大民间、自发形成的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活动。这种分类是按照组织者不同划分的。其推广内容可以相同,如官方推广的竞技武术也是民间武术推广的主要内容。

2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内容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内容,包括技术推广和文化推广。按照分类方法,全民健身武术推广以技术为标准分为技术推广和非技术推广,非技术推广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武德推广、全民健身武术美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技击理论推广、全民健身武术谚语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影视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文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医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哲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史事推广等等,这些非技术内容又都属于文化范畴,所以,把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分为技术推广和文化推广。

3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对象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对象即全民健身武术学习者,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过程对推广对象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首先体现在武德培养上,在全民健身武术中,武德的推广自始而终,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者,都懂得以礼为先,尊师重道。其次,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意志力的磨练、自信心的培养本身也是一种武德修炼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过程的教育功能,它是全民健身武术技术和全民健身武术文化的知识教育过程。

4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方式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方式包括人际推广、组织推广、大众推广、网络推广。人际推广包括师徒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学互教等。组织推广是指以协会、社团的形式推广全民健身武术。组织推广具有团体性,在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时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如木兰拳协会推广木兰拳。组织推广在推广单项拳种流派时优于民间许多拳种仍然延承的师徒传承模式。大众推广指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网络推广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全民健身武术推广。

5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程度

层次推广是从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内容的多少,以及推广对象的接受程度来分类的。分为浅层次、中层次、深层次推广。比如,2002年创编的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又称拳操),就属于浅层次推广。因为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所包含的全民健身武术性质的内容少,即使练得很熟练,也掌握不了全民健身武术的精髓。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只是为了扩大了全民健身武术的社会认知面,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属于深层次推广。

6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

对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的深层次分析,更能把握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的全面性。从呈现的方式来看,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功能可以分为显和隐。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看,又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全民健身武术推广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技术与全民健身武术文化代代相传,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新的拳种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拳种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增值。

7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原则

7.1诚信推广。“诚信者,天下之结(意:关键)也”。诚信是推广的关键,是推广的致效因素。对于官方推广者和民间推广者来讲,诚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官方推广者作为全民健身武术主管部门,在竞赛中要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尺度,提高人们的信任度。民间武术推广者要遵守诚信原则,保障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

7.2针对推广。针对不同的推广目的、推广人群等都是针对性原则的体现。比如,初级简化套路针对少年儿童、木兰项目针对中年女性、太极拳面向老年人等等。针对性推广既是原则也是策略。木兰拳推广时针对中老年妇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太极拳推广针对人们的健身需要进行研究、宣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武术高段位针对德高望重、对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群而设。

1.7.3分层推广。分层推广属于认识范畴的理论,在现实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全民健身武术向普通学校推广时定位于浅层推广,因为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传授难度大的技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学校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定位于浅层推广,组织编写教材就容易把握深度。中国武术段位制分初、中、高段位,就是遵循了分层推广原则。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在初创阶段遭到许多人反对,但如果认识到这属于浅层次推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篇9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习惯于追求其精确性或清晰性。但人脑作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对自然现象的反映往往都是模糊的,模糊集合是对这些模糊现象或模糊概念的刻画。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型,根据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定,使大学生体育成绩标准的等级评定更加合理化.

1.模糊评判的基本要素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解决综合评判问题,要求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即评判客体在概念上具有模糊性,评判主体的思维方法上具有多样性,评判结果在表达上具有口语话的特征。这三点并称为模糊评判的3个基本要素。

2.综合评判方法

综合评判就是对受到多个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的评价,这是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难免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将使结果尽量客观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在此仅使用一级模型。

二、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建立评判对象因素集U={u1,u2,…,un}

根据大学生特点,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等文章,对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设立“体能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情感表现”6项指标,分别用u1,u2,……u6表示,并由此组成了大学生体育成绩标准因素集合。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重大。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与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又是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并形成了鲜明职业化教育特色。然而置身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鲜明“职业化”特点。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体力三方面。目前严重偏重于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的教育,使“体力”因素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板。提升“体力”显得更为重要了,将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1 立足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推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手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就业专业对口率很高,培养学生时目标很清晰,针对性更强。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为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上面提到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体力”要素的提升,离不开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的科学规训。“体力”要素对劳动者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体力”因素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这里的“体力”主要是包含三方面:一是劳动者维持身体基本健康的能力;二是行业特需身体素质;三是防治职业病的能力,这三方面都同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针对体力因素的三方面,我们可以探索对应性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如走、跑、跳、投等日常必须的能力,这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顺利完成工作的程度、保持健康的能力等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相对较累,在当今网络游戏等诸多诱惑下,让学生自觉锻炼也不容易。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学生将会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锻炼技能,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提高就业方向特需的身体素质和防治职业病方面作用不明显。如网球运动对于提高奔跑、灵敏、肺活量、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效果很好,但同时也很容易引起肘膝关节的损伤,对于常见的颈椎、腰椎等职业病也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又要照顾未来就业方向特需身体素质,显然兼顾两者比较困难。其次,针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提高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的能力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是延用了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模式,其中存在诸多原有的或新出现的不足之处。总之,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院校应该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体力”因素,引导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能力。

2 突显职业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创编教材

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预防与治疗职业病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集体体育项目与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体育锻炼还能使人的身体机能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训练方法、不同的锻炼强度有着不同的锻炼效果。高职院校只有依靠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身体规训,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的“体力”要素。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教学的选择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与职业能力,降低职业病的发病机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专业的性质调整的教学内容。这需要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的职业分析和专业论证,了解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特点。科学的教材将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获得认可的适合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出现。这需要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组织有实力的院校联合起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研究,才能创编出适合推广的科学合理的教材。从而为广大职业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经验。要精选或创编一些简单易学、针对性强的活动形式。

3 改革师资培训机制,教学评价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通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相关的培训机制不健全,也不被重视。教师也需要终身学习,可持续地提高教育者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与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成正比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相关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对口专业特需身体素质与防治职业病的能力评价指标双重缺失,导致了诱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漠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得不到发挥。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教育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用人企业处于 “不在场”尴尬境地,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分析行业的需求,完善与重新整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体系调整,二是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体系的调整。如果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要两者并举才能收效。

4 落实终身体育,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度的阶段,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终身体育质量。职业院校一般都与众多企业有着紧密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劳动身体教育方面合作的实现。这一方面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减轻医疗负担。

以往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往往处于“不在场”尴尬境地,他们的权力通常被悬置起来。企业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应该有企业参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劳动者的体育教育,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基础性身体素质练习层面。教育目标中还没有专门提高职业能力和预防职业病的方面,更没有的实质性教学内容支撑。目前在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与科研团队深入企业准确把握专业特需员工身体素质与职业病的详细情况,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体育培训,增强员工身体素质,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密切校企关系;二是在学生到企业实训期间,通过鲜活的实践生活,让学生了解防治职业病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同时向老员工请教职业病防治的体会与心得,拓展健康教育资源。三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

5 结语

根据短板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人力资源的“体力”要素作为一直被高职教育忽视的短板,它的“长短”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密切关系。职业教育语境中边缘化体育教育,就是边缘化受教育者本身,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高职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不应偏废。发展要以人为本,提高高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体力因素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预治职业病的能力。劳动者自身的体力因素对其工作效率与工作年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体力要素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梁仕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强高职实用性体育训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

[2]周威.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1998,(7).

[4]连振华.创新体育教学,服务职业教育[J].南方论刊,2008(1).

[5]郭建荣,刘美杰.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体育[J].教育与职业,2005(14).

篇11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学是将老师、学生、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体育教学要素结合起来,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这些要素,系统的将这些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始终贯穿系统性的原则,这样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每个体育要素的特点,分析出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要素进行组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很多问题,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二)趣味性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整个课堂充满趣味,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有学生的动机、兴趣以及内在情感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要仔细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对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尽量使枯燥的内容增加趣味性。(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身体活动,所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运动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力负荷,这样既到达了学生的锻炼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安全。(四)可操作性原则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将教学的理论变成教学实践,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设计完的方案无法实施,或者太过于抽象,这无法进行教学实践,那么教学设计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带来的影响,保证设计完成的方案可进行实际操作。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一个好的体育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身心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然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第三,要设计好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第四,做好评价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价可以修正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体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D].上海体育学院,2008.

[2]郝之.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途径探究

篇12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 .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

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 2. 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 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见表1.

2. 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 2. 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 2. 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 2. 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选项过程如图1所示。

2. 2. 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 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 3. 1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与学分分配详见表2.

2.3.2评价的形式

2. 3. 2. 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

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

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

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2. 3. 2. 4运动技能技评

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3小结

篇13

1学校体育的环境观

1.1 学校体育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环境,是指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主体享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除学校以外的则称为体育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我国的大文化系统。社会体育、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环境,它以社会的意识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正是如此,社会上每一次体育热、任何一次国际大赛、每一块金牌的争夺,没有一次不在校园中掀起波澜。同时,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德育、学习等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培养全面发人才的基本内容。因此,体育环境的建设要服从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由于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因而学校体育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特定的体育创造方式和记录成果的手段,有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有自己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央学校体育环境中,活动于其中的主体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权,正是学校体育环境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依据。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也与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人类社会学会主席、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克莱德·克鲁克(Clyud.KlucKhohn)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型文化因素和隐型文化因素混成的,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校园环境本身既能吸引学生,也能使学生疏远”。“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使学生从学校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难于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正是隐型文化因素对人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要注意体育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环境和熏染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陶冶和熏染,将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感受。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素养、文化程度、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观念等。而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个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促进大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诉,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环境是置身于大文化系统之中,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体现了显型文化要素和隐型文化要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1.2 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

从学校体育环境来,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信息的三大要素,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等三大功能。

1.2.1物质要素——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物质要素,是指学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体育的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养成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黙化和身体力行地参与,养成教育者所提倡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它融合了显型和隐型文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产生体育直接动机的必要条件。

1.2.2 制度要素——环境赖于运行的载体,具有强化约束功能。环境的强化约束功能,即通过具有强硬的体载、条例、制度、常规、准则等,表明学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体育课、课外锻炼、竞赛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说《条例》仅是总体要求,那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提出了开展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课外锻炼、早操等,并要作严格的考勤,并纳入学籍管理。另外,课堂常规、运动场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出勤率,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