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的理论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医师说明义务的内涵
医师说明义务源自英美法中的“Informed Consent”理论,“Informed Consent”的意思是某人在被允许告知做出明智决定所需事实的基础上,同意为某事。它是法律的一项一般原则,据此,医生在施行外科手术前,应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即有义务告知病人在所建议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任何的风险及有无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以使病人能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明智合理地均衡利弊。[1]可见,“Informed Consent”应该包括“说明”和“同意”两层含义。“说明”是“同意”的前提和基础,医师说明义务的履行与否决定了患者同意的有效性;“同意”是“说明”的目的,是医疗行为得以合法进行的必要条件。
医师说明义务的含义,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为“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等医疗行为时,首先要针对向患者提出的医疗处置方案,就其风险以及其它可以采取的措施等做出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得到患者的同意”。也有学者认为,“医师说明义务是医师对患者说明其病症、治疗方法,伴随治疗之危险,以及其他之责任等”。[2]简言之,医师说明义务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应就有关诊疗事项对患者进行说明的义务。
二、医师说明义务的法律性质
关于医师说明义务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争论较多。其中有认为其是有效同意的逻辑前提,也有认为其自身即为法律义务。而在认为其为法律义务的观点中,则又有“治疗义务的派生义务说”和“独立义务说”的区分。为了厘清医师说明义务的法律性质,下面对这些观点分述之。
(一)承诺无效说
承诺无效说认为医师的说明作为患者有效同意的逻辑前提,是患者承诺的有效要件,而非法定义务。具体而言,医师的“说明”和患者的“同意”可以类比为医疗合同成立的“要约”和“承诺”, 患者的承诺必须建立在知晓此医疗行为的利弊得失之前提下才能有效。医师在患者承诺前必须予以详细说明,否则患者作出的承诺应为无效。此种处理方法容易使医疗机构承担不合理的责任,对医方过于苛刻,显失公平。这源于承诺无效说对医方过于苛刻,片面强调患者一方的权利。认为无需考虑医师采用医疗措施的目的,只要欠缺有效的医师说明和患者的同意,该医疗行为就是违法行为,医方对患者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无异于将医生定位为听任病人摆布的“医匠”角色,影响医生专家作用的发挥从而阻碍医学事业的发展,从而与患者利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背道而驰。
(二)附随义务说
有学者认为,因为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是准委任合同关系,受任人应该承担向委任人的报告义务。[3]虽然医师说明义务与患者自我决定权联系紧密,但在医患关系中,某些医疗信息的告知或说明即是医疗行为本身,无关于患者的自我决定权。此种附随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1条有所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要求,报告委托事务的处理情况。委托合同终止时,受托人应当报告委托事务的结果。故此,这种附随义务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篇2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篇3
引用格式:于彤.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关键技术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36-343[引用日期]. http:///p/1/56/.
1 引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作为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医学资源,都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对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诠释与研究,是中医药传承的一项核心任务。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为中医药知识的组织、存储、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知识工程是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手段。知识工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其最初的目标是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或称专家系统)[1,3]。为了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需要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表示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以支持自动推理和问题求解[3]。因此,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以及知识运用成为知识工程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随着知识工程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知识工程的研究范畴从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扩展到自由文本、半结构性数据和多媒体内容的处理。时至今日,知识工程已发展为涉及知识表示与推理[4]、语义网[5-6]和数据挖掘[7]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在电子科学、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与计算机专家合作,于1979年研制了首个实用的中医专家系统DD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它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8]。此后,全国兴起了一股中医专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热潮[9],知识工程作为专家系统的支撑技术也得到了中医界的重视。近30年来,中医药工作者采用知识工程方法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遗产进行广泛采集和永久保存,建成了大量的知识资源和智能系统,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0]。为此,本文对中医药知识工程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论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学者和知识工程师提供参考。
2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概念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指将中医药知识整合存入计算机系统,以使计算机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中医药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学科[1-2]。旨在实现中医药知识的“计算机化”,并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中医药知识的收集、挖掘、整理、更新、传播及转化等环节,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体系,提升中医信息系统的智能水平。之所以称之为一项“工程”,是因为这项工作涉及系统性的方法、大规模的协作、严密的流程以及复杂的产品(本体、知识库、专家系统等),这些都是系统工程的显著特征。
中医药知识来自中医专家的头脑,以及书籍、论文、病案等各种专业资料。为使中医药知识“计算机化”,需要从各种知识源中广泛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编码并录入计算机系统;还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案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最终实现专家系统、知识发现等各种计算机应用。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中医药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中医药领域知识的获取、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构建、中医药知识发现研究以及中医药智能系统(如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等。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中医药与信息科学(包括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也是中医药知识管理的一项关键支撑技术,有助于实现中医药知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3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意义
中医药知识工程有利于开拓临床思路,支持临床决策,研究中医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实验研究,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1-2]。具体而言,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在以下三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1 梳理知识体系,保护知识遗产
中医药知识遗产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但其知识体系尚存在模糊笼统之处。只有对中医药知识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去芜存菁,才能凸显中医药知识的精华之处。使用语义网络、描述逻辑等知识表示方法,能够精确描述中医思维逻辑,建立数字化的中医药知识体系,这对中医药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促进知识传承,加速人才培养
中医传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转化成普遍的知识,从而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名医,提升中医界的整体水平。中医药知识工程旨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将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全面、系统的领域知识库,研发中医辅助学习系统,以提升初学者的学习效率,促M专业医师之间的交流,从而突破中医传承的瓶颈。
3.3 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实施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对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建立跨越年代、流派、学说和病证的整体性知识模型,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使中医药领域两千多年来积累的知识遗产得到有效整理和挖掘。
4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达。可以说,中医药知识工程所研究和处理的核心对象就是中医药知识体系。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架构,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体的知识体系[2]。
中医药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和复杂性,对知识工程技术产生了独特的需求。中医特色的思想方法、含义模糊的中医概念以及中医专家的隐性知识都对知识表达、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因此,面向西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工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领域。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有效处理中医药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支持标准化知识体系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从而指导中医药知识的建模、获取、组织、存储、共享与服务等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建立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是一项繁重、长期的工作。本文主要围绕思维模拟、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研究热点以及核心概念意涵进行简要论述,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4.1 中医思维模拟研究
中医思维模拟是指在对中医思维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计算机系统对中医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完成计算机辅助诊疗等复杂任务。中医深受中华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包括“天人合一”“取象比类”以及“辨证论治”等等。中医药知识体系是中医思S的直接产物。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模糊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创新性的思维模拟方法。例如,“取象比类”是贯穿中医知识体系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其他的思想方法共同构成了中医“象思维”。在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需要追溯中医“象思维”的思想源流,并采用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模拟方法[11]。又如,中医辨证思维是一个涉及分析、综合、推理、归类、鉴别的复杂思维过程,需要将中医辨证理论与实际的病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辨证思维的规律,从而建立合理、准确的中医辨证计算模型[12]。思维模拟研究在中医临床诊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首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对计算机建立的中医思维模型加以检验,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4.2 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是指通过某种方案、数据格式或语言,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直接处理的数据。知识表示处于知识工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知识获取的基础,又是知识存储和运用的前提。为实现基于知识的系统,必须将领域知识表示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并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存储于知识库之中。知识表示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知识处理的效率,对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广义上,知识表示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知识的显性化、机读化和结构化,从而支持自动推理,知识检索和知识发现等应用。知识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状态空间、谓词逻辑、框架、产生式、语义网络、与或图、Petri网等。这些方法适用于表示不同类型的知识,从而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如何选取或提出合理的知识表示方法,用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示中医证候、中药、针灸、温病、养生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知识工程领域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将建立一个知识系统的过程视为一种“建模”活动。知识建模(knowledge modeling)是指采用某种计算机方法构建一个“知识模型”,它在特定领域中能像专家那样解决问题。其本质是通过模型来表示知识,因此属于一种形式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近年来,采用本体等技术建立知识模型,已成为中医药知识分析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3-14]。
4.3 中医药知识获取研究
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是指从专门的知识源中全面、系统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换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如程序、规则、本体等)[15-16]。这里的知识源可以是人类专家,也可以是案例、教科书、论文、数据库、网站等知识载体。一般情况下,知识获取需要由“知识工程师(knowledge engineer)”与领域专家配合,共同来完成工作。知识工程师的任务是帮助领域专家激活隐性知识,完成知识的转换,建立基于知识的系统。
知识工程的一个典型场景是:一组知识工程师找到并访问特定领域的专家,听取专家的介绍,记录专家的经验性知识并将其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入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与推理引擎结合起来,也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专家系统。知识获取也必然涉及知识验证的问题:知识工程师需要对知识进行评审和验证,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获取是任何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医药领域,知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古籍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是知识获取的重点对象。一方面,知名老中医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中医药知识获取的重要环节。它属于专家认知获取的范畴,也就是将专家头脑中隐含的知识转换为某种形式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药领域产生了海量的古籍文献。古籍数字化对于中医药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永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数字化的古籍文本中有效提取中医药知识,则是知识工程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领域专家的经验和实践方法,还是查阅大量文献搜集领域知识,都是复杂的、繁琐的工作,且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人工方法完成。因此,知识获取是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瓶颈[16]。如何突破“知识获取”瓶颈,也就成为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4.4 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
知识运用是指将领域知识库以及机器推理、知识发现等技术运用于科研、临床、教学等领域,辅助中医药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方剂量效关系分析、中药新药发现、中医临床诊疗、中医教学等等。为使知识工程的成果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医药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必须研究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知识工程学不能逐一研究具体应用的过程或方法,而是研究在各种应用中都可能用到的共性方法,包括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
传统上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专家系y。中医专家系统是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著名老中医诊疗病人的临床经验,从而使该软件具有专家诊治病人的水平[8]。如前文所述,随着“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的出现,全国兴起了一股研发中医专家系统的热潮。据陆志平等[9] 估计,中医专家系统已不下300个,并遍及中医的内、外、妇、儿、五官以及针灸等各科。专家系统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并产生临床推荐意见和临床警示,可用于辅助职业医师进行临床决策。该系统的构建涉及知识获取、机器学习、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以及数据库内容的不断积累,使业务人员产生了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的愿望。为此,学者们将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统计学、机器学习等传统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知识发现这一交叉学科[17]。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可被理解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近年来,中医团体探索将各种KDD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KDD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18],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20-21],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22],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DD作为中医药知识分析和科研创新的一种新方法,也成为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5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分析
中医药知识工程将本体(ontology)、文本挖掘(text mining)、语义网(semantic Web)等多种信息技术与中医药领域知识相结合,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创造、管理和运用。在下文中,围绕知识建模、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5.1 中医药知识建模技术
知识建模是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模型(即知识模型)的过程,它是知识工程的基础。中医药知识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语言特色,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建模的独特性。历代中医普遍采用“取向比类”等形象思维方法,中医药概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医文献中包含大量古汉语成分,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知识难于精确描述和定量刻画。需要对知识建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并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知识建模框架,以支持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实施以及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
知识建模技术有很多种,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都属于知识模型。本体是1990年代出现的知识建模方法,其核心任务是对领域概念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 达[13]。本体在复杂知识建模和自动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技术。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对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辨认、梳理、澄清和永久保真处理。中医团体已经开展了基于本体的中医药知识建模方法研究,并实际构建了一系列领域本体[14] 。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TCMLS)”这一大型中医药领域本体[23] 。TCMLS对中医药领域的概念和术语系统进行了完整的表达,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本体建模的对象还包括阴阳、五行、脏腑、证候、中药、方剂等诸多领域。这些本体最终可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中医药领域本体,支持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后续工作。实践表明,本体可有效捕捉中医药领域的概念体系,并以概念为核心将中医药知识体系准确地表达出来,能够胜任中医药领域知识建模的任务。
5.2 中医药知识获取技术
如上文所述,中医药知识获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被公认为知识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限制了知识工程和知识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主要试图通过“集体智能”和“机器智能”这两条路径来突破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瓶颈。
“集体智能”是指组织大量领域专家一起编辑知识库,从而实现专家知识的共享与融合。实现集体智慧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交流、协作和激励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中医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面向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工程平台,进行跨学科、跨组织、跨地域的协作式知识加工,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知识工程项目,建成了一系列术语系统、领域本体、文献库、数据库和知识库。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部署了一个协同知识工程平台,支持全国40余家机构,近300人进行协同工作[24-25]。在该系统的直接支持下,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23]等一系列大型知识系统。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环境能将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缺乏协调、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知识工程的规模化[25]。
“机器智能”是指研发文本挖掘技术,使机器能够直接从文献等知识载体中提取结构性知识。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知识库加工的效率[26]。但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27]相比,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需要针对中医药文献的特点,进一步研发实用的挖掘方法,提升挖掘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深度挖掘中医药文献中蕴含的知识。
5.3 中医药知识存储技术
知识存储(knowledge storage)特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安全、可靠、有序地存储知识资源,以支持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应用。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存储的重要支撑工具,也是知识工程的重中之重。知识库一般是针对特定领域以及问题求解而建立的,对领域知识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进而对知识进行组织、分类和保存,以支持知识检索和查询。
构建中医知识库系统,是指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中医药理论和专家的经验按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组建成知识库[8]。知识库一般具有形式化、结构化、易查询、易操作等特点,能支持机器推理。传统上知识库主要是指采用谓词逻辑、框架等知识表示方法,在计算机系统中表示和存储的知识集合。但在中医药信息化实践中,人们也把文献库、数据库、本体等多种形式的知识载体统称为“知识库”。它们都能起到知识存储的作用,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法相结合后仍可支持智能应用,因此称之为广义的知识库也不为过。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库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在中医人体、中医疾病、中医证候、中医医案、中药、中医养生等方面都出现了知识库系统[28]。中医药知识库在中医药信息化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文献整理、知识可视化、知识共享、临床诊疗、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实际应用,为中医药知识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深度挖掘提供了创新性的手段。
5.4 中医药知识发现技术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获取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和最终可理解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7]。知识发现是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相互交叉产物。知识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产生了高频集、关联分析、分类、预测、聚类、孤立点分析、时序/序列分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出现了Weka、Rapidminer等较为成熟的开源软件。这为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文献和知识。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成了发展中医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KDD所擅长的正是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模式和知识,是分析中医药海量数据所需的理想技术手段。近年来,中医团体已开展了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多种KDD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例如,使用关联规则发现等方法对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方剂配伍规律[18];通过知识发现方法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以及中药新药研发[22];通过基于隐结构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来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21];使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海量文献中挖掘新颖知识,构建并分析中医药复杂网络[20]。这些工作表明,面对中医药领域的海量数据,采用KDD技术进行有效的知识发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9]。
过2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知识发现的方法和技术已进入相对成熟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各种问题都产生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成熟并不意味着完善,面对中医药数据描述多样化、数据仍不完备的特点,仍然需要对现有的KDD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中医药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需要。
6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实践取得长足发展,成功建立了大量的知识资源。但中医药知识资源往往服务于特定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彼此之间异质、异构,难以实现集成与共享,形成严重的“知识孤岛”现象,成为长期困扰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中医药与西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资源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关联,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为此,学者们[6,30]提出使用语义网作为中医药数据表示标准,实现中医药内部的知识整合以及中西医领域的知识互联,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孤岛”问题。2001年,万维网发明人(T.B. Lee)在《科学美国人》上正式提出了语义网的构想,认为它将是一个机器可以理解的开放性信息空间[5]。语义网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各异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并重新,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与集成。语义网为实现跨领域知识关联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平台,有助于构建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知识图谱,进而实现各领域知识图谱的关联与融合。语义网最终将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图谱,提供全面、智能的知识检索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和人机协作。
可基于语义网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从而实现中医疾病、中药、方剂、针灸、医案等中医药各门类知识资源的集成[30-31]。TCMLS作为一个包含10余万个中医概念以及100余万个语义关系的大型语义网络,为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框架。鉴于此,于彤等[31]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骨架,将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融合起来,构成大规模知识图谱,并实现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检索、知识展示和知识服务等功能。在未来,可进一步扩充中医药知识图谱,通过语义关系表达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实现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图谱的关联和融合。这套方法将使中医药知识资源接入全球互联的知识图谱之中,支持各种面向结合医学的知识共享、决策支持和知识发现应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6 小结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知识遗产。中医药知识工程成为中医药知识遗产保护和知识创造的一种新模式,能有效推动群体性的知识创新活动,加速知识转化过程,促进知识的传播。
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巨大价值和艰巨性。中医药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对知识工程技术提出了独特的需求。在中医药领域实施知识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展望未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必将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 刘晓峰, 李庆业, 等. 从复方分析模型的研究看中医知识工程的意义[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6(3): 12-13.
[2] 杨斌. 中医知识工程的建立及其意义[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0, 2(4): 28-30.
[3] Schreiber G, AKKERMANS H, Anjewierden A, et 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mmonKADS methodology [M]. 1st e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4] Brachman R, Levesque H.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2004.
[5] Berners-Lee T, HENDLER J, 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J]. 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5): 28-37.
[6] 于彤, 崔蒙, 李敬华. 语义Web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世界中医药, 2013, 8(1): 107-109.
[7] Fayyad U, PIATETSKY-Shapiro G, Smyth P. 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J]. AI magazine, 1996, 17(3): 37-54.
[8] 马斌荣. 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9] 陆志平, 李媛媛, 魏方方, 等.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 17(8): 458-459.
[10] 孙燕.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进展分析[M].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12): 5-6.
[11] 于彤, 陈华钧, 顾拢 等. 中医象思维的OWL语义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4): 29-33.
[12] 于彤, 崔蒙, 吴朝晖, 等. 基于语义Web的中医临床知识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81-85.
[13]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 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2): 199-220.
[14] 李兵, 裘俭, 张华敏, 等.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3):100-101,106.
[15] 路耀华. 思维模拟与知识工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6] 陈瑜. 试论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34(3): 89-92.
[17] FAN J, LI D. 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13(4): 348-368.
[18] 李文林, 段金廒, 赵国平,等. 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10):92-94.
[19] QIAO S, TANG C, JIN H, et al. KISTCM: knowledge discovery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10, 32(3):346-363.
[20] ZHOU X, LIU B, WU Z, et al. Integrative m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MEDLINE for functional gene networks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7, 41(2):87-104.
[21] ZHANG N, YUAN S, CHEN T, et al. Latent tree models and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8, 42(3):229-245.
[22] 雷蕾, 慧敏, 崔蒙, 等. 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的建设[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8): 100-101.
[23] 于彤, 贾李蓉, 刘静, 等.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综述[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 39(6): 56-60.
[24] 崔蒙, 谢琪, 尹爱宁, 等.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3(3):5-8.
[25] 尹爱宁, 崔蒙, 范为宇, 等. 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3): 141-143.
[26] ZHOU X, PENG Y, LIU B. Text min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 survey[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10, 43(4): 650-660.
[27] Rebholzschuhmann D, OELLRICH A, Hoehndorf R. Text-mining solu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enabling integrative biology[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2, 13(12): 829-39.
[28] 于彤, 钏叮 李敬华. 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8): 142-144.
[29] 吴朝晖, 封毅. 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10): 93-95.
[30] CHEUNG K, CHEN H. Semantic Web for data harmoniz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J]. Chinese Medicine, 2010, 5(1):1-5.
[31] 于彤, 刘静, 贾李蓉, 等. 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3): 80-82.
Knowledge Engineer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Yu T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篇4
交替传译中,说话人一般要说二到三分钟,甚至二十分钟,语速通常为一分钟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个单词,译员单靠口译记忆很难完整记住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因此,译员还必须借助口译笔记弥补大脑记忆的不足。但是交传中笔记不是译员随心所欲对原语的记录,而是建立在译员对笔记基本方法和体系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上,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强化内化成具有译员个人特色的笔记体系。释意理论作为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其包含的许多重要概念对于交替传译中笔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笔记记的是原文意思的框架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不是建立在信息的语言结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意思的领会和再现的基础上,以追求整体交际意义的等值。意思是释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翻译的对象。释意理论中的意思主要是指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即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而非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口译追求整体交际意义的等值的目标,决定了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不可能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因为一百个字词可能只表达一种意思,而一个字词可能包含多重意思。这里的意思,即释意理论中所强调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抛开语言文字本身对我们的束缚,在充分理解原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笔记符号,关键词等,记下原文意思的框架。
例1:1.在这个美丽无比的金秋季节,我们在北京迎来了第四届妇女大会的召开。2.这是一次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妇女大会,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3.我们希望本届世妇会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和平与进步的光辉里程碑。为此,我们热烈欢呼第四届上届妇女大会的召开,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句1最本质的意思是“秋”,“美丽无比”只是对秋天一种积极的修饰,所以记笔记的时候用“√ 秋”就可以了,“√”表示所有正面肯定的修饰。句2中两个小分句最根本的意思是“此次大会”,其余皆是修饰部分,而通过口译现场的认知语境,“此次大会 ”可以直接用“”这个符号表示。“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其实就是史上最大的意思,记笔记的时候用“大est”即可,est是英语中的最高级形式,用在笔记中表示所有“最”之程度。句3根本意思是希望大会促进文明、和平和进步,“光辉里程碑”在翻译的时候其实可以省去的,因此笔记中只要记大会促进文明、和平和进步即可,如 文。
“” ―
进
例2: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welcome you to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这句话最根本的目的是表示欢迎,因此用“欢U”记下即可,U用来表示you,此句可以翻译成,欢迎诸位的到来,简洁利落。当然,译员也可以把大会的全称译出来,这对于有现场认知语境的译员而言并非难题。
二、笔记要记意思的逻辑关系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应是在篇章层次上的翻译,是篇章翻译,而非逐字逐句的语言翻译。口译笔记作为减轻译员记忆的工具,应该体现着译员对于篇章框架分析的雏形。那么到底是哪些部分构成了这个框架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Roderic Jones(2008)指出的那样,理解一个话语篇章的第一要义是理解语篇的主要意思;其次,便要分析这些意思之间的关系。一个话语篇章不是所有句子的简单堆砌。各个句子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相互关联,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个语篇的意思。Roderic所说的句子间的特殊关系即笔者所说的逻辑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逻辑关系呢?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是意思的逻辑关系,而非语言文字本身的一些连接词。语言文字本身的一些连接词固然能够揭示一些逻辑关系,但我们须知一些连接词可能表示相反的含义,如英文中的“and”,本应表示并列关系,但有时却表示转折关系。如:We have several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submitted by our students,and I just have to tell you that students ask much harder questions than deans.这句话的一个内含意思是,虽然一些问题是学生问的,但是他们的问题比系主任的问题还难回答。
而且不是所有的逻辑关系都是用连接词去表示的,特别是对于汉语这样一种意合的语言,往往需要我们听话者自己去概括话语意思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如,“当今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单枪匹马是无法应对的”.翻译这句话并不难,可以字对字译,但如果口译时能准确把握和体现两个分句的因果逻辑关系,译文就更流畅、地道了。可译为:“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ld’s problems,no one can take on the challenge single-handedly.”
因此,在交替传译中我们应该记下意思的逻辑关系。那么如何在笔记中去记这些逻辑关系呢?
首先,鉴于我们大多数人写字读书习惯于从左往右,那么笔者建议在笔记本的每页纸上,从左往右1/4的空间上垂直画上一道线,将这1/4的空间用于记各个意思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译员结束笔记后可以清晰醒目的再现各个意思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逻辑关系的基本类型,以及如何用笔记符号体现逻辑关系,笔者认为Andrew Gillies(2009,P60) 总结的一个表格极具借鉴意义。尽管Andrew Gillies是用英文进行总结的,但是人类逻辑关系的基本类型是一致的,且Andrew Gillies 用来表示逻辑关系的笔记符号也是简单易行的。当然,口译笔记好似一个富有生命的有机体,她是因人而异,具有个性特点的,只要其适用于译员本人即可。如笔者喜欢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因果关系。
三、语言外知识对于笔记的影响
释意理论认为,译者在其翻译的时候并非仅仅启用其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随时被调动,从而在脑子里构造明喻与暗喻之整体,即字词所含意义和作者意图。(勒代雷,刘和平译,2001)口译中语言外知识的启动可以让译员更有效的理解原文,减轻记忆压力的同时,有助于简化译员口译笔记,使译员通过笔记更有效还原原文意思。
例:We will also engage in very important conversation about North Korea today.China plays a very special role in address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hallenge and in achieving our shared goal:the peaceful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lso have a shared interest in preventing Iran from acquiring nuclear weapons,and our close cooperation will be critical to that effort,and the Foreign Minister and I will discuss this further today.
这两段话截自于2013年9月19日中美外长会晤前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的一段讲话。我们都知道朝鲜半岛无核化和防止伊朗购买核武器是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目标和关注点。了解这点有助于减轻我们笔记的负担,从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理解原文和目标语的组织等其他方面。同时语言外知识也更有助于我们通过笔记还原语篇意思。如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hallenge 可以记为“NK ?”,而in achieving our shared goal:the peaceful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可以记为“实 . 目”,因为我们知道美国认为朝鲜半岛的问题主要是核武器问题,其在该地区的目标是实现半岛无核化。而in preventing Iran from acquiring nuclear weapons记为“防 Iran”即可,因为我们知道防止伊朗购买核武器是美国对伊朗所采取的一种政策。
四、总结
口译笔记对于译员减轻口译过程中的记忆负担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笔记应该清晰明了的体现了译员对于原语意思的分析,是原语意思的结构框架,以便译员可以借助于笔记迅速还原原语意思。但一个好的笔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译员首先对笔记的基本方法和体系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在不断练习巩固强化下内化成具有译员个人特色的笔记体系。释意理论所提出的诸多重要概念如意思、篇章翻译、语言外知识,对于译员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笔记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从释意理论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是一个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 Andrew Gillies.Note-taking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A Short Cours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知识一方面体现在以人的经验为基础,从经验分析中得到某种认识。是人建构了知识,没有人,就没有认识结果――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来自经验,没有经验的积累,便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理解,知识的本质是人的建构物,是人建构加工的产品。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般知识的特征,它的建构本质与特征,要求把物理领域的知识、概念、规律的质疑、判断、理解权回归学生,要求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各个物理知识、规律及体验概念。
一、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物理知识
教育者剥夺了学生判断、选择的权力,强行灌输某一种知识,这纯粹是知识强权与霸权。从人类整个发展阶段来讲,各种物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质疑中产生的。伽利略对“地心说”的质疑导致了后来“日心说”的确立;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感到不协调和严密,提出了质疑,提出了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相对论。直到今天,量子理论也是对“巨人”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传统理论的小胡同中走上了阳光大道。
教师赋予学生拥有对知识质疑与批判的权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赋予学生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以新的视觉审视、检验传统的物理知识、过程和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明显地影响着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受教学策略,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接受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过程的权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传授知识的效率,大批量地接受各种物理概念、内容,剥夺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权利与可能性。另一种是把质疑及自主建构归还学生。这种整体教学策略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往往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创造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适当的培养,最终对物理问题、知识具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质疑与自主建构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这种权威把学生的“质疑”吓到了九霄云外,学生有质疑而不敢说出来,久而久之,便没有了质疑的习惯。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平等、民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容纳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质疑。这样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环境。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质疑。
2.采用探究教学,在质疑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物理知识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提出质疑。为激发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质疑情境,有序展开探究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关注生活,分析现实中碰到的问题而产生质疑。如在教授“水的沸腾”时,可采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创设情境:水不断被加热,那么水的温度是不是升高,或一直升高上去?结合以前的经验,让学生对“给水一直加热,温度是否也一直升高上去”产生质疑;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认真观察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质疑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只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只发挥辅导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即质疑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能提出质疑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同时伴随着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建构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篇6
以下简要梳理东西方翻译史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彰显,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1.译者主体性在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
在西方翻译理论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主体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体现。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古罗马文明在不断地征服和吸收的过程中从萌芽走向成熟。一些作家对古希腊戏剧进行意译(free translation)和改编(adaptation)。古罗马第一位译者和诗人安卓尼克斯(Livius Andronics,公元前285―前204年),最有名的戏剧家兼译者普劳图斯(Plautus,公元前254―前184年),等等,他们的剧本大多是通过他人作品改编而来的。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也是著名演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在《论雄辩种类》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中提出,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他认为译者“不是解说员,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收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著名诗人与文学评论家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前8年)在《诗艺》中写道,翻译应该坚持活译、摒弃直译,不赞成所谓忠实的译者字对字的翻译,而应当翻译出意思(Andre Lefevere,1992:15)。他提倡译者翻译出具有美学愉悦功能的创造性译本(Jeremy Munday,2001:20)。
以演说家、修辞学家著称的昆体良(Quintilian,公元35―100年),提出了更为激进的翻译理论。他呼吁罗马人在一切翻译与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且指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他们都认为翻译要模仿原作者,但是应该保留译者自己的个性。
希腊译论家们得出“翻译是创作”,要“忠实”但不是“逐字死译”等思想,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即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由度相当大的自由翻译和改编是他们常用的翻译方法。译者的地位明显高于作者,译作高于原作则成为必然,这深深影响了后来2000多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没有罗马人的翻译,古希腊文化的传播不会如此广泛,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翻译为古希腊文明和后世欧洲文明架起了一座桥梁。
文学翻译的译者注重神韵的创造,在他们看来,翻译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虽然强调忠实原文,在翻译实践中却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他用英语的双韵史诗的诗体翻译古朴的荷马原作,原语不押韵之处使之押韵,原韵不齐之处使之整齐,可见他对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但较好地再现了荷马史诗的古风和质朴的性格。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1615―1669)翻译维吉尔德《伊尼特》,采用以诗译诗,讲究韵律效果,而不强调忠实原诗形式。
再如近代美国诗人庞德,他采用的是创造性翻译策略,其译作表达了译者的美感经验,将其对中国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有时也称为“创意英译”,译者主体性在庞德的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译论中像国王一样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原语文本在庞德的翻译中被边缘化和非中心化了(祝朝伟,2005:162)。
2.译者主体性在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
在中国,早期僧侣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对佛教经典抱有虔敬的态度,惴惴然唯恐违背经旨,竭力忠实于原文。但译者主体性凸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并不完全忠实原文。“支谦所开创的译风(不忠实原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马祖毅,2004:29)再如玄奘,学力深厚,通彻梵文,自在运用文字融化了原文的义理,发挥其信奉的一家之言。也就是说,“玄奘能很熟练而巧妙地拿一家之言来贯通原本,甚至改动原本”。(马祖毅,2004:66)又如,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他提出的众所周知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而严复所译的《天演论》(T.H.赫胥黎宣传达尔文主义的重要著作,原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乃是严复取了原名的前半部分给自己的译本命名,表明他强调的是进化论。同时,他译述《天演论》是以意译形式表达原文的意思,“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盖”,“取便发挥”,同时加有许多按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富有创造性,在取材上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意志。因此,鲁迅先生称严复是“做”《天演论》,(省略/cp/)而非“译”《天演论》。由此可见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并非一味忠实原文。
3.译者主体地位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确立
巴斯内特和勒弗菲尔认为,进入上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已呈现历史性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翻译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以原语和作者为中心,促使翻译生成和翻译结果的一切语言之外的因素都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后现代主义把译者从奴役的地位解放出来,赋予了译者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改变了译者在传统理论中“仆人”的身份。以下简要阐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对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的支持。
1.女性主义。Luise von Flotow在《翻译与性别》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行为中的性别意识重新定义了对译者“身份”的理解。译者受到女权思想的影响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凸显“自我”的存在,在译文中融入个人的“主观创作”,并对此心安理得。这样改变了传统上译者的“隐身”,公开对译文施加了自己的影响。如今在翻译作品中注入个人理解的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不乏其人。如Diane Rayor在介绍自己翻译的古希腊女诗人们的译作Sappho’s Lyre时,明确指出译作融入了个人对古诗的理解。这种理解又是基于自己对古希腊及这些诗歌的创作历史背景的认识而产生的,还包括译者的性别、美国文化背景都影响了译者对诗歌的理解。(Luise von Flontow,2004:38)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创作者的痕迹,也能体现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女性主义翻译家Godard认为:翻译本身就是创造,而不是再创造。(Godard,1990:91)女性主义的翻译就是要突出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以求改造旧有的等级制度,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陈德鸿、张南峰,2000:193)
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发轫于法国,发展于美国,继而风靡于欧洲,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解构主义认为,如果没有本源、没有超验的意义――也因此没有稳定的源语文本,人们就不可能依旧视翻译为意义的传递或是对源文被动的再现,而需考虑译者在翻译中做出的决定和承担的责任。意义的延异、播撒及意义的不确定性等概念的提出,解构了作者的权威地位。法国解构主义代表之一,Roland Barthes,就曾经宣布作者的死亡。他认为,一旦一个文本完成,文本中的符号开始产生意义,有了自己的生命。此时作者置身文本之外,与文本脱离关系。(Gentzler,2004:151)在翻译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不完整的系统,译者不能简单再现原文,而是要主动进行选择。一个译本只是原文众多诠释之一,而这个诠释的出现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和体现。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建立起来的“可译性”、“忠实”和“对等”等一系列的翻译概念。本雅明对原作者的地位不屑一顾,并意在突出译者的角色。(葛校琴,2006:118)
3.后殖民主义。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看来,文化演进的历史是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文化权威们一味操纵的结果,翻译也是一种操纵。在此,译者主体等同于殖民主体,以话语权力者的面目出现并通过翻译实践或翻译的一套话语实施权力的布控。翻译成为殖民主体的共谋,为殖民主体的功利性目的服务,帮助塑造异域文化的身份。巴西诗人兼翻译家的冈波斯兄弟(Haroldo and Augusto de Campos)的观点更为鲜明,他们提出了“噬人血”式(cannibalism)翻译理论,“他们认为,翻译就是‘噬肉吸血’,译者把原文吃掉,吸收原文的精华,让自己也获得滋养,从而创造出新的译文。其目的不仅仅意在反对重原文轻译文的不平等现象,更重要的是突出译者的角色作用,以此来抵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侵入”。(葛校琴,2006:133―134)译者的主体地位在这里得到了极端的体现。
本文回顾了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历史根源,对其主要关键词及相关支持理论作了简要总结。但是,译者主体性理论提出的时间短,尤其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还不够系统,还需要不断深入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Godard,Barbara,“Theorizing Feminist Discourse/ Translation”,in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London: Pinter Publishers,1990.
[3]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Luise von Flotow,Translation and Gender,Sha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6]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罗曼・阿尔瓦雷斯,卡门-阿弗利加・比达尔编.翻译,权力,颠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篇7
一、职业学院学生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年年扩招引发了普遍的“普高热”,再加其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轻易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职业学院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如下特点:
1.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总觉得自己是万不得已才来上职业学院的,考大学的希望基本上没有了,再努力学习也没什么价值,抱着混个文凭的想法,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学生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上网、玩游戏和交朋友、谈恋爱上,甚至去赌博、打架。职业学院生思想感情不稳定,两极性相当明显,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其爱好可能马上发生改变,造成与学习目标相偏离。
2.职业学院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多数职业学院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体验最多的是失败,这种失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更可怕的是,它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冷眼和同学们的嘲笑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习”的错误心态,进而对能力或智力产生怀疑,从而也就无法真正启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职业学院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知觉敏感性和准确性逐渐增强,观察力越来越深刻仔细,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强
3.学习基础差,尤其是理化成绩,造成听课困难,很多同学反映物理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物理。
4.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是非观,不能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偏激;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意识。
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职业学院学校的老师教育学生做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也更艰巨,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从而使职业学院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物理史不但具有上述功能,而且可以结合职业学院的特点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物理学史在教学的重要作用
其一,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本身和认识应如何应用科学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物理学史可以带来对于物理学科本身以及与其内外相关因素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学史的意义就在于为科学本身服务,它有助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已有的科学理论。对于物理学中的各个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只有了解到他们是根据什么科学问题和实际原形被提出来的,又由于哪些矛盾和发现而得到修正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为什么呈现出目前的状态,这才能真正懂得它们的本质,理解它们丰富的内涵,对历史情况了解得越具体,对现状的理解也越深刻,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可以把发现的本质放在更真实的背景下,从而使学生得到超过定律和公式的许多启示。大诗人歌德就说过:“科学史就是科学本身。”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可以把发现的本质放在更真实的背景下,从而使学生得到超过定律和公式的许多启示。有些物理学重要发现并不是经验事实必然的逻辑结果,正是由于许多带有革命性的概念和理论本身就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逻辑地推演出来的,那么以纯粹的逻辑方式来讲授,不仅学生难以接受,而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它放到认识的历史长河中去,讲清它们的来历和脉络,并做出辨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接受。
其二,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L.I.RABI)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物理学科是以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在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特别是其在一般普及性教育方面的功能,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指教的教育。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其天然的功能似乎还在教化领域,这就是目前越来越为大家认可的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今天中国的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过去那种英才教育、专才教育的教育思想既不符合教育的真正目标,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该说,物理学史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篇8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理论;安全合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38-02
[作者简介] 赵丽萍(1973-),女,山西晋中人,本科,主管中医药师,主要从事中医药管理和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全世界每年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高达300万人次,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高达20万人。为了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减少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于合理使用药物的推广工作中。从我国临床药品使用的角度出发,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品类别,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正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在合理用药的大前提下,投入精力于中药合理使用范畴,也是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药使用不规范还会极大的造成卫生资源浪费,降低药品治疗效率,会显著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所以,促进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也正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1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1.1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药学理论薄弱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理论基础薄弱,并且随着中成药更新速度与生物科技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大部分中药工作人员既缺乏对传统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大部分中成药的深刻认识。
1.2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上级医疗行政机构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是放任各级医疗机构滥用药物,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用药处方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监督和行政干预措施。就目前临床而言,涉及临床疾病预防或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都无法可循,完全由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制定,一方面自由性过大,易滋生滥用药的大环境,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患者临床疗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完全不参与临床用药过程,药师自身较为全面的药品知识水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难以未发挥。现代药物治疗理念有明确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师、药师、护师要共同发挥各自专业特性,为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担责任,保证患者获得更为卓越的疗效。医疗行政机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对药品使用引入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加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分量,减少医师滥用药物的机会[2-4]。
2 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2.1 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 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2.2 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 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2.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2.2.2 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2.2.3 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2.2.4 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 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 、闻、 问、 切 )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2.2.5 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 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3 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3.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5-6]。
3.2 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5]。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3.3 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7-8]。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
参考文献]
[1] 李新泰,王文华,尹爱田等.山东省基本药物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4):22-23.
[2] 孙刘阳,田硕涵,马凌悦等.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143-145.
[3] 唐捷,曾友志,夏小燕等.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查[J].医药导报,2010,29(12):1661-1663.
[4] 张桂玲,白莉,李文慧等.利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4):593-594.
[5] 刘建美,周筱青,朱士俊等.合理用药调研指标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48-852.
[6] 陈坚,方维军,陆青等.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医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87-690.
篇9
记忆是学习的一种基本要素。正是由于记忆的存在,个体习得的知识、经验才得以延续、积累乃至运用。正如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如果人类没有记忆,那么感知就不能留下痕迹,人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1】那么,是不是凡是有记忆力的人都善于记忆呢?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掌握并能运用记忆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习主体最大的效率,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最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而转变的关键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2】
记忆的方法很多。在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的选择合适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可以变难学为巧学,变低效率学习为高效率学习,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是几种初中生物学知识的趣味记忆法。
1.吟诵中记忆
在悠久的文学史中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谚语,在生物知识的记忆中,如果巧妙的利用诗歌谚语,将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朗朗吟诵中生物知识已停留脑海中。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的遗传性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生物的变异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捕食
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
鹬蚌相争――种间斗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易破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易恢复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2.口诀中记忆
在长期的教与学中,老师和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而有趣的口诀来记忆生物知识,现摘录部分如下:
2.1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口咽食胃小大肠,分工全都不一样
口嚼舌搅淀粉消,胃内蛋白有走掉
小肠里面最重要,胰液胆汁凑热闹
消化吸收一肩挑,三类营养要记牢
2.2关于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
鼻咽喉,两气管,功能不要搞混乱
呼吸道,有支撑,确保气流能畅通
两气管,有纤毛,排菌化痰守卫牢
清洁湿润又加温,黏液还能抵细菌
2.3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2.3.1关于血液成分及功能
血液有浆有细胞 ,浆运细胞和养料
红细胞,带氧跑 ,白细胞,把菌包
血小板,凝血牢 。
2.3.2关于血管的结构特点
血管动静和毛细 ,动脉壁厚血流急
管腔较小压力高 ,毛细毛细薄又细
薄到只剩一层皮 ,两红细胞过不去
慢慢通过换氧气 ,静脉壁薄弹性小
大多分布在体表 ,还有瓣膜防颠倒
2.3.3关于心脏的结构
“大小如拳形象桃 , 上房下室有四窍, 房连静脉室连动 ,左右不通上下通 。”或者“拳桃在胸,室上房下,同通异隔,室动房静。”
2.3.4关于血液循环
动脉血,左室离 ,换物质,在毛细
回右房,入右室 ,忙去肺,换氧气
新血来,左房里 ,终左室,新周期
每一首口诀歌都不相同,均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对于初中生略显杂乱的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形成的趣味化朗朗上口的口诀。提醒注意的是:口诀记忆法需要找到易记有趣的口诀,还需要能将口诀还原。
3.谐音中记忆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音同而形异描绘出精彩有趣的世界。在生物知识的有效记忆中,不妨也借用借用这谐音。比如呼吸肌收缩时吸气,简称“吸收”,呼吸肌舒张时呼气,简称“舒呼”,是“疏忽”的谐音。现在想一想,呼吸肌和呼吸状态是否比较容易解决了。再如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症状也可以使用谐音将三种疾病联系起来―― “一头生(生长素)猪(侏儒症)不老实,将它的肢端(肢端肥大症)锯(巨人症)了去”。 我国现存的古老的物种有扬子鳄、鹅掌楸以及大叶木兰等,使用谐音记忆即可为――老古扬(子鳄)掌(鹅掌楸)打木兰(大叶木兰)。
4.联想记忆法
有部分同学分不清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出去,静脉则是将血液运送回心脏。心脏作为血液的家,将血液当做我,请联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我想出去运动,所以离开家出去;累了,希望安静休息,因而我又回到了家。动则离家,静则回。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出去,静脉则是将血液运送回心脏。联想到这生活中情景,动脉静脉也就很容易区分了。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变化联想为“气往低处流”,气体从高气压的地方流向低气压的地方,就仿佛瀑布从悬崖落下般势不可挡,吸气时,气体也风驰电掣般从外面流向肺内,从而判断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在联想中记忆,还可以不断的增加个人的想象力。
5.体验记忆法
亲身体验必有助理解,知识容易理解,必然加深记忆。还是以呼吸肌和呼吸状态的关系为例――请伸出你的食指,感觉一下,微曲与伸直时,哪一种状态下,你会觉得手指的肌肉是紧张收缩的?这时,你的手指就是膈肌,膈肌收缩时呈现一种平直状态,相对于舒张的微曲状态,可以让胸腔的体积更大一些,这时正在吸气过程中。在学习记忆种子的结构时若能找上颗蚕豆种子,亲手剥、观察、分析、讨论其结构和发育过程――可促进对植物种子、种皮、胚、胚乳、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等名词的理解记忆。然很多知识由于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都能亲身体验。但可借助多媒体或教师讲解,设置特定情景感受其过程,想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必会记忆忧新。例如:在复习绿色植物的代谢时,不妨拿着一棵青菜思考一下它是否“来之不易”:在栽培蔬菜的时候发现他种的菜叶片发黄,于是就给作物施肥(提问:什么肥?),把肥料施在作物边的土壤上(问:这些肥料是怎样一步一步到达根细胞内,又是怎样到达蔬菜的叶片?),刚施下肥料的时刻,发现菜叶发生萎焉(问:为什么?应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到达蔬菜的叶片后为什么能使蔬菜的叶片变绿?怎样起作用?几天后,发现先发绿的是菜的哪些部位?为什么?栽培过程中,发现被虫子吃了 。(问:怎么办?----人工抓虫?农药喷洒?激素喷洒?或培养转基因产物?或其他?)。
通过自身的体验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又能够培养自身的联想、发散思维的能力,记忆自然深刻。
总之记忆的方法很多,每种记忆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只要平时善于积累,并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内容上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就可以提高记忆效率,从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篇10
以往的初中物理课堂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消化吸收新的知识,不去探索为什么是这样的。如此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物理由于其学科的特性,是需要学生去质疑的,使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思考,深入研究,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1.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1.1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要注重课堂气氛,尽量营造出一个民主、积极、有序的课堂环境。传统课堂上老师负责讲课,学生只负责听课,课堂气氛严肃,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只是一个人讲课,要与学生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互相探讨问题。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提出质疑,其他学生也会对这种质疑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同时,由于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提出质疑的良好平台,在今后的初中物理课堂上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1.2采用课堂实验的方式
物理中的一些定理、公式都是经过物理学家反复实验得出来的,只有经过实验的验证,结论才会成为客观真理,为人们所接受。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与老师直接讲授相比,实验教学具有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浮力实验:分别将木块、鸡蛋、小石块投入盛有一定浓度盐水的玻璃杯中。通过观察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鸡蛋漂浮在中间,而小石块则沉入杯底。然后增加盐水的浓度,会发现鸡蛋也漂浮在水面上了。这样的现象会让学生产生疑问:浮力和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呢,体积?密度?溶液浓度?还是质量?由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提出相应的假设,并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所以,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深入思考,养成大胆质疑习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3与生活现象相结合
传统的物理课堂上老师往往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被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占据,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物理知识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认真思考,就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惯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当公交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会产生什么现象,这又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其他的疑问,如果在一辆匀速行驶的公交车上,某位乘客竖直向上跳起,他还会落在原地吗?
这样的质疑会使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感受学习中的乐趣,能够学以致用。
1.4将质疑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过去的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上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为主,不进行思考,不去探索为什么。这样使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初衷。为了使学生学习物理不仅是为了考试,就要改变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做法,要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中,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形成综合成绩,将综合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综合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不只局限于某一点,是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它能更好的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在遇到问题时多想为什么,这对于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 小结
许多创新往往源于对某一现象的质疑,质疑能力能够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课堂实验的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要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将质疑能力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从机制上激励学生培养质疑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篇11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的“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形成了其特有的孝道观。《论语》强调“无违”:生,要养、敬、顺;死,要葬、祭、继志。本文仅从“生,事之以礼”的角度阐释《论语》的孝道思想。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无违”,既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尊重父母,也是不违背礼的要求,孝之以礼。礼的核心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论语》非常重视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规定孝之以礼。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
这里所说的“力”,不仅指物力,更是心力。“竭其力”既是指物质上的竭其财力,照顾好父母身体的“养”,也包括态度上要上心用心,发自内心的“敬”。侍奉父母就是要尽全力。在《论语》中,养,只是孝最低级的一个要求,是构成孝的一个必要元素。敬,才是孝的最重要准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孔子以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获得存活,来揭示孝的实质在于敬。只停留在“养”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孝的意义,不在于让父母得以生存,而是在于让父母享受到生活,得到天伦之乐。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敬,做到礼,从而做到“无违”呢?
1、为父母分忧
子曰:“父在,观其志。”(《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观其志”是了解父母,“无违”的前提。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看是否与父亲一致)。当父亲有不对的地方,子女不能置之不理,一味顺从,因为孔子曾经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其意是:爱他,不能不为他操劳,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但作为子女要讲究劝谏的方式,一定要“几谏”,即轻微委婉地劝谏,不可直来直去,应该做到“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后世为什么有“替父受刑”、“父债子还”等现象了。《论语》中的另一段语录更能充分体现出父与子的这种关系。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叶公认为,“直”就是实事求是,对任何人都一样,就是老子偷人家羊,儿子也应该揭发作证,因为偷羊毕竟是犯法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既代表了墨家的思想,又体现了法家的主张。墨家主张的“兼爱”,体现在孝的观念上是爱无差别,即人、己之亲无分,一以厚之。“卑父母而尊世人是墨子孝道的一大特征。”后来的法家更是坚持“子证父攘羊”,但要求官府不应该“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因为这会导致“楚奸不上闻”,“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这表面上是说: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事就没有人向上报告让君主知道了,君主和臣民的利益不同了,而君主既称赞个人谋私利的行为,又想谋求得到国家的利益,是一定没有希望的。其实是在驳斥儒家的“亲亲相隐”。孔子则说:“我们认为‘直’的含义和你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才是‘直’的表现。”而儒家坚持爱有差等,即人以爱亲为最厚的原则。孔子并非不知道偷羊行为的违法和不道德,也不是要鼓励偷窃,而是以为人伦亲情莫大于父子。孟子也曾批判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在孝的问题上,情理是可以大于法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孝是要提倡情大于法,而在强调子女不可以背叛父母,要为父母分担忧愁,甚至是牺牲自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的这句话,这教育子女孝顺父母一定要细心而周到。
2、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父母在世,孔子是不提倡子女出远门的。“在”,有健在和非健在之分。如果是父母有病,那么无论是成年子女,还是未成年子女都应该守候在父母身边,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但如果是父母都健康,且正直壮年,那么还要求子女不离开自己,不游学做官,这是不对的,剥夺了子女的权利。对于未成年子女还勉强能实现,但对于成年子女来说却不太可能,否则,就不会有人出来做官,也不会有后来的辞官守孝了。孔子在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不远游”,而是“游必有方”。“方”,一说是方向、处所;一说是方法、理由。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谁来照顾父母。二是思而生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是指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子女是否健康。
3、以事父母为乐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微子》)
“色难”是指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为什么会有“色难”?《礼记・祭义》载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这是说,只要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爱,那就会有和气、愉气、婉容,就不会有“色难”,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色难”是因为子女不够爱父母。
《论语》的孝道思想承载着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根基,培植着中国传统道德的雏形,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论语》孝道观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也有其封建性,不合理的成分,应该加以舍弃。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
[3]张培峰.人之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李葆华.孟子疏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篇12
丙向商店购买了一个冰箱,商店赠送了一个热水壶。丙要求商家将电热水壶直接交给丁。后丁因为电热水壶而受伤。
花店向乙送花的行为和商店向丁送电热水壶的行为明显都是“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64条规定,乙无权要求花店承担违约责任,更加无法要求花店承担其因为分手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而因电热水壶受伤的丁只能要求商店承担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如果丁没有受到伤害仅有商品瑕疵,那么他甚至连侵权之诉都无权提起,他的权利将无从得到保护和救济。
从上述两种情况来看,64条中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违约责任的规定并没有突破合同的相对性。由此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第三人由于债务人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受到伤害,是否只能提起侵权之诉?如果第三人人身没有受到伤害,仅仅只有商品瑕疵,那么在不能提起侵权之诉和违约之诉的前提下,第三人的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和救济?
1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1.1 对《合同法》第64条1的理解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顾名思义,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在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时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合同。
就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这类合同的规定主要是64条。而且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只是依照债权人的指令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并没有被打破。因此,如果债务人违约,应当向债权人而非第三人承担责任。应当理清一个观点,即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不是第三人利益合同。(具体不同之处由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述之。)《合同法解释(二)》第16条2也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作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的第三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并没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没有独立的请求权。
1.2 《合同法》第64条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涉及第三人的合同逐渐出现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64条,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未赋予第三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
它主要规定了向第三人履行合同中违约责任的承担。它并没有明确赋予第三人对债务人享有直接请求权,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回到前言的两个案例上看,如果花店迟迟不将甲购买的花束送给乙,甲又不方便行使对花店的请求权时,乙该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得到花束?如果商店迟迟不将电热水壶交给丁,丙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行使自己对商店的请求权时,丁的权利又该如何得到保护?
2.未规定债务人对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64条规定了在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时候,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对象应当是债权人,第三人无权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当第三人的人身受到损害之时,可以向债务人提起侵权之诉。再以前言两个案例为例,如果花店未在七夕情人节当天将花束送至乙手中或者送至乙手中的时候花束已经遭到损坏,乙的心灵由此大受创伤,为此和甲分手,那么乙心灵所受到的伤害如何让得到救济?如果丁收到的电热水壶有质量瑕疵,在使用的过程中爆裂,所幸丁没事,但也为此受到了惊吓,而他既不能提起侵权之诉,也不能提起违约之诉,丁的权利该如何得到保护和救济?
2 第三人利益合同
随着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复杂,作为合同相对性的例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逐步得到不少国家立法的肯定,成为域外保护合同之债中第三人利益的强力措施。
2.1 第三人利益合同概述
1.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定义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为给付,第三人因而取得直接给付请求权的合同。在此类合同中,对第三人给付者为债务人。要求债务人对第三人给付者为债权人,第三人称为受益人。
2.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的区别
由前述所知,第三人利益合同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具有不同属性的:其一,前者第三人享有对债务人有直接请求履行权,而后者未作规定。其二,前者债务人不履行、瑕疵履行时,第三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而后者无此权利。其三,前者,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独立的请求权,而后者,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
3.引入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以此清偿受约人对第三人的债务。债务人的一个行为使两个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节省了清偿流程,提高了效率。此外,保险合同的日益发展也要求引入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事故发生时,保险金支付给受益人,如果该受益人不能直接请求权,保险合同将无法存续下去。因此,第三人利益合同成为这类合同的通常形式。
2.2 各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适用规定
1.大陆法系国家
大陆法系国家虽然承认合同的相对性,但也规定了例外,即第三人利益合同。
法国以民法典的形式规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但适用的范围只包括两类:其一,当事人在为自己设立债权的同时也为第三人设立债权;其二,附负担赠与的场合。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德国详述了此类合同,认为相对独立的第三人利益约款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不同的行为。以此为范本,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
2.英美国家
英国法受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影响较大,且信托制度的发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承认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直到1999年11月第三人利益合同才终于真正在立法上得以实现。在美国,此类合同在19世纪中期就得到了判例确认。美国合同法第二次重述不区分受益第三人和债权人受益人,但增加了意向受益人。只要是当事人有允许第三人受益的意思表示,或可以预见、应当预见第三人受益,第三人有直接请求权。
3 我国保护合同之债中第三人利益之立法展望
在保护合同之债中第三人利益问题上,可以借鉴域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关内容,以期贯彻实现我国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
3.1 设定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必须经过第三人同意
在德国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意就能使第三人取得权利而无需第三人同意。如果第三人拒绝,权利会溯及性地消灭。这可以借鉴到我国的64条之上。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经第三人的同意取得权利,第二种是无须第三人同意,仅双方当事人合意即可使第三人取得权利。我国合同法应采第二种,受益表示仅发生使其权利确定的效果,即只有在第三人表示接受合同为其设定的利益时,此种合同才能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第三人才实际取得利他合同中所设定的权利。在第三人明确表示前,债权人有权撤销为第三人设定的利益。第三人表示接受后,一般情况下债权人不应反悔。
如前言的案例,甲在和花店达成合意之时,乙就取得了相应的权利。如果乙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意以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就对其产生了效力,乙就可以行使相应的权利了。商店和丙丁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商店只要和丙达成了合意,丁就取得了权利,一旦同意,就可以享有相应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的权利了。
3.2 限制性肯定第三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
第三人在要求债权人行使请求权遭到债权人明示或默示的拒绝之后,法律应当赋予其对债务人的直接请求权。64条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直接请求交付标的物的权利。根据上文分析,在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第三人如果不享有该权,那么其对标的物享有的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受到损失的主要是第三人而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债权人往往会怠于行使或不能行使诉权。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可能不当得利,而受损第三人无法被救济。此时,我国立法机关可以通过法律解释对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予以认可。但是,这种认可是有前提的,即债权人不能或不愿对债务人行使请求其将标的物交给第三人的权利。
如此一来,前言的两个案例窘境即可解决:如果花店迟迟不将甲购买的花束送给乙,甲又不方便行使对花店的请求权时,乙可以在甲不能或不愿请求花店向乙交付花束时对花店直接行使请求权要求花店在指定时间将花束送至自己手中。而如果商店迟迟不将电热水壶交给丁,丙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或者不能行使自己对商店的请求权时,丁也可以直接请求商店履行交付电热水壶的义务。
3.3 限制性肯定债务人对第三人的违约责任
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在第三人在要求债权人行使该权利遭到明示或者默示的拒绝之后,法律应当肯定债务人对第三人的违约责任,即第三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就履行瑕疵对其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都可能有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那么如果债务人不履行某个合同,而导致债权人无法履行另一个合同,由此使第三人受损。如果第三人依据合同相对性原理要求债权人赔偿,将会受到来自可预见性规则和因果关系的限制。第三人可能无法从债权人那里获得足够赔偿。反之,如果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无民事法律关系存在,那么第三人的权利和损失甚至无法从债权人那里得到一定的救济,这违背了公平原则。因此,限制性肯定债务人对第三人的违约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前言案例的另一种困境也可以得到解决:如果花店未在七夕情人节当天将花束送至乙手中或者送至乙手中的时候花束已经遭到损坏,乙的心灵由此大受创伤,为此和甲分手,那么乙可以在甲不能或不愿请求花店承担违约责任之时要求花店向自己承担违约责任。而如果丁收到的电热水壶有质量瑕疵,在使用的过程中爆裂,所幸丁没事,但也为此受到了惊吓,而他在丙不能或不愿请求商店承担违约责任之时可以要求商店对自己承担违约责任。
4 结论
尽管我国《合同法》中多处规定了第三人,但对合同关系所涉及的第三人之权利义务规范略显欠缺。在市场经济中,促进合同成立,交易形成是市场的主趋势。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和规制第三人的行为显得至关重要。
而如何对合同之债中第三人的利益和权利进行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虽只是冰山一角,但仍旧是问题突出,构建困难。本文主要是借鉴域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来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至于《合同法》第64条与《合同法解释(二)》第16条的关系、是否可以在我国设立第三人利益合同等问题在此就不赘述了,尚待研究透彻后方可进行撰稿。
参考文献
[1]黎建飞、王卫国.保险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黄丽颖.论债对第三人的效力[J].法制博览,2013(17).
[5]湛洋.《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再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李磊、陈岑.第三人利益合同立法刍议[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7]赵元元.论附保护第三人作用合同[J].行政与法,2006(11).
[8]袁小.试论利益第三人合同[J].法制与社会,2013(10).
篇13
1 时代呼唤体育礼仪教育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体育礼仪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体现在体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典礼仪式等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良好的体育礼仪,体现着运动员本人的人文素质和综合修养。
体育礼仪缺失现象一: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0日报导,在横滨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包揽五项冠亚军,但在赛后的新闻会上,两名中国女选手刚入座就低头发手机短信,全然不顾在场的记者。在其他一些场次的会上,我们的乒乓球运动员,一会儿做着各种怪表情,一会儿又交头接耳。赛会新闻官轩斯女士批评“为什么中国队队员在会上动作那么多,那么不尊重人、不礼貌?”就在本届世乒赛前,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曾向中国乒协发出一封信,批评中国球员“职业素质与球队的成绩并不相称”。
然而,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名观众退场时没有留下一片废纸和垃圾,而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世界媒体惊叹日本民族的素养。
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古人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体育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我们的体育缺的不是职业素质,而是基本的体育礼仪。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大部分是以考试或考核的方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学生在体育课上大都目标很明确,以达标或及格为主,学到的主要是体育教师教授的肢体活动,对其内涵、该项目的竞赛规则不做过多理解,导致基本体育礼仪的缺失。在当今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迫切需要文明礼仪。因此,加强体育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 加强中职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入学,生源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时间长,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造成学生不良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不但文化基础差,而且生活习性、行为风尚和自控能力也差,思想道德素质一般较低。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礼仪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强化职业道德,加强礼仪修养。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行为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加强体育礼仪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和习惯,而且还应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形体、文明的礼仪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过于看重动作技能及技战术的传授,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成份。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养。
2.2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一个社会人懂不懂得规范是个人教养和修养的问题,讲不讲规范是个人素质问题。无论体育运动还是余暇体育活动往往都是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需要的思想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几乎都能得以体现。因此,体育教师在充分利用教学的不同环节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人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在比赛的成功和失败体验中提高他们的耐挫折能力, 以及为实现目标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注重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加强体育礼仪的教育。
2.2.1 在集队中渗透礼仪教育。
集合、学生练习、分组赛等都离不开队形、队列,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最基本的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解散来规范学生“在不同场合应遵循不同规则”的基本礼节;在指定的地点要求学生点准时集合,按时出勤,生病或者有事要及时请假的考勤制度来规范学生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体育课的队列练习来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构筑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2.2 在收、发体育器材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发放体育器材时,教育学生不争抢。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时,首先让学生排好队伍,由小组长依次发放或从队列的先后顺序学生自己去拿取器材,教育学生相互谦让,形成守纪有序的作风;练习完毕,养成收拾整理器材的习惯,归还时做到有序合理摆放,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按时归还。
当然,体育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切入口,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用心去发现,恰当的引导,培养学生与人礼貌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崇礼、修礼、习礼的良好风尚,就能造就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