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2A12是一种可进行热处理的强化铝合金,经人工时效、自然时效或者固溶热处理后其强度较高。它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和塑性成型能力,因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制品,所以在航空航天行业结构件中应用广泛。薄壁结构件的加工变形问题,涉及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等多个学科领域,是零件机械加工工艺中的瓶颈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影响2A12合金薄壁零件机械加工变形因素的分析,结合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阐述了机械加工过程中几种减少该类零件变形的措施。
1 影响薄壁零件机械加工变形的因素
薄壁零件主要是指零件的壁厚小于2 mm的零件。2A12合金薄壁零件加工变形产生的原因很多,与材料、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方法、加工设备等均有关系。其中影响零件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切削用量、刀具几何角度。在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中,对切削变形影响最大的是塑性。一般来说,工件材料的塑性越小,强度越高,则变形系数越小[1];切削速度对切削变形的影响通过积屑瘤来作用;刀具前角增大,切削变形减小;刀尖圆弧半径越大,变形系数越小。图1列出了影响薄壁零件机械加工变形的各种因素。
2 减少薄壁零件变形的措施
2.1 材料的选择
在国内航空航天行业上,2A12合金以板材和型材用量较多,常用材料标准是“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GB/T3880-1997”和“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矩形棒材 Q/Q601-1996”,其室温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在表1中比较2A12铝带板的力学性能,若选用较厚的材料,抗拉强度σb与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0.2就较为相近,但是伸长率δ的比较,前者远比后者小,也就是说铝板2A12 H112 GB/T3880-1997的伸长率是远远小于铝棒2A12 T4 Q/Q601-1996的。所以铝合金零件的材料厚度若大于10 mm,在符合设计图纸塑性要求的基础上,要尽量不选用T4状态的板材,而应选择铝板2A12 H112 GB/T3880-1997加工成型。
2.2 纤维方向的选择
若材料的纤维方向较明显,关于组织结合力,沿纤维方向(横向)的比垂直于纤维方向(纵向)的高,所以说关于力学性能,横向的要高于纵向的,例如:实验证明,铝棒2A12 T4 50×150 Q/Q601-1996材料的抗拉强度其横向高出纵向约20 MPa。因此,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使材料“纤维方向”的作用获得充分发挥,纤维方向在机械加工之初(下料时)就要注意了,加工零件时要沿纤维方向,减少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形,提高其加工精度。关于2A12合金薄壁零件,要想减少零件的加工变形,要使用棒材代替板材作为材料加工。如图2零件A,选用的棒材能够用相同状态的材料加工成型,使材料的纤维方向和零件的凸台方向相一致,零件变形要比使用铝带板加工时小很多。
2.4 装夹方式的选择
室温下,2A12合金的弹性模量约为70 MPa,约为钢的1/3,在装夹力的作用下零件会发生变形,切削过程中易出现“过切”或“欠切”现象;薄壁零件结构复杂、自身刚度差也是引起装夹变形的重要原因。
对于框架类零件时薄壁结构的,可以使用压板装夹,应该采用多点压紧并且分布均匀、对称,压板要压在零件的实置。装夹时利用平口钳,若要求被加工面的形位精度要很高,可分2~3次进行铣成,在做最后一次的加工之前,应松开被夹紧的零件,重新分布内应力,再夹紧,最后进行精加工;夹紧力也不要过大,应在确保切削力不能够使零件产生位移的基础上,采用的夹紧力要尽量小。如图4零件C,图纸要求其底面(朝上)的平面度是0.03 mm,选用这种装夹方法,分为2~3次装夹加工零件;若一次装夹铣成型,则在机床上检测零件平面度合格,可是松开钳口后,平面度便会超差。
3 结语
2A12合金薄壁零件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等特点,是航空航天结构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A12合金薄壁零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中,变形的产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在实践中了解并掌握切削变形的规律,通过采用有效方法,控制零件的加工过程,使加工过程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确保零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 黄鹤汀,吴善元.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梁志明,丘侃,陆耀洪.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篇3
3D打印(即3D printing),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运用该技术进行生产的主要流程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立体的加工样式,然后通过特定的成型设备(俗称“3D打印机”),用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产品。
3D打印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主要实现形式。“增材制造”的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去除型”制造。“增材制造”无需原坯和模具,能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增加材料的方法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简化产品的制造程序,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3D打印技术的推出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可谓重大利好,因为这个板块的产品多为复杂形状、尺寸微细、特殊性能的零部件、构件。在各种展览中,3D打印制造的大型合金主承力构件更是将当前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推向高科技前沿,但同时价格不菲,一个小小的钛合金飞机零部件就价值10万元。
中航重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 2011年,中航重机就曾经披露过再生金属合金战略规划,投资32.7亿形成33万吨(全亚洲规模最大)钛合金生产能力,销售110亿元,盈利7.4亿元。2012年12月,中航重机再次公告,中航上大关于中航工业再生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项目一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2013年建成投产,实现销售29亿,利润3.1亿。
与此同时,业内的翘楚王华明刚刚以“大型钛合金结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将中国的3D打印技术推向了世界的前沿。王华明与中航重机一拍即合,加盟其专为3D打印成立的子公司中航激光。
说白了中航重机将成为中国航空钛材、钛合金制造、航空锻件的最大企业,中航重机自然备受新技术的青睐。
在整个事情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中航工业的飞机订单+王华明国家认可的钛合金3D打印最高技术+中航重机的钛及钛合金材料+中航重机的锻造和液压技术,事实上已局部垄断了飞机制造的钛合金关键部件。那么钛合金在飞机上的使用究竟有多少?有专家作了如下计算:以大飞机为例,王华明提出的比例是20%。运-20重220吨,推算其中钛合金每架在44吨左右,相当于需求1.2亿元钛合金材料。未来装配数量,据报道分析是300架,需求是360亿元。C919最近媒体披露,每架飞机需求钛合金紧固件20万件,首批订单数100架,就是2000万个钛合金紧固件,2018年每年将递增至150架,需求钛合金紧固件3000万件。
而且,3D打印的速度超乎想象,仅需55天便可以在实验室中打造出C919机头的四个主风挡窗框,若向国外公司定制,则需至少两年以上时间,且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许多,并且以此项技术所打印出的钛合金零部件很可能大规模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战斗机之上。
可见,从机头,到起落架,再到整个机身、发动机的整体3D打印钛合金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随着运-20,C919到第五代钛合金机身战机的成批量生产和建制装备,中航重机的布局将再次加大。在中航成飞和沈飞的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研发中,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这一技术,正在研制的两型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采用钛合金的主体结构,成功降低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了战机的推重比;依托激光钛合金成形造价低、速度快的特点,沈飞在一年之内连续组装出歼-15、歼-16、歼-31等多型战斗机并且进行试飞。
有如此眼光的中航重机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资料显示,其全称为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是中国航空工业企业首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股”。2007年该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向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盖克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中航投资有限公司、贵州金江航空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等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2009年公司更名为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以航空锻造业务为核心,依托航空工业拓展非航空领域,是国内锻铸与液压产品的领先生产商,现有锻铸、液压、新能源投资三大主业,产品大量应用于国内外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领域,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11年7月投资设立中航激光子公司宣布正式进入3D打印领域,与行业领军人王华明研究团队合作保证公司技术领先优势。王华明所带领的北航团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在飞机上装机应用技术的国家。以至于,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表示,中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离不开增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年两会,总理对航天航空业的肯定更让中航工业为首的行业翘楚信心倍增。
军用飞行器的相关设备,由于特殊需要,设计非常复杂,传统生产思路从来是做“减”法。通过切割、磨削、腐蚀、熔融等工序制作零部件,然后再拼装或焊接成最终产品。这种制造思路,工艺复杂,难度超群,还会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费,成本不菲。例如,F22战斗机的机翼和机身连接件,用传统工艺制造,需要三个锻件拼装而成。此时,3D打印的技术优势就凸显出来,使用钛合金激光3D打印技术,便可一气呵成。
面对广受热捧的技术,王华明却坦言,由于强度和质量控制问题,飞机的关键部件还难以使用3D打印,传统铸造、锻造等制造产业不可替代,3D打印在成本、质量和稳定性上,都还不能与传统制造业相比。
篇4
1 引言
国内市场上的阻燃纤维品种繁多,常见的几种阻燃纤维主要是基于普通纤维的添加阻燃成分或改进整理工艺获得,例如阻燃粘胶、阻燃涤纶、阻燃腈纶、阻燃维纶等等。但这些常规阻燃纤维的性能通常有一定的局限,不足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应用领域,能应用于军事尖端领域的技术还比较少。例如,国庆大阅兵时,通过天安门前的某些阅兵方队穿着的多地形迷彩作战服,就是采用自主研发的多纤维混纺阻燃面料,同时还具有高强、耐磨和良好的色牢度等理化性能。
高性能阻燃纤维必须能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满足对高强度、高模量、耐高/低温、耐辐射、耐色牢度等综合性能指标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上述性能,才可以应用在航空航天、抗低温抗辐射、装甲防护、舰艇绳缆等国防、交通领域以及高温过滤材料、电子绝缘材料、体育用品等军民两用领域。随着阻燃纤维种类的不断发展,其与各种常规纤维之间的混纺面料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纤检机构很有必要及时地了解新型纤维的特点,尤其是在成分定性与定量方面不断开拓探索新的检验方法。
2 阻燃纤维的作用原理和分类
2.1 纤维阻燃的基本原理
广泛意义上的阻燃纤维(flame-retardant fiber)是指在火焰中仅阴燃,本身不产生火焰,当纤维离开火焰时,阴燃自行熄灭的纤维。不同种类阻燃纤维其具体定义不同,例如阻燃涤纶短纤维,在FZ/T 52022―2012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极限氧指数大于或等于29.0%的涤纶短纤维。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温度和氧气,燃烧难易程度可通过极限氧指数 (LOI)来表征。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浓度约为21%。因此,当 LOI>21%时即表明该物质在空气中难以燃烧。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相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其次,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纺织材料的可燃性可以用极限氧指数来表征,它是指在试验条件下,刚刚能支持材料继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即氧在它和氮混合气体中的最低体积百分数。根据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值,可分为五个等级:LOI>30%为阻燃一级(不燃),LOI在27%~30%时为阻燃二级(难燃),LOI为24%~27%为阻燃三级(阻燃),LOI在21%~24%之间时为阻燃四级(可燃),LOI
实现阻燃功能,必须切断由热源、可燃物以及氧气组成的燃烧体系。通常,使纺织品阻燃主要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来实现:除去热源;提高织物发生热裂解的温度;促进成炭,减少挥发性气体的产生;提高可燃性气体燃烧所需的温度;隔绝氧气或者稀释氧气浓度。
2.2 高性能阻燃纤维的分类
根据阻燃纤维材料的自身属性不同,可以分为本质阻燃纤维和改性阻燃纤维两种。本质阻燃纤维是指纤维大分子的分子链上本身具有阻燃性基团,纤维的阻燃性并不是通过改性处理而得到的;改性阻燃纤维是通过共聚、共混、复合纺丝、阻燃剂接枝等方法在最大限度保持原纤维特性的情况下赋予纤维一定的阻燃性,如改性涤纶、改性腈纶、改性丙纶、改性粘胶等等。
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阻燃剂接枝阻燃改性和共聚共混阻燃改性,其中后者应用面更广一些;根据阻燃剂选用的不同,可分为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后者可降低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而且也降低了腐蚀或有毒气体以及烟的释放量,因此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3 新型高性能阻燃纤维的性能特点
3.1 聚f二唑纤维
聚f二唑(polyoxadiazoles fiber,简称POD)纤维,是一种芳杂环结构的耐高温特种纤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阻燃、耐腐蚀等性能。主要采用一步法合成和湿法纺丝技术。该纤维经国内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成功解决了阻燃改性、聚合、溶液流变、纺丝成形、后处理、老化等难题,成为我国又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施产业化的耐高温阻燃纤维新品种。
该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高温尺寸稳定性、耐腐蚀性、可纺性,可应用于过滤领域。该纤维的极限氧指数>30%,燃烧不熔融,几乎不产生收缩,燃烧后残碳量较高,燃烧气体烟密度小且毒性小。经试验证明,该纤维的热分解温度为539℃,高于同类的耐高温纤维,如芳纶1313、芳砜纶分别为414℃和422℃。
3.2 聚芳酯纤维
聚芳酯(polyarylate fiber,简称PAR)又称芳香族聚酯,是重要的热塑性特种工程塑料之一,通常是指酯基两端连接芳环的聚合物,在工业上多指用双酚A(BPA)、对苯二甲酰氯(TPC)和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原料聚合制得的树脂,实际上为一共聚酯。聚芳酯纤维是经熔融聚合纺丝法获得的特种纤维,该纤维不仅强度模量可与芳纶媲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轻质高强、抗撕裂、耐湿热,高低温性能、振动衰减性能以及优良的耐酸碱、耐磨损性能等。
该纤维热分解温度达到443℃,使用温度范围较广,可在-70℃至+180℃下长期使用。具有众多优势,由于采用熔融聚合、熔融纺丝方法制备纤维,因此在整个制备过程中没有溶剂挥发和有害气体排放,纤维属于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材料。该纤维可满足某些高科技领域应用,如美国于1996年底发射的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就使用了聚芳酯纤维作为缓冲气囊原料,该气囊成功抵抗了火星表面严酷的环境并将探测器安全送达火星表面。该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辐射、高技术等优良性能,可将其应用在航空航天、抗低温抗辐射、装甲防护、舰艇绳缆等国防、交通领域以及高温过滤材料、电子绝缘材料、体育用品等军民两用领域。
3.3 聚酰亚胺纤维
聚酰亚胺(polyimide fiber,简称PI)纤维集优异的机械性能、耐高低温性能、介电性能、耐磨性能、防紫外线性能、化学和尺寸稳定性能于一体,是高性能纤维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耐温范围在250℃~350℃,在耐光性、吸水性、耐岬确矫姹确悸诤途郾搅蛎严宋更为优越,是目前使用温度最高和力学性能最好的有机纤维之一,该纤维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高温过滤、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环境产业和原子能工业等重要领域急需的纤维新材料。对该纤维的研究工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
在特种防护领域,聚酰亚胺纤维拥有良好的可纺性,可以制成各类特殊场合使用的纺织品,用作隔火毯、装甲部队的防护服、赛车防燃服、飞行服等防火阻燃服装,同时可做成阻燃絮片,用作军用防寒保暖服装。在绝缘及复合材料领域,聚酰亚胺纤维也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用于航空、航天器、火箭等的轻质电缆护套、高温绝缘电器、发动机喷管及耐高温特种编织电缆等的制造,还可用于制作新一代战斗机壳体、大口径展开式卫星天线张力索、空间飞行器囊体材料的增强编织材料等[2]。
3.4 聚苯硫醚纤维
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fiber,简称PPS)是一种线型高分子结晶性聚合物,它以硫化钠和二氯苯为单体,在N-甲基吡咯烷酮或含碱金属羧酸盐(如醋酸钠等)的有机性溶剂中缩聚而得。该纤维在500℃前无明显的质量损失,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聚苯硫醚纤维具有较高的耐酸性能,对强碱、 磷酸、氢氟酸及甲酸、醋酸等也有极强的抵抗力[3]。
该纤维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都不是很高,纤维的弯曲性能不佳、耐磨性差、强度低,因纤维表面缺乏极性基团,与其他材料复合时黏结性差、吸湿性差。但聚苯硫醚具有优异的耐热性、抗化学腐蚀性、阻燃性,以及良好的电性能及尺寸稳定性,是重要的高技术工程热塑性材料,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在环境保护、化学工业过滤和军事等领域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在化学行业,PPS可以制成化学品的过滤网等;在电子行业,PPS可以制成电绝缘材料、电缆白胶层、特种用纸等;在航空航天行业,PPS可以作为增强复合材料、房屋材料的材质等;在机械行业,PPS可以作为复合材料的基材、造纸机毡布、干燥剂帆布等材料;在纺织行业,PPS可以作为缝纫线、防护服、防火织物、保温材料等。
3.5 聚四氟乙烯纤维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bers,简称PTFE)纤维是以PTFE乳液为原料,以聚乙烯醇(PVA)、聚氧化乙烯(PEO)等为助纺剂,通过纺丝或制成薄膜后切割或原纤化而得到的一种特种合成纤维。PTFE纤维根据表观颜色的不同被分为棕色 PTFE 纤维和白色 PTFE 纤维。棕色 PTFE 纤维通常是载体纺丝经烧结除去基质聚合物后得到,纤维手感非常柔软,且自性良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白色 PTFE 纤维通常是由膜裂法和糊料挤出法制备,用其制成的滤料具有较高的过滤截面,从而可提高过滤效率[4]。
该纤维的正常使用温度范围为-190℃~260℃,其最高瞬时使用温度可达 290℃,即使在-260℃的超低温下依然可保证一定的韧性。PTFE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可阻燃(极限氧指数高达95%),不吸潮,耐紫外线性能良好。纤维因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而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作业、纺织、食品和造纸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控制PM 2.5和制作宇航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6 聚苯并咪唑纤维
聚苯并咪唑(polybenzimidazolefibers,简称PBI)纤维,一种溶致性液晶杂环聚合物,通常由芳香族胺与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衍生物缩聚而得。PBI纤维通过干法或湿法纺丝加工制成,纺丝溶剂主要有硫酸-水溶液、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其中DMAc较为理想。美国的制法是将3,3-二氨基联苯胺和间苯二甲酸二苯酯在DMAc中缩聚而成。
PBI 纤维的LOI值达到了41 %,属于不燃纤维。说明其具有极好的阻燃性能,在空气中不燃烧,也不熔融或形成熔滴。PBI纤维对化学药品的稳定性优异,对硫酸、盐酸、硝酸都有很好的抵抗性。PBI 纤维具有突出的耐高温性能,在300 ℃的温度下暴露60 min,能保持100 %的原有强度;在350 ℃下放置6 h,能保持其原有强度的90 %以上;在600 ℃下,PBI纤维的耐高温时间可长达5 s;即使温度高达815 ℃,PBI纤维也可以很好地耐受短时间的暴露。在长时间的暴露下,如在230 ℃下暴露 8 周,PBI 纤维仍保留原有强度的66 %[5]。
该纤维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有机纤维,具有耐高温阻燃、化学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介电性、自性良好及燃烧时毒气产生少等优良性能,被誉为“阻燃之王”。其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航空航天、军工国防、消防保护、交通通信、环保净化等领域。例如,可被用于制作航天器重返地球时的制动降落伞及喷气飞机减速用的减速器、热排出气的储存器等;可被用行服、赛车服、救生服和消防服等等。
3.7 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
聚丙烯腈预氧化(polyacrylonitrile preoxidized fiber,简称POF)纤维,在一定温度下经空气氧化形成部分环化结构的黑色纤维。极限氧指数(LOI)一般在40%~60%。一种新型阻燃纤维,这种纤维不仅具有优良的阻燃、耐热性能,而且纤维的耐化学试剂性能也优于一般的合成纤维,主要用于防护服装、阻燃装饰材料、过滤材料及密封材料等。
POF的抗燃性和绝热性极佳,当其平纹织物置于手心上,上面放一枚美国硬币,用1250 ℃氧-乙炔火焰对着硬币烧时,硬币化了而布料和手心安然无恙[6]。由于POF的耐磨性较差,一般须与其他高性能纤维混织使用,取长补短,例如与间位芳酰胺纤维混纺制成军服和消防服,与对位芳酰胺纤维混纺制成漂亮的西服,用上述火焰灯对着烧,既不燃烧又不收缩和变色。POF的其他重要用途有防火毡、C/C复合材料制的飞机和汽车刹车片、耐高温坩埚、航空和航天用耐高温部件以及各种代石棉的部件等。
4 国内阻燃纤维发展现状及前景探讨
国内阻燃纤维的品种虽然很多,但主要还是传统加工生产获得,主要应用于普通民用领域。新型耐高温且具有多种复合功能的品种还较少,即使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几种纤维,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纤维的性能指标的稳定性、服用性能和耐色牢度等等方面。
国内阻燃纤维行业内的各生产企业一般都依托科研院所,有很强的产学研能力,通常能依据市场需要努力创新开发各种新型的耐高温阻燃纤维。上文中提到的聚f二唑纤维,即由江苏宝德新材料公司,无锡华东创新材料研究院和四川大学等单位合作对聚芳f二唑纤维进行了改性,2012年成功开发出耐高温阻燃改性聚f二唑纤维宝德纶(PODLON),使其阻燃等性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从而缓解了我国耐高温阻燃纤维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此项目的试验材料即取材于已经规模化生产的商品化纤维。
但是,更多的高性能纤维品种还是主要依靠进口。如美国杜邦公司的Nomex,日本可乐丽公司聚芳酯纤维,奥地利兰精(Lenzing)公司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等等。我国应加大在此领域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参考文献:
[1]于伟东.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49-150.
[2] 尹朝清.聚酰亚胺纤维及其阻燃特性[J].纺织学报,2012(6):116-120.
[3] 梁雅卿.聚苯硫醚纤维[J].台湾人造纤维工业会讯,2005.
[4] 胡友斌,安源胜,赵小平.聚四氟乙烯纤维性能及其制造工艺[J].化工新型材料,2009,37(9):24-25.
篇5
钛合金材料因比强度高、密度低、耐腐蚀和耐高温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但由于钛合金导热系数小、弹性模量低和化学活性大等特性,使得钛合金材料在加工时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严重等,影响了钛合金的加工效率,因此如何提高钛合金的切削效率一直是航空航天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 钛合金材料的特性及加工性能
(1)比强度高:钛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其强度大于超高强度钢。
(2)导热性差:钛合金导热、导温系数小,热量难以从产生切屑区转移出去,致使刀具切削刃的温度更高,对刀具有强烈的磨损作用,降低了刀具耐用度。
(3)化学性能活泼:钛合金在高温情况下,与空气中的O、N、H等元素起化学反应形成加工硬化层,使切削加工困难;同时钛合金在加工时与刀具材料很容易产生亲和作用,发生粘结和扩散现象,导致刀具磨损加快。
(4)弹性模量小:切削加工时工件回弹大,容易造成刀具后刀面磨损的加剧和工件变形。
(5)耐腐蚀:在550 ℃以下钛合金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故不容易被进一步氧化,对大气、海水、蒸汽以及一些酸、碱、盐介质均有较高的抗蚀能力[1]。
2 钛合金材料切削加工的基本原则
在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刀具材料、刀具几何角度以及切削参数等都会影响钛合金切削加工的效率和经济性,其加工原则如下。
2.1 刀具材料
刀具材料是影响切削加工重要因素,所以尽可能选用硬性好、耐磨性高的刀具材料,如硬质合金刀具、涂层刀具和高速钢刀具等,图1为硬质合金刀具和涂层刀具。
2.2 刀具几何角度
切削难加工材料时,合适的刀具几何角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刀具的切削性能,提高切削效率。切削钛合金时有三个变形区,如图2所示。
(1)基本变形区I:变形量大,切削力和切削热主要自该区域。通过保持刀刃锋利、刀尖圆弧过渡等,降低钛合金加工时的摩擦系数和切削温度,避免粘屑、崩刃。
(2)切屑与前刀面摩擦变形区II:直接影响刀具前刀面磨损。通过选择较小的前角,以增大切屑与前刀面的长度,减小前刀面磨损。
(3)工件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磨损变形区III:对加工硬化和刀具后刀面磨损有较大影响。通过选择较大的后角,以减少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
2.3 切削参数
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影响最大,切削速度越高,则切削刃温度越高,因此要选择低速切削;同时切削深度对刀具寿命影响较小,所以在零件和机床刚度允许的条件下,采用较大的切削深度。
2.4 冷却液
可以把刀刃的热量带走和冲走切屑,降低切削温度,有效提高生产率和改善被加工零件表面质量。一般切削液有三类,即水或碱性水溶液,水基可溶性油质溶液和非水溶性油质溶液[2]。
3 钛合金材料切削加工工艺
3.1 车削
钛合金车削易获得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加工硬化不严重,但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快。针对这些特点车削钛合金时应注意的问题:(1)车削参数尽量选用低速切削,大切削深度。对于粗加工,切削速度45~70 m/min,进给量0.10~0.15 mm/r;对于精加工,切削速度80~100 m/min,进给量0.05~0.10 mm/r。(2)精加工时夹紧力不要太大,减小加工零件的变形量。(3)加工完后,对零件轮廓按最后一次走刀路线再加工一次,消除因切削力造成的零件变形及让刀。
3.2 铣削
钛合金铣削比车削困难,因为铣削是断续切削,并且切屑易与刀刃发生粘结,形成崩刃,极大地降低了刀具的耐用度。针对这些特点铣削钛合金时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采用顺铣,顺铣时切削的深度由大变小,切屑由厚变薄,且总是薄的一边最后离开刀齿,切屑容易折断,提高了刀具寿命。(2)粗加工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较小,应选择大切深、小进给、低转速;精加工应减少加工变形、提高表面质量,采用较高的转速、小切深。(3)钛合金加工后,在已加工表面会形成0.1~0.2 mm的硬化层,所以二次切深应大于0.2 mm;粗加工预留单边余量应大于0.2 mm。
4 结语
该文结合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主要从钛合金材料特性、刀具、切削参数和冷却液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钛合金车削、铣削中通常应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工艺措施,希望对同行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篇6
重型模锻液压机通常情况下指的是100MN以上的基本吨位,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力、船舶、航空航天行业。重型模锻液压机是我国大型锻件在模锻过程中的重要设备,由于我国在重型模锻液压机技术方面发展较晚,过去很长时间内,其严重制约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成为世界拥有最多数量、最大吨位重型模锻锻压设备的国家,我国在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应用和实践方面已经达到先进的水平。以下我们主要针对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1 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
由于重型模锻液压机具有相当大的负载,造成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设计的强度和刚度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使重型模锻液压机设备的制造具有很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重型模锻液压机属于泵-蓄势器传动水压机,这种设备一直处于恒压的情况下进行运动,这种工作模式的工作速度受到锻件变形抗力的影响;而现阶段生产的重型模锻液压机基本上处于恒流量传动模式,并将超高压技术融入其中,使得在锻造过程中,其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超高压技术决定了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基本特征。
电力、船舶、航空航天行业都需要高强度的合金和高温合金的高技术含量的器材,其在锻造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模具压力比高达2000MPa,为了达到这种单位面积的模具压力比,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液压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压机压力,或者是采取超高压技术,采用此种技术的效果是在较小的单位面积上能够实现更高的压制强度。现代化的重型模锻液压机主要是以大型超高压工作模式,提高单位面积的模具压力比,从而减少结构的整体种类和缩减相应架构的尺寸,进而减少制造成本。在此前提上,必须要解决压缸结构问题和其间隙密封性问题。
1.1 压缸结构问题
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压缸是整个液压机的中枢神经,重型模锻液压机压缸的基本强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模锻液压机的有效使用。在小型和中型模锻液压机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非预应力结构,这种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不适用于重型模锻液压机压缸设计,主要是因为普通压缸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其压力有限造成整体缸底和缸筒位置处结构发生的变化不大,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但是对于重型模锻液压机压缸设计而言,其巨大的压力使得缸底和缸筒位置处结构形变较大,严重地影响整体运行,容易发生缸底裂痕,主要是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另外是由于液压压缸的基本特点造成的,由液压压缸的受力特点分析可知,其内壁的受力特点极度的不均衡,其内外壁切向应力,可以根据相应公式得到如下公式:
式中:
—内壁切向应力
—外壁切向应力
K—内外径的比例
图1 重型液压缸结构模型图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内外径的比例增大时,我们的切向应力比就会增大。这就说明我们人为地增加外面的材料的过程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真实的承载能力。当油压处于一定的水平时,就不可能单纯地利用增加内壁厚度,因为这所有的值都是固定的,不可能通过增加内壁厚度得以实现。
因此而言,我们必须对其采用新的结构模式。
在超高压的重型液压缸的设计过程中完全取消了传统非应力式结构设计的整体缸底模型,采用如图1所示的嵌入式缸底模型。
液压缸保持通孔形状,内壁光滑无台阶,有利于内壁的加工,并且避免了壁厚变化而引起的应力集中。独立的缸底嵌入缸筒,用螺栓将两者连接,并以可靠的密封封闭高压油。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采用了预应力的结构设计,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承载能力。
1.2 间隙密封性问题
对于间隙密封性问题而言,本身系统的密封性无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高压力运行过程中缸壁由于液压缸承受内压的原因造成一定的膨胀,对于膨胀而言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跟压力成正比。例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个400MN的液压缸,当其内压处于130MPa的情况时,若内径为972mm,对于其内壁膨胀可以高达2.0mm,再加上在内壁制作的过程中保留的间隙,此时的内壁间隙甚至高达2.5mm,因此而言,间隙密封性是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
(a)初始状态 (b)工作状态
图2 高压密闭性组成图
通常情况下造成密封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密封器具被破坏,过去的密封材料通常其材质较软,选择这样的密封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其形变,但是这种较软的材质容易被破坏,对于超高压间隙密封性问题更加不适合。因此对于超高压间隙密封性问题,我们拟采用支撑件,这个支撑件的密闭性、强度较好,最重要的原因是支撑件能够对内壁进行一定的补偿,通过补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高压过程中的密闭性问题。这种形式已经在个别单位投入使用了,使用的等级为200MN和100MN,已经证明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压密闭性组成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起初是状态和工作状态膨胀状态的变换。
2 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其他技术分析
对于预应力超高压液压缸的初步设计结构的基本思想是通常是在液压缸内壁预先建立切向压应力(预应力),这个预应力的构造程度与工作状态产生的拉应力叠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尽可能多地减小或消除缸壁上的切向拉应力,使液压缸始终处于切向压应力或压应变状态,以提高液压缸的承载能力、发挥缸壁材料的强度潜力、提高抗疲劳性能。
对于重型液压机,除液压缸外,另一个重要的关键部件就是承载机架,在对承载机架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其机架设计原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靠性,但是横梁和立柱就较易出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将横梁和立柱分开,再用预紧力将它们连接成整体,即预应力结构的机架。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压缸结构问题和其间隙密封性问题,首先介绍了过去压缸结构和其间隙密封性的缺点,其次基于缺点对压缸结构问题和其间隙密封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以后提高现代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压制精度、压制效果以及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俞新陆.液压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 俞新陆,杨津光.液压机的结构与控制[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3] 林宗棠.重型预应力混凝土水压机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4] 米海耶夫·B.A.,太原重型机器厂设计科锻压设计
室.超高压液压机设备[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
社,1964.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空气动力学作为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入到了各高等学府的学科培养计划之内,并随着航空航天行业以及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介绍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意义、应用范围,基本数学知识,流动的描述方法及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而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就需要从科技新时代的角度进行一定的深入探讨与全面改革。
一、“理实一体化”的基本概述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让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老师来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教师和大学生双方教学做三者相结合,重新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加强课堂和实践教学每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相互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相互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1.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含义辨析。在《空气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的策略,对教学的质量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最为鲜活的表述、最为生动的呈现、最为典型的建构模式;对于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情况能够进行改善,并能够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合理的串联。
2.空气动力学概述。空气动力学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早在人类对鸟类或弹丸飞行时所受的力进行受力分析时,就有了种种猜想,科学家们根据对物体在空气中所受阻力的估算,以及应用力学的原理和演绎方法,最终得出了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直至19世纪末期,已经形成了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经典流体力学便衍生出了新的分支——空气动力学。
二、空气动力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发展人才数量转变为发展人才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就成为了我国相关教育部门所关注的重点。
不同于以往传统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在学生们大学阶段的空气动力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就也不能与以往传统教学相一致。针对不同特点的不同课程,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与授课。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逐渐提高,学生们的成长环境也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的独生子女们享受着最优的教育环境,因而也有着各自独立并且完善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得教学也相应产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根本,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三、空气动力学教学改革的高效策略
1.重视学生的特点与知识需求。空气动力教学要时刻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展开,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就是全面并且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需求方向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从而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找出适合学生们接纳知识、吸收知识、理解知识的最优方法。由于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一定的教学改革前的基础调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教师要根据上课前对学生们往日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调查以及课后学生们对听课情况的反馈与建议,来改善我们空气动力学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空气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们对空气动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效。还要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高效的学习方法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2.注意教学教材的选取。空气动力学这门课程作为新兴课程,相关书籍不同于以往传统课程较为普及,因此教材的选择就成为了空气动力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基础课,《空气动力学基础(Fundamental of Aerodynamics)》(Anderson,J.D.著,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适合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拓展学习。
3.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1)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形象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从而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传统的观察教学模式以及利用板书、模型以及挂图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具有局限性,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空气动力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网络以及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设备、模型等二维图样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从而展示其内部具体结构以及加工过程。例如,讲解对相对气体的实现应用时,就可以播放直流式风洞、回流式风洞以及风洞实验等相关视频,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们更能接纳并充分理解吸收课堂上的知识。
(2)将书本理论映射到生产实践当中。要将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就要求空气动力学这门课程安排相关实验课时,使学生们在全面理解并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切实从实践的角度对空气动力学这门课程进行理解与深入。课堂着重讲解理论知识的重点,着重介绍解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让学生们自主练习,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培养一种学习态度。在理论与实验课的基础之上,学校还可联系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真正地置身于生产加工环境中,体会空气动力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方法,进而来深入感受空气动力学的精髓,从而对空气动力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空气动力学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空气动力学教学的教学难度。
(3)要将引导与讨论融入课堂教学。在空气动力学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内容若采用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们由被动授课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切实参与到空气动力学的课堂中来。经教师引导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低速空气动力学这一章节的时候,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引导与讨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流体模型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是流体?流体有哪些分类?流体的特点是什么?接着播放相关教学录像片,使学生们对流体模型化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然后结合实物及模型进行授课以及课堂的讨论。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流体的分类以及低速空气动力学的相关计算公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以及相应的总结。
四、结语
篇8
一、概述
作为信用风险的一种,行业信用风险是由于宏观或产业等共性因素影响,导致多个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同时发生违约,从而引发的群体性信用风险。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商业银行对行业信用风险范围的界定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产生于借贷业务的行业信贷风险,还包括了产生于交易业务、资本市场活动,甚至清算业务中因交易对手或发行者违约导致的行业信用风险。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即为行业信用集中风险,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持分散化,避免行业过度集中。根据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度量、管理手段或工具、监测、报告等方面。具体地,首先识别行业信用风险,进而度量行业信用风险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与大小,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工具控制或转移风险。同时,对上述过程辅以持续的风险监测,并予以定期报告。
二、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
风险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而行业信用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度量的准确性将直接决定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监测与报告的针对性。
1、行业信用风险识别
根据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与特点,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即为对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的识别,主要涉及行业分析和信用敞口行业集中度分析两方面内容。
苏格兰皇家银行把行业分析视为评估贷款组合中潜在集中风险的重要步骤,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富国银行强调并追求信用组合的良好分散,评价贷款组合在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同时,定期评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由于特定行业或宏观经济走势带来的风险。而瑞士信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也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并评估行业的信用集中情况,高度重视信用敞口的行业分散。
2、行业信用风险度量
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与基础,西方商业银行无不对此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相关度量方法与模型,并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具体实践中。区别于单个客户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多从行业组合角度予以度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信用组合模型不断涌现,其中尤以瑞士信贷集团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1]与摩根大通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2]最为著名。
尽管这些组合模型的前提假设、建模步骤、计算方法等各有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过计量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评估行业信用集中风险[3]。具体说来,都是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等风险参数基础上,得出行业信用组合的损失分布,据此计算该行业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得到在一定置信度下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其中,预期损失被视为成本,通过提高定价及拨备予以覆盖;而非预期损失则是行业信用风险大小的真实反映,一般对应经济资本。在相同条件下,行业消耗的经济资本越多,说明其风险越大,经风险调整后收益也越低。此外,在行业信用风险度量过程中,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将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与组合模型相结合,计算得到不同情景及敏感事件影响下,经济资本等相关风险参数水平及变化情况,更好地实现了风险度量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瑞士信贷集团利用以信用风险价值(CreditValueatRisk,简称CreditVaR)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模型,计算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等风险参数,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由于建模过程中考虑了集团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以及财务目标,使得风险度量与集团股东价值创造目标相匹配。同时,及时识别易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压力事件及情景,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评估其潜在影响,尤其是根据组合风险集中情况,度量行业对组合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贡献,防范因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导致的总量损失。
荷兰银行在组合基础上度量行业信用风险,运用了一系列统计方法计算行业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同时开发RAROC模型,用于内部资本的行业配置、行业绩效衡量等方面。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运用情景分析,检验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假设,同时模拟危机情景,特别是在特定行业发生危机的情况下,计算未来相应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情况。根据度量结果,评价信用组合分散程度,防止行业信用风险过度集中、经济资本过度消耗。
荷兰国际集团同样高度重视经济资本计量在行业信用风险度量中的核心作用,认为经济资本是“在公司既定的安全水平下,能够覆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经济风险的资本”,而经济资本总量则是在严重危机时期能吸收全部非预期损失的最小资本量。实际计算过程中,采取99.95%的单侧置信度水平(即万分之五的破产概率),达到MoodyAA(或S&PAa2)的信用等级标准。
美洲银行将“降低收益波动性、实现非预期损失最小化”作为信用组合管理的指导思想,防止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导致的非预期损失超过集团风险承受能力。
摩根大通与法国巴黎银行也均采用组合模型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并根据度量结果管理行业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关系,及时退出收益低于风险调整后资本成本的贷款资产。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将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运用于关联产业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监控中。
三、行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与工具
拥有丰富有效的管理手段及工具是西方商业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显著特点。借助行业拨备、行业信用限额、银团贷款、贷款出售、信用保险、信用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七项主要手段与工具,西方商业银行从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转移三个角度实现了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1、风险承担
行业信用风险承担是指银行根据行业信用风险大小,通过提高风险溢价,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从而实现对相关信用损失的内部消化。例如,法国巴黎银行以行业组合管理为基础,对不可预见的行业风险计提拨备,以覆盖可能发生以及难以准确估计的损失和费用。美洲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结合行业未来趋势进行风险情景分析,据此提取行业拨备,覆盖因特定行业运行恶化带来的风险。此外,摩根大通、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都对特定行业计提拨备。
2、风险控制
行业信用(集中度)限额是从风险控制角度管理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发放-持有”信贷模式下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西方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限额规模反映了在给定市场环境、业务战略以及可用于吸收损失的财务资源条件下,集团的风险偏好。而对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建立并维持一套良好的行业信用限额体系,将业务中的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瑞士信贷集团依据行业经济资本消耗情况设置行业限额,以此限制行业信用风险集中,控制信用组合增长速度。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根据信用敞口或资本情况对每个行业部门设定限额(比例或绝对额),以此实现行业分散,防止特定行业危机事件的影响。汇丰银行为防止行业信用风险集中,对海运、航空、汽车、保险、房地产等重点行业设置行业限额,必要时对相关行业的新增信贷业务加以限制。而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国际集团也都通过不同方法设定行业限额,从而实现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分散,例如200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各行业信用敞口占比均低于15%。
3、风险转移
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属于风险转移类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通过对这些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降低了行业信用集中度,将潜在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了达到组合分散以及资本有效利用的目标,部分银行还在对风险-收益准确度量的基础上购买信用风险(卖出相关信用衍生工具),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2005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继续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用风险。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与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相比,信用衍生工具具有灵活性与时效性强、不损害银企关系等优点,现已成为西方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4]。
2005年末,美洲银行全部信用敞口为3200.07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其中146.93亿美元被有效对冲,较2004年末对冲规模同比增长35.46%。从具体行业信用风险对冲情况看,汽车及零部件、保险、通信服务等行业在2005年均达到30%以上的对冲比例,而传媒、公用事业、原材料行业的对冲比例也较上年有大幅提高(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出现危机,通用、福特等公司信用等级降为垃圾级,德尔菲公司申请破产。而正是由于2004年末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保持了高达75.55%的信用敞口对冲比例,使得美洲银行有效规避了该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
2005年末,摩根大通全部5534.02亿美元信用敞口中有298.82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被有效对冲,对冲比例达5.40%。从行业角度看,摩根大通对主要行业信用敞口均进行了程度不同的风险对冲,其中对冲比例较高的行业有银行与财务公司、公用事业、油气等(详见表2)。
2003至2005年,花旗集团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冲的信用敞口分别达111亿、273亿、407亿美元,年均增长91.49%。其中,主要对冲行业包括公用事业、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航空等。此外,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也运用信用衍生工具优化资本运用、分散和降低行业信用风险。2005年,两家银行信用敞口对冲规模分别达到346亿与304亿欧元。
四、行业信用风险的监测与报告
行业信用风险监测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监测侧重点主要是重点行业运行趋势和较为集中的行业信用敞口,而风险报告则被定期向高管层、董事会提交,涉及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度水平及变化、行业拨备充足性、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校验与修订等方面。
2005年,汇丰银行继续密切监测保险、房地产等行业运行和信用敞口变化情况以及海运、航空、汽车等行业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也定期进行信用组合审查,密切跟踪电信、汽车、航天、酒店等对宏观经济较为敏感行业的运行态势,监测行业信用集中程度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查并报告相关行业拨备的充足性以及行业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巴黎银行则对汽车、航空航天、高科技等周期性或高风险产业进行重点监测。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近年,我国信贷投向同质化情况严重,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贷款集中现象十分突出,但多数商业银行对此认识仍有不足,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提高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加强行业分析与监测工作
行业分析是识别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重点行业,特别是信用敞口占比高、高波动性行业的深入研究与跟踪监测,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识别具体行业的信用集中风险。同时,也为合理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进而判断对信贷组合的潜在影响提供可靠依据。
2、着力提升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水平
篇9
关键词 :有机氟;涂料;现状;发展;方向
聚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六氟丙烯都属于有机氟涂料的行列,常用在食品包装上,其中主要原料是氟乙烯、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等,通过一定的反应和助剂即可喷涂在食品包装表面,这种涂料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具有耐腐蚀性、防止黏合的作用等,例如蜂蜜的包装桶内常用的即为聚四氟乙烯,又可以叫作PVF涂料。作为食品包装的内壁涂料是因为这种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会有残留,较为安全,有机氟涂料相比普通涂料来说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其中具有防腐蚀、耐久性等特点,另外对化学品也具有耐性,耐候性、耐磨性性质也很突出,由于这些优势,有机氟涂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将就各种涂料的应用列举讨论。
1 有机氟涂料的应用现状
1.1 有机氟树脂
这种涂料通常用于食品、汽车、机械加工等多种领域,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能够作为重要的防黏、绝缘、耐热、耐磨的涂料,常用的有机氟树脂通常是一般由含氟烯烃如四氟乙烯(TFE)、氟乙烯(VF)、偏二氟乙烯(VDF)等单体为原料,通过均聚或共聚制成涂料。
其中在建筑装饰、金属卷材方面来说,常用的是聚偏二氟乙烯(PVDF)涂料,这种涂料通过乳液的聚合得到,能够保持相当好的耐久性和耐磨性,所以能够在建筑装饰上广泛应用,可作为保护性罩面漆等。
有机氟树脂除了以上一些优异的性能表现之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机氟树脂的加工过程要求较高,需要高温进行固化,工作时间较长,不方便进行大面积的施工,并且难以与底材充分的附着,在有机溶剂中不能有效的溶解,并且应用成本较高,因此应用时通常使用有机氟树脂与其他形式树脂共同使用。
1.2 有机氟改性树脂
在有机氟改性其他有机涂料工业中,用氟改性的有机树脂主要有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苯硫醚及有机硅树脂等。有机氟改性树脂从性能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弥补了一些不足,并且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有机氟改性树脂的研究中改性的方法包括物理化改性以及化学化改性方式,其中化学性改性方式应用更为普遍,效果更好,化学化改性通常是与官能团单体如烯醇类、烯酯类、烯酸类等单体共聚或其他方式将官能团引入,生成交联型共聚物,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有机氟性能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得到新的优异性能。
1.3 含氟丙烯酸酯涂料
含氟丙烯酸酯涂料是一种综合性的涂料,它具有两种涂料的优势结合,并且弥补了部分的缺陷,对丙烯酸酯涂料良好的耐碱性有所保留,并且保持了保色保光性,同时又具有有机氟树脂耐候、耐沾污、耐腐蚀及自洁性能,扩大了含氟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范围。
通过使用氟化丙烯酸酯单体与丙烯酸酯共聚;或者是在聚合时加入含氟添加剂的方法促使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改善了丙烯酸树脂的性能,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1.4 含氟聚氨酯涂料
含氟聚氨酯涂料采用羟基固化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原理,将含羟基的氟树脂,与作为固化剂组分的多异氰酸酯配成含氟聚氨酯涂料,可常温交联。含氟聚氨酯涂料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其中包括耐候性、保色性、耐腐蚀性等,这种综合的性能是其他涂料不能比拟的,因为这些有益的性能,所以含氟聚氨酯涂料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小到建筑木材防腐、船舶车辆防腐,大道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应用等。
1.5 含氟有机硅涂料
含氟有机硅涂料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够常温固化成膜,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效率,使用寿命较长,有的可达20年以上,并且耐腐蚀性、耐冲击性、附着性、耐候性等也有所加强。
1.6 含氟聚苯硫醚涂料
聚苯硫醚涂料有一项特点,就是涂层较薄并且无针孔,另外还具有阻燃性、耐化学品性等特点,对于辐射性也有所控制,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脆性较大,较为容易开裂等,这种情况对材料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进行改善的方法之一就是有机氟的应用,有机氟树脂具有耐热性、高韧性等特点,聚苯硫醚具有热稳定性、无针孔、防腐等性能,这两种材料的有效融合能够很好的中和两种材料的缺陷,提高涂料的应用性能,从而更好的为材料服务。
2 新型氟涂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理念的不断改变,新型氟涂料也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表面活化交联技术、纳米技术、超临界流体等先进技术和材料的科学应用,更好的促进了新型氟涂料的快速发展应用,并且环保意识的增强引领了新型氟涂料经济、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
例如水性含氟涂料,水性含氟涂料具有多种优势,其中既具有水性涂料的安全和环保的性能,又具有含氟材料的耐污、耐腐蚀等的性能,两种优势的叠加直接促进了水性含氟涂料的快速发展,引起来全球性的重视,美国Dow化学公司Schmidt首先报道利用反应性氟聚合物制成不粘性涂料。国外开发的水性氟聚合物涂料实现了多种形态的存在,其中包括有水溶性、水分散和乳液性等。这种涂料目前应用不够广泛,常见的仍为水分散性的。其中由氟烯烃、乙烯基醚、含羧基化合物和水溶性氨基树脂共聚而制成的阴极电泳涂料就是典型的水性氟聚合物涂料的一种。国内也对水性氟聚合物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其中较为成功的有很多,例如NH-R水性氟涂料很有特色,它以自身不能固化成膜的含氟乳液与一定比例的添加剂配制而成。该涂料具有较强的附着力、耐老化性、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施工方便,广泛适用于航空、海洋开发、能源、电子和化工等领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促进了有机氟涂料的不断完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机氟涂料的性能将会越来越优异,不断的提高性能,完善缺陷,从而满足不同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并且随着绿色化意识的深入,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氟涂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是绿色、环保型的发展,在持续的发展中发挥出更高的优势。
篇10
关键词:
航天产品;热真空试验;试验标准;试验方法
0引言
航天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一般不能维修或极不易维修,因此,其一旦出现故障,就极易造成整体停止运行的事故,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后果。同时,由于产品要求高可靠、长寿命,因而有必要在产品投入使用前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进行检验,以降低使用风险,保证产品安全、可靠地运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一般广泛地采用人工模拟环境试验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进行验证。热真空试验属于热试验的一部分,是空间环境模拟试验中非常重要的试验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卫星组件、分系统和整星的鉴定和验收中[1]。目前,航天产品的热真空试验一般都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但是,不同的标准对于试验条件的要求又有细微的差别,因而本文对航天产品的热真空试验标准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航天机构合理地参照相关标准,选择适用的试验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1热真空试验相关标准与方法的作用
对太阳幅射、冷黑环境和真空环境进行的工作模拟试验被叫做热真空试验。环境热真空试验是指在规定的压力与鉴定级或验收级热真空试验温度条件下,暴露航天产品的设计与工艺问题,评定其工作性能,验证其飞行功能的试验。过松的试验条件无法达到检测产品的真正性能的目的,从而无法为航天产品的具体使用提供有效的依据,使得有质量隐患的航天产品冒险工作[2];过严或不适当的试验条件与试验措施又会导致过试验,影响航天产品的性能,产生隐患,进而影响航天产品的后续使用。因此,美国、欧洲和我国都颁布了一系列的试验标准,各监测与试验单位也起草了各自的企标与试验方法,以指导热真空试验的顺利开展。热真空试验应力条件是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制造组装工艺的发展和人们对空间试验(热真空试验)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的[3],我国的热真空试验标准与欧洲、美国的标准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由于产品具体的工艺水平、各自对空间试验的认识和产品的实际应用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带来的结果。此外,各种标准经过试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重新修正,颁布新的试验标准,也是基于以上的原因。
2各版热真空试验标准的分析
目前,各国热真空试验中常使用的标准有:欧洲标准化组织标准ECSS-E-10-03(1998);美军标MIL-STD-1540B-1982、MIL-STD-1540C-1994、MIL-STD-1540d-1999和IL-STD-1540E-2002;我国的国军标GJB1027-1990[4]与GJB1027A-2005。我国还有监督单位或试验单位编制的部分企业热真空试验方法标准或规范,包括: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5]《集成电路热真空试验方法与和程序》《微波组件热真空试验方法》《固态微波放大器热真空试验技术规范》和《空间行波管热真空试验技术规范》等。国军标GJB1027-1990在编制过程中借鉴了MIL-STD-1540B-1982的部分内容,后期颁布的GJB1027A-2005在编制过程中也根据我国的国情参考了美军标MIL-STD-1540C-1994和MIL-STD-1540E-2002;此外,各个企标编写时也参考了美军标MIL-STD-150B-1982、MIL-STD-1540C-1994和MIL-STD-1540E-2002与国军标GJB1027-1990和GJB1027A-2005。因此,这里我们着重讨论MIL-STD-1540C-1994、MIL-STD-1540E-2002、GJB1027-1990和GJB1027A-2005,并简单地讨论一下在空间试验(热真空试验)中各试验单位较常使用的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
2.1美军标MIL-STD-1540B-1982、MIL-STD-1540C-1994与MIL-STD-1540E-2002的比较
美军标MIL-STD-1540B-1982、MIL-STD-1540C-1994与MIL-STD-1540E-2002之间的差异如表1所示。对比美军标MIL-STD-1540B-1982、MIL-STD-1540C-1994和MIL-STD-1540E-2002发现,这3个标准中,MIL-STD-1540C-1994规定的试验条件最为严格,但在使用了几年后,颁布的MIL-STD-1540E-2002的要求较MIL-STD-1540C-1994又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有回归MIL-STD-1540B-1982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1)社会科技水平、制造组装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试验要求可以相应地降低;2)使用MIL-STD-1540C-1994后美国航天业出现了几次航天事故[2],这些事故与当时所使用的MIL-STD-1540C-1994要求的试验严酷,造成过试验多少有些关联;3)从表1的数据来分析,MIL-STD-1540C-1994的循环次数过多和总试验时间过长,造成了试验室试验能力的浪费,影响了整个产品的正式交货周期。而MIL-STD-1540E-2002使用至今未改动,已经完全代替了先前使用的标准,且现在各国航天部门在编制各自的航天试验标准时均较多地参照了MIL-STD-1540E-2002,这也说明了MIL-STD-1540E-2002已是一部趋于成熟的航天产品的试验标准。
2.2国军标GJB1027-1990与GJB1027A-2005的比较
GJB1027-1990与GJB1027A-2005的比较如表2所示。GJB1027-1990与GJB1027A-2005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循环次数不同GJB1027-1990是参考美军标MIL-STD-1540B-1982的部分内容编写的,因此,其规定循环次数至少为3次;GJB1027A-2005是参照MIL-STD-1540C-1994与MIL-STD-1540E-2002,再结合国内航天行业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因此,其规定循环次数最多为9次,鉴定试验循环次数为6.5~8.5次,验收试验的循环次数是2.5~4.5次。0.5次是为了遵循航天产品的高进高出(高温开始高温结束)原则,这也是人们对空间试验的认识有所提高的结果。
b)循环时间不同GJB1027-1990中规定的保持时间为12h,这是因为航天器上天工作的白昼时间转换为12h[3]。但是,由于热真空试验设备技术水平与试验手段的提高,1h内热真空设备内已经基本能够达到温度平衡,工作4h后航天器产品本身也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因此4h就已足够考验航天器的性能。时间过长,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过试验,对航天产品的性能产生隐患;另一方面则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GJB1027A-2005中将试验保持时间修改为了4h。
c)试验压力不同GJB1027-1990要求真空压力≤1.3×10-3Pa[3],而GJB1027A-2005将这一要求降低到≤6.65×10-3Pa,这是因为,在≤6.65×10-3Pa的真空环境下也足以考验航天器的性能;另外也是考虑到目前国内热真空设备的性能存在差异,降低真空压力的要求能够让更多的试验单位进行热真空试验;再三,真空度的降低还可以节约整个试验的时间,保护试验资源等。
d)压力误差不同GJB1027-1990与GJB1027A-2005对压力误差的规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当施加的压力小于0.133Pa时,即:GJB2027-1990规定,当压力<0.133Pa时,允许误差为±50%;GJB1027A-2005规定,当压力<0.133Pa时,允许误差为±80%。原因同上,考虑到试验设备的要求,许多真空设备的真空检测部件采用电离规或冷规,它们的误差范围是随着真实度的提高而偏离增大的;而当真空压力≤6.65×10-2Pa后,真空微放电现象已经趋于稳定,现在使用的GJB1027A-2005规定的真空压力≤6.65×10-3Pa足够检验产品的性能,所以这时候(<0.133Pa)的误差范围可以增大。
e)温度误差不同GJB1027-1990规定的温度误差是±3℃[3],而GJB1027A-2005则规定允许的温度误差为低温(T+40)℃/高温(T0-4)℃,这与MIL-STD-1540E-2002替换MIL-STD-1540C-1994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避免过试验产生,以保证热真空试验的安全与可靠。GJB1027A-2005与GJB1027-1990相比,在试验时间、循环次数、首循环高(低)温开始试验、试验容差和试验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改变,现在空间试验中,已基本不再使用GJB1027-1990,而是选择GJB1027A-2005,这是产品的生产工艺进步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空间试验认识的提高的结果。
2.3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
在企标中,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对热真空试验的阐述是比较详细的,对试验的实际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被国内热真空试验单位使用得较多,这里也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是一部专门关于热真空试验的试验方法,它阐述了热真空试验的目的、试验环境、试验设备、试验程序与方法、试验中断处理和试验记录等内容,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例如:在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中,关于控温传感器的布置的规定如下所述。1)产品的热交换方式以传导为主时(低温),控温传感器安置在产品的底板上;2)产品的热交换方式以幅射为主时(高温),控温传感器安置在产品外壳的热平衡处[4]。在实际操作时,热真空循环既包括高温循环也包括低温循环,但是,目前许多热真空设备并不具有双控温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折中地布置控温传感器。在热真空试验过程中,高温更要求控温精确,尤其是对于大功率产品而言,因此,从保护产品的目的出发,此时控温传感器应安置在产品外壳的热平衡点上。在有了MIL-STD-1540E-2002与GJB1027A-2005标准后,我们还要使用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前两个标准都只是对空间试验的要求作了定质要求,由于航天产品的功率、频率和噪声等参数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产品的热真空试验的方法或要求也就应该有所区别,而这种区别在MIL-STD-1540E-2002与GJB1027A-2005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值得称道的是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对热真空试验的目的、环境、设备、试验程序和方法等都进行了量化规定,这对于具体试验的实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不同的航天产品的工作目的一般都是不同的,因而其功率、频率和噪声等参数也不尽相同。有些航天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试验条件要求更高,已超出了现有标准的规定,对这些航天产品进行热真空试验时,可以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在补充协议中加以规定,但原则上不能降低要求。例如:功放产品对温度变化率较为敏感,所以其热真空试验要求其变温速率大于1或1.5,甚至更高;且对工作温度偏差要求较高,要求高温(T+40)℃,低温(T0-4)℃。这时按早期的MIL-STD-1540B-1982与GJB1027-1990或现在的MIL-STD-1540E-2002与GJB1027A-2005进行试验都无法达到检验目的,由此就应该针对产品本身的特点来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和要求,以保证达到检验目的。有些航天产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其试验条件的要求可以降低,例如:在达到试验目的的前提下,非功率产品在热真空试验中仅要求升降温时变温速率大于0.5,平均变温速率大于或等于1即可。这些可以在其补充规定和要求中加以体现,这也是对试验资源的一种保护。所以,现在热真空试验也不是全部依照MIL-STD-1540E-2002、GJB1027A-2005和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等直接去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还根据航天产品自身的特点编制了许多的检验验收技术要求(或协议)与补充协议(或要求),这都是允许的。
3结束语
GJB1027A-2005从2006年颁布至今已有10年时间了,这10年也正是我国航天事业井喷的10年,并且还在持续地发展中。这也反映了GJB1027A-2005的合理性,或是说其较适合指导我国航天产品的热真空试验[2]。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从起草到现在已有20年的时间,但还在使用,许多监督单位或试验单位在编制新的航天航空标准或试验方法的时候也在借鉴其部分内容,说明了其广泛的适用性。目前的做法是,进行航天环境试验时,其依据标准较多地选择了MIL-STD-1540E-2002与GJB1027A-2005;其试验方法则较多地选择QJ2630.1-1994《卫星组件空间环境试验方法》。这是因为,前面两个标准是已经趋于成熟的标准,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工艺水平,反映了我们对空间试验的认识程度;后面这个试验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具体的空间试验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柯受全.卫星环境工程和模拟试验[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1993.
[2]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运载器、上面级和航天器试验要求:GJB1027A-2005[S].北京:国防科委军标出版发行部,2005.
[3]刘中华,李树杰,刘国强.热真空试验设备中的控温方式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2,30(4):7-11.
篇11
工程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在开发一片处女地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都必须由测绘工程师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提供其他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决策、规划、设计等工作。而且在工程建设中也离不开工程测绘,也需要工程测绘来提供更多地理信息资料,促进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我国的工程测绘已有多年的社会实践,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的工程测绘开始与全球定位系统结合,测绘技术开始朝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工程测绘技术不断吸取先进技术知识,测绘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进步。
1工程测绘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在信息时代里,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工程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着,工程测绘技术朝着自主一体化、系统智能化、测量结果数字化、管理可视化方向发展。现代测绘仪器开始逐渐摆脱以往的固定性、方向性、不确定性、范围性等特点,测绘仪器可以放置在不同方向不同位置,测绘的范围大大扩展,同时,测量的数据也更加精确。而测绘仪器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带动工程测绘的发展,提高工程测绘的质量。新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运用时也更加方便,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发展,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新,不断促进新技术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提高测绘精度。人才培养除了高校培养之外,在企业中也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要不断学习先进测绘技术知识,提高测绘工程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的使用测绘技术和仪器,促进工程测绘的顺利开展。
2工程测绘新技术发展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工程测绘技术不断革新,工程测绘开始朝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那么,现阶段下,工程测绘新技术主要有哪些呢?
2.1智能化移动测绘技术
智能化移动测绘技术是在传统的移动测绘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移动测绘技术的优势主要是可以提高工程测绘的精确度和测量的效率,目前主要有: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智能化移动测绘技术在运用起来更加方便,功能也更加齐全,如:PDA野外数据采集技术、DMI信息提取技术,智能化移动测绘技术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可以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可以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工程测绘的发展壮大。
2.2卫星定位技术(GPS技术)
GPS技术的发展使得其运用的空间越来越广泛,已经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中,在城市规划、空间定位、汽车线路导航中运用最为普遍。由GPS技术衍生出来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工程测绘中,GPS技术的运用也很普遍,运用GPS技术实现全天候的精确的三维定位,可以提高测绘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使用。由于GPS是卫星定位技术,它具有抗干扰性强、功能齐全、保密性好、安全度高的特点,因此在工程测绘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在未来有远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2.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较大区域的空间信息系统,对这个地理空间的图像数据、空间定位数据、遥感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促进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合理。GIS技术将空间信息、计算机技术、环境、测绘遥感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反应地理空间信息,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在观察地理空间信息时还可以实现信息的预测和预报,功能较多。可以说,GIS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测绘新技术,它同时也是一门新兴产业,在城市规划、海洋气象、农林建设、地质矿山、环境监测等领域有较大应用空间。在工程测绘中,GIS技术采用数字化成图,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得出的数据资料非常精确,也易于保存和管理。
2.4数字摄影测绘技术
数字摄影测绘技术是将数字摄影与数字测绘技术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对数字影像进行处理和匹配,运用模式识别等方法来完成工程测绘工作。航空摄影可以绘制大比例的地形图,可以对较大面积的地形进行精确测量,为人们提供数字化的地理影像信息和资料。伴随着航空摄影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测绘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数字化测绘图像产品可以实现4D形式的产品,促进了全球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2.5遥感技术(RS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在较大区域内实现同步观测,时效性较强,数据的可比性和经济性较强,因而在工程测绘中得到了广泛运用。RS技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对地面进行实时勘测,遥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物体对于波普会有不同的响应,从而正确识别地面上的物体。利用遥感卫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信息图像,在一些中小比例的地理地形图的测绘中运用较广,而且便于更新。
2.6“3S”集成技术
所谓“3S”集成技术就是将前文中所提的GPS、GIS、RS三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技术。这三种技术都是有各自的优势和弱点的,将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扬长避短。GPS技术可以为GIS和RS技术提供精确的定位和数据处理,RS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地形信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图像,GIS技术将GPS技术和RS技术提供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精确的工程测绘资料。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就有运用过“3S”集成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S”集成技术将会不断发展,不断促进工程测绘的发展。
2.7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工程测绘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将城市的地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数字化、虚拟仿真、网络化和可视化,构建出城市基础信息平台,促进我国城市发展的数字化,促进社会服务的数字化,促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测绘技术将会不断发展革新,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各种测绘技术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要充分结合工程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工程测绘技术,从而获取最为精确、最具经济性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智强.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绘的发展[J].地球,2013(3).
篇12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靠人的创新思维、智慧和专业的技能,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对企业文化资源进行创造,知识产权经过不断的开发,生产出许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产生了具有创造能力和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的重要特点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在近十年间都在迅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全球每天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量就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0%的速度逐渐递增。相关机构做出估计,在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所创造的价值可达6.1万亿美元。在1992年,北京798厂画廊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理念带入华夏大地。文化从政治的理念转变到大众的文化消费观,然后进入到产业观念中,在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想城市生态现代化过渡期间,广泛的渗透于城市的战略发展观之中。在不到20年中,创业产业的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成为了新的发展模式和高级的城市经济形态。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文化产业被正是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北京市、丽江市、广东省、重庆市、西安市等城市和35个文化宣传点均称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目标,同时批准深圳大芬油画村及其他42个单位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2004年时,深圳举办了第一节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自治区及直辖市提出了“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等口号,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地方快速发展经济和实现产业优化调整、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党的“十二五”的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需要不断的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这就表明,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产生的价值要翻一番,即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同期GDP的比重为5%,比现在的2.5%接近翻了一倍。
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下,文化创意产业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青睐,因为它对科技和文化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二是地方的政府文化创业产业逐渐明确发展的方向,将其政策内容进行细分,增强其可操作性能,使具备地方特色的行业正常成为先行导向;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建设正在初步的开展当中,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院所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创意产业专业,地方各级政府和各个培训机构也开始重视创业产业的培训工作;四是,高等原先、咨询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力度加大,对其的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展,使其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五是,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交流、研讨和合作项目都断不断的攀升,形成了“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及“上海创意产业活动周”三大巨头;六是,我国的动画片产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动漫产业的商业时机不断成熟;原创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网游产业从危机中解放,并呈逆势增长趋势,逐渐具备和国际竞争的基本实力。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关对策
根据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下几点对策:(一)建立完善的机制,明确工作的重点,不断的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中,运行机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产业。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其标准化的工作也处于萌芽的阶段,在国际上无法获取相关的经验。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首先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负责,要对产业的标准进行制定、修订和实施工作,从而推动产业标准化进程的发展。(二)鼓励企业进行产业联盟,参与标准的制定等工作。在企业竞争和国家竞争中,围绕着技术标准问题,许多技术企业采取产业联盟的手段进行有效的竞争。在国内,产业联盟是以标准联盟、技术标准化联盟、技术联盟以及企业联盟的形式产生的。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形成技术联盟,能够为企业的技术标准作出引导作用。通过采取联盟的方式,能够汇聚更大的力量。(三)加大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的科技战略,讲技术标准提升到科技的战略高度。在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标准的建立过程中,人才是其关键。国家需要不断的培养专业型复合人才,既懂得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还懂得标准化。鼓励企业进行改革,完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聘高级的专家担任院校的兼职教授或者研究员,对优秀人才进行大力的培养。在科技项目的验收过程中,应该着重对标准化人才进行培养,把其当作重点的考核指标,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的结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鼓励企业人才的培养,完善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2).
篇13
信贷集中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个客户或关联客户的大额信贷集中风险。其中,关联客户不仅指存在股权关系的公司或集团,还包括经济上存在关联关系(如互相担保、垄断的购销关系等)的客户。(2)地区或国家信贷集中风险。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会对借款人还款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当一个地区或国家危机发生时,对该地区或国家的贷款集中将带来巨大损失。(3)行业信贷集中风险。行业信贷集中是指贷款集中发放给某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内还款能力依赖相同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一旦该行业出现危机,将导致其与相关行业违约率大幅提高。(4)外币信贷集中风险。对于外币贷款或以外币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来源的贷款,汇率风险严重影响客户还款能力,促使违约率大幅上升。(5)信贷风险缓释手段集中风险。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于信贷业务中对某一担保方式使用的集中,如主要以商用房地产作为抵押或大部分贷款为同一担保人等。
国际银行业信贷集中风险的教训
历史上,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缺乏识别、度量与管理信贷集中风险的有效工具,一些西方银行往往面临较大信贷集中风险,纷纷陷入破产境地,甚至升级为银行危机。
拉美债务危机
1979~1982年,美国银行向拉美国家的贷款由360亿美元增至550亿美元,形成较大信贷集中。1982年8月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均遭受巨额信贷损失。以花旗集团为例,其对拉美国家贷款曾高达155亿美元,危机爆发导致大量不良贷款发生。仅1987年5月,就计提拨备33亿美元,超过其全部拉美国家贷款敞口的30%。而1990~1992年,花旗集团累计计提拨备达100多亿美元,仅1991年亏损就达9.14亿美元。
美国西南部银行业危机
对房地产与能源行业的过度信贷集中,最终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西南部的银行业危机。由于地区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当地商用房地产需求与能源行业状况密切相关。70年代末期,油价飙升掀起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俄克拉荷马等产油州过度建设浪潮,商业银行贷款纷纷投向能源与房地产行业。其中,新英格兰、加利福尼亚与得克萨斯等州银行信贷多投向商用房地产行业,而俄克拉荷马与得克萨斯两州银行则存在较为突出的能源行业信贷集中。但随着1986年石油价格跌幅近50%,能源与房地产行业同时步入低谷,导致了西南部银行大范围的破产。
瑞士银行业危机
继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后,瑞士经济增速回落、房地产价格迅速下降,使得银行信贷组合受到重创。由于房地产行业信贷过度集中,导致1991~1996年瑞士银行业损失近420亿瑞士法郎,一半以上地区性银行破产。而瑞士银行核销坏账达300亿瑞士法郎,约为其贷款总额的13%。
国际银行业信贷集中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2000年以来,尽管发生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破产以及欧美电信行业危机等事件,但鲜有银行因此遭受巨额信贷损失。这主要是西方银行汲取了历史教训,纷纷加强信贷集中风险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信贷集中风险度量方法
由于商业银行过去仅在单个客户分析基础上做出信贷决策,忽视从组合视角进行分析,从而导致过度的风险集中。于是,西方银行纷纷开发信贷组合模型,并与外部模型结合使用,用于信贷集中风险的度量。其中,尤以瑞士信贷集团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与JP摩根大通银行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最为著名。尽管这些模型特点各有不同,但都是通过计量经济资本衡量信贷集中对组合风险贡献大小。同时,定期进行压力测试,重视其与组合模型的结合使用。信贷集中风险可被视为一个或多个系统性风险因素对信贷组合损失分布的压力影响,而压力测试正是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设置压力值,模拟不同压力情况下信贷集中引发的组合损失大小。实践中,一些银行通过压力测试衡量禽流感对农业部门、高油价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还将既往新兴市场危机情景用以评估对新兴市场的信贷集中风险。
科学、完善的信贷集中限额体系
信贷集中限额是西方银行防范信贷集中风险的重要措施,其规模的设定反映了特定市场环境、业务战略以及资本数量下银行的风险偏好。最初主要依靠主观判断或简单指标,粗线条地设立地区、国家、行业、产品或抵押品等维度贷款限额。随着风险度量技术发展,其限额设定方法更为科学,通过将信贷集中风险的经济资本要求与银行最大风险承受能力相联系,更好地实现了根据风险大小设定限额。同时,结合限额,监测不同部门信贷敞口变化情况,并在分析风险驱动因素基础上及时识别并预警信贷集中风险。此外,在新敞口定价中考虑集中风险,根据信贷集中风险大小,相应提高利率以弥补额外风险成本,也有利于信贷集中限额的执行。
有效的信用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
西方银行通过银团贷款、贷款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实现了对信贷集中风险的有效管理。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工具,降低特定客户、地区或行业信贷集中,能够及时有效地转移或对冲信贷集中风险。例如,法国农业信贷集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贷集中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贷集中风险。而与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相比,信用衍生工具具有灵活性与时效性强、不损害银企关系等优点。因此,尽管发生次贷危机,但全球信用衍生工具市场规模仍呈增长态势,信用衍生工具现已成为西方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例如,美洲银行通过运用信用衍生工具,2004年末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保持了高达75%的信用敞口对冲比例,从而使其有效规避了2005年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危机带来的信贷集中风险。
我国银行信贷集中及其风险管理现状
信贷集中趋势明显,信贷集中风险不容忽视
从客户角度看,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信贷集中情况十分突出,接近、甚至超出监管机构要求的上限(见表1)。
从行业角度看,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交通、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行业信贷集中。
从贷款期限看,自2003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出明显的向中长期集中趋势,中长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比重持续提高,2008年5月达50.84%(见下图)。
信贷集中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尽管潜在风险较大,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管理仍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强十分必要与紧迫。虽然单个客户或关联客户的大额信贷集中风险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监测、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管理等在内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但对于行业、地区、国家等信贷集中风险,无论是度量工具、识别指标还是管理手段,现有管理方法与工具都难以适应,例如如何前瞻性地识别某类信贷集中风险、如何度量信贷集中风险大小以及采取何种管理手段有效转移或对冲相关集中风险等。这些客观上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加快创新,迅速提升自身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水平。
对策建议
夯实信贷集中风险管理基础
无论使用何种先进方法和工具,都需先夯实信贷集中风险管理的基础,即科学定义信贷集中的相关维度,并积累高质量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不应简单照搬官方统计分类或外部分类标准,而要根据自身需要,从风险驱动因素相关性出发,界定并划分客户、行业、区域信贷集中。例如,不应仅据股权关系,而应从存在高度相关违约因素角度定义关联客户,如高度依赖单一客户或单一供应商。对地区或国家分类,也不应只关注行政区划,还应从更广视角,按地区或国家特有的风险驱动因素对借款人影响界定,如产品需求地、经营地点或主要投资地等。而对行业分类,也应更多考虑系统性风险因素对借款人的影响。比如,按国家统计分类,造纸机械制造行业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但其与造纸及纸制品业违约相关性更强。此外,还应在贷款发起阶段就逐户识别客户对关联方、行业、地理等因素的敏感性,并将相关数据保存于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为更好地识别、监测、度量信贷集中风险奠定基础。
提高信贷集中风险度量水平
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发内部信贷组合模型,努力提高信贷集中风险度量水平。通过计量不同维度信贷集中的经济资本消耗情况,从边际风险贡献角度识别并度量信贷集中风险大小,为进而采取针对性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高度重视压力测试在信贷集中风险度量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步骤为:先设定具体的压力情景,将情景转换为模型中系统性因素的压力值,再模拟组合损失分布,计算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参数,确定压力情景对信贷集中的影响。目前房地产、交通、能源等行业信贷集中现象突出,且抵押物也集中于房地产,商业银行应将房地产等行业作为定期压力测试重点。具体地,分析、预测房地产市场规律,设定不利市场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因素变量,然后结合房地产行业一个周期的信贷损失历史数据,模拟不利环境下信贷损失分布,评估危机发生时损失大小。
建立健全信贷集中限额体系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建立健全信贷集中限额体系。首先,建立简单的绝对额或比例限额,如单一客户敞口上限为10亿,行业敞口上限为400亿或建筑业贷款敞口不超过全部敞口15%等。该限额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监测和执行,但未经风险调整。其次,考虑借款人或行业风险特征,以风险等级为基准设定限额。例如,某一基准客户敞口上限为2%,对于低风险客户,适当上调限额,而对高风险客户,则下调该限额。对行业,其限额根据行业加权平均风险等级高低分别确定。最终,应该以经济资本为基准设定信贷集中限额,从而将限额与实际的风险来源、风险大小挂钩。通过综合考虑贷款的规模、违约风险、违约损失率、期限等因素,得到信贷集中要求的经济资本量,据此设定限额,如单一行业经济资本消耗不超过全部信贷业务经济资本消耗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