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口诀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口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口诀

篇1

1.1让学生对长度有一大体上的印象。其口诀是:一臂长一米,拳宽一分米,甲宽一厘米,毫米一粒米。

1.2天平的使用方法。其口诀是:天平放水平,游码回到零;调节右螺母,指针中线处,横梁就平衡;物左砝夹右,再调小游码,直到横梁平;读数两项加。

1.3二力平衡的条件口诀:同一直线方向反,两力相等同一物。

1.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口诀:同一直线方向反,两力相等在两物。

1.5求平均速度口诀:平均速度看似难,先抓 "总"字是关键。先求总路程,再求总时间。

1.6回声测距口诀:若要回声测距离,别忘时间取一半。

2.热学部分

2.1物态变化记忆口诀:物态变化有六个,固液气态往上排,向上变化为吸热,向下放热不会错。

2.2四冲程内燃机"421" 口诀:吸(气 )压(缩)做(功)排(气)四冲程,曲轴(转)两周一(个工作)循环。

2.3列热平衡方程口诀:热平衡,吸放(热量相)等 ;高温降,低温升;由公式,列方程;末温t,初加零(下标)。

3.光学部分

3.1光的反射定律口诀: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共(在一平)面,法线居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2平面镜成像特点口诀:平面镜,成虚像,像物(关于镜面)对称记心上。

3.3光的折射规律口诀:三线同(在一平)面,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大(光斜射界面时,无论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都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不变(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O0)。

3.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凸(凹)透镜的光路图口诀:两次折射,往"厚"方偏,通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第一次从空气进入透镜,第二次从透镜进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都向透镜厚度大的方向偏折。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算作特殊)。

3.5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但它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实像。)两焦分大小(物体在二倍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之内、一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6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可简记为"凸实凹虚"。

4.电学部分

4.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以简记为:同电相斥,异电相吸(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2摩擦起电后物体带电情况口诀: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不得不失不带电。

4.3串并联电路的区分口诀:独路一条为串联,还有路径为并联。

4.4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口诀:串联接入电流表,"+"进"-"出要记好,不超量程先试触,(未经用电器而)直接电源损坏(电流)表。

4.5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口诀:并联接入电压表,"+"进"-"出要记好,超出量程损坏(电压)表,(未经用电器)直接(测)电源(电压)也无妨。

4.6滑动变阻器使用要点口诀:一上一下接电路,电阻大小看"长度"(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长度)。

4.7插座的极性判断口诀:左零右火上接地(两孔插座的左孔为零线,右孔为火线;三孔插座多的那个上孔接地线,其余两孔极性相同)。

4.8测电笔的使用要领口诀:测电笔,按笔尾(金属体),触火亮,触零灭。

4.9安全用电口诀:低压电,摸不得;高压线,要远离;超低压(36V及36V以下),才安全;守电规,别冒险。

4.10安培定则可简记为:"右手握(螺线)管,四(手)指顺(着电)流(方向),姆指(指向是螺线管的)北极。

篇2

编口诀可以减轻学生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以概括成“等值反向共线,同性质共存亡,作用在两物体”;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对于惯性的概念可编口诀“物体有惯性,不论动与静。惯性是属性,大小质量定”。在学习机械振动时,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采用口诀“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向下,下坡的向上”后,只要遇到此类题,学生都能用口诀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楞次定律的口诀“原增感反,原减感同”比教材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要直观和具体。

2. 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

在实验操作中,由于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或者有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学生容易记反,采用口诀后,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得学生操作有序,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例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告诉学生其用法为:“一上一下接电路,阻值大小观下柱,滑片远离阻止大,滑片靠近阻值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按照“先通(电源)后释放(纸带)”的顺序操作;用刻度尺测量的教学口诀有:“一观、二放、三对零、四估、五记、六单位”;游标卡尺的口诀:“看明游尺几分度,主尺读至整毫米数,找准主游对齐处,数出条数乘精度,统一毫米主加游,算出尾零不可丢,看清单位再出手”。在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常常需要对内接法和外接法做出选择,归纳教学口诀为:“内大大,外小小”,“内大大”中第一个“大”意为内接法测量大电阻(被测电阻的阻值要比电流表的阻值大得多),后一个“大”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外小小”中前一个“小”为外接法测量小电阻(被测电阻比电压表的阻值小得多),后一个“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 避免繁琐的推导过程

要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推导过程,有时口诀可以避免这种复杂繁琐的推理过程。甚至,学生不会推理,不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但只要记住口诀,照葫芦画瓢也可以答对试题。例如,在电路动态分析中,使用口诀“串反并同”可以很快得出结果,省时省力。

例1: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增大

B.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读数减小

D. 电压表读数减小,电流表读数增大

解析:程序分析法: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接入电路有效电阻增大,因此,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电源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读数增大;又总电流减小,R1两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增大,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故选项A正确。

口诀法:R()R与电流表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R()R与电压表间接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

对电路结构不变,外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生单调变化时,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变化的定性分析,运用电阻变化的“串反并同”定则显得简捷、准确,只需弄清电路的结构及其与变化电阻的构成关系,而无需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口诀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诀虽然在物理教学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1. 记混记反口诀,起负面作用

口诀一旦记反,其对物理教学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是学生利用错误的口诀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得到错误的结论,其次是学生一旦记住错误的口诀,往往很难纠正过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大大,外小小”,有学生会记为“外小小,内大大”,而“串反并同”也会被记反为“串同并反”。

2. 口诀表述模糊,产生歧义

有些物理口诀,过于追求简化,表述模糊,学生使用口诀时,容易产生歧义,结果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学习地球同步卫星时,很多教辅资料和不少教师归纳为:五同——同轨、同高、同速、同周期、同加速度。2011年广州一模考查了一个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试题,试题比较简单,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生肯定可以拿下这个题,但是最终考试的结果,令不少教师大跌眼镜。

例2:(2011广州一模13题)某一时刻,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

A. 向心力相同

B. 线速度相同

C. 向心加速度相同

D. 离地心的距离相同

本题中,很多学生记住了“五同”,也正是这“五同”害了学生,口诀中的“速”指线速度,“同速”意指线速度大小相同,加速度也仅是大小相同,然而,口诀教学忽视了加速度、线速度的矢量性,学生的出错是必然的。

3. 不注意口诀的条件,乱用口诀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时,师生往往都不注意使用的条件,遇到类似的物理问题就乱套口诀。例如在楞次定律中,当相对运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时,判断两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时,为了免去应用楞次定律的繁琐步骤和复杂过程,教会学生根据口诀“来拒去留”作出判断不失为上策,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所以,当学生遇到如例3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3: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条形磁铁的S极附近,一个闭合线圈向下运动并始终保持水平。在位置B,S极附近的磁感线正好与线圈平面平行。试判断线圈在位置A、B、C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判断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

分析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时,本题中线框从A到B是靠近磁极,学生根据“来拒去留”可知应该是排斥。这样的分析实际上学生没有注意到“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而从本题的图中可以发现A到B过程磁通量减少,B到C过程磁通量是增加。

篇3

例如:在记各物理量的单位时要记住,“兆(M)”、“千(K)”、本位、“毫(m)”、“微(μ)”等级别依次为1000倍的关系。

二、浓缩记忆法

心理学表明:“识记材料的数量和记忆效果有很大关系。”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的难度也越大。缩记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把内容冗长的物理知识高度概括起来,以减少识记材料的数量,达到记少忆多的目的。这种方法适于记忆内容较长的物理规律、作图方法等。

例如: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可缩记为“看、放、读、记”。其具体内容是:①看,指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指尺要放正,不能歪斜;③读,指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一下位;④记,指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定要写单位。

三、实验记忆法

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是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超重、失重”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则可用弹簧秤和钩码演示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秤示数的变化情况,用盛水的塑料瓶(瓶底部和盖上有小孔)演示在完全失重情况下,水不流出的现象,使学生联系这些现象记忆相关知识。又如:制作“土电话”、“潜水艇模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模拟家庭电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简单的磁现象”,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等。学生对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或观察到的现象印象深刻,且记忆持久。

四、故事记忆法

将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趣闻讲出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这样学生在回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自然巩固了相关的物理知识。

例如:物理课本中有“手抓子弹”、“曹冲称象”、“死海不死”等许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听故事时精力集中、求知欲强,若能适时分析,易使学生记住故事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

五、口诀记忆法

老师在课堂上会告诉我们一些自编写的口诀、顺口溜。其实这些口诀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若能把这些口诀记住,有很多的知识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对惯性理解的口诀:“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力的图示画法口诀:“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画尖尖、最后数据标尖边。”凸透镜成像:“实倒虚正” ,“物来像去”。又如:安全用电口诀:“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座,火线接进保险盒,再过开关进灯座。”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学生对两种电路(内接法和外接法)误差来源及如何根据实际选择电路感到难度较大,若编成歌诀:“外接V分流,适合低电阻;内接A分压,高阻应选它。”则极大的降低了记忆难度。经常使用一些口诀、顺口溜能积极有效地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一种巧妙的、用途广泛的记忆方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晦涩分散、枯燥无味的材料,变得诙谐幽默、流畅易记、轻松有趣。谐音记忆的核心,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似的话,来帮助记忆。

篇4

一、从公式入手,深刻理解

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较多,如密度、压强、机械功、比热、功率等等。每个物理量的引出都伴随着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我要求学生不要孤立地记概念,背公式,而是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来理解概念,从公式出发迁移出概念、单位、解题思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如写出压强公式p=F/S,马上就可以从公式得出概念,只要先解释分母上的“S”,再解释分子上的“F”即可,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还可以从公式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也叫“帕斯卡”;可以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也可以解释帕斯卡的物理意义。知识点是相关联的,学生知其一就很容易知其二。再如,掌握了一个热学公式Q=cmt及其变形公式,所有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可以说出比热的概念及其单位,还可以知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谁温度升高得快。再如,机械功W=Fs,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一段距离s,两个因素中任何一个为零,则不做功。又如功率的公式P=W/t,从中可以看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P是由W和t共同决定的,纠正学生套用数学思想,认为W越大P越大,或t越小P越大的错误观点。与此类似,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许多比值问题。

初中物理一共二十多个公式,很容易记住。随之而知的就是二十多个物理概念及相关的许多知识点。学会从公式入手,以公式推概念,可以清晰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本质,避免在没搞清楚各物理量含义的情况下乱套公式,背离公式的真正内涵。还可以使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用起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从图形出发,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善于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物理图形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的方法。用形象的图示来代替抽象的思维,是帮助学生解题的一条捷径。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题到图形到,把文字变成图形,把物理量、物理条件从图形上反映出来,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未触底),哪个受到的浮力大?拿到题目,同学们很快就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正确图示。从图中一目了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如果只凭着抽象的思维,头脑中要转几个弯,很容易出错。

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对于指针的左右偏转,平衡螺母该怎样调节,学生也能很快从图示中得到答案。光学、力学、电学等,每个知识领域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图形思维上来。这就是我在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遇到难题,画图写公式”的原因。所以我在备课时,很多精力都花在怎样创作物理图形,力求用最简单形象的图形进行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及知识点的理解。

三、歌诀教学,行之有效

有些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可以采用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口诀或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引导他们,使学生很快切入主题,少走弯路。

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学生们马上会想起:“天平放平,游码对零,再把螺母拧,直到横梁平。左物右码记得清,游码数值看分明。”考虑杠杆问题时,我教学生“找出支点找两力,分别画出两力臂。再列平衡方程式,解决问题就容易。”在解决滑轮组问题时,不能让学生死背公式F=G/n和S=nh,因为这组公式只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不具有普遍性。在让学生数绳子段数时,我总结为:“手抓的一段绕过动滑轮就算,绕过定滑轮就不算”,简记作“动算定不算”,并联系地方名小吃“手抓羊肉”,展开联想:“手抓动就算,手抓不动就不算”,再给出一句“自由端省力费距离”,学生一下子就记得很牢。运用此话解题,正确率极高,特别是对横放的滑轮组,解题思路清晰。

电学中,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小灯泡电功率是重点实验,但学生连线常常出错。于是我结合实际,编了“电压表,先别管,其余统统来串联。变阻器,取最大,一上一下有条件。电流表,防短路,正柱流进负柱出。最后再连电压表,并在被测者两端”的口诀。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如果没有电流表、电压表该怎么办,我让学生记住:“没什么表,就在什么表的位置用定值电阻代替。”

篇5

一、“爬”

何谓“爬”?就是让学生模仿。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从孩提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模仿得来的)……模仿对人而言就是自然的,和较低等的动物相比较,他所具有的一个利益在此,他是世界上最善模仿的动物,并且最初是通过模仿而学习的。”

初二年级的上学期,在学生对物理还朦朦胧胧、左顾右盼时,教师及时地给学生确立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和探索,从模仿起步,不仅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而且可以适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组合,而是要以能使学生富有成效地进行讨论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小组成员间的设置要合理,每一个小组要有一名有组织能力、思想活跃、能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学生,这样能带动全组成员来探讨问题。小组中的学生轮流当讨论小组长,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领着学生讨论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物理科该怎样学习。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设计好让学生模仿什么,怎样模仿,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内容,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使物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尽可能地接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这个领受过程会很麻烦,学生模仿得不是太好,但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起点上向前走,就减少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少走了弯路。接着是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思想,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规范语言的表达形式,用学科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对每一次的小组讨论,都重点放在抓好落实上,及时地反思、纠错,再反思、再纠错,绝不得过且过。

例如,在声的现象的教学中,声音的特征是一个难点,作业中问题较多。根据每一个特征中的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寻找声音特征的辨别方法,鼓励学生编口诀,看谁编的既具有科学性又上口、好记。教师先说出音调口诀,学生就模仿着编,很快编出了:“音调高低看频率,振动越快越尖细;响度大小看振幅,振幅越大越离谱;音色特征看材料,结构不变就变不了。”而且还解析这样编口诀的意义。因为是自己编出来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凝华现象的判定,也是个难点,学生是这样编的口诀:“‘白汽’雨、雾、露,水蒸气液化放热小水珠,‘白粉’霜、雪、雹,水蒸气凝华放热小冰晶。”经过这样一段的爬行模仿,学生爬得快了,就有了站立的基础,创新意识和思维的萌芽在逐步初步形成。

二、“走”

“走”,顾名思义,在“爬”的基础上站立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走向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稳当当地向前走。经过模仿的过程,学生头脑中会领受很多正确的思维理念,为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都是电学,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分化时期,学生普遍感觉难,不易学会弄懂,掉队的现象很严重。随着学习的深入,在经过“爬”之后,学生的兴趣来了,跃跃欲试,热情很高。抓住这个好的契机,在探究实验中,我用控制变量法、模型法、转换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方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在设计电路、电路计算、电路判断中,即便是难一些的问题,也能分析解答出来了。解决问题的速度是加快了,但走得还不是很稳当,时常会摔倒,教师不再是拐棍,让学生自己爬起来,再向前走。这一过程中,虽然走得趔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悟性却有了很大提高。

趁热打铁,在“电功率”结束后,我组织进行了“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操作竞赛”,具有创新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耳目一新,仿佛又走入一个新的天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实验时,每四人一组,抽签进行,力求考查从选择器材、设计电路、进行实验操作、表格设计、分析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本次竞赛不只是实验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团队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在学习物理的路上,他们走得更稳了。

三、“跑”

到了初三,学生的心理渐渐走向成熟,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每个学生都有想好好拼搏一下的劲头。“跑”势在必行,不让“跑”都不行。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对中考出现的高频考点要认真抓好落实,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务必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必须要这样?不这样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来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疑问中巩固基础,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疑问中和不断解决疑问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诱发潜能,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领悟到了思维的魅力。

篇6

一、多途径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牛活经验、经历中,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物理教材有关的问题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创设情境常见的方法是:用好教材中的“?”,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的动面、电影片断、新奇的演示、讲述有特色的某种经历等等。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笔者先让学生猜一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学生很快会回答:“里外不是人。”接着老师再提出一连串问题:里面是什么?外面是什么?里面的像和外面的猪八戒等大吗?像和八戒到平面镜的距离一样吗?八戒把镜子往前移像怎么变化?这样使得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猜”中质疑,创设探究空间

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个要素,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是创新的前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首要闪素。猜想作为一种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根据已知的知识、事实等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一种假定性命题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学生凭空瞎猜,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作出合理猜想的依据:凭直觉、凭经验、凭类比。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对问题作池合理的猜测,既然是猜想,老师不要轻易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用事实或真实的资料来判断,或动手通过实验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在猜想中质疑、证疑,去发现许多物理知识、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探究。要选择合适的形式

1、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营

课堂内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是:以问题带动学习,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代替了被动的强迫学习。课堂内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课堂内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如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例如:发现是探究。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实验操作――讨论、归纳与反思。如“平面镜”一节,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蜡烛在平面镜钱可以成一个像,让后提问“怎样确定像的性质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每组提供两支相同的蜡烛,一个玻璃板。一张域有方格的白纸,三块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固定在木板卜的斜面,让学生操作: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问题等等。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由学会上升到会学,提高教学质量。

1,巧用短语、口诀,便于记忆

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一些短语、口诀来概括概念、规律等,利于学生记忆。如学习“光的反射”时,将光的反射规律概括成“三线~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学习“电流表、电压表”时,把读数规则概括成“先看量程后看盘,大格小格算一算”等等。

2,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

3,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的灵活性。

结语: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

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如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

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熊贵红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探究[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8(7)

篇7

在研究物体压强的问题中,常用到公式p=F/s和p=ρgh,但是每个物理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压强而言,这两个公式都适用。由p=ρgh可知,液体压强P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都不能确定时,常用p=F/s判定液体压强的大小。利用此法关键是判定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关系(一般情况下,G=F)。

但是,当容器形状不规则(上下粗细不均匀)时,情况就复杂了。并非所有公式都适用而且使用顺序颇有玄机。

例1:如图所示为形状不同的甲、乙、丙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都是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都是h,则三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关系大小如何?

例2:三个质量相同的容器底面积相同,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关于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压力,以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大小关系如何?

所以,综上所述,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内部问题)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外部问题)。对于内部问题(液体问题),要先算压强后算压力;对于外部问题(固体问题),要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综上所述,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口诀是:内强外力。公式运用的顺序也是固定的。

以上只是笔者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界同仁集思广益,对固体、液体压强计算这个中学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难点,做出更多简练精辟的归纳与总结,争取早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人人掌握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严超.浅析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8:29.

[2]惠恩玲,张锦国,拾景忠.谈谈对液体压强的深层理解[J].物理教学,2015,08:34-36.

[3]王少芳.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0,08:18-20.

篇8

例如,教材中常常见到像这样的标题:

1.人为什么能在冰面上滑行?

2.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关闭发动机的车辆最后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凹凸的花纹?

4.足球守门员为什么要戴上手套?

5.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穿防滑靴?

这些都是取自沪科粤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小片段。仅仅摩擦这一个知识,就集中提到了与摩擦力相关的五个问题,就是为了让我们从身边发现这些物理知识,从而建立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情景其实还是将物理问题还原成物理过程的有趣现象。在物理课堂上,我们需要分析的物理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我们应当取简去繁,从中把握物理模型的重点,为建立物理模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并同时,在脑海中或者图纸上构建物理模型,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物理思维一种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物理方法的一种现实、有效、可行的途径。

二、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既然是物理模型,自然考虑的理想化一点,不过物理模型一般都能代表一类物理现象,而且具有典型性。从建立物理模型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突出物理问题的主要本质,省去一些干扰因素和次要因素。也就是说抓住了事物主要矛盾,从而忽略掉次要矛盾。物理模型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易于学生去学习。运用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触发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使其更全面地了解物理知识以及深化理解。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更多的是图解一些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初中的物理模型,一般反映着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规律以及应用,由模型来将物理现象简化,使得我们研究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尽管我们考虑问题过多的理想化,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但是他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有所帮助的。物理模型,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判断能力都有所帮助。

三、课堂上的应用

为了让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在物理讲课中再现一些物理现象,用这些现象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中物理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些优秀的老师都已经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将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编成一些好记好背的口诀,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再现物理学习中的场景,以及生活中一些应用的实情,从而使学习达到根深蒂固的效果。

例如,电路连接图的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四、在物理课堂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的作用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的实际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亲切和真实。这样既丰富了物理课程的形式,又能在新教材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的物理课堂上,掌握更形象和丰富的知识,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将最基础和典型的物理现象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物理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并将这种建立出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课堂中再现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理解对物理现象的看法,从正确的方法入手去了解整个物理现象,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物理现象去推测物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再现成物理情景,再对这些情景编辑成有效的物理模型,当然了,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然过程。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注意问题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只能在一定阶段下适用,比如摩擦力一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物理方面的问题,不过,这些物理情景以及模型,只适合在一些简单的、理想化的物理问题中使用。如果再深层次的物理中,还继续采用物理情景以及模型,那将是老师的失败,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的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对物理的学习渐渐丧失兴趣。所以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得更好,学起来更容易。

篇9

物理是初二新增的学科,虽然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物理的知识,但学得不深,要求也不高.而初中阶段,物理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地位仅次于语文、数学和英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一下会没办法适应,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找不到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2.生活经验缺乏

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见很多物理知识都是以生活为起点加以拓宽和加深.理论上讲,在系统的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学生应该对相关的理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理解起来也会比较轻松,有据可依.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观察不够,这就给物理知识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

3.数学基础薄弱

学科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很多物理知识的理解要以数学为依托.但是,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一碰到物理中涉及有关计算、科学计数法、正比例函数等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去思考,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会的.

二、应对策略

1.巧用物理教学方法,化难为简

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照镜子”游戏.两个学生为一组,请三到五组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其余学生为观众.每组中的一位学生表演“镜前的人”,另一位学生假装是“镜子中的像”.“镜前的人”可以做各种动作,而“镜子中的像”要配合着表演.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看得不亦乐乎,游戏结束后要求“观众”进行点评.其实在学生点评过程中,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而且对接下来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情景,不但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抽象而又很难用实验来展示的知识点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化抽象为直观,以低起点来理解教学的难点. 如电流和水流相类比,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等.

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编成口诀,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编成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倒,虚像正;二倍焦距定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等.

2.将物理引入生活,加强生活化教育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最终使学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主动探究.比如,在学习完《大气压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你生病打点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输液瓶要挂在高的地方,如果放太低会回血……”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小组讨论.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课前教师也可布置一些物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预习任务,提高学生课外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例如,在《杠杆》这一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去搜集生活中的杠杆,看哪组搜集的多,如吃饭时用的筷子、开瓶子时用的起子、跷跷板、生活中的剪刀、指甲剪等等,课堂上交流、展示.

通过这样课堂和课外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的敏感度自然会提高.如果学生能真正做到“以物明理” 、“见物思理”,那么物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充满乐趣和实用性的.

3.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提高学生兴趣

实验对初中学生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越是精彩且出人意料的实验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这样就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地想去了解“为什么”,而不是被强逼着去学习,那么很多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讲授摩擦力这一内容时,静摩擦力的分析一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师可以展示“筷子提米”的实验,杯中装满米,再加少许水,压紧,过一会儿提起筷子,米和杯子也被提起来了.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非常的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静摩擦力的存在,甚至连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都能很明确:筷子对米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是竖直向上,与重力相平衡.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其中自身素质固然有差距,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一旦你对某一门功课有了兴趣,那你就会徜徉其中,乐此不疲,更不可能有畏难情绪了.而物理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实验演示或操作,恰恰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

篇10

学生的学习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记忆才能不断巩固知识,培养兴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知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定律和理论,就学生的认识来说,只完成了部分任务: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虽然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但它还是抽象的,也就是说,这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是不深入、不全面的,甚至还会产生模糊的或错误的理解。在教学中有必要使他们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到具体思维,帮助他们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实验等复习活动来澄清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混淆,消除疑团或错误的理解,去探索或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物理现象,使他们的认识发展得更全面、更深刻,这就是复习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记”是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贮存、编码的过程,“忆”是头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记忆的大敌是遗忘,而遗忘又是人们的正常心理现象,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遗忘。与遗忘做斗争便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著名的艾宾杰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遗忘具有“先多后少,先快后慢”的规律,掌握了这个不均衡发展的规律,就能摆脱学习上迷迷惘惘的初级阶段。将知识有效地储存在脑海里,经久不忘。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当天和第二天及时复习两次,三天后复习第三次,一周后复习第四次,这就是复习的即时性。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要强化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迹,必须采取多次复习,这是复习的反复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应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当复习到十次以上,记忆的对象就很难忘却了。为此,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多种复习机会,特别是课前、课后、单元、全章、期中、期末、毕业会考、升学考试等抓住学生积极迎考的心理,反复进行强化,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和分析器官协调活动,使大脑皮层增加重现的可能性,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的道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暂时联系的原理,使识记的对象与主体已形成的经验结构间建立最充分的联系,借以强化识记的效果。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以及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我认为具体来说,可提倡下列几种记忆的方法:

1.因果法。要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内涵与外延才能实现有意记忆,如压强这个概念,从滑雪和步行陷与不陷的不同遭遇入手。经过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分析研究,得出概念和定义式、单位,再进一步扩展到大气压、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应用。这样,因果关系明确,条理清楚,记忆就不会混乱。

2.表象法。利用人们极为熟悉的事例在头脑中的形象性和概括性而引起记忆的方法。比如利用比较“一斤棉花、一斤铁”“大小、形状相同的铜勺和铝勺”来说明密度的两个要索,又将抽象的概念转为具体,使记忆有所依托。往往可达到“一拍即印,一印即牢”的效果。

3.图象法。利用图表述物理的规律直观、一目了然,能有机地将“形”与“理”结合起来,减少记忆的复杂性。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归纳如右图。

见图想规律,讲规律出现图,就能深刻记忆在头脑中。

4.公式法。利用公式的含义进行逻辑记忆的方法,如定义式的三角形。

即所谓“看公式,记概念,易记又方便”。

5.口诀法。把物理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简单易记,饶有兴趣,记忆效果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可编成口诀:“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称物体先估量,左物右码(方)便自己,镊夹砝码需心细,加减对应盘高低”,等等。

6.比较类比法。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物理量的某些相同的物理意义,把它们综合起来记忆,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如惯性和惯性定律进行比较记忆,弄清性质和规律的区别,就能从思维的深层次去排除错误的观念。

7.思路法。即拓宽加深课本的应用领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规范思维过程,加强记忆。如初中光学作图分类:根据光的传播规律画光路图:(1)直线传播、小孔成像。(2)反射定律:入射线、反射线、镜面三者知二求一,关键是确定法线。(3)折射定律:特点是空气中的“角”大。

篇11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为什么大油罐车拖着一个长长的铁链?怎么用学到的光学、力学、电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为什么有水珠?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怎么用学到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三、勇于实验,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实验,不仅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获取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所以,同学们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实验时,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能做的分组实验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进行试验。例如,惯性实验,我将一个啤酒瓶正放在桌面上,在瓶口上放一纸条,将另一个啤酒瓶倒放在纸条上,使两啤酒瓶口正对。问同学们:将纸条迅速抽掉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同学们说不行,这样会把啤酒瓶打破或者歪倒,但我迅速将纸条抽掉。学生发起了惊呼———两个啤酒瓶依然直立,学生的注意力被我吸引过来,在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做将笔帽放在纸条上,迅速抽动纸条而笔帽不倒的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经历了实验过程,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通过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再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我是这样设计的:(1)用一支短铅笔或圆珠笔做实验,让学生利用笔尖和笔的另一端分别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用自备的实验器材展示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设计,不仅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探讨物理规律,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记,转为主动地操作、主动地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物理的学习。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改进课本上的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的探究能力。例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若用棋子,棋子亮度低,通过玻璃板不容易看到像。若用两支点燃蜡烛,让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得出物与像等大的结论。受许多因素影响,两支蜡烛很难做到完全“重合”且污染环境。通过讨论,选用了两根相同发光的荧光棒进行了实验,成像非常清楚,比用蜡烛更容易操作。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若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烧杯中加入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且实验现象不明显;若烧杯中加入的水过多,需加热时间过长,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讨论将盛水的烧杯换成了试管,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便于观察。还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四、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篇12

1 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

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 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

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 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

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篇13

初中物理总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系统全面的总结与整合,实现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提高。其任务是对初中物理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系统化。但是,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初中物理总复习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复习,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效率成为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一、根据考纲与试卷,确定学习目标与复习重点

初中物理涉及知识面广,教师要仔细研读考纲,根据其中的具体指导,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基础性环节。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考纲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而做好初中物理总复习规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初中物理中考试卷也对初中物理总复习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通过了解试卷的结构、题型,知识点呈现方式和频率,掌握必考、常考的知识点,实现知识拓展及综合运用。

通过一些针对练习与典型例题,讲解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并且,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考点进行知识归纳与分类,让学生明确考点,明确要求,掌握重点,进而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

二、立足教材,坚实基础

在中考试卷中,很多学生因为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不扎实、知识不清晰造成失分。因此,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立足教材,将教材研究透彻,而不是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复习资料和模拟题上。学生在复习教材时,要明确每一个概念及其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准确理解每一条规律和公式,知道它们的使用条件及范围;清楚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过程及结论等。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对于难记的要点,要善于借助口诀,提高记忆效率。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初中阶段学习物理时,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学生的差异很大。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在初中物理总复习时,应进行“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物理学习能力等状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施行分类指导,使初中物理总复习按预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

分层次复习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根据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复习目标进行分层备课,设计不同层次的复习方法、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达到学生成绩全面提升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同步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关系,既有面向全体,又有兼顾各层次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所为,有所得、有所乐。在课堂上,布置不同的作业,基础题、强化题、提高题,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在检测中,要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

四、注重复习方法,纠正不良习惯

根据平时考试分析,不良的考试习惯和方法也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错误,马虎不规范等。因此,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采取合适的措施与指导方法,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进而避免会做的题做错、运算错误、书写不规范等状况发生,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初中物理总复习课堂要多样化

初中物理总复习拥有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学生长期重复单调、乏味的复习,就会产生厌恶、疲倦等负面状态。因此初中物理课堂总复习采用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总复习效率。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过程中,通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多样化教学。初中物理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组织一些相近、对立和衍生的知识点,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比较和辨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提高总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①运用演示实验进行复习。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清晰的讲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系统性总结。②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近几年,探究性实验成为考试的热点,其考察了学生对实验设计、操作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归纳结论的的能力。所以,复习中,要加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操作,让学生彻底理解,强化知识要点。③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初中课程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繁琐,仅仅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讲解,学生掌握程度较差。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攻克思维的壁垒,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环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把握动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许多与学生现实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例如,一些情景信息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供的情景信息,从中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一些图像题,要求学生根据题中所给的图像,挖掘信息,进行解题;现学现用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包含一些学生没学过的信息,用已知的方法和提示解题。所以,在复习课上,通过补充现实应用实例,既符合当前考纲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肖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课效率[J].课件与教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