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

篇1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篇2

在我国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狭义上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而广义上的中间业务则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产不适用或者较少使用自己的资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技术与设备,为客户办理各项收付、咨询业务,或者通过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来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附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类、其他类。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以下两大特点:

1.发展较快,占比仍较低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以我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收入中中间业务的收入从2000年的35.3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324.9亿元,占比也由2000年的4.9%增长到了2014年的20.1%,15年间实现了将近40倍的增长。而相比于四大行,国内的城商行由于机制比较灵活,机构网点下沉城垛较高,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也更快,如作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盛京银行在2010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为6507万元,占营业收入总比重仅为1.2%,而到了2014年,中间业务的收入就达到了13.7亿元,占比也提升该到了11.6%。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在所有业务收入的占比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但这两项数据仍然较低,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在2010年的时候,全球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平均占比是45%,而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几乎都在50%甚至更高的水平,而像花旗银行这样的全球银行领军者,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维持在7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都还处在十分初级的发展阶段。

2.传统业务品种占比大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来看,其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仍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产品等。这一点在城商行表现的最为突出,仍以盛京银行为例,其及托管业务手续费占到了中间业务89.7%,排名第二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占到了7.8%,几乎没有以交易类和咨询顾问类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辽宁省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大连银行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62.4%以上中间业务收入来自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

总体而言,在国内商业银行都大力将中间业务作为新的赢利点的大环境下,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仅和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差距较大,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类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较低,中间业务收入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结构有待优化。

三、辽宁城商行中间业务问题分析

造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我国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宏观因素外,还和我国的金融监管环境、城商行自身人才储备和技术水平有关。

从国外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通过综合化经营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摩根大通银行就是通过开展被其称为“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的特色服务,主打企业并购和重组、证券交易和销售、投资管理、私募融资和银团贷款、私人银行等业务,进行了成功转型。但金融是目前我国管制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对金融的准入资格即金融牌照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极大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中间业务的拓展。从目前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城商行缺少信托、保险、券商、基金、期货、租赁等金融牌照,这都极大影响了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一方面,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多数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业务,其开发和运营一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既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又具备营销和市场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运营。但由于历史、地域、品牌等问题,城商行科技信息职能整体发挥偏弱,系统开发能力不足,管理和控制力度需加强,人力资源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不够,尤其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比较薄弱。以最直观的学历结构为例,如下图所示,辽宁省的城商行如铁岭银行、鞍山银行、朝阳银行、丹东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和国内较大的上市城商行比有一定的差距,辽宁省内的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而专科及以下人员比例偏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城商行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

四、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成立金融租赁控股公司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历史,可以说与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分不开的,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慢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制度是分不开的。但2004年1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的颁布,被广泛的认为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正式开始,也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政策便利。

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另一种就是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成为全能银行不符合《商业银行法》中关于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转变为全能银行,需要经历涉及到金融资源重组、监管体制变革的剧烈的制度性变革,很容易带来金融系统性风险,对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我国,给金融体系带来脆弱性和传导性风险。

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不成熟的现状,采用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可以对存量金融机构进行整合,还可以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的冲动。而在现实的金融实践中,我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实现向金融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了经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独资或合资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银国际控股集团、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监管的逐渐宽松,与银行信贷最为接近的金融租赁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新的增长点,如2014年。银监会再次修订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将行业准入门槛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据称,如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以及部分农商行都在进行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具体到辽宁省本地,辽宁省内目前包括金融租赁在内的租赁业并不发达,虽然大部分租赁公司虽然注册地在辽宁,但业务总部却在北京等大城市,辽宁本地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租赁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辽宁省内的城商行,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在国家放宽金融牌照的大背景下,积极获取金融租赁牌照,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展银行客户融资渠道,来扩大中间业务,优化资产结构,缓解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利差缩窄、利润增速放缓的压力。

2.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相结合

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普遍超过50%,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多年的混业经营,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其中间业务产品超过20000多种;另一方面也和他们多元化的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分不开。而纵观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不仅中间业务产品较少,推出的新产品也较为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普遍存在分散化的特点,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下属分支机构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营销推广,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在对个人客户进行营销的时候还有可能发挥作用,但面对大企业或者集团客户的时候局限就很明显,不仅品牌能力得不到突出,而且作为卖方的议价能力也严重不足。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如私人中间业务、金融衍生品等。还应该同时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一方面,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的网点和分支机构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内,组织结构一般多为总行-支行而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模式,决策速度较快,因此城商行应该充分利用其网点集中、管理层级少的特点,开展总行和分行一体化营销,突出自身特点进行品牌营销,如盛京银行的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在辽宁省内是知名度较高的中间业务创新品牌,银行应该以这类著名品牌为依托,打包销售其他中间业务,进行品牌的组合营销,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整体资金管理方案。

篇3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中国人民银行暂行规定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2003年6月26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靠存贷利差来满足银行需要,随着近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增长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不动用银行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表外的业务,因此在性质上具有中介的性质,而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近300种,种类非常的多,而且服务面广,通过接受委托,收取手续费来获利。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更好的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选取两家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新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总体上成上升的趋势,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形式上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由于负责国际结算类,所以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机制,西方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机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商业银行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已经超过了存贷利差。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但是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仍占主导的地位。很多的商业银行仍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生产经营中无足轻重,有部分银行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其“附属产业”,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一直只是停留劳动密集型的最基本的方面。并且,由于监管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积极性。没有引起经营领导层的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科技人员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大多是大力资本和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阶段,但仍处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与现代的金融业务之间,层次不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它涉及范围广,属于高级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既懂技术,又要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四)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缺乏针对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而是分散在其他若干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加强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促使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必须注重中间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监控,设立风险评价部门,对潜在风险和防范化解措施进行分析。

(二)市场目标定位

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反馈,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四)营销培养品牌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计开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开办私人银行业务,为私人或企业提供理服务,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利型业务;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企业上市包装、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宋慧.从统计数据分析青海商业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J].青海统计,2006(12).

[2]程凤朝.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商业银行.

[3]许达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1(8).

[4]卢立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J].

篇4

Keyword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上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互联网上搭建的虚拟银行柜台,跨越了时空和地理的限制,用户可获得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虽然在因特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如果不能在线提供银行业务,那就不能算作是网上银行,充其量只能是银行在网上的一个宣传站点而已。

从功能方面来看,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实现主要是在Internet上建立网上银行的服务器,Internet与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和客户信息数据库连接在一起。

二、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1、总体战略规划上。在总体战略规划上,只有全行的总体要求,没有完整的总体规划;只有同行业的追赶目标,没有制定出具体措施。在系统设计思想上,考虑业务交易方面的多,考虑客户服务方面的少;考虑业务处理功能方面的多,考虑管理支持功能方面的少;考虑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多,考虑效益汇报的少。

2、系统结构上。一是系统不全面。以法国CALYON银行为例,该行电子化网络支撑系统分为三个主要系统:1、业务处理系统;2、客户服务通道系统;3、分析、管理、决策支撑系统。而农业银行只建立了一个综合业务系统,业务处理不全面,诸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消费信贷等主要业务还不能在系统内处理。二是网上只有纲没有目。

(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分散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分散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尚未完全脱离原有的业务发展框架,网上产品功能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现有业务的网上实现,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全行性网上业务的整体规划;其次,由于银行公司业务部门和个人业务部门各自管理网上企业银行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对网上业务的作用、地位和前景认识可能不同,发展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2、专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专门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全行网上业务的统筹规划,也能集中资源解决共性问题,但在当前的业务发展阶段下,大多银行仍将网上业务视为服务和巩固现有客户的手段,将网上业务视为辅助拓展手段,在这种环境中,网上银行部门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频繁沟通,一旦交流渠道不畅,就会影响业务发展。

(三)在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领域,一方面其业务的开展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方当事人在进行货币交换、资金转移和商品流通时,无论是网络本身的差错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争执甚至法律诉讼,这些都巫需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提供相应法律保证。现有的法律对网上银行业务涉及各方关系人的的权、责、利未有明确、清晰的法律界定,缺少对个人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这也使网上银行业务的参与各方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在安全机制方面。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要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防止非法用户侵入银行主机系统和数据库。保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还需要运营商重视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规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发展安全产品和安全认证。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监察管理,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银行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灾难备份应该成为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后高度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事先的灾难备份方案和恢复计划,就可能会减小损失。

(二)在经营理念方面。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银行必须将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依靠发达的网络系统,了解分析、预测、引导甚至创造客户需求,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值,从而真正实现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

(三)在网上监管方面。网上银行监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监管。如前所述,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商业银行要完善现行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新的非现场稽核系统。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网上银行的信息披礴制度。最后,商业银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网上银行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吕一林等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near-bank)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准银行”、“平行系统”等概念逐渐被归类于“影子银行体系”这个范畴。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转贴于

篇6

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和台湾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之所以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管理财务,不但要办理,还要有理性,理性地防范风险。所以我们把它叫“理财业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理财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因此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更受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金融时报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937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亿元,增长73.2%。其中,全年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倍,在同业内的表现遥遥领先。中行发售结构性理财和委托理财产品565款,人民币理财积极创新,外币理财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建行发售“利得盈”、“乾图理财”、“建行财富”等各类理财产品共计910期,发行金额42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36亿元,增幅55.7%;其中全年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3838亿元,是上年的5.17倍。

2008年,针对股票市场低迷、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各家银行及时调整银行类理财产品研发策略,收益稳定的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工行去年加快了投资于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工具的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推广步伐,适时推出了“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票据投资理财等新产品。中行则推出23期183.40亿元的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重构“中银平稳收益理财计划”。

就银行将理财业务的重点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8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没有延续2007年的火爆,但是针对资本市场低迷、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银行调整了理财产品结构,转向收益稳健型产品,使个人理财业务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避险型理财产品仍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流。

四、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

(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三)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2.信托投资公司;3.基金公司;4.保险公司。

五、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产品设计,转变经营观念;

(二)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三)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四)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中间业务的英文原名“Intermediary Business”,意为居间的、中介的或的业务(陆世敏、尚福林2002年)。我国中间业务的现代含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其业务经营却具有多重意义。(1)商业银行过去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收益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开辟了不同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这是银行改善盈利结构、提高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2)中间业务作为对资本无要求的盈利业务,其还具有服务性强、风险相对低等特征。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银行利润和优化资产质量,从而可以防范和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3)客户获得的中间业务服务越多,对该商业银行就更加依赖,因为许多大客户对资产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有更多需求,这促使银行和客户利益目标一致化,因此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忠诚度。(4)中间业务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证明其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转变并且强调了其并非以完全以盈利作为目标。塑造的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对银行存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中间业务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市场的发展需要全方位金融服务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银行所提供得、担保、信息咨询作为中间业务恰好弥补了这一矛盾,满足了现代化的市场需求。(2)银行的中间业务客观上限制了客户的资金保存在银行账户中,从而使得中间业务产生了集中资金的功能,可以进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中间业务打造的银行的良好形象又可为银行信用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3)中间业务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清算系统的建立,交易收付瞬间即可完成,加快了经济主体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4)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单个企业凭借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的决断可能出现资源的错误配置。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使得同市场上各个行业都保持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银行帮助其客户克服投资决策时所遇到的信息不充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均衡运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把中间业务仅仅看成主要业务的配套业务,但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现代化改革的市场需求,开始向以收入为导向的阶段转变增加银行收入成为主要目的。2009年以来,高收益中间业务如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成为利润的重点,项目增加至500多种。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建设银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务、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业务,具有市场竞争力。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1)内部制度建设存在不足。当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缺乏健全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业系统从上到下缺乏总体规划,各分支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开发手段和硬件设施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各个网点之间的技术水平的区域差别大,影响了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硬件设施和科技手段落后,使得对信息的采集、反馈变慢,影响到决策者利用信息及时处理问题的效率。(3)金融创新能力较差。银行的创新能力差使得其服务难以适应国际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速度。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4)相应的法律、规范不健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对中间业务的概念、业务的范围、收费的标准、监管的责任都应存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看法,明白增加银行收益才是银行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而认清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是满足客户日益增长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也应是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来源。

(二)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调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中间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混乱,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体系统一的规划,为银行业提供指导原则。要求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关系,管理和监督中间业务的操作,并且在考核体系中纳入中间业务,以绩效激励带动组织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市场调研,加大创新中间业务品种的力度

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快步伐,搭好平台,打好基础,形成机制,尽快实现中间业务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四)增强服务观念,搞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其根本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要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才能有“有米可炊”。中间业务营销的力度需要以人为本的加强,而不是面向所有客户群的炮轰。根据客户层次,发现企业的各项需求偏好,向客户推荐产品,还要宣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的功能,适当引导客户的消费方向。

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是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方向。外资银行的进入,深化了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因此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进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应该设计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稳健发展,使中间业务作为提升综合实力推动力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篇8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民众金融意识的增强,民众和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得到了极大地拓宽,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在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和国家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量成立,加剧了银行业的同业竞争,影响了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益的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推动商业银行业务从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向中间业务为主的经营转型,必将达到提升业务层次,提高盈利能力,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效果。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所带来的银行业务种类的增多,服务质量的改善必然有助于维护银行和客户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和开发新的客户。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首先,中间业务的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提高迅速,例如,工商银行的该比例由2005年的6.49%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的20.30%;中国银行的该比例由7.97%提高到21.28%;建设银行的该比例由6.57%提高到21.94%。其次,在业务量增加的同时,中间业务的结构层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下表所示,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行改变了以往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结算、清算及收付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的状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量有超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量的趋势,最近五年中,顾问和咨询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结算与清算业务逐渐趋于次要地位(表1)。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存在较大不足。

首先,中间业务结构层次低、品种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有800多种,与发达国家两万多种中间业务产品相比仍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诸如结算与清算、代收代付、银行卡等劳动密集型业务,而能够体现其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优势的信托、投资银行、证券等业务却较少涉及或者完全不涉及。

其次,仍存在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低从而拉低银行总体盈利能力的问题。发达国家如德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而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占到总利润的80%,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考虑到中间业务开展的低成本优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严重拉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在以上不足,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1.金融监管中的非市场因素限制中间业务发展

首先,当今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潮流,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通过混业经营的模式,开发出了多种跨领域、多元化的中间业务产品,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使中间业务真正获得了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受到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自主性、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虽然严厉的金融监管政策有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但由此而造成的效率损失也是巨大的。我国银行业在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下,难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中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呈现出品种少、层次低、收益少和供求结构错位的现象。其次,政府机构在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中占据主要位置,市场因素居于次要地位。这种定价方式限制了市场对价格的发现能力,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繁荣。

2.部分银行员工和客户中间业务观念落后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存贷款业务比重过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使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还没有在观念上将中间业务放到与存贷款业务同等的高度上。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将中间业务看做是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甚至为了开拓存贷款业务而采取在中间业务范围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其次,由于在过去某些中间业务在刚开始开展时不收取费用(如银行卡业务在刚开始开展时不收取年费),这就导致部分客户认为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应该免费提供。但随着中间业务种类和业务量的增加,银行不可能再提供完全免费的中间业务产品,因为这不利于客户获得优质的服务。合理的手续费和佣金可以促使银行创新产品,改善服务,从而最终使客户获利。

3.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使我国商业银行获得了高于国际水平的利差,高利差减弱了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这必将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其次,中间业务长期从属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业务量低、收费低从而收益低的现状遏制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再次,我国现阶段对高度同质化的结算类中间业务实行统一价格管理,对差异化的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这一管理要求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但部分员工陈旧的经营理念促使商业银行间利用“市场调节价”采取恶性竞争的案例屡见不鲜,以上三点抑制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4.硬件和软件状况仍需进一步完善

这里的“硬件”包括人才和设备。首先,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它们的开展需要大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并具备多方面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在中间业务的经营中缺乏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其次,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极高的金融电子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中间业务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低效率的支付结算系统和通讯网络,落后的、标准不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另外业务人员有限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一步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中间业务的促进作用。

软件指银行内部中间业务管理制度。首先,中间业务点多面广,种类繁多,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管理,现行的中间业务管理制度中缺乏统一的操纵规范,这就可能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争功诿过,使各个中间业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相互脱节。其次,中间业务经营情况的考核中存在以下不足:中间业务经营情况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考核中权重不高;对业务人员的奖励考核以营销量考核为准,忽略实际利润获取能力的量化考核。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尽管外部环境和自身存在许许多多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存在种种的不足,但这也说明中间业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调整外部环境和自身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得到巨大的业务量提升。具体的中间业务发展建议如下:

1.优化政策法规制度环境,改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为了充分发挥中间业务占款少、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的特点,促进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我国至少应进行三方面的优化:①改革对混业经营的限制政策。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创新,在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强调市场在利率和汇率形成中的作用,这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为中间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③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为市场平稳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尤其要加强对恶性竞争的监管力度,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2.转变落后观念,提升认识层次

首先,业务人员加强和巩固对中间业务战略支柱地位的认识,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契机,在观念上把中间业务放到与存贷款业务同等高度,从战略高度推动中间业务发挥重要利润增长点的作用。其次,通过加大中间业务营销力度,针对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逐渐改变部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错误看法。

3.加大中间业务投入,提升中间业务层次结构和服务质量

产品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和经验,根据现阶段银行客户需求重点由传统业务向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业务转移的趋势,依托现有产品,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硬件完善方面。首先,通过从社会上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的方式增加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中既熟悉保险、信托、证券、财会、法律,税收、计算机等知识,又精通银行业务;既懂经营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的比例。其次,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软件,统一技术标准,并对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来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

软件完善方面。尽快建立中间业务综合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规范化的中间业务操作流程和订立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各个中间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通过制定以中间业务实际利润为衡量标准的中间业务考核标准,提高中间业务运营情况在从业人员考核中的权重,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篇10

各家银行均已看到,在利润来源中,零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四大业务(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全球投资业务)体系之一,其业务领域相当广泛。零售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联系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是个人信用活动的枢纽,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发展零售业务一方面适应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健康良好状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型方式为主,其消极作用显现,并且经济进入了经济高增长与需要抵抗高通胀压力的双重形势。因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着很多对发展零售业务有力的因素

1、市场潜力巨大。

2、传统网点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3、零售银行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已在努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受到重视。

4、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高,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富不断向个人转移,而且有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这部分人对投资、理财和各类零售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求很大。

5、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开放,给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提供了动力和市场,能最大满足广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起步晚,和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很多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处的阶段和其特征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系列调整,这些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呈现以下特征:从注重负债业务向注重资产业务转变;从注重资产业务向注重中间业务转变;信用卡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1、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 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渠道建设比较落后: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银行服务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

2、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 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 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 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 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 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

3、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 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一是品种有限, 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 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高收益业务的拓展。

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品牌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以业务名称代替品牌名称,以业务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优势所独创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产品, 无法形成良好品牌。

4、业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 中间业务占比较低, 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

5、风险控制不完善

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 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客户的发展对策

1、依据客户群细分市场

现代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以此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拓宽业务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开展方面,是以柜台业务作为渠道的。同时,银行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各类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类分销渠道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使银行分销渠道体系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效益好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零售业务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业务范围、服务手段的竞争,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注重培育和发现人才,根据其特长,将其防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掘其潜力并发挥其所长。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零售业务管理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多渠道的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公关及推销等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零售人才队伍。

2、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商业银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业务结构合理化发展对策

1、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这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计划指标,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领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备更多的力量。

2、找准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方面,要扩大业务总量,必然要增加业务品种拓宽业务领域。然而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对国内外零售金融市场形势的清醒分析,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

结论:

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和发现,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对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汉鲲《新经济条件下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浅析》 《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

篇11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各家商业银行日益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而在中间业务中,投资银行业务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般来说,投资银行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投融资决策的服务。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尝试开展的新型业务,目前除了尚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IPO)、经纪和交易等券商类业务外,已涉及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多数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领域。

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其金融总量一直保持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前列,金融各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而且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而××银行深圳分行作为××银行总行的直属分行,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改进服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一、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投资银行、理财业务、业务、外汇业务、银行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托管业务、养老金、凭证工本费等十几项,因各行所处经济环境、客户特点等不同,各行的中间业务的不同项目的比重有所不同。

2011年根据该行具体特点和授权,深圳××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包括常年财务顾问、信息一点通、评级顾问、资信服务、一般投融资顾问等;另一类是品牌类投行业务,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

为协调和统筹该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分行下辖投行部,负责全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业务指导、辅助审查、协调各单位等职能。

在2011年,该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在所有业务板块中排名第一位。而在投行业务收入中,基础类投行业务占比47%、理财推荐类29%、股权融资14%、并购重组5%、其他5%。

尽管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辖属各支行投行业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收入金额前两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30%,前七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60%,而且仍有部分支行未发生任何投行业务。

该行投行部人员不超过15人,负责全行28个一级支行、120多个二级支行的业务指导和营销推动。

二、当前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基本上由银行资产业务转化而来,往往无切实有效的投行服务

一般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业务所转化或带来的,主要方式是将贷款综合收益率与贷款利息的差额部分作为投行中间业务收取。比如审批一笔贷款3亿元,5年期,综合收益率(即客户支付的总成本)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30%,但是在签订的借款合同上的贷款利率仅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10%,那么综合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部分往往可以纳入投行中间业务予以收取,尽管2012年2月份国家出台规定,要求银行表内贷款不能附加收费,但是银行往往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解决。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投行中间业务的收取并非独立的,而这些投行业务既不是独立的服务项目,也没有相关服务方案,更没有真实提供任何投行服务。

(二)投行业务设置较为简单,无创新权限,个性化服务不足

一般情况下,为控制风险,各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门的产品设计及其创新权限仅限于总行,并没有转授权至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所以其提供的服务品种大部分为标准化服务,业务设置非常简单,各省行或直属行只需要按照总行的设计成果予以营销即可,如果有需要变通的,往往需要与总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沟通效率很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是标准化服务,所以其很多产品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

(三)投行业务授权不足,人员配备捉襟见肘

根据现有授权,分行仅有办理业务的职能,而无相应审批职能。几乎所有业务均需要分行乃至总行相关部门的审批。

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该分行共有28个一级支行,辖属120多个二级支行网点,而投行部所有员工总共不超过15个(含总经理及内务工作人员),而由于投行业务种类较为分散,而且需要与总分行的各部门进行沟通,工作较为繁杂,人力不足势必影响业务的办理,也已经成为制约投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

(一)银行应提供切实有用的投行服务,以基础类投行业务为切入点,巩固和竞争优质信贷客户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业务创新意识,并积极采用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真实有用的投资银行服务,并使得该服务能对客户带来好处。

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托客户、信息及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基础类投行业务,比如信息类服务,财务顾问等等。

信贷客户方面,应继续挖掘信贷客户资源,尤其是要认真思考服务的内容、效果等因素,切实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投行业务。

各行不要仅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源,而应该充分挖掘所有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尤其是无贷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资讯或服务。

根据现阶段信贷规模偏紧的特点,投行部门也应该以此为契机,配合分行贷款规模资源的经营思路,通过提供相应的投行服务适当提高该行融资服务的议价能力,并降低贷款被他行置换的可能性。

(二)持续创新、打造品牌投行业务,深化公司与投行业务互动发展

该行品牌类业务包括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等业务,在当今信贷紧缩,客户融资需求不能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重点做好相应投行业务,真正有效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例如对于有授信额度但是无规模可放的情况,积极采取理财委托贷款予以解决融资规模;对于拥有能带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资产的客户,可以通过投行部门的设计,将表内贷款业务包装成财产收益权或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对于暂时无有效资产或有效担保、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企业,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或股权融资等方式加以解决,等等。

再例如,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内和跨境并购市场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并购市场已披露案例的交易完成规模从2006年的1434.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921.52亿元,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顾问业务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各行要认清形势,大力发展该项投行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投行业务的先导作用,首先通过投行业务可以阶段性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为银行公司业务的后续营销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主动将其他基础类投行业务加以运用,并在充分了解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情况的基础上,实现投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实现投行营销模式转型

首先应持续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增加人员或者发动支行人员积极参加资格认证,尤其要引导拥有企业理财师资格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分支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工作中。以XX银行深圳分行为例,已经拥有48名一级企业理财师、8名二级企业理财师和9名高级企业理财师,但是大都是其他岗位的员工,该行应从中挖掘优秀人员充实到投行服务团队中,或者引导他们在自身岗位上适当履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职责。

同时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和服务能力,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和再创佳绩。

(四)加强引导和监管,防范投行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投行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最快、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也是监管机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各商业银行应切实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商业银行不规范经营的规定执行,认真处理好投行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与规范经营的关系,认真落实“依法合规、服务匹配、协议完备、客户自愿”的原则,尤其是要保证收费与服务相匹配,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提供服务的行为。

业务办理中要认真落实各种要求,认真做到每笔业务有方案、每个方案有项目、每个项目有内容、每项服务有记录。

终上所述,尽管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客户三方共同做好协调,一定会将该业务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田瑞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3]常怀宇: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问题探析.福建金融,2005.9

[4]王文利: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趋势分析.商业时代,2007.6

[5]程丽芬: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经界.2007年第9期,P70-71。

[6]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和模式.经营管理,2005(4)

[7]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12期

篇12

一、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1)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的需要。随着近期央行多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流动性,以及“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速放缓,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业绩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像过去那样靠国家投资带来需求,靠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已不是长久之计,以后必须更多关注服务业、中小企业。这是一种理念的调整,既有外在环境倒逼的需要,更是银行业内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介入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领域,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的大量出现,挤占了银行的传统信贷市场,银行不再是经济活动中唯一的融资中介。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利润增速放缓。因此,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将拓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摆到战略位置上是解决之道。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西方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润越来越少的压力之下,唯有在抓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将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创新作为扩大盈利空间的重要途径。

(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本金,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银行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当前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而这样做又会加剧盈利瓶颈。为了达到资本比率要求,又不减少盈利,在商业银行“分子政策”与“分母政策”的两难抉择中,中间业务以其收入来源稳定可靠且无资本要求的优势,必然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选择方向。因此将中间业务创新提上日程,是商业银行锁定资产负债比例、倡导低风险业务经营策略的关键议题。

(3)利差敞口持续缩小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挑战。长期以来,“息差为王”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不二选择,而央行多次加息中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的不对称性,体现了央行压缩存贷款利差,引导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路。货币从紧政策稳步推进,银行盈利模式唯有在“差钱”中谋变。银行本身并不产生价值,服务实体经济才产生价值,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至关重要。促进中间业务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和意识,也是为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铺路。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降低银行业的存贷利差,降低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通过中间业务的创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净利润中的比重,从传统金融服务业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创造全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4)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不断兑现,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深入,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外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面对国内、国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涉外经济活动迫切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所以,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既是压力也是契机,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应对国际金融激烈竞争的需要,也必将在推动我国银行业内部改革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概况与制约因素

(1)从业务种类来看:受传统经营思维模式以及严格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发行、兑付证券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一些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存款留存时间短的代收代付项目占比高,占用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而在利用银行信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服务,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产品较少,未能形成服务价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此外,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的收入占比比较小,也是其发展局限之一。

(2)从业务收入来看: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差。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一般在5%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汇丰、花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0%。再从分类收入占比来看,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担保业务的收入近乎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的90%,交易类、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明显滞后。

(3)从产品创新来看:在产品创新方面,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快,个性化创新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中间业务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合理估计,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创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银行无法设计出跨领域、综合性产品,很多创新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或者“换汤不换药”,使中间业务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

(4)从营销与管理来看:引导和创造需求的意识不强,产品研发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分散性,使得不少产品在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重复开发、重复投资;产品准入前的调查分析工作不够,市场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导致部分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市场认同度不高;缺乏统管的中间业务部门,中间业务的研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营销与管理欠完善,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反应迟钝;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5)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跟不上中间业务创新的步伐,导致中间业务隐含潜在风险。相关金融法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领域、新情况、新发展未有详细规定,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点,缺乏稳定性和预见性;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带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对于银行业积极创新业务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特定环境之下,监管层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依然严厉。公开资料显示,银监会要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2011年底前从表外转至表内,这一条款使此前发行量巨大、为银行中间业务贡献较大的银信理财产品迅速消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卡业务,也由于各银行以量取胜的发卡策略使监管层担心不良率增加而设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政策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考察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发现: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效益核算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无疑为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今后发展指明了思路。

(1)中间业务创新体系化建设: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可尝试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动和协调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使中间业务形成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强化中间业务的专业管理,一要完善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流程,引入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建立产品持续改进机制和后续评价机制;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列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激发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中间业务营销格局。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行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为目标,在市场定位上充分利用本行已有的营业网点,从城市包围农村,按照先从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产品服务上准确把握同业竞争焦点及同业中间业务开展动态,加强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在竞争策略上坚持出精品、创品牌,培育龙头业务和特色项目,扩大市场影响力,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经营理念上将中间业务营销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依托各自的独特优势资源,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3)加强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角,正是由于中间业务不断创新的结果,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逐步放开,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开发针对外贸发展生力军的民营企业特点的外贸担保类创新产品,为其参与国际竞争、规避汇率风险提供理想的金融工具。如开发以动产、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为抵质押的信用产品以缓解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推出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另一方面,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现资银行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可积极拓展对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企业上市包装、信用等级评定、资产评估、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为信贷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实现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要求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后盾,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网络;还要加强中间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实现中间业务的产品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风险。中间业务由于品种多、差异大、自由度高、透明度较差,加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尚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因此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银行机构自身要加强内部风险监控,坚持开拓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一要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测,严格操作程序的协调与制衡,对创新产品及时追踪检查,并依据一定的风险计量模型,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二要加强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尤其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中间业务的报告制度,可通过增设或有负债报表,及时报告如信用类、交易类等可能转为表内负债、潜在风险敞口较大的中间业务的运营情况。这样一方面可确保中间业务各项风险指标在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健全了中间业务风险敞口和银行整体损益情况的联动分析机制。

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改善盈利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一方面,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必须有更多的收入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利差。所以,通过中间业务创新,加快转变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广通,孙宗印.对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5).

[2]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3]江西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收渠道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8).

篇13

理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理财需求持续膨胀,银行在业务转型中开展理财业务的压力持续加大,而近年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理财产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投资工具。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为债券理财计划的开发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国内各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来看,一方面银行间市场扩容力度在不断加大,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为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创新,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目前通胀的预期依然存在,市场收益率长期来看处于高位,促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升;在较好地控制产品风险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为理财产品带来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其次,以股市为代表的高风险市场波动剧烈,风险较大,2010、11、12年的股市让多数客户损失惨重,预期随着经济恢复高增长而走强的股市并没有出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风险,也会促使更多的客户开始转向于稳妥和风险可控的投资,理财计划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再次,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仍是传统业务,大部分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主要利润也来源于存贷利差,导致赢利能力单一,经营风险过于集中。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常规的结算类、保险、黄金等传统或新型创新业务,而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来收取手续费的理财咨询类业务仍较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和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理财产品创新可以为理财计划提供优于市场的收益,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提升商业银行品牌形象,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降低整体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内个人居民拥有的资产日益增加,但目前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投资品种为银行储蓄存款、股票市场及房地产。随着存款利率维持较低水平、股市难有大的起色、多个城市楼市价格调整,庞大的储蓄存款面临着寻求保值增值途径的压力。

(一)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结构、功能都比较接近,浪费人力、物力,金融业务服务类似,缺乏个性化、专业化,同质化非常严重。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是非常落后。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业理财产品的设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自身传统业务开展为基础,以负债、融资、业务为核心产品的阶段缺乏金融创新意识,各个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银行无法综合利用金融市场开展理财业务,仅仅是业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停留在浅层次,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很难体现出价值和吸引力。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仅仅是根据时间的安排、销售目标群体等进行不同侧重的销售而已,这些业务只有手续费收入,没有明显的自身经营效益。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债券等投资产品的组合,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二)客户范围定位不合理,导致市场不均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主要是为高端客户服务,理财业务市场大都以高端客户为目标,理财计划的市场定位仍以广大中产阶层及城市居民、公务员为主客户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GDP、人均收入不断增长,逐渐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及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但是银行在为他们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时,而忽略了中、低端客户的理财需求,这导致了各家银行在战略决策上具有盲从性,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研究,造成产品服务同质化,加大了决策风险造成需求不足。例如,市场上针对零售的理财产品起点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门槛还在不断提高,由于自身本金安全性,高收益、方便性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稳健型投资者所青睐,被誉为富有的投资者选择。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业务内控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内控执行不严格、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不完善、失灵,以及外部的欺诈加大了理财的风险程度。理财业务的内控执行不严格,将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因其粗放式管理的运营模式多存在利用监管漏洞和空白进行监管套利的问题,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投资管理都不够精细,易于复制和推广,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四)监管存在漏洞,出现诸多风险隐患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正在朝着多元化道路上发展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据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排名第一,超过其他类别的金融产品,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已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银行客户是最多的,如果没有推进金融服务监管的法律问题,并没有及时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因此,很容易造成,影响金融稳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国银行业金融过程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间接性调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阶段办法、通知、指引与理财产品相关的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低。银行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严重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业务领域的创新力度,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缺乏应有的深度,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金融法律对银行混业经营已逐渐显现认可趋势,但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财业务内涵相去甚远。商业银行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为获得比较优势,越来越多开始通过第三方产品将客户资金通过基金、信托计划对股票市场和实业进行投资等,拓展更多的资产保值投资渠道。在国外理财业务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这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格局面临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法规风险。

其次,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法律责任。银行违反规定所应该承担什么民事责任、客户享有什么权利,客户依据什么法律,没有统一的法律认定或者准确的判定。存在着缺乏统一立法和监管标准导致法律关系不明确的问题,部分理财产品明显违规。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在引导和协助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加强监管,统一金融立法和监管原则。

再次,与理财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给予了有限认可,从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法律的空白。例如,一旦银行破产,关于破产清算清偿顺序的规定就是空白的。

三、探寻理财产品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合理定位客户群体

分析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分层,在此基础上做好不同客户分层的产品设计,增强对于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影响力、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优质客户资源的维护丰富理财计划产品线,满足广大客户需求。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及信贷投放特点及资金运作需求,针对客户结构,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实施客户细分,以专业理财理论指导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自主设计发行理财产品。可以对每位客户的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其提供咨询方案,开发个性化产品,最终建立起客户跟随银行一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二)拓展创新方式

随着相关监管法规的完善,商业银行重信贷、依靠息差的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必然缩小,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大趋势。应加大对高端理财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创新投资理财概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与策划。例如,随着类基金产品的不断繁荣,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合作的“银证”或“银基”模式也不断深入。例如,某商业银行与私募基金合作推出“阳光私募基金宝”通过各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特长优势,构建阳光私募基金评估体系。

(三)打造品牌产品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形势变化进行理财产品创新,注重打造品牌理财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理财专家,并进而通过持续的包装和营销,逐步扩大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除了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外还提供好的软件条件,对于普通客户可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一般性理财产品,从而确立其他银行在理财业务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管理体系

随着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与发行及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客户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客户管理体系,以提升在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首先是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售后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水平,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金融体系环境。其次是提高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加强客户维护和客户增值服务;完善理财产品业务相关的架构、流程。再次是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尽职调查;对发行的产品要建立提醒和报告机制,建立产品到期兑付准备提醒制度等有效措施和手段的基础上,梳理未到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兑付情况,做好销售后的业务跟踪,密切关注理财产品未来兑付情况。

(五)弥补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监管

我国金融业的体系存在分业经营模式的法律冲突,导致商业银行法律监管出现许多真空混沌状态,加剧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商业银行应该按法统一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受托人的责任要统一,以保证其竞争条件的公平。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最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指导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使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商业银行应该从理财计划的设计、发行、管理均严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理财业务的法律体系,协调统一各法律法规,找到金融理念与法理的共同解释避免法律冲突,从而增强立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强化国家管理部门监督引导规范职能;进一步明确银行理财产品金融功能和发展定位,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月飞,孙璐.对商业银行开拓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