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品经济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

篇1

(一)西瓜和辣椒的广泛种植

90年代初,沈庄引进西瓜种植。由于西瓜和辣椒的种植面积占沈庄种植面积的比例较大(占全村总面积的90%左右),故本文只选取种植西瓜的流程来说明村民生产要素的自给性。每年刚过完年,村民就开始为西瓜种植忙碌起来。整个流程是瓜棚正月十五过后,村民开始为养育西瓜苗作准备。男劳力把水、泥和在一起,垒一个半人高的三面围墙,上面蒙上厚的塑料布,叫瓜苗棚。瓜苗棚的大小根据种植西瓜的亩数而定。在棚里的地下挖三道火坑,中间那个与棚外的洞相连,用瓦或者木柴盖上火坑,然后用土覆盖上。这样做是为瓜苗加热。瓜苗棚整好之后,村民开始筛土,把肥料拌进土里,用塑料碗一个个的装满土,洒上水,盖上塑料布和草苫子开始在棚外烧火加热,加热一天一夜之后开始下瓜芽。瓜芽是在整理瓜棚期间用温水加热培育出来的。建造瓜苗棚一般至少需要2—3个劳动力。播种瓜芽则女性为多,一般3—5个男女劳力皆可,需要村民间的互相帮忙。在瓜苗生长期间,村民就开始翻地、施肥,弄成较宽的田埂,田埂上打上眼,覆盖上塑料薄膜,用小竹竿握成一个弓棚,上面再覆盖上厚点的塑料布,整个过程复杂而细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瓜苗移植到地里之后,村民开始整理瓜枝,一个月左右,开始每天给西瓜授粉,如果天气好的话,没有碰到连阴雨天气,大概持续半月到20天左右,所以这个时候村民是非常害怕下雨。等到每颗瓜秧都结出一个西瓜一直到西瓜成熟。这段时间一直是村民的农忙季节,从农历1月份到5、6月。从开始培育瓜苗到西瓜成熟一直到西瓜全部卖掉,整个过程都需要村民耐心而细致的劳作,这期间村民间的合作非常密切。劳力的自给性在村里内部就可以完成。由于村民的普遍贫困,生产技术和机械化并没有在沈庄推行。随着西瓜嫁接技术的引进和科学选种,西瓜产量大幅上升,逐渐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西瓜之后是辣椒,大概一两个月后,村民开始忙种辣椒、反季节番茄等纯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的交易

在经济作物丰收的季节,出现了部分专门自收或者代收的群体。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这些人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农产品的价格受天气或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市场。西瓜交易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辣椒持续的时间更长,从农历7月份到10月份,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西瓜成熟大概在农历5月份左右,这时候已经是夏季,天气炎热,西瓜的市场需求量大,大量外来商贩涌入李口镇。这样,每个家庭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忙碌阶段。由于每个西瓜的重量在15—20斤左右,西瓜的每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村民间又出现随机性的合作关系。这些外来商贩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必然会与当地村民合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增加商贩合作对象之间的竞争性和矛盾。代收者的人品、威望、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与其说村民把西瓜卖给商贩,还不如说卖给代收者这一“中间商”群体,这时候的交易村民所考虑的并不是完全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亲疏关系,离自己越近,交易成功的次数越多。西瓜从收获到卖掉,看似是经济行为,实际上是村内整个内部关系网络在其作用,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到收满车时(一般在10吨左右)“,中间商”会找和自己关系较近的人装车,而不分什么姓。装车付费之后,这些外来商贩把西瓜拉到湖北、湖南等地,有些是在省内出售。比如在省内,从村民收购的价格是每公斤一元左右,到消费者手中却是每公斤三元左右。如果遇到连阴雨,需求量相对减少,无论批发商或者商贩在赚取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都向村民压价。辣椒的交易和西瓜还有点不太一样,虽然也有外来商贩,像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但以当地人自负盈亏的收购为主。这些小商贩大都是当地的村民,每次收购几千斤,到二三十公里外卖掉。辣椒的收获不像西瓜,需要不断的成熟,不断地摘取,每隔两三天摘一次,时间会持续数月之久。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计,有些劳力不够或者做中间商的家庭会雇佣本村及外村的村民,给予一定的雇佣费。在消费上,村民会把大部分钱存起来:一是攒钱备不时之需;一是供子女上学。村民只拿出一小部分供日常的开销。在经济活动中,村民间的互动对象较随机,关系不太密切,村民回报别人帮助的方式也不像传统的在家里请人吃饭,回报方式多样化。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老人和孩子只是做辅的工作,参与的主体是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这样,在村民间或者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老年群体被“边缘化”,实际上在村里,老人只是长辈的“象征”而失去了传统的权威。

篇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考察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

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二、重商政策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商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通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采取了“通商”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使晋国很快摆脱了窘境,“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公元前658年,卫国被狄人侵劫迁往楚丘后,卫文公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使卫国很快富强起来,以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哟了维护列国之间的正常商业贸易,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上,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即有“无忘宾旅”、“无遏籴”的内容,即要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表明各诸侯国都很重视商业活动。

“轻关易道”。关税是商人的货物过关时缴纳的税款。《逸周书・大聚解》说:“关市平,商贾归之。”这说明关税税率的轻重直接关乎商人的利润,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实行了“轻关易道”的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为加强国力,发展经济,下令“轻关易道”,“以厚民性”,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即位后,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这些政策的实行,降低了关税税率,减轻了关税负担,保障了交通畅通,有利于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实力,为其称霸诸侯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有司者治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机构,“有司者治之”。“司市”作为市场总的管理机构,“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其具体的职责是:“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以量度成贾而征值,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蔬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此外,设立了“廛人”、“胥师”、“司稽”,分掌收税、监督、保卫等职责,负责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对商品种类、规格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如,为维护礼制和贵贱等级秩序,规定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品,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牺牲”等都不得“粥于市”。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各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政治保障,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篇3

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坊市合一

唐以前的历代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实行的是坊市分隔制度,居民区的“坊”与商业区的“市”是分区而设的。居民不能在坊内开设店铺,不能临街开店,这大大限制了城市的商业贸易和经济活动。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废除坊市分隔制度势在必行。坊市合一使得商人可以沿街开设店铺,出现了新的商业区。当时,不管是繁华的大街还是偏僻的小港,都设满了店铺,居民和一般街道两旁设店摆摊,商业区延伸到坊内,出现了“侵街”的现象。到宋仁宗庆历年间,连城市的宵禁都完全被废除。由于取消了时间限制,宋代出现了热闹的夜市。王建的诗句:“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斗,桥市通宵酒客行”。[1]夜市营业时间允许到三更或四更,有的酒楼甚至全天营业。

2、市场活动增强

市场是作为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和买卖交换的场所,市场的繁荣程度与商业的繁荣程度是成正比的。随着商业城市的形成和数量的增多,宋代的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市场活动呈现空前的运营状况。宋代的坊市分隔制度也保证了市场的运营时间和地域自由,带来了买卖交易活动的异常繁荣。商人们在利润的驱使下昼夜运营,“夜市直至三更近,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稍远静去处,夜市亦有”。[2]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也无所不有,其中布匹、煤铜铁金银都以数百万计,茶酒矿产品作为一种交换为目的产品也投入到市场交易中,还首次增加了糖品的交易。

3、海外贸易发达

宋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还制定了完善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贸易港也大大超过了前代,唐代主要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等四大港口,而宋代增加了杭州、明州、温州、秀洲华亭、山东密州板桥镇、秀州通惠镇及江阴军等处。随着港口的增多,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宋代的贸易范围逐渐扩大。凡大食、古逻、占城、勃泥、麻逸等与宋都有贸易往来,而且,宋代与阿拉伯海、红海沿岸及非洲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两宋市舶贸易的货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就有30余种,如金银、缗线、瓷器、市香药、犀象、番布、水精、玛瑙、乌、苏木等物。

二、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宋代商业城市的形成

宋代商业大都市的形成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当时的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急剧增多,除了当时最著名的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临安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有学者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其中,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在当时世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大城市。[3]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城市的商品交换十分活跃,像开封、成都、临安都是当时的商业大都市,市场上商品分工细致,万物所聚集,会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城市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态势,商业活动也更加繁荣。此外,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昼夜开放夜市,取消了时间限制,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周邦彦《汴都赋》是这样描绘开封商品贸易繁荣景象的:“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输,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舱吴艚,官艘贾舶,讴闽楚语,风帆雨楫,联翩万载,钲鼓镗翰,人安以舒,国赋应节。”[4]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全国各地许多商业性集镇的形成。

2、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人口增多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宋代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置的,具有堡垒要塞的性质,但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军事职能逐渐被经济职能代替了。可以说,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尤其到北宋时,像汴京、洛阳、杭州、扬州等主要城市已普遍成为集政治、手工业、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大街小巷纵横交织,店铺楼馆、舞榭歌台鳞次栉比,商业、娱乐活动通宵达旦。

唐中以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逐渐形成了“草市”的新居民区。这不仅是因为避免战乱,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逐渐扩大。这一情况,到宋朝时已经愈来愈明显了。而且,“草市”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在大多数场合下即是指城镇的外沿城形成的新居民区,并非一定是有茅草小屋练成一片的市井了。[5]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城草市不断涌现,使处于交通中心枢纽或重要农产品基地的草市也不断发展扩张。宋代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这些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农业人口,从事中转贸易,使许多草市逐渐转变成贸易场所固定的市镇。如上海原来只是一个小渔业草市,到南宋末年,已发展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6]草市进而发展为县城城市,如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增置的嘉定县,就是以原昆山县东部的练祁市作为治所的。[7]市镇发展到后来,逐渐兴起了一批专业性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市镇,如陶瓷、纺织、制糖等。市镇已经由单一的商业贸易向生产、加工、流通的多功能的综合性市场发展,并发展成新的商业市区。南宋,这种情况更加普遍。有的城外市区,由于发展很猛,不再依草市之名相称。许多城门之外建立的交易场所,直接越过“草”的阶段而称之为市。[8]如江阴城门外的草市成为江下市。环城草市的出现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扩大了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城市空间不断像外延伸。宋代的很多新兴的城市的出现,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新城区并不是简单的居民点,而是工商业生产比较密集的地方。所谓“城外草市百姓……多是城里居民逐利去来之人”。[9]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使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还促使了一批新型的城市的诞生,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宋史・王安石传》载,神宗熙宁年间开封府民户达20万以上,可知汴京人口有百万左右。至于中小商业性城镇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宋神宗元丰年间,全国的镇市总是达到了1817个。[10]泉州石井镇,是随着海外贸易而兴起的一批市镇的典型带代表“于宋全胜时,东有新市,西有旧市,无非贸易之处,店肆千于座,盖四方射利者所驱。”[11]仙游县的凤亭市也是因海外贸易产品的集散而发展为市镇的。黄岩孙《仙溪志》“凤亭市”条载:“凤亭市,在连江里,人家并海,土产砂糖,商舟博贩者率于是解缆焉。旧又太平镇。绍兴二十六年废。”海口镇也因船舶来往而兴盛一时。“递年常有舶船到钟门、海口。其郡县官员多告人将物金博易真珠犀象香药等。”[12]以陶瓷著称的景德镇也是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城市居民也随之增多。宋代城市人口增多的原因,除了城市自身的人口增多之外,与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也密不可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为他们提供谋生的机会。农村人口脱离土地和农业生产,涌入城市,这种现象在全国已经很普遍了,随着城市坊市制度的打破,城市里增添了许多的固定商业店铺,农民在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利润的刺激下,弃农经商。许多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正是是这些农民,他们大部分是从事工商服务业。

城市人口的增多,工商业从业者也随之增多。城市居民的成分发生了很大改变。如宋代的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的政治和综合城市,主要居民为官吏、士人、地主和军队,工商业人口只占少数。但随着宋朝城市坊市制度的打破,城市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的增多,以及大量农民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涌入城市,弃弄从商。于是,以工商为业职业的城市居民成分逐渐增多。宋政府不得不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定为坊敦户而单独列为户籍。工商业从业者构成了坊敦户的主体,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大大增加了坊敦户的人口。坊敦户的出现是宋代城市城市面貌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3、城市娱乐生活丰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冲击,呈多元性、丰富性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宋代社会是比较开放的和具有活力的,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尤其是商品意识在宋代城市社会中逐渐滋长,并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宋人首先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官吏经商的现象也很普遍,如开国名相赵普,官高位重,仍“营邸店,夺民利”,石守信、石保去父子更是“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甚至连民间百姓也纷纷卷人经商的浪潮中来。宋代的官僚、农民、士人经营商业,反映了商品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荣的趋势。瓦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了场所。瓦舍,据宋人解释:“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京师时,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此种瓦舍,主要是娱乐场所。自北宋中期,瓦子已相当盛行, 汴京城内有50多家瓦子。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可谓百戏杂陈,伎艺繁多。市民们可在瓦子中尽情地观赏和娱乐。《东京梦录华》记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史称当时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茶坊也是系娱乐、消遣之地。茶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了。茶坊遍布全城,为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宋代茶坊的兴盛不仅体现在数量之多,而且种类也繁多,如“人情茶坊”、“水茶坊”等。宋代大茶坊还张挂名人书画,悠闲饮茶,开设娱乐活动。绍兴年间,茶坊用鼓乐吹梅花酒曲,用旋杓论“角”出售,如汴梁酒肆中论量计价。

综上所述,宋代城市文化呈现商品化、平民化、娱乐性的特点,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唐诗》.王建《夜看扬州市》.《寄汴州令狐相公》.卷三.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

[3]叶坦.儒学与经济[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07页.

[4]燕翼贻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卷二.

[5]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15页.

[6]弘治上海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2.卷1.

[7]抄本《安平志》.转引自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第278 页.

[8]周珠宝.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1998,(2).

[9]《长编》卷二五一熙宁七年三月.

篇4

目前市场上大多是土特产、传统手工艺品和玉器瓷器等旅游商品,像这类商品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没有个性,没有地方特色,很难吸引旅游者感购买。

2.初级品比重大,深加工的独占性产品少

承德物产丰富,土特产种类繁多,其中以蘑菇和杏仁著称,然而这些土特产都仅仅是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到市场上出售,大大降低了旅游商品的价格,影响了当地的旅游收入。而在旅游发达地区,同样的旅游产品经过深加工之后,销售价格大增,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当地旅游商品树立了品牌,增加了知名度。

3.旅游商品质次价高,生产销售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

目前在承德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多质量低劣,要价却很高,加上近几年承德市旅游快速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4.旅游商品售后服务环节相对较差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旅游商品体积大、数量多、包装分散或者包装质量差、重量沉,特别是一些易碎品,需要小心轻放的,一般不便于携带。旅游者自然很少问津,个别旅游者购买后也是自行托运,途中一旦损坏只能是旅游者自己承担。

5.购物环境和商品包装较差

承德市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结构,这种经营方式必然带来经营品种少,购物环境比较差的后果,再者许多旅游商品包装过于简单,甚至个别商品没有包装。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承德地区在发展旅游商品经济方面应该有的放矢,形成特色,用创新的思维去发展承德市旅游商品经济,应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扶持引进,建立生产基地

政府应有目的、有重点的扶持本地名优产品,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地方特色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基地,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发展基金,改变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开展规模经营,抓好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建设。政府可否牵线搭桥,建立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对接;建立设计创新和市场策划专家与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对接。应当鼓励现有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研究院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等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合作,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为一体、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商品生产链,加强承德市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更新换代的能力。政府还应帮助指导企业创造条件举办有关旅游商品策划、设计创新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班,从根本上整体提高旅游商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味

旅游商品不仅是物质化的东西,更是文化的载体,应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承德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又是满、蒙、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应紧紧围绕承德历史名人、名地、名产、名胜古迹和民俗等方面做文章,要反映出承德作为帝王山林城市的文化底蕴,反映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映出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生活,同时也应反映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有丰富内涵的旅游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过硬的质量保证,再多的宣传和促销工作都是徒劳无功,企业要把好旅游产品质量关。首先,要做好产品原料的挑选工作,这是产品高质量的基础。其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做到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最后,应从产品的配料、色彩、规格、形体外观以及包装等方面加强产品的质检工作,将任何有损品牌形象的不合格产品消灭在可控制的有限范围内要加强对商品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能放行到流通市场上去。

4.加强购物环境建设和商品包装环节

旅游商品不仅要在商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上下功夫,还要注意购物环境和商品包装。的注意销售点的选址、店面的布置甚至销售服务的特色,注意整体氛围的营造。可以把制作旅游商品的工具搬到销售点进行现场生产或者在销售点展示手工艺术,一边制作一边出售,有的甚至引导游客参与制作,以增强商品的吸引力,取得良好的效果。产品的摆放方式和包装形式也很重要,把产品堆放或者不包装、包装差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该商品低质价廉、不上档次、没有品位,而且包装差还不便于携带、收藏和馈赠。

篇5

一、商品经济大发展环境下所带来的长距离物流和市场开拓需求是牙人牙行兴起的必要条件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对物流特别是长距离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明清时期驿站和水运比较发达,内河航运路线在之前就已经基本具有了近代的规模。南北运输上,大运河在明代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清代大运河的利用虽不如明代,作为补偿,海运比较发达,东西贸易方面亦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清代,全面开发了长江一线。四川的移民和洞庭湖流域的开发,长江的中上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直接的结果是长沙成为四大米市之一,汉口由一个荒洲变成了“九省通衢”。

随着商业物流线路的开辟和发展,刺激了长途贩运物流行业的发展,南北商品的交流逐渐加强,“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同时,商业网的广度和密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万历年间的《铅书》曾记载江西偏僻山区铅山的商品市场,其中货物却都是来自四方,甚至还有来自海外者。同时全国性的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陕西汉中府的纸,“驮负秦陇道,船运勋襄市,华阳大小巴,厂屋簇蜂至”。

随着明清商品的经济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长途贩运商人,而牙人牙行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从事长途贩运的富商巨贾和中小商人,无论是收购抑或出售商品,都需要经由牙人牙行之手。所以市场的拓展、交换的扩大、贩运商人数量的增加都增加了牙人牙行的实际需求,牙人牙行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现实需求的结果和反映。而大量牙人牙行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互动,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商业城镇的形成为牙人牙行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大幅发展,促进了很多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商业城镇的形成,而这些商业化基地和城镇的形成,为牙人牙行在这些地区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些大规模集中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的形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参与市场交换的人数和交易量得到大幅增加,交易次数也变得更为频繁。譬如,作为蚕桑丝绸基地的江浙四府湖州、嘉兴、杭州、苏州就有专业市镇25个,包括盛泽、乌青、濮院镇等。江苏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作为棉花棉布产地也拥有52个专业市镇。同样,北方的棉布产地也形成了很多布市,如山东兖州府和济南府,河北的肃宁,河南孟县等①。此外,许多经济作物也大量被种植,如烟草在湖南、广东、四川、山东、陕西、浙江、甘肃、东北地区等都有相当数量的种植,其出产也都比较有名,行销数省。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一些地区甚至排斥了粮食作物。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比较有特色的产品,作为商品而大量出产。如湖北崇阳龙泉山和宜昌鹤o的茶,四川保宁的“阆丝”,湖南衡阳的莲实,浙江的枇杷、梅、李、杨梅、柑桔以及山东的苹果、枣、柿饼、桃等都是商品化很高的产品,出产丰富。农民也不再满足于男耕女织的经济自给自足,而是与市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们把自己所种植的或生产的农产品、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同时从市场上买回自己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其他资料。明清时期长途运输贸易的最大宗的商品是粮食,然后是棉布和棉花,都是普通民众日常所需,而非上流社会的奢侈品②,所以,此时的相当一部分农户,已经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市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这样一来,不仅参与市场交换的人数和交易量大大增加,交易次数也更为频繁,这就为牙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遍提高了社会财富水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清时期商业城镇地区奢靡之风的盛行,进而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产业在商业城镇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贸活动频繁地区,社会财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能将更多的财富使用在享受生活上,进而就在很多地区产生了奢靡之风。这种风气的形成,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产业在商业城镇的发展。在经济繁荣的城市、市镇经常有人需要雇佣人力、租赁房屋、出行工具以及买卖田宅等,也就是说,服务性行业的需求有所扩大,而财富的流转也更为频繁。具有专业知识且掌握信息的牙人牙行不仅可以帮助有此需求的民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服务,也能保证交易的合法性及交易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牙人牙行应运而盛,成为商品流通和市民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长途运输的起点,长途贩运商需要依靠他们进行收购,把一家一户零星生产的产品汇集成批;在长途运输的终点,又要依靠他们把整批的商品化整为零,销售给小商小贩或是店铺坐贾。另一方面,已经与市场密不可分的农民或小手工业者,也需要依靠他们把手中的商品卖出去,小商小贩也需要从牙行进货,因此,牙人牙行在商品贸易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现了出来。奢靡之风的盛行,使生活服务需求扩大,社会财富流转频繁,这都需要牙人牙行为之服务。正是因为这样,牙人牙行才能随着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活跃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物流环节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自身发展史上的顶峰。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篇6

第一,畲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二元结构型小农经济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畲族传统小农生产在历史上曾一度对赣东南山区的开发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对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巨大作用。但小农经济毕竟是一种封闭式自然经济体系,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畲族主要居住在赣东南地区的山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早期生产方式是游耕和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以梯田水稻耕作和定耕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计模式。封闭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畲族生产方式陈旧、产业结构单一,相当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手工劳动,依赖于牛耕、手挖、肩挑等农耕形式。社会分工仍延续男女性别的自然分作,家家户户束缚于几亩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种自食,程序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尚属少见。在产业结构上,畲族农民大多局限于单一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开展很少,新兴产业更加难以见到,农本思想普遍存在,习惯于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由于山地生态的限制和耕作技术的落后,绝大多数畲区很少有剩余粮食作为商品出售,即使与汉人之间有一些商品交换,也主要是以柴炭、木材等换取一些犁锄、锅碗、盐油等生产生活用品,而专以商品出售为目的的大宗生产发展不起来。适宜发展林、牧、经济作物而不适于种粮的山场沟地仍在沉睡,自然优势得不到发挥,这与原有的传统产业格局和农本思想的惯性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落后无疑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历史上民族间不平等和所处的弱势文化地位造成畲民文化心理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极端自尊,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自卑。极端的自尊往往导致排外心理和封闭式社会关系,表现在经济生产领域,就是排斥外族人进入自己的经济生产圈子,害怕外族及其先进技术和新产业的渗入导致本民族失去文化传统。历史上汉人在畲区进行的不等价交换行为使畲民形成鄙商心理,社会关系主要限于血缘关系和狭隘地域范围,经济生产上横向联系几乎没有,畲族农民经济心理脆弱,对新兴生产技术或项目的引进,往往要观望很久,长期的落后贫穷状态使部分畲民能力信心不足,宿命思想根深蒂固,看不到畲族山区可以开发利用的优势,因而也就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来发展商品生产。一些畲民尚未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财力支持,通过开展商品经营富裕起来。少数畲族群众由于自卑心理,对贫穷落后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做到穷则思变。种种心态或多或少都对畲民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畲族地区存在畸形消费与扩大再生产和搞活流通的矛盾。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需要,消费与生产之间有着循环性的互动关系。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消费就是畸形消费。过去畲族农民生活水平低,但多数人家逢到生孩、盖房、作墓或婚嫁时,哪怕是借高利贷,也要杀猪宰羊大摆酒席,闹他三两天,以为这样才显得光彩,否则会被人取笑。少数畲民即使依靠农副业获得一些收入,也很少用于扩大再生产发展商品经济,而是被奢侈消费掉了。加之畲族群体重视血缘关系,亲戚间的应酬往来也就特别讲究,这些礼俗关系上的钱财耗费,使畲民的生产资金更加困难。此外,畲族地区宗教仪式活动的消费也很大,在祭祖、“做功德”等方面,有的畲民在无钱还债、无粮过年的情况下,还要想方设法弄些钱粮去修宫建庙、烧香拜佛,这些畸形消费造成了畲族民众深受高利贷困扰,陷入还不清的债坑之中。

第四,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畲族地区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不高,这也是其商品经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无文字文化,传统畲区的内部社会关系,很少超越面对面的范畴,社会信息交流勿需通过文字也能进行,正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畲族个体的传统社会化或文化习得过程,自然也就无须通过以文字为传递方式的学校教育,而仅以口传身示和劳动实践来完成。因此畲族历史上未形成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后来虽采用汉字作为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辅助手段,但终因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剥夺畲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加之畲族居住分散,儿童入学不便,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由于畲族民众囿于一个传统封闭的社会,人们安于现状,科技人才奇缺,无法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无法进行科学种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懂间套种植方法,土地利用率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合理安排种植业内部结构,造成土地和劳动力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可见,教育水平的低下,已成为畲族人民脱贫致富发展现代商品经济的障碍。

以上论述表明,畲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对畲区现代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畲族地区自然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这与畲族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的制约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亦是历史的惰性力”。

篇7

一、 化妆品商概述

(一) 商概念

所谓商是代企业打理生意,而不是买断企业产品的,是厂家给予商家佣金额度的一种经营行为。所货物的所有权属于厂家,而不是商家。因为商家不是售卖自己的产品,而是代企业转手卖出去。所以“商”,一般是指赚取企业佣金的商业单位。

另从实质上,现在所称的商在本质上已经不是商了,更多具备的是经销商的性质,还有些属于二者的混同体,即是,有时候又要需要拿钱买货,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商,称其为有一定权的经销商更为合适。

(二)化妆品从制造商到零售终端的渠道途径

1.制造商总商区域商零售商消费者:中低档进口化妆品多采用这一模式。总商的规模、实力及声誉决定该产品的营销渠道质量。

2.制造商区域商零售商消费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低商化妆品采用,它比前一模式少了一个中间环节,渠道长度较短,增加了渠道的控制力,价格体系相对稳定。

3.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渠道较复杂,低档的不知名化妆品常采用这一模式。

4.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中高档化妆品采用的模式,这类企业一般是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或国内知名企业。零售商的规模则比较大,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

5.直销:分为人员直销、店铺直销。是指生产企业不高店铺、不经过中间商,而是通过企业的直销人员或者自营店铺方式直接把本企业产品销售给消费者。采用这种方式的有雅芳、安利、玫琳凯等国际化妆品直销企业。

二、 化妆品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生产商渠道战略转型和终端大卖场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商作为“树干”,面临的不但是“树根”(生产商)不稳,就连“树梢”(终端商)也开始晃动起来,市场的不确走性和不可控制性大幅增强,这些都导致传统商群体与市场博弈的能力降低。在这样的新营销环境中,商必须面对如下压力:

(一)市场终端大型化压力

综合性大卖场和专业性超级终端不断出现,单店规模与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终端商大批量采购模式对经销商产生了巨大压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在某些品种上跨越了商而让其“断坎”,还获得了连商都无法得到的价格优势。AC尼尔森零售普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化妆品大卖场新增门店126家,百货商场新增门店43家,屈臣氏新增门店450家,仅这三种业态当年就新增门店619家,且其中超过40%的新增门店都开在了三四线城市,这是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主战场。同样是在2012年,化妆品店全国新增门店1300家左右。

(二)新型厂商合作模式压力

随着终端商的连锁化、大型化,这种渠逬的网络布局优势、规模优势、业态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吸引了很多生产商,使终端商具备了直接对话生产商的话语权,并且使而对而谈判并合作成为现实。

(三)网络直销渠道的兴起

网络直销是指生产厂家借助联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且不通过其他中间商,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直销的优势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商品销售,直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系列市场行为。网络营销模式的运用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低廉的广告成本和销售成本,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一对一个性营销的制定,丰富而全面的资讯等。

三、 化妆品商发展策略

据有关数据表明,99%的中国化妆品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资本、人力、技术、渠道等方而的能力还很有限,而具备完全自建营销网络能力的企业则微乎其微。因此新型化妆品商必须转变思维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一)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化经营

首先,商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摆正自己的位罝,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练就了自身的内功才能争取到更好的产品、更优惠的价格结算,才能更有市场竞争力。再次,化妆品商在为自己所的产品进行品牌推广的同时,也要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使自己从品牌商转变为一个品牌商。

(二)构筑立体化营销模式

立体化营销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式的营销模式。立体化营销模式不是由某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创新出来的,而是近年来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自然竞争产生的一种立体化营销模式,立体化营销模式是对比以前的单一的、固定的营销模式,主要体现在灵活,多维,实时满足等诸多方面,化妆品商具体的营销模式见图3.1所示:

(三)搞好厂商关系

厂商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厂商之间是一损俱损、一茉俱荣的关系。厂家、商作为渠道成员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角色,在价值链的增值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厂家依赖商开发本地市场,商依赖厂家获取自己的利润。建立平衡的厂商关系有利于化解和避免冲突。作为化妆品商,在与工厂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商自身的资源制约,无法对市场进一步的精细化运作,因此厂家为了实现战略规划,需要对通路分解整合,商要理解厂家的战略规划和市场整合意图。

(四)对终端进行有效管理,必要时自建终端

对商而言,利润的多少更多地由终端决定。商在渠道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其只能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中间环节,最终还是要把这些产品供应给终端商,再由终端商把这些产品销售出去,从而产生商的利润。

四、 总结

总的来说,化妆品商在与生产厂家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只有实力强了,才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才能掌握话语权,也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及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诺维克(美)编,《通过商进行销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8

篇8

北京工商大学的洪涛等人也概括了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分布特点,他指出,分布在城区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小商品、食品饮料烟酒、餐饮业等类型;近郊区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农产品综合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家俱市场、旧货市场、机动车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粮油市场、水产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电脑市场和花卉市场等;远郊区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煤炭市场、木材市场、水泥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

我认为,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近半数的商品交易市场集中在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空间区域分布看,朝阳区、丰台区和海淀区是市场分布最集中、成交额较大的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占全市46.6%的市场个数,创造了占全市75%的市场成交额;城市发展新区市场个数占全市26.5%,但成交额只占全市的16.5%;首都功能核心区市场个数占全市14.9%,成交额占全市的5.6%;生态涵养发展区市场个数占全市12.0%,但成交额仅占全市的2.9%。

2、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呈现由内向外扩散的趋势

从市场地理位置看,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呈现由内向外扩散的趋势。2005年末,全市有71家市场位于二环路以内,占全部的比重为8.7%;有107家市场位于二环路至三环路以内,占13.1%;有146家市场位于三环路至四环路以内,占17.9%;有113家市场位于四环路至五环路以内,占13.9%;有149家市场位于五环路至六环路以内,占18.3%;有229家市场位于六环路以外,占28.1%。

3、从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看,城区主要是生活消费品市场,四环五环沿线集中的是农产品、日用工业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家俱建材装饰、汽车及配件等生活消费品综合市场,远郊地区主要是生产资料市场

(1)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此类市场分布最广泛,从市中心向外,基本按零售、批零兼营、批发的顺序。即零售型市场以二环三环内布局为主,特别在二环内,几乎都是零售型市场,它们在远郊区县的卫星城镇也有相当数量;批零兼营的市场主要在二环至四环间,个别对外交通线(京通路)周围分布较多,东郊数量明显多于西郊;批发型市场以四环外和远郊区县为主,南郊数量明显多于北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如粮油、蔬菜、水果)的布局也有类似特点。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普遍较大,适宜在远离城市中心的交通便利地区分布;零售型农副产品市场规模稍小,以品种多、购买方便为出发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近郊靠市区的地带或以时间调节如早晚市等;而二环至三环间的集市基本上全天经营;批零兼营型市场经营灵活,占地面积适中,主要分布在二环至四环间的近郊区。

(2)日用工业品综合交易市场

与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相比,此类零售型市场大多规模较小,分布很散,稍具规模的批发和批零兼营型市场主要在二环至四环的西城区、海淀区、崇文区。其经营的商品具有使用普遍、价格不贵、损耗量大等特点,需经常购买。这也是其分散分布的原因。

(3)服装针纺织品交易市场

大型零售型服装市场基本分布在远郊区县,批发和批零兼营的市场分布在二环至三环间的几个主要地点,其中丰台区南苑路沿线、朝阳与东城相邻的雅宝路、西城区动物园等处为主要聚集点,扎堆明显,但宏观上较为分散。与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不同的是,服装针纺织类商品的收入弹性较大,在市场上有更明确的定位,可选择性也大。交易市场出售的服装多数由乡镇小型企业生产,市场定位于中低收入消费者,不是北京服装销售的主流。因需求量小,城近郊区基本没有大型零售型专业服装市场,在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中有部分零售经营的服装,大多来自三个服装批发聚集点,这种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更有利于不同区域消费者和零售商比较选购。

(4)建材装饰品市场和家具市场

该两类市场中,前者以批零兼营和批发型为主,后者以零售型为主。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较为集中分布在北三环、四环和西南三环、四环附近。近年来北京房地产在这几个地区持续升温,城市扩展迅速,带动了相关地区建材装饰品市场的发展,买方为建筑、家装公司和消费者个人,靠近交通便利的新建住宅区。家具市场也配合这一发展而兴旺,但家具市场的主顾多为个体消费者,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搬家购买,因此,较为分散的布局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5)汽车配件市场

主要分布在四环和五环路沿线地区。

(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存在的问题

1、布局缺乏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商品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对商品交易市场周围环境、人口、交通等的综合分析和评估不够,相当一批商品交易市场的上马兴建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扎堆经营与零乱分散现象并存

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多是自发形成的,现在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商圈,如大红门、动物园、木樨园地区的服装市场;玉泉营花卉市场;中关村电子市场;三环路家居建材市场等。自发形成的市场往往存在扎堆经营和零乱分散的现象。

(三)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调整布局的政策建议

1、商品交易市场应重点安排在四环路、五环路一带和靠近城市对外放射路地区,形成辐射全市、连接全国的不同层次的交易网络。

按照原国内贸易部《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提出的,今后将以全国性商品市场为重点建设目标,积极发挥全国性商品市场在调剂供求、平抑价格、引导和组织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构筑多元化市场建设投资格局,确立合理的商品市场布局,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我市商品市场建设也要按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三大类进行布局,初步建成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地方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型市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批发市场组织体系。

2、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与城市综合布局的发展相协调

篇9

(一)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管制

对于政府管制的实质,经济学家们的说法大同小异。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在其微观规制经济学中认为,经济性规制就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下,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行为加以规制。他将管制称为公共规制。他将管制定义为,社会公共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国内学者中,对政府管制问题研究较深入的余晖认为,政府管制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面对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行政法律制度,即政府行政机构通过法律授权对市场主体的某些特殊行为进行限制和监督,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对市场机制的代替。

我认为,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实行的政府管制,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社会发展目标,依据法律法规,依照WTO惯例和通行规则,对本市范围内的商品交易市场主体(投资者、厂商和销售商)实施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和监督管理。包括法规管制、价格管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服务质量管制、外部性的管制等具体内容。

政府管制包括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两种类型。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以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而制定的标准,以及禁止、限制特定行为而制定的规则。社会性管制的方式一般有五种:(1)禁止特定行为;(2)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3)确立资格制度;(4)检查、鉴定制度;(5)基准、认证制度。

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的规制。

这两种政府管制方式都适用于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管制。当然,政府在行使管制权力的时候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率原则和责任原则。

1、由企业创办的商品交易市场在赢得自身利润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为社会提供了公共服务,企业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可能会产生负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即实施政府管制。

(1)公共物品

日益现代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商品,优良舒适的购物环境,便利的购买方式等为消费者提供了自由、廉价、舒适的购物服务,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良好的购物环境由社会和消费者共同享受,不能将其分割成可计价的单位出售,也不能按照“谁付款、谁消费”的原则限定消费者。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在一定的限度内,商品交易市场新增加的消费者并不妨碍他人对购物环境的消费,可以将其边际成本视为零。三是非排它性。即要排除人们享用公共物品的成本非常大,以至于不可能做到。我们不可能禁止消费者进入商品交易市场购物。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为外部性、外在性、外部影响等,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影响超出了其自身,波及到他人或外界环境,而这种影响又未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支付的情况。

商品交易市场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效应除了正外部性效应以外,主要带来的影响是负外部性效应。

正外部效应:即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对他人或外部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又未能获得补偿时,便出现了生产性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负外部性效应:生产者的活动给他人或外部增加成本或造成损失,却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的情况,就是生产性外部效应。包括:商品交易市场的开办,对周边交通、市容环境、居民生活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主办方由于利益的驱动,对市场无限扩容造成经销商经营的困难甚至亏损以及服务的缺失;经营商品存在较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停车困难、消费限制等对消费者服务的欠缺等。

由于商品交易市场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以及其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都会出现不一致,仅靠市场自身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于是,政府管制就成为必需了。

2、对商品交易市场这种一般竞争性的行业,依法实施政府管制符合WTO规则,也是世贸组织成员国通行的做法。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是否需要实行政府管制,理论界似乎持不同意见。个别理论经济学者基于对政府“失灵”和政府腐败的担忧和防范,对政府实施准入管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过度进入与过度竞争是暂时的,不会持久地、无限地保持下去,价格机制会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最终自动形成一定的平衡,完全无需政府来代替投资者作出选择。但绝大多数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强调指出,在我国当前,针对竞争性行业如商业、流通业的发展(包括商品交易市场),要加强政府管制。实施政府管制完全与WTO规则不矛盾,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普遍的、通行的做法。陈富良(1999)、杨蕙馨(2000)、曾建海(2000)、陈明森(2001)、董进才(2002)、程启智(2002)、郭国庆(2005)、程艳(2006)等人强调,不是要不要管制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的制度创新。

笔者赞同并主张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的观点。纯理论上的演绎和推理不能代替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和判断,把理论同现实对立起来更是错误的、荒谬的。实际上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么政府”、“要么市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是极其有害的。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史说明,任何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撇开政府的作用。即便是美国经济学家如Spulber和Peltzman在总结美国微观规制史时都承认,微观规制在环境、产品和工作安全、医药产业、财务信息的公布、金融机构的运行以及劳动合同等等方面非但没有放松和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复旦大学经济系陈杰、罗鼎尖锐指出:“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企业可以不受政府制约地自由行动,自由地在各个市场之间进出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即使在英、美这样所谓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企业的规制也是大量而普遍的。”

一般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经济理论认为,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竞争的条件要求信息充分才能保证交易双方都达到自己的目标,达到市场均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如信息不充分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二是指信息作为一种产品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从而市场的供给是不充分的,为此交易双方为获取充分信息和处理信息都必然有成本,有时还相当高。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商品交易市场的供给者看,市场的开办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严重;厂商和经销商经营的商品质量、型号、花色品种等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商业和商品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甚至造成社会浪费。二是从商品交易市场提品的需求者看,即从消费者角度看,存在较严重的商品质量隐瞒、价格欺诈、售后服务缺乏保障等问题。市场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市场信号失真等,从而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

(2)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竞争无序、知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方面。

3、对商品交易市场依法实施政府管制是保护市场竞争的需要。

竞争过度是当前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竞争过度主要表现为:(1)兴办商品交易市场一哄而上,数量过多,投资超高,规模偏大。(2)商品经营同质化严重,经营商品、经营方式几乎千店一面。(3)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商品价格扭曲。(4)厂商长期负债经营,亏损严重。经销商经营困难,微利经营。市场投资者收回投资周期延长,还贷压力巨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投资风险。

4、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需要。

纵观北京市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管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政府管制权力配置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府管制权力过于弱化,导致“政府失灵”,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政府管制权力过于分散,条块分割、条条与块块的矛盾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政府管制能力受到部门分割。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进入退出、合并、安全、收费、经营等主要管制权被财政、商务、工商、城管、技术监督、安全生产、劳动等部门分割。致使多头执法、多头管理;名为齐抓共管,实则无人管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存在“五龙治水”(工商、税务、消防、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多头管理的现象。但是,市场发展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这些职能部门却无能为力,甚至相互推诿。

(二)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实施政府管制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管制主要内容是法规管制、价格管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服务质量管制、外部性的管制等方面。

1、规划和发展管制

规划管制:政府要重视与市场相关联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而言,即要“控制规模、改善结构、批零分离、鼓励专业、调整布局、优化升级、创新管理”。

信息管制:在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要把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和资讯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在最大范围内努力实现商品报价、供需关系、成交情况、物流配送等各类交易信息的规范化、细类化和定期常态化,使商品交易市场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信息上成为真正有代表性的交易中心。

2、法律和法规管制

管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管制立法不足,必须加快政府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法制化建设,依法管理商品交易市场。一般来讲,针对市场进入管制,我国政府主要采取许可制和项目审批制两种形式。项目审批制是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规制企业进入和投资的行为。进入许可是指对企业等在法律上一般被禁止的进入行动,限定于特定场合予以解除的行为。凡是实行企业进入或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都必须征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或生产产品的资格。项目审批制一般是以行政管制为基础的,而许可制更多地是用法律手段对市场进入主体进行限制、约束与规范。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立项要经过审批,但长期以来审批程序不明甚至混乱,城建、工商、商务甚至街道、居委会等多部门都可以审批,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今后要探索建立一种高效、多部门联动的项目审批制度。

商品交易市场经营、销售的一些特殊商品,必须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生产许可才能在市场销售,如食品、保健用品、儿童用品等。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取得卫生许可、消防许可、质量许可、计量许可等才能开办市场和开展经营活动。目前,这方面的管制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国家没有专门的商品交易市场法。国家工商局1996年颁发了《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1997年颁布了《北京市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条例》;2005年市工商局制定了包括蔬菜、粮食、鲜肉、活禽、散装食品等十三项商品市场交易管理法规。目前,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管制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今后要过渡到以法律管制为主。要抓紧制定相关市场管理和规范的法规或地方标准,强化法规管制。

3、价格管制

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价格管制并不是去制定商品经营的价格,而是维护明码标价、管制价格欺诈、维护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而合法的交易。

4、市场准入和退出管制

市场进入管制,是指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或过度竞争,确保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率,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批准和注册,对投资主体进入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在进入产业、进入规模、进入技术、进入方式方面,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公正的进入竞争。政府通过管制,可以防止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维护商品交易市场正常的发展。

具体来讲,北京的商品批发市场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全面整合,从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条件下,一方面,控制无规模的市场盲目发展,市场建设应以改建、扩建为主,避免无效益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的力量,对已有市场进行整合,鼓励一些规模大、辐射面广、实力雄厚的大型批发市场以控股、参股或建分市场的形式,跨地区兼并市场,或以联合的方式增强辐射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对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进行清理、关闭。同时,对市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重点发展社会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对一些交易萎缩的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市场应因势利导,促其退出市场或向其他的分销方式和经营形式发展。

5、服务质量管制

商品质量管制:确保所售商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商品的质量和档次,绝对杜绝假冒假劣商品进入市场。

服务质量管制:要大力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内服务水平,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服务环境管制:包括场地、空间、音响、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环境管制。

6、创新管制

即通过政府管制,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和规范。现有的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形式并不规范,市场组织形式创新任务较重。应引导其以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其组织形式,实行规范的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将是商品交易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府可以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制度化、规范化。

商品交易市场创新管制的内容有:

(1)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商品交易市场战略创新的组织保障。即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商品交易市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以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其组织形式,实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在商品交易市场内部可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引导交易主体由个体经营向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转变。

(2)品牌创新。许多商品交易市场既没有明确的市场品牌形象,又没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形象。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上要健全商品交易市场的法律体系,严格审批,合理规划;微观上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质量保证、销货凭证、消费索赔等。

(4)市场创新。加强市场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信息、商品共享,联手开拓市场。

(5)营销创新。从摊位式的小规模批发向大型批发交易方式转变,鼓励经营大户与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工商关系,与消费用户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倡并鼓励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总经销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商业制;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向大规模、跨区域、远辐射方向发展;鼓励批发市场与现代商业流通业态形式相结合,如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可与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等联合、为其配送商品,从而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6)服务创新。交易市场通过提供配送、加工、分拣、包装以及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厂商入住,而且可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外部性管制

由企业所兴办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为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管制,矫正外部效应。“矫正外部效应,即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不一致性。”

(1)进一步强化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

商品交易市场的最重要功能应是商品交易、价格发现和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而言,价格发现和信息功能对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处理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信息渠道相对狭窄。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信息和产品供求信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引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商品交易市场应下大功夫强化价格发现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和功能。

(2)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整顿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打击执法部门严格秉公执法。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税收管理也应逐步规范,对定额税制应逐步加以完善,并应根据市场交易额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在城市中,商品零售已占市场交易总量的绝大部分份额的专业市场而言,对税收制度的调整就更为必要,目的是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8、管制者的管制

(1)政府角色重塑――解决政府在管理市场时的“错位、越位和缺位”

――错位的解决之道是“让位”。

――越位的解决之道是“退位”。

――缺位的解决之道是“补位”。

(2)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政府与市场(企业)的伙伴关系

――加强对政府自身的监管。要坚持公开性与公正性。在管制手段上应当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要慎重。行政管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管制权力的滥用,而且容易发生各行政部门之间行政权限划分不明,交叉重复,争权夺利。而法律管制是体现为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受社会检查和监督。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政管制的隐蔽性和主观随意性。

――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3)顾客导向――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篇10

由下表可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逐年上升,随着国内GDP的增长,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大众越来越重视品质,出现了针对特定品类和特定人群的电商--垂直电商,垂直电商是电商细化市场的方向之一,LBS技术和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升级,消费者可随时随地购物,用户体验不断提高。至2016年底,90%的电商企业在移动数字营销上的预算提高,移动电商广告占比到20.3%,中国移动电商前景大好。跨境电商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商品互通之路,预计在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7.6%。

二、我国快消品经销商现状及原因

1.我国快消品经销商现状

据《快消品》可知,2016年有57.1%的经销商企业表示销售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大多在20%以下;另外,有35.7%的经销商表示销售出现下滑,7.1%的经销商销售与去年持平。整个经销商行业行业增长率低于预期,利润率低,行业内并购事件在2016年一年内发生130多起;国外投资机构、跨国企业在快消品并购中出资总额高达80%左右,进口快消品增长率高,集中在奶制品、啤酒和个人护理等方面;国内快消品经销商利润不断被挤压,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租金上涨,80%的经销商都面临着资金断流的风险,行业内窜货严重,销量下滑,国内快消品经销商内忧外患。

2.我国快消品经销商陷入困境的原因

(1)电子商务来势汹汹,快消品经销商在互联网时代举步维艰

互联网普及和大众媒体涌现,中国网民在2016年已达到7.31亿人,快消品行业的绝大部分消费人群年龄大多在15岁-46岁,对数字化适应程度高,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电商行业品类扩展细分化形成垂直电商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从实体店来说,因为网络的普及,消费者拿出手机几分钟就可以在网上查到同样商品的最低价。价低商品大多是粗制滥造产品,消费者购买后发现问题拿到实体店对比要求退换货,影响实体店正常经营,各大电商平台上不同卖家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上差评蜂拥而至,降低品牌形象;每个区域的经销商会根据相应区域的物流成本、人力成本、店面租金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价格,实体店则为与电商争夺市场,下压价格,增加营销力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成本,打破了区域的平衡,造成整个经销商行业的混乱;无法避免的是,电商平台与实体店的价格确有差异,消费者在实体店挑选商品后再从电商平台上下单,实体店的销售额下降,零售商无法支撑各种成本的支出,经销商滞货,现金流受到极大影响。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20万亿元,电子商务参与市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收集分析用户,数字化管理商品,实现了从厂家直接到消费者,经销商被边缘化。近年来,国内快消品经销商行业不仅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还遭受国外经销商争夺市场,大众对国产品牌的失望,对进口商品的质量的信任造成进口消费品抢占中国市场速度越来越快,国外快消品大品牌直接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起旗舰店。

(2)快消品经销商内部效率低,外部受到挤压

从经销商内部看,很多快消品经销商经历了“倒爷时代”、“坐商时代”、“行商时代”直到现在,资金原始积累充足,客户关系稳定,但还是使用电话联络,手写销售单,没有库存概念仓库管理混乱,没有独立财务核算人员且财务管理能力不足,家庭式多样,厂家资源有限,经销商可以整合各大厂家资源成为专业的服务商。如海尔、飞利浦、三星等很多大品牌商都将自己的售后服务外包给对应经销商,快消品制造商也不例外,快消品经销商可侧重服务这一条道利用专业资源和服务意识提高产品口碑,与相应快消品制造商建立合作平台,在实力积累到一定时候可建立服务机构,为更多的的制造商服务,针对不同制造商情况做针对性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②转型为物流配送商

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超门店分布全国,商品种类众多,为了及时完成配送,寻找经销商帮助,其中经销商收取3%-8%配送费。快消品经销商成立专业的物流配送中心,不再局限于为某一厂家某一品牌服务,经销商依托自身品牌优势开拓其他品牌的配送业务。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在湾仔码头这类生鲜食品时成立物流公司,公司配送额高达12亿,自家公司仅占5%。3在快消品经销商寻求转型的过程中,开拓物流配送这条开放的道路也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自建品牌

为摆脱对厂家的高度依赖和零售商绕过经销商的困难,快消品经销商可制定战略,通过推出一个爆款产品来形成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在全国各地快速铺货,形成销售网络,全面掌控渠道。在一个地区内做高密度宣传广告,提高品牌知名度,再去开发新产品,加强渠道管理维护,优化服务,做到好口碑人人相传。在自建品牌这条路上,快消品应该更加重视市场营销。

④?氐鬃?型

篇11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篇12

(一)地理位置

汉口北批发第一城位于汉口北专业市场群的西头核心区,与汉口竹叶山商圈一河(府河)相隔,该市场群为黄陂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版块。项目精心选址于武汉所独具的航空、铁路、港口等三大交通枢纽战略资源的黄金节点:武汉航空城、横店编组站、阳逻深水港正好将其围合其中,南距汉口火车站5公里、武汉港10公里,东距阳逻深水港15公里,西距天河国际机场6公里。

就区域形式看,项目地块四周平坦,北控豫皖,是省会城市紧密圈内水陆空交通最为密集之地。318国道和机场高速、盘龙一级、岱黄高速穿境而过,纵贯南北;楚天大道一线串珠,横贯东西。京广、滠阳两条铁龙奔腾呼啸,呈龙腾之状;武汉中环、外环一双金凤挟街而动显凤舞之势。距天河机场、阳逻深水港片刻之时,离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一箭之遥。上可通达五洲,下可纵横四海。

(二)市场规模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定位于“中国最好,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预计投资人民币60亿元,2007年11月全面启动建设,拟分三期、五年逐步开发建设完成。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0亿元,年创税收10亿元以上,安置就业20万人。在建的一期项目用地400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

(三)市场定位

“第四代批发市场”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新定位,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和卓尔集团深入汉口北商贸城、深圳华南城、虎门服装市场、无锡新世界国际等国内顶级批发市场进行走访得出的结果。

现代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集市、批发交易市场时代,第二代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服务,第三代是以展示为主的一级交易批发市场。而第四代批发市场作为新生代集群市场,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为现代化市场交易提供最佳途径。

建成后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按照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营运,最终形成群落性、互交型、立体化的一站式流通超级大市场运行网络体系。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一)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优势

1.政府的大力支持。落户汉口北的批发商将享受很多优惠政策,黄陂区出台了十大优惠政策,对入驻商户提供包括工商、税务、教育、住房在内的系统政策内容。汉口北国际商贸城采取了“政府支持,全民经商,利好政策长期不变”的先进运营模式,与政府积极协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不改变,促进商户生意持久发展,保障市场开市即旺。 庞大的物流交通体系。针对汉口北批发城,政府专门为该项目配套建设占地100亩的货运站,占地80亩的客运站和3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它们与批发第一城同时开业营运。货运站将首期开通80条线路通达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此外,汉口北还设置了武汉北部最大的公交换乘总站开通20多条公交线路等。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在原有强大的交通物流体系下,又着手于2010年1月在建面积达125 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 000万元的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客运中心,不仅有海运,陆运、空运物流也达到成熟阶段。 明确且齐全的功能分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汉口北国际商贸城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经营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四大行业商品区以及其他细分如五金、电子、电器、服装、雨伞等。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1.市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一是地价成本逐年上升。近些年来,武汉市商务楼、房地产价格每年平均以14.29%以上的幅度递增;市场周边地区的写字楼的出租率接近100 %,普通居住用房的租赁也不断攀升。二是市场商位转让、转租价格不断攀升。据调查,国际商贸城有54 %是非实际经营者,转让、转租的比例偏高。三是市场交易相关贸易体系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外贸业信用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外贸诈骗时有发生;市场经营户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四是工人工资成本的增加,以及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争抢工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这一要素成本增加。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相较于“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宣传力度还颇显不够,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仍属于新兴的、待发展与壮大的市场。 先进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应用面不广。电子商务、品牌经营、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应用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住处化程度还需加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实施全方面流通方式相结合,各种交易手段相补充。

三、发展对策

(一)集体认同和身份构建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确定发展方向,必须形成“汉口北共识”即中国商业界对汉口北身份的集体认同。

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武汉的区位是明显的,但区位并不能自然带来商业中心的确立。在中部6省,武汉的地理区位效应为3.46,高于郑州的2.40、长沙的1.70、合肥的1.37、南昌的1.15,说明武汉具有区位优势。但武汉与长沙的绝对经济联系强度为2.47,与郑州为1.57,与合肥为0.30,与南昌的为1.10,其经济中心性为2.31,低于郑州的2.80,与合肥的2.31、长沙的2.29相当,略高于南昌的2.03。这就是说,武汉的经济辐射源作用有限。因此必须提升汉口北的营销能力,充分展现其商业价值,以汉口北共识来赢得业界、中部地区的集体认同——把汉口北自觉接受为一个商业枢纽,其关键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汉口北的自我身份建构。汉口北需要向外部说明:它与其他大型批发市场有什么差异?它要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汉口北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包装,特别是理念的提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品牌。第二个层面是:区域身份建构。就是外部各个地区是不是把汉口北作为一个中心。这不仅要求品类齐全,而且要求系统先进、低成本。如果汉口北的成本差不能消化中部商户到东部购物的成本,那么,汉口北就难以在区域获得身份认同。低的交易成本是决定商业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城市成为“好客的中心”、“世界性商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中心”的必需条件。什么时候汉口北成为中部地区最“自由”的“淘金市场”,汉口北就会成为一个各类商品、各类商户的密集区,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和物流优势,就会成为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而言,武汉就会产生新的商业高度。

    (二)制定和完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

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市场国际化的新高度,制定“十二五”市场发展规划和十至二十年的中长期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新的市场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国际性商贸中心的配套设施,打造中央商务功能区。即定位以大型国际商贸城为标志,办公、金融、会展、科研等功能有机融合的人文生态商务区,吸引集聚各国商务、金融、会展、中介机构、科研机构,构筑起具有汉口北商贸业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时,吸引新兴产业的高技术生产部门在商务区周边集聚,使产业经济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加强市场体系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创建国际物流中心,要强化国际物流区的规划,引进并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涉外管理机构的规格,提高通关速度,加大无水港建设的力度,形成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一体的物流体系。大力培育汽车城、农贸城、物资市场、小商品原材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发展小商品工业发展规划中,按照“引一个商品、兴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深化“贸工联动”战略。

(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

1.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继续保持市场低成本运行优势。一是稳妥实施市场行业布局调整,强经划行归市。推进市场与专业街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几地经营”、“经常搬迁”、场街矛盾等实际问题,降低市场经营成本。二是强化市场收费的宏观调控。继续实行并完善“一个口子”收费,规范市场收费行为。三是致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持续深入开展经济秩序整顿活动,强化市场监管和制度建设,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商位规范管理。针对当前商位转让、转租价格高的实际情况,建议打破市场“商位终身拥有制”,稳步推行商位市场化流转。五是进一步改善市场配套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仓储、物流、交通和城区货物短驳运输等配套设施,充分降低货物营运成本。六是改进经营组织形式。按照“企业产生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引导市场或全市个体工商户改造发展成企业,提高其在市场经营中竞争力,以便解决当前我市个体户交易成本过高的实际问题。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合理、有效地集约使用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谋求有限资源的投入效益最大化。一是转换空间目标,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通过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改善交通、通信设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短城区及郊区的空间距离,实现“错位竞争”,拓宽用地途径和空间。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供给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不同项目用地,灵活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不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适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投放量、采取税收杠杆等方法适当平抑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合理调控专业街店面租金。三是集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等有限资源。大力开展节能、节约、重效等方式,克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是合理、有效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专业定向培训,并主动向企业进行用工指导、用工推荐,有效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 经典设计,精细管理,推进低成本“节流”战略。传统的批发市场因为规划设计落后,管理混乱,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汉口北则通过经典设计、精细管理,为商户节省交易成本。做到不给市场留死角、偏角,保证各个商铺人流、财流均衡有序,实现市场平等竞争。中国着名经济学家钟伟分析,现代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多重功能才能长久兴旺:第一,必须形成产业集群;第二,应该有好的会展,展示好的产品;第三,要有非常强大物流的支撑;第四,为入驻的企业和商户提供综合服务;第五,给入驻商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帮助他们拥有实体店铺和网络虚拟店铺的便利。

相信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在不久的将来真正的实现“中部最大,中国最好”这一目标。在不久,它将成为华中商业地产的新地标,中国批发行业的中坚力量。

[1]郭培章,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万斌,等.2005 年: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13

一、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市场概况

(一)地理位置

汉口北批发第一城位于汉口北专业市场群的西头核心区,与汉口竹叶山商圈一河(府河)相隔,该市场群为黄陂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版块。项目精心选址于武汉所独具的航空、铁路、港口等三大交通枢纽战略资源的黄金节点:武汉航空城、横店编组站、阳逻深水港正好将其围合其中,南距汉口火车站5公里、武汉港10公里,东距阳逻深水港15公里,西距天河国际机场6公里。

就区域形式看,项目地块四周平坦,北控豫皖,是省会城市紧密圈内水陆空交通最为密集之地。318国道和机场高速、盘龙一级、岱黄高速穿境而过,纵贯南北;楚天大道一线串珠,横贯东西。京广、滠阳两条铁龙奔腾呼啸,呈龙腾之状;武汉中环、外环一双金凤挟街而动显凤舞之势。距天河机场、阳逻深水港片刻之时,离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一箭之遥。上可通达五洲,下可纵横四海。

(二)市场规模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定位于“中国最好,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预计投资人民币60亿元,2007年11月全面启动建设,拟分三期、五年逐步开发建设完成。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0亿元,年创税收10亿元以上,安置就业20万人。在建的一期项目用地400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

(三)市场定位

“第四代批发市场”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新定位,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和卓尔集团深入汉口北商贸城、深圳华南城、虎门服装市场、无锡新世界国际等国内顶级批发市场进行走访得出的结果。

现代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集市、批发交易市场时代,第二代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服务,第三代是以展示为主的一级交易批发市场。而第四代批发市场作为新生代集群市场,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为现代化市场交易提供最佳途径。

建成后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按照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营运,最终形成群落性、互交型、立体化的一站式流通超级大市场运行网络体系。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一)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优势

1.政府的大力支持。落户汉口北的批发商将享受很多优惠政策,黄陂区出台了十大优惠政策,对入驻商户提供包括工商、税务、教育、住房在内的系统政策内容。汉口北国际商贸城采取了“政府支持,全民经商,利好政策长期不变”的先进运营模式,与政府积极协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不改变,促进商户生意持久发展,保障市场开市即旺。

2.庞大的物流交通体系。针对汉口北批发城,政府专门为该项目配套建设占地100亩的货运站,占地80亩的客运站和3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它们与批发第一城同时开业营运。货运站将首期开通80条线路通达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此外,汉口北还设置了武汉北部最大的公交换乘总站开通20多条公交线路等。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在原有强大的交通物流体系下,又着手于2010年1月在建面积达125 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 000万元的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客运中心,不仅有海运,陆运、空运物流也达到成熟阶段。

3.明确且齐全的功能分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汉口北国际商贸城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经营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四大行业商品区以及其他细分如五金、电子、电器、服装、雨伞等。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1.市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一是地价成本逐年上升。近些年来,武汉市商务楼、房地产价格每年平均以14.29%以上的幅度递增;市场周边地区的写字楼的出租率接近100 %,普通居住用房的租赁也不断攀升。二是市场商位转让、转租价格不断攀升。据调查,国际商贸城有54 %是非实际经营者,转让、转租的比例偏高。三是市场交易相关贸易体系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外贸业信用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外贸诈骗时有发生;市场经营户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四是工人工资成本的增加,以及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争抢工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这一要素成本增加。

2.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相较于“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宣传力度还颇显不够,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仍属于新兴的、待发展与壮大的市场。

3.先进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应用面不广。电子商务、品牌经营、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应用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住处化程度还需加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实施全方面流通方式相结合,各种交易手段相补充。

三、发展对策

(一)集体认同和身份构建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确定发展方向,必须形成“汉口北共识”即中国商业界对汉口北身份的集体认同。

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武汉的区位是明显的,但区位并不能自然带来商业中心的确立。在中部6省,武汉的地理区位效应为3.46,高于郑州的2.40、长沙的1.70、合肥的1.37、南昌的1.15,说明武汉具有区位优势。但武汉与长沙的绝对经济联系强度为2.47,与郑州为1.57,与合肥为0.30,与南昌的为1.10,其经济中心性为2.31,低于郑州的2.80,与合肥的2.31、长沙的2.29相当,略高于南昌的2.03。这就是说,武汉的经济辐射源作用有限。因此必须提升汉口北的营销能力,充分展现其商业价值,以汉口北共识来赢得业界、中部地区的集体认同――把汉口北自觉接受为一个商业枢纽,其关键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汉口北的自我身份建构。汉口北需要向外部说明:它与其他大型批发市场有什么差异?它要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汉口北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包装,特别是理念的提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品牌。第二个层面是:区域身份建构。就是外部各个地区是不是把汉口北作为一个中心。这不仅要求品类齐全,而且要求系统先进、低成本。如果汉口北的成本差不能消化中部商户到东部购物的成本,那么,汉口北就难以在区域获得身份认同。低的交易成本是决定商业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城市成为“好客的中心”、“世界性商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中心”的必需条件。什么时候汉口北成为中部地区最“自由”的“淘金市场”,汉口北就会成为一个各类商品、各类商户的密集区,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和物流优势,就会成为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而言,武汉就会产生新的商业高度。

(二)制定和完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

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站在市场国际化的新高度,制定“十二五”市场发展规划和十至二十年的中长期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新的市场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国际性商贸中心的配套设施,打造中央商务功能区。即定位以大型国际商贸城为标志,办公、金融、会展、科研等功能有机融合的人文生态商务区,吸引集聚各国商务、金融、会展、中介机构、科研机构,构筑起具有汉口北商贸业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时,吸引新兴产业的高技术生产部门在商务区周边集聚,使产业经济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加强市场体系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创建国际物流中心,要强化国际物流区的规划,引进并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涉外管理机构的规格,提高通关速度,加大无水港建设的力度,形成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一体的物流体系。大力培育汽车城、农贸城、物资市场、小商品原材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发展小商品工业发展规划中,按照“引一个商品、兴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深化“贸工联动”战略。

(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

1.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继续保持市场低成本运行优势。一是稳妥实施市场行业布局调整,强经划行归市。推进市场与专业街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几地经营”、“经常搬迁”、场街矛盾等实际问题,降低市场经营成本。二是强化市场收费的宏观调控。继续实行并完善“一个口子”收费,规范市场收费行为。三是致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持续深入开展经济秩序整顿活动,强化市场监管和制度建设,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商位规范管理。针对当前商位转让、转租价格高的实际情况,建议打破市场“商位终身拥有制”,稳步推行商位市场化流转。五是进一步改善市场配套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仓储、物流、交通和城区货物短驳运输等配套设施,充分降低货物营运成本。六是改进经营组织形式。按照“企业产生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引导市场或全市个体工商户改造发展成企业,提高其在市场经营中竞争力,以便解决当前我市个体户交易成本过高的实际问题。

2.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合理、有效地集约使用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谋求有限资源的投入效益最大化。一是转换空间目标,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通过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改善交通、通信设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短城区及郊区的空间距离,实现“错位竞争”,拓宽用地途径和空间。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供给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不同项目用地,灵活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不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适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投放量、采取税收杠杆等方法适当平抑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合理调控专业街店面租金。三是集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等有限资源。大力开展节能、节约、重效等方式,克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是合理、有效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专业定向培训,并主动向企业进行用工指导、用工推荐,有效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

3.经典设计,精细管理,推进低成本“节流”战略。传统的批发市场因为规划设计落后,管理混乱,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汉口北则通过经典设计、精细管理,为商户节省交易成本。做到不给市场留死角、偏角,保证各个商铺人流、财流均衡有序,实现市场平等竞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钟伟分析,现代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多重功能才能长久兴旺:第一,必须形成产业集群;第二,应该有好的会展,展示好的产品;第三,要有非常强大物流的支撑;第四,为入驻的企业和商户提供综合服务;第五,给入驻商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帮助他们拥有实体店铺和网络虚拟店铺的便利。

相信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在不久的将来真正的实现“中部最大,中国最好”这一目标。在不久,它将成为华中商业地产的新地标,中国批发行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培章,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万斌,等.2005 年: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