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摊经济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摊经济的概念

篇1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 氧化亚氮(N2O) 等温室气体而引起的。所以,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 经济, 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1]。2 009 年11 月, 我国政府对外正式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 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 期规划,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2],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将列入国 家“十二五”规划纲要[3]。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能源消费量占全 国消费总量的60%之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人均能耗迅速增加,交通用能 也将增加,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4]。在此情况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 了低碳城市、低碳社区方面[5-9],而农村低碳目标如何实现,部分学者仅 对低碳农业和农村能源进行了探讨,只有少数地方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尝试了发展低碳村 镇的探索[10-12]。

1 低碳村镇的提出

中国有48 000多个乡(镇)、691 510个行政村,农村人口有9.4亿,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的 农民7.5亿左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 有18亿亩农田,土壤容重平均为1.2 t/m3,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可培育600-800 kg/hm 2的粮食生产潜力,从大气中净吸收30亿t的CO2,当前我国经济活动排放的净CO2约为 70亿t,2015将在100亿t左右。中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源总量约为5亿t标煤,远期可达10亿t 标煤,以5亿t标煤计算,生物质发电可满足中国能源需要的20%以上的电力,年减排CO2约 3.5亿t,SO2、N2O、烟尘等2 500万t。

村镇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城镇/农村居民的总能源消费比为2.55∶1,人均能源消费 比为35∶1,主要是间接排放差距为1.779亿t碳,2009年的城镇化率466%,随着农村城镇 化进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农村传统的以秸秆、薪材为主的能源结构必将产生巨大的转变 ,节能减排潜力巨大[13-16]。因此,发展以农畜结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培 肥土壤、开发生物质能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村人居,培育农民低 碳发展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

2 低碳村镇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村镇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公众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 ,以村镇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农民种植和养殖高效产业化为重点,实现“资 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资源高效(Resourcesaving):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 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但同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水资源利用率是世界先进水平的1/2 左右,秸秆利用效率约40%,70%以上畜禽粪便有得到资源化利用。以低碳技术为主,在提升 农业光、热、水、土、生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重点提高化石能源和化肥的投入产出 比,把传统农业转型为资源高效型的农业产业,是发展低碳村镇的基础。

农民增收(Peasant revenue increment):生存和发展是中国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城乡收入比例约3.21∶1,通过发展资源高效型的农业产业,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出效益和 规模效应,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低碳村镇的核心。

环境友好(Environment friendly):营造友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又能为城乡一体 化提供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低碳村镇的保障。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and safety):提供洁净的生产环境, 推广合理的生产方法, 在 无污染的农业环境下, 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关系, 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链条,

让民众可以吃到足够数量、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是发展低碳村镇的关键。

低碳排放(low carbon):以C库大于或等于C源方式实现较低(更低)或零理想状态的温室 气体(CO2为主)排放,是发展低碳村镇的目标。

3 实现低碳村镇的途径

根据低碳村镇“资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内涵,主要途径 如图1所示,一是支撑低碳消费观念和意识形成的村镇居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二是支撑形成土壤C库来提供安全食品和保证农民增收的低碳产业关键技术,三是支撑人居 环境低碳排放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四是保护和提升绿色植被的生 物固碳能力4个方面6项内容:

(1)村镇居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模型构建与系统开发。 充分借鉴国内外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计算模型,结合典型区域低碳村镇建设目标, 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建立试点村镇的居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评估模型, 开发低碳村镇居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便携式计算器(低碳智能伴侣)。

(2)营造有机农产品生产环境。 集成沼气工程、微生物利用、设施农业工程、生物综合防治和有机肥料生产等技术,建立低 碳农业系统技术体系,制定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HACCP技术规范,搭建便捷的食品安全 追溯体系,通过城镇居民的自觉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和形成农田土壤因碳“埋单”的良性循环 机制,重点建设“种-养-沼-蚯蚓- CO2 施肥-太阳能”六位一体的能源生态设施大棚。

(3)村镇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建立低碳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重点结合沼气和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实现生活垃圾的资 源化利用。

(4)源综合利用村镇清洁能。围绕农村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重点是 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微 生物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也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低碳村镇建 设上的应用技术。

(5)改造村镇新型农居。 围绕试点村镇节能型传统农居,应用绿色建筑材料,采用沼气集中计量化供暖系统重点改造 传统暧炕结构,彻底改变农村冬天用煤、农田秸秆和薪材林取暖的习惯。

(6)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树立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利用森林巨大的生物固碳能力,重点建设村镇周边的田间林带 、道路林带和景观林带,保护自然生态林,建设风景秀美的低碳村镇。

4 低碳村镇案例分析

牟平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莒格庄镇崖子村全村377户,971人。现有耕地2 086亩,山岚1 7 00亩,果园360亩,全村居民以农业、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业为主,2007年全村年总收入2 3 31万元,人均纯收入6 278.7元。过去村内街道崎岖狭窄,高低不平,垃圾、粪堆、草垛到 处可见,生活污水四处横流,给广大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便。200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 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村两委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5万元硬化街道6 60 0多 m2,投资10万元浆砌排水沟2 000多m,投资63万元美化绿化街道200 m2,安装路灯 29盏,投资3万元修缮了办公场所。2008年,投资7万元,共建农村户用沼气235个,并配套 进行改厨、改厕工作;2010年,投资300万,规划建设“六位一体”蔬菜大棚30个。

牟平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莒格庄镇曲河庄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灌溉水纯净,且是牟平区首批沼气村,家家户户有沼渣、沼液,现有果园500亩,全村已建成沼气池22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并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种植+沼气+养殖+大棚”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生态农业村”建设项目。通过沼气建设与沼渣沼液的利用,“四位一体”蔬菜大棚建设,生态果园建设生产有机果品,中国林蛙与林业共生立体循环特色经济发展等模式,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的转变,把曲河庄村打造成烟台市“生态农业第一村”。

经济效益:以“六位一体”能源生态示范大棚为例:充分利用农田秸秆资源、生活垃圾和养 殖业资源,进入沼气池变成沼气、沼液、沼渣,有机肥及沼渣等还田取代50%的农田化肥, 生态大棚全部使用有机肥料,按“5头猪+20 m3沼气池+2亩果园+太阳能+0.8亩大棚”计算 ,经济效益可达到7-8万元。不计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头猪净收益500-600元,平均每只鸡的 净收益1.7-1.8元(5-6万只/棚/年),有机果蔬的价格是普通产品的3倍以上,若再按国际总的来说,低碳村镇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 概念新探索,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但是,在中国地方实践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以 “资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为总目标的低碳村镇建设,对于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探索农村层面的国家低碳排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 低碳发展论[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 09:3-7.[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 Bei 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s Press, 2009:3-7]

[2]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EB/OL].2009-11-26. http:∥省略.[ Con 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tion Goals in China[ EB/OL].2009-11-26. http: ∥省略.]

[3]梅东海,祝雅辉. 低碳经济时代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第67 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综述 [N].中国改革报, 2009-11-09.[Mei DongHai, Zhu Yahui. Low Carbon Economy Times

Policy Adjustmen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of Article 67 times Chin a Reform International BBS[N]. China's Reform, 2009-11-09.]

[4]以低碳城市为主线.发展中国低碳经济[J].工程机械,2010,4(1):72.[Developing L ow Carbon Economy by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 quipment,2010,4(1):72.]

[5]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 4-19. [Fu Yun, Ma Yonghuan, et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4-19.]

[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Xin Zhangpi ng, Zhang YinTa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Urban Studies,200 8,15(4).]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 [Jin Leqin, Liu Ru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l Transformation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9,(1):84-87.]

[8]邱敏芳,周璐. 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一:低碳城市[J].现代商业,2010:255-257.[ Qiu Mingang, Zhou Lu. Development Way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y [J ]. Modern Business,2010:255-257.]

[9]单晓刚.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1).[Shan Xiaogang.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 odel [J].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0:5(1).]

[10]赵其国,钱海燕.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 5).[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 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

[11]杜受祜. 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3-5. [Du Sh ouk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Huge Potential for Low Carbon Economy [J]. Rural

Economy,2010,(4):3-5.]

[12]李明贤.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11(2). [Li Minxian. Pen talk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modern agricultu re [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2). ]

[13]刘汉元,刘建生. 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M].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121-131. [Liu Hanyuan, Liu Jiansheng. New Energy Revolution: Changing the 21th Century[ M]. Beijing: Chinese Yanshi Press, 2010:121-131.]

[14]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9:306-309.[ Cui Minxua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M]. Beijing: Social Sci 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09:306-309.]

[15]魏一鸣,刘兰翠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F].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6 -90.[Wei Yiming, Liu Lancui, et al. China's Energy Report (2008)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2008:86-90.]

[16]统计局.建国6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5倍多[EB/OL].2009-9-18. news.省略.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NBS): Urban ization Level 5 Times Mo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60 Yea rs [EB/OL].2009-9-18. news.省略.]

Low carbon villages and towns: a new concept of low carbon econom y

WU Yongchang1 HU Zhiquan2

篇2

一、低碳经济下焦化产业的发展指标

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则必须扩大资源的供给,不断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要从工作流程中出发,做到节能减排等优秀工艺,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产品的质量也要做到基本的保障。

(一)焦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要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首先从焦炉的清洁生产出发,在进行焦炉生产的过程中焦炭需保持最基本的清洁生产,其次要从资源的利用方面出发,在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做出相应的成绩。在当前时期,炼焦的低碳运行目标也做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吨焦耗水不得超过每吨1千克水,生产能耗不得超过每吨90千克油当量,污染物的排放最基本要降低百分之十五,吨焦减排起码达到50千克油当量。2.从炼焦煤的资源下手,可以将高挥发分弱粘煤比例调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力图研发非炼焦煤的利用科学技术。3.从焦炭质量的评价体系上出发,按照不同高炉级别的焦炭质量相应的制定新的质量评级体系。

(二)焦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随着我国焦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焦化行业的地位得到了最基本的确立,出现了各种性质、各种规模、各种装备以及各类管理水平的焦化企业,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新生产技术和新工艺流程的要求,及节能减排、低污染控制等方面上,出现了共同一致的发展目标,所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要从企业的政策以及企业的生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

首先要从政策出发,严格的执行国家给予焦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执行力度,使焦化行业能够得到稳定、科学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进行政策的推行中,加大企业的发展监控手段,使得企业生产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及长效化。其次要从企业的生产技术下手,对焦化技术中的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方面做出相应的成绩,当然也要对炼焦煤的资源利用、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炼焦生产的节能新技术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三)焦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导向

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开发节约能约、实行低污染、实行低能耗的工艺流程及工艺技术是当今世界焦化产业发展的中心趋势,在此世界各国也相应的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德国为首的欧洲焦化产业研发出了巨型炼焦反应器,日本焦化产业研发了高效率、低污染的炼焦新工艺。同样在我国,针对于我国焦化产业的基本情况,我国应该从捣固炼焦出发,从炼焦新能源出发,从焦化清洁生产出发,研发出新型的焦化工艺流程、工艺技术。

二、低碳经济下焦化产业的调整方向

(一)大容积焦炉的开发利用

在进行焦化过程中,如果焦炉碳化室的容积能够增大,吨焦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减少,所以说大容积焦炉的开发利用是低碳经济下焦化产业的一大亮点。我国的6米焦炉的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63米的焦炉在太钢、马钢、首钢等地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此我们还是要加大对大型、特大型焦炉的配煤结构、使用寿命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争取做到低成本、低能耗的生产要求。

(二)产品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规范调整

在对焦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上,我们也不能够忽略焦化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效益研究,在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相应的调整:1.致力于大型高炉冶炼与焦炭质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按照焦炭的产品质量相应的制定合理的要求。2.致力于捣固配煤基本原则的研究,使得捣固焦应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3.致力于焦化产业规范化以及产业集群化方向的研究,加大产业的竞争力。

(三)煤气流程再造的研究利用

随着我国区域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焦化生产工程中的影响,煤气流程再造的研究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事宜。煤气流程再造首先可以对我国一些独立的焦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放散的富余焦炉煤气进行回收利用,其次可以对我国的煤气回收、脱硫、脱氮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第三可以加大对焦炉中优质碳、氢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可以促进焦化多联产技术等的开发利用,第五可以促进我国焦化煤洁净、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焦化生产等,所以说,煤气流程再造的研究迫在眉睫。

(四)焦化管理的规范合理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对管理创新也有着促进的作用,焦化管理的合理规范对焦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笔者在此对焦化产业的管理层面有着以下几点建议:1.从焦化生产的工序关系下手,对设备进行高效的利用,降低工序能耗,提高经济效益。2.致力与粉、渣、水等副产物的循环利用,真确做到资源的百分百利用,得到最高的经济受益。3.大力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新能源,同时也要大力的研究弱粘煤的合理利用等,提高企业的发展动力。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成为当前焦化产业的主流发展核心,希望焦化企业在此能够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不断的研发出新的技术,使我国的焦化生产达到低碳经济的最高水平。

篇3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

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篇4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首次提出于2003年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低碳旅游得益于其独有的行业优势一直走在低碳发展转型的前沿,是一种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国内外古镇低碳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古镇的低碳化旅游发展虽然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但从国内外古镇的一些积极的转型尝试中依然能总结出一些不错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1.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即政府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政府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并动员多方部门,利用多方资源,来实现低碳旅游更快、更好发展。如今,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低碳环保问题,如美国政府相继颁布《清洁空气法》、《低碳经济法案》等来为低碳旅游提供立法保障,英国政府公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将二氧化碳的减排指标落实到各个领域等,而我国许多旅游景区在进行低碳旅游发展时,政府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具体的成功案例有:

周庄

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总体规划下,当地政府一直坚持古镇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古镇保护委员会的主导下,周庄实现了“三线入地”,即将电线、电话线和电视天线埋到地下,并使污水处理工程基本运行;政府相关部门还控制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进入景区,大量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人力车、手摇船等交通工具,并设计规划了徒步游、自行车游等低碳出行路线,开发了水上特色体验游等一批低碳旅游产品;相关部门还回绝了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一批高耗能、高效益项目的落户要求,从而维护了周庄低碳旅游的发展。

2. 旅游者和居民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在此发展模式中,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核心,旅游者和居民有着强烈的低碳环保理念,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会选择能产生更少二氧化碳的旅行方式,当地居民自觉减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来,从而直接地推动了旅游地的低碳旅游的发展,如在意大利,“低碳生活”已深入人心,当地居民非常注重节电、节气等,具体案例有:

意大利丽晖谷

丽晖谷不大,当地居民也只有4900人,但是它自有一番韵味。作为宏伟的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镇,它不仅是滑雪、滑冰等冬季运动的最佳场所,还有着极富盛名的自然人文风光。当地在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低碳旅游者本身,通过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和鼓励游客和居民自觉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的方式,并采取在居民社区中推行碳汇机制,有效减轻景区运营过程中碳排放的压力。

3.企业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此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在低碳旅游发展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发展模式中,企业会具有更环保的经营理念,在对景区的开发利用中,会更注重对景区的保护,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先进的低碳设施,提供低碳性、环保型旅游产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等。将企业的利益与古镇的低碳发展紧密相连。

凤凰古城

凤凰县在刚开始发展旅游业是政府主导的,然而,凤凰县当时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文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且,在官办经营中,也没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凤凰县政府将8个景点经营权转让给黄龙洞公司50年,黄龙洞公司入驻凤凰县之后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投资大量资金,采取了修复城墙、消防、防雷防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并且,黄龙洞公司对古城的卫生工作实现了公司化管理,设置和古城风格相称的垃圾桶,在山地上种植树木,增加绿化带,这种种做法,既提升了古城的环境,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居民的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古城低碳旅游业的发展。

4.技术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科学技术,要实现古镇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比如说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使低碳旅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具体来讲:

滕头村

滕头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其依托科学技术,积极构建低碳系统。道路上采用的是‘风光能’环保路灯,地上地下没有架铺一根电线,均靠风力发电和太阳能蓄电池来提供能源;污水处理采用的是先进的人工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它利用模块中基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态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并且实现了节能、节水、节地的目的。

三、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自然环境方面

(1)低碳旅游有利于古镇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我国旅游展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逐渐显现。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有效地形成古镇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防止出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现象。低碳旅游还可以从衣、食、住、行、娱、游、购等行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入手,倡导清洁生产、节约消费,使古镇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在消费行为上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使古镇景区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靖港古镇的整体风貌虽然并未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是粗放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确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当前来古镇旅游的游客人数较多时,同时却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小的压力,严重威胁着原本脆弱的靖港古镇景区生态。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从而减少传统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2)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的微观表现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全球变暖更是引起了诸多关注。而根据研究发现,目前旅游业要对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承担 4%-6%的,其中 32%来自公路交通;40%来自航空交通;21%来自旅店。而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减少二氧化碳在旅游行业的产生与排放,实现低碳化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现在也有不少古镇型的旅游业配合国家的战略,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旅游营销等各个领域积极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使之旅游产业发展达到“低碳化”。靖港古镇旅游业发展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趋势,作为古镇型旅游景点之一,与其他古镇型旅游景点一同承担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一部分“低碳责任”,这对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文经济方面

(1)能够充分发挥古镇的人文资源优势

靖港古镇低碳旅游景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现古镇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让景区居民,旅游者亲身体会到低碳生活,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为建造低碳社区、低碳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低碳城市的创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却又是个庞大的工程,且放眼全世界尚无成功的案例。不过创建古镇低碳旅游景区可操作性强,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世界各地已有成功的先例。由此打造古镇低碳旅游景区来为创建低碳城市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古镇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低碳旅游是古镇旅游转型最佳的切入点和契机。将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消耗、低排放”融入到古镇发展中,使古镇旅游产业功能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复合的社会功能而转变,促进旅游经济从简单的经济效应向多元化的综合效益转型升级,也促使其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靖港古镇的旅游文化产业暂处于较为低端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商铺以家庭作坊型经营为主。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使这种生产模式得到转变,开创出更多的商机,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古镇的可持续性发展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从旅游资源的开采方面,否定了竭泽而渔的做法,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发展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地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既满足了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完美地体系了古镇低碳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给靖港古镇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到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是非常紧急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符合当今发展的诸多趋势

(1)我国各类产业都在积极地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业也是其中之一。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各种产业都在进行的尝试。而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积极地顺应了这样的趋势。

(2)当今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达到与环境的和谐,进而做到可持续性,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政府也是非常注重产业的可持续性,也曾多次颁布相关的政策文件。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积极地响应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

2.靖港古镇在低碳旅游的开发上具有诸多优势

(1)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而且还有诸多保存较好的人文资源景观,至今仍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它们与古民居、古作坊、古商铺、古码头、古驿站、古桥、古井等共同构成了靖港古韵悠悠的古镇风貌.若将其人文景观作为低碳旅游转型的重点方向,则不仅会降低其相对开发成本,对低碳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我国正积极地研究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靖港古镇临近湖南省省会长沙市,隶属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区。若靖港古镇大力发展“低碳旅游”,这样即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干政府部分在政策上的倾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古镇型景区成功地将“低碳旅游”付诸实践,靖港古镇可以借鉴并吸取其“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更快更好地发展“低碳旅游”。

五、基于低碳经济角度对靖港古镇发展和转型提出建议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问题

(1)树立低碳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古镇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促进,在积极营造低碳发展的氛围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到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游客,当地居民这四大低碳旅游核心利益主体当中。古镇旅游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低碳理念下各方低碳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推进古镇旅游低碳化的根本动力,靖港古镇的低碳旅游业发展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倡导低碳行为,鼓励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古镇旅游在低碳化的进程中要始终把握其核心任务,并紧紧抓住旅游生产低碳和旅游消费低碳两个发展基本点,最大程度的推进“食,住,行,娱,游,购”等旅游核心环节的低碳化改革,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尽可能的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加速人们的行为转变。同时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利用资本的力量大力发展低碳环保技术,淘汰古镇的落后产能,促进古镇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重点

(1)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做好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有效避免无序化的旅游发展对靖港未来经济产业所造成的冲击,最终实现古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局面。

(2)制定政策措施吸纳其他古镇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适当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理论;形成一套以景区内部旅游主体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驱动机制和以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循环促进的,多元的,完整的古镇低碳化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3)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具有一定投资实力,并且对于靖港的低碳旅游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落户。针对某些低碳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地方政府应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优势,联合有关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低碳融资方面的探索,如在相关企业低碳旅游项目贷款方面给与适当倾斜,鼓励旅游开发企业发行以未来景区低碳旅游收入为担保的“绿色债券”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4)把握特色产业,发展和鼓励例如油纸伞,布鞋生产加工等具有靖港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及地方形象定位的关键因素。从实地调研及走访的方式我们发现,镇上一些建筑、小吃和民间手工艺品与其他古镇大同小异,而本身的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在同类竞争色表现不明显.事实上相对于那些旅游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一些具有靖港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显然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5)完善接待设施,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且当地接待设施不完善,游客在靖港古镇停留的时间较短,大多数的游客行程为一日游。在靖港,街道狭长,但路边没有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等设备,也没有休闲性的交通设备如脚踏车或电瓶车等;其次,靖港旅游产品仍是观光类的初级旅游产品,缺乏体验式和互动型的活动类产品。而游客在这里不应该只能看到“静态的”靖港,对古镇古人的风俗只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没有“参与”其中乐趣,因此开发多层次的低碳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6)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提升景区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碳旅游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广泛提起的领域,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必定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人才需求,靖港景区的低碳化转型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六、小结

尽管靖港古镇在进行低碳化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在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汲取国内外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真正适合靖港的发展转型之路,才是实现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罗维.湖南望城靖港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9-13

[2] 覃业银.都市特色古镇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以长沙靖港古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2):33-36

[3] 马勇,刘军. 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 106-110

[4]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 生态经济,2009 (11): 100-102

[5]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17-21

[6] 杨军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 (6): 112-115

[7] 石培华,吴普.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学报,2011(2).

篇5

走近博场馆,各种千姿百态的创意展示,时时>中击着参观者的视觉与感官。而渗透于场馆内外的低碳创意理念,则给人带来智慧的碰撞和精神的享受。西班牙馆用藤条做外墙,瑞士馆的外墙利用大豆纤维制成,这层红色幕帷能天然降解……

穆桦,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顾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顾问,这是中国展览业唯一一个展览工程专家担任世博会的主题演绎顾问职位,称他是“老世博人2应该毫不为过。

而这届上海世博会上,他所在的北京优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世博会天津馆的设计和施工,世博会黑龙江馆的总设计,参与世博会福建馆和吉林馆的设计,山东馆和湖北馆的设计顾问等等。

世博会的展馆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建设如何体现低碳环保?其为国内会展场馆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这位国内知名的策展人和设计专家。

中国对外贸易:从1988年您担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到1992年担任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再到2008年担任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顾问,直到现如今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顾问,您认为从展馆低碳设计的角度,比如材料的使用、材料的可回收率等方面,世博会的展馆设计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穆桦:世博会以前场馆的搭建材料以一次性材料为主,现在多使用集成材料。世博会规定,展馆在结束后都需要拆除,而现在的做法是考虑拆掉后再利用。比如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天津馆在世博会结束后将移回天津,改装成博物馆,这包括天津馆的主体结构和主题演绎厅等。世博场馆在结束后的平移再利用,这在以往的世博会上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场馆在会后的平移再利用,很多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这也是我们在对天津馆设计和施工的招投标时就已经提出的想法。

从设计角度,每一届世博会场馆建设都是新材料集中展示的舞台。比如这次上海世博会天津馆使用了陶土作为建筑外壳,窗户采用木制窗户,在材料的使用上,对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非常少,比如一些复合材料等,而是增加了可降解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

场馆建设材料是否易燃也是一个考虑因素,比如这次黑龙江馆在展馆内第一次使用了聚碳酸酯PC,这种材料就达到B级防火要求,这是广东一家公司专门为展馆建设研制的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低碳设计对会展设计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设计,包括了设计师对展览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国内知名的策展人和设计专家,您认为展馆建设如何体现低碳的理念?

穆桦:我认为展示工程的低碳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可重复利用,即可循环利用:第二是可回收利用,即使用的材料可再生:第三是可降解,即使用的材料不造成环境压力。比如现在提倡使用铝合金材料、织物材料、木质材料等等,这样做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支出。

我记得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上,日本馆的设计采用了全木质材料,展会结束后,日本馆当时全部拆掉并运回国内。几年后,这些材料经过再加工成为当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的搭建材料,更令,人惊讶的是,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仍然使用的是这些材料。

现在提倡低碳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低碳正在成为一个标准,或者是环保的标准。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达到了减少煤炭石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都是国际流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发展和节约就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能够使发展和节约共赢,成为我们耍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钢架的结构在设计中的深度使用,对整个搭建材料的多次使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木结构的二次使用频率,这样既做到低碳环保又能节省成本。我认为对照明材料的更新,也是会展行业实现低碳搭建的关键。LED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LED的深度推广也将为行业的节能环保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从低碳会展的角度,您对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体会是什么?

穆桦:这次上海世博会我印象比较深的包括德国馆,在使用材料上,德国馆使用了织物材料,它所采用的特殊织物既通风保温,而且还很薄很轻,对结构的依赖性很小。另外这屑世博会在对能源的控制使用上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场馆能使用日光的都尽量使用日光照明。记得1992年世博会时的日本馆就大量采用日光照明,节约了能源,这次世博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世博会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示平台,从展馆搭建上,这届世博会的设计更加务实,也正朝着简约和系统化考量的方向迈进。

篇6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如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旺季时甚至还需要提前去占位置。地摊为当地大学生以及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划算的购物模式。同时,这也是一种低投资利润高的营销方式,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当地居民的加入,甚至有些当地居民以此为一种职业。虽然地摊丰富了街道,为街道增添了活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收入和便利,但同时它的地方文化在丢失,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缺点也随之渐渐地显现出来。

一、地摊的由来

地摊,简单的说就是摆在地上的摊位,投资少回报大,是最容易的创业方式。高校附近的地摊从种类上划分,是夜市中的一支分流。因此说道高校附近的地摊就必须从夜市的演变开始。

夜市,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时期,田井制度中,王城的设计,市场占了一井之地,即为“市井”(即夜市的最早称呼)。”这个时候的城市中都设有市场区,受到统一的管制。到汉朝的时候,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区从一处发展到多处。一直等到隋唐时期,夜市才开始兴起,特别是到了唐朝晚期,长安出现了夜市,并扩展到当时的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而书院夜市作为夜市的一股支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因为地处在繁华闹市之中,每至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书院夜市。夜市在宋朝的繁荣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夜市在国家管理上已毫无束缚。因此,各大书院夜市发展也随之兴盛。一直到清末民初这几百年间高校夜市都没有太大的变迁,其性质也就慢慢的固定下来――它不仅仅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更是及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而地摊最早是一种交易方式,在古代,并没有货币流通在人们生活中,人们都是要拿着自己家多余的东西去特定的市场摆地摊,等到别的人拿他们多余的东西来交换,这也是古代的买卖方式,以物换物。现如今,地摊依然是一种火爆的交易方式,各大城市的闹区、各大高校附近都摆起了地摊。地摊在功能上与夜市相比就少了些许,地摊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同时也娱乐了晚上出来散步的人群。

二、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存在的问题

(一)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融合的不足

景德镇是一座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以制造瓷器历史悠久,陶瓷产品质地精良而闻名于全世界,因此被冠名为“瓷都”。景德镇本身也是一座旅游城市,有古窑、瑶里等一些著名景点,并且有多处陶瓷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陶瓷爱好者。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著称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是陶瓷学院申请的一所独立的本科院校,拥有丰厚的历史。学校的建筑多为以前留下来的,艺术味十足。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在近几年开始盛行,摆摊的大都以买衣服裤子等生活用品为主,也有少许人群是以买陶瓷茶具或者自己做的陶瓷为主,每天傍晚街道上都会堵满人群,喧喧嚷嚷的如菜市场一般。但是陶瓷学院附近的地摊却没有与陶瓷文化融合在一起,它所卖的种类如集贸市场一般杂乱,而且更倾向于人们的生活用品。摆摊的摊面也是十分随意,毫不讲究,有拿广告纸铺地的,有用塑料纸的,有用木板子的,也有购买专用的摆摊桌具。这与陶瓷文化相差甚远,更像是一个与陶瓷无关的街边闹区。

地方文化融入地摊尤为重要,它带给地摊的不仅仅是新鲜血液,更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只有把地方文化融入进去,地摊才能有其灵魂,真正成为街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地方文化的融入同样会促使地摊成为某地方的标志,甚至会成为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如开封的小吃一条街。

(二)与周边环境的问题(交通和污染)

很多没有规划设计的高校附近的地摊都存在车辆交通的矛盾。同时,这些没有规划的地摊对学生以及居民的步行也有不良影响,在没得到有效组织介入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来说,老校区所在的陶阳南路的道路很窄,本身交通就十分堵塞,也没有机动车辆通行道,2013年冬季才把人行道重新修正,较之前宽敞了些许。人行道上也经常有机动车通行,人、车、地摊要共用这条六七米的道路,可见其拥挤程度。特别是每到傍晚地摊摆起,陶阳南路两侧就开始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货物,原本的人行道走不通,很多人群只好被迫走车道,这样使得一些车辆不能行使,造成车道交通拥挤。除此之外地摊的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地摊至晚上十一点才会全部散去,人们购买时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交通堵塞时车辆焦急的鸣笛声都为周边居住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噪音污染。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没有适当的引导,每次摊位散去之后地面上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

这些商贩都是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摆放,这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周边环境。这种自发性强的不合理商业行为,都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总体规划造成的。

三、如何解决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所带来的问题

(一)改变位置――移至到陶瓷创意一条街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主要摆置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是陶阳南路的主要交通道路。陶瓷创意一条街是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老区后门的一条以创意陶瓷店为主的街道。街道与圣罗帝景小区、阳光公寓及陶阳新村相通。道路宽敞,约30米,较为偏僻,街道尽头是没有开发好的小区。平日人流量主要为周边小区的住宿人员以及陶阳新村的村民。陶瓷创意街的店铺一般以陶瓷专业的学生开的居多,店里所展示的东西较市场上的陶瓷产品更为新颖,更加创意。因此以创意著称。在近年来,陶艺创意一条街才逐渐发展起来,店面装潢的也越来越有设计感,陶瓷产品更加独特,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把地摊放置到陶瓷创意一条街由于街道宽敞,并且没有过多的车辆通过,因此不会造成交通拥挤。与此同时,因为地方有点偏僻,平日里陶瓷创意一条街并不热闹。若把原摆置在陶阳南路主干道的地摊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这样地摊和店铺便可一起带动陶瓷创意一条街及整个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二)种类限制

摆地摊的种类很多,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大肆甩卖犹如菜市场一般,既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就需要把地摊种类与陶瓷紧密相结合,仅仅限制于与陶瓷相关的种类,所摆买的东西需要要严格把关。同时可以鼓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业余时间去体验生活,去展示自己或他人的陶瓷作品。

(三)把微店概念引入到地摊实体店

网络现在盛行一种零成本开设的小型网店――微店。微店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一种新模式,它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库存、也没有物流的烦恼,适合大学生和一些刚踏入社会没有资金的人创业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虚构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店铺。

地摊的实际性质也是如此,无租金、无库存、没有物流的烦恼。因此可以把微店的概念引进地摊中,打造一个陶微店。首先,对陶微店大小规格设定。为了不影响街道的正常通行和不妨碍创意一条街店面的生意,而且还要达到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因此每个微陶店大小为宽一米五、长两米、高一米二。其次,陶微店的外形设计。不需要统一的设计,每个陶微店可以融入自己的特色,DIY为主,能突出自己所卖的陶瓷产品的特色即可。但要做到别出心裁,并突出创意一条街“创意”一词。再者,需要规划出合理的摊位摆放。创意一条街每隔五米都会有一个五米的花坛,因此可以把陶微店放在花坛前面,每个花坛前可以放置三个。这样不会影响游人和住户以及车辆的通行,同时离店后的陶瓷店面也有六米的间距。由于地面坡度是斜着的,因此在空间上有足够的层次感。最后,摆摊时间的限制。为了保证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规定摆摊的时间为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

四、对未来的展望

把陶微店引入地摊中,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在本质上解决了地摊所带来的交通、污染、文化不融合等种种问题。同时将会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与景德镇当地文化相融合,让游人在观赏景德镇的时候能无处不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陶瓷的气息。与陶瓷创意一条街的结合,也会带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和展示平台。

地摊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途径,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困扰和影响的方式才是真正促进一个城市发展的好方式。人们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地摊,利用其优势最大化地造福一座文化古城。

五、 结语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地摊的考察,发现了它所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对陶瓷文化在地摊设计中的疏忽、冷落甚至是遗忘,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和环境污染。本文仅是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来讲,相信很多高校也出现了同样甚至更多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高校地摊所带来的问题,并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梁晓云. 蓝蓝的夜 蓝蓝的梦――蓝岛文化夜市现象透析[J]. 文化月刊,1997,(10):38-39.

2、杨明. 台湾的夜市文化[J]. 统一论坛,2005,(02):62-64.

篇7

旅游产业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购物不仅是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旅游国家和地区创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购物已占到旅游总花费的40%—60%,我国旅游购物的消费已达到了旅游总消费的20%,而我县却因旅游商品匮乏,旅游购物消费不足旅游总消费的3%,造成游客大饱眼福却两手空空的尴尬局面。

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具有传统工艺的商品久负盛名,曾经远销海外;洞塘凉席清道光年间就已畅销东南亚,*风猪清朝时期就已成为皇室贡品,以及布依族土花布、瑶族蜡染、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银饰、剪纸等,都是民间工艺的精品,也曾是我县传统旅游商品的代表,近几年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县旅游商品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甚至衰退,原有的民间工艺厂,银饰厂纷纷倒闭,部分民间工艺甚至面临失传的威胁(如洞塘凉席的编织工艺、*风猪的配方等),现有的旅游商品企业也是举步为艰、前途渺茫。

纵观我县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种类单一,没有文化内涵。目前市面商品基本上停留在干笋、香菇、苦丁茶、土花布等品种,没有很强的纪念性,实用性,更没有收藏性;2、缺乏精品设计和精美包装,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产品仍采用低档的普通塑料袋包装,很多商品甚至没有任何包装,属于粗放型的商品;3、缺乏旅游商品的专业开发和市场调研,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多数商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没有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导致商品销量打不开;4、缺乏专业设计力量,设计、生产、销售严重脱节。目前没有一支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队伍,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缺乏配合,导致设计不上档次、生产不上规模、销售没有市场的现象;5、缺乏行业指导和市场培育,不能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多数商品仍保持地摊式经营方式,没有固定的市场和销售网络,导致商家找不到客户,游客找不到商品。在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精战略的今天,“两赛一会”已搭建了旅游商品经济的基础平台;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机场的建成通航和第二届旅发大会的成功召开,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现状却让人堪忧,如果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及时解决旅游商品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将会影响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定位。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艺术品味还是经济实用、市场定位是发展前提。

我县由于长期处于旅游商品匮乏状态,少数商家为了弥补市场空缺从外地引进一些制作低劣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除干笋、香菇外,全是安顺蜡染、云南小工艺、黔东南刺绣等,于是形成了高档产品曲高和寡,低端产品又毫无特色、滥竽充数的局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条不足300米的街上,卖着各种各样的“小尿人”旅游纪念品,单是这一商品,它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7000万欧元,而在我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旅游商品安顺蜡染却象卖蔬菜一样的满布地摊而无人问津。旅游市场需要的到底是“阳春白雪”式的高档商品,还是“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消费呢?关键是找准市场定位和产品特色,特色就是出路,没有特色的产品是很难有市场空间的。我县旅游商品基础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可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发和突破。

1、注入文化内涵,提高商品档次。加大对布依族土花布、鞋垫、扎(蜡)染,水族马尾绣、银饰品、牛角雕、剪纸,苗族刺绣,瑶族花腰带、背牌等民间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注入和精包装设计开发,提高其商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工艺品变成艺术品,艺术品变成收藏品,使其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工艺价值超过欣赏价值,收藏价值超过工艺价值。

2、加大以布依族土花布、蜡染(扎染)为原材料的日用品及装饰品设计,以水族水书、马尾绣、剪纸为基础素材的装饰品设计,以家庭用品,装饰品,壁挂艺术品等为突破口,丰富商品类型。

3、加大对香菇、干笋、茶叶、青梅系列食品,甲良辣椒,阳凤香米、*风猪、瑶山鸡、樟江蜜柚、*血桃、九阡李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力度,提高商品包装档次,使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

4、在以上产品逐步形成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对独山竹编工艺、平塘牙洲陶瓷,以及本土竹木土陶等特色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力度,逐步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带动周边经济同步发展。三、产品。加大力度扶持地方企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本土产品支撑基础市场。

几年来,我县为了鼓励和扶持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但由于市场等诸多因素,许多优惠政策与帮扶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建设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问题一直困扰企业发展,导致本地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外来企业无法筑巢安家。旅游商品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覆盖面宽的链条状产业,包含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形成规模与市场需要一定的周期。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对本地及外来投资企业给予资金、用地、税收、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设备和技术,本地产品形成规模后才会形成市场,形成市场后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市场。农户加工配合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支撑规模经营,培育市场完善产业链条。

如今,旅游商品的概念已不同于以往,旅游商品的概念已涵盖到旅行生活中的必需品,旅行者购买的一切商品包括具有当地特色,能够唤起旅游者美好回忆的旅游纪念品等。如何利用旅游商品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实现多种经济相互促进的目的。

1、农户粗加工为企业供应产品雏形,企业深加工精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按市场需求为农户提品生产导向。

篇8

追溯人类文明,我们可以发现,会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的约束下,以商品交换的会展活动形式发展非常缓慢。但是,任何先进的文明形式都会逐渐占据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正如原始社会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逐渐被社会大分工产生的集市所取代一样,这种传统形式的会展形式,促进了商品数量的丰富和货币经济的产生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分工引发的会展萌芽

原始社会的诸多因素,如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人口或是部落的差异、生产技术的低下都导致交换的必然产生,人们需要获取自身无法得到的生活物资,开始寻找可行性的方法。论文参考网。于是,部落的边界上,简单的物物交换的弊端制约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种边界上的临时的、非固定的交换给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集市应运而生了。

尽管早期的集市相当于现在我们见到的小地摊,而且商品种类十分有限,但是这种简单集市的出现,已经证明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道扬镳。当人们学会了青铜器的铸造时,青铜工具(主要是农具、狩猎工具和手工业中的简单工具)被大量生产并搬到集市上进行交换,会展的雏形产生了,因为有的青铜器并不是用来交换的,而是作为纯粹的陈列品摆放出来给人们看,这相当于我们现在会展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展览或是试用阶段,并不用来进行订单的签订和生意的成交。

二、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

集市,作为展会的早期雏形,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但是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高度发达时期,后来流行的庙会和墟场也是这种交换形式的不同形态。论文参考网。直到现在,我国的许多农村还流行着赶集的传统,即使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集市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存空间。

古代的城池中,集市一般被称为“市”,而农村则称之为“草市”。南宋陆游的诗句“草市寒沽酒”,苏轼的诗句“春江围草市”形象地描绘了作为交换市场的“市”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市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因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将自身的地位提到一个更加醒目的位置。宋朝的时候,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市的控制,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形成了商业区,商业区中从事零售和批发的店铺也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但是流动的摊贩仍然大量存在,使得市的概念进一步丰满。

说到“市”不得不说道集,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集”,在唐朝后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于市,集的主要构成人群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不是纯粹意义的商人,他们既是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商品的流通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集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会展。

再说庙会。庙会与集和市的区别在于它是定期举行的,城乡都有,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庙会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这种形式的商品集会因宗教而生,当初宗教的节日吸引了贩卖香火和供品的商贩来到庙会场所,后来这种形式的集会被扩大化,逐渐形成百货云集的大市场。庙会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规模更大,它以宗教和寺庙为依托,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因为庙会产生的年代是宗教盛行的时期,它将城乡的许多民众吸引过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对于“集”、“市”、“庙会”,后来人们组织的展览活动也曾经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比如说:隋炀帝曾举办西域各国的“万国博览会”,唐代陕郡太守韦坚广集各地特产供皇帝观看,元代人们纪念黄道婆而汇集其生前用过的各种纺织器械,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博物馆。

三、近代中国开放眼界参加世界博览会所收获的成就

2010年是我国骄傲的一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然而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末期,人们对世界博览会的渴望则是被动的,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都是因为我国技不如人,必须向西方学习,而世博会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好窗口。从1840年到1926年,我们国家分别以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身份参加过多次世博会,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在世界博览会上多次夺魁,而铜器、漆器、银器等也非常受欢迎。1878年和1900年,清政府代表着中国参加了两次巴黎世博会,将万里长城、孔庙、北京城等中国著名的建筑展现给了世界。1915年,这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共获得1218个奖项,特别是国酒茅台和张裕酒厂的可雅白兰地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世界开始慢慢注意中国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

四、会展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005年7月10日,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中第一次提出了“会展文化”这一概念。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会展这个命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纵观我国早期会展的发展历史,我们一直将其置于经济的范畴内进行思考,新的概念赋予了会展活动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我国早期的会展活动,不断受到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各种变迁带来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我们今天常说的世界博览会,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贸易盛会,不仅仅是商品的集合展览地,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总结我国早期会展活动的历史价值我们可以归纳为几点:

早期的会展活动是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它构成了创造文化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通过会展来认知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程度,它深刻的反映了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并给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可延续的物质实体,引导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

人们通过早期的会展活动,逐渐形成具有民风民俗的各种会展文化形式。无论是集市还是庙会,它们无一不深刻揭示着经济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早期会展活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民风民俗,并彰显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给现代会展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期会展还深刻影响了人们构建各种规范和制度的方法和准则。论文参考网。无论是大型的庙会还是近代的展会,每一个会展都需要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一个进入到会展体系中的个体,都必须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同时,每一个会展中都凝结着合作和互惠互赢的精神财富。

结论

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它涵盖着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种文化内容,并影响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竞争意识,良好的会展文化环境,是会展活动生命力延伸的条件,在当今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早期会展活动将被挖掘出更深刻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

[2]赵春霞.会展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1996年12月开始,来自广东江门市的“高路华”开始进军成都市场。它先是通过各种媒体大打广告,仅三周就投入广告费用200万元。而其价格的确也低得让人吃惊:21英寸彩电1680元/台,25英寸彩电2880元/台,29英寸彩电3980元/台(另送价值160元的彩虹牌双人豪华型电热毯一床),34英寸彩电8880元/台(另送价值1600元的高路华机械型全自动洗衣机一台)。

很快,成都市掀起了抢购狂潮。据统计,仅二十天,高路华彩电在成都就已售出4000多台,市场占有串超过40%,破天荒地夺走了长虹的龙头地位。

福日强调质量优

温情款款把根寻

1981年,福日彩电就曾在成都销售过,1996年底,又重返蓉城。厂家打出的口号是:“不管市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产品最终靠质量取胜”。福日电视有限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开展了“福日寻根,重返故土”的活动,“‘形’在寻找最早的彩电,‘质’在追溯产品的根”(其广告语)。这个广告打出后,立即在成都引起轰动。几天内,有数百名用户前往登记,甚至还有人抱出了福日尚未正式建厂时购买的福日彩电。

最后,通过抽奖筛选,有十名老用户得奖。这些用户所拥有的彩电虽为1981年福日公司的产品,但画面依然清晰,色彩均匀,其使用期长达十五年,远远超过了彩电的一般寿命期。更绝的是,有几名幸运儿在抱回福日公司奖给他们的29英寸大彩电时,还对那14英寸的旧彩电恋恋不舍,提出可否再保留。在被有礼貌地回绝后,他们大有惋惜之意。 两种策略,孰优孰劣?

福日公司和高路华集团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两者的所得所失。

高路华彩电在短时期内迅速“窜红”,销量大幅度上升。这使高路华集团在整个“降价潮”来临之前,把产品销了出去,资金大量回笼,使企业能加速资金周转,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篇10

北方有赵本山二人转大行其道,津京有郭德刚德云社重振传统,南方有周立波海派清口左右逢源,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在各种文化发展井喷的同时,各种文化批评也层出不穷。例如,有说中国电影“恶搞”“低俗”影片泛滥成灾;小沈阳是是庸俗文化的胜利、人文精神的沉沦。还有对春节晚会的好恶评,对网络偷菜的沉迷抵制等等,都折射出人们对“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的种种矛盾。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本雅明对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判断与态度,希望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本雅明的“灵韵”丧失说及其对不同文化的态度

本雅明在他的核心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他的“机械复制”的概念。简单说,文艺作品可以像其它产品一样大批量生产,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进而,本雅明创造性地提出了“灵韵”概念。他提出:“定义为一定距离外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无论它有多近。” “灵韵”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独一无二性,并且它是一种环绕着艺术品的光晕、氛围,一种包蕴在艺术品中的韵味、灵气。此外,“灵韵”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距离感。二是历史感。三是模糊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走向衰微的古典艺术中的大多属于高雅文化,而机械复制时代使得丧失“灵韵”的大众文化逐渐崛起。然而本雅明却出乎意料的对“灵韵”丧失的机械复制艺术大加赞赏。首先,本雅明指出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民主化,逐渐改变了大众和艺术的关系,使得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在生产流水线上大批量的被生产制造。此外,运用高超的技术手段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高超的技术可以丰富人们的感知领域,例如电影用一幅幅镜头景象使得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得到统一。

本雅明虽然通过“灵韵”的丧失,指出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差异性,并肯定这种变化的积极性,但本雅明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另一方面,他在惋惜现代社会造成传统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的丧失的同时,怀有对传统艺术的一往情深。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他对传统艺术的痴迷并不是现代艺术可以取代的,因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渴求。“大众文化只会让他震惊,只有传统艺术才能让他感受到那种神秘的美。”

二、“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的辨析及本雅明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电影一方面把数量空前的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创造出高票房奇迹;另一方面,不少观众看后却大呼上当,激烈地指责说某些电影虽有视觉奇观却缺乏深刻的意义。我想,这里面存在一个看待艺术作品的角度问题,机械复制时代越来越深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种文化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缺点,如果我们用本雅明的“灵韵”丧失等艺术理论来审视,站在唯物辩证主义的立场上,肯定“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各自的积极的一面,用积极的一面去抚慰人们心中那消极的一面,各种文化上的矛盾也就消融了。例如《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如果以精英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它,那《三枪》显然情节凌乱、语言俗套、主题模糊。但人们观影时得到的快乐、近4亿票房都是实实在在的。显然,影片的实际效果符合大众文化的要求――通俗易懂、迎合大众、票房斐然。

当然了,一部电影搞笑、票房高并不能说明它就如何优秀了。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既追求艺术价值又追求广泛受众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奋斗目标。但是,现实是我们的社会构成复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精英,每一个人都成为大众,机械复制时代要通过复制文化、消费文化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众文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泛化,这使得某些文化在知识性与娱乐性方面严重失衡,并且肆意“炒作”,盲目“造星”,甚至出现了灰色甚至黄色的街头小报、地摊文学、低俗影视等等。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像本雅明一样,既对大众文化“拍手称快”又对高雅文化“情有独钟”,既不否定大众文化的传播,更要看到精英文化的重要性;既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加大力度建设精英文化。这其中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之间融合的“度”的问题。这个“度”直接决定着文学作品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还是让“下里巴人”乐赏“阳春白雪”之中。这才是艺术从业者和文人们的任务,而不是对某些艺术作品指指点点,做无用争执。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无形资产逐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经济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都是无形资产,个别发达国家的无形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0%以上。

 

另外,无形资产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成功的重要资产。很多品牌企业的商标价值等无形资产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部分高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公司50%以上。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数据详述,无形商品贸易销量远远高于有形商品的销售量。大型的高新企业每年定额的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源等方面。

 

总之,无形资产在国家、企业、贸易中的比重额逐年增大,并逐渐成为国家、企业、贸易的主流趋势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但是无形资产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会计审计工作实务遇到新的挑战和冲击,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的使用范围、无形资产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从而形成不可避免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问题。

 

二、无形资产会计审计中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确认

 

1、无形资产会计审计概念的准确问题。在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以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这个概念体现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非货币等特点。因此,无形资产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无形资产概念的准确问题影响着企业正确的辨认无形资产,特别要将无法辨认的自创商誉等分离出来。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过程中,企业容易分不清无形资产的概念,从而造成了无形资产的划分错误等问题。

 

2、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适用范围的准确问题。无形资产按照使用范围划分,有以使用寿命确定无形资产的和不以使用寿命确定无形资产。但是在企业进行无形资产审计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适用范围执行这一新规定的问题还没有确定,并且会计审计工作在经济内容的划分的问题也还未确定。

 

(二)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计量。无形资产审计计量客观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无形资产审计的摊销基础、摊销方法和摊销范围的规范性问题。无形资产的摊销基础既是使用寿命,又是使用寿命的工作量,企业能否按照新准则进行执行,能否将无法预见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并不对其价值进行摊销等问题。

 

另外,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企业通过利用余额递减的方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企业的审计工作选择摊销方法的准确性问题影响着企业无形资产审计工作。

 

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范围的准确问题,能否按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新准则规定进行确定、能否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合理地摊销等问题;其次是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恰当问题,企业会计审计按照新准则的规定需要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每年进行审查,主要存在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与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之前的估计状况的相适应问题,以及能否客观的反应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账目问题;最后是无形资产的审计复查的报废的客观问题,无形资产的报废是指无形资产的预期资产不能实现,即企业得不到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这就存在着无形资产报废是否要执行规定的会计处理,进行集体的累积摊销问题。

 

(三)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披露完整性问题。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披露主要是对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使用寿命、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摊销方法、当期损益等信息。但是无形资产会计审计披露存在着完整性的问题,并影响着企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判定,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措施

 

(一)加强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的确认

 

1、明确无形资产在会计审计中的概念。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工作中,企业需要明确无形资产的概念,并从两个角度进行辨认:其一是看其是否能够从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分离,并单独存在;其二是通过合同规定的法定权利进行明确,并将企业的自创商誉排除在外。

 

另外,无形资产在审计工作中还应注意,在对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进行辨认时,在确定企业的无形资产经济效益的流入性之后,应当及时的对无形资产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经济效益流入性达到一半以上时,企业才可以将其明确为无形资产。

 

2、明确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适用范围。无形资产在会计审计中,应当明确会计审计的适用范围,明确企业自创商誉、企业名下的矿区、土地使用权等的无形资产问题,主要通过对企业资产经济利益流入评估和当期损益来进行辨认。

 

(二)加强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计量工作。在无形资产会计审计工作中,严格按照新规则规定进行执行实施,并结合企业的具体状况进行改进。首先要将无形资产审计工作的摊销基础、摊销方法、摊销的范围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规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会计处理,并且注意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规定,发现并及时的进行处理。

 

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结合来实现合理摊销方式,并通过对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具体情况及其实现方式进行选择,无形资产会计审计实施时,应当注意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进行单独设置,并准确的反应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情况。无形资产的摊销范围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确定,并采取无形资产能够使用的当月开始,并在无形资产规定使用的年限内对无形资产进行平均的摊销方法。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按此方法进行摊销;其次,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的审计要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查,并对复查结果同当前的经济状况额之前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不同时应当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进行改变;最后,针对无形资产报废审计客观性问题,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的报废进行转销,并将无形资产的价值作为当期的损益。

 

(三)加强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披露完整性。企业在对无形资产会计审计的披露中,应当严格按照新准则规定的要求,对无形资产的信息进行准确完整的披露。

 

四、小结

 

篇12

黑龙江地区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品牌意识不强,因此,其自有产品市场占有率份额低,应该通过品牌包装、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手段,培育品牌产品,带动龙江经济发展。

一、何谓品牌

品牌(Brand)是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其目的是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情感需求,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在消费者心中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

二、商品品牌的塑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化是核心的发展趋势之一。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品牌形象,进而永久保持品牌的鲜活力。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省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对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企业,往往主推一个产品,忽视了对品牌的塑造,直接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有所认知,但对品牌没有概念,因此,当企业推出新品时,又需要重新推广,事倍功半。

品牌塑造首先要进行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言之,即指为某个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明确的市场位置,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当某种需要突然产生时,就会立即与该特定品牌产生联系。比如市场上洗发水产品数不胜数,但各自却有着不同的定位:有的倾向于去屑、有的偏向柔顺,有的却在强调营养……这样使人们再选择时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品牌定位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品牌定位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一旦选定了目标市场,就要设计并塑造自己相应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争取目标消费者的认同。

其次,品牌塑造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有些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因此,进行市场细分,找出特定市场和品牌特色,使品牌凸现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单纯进行品牌塑造是不够的,成功品牌离不开品牌推广。所谓品牌推广,是指企业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使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和过程。好的品牌理念必须要通过成功的推广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熟悉,这样才能发挥出品牌理念的真正价值。进行品牌推广首先需要通过宣传、传播品牌,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知晓品牌的基本内涵,产品、品牌文化等,建立品牌知名度。当企业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时,就需要进行品牌的深度推广,提升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提高品牌销售力,让消费者从内心深处体验、认可、接受品牌,从而提高品牌销售力。

总之,品牌推广迅速捕捉和寻找、定位、剖析客户的情感因素,和消费者进行心灵对话,达成共鸣,才能大大提高品牌推广的效果。

三、商品品牌化发展战略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对任何企业来说,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成为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

黑龙江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商品生产、包装、宣传、销售过程中,短期利益使有的企业只强调价格低廉,单纯认为品牌化只会增加成本,却忽视了品牌的附加值,以致我们市场上很多的地方特色商品包装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品牌,成为“地摊商品”。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化包装抢抓市场商机,创出名牌,这样才能将我们本地产品推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进行商品品牌化发展首先需要进行文化注入:品牌文化是对品牌的经营核心思想、行为规范、视觉识别的统一,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内涵。

北大荒米业是我省知名品牌,企业重视品牌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气息,其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是“奉献绿色鲜品,关爱生命健康”。“绿色”、“健康”的概念正是迎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追求,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公司坚持诚信理念,使“北大荒”品牌系列大米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名牌产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产品,由此可见,文化的内涵在品牌中是无处不在的。

另外,产品系列化也是品牌战略之一,系列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的不同种类的产品用一种共性特征来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形成系列化群体。这种商品包装设计形式多样统一,对消费者来说,易于识别、记忆;对于企业来说,优化了产品的多样性、组合性、统一性,强化品牌意识,增强传达效果,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树立与推广。

“完达山”是黑龙江省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完达山集团大力推进牛乳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黑龙江天然无污染的草原和绿色奶源基地,推出一系列乳制品。仅婴幼儿奶粉就有乳珍系列、安力聪系列、育儿康、原乳系列等几大系列。据世界品牌价值权威研究评估机构报告,2008年完达山品牌的品牌价值已达22.43亿元。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商品品牌化建设,使其品牌形象不断巩固:无论产品怎样变化,其品牌形象、产品视觉形象、品牌宣传等等始终保持统一。

品牌的持续成长离不开合理的延伸和辐射,也就是采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推出新产品。品牌延伸,不仅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费用迅速打开市场,利于企业树立行业综合品牌的形象,还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助于企业的市场细分,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哈尔滨制药六厂是以生产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为主,1999年企业利用该品牌的知名度及消费者的认知度,开始延伸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行列,保健食品和“纯中纯”无菌纯净水系列、茶饮料系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飞速迅猛的发展,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1月《中国医药报》报道,哈药六厂知名度位于所调查全国药品生产企业之首。同年7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及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审,“哈药六厂”以64.33亿的品牌价值,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榜中位于第76位,全国医药企业第2位,黑龙江省知名企业首位。

四、结论

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是时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样,品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通过品牌的推广可以增加地区的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现已具有“完达山”“飞鹤”、“九三”等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队伍在不断壮大,但这远远不够,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土特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和挖掘我省的品牌资源,迅速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已有品牌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这三十年的变革应该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工业化转变,这个过程造就了像杉杉、雅戈尔、海螺、大地等最早的一批代表品牌,那时这些品牌大多以单品为主。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手工作坊很依赖个人技能,工业化的转变把这种工艺技能分解掉了,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大家都能够做出好东西了,产量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服装行业完成了从制造业向流通业的重心转移,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专业市场的形成,像杭州的四季青等。这些早期的服装集散地对服装品牌发展的贡献在于把工业化的产品辐射到各个角落;同时,人们对服装的理解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商业开始发生作用,产业链开始形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建、温州品牌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合了市场和集散地的资源,从单一产品品牌开始过度到配搭型的品牌,从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的雏形。这个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以百货为核心的零售业开始变化,开始出现购物中心,开始出现对应人们生活形态的零售业态,在这种变化中,它们都把服装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服装提供重要平台,从而造就了一些服装品牌和新的商业形态。

90年代后期,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逐渐细分,品牌的竞争更加激烈,服装品牌的商业导向更加明显。在国外高端品牌和国内大众品牌之间出现的市场空缺,很快被各种各样的“伪洋品牌”挤占,出现了独特的“傍名牌”现象。到了2000年以后,消费者开始对品牌的价值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后和90后开始主导中国的消费走向。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经济始终都是驱动力。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之前是实体经济,在商业出现之后,服装的审美性开始显现,设计师的作用开始彰显,进入新世纪以后诉诸感情的体验经济正在成为服装品牌发展新的驱动

元素。

穿着文化是品牌繁荣的基点

郑晨爱(浙江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服装品牌的理解,这三十年有很大的变化。70年代的时候,应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品牌概念的,是从军装到工装的变化,对穿着文化、对品牌的理解是很初级的,政治色彩比较重。到90年代提出品牌战略之后,对品牌的研究和理解才大面积地传播开来。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过去七八十年代是生产型,是生产者在主导这个产业。到了品牌年代,服装的商贸业开始起作用,服装由二产主导进入到三产主导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温州的历史上有一个“96现象”,像报喜鸟、法派等很多温州的品牌都是在这一年崛起的。

品牌要回归基本建设

王翔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我是90年代进入内地服装市场做品牌顾问的。那个时候的一个特点是消费者很“哈”洋,消费观念要比现在盲目,认为洋品牌就是好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品牌往往都要弄个洋包装,比如洋名字啊、洋背景啊之类的,那时候南方的大部分牌子都在香港有一家公司。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那时南方服装品牌的发展要相对快一些,品牌创立的背景大致有三,一是南下的设计师,比如梁子;一是从服装企业自己“下海”创业的,比如歌力思;一是由批发转型过来的,比如虎门的很多企业。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比较熟悉市场,所以他们能够开启90年代品牌市场的繁荣。

我认为90年代之所以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变化。那个时候推动品牌发展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加盟商,加盟应该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一些有了一点“小本”的人,做不了股份公司,又不想做个体户,加盟成为了很受欢迎的概念。十几年前加盟商太好找了,我们定义,北京博览会没有三四十个加盟商就是失败的,而且很多是现金加盟。现在做品牌要先做好市场分析、做好旗舰店,然后再招加盟商,而那时候则正好相反,有衣服就可以找到加盟商,加盟商做大做好了再选择一个样板做为终端形象。那时的品牌建渠道主要靠加盟商,而现在则主要靠终端、靠消费者。应该说那是一种得益于整体经济繁荣的毫无章法的成功,反观这段发展,现在做品牌最关键的是要回归到品牌的基本建设,做品牌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我们看到现在一些老品牌又回归到起点,从品牌战略开始、从终端操作开始等等,这才是真正的做品牌。

真正的转折在2000年后

杨大筠(UTA时尚管理集团总裁)

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服装产业还是以国有化为主,人们的穿着大多还是蓝色或绿色(军装)。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品牌,比如红专衬衫。对我个人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80年代到90年代,那个时候的流行主要是跟着电视节目去走,那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品牌和专卖店,衣服大多是在地摊儿或街边的店里,是量贩式的,有点类似于大红门或动物园几年前的形态;商场里是柜台式的,衬衫、西装、裤子分门别类地摆放,没有试衣间。在时尚文化方面,则经历了布拉吉裙代表的苏联文化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然后是西方的一些时尚元素透过港产片逐渐地渗入。1978年,皮尔卡丹先生来到中国,让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国际时装时尚。

中国服装产业开始意识到做品牌,还应该追溯到1993年第一届服装博览会(CHIC)。在那一届博览会的论坛上还没有提出品牌这个概念,还是在讲产业工业化、规模化,但是它提出了服装是生活方式的体验,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点让我印象很深。中国服装从经营和品牌运作上转型的标志应该是,1994年真维斯、佐丹奴、堡狮龙、班尼路纷纷在广州、上海开设专卖店。它们改变了中国服装企业对于品牌的认识,品牌如何去做,专卖店如何开,推广和管理怎样进行,应该说都是从这时开始的。从1994年到1999年是中国服装品牌大张旗鼓扩展、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2000年之后,以邦威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服装品牌开始崛起。它们的经营思路、想法、运作品牌的方式与之前的雅戈尔、杉杉完全不同,它们的老板都很年轻,没有那些传统的影响。我认为从70年代到90年代,是从混沌到整个产业蓄势积累的阶段,00后是一个转折点,中国服装产业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跟全球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流行度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对消费者的引导能力与西方越来越接近。而第一代品牌我认为还是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的一种生产性的发展,虽然郑永刚是第一个提出做品牌的人。品牌不会在每个时代都产生,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品牌。比如,美国的60年代到70年代。

品牌随产业而发展

谭安(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

解读服装品牌三十年的变化,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服装工业是脱胎于手工业的,70年代到80年代是服装工业的第一个阶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服装工业是中国工业之母。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产物,是一种私有制的体现。服装从一开始就是存有市场经济成分的,它不同于纺织,打个比方,纺织是属猪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有国家供给,服装是属鸡的,需要自己找食吃。从手工作坊到生产合作社,再到工业化大生产,虽然社会生活的关系有所不同,但服装行业市场经济的因素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服装也一直都有品牌,像老字号培罗蒙、造寸、蓝天、红都。到70年代后80年代初期,上海、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品牌,上海的绿叶和海螺、北京的天坛、天津的红栗等。

第七、第八两个五年计划阶段是服装工业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工农商学兵一起搞服装”的局面,到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服装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完成,服装较早地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改革开放的闸门一开,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产业基础比较好的“五省市”迅速发展起来,广东、浙江也开始脱颖而出。北京的长城风雨衣、上海的蒙妮莎都是当时著名的品牌。

到了90年代,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80年代诞生的品牌有一些茁壮成长,成为行业主要品牌,并且达到了国家品牌的规模(销售网络、知名度遍及全国);以美邦为代表的虚拟经营品牌开始出现;老字号品牌由于自身体制的束缚发展放缓。各个大类的品种都出现了代表性品牌,总体上男装强于女装。1994、1995年,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出口首度超过香港,成为一个分水岭。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集中精力创国际品牌的时机,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抓住。国际品牌攻坚战成为2000年后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一个主题。品牌是企业的旗帜,是国家经济的结晶,是从国家到媒体到消费者各个社会层面的结晶。个人认为,应该采取经济体育的办法,组织“国家队”。

螺旋式上升的品牌时尚

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在服装领域是一个“春意盎然”孕育着变革的时代,从时的单调走向“五彩缤纷”的流行时代。在港台流行歌曲和泊来品街头时尚的双重冲击下,传统老字号服装店逐渐恢复。以电影和电视剧服装为触媒剂,人们摹仿电影电视剧中主人公的服饰。如:《庐山恋》中连衣裙风靡全中国;《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军猎装”成为年轻男子最流行的服装。同时,上海服装公司成立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时装》杂志于1980年正式创刊;1983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服装设计本科专业都成为时代的标志。

进入九十年代,消费者的穿着意识快速与国际流行信息同步,服装设计师职业化进程加快,名牌战略迅速使“杉杉”等早期品牌红遍中国,以“不是我是风”为标志的大型时装展演活动,达到了顶峰。王新元、张肇达、吴海燕成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设计师。从“蒙妮莎”女装的经营神话,到“太和”女装的潮起潮落,服装品牌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时代。同时,国际一线服装设计师来到中国,顶级名牌登陆中国,时尚媒体、设计师、服装品牌、经销商的联动,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时尚之梦。整个九十年成了追逐时尚与流行的时代。

二十一世纪在宗教般的期待与迷幻中到来,人们没有盼到早先的美好预期,却迎来了“9.11”与一场伊拉克战争,生活要继续,服装要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信息,人们少了盲崇,多了一份消费的个性化与理性。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与北京、上海、广州街头的流行时尚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直接从国外购买服饰用品。服装生产商傍国外品牌以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国内设计师以个性化设计赢得消费者。以服装为中心的服装创意产业链迅速形成,服装企业进入了重新洗牌的时代。

前辈新秀都在路上

李炜(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

中国的服装品牌,与中国人的服装风格一样,有些鲜明的时代烙印。目前,70年代诞生的一批品牌依然活跃在市场上,而新世纪诞生的品牌则有着独特的魅力。

70、80后品牌,是中国服装品牌的探路者,在中国缺乏品牌土壤的环境下,凭借朦胧的品牌意识,开始了艰难前行。这个时候的品牌创立之初都较为幼稚,只是一个商标的概念,定位、文化、内涵、核心价值等都无从谈起,甚至品牌名称、形象等,都有时代特征,想追求洋气,但表现得却有些土气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