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元素化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工作区处于古亚洲洋陆缘活动带和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叠加复合部位,主要经历了前中生代褶皱基底形成和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两个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区域上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地层以二叠系海相浅变质岩和侏罗系陆相火山-沉积岩为主,二叠系出露在基底隆起区,侏罗系分布在基底坳陷区,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区域岩浆岩以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为主,与内生矿产的形成关系密切。区域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发育燕山期岩浆杂岩体的隆起断块和与其共生的断裂、火山构造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由上可见,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比较优越。
2.岩石微量元素背景含量特征
研究区岩石微量元素背景含量与大兴安岭中南部1∶20万哈德营子幅地球化学测量(第二物探队1991)各元素的平均值相比,按富集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区内岩石中呈富集状态的微量元素依次为Ag、Cd、Bi、Pb、W、Cu、Sn、Sb,其中Ag、Cd元素的浓集系数高达2.57和2.5;明显贫化的元素为Au,As、Mo;基本无变化的元素为Zn、Co、Hg、Ni。
二叠系(P)相对富集Cu、Zn、Sn、Ag、As、Sb、Cd、Bi、Au、Co、Ni,而贫化Pb、Mo,反映了二叠系岩石为一套富铁质中基性火山岩,同时也说明了二叠系是本区铜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矿源层。
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岩石微量元素富集、贫化规律与相应的岩性特征有关。具体来讲,满克头鄂博组(J3m)相对富集Cu、Pb、Sn,而贫化Co、Mo、Bi、Hg、Cd,其它元素含量基本与全区岩石背景接近,反映了该套火山岩地层具贫基性元素而富酸性元素的特点,说明该地层单元具有酸性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玛尼吐组(J3mn)相对富集Mo,而贫化Ni、Sn、Ag、Zn、Sb、Bi、Hg、Au,其它微量元素含量与全区岩石背景接近;白音高老组(J3b)相对富集Mo、Pb、Sn、Bi、Au,而贫化Cu、Ag、Zn、Co、Sb、W、Hg、Cd,其它微量元素含量与全区岩石背景接近,具有富集亲酸性元素、贫化亲基性元素的特征,该地层单元Mo含量最高,有形成次火山岩型钼矿的物质条件。
中生代酸入岩(J3γ)相对富集Cu、Pb、Ni、Mo、Sn、Ag、Zn、As、Bi、Hg,而贫化Co、Sb,其它元素含量基本与全区岩石背景接近。
据本次酸入岩岩石化学全分析数据,研究区酸入岩CaO含量为0.18-1.78%,明显低于普通花岗岩,略低于低钙花岗岩(CaO平均含量为2.21%,维氏1962)。故认为本区酸入岩属于接近低钙花岗岩的过渡岩石类型。与低钙花岗岩相比,工作区酸入岩富集Pb、Zn、Ag、Bi、As、Co、Sb、Ni、Sn,而贫化Hg、Au、Cu、Mo。其中Bi的浓集系数高达38,As、Co、Ag、Pb、Zn的浓集系数大于2。
从工作区中生代酸入岩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与全区岩石微量元素背景、低钙花岗岩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对比结果来看,工作区酸入岩具有富集Cu、Pb、Zn、Ag、Mo、Sn等的聚矿能力,是本区重要控矿因素。
3.岩石微量元素分异特征
(1) 强分异型:变异系数大于0.8,分布极不均匀。
(2)分异型:变异系数在0.4-0.8之间,分布明显不均匀。
(3)均匀型:变异系数小于0.4,分布相对均匀。
从岩石微量元素变异系数可以看出,二叠系和中生代酸入岩的岩石微量元素分异特征相近,其中Sn、Mo、Ag、Co、As、Bi、Sb、Cd等元素为分异型和强分异型,其它元素为均匀型。侏罗系各组中Mo、As、Ag、Co、Bi、Au、Sb等元素为分异型和强分异型,其它元素为均匀型。
4.结论
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哈达地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岩石微量元素背景含量可见,本区微量元素在各个不同地质单元中分布不均匀,二叠系中Cu、Pb、Zn、Ag、Au等成矿元素含量比较高,具有初始预富集特征,为重要的矿源层,为内生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地球化学成矿背景。
(2)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岩石微量元素富集、贫化规律与相应的岩性特征有关,但基本具有富集亲酸性元素、贫化亲基性元素的特征。中生代酸入岩具有富集Cu、Pb、Zn、Ag、Mo、Sn等的聚矿能力,是本区重要控矿因素。
(3)由岩石背景含量和分异特征可知:二叠系和中生代酸入岩中大多数微量元素具高背景含量和明显的分异特征,而中生代火山岩中微量元素背景含量低,分异元素比较少,说明二叠系和中生代酸入岩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二叠系和中生代酸入岩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参考文献:
[1]程裕淇等,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年.69-80.
[2]盛继福、傅先政等,大兴安岭中段成矿环境与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年.79-88.
[3]张德全、赵一鸣,大兴安岭及邻区铜多金属矿床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年.87-100.
[4]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区地质调查成果,2003年.130-147.
[5]地质矿产局,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年.50-63.
作者简介:
篇2
二、岗位内容及条件
1.岗位职责
主要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日常管理,危化品、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化学废液处理等工作。
2.应聘条件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工作耐心细致、踏实肯干,身心健康;
(2)博士研究生,具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研究生学历,且第一学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日制本科,并获得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
(3)能够热爱实验室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
(4)年龄在35周岁以下。
三、应聘者需提供的材料
1.填写申请表
应聘者需填写《兰州大学选聘毕业研究生申请表》(ldrsc.lzu.edu.cn/lzupage/B20130718091203.html)。
2.应聘者需提供近五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及复印件;
3.其它相关证书等重要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四、考核方式
资格审查、面试。每轮考核合格者才可进入下一轮考核环节。
五、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3月16日。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931-891258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篇3
(一)大众化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指出,高校的入学率占同龄人的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我国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为15%,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 700万人,毛入学率23%。据此,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就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多元化。相应的,大学教师、学生组成以及师生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大学校园文化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内容。在精英教育阶段,校园文化明显具有精英文化的精神特质。高校教师是崇高道德与神圣知识的化身,他们固守精英理想,追求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传播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被当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大学生则被誉为“天之骄子”。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一批办学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流大学总体上仍延续了精英文化。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导致许多大学尤其是新兴大学具有文化产业的特征,即办学市场化、商品化。如收费入学制度使师生关系有了买卖关系的性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和神圣的授道者。大学校园文化逐步从神坛走向平民化、市俗化,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程度空前。
(二)市场意识
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给大学校园文化增添了异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新思想和灵活机制,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大文化氛围,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如人才观、公平观、竞争观、效益观。但其负效应也同时进入大学校园文化。如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传统的国家职能受到削弱,个人的民族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从而使一些大学生淡化了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中国传统的“唯义无利”“利义并举,以义为先”的观念被打破,“唯利是图”“以利为先”的思想大行其道,追求财富和富裕的生活被社会肯定,追求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受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被众多大学生欣然接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了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只追求经济而忽视道德、只追求物欲而缺乏精神不再是大学校园里罕见的现象。
(三)西方思潮
大学校园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主阵地,其校园文化以宽容的姿态迎来了西方各类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以其异于中国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先进的哲学、社会思想吸引了广大大学生。这在一段时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使其更具现代意识、世界眼光以及包容性。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政治思想的渗透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使校园文化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的苗头。其次,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使校园文化增添了市场意识的同时,也使个人意识愈加突显。而盛行于当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校园,再度强化了个人意识的内容。极力突破传统局限,乐于吸收外来新思想,张扬个性,突显个体甚至崇拜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特点。
(四)虚拟
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1亿人。其中,约2 000万在校大学生的80%以上都是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们找到了更加广阔自由的天地。
同时,网络虚拟世界的产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大学校园文化增添了“虚拟”的特质。“网友”“网恋”“网游”“网婚”“电子宠物”等名词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时尚的标记,其实质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中的虚拟化。它具有隐秘、娱乐、虚假等特征。网络是大学生重要的娱乐工具,在网络中进行的恋爱、结婚,绝大多数仅是供娱乐消遣的游戏;对照现实生活,虚假性是网络世界的一大特点,网名、匿名信息的、网络行为都是如此,当然它不排除某些信息的真实性。
二、上述内容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影响分析
(一)大众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的大众化特点,是相对传统大学的精英文化而言的。一方面,它表现为与当代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和高校开放式的办学态度。如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都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积极与地方企业行业深度合作。校园文化的大众化也使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其社会经历和社会经验相对更加丰富。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丰富他们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加快其人格完善的进程。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平民化、世俗化、庸俗化也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这在缺乏精英文化积淀的新兴大学里表现尤为明显。在大众化的大学校园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趋向大众化。如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强调实用和高就业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精英文化下为国为民、追求完美人格的崇高理想,而是以功利的价值观为标尺,以对就业或职业是否有利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也发生变化,阅读量的极度萎缩、对知识的渴求度降低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上世纪70年代末,大学生对北岛、舒婷的诗可以脱口而出,80年代,弗洛伊德、尼采和萨特是大学生的必读,而90年代末至今,大学生阅读量急剧减少,阅读内容也从经典文本逐步过渡为时尚、休闲、娱乐杂志等通俗读物,“哈韩”“哈日”成为广大学生的时尚追求;大学生们常常自称“没有信仰”,时常对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实用、功利的价值观冲淡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英意识。
(二)市场意识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校园文化中的市场意识促使在校大学生较早接触和了解社会,掌握行走于社会的基本技能,避免从校园走向社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有助于人格正确塑形。同时,市场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市场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明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理解到“勇往直前”“天天向上”“PK”的现实意义;他们知道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的选择,于是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自觉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意志力,提升品质,突显个人气质。
从消极的方面看,市场意识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影响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普遍,大部分学生一切以有用性和功利性为标准;他们不重视思想,不敢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变得物欲化,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生活变得颓废而毫无朝气;受功利观影响,人际关系变得淡漠或虚假;勤俭节约不再受到广泛推崇,部分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追逐时髦、相互攀比。
(三)校园文化中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中传播的西方社会思潮给大学生人格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有利于唤起大学生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90年代末至今,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靡各大高校并被解读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冲击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少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有的对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有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精神空虚,厌学、厌世,表现为逃课、酗酒、谈恋爱、泡网吧等;有的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只想到集体、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很少想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一些大学生只注重能力培养、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等等。这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正确塑形极为不利。
(四)校园文化的“虚拟”特征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网络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它促成了全球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的共享,也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迅速接轨,盛极一时的文化快餐、学术超人、山寨文化以及“做俯卧撑、打酱油、躺猫猫”等网络用语,迅即传入校园,使广大大学生得以密切地接触和及时地了解社会,丰富其社会阅历,培养其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这对于大学生人格塑形具有积极作用。
但网络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十分广泛和深刻的负面影响,尤其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长期处于网络中虚拟交往的幻觉中,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的同时,对现实感到厌倦与冷漠,逐渐自我封闭,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网络自闭症”。他们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从而难以了解他人和自己,促进个性的完善。从根本上说,这种消极性还在于影响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网络是一个隐蔽而又缺少监督的世界,它在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也令人的劣根性暴露,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紊乱,道德判断能力下降。思想道德素质居于人格要素的中心位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当然,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西方思潮的涌入和传播以及网络的盛行,并非单一而是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人格塑形。如市场意识引导下的功利观、大众文化下的实用价值观以及西方思潮影响下的个人主义,有某些相通的本质和相似的表现。正是上述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共同给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大众化、市场意识、个体意识以及虚拟特征。这些新质给大学生的人格塑形产生了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对于积极影响,我们应加以鼓励并正确引导,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对于一般的消极影响,我们应加以理性的评判,因势利导,将其逐渐减少或消除。
理想和信念是人格内涵的重要指标,它对于人格的其他因素如气质、能力、性格、需要、动机、意志、情感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积极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面对部分当代大学生信仰迷失、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状况,我们应高度重视并探索改变的途径。
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人格追求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启示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2000多年来,一直不懈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孔子认为,士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孟子认为“(士)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庸•二十》上也有“修身以道”“修身以道立”之说;屈原亦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据于德”“修身”“独善其身”“内美”,归根结底,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完美的人格理想,他们在追求完美人格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一脉相承。
从理想、信念方面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得志,泽加于民;……,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胸怀国家社和民族大义,深情关注或直接间接参与国家、社会发展变革;他们悲天悯人,同情弱小,关心百姓疾苦,有着浓郁的人文价值关怀。
从气质、性格看,深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知识分子的气质可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即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和而不同。今天仍在沿用的“儒士”“儒商”,即指深谙传统文化、气质温文尔雅、道德品行高尚的文人或商人。此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出现了许多像“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摧眉折腰侍权贵”的文人,表现出高雅与傲骨的气质。
从兴趣、爱好方面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济世情怀之外,还讲究高雅情趣的追求。他们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湎于物欲私利之中;他们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们以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追求清高、旷达、超脱、飘逸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或寄情山水,或将对自身人格修养的理想化为艺术创作。
当代大学生即是或即将成长为现代知识分子。今天,大众文化几乎占据着社会和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地位,传统文化的雅趣在大众文化的扩张面前步步败退。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我们应认真审视当下文化,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不懈追求完美人格的崇高精神,引导广大大学生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被商业意识等冲击失落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建构富有现代意识的精神家园,从而使大学生不仅具有全球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雅文化品味。至此,大学生的人格得以逐步完善,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将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帮助更多的人完成人格的正确塑形。
参考文献:
[1]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oe.省略/edoas/website18/38/info1205466246320338.省略/download/manual/statisticalreport13th.pdf
篇4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文化,校园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基因,蕴含了学校的传统理念、教育风格及学校的整体风气。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在校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存在差异,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相处在校园空间中,通过社团组织联系各个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中,好学的校园风气将从外界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课外社团多彩的活动也以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敢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学生可以相互竞争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频率及范围扩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与学习将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但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体验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会彼此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开放性、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将使学生积极地走出自我空间,能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及对行为的选择都依据校园文化的方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将会得到自我教育,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校园文化将塑造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遵守文化约定,根据文化的要求和谐相处,即使出现低俗的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在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造成学生自我约束和集体外部约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格具有熏陶与塑造的影响,同时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需要建设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校园德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上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德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严格遵守并形成核心价值观必备的素质。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广泛宣传德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通过爱心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运用社交网络,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上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价值观会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也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融入一些不健康元素,为此,需要从信息和价值获取渠道来净化文化,提高文化的层次。学生通过社交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健康的文化价值理念植入到社交圈中,通过建立具有正能量的平台来宣扬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社交网络中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严格控制不健康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以社交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的沟通。
(三)开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都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规范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及各种措施安排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敬小非,刘小燕,刘克辉.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92-93.
篇5
民族及地域风俗习惯是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其民族及地域发展的特色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共同心理感情,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
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偏见与猜疑心理,让更多的学生去认可、接受不同民族及地域的风俗习惯,促进同学间良好关系的发展,建立深厚友谊。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小受到本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及地域风情有着深厚感情,对其特色文化、、服饰及饮食习惯有着本能的向往,但在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或多或少的逐渐被同化、庸俗化,甚至有消失的现象,特别是在当今教育条件下,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减少了深入接触特色文化及风俗的机会,能把家乡的文化艺术带入大学校园的就更少。
在大学校园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与热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实现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良好传承,加强校园民族及地域风情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二、分析原理
1.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不需要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2.社会生活大众化,民族及地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观逐渐面向大众化、现代化发展,日常服饰及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大学校园中,大多不具备对民族习惯坚守的条件,有些学生甚至对本民族及地域文化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文化,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渐渐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生活习惯。
3.学生对本民族及地区以外的文化习俗存在偏见。少数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宣传过少,多数学生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了解甚少,在生活中往往是避而远之的现象,这极大地阻碍了同学问友谊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1.组建民族及地域文化社团、联合会,培养学生学习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学生在社团文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组建民族社团,让更多的民族文化爱好者集聚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学校也要加强对社团的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民族及地域文化的精髓,推究出新,培养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让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意义,更鲜活、更直接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适当的开设民族及地域文化习俗介绍选修课。在大学教师队伍中,不免有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的老师们,聘请相关老师及社会民族艺术培训老师,对不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更多的风情习俗走进校园,让学生更多的接受不同文化习俗,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习惯,促进各民族及地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
3.组织以民族及地域学生团结交流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每逢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可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歌舞升屏,欢聚一堂,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领略不同文化特有的魅力,给全体师生别开生面的精神会餐。
篇6
(一)统一要求与突出个性相结合
每个人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所营造出来的宿舍文化氛围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统一规划时,在不违背宿舍统一管理要求的前提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此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的特色文化,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比如,举行“大学生公寓文化节”,定期举行“星级宿舍”、“优秀党员宿舍”、“优秀团员宿舍”评比活动。
(二)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宿舍文化建设就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顾及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比如,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宿舍的设计就要注意突出艺术的气息,形式上也可以夸张一些,增强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而对于文史类的学生来说,富有文学气息,含蓄内敛的宿舍设计就会受到的大家的青睐。同时,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中来,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从而激发起对宿舍、对学校的热爱。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广大教职工及宿舍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作为学校事务的决策者,学校管理者要从维护稳定大局和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视。而作为宿舍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最后落实者,宿舍管理人员也要转变其自身固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实行严格的招聘制度,认真对待宿管人员的招聘工作,而且要定期地对在岗的宿管人员进行包括管理方法,相关心理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学校等公寓管理部门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宿舍环境,为学生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实行辅导员、班主任进学生宿舍工作制,并按照适当比例进行分配,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宿舍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学校的教职工也应承担起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二)优化宿舍物质文化环境
宿舍物质文化以物化的形态展现宿舍文化的基本特质,不仅发挥着物质实用功能,还发挥着精神美感功能。因为“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审美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审美就成为不可能”。宿舍的物质文化不仅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样它还具有审美的功能,它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因此,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合理优化资源,充分利用宿舍的优势,着力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营造高雅、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努力使宿舍成为一部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对学生产生积极良好的感召力,进而实现宿舍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后勤服务集团除了做好宿舍楼内的卫生,安全防卫外,可以尝试着在宿舍楼层之间,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名人名言、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画及一些积极向上、修身养性的文明警示语,当然可以留一部分用以展示优秀学生宿舍的舍内布局,或者展示学生的作品。每个楼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不同的文化主题,为学生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针对有些学生不爱劳动,经常在宿舍内乱扔垃圾,内务整理杂乱,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可以将一些勤俭节约在内的传统美德融入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主题之中。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在每幢宿舍楼设立自习室、学生活动室、报刊阅览室等。
(三)完善宿舍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同样,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良好效果的取得,除了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外,还要在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成后形成有效的运行和评估机制。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都有适合本校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有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往往有些制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管理与服务相脱节的现象,即片面强调制度的管理思想,忽视制度的执行情况,忽视制度的运行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有机结合起来。
(四)营造良好的宿舍精神文化氛围
宿舍生活,作为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必然会被宿舍内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不仅能够感染到宿舍内的每一位成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而且也能够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营造良好宿舍精神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我们亦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丰富的图片信息,发人深省的哲理或者是凝聚学生生活点滴的漫画以及学生的一些创意新颖的公益广告作品等,它们不仅承担着潜在的教化作用,而且其优美与高雅的艺术韵味也将会令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宿舍文化活动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宿舍楼内可以开展宿舍文艺活动,如:文艺晚会,宿舍联谊会等。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赛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部门要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开展一些谈心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除了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外,还要注意防止西方资本主义腐朽、低俗思想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此,学校及后勤服务集团要用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去充实学生的精神空间,抵制各种腐朽没落、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及时消除破坏宿舍文化建设的行为。
(五)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宿舍行为文化建设
首先,要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形成一定的网络工作机制和体系,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这支队伍不仅要对那些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加以引导帮助,而且要广泛开展丰富的网络活动,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要加以积极引导。比如,可以开展网络设计大赛、网络征文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其次,要开设专题网页做好学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使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学生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负担、压力、情绪等问题,可以在校园网BBS论坛上开辟“辅导员专栏”和“心理咨询”栏目,开通网上留言,切实提高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最后,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安全有效的上网,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学校除了要做好校园网络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外,还要加大网络法制的宣传力度。
(六)发挥学生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共青团作为大学生群众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青团要积极发挥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等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好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及后勤服务集团举办的各种宿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共青团要定期向学生宣传学校关于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等要求,架起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结语
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宿舍文化的创建者、践行者、传承者。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活动,由他们自己承办,宿舍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必要时予以指导。作为宿舍文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大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姚垚,刘群,刘雪飞.“三自”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6):128-130.
[2]黄高静.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
[3]贺桂祯.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24-126.
[4]徐浩.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11).
[5]冯莉莉.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分析及建设途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02):52-55+58.
篇7
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叶朗,2001)。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刘声东,王握文,2009)。在世界更加开放和多元的21世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文学的陶冶,在广泛吸收融合中西方文化精粹的同时,学会比较和鉴别。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与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关切人类命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发展。外语教学要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英语教育教学的独特视角,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和工作实际相联系,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做好充分准备。南京大学王守仁(2001)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而,我国大学教育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重学历、轻学问的现状致使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出现道德诚信危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有效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素质教育,展示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三、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学生铸就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生往往是被评人,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多元化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提倡的是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研究评价标准,学生会更加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自我参照系统,学生会更好地调动自我成就动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进步,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尽可能符合标准的要求。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责任心的反思型学习者,成为自己课程的自主者,成为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实践者。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提高。
学生互评。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1999)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学生互评过程中主客体角色的转换,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更深刻地理解评价标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弱点,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从同伴的视角对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人文精神。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互助合作、主动交流,是否能善于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是否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是否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解释问题,是否能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常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另外,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积极的评价贯穿于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学生追求自强争先和卓越发展
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了解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地发展。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主张共性目标要求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强调帮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多元化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参与的程度,综合判断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避免了按照考试成绩分等排序来衡量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问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包括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多方面表现。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强调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淡化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关注每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差异评价,给每位学生更多展示特长、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机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鼓励中等学生自强争先,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卓越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篇8
一、提高在校大学生身体的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就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调查显示,从1987年到2007年,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都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1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19至22岁年龄组的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耐力、力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身体素质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还是在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都极其重要。正是因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所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体育文化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丰富学生综合素养的机会之一,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比如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素质及力量素质、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等,充分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身体状况、体育知识背景的体育项目,对发展他们合理的体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
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任何一项体育竞争,都是在规则和规程约束下进行的,所以,体育的竞争最讲法制,体育竞争教育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并以公平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旅途中一次又一次的竞争。
竞争是凭实力获胜的,是要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具备把握机遇的能力的,这就教育人们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胜。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也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残酷性往往又表现在成功、获胜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挫折和失败又是经常的、普遍的。这些有利于学生心理耐受力、抗挫折感耐受能力的提高,坚定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质。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奋斗—再崛起—描绘了体育竞争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出每一位成功者都要不停息地奋斗。大学生在比赛中树立竞争意识,增强面对成功或失败的适应性,更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体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交际载体,体育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一个素质良好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人一旦处于休闲娱乐中,就会表现出快乐而富有激情,人体的内分泌随之也会发生变化,使休闲中的人处于兴奋状态,给人带来愉悦无比的感觉,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处于低点,陌生感很容易消除,并且容易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初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相比,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处理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际平台来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各种比赛过程曲折、结果不确定,经过多次的历练,就会使得参与者学会如何及时调整心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集体体育活动中既可以发挥集体力量,又可以挖掘个人潜质,教会学生学会取长补短,加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团队中个体之间互信互助,树立共同奋斗、目标统一团体作战的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9
成立于2012年4月的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专业从事医院管理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院。“一方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应该和校本部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深圳是改革先行者,临近港澳台地区,可获得更多的地缘性优势。”谈及选址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如是说。
篇10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当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长期形成的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历代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凝练成大学精神又直接影响大学中的每一位师生。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师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去占领大学生课余时间、空间,不仅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而且能使他们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思想道德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提高,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如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出现人格不健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所事事,或遇到困难丧失勇气逃避责任,或心胸狭窄对些许小事耿耿于怀,或虚荣心强情感脆弱。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交流,加强合作,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之中使大学生品德修养性情都有不断提高。逐渐完善大学生人格。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高校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创新文化。高校文化建设要鼓励大学生创新。许多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利用学生社团,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但是,现在许多高校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就批评我国高校的一些现象。如建超高层教学楼,学生食堂装游览观光电梯,学校会堂配备超昂贵的演出钢琴,学生活动中心设有吧台,舞场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同发展。
(二)只注重学生参与,而忽视教师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然而目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教师很少参与。实际上,教师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对学生更具启迪性和感染力。师生间的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更具促进作用。
(三)只注重形式建设,而忽视校园个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许多高校只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个性和办学特色,特别是一些新建高校,校园物质建设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学校的专业特点。只注重现代气派。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学生设立的社团组织,缺乏有效地指导管理。不能持续有效地在学生中发生较大影响。随着学生的毕业离校有些社团就停止了活动。有些社团是名存实忘。因此,高校要建立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特色的社团组织。才能更好地使校园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强调以人为本,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来熏陶感染大学生。使之热爱校园、关心校园、维护校园。校园的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洗涤,润物细无声。
(二)倡导人文精神,提升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要重视人文建设,突出人文精神,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大学要倡导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大学生热爱校园。北大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创新教育模式,突出大学精神。北大在开学典礼上,教新生集体学唱校歌,毕业典礼上,学生身着学位服,校领导以此为每一名毕业生拔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增强了毕业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进行良师益友评选。树立教书育人典范,加强师生交流。由此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校园文化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建立多种社团组织涉及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学术等方面。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从校级、院级、系级、班级多层次协调管理,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在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发展。既扩大了知识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具有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文化建设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也就是素质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校园文化品位的提高,更有利于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08.8.28-29。
篇11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等问题。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加强。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不同特点在于它是在学校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这种教育环境决定了校园文化作用的指向性。因没有或极少的行政手段的介入,容易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在其熏陶下得到提高。毋庸置疑,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校园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精神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共同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
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要丰富校园文化,就需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高品位、高格调,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广泛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经常举办文艺晚会、大奖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作品展等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及精心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内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大众化、规模化和精品化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①通过这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三、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大学生受到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负担较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随着改革开改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一种乐观向上的活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不同气质的学生相互感染、相互补充,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也有助于良好心理承能力的培养。
四、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文化的学习和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流接触而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文娱文体活动,各种学术讲座的活动,通过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进行过程中要制定的各种计划安排,协调身边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的教育,另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因而容易用自己良好的愿望来设想社会,而当他们涉入社会后一遇到挫折就感到不适应,有些人表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然,也有人存在恐惧感。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就目前看,狭小封闭的课堂和寝室是难以完成的,而校园文化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等院校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校园文化中已融进了许多其他文化形态的因素,如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等,因而已成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化土壤,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可以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坚实的基础。②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兴起,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往日“象牙塔”内的单纯和幻想,使大学生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总之,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逐步积累和推进。高校应在办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篇12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校园为活动中心,以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的、由广大师生直接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化熏陶为主的人文艺术活动和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教育影响的规律性,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拓展素质,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己经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园文化活动正朝着时代化、品牌化,特色化等方向大步跨进。但不可否认,校园文化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迫于压力应付式的开展,未能真正注重活动的开展质量以及活动的本身意义,从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随着活动吸引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降低,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加,工作积极性自然也会不断降低,活动的开展也就将越来越趋于形式化,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违背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真正意图,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建议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和学生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参与。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者要对学生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紧紧把握住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正确方向,保证活动真正起到拓展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注重活动开展的效益,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认真总结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经验教训,坚持不断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而使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2)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着眼学生实际需求。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增强对学生吸引和凝聚的重要途径。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着力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以此形成良性循环。(3)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以文化熏陶为主的人文艺术活动和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这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明了方向,即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以学生的娱乐为目的,还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和科学教育,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紧依托社会舞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调适自己的健康心态和不断调整自己的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65~69
[2]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两点感受[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75~77
篇13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议的贯彻和落实,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逐年提高,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宗旨,强化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增强师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的中等实用型人才。
一、挖掘中职物质文化,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为校园经典命名,引导学生鉴赏物象,提高观察和审美水平。近几年,我校校园设施的改建、扩建与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有意或无意地造就了一些赏心悦目的“景点”。引导学生对校园景点进行考察、鉴赏、命名,既可以使学生深入感受校园景观的美感与校园建设的用意,又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我们为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道路命名,意在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学校的职业精神,学校广泛发动全校学生为这些基础设施题名。我们收到了许多建议,例如:为教学楼起名“毓秀楼”,意在培育优秀人才;求真务实是实训中心的根本,故命名“博实楼”;为其中一条道路取名“搏飞路”,意在奋力拼搏,挥洒汗水;放飞理想,成就未来……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力,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和审美水平。
2.为校园写凡人妙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概括和创作能力。我们积极创造“净化、美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通过出版《星梦文学》校刊、《昌黎职中校园简讯》,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宣传校园新人新事新风貌等方式着力打造信息文化;通过张贴成才典型、专业介绍、科技成就、名人警句、经典诗词等着力打造楼道文化;通过向学生征集宿舍名称、宿舍主题等活动着力打造宿舍文化;通过班级量化、开展班级风采等活动着力打造班级文化;通过成才长廊、文化长廊、学生作品展厅的建设,着力打造专业文化……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让每一面墙能说话,让每块草地会说话,使学生处处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将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二、挖掘中职制度文化,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利用学校制度守则,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又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中职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应用文写作单元,在教学这些应用文体时,可让学生结合学校制度、守则多读多写,既可使制度守则深入人心,又可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和书写能力。
2.修改学学校制度守则,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可先让学生说出对学校现有规章、守则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让他们以学校的名义,结合学校的实际来重新拟定规章制度守则。这样教学,学生的写作热情无疑会提高,而学生拟定的“制度”、“守则”也能作为学校修改制度、拟定规则的参考。还可应用语文对“制度”、“守则”等进行改编,如引导学生将《中职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改编成音节整齐的歌词,这样既有利于牢记校规校级,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挖掘中职精神文化,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创办校园广播站,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广播、播音、采访、写稿,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广播,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技巧的播音,能准确、鲜明、生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采访,提高学生记者的归纳概括能力;广播稿的播出,给学生作文提供发表园地,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征集“一训三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锻炼学生的概括创作能力。“一训”指校训,“三风”指“校风、教风、学风”。“一训三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所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对教师、学生的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它可以激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期以来,我校以“厚德、强技、敏思、笃行”的校训与“求知进取,勇攀高峰”的校风,激励了一届届“昌职人”的成长与发展。
3.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全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读书,世世读书,做有知识、有智慧、有思想的中职生,学校应开展朗读演讲比赛、读书心得展评、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开展这些语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现实,着眼特色,具有职校特点。像演讲征文活动,主题应与职业理想、职业建设有关;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应聘、讲解、采访、主持等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其间的学生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吹拂文化春风,触摸时代脉搏,激发进取的动力。校园文化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要善加开发利用。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自觉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思想素质,掌握语文技能,传承优良文化,增强感知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