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含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危机的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危机的含义

篇1

在2006年英国圣诞档电影《真爱至上》里,由休·格兰特扮演的英国首相曾经对不可一世的美国总统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的国家虽然国土狭小,但同样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莎士比亚、丘吉尔,有披头士、肖恩·康纳利、哈利·波特,还有贝克汉姆的金右脚。”格兰特的这番激励人心的台词何尝不是整个欧洲大陆的写照,仿佛任凭世间风云变幻,国际格局星移斗转,政经力量此消彼长,欧罗巴始终以灿烂的文明示人。正像米兰·昆德拉所提出的“欧洲人”观点一样,除了宗教、地缘和欧元外,是文化与艺术让欧洲实现了比政治经济结盟更有力的一体化,而可以跨过语言藩篱的欧洲音乐可谓首当其冲。

在音乐史中,古典音乐几乎成为欧洲音乐的同义词,和依靠经济发展迅速实现古典音乐快速发展的美国不同,欧洲音乐400年来血脉相传,正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出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生长在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畔,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游历亚平宁半岛,发迹于西伯利亚平原,生生不息,巴赫在教堂中创作出《赋格的艺术》、维瓦尔第在田园中创作出《四季》,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久经不息的旷世杰作应运而生,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不仅属于罗马和米兰,柴可夫斯基的旋律从圣彼得堡一路向西款款走来。

在21世纪刚刚过去的10余年中,世界音乐舞台轮番对一批杰出作曲家进行致敬,而他们无一例外地来自欧洲,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2006年),肖邦诞辰150周年(2010年),李斯特诞辰150周年,逝世100周年(2011年),德彪西诞辰150周年(2012年)。如果说被称为交响乐团帝国的美利坚是古典音乐的后起之秀的话,欧洲亘古不变的“本尊”地位却完全是由一批批伟大作曲家带来的,这一点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歌剧院:衡量文明的尺度

19世纪,欧洲作曲家都有一个理想的去处,那就是歌剧院。那不仅是一个可以提供荣耀地位、稳定收入的地方,同时也是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最佳之地。曾几何时,歌剧还只是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的消遣之物,然而18世纪和19世纪的两度欧洲革命让歌剧从上层社会开始流向普通大众,意大利和德国的相继统一为歌剧凝聚了丰厚的观众土壤,而两者恰恰是两个欧洲最大的歌剧国度,其根源可上溯到德国18世纪早期作曲家格鲁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蒙特维尔第生活的年代。

但20世纪,歌剧院成为了西方社会文化最不可忽视的领域,法国悬疑小说家法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911年创作的小说《歌剧院》正是歌剧普罗化的反映,而这本描写巴黎歌剧院美丽名伶与幽灵的爱情故事,后来被改编成著名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可谓是对歌剧艺术的一次膜拜,其风靡程度甚至让很多人将歌剧与音乐剧混淆。

在世界歌剧版图中,除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外,能够与欧洲歌剧院阵营抗衡的实在寥寥无几。不过20世纪相继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却让欧洲的歌剧艺术遭受重创,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米兰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Dresden Semperoper,)在轰炸后成为废墟,伦敦的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Covent Garden)也在战争期间沦为舞场。不过各国民众热情的支持和身体力行之下,这些剧院很快实现了重建,并在上世纪50年代后陆续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歌剧一直是经济成本最高昂的艺术活动,19世纪歌剧艺术在欧洲始终是由王室资助的,但在20世纪却遭受了诸多波折。与美国完全依靠市场和商业运作的方式截然不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歌剧院都采取政府资助扶持的方式投入运营,奥地利、德国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其政府投入比例在欧洲最高,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至今几乎所有运营资金皆来自其所辖的奥地利文化部维也纳歌剧管理委员会。

而意大利和英国的歌剧院则没有这么幸运,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80年代的国内政治动荡让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为代表的本土剧院被大幅削减了政府津贴,穷则思变,歌剧院只好效仿美国,将手伸向赞助人的腰包。而英国的情况同样艰难,每逢政党轮替,歌剧院就会面临一次新的命运裁决。上世纪90年代末,伦敦皇家歌剧院由于巨大的财政缺口一度面临解散管弦乐队的危机,但首相梅杰所领导的政府却听之任之,直到工党赢得大选,布莱尔成为新任首相后,这一危机才算化解。至今该剧院每年从政府获得2400万英镑左右的津贴,占其全部运营预算的40%。

正是在欧洲顶级歌剧院的精心运作下,歌剧这门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延绵400年后仍然占据显赫地位,而没有像其他博物馆艺术一般被束之高阁。虽然遭遇了当下的金融危机,但欧洲主要歌剧院大体运行良好,在刚刚过去的2010~2011演出季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历史新高收获了2000万欧元的营业收入,极大地鼓舞了欧洲歌剧业的士气。

最好的乐团与最佳音乐厅

与美国平地起高楼式的发展路径不同,欧洲的交响乐团是歌剧院的衍生品。19世纪,随着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等一批作曲家的努力,交响乐团逐步从以往为剧院伴奏的领域中分离出来,而投入到技术更为复杂,音响效果更为丰富的交响乐演奏中。而正是在那一时期,欧洲日后所有闻名遐迩的管弦乐团相继成立,1882年的柏林爱乐乐团、1888年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以及1895年的伦敦女王大厅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前身)。

篇2

相关概念比较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侧重从金融指标的统计学意义上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内涵。如果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上定义其内涵,Mishkin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效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还有很多,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角度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定义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现象。

(二)金融危机传导及相关概念

1.金融危机的传播(spread)。“Spread”是一个很普通常用的词汇,在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指传播;散布;蔓延;扩散的含义。冯芸(2002)认为金融波动是金融系统的固有特征,金融产品的价格随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供需变化而上下涨跌是必然规律。因此,金融危机是一种波动,然后由波动到危机、由传播到传染的过程。“传播”这个概念强调金融市场的内在波动性。

2.金融危机的传染(Contagion)。在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Contagion”的使用频率最高。英文含义为疾病的接触传染,运用在金融危机中采用其引伸义。不同的理论对传染的解释差异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染定义或者定义传染的方法。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三个层次:宽定义、限制性定义和严格限制性定义。宽定义界定传染是冲击的跨国传递和一般性的跨国溢出效应。限制性定义界定传染是超越了国家间的基本联系和共同冲击之外的跨国相关性或对他国冲击的传递。严格限制性定义界定相对于平静时期,在危机时期跨国相关性增加就是传染(姚国庆,2005)。Masson(1998)通过一个简单的包含两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风、溢出和传染效应,说明当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处于某一范围内出现多均衡点,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多重均衡改变的结果。冯芸(2002)将传染作为传播的特殊情况,并从传播的角度定义传染,即特定国家的冲击演变为同样影响其他国家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冲击。

3.金融危机的传导(Transmission)。“Transmission”是对金融危机传导的多数翻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翻译的含义是“传播”;“传递”;“传达”;“传染”,其原因货币传导机制多数使用“Transmission”一词,而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危机联系紧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是“Conduction”,这种看法较为不妥,因为其含义为电流或者热量的传导,不能用于抽象意义上的传导。安辉(2003)从两个层面定义金融危机的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际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的传播和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

4.金融危机的传递(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义是递送或者投递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义的表达上。宋清华(2000)认为金融危机可以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并把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解释为接触传染机制和相似传染机制。石俊志(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传递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使用较少,并不常见。

5.金融危机的扩散(Spread):陈学彬(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过程是投机者、本国公众、外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个案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和所获信息的变化导致危机的扩散。“Spread”作为扩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献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数文献中得到认可。但这个词汇并很少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不能准确表达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使用特点比较

1.用语比较。金融危机相关近义词运用在不同的理论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异,那么还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这些词语的词源上进行比较。《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辞典》和《当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各有侧重,“传播”侧重于散布,散播,广泛散布,用电波或者符号传送消息。“传染”本意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内,引申为一方对另一方给以影响。“传导”侧重导向,如热或电等能量由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其他部分。神经把外界刺激传向大脑。“传递”侧重递送,由一方交给另一方。“扩散”则是扩大并散开,这些词语有自身各自的特点,“传递”多用于具体含义,“传染”具有强烈情感色彩而“传递”是没有中间媒介的。

2.使用频率比较。由于金融危机本身是复杂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从研究者的使用频率上来看,采用传播和传递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的文献较少。金融危机传播是把金融危机过程解释为金融市场波动、危机、传播、传染的演变发展过程,强调波动的度量。金融危机传播传递在语用上多为具体行为,所以渐渐地离开人们的视野。研究者的频率使用的传染、传导和扩散三个词语。传染一词的原意是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传到别的生物体。单从词义上理解,传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场波动的扩散和延续,但是它还具有比波动传播更深一层的含义。而在具体解释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以及传染途径时,需要对其具体的渠道进行分析,此时采用危机的传导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国庆(2005)认为所谓的传导机制和传染机制都是指一种传递机制,只不过它们分析的范围不同。传导机制通常假设传递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的,指一国内部金融危机如何扩散。而传染机制则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扩散到有关的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金融危机。

3.概念界定比较。在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五个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扩散和传播,这两个概念在正式与非正式用语中都频繁出现,用这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没有针对性。而传导是这五个词语中,最强调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机的渠道研究、机制研究等较为常用。相对于传导而言,对于传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国家位于同一个的地理区域,市场结构和历史有许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国市场联系始终存在,冲击的传递不应看作是传染;另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冲击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即使跨国市场联系没有重大变化,这种传播也构成了传染。综上所述,这五个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体考虑概念研究的对象。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分类

在对金融危机的过程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传导和传染。下面把金融危机传导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归纳如下:第一,按接触程度划分为接触性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二,按国界划分国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国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三,按是否封闭经济体系划分为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四,按金融危机媒介类型划分为货币危机传导、债务危机传导、信贷危机传导等。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综合解释

整个金融危机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形成、爆发、传染、扩散、蔓延、平息六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危机的传染的含义更加明确,破坏性的后果更加鲜明。因为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经济破坏力,是金融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海啸。只要牵连在内的经济体,金融危机都会对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划分反映出投资者对于金融危机的集体恐慌,这种恐慌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而是整个国家和多个国家。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传染的研究多数为金融危机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的研究。如果说传染侧重强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那么传导侧重强调金融危机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机研究的途径具体化。人们可以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分阶段描述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传导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个危机过程中,扩散刻画的是传染的进一步延续,因为这个词语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机爆发到结束都可以使用扩散。在这个综合解释中,放弃了传递和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词语难以刻画具体的金融危机过程。

参考文献:

篇3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美国过去六七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金融危机的背景

(一)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他们拥有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这使得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因此,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

(二)经济管理思想

自20世纪70年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三)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削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三、金融创新简介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

金融创新的理解有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尔街就产生了上千种金融衍生产品,到目前为止都还有50多种,这一系列创新性的产品的确为美国的一时繁荣推动不少,可是这些产品同样也为美国甚至全球带来了数不尽的高风险。熊彼特曾言,“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美国过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也就给美国经济惹了麻烦。诸如雷曼兄弟把信用与次贷结合的信用风险转移衍生产品创新即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该产品固然助推了房地产业发展,但由此衍生的2007年上半年的次贷危机,恰恰成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种类繁杂的衍生物,各种纠结的金融产品组合方式,各种金融机构的频繁合作,这些都将市场引向了高风险的状态。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自16世纪以来,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与金融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之间只隔着一层纸。对于它们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金融创新是一个小孩,是可塑可造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坏人,至于这个小孩最终是变好变坏,主要是通过大人的监管以及学校的教育,而与最初要不要这个孩子无关。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一旦形成风险,同食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

五、对金融创新的反思

(一)金融监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大家声讨与追究的更多是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的确,评级机构的行为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标普、穆迪与惠誉为了追求利润,不负责任地给予作为金融创新主要标志的信用衍生品过高的评级,造成复杂衍生品泛滥,使金融体系承担了远远超出其应付能力的风险,并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崩溃。

(二)金融研究

篇4

如果高度概括眼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可以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或者说,货币是多的,信息是少的。

货币是假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货币市场(含金融市场)没有真实反映实体市场,没有优化配置实体资源,背离了真实世界。第二层含义是,货币市场占用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它节省的交易费用,多到不合理的程度。

如果把实体市场视为委托人,货币市场视为人,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人背离委托人,手段背离目的,自我膨胀,发生异化。这是典型的工业病,是传统工业化局限的大暴露。

按照正常情况,实体市场“委托”货币市场,通过货币形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应该是:市场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不应超过委托市场自己配置资源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有金融市场,应该比没有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消耗的交易费用少。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货币市场,在帮助实体市场配置资源时,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手段(如衍生金融工具),这些手段开始父生子,子生孙,无限繁衍,到后来背离了目标的初衷,最后“忘记”了自身作为工具的身份,把手段的利益当作了目的的利益,实体市场这个委托人,反而成了华尔街发财致富的手段。不是华尔街为真实世界服务,而成了真实世界为华尔街服务。华尔街的钱,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费用,当这种交易费用远远超过华尔街提供的服务所给真实世界节省的交易费用时,危机爆发了。

所谓的假,就是指异化。就是对于目的来说,手段变假了,变得不真实了,也就是说,不再以真实符合目的作为手段的本份了。

信息是真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从两房贷款开始,来自真实世界的供求信息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衍生工具的复杂化为转移。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真实世界的信息,又是不透明的,因此真实的信息又是少的。

真实信息少,只是现象。本质是没有形成真实信息的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形成信息配置资源的统一市场。信息被掌握在了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真实信息一旦产业化,将对利益集团不利。格林斯潘相信金融利益集团会以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均衡为行为目标,但实际是华尔街只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

货币市场的竞争者正在出现

中间人无限膨胀,是王业社会不可克眼的局限。仅在中间人内部调控,不能解决中间人体制自身造成的问题。如果考虑到中间人已形成利益集团,要维护既得利益,情况就更是如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反映了工业化不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和美国国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中间人势力恶性膨胀,代表了全球性的工业病。

根本性的问题是货币市场本身存在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当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用信息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与货币配置资源的方式相竞争。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正在发展成为独立于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形成的信息市场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匹配供求,撮合交易,实现了不通过一般等价物的、直接基于使用价值和具体价值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全球化公司和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时候,首先依靠的,不是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获得的经常是扭曲过时的价格信号,而是直接利用供应链和社会网络,进行复杂系统条件下一对一的实蓟跷锖头务的信息匹配。只有需要进行宏观判断和长期判断时,才会优先考虑货币市场的信号。一个集团企业的老板,如果在下午3点前,就可以把公司当天所有的资源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搞清楚,他为什么还要绕弯到华尔街去求证该怎么进行响应市场的决策呢?

我们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如果信息是假的怎么办?可以援引第一条,“信息是真的”来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用信息配置资源时,任何一条具体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但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货币市场相比,谁更加真实――更符合真实世界――呢?

当我们说信息是真的时,意思并不是指每一条信息必定是真实的,而是指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比货币市场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是指信息的机制。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市场要经过一般等价物的迂回,不仅流通速度慢,而且会造成系统性的信号失真;而信息市场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条件下,可以进行高速复杂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更低。因此信息市场在总体上来说,可以比货币市场更有效地配置实体资源。

货币市场与信息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等价的迂回调节,后者是个性化的直接调节,这也反映了两种虚拟经济的本质不同。

篇5

大约从2003年起,对改革开放的批评和指责开始见诸国内的思想界和经济理论界。2005年的“郎顾之争”,将这一争论推向。虽然从2006年初开始,“左”与“右”之间的针锋相对局面逐渐平息,但是,怀疑和抨击中国市场改革的言论仍在继续,并且影响不容低估。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恐慌,国内那些素来怀疑和抨击经济自由化的人士,更是喜笑颜开,开始赞美国有化,对金融的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给予完全否定。然而,事实上,这些言论都是不成立的。

在这些言论中,关于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和贱卖的问题,颇具影响力。有些人总以为,只有对方赔了,企业改制才是成功的。这样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是与商业逻辑相悖的。任何投资者的资产收益都应该包括风险溢价,不能仅看到别人的收益,对其决策时面对的投资风险视若无睹。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很多人怀疑美国金融制度的稳健性。即便在眼下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正积极协调、共度时艰时,这一重大事件仍不断被少数人误读,甚至被归因于“货币战争”阴谋论。金融危机短期内固然是场灾难,但是,金融危机引起的思想混乱才是更危险的。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确理解金融危机和金融创新的含义尤其重要。不应低估金融系统和市场制度的自我纠错能力。不相信这一点,就不能解释为什么银行制度在金融动荡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存活下来,为什么遭受东亚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很快能够恢复生机。

金融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发现新的价值和分散风险。这是在解释金融风暴发生的原因时不应忘记的常识。把金融创新和金融风暴画等号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是,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需要与很多制度相适应,需要更有效的监管,也需要金融组织的自律。一国货币政策,对于维持经济繁荣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如果美国的市场监管再有效一些,如果格林斯潘等政策制定者能预料到美国房价逆转的后果,今天的金融恐慌本可以避免。毕竟,1929年金融大恐慌以来的80年里,人类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商学院特聘教授

篇6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状况

我国银监会根据相关依据,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具体分为了三个大类,分别是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组成的第一类,由12家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组成的第二类以及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等)组成的第三类。目前,国际上对于银行稳健性的研究一般是以CAML的评级系统为参考依据,并分别从盈利水平、资本状况与质量以及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然而,通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大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同样可以从那四个评估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根据近年来各大银行的资本状况上面来看,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07年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银行的各类业务(如业务、理财业务等)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来自股票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股票是进行资本金补充的良好方法,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补充受到了影响,导致资本状况不佳。除此之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给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当然,除了资本状况,资本质量、盈利状况以及流动性水平的变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贷款、盈利状况中的盈利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大幅度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保持带来了不小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才使得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状况不容乐观。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带来的影响

从1995年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危机的阴云就始终消散不去,不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给全球的经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市场想要独善其身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需求的减弱使得我国产生了一系列如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有放缓的趋势。银行作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整的最主要载体,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3]。从静态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及时推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暂时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的,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部分已经快要接触到警戒线,所以,调整相关的政策或是管理手段来稳定银行的运营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动态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指标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下降和贷款量的猛烈增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有了明显的下降。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是影响其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国际上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根据相关数据推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可能会受到这两个市场所埋下隐患的强烈冲击。当然,除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之外,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问题也对稳健性的保持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资金补充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而想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效稳定银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1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1 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2 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2 金融危机带来机遇与希望。

        国外很多媒体在提到中国时,都用“rising China”(崛起中的中国)来形容,可见在危机中的中国,聚集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凝聚了全世界的希望。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有助于中国争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金融风暴爆发后,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这次金融风暴或许是调整国际秩序的序幕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重新塑造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拿出自己关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范式,特别是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的议题上,中国应该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而中国在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进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最终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汇率,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不会控在投机资金手中。

   2.2 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小企业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篇8

(一)生产经济中有家户和专家两类人,每一类人都为测度为1的连续统,且每一类人的内部都是完全同质的。不同于HK(2011,2013),本文经济中的生产和投资为内生。这种设定使本文可清晰地描述金融机构的危机以及金融机构的危机如何传导到实体经济。经济中的投资和生产分为两种,一种为由专家作为经理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投资和生产,另一种为家户直接进行的投资和生产。金融机构和家户的生产函数分别。

(二)金融机构和最优合约假设金融机构由专家管理,但家户可通过持有金融机构股权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回报。类似于HK(2011,2013),模型中有两个维度的信息不对称:家户无法观测到专家所选择的投资组合,也无法观测到专家是否尽责地对金融机构所持有投资组合进行管理。由于信息不对称,专家和家户在合资组建金融机构时会签订激励相容的合约。合约的条款为专家和家户在金融机构股权中各自所占的比例βt,1-βt{},该比例也决定了双方如何分享收益和共担风险。限于篇幅,正文中只给出最优合约的结果,并在附录I里给出详细的最优合约的证明。值得指出的是,相对于HK(2012,2013),虽然本文的模型加入了内生且异质性的投资函数和生产函数,但最优合约的形式仍较为简洁。此处的最优合约基于两个假设。首先,专家每期都将自己的全部财富投资于金融机构的股权,这是异质性资产定价的标准假设,如Basak&Cuoco(1998)和Guvenen(2009)等。第二,假设家户必须将λNHt的净财富进行储蓄(投资于金融机构发行的无风险资产),而只能将剩下的(1-λ)NHt部分⑧在金融机构的股权、金融机构发行的无风险债券和自己直接购买资本KHt之间进行选择。⑨

三、参数赋值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外生波动、股权融资摩擦、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无意于完全拟合此次金融危机的数据特征。因此,本文主要根据相关的文献对参数赋值,并对参数做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表明模型的核心结论不随参数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限于篇幅,此处仅给出参数的赋值结果(表1)。

四、数值结果分析

(一)稳态、金融机构危机和金融危机附录II和III可证明,模型中所有的内生变量都可被表示为状态变量ηt的函数。特别地,附录III给出了状态变量ηt的演化方程。给定基本的参数,可数值计算出ηt的漂移项和波动项、金融机构管理的资本存量的比例Ψt、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相对于社会总财富的变化率、资产价格和经济中生产率和投资效率的变化情况。金德伯格(2011)所提到的多数金融危机及此次次贷危机都有如下特征,即金融部门首先急剧萎缩,实体经济在滞后一段时期后才遭受大幅损失。特别地,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行业公司的股价于2007年4月率先急剧下跌,而标准普尔指数在2007年的10月才有明显的下跌趋势,美国真实的GDP的增长率则在2008年4月才开始持续地下滑;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先于实体经济出现危机。基于此,本文分别给出金融机构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定义如下。也即当经济没有任何危机的时候,社会总财富下降1%,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最多下降2.3%。从左下角子图中可以看出,位于该区域的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维持在整个经济的最大值,分别为aΨ(ηt)=0.1和Φt(it)=0.041。从右上角的子图中可以看出,资产价格也维持在最高的水平上,此时,qt=1.41。总之,在该区域内,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变化与社会总财富的变化相差不大,实体经济和风险资产的价格都维持在最高水平。直觉而言,ηt∈(η-,1]的区域对应于美国2007年5月之前的经济走势:金融行业股票指数的变化基本与标准普尔指数。

(二)比较静态分析:外生波动、股权融资摩擦、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危机宏观经济中的外生波动大多被认为是技术冲击、偏好和天气等冲击的波动,价格波动σqt则被表示为外生冲击波动率σ的函数。在基于一阶线性展开的DSGE模型中,σqt与σ的关系往往为正相关,本文模型的数值结果则表明两者的关系更为复杂。其次,发生金融危机时的σqt随σ的下降而上升。该结论的直觉为,行为人的谨慎性储蓄动机会随外生波动率σ的下降而降低,进而金融机构倾向于构建更高的杠杆率进行投资,这必然会导致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向家户出售更多的资本存量。这将导致资产价格qt下降得更快,因此,临界点η=处的σqt也必然更高。BS(2014)在借贷约束的模型中发现了发生金融危机时的σqt与σ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本文的股权融资约束的模型中,两者之间甚至是负相关关系。本文所关注的另一问题为,是否股权融资摩擦越小(金融越发达)的经济体越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发达程度和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是什么关系?下文的数值分析对此做了初步的理论性探讨。直觉上,当没有股权融资摩擦时,经济中的资源会以股权的方式全部集中到最有生产率行为人手中进行生产,风险和收益被有效率地分摊。对应于本模型,股权融资摩擦越小,m越大,金融发达程度越高。当m=+!时,金融市场趋向于没有股权融资摩擦的状态。对应于不同的m,我们分别计算状态变量ηt的稳态值η*t、发生金融机构危机的临界值η-、发生金融危机的临界值η=以及其所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σqt。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表2有四个特征。首先,不论m如何变化,经济的稳态值都不会变化,这是由于我们设定家户的劳动收入l不太大,这保证了稳态位于没有发生金融机构危机的阶段,也即η*t∈η-t(,1];只要η*t位于此区域内,从附录III中可知,其不会受到m变化的影响。其次,随着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m越来越大),发生金融机构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临界值都会显著降低,而且当m∞时,金融机构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临界值都趋向于0。该结论的含义为,如果两个经济体的金融机构恰好同时位于发生危机的临界点,则给定此时两个经济发生的负向冲击使得各自的专家的财富损失同样的数量,对于金融越发达的经济体,金融机构危机转移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当m非常大时,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几乎同时发生。换而言之,金融越发达的经济体,金融行业紊乱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可能性越高。第四,资产价格波动σqt的最大值会随着m的上升缓慢上升,也即股权融资摩擦越小,一旦发生金融危机,经济中的资产波动率σqt更大。原因如下:对于股权融资摩擦较小的经济体而言,由于家户在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当股权融资约束变紧(也即经济位于发生金融机构危机的临界点)时,导致专家财富损失一单位的外生冲击将使得家户必须以更大的倍数撤出投资于金融机构股权的资金。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损失更多,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债务资本比(杠杆率)更高。较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为了偿还无风险负债必须向家户出售更多的资本存量,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幅度更多,经济中资产价格的波动也会更大,金融危机会更严重。实际上,Acharya,Drechsler&Schnabl(2014)和Bolton&Jeanne(2011)通过微观模型表明,金融越发达的经济体,金融行业的紊乱所带来的损失越大;本文的动态宏观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篇9

1.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2金融危机带来机遇与希望。

国外很多媒体在提到中国时,都用“risingChina”(崛起中的中国)来形容,可见在危机中的中国,聚集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凝聚了全世界的希望。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有助于中国争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金融风暴爆发后,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这次金融风暴或许是调整国际秩序的序幕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重新塑造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拿出自己关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范式,特别是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的议题上,中国应该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而中国在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进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最终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汇率,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不会控在投机资金手中。

2.2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小企业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工业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

3预防金融危机的措施

3.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

3.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篇10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篇11

金融危机又俗称经济危机,其一旦发生,将会给金融市场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其后果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逐渐萧条,大量的公司倒闭和工人失业,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等严重后果。金融体系有其脆弱的一面,金融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导致在风险来临时承受能力低下;外因是来自金融系统外部的资金冲击,比如国外大量资金的恶意打压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金融威胁。金融危机还具有超周期性、传染性等特点,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各行各业,是一种无差别攻击模式,当全面爆发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遵循上一次金融危机的时间节点来进行破坏,所以金融自由化的放任力度要适中,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全盘掌控。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必要前提,结合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成因

(一)经济周期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产生,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市场的不理性投资或者不正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当经济飞速增长时,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各种投资,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扩大在银行的债务,使得经济陷入一种“假繁荣”现象,随着投资的不断追加,最后导致债务人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形成市场上的资金短缺,这就是俗称的“泡沫经济”。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欠下的高额债务,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被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强制清算资产,这种行为一旦蔓延开来,会造成一定的恐慌,造成很多债务人逃跑,进而导致一定的流动性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内外经济不平衡

货币危机在狭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种固定汇率的突然崩盘,而广义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货币在其固有的流通领域内发生混乱。在国际化金融市场大环境下,收支平衡一旦被打破,货币的汇率就会出现大的动荡,各国为了维持其当前的固定货币汇率,势必会提高国内的利率,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汇率的平衡。然而金融市场的货币贬值一旦无法通过提高利率来平衡,投资者势必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决定强行兑换高利率的外币,如果投资者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现象,这种行为会推动金融危机的产生。由于货币不断被别国投资者大量兑换走,造成国内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国内的金融市场势必会极度扩张。如果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的话,极易造成信贷失衡,严重的会导致金融机构大量的非法资金增多和增大流动风险,同时国内的经济市场也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的冲击。

(三)制度建设薄弱

健康的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完全透明的管理制度,清晰的商业和金融机构的固定结合法律条款,金融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很低,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肯定是金融市场。一个健康的、积极地金融市场,前提必须要实现是制定出相对应制度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有制度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的一些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现有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早期的经济是计划型经济,所以现有的金融体系完全集成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效管理机制,市场的主体还是政府来进行引导把控,缺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架构也没有构建完善,现有的公司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很多制度还未完善,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混乱,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道德方面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失效问题以及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矛盾。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受政府控制,资金的融资在政府的把控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时常出现金融腐败现象。这种种不良现象会直接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波动,通过金融危机的易传染性特点,会迅速的关联到整个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强硬,到时金融市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受冲击的能力下降,投机倒把的现象会更加的肆无忌惮,所以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四、金融危机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前期评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检测和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其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方面要根据金融预警体系来不断的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性原因,选择出相对应的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状况来确定濒临爆发的临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来确保预警系统发出信号的准确性。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必须要逐步进行,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必须要在宏观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进行稳定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方面内容,比如避免货币利率的上下起伏过大,对外汇率的不规则流动等问题,特别要注意的千万不能引起银行危机的出现,否则会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做好价格方面的改革,要在价格在趋于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化改革,否则极易造成资金的流向出现偏差,导致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均衡,进而造成整个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在实施改革的同时,要密切警惕和防范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倒把,一旦发现此类现象的出现,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做出合理化调整,最后还应当合理的控制对外的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好放款的比例,在足够资金储备的前提下,在根据经济条件进行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业务的拓展。显而易见,单一的政策调整或单纯的依赖于汇率来进行资本升值,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的收支不平衡问题,所以还是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前提,通过扩大内需、降低银行储蓄利率、调整国外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大进易量、市场的全面性开放等结构性政策,同时辅以汇率规律性浮动,各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避免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率。

(三)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

金融制度的完善,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金融市场经济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创新,均衡市场架构,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发展。建立一套能及时进行信息提醒的预防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合理化检查。金融市场体系要正确区分发展与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把预防金融市场风险放在首要位置上。对金融市场要搞好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各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正确性。再者就是要增强金融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后,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监管者根据不同的监管制度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明确确立个监管部门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各自的职责和地位,建立一个和谐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要确立中央银行的宏观统筹能力,其次要逐步提高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便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跨越市场、体系等金融市场信息方面的共享,出现延误的现象,最终是要在强有力的监管下,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眼里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和行为。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市场不断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市场注意到中国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着世界五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GDP所占比率还不高。中国经济牵制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中国经济市场出现问题的话,世界经济必然后会出现相对应的问题,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是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去看问题。金融危机是全球性质的危机,它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因为它一旦爆发,将会是全球性质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与研究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要提高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危害的能力,比如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金融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金融危机冲击力的抵抗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金融大环境的经营、内部掌控、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以及监管力度的合理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更应该提出大胆的建设性思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向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靠拢,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抵御能力。总之,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危机的防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李慧玲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

篇12

2.汇率制度的分类。汇率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即钉住汇率制(即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中间汇率制(即以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值作为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即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

我国从1994年与外汇市场的官方汇率与调节汇率并轨(即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之后,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994年1月~1997年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5年7月期间则是以人民币与美元双边汇率稳定为管理汇率的依据,其结果是导致事实上的单一盯住美元;2005年以后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如图1所示),人民币迫于升值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又一次开始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亚洲金融危机简述以及其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述

在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极大促进了出口,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元的走强,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之走强,在这一形势下,这些国家贸易出现严重的赤字,短期外债快速上升。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对于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开始动摇,出现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两次大量抛售泰铢,形成泰铢贬值之势,泰国央行开始干预金融市场,即通过大量卖出美元回笼泰铢,损失了近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此泰国政府失去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不得不在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铢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继放弃原有的汇率制度,允许汇率的自由浮动。亚洲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从此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这些国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下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和经常项目占GDP比重这三个宏观经济指标,对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五个亚洲国家(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韩国)与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1.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90~1997年间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6.88%。在危机开始之后,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负经济增长,199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7.46%。

一方面,与这些国家一样,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也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甚至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仍然达到9.6%。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相比亚洲五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更为平稳快速。

2.贸易依存度。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而贸易依存度则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贸易总量比较大。从图4可以发现,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十年的我国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一样都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之后几年的依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五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出口总额超过了GDP的总量。

3.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世纪后期亚洲五国都实行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出口商品的成本。但是90年代美元的再次崛起,使得他们的货币出现严重高估(货币升值),货币高估直接导致了其经常账户的赤字。1995年上述五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余额占到了GDP总量的5.35%。危机后,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赤字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相反,在我国则是经常账户的连年盈余(图5)。

经过以上三个宏观指标得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亚洲五国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贸易依存度较高,但这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的平稳快速,贸易依存度显著低于亚洲五国的平均水平。另外在经常项目上由于亚洲五国币值被高估,所以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我国则处于顺差状态。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改革的启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很多亚洲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这种结果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的汇率制度,所以通过分析可以从它们的失败上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上找到一些启示。

篇13

1.1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是指利用价值形式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存在着两种基本活动,即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从物质形态上看,表现为商品物资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从价值形态上看,则表现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也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它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与运用、收回与分配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即称之为财务活动。

1.2财务管理的作用

财务管理能客观、准确和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功能部分,必须对企业所发生的经营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监督与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从组建到开展各种商务活动,与所有者、经营者、供应商、员工、国家职能部门建立起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各种关系,并且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在降低资本成本和降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有利于企业制定发展目标,因此财务管理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不断加快,许多企业都融入到了国际经济中,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国际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更是受到了全球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银行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许多银行都采取了惜贷的行为。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些正准备改造技术、升级产业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

2.2投资风险加大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倒闭的企业数不胜数,金融行业越发不景气,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现金流压力,因此,投资风险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众多外向型企业的订单不断减少,企业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有订单不敢接,还有的及时接了订单也不敢履行,他们担心一点订单履行,如果对方企业倒闭,将无法收回贷款。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2.3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加大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现金流量风险越来越大。首先,一些主要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由于订单的大量违约,使得企业的亏损不断加大;一些企业虽然履行了订单,但是由于企业的倒闭,贷款难以收回。其次,许多银行为了自保,采取了惜贷政策,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剧;有的企业依赖民间融资,但是由于受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也变得不可靠。因此,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现金流量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2.4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观念淡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显得越发重要,决定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与灭亡。所谓财务战略具体指企业根据自身的所处的环境特单,企业对风险的偏好等进行企业融资、投资的科学规划。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能够理智地看待危机的存在,不能够科学地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更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使得财务战略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样浅薄的财务战略管理理念势必会造成企业非常差的适应力,最终导致企业的市场预见力降低,财务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企业的发展。

3.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解决对策

3.1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企业都在努力维持经营状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企业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发展特点,要将企业的资金投入放在回收期短的项目上,杜绝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风险系数大的项目上。与此同时,企业好药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控制,在金融危机加剧的关键时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企业要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2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的时期,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投资的风险评估,只有确定能够将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才能进行实施投资行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合理利用每一分资金,加大资金管理的力度。首先,企业要时刻关注金融形势,认真研究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政策,防范财务风险。其次,企业要将账款的管理工作细化,科学判断金融市场的情况,严格管理企业的对外资金,一旦发生投资危险,企业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的风险。

3.3降低企业现金流量的风险

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企业必须要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及时回收资金,因此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丰沛。与正常的金融环境相比较,企业财务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财务管理对其的要求更加迫切,尤其是负债比例,一定要严格调整优化。负债过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负债过多,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风险。对于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一定要从企业的收益着手,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优化企业负债比例,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3.4加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

加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和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财务战略管理定位分析,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顺应市场的变化;其次要在各种财务战略中选择一套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决策。不论是紧缩型、发展型、还是稳定型的财务战略,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企业要财务战略转化为财务管理行为,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而真正的战略执行才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才能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被淘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5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普及,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质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行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核心的财务信息,而且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控制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企业最好还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加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监督、和备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总结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企业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财务管理越发显得重要。要想使企业顺利地应对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发展壮大,企业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