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创新模式

篇1

1当今时代主要创新模式

1986年,美国学者VonHippel提出了用户创新的模式[2],即企业通过采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优化,据此,用户创新模式能促进产品及技术的创新。1997年,CHRIS-TENSENCM等学者提出了颠覆式创新模式[3],这种模式强调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创建不同于以往的市场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完全颠覆。ChesbroughHW在2003年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4],与之相对应的是封闭式创新模式。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浓厚,经济全球一体化已经不可逆转,企业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模式实施经营活动,通过有意识地整合企业内外部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从而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拓展到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目标。1990—1995年,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创新和精益创新的概念,知识创新强调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增量做出新的贡献,精益创新在本质上代表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即在生产工作中不断改善,做到极致,比如简化流程、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不断革新等,以达成准时化、精致化生产等目标。韩国作为一个后来者居上的科技强国,为实现对技术强国的快速赶超,由Kim和Nelson在2000年提出了模仿创新模式[5],这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快速学习和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捷径之一。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先进成熟技术,或通过引进先进核心技术或专利,或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掌握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这样既不侵犯率先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又促进了自身技术的发展,并获取相应的创新利益。国内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创新、全面创新、整合式创新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的提出为标志,国内创新系统论和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形成。自主创新,即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为避免陷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不良循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取得原创性技术突破,同时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6]。全面创新是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创始学者许庆瑞院士于2002年正式提出,其具有3个重要特征———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7]。整合式创新是中国学者陈劲于2017年提出,其内容不仅涵盖了全面创新理念,还将创新与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相融合,拓展到战略思想引导下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范畴,其认为企业通过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应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所有创新要素,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进而带来全社会的发展共赢[8]。

2适合于矿业企业的创新模式

矿业行业作为传统产业,重大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对较少,但围绕矿产资源的勘探、采选和冶炼高效回收和综合利用,需要持续不断优化现有工艺和采用最新技术工艺,因此技术创新是矿业企业需长期坚持的创新模式之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随着近年国家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支持企业扩大技术人才规模,鼓励全员创新的政策越来越多。全面创新中的全员创新也是适合当今矿业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矿业企业中的采矿、选矿和冶炼过程均为流水线生产作业过程,生产指标的达标和优化需要依赖人的因素,需不断革新、不断改善乃至做到极致,达成准时化、精细化生产等目标,因此精益创新也是适合矿业企业目前发展阶段的创新模式。2.1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实现技术创新一是实施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项目。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实施一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引领和示范。二是整合与提炼大型矿业工程项目成功运作经验,总结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项目建设、生产运营于一体的大型技术项目成果,实现成果技术面向海内外的复制和推广。2.2实施全员创新和精益创新模式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包括职称评审、技术人才评优评先等方式,培养和壮大技术人才队伍,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鼓励全员追求精益创新,自我超越,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总结与完善,止于至善。

3矿业企业创新新模式

矿产资源是矿业企业的生命线,只有拥有矿产资源,才能生产出相应的金属产品。矿业企业通过并购和勘探获取新的矿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资源创新。矿产资源转化为相应的金属产品,取决于金属产品的综合回收率,而综合回收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矿产资源指标、回收率指标是矿业企业重要创新指标。利润和资产指标则代表矿业企业创新所达到的效果。与其他企业一样,技术人才指标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各类指标,提出矿业企业创新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3.1矿业企业创新指数的概念

矿业企业指数的影响因素包括5项正相关指标和2项负相关指标,正相关指标包括资源储量(折合成金或铜或其他主营金属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地采选冶环保5个环节[9]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高级管理人员和中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骨干)人才数量,这些指标的乘积作为分子;负相关指标则包括矿山法人企业数、矿山企业职工总数,这两个指标乘积作为分母,由此得出“矿山企业创新指数”(简称创新指数)的计算方法,作为矿山企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3.2现有创新指数的计算

创新指数分为现有创新指数和潜在创新指数两种,其中现有创新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1=MRBNSEP(1)公式(1)中,I1为现有创新指数,(t·万元2)/个;M为金属资源储量,t;R为综合金属回收率,%;B为近一年地采选冶环保利润总额,万元;N为近3年平均净资产,万元;S为高素质人才数量,人;E为矿山法人企业数,个;P为矿山企业职工总数,人。

3.3潜在创新指数的计算

为了进一步衡量矿山未来投资或发展潜力,有必要在现有的创新指数计算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潜在创新指数的计算方式,即根据上述正相关指标的权重大小,进一步修正上述计算公式。借鉴层次分析法确定分子项中各指标的权重大小[10],包括构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指数3个步骤。3.3.1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所有因素针对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按照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采用1~9及其倒数表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其中,1表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9表示一个指标与另一个指标相比更加重要。为衡量上述创新指数正相关指标的权重大小,经广泛调研,针对公式(1)中分子各项指标得出以下判断矩阵(见表1)。由表1可知,资源储量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综合金属回收率,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次之,权重最小的为近一年的利润总额。3.3.2矩阵一致性检验用CI值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CI值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CI=0,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于0,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性越严重。CI值的计算公式如下:CI=λmax-nn-1(2)公式(2)中:CI为一致性程度;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阶数。为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RI和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则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其对应关系见表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值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之比即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时,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需对各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重新赋值,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对表1矩阵按照归一化处理方式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得:λmax=5.0922,则CI=(5.0922-5)/(5-1)=0.023,则CR=0.023/1.12=0.02,因为CR<0.1,所以上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对上述矩阵的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按行求和后进一步归一化处理,可得到资源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5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40、0.24、0.08、0.12、0.16。3.3.3确定权重指数考虑到5个正相关因素对创新指数的促进作用,除回收率因素外,其余因素指标均≥1,回收率R取(1+R)作为指数底数。为了使指标指数均>1,各因素的权重指数取(1+权重数),则资源储量、综合金属回收率、近一年利润总额、近3年平均净资产、高素质人才数量5个因素的权重指数分别为1.40、1.24、1.08、1.12、1.16。据此得出以下创新指数精确计算公式:I2=M1.40(1+R)1.24B1.08N1.12S1.16EP(3)公式(3)中:I2为潜在创新指数,(t1.4·万元2.2)/个;其余符号对应含义与公式(1)相同。企业创新指数越大,代表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发展潜力越大。通过精确计算创新指数,可以衡量矿业集团或矿山企业当下及未来发展潜能,为开展矿山企业尽职调查和项目并购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作为矿山企业创新水平的新的衡量方法。

篇2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篇3

白酒产业,既是四川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十分脆弱的民族工业,生产操作以传统的手工为主。虽有“天府之国”充足的稻米粮食供应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政府和国家商业部大力支持下的川酒技术改造,但在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效益逐年下滑的背景下,在营销和产品生产上省内白酒企业运用大量资金,但投资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却严重不足。2011年颁布的《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优化酿酒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四川省“十二五”白酒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白酒工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优势产业”。由于科技创新对中国白酒经典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的新常态背景下,四川省白酒行业也必然面临着由科技创新来推动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了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规模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

二、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四川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检索的数据显示,自1985年起,四川省在白酒行业申请的大部分专利均为外观设计专利(共计7014件),发明专利仅为1016件,两类专利(我国专利法将专利的种类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的年申请量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四川省白酒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一直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7倍左右。虽然二者的数量在2009年之后均有了较大的增加,但差距却明显加大,外观设计专利年申请量占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80%以上。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的定义,“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而“发明专利”则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发明专利常被学者们用来衡量企业或地区的创新能力[2]。由于四川省白酒行业的专利申请并不全是由企业提出,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企业的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四川省白酒行业在发明专利申请中每项类别(四川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将白酒行业的专利分为9项领域,分别是:白酒原料、白酒工艺、白酒检测、白酒设备、副产物利用、白酒包装、配制酒、药用、应用。)的比例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也有较大差别,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中,配制酒(38.86%)、应用(19.14%)和白酒工艺(17.39%)三类专利的申请量最多,占总数的75.38%,约是其余六类发明专利申请数的3倍。在现有主要发达国家白酒产业中,蒸馏酒工艺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平均为32.15%[3],而四川省的这一比例仅为17.39%。由于工艺的提高是白酒质量和出酒率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从这一指标来看,四川省白酒企业的生产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白酒检测方面申请发明专利共105项,申请占比为3.1%,远高于四川省白酒行业19件的申请数量以及2.22%的比例。由于白酒现代化生产的主要标志就是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而控制的基础即是检测,只有不断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管理水平,才能生产出一致性、高质量的产品。因此,通过图2的发明专利构成比例分析可以得出,四川省白酒企业在生产的前端对于科技和机械化的应用较少,人为干预的因素还较多,呈现出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的现状。图3为四川省白酒行业自1985年起,在白酒工艺和白酒检测两项领域的年专利申请量。从图3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检测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1年以前一直没有专利的申请,即使是在2001年之后,每年也不超过6件。此外,在2010年以前,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工艺方面的技术实力也较弱,每年在该项目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都比较平均地保持在10件左右。不过自2011年以来,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工艺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近两年,专利申请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行业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4]。因此,以上分析表明,四川省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

适合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企业自主研发、在企业外部搜寻技术并转化使用、产学研合作研发。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本文在分析三种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对于四川省不同规模白酒企业科技创新利弊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四川省白酒企业总体科技创新的三维模式,如图4所示。图4中,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研发、外部技术搜寻是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三种常用模式,对于大型白酒企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主要以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主;中小型白酒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很难也没有必要实行自主研发,则以产学研合作研发,特别是外部技术搜寻为主实现科技创新。而对于四川省的白酒企业来说,总体存在于一个由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和行业政策组成的三维创新空间中,企业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四川省白酒企业高效科技创新的局面。

(一)三种科技创新模式

1.企业自主研发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研发能够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并保证企业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控,减少技术依赖[5]。但企业自主研发会受到市场结构、宏观政策环境、所处行业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信心、压力、能力、资源、企业完整和独立的研发体系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内部因素的影响[6]。因此,相对于中小型白酒企业来说,拥有足够研发资源以及更强营销能力的大型白酒企业,使用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形式更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

2.产学研合作研发

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参与,创新资源跨界配置与产业技术需求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起到分担研发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及能力互补的作用[7]。现有研究和实践表明,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研发与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程度、企业吸收能力、企业研发战略的开放度、以及企业规模直接相关,企业规模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提高0.0550个单位[8]。因此,大中型白酒企业采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相对于小企业来说成功率更高。

3.外部技术搜寻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外部技术搜寻和获取已成为继内部研发、外部并购与合作之外第三条企业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倡导从企业外部获取技术,并强调获取外部技术的多种优点,如降低研发成本、快速抢占市场、降低创新风险,以及解决组织核心竞争力僵化等[9]。由于外部技术搜寻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对企业扩大知识和技术来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持动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大中型白酒企业来说,缺乏充足资源,自身研发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型白酒企业,使用以外部技术搜寻为主的形式更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

(二)三维创新空间要素

对于四川省白酒企业来说,无论选择何种科技创新模式,其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创新环境中,并与外部环境不断交换,形成良性互动的趋势,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科技创新结果。

1.技术供给

目前,四川省白酒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供给方面主要有两种获取途径:一是部分大型企业,例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因此,这些企业主要通过内部自主研发来解决技术供给问题;二是众多中小型企业,则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科技创新的研发,解决技术供给的难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四川省白酒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往往不是为了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而是作为备选条件,预防日后产生产权纠纷,特别是部分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更是如此。而那些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双方在沟通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使得通过合作而获取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实际利用并充分商业化。因此,一方面,企业可以扩大技术搜寻范围,通过与江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白酒科技研发实力更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增加获得符合四川省白酒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的几率,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技术的名义供给。另一方面,应在沟通机制上下功夫,选择文化邻近的高校或科研进行合作[10],同时,在高校或研究机构派研究人员深入企业生产和研发的一线,了解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派相应的研发人员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交流学习,共同商讨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这样,技术中的隐性知识才能够通过沟通在校企之间高效传递,从而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的技术供给。

2.技术需求

由于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从外部获得创新所需的知识,企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其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1]。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长期以来,虽然四川省白酒企业均有着较大的科技进步动力和强烈的科技创新愿望,但除了少部分吸收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即使有技术也往往由于吸收能力较弱而无法实际应用,从而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的恶性循环。因此,四川省白酒企业要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重点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由于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使之成功商业化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现阶段四川省白酒企业中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白酒鉴定方面,白酒生产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仍供应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白酒企业,仍然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白酒生产,使其产品质量不稳定、科技含量低。此外,针对四川省白酒企业,还应根据其发展阶段以及吸收能力的水平而有所侧重,对于中小型白酒企业来说,由于其有效需求一般较低,适合采取高程度的内向型外部知识获取,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与消化外部技术知识。而针对大型白酒企业,其有效需求一般具有较高水平,故而在适度内部创新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即将内部留存的知识与技术转移至外部给中小型白酒企业进行商业化,这样更有利于内部知识存量与外部市场需求的联接。

3.行业政策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阻碍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产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引导机制和加速机制使技术创新获得蓬勃地发展,由技术创新创造的新智力成果又要求知识产权给予有力保护,从而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现有研究表明,有效的产权保障机制可以激励科技创新、配制技术创新资源、保障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及起到平衡与规制的作用[12]。然而,目前四川省很多白酒企业申请专利进行科技研发,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仅仅是为了避免产权纠纷。这一现象在邛崃等原酒生产地尤为普遍,如一些白酒企业在外观设计方面申请的专利很轻易地就被一些白酒小作坊进行仿制,而这些企业由于维权的难度和成本过大而往往放弃了维权,这同时又助长了某些地区的知识产权侵犯程度。同时,地方政府往往在考虑税收和就业的前提下,对一些地方小作坊和小型酒企的侵权行为视而不见。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白酒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这些白酒企业大多不愿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行业政策保护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区域内的产权侵权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白酒小作坊对白酒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侵权行为,有利于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才.以科技创新传承中国白酒经典[J].酿酒科技,2010(10):107-109.

[2]BeneitoP.Theinnovativeperformanceofin-houseandcontractedR&Dintermsofpatentsandutilitymodels[J].ResearchPolicy,2006(35):502-517.

[3]李杰.中国白酒产业专利信息研究———以四川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2.

[4]姜萤.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性传统白酒产业发展的作用[J].酿酒科技,2011(1):105-108.

[5]彭峰,李燕萍.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5):44-52.

[6]葛沪飞,仝允桓,高旭东.企业自主研发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10-19,46.

[7]樊霞,何悦,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基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1(5):764-770.

[8]樊霞,陈丽明,刘炜.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倾向得分估计研究———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63-69.

[9]张峰,刘侠.外部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J].管理科学,2014(1):31-42.

[10]杨雪,顾新,王元地.文化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66-71.

篇4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及时转变思想,将财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挂钩,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站在企业公共利益角度,维护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财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念就是脱离资金“保管”思想,将企业财务工作看作经营活动的保障条件,发挥好财务管理的内控智能。

(二)集成管理,信息共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行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集成化管理就是在资金控制和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外部财务信息和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模式和节奏作出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财务信息集成化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互助协作,是信息高度集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财务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的体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集成管理,避免了资金成本的不必要浪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认为是钱的管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控制和企业重要经济事项决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表面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凭证的保管、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款项保管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重要资金往来作出分析,展现企业经营特点和经营目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一定人才选拔制度来选取、任命,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培训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工具使用、财务登记方法和企业经济事项分析等,相关人员都要有所了解。企业可以以再教育的形式安排财务管理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专业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意义

(一)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财务管理岗位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资金归集周期较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足。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已有的资金,还需要通过经营策略、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占有量。

(二)规避风险,促进决议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效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内容。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金投入会让募集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财务决议苦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更加丰富的财务资料,使财务数据更加科学,保证了企业财务决定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上汇总的信息,对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很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资金流转规避了风。

三、结束语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转型,相应的就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先、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经验、总结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创造,推动企业内部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篇5

2.1工业设计与产业集群

2.1.1产业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公司、企业、相关机构、支持体系等,因共同性和互补性而形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群体。据其定义,产业集群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知识机构、服务机构,具有主体地域化聚集、高度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竞合的市场特征。综上可看出,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

2.1.2工业设计及其产业化分析

工业设计是以批量化工业产品为对象,综合运用工学、美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延伸化的工业设计还包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咨询与开发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产品、开发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工业设计逐步摆脱工业产品这个载体而从生产向服务、流通领域扩展,呈现出产业化特征。从工业设计的性质来看,工业设计具备产业形成的条件———规模性、商业性、组织性,是从工业产品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的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产业,属于生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和文化;从产业要素来看,工业设计产业化要素应该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产业集群要素、政府要素;从产业链来看,工业设计产业链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循环的网状结构,工业设计产业链由设计教育、设计资源、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营销传播、分销渠道、消费者等构成,并且通过一系列运作将工业设计创新的价值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销售商、售后服务通过信息反馈指导下一代新的产品开发,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2.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审视中小型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通过对工业设计产业化及集群经济的理论研究,笔者主张,工业设计产业在经历专业化到规模化发展后须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所谓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就是指大量高度专业化、个体独立在整体上却相互关联的工业设计企业(包括工业设计公司、企业、高校组织等)以及与工业设计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区域内柔性聚集并形成的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型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对于提升区域工业设计创新,带动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2.2.1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是中小型企业工业设计创

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组织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设计创新项目日益庞大、技术日益复杂,再加上工业设计创新不是简单的孤立事件,而是系列化和群体化现象,对中小企业而言,仅凭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独立地、系统地完成整个创新过程。产业集群专业化的高度集中,既具有内部规模优势,又具有支持体系,同时在集群过程不断产生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区域内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故而在工业设计创新的过程,既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优势,又能克服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优势,是实现其自身工业设计创新的有效形式。

2.2.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业集群聚集了大量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公司及与工业设计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聚集后的资源共享对于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提供更大的优势,[5]主要表现在:1)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减少了企业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的分散,同时集群内的企业存在不同的优势,可实现优劣势互补;2)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形成产业内部的学习和创新机制,为中小企业互动式、开放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不足;3)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业设计创新的成本和风险;4)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业设计创新的成本和风险;5)工业设计产业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扩散与转移,产生协同效应。

3基于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模式

随着创意产业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每个城市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层次不齐,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程度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同,如北京、上海等地与湖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工业设计的创新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不同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依据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的特点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特点,总结了2种以工业设计创新为主线的创新模式。

3.1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创新模式

该模式适合江苏、浙江、广州、深圳、湖南、湖北等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的省市。

3.1.1政产学研概述

根据上述分析论证,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笔者认为产学研能够很好地实现优劣势互补,是促进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途径。但正如广州美术学院的童慧明教授所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产学研”是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政府,因此主张在政府主导形式下的产学研,即政产学研。政产学研是指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综合利用产出主体———企业(本文中指中小企业)、学习的主体———高校、研究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三者不同的实践资源、知识资源、科研资源等各自的优势协调,满足三方利益,形成一种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3.1.2政府主导的必要性分析

1)工业设计市场及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需要政府主导。目前,江苏、浙江、广州、湖南、湖北等地工业设计市场及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空喊口号,造成市场上表面繁荣,我国提出工业设计产业的系列化政策已有30余年,但真正在做工业设计、真正利用工业设计提高企业创新程度的企业又有几家,我国企业设计创新在世界创意经济体系中又有几份提高?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的理解不够,缺乏工业设计自主创新的思想。对比60~70年代的日韩,日韩工业设计的振兴是正是通过政府参与并建立起设计先行、设计立国等相关策略才取得其当今设计制造业的国际地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振兴也需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进行规划,做出主导型榜样,从而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创新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推动和社会带动效应,但前提是工业设计必须孕育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中,需要政府进行一系列规划,包括宏观的工业设计创新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层面的工业设计运行与交流平台等,也包括微观中的市场准入条件、运作方式、政府扶持政策、设施建设、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与质量评估等等。2)行业自身特征需求政府的主导作用。工业设计创新是一项综合性要求很高的活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大量费用的支持、市场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而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工业设计整个产业链入手,在相关环节进行相应的支持,只有这样中小型工业设计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3.1.3产业集群下的政产学研创新模式模型

这种政产学研是在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理应成为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主体,利用产业集群的网络知识数据库实现中小企业的设计创新。在此基础上引领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和工业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辐射周边省市,该模式的重点工作应放在工业设计创新的推广与交流、设计人才与教育、设计文化的营造等之上,在政产学研的基础上,具体措施如下:1)依据城市情况打造工业设计产业链聚集区,形成工业设计区域相对集中,营造设计氛围;2)加强政府主导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及数据库建设;3)建立完备的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4)政府加大对工业设计研发的投入;5)借鉴国外设计产业发展模式,将设计融入城市,打造设计之都;6)政府主导建立专业的中小企业孵化、融资、咨询等服务体系。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笔者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1)整个框架构成了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型,在产业集群中存在政府部门、产学研集合体、服务性机构等,他们通过政府主导的设计服务性平台建立起彼此的关系(黑粗箭头线所示);2)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向产学研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体系,保证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能够顺利展开,见图中政府部门同产学研集合体之间的关系;3)在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中,产学研各主体利用各自自身优势,在协调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完成自身职责。

3.2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驱动创新模式

该类模式适合工业设计产业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经济、文化、教育的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受这些城市的整体影响,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有相对足够的认识,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独特的设计文化和氛围,产业发展已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设计创新,在这种环境下,就要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走市场主导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模式。在上述城市中,当地的制造业己形成数目巨大的中小企业规模、设计产业园、创意产业园,产业集群的趋势正向集群品牌发展,对设计发展有迫切的需求。因此该城市中小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以研究市场变化、消费者行为为前提,通过设计创新不断强化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中心位置;2)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基地等扶持,引导当地企业发展设计;3)规范设计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政府应引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以保证工业设计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小企业打造设计与品牌,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要提升这些城市中小企业的设计和品牌,就要建立完善地从设计咨询与服务、工业设计原创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品牌营销与传播的完整工业设计产业链体系。工业设计产业园中应包含这些体系,在这种产业园中,政府引导、设计机构及科研组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应真正搭建起专业化数据互动平台和运营平台。对于上述模型做以下分析研究:1)从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系统模型来看,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对网络平台的构建与监督;2)集群中主要的因素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知识机构、设计机构、网络平台建立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巨大设计产业网络;3)集群主体通过集群化优势对中小企业实现设计创新。

篇6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篇7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59-05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NI Ziyin1, 2, LIU Qi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elem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re critical capacity factors of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entually 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open innovation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知识扩散、技术外溢程度高以及风险投资兴起等外因和企业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以及国际化战略需求等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逐渐显现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学术界和企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创新模式。

2003年,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开创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不再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同样可以,也应该被纳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所用”[1]。即企业应该综合利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以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

近年来,开放式创新概念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并成为管理和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其共同点是以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念为基础,把外部创新能力纳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但是,他们的研究或过于偏重外部创新能力要素,或过于偏重内部创新能力要素,没有能够很好地平衡企业内外部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首先,一般情况下,企业是通过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外部关系网络,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由此可见,网络能力应该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决定性能力。然而,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外部关系网络还不够,它本身还需具备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是因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能否有效地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决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拟将外部创新关键能力界定为网络能力,内部创新关键能力中再增加一个吸收能力作为关键能力要素。

1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纵观以往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

D L Barton认为: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和企业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Burgelman和M A Maidigue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资源及分配、结构和文化条件、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3];Lary E Westphal认为: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获取信息与技术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

国内,许庆瑞、魏江、傅家骥等人是对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魏江和许庆瑞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整合功能[5];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创新倾向、制造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和营销能力构成的[6]。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各位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的分类也有所不同。D L Barton基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源要素决定的,指出了知识管理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强调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但该定义的整合性还有待完善;Burgelman和M A Maidigue基于企业战略的视角,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该定义较狭义,未能全面考虑到制度、环境和竞争等的影响;Lary E Westphal基于能力本体论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与技术创新相关能力的综合,但该定义过于抽象笼统;许庆瑞和魏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被分成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简单地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产品和工艺两项创新能力,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划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构成的复合型能力系统。本文对以往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界定研究进行总结,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的。

1.2开放式技术创新理论

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开放创新模式,它是一种与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Chesbrough对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开放式技术创新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创意不只产生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同等重要的创意[7]。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可以透过企业边界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进行自由交换,即外部的创意可以透过企业的边界流入到企业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把自己的技术转移到企业外部。Chesbrough指出:开放创新模式的本质就是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这意味着企业应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并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进行技术创新。

由图1可知:开放创新模式是一种与封闭创新模式相反的模式,它的本质是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的是企业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应适当地打开自己的组织边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组织多交流合作,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互补性创新资源以实现技术创新。

2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和Levinthal在198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包含了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8]。2002年,Zahra和George 在Cohen和Levinthal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种包含了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能力的动态能力[9],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在该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前者强调知识的获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强调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对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吸收能力是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呢?一些学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有着调节作用。Escribano、Fosfuri和Tribo(2005)认为吸收能力可以影响企业发现、辨别外部知识溢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10]。首先,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发现组织外部知识溢出的存在,一个吸收能力强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竞争对手新产品中的知识;其次,吸收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外部知识溢出中辨别和确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和辨别知识溢出中的互补性知识,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最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识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组织,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效应被称作“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业的外部知识不像自然的矿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开发,它是一种复杂交织的信息流,对企业来说,在某一时间点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对企业是有用的。不仅如此,外部知识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获得、消化、转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识。由上可知,企业的动机和知识溢出源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企业也很难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识。所以,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溢出性知识的关键能力要素,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远不止体现在间接作用上,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如图2所示。在Zahra和George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吸收能力在内部(比如组织危机)和外部(制度转变)驱动因素的推动下,主动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源,例如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研发、知识共享等主动地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识。然后,企业利用具体吸收能力对组织内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流程,有效地转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识,以产生新知识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该模型还指出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决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强弱,即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结果之间,引入了收益独占机制作为调节变量,并指出在强的收益独占机制下,关系网络外的其他竞争者必须花费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

吴隆增(2008)指出: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能够掌握环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同时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别和吸收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对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11];Cokeburn和Henderson(1998)证明了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会影响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例如在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研发的效率。很多其他学者也都通过不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促进作用。

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另外,研究发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获得外部互补性知识,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最终提高了技术创新绩效。反过来,技术创新绩效会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反馈,反馈回来的信息又将成为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识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吸收能力,故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吸收能力。这就是说,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即随着企业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吸收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也随之不断被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每一次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Hakansson在1987年最早提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的企业在处理自身外部网络关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异,即有些企业外部网络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业却处理得十分内行,并由此提出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网络能力是由企业处理单个关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网络位置的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的[12]。类似的,Gulati(1999)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变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外部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求与外部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中介组织等合作,这些合作关系的强弱将影响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3]。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发展与管理这些合作关系,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构建和管理自身与外部组织之间这种合作关系的能力,即网络能力。任胜钢、孙丽萍(2010)认为: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发现和辨别外部网络机会与价值,构建和管理各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去获得资源和信息的动态能力,进一步可以被划分为网络构建能力、网络愿景能力、关系组合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14]。

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要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对关系网络中互补资源的整合和转化,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的绩效,这依赖于自身是否具备有效的关系网络。也就是说,企业依赖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关系网络,以促进技术创新。本文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选择网络位置和网络联系强度以衡量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如图3所示。

企业网络联系强度是指企业与外部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主体(例如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竞争对手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间联系的密切程度、频繁程度、诚实互信程度。一般情况下,网络联系强度越高,企业与关系网络中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间就会更了解,合作会更紧密,知识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因此更容易获得外部的互补性知识资源,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Uzzi(1997)对纽约服装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自身外部网络联系强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关系网络中其他组织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对加快信息处理有着直接影响,新知识与组织内部知识进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组织现有的技术创新资源效应[15]。此外,强联系还有助于企业之间建立信任,从而有效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使得网络中的隐性知识和复杂知识更容易进行交换,这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强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企业网络位置是指企业在网络中占据战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网络中心度来表示,具体用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来衡量。网络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业离网络中央位置的远近程度,网络中心位置靠近网络中央的企业就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处在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有以下优势:①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利用位置优势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因位置优势更容易接近其他企业的关键资源,参与整个网络战略决策的程度更高。相比网络中心位置强调企业自身的直接联系特性,结构洞位置则更强调企业的间接联系特性。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网络中很多节点之间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节点,从而建立联系,就称这个中间节点占据了一个结构洞[16]。结构洞位置是指企业拥有结构洞的数量,企业拥有的结构洞数量越多,企业在网络中就占据着越有利的位置。因为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借助焦点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建立联系,这样焦点企业就通过协调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控制着信息与知识资源流动,从中获得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综上,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由上文可知: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与网络位置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在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网络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企业外部网络结构特征的不同,那么,企业网络能力是如何决定关系网络的以上两个结构特征呢?

在网络愿景能力较强时,企业对外部环境中可能的战略机会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就比较强,这有利于促成企业与现有合作伙伴之间在新领域中继续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时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情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当网络构建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较强时,企业更擅于协调和控制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特别是优化和协调各种二元关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诉,继续被合作伙伴认可,从而提高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联系强度;当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优化和协调多元关系的能力很强,这有利于企业解决网络中其他伙伴间的冲突问题,从而避免了网络中多元合作关系的对立,提高了企业的网络联系强度。

在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构建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较早发现有利的网络机会,并从整个网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战略定位,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关系网络,就成为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中心位置。当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较强时,企业可以对自身所处的关系网络中的二元关系和多元关系进行有效地改善和发展,这有利于企业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可,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顾客、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对自身的网络位置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企业的网络能力越强,自身的网络位置中心度就越高。

4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从理论上分析论述了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网络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作用。另外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即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吸收能力,二者相互促进,每一次循环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在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能力,通过影响网络联系强度与网络位置等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研究建议。其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没有进一步做相关的实证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再进行验证;其二,本文对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分别研究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能力要素。

参考文献:

[1]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D L Barton.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J].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1992(13):56-61.

[3]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rwin Press, 1996.

[4]Fransman M, King 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M].Macmillan,1984.163-279.

[5]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Henry Chesbrough.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W M Cohen, D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9]S Zahra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10]Escribano, Fosfuri, Tribo.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1]吴隆增.吸收能力对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

[12]Hakansson H.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187-200.

[13]Gulati R.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篇8

Henry Chesbrough于2003提出了“开放式创新”一词,为企业走出技术创新的两难境地、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研发和创新的模式。不仅如此,企业对本组织外部知识的维护也不断加强,因此这种视角表明,企业和企业间的关系其实是企业组织内部知识的一种延伸。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想法能够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获得,其获取商业化价值的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式创新更强调企业对内外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

二、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分析

(一)技术资源导入型

1.产学研合作模式

当前各国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主要作用于技术与经济在相互发展进程中,组织与大学、科研单位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合作。

企业通过产学研可以取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第一,众所周知,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或者基础是知识创新,而高校在知识创新上已经具备很明显的优势条件;第二,高校通过知识创新的研究基础去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国家在创新领域研究方面的主力军现在必然属高校的应用研究。产学研在实际中也有成功的典范:如北方重工公司360工程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个产学研的典范。从2006年工程项目启动以来,360工程项目按照自主研发、科学规划、企校联合的原则,各单位协同配合,全体参战人员克服资金、技术、设备、等诸多难题,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2.企业技术联盟模式

技术联盟的成立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说是战略性,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1)通过增加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规模,规模经济报酬得以实现,技术创新的盈利能力水平得以提高,从而达到企业内部的目的。(2)扩大技术创新空间,抵御技术创新风险。当存在机会时,各成员会合作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但是当机会失去,技术联盟就会解散,各个企业就会离开联盟,之后为了各自目标与其他组织结成新的技术联盟。(3)股权参与,之所以股权参与模式能够被企业所采用,是因为它保证企业、组织在技术创新研发上能够进行稳定、长期的合作,而且还可以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各项权益和利益。(4)项目联合开发,该模式就某一具体项目进行联合攻关,集中资源易于管理和操作,如苹果和摩托罗拉公司曾经联合开发一款名叫PowerPC的微处理芯片,并通过这一芯片向当时的芯片霸主英特尔的垄断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并购模式

并购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十年被许多企业所采纳式,原因有二:(1)并购能够补充企业内部自身在技术创新、研发上的不足和劣势。(2)并购还能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科技革命的飞速变革,某些技术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创新者成功取得垄断,然而导致大型公司中常常无法快速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转变与研发的原因在于他们运行机制的传统。而通过并购规模相对较小的新技术公司成为他们在短时间获得高新技术的秘诀,这也推进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向以技术创新为目的方向前进。

(二)技术资源输出型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技术成果由一方企业转让给另一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所转让的技术包括获得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传统技艺以及管理方法经验等,而转让方式一般为有偿,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然这是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目标。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技术转让模式的实施而造成比较大的威胁;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打算进行市场化发展的核心技术成果不可能是这些企业想要转让的技术,这样的话就不会对企业内部的核心技术战略造成阻碍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虽说是技术的所有者将技术转让给他人,但是所有者依旧保有与专利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特殊式样的专有技术,这些特殊知识不会轻易的随技术的转让而转让出去。

2.内部成果外部开发模式

相比大多数企业习惯于的将外部技术成果引进到企业内部进行利用的传统来说,内部技术成果外部开发模式恰恰与以往相反,内部成果外部研发模式的本质是将公司内的技术成果拿到外部市场上利用、研发,而且该模式针对内部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外部风险评估企业机构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能够为高新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最终也能够实现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这一根本目的。

3.技术转移型模式

技术转移指技术成果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吸收、交流和推广普及。从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来说,企业技术资源输出的主要方式就是技术的转移。就目前国际情形来说,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主要载体就是许多国际跨国公司,有限的技术和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国际跨国公司的需求的时候,企业为了继续巩固在新技术领域的垄断这一根本目的,垄断全球市场是这些公司的根本战略,从而海外市场已然成为了大型跨国公司积极扩展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篇9

本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协同学理论,探讨不同情况下企业创新模式选折,从而提出,在我国资本实力有限,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保守型创新模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一、创新的协同效应的生态学诠释

所谓“协同”,相当于生物圈中的“共同进化”,即相互依存的物种交互促进“进化”,以驯鹿和狼为例:狼猎取虚弱的驯鹿使驯鹿群更加强壮;由于鹿群更加强壮,狼必须进化,以便能够捕猎成功。随着时代变迁和共同进化的持续进行,整个系统会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协同、共生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观点,通俗讲,就是事物之间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效应。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生物,也不可能会有一个生物会单独生存,鲁滨逊也是在有了星期五后才得以生存。实际上,生物体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它们除了竞争有限的资源外,还具有共生性。而企业创新也具有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性质,也具有共生性。我们知道,进取型创新是一种开创性的创新,在生物学类比中,相当于形成一个新的物种,而保守型是一种不争第一的创新,能够吸取经验,相互学习的创新,所以,这种创新能够发挥比较大的协同效应,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进取型创新,就是说,保守型创新有一种共生性、协同效应。

如果我们假设存在一个创新单元,其中,它有两个创新模式可供选择:进取型创新和保守型创新。其中,进取型创新具有风险大、投资规模大、收益大以及协同效应小的特点;而保守型创新具有风险小、收益小、投资规模小以及协同效应大的特点。同时,我们假定,创新具有两种影响因素,一个是阻碍因素A,可能是创新过程中过度模仿,造成剽窃等阻碍创新的因素;另一个是协同效应影响下的促进因素B。创新阻碍参量记为i,创新共生参量记为j,则A和B创新的总作用,即创新的总的效应可以定义为:

δAB=δi+δj,其中δi=(dδAi/δAi)/(dδBi/δBi)为创新的竞争效应,可能是由于知识的分散性等原因造成,也是“物种异地形成”原理在经济中的运用,所以δi0。所以,创新的总效应δAB=(dδAi/δAi)/(dδBi/δBi)+(dδAj/δAj)/(dδBj/δBj)。若δAB>0,说明创新的共生性大于竞争性,总效应为正,创新能够产生正的净利润,这种创新在当前条件下能够生存;反之,当δAB

由于在保守型创新中,δj较大,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δj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在一定的条件下,|δi|>δj,这样,进取型创新可能更为可取。

如果用纵轴表示创新的竞争效应δi,横轴表示创新的协同效应δj,45线,表示|δi|=δj时,即创新的协同效应刚好抵消创新的阻碍效应,此时为保守型创新和进取型创新的临界值。

二、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

由于创新分为进取型创新和保守型创新,因此,我们假定:进取型创新成本为C1,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1,而保守型创新的成本为C2,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2。显然,C1>C2,p1R2。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进取型创新与保守型创新的取舍,这样存在四种情形:

1. 进取型创新概率为p1,保守型创新概率为p2,其结果分别是:R1-C1,R2-C2;

2. 进取型创新概率为1-p1,保守型创新概率为p2,其结果分别是:-C1,R2-C2

3. 进取型创新概率为p1,保守型创新概率为1-p2,其结果分别是:R1-C1,-C2;

4. 进取型创新概率为1-p1,保守型创新概率为1-p2,其结果分别是:-C1,-C2。

所以,Eu1=p1(R1-C1)+(1-p1)(-C1)=p1R1-C1

Eu2=p2(R2-C2)-C2=p2R2-C2

Eu1=Eu2时,p2=(p1R1+C2-C1)/R2,所以,当p2>(p1R1+C2-C1)/R2时,保守型创新比较有利;反之,当p2

实际上,在协同效应发挥作用下,越接近于进取型创新,创新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反之,越接近于保守型创新,创新成本越来越小。所以,当协同效应越显著的情况下,即进取型创新和保守型创新的差距越显著时,由于C2

三、总结

对于创新模式的选折,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行业区别对待,而不必一味追求进取型创新,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资本不足,研发资金少的情况更是如此。有些行业,创新的协同效应大,我们应该结合我们有限的实力,采用保守型创新模式,达到收益最大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金提高,研发资金得到加强,创新模式的选择可以逐渐过渡到附加值大的进取型创新;反之,对于协同效应不是和明显的行业,则可考虑进取型创新。

实际上,纳谢德・福布斯、戴维・韦而德强烈主张,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保守型创新达到“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桂萍,高维义.企业生态系统时代的竞争战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03).

[2]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纳谢德・福布斯,戴维・韦而德,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的转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唐春晖,唐要家.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篇10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及时转变思想,将财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挂钩,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站在企业公共利益角度,维护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财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念就是脱离资金“保管”思想,将企业财务工作看作经营活动的保障条件,发挥好财务管理的内控智能。

(二)集成管理,信息共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行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采用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集成化管理就是在资金控制和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外部财务信息和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变化,对企业生产、销售模式和节奏作出调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财务信息集成化管理,控制资金的流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互助协作,是信息高度集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财务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的体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集成管理,避免了资金成本的不必要浪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认为是钱的管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控制和企业重要经济事项决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表面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会计凭证的保管、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款项保管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重要资金往来作出分析,展现企业经营特点和经营目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一定人才选拔制度来选取、任命,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实践和企业培训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工具使用、财务登记方法和企业经济事项分析等,相关人员都要有所了解。企业可以以再教育的形式安排财务管理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专业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意义

(一)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生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财务管理岗位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资金归集周期较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足。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已有的资金,还需要通过经营策略、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占有量。

(二)规避风险,促进决议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内控效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内容。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生产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金投入会让募集带来较大风险,企业财务决议苦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掌握更加丰富的财务资料,使财务数据更加科学,保证了企业财务决定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上汇总的信息,对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很分析,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资金流转规避了风。

三、结束语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转型,相应的就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先、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创新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经验、总结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革新创造,推动企业内部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篇11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 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性质根深蒂固,这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2)从总体上看,生产企业多,制造能力强,主要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技术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3)加入WTO后,竞争加剧,创新成为必然选择。(4)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企业创新发展步伐缓慢。(5)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投入的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比重较高,而用于“购买技术”和“新产品有关的培训费用”等方面的比重较低。(6)创新要素的错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资金轻人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形成了创新要素的错位。资金固然是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创新人才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相当匮乏。(7)技术创新的环境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提供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时多数企业希望构造“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律环境。(8)创新观念的错位,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简单地把上项目和开发一、两种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造成创新观念的错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 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第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动,确定研发计划、重点和项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次,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收入进行自主分配。企业在选择和启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不能只就项目抓项目,要研究创新技术的转化工作,第四,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篇12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1、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国情和战略需求。实践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当前,我国产业技术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同时,在某些战略性产业和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实现技术自主,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

2、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全球环境下,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研究表明,“入世”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将出现三种变化趋势:一是国外资本在华投资更倾向于控股或设立独资企业;二是逐步从资本垄断转向技术垄断,高技术引进将会出现新的困难;三是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成为远比技术、资本以及自然要素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近年来,外国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合资而要独资,或者控股,目的是把核心技术留住。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从一个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看,自主创新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和实现目标之后,企业一般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有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一,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二,所不同的是其引进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从企业自主创新的理念来看,组合创新模式实质上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国内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以技术引进或国内技术合作为基础,通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提供了组合性的思路。

三、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对于大的集团公司,可以选择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和承担其主营业务的核心子公司作为载体,组织整个集团公司的力量支持其实现自主创新。对于一般性技术或配套性的技术可以采取其他创新模式。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防止创新成果被复制和模仿。研发成果的产出只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并不表明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实现,自主创新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依靠市场来判别,因此自主研发成果产出后,企业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要及时地依托技术和产品平台,开发和形成“产品族”,满足不同市场客户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确实不宜转化的研发成果,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或作价入股与其他投资主体兴办外部企业方式向外部转移,以增加技术收入,防止成果流失或被无形损耗。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企业主导下,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是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体现出的整体功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建立在经验性知识的长期积累之上,通过组织内部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现有的知识基础,它决定了技术学习的基础和技术的努力方向;第二,努力的程度,它决定了知识学习的效果,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存量,改变知识基础又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因此努力的程度对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实施产权激励、创新收益分成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凝聚和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实施自主创新。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家应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市场、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以及外交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作者单位:1.安徽省经济研究院;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3.炮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对于我国市场中的企业而言,市场提出了更高的经营要求。企业需要通过创新自身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实现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才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文章以构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为题,分三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下,把企业相关资产购置、资产筹资、现金流量以及收益分配所展开的全面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在具体的开展中需要结合当前的财经法律法规,依照财务管理准则,组织企业来开展财务活动,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就是一项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则是从企业内部制度、政策等方面出发的财务管理工作,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为管理涉及面广,在企业经营中,其内部管理上涉及到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管理涉及面极广;其二为综合性强,企业内控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均紧密相关,要求考虑到人、财以及物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其三为灵敏度高,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市场变化很快,因此企业所展开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也需要基于市场变化而灵活性的开展,在灵敏性上要求很高。

3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

本章首先对当前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基于目前市场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要求,对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3.1现阶段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对自身的财务内控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诸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现状而言,则是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在思想层面上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继而在相关资源的投入上也就十分匮乏,在部门设定,人员安排上都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要求,财务内控管理的质量自然难以保障;其二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足,人才是保障财务内控管理质量的基础,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诸多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人才上则是因为自身培训制度缺失等方面原因,导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随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存在水平不够的问题;其三为忽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于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而言,任何一次投资都必然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则是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还停留在事后的结算上,对前瞻性、预算性的风险管理则是存在忽视的问题;最后为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在信息时代,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内控管理中,可有效提升其效率和质量,但是因为前期建设投资等问题,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所展开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低质低效。

3.2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

面对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要求,对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是对现有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和升级,因此必然可以实现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通过创新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继而对精确财务内控信息也有一定裨益;③协调财务内控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体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继而在协调财务内控管理各个部门工作上有一定的帮助;④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效果,通过模式创新对当前企业内风险控制薄弱的环节予以强化,进而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果,降低企业财务风险[1]。

4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本章基于上文对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不足以及实现管理模式创新作用的分析,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从思想认知、人员培训、风险规避以及信息化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4.1加强思想认知,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认知,提升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继而加大在其相关资源上的投入,满足财务内控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需要在制度层面,对财务内控管理的体制予以构建,利用一套完善、科学的体制为企业所展开的每一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提供标准和参考,为确保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效果奠定基础。

4.2提升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财务内控管理人员是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执行者,而无论在制度层面设定如何优异,如果执行不力,仍然不能发挥出财务内控管理的作用。因此,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的创新上,还需要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需要在思想认知上,在管理人员的脑海中树立一个财务工作者基本职业素养,强调质量和责任;其次,需要加大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及培训的力度,定期展开财务内控管理的培训工作,稳步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将考核的结果应用到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各个方面,以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3强化财务内控管理风险规避能力

针对于当前市场中随处可见的经营风险以及现阶段在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在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创新上还需要针对性的强化财务内控管理中的风险规避能力。在具体措施上,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加强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风险规避意识;其次,需要在工作内容上,从原先事后总结清算为主要内容向事前预算,风险评估的方向偏移;最后,还需要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规避[2]。

4.4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是一项和企业内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紧密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又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财务内控管理开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沟通和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内控管理中,建立一个信息化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促进企业内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予以迅速反应,继而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确保财务内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在市场运作中所必须展开的一项工作,具有灵敏度高、涉及面广以及综合性强的特点。但就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现状而言,则是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文章结合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特点以及市场的要求,分别从加强思想认知,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提升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财务内控管理风险规避能力几方面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展开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进而提升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