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室内庭院景观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室内庭院景观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室内庭院景观设计

篇1

1.景观的设计发展历程

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科学、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只要是符合此条件范围之内的环境改造活动,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景观设计。一般认为景观设计有东方、西方、欧洲三大体系,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以中国为代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受其影响较大。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主要以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与建筑相组合等艺术表现为特色。虽然欧洲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景观布局形式基本相似,即均采用以规划式景观布局为主,自然景物配置为辅的艺术表现为特色。

2.景观设计体现的功能性

2.1使用功能

景观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是所有景观环境功能构成中的首要方面。景观环境中的任何一种设施都是以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需求或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存在,否则它将失去自身的价值。

2.2精神功能

景观设计是一门极为复杂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相关,还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要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客观产物,应根据人们在某一处的感情需求、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等方面去进行分析,使置身景观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多方面的精神满足。

2.3美化功能

从景观设计的美化功能体现来讲,应当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来分析,其中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意境的表达来给人们美的享受。

2.4安全保护功能

概括地讲,景观环境的保护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其周围的生态进行有目的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景观环境的设计而避免人们在活动时给周边环境带来人为伤害或者周边环境给人带来的自然危险。

3.室内景观的形成概述

当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绿色空间的不断减少,使人们渴望在室内空间中能够设置花草、山石、水体、小品等景观供赏玩,休息。

正因为有人对室内景观的向往,所以现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或住宅建筑,把只能在室外见到的山石、水体、花草、树木引入或借景入室,并且成为一种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室内景观我们可以认为是依附于建筑、景观和室内空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及协调的一个概念。室内景观就是把室外景观中的自然景物和人造景物直接或借景的手法将其引入室内空间,从而形成室内景园和室内庭院。由此而见,室内景观有很大的延展性,它可以包括在建筑内部封闭或者敞开的庭院景观,也可以是虽然不在建筑内部但是与建筑体有着很密切联系的庭院景观。笔者论述的是广义上的室内景观的概念。

4.中国与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4.1中国室内景观发展史概括

依据中国古代史料记载,在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盆栽植物来装饰居住空间的先例,这也成为世界最早的室内植物景观。在东汉及唐宋时期,用盆栽植物、山石等自然材料来装饰室内空间已经很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许多官商、文人开始把室外的山石、植物等,移入室内空间中,制造出小型的室内景观并且在当时也成为一种风气,但是由于当时建筑结构的限制,只能制造出小规模的室内自然景观。

4.2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西方室内景观的雏形就是满足室内观赏和栽培植物而设置的“温室”,也可以说,西方室内景观就是以植物所展开的,从古希腊简单的室内栽植花卉到古罗马时期在封闭式的中庭建筑中用植物来装饰迎宾入口,都是简单地将植物作为一种室内景观主要元素,目的就是用于观赏。文艺复兴带动了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把温室的技术运用到庭院中,在此时期的庭院规模很大,室内庭院里开始具有温室一样的加热系统,在室内庭院中可以种植瓜果蔬菜,而且可以招待客人,室内庭院在功能上有了很大飞跃。

5.现代景观文化在室内景观中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景观设计方式,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不断发展中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开始不断相互交流、融合。现代派艺术和现代建筑思想开始形成,并且生态与文化的结合,成为现代景观的主要思想,在这样新的形式下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也不断运用到室内景观设计当中,使室内景观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6.室内景观生态原则

当生态学进入景观设计当中,使景观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影响到景观外形。景观设计不再保持原有的形式,而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许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涉及每个设计,无论设计中应用这个原则多还是少,都可以被人们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在世界领域内被人们所认同,所以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生态设计原则。

7.总结

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室外景观还是室内景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以各种形式体现出人们的多种需求,而室内景观离我们生活更近一步,所以室内景观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多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空间,让我们与自然不再有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因此,人类回归自然将是永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大为,尚金凯.景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篇2

一、新中式风格特点

1、从层次角度出发。新中式风格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在现代建筑内,通过对中式木门、镂空屏风及窗棂等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对室内空间进行巧妙分割,还能充分体现室内设计的层次感及艺术感;不仅能增加室内空间的充实度、丰富感,还能充分彰显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于中式风格家具而言,最典型的代表是明清家具,不仅造型简洁明了而且制作精细雅致。

2、从造型角度出发。对于中式风格建筑而言,其兼具优雅与稳重的特点,在整体形式上追求的是含蓄、质朴的生活态度。近年来,现代室内设计的重点在于室内建筑装饰,传统的建筑构件如窗棂、门墩等都属于很好的局部装饰品,在室内书房中,还可以摆上中式书架、瓷杯等,以充分体现中式风格的设计特点,这样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特有的生活节奏要求,还能充分体现出中式设计简洁与硬朗的特点。

3、从色彩角度出发。传统中式风格中深色调为主色调,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主要包括大红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等等。而为了寻求自身的进步和发挥,中式建筑风格就不得不适时进行改良和调整。列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传统中式家具的色调主要以紫檀、红木等深色系为主,但是发展到现在,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在原有色调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樱桃红、柚木、原木等一些极具现代感、时尚感的色调,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还能充分彰显传统文化气息。

三、楼盘设计的理念

(一)科学的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楼盘的品质。社区内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合理性,美观性、独特性和艺术性,包括小区规划、庭院环境、建筑立面,以及会所等社区文化活动基本设施的配置、建设。规划结构要合理而严谨,符合高档社区的气质,公共空间营造舒适合理。

(二)出新的建筑理念

如何从众多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设计上的创新是最有效、最能让人们记忆深刻的方式。楼盘必然有出众出新的设计理念。此外,楼盘设计肯定不能完全迎合当地的现有习惯,必须要有适当的超前性,走在其他开发商之前,否则,就只是城市中又一件复制品。这就需要开发商具有超前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发掘灵感。

(三)与众不同的特色

依靠文化来为社区增值,这几乎已成为所有开发商的共识。同时,具有文化特色的楼盘除了,还能吸引同质业主到来,利于社区氛围和社区文化的建立。可以认为,在强调“建筑文化”的今天,文化特色一定是楼盘是否达到一流的标准之一。

四、“新中式”理念在大汤山田园温泉度假别墅的景观设计中运用

(一)大汤山田园温泉度假项目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鲁山田园大汤山温泉度假景观项目地处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在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是一个新中式温泉酒店项目。因此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及元素应用上均吸收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运用中式小空间中常用的隔、透、望等手法,将中式元素与酒店功能相结合,打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新中式园林。根据基地三面环山、中间平坦的地形特征及功能特点将地块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公共泡池区、林地温泉区、特色泡池区、主入口景观区及酒店内庭景观区,景观设计面积为25689平方米(见图1)。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二)“新中式”手法在空间处理的应用

1、突破空间局限性,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东南面酒店内庭的设计采用了大小空间对比的造园手法。首先在进入内庭的入口处布置了尺度较小的精致的入口空间,一扇带有中式铜质漏窗的青砖景墙映入眼帘,景墙前镜面无边界跌水池上摆放了1组中国特色青花瓷水钵,两旁的花池与绿化中掩映着1条小道通往内庭。进入内庭视线豁然开朗,磅礴大气林荫广场坐落在阳光草坪之中。整个内庭在空间对比中,小的入口空间映衬和烘托了庭院主体空间,使大空间更显其大。另外中式漏窗的应用同样打造了丰富的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青砖实墙与中式铜制雕花漏墙虚实结合,栽植竹子若隐若现,更显其含蓄雅致。

2、增加景物来加强其层次和景深。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水面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水面闪烁不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同时,在园林中的景物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空间也会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小空间中,为扩大空间感受,在景物组织中,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强景物层次。以酒店公共泡池区域为例,酒店大堂与西南面山体之间的距离只有20m,非常局促。为营造步出大堂的这一重要观景面,配合大堂泳池区前挑的建筑形式,设置了20cm深景观水池,水池北起大堂,南至山体,形成大堂泳池区如画舫般浮于水面之感觉,大型的叠水景墙成为室内泳池的主要对景,瀑布从数米高的景墙上跌落,壮观、大气,折线型的石桥沿叠水墙设置,将游客在欣赏完叠瀑后直接引入露天泡池。游客在大堂内望室外水面,水面波光粼粼、闪烁不定,与对景墙的跌水面融为一体,大大增强其空间感。此外,叠瀑、石桥、层叠花坛的设置,形成了多个层次,使其空间感远大于实际景深

3、与外部景色相接。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西南面山谷的私密的林地汤池。林地汤池区位于场地的西南部,结合其山谷地貌,将一座座木制汤屋隐于密林、溪流之中。丰富的高差、远处浓密的自然林带以及潺潺的水声为游客创造了一处无比静谧、放松心情的休闲空间。游客身处山谷,望着远处的自然群山,大大增强了观景范围。这种借景的造园手法夸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总之,新中式建筑的设计中又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线的理念,更适合现代国人的居住习惯和心理需求,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现代精神诠释后的文化回归与自醒。

篇3

1 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发展初期,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发挥高层建筑高效,高容积率的优势,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从街道直接进入大厅,再由大厅作为建筑的缓冲空间由电梯输送到各个楼层。这样的组织方式比较内向,将大厅作为主要的转换节点,建筑与城市之间分隔明确。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仓促,缺乏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空间和环境对于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在高层设计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在这时候也开始大范围的被运用在高层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中。它更多的成为了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增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更好的组织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分类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直接相连,为了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中解决高层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很多优秀高层建筑设计都对高层底部空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探讨,高层底部空间设计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而景观空间也随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形式的变化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观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分成以下几类:

2.1 外置式景观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观空间在这里指的是在高层的设计中,将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实体的外部进行布置,并且结合了景观设计元素的空间。它是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手法之一。

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基地面积相对宽裕,除了塔楼和裙房的占地以外还有多余用地的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利用广场,绿地,下沉庭院等方式来作为高层和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些空间不但起着集散人群的作用,当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也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娱乐交流的空间,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8年,38层,如图1)是利用广场空间将高层和城市相联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厦主体高158米,为了减轻高度对于街道的压力,大厦从街道边缘向后退了90英尺(约28米)。同时建筑的底层向内退让,形成灰空间,和场地上设计的喷水池和绿化空间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间。

图1 西格拉姆大厦图2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图3 洛克菲勒中心海峡花园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图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场地来做到将城市和建筑相互连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栋大楼组成,占地22英亩。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从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过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标志性的奇异电器大楼(GE Building,70层,872英尺,约266米高),整体削弱了超高层对于城市的压迫感。而设计最出色的莫过于建筑群的中间广场,从第五大道出发,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海峡花园(Channel Garden),花园宽175米,长60米,其中错落分布着水池,花坛,雕塑等,这个狭长形的空间引导人们从第五大道来到正对着奇异电器大楼的著名的下沉广场(Lower Plaza)。这个广场在夏天被用作一个露天咖啡馆,冬天则成为了一个室外溜冰场,每年圣诞节还会有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些被巧妙设计的空间序列将人们从城市很舒服的引导到建筑中,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置式景观空间能够利用外部公共空间做到和城市的有序衔接,它需要相对宽松的基地环境,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小时,在有限的室外环境内用水池,花坛,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减小场地带给人的局促感,丰富空间层次。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大时,大面积的绿色景观设计又能够减小场地的空旷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在我国,很多新区规划中用地都相对宽松,场地设计时大多将内部交通和绿化景观和广场设计相互结合,既能解决高层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设计,又为场地提供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绿化面积。

2.2 内置式景观空间

和外置式景观空间相对应的是高层中的内置式景观空间,它是在设计中将含有景观元素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内部解决,将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内的一种做法。内置式景观空间大多用在场地比较紧张,在主体建筑以外场地没有多余用地的情况下。如果说外置式景观空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处理方法,那么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相对比较内向,其服务对象更多是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但是因为高层底部内置式景观空间对高层来说能够很好的改善高层内底部的环境,提升室内空间质量,所以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观空间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同时,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的环境,两者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内置式景观空间在高层底部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塔楼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种

2.2.1塔楼中庭式景观空间

在直落式高层中,为了减少从街道直接进入建筑空间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将底层大厅空间进行景观化的处理,将绿化,水池,广场,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内,成为一个景观内庭。例如,1967年,由Kevin RoChe和John Dinkelo设计的福特基金会大楼(Fort Foundation Building)(图4, 5)就是一个塔楼中庭景观空间的典型案例。这个建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设计师却在高层内部加入了一个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内部茂盛的树木和蜿蜒的流水让人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这样的景观设计改变了高层建筑原本给人带来的严肃冰冷的感受,是高层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由最开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模式,逐渐发展到,分散在建筑两侧的双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间模式,这样的空间模式使得高层底部空间更加通透,底部景观空间的面积变大,做法更加丰富,为塔楼内置式景观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图 4福特基金会大楼内部景观空间图 5 福特基金会大楼剖面

图 6大阪市吉本大楼图 7 大阪市吉本大楼内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

当内置式景观空间从塔楼转移到裙房内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层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约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结合,特别是在饭店建筑和底层为商业的建筑中,景观内庭不但能够使建筑更加气派非凡,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由竹中工务店设计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楼(Yoshimoto 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图6,7)就是利用了裙房内部的中庭景观空间来优化室内环境的例子。它的商业裙房有8层,在临街一面设计了一个通高的景观中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面对街道,使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的绿化,散置的咖啡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休息场所,实际上,这个中庭就是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城市广场。

2.2.3裙房院落式景观空间

相对于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庭院式的做法虽然景观空间也是在裙房内部,着重调节建筑内部环境,但是前者是将景观空间放在室内,而后者运用的是建筑内庭院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于裙房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它不仅可以给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还能为裙房内部带来室外活动空间。相较于室内式景观空间,它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自然,较少受到建筑的约束。当界面设计比较自然的时候,室内也可以获得室外般的空间感受。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其底部裙房就有一个室外庭院。这个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楼底楼和一个会议中心之间,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线可以进入到两边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个不算大的庭院内,景观设计师模拟了自然界的树林环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盖的地面,加上几株高大的植被,让身处高层底部的人们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图8到图 11)。

图8, 图9 ,图 10,图11纽约时报大楼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还可以和裙房的屋顶平台一同设计,也会得到更加自然一体化的效果。由伊东丰雄设计的新加坡的怡丰城(Vivo City)就是一个院落空间和屋顶景观空间相互呼应,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这座建筑的三层是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其中植被,水体,木质铺地等元素相互搭配,为人们在屋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而建筑的二层是商业空间,其中包含有多个庭院,作为室外运动空间,或者是儿童嬉戏娱乐空间。这些庭院与三楼的屋顶花园相互联系,视线贯通,形成了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图12, 图13)。

图 12 新加坡Vivo City庭院空间 图 13 新加坡Vivo City 模型

同时,裙房院落景观空间因为其对空中开敞,因此也为高层塔楼部分以及周围的建筑提供了优美的景观。

2.3 过渡式景观空间

在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观空间,和内置式景观空间外,还有一种介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处于过渡性地带的做法,且暂为这种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定义为过渡式景观空间。过渡式景观空间有三种:延展式,连接式,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层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并没有严格的室内外之分,而是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给人感觉连成一体。由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福冈银行本店(Fukuoka Bank,1976,图 14)位于福冈市商业办公区内,在保持容积率700%的前提下,设计师将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联系成一个大市民广场。这个想法来自于黑川对于日本传统

图 14 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 15 纽约利华大厦底层的室内外连续景观

建筑中的“缘侧空间”的研究[ 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他将这个在传统建筑中联系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高层设计中,并且将空间放大,在其中用各种树木,花坛,雕塑,水体,长凳等营造出适宜人休息的环境。这个空间因为有顶,所以可以算作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又因为其开敞的特点,它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内外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内。

事实上这种空间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才能产生,即使空间被墙体、玻璃或者是标高等元素打断,只要在这些被隔断的空间中运用了统一的元素,如材质,绿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细部设计,就都可以将这种延伸感带给使用者。例如:纽约的利华大厦底层虽然室内外之间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延伸进建筑的绿化还是将空间的穿透感带给了人们。(如图 15)

2.3.2连接式

在有些群房与塔楼分离,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间,裙房和塔楼之间,塔楼和塔楼之间如何过渡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连接空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功能定义,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景观的介入能够使这些连接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例如SOM设计的东南金融中心大厦(Southeast Financial Center,迈阿密,1983年,高55层,224.9米),如图 16,这个180万平方英尺(16.7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楼,一个银行大厅、停车楼和一个运动俱乐部。设计师在两个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玻璃天顶,下面是一个高12层的开放空间,其间植有当地的南福罗里达棕榈树,还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设施。这个空间不但连接了高层及其裙房,还将整个建筑和城市相联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休息场所。

2.3.3组合式

在综合体建筑日渐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综合性越发的凸显,在形式上,复合式的建筑群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商住综合体建筑,为了增加底层部分商业的丰富性,引入商业内街,内部水道等各种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景观空间也就随着这样的丰富的设计手法而产生了多种可能。它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呈线状分布在一条内街中,也可以呈点状分布在室内中庭,还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为外室外广场而存在。因为其手法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空间成为最能够塑造和影响综合体建筑个性和特色的空间之一。在这种综合式高层的底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根据公共空间的形式而采用组合的方式,铺地,绿化,水体,小品,灯光等都应该跟随着空间形式的变化而产生,使游览空间, 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有机地融合。由美国捷德得事务所设计的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水游城”顾名思义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水在这里作为景观主体要素从室外空间开始,延伸至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绿化种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质休息铺地等随着水体一路发展。景观空间不但起到了过渡延续的作用,同时还组织了建筑内部的交通,成为了建筑的主体。(如图17, 18)

3 总结

以上分类的依据是景观空间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设计中,每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划分,应该按照具体的基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景观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美化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覃力. 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日]舆水肇 张廷凯等译. 建筑空间绿化手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通过十余年的开发经验总结,玫瑰园反思出中国别墅发展的全新境界,即中国别墅已经从“造房时代”、“造园时代”上升到“生活时代”,别墅产品回归到了最根本的居住舒适度上。

为此,在玫瑰园四期的整体规划上,礼聘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米盖尔埃斯克巴建筑及规划事务所亚洲区执行总裁皮尔先生担纲项目的设计师,借鉴世界富人区排行榜排名前15名的加拿大魁北克Richelieu小镇的宜居特色,以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理念,使项目的建筑风貌与原生环境相融合,通过“人文自然”、“景观自然”、“产品自然”三大价值体系,重新定义了中国顶级人居的全新走向。

在皮尔先生的精心打造下,玫瑰园四期成为针对新一代财富绅士打造的又一力作,在这里不论是英伦漫舞还是美国经典,甚至是阳光地中海,每一栋别墅都寓意着未来生活的开始。无论是家具还是配饰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居室主人高雅、贵族之身份。

玫瑰园四期在主客厅、主卧室、书房、正餐厅、地下室等重要部分的设计上,实现了空间的奢华完美交错,又从里至外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使用上符合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而有效隔离室内外的玄关、户户均有中西厨房、双车库、独立的儿童区、专有理疗按摩池及超大健身房等,则在细节上成为了项目的点睛之作。

通过对建筑品质的精益求精,使玫瑰园四期在保留西式建筑外观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式居住理念,这不仅是设计师皮尔对建筑的理解与创新,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升华,使玫瑰园创造了京城千万级别墅的新建筑美学观。

极品园林 大美之宅

对于园林景观上的品质追求,是玫瑰园一直的坚持。为此,玫瑰园特引入西式景观设计特点,不惜牺牲建筑面积来做景观,建成了一期园内占地16000平方米的维多利亚中央花园,这一景观设计成为目前北京别墅区内唯一的大型景观;三期园内横贯整个园区东西的占地30000平方米的劳伦逊湖。四期景观设计更是超越了常规的思维模式,破常规、破惯例、破已有的束缚,找出差异做出个性、做出品质。

玫瑰园四期景观设计引用了黎塞留河的风貌来重新演绎,演绎那个时代古堡门前流淌而过的黎塞留河的幽静与生动。位于四期东北部的叠水源头仿佛两条玉带直泻而下,循环水系缓缓蜿蜒流经每栋豪宅的驳岸、小桥,每条小溪内都设有暗流和小型叠水,加上来回游动的鱼,岸边的岩石、绿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看上去更像是自然形成的小河,最后汇入劳伦逊湖,使之与其他区域有机地连成一片,这仿佛17世纪幽林河谷的完美再现,又像家乡门前日夜静静流淌而过的小溪,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使玫瑰园四期景观设计举世无双。

与此同时,玫瑰园四期的园林内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地分布着各种树木,约有几十个品种。灌木类有:槐树、玉兰树、紫薇树、海棠树、法桐树、蜜桃树、桧柏球、榆叶梅、木槿、紫竹树、丁香树、小叶黄杨、紫叶小果、金叶女针、剑兰、油松、雪松、大叶黄杨球等。草本类有:萱草、玉簪、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三角梅、悬崖菊等。这些风情各异的植物,让玫瑰园内四季有景,呈现自然最美的盛宴。

篇5

同时,室内景观设计也反映了人类现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利用景观元素布置室内空间,更是要体现出一种生态的室内空间,从而缩短室内外的视觉差距,在室内有身临大自然的感受。室内景观设计体现在室内景观的整体、局部、微观细部设计所有过程中,综合生态功能和环境美学以及人的心理需要等方面,考虑了美学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是一种体现室内生态空间的过程。

1 室内景观装饰的园林配景方式 主要有观赏植物组景、水景组景、亭阁组景、筑山石景和园林建筑小品等。将自然景观和人工造景的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在室内空间形成了一定的景观效果,这种形式的园林和景观称之为室内景观。具有大面积室内景观的建筑,其上空或外墙需要具有通光的大面积玻璃,以满足绿化植物对光的需求。这样的室内空间多见于酒店的大堂,称之为公共空间。室内景观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人们对生活水平提升和现代气息的需求,对于室内景观的设计应该首先了解室内景观的基本功能。

2 室内园林的基本功能 首先是增强室内气氛,美化室内空间,使室内产生生机勃勃的气氛,增强室内的自然气息,借室外景色与室内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呈呼应关系,使人们置身室内空间中,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建筑体的生硬感也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室内景观的游憩功能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感受。娱乐和休息是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充满绿化的室内公共空间,能提升空间的品位和亲和力。

3 室内景观的构成方法 室内景观设计的具体要素中植物是室内绿化的核心,没有植物就没有所谓室内绿化。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于室内绿化。在室内植物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美学效果,更应考虑植物的生存环境,尽可能满足植物正常生活的存活条件。室内景观设计的另一亮点是水景设计,水具有的独特的形、色、光、声以及质感特点。室内水景设计的要点是抓住水的形态、光和声的设计。水体有动态水和静态水之分,它的基本形式有平静、流动、跌落、喷涌4种类型,合理运用水的特性会有很好的景观感官效果。山石的形态变化万千,大致可分为模仿各种生物姿态,以石为主的室内景观常将山石构成石景,通常有锦川石与棕竹相伴成景,黄腊石组景,英石依壁砌筑,配以小水池和植物组景等,形成有小桥流水的生命活力感。良好的山石景观设计还可以丰富空间层次。

4 室内园林的位置安排 布局安排一般在进入空间的视觉焦点,人具有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可在室内景观中大量采用盆栽植物。室内植物可以使干燥的室内空间变得湿润,并在阳光照射下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清新。在大空间的室内布置花木,可在大空间中创造出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使人们置身于室中,又仿佛置身于自然间。

5 室内景观的生态原则 当生态学进入室内景观设计当中,使景观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影响到景观造型。室内的景观设计不再保持原有的景观形式,而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涉及每个设计,无论设计中应用得多还是少都可以被人们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在设计领域内被人们所认同,所以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生态设计原则。

6 室内景观设计的文化特性 室内景观设计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发展,才会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同时,景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室内景观的设计在环境中能起到承载空间环境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继承的作用。室内景观的运用也提升了空间的生态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它还是区别于一般装饰的特征体现。因此,室内景观的设计是建立文化和艺术观念的综合体现。室内景观作为室内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应在符合形式美的原则上符合室内的设计风格。室内景观的元素可以从传统的景观样式中挖掘景观原型的艺术价值,使整个空间环境赋予新的生命力,使其本身成为继承文化和艺术形式表现的对象,使整个空间环境更具有生态性。

7 总语 室内景观设计不局限于绝对的室内空间,现代建筑空间形式比较丰富,室内外空间相互交错形成室内景观的空间界定比较模糊。室内景观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室内景观设计需要从建筑设计整体上综合考虑,以达到与阳台、墙面、屋顶之间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把室外景观延伸到室内中来,使景观相互交错,形成呼应关系。所以说室内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从相对狭窄的空间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和延伸。(收稿:2013-04-20)

参考文献:

[1]吴建刚.环境艺术设计[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2]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庭院[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90-02

1、项目背景

项目类型:某星级酒店室外环境设计

项目面积:7131m2

地理位置:上海浦东周浦

环境概况:设计地块由3栋高层建筑围合,建筑外立面由暖色石材与玻璃幕墙构成,形式较为现代。现状地块中垃圾站、变电箱、地库人车出入口等建筑配套设施林立,使设计地块较为散碎。

设计要求:要求按中式风格打造庭院景观,并设置风雨连廊将建筑串联。

2、设计构思与特色

2.1 主题构思

作为高档酒店的室外环境景观项目,如何通过景观营造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印象型项目,且能为酒店运营添彩是设计重点所在。设计在结合周浦“书画之乡”美誉的前提下,以白墙作底、山石为绘,通过“十方墨砚”的景观主题,形成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自由惬意的室外空间,同时也提供了较佳的高空俯视效果。

2.2 亮点与特色

2.2.1 “墨砚”――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图1)

周高中低的整体格局、蜿蜒流畅的铺装线条、黑白分明的景观用色,环境设计将一方“宝砚”置于建筑中庭,并配以假山跌水、回纹装饰、芭蕉听雨等设计细节,不用笔者多语,浓浓的中华魂、乡土情便自然而然地由景观中涓涓流出(图2、表1)。

2.2.2 逆常规设置的步行系统

设计摆脱传统空间布局理念,引入“砚”式设计理念。砚台理念的设计方式在于摈弃原有大楼外的台阶及残疾人坡道,利用从砚台中提炼的精致曲线来消化室内外标高。设计将硬质铺装活动场地置于建筑边缘,令绿地草坪位于庭院中心。

该布局方式可有效整合小空间里的零星用地,避免各种建筑后勤开口对场地景观的破坏,并且整合建筑散水空间为景观所用。

从种植角度出发,绿化由建筑边缘移至庭院中间,中置的绿地可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光照,并可提高绿地整体性,使为数不多的绿色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来。

2.2.3 注重建筑俯视效果,为高层客户打造“盆景”景观

中庭景观作为酒店的配套设施,是反应酒店形象、提升酒店品质的重要元素。设计考虑建筑层高属性,把俯视效果作为一个景观设计重点,采用流畅的线条与点式绿化种植未打造围合空间中的精致景观(图3)。

2.2.4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充分运用

设计取中国书画艺术的山水元素,以建筑、景墙的错综变化为背景,利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创造出诗意画卷与空间遐想,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图4)。

3、设计难点与解决方案

3.1 难点问题:现代建筑与中式庭院的结合

解决方案:

整体设计采用新中式景观的简洁线条。

景观色彩采用黑白灰的基础色调,方便与各种建筑元素无障碍融合。

砚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设计平面构图采用砚池式设计,充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且居于高层之上,砚之平面构图能尽收眼底,充分展示其景观魅力。

3.2 难点问题:景观设计区间大部分位于地下车库顶板之上,景观竖向变化与景观结构荷载均受到极大的限制

解决方案:

景观布局上,以台阶式硬质铺装营造主体景观,台阶式设计总体落差小、景观层次鲜明,既能反映丰富的竖向设计层次,又可避免景观大构架对地库顶板形成的结构压力。

绿化配置上,减少大乔木的使用,以少量精致的造型类或盆景类植物作为骨架植物,以低矮的开花灌木作为景观点缀。

小品设置上,所有墙式设计尽可能退至地库,地库上的景观小品采用轻钢结构镂空雕花设计,使景观表现与结构安全兼备。

3.3 难点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垃圾房占据中央景观廊道端口,增加景观布局难度

解决方案:设计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障碍物的特殊地理位置,结合“砚山”与“砚海”的设计理念,叠石成山、辟水成海,将原有的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垃圾房包装成独特的门户景观,形成相对郁闭的景观玄关。而内部设计以开阔草地为主,内外空间尺度的反差使人进入内庭有豁然开朗之感,无形中弱化了中庭景观的面积劣势。

3.4 难点问题:设计区域景观面积不大,但干扰设施众多,如何将配套设施与景观巧妙结合成为设计难点之一。首先,建筑出入口分布复杂,建筑散水占据空间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地块现状有人防出入口1处、地下车库出入口2个、垃圾站1座、2组规划变电箱,以及众多地下管网检修井等建筑配套设施;再次,建筑间的风雨连廊将并不宽裕的景观空间切割得更为散碎(图5)。

解决方案:

第一,交换绿化空间与通行空间,令通行空间外置。阶梯状室外铺装将建筑边缘空间整合,既消化室内外高差,又结合建筑外散水、加强景观连续性,使建筑到景观空间过渡自然。同时台阶式墨盘设计具有良好的向心性,设计中心突出,呼应设计主题,传达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图6)。

第二,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手法,将地下车库出入口、垃圾房等地上部分高起的构筑物与假山结合,将车库之斜坡与阶梯式砚盘设计结合,将变电箱等小型地面设施与绿化结合,并调整室外管线走向,尽可能将检修井安排于铺装区域,采用同质井盖设计令建筑配套设施在景观空间中“隐形”(图7-8)。

第三,采用中式连廊一层架空设计。设计连廊在空间布局上,将内部景观空间分隔为多个独立院落,而挑空、通透的廊道形式又在景观视线上贯穿各个院落,令景观不乏整体性,是中国传统园林“障景”与“漏景”的景观营造手法(图9)。

4、设计细节中的技术措施

4.1 台阶与无障碍设计的衔接

通过台阶消化室内外高差,台阶中通过自然膨大的铺装曲线逐渐放坡,达到无障碍设计。

4.2 地面排水处理

由于建筑周围为台阶包裹,屋檐散水汇聚于台阶之上,考虑暴雨期间行人通行安全,所有台阶落差处设置泄水暗槽必要时结合地面曲线纹理设置导水槽与泄水孔,铺装下预设排水沟渠。

4.3 位于车库顶板上方的连廊荷载处理以及中式连廊与现代建筑的风格过渡问题

采用轻钢结构,既保证廊架强度,又可减轻车库顶板荷载压力;

篇7

在欧美国家,庭院始终占据着Villa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主角地位,它是与家人分享户外时光的空间、聚集朋友的社交场所、私密的SDA天地……每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女主人案头除了必备美食、时尚这两大类消费杂志外,园艺指南杂志也一定必不可少!在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始终认同这样一种生活价值观――栋别墅的居住品质高低,取决于住在这里的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多少及邻里间交往的亲密程度,而评价位女主人的格调与其家庭的幸福程度,首先就从她家的花园开始!

西式庭院“院子包房子”的传统模式,让所有人习惯于将自家花园毫无保留地“绽放”给邻里观赏,而中国人传统的含蓄与领地感使我们习惯于用院墙将庭院包围起来。虽然东西方别墅的景观设计与造景方式不同,但是人们对于庭院生活的需求却大同小异。目前在北京,随着高端居住项目的日益发展,别墅庭院的风格也呈现出多姿的风貌。据有着诸多当前主流别墅项目设计经历的北京贝特兰景观规划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寇航女士总结,目前京城别墅市场主流的庭院风格,大致可分为四种,包括以中国泼墨山水、日本洗练素描为代表的东方禅意风格庭院,源于古罗马时代、闻名于法国和意大利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庭院,遍及希腊、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地中海风格庭院,英格兰、爱尔兰、维多利亚风格融合而成的英式田园风格庭院 庭院,是别墅生活最美丽的一环,与自然的无限贴合,是别墅置业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核心体现。因此,在购置别墅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庭院,自然成为衡量一栋别墅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涉入别墅生活并无悠久历史的大多数中国财富阶层来说,缺乏庭院设计这个极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再加上北京的地域因素等限制,打造自家美丽庭院似乎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一个梦想。

而实现这个梦想,显然从您作出置业别墅的决定就已经开始……

选套有景观的大宅

在今天,对于大多数中国财富阶层来说,别墅的庭院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种深层次居住文化的体现。从运河岸上的院子率先倡导中式庭院引领风潮,到观唐的从中式别墅到中国别墅,从金碧湖畔“亚洲别墅”的独特内庭主义,到无双别墅的“五重庭院”,从龙山新新家园在自家享受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到龙湖滟澜山别墅打造的“可亲近、可使用、可步入”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这一切将庭院空间的升级运动再次推向。

在这里,庭院是感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最佳载体,体现了别墅居住的核心价值。而无双别墅的庭院更为中式别墅的喜好者满足了“宅院”的形式感。

别墅区的规划指标直接影响着业主居住的舒适度及生活感受,因此,购房者还应注意发展商对区内生活环境的规划。优秀的规划设计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实现与外部环境费源的相呼应对接。好的景现营造不仅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造景、借景等设计手法,而且可以与溪流、喷泉、标志性景现园林小品等进行组合,将外国的自然环境与园区内的规模化的景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亚洲区设计学院院长 徐放

围墙外的风景

别墅的居住价值在于,不仅拥获更加层次分明、尺度开阔的户内空间,更同时拥获了丰富容量的庭院生活内涵,而这里所提到的庭院,应该是广义的庭院,换言之,包括私家庭院、中央景观带、邻里共享空间、会所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在内的所有户外室间,都应该被视做庭院予以规划。而世界最好的别墅,永远应该占有世界最好的自然资源。

不只要面积更要合理布局

很多置业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买庭院时考量最多的是别墅的面积,置业之后才开始关心庭院的品质与可设计的空间,而当景观设计师参与到规划时,才发现很多实际的空间布局与业主的需求存在偏差。所以,从选择别墅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对于你家庭院的规划过程,了解自己对于庭院的具体需求,才能避免遗憾的发生,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对于别墅庭院,无论是功能的细化、还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性、亲和性,都要远胜于普通住宅。作为独立式住宅中私家庭院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到主人的生活感受。因此,功能、大小、有无视线阻隔设计(影响私密性)等问题都应予以重视。

庭院的面积通常会与房子的比例相关,当然也会与售价相关,但在同样面积的庭院中,要选取择空间相对集中的,以利于选择重点部分。一般而言,私家庭院由前庭院、中庭院、院和侧庭院几个部分组成,最好的格局是其中一个部分最大,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个部分,其他则以栽种绿植为主。通常我们会把院或内庭院作为设计重点,这样足以保持空间的私密性。

庭院内的精彩

庭院的内部通常是主人最花心思的地方,即使自己并不专业,但他们也希望能将庭院打扮得丰富多彩。通常主人会在庭院中种些花草,或者是个绿色植物的苗圃,但庭院是菜园子吗?庭院的土地、绿植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吗?当然不是。最好的方法是请专业的庭院设计师来为你提供解决方案。

拥有一块自己的天地后,并不要急于动工,首先,你应该下定决心要什么或不要什么?也就是说在设计庭院之初,应该对庭院的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当你选定了某一种真正想要的庭院后,你的工作会变得非常简单而直接,你将会义无反顾地努力去实现它。

北京米兰亭空间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 姚伟

确定功能主次

你希望自家的庭院成为一个社交场所,还是家人聚在户外时的休闲之地?再或者是一处果蔬田园7抑或是你的孩子与宠物的乐园 也许你的庭院面积足够大,而且希望它具有多种功能,那么就合理安排他们的空间主次吧。

此外,家庭成员及其喜好也可反映出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只有夫妇的两口之家可能无暇养护花草,但却十分喜欢呼朋唤友,个社交型的户外空间再适合不过,有孩子的庭院当然要为孩子预备出玩耍的空间与玩玩具的草坪,有老人的几代世家,如果老人也很喜欢养护管理花草,那么就可种些四季时令草花,营建个完美的观赏花园 总之,庭院的功能应家庭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

了解庭院细节

当确定庭院的功能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庭院的各个细节,如测量场地的大小,屋墙的尺寸和位置,室内的哪个空间是作为面向庭院的门窗等。还要确定分界线、植物区、院门、小路。

而排水、光照、通风、土质等因素也必须掌握,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的好坏,特别是光照充足与否是决定可栽培哪些花卉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能将花园建在光照条件好、朝南的地方最理想,所以必须首先弄清自家宅院的条件,天中有几个小时日光照射?是半阴或是背阴?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这些环境的植物种类。当然,背荫处也能建院,可考虑建个荫地花园供观赏。香邑山的庭院设计中非常注重空间、光线,力求通过结构形式、空间尺度和光线的变化,营造全方位的美感。

纳帕・尔湾美式四合院,“多一寸太大,少一寸太小”的完美院落黄金尺寸,闭合的景观、精致的施工、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厨房连通的小庭院最是充满人情关怀,当妈妈在西厨料理台准备晚餐时,抬眼就能看到院子里玩耍的孩子。

让专业人士走进你的庭院

庭院的设计与营造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每个庭院的营造都是个新的挑战。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里,能有一个真正的庭院,哪怕是几十平方米也很值得庆幸与欣慰了。面对如此珍贵的“礼物”,我们一定利用好庭院中的每一个细节。当庭院景观的所有元素经过精心设计,构成一个和谐系统时,美妙的庭院生活便可以开始了。

无论何种风格或功能的庭院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共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庭院三大要素:地面、墙面和内部设施。其实庭院设计与室内设计如出一辙,它也是从地面、墙体和内部元素三个方面来规划的。

北京贝特兰景观规划公司首席设计师 寇航

着眼于地面上的一切

地面是庭院的基础,而且关系着空间的划分与层次,多种铺装材料也可以让庭院中的视觉元素丰富起来。草地是最佳的地面形式,无论是开PARTY,或是树下乘凉,或是小孩玩耍,都会非常舒适。由颗粒状的石头和木头碎片铺筑而成的小路可以应用在乡间庭院或侧庭院中,它们的渗水性非常好。木质铺地可以和多种风格的建筑相融合,在植物中铺设木板路效果最好。但建议庭院中木地板的面积尽量少,而且最好考虑一定的遮荫与防腐。台阶与廓道,可以使一亩地的院子变化很有层次,好像在公园里面一样。

构筑私密空间

庭院中的各种立面都可以营造隐秘、安全和私人的氛围。它们既可以分隔空间,遮风挡雨,又能形成一道道立体的景观。紧密的种植是营造私密空间常用的方法,而松散的种植也能有效地分隔庭院和提供屏障。庭院中的棚架、花架、拱廊、露台和凉亭等建筑小品给人们提供了接触享受自然的舒适空间,其框架式的结构也使各种小品之间互为借景,使人们更专注于庭院的景色。

庭院小品以娱乐为中心

小品在庭院中必不可少,它会提供一个在天气不好或者是阴雨天气可以和自然接近的机会。当小品中的花革、植物与地面植物和立面植物相呼应时,整个庭院将更加丰富。庭院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休闲娱乐,因此桌椅、烧烤架等设施一定是必备的。此外孩子们还需要玩具房、秋千、篮球架等;泳池在庭院中的魅力更是无与伦比,但也要根据当地环境来建造。这些休闲娱乐设施的样式、摆放的位置、所用的材料都会影响庭院的景观,所以这些设施所需的空间以及他们如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都必须在设计时加以考虑。

随着高端物业项目的业主对于庭院重视程度的增加,众多国内外户外家居品牌纷纷推出目应产品,在本期“极品家私”栏目占编者为您提供了许多相关信息。

做个快乐园丁

篇8

总体布局

基于场地现状和特征。酒店规划充分考虑了使用功能和周围环境因素,并尊重海滨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合理的规划构成、有效利用自然地形等优势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度假酒店的环境优势及商业价值。

酒店采用院落式布局。利用四季连廊、景观庭院、场地高差等设计手法配合独具地域特点的景观设计,塑造了丰富的空间感受。用地东侧为酒店建筑区。以保证客房有良好的观景面;西侧为酒店别墅建筑区。结合园林散落着泳池吧、特色餐厅等。SPA和健身中心均设于酒店西客房楼北侧。形成独立的建筑群落,通过连廊和电梯与大堂相连,保证了良好的私密性。

酒店主人口居于用地东北部。可以直达酒店大堂。与景观大道相通。车流蜿蜒而入。幽静的入口车道给人以愉悦的到达体验。并创造出浓烈的度假氛围。VIP入口居于用地西侧别墅建筑区。有效地进行了分流。后勤服务入口则在用地最东侧。位置隐蔽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公共流线的干扰。酒店停车区主要设置于地下室,共有141个停车位,地上设121个临时停车位。

立面风格

酒店的设计灵感来自东南亚和海南独特的民族风情。设计师追求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生,通过屋顶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细部的做法以及当地材料的运用。使建筑融合了自然环境并且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功能设计

海南是令人心往神怡的度假胜地。置身在椰风海韵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休闲。酒店大堂设置在大堂后勤楼一层。客人经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引导抵达酒店。道路两侧布满了东南亚风情的植物。与众多度假酒店不同的是入口空间的处理并没将远方的海景一目了然的呈现在眼前。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利用下车廊、东西接待处以及大堂吧围合成一个独立景观庭院,增加空间层次感以及趣味性,而后经过连廊走到大堂吧才能看到宽阔的海景。大堂吧面向酒店中央园林景观,具有美丽的海岸视线,令人惊叹的海景可从镜面水池一直沿伸到沙滩到海洋。给人以奇特的到达体验。

大堂后勤楼利用自然场地高差解决了后勤区与公共区的联系。既满足了功能及景观需要又解决了矛盾。地下一层北侧为车库和后勤服务区。此区域被巧妙地藏于地下。避免体量过大对景观及环境的影响。南侧面向酒店中央景观区的则是全日餐厅、中餐厅、酒吧等。中餐包围合成独立的景观内院,环境安逸优雅。

客房楼呈“Y”字形布局分布在大堂东西两翼,通过连廊与大堂相通。具有优美的内庭院空间。客房采用单面走廊布置,整体建筑通风良好,延展的建筑体型充分利用了用地条件。为客房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景观视野。客房7.3m超大面宽设计以及奢华的配置将清水湾的海景和沙滩景色尽收眼底。客房楼南侧为退台客房楼,造型独特。空间体验更加丰富。六、七层为总统套房。可与海景最近距离接触。

水疗中心被茂密的景观包围。拥有很好的私密性。可以从别墅和酒店方便到达。接待及12间理疗室呈3个组团布置。通过蜿蜒的景观路相连。室外延伸的庭院水景及立面的细部处理展示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酒店宴会中心位于酒店大堂东北侧。约4 000m2。宴会厅具有独立的落客区和功能草坪。环境宜人。自成一体。通透的外走廊创造了宴会中心和酒店之间的四季通达连接。800m2的多功能厅有着开阔的前厅并与功能性草坪连接,空间可灵活分隔,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宴会中心也包含了商务中心、大小不一的会议室。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结语

莱佛士度假酒店以舒展的规划布局、精致的立面处理等充分展示出设计师的意图——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更突显超五星级酒店的品味与格调,给顾客带来独特的度假体验。

建设地点:海南陵水县

项目业主:雅居乐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9.8万m2

设计时间:2008年

项目状态:在建

项目经理:金卫钧

设计人员:金卫钧、解钧、谭耀辉、唐佳、林嵘、王竞、李军、白文娟、燕燕、王建英、巨学兵

合作设计:美国WATG设计公司

篇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崇尚以及理想生活的向往,各式各样的庭院景观应运而生。庭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空间,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与其他建筑空间形态一样,在经历漫长岁月,发展成为各种多姿多彩的形态。在整个园林史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1]。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审美趣味非常接近,自然枯山水也受到中国人的追捧。而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的日本园林,其枯山水园林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演绎之后,形成了一种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园林形式[2]。而中国现代庭院,因其空间尺度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枯山水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庭园景观当中,并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1 枯山水的形成和特点

枯山水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的著作《造庭记》中,在这本书里给枯山水下的定义是:“完全用石头石子摆放出村庄、山峦和河流的模样”。在枯山水庭园中不是用真正的水,而是利用山石、白砂等元素来表现海洋、河流、岛屿等自然景观,其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宗教思想[3]。枯山水庭园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最初禅宗寺院中的重大仪式是在方丈南侧的庭院进行,随着发展改为在方丈内部举行。为了营造圣洁的环境和思想氛围,在方丈南面的庭院中铺上了白色的砂。为了适应禅宗的思想以及坐禅等行为,需要创造一个与之相符合的环境和氛围,能够从建筑内部进行观赏,同时还要符合禅宗的特定思想,在这样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影响之下,逐渐产生了枯山水的庭园形式。枯山水是日本园林最具有特色且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它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一种精神纯净和至真的完美意境,表达对于理想的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将禅宗哲理与景观园林相融合,把抽象和写意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园林恬淡出世的氛围。由于其独特的造园手法,设计者运用非常简朴的材料和极为简练的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脱离世间尘劳垢染之感,清静无尘。

在现代景观的不断发展中,设计师们充分挖掘和研究枯山水园林的形式特色和精神内涵,经过抽象和提炼将其精髓与现代庭院景观设计相结合,在功能上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美学上也满足了现代人们得审美意识,形式的变化也更为丰富,从而使得枯山水庭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广泛。

2 具中国特色的枯山水庭院设计

无论是在土地受限的情况下,还是在保持庭园的私密安静上,庭院都是创造枯山水景观的好场所。庭院不能像公园、广场那样有足够的空间任人们自由发挥,在建筑占了大部分土地之后,留给人们的只是有限的空间,也许正是因为枯山水景观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一片无限好的风景,因此枯山水艺术在现代庭院设计中尤为盛行。

2.1 设计原则

2.1.1 庭院风格与建筑风格相匹配原则。建筑有多种多样的不同风格与类型,如古典与现代的差距,前卫与传统的对比,东方与西方的差异,景观应该与建筑相匹配,日式的枯山水也好,或是英式的自然草坪,法式的精剪细造的植物图形和大理石水景,直至比较前卫的各种简洁线条色块和形状的运用,其实都没有什么绝对的界线,风格可以统一,也可混合,还是同时可以将自己的喜好融入进去,一切取决于怎样更好地和住宅主体建筑和谐。当然,还要根据庭园面积的大小及形状等基本条件来考虑设计主题。但再小、再不规则的空间,也能体现出艺术和美的内涵。

2.1.2 小中见大原则。庭院与其它园林景观在营造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庭院追求小、巧、精、细。由于土地的限制,尤其在体现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上要下足功夫。在日本,常见一些住宅只有4~5m2的狭小院落,却有石有草,有树有水,甚至还造出立体花园,显得十分精美和秀雅。日本的私家庭园里的景观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增加庭园的广阔感,比如最常见的办法是离建筑最近的地方铺上沙砾,中间铺上草或蓟或石组成的小岛,建筑正面深处种植小乔木,这样分三层来处理庭园,体现出庭园的纵深感,也就把小小的庭园拉伸了。

2.1.3 景观功能性原则。我国传统的庭院空间承载着日常性和休闲性活动,而现代建筑的庭院空间所承载人们活动的范围更广,特别是给紧张工作的人们在完成以自身行为为目的的同时,通过视、听、嗅等感官,从庭院空间中获得被动式活动,如浇花剪草时享受阳光的照射、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香等,娱乐时感受休憩设施的舒适和放松、观赏花草树木的自然美、倾听流水的声音等。然而,在这些方面上,古典园林枯山水并不能够满足这些功能,才有了后来的枯山水式茶庭的出现,所以应怎么样在枯山水加入功能性的元素,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或许在赏枯山水景观的最佳处设置一些或木制或石制或竹制的桌椅,这样庭园再也不会只是单纯的观赏性庭园。

2.2 设计要素分析

2.2.1 置石。“石”是中国庭院中重要的造园要素,甚至到了“无石不园”的地步。而枯山水中也非常讲究置石,石是日本人信仰的对象。日本枯山水通过对石块的组合和巧妙的放置,使本来没有生命力的石头产生内在的生命力,给人以生命的美感。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常常给人以“空”的表象,却更能反衬出隐藏在背后的深远意境。日本枯山水中石景艺术以小而精致的元素感人,恰好适用于现代小尺度庭院景观。用最普通的砂、石创造出意境深远、涵义丰富的枯山水景观。因此,在现代庭院的山石构景中应注重对简单、朴素元素的把握,要在每一件最普通的设计元素中发现美。

2.2.2 理水。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日本传统园林中水体元素有真水与假水之分。真水最早出现在池泉式庭园中,与池泉式庭园中的真水不同,日式枯山水中的水被称为假水。在当今小尺度庭院及室内庭院景观设计中,采用枯山水艺术理水方式较为普遍。日本枯山水园林用理性的、抽象的、写意的手法体现大海、溪流、云雾和大川,用白沙之水象征空灵、神圣的禅宗哲理。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用经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象征水流湍急的态势,甚至利用不同石组的配列而构成“枯拢”,以象征无水之瀑布,是真正写意的无水之水,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传达深邃的意境。

2.2.3 植栽。植物是庭院组景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枯山水园林营造的是一种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而现代庭院作为与人们心灵会话的场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灵魂的宁静澄澈。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和日本枯山水艺术思想进行融合并提升。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生态原则来选择、栽种和配置植物,合理利用实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光照环境等来营造植物景观;着重植物搭配,苍劲与柔和的配合,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搭配,树木大小、疏密、明暗和形状、色彩的调节等,并且在和谐中求变化,春花、夏荫、秋叶、冬干,满足不同时节独特的景观特征。

2.2.4 园路。园路在庭院中至关重要,园路作为连接院内各空间的纽带,起到了联络园内各观赏景的作用。在园路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曲径通幽,通过园路的合理组织和引导,为游园者提供一个恰当的观赏位置和角度,使园景呈现出最美好的画面,以及让有限的园林空间得以放大。枯山水园林在园路的铺装上,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大多采用飞石、延段、石阶等,以配合纯净、简洁的枯山水形式,将汀石置放在白砂上,飞石、汀步的形态也融入到了硬质铺装中,丰富了硬质地面的造型和色彩,提升了铺装的装饰感,与其周围的山、水、建筑、植物、景石等景物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园林景观的艺术统一体。

2.2.5 小品。小品在庭院构成要素中充当了庭院的设施和点缀物,日本枯山水因佛教及宗禅思想对其的影响,常用石灯笼、洗手钵、石塔等作为园林小品。在现代庭院景观中,可根据不同类型庭院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小品,即可用常用的假山、凉亭、花架、雕塑、桌凳等各种在庭院中可摆设的物品,也可以加用具中国特色的小品,比如中国传统器具:水车、水磨等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物品。这些小品无论是依附于景物或者是相对独立,均应经艺术加工精心琢磨,才能适合庭院特定的环境。形成剪裁得体、配置得宜、小而不贱、从而不卑、相得益彰的园林景致。运用小品把周围环境和外界景色组织起来,使庭院的意境更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从塑造环境空间的角度出发,巧妙地用于组景,以达到提高整体环境与小品本身鉴赏价值的目的。

3 展望

无论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只有既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点,又认真吸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现代庭院景观真正的发展方向。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思想,加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我们应该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来演绎出更为出色的景观形式,深度挖掘中国园林中的瑰宝,与国外优秀园林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而又不失传统园林精华的现代庭院景观。

(收稿:2013-06-29)

参考文献: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2009年10月,我院――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参与了西双版纳Anantara酒店的建筑设计,而我也有幸来到了这个由多个分项设计组组成的团队之中,一次独特的本土民族建筑与现代豪华酒店理念相交融的设计之旅就此展开。

西双版纳Anantara度假酒店是由云南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新建的品牌酒店,它是亚洲顶级的MINOR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奢华度假酒店品牌。Anantara度假村在世界各地依托于当地的民俗风情,营造出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度假酒店,向世人展现了Anantara独特的品牌文化。

版纳Anantara度假酒店位于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勐仑镇,是一个半山区乡镇,兼具山区和坝区的地貌特点,项目占地92474.03m2,距州府景洪73km,用地四周仍保留445亩的“基本农田”作为酒店的缓冲区。地块呈长矩形,自北向南延伸于罗梭江西岸,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隔江相望,是版纳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之一。距基地北部边缘不远处是植物园主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另有南哈河由东流向项目地块的南端,汇入罗梭江。南哈河以南的城子寨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傣族原生村落。

1 西双版纳Anantara度假酒店的设计理念

项目所在地西双版纳州是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地,傣族人民滨水而居,他们爱水、崇水,在与自然的过程中,蕴育并传承了独特的水文化,成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Anantara”的寓意为“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一看似偶然的巧合意味着品牌理念完全可以与傣族圣洁的水文化有机地进行交融结合。“Anantara”品牌的独特之处也在于它能依托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将各种元素完美地优化整合,创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入住者在享受国际级服务的同时,领略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当地的民族风情特色。

2 水融的傣族与东南亚民居文化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楼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大房间,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很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东南亚民居也有非常独特的风格,除了具备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外,受佛教寺庙建筑及历代皇家建筑的影响,装饰精致繁复、华美优雅。建筑形式上,房顶倾斜得很厉害,这是为了尽快排走雨水,因为该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年降雨量丰沛、降雨量集中程度高的特点。房顶是一层一层地重叠,有时能重叠九到十层,在屋檐檐角,有卷曲的蛇形,在屋檐边上,有一排排柳叶状装饰,房顶两边,有弯形尖状装饰,屋檐下是很大的廊子,廊下有高脚柱。

东南亚民居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在形式上有非常相似之处,有资料表明傣族和老挝的傣族(Thai Lue)为同一分支,都是泰民族(Thai,泰国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傣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与泰国主体民族非常接近。泰国目前人口约5885万人,其中以泰族为主。泰国人民曾经历多次的民族迁徙,据推测他们的祖先居住于印尼等南洋群岛,后来渡海到中国南部和西南沿海区,再迁移到泰国北部,于13世纪建立最早的泰国王朝。根据泰人迁移的历史来看,是傣族由中国南部,沿着肥沃的河谷向南迁移到湄公河谷。由此看来,东南亚民居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进行有机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3 总图设计中的村寨理念

傣族村寨多在平坝近水之地,或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或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之处,必有傣族村寨。村寨包围在花草树木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傣族聚族而居,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皆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傣族传统村寨是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影响下,由寨门、寨心、寨神庙、民居、道路、水井、寺庙、佛塔、菩提树、龙山林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环境秩序组建而成,各项要素都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酒店设计根据策划报告提出的两种主要产品――豪华标间及VILLA,在方案中营造了南、北两个不同主题的院落组团式建筑群,很大程度体现了傣族村寨的布局模式。豪华标间区域以单廊、联排式布置,VILLA以独栋或双拼形式单层布置,两种布置形式通过对用地微地形高差的创造,形成跌宕起伏的总体空间形态。在两个主要产品区之间,集中布置了公共服务区,地面一层为大堂、餐饮、会议及相关活动的场地,负一层主要为酒店后台办公及设备配套服务房间,在结合公共游泳池的区域布置了健身等娱乐用房。公共服务区布置在用地较中心的位置以提供给酒店客人便捷高效、人性化的酒店服务。主题SPA区(水疗区)布置在一期用地的东南角,以傣家吊脚楼形式悬挑在滩涂用地上,6间简易原生态的傣楼面江展开,其间树木环绕,为客人提供了既私密又有开阔江景的特殊体验,满足了本酒店以特色主题SPA为最大卖点的品牌创造需要。项目的西北三角区域是按照酒店管理公司要求预留的为客人提供体验活动的用地。而地块最北端通过密林隔离区让客房可以免受植物园入口区的干扰。

酒店的豪华标间区,包括80个豪标客房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用房,每个客房面积约70m2。客房分上下两层布置,以开敞式独立连廊与客房连接。VILLA别墅区,包括1栋面积约410m2的总统别墅,6栋面积约230m2的独栋别墅(双卧室),及16间面积约130m2的双拼别墅。VILLA全部为一层建筑,总统及独栋别墅均朝东沿江布置,联排别墅则朝向西边田园区域布置。主题SPA区(水疗区),包括6间面积约为50m2的豪华房间,及相应的公共服务用房。酒店公共服务区,两层共9869m2,地面一层为大堂、餐饮、会议及相关公共活动的场地,负一层主要为酒店后台办公及设备配套服务房间,在结合公共游泳池的区域布置了健身等娱乐用房。

4 当地建筑的装饰艺术在立面设计中的运用

傣族本土建筑的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是傣族人民精心创造的,且直观的反应了傣族民众的信仰与理念,并与多种民间艺术相通相融,因此建筑装饰的造型与民间艺术一样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酒店公共部分的坡屋顶坡度有50度,高耸挺拔,挑檐深屋檐低,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傣式寺庙给人高深神秘的感觉。屋顶自然形成的通风系统可以达到很好散热效果,非常适合当地热带气候。

酒店客房部分建筑形态采用以傣式建筑形式结合当地材料,用现代构造手法加以组合,形体相对简洁、质朴,但近看也不缺精致亲切,颜色和谐。客房建筑屋顶的挑檐深且角度稍缓,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公共部分及客房部分的墙面处理原则是以借景为主,在需要摄入景观的地方,采取完全取消墙体或让墙体可以完全折叠的手法;在需要私密性的地方,则采用当地石材、木板等生态材料做墙体加于隔离封闭。

在酒店的各个角落,都布置亭子,就是这些“随意”布置的亭子,带给客人随意休闲的体验。

5 室内设计风格定位

酒店设计宗旨在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来到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栖息放松,还有内心的安逸宁静,此时室内设计的装修风格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版纳傣族文化与东南亚各民族文化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南亚建筑装饰风格崇尚自然、原汁原味,常以水草、海藻、木皮、麻绳、椰子壳等粗糙、原始的纯天然物料为材,带有浓郁的热带丛林和海岛情趣。在色泽上保持自然材质的原色调,大多为褐色等深色系,在视觉上给人以泥土与质朴的气息;纯朴的味道悠然显露,颇为符合时下人们追求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养生理念。

酒店室内设计在造型上,以对称的木结构为主,客房内电视墙采用芭蕉叶砂岩造型,营造出纯粹的热带丛林风情。在色彩上,以温馨淡雅的中性色彩为主,局部点缀艳丽的红色,自然温馨中不失热情华丽。在材质上,运用壁纸、实木、硅藻泥等,巧妙地诠释出自然脱俗又不失奢华的独特韵味。

客房选用了深色木材,金色丝制布料结合光线的变化,营造出了内敛厚重的东南亚居屋氛围。

6 室内家具摆设细节

在家具及饰品搭配上,室内设计师选择的是最醒目的大红色的东南亚经典漆器,金色、红色的脸谱,金属材质的灯饰,如铜制的莲蓬灯,手工敲制出具有粗糙肌理的铜片吊灯,这些都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点缀,能让空间散发出浓浓的异域气息,同时也可以让空间禅味十足,静谧而投射哲理。

7 景观设计

西双版纳还被誉为“热带动植物王国”,本项目又与国家级的热带雨林植物园隔江相望,因此在本酒店景观设计上,希望通过建筑与植物互相渗透及呼应,通过微地形的营造,最终能表达浓郁的热带雨林风情及傣族文化。

7.1 公共服务区的景观中轴线

客人进入酒店区域后,便开始了起伏跌宕、移步换影的体验之旅。客人的车通过浓密原生态的香蕉园来到酒店主入口广场,徐徐上行,到达酒店门廊下车后,进入柱廊围合的前庭院,两侧是挺拔高耸的古树,正前方是精致的傣族风情展示墙,两侧柱廊外侧有叠落的水池,潺潺的水流声陪伴客人从柱廊拾级而上,再通过水池中心的桥廊,客人才真正到达酒店的核心区――大堂。此时此刻,客人的心情已经完全平静下来,对后面的度假行程充满美好的期待。大堂是个有柱无墙的开敞空间,那一片平静的无边界水池渗入大堂,举目远眺,主庭院景观及罗梭江远景完全的映入眼帘。出大堂,下台阶,雨林掩映的游泳池开外,主庭院景观通过跌宕而下的景观水池最后终止于沿江的景观大平台。

7.2 客房的景观庭院

豪华标间区及VILLA区,都有自己的景观庭院,在细部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将形成不同主题的景观庭院。豪华标间区的庭院空间尺度较大,长、宽分别有120m和80m,保证了庭院两侧的客房的视线互不干扰。VILLA区的庭院也有三十多米宽,对于只有一层的客房来说其私密性也不言而喻。

7.3 罗梭江及热带植物园自然景观

两个客房区域的沿江一侧,都将道路布置在客房的背江一面,保证了客房的朝江面没有任何的视线干扰,可以完全摄入罗梭江及植物园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

在酒店的公共区域或客房区域的景观设计,都保证有一定的江景或内庭院景观,在其它地方,或客房的次重要房间,则可以欣赏到基地西侧生态田园的别样景致。

8 结 语

近半年的西双版纳Anantara度假酒店设计合作,接触了很多分项的专业设计院,从方案、室内再到景观设计等。相互的交流探讨,彼此都受益匪浅。闲暇之余,我再回味设计过程中的点滴,本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相融相通在此项目中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脉络,我们的设计强调了地域性,尊重了民风民俗的传统,尊重了地方特色。建筑不仅在于形式,不是几个元素、几个符号就能表现出其民族属性的,文化意境的认知体验及精髓提炼才是根本,设计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哲学思维。

篇11

该项目结合地面道路、硬地及绿化沿建筑四面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地面停车带结合绿化分散设置,满足不同人流的临时停车需求。在宿舍楼、体育馆分别设有地下自行车库及地下汽车库,满足学校学生和校外车辆停车的需要,使各车流路线简短流畅。无障碍设计贯穿了整个设计,无障碍坡道及电梯的设计,让人性化理念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完美表达。(见图1)

1.1教学楼设计——内外通达,阳光活力本教学楼(见图2、图3)为普通教学楼,由三栋单体组成,每栋层数为四层。均南北向设计,教学楼之间由室外连廊连接,西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块,使三栋单体教学楼形成独立的建筑群。利用虚实空间及色彩的对比,宁静中又不失朝气。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8769.0m2,共设有48间教室,功能以教室、办公室为主,各栋教学楼设有配套的辅助用房。一层连廊可直接出入到室外活动和绿化空间,。二层至四层形成半封闭的室外空间,充分享受到阳光的照射和满足通风的要求。同时给学生营造了一个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教学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师生通行、沟通的便捷性,体现了人文关怀。

1.2实验楼设计——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实验楼独立位于校区的东北角,层数为四层。平面朝南、朝北布置教室,总建筑面积为3358.7m2,共设有16间实验室,实验室通过内走廊连接,实验室之间设有准备室或教具室,并设有配套的办公等辅助空间。师生群体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实验楼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探求知识和真理的场所,并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的安全着想。

1.3行政楼、图书馆设计——分区明确,功能齐全行政楼、图书馆(见图4、图5)地处校园的中心,宽大的台阶和独特的设计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建筑总层数为四层,平面设计近似于正方形,把平面分为两大区域:办公区域和图书阅览区域。两区域相对独立设计,互不干扰,又通过内走廊及厅联系在一起。江南格局的内庭院设计,使各区域房间变得开敞明亮,达到更好的通风采光效果,降低了能耗,丰富了整个空间序列的流动。在这里,阳光通过幕墙映射在桌面上、地板上以及白色墙面上,让人感到舒适而惬意,静静享受知识的乐趣。

1.4宿舍楼设计——人性合理,温馨舒适宿舍楼(见图6)地处校园的西南角,分为男生、女生宿舍楼。两栋宿舍楼单体建筑通过楼梯和平台连成另一道校园风景线。建筑层数为五层,地下一层。宿舍楼设有地下自行车库,方便学生停车使用。一层设有值班室,用于宿舍管理。每栋宿舍楼各有宿舍59间。人性化的宿舍楼设计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也倍感温馨舒适。

1.5食堂设计——四通八达,用餐方便食堂位于校园的南侧,与宿舍楼相邻。总层数为三层,局部设有夹层,正方形的平面设计联系着各个方向来就餐的学生,尤其与室外走廊的连接,更方便了不同方向和楼层的学生用餐,同时也缓解了餐厅出入口的交通。食堂一、二层为学生食堂,共满足1488位学生同时用餐,三层为教职工食堂,可满足420位教师同时用餐,并设有配套的厨房和相关的辅助用房,为全校师生安全享用美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1.6体育馆设计——空间层独立,观赛视角好体育馆(见图7)与食堂相邻。建筑层数为三层,建筑平面设计呈方形。设有地下汽车库,可停车99辆,汽车出入口与校园内的消防车道连接,不影响校园的人行交通,同时也提高了一定的安全性。一层多功能教室和运动区域,各设有单独出入口,形成独立的空间,避免了人流交叉。在南侧设置了贵宾入口,从这里可直接进入到二层看台及室内篮球馆。三层看台区域设置在球场两侧,共有1921个座位,既满足了学校的使用要求,又使观赛视角得到了最佳。

1.7大门设计——对称美观,庄重大气大门做为学校出入的管理用房,设在校园西侧主入口处,以校园中心广场为轴,对称布置,体现出校园的庄重。东侧设次入口处,方便各个方向的人流、车流出行。立面造型与整个校园风格一致,烘托出学校文化底蕴的深厚。

1.8连廊设计——有机联通,通行便利室外连廊是该校园的一大景观,它把校区的每栋单体建筑有机的联系起来,连廊之间又相互联系,交错设计,丰富了校园的气氛,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和每栋单体建筑的距离,方便学生在校园跟区域之间的通行。

2立面设计——围而不堵,温情怡人

建筑造型简洁大方,以黑、白、灰为基调,结合江南民居的基本元素,大面积的白墙和局部深灰色的陶板墙面的组合素朴而高雅,大气中又不失对细节的精致处理。建筑与建筑间既联系又分散,形态规整,注重对墙体、连廊及体块关系的塑造,力求寓简练于变化之中。立面材料更是融入光亮平整的技术意味和温情柔质的人文意味,结合遮阳与光影塑造建筑不同的肌肤表情,弱化现代建筑的生硬冷漠,致力于平实中的精致,塑造舒适的怡人空间。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创造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不仅丰富了立面造型,而且形成了“围而不堵”的庭院效果,在现代格调上融入了江南园林的意蕴,结合庭院塑造出幽雅的人文特色和浓浓的书卷意气。使整个校园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朝气。从而完成了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度,为校园师生提供了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3交通组织设计——分流分区,畅通便捷

由于学校的使用主体为学生和教师,其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所以交通组织设计力求体现“人性化”交通。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交通流线的组织,做好人流、车流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各功能分区的交通联系,做到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尽量减少了对周边城市道路的交通影响。学校内道路主次分明,并处理好了静态交通、动态交通区域的分区设计,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并结合外部自然环境做好了绿化设计。在不影响校园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在学校出入口处,设计了一定规模的临时机动车位,解决了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

4景观设计——文化深厚,以景育人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通过对景观元素的打造,创造出了具有教育意义、反映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校园环境。具体设计中运用校园建筑、景石、景墙、小品、标志物、植物等各种物化载体,整合学校的人文资源、城市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俗故事、文化典故中与学校相关的元素,突出表现了学校文化特色。校园景观设计,根据各分区不同的功能特点和使用要求,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分别进行设计布局。主入口区:设置对景和标志物,创造出优雅而具特色的入口环境,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入口区也是上、放学期间人流的集散地,景观设计时预留了方便人流集散的合理空间与通道,确保师生通行安全、便捷。

行政区:景观设计采用规则式布局,达到庄重、严谨的环境气氛,同时与入口区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统一中有变化,严肃又活泼的景观效果。教学区:景观设计既严谨又不失活泼,利用教学楼之间的绿地,营造出一个学生课间活动休闲交往的绿色空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适当放松;通过设置文化墙、雕塑等景观小品,适当增加其“文化味”,例如一些名人名言,警示性的语言等,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教育作用。另外,在景观设计中,特别注意了教学楼建筑的通风采光,周围植物的选择,特别是常绿乔木与教学楼之间的距离,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选择无刺、无毒、色彩鲜艳的植物。体育运动区:结合运动场地的特殊性,四周种植绿篱进行空间分隔,形成独立的活动空间。运动场地周边种高大乔木,边角处种植花卉灌木,丰富操场景观和层次。球场种遮荫树,设置树池坐凳,为师生休憩纳凉之用。

生活区:景观设计布置了各类小型休息活动空间,铺装场地,将花坛、坐凳、特色铺装等景观元素以各种方式和形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绿色空间,突出校园宁静、优雅、舒适的特色。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的景观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采用规则式、自然和混合式等多种布局手法,将各种不同的临水平台、亭、廊、构架、座椅、林间小径等景观元素有机组合,得景随形地创造出丰富而有趣、恬静而舒适的校园景观休闲空间。

篇12

Abstract:

With project surve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handan railway station, and the total plane layout and streamline design, plane function layout, spatial form and architectural modeling,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was discussed,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handan railway s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handan and the formal opening existed in the JiNa area, improve after foreign traffic conditions,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hebei etc.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design concept, local culture, and planar function layou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邯郸市的历史沿革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作为一个中国历史名城,在邯郸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等著名典故都出自于本项目的设计地点――邯郸。

项目概况

邯郸火车站是我国最为繁忙的交通走廊―京广铁路动脉的主要客源点。本项目为新建邯郸火车站。

在项目方案中,新建的邯郸火车站将汇集铁路、城市道路交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其站址邯郸市浴新南大街西侧,南临邯郸陵园路,北接邯郸和平路。新建邯郸火车站的设计自始至终坚持了“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理念。在设计中对于现代化、大空间的交通建筑在城市尺度、建筑体量方面如何融入到古城邯郸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延续城市肌理和文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努力探索创造出符合“邯郸之新”特征又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建筑精品。本方案将站房中心与站台中心重合。采用天桥进站、地道出站的方式。站前平台至浴新南大街规划为站前广场,广场中部为人行广场,广场北侧布置社会车辆停车场,南侧布置出租车候车区及公交车场。在浴新南大街东侧至小光明街规划城市广场,与站前广场呼应。形成以站房、站前广场为轴心的中心对称规划设计。

图1邯郸站日景效果

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

通过对原火车站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既有车站广场与城市机理轴线存在约100m左右的距离。

2.既有车站站前广场局促,景观效果差。

3.既有车站偏离既有铁路站台轴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将和平路以南,陵南路以北,浴新南大街以西铁路车场以东纳入本次站房及广场设计的范围。

2. 本次设计第一方案为拆除原有站房,在铁路中心轴线的位置上新建站房,这样可以实现铁路站

房,站前广场,城市机理轴线的叠合,城市景观效果和旅客便捷程度最佳。

3.车站及城市景观广场应与车站无缝连接,并向城市延伸,这样既可以满足车站高峰时节聚集旅客的需求,也可以为城市和车站带来极好的景观效果,带动城市周边用地的价值。

4.各类服务与车站的车场用地应紧邻车站广场,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理念。

5.车站周边的用地开发应紧扣车站及广场的机理,有序,充分的开发。

基于以上研究,新建邯郸火车站的主站房按铁路设计的要求对称布置在站台中心上,站前平台至浴新南大街规划为站前广场,广场中部为人行广场,广场北侧布置社会车辆停车场,南侧布置出租车候车区及公交车场。广场景观从广场延伸至建筑中,景墙、休息廊、水池、竹林疏落有致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具、灯具、小品点缀其中,为旅客营造出优雅的休憩空间。广场的景观设计与人行进站广场相呼应了,形成广场尺度宜人的序列空间。

图2 新建火车站总平面

功能流线设计和功能布局

1.进站旅客流线

步行和乘公交车及乘小轿车的旅客经站前广场进人车站候车区,贵宾辟有专用通道,办公人员亦有其专门的入口。各种人流之间相互独立,高效且互不干扰。

2.出站旅客流线

出站旅客经地下出站通道可到达出站大厅。离开出站大厅旅客可搭乘两侧公交车、旅游车和长途车及出租车离开。方便旅客的高效换乘。

3. 功能布局

候车厅是火车站的核心,置于一二两层,各功能用房围绕中央候车大厅展开布置,售票大厅位于一层火车大厅北侧,紧邻中央候车大厅,旅客进入售票大厅购票结束后,可以迅速的进入候车大厅,形成独立高效的流线。

中央的候车区通过引入采光大厅,共享空间等设计手法,为观众提供了开放,流动的人性化空间。一二层的候车区两侧分别布置有大面积的洗手间及旅服区供旅客方便使用。火车站的办公用房,安保及行政区安排在一至三层及夹层处。变电室,空调机房等设备用房置于候车厅两侧与出口相结合并与办公区相隔离,做到相互独立,内外分明,科学协调。

图3 火车站鸟瞰图

空间形态与建筑造型

在邯郸火车站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的设计中,让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在邯郸火车站的创作当中,充分尊重邯郸地域文脉,和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从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人手,试图探索出创作“邯郸之新”的建筑风格的手法。首先,结合邯郸站临近古城的环境特点,提炼出类似于邯郸娲皇宫的多重屋檐为主要基本元素,形成富有邯郸地方特色的屋顶―弧形多重屋檐的空间体系。“弧形”屋面与结构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同时解决了大跨度的问题。站房主体屋檐的形态是体现邯郸历史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尺度和形式的比对与推敲,顶部屋檐设计出挑达到5.6m。上部采用舒展优美、具有邯郸特征的曲线坡檐,檐下部分则简化为倒阶状,以“叠涩”形态抽象反映传统建筑构造的同时,表现建筑的时代特征。大体量的屋顶结合折版式的采光天井,既有效地解决了候车大厅、站台的采光通风问题,又把大空间、大体量现代化交通建筑通过人文亲近的手法融入了古城的城市尺度,延续古城的城市肌理。站房入口处屋面出檐深远,半室外的入口集散空间结合广场、绿地、园林,把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站房外墙采用青色的网格金属幕墙,呼应邯郸著名的出土文物中“北齐青釉”的建筑意象;两组镶嵌着竖向栗色线条的方柱撑起大跨度的多重弧形屋面,栗色的结构杆件不仅呼应着如古城色的建筑屋顶,而且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二层候车的候车大厅大面的玻璃幕墙与朴实的建筑墙体形成对比,光影浮动、若隐若现。站房人口居中的巨型浮雕,凸显现代建筑品位,向往来旅客展现着邯郸千年历史,胡服骑射的著名典故……

候车大厅两侧的裙房根据车站的功能需要,组织了不同尺度、采用了两组通风采光的内庭院,光影迷离,营造出具有典雅邯郸味道的闹中取静的空间氛围。处处弥漫着邯郸隽永的人文气质。站房近人尺度的墙体把站房各空间连成整体,形成完整连续的建筑界面。

图4 邯郸站设计理念分析图

色彩与材质

邯郸的古建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崇尚简洁平实,不事雕琢、不施重彩,所以邯郸站房建筑材料和色彩以明快沉稳为原则。外墙材料从邯郸地域环境的特点寻找切人点,采用符合当地的古城的朴实的米黄色为主基调,以形成与娲皇宫、武灵丛台、大乘玉佛寺等历史遗存的色彩的内在联系。为体现“城”的造型立意,石材采用“工字型”错缝挂贴,将石材整面墙进行逐纹排板,使其整体颜色调和、花纹过渡自然。站房外立面装饰浮雕采用大理石雕刻,设计力求外立面浮雕在与建筑整体造型及体量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升华建筑的文化意味,更好地体现邯郸地域文化的精髓,从邯郸的历史典故中提取元素和文化故事,站房广场及站台方向立面浮雕分别引用了邯郸的古典传说如“胡服骑射”“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站房二层的玻璃幕墙中间向外突出在室内外形成有趣的穿插交错,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层次,与石体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交相辉映。从外部空间的塑造到建筑细节构造的揣摩,是完整体现邯郸站房造型立意重要环节. 经过与下部车站基座材质的效果对比,屋面坡檐采用深浅两种栗色相间铝板,以营造质朴、明朗的材质效果并与总体造型特点相协调。

图5 邯郸站人视点效果图

与地域气候特征的协调

邯郸地处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独特,站房设计除建筑构造与技术方面的相应处理外,建筑形态也表现了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一些特征。邯郸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5℃。冬春季节风沙较大。针对以上特点,邯郸站房采用平屋面,外墙以实体为主,主要空间集中布局。同时,借鉴当地民居“外实内虚”的形态特点,在站房内设置了两处顶部采光的室内庭院。室内庭院不仅能丰富室内空间、给旅客以视觉和心理舒适感,而且还是“天窗”、“风井”和“温室”,具有自然采光、提供受风沙气候影响较小的通风路径和冬季辅助集热的多种作用。

结束语

火车站作为城市的门户,是城市区域的地标和旅客到达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城市名片。而邯郸市又作为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作为本项目的设计者,我们深感本次设计任务的责任重大。在邯郸站的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尽量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契合,包括它的空间配置及组合流线,以及它的外立面设计和内部空间装饰设计,都希望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人感觉到这是真正生长在邯郸这块古城上的建筑。作为本项目的设计者也祝愿这座冀中平原上的明珠在日后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为拉动河北的经济发展以及提高邯郸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出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S],GB50226-95

篇13

一、引言

四川省仁寿县是一个17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又是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属于灾后重建项目,由澳门基金会和阿联酋等多家机构捐资兴建。该项目对该县众多群众摆脱贫困,达至小康和促进国家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职业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结合大学校园规划经验和部分职业教育学校规划的经验与总结,初步探讨职业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的心得。

二、工程概况

仁寿县职教中心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位于仁寿县城东北部。南临城北大道,东靠城市规划干道。项目总用地20公顷,基地南部场地平整,北部原为农田、鱼塘,场地中北部为一座植被良好的山丘(如图1)。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后全校学生10000人,其中8000名全日制学生,2000名在职培训生,教职工800人。

图1 总平面规划图

三、规划原则及设计构思

(1)结合原有总图规划设计,学校用地需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的合理布局与形态。

(2)充分发掘基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3)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4)加强学校环保和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1)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不受污染。2)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节能。

四、总平面规划与布置

4.1平面结构规划

本学校的平面结构规划主要采用“一轴、一山、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突出仁寿县的文化特色,合理的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1)“一轴”是在教学区建立明显的主轴关系,以强调教学区在整个校园中的主导地位;

(2)“一山”是希望在规划中对原有生态山体的保留。保留的生态山体不仅在规划中为校园提供了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也增加园区景深和空间层次,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新校园设计中对原有场地和生态环境的尊重;

(3)“一环”则是力求通过简单有效的车行流线组织来联系所有的功能分区,为校园提供安全、怡人的步行环境。

4.2功能分区

校园分区依照“全盘考虑,相对独立,集中布局,方便联系”的原则,从南到北将校园分为两大分区。地块南、东面临市政路,西、北侧较为安静。校园规划采用较为理想的 “三角”布置原则。即划分为教学行政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1)教学行政区。教学行政区以一条主轴线贯穿,南接市政路城北大道,北止于生态保留山体。沿城北大道北侧布置对外关系较为密切的行政管理中心和实训楼,并由此拉开中轴线的序幕。行政管理中心靠外,较好的处理了业主所提出的“二个职能机构”分别设立出入口,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出入口面向城北大道”的设计要求。实训楼是体现职教中心教育特点的主要建筑之一,把它放在校园主要城市界面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展示宣传效果,同时也减少了部分实训劳作活动校园的噪音影响。主轴线向校园延伸,进入主教学区。通过对轴线两侧的教学楼单元的调整,使中轴线上塑造出一系列尺度变化的广场,结合水池、树列、广场铺地等景观设计使中轴线的视觉观感变得生动亲切,也丰富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2)生活区。生活区总体考虑了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的布置关系以及分期建设的要求。在规划布局中我们将生活区沿地块西侧布置,教工宿舍置于最北,离西北角次入口最近,既安静又方便。食堂与学生宿舍成组布置,方便师生就餐。一、二期各设置一个食堂,以配合分期开发的要求。

(3)运动区。运动区含400m环形跑道的标准足球场,并尽可能的集中布置篮、排球场,减少运动时对校区的干扰。少量球场安排在西区,方便教工使用。风雨操场靠近运动区,流线最短,功能关系合理。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校园交通组织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车行系统:设计上合理的安排了办公、生活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车行流线,使其互不干扰。主要车行道沿教学区布置,实现教学区内的人车分流,打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

(2)人行系统:通过沿车道两侧布置人行道,同时结合步行广场,将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

(3)停车系统:在校园入口的行政办公及教职工生活区域的机动车道旁边设置就近停车位场,并考虑了预留发展的可能。

4.4 竖向设计

(1)规划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依据原有地形,采用不同台地布置建筑和运动场地,对局部山体进行合理的整治,保证用地内土方基本平衡。

(2)因为场地现状基本为农田,较为平坦,所以我们的场地设计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考虑场地向南侧及东侧的市政管网排水,场地最小排水坡度为3‰,满足国标要求。

4.5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用地按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校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临近道路交通噪音的干扰。校区内集中绿地是区内老师与学生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区内的集中绿地分五处设置,分别位于主要建筑周围。以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元素,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1)体现以山体为大背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整体上塑造一个风景式校园。在自然景观风景上主要保留基地中部的山体和中间的水渠,形成校园的主要景观绿化带,确立整体上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同时注意保持一个主要控制点之间的视线通廊,形成环境的整体感。

(2)在人工景观上主要注重层次感和多样性,形成从重要的广场公共开放空间到沿复合功能带延伸的步行系统,再到建筑组团空间,然后进入建筑空间的清晰的序列性。

(3)沿主入口轴线为礼仪型景观空间,教学区为秩序型景观空间,宿舍区为生活交往型景观空间,体育区为运动、集散型景观空间。

五、建筑单体设计

5.1行政管理中心

(1)流线独立,分区明确,实用灵活。本设计不仅巧妙的解决了社会教学机构和职教中心办公出入口分立的要求;同时,二层通高的门厅设计,使二个出入口都显得气派宽敞。

(2)“U”型布局,内含半开敞中庭,强化建筑室内、外的融和,营造舒适雅致的办公环境(见图2)。

图2行政管理中心及实验楼

5.2 实训楼

(1)规划布局将实训楼靠外布置,减少实践教学活动一系列进出流线对校园的干扰和影响。

(2)针对实训项目的不同分类,在实训楼内部上下分区。首层大进深、大空间,安排机械类、车床类的实训活动。30米大进深的类厂房式设计,为校方提供了灵活调整各种实训项目的可能性,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二~五层安排服装、金融、电子类实训教学内容。上、下区通过二层封闭楼板有效隔绝噪音。为改善上区的室内通风、采光条件,在大楼中部还设计了采光通廊,沿其南、北两侧设教室。既减少了教室的进深,又为二~五层内部空间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

5.3 教学楼

教学楼为师生主要学习、活动场所,是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所有教室沿南北向布置。采光通风良好,间距足够,保证教学场所的空间品质。

(2)半围合式的教学单元,是对传统书院的传承和改进。南北向布置教舍,东西侧设通廊并组织竖向交通,既充分利用朝向的优劣,又使教学楼单元内部流线更为顺畅方便。半围合庭院宽敞舒适,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二次交往空间。底层局部架空,以及东西侧通廊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内庭院的向心性和安定感,也有效的减少了传统围合式书院的封闭感(见图3)。

图3教学楼

5.4 图书馆

图书馆是职教中心的信息枢纽。配合校园的整体规划结构,图书馆采用集中式布局和方正的体量,形象单纯明确,整体感强,成为校园内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观赏的标志性建筑。为减少管理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率,将书库和办公管理用房集中布置。

(1)图书馆中心部位设内庭,以减少各层阅览室进深,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效果。围绕内庭组织水平及垂直交通,并布置衍生功能空间,如休息廊等,为师生交流提供更为自然的场所。

(2)图书馆借阅及管理流线分别独立,师生借阅流线通过室外宽敞踏步进入二层的借阅大厅,而图书入库及管理的流线则安排在一层西侧,互不干扰。一层同时安排可独立开放的多功能报告厅,减少对上层阅览室的影响。

(3)图书馆内外景致交融:一层局部架空,结合内院、水庭、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惬意方便的交往休息场所。中庭上下贯通,“U”字型开口,向北面生态保留山体敞开,使山景与内景在中庭里相映成趣,并为建筑内部带来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如图4)。

图4图书馆

5.5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采用院落式模块化设计。传统内廊行列式学生宿舍内部通风采光欠佳,室外空间单调匀质。本次设计在传统行列式的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拆分改形,建筑形象整体感加强,并形成由三面单廊式宿舍楼围合的宿舍院落。将原来的楼间空地变为具有向心性和凝聚力的院落空间,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和课余活动。单廊宿舍单元具有良好通风采光效果。东西向设开敞式楼梯间,底层局部架空,更保证了庭院内的通透感及良好通风。

5.6 千人会堂

千人会堂通过加设楼座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观众厅容纳人数较多与音效、视觉效果的关系,舞台设计标准相应提高,为多功能的活动、演出(报告、汇演、及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职业学校规划方案设计,应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成为建筑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总体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并能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实现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另外,还要加强建筑的环保和节能设计,实现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