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治理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既需要干部转变旧有观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又需要培养广大村民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积极性。一些乡镇干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重心,甚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有可无,致使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此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不少群众环境治理漠不关心,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
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技术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乡村在治理环境卫生上还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排污、家畜饲养及粪便堆放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垃圾箱虽建立了但清运不及时,排水渠虽修了但污水排不出村,反而形成二次污染。垃圾污水粪便等处理难度大、花费大,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做法,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染物治理方法。
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民数量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多,致使投入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给付工资,使得垃圾箱成了摆设,垃圾堆积如山,并引发水污染。
4、政策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巩固难。现行农村保洁员工资的结构基本上是由县财政出一部分、乡(镇)村筹集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发放,但实际情况是村一级由于无集体经济支撑,由村一级筹集的资金无法落实。从而,导致农村保洁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作用发挥不好,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二、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合理与否,必然直接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环境。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规划先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要超前考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粪便堆积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道路、水沟、公厕、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做到有实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加大投入,鼓励环保投资。环保资金能否到位,到位的资金是否切实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成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集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对村级卫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二是整合打捆项目。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应严格落到实处,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打捆”涉农项目资金,使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成片进行、同步推进,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
3.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国土、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规划,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等部门加强河道治理与执法;环保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林业、农业等部门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种植、畜禽粪便治理和生态家园建设。
4.大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等媒体,通过宣传标语、展板、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家喻户晓,
5.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将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干部考核评比挂钩。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集体环卫活动,通过评比形式予以奖惩,营造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对于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程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环保评估,从源头上遏制破坏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众监督职能,全程监督企业运行,健全事后审查机制。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篇2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篇3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land;transfer mechanism;exit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7-02
0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然而,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趋势仍然明显。积极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既有助于促进宅基地集约利用,也有助于进一步凸显农民的财产权利。
1 建立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的总体思路
针对目前农村宅基地自发流转普遍、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的现状,明确宅基地流转的改革思路是先出台政策规范,然后鼓励规范流转,并制定适当的压力政策,完善宅基地流转监管,即建立宅基地流转的“规范――激励――压力”机制;明确宅基地退出的改革思路是先打好基础,引导农户退出宅基地,然后通过合理的补偿与保障制度激励农户主动退出,并针对违规持有宅基地的现象进行打压,即建立宅基地退出的“引导――激励――压力”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规范流转,让符合条件的农户主动地、积极地退出宅基地,以实现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2 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
2.1 宅基地流转规范机制
2.1.1 严格限定流转规则,明确规范性目的 主要针对范围、主体、前提条件等流转规则进行严格限定。开展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范围应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扩展到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内,待改革试点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展到区县、全市乃至全省范围。现阶段流转主体必须是农村户籍人口,城镇户籍人口不能参与宅基地流转。流转必须符合以下前提条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产权清晰,拥有合法的权属证明,防止违法建筑、小产权房通过农村房屋交易变相合法化;已确定用于挂钩指标归还、地票复垦的农村宅基地不得流转。
2.1.2 组建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凸显市场化特征 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中心是规范宅基地流转的基础设施,是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交易的重要平台,可以依托国有土地交易中心设立。通过农村土地交易中心,以转让、出租、转租等方式对宅基地进行流转。由于宅基地流转涉及农民权益,在市场化交易的同时,应具有政府参与的交易管理体系,可通过严格流转程序来实现。具体程序应包括“流转主体提交流转申请――国土部门审查申请――公开流转――签订流转合同――国土部门登记备案”。
2.1.3 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细化收益分配 合理评估宅基地价格,是在流转中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重要途径。可以参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对包含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分等定级,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作为宅基地流转的政府指导价。流转价格以政府指导价为基础,最终价格由市场决定。通过交易获得的流转价款应根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权利不同进行合理分配。流转收益主要归原使用者所有,原宅基地实际占用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的流转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以切实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土地收益。
2.1.4 分区域开放宅基地流转,实行阶段式推进 由于宅基地流转对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有一定的要求,并不适合一时间将全部区域纳入流转范围,可分区域、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具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立宅基地流转试点,可选择统筹城乡改革示范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区、具备农村土地交易中心等在农村土地流转与利用方面有探索与实践经验的区域设立试点,先行先试;第二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出台相关规范细则的基础上,扩宽到有实际需求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阶段是在制度成熟、多数区域实践顺利的基础上,实行全域开放,全面推进宅基地流转。
2.2 宅基地流转激励机制 农村宅基地的规范流转能够体现出宅基地的财产性价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动农户的流转积极性,有利于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2.2.1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宅基地区位条件 农村宅基地长期以来财产性价值无法凸显的重要原因是区位条件差,因此,加强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电力、农村沼气等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设施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宅基地区位水平,可以增加流转收益,提高农户流转的积极性。
2.2.2 提供宅基地交易的小额贷款支持和优惠政策,为受让方提供融资渠 针对位于地灾区、高山区、危房区等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户,在流转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为一般农户提供小额的贷款支持,为农户解决购买与租赁宅基地的资金问题,以鼓励农户参与宅基地流转。
2.3 宅基地流转压力机制 在鼓励农户以规范的途径流转宅基地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违法违规流转行为的制止与惩罚,增加非法流转的压力,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完善宅基地流转机制。
2.3.1 加强监管,提高基层执法水平 增加乡镇国土所管理人员、车辆和资金预算,建立宅基地动态巡查制度,提高基层的执法力度,加强宅基地利用与流转监管。
2.3.2 加重处罚,坚决杜绝非法流转 加大非法出租、非法倒卖宅基地的处罚力度,明确不同类型的处罚金额,对非法倒卖宅基地情节严重的给予拘留或拘役处罚。
2.3.3 加强宣传,提高农户守法意识 提倡规范流转的同时加大对非法流转危害与处罚的宣传,提高农户的遵法守法意识与权益保障意识,在农户中产生威慑力,引导农户自觉脱离非法流转的队伍。
3 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3.1 宅基地退出引导机制
3.1.1 编制村级规划,完善规划引导 编制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村级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均用地标准[1],合理确定宅基地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因地制宜地规划中心村建设,完善中心村配套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吸引力、辐射力的示范村,让农户主动退出原来宅基地而到中心村集中建房。
3.1.2 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形成制度引导 只有从制度上完善了宅基地流转的机制建设,放开了宅基地申请主体资格的限制,宅基地的退出及集约利用才能有好的制度基础,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3.1.3 健全宅基地整理复垦机制,形成政策引导 现行法规政策提出了“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鼓励宅基地向中心村、小城镇集中”、“提倡相对集中建设公寓式楼房”等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量的配套资金,积极开展整理复垦规划,完善宅基地整理复垦的政策支持,引导宅基地通过整理复垦方式规范的退出。
3.2 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
3.2.1 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制度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只有当补偿制度符合其预期的时候才会考虑退出宅基地。为了充分体现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应考虑多种补偿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大类。关于实物补偿,即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整理规划为推力[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土部门下达一定的启动指标,作为新农村建设周转使用,农户在退出宅基地后立刻就能入住新居,提高了农户退地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过渡期的开销。关于货币补偿,适合合法拥有一户多宅、已在城镇购房的农户,补偿款分为房屋补偿和宅基地补偿两部分,其中房屋补偿金额可以参照征地补偿标准中对房屋的补偿标准确定,宅基地补偿金额根据宅基地流转价格均价确定。
3.2.2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 农村宅基地的退出与利用不仅需要农户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因此只有建立起保障政府、集体、农户三方利益的收益分配制度,才能有效推动宅基地的退出与集约利用。农户作为宅基地的实际使用权人,自然应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的主要部分,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也应有所有权收益的体现,二者的分配比例可以参考重庆地票价款分配85:15来确定。政府的参与分配方式则为收取税费。
3.3 宅基地退出压力机制
3.3.1 建立部分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压力机制并非针对全部宅基地,面积合规、一户一宅的农户仍然可以无偿使用宅基地。对于超标超占、非法取得的宅基地则应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其中对于合法取得一户多宅的,仅对多余的宅基地收取使用费,并执行累进制计算,即拥有的宅基地数量越多,所缴纳的使用费越高;对于超标超占、非法取得一户多宅的,除了缴纳宅基地使用费,还应收取处罚费用,通过经济利益的约束,使其主动退出宅基地[3]。压力机制的建立不仅促使农户退出多余宅基地,也有利于对违法用地的控制。
3.3.2 建立建新拆旧履约保证金制度 为切实解决“建新不拆旧”问题,在农民申请新的宅基地时,以合同形式要求其缴纳可支付旧房费用的保证金,约定在其新房建成后的规定时间内拆除旧房,将旧宅基地归还本集体经济组织。履约后该保证金如数退还;占新不拆旧,则依法,保证金用于支付执行费用。
参考文献:
篇4
1.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村干部擅自出借或自借集体资金比较普遍;二是白条抵库现象十分严重;三是违规出借村委银行账户时有发生。
2.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发包、出租的手续和程序欠规范;二是固定资产管理失控。
3.拆迁补偿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集体资产拆迁后补偿金游离于账外,导致集体资产不断流失;二是拆迁资金支付不规范,存在较大漏洞;三是评估作价程序不规范;四是拆迁档案归集不符合标准。
4.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三是记账随意性大;四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五是报销手续不规范;六是会计人员交接不及时、手续不符合规定。
5.廉政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招待费自批自报,超支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三是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理财名不符实,财务会审形同虚设。
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及时有效监督;由于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执行财会制度不力;由于村级财务归口管理职责不明,相关部门无法监管;由于村级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导致会计监督严重缺位。
二、案例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证明,全面开展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审计,有利于促进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改变目前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状况,有效防止村级集体资产的流失;有利于从制度上开辟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增强村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和依法、依章办事的自觉性;有利于消除群众疑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案例启示我们,审计工作唯有创新突破,才能不断打破常规,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一是唯有创新审计理念,才能实现视角转换。此次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调查,能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引起广泛重视和高度警觉,关键在于审计视角的成功转换。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审计工作要肩负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必须创新理念、转换视角,注重审计角度的选择,既要关注审计对象的普遍性、广泛性、全局性和宏观性,又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并带有局限性领域中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选准切入点,开展突破性工作。本案例的成功之举,就在于开启了审计部门非职能领域的审计探索。
篇5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治理,也被称为“村治”。这里的“村”,并非特指“行政村”、“建制村”抑或“自然村”,而是指农村、乡村。“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所以,治理包括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自治两个部分。”
随着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而兴起乡村治理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从关注村民自治研究扩展到了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研究,再到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价值基础等的研究。从关注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的“宏大关怀”再到农村政治研究的“多元交汇”。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上看,既关注了“民主、法治”的大词,还关注了乡村治理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即“如何才能让农村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微观层面上看,关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乃至村庄传统的差异,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农民家庭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些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深化,为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理解农民的处境提供了许多的真知灼见。
但是,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说,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抑或是为了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稳定,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从农民自身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农民本位上来看呢?笔者认为,乡村治理的目的应该从农民本位出发,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
乡村生活方式与农民福利
现代化作为全球性的力量、时髦抑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其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但是,是否所有的山区、乡村或村庄都可以或者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实现经济方面的工业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则值得思考。
中国是仍拥有8~9亿乡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①可以说接近60~70的人口依然是乡村人口,他们过着的还不是城市生活,而主要是乡村生活。但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建构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城市生活方式,而不是乡村生活方式。甚至有一种简单的发展观认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就可以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过上现代城市的生活,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需要关注数以亿计的农民的福利问题,“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从“全人的概念”出发,我们需要把乡村中的农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棋子而已。
下面以笔者近年来所调查的三个村落为例,②考察乡村治理、农民的生活和福利问题。
鄂中溪泉村。该村位于湖北中部,下辖8个村民组,425户村民,1680余人,人均耕地6分左右,由于人多地少,村同一直有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相对和谐的村庄,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渐式微的村庄。村庄生活日益丧失意义和价值,公共品供给日益困难,农民合作的能力和意愿日益瓦解。闲暇生活主要是打麻将,外出者对家乡建设几乎没有兴趣,逢年过节也较少回家。村民的主要念头就是逃离家乡,能够做“城里人”。在多数村民眼里,村庄政治和村庄选举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几年一次的投票而已。
滇中山原村。该村地处滇中地区,地广人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到以前是一个大队,现为某建制村下辖的7个村民小组,共160多户村民,650余人。这是个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农业村,村民较少外出务工,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益式微、村民合作能力和意愿日益下滑的村庄。年青人的闲暇生活基本被麻将所占据,民间山歌、中草药等技艺被日益抛弃和丧失。村民对村庄政治和选举缺少联系。村民之间更为关注的是“面子竞争”,人与人的关系是日益疏远。
黔中旧溪村。该村位于贵州中部,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个屯堡村寨。全村现有1100余户村民,4300多人,人均近一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故一直保持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厚,村民富于合作精神,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农民闲暇生活的基调积极健康。在旧溪村,村庄政治和选举,绝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村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的大事。
以上所述三个不同地域的村庄,都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村庄,展现出了不同的乡村治理、村庄生活和村民的生活感受,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方式和农民福利具有不少的启发。
农民福利的建构
福利(welfare)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③一般认为,“好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要关注精神和道德上的状态;同时,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与治理状态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探讨农民福利的建构问题,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首先,农民福利建构涉及的是农民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中国8~9亿的农民要不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生存的乡村生活方式,并且是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乡村生活方式,而不仅为单一的城市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只有去适应她,追逐她。
其次,农民福利的建构如何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建立、乡村治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起来。当前的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乡村治理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
最后,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使乡村作为稳定器。乡村治理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和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农村社会工作的出路
李昌平研究三农问题中提出,中国主要的话语有四套,一是学术话语,二是官方话语,三是农民话语,四是NGO话语。他特别提醒,四套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流是很难的。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界的主要话语也可以归结为四种:学术话语,倾向于欧美、港台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想借鉴或照搬其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官方话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我们从什么领域入手,采取什么样的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和组织模式,现在依然值得研究和探讨;NGO话语关注的是某些人群的声音、权力,希望透过赋权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改变困境。
回到农村社会工作领域中来,我们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用历史的视野、民族和国家的眼光去思考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我们要用农民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农民的生活和感受,在切实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作者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研室主任)
注释
篇6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篇7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涌现出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但从当前各地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村官在职业发展和工作适应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参与相处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受阻、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二、参与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不断发展中的制度,除了就业压力,政策性资源是吸引广大村官参与其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集中在在岗三年的保障制度,而对于村官三年之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开始关心“以后怎么办?”,“考不上公务员怎么办?”这样关乎自身前途的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政策变动性比较大。所以,在政策不明朗、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存在后顾之忧。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因而他们很难沉下心投身基层。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意向表中,有64%的选择是报考公务员,而在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后去向表中却只有19%的人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系统中,也还有10%的人尚未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被解除,尚不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村官制度的持续性受到质疑,在自身的发展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会下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备考公务员或者跑关系上,客观上减少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
(二)借调身份。相关调研表明,借调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政府“截留”大学生村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截留”是乡镇领导的安排,被动的截留;有的“截留”是因为基层政府人员不充足,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强,留在基层政府、又不用支付额外的工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基层政府是有利的。但这却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会导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不“接地气”,远离乡土,脱离群众,根本无法实现参与乡村治理的目标。
(三)游离乡村“圈子”之外。中国的乡村社会有浓厚的家族乡土情结,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离中心越远者,关系也就越疏远,这种圈子的核心是“人情”、“面子”和“关系”。大学生村官是外在的力量嵌入于乡村社会中,在村民看来就是“圈外人”。与土生土长的乡村干部相比,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疏远,而自身存在的“上山下乡”短期锻炼的观念和村民眼中“非官、非农民”的圈外人身份,使他们更难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中。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则较低。
三、参与治理难题破解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身份如何,具有哪些明确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村官价值的发挥。大学生村官是从城市的高校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方式产生的,他们既不是具有本村户口的村民,又没有在《村委会组织法》中有着明确的说明,那么在日后的村委会选举以及其他的村委领导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非常模糊,并没有在村民心目中获得权威的认可,这样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想真正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就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增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信任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扫除了相应的政策障碍,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对村庄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由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庄的工作年限是三年,但是部分村官并非愿意扎根农村亦或者前途担忧等原因,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义会选择回到城市。以这种过度心态对待村官这项工作,就会出现走马观花、工作不积极的现象,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监管机制。做到从村官选拔筛选偏向有意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高质量高水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监督和考核,通过日常考核,在县、乡、村三级组织结构的联合下、严格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汇报,共同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建立选拔制度,对考核优秀的,可推荐提拔。
(三)理顺村官村民关系。大学生村官要利用好身边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需要大学生村官善于解读政策,善于利用资源,主动的融入到“圈子”中去,虽然没有先天的本地人优势,但是同时也没有利益矛盾,因此融入群众非难事。这种嵌入是双向的、互动的。乡村社会行动者同样要适应大学生村官,嵌入大学生村官所代表的现代化社会关系,村民、村干部等同样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发挥不同主体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篇8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乡镇党委重视不够。部分乡镇党委没有意识到乡镇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个别乡镇主要负责人借口经济工作压力大,中心工作任务重,基层工作头绪多,乡镇党委无时间、无人员、无精力去抓党校的建设。二是乡级财政投入太少。当前,乡镇财政状况紧张,很难对乡镇党校进行必要的财力投入。三是上级对乡村干部培训包揽太多。有时,上级直接调训乡村干部或农村普通党员,客观上造成乡镇党校在干部培训上过多依赖上面,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乡镇党校只是业余性质,培训环境差、教学力量弱、学习收获少,远远比不上市、县级党校。从而对乡镇党校的有关培训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乡镇党校的生存危机。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乡镇党校建设责任制。要把乡镇党校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的“双文明”考核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考核细则,由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严格考核。同时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其兼任党校校长,给其压力,促其出力。
二、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一是可以采取县乡财政和县级自管党费各出一点、乡村党员捐献一点的方式,解决乡镇党校的基础建设问题。二是从乡镇财产中划拨出一定的经济实体如林场、果园、种养殖基地作为党校的专用资产,一方面可以作为农村学员的实践和培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党校的“造血”功能,适当解决培训经费,起到“以园(基地)养校”的作用。三是乡镇党校可以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以此解决部分经费问题。
篇9
Abstract Firstly, from town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building standards, construction funds three aspects, analyze the lack in creation of rural libraries in Kunming , and then brief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Kunming create library service outlets in rural areas,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and service outle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y service outlets for farmers to provide better library services.
Key words Kunming area; rural library; service network construction
2011年11月22日,昆明市政府召开了第22次常务会议,昆明市拟规划建设10个公共文化重点项目,昆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国家文化部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定,昆明市共有14个图书馆参评,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五华区图书馆、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西区山图书馆、官渡区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图书馆被评为二级图书馆,宜良县图书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图书馆、嵩明县图书馆、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图书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晋宁县图书馆、富民县图书馆被评为三级图书馆。
1 限制昆明地区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的主要因素
1.1 网点建设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昆明地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各大网点分布不均匀,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官渡、五华、西山、盘龙等地区靠近城中心,乡镇数量较多,人口相对比较密集,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呈贡、富民、安宁、晋宁等地区乡镇数量相对较多,人口密度适中;而宜良、嵩明、禄劝等地区只有少量的乡镇,人口密度较低。在建设图书馆网点时,应该在乡镇密集人口众多的地区多建设一些;在乡镇数量多但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可以建设几个固定的图书馆,增加流动图书馆网点的数量。但是,昆明在建设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乡镇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农民如果想要获取图书馆服务,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图书馆,如此一来大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图书馆服务。所以昆明地区在创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城镇和人口分布情况。
1.2 国家没有针对乡村图书馆建设制定相应的标准
由于我国还没有针对图书馆建设制定相应的标准,大都是根据图书馆建设经验来判断建设水准。根据图书馆建设经验可以知道,约1.5?04人就应该创建一个微型社区图书馆,所以目前就将“1.5?04人一个服务场所”当作昆明市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的标准,对网点设置情况进行考察。纵观各农村图书馆治理单元,只有西山、盘龙、五华、呈贡、安宁、官渡等地图书馆密度较高,图书馆服务网点覆盖率较好外,其它地区大都存在图书馆密度低、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的问题。暂且不对昆明已建图书馆的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只单纯分析图书馆密度和服务网点覆盖程度,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全面设置图书馆网点,图书馆服务普遍存在“真空地带”,所以昆明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规模。
1.3 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缺乏经费
由于我国管理权分割严重,而且还没有针对图书馆创建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还没有被纳入到地区最高级别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中。昆明乡村地区图书馆由于在购书、设备更新等方面得不到财政投入,乡村图书馆日常经费经常处于紧缺状态,特别是购书费不能得到保障,导致乡村图书馆发展缓慢,进而给乡村图书馆网络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昆明市农村地区创建图书馆服务网点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市创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能够增强图书馆服务网点的影响力,其建设经验可以在整个云南省进行推广,为云南省其他农村地区创建图书馆服务网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昆明农村地区图书馆服务网点设置情况进行研究,能够指导云南省以及西部欠发展地区创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意义十分深远。再次,在农村地区创建图书馆网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广大农民群体的文化空白,搭建的社交平台能够满足农民的情感需求,为农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最后,提出了“务必执政为民重”的观点,昆明市农村地区创建图书馆服务网点深入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能够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3 加强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增加图书馆治理主体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治理主体为各级政府,由此可以知道昆明市乡村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转主要是由各基层政府负责。然而昆明市乡村地区图书馆网络建设当前存在经费匮乏的问题,导致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不能正常建设,所以基层政府应该引进其它形式的力量,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①高校图书馆:此类图书馆信息资源比较丰富,提供的服务比较专业,对农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比如,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中藏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这些图书能够给农民工作、生产提供专业化的帮助。②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时引进多种形式力量,社会力量可以针对农民的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层次性较多,能够满足农民群体多样化需求,而且社会力量在解决经费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政府需要为高校、社会等其它形式的力量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就能使基层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的功用全部发挥出来,三者良性互补发展,促进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的发展。
3.2 科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家只有针对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创建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农村图书馆网络正常运转。其中,设立的法律法规应该涉及以下内容:(1)对农民信息公平权利进行明确规定,保证昆明市乡镇图书馆是农村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层组织,而且保证服务网络覆盖了农村所有的图书馆。(2)明确建设乡村图书馆的基本标准,针对服务范围、藏书量、人口密度、流动图书馆的流动频率等制定相应的要求。(3)明确昆明地区乡村图书馆每年建设及运转所需的费用,确定地方政府预算与实际运转费用的比例,保证各地区的图书馆能够长期运转,针对贫困地区可以适当给予特殊比例。(4)鼓励其它形式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昆明市乡村图书馆建设中,并且提出一定的优惠政策。(5)实时对农村图书馆经费花销、提供的服务等进行监察,场地不允许另作他用。
3.3 改革组织形式
昆明市如果能够严格遵照“各级政府分级设置图书馆”的原则来进行,那么各独立的微型图书馆随着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的推进就会重复购买资源,严重浪费了经费。为了在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那么可以对图书馆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第一,适当上移乡村图书馆治理主体。昆明市应该直接将13个行政地区的地方政府设置为乡村图书馆的治理主体。比如,让官渡、西山、五华、盘龙等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直接负责,不需要再将其交给下级政府。官渡、盘龙等地区具有较多的乡镇,人口密度较大,所以可以交给市政府或者区政府进行负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保证这些地区创建的图书馆群便于管理,而且通过对图书馆群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能够节省资金,取得显著的经济规模效果。
第二,大力推行总分管体系。总分管体系具体指的是由统一建设主体资助、同一管理机构治理的图书馆群,将在核心位置的图书馆当作总馆,其它图书馆当作分馆。一般情况下,同一建设主体对总分管体系进行设置,而且总分管体系是同一个治理单元,在单元中的图书馆均是统一进行规划、布局,集中进行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统一开展内部活动。昆明市在乡村图书馆管理单元内,应该综合考虑单元内的地理特征、民族特征及人口密度等创建分馆,将市图书馆设为总馆,保证昆明市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4 总结
由上可知,当前昆明市乡村图书馆网点建设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充分考虑昆明市乡镇、人口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为广大昆明市乡村居民创建图书馆网点,并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其它形式的力量有效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并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原有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进昆明市乡村图书馆服务网点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杨玉娟.以服务为主题 以创新为动力――城市图书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1(z2):447-449.
[2] 张昱,周文杰.青树乡村图书馆建设之路[J].图书与情报,2010(3):40-45,76,后插1-后插2.
篇10
2、**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按照国家分类标准,**旅游度假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6个主类、14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和48个资源单体。
3、**发展乡村旅游的两个游客资源。一是本地客源。拥有60万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区周边,离城市中心不过20公里路程,同时,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了约200万城镇人口。二是外地客源。**作为**旅游业的龙头,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闲度假旅游的龙头而努力。
4、发展乡村旅游既能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有待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有待拓宽;三是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四是对乡村旅游的系统开发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确立 。
思考之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树立“科学保护即开发”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
2、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3、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是首要工作。
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开发经营模式。
思考之三: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的配套措施
篇11
加强智库研究建设新型智库
做好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的对接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改进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思路
徐州市街居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
英国开放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设计
运用协商民主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县域社会协同治理的“田东经验”分析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城乡社区服务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文化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方略及挑战
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展望
从台湾社区发展看社区网络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
中国合和式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与主要设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清前期山东“义集”的兴起与地方市场治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推进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国家安全法》颁行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公共应急管理法治化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
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壮大村集体经济。
学习中华街钟老师讲江阴的农村是“管事有人领,办事有资金;理事有章程,说话大家听”。结合我乡12个村实际。村级事有人管也有章程,但缺少办事资金,说话也不一定全听,说话大家不一定听的原因很多,但无村集体经济,说话不硬气,对群众约束力不够我认为也是其中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农村要发展更好,农产品要想利益最大化,必须抱团经营,而“三变”改革,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也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结合我所包抓的渭家河“三变”示范点,今后继续宣传动员群众多种方式入股村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与水务集团养殖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3至5年使渭家河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为北道德乡壮大村集体经济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全乡实现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二、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江阴市的社会治理比较高端,城市啄木鸟、霞客镇的“霞行天下”app及大数据平台都让我感触很深,城市啄木鸟使每个市民成为城市义务监管员,“霞行天下”app的推广使广大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上办事,大数据平台给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基础。结合我乡实际,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在村级便民服务拓宽服务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要继续推行“两说一联”工作机制,化解村级矛盾,创新开展缑家庄“道德讲堂”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以德治村,力争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
篇1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脏乱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从“清洁乡村”到“生态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十分严重;城区周边化工企业的超标排放,也直接影响了区域范围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害作物和病虫抗药力逐年增加,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源的破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又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有利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去解决,在现代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我国应当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环境的治理,从而促进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环境污染严重
村民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一般都是随意堆放。哪里都是‘垃圾桶’,村民走哪扔哪。房前屋后,池塘水沟、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垃圾填埋场,各种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堆积淤塞、垃圾遍地。不仅招来苍蝇和细菌,而且有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加上农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存在着不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乱扔果皮垃圾、随地吐痰等既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又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村级环境卫生在道路硬化及供水方面质量较好。其余,在垃圾的乱堆乱放、污水明沟排放、厨房卫生差及卫生厕所少等方面问题较为严重。调查中我们看到,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同时,约有八成的农民仍在使用露天旱厕、粪坑等。和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太大,由于这些开放性设施简陋,加之他们在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清除,在夏季多雨的情况下,随时可能发生污水粪便横流,严重时可以直接污染水源,导致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的传播。
(二)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对于村镇环卫设施投入少,建设滞后。有的地区启动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但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严重滞后,用于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偏少,尽管垃圾收集系统已经逐渐完善,乡镇一级基本具备了垃圾收集系统,部分已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方面,大部分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化粪池达不到无害化的规范要求;垃圾桶简陋、密封性和防水性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等等。
(三)发展与环境的冲突
现在正在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铁路。有些乡村地段,因为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需要征地,但拆迁手段过于直接和粗暴,管理和执法工作不够人性化,导致苗木补植和拆迁冲突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赔付问题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同时更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了大气环境,破坏了道路;农村各种小型作坊和砖窑对于环保不重视,随意处理垃圾和污水,造成了土质大量的流失和水质、空气的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了周边生产生活环境,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规划设计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长期以来,因为经济所迫,对于农村的环境卫生建设都呈现放任发展的态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虽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有局部的规划,但未能形成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这源于上级部门对农村卫生体系建立的的关注程度,农村环境卫生规划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包括市、区 (县)、乡 (镇)的整体规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各行政村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只负责清理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因此村村都形成自己的 “垃圾堆点”,显得杂乱无章。
(二)经费短缺,环卫硬件设施缺乏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滞后,因为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投入主要靠上级区市财政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补贴和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特别下排污管网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建设等,主要是靠农村自己集资建设,由于各村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收入薄弱的农村很难筹集到解决环卫设施建设资金。特别在一些偏远山村,生产生活垃圾无人问津,全部依靠乡镇政府予以解决。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日益凸显,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非常少。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村容村貌的要求。
(三)付检查的行为较普遍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背景下,不少地方已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区填埋或资源化处理;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突击整治比较普遍。通常都是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村镇积极购买环卫设施,等表面工作做完,检查、评比过后,那些基础设施缺少长期的维护费用,慢慢又会被废弃不用。
(四)思想观念影响行为
农村群众也希望拥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但他们的卫生习惯成了阻碍。从各种各样的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镇的评比创建活动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积极参与的,显示出他们也是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但由于村民长期以来随意的生活方式,环境卫生意识不强,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思想和行动不能保持一致,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多有发生,有些农户把柴草、树枝、建筑材料、杂物随意乱堆乱放,不愿意走几步路将垃圾倒入垃圾池或垃圾桶,随意倾倒在路边、河边、空闲地等,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根治。这些不良习惯想要彻底改变,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宣传教育。
三、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个科学的规划
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需要上级领导重视,加强指导,政府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宣传进行行政推动,才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自觉参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为目的,将通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活动,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行动,通过科学规划供排水、垃圾填埋处理等必需的配套设施,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创造先期条件,使乡村清洁卫生逐渐好转,各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引导群众处理垃圾、治理水源、管理田园。
(二)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才能给环境卫生建设提供保障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垃圾设施建设的补助,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厂企业要坚决予以治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旧思路。还要注意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山区栽种大面积速生丰产林木;河流减少围网养殖密度、清除河道沉积和漂浮物。各区、乡镇、村根据规划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经济条件差一点的村,可先投入建立公厕和垃圾池这些基础设施,再根据经济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要加大对现有环卫设施的改造,促进现有环境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三)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建设取得成效后,还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农村环境l生管理机构,乡镇、村都要建立相应的环卫队伍。理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农村垃圾就地处理的适用技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在处理农村垃圾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奖补筹”一条线的原则执行。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建立村委会负责制度,保障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措施的执行。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对重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以多样的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克服陈旧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群众的自觉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成败。通过广泛宣传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提高环境卫生水平的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卫生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农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身心的益处,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环境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由于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在保证各项措施的建设和实施同时,要充分选用适用于农村的低成本管理体系和处理技术,从多渠道落实环境卫生建设和维护费用,加上适当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村委和农民双方能动性,才能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定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
[2] 胡昌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章.2013年.
[3] 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