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篇1

一、掌握地理位置和范围

不论大洲、地区、国家和地理区域的学习,学生首先接触有是这个一个区域位置和范围。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

学会地理位置表述方法:经纬度位置(含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1、关于经纬度教学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找出经过本区域的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再判断主于哪个热量带、干湿地区。

(1)、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纬度位置的意义: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这个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基本生存模式。

(2)、对不同区域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纬度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影响。例如:俄罗斯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了主于北温带,北部少部分地区还位于北寒带。印度的纬度位置就决定了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部分位于北温带。所以印度获得的光热条件比俄罗斯好得多。

2、关于海陆位置教学方法:一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它相对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

(1)明确大洲、大洋的准确位置

(2)所讲区域在大洲的位置

(3)更要强调读图叙述准确性,如:在太平洋西岸和西临太平洋的正确含义。

(4)引起学生思考海陆位置不同,会导致什么自然条件的不同?当我们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沿海国家,再找出内陆国家时,学生就接触到“国家”与海洋在空间上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国家发展中的不同特点。例如,提供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同、受到海洋湿润气候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不同――从而影响生产生活。

(5)对不同区域的海陆位置进行比较,为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条件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欧洲的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这个位置决定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盛行西风、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等,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而纬度位置类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因位于大陆东岸,这个位置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区之一,而呈现出温带季风气候。

3、关于相对位置的教学方法

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强调它在全球或者一个区域内的重要作用,如交通、商业、军事的战略地位。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缩短航程,节省开支)。当我们问到新加坡的位置时,一种回答是新加坡位于东南亚的西南部,这种回答带给学生的信息是一般性的;另一种是描述新加坡与周围重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出口,而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捷径,被称为“咽喉要道”。这种描述则能传达出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中一直用“五海三洲之地”来形容中东的地理位置,短短的六个字把中东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揭示了出来,也说明了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掌握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1、通过看颜色和图例去分析地势高低

2、通过看看颜色和注记找到主要的地形类型

3、地形类型的分布(注意部位的描述)

4、有哪些主要地形区(读图)

三、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

1、阅读“气候类型图”,找出主要气候类型

2、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

强调:气候深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的影响,当分析气候时,一定要结合前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四、分析河流湖泊:

1、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

2、水系特征: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流域面积

3、开发利用:发电、航运、养殖、灌溉

强调:河流深受气候、地形的影响。气候影响河流的数量、类型、水量、汛期等,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还有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通过以上几方面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并在需要的时候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再遇到不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时,用这个模式套用,就可以了。

第二,要充分利用地图认识地理位置

教学中不论学习哪种位置都要利用地图,这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地图,学生才可以更直观的、更形象、更准确地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 可以采取学生读图、填图、描图、画图四种形式来完成重要的地理位置的记忆,这些学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表象。

篇2

问题:高中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时感到内容分散,停留在记忆知识点的层次,无法有效地掌握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做区域地理分析的综合题就茫然失措。

要求: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空间体系的建立。

2.区域整体或局部特征的概括。

3.地理要素的关联和规律。

解决:

一、空间体系的建立

要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区域特征的概括

研究《高考说明》,对于地理学习和复习,我们最需要让学生得到的是:1.系统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最常见的任务就是第1个需求。在近年来的高考中,给出一个区域,然后要求归纳区域某些方面的特征题越来越来多,符合高考命题的风向――强调学生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教学对策:区域特征的结构框架构建。

1.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地形特点描述: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⑧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水文特点: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流速。(5)植被、土壤特征。植被:①类型;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土壤:①类型;②分布;⑧特点。

篇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由于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参与学习的特定性,四川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相对较弱的教育地区,所以在其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内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方法与现代普通学校内部教学也就应该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和参与技巧就需得到新的完善和进步,教师要想有效保证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保证各层次、各领域的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教育和培养,就需要做到基本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得到基本的教学辅助和基本培育。

一、改善语文教学理念

1.完善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下,改革现代教育教学,提升内部教学效率和质量,培育现代优秀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一直不断推崇的理念和宗旨,语文教学课程作为现代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和品质的语言性学科,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有效改善和完善语文教育理念,真正保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保障四川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内部的学生得到基本的教育补给,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2.怎样做到语文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

落实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落实学生基本教育,强化学生自身技能,做到对学生自身技能的有效激发,改变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内部学生参与学习的被动和不利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基本的学习和实践当中。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营造现代新的教育教学氛围,保证学生在小学语文的思维想象下成长和遨游,使语文教学作为突破传统教育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下的真正成长和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把教学课堂看做思维成长的平台,保证四川边远地区内部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下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方法

1.语文教学内容精简化

四川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内部的学生是在相对偏远的地方成长和发展的,对于现代的高楼大厦以及灯红酒绿等绚丽多彩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渴望,但自小生长在这种简单环境下的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是无法想象和理解到的,小学语文内部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和绚丽的,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有效地展现现代经济社会的美丽和绚丽,世界很大,知识有限,教师需要不断精简语文教学内容,保证内部精华的存在,让学生真正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对世界的了解。

2.注重内部语文参与

小学是学生得到文化熏陶和基础教育的地方,对于四川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来说,参与学习课堂得到基本的学习内容,是他们积极渴望的,教师在参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真正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基本内容,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保证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有效成长和真正进步。

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自身

边远地区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内部实践实属不易,教师在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真正予以重视,把教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自身,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朗读、默写、欣赏和解析等等,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的实践中得到基本的成长和高效的培育。

综上所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教育教学参与落实的盲点,落实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教师参与者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对学生教学的有效负责,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篇4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 西部地区尽管疆域辽阔,但是经济、教育等方面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然有很大差距。在教育方面,我们西部地区没有东部沿海那么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这一方面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此时此刻,我们只有奋力拼搏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授课的效率和学生上课的效果,我们才可以进一步缩短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

1 理论教学的升级

1.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信息量特别大。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教起来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因而要把课程教完,所以教师不得不赶进度。与此同时,我们吉首大学目前是二本院校,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接受、同化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率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坚持重点论,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把握全书的重点。梳理《信号与系统》课本后不难发现其知识体系主要为“两个系统、两类方法、三种变换”,即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法和变域分析法,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这样一来,我们抓住了这些主要内容后,那么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把握重点内容。此外,《信号与系统》的部分内容与《数字信号处理》中的部分内容重合了,例如时域部分、Z变换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合理顺序,一次性授课到位,考试把好关,避免一个内容多门课程反反复复教,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授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1.2 注重数学基础

翻开教材就不难发现,《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与《高等数学》联系十分密切,《高等数学》中的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卷积运算、差分方程、微分方程、以及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运算求解等内容在《信号与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我们部分《高等数学》基础不牢固的同学而已,学习《信号与系统》难度非常大,有的同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以致于心存放弃该学科的思想。结合我们处于西部地区的吉首大学现状,我们不能让学生跟不上课程,所以在我们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同学不懂的地方,坚决不能逃避问题,不能一句“这是你们《高等数学》学过的内容”就打发了不懂的同学,而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梳理高等数学知识,耐心地讲解,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去讲高等数学知识就好,不能刻意去花时间讲解(受授课课时限制),重在讲解数学模型体现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实际物理意义,而不是苛求数学公式推导的严密。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且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另一方面,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使更多人能够听得懂、更多人能够认真听,教师能够与学生有更多的眼神的交流以提高授课效率。

1.3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能够拥有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合理使用,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比如功能强大的电脑,在我个人看来,它既是工具又是玩具,它到底是工具还是玩具处决于怎么使用它。多媒体设备亦是如此。一方面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设备,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迅速放映课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扫描到更多的画面感受更多的信息量。但是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而不进行板书,会导致学生只盯着投影仪对面的大屏幕而不是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缺乏了互动,那肯定会多多少少影响到教学的气氛,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可能还大大不如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起来。在一些解释、推导方面,板书会更加清晰,在一些图片处理、信号模拟等方面用多媒体完美展示。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此外可以考虑把课件拷贝给学生,以弥补多媒体放映太快部分学生课堂上来不及记笔记这一缺点。

1.4 注重作业、习题的讲评与答疑

课后作业与习题将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作业与习题务必重点对待。学生通过写作业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教师通过作业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率,方便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们可以在各个重点内容讲完之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与习题,并且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完成作业后再挑时间统一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过鼓励学生提问,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同时要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同学,树立威信。因为在合适的时候打一棒子还得给颗糖吃可以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布置作业,也没有答疑这个环节,那么学生肯定“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实,讲解作业、答疑就是为了“解惑”,会解题了的同学可以趁热打铁巩固所学知识事半功倍,不会解题的同学通过习题课答疑课也会慢慢地弄懂题目、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

1.5 考试方式的改进

在我们位于西部地区的吉首大学,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相当一部分同学为了拿到好名次为了拿到奖学金,为了提高卷面分只是盲目的做大量的课后习题,只侧重于公式的识记。却没有意识到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因而我个人认为这样即使高分,但这个分数不一定就能体现出该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考试方式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吉首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单独考核,体现了学校和我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此外,我们可以把《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的分数按照末考卷面分40%、课后习题及作业20%、课程设计30%、考勤10%的比例来划分。按照该比例的划分落实,学生将会改变以往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与课程设计等实践应用的格局,有利于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2 实践环节的优化

2.1 MATLAB与实验箱相结合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机房的MATLAB实验和实验室的实验箱实验。我们可以现在实验箱上,按照《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一步一步把把相关信号调试出来,观察对比并拍照记录,再进行分析,穷其原理。之后我们可以立马进行MATLAB编程,把抽象的相关信号通过MATLAB软件实现,我们可以把MATLAB上描绘的图像与实验箱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可以到达“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热情及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加强对MATLAB的学习和使用,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重视课程设计及其创新

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趁热打铁从而巩固我们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有利于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有效地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难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能够最能锻炼人。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印象更加深刻。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奖惩并行、恩威并施地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同学提出批评,如此一来便可以敦促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参与实践重新,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实践化。

3 学生思想的升华

帕斯卡儿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思想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同学不想学了,哪怕老师讲得再好,可能学生的学习也达不到老师的期望,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不好、不及格的诸多原因中,很显然,有几大部分同学都是或这或那的原因对这门课程厌倦或者对这门课程感到恐惧而不想学习。所以,引导学生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态度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的探索非常重要。

4 结束语

为结合前人的改革及教学经验及《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特点,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经过仔细分析和实践试讲,结果表明,不少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变成了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上的升华、实践环节的优化及理论课程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该改革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较传统模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篇5

(1)通过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正确定位,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作用。这首先涉及到学习评价方式上。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进行评价方案的更新,保证其科学性及其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进行其学习习惯等情况的分析,从而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方法进行科学性的评价。要让学生了解到区域地理的学习重要性及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等级评价方式的应用。

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重活学活用,随机灵活。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的穿插,让学生实现学习情感及其教学目标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激励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激励,特别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后进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活动的学习,有助于其能力的培养及其情感的养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

(2)在课程目标定位模块中,教师要进行不同阶段目标的定位。比如进行教师教学目标及其学生学习目标定位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保证对教案的良好设计。这离不开教师对整体学习流程、活动设计、数据应用等的了解。这就需要学生做好积极的课后预习工作,在课堂讲授模块中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查,及时的做好教学及其学生学习的总结。保证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的总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悬念的设置,保证日常生活常识的捕捉,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2 多元化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案

(1)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区域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辅的教学。比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音频、3D图片、投影仪器等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形象及其直观的进行地理知识的掌握,保证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比如在非洲板块教学过程中,笔者习惯先花些时间奠定学生的基本知识层次,再进行该大洲各个方面特征的教学。在该教学模块中,笔者也会进行趣味性教学的结合,比如播放动物世界的一些非洲豹视频,让学生从这些趣味性的音频中,进行非洲自然环境特征的发现。在课余时间,再引导学生进行手头资料的查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及其方向进行非洲区域性特征的了解、分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会针对实际情况,展开分组教学,比如注重课堂巡走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劣势进行教学补充。比如在亚洲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亚洲的地形、气候、位置等知识的了解比较牢固,对于一些引申性的知识了解比较浅。这时候笔者就充当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将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进行串联思考。比如为什么东非大裂口如此的深邃,这与其非洲的某些区域特征有什么关系?又如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如此的严酷少于,这与非洲大陆的某些区域地形有什么样的联系。提示学生进行气候、地形与人类活动等的串联。

(2)除了上述几个教学关键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注重对教学思维的更新。这就需要保证学生的不同模式训练模块的更新,保证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模块的开展,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的协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行教学目标的串联,保证学生的学习层次的深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保证区域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保证效率性教学、娱乐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的结合。比如对比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固定分析方法的应用,针对不同大洲的区域情况进行相同套路的应用。

篇6

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现状

初中阶段地理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探讨”;从教学要求看,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从主要目的看,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从内容上看,在设计方面,不再要求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在必修课上为“学习系统地理”,从选修课程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高中地理内容,多是选择的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在初中区域地理中是不涉及的,在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区域地理要重新认识,故而学生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可见角度呈现多维化,地理深度掘进,拓宽了广度,增强了梯度。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难度大幅降低,高中地理面临高考,实际上从教师这方面就不敢降低难度,这就使调整后的教材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选择不完整、跨度大。另外,虽然新课标是相同的,但是各省市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上出现的多元化,导致初高中衔接断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二、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考试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存在。

地理中考,属于达标考试,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很多城市多年来中考没有地理学科,在初二就已经结业考试完成了。学生与学校都不怎么重视这一学科,虽然达标了,但不少学校只是到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初三一年空缺,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到脑后,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考试方式不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

2.讲授方式的差异性,形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学生课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以感性思维为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接受。内容不多,教学进度慢,对重点内容有较多时间反复训练;高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课堂上讲得多,教法单一,气氛显得相对死板沉闷,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内容教师不现实,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高中地理对思维能力培养较关注,要求从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看待问题形成知识网,由初中知识的“点”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层面”,造成部分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3.心理状态失衡,加剧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高中过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极不稳定。由于地理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与初中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紧张、失落、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教师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对地理课也就从此失去兴趣,造成高中地理“学困”、“教难”现象存在。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学生学法方面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特点,对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差的部分,做适当补习;其次,改进学习方法,继承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尝试新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就要找出症结所在,及时向师生寻求帮助;最后,可以主动询问高中教师,给出经验和建议。

2.教师教法方面的衔接――以学定教,精心设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以教定学”学生肯定会厌倦,如教师把教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上,将“以学定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侧重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多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案例教学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3.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钻研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对比初高中的地理新课标。掌握住课程理念,研究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关注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寻找归纳初高中知识的切合点。对初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整合,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学习,深刻思考、仔细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戴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地理教学,2013(19).

[2]于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6)8-9.

篇7

一、 研究意义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新事物的周期较短,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例如中学生从报刊、电视、网络上获取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为有效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提供经验依据,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期望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中学地理课堂状况的调查研究,构建起适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将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深入落实到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中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并造就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

文献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以及网络杂志等学量的相关文章,进行改进与总结,初步构建新课改有效教学方法的框架。

观察法:采用课堂观察法,研究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制定相关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继承性

地理教学方法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的,以发现法为例,来说明地理教育的继承性。该观点已被以往的中外大教育家所推崇并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找到它们”。以及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二)、实践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应用,离开教学实践的地理教学方法则为“空谈”。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评价和创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地理教学实践。从地理学科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地理教学与学生所体验的环境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岳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并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地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天文观测时,学生能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宇宙中各个天体的具体运行状况,这要比直接读图读表要深刻得多。因此,地理教学的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将课本的知识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三)、地理性

在教学方法上,地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地理学又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经济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显著特点,又是以探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揭示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目标的。由于地理学有空间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地理学的这种特征。例如,同样是讲述法,历史教学重视时间、人物,而地理教学则往往侧重区位、景观;同样是演示法,化学教学依赖于实验,而地理教学则重视地图;同样是野外实习法,生物教学讲究分类,而地理教学则强调分布。此外,地理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体现着地理特性,如地图教学法、图表分析法、野外实习法等。

四、结论与反思

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强健的态势向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场变革(新课改)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不存在现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基于此项原因,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作长期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本研究对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只是局限于理论研究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所以,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当代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课堂,最终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地理、学习地理、熟悉地理和探索地理的一片乐土。

参考文献:

[1] 单良,李曼,刘丹丹.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3):35―37.

篇8

二 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重理”原则

什么是中学地理之“理”呢?概言之,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等。反映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部的联系及自然 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识的筋骨,体现了地理知识严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便能从思想认识上奠定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纠正学习地理靠“死记硬背”的偏见。

重“理”教学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战略措施。地理之“理”一般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了重理教学,则突出了重点,扣住了难点。反之,哪怕你将“理”之外的内容讲得如何生动,到头来也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坚持重“理”教学,功夫主要下在“讲”上。我们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文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综合,把“理”讲得形象生动、清晰剔透。做到讲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不要弄成“夹生饭”。在教学时间上,要根据需要对章节教时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担心,不能面面俱到。当然讲述时在深度及联系其它学科知识方面均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是经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学生虽然主要接受间接经验,但要使这些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也还要经过一定联系实际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学好理论。如许多地理原理包含了若干基本概念,必须先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理解原理;又如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是掌握分布规律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并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法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地理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环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无论是自然地理知识或是人文地理知识,都有很多内容可以印证、解释、对照,这是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三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地理教材的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方法选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地理教材的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区域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应区分对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有关系统地理的知识内容,多规律、原理,应选用讲解、发现、启发式谈话等教学方法;而区域地理知识,多地名、数据,则可选用暗示法、纲要信号法以及比较法为基础的讲述法;乡土地理教学可采用野外实习的方法;外国地理宜多用直观的图片、照片、幻灯片、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

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教学方法

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初中和高中学生无论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态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初中生一般采用直观的方法以及谈话法、朗读法的运用人占一定的比重。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朗读法和谈话法的运用应有所控制特别是学生的朗读和问答式的谈话,到了高中阶段受到学生的抵触,甚至嘲笑。在高中阶段,可以更多地采用讲解法,探索发现的运用也走向更高的层次,应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操作和观察,自学的方法无疑应从分地得到加强。

五 根据地理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地理教师在年龄、性别、学历以及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修养、板书和绘画技术等不尽相同。他们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能力、迅速准确的判断和应变能力、空间思维和创造能力等也有很大的差异。擅长绘画、摄影、长期收集各种图片、幻灯片等资料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地理表象;语言表达清楚、启发性强、感情丰富的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好讲述、谈话讲解等教学方法;野外考察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运用野外实习的方法,则能得心应手。总之,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讲教学方法和教师本人融为一体,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徐留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第二,研究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揭示了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为有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通过对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分类的研究,认识各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适用条件和场合,寻找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四,研究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方法论,将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五,研究各种地理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评估的一般方法,探索了地理教学评估的改革途径。

二 地理教学的传统方法

1.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或共识、促进共享与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2.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教学多采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造丰富的地理教学情境。

3.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萌芽。

4.引导学生“好动”

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切莫把“好动”视为学生的缺点,可以耐心引导学生动手去实践,使他们通过“动手应用”来强化知识点,形成能力。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讨论

地理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学习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区域性,并且把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地理教学方法本身虽然没有空间性和区域性,但地理教学方法必然渗透着“地理的气息”。

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方法、地名教学方法及地理图标分析方法、野外实习方法等都具有明显的地理性。教学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地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间接性、广阔性和遥远性,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在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有整体、适应的考虑。若主要是传授新的地理知识,可以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和以象征符号为主等,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概念,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除了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阐明相关知识、掌握要领和基本要求外,主要应大量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操作和训练;若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则可选用启发式的谈话和讲解等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及自主学习为主的方法,以利于启迪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

四 地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沟通方法的选择

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是确定教学内容、考虑教材配置的主要依据,还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学习中,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于它能持众家之长,融合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于一体,它是依据教学目的任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特点,选择和优化地理教学方法的一个方法体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把多种类型的感知力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自学的方法占有一定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极有裨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单调和古板,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都有好处,也容易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地理学科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更好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五 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设置特点

1.地理课程纲要的灵活性较大,多纲多本现象普遍

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比较大,各区域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会有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去统一要求,有时不一定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地理课程纲要很有必要。国外大多数国家在地理课程设置上多课程纲要的现象很普遍,世界各国的地理课程及纲要或标准多样化一直是主流。

2.大多数国家地理课程纲要思想是从培养合格公民出发的,注重能力培养

英国的地理教育极为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将能力培养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中。

德国的地理课程采用专题式方式,打破系统和完整性的束缚,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很大优势。

俄罗斯基础教育的地理教学纲要也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提高十分有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资源和环境地理及俄罗斯地理中都穿插有能力的要求。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地理分野”中规定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件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的能力,以及根据适当的资料对地理事项给予恰当评价的能力。印度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明确把天气观测和地图实习列入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具体且较严格。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在野外实际考察、地图判读、决策等方面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3.普遍重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

英国在地理学科课程大纲里虽然没有集中安排乡土地理,但在教学目标和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点有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国将环境地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有关于环境地理的要求,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又涉及全球性的森林剧减、酸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重大环境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有关环境地理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过多施肥而引起的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教学内容也吸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关新加坡地理和环境地理的单元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城乡边缘和环境等主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新加坡地理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容忍的态度;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的态度。

六 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1.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地理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地理教学中的难题。

第一,地理教学课堂需要的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板画需要耗费的时间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术语、规律多,课堂上借助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实现图文转换的学习。

第三,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有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实现类比归纳的学习。

第四,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课时安排较少,不被学生所重视,必然使许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地理课程的学习,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更大困难。

2.地理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

地理教学中运用电子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改善和解决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般困难。

首先,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利用直观的电教媒体教具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可以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教具的辅助,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就初中课本来说,各种大小图形较多,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使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各类地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地理学科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采用图像方式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采用新颖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运用电子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完成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师生互动,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激发学习活力,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七 地理教学效果分析评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逐步介入教学过程,这成为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逐步“现代化”的一个特征。但仅仅使用计算机上课并不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当会阻碍学生课堂的思维和知识探索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方面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有效的管理、评价,这一过程并不等同于“媒体技术”。本文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采用等级量化评价办法,总分100分,评价等级分为90分以上“很满意”,89~80分“满意”,79~60“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不满意”。对学生使用传统课程教学和引入电教学习的成绩情况进行了对比,用以分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电教方式对传统教学的改进情况(见图1)。

篇10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篇11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地理知识点图像化表达的形式。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换言之,没有地图就没有今天的地理学科。地图能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学生通过剖析地图能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要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地图教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直接脱离地图,把地理知识点枯燥无味地硬塞给学生,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读图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读图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架构。那么,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将提出三点具体的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要使学生会看图、析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点和地图的相互转换,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地理课时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学生对中国地图是陌生的,他们对我国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轮廓和分布区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容易混乱的地理名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通过课堂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构建明确、完整和简单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识网络,才能把基础知识有条不紊地掌握起来。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悉且相关的旧知识说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

二、运用地图进行分类教学

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区域在平面上简化的、按比例缩小并附有解释的反映。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符号语言进行表达的。从地图诞生之际,地理学也就产生了。地图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多种类型。按照地图反映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地区、专题地图和全球地图三大类。初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交通地图等。教师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图的教学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地图的性能,进行地图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循环运用“看、比、填、画”四个步骤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督促学生时常看不同类型的地图,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回顾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填写标注出来,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当学生已经形成空间架构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地图。如在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教师讲解完代表性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写相应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结合气温带的知识,标出这些国家处在什么气温带。把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教材上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地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地图会毫无思绪。因此,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图分类教学外,还要把读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地图,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三步读图法”。第一步,读标题。所有的地理图表中都有会有一个标题,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掌握该图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内容方向。第二步,读图例。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地图上的线条、颜色、形状各代表着什么。第三步,结合思考的问题,读图表内容。教材里的地图多数配有“读图思考题”,以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由浅入深地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中探究出基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图进行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技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

篇12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篇13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黄冬兰.中学地理课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J].保山师专学报,2002(4)

4王梅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