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教育学重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学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育学重点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篇2

瑞典是一个要求将民主的精髓和真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国家,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推行社会理想的重要系统。瑞典很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学校德育中,始终将民主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学校不仅要以民主原则来构建教育基础,使每位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方面有何不同,均可以享有公正而平等的教育,而且还必须担负“民主教育”的重任,即向学生传递、灌输,并使其头脑中形成瑞典社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并据此形成相应的民主行为或民主技能。本文就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提供可鉴之处。

一、民主教育的内容及其在中小学的体现

1.民主教育的内容

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其官方文件的叙述来看,差不多涵盖了其他国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晓之以理,形成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主要是指瑞典在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法律文件中所明文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如瑞典官方于1994年颁布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中均指出,“不可侵犯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维护人人价值平等和男女平等,同情保护弱小等都是学校必须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伦理学观点,要实现上述的价值观念就应该在每一个人身上养成富有正义、乐于助人、宽容谦让、敢于负责的品质。”

具体说来,向学生传授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和同情别人;支持对人或事的独特立场;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经验;保障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关心和照顾弱小;尊重学习上的个人选择;维护男女平等和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采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或分歧。

(2)导之以行,体现民主技能

民主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对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对此,《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也都指出,“瑞典社会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更加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文化本源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会形成一种牢靠的自我身份感,每个人在发展这种自我身份感的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产生共鸣的能力”;“应该主动抵制任何欺侮人和迫害人的倾向,必须以真知灼见、公开讨论和有效手段主动应对排外和偏狭的观点和行为”。

民主技能主要表现为特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在瑞典人看来,只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是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行事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称作民主技能,如宽人严己、扶危济困等。民主技能不仅是民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民主教育中由“知”化“行”的重要手段,正如两份《课程指南》所阐述的那样:“在教育中只传授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去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和评价自己的日常教育,对学校的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进行选择,从而发展其对教育施加影响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民主教育在中小学的体现

根据瑞典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教育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特质。

(1)克服偏狭的地域观念,培养全球认同感

学校鼓励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人,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任何欺侮他人和迫害他人的倾向,以理性知识、公开讨论及有效措施来制止仇外排外的偏狭观念和不良行径。学校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因此既有机会也有义务来增强所有学校成员的这种能力。通过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对瑞典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而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同意识也会增强理解和同情别人及其他价值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既同瑞典价值观念有联系,又包容欧洲乃至全球各地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2)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瑞典《教育法》规定,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都必须提供有着同等价值的教育。但同等价值的教育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也不是为每所学校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知识等因素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瑞典中小学特别关注出于各种理由而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促进男女平等权利,鼓励学生养成不带性别歧视或性别偏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

(3)学生的民利和义务相统一

“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保留观点和表达他们的见解”。因此,学校不但保证每位学生的民利,容纳不同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强调形成个人立场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申明自己立场的各种机会。同时也督促每位学生履行应尽的义务,使其恪守在《教育法》和《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民主的方法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为他们提供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落实民主教育的任务,瑞典中小学努力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民主教育。

1.为民主“对话”创设条件和氛围

民主教育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根据官方规定,瑞典学校要完成的民主教育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师共同负责,这样,为对话创设条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瑞典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为涉及价值和规范的对话创设条件的办法就是将民主价值观念和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将价值观念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把这种结合、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按照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并认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类似。任何学科的教学,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任课教师都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其熟悉和掌握讨论或对话这种民主方式或民主技能。

2.将民主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化

瑞典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担负起知识教学和民主教育的双重任务。瑞典中小学对于知识教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早就有了一套章法,为了使民主教育也具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应的具体程序和规程,瑞典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按照《课程指南》中确立的框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进行了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工作。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当地教育或学校发展计划中会指出某一时期民主教育的重点;有些学校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转化为可以进行测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3.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要想使基本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民主教育就要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说“民主教育”在瑞典的许多学校不像知识教学那样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拘场合、不拘形式地传递和体现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机会。因此,瑞典中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总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4.将学校的民主教育可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虚”,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测评,此外在对民主教育进行测评时也会遇到不同与学业测评的难题,如“学生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担心这会对自己的评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教育学者建议,测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而应是学校本身,要测评的是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否遵行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为了测评学校民主教育的成效,瑞典研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通过这些测评工具考察全校学生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具备了怎么样的分辨和解释道德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以及什么样的民主式的沟通或交往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受到重视的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由此得到了公众的赞誉和好评。民主教育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而目前我们对民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中小学还缺乏对民主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瑞典中小学实施的民主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民主教育。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

由于瑞典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强调民主原则,中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如现在中小学生的民主素养主要是在校外活动中发展起来。尽管我国中小学也赞成民主教育,并具有了一定的民主观念,但往往流于形式,失于肤浅,遇到具体的民主问题时,往往缺乏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履行和捍卫民主原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民主教育时,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民主行为,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立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民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2.创建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从精神层面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具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念,并能按民主价值观念进行教学和管理,成为学生的模范或榜样;其次,要求学校各类成员之间形成足以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人际关系,不仅师生之间要有这种关系,教师之间也要有这样的关系,如要经常讨论民主价值观念的含义,采用平等和反思的方式交流对民主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释,介绍如何将民主教育落实到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经验等。而学校的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从物质层面上讲,学校应该提供齐全的设施,宽敞的活动场所,通风、采光良好的教室,合理有序的校用建筑布局等。

3.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

民主教育是瑞典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工作指南,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民主教育时,应该将其放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上进行全盘考虑,合理分配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往往感到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民主问题,那不妨开展课后讨论;教师没有时间,不妨利用学生助手制,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对话不便用于正式学习场所,不妨在餐厅、操场等地进行;有些学科的性质不便和民主教育挂钩,但不少学科本身就和民主教育直接有关,不妨施行互补,各尽其责。只要将中小学教育及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就能发现许多民主教育的新机会,也能找出实施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4.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教育

瑞典官方要求中小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要为民主教育尽力尽责,学校的任何时空环境都要进行民主教育,从而使现行的学校民主教育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股民主教育的合力。为了避免我国出现民主教育的“真空”状况,使民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按照年龄、年级、学科等类别组建各种组织形式,吸收全校所有成员的参与,使他们之间进行更为密切的交往、沟通、合作、对话等。如可以将教师组建成面向某一组学生的各种工作小组,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行负责;也可以将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组编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比例,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交流、对话等。这些组织形式既是学校落实民主教育的体现,也是为民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aory school system, 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leisure-time(Lpo94). skoleverket.se, 2001.

[2]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aory school system(Lpf94). skoleverket.se, 2001.

[3]方彤.瑞典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乔长森等编著.瑞典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

篇3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赏心悦目,又卓见成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完整流畅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姿的教学技巧,渊博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完美融合。

以上,笔者自认有很多做不到,现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为例,只对三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谈谈小看法。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过渡吧,这一阶段语文教学要注重以下三点:

教学以德育为先,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人的一生。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由“争吵”的原由,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让我们“更友爱,多宽容”,社会更加和谐;拿“撒谎”劝告学生要诚实,生活更美好。用“旧式表为什么会争吵”的疑问启发学生:不要用“旧框框”看待新事物,这样就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新事物的优点,创新的事物让社会发展得快呀!

语文教学怎么少得了诵读呢?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在读中学会表达,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享受生活,在读中感悟人生。诵读《钟表店里的争吵》,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理解生字词;流利叙述争吵事件;用真实情感表现“旧式表”的情绪,感受生活的形形,更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不要拘泥于“旧框框”,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如何让学生读得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对读有需求,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钟表为什么争吵?它们的争吵对不对?这些问题就是读书的原动力。其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领读让学生辨正字音;自由阅读让学生融汇字词,粗通全文;齐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流畅性与美;分段读让学生得到自我表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背诵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最后,诵读是情感的表达,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当然,低年级语文教学,生字词教学才是根本,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要寄希望于学生的预习自学,字典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学习生字词的首要条件。变枯燥的字词教学为精彩的课堂,方法技巧千变万化,这是教育者经验和内涵的完美体现。笔者认为,各有各法,兼收并举。这里略举一二,不足为范。

拼音教学要多拼读,注重标准发音和正确书写。

生字认识要抓特点,如:“惯”之“田要出手”,“吊”之“口下毛巾”,“呆”之“口下顶木”,“谎”之“没一点正事”。

形近字比较好区分,如:“纽、扭”不同,“妙、秒”各一,“吊、呆”差异,“谎、慌”不一,“亚、业”有别等。

复杂字形要想象记,如:“衡”可谓“行见大鱼头”,“慌”寓“心在荒山不安宁”。

现学现写自己查,在教师板书时学生也书写,就能马上检查自己的笔误,如“谎”字书写时,可看看“”是否写成“充”。

篇4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篇5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篇6

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不仅是文字类的题目,还是计算题都一样,形式上可以指名学生读,或者集体读,或者自己轻声读、默读等等,如此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一种读题的习惯。

二、对比训练是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根据不同的规律,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 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①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②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③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主客体错位的现象,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导”超前,即在学生还没有去主动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教师的“导”过多、过细,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养成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的培养。

三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

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把原教材中关于生产的例题,大胆删去,让学生在学习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收集信息,把“步行街”、“美食街”2000年7月到12月的人流量变化、税收增减数等各种数据和两街管委会所做的各种统计图作为学习的载体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很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很实在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如“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呈现了什么信息?”“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态度积极主动,探究欲望强烈。

2.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进行探索。可以促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要求同学们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在用数方格、重叠割补、目测等方法中,只有数方格的方法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师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土地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矛盾冲突出现了,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样一个欲解不能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进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环节。

篇7

一、教师要准确找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实施

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并且要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主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与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同在。

此外,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8

2. 创设情境,激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篇9

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经典教育就是在儿童记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儿童接触中国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儒家的四书五经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通过接触中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儿童智力和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下来的人类的宝贵财富,本身就代表人类思维的高度。其中凝结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让人更正确的认识自身与世界。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经典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经典,它也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体现。经典原著语言深刻简练,思想厚重磅礴,璀璨而深刻。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习经典,熟记于心,在他们今后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养分会从心灵里慢慢浸润出来,让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必由之路,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具自信。语文教育不应止于识字,更应该育人识人。从小学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小时候懂得如何做事,长大后懂得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犹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教师们去挥洒。如果这时候把人类最精华的文明传授给他们。将对他们的一生言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经典文化强壮其生命的骨架,让中华智慧成为其生长的养分。

二、经典教育的培养方向

经典教育应从经典文化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接受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德、智、美全面发展。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涌现无数品德高尚的人,如繁星般点缀天空。如屈原写离骚,并不惜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悔;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论自强。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终成明君。这些都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很好的启迪。并且,在阅读经典时,咀嚼品味先贤的思想,等于是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感悟作者的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一目了然。经常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踏上更高的人生道路。而用经典中的名言警示自己,以书为镜,审视自己,更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总之,经典就是让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儿童心智发育不全,对这个世界也是懵懵懂懂的。而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美文,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经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美丽心灵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吸取世界真情温暖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三、经典教育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之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重新认识。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只是识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典教育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例举集中经典教育教学的措施。

1)经典书籍背诵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背诵书籍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流传千年之广,必有其可取之处。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专心朗诵背记,调动学生心、口、眼并用,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感受到经典名著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熟读背诵是理解和感悟经典的前提,不可因为枯燥就弃之不用。教学时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之法。例如早晨一个人在美丽的校园一角诵读,或者课间以小组形式轮流诵读,或者是晚间伴随音乐或名家朗读诵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环境陶冶。在儿童成长中时刻营造经典文化环境,对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营造经典文化环境最适宜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课堂上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经典知识问答。校园的墙上画上经典故事图,配上经典名句。教室版报上绘着精美的文章,每天学生们都可以摩读。学校可以组织起兴趣小组,并专门规划校园一角,作为经典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家里时,家长应鼓励赞扬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行为,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经典文化的内容。把孩子精心手抄的文章贴在墙上。并且在外出散步时,可以随口朗诵经典名句。或在学生读书时,一起学习,或给孩子讲解,或听孩子分享。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化,陶冶情操,更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四、经典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经典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半途而废。要注意长期系统地开展经典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经典教育融进整个现代语文教学学科中,只有把两者融在一起,经典教育才能不会偏废,有支撑的长久生存。作为教师,在经典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先自己要熟悉经典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更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启蒙作用,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把经典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把中华文明融入血液。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开展经典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10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授课环境基本都是在室外操场开展,不可控性增大,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出现。因此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小学生的特定特点

小学生一般的入学年龄在7-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比较好动,并且身体发育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但在力量方面还比较弱;肌肉和骨骼由于生长期比较容易拉伤和变形;爱动,好奇性强,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现状

第一,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的可控性较差,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有不少学校、教师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导致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情况普遍存在。

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的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频率。

第三,体育项目风险及赔付率高,目前我国还没一家专营体育保险的机构,目前也只有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业务,而其工作重点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保险方面,学校体育保险并没纳入重要环节,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保险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原因

1.学生缺乏安全性意识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对于安全的意思并不可能完全的理解。二是,在训练准备阶段,小学生出于好奇都会不按照要求来做,最终导致器械操作错误,或者准备不充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三是,很多体育老师采取“放羊”式管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学场地安全性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教学往往是在室外的操场进行,需要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城市中的小学1/3不达标,而农村小学1/2以上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样的不规范,只会导致危险性的增加。

三、关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的思考

1.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要将安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重点讲解安全问题,给学生奠定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事故案例讲解,让学生真实看到影响安全的因素,形成立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安全意识。三是教师必须强调体育课的纪律,让学生树立良好意识,服从指挥及安排,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第一负责人,需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保护,但人数上的差距使安全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要强调课堂纪律,做好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委员及班组干部的作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当教学的帮手。

3.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一是,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安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按学校器材、设备列表记录检查结,还必须要做好课前检查安全工作。三是,要及时保养、维修与拆除。定期保养,注意器材、设备的防锈、防腐蚀、上油、上防锈漆,保证教学设备的安全性。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组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安全系数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田径方面及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比赛、分组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的单双杠、爬杆等运动安全系数就比较低。可以说,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是防范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5.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老师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日常业务素质学习时间,安排体育教师在校医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技能培训与学习,对常见的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能熟练处理,具有本能行的反应。三是,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体育安全事件的能力,形成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

6.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管理,提高防控体育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应急处置突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体育安全事故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安全事故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增强师生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体育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可以随时启用,并能保证有效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安全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做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篇11

一、湖南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美术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

由于农村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大碍。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而目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老师年龄偏大、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根本谈不上美术素养。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他们肤浅的美术知识,陈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所以农村美术教育中就出现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状况。没有发展的、变革的目光,美术教育就依然停留于原地,就缺乏培养有审美情趣人才的活力。

二、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生源的特殊性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湖南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创新和完善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家承担培养任务。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行分专业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带头人。

2010年9月,已按计划面向全省招收了1400余名优秀初中毕业生,采用二・四分段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部负责培养,注重教师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后四年分到各专业系部进行分专业培养,目前已处于分专业培养阶段。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自偏远农村,其美术基础几乎为零。目前,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重教师技能培养要求和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有些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用美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传统对美术师范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专业学习要求,注重绘画技巧的学习和研宄,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师范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生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表达,造成教与学环节的脱节。

三、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能力培养

(一)学生能灵活掌握各种美术工具材料

美术的每种工具和材料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熟悉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取长补短,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美化校园,为校园活动和各科教学增色添彩。除了能购买的工具材料外,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变废为美。教师还根据女生人数众多,做工精细的特点,不断利用新材料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多样化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处处体现实用美术教学特色。

(二)拓宽师范生的艺术眼界,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为了解决农村师范生艺术视野狭窄的问题,教师尽量带范作来上课,特别是师范生的优秀作业更具有说服力,或使用有带大量图片的课件进行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图片资料。学姐学长的优秀作业不仅开阔了学弟学妹的眼界,也增强了他们学好美术的自信心。师范生通过借书、买书,网上查询等方式,寻找设计素材,不断提高美术作业的质量。美术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级各类小学提供的美术展览,开阔了师范生的艺术视野。

(三)制定与实施美术教学技能考核相关制度

为了继承与发扬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门为农村免费定向生制定了教师技能考核制度。技能考核包括普通话、美术、书法、音乐、体育,英语口语、舞蹈等。美术的考核内容为教学简笔画和板报设计。通过对两届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学生学习美术字、板报设计和简笔画的氛围很浓,美术教学技能的水平提高很快。

(四)为师范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

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一进校就确定了专业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各个系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如美术兴趣班就有剪纸、丝网花、陶艺、创意版画、电脑美术等。兴趣班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开设校本课程在兴趣班试用,拓展新材料的使用,还能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城市课程资源,让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术教师利用周末频繁组织师范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美术展览,贴近原作与绘画大师近距离的接触,这样师范生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努力创造机会组织优秀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小学美术特色活动,并邀请知名美术教育专家来学院举办讲座,尽可能多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同时系部每学期都举办实用美术作品竞赛,通过举办美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小教大专部每学期都举办各种美术竟赛活动,如剪纸、手抄报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除了给获奖者颁发证书,还举办获奖作品展,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美术竞赛的积极性。参加比赛的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所提高,学生的参赛作品由单件到系列作品,逐渐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习惯。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入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发扬教师教育重美术教学技能训练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与电脑实用美术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技能的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改革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现状,使师范生掌握实用美术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小学各科教育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坚定教师职业取向,树立现代教师理念,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小学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四、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范围较为广泛,但始终围绕着学生美术学习、教师自身技能、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美术教师除课堂之外,还需更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和美术课堂、美术课程和学生美术学习的联系较为紧密,这说明美术教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讲授教材上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也要通过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美术教师自身在提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品质,并能在美术教学中将它们传递给学生。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具有美术教学能力,首先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学会用小孩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美术课上要让学生学会动脑、发挥想象和动手能力,需要美术教师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能够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怎么教美术”、“为什么教美术”的条件性知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心理学、教育学、儿童美术心理学及美术教育原理等等,是为美术学科知识提供基础;还包括实践性知识,实际的美术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制定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所要具备的课程情景知识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总结、升华,成熟为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的。

五、结语

面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培养出专业扎实、知识广博、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一专多能的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构建合理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是时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它涉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是头等大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2CTM0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01.

[2]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G].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4:326.

篇12

2.1趣味性的特点[4]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显著特点,在游戏时人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是一种参加者自由选择的活动,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制,所以参加者能轻松、自由、平等地参加活动,使其将活跃起来的心理功能得到发挥,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的乐趣上,使参加者拥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2.2科学性的特点

创编的体育游戏符合人体自然身体规律及健康的需要,要适宜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职业特点、身体现状,合理创编体育动作与游戏情节。

2.3教育性的特点[1]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不少游戏还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机智、勇敢、忠诚老实、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寓体育游戏之中。

3.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体育游戏

3.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软骨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但骨的坚固性差。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生长。避免长时间单纯进行非对称性的练习和静止用力练习,避免过量负重练习,做到适量、适度。

3.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9]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好模仿,但注意力较难集中,情绪易于变化。自我控制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在安排游戏的内容时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教材的搭配上要得当,全身都要得到相应锻炼。

4.体育游戏贯穿于小学体育课中的优点

4.1学生喜爱,兴趣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1]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概括起来就是对“玩”与“乐”的孜孜追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4.2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

学习一个动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需要多次重复,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心理特点,不仅影响了整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而且也最终达不到预定要求。此时如果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把一些运动技术寓于游戏中,即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系统,又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既避免了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

4.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7]

小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集体活动,而且很喜欢在同学面前自我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小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体育游戏能贯穿教学的始终,为完成课的教学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在体育活动中,小学生歌舞相间,动静交替,视、听、想、练有机结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从而在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区和言语区建立起频繁的多种复杂的、神经通路,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因而促进小学生大脑皮层的成熟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灵馨。

5.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5.1游戏的选择[2]

游戏的选择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游戏内容也应多样化。选择游戏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还应该考虑到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游戏者的意志品质,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游戏时,要考虑游戏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注意参加游戏的人数、场地、器材、设备和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情况,组织方法要尽可能简便,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5.2安全问题的考虑[2]

使用的器材,特别是投掷器材,要放在没有障碍物的地方,确保小学生的安全,要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投出和回收器材,要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游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所划界线应分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器材应放的地方,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人数的多少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有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游戏者去完成,如事先规划场地,自制游戏所用的小道具(如小沙包、竹圈、钓鱼杆等),关键注意安全问题。

5.3游戏方法和规则的讲解

在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自己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的地方,讲解要简明扼要,并注意“三背”的原则。讲解游戏的顺序为:游戏的名称――场地、器材布置――游戏者的队形及站位――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与要求――游戏的结束。讲解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图示的方式;既要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结构和要领,通过图示的方法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动作和清楚场地规划。此外,在讲解游戏内容时,还要对游戏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自然常识的教育。

5.4游戏的总结与教学建议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应对游戏进行总结。

6、小结

体育游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各项内容的主要任务,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避免枯燥无味。通过体育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在整理活动中,游戏要突出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颖,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小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部)

参考文献:

篇13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