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

篇1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急迫,近年来很多高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培养物流人才,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但截止到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工程的一本、二本高校接近60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6%左右,物流工程专业年均毕业生数量大概不到5000人,从数量上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仅存在数量上的矛盾,更表现出了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物流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落差,造成学生离职率和跳槽率也较高的局面。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学科,更是管理、经济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化物流运作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物流工具、技术的物流系统规划与应用的能力,但现实人才培养中一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上引入整合思维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上,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掌握物流工程理论知识,理性思考现实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距离)能力。

如何将整合思维理念运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是提升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整合思维视角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从2013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本科学生,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指导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构建凸显了这一特点。

1.1 人才培养

面对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开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为了能够突出本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我校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航天事业发展要求,具有系统的管理学、工学基础理论,能在各类物流领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仿真、优化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能解决物流工程项目设计与策划、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1.2 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分为航空物流、快递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三个方向。其中,航空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有:航空物流、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机场运营与管理等;快递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快递运营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快递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客户管理、快递网络规划与设计等;港口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港口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港口布局规划、国际货运、港口作业系统规划等。在整体课程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课程占总教学学分的79.9%,集中实践教学(含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占总教学学分的20.1%,实践性教学(含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学分的37.8%。其中,课堂教学课程中必修课(考试)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80.3 %,选修课(考查)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19.7%。

2 整合思维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张俊(2014)指出:“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罗杰?马丁较早地提出了“整合思维”概念,并认为:“整合思维是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即当一个问题存在多个对立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整合思维更加倾向于全面衡量不同方案的情况下,经系统分析、综合多个方案的优势后找到另外一个全新的方案。”同时,马丁教授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人们能够通过培养、训练而提升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具体可以区别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并且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物流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传统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对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学习和运用。将整合思维理念植入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中,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以及更加科学真实地看待未来的就业。

3 整合思维视角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1 课堂理论教学改革

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现有师资等资源,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我校开设了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等课程。同时要界定课程之间的界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整合思维等理论课程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理论上提升对整合思维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元化,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很多高校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以及现实问题小组讨论法等。

3.2 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要避免传统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内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生产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保证实践课程实践基础上,设立综合性的“实践+实习”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如可以开设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习、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实验、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验、综合技能训练等,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更贴近实际,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内容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多元辅助教学改革

整合思维理念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思想的培养,多元辅助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创造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条件可以多多聘请这些人才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醒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其次聘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进行物流工程方面学术交流,介绍当前物流工程发展的前沿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最后可以与其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立交换生培养机制,让不同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能够相互融合。通过多元化辅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并将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更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学习和自我职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马乐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2] 孙亮,谭德荣,刘秀清.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物流科技,2014(2):371-373.

[3] 张骏.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物流技术,2014(12):135-137.

篇2

一、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界定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领域不同,其物流成本的构成也不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物流信息流通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物流作业而发生的成本以及进行物流管理和因物流管理而引起的成本。

工业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此换取企业的利润。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有关生产要素的购进、仓储、搬运以及产成品销售等。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多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具有与产品成本不可分割的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i(3)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4)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5)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6)物流信息费;(7)贷款利息;(8)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没有独立的科目

物流成本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而是与其他成本混同在一起计算的,致使有关物流成本的数据需从相关会计科目中抽离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滞后,因此很难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二)现有的会计技术使物流成本的信息失真

企业的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物流费用大多是跨部门发生的,但是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部门对成本进行归集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影响成本的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成本管理只局限于部门这个层次,而不能深入到产生物流成本的物流作业层次上,不能体现不同产品线所耗物流成本的差异。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单独进行核算。此外,随着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复杂、产品品种结构更加多样、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多变,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资源也随着相应增加。而在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等,即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这种分配方法只是把物流成本按数量基础平均分配给各产品,没有把各产品物流活动的差异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传统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失真,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

(三)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标准,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和计算口径也极其不统一。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来进行计算和控制。导致相同行业或类似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水平无法比较,这对于评估企业的物流绩效、促进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是很不利的。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的失真,不利于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

与物流企业相比较,由于工业企业内部的主要物流活动,如仓储和运输等,一直被作为销售和生产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对物流成本的财务核算一直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散落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产品的制造成本中,从而对物流成本难以进行汇总计算,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难以实现。

物流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耗费了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物流作业,形成不同形态的物流成本。物流总成本是各种物流作业成本的控制界限的参照标准,而对各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又是控制总体物流成本的基础。因此,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既要从整体上控制,使其在目标范围内,又要对各种形态的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

物流成本的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我们可以在不改变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另设一套企业物流成本的辅助账户。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二)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应根据物流成本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下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物流成本归集与分配方式进行设置,并按企业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的详简分为总分类科目的设计和明细分类科目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物流成本可以设计以下科目:

1物流资源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中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资源费用,明细分类科目按所耗的资源费用项目的名称来确定。例如,物流资源费用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人工费”。

2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某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依据企业所划分物流作业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订单处理作业”。

3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产品流经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根据流经作业的产品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1”。

4产品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一定期间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的具体名称。

(三)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进行设置的,因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下账户的设置与分类应该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保持一致。物流成本总分类账户包括: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依据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明细分类科目进行设置。

(四)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

篇3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领域不同,其物流成本的构成也不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物流信息流通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物流作业而发生的成本以及进行物流管理和因物流管理而引起的成本。

工业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此换取企业的利润。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有关生产要素的购进、仓储、搬运以及产成品销售等。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多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具有与产品成本不可分割的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 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i(3)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4)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5)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6)物流信息费;(7)贷款利息;(8)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没有独立的科目

物流成本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而是与其他成本混同在一起计算的,致使有关物流成本的数据需从相关会计科目中抽离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滞后,因此很难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二)现有的会计技术使物流成本的信息失真

企业的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物流费用大多是跨部门发生的,但是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部门对成本进行归集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影响成本的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成本管理只局限于部门这个层次,而不能深入到产生物流成本的物流作业层次上,不能体现不同产品线所耗物流成本的差异。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单独进行核算。此外,随着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复杂、产品品种结构更加多样、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多变,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资源也随着相应增加。而在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等,即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这种分配方法只是把物流成本按数量基础平均分配给各产品,没有把各产品物流活动的差异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传统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失真,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

(三)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标准,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和计算口径也极其不统一。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来进行计算和控制。导致相同行业或类似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水平无法比较,这对于评估企业的物流绩效、促进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是很不利的。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的失真,不利于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

与物流企业相比较,由于工业企业内部的主要物流活动,如仓储和运输等,一直被作为销售和生产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对物流成本的财务核算一直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散落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产品的制造成本中,从而对物流成本难以进行汇总计算,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难以实现。

物流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耗费了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物流作业,形成不同形态的物流成本。物流总成本是各种物流作业成本的控制界限的参照标准,而对各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又是控制总体物流成本的基础。因此,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既要从整体上控制,使其在目标范围内,又要对各种形态的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

物流成本的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我们可以在不改变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另设一套企业物流成本的辅助账户。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二)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应根据物流成本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下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物流成本归集与分配方式进行设置,并按企业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的详简分为总分类科目的设计和明细分类科目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物流成本可以设计以下科目:

1 物流资源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中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资源费用,明细分类科目按所耗的资源费用项目的名称来确定。例如,物流资源费用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人工费”。

2 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某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依据企业所划分物流作业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订单处理作业”。

3 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产品流经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根据流经作业的产品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1”。

4 产品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一定期间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的具体名称。

(三)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进行设置的,因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下账户的设置与分类应该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保持一致。物流成本总分类账户包括: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依据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明细分类科目进行设置。

(四)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

具体来说,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的借方记录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实际数额,贷方记录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实际数额。由于期末按照一定期间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费用全额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中,因此期末物流资源费用账户无余额。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实际转入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贷方记录按照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如果期末按照一定期间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物流作业成本能够全额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无余额。如果期末物流作业成本不能全部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有余额。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产品的物流作业成本,贷方记录实际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成本数额。其中,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跨越多个物流成本核算期的情况下,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在该周期内的各月月末均有借方余额,反映产品的月物流作业成本,当该周期结束时,应将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此时期末无余额。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在一个物流成本核算期内的情况下,应将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

四、结语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这种方法虽然在常规成本核算之外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但并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财务核算,同时又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能使企业得到更为全面的成本信息。企业不仅能得到物流成本信息,而且所获得的物流成本信息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基本能满足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四部委联合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篇4

1.2 物流外包合同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的目的是建立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同盟关系。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通过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实现风险共担和利润共享的一种企业合作关系。双方通过精诚合作所产生的利润比各自独立运作所产生的利润更大,可以说这是一种1+1>2的对策[2]。但是,如果合同不完善,不能通过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那么,就无法有效地约束当事双方的行为,结果双方都会为单方面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对方的利益。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来处理每一个环节;第三方物流公司不按客户要求来完成物流业务;为了大客户的业务而放弃小客户的业务或推掉小客户的业务;泄露对方的商业信息等。合同不完善最周会导致物流外包的失败。Barthelemy(2003)调查分析了近百家企业外包案例后,发现有近69%的企业物流外包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合同管理不当[3]。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2001年实施物流外包的企业92%遇到合同纠纷,其中20%的企业遭受到合同纠纷5起以上。

2.物流外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析

2.1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物流外包工程风险可以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4]。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物价非正常上涨的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异域歧视政策、差别政策所带来的风险;不可抗力和自然环境风险是指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不可预见、不可抗衡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等)。这些风险都会导致不能按照合同条款来执行。

2.2 信用机制不完善,合同信息泄露

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的同时,也不得不将公司经营的相关信息告知第三方物流公司。但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并非只为一家企业提供物流外包服务,在掌握了众多客户的信息资源后,物流公司有可能会把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商业机密的丧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掉先机,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风险。例如,企业在与物流公司签订外包合同时,必须告诉对方本年度的销售额,另外也要向对方提供需要送货的客户信息如客户名称、送货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这些商业机密一旦被不良物流服务商卖给竞争对手,则客户可能被挖走,或者企业被迫要降价或采取其他的方法才能留住客户。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违约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也没有相关信用档案。违约的低成本导致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意识薄弱,在签约前做出很多空头支票,一个地方的客户骗过来了,换个地方照样开业,又用同样的手段对付新客户。

2.3 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因素。知识结构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或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锐性不想,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准确分析、预测,造成合同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能力水平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未能发现合同中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发现问题,但未提出合理性改进意见的风险;起草合同人员未采纳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风险等,致使合理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风险。

2.4 合同管理过程风险

企业在合同管理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存在风险。但常见的合同风险因素主要有合同审核风险、合同的正式签署风险、合同履行风险、合同纠纷处理不当风险。

2.4.1 合同审核风险是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风险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的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

2.4.2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是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文本不合理,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等。合同条款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存在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

2.4.3 合同履行过程中风险是指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即本企业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2.4.4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是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物流服务购买方及供应方未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合同纠纷和拟采取的对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的扩大和发展;未与对方有效协商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或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未得到授权批准;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的证据,导致本企业在纠正处理过程中处于举证不力的低位;未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的责任等。

3.合同风险的防范管理

3.1 完善物流外包合同条款,明确分工,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企业可以与物流服务商签订两份协议,一份为一般性条款,规定一些非操作性的法律问题,如保险、保密、赔偿、不可抗力、解约等法律问题的内容;另一份为工作范围,尽可能明确具体内容,可操作性要强,避免产生歧义的条款,内容要明确具体,合同中明确合同终止条款。如果协议中缺乏终止条款,双方合作关系在应该终止或变更时,无疑会为是否终止合作关系产生一系列的纠纷。

物流外包合作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因而要求物流服务供应方和购买方和磋商合同时,必须对合作中各自的责任在合同中进行明确分工。从总的责任分工来说,物流服务购买方在程序和系统的设计方面起领导作用,而物流服务供应方则在执行这些活动时起领导作用。具体执行物流合作方案是,必须在明确合作各方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合作目标制定完成各项任务的规则和要求,并按照供应商的绩效评估指标(质量考评指标,供应考评指标、经济考评指标、合作与服务指标)对工作绩效进行适时评估。当合作中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进行协商改进,避免事态的恶化和造成严重损失,从而防范合作风险。

同时,合同要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设计完善的合同条款。也可以聘请专家参与谈判,建立合同跟踪管理制度,在合同执行前,执行的过程中及执行后对其进行跟踪,保持信息的顺畅。另外,签订合同需要双方反复的磋商,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合同才告成立。所以待合同的主要条款确定后,双方可以选择先草签合同,等其他次要条款确定后,再正式签订合同。也可以选择在签订合同前先进行合同的试运作,时间长短根据合作业务的复杂程度而定,让服务商对企业的物流业务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然后再切换到正式合同来运行。

3.2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使合同双方增强互信、加强合作、确保合同签订和履行顺利进行的平台。为此,应建立并完善分级信用等级制度,对合同当事人的组织机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划分等级,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可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从严管理。

3.3 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及人员

物流服务购买方和供应方都应建立一支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在内的专业团队人员,负责合同的订立、签订、实施、控制。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可以一定程度保障物流外包合同管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一位新人员参与外包合同管理都要经过一定的磨合期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会破坏整个物流外包管理流程的连续性,专职的合同管理机构和队伍有利于企业快速积累物流外包管理经验,不利于企业积累物流外包合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物流外包合同涉及物流服务需求方及供应方、服务需求企业的客户、销售市场中的顾客,涉及物流活动中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信息处理、配送、验收等各环节,过程长、环节多,因此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必须有爱岗敬业、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水平,具备一定的合同谈判技巧和心里素质,熟悉业务,掌握合同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与合同签订、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3.4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

合同流程管理一般是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的等环节构成。明确合同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度、有落实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督,就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结算,制定专人进行监督,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合同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合同表示真实、条款完备、表示规范、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于控制合同管理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5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经常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单位内部局域网实现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掌握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执行力差、管理人为因素大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控制,适时反映合同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对合同管理过程加以控制的目的。

4.结语

物流外包合同是物流外包管理中的重要,也是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主要杠杆。物流外包合同管理是物流外包管理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物流外包过程,物流外包中的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服务质量控制都可以通过合同管理来完成。物流外包合同管理的目的是充分体现物流需求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并使物流服务外包商能完全理解这些要求,从而能帮助企业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率与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提高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加强物流外包合同管理,规范并完善物流合同,实时监督物流外包合同的实施,能有效控制物流外包项目的质量、交货期、成本,规避风险,减少纠纷,保证按期、按量、按质地完成物流任务。

参考文献

[1]怀劲柔,崔南方.企业物流外包战略中的合同管理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6(1)::5-7.

[2]戴艳玲.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探析[J].经济师,2010(3).

[3]Barthelemy,J.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Outsouc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3,17(2).

篇5

1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提出

著名学者Ramaswamy和Gouillart指出,价值共创型企业是指企业充分协调和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将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监管机构共同纳入产品和服务设计中,并让他们参与公司的业务设计与战略制定。价值共创型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共同设计、共同生产等。对企业而言,共创价值的过程能充分发掘商品的使用价值,能产生新的商机,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有效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对利益相关者而言,通过加深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经济价值,如分享知识和技能,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提高收益,获得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能收获精神价值,如提升顾客满意度、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

2价值共创的理论基础

2.1服务逻辑的观点

服务逻辑的主要观点是企业不仅为顾客提供纯产品,同时还应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产品使用技能和培训,产品升级服务等,使顾客能够运用自备的知识和技能,扩展顾客对服务的消费,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如顾客购买汽车不仅是代步,同时汽车的品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购买艺术作品不仅是收藏,同时也可以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欣赏作品、抒感。再比如,制造型企业已逐步改变纯产品销售的模式向服务化的趋势转变,不仅提供基本产品,同时,还为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合作研发服务、客户支持服务等。

2.2互动对价值创造的推动

Grnroos认为:“交换不再是营销的基础,服务逻辑的核心概念——互动则是更好的选择,互动是使用价值的发生器”。当前,由于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逐步细化,随之要求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服务质量。因此,企业需要与顾客互动,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使企业必须深入了解顾客信息及顾客偏好;企业通过与顾客互动,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研发启示,获取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同时互动还能提高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以及提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总而言之,互动可以使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同步提升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

3企业与顾客的服务流程匹配分析

3.1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行为匹配

Grnroos和Helle(2010)分析了B2B环境中顾客流程与供应商流程的互动过程,如下图所示。他们指出企业应调查与顾客相关的全部活动,如订购和购买产品,以及产品的配送、安装、付款、使用、维修、升级服务等,分析顾客在各环节的详细需求,从而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和支持服务。

3.2资源集成是实现价值共创的核心

需求响应式服务要求企业能够改进传统的生产和服务流程,采用模块化的生产方式,集成顾客、供应商、研发中心、外协单位等多方资源,实施灵活的设计、生产、服务流程,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Mele和Spena(2010)剖析了一家意大利食品包装设计公司的例子,这家企业与顾客、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研发中心、技术顾问、物流提供商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多对多的互动,成功研制了多个发明项目,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包装,实现了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如表1和表2所示。

这个例子阐述了企业针对不同类型顾客的具体需求,以项目为中心,调集相关的功能模块,集合相关资源,实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出,意大利Italpack食品包装设计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主导者,它协调和组织相关的合作单位,理顺整个需求响应的组织流程。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流程同样具有模块化和柔性的特征,能够适时地选择调用如设计、采购、印刷、物流等功能模块,各模块既具有功能独立性,又能相互协调工作,共同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B2B环境中供应商—顾客的互动行为匹配

4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服务流程设计

4.1服务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价值共创型企业的服务流程设计主要包括互动、模块分解、资源集成、服务完善四个方面,并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互动是不断发生的,创意也会不断产生,因此会形成下一个服务流程的循环周期。

4.2服务流程设计的详细步骤

第一步:企业进行模块化服务流程匹配之初,首先必须通过与顾客互动,了解顾客的基本信息,获取顾客的需求数据,在流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灵活的互动方式。

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可采用产品虚拟设计和网络宣传的方式,向顾客征集新产品、新款式的反馈意见,实现企业与顾客共同设计的模式。如有些手机生产厂商在设计手机外形时,即让顾客与研发设计人员共同确定设计方案。在原材料采购阶段,首先,生产商与供应商共同提供几种备选采购方案,然后由顾客参与方案投票。在产品生产阶段,企业可以采用延迟制造的策略,提供半成品、设备、技能培训等,再与顾客共同完成产品的后续生产过程。在产品使用与改进阶段,获取反馈信息的渠道有网站论坛、自营店、4S店、竞争者、行业协会等。

第二步:通过模块分解设计和运行方案。根据顾客的需求信息进行任务分解,评估顾客需求的重要度,将企业可以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和匹配,提出设计方案,常用的方法是质量功能配置方法。然后根据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关系网络,寻求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开展组织学习,分享创意和技术信息,安排组织流程,协调项目管理。

第三步:通过资源集成实现产品及服务。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的资源、顾客的资源,即他们各自拥有的知识、技能、设备、财力等。企业是整个服务流程的主导者,管理和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的价值冲突,寻求可行的综合解决方案,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实现各自的目标。

第四步:通过顾客反馈信息完善产品及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一成不变,另外,从企业主观角度考虑的设计方案也未必适合用户的需求,往往会产生功能欠缺或者功能剩余的现象。因此,企业需要从顾客角度思考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更多地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产品使用状态,进而完善产品及服务。

5管理启示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三点:企业需要改进传统的互动模式;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企业的服务流程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等应该是透明的。有效的互动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例如,互动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顾客可以从手机、微博、SNS等全面体验产品和服务,通过论坛、QQ群等关系网络进行交流;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GPS、扫描仪、传感器、无线射频技术等平台和技术手段倾听顾客的呼声,帮助顾客实现更多的产品使用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地选择部分流程透明地呈现给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真诚合作的桥梁。传统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一般发生在整个产品服务流程的源端和终端,如产品需求调查、使用产品信息反馈,而企业的中间生产和加工过程一般呈封闭状态,企业的信息不完全透明,如果顾客对产品生产、配送等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实时状态查询等细节存在质疑,也将影响顾客购买产品的热情,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再者,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也需要真诚地合作,相互分享技术信息、库存信息、项目进度信息等,这样,各方才能在时间、质量和流程上保持协调一致,以尽可能地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普拉哈拉德,克里施南普拉哈拉德企业成功定律[M].林丹名,徐宗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3

[3]陈汉林,熊静西方跨国公司跨文化服务营销的经验及其借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

[4]Venkat Ramaswamy,Francis GouillartBuilding the Co-Creative Enterpris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10):100-109

篇6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 ,360 ,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 Irish town) ,“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篇7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篇8

众所周知,基础工业工程(有的教材也称:工业工程基础、工作研究等)是工业工程专业最核心、最经典的一门工业工程专业必修课,其中讲授的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亦即“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专业最经典的理论和知识,也是最传统的工业工程研究内容,是整个工业工程理论大厦的基石所在,所以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也不可或缺。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的构建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侧重于经典工业工程理论和内容,包括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作者称作此类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为“经典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在这个方面投资约3万元,购买的仪器可共开设的实验有9个实验,即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镜画实验、追踪实验、动作稳定实验、双手调节实验、动作判断实验、动觉方位辨别实验、反应时运动时测试实验、自行车功率与速度测试实验。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构建的另一种思路就是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基于现代工业工程理论构建“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在这个“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上共投资30万人民币,建成了一个可用于多门课程实验的“U型生产流水线系统”,包括1个主机控制单元、8个工作台位(含显示器和控制机)、6个倍速流水链(滚轮式传动链)、2台转角机以及生产托盘等组成。除了上述硬件设备以外,该实验室还购置了部分软件,主要包括:LEANGLEIE、IEMS动作分析系统、MiniIE等。目前实验室主要承担着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生产管理等多门课程的实验任务,运行情况良好。

3物流实验室

篇9

人因工程实验室,可根据经费情况自行设计,实验室建设投资可多可少。上海海洋大学人因工程实验室建成于2007年,共投资约5万元。投资虽少,但购买了多种人因工程实验仪器,目前开设了14个人因实验,包括:人的形体尺寸的测量实验、人体血压测量实验、视觉反应时测试实验、闪光融合频率实验、光亮度辨别实验、光的照度测量实验、声级的测定实验、注意分配实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实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测试实验、记忆广度测试实验、空间知觉测试实验、深度知觉测试实验、定时记时计数实验。另外,上海海洋大学人因实验室还采购了几套人因软件,包括DELMIA、ManneQuinBE等,主要用于课程教学和科研需要。

篇10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

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篇11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同,实验室建设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

2.1国内高校本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模式

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械与材料学院是三峡大学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三峡大学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工业工程学科特点及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教学实验资源。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

3.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当前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呈现两大方向:基础IE实验室和现代IE实验室。基础IE是工业工程发展的起点,也是现代IE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工业工程应用中最为普遍,加强基础IE课程及其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已开办IE专业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工作研究与人因工程为研究重点的基础IE实验平台。现代IE是传统工业工程由工业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内容而演变的结果。现代IE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不断充实和深化,兼收并蓄了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高新技术,其中包括信息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优化理论和仿真技术等。目前,部分已开办IE专业的高校正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现代IE实验室建设。因为现代IE实验涵盖知识较广、内容较多,同时受到投资经费的限制,各个高校现代IE实验建设侧重点不一、层次也不齐。

3.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工业工程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学生IE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手段和基本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现代IE系统分析,规划,设计,优化,控制,评价能力的培养;突出现代IE中信息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建设一个综合的、集成的现代工业系统模拟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制造系统背景下的工业工程教学实验环境,在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同时,还能成为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开发的平台。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技术,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规划、评价、创新和决策的系统工程学科,在规划和设计IE实验室和设计实验内容时,必须强调现代IE的系统工程特点,必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我校在参考著名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IE实验室+现代IE实验室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大方向,将基础IE实验平台与现代IE实验平台有机地融合在一套实验平台中。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作为实验体系的核心部分,综合实验室中教学实验课程的设置,不应是相互独立的单项实验,而应根据IE专业的课程与知识体系,运用系统原理,设计一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覆盖多门专业课程与知识领域的实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体系,它能够提供验证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相关技术的环境,模拟真实生产系统的场所和开发应用工业工程知识的条件。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规划与实践

在模拟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的建设思想下,我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实验室里建立一个微型工厂(Mini-factory),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生产环境,主要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设施规划及物流分析研究、时间分析与作业研究、人因工程实验研究、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验与研究等,以加强学生对基础工业工程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工业工程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同时支持机械工程学科的相关课程实验。要求:实验体系模块化,可扩展性、可重构;不仅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而且应当为科研和培训提供服务。我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微型工厂基本配置规划为一套功能设备较为完备的模块化的自动化制造系统FMS,包括:环形可扩展生产流水线,微型化、教学型的生产设备(至少一台立式,一台卧式数控加工中心),一台教学型工业机器人,一套RGV系统,堆垛机及微型化立体仓库、相关控制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需要,适当添加工业摄像机、电子看板及其他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设备。微型工厂化配置是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定位,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规划的一种趋势。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进行实验室规划过程中,我院充分考虑到院、系现有的以及待建的实验资源共享问题,以避免重复性建设。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主要进行以下实验:

(1)基础工业工程模块:进行流程分析、操作分析(包括双手操作分析和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时间研究(秒表法)、MOD法研究的实验以及这些实验的综合实验和生产节拍及效率的测定等。这些实验主要是完成《基础工业工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工业工程的经典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工业工程的基本意识。

(2)人因工程模块:可以进行噪声实验、照明实验、人的认知实验、人的操作反应实验等。这些实验主要是完成《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掌握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3)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模块:可以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控制,优化与设计及设施布置规划等实验,主要是完成《生产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实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结构、原理、控制方法及设施布置规划方法。

(4)自动化制造系统模块:可以进行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分析、总体设计、各分系统的设计规划(包括仓储、物流部分)等实验,主要是完成《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学生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组成、总体结构及设计方法、各分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

(5)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可以进行生产库存管理的模拟实验,主要是完成《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制造企业生产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篇12

第一类高校,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独树一帜,自从2001年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以来,高薪聘请了美国工业工程专家、普渡大学教授萨文迪为系主任,构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略微向科研倾斜的专业实验室模式。清华工业工程系已建成系列实验室,包括物流系统实验室、先进制造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

第二类高校,以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系、重庆大学工业工程系为代表的一类高校,构建了基于本身特色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一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工业工程系均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工业工程实验室,相对而言,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侧重于人因工程学,而天津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则侧重于基础工业工程多一些。另一方面,重庆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同时工业工程实验室也相对侧重于先进制造系统等。

第三类高校,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工业工程系,此类工业工程系构建的实验室重点基于某种行业(例如航空航天业)为背景,侧重于管理学科和机械电子学科并重。属于这种类型的高校,还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现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分别以矿业机械类、电子工业类、航空工业类为学科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工业工程实验室。

第四类高校,大部分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开设院校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上设置在两大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个别的高校因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设置在一些特色的学院,例如上海海事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置在物流工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置在工程学院(含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物流工程等。一方面,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一般侧重于先进制造系统、计算机仿真为主;另一方面,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一般侧重于物流系统管理、生产管理等。

篇13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制造业需求为指导,以知识培养为基础、能力增强为核心、素质提升为宗旨,以工业工程师专业认证为参考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确定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制造为背景。由此,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突出机械能力培养,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3]按照“通识课程+专业核心”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的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合格工业工程师应具备的7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大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据工业工程师认证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工业工程学会指定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5+4”的基本设置,本专业确定了以“5+4”课程为核心,适当增加机械制造类课程为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5+4”组成,包括4门核心课(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工程经济学)、5门专业课(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运筹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等。机械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物流机械与应用等。管理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学等。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在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定了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三峡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自动化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4]目前投入使用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制造系统实验室、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室等。

二、校企合作,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业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外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技能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5]实践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注意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高校与企业合作互助、共建实习、科研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教学科研领域的有效途径。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满足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要求,而且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实例也成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对象。在实践环节中,本学科鼓励老师们带着学生去企业,学生带着实习任务、设计课题进车间,以IE的专业意识、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寻找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学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加以探索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认识实习、现代制造系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都基本做到课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时先将学生带到知名企业——枝江酒厂的车间里,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手段观察生产线,发现问题,测取数据,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在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倡导分散独立进行,一方面帮助学生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应用能力,也积极寻找设计课题,通过与导师交流沟通确定设计内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企联合完成实习和设计。“把课上到企业里,把设计做到车间里”正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真实写照。本专业选择一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如洛阳东方红拖拉机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稻花香、枝江酒厂等多家知名制造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合作协议,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使企业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