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平等的合格者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基本前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教师要蹲下身来,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合作,一起探究。
谦虚的倾听者 比如,在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对演讲主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演讲的结构安排等,要尊重学生的创意。但必要时应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何取舍演讲内容,如何查找资料,演讲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演讲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加以解决等。
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学习的每一点进步,使得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上,在学习过程和运用方法的良好行为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上,都能有积极的表现。
高效的组织者 教师应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讨论探究,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进行语文学习。
充满情感的品读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浸润着情感、充满着诗意的。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详和,而且自始至终要与文本保持相和谐的状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地再现文本的情感基调,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受到熏染,会产生愉悦激奋得情绪,会积极思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能促使学生对文本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文章的情,用所学的知识体验语言的精妙,读着朗朗上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故事性强,文质兼备,富有极大地感染力与情感性,这种情感渗透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学生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满怀激情,才能领会文本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催生情感 “情感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展心智,陶冶情操提供帮助。比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首先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在屏幕上显示美观优雅的课文标题,接着播放黄果树瀑布的震撼画面,并且配以由远及近的瀑布流水声,然后伴着优美的民乐,由著名的朗诵家朗读课文。执教老师借助于情境,以精美的画面、柔美的音乐、富于磁性的朗读、巨大的流水声响,让学生陶醉其间,催生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动情朗读,滋养性情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章写得精美,需要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有一种令人震撼、令人鼓舞的力量。教师富有激情地朗读,能够有效地再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之美,引导学生们走进作品的意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月光曲》一文中关于月光曲内容的一小节文字,是皮鞋匠凭借贝多芬的乐曲而产生的联想,其旋律是由平静到激昂。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平静低缓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则宜用激动、高昂的语气加以感情朗读。教师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一定会动情地朗读,一定会对盲姑娘产生同情,一定会被兄妹俩对音乐的追求与执著而感动。
共建和谐,陶冶情操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传递给学生,使语文教学充满快乐、和谐的氛围,达到“亲其帅,信其道”的境界。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首先,将学生带入那月色柔美的境界里,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文本第一小节描写夏夜的文字,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再读这一段。接下来,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通过看画面、听教师的配乐,感受夏夜月色的柔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陶醉在夏夜的柔美之中。
师生之间真情的多元对话
篇2
目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就语文教学的改革而言,多在形式上打转,无论是强调知识积累还是寻求语感素养,都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智慧教育,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和文学智慧的教育这一本质。如今提出了“语慧教育”的概念,认为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语文智慧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将语文本身看成了一种智慧的宝库,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智慧地教学生学语文,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智慧地学习语文智慧。我以为这样的语文教育观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反观现实,我们都喜欢一厢情愿地关注那些细枝末节,并不将文章本身看成一个整体,总是要利用我们教师的自作聪明的手段将文章割裂,结果使得学生也过多地纠缠于那些连作者本人都不曾留意的细节上,自己却并没有养成阅读的智慧。忽视了语文智慧的教学又怎么能教会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智慧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路途都错了,我们既不能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智慧,那又怎能让学生找到语文的家呢?混乱的教学思维只能让教语文的人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语文,而学语文的人也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语文智慧的清泉都被我们搅浑了,自然就不可能获得语文的学习智慧了。
一位有多年带毕业班经验的老教师曾经和年轻教师交流经验说:“在语文课本中纠缠没有多少意义,真正有作用的还是大量的针对性复习训练。”这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似乎说得很有道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的命题基本远离了教材选用的篇目,那种支离破碎地对待教材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本教学就变成了走弯路的愚蠢之旅,那又怎能和大量针对性复习训练的效果相比呢?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轻视教材,看重复习训练因此就成了“宝贵的经验”流毒无穷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告诉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话拿到现在又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总相信自己的能耐,所以将课堂变成了个人才华和语文知识技能的展示场,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相机引导。叶圣陶所说的“相机”,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智慧,他所说的“诱导”也是一种启智的方式,真正做到了“相机诱导”,我们就实现了语慧教育的归位。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慧教育正是将语文教学能力化当作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但它考验的是语文教师的大智慧。
“语慧教育”提倡教学语文智慧、智慧教学语文的一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以语文能力知识化,语文知识能力化的“双化”为己任,克服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弊病,实现一种高效、高速、优质的语文教学效果。语慧教育的理想境界如袁卫星先生的论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这是对语慧教学理想境界的最好诠释。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篇3
语文学科把人文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修养直接联系着其他学科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在长期的村完校教学中,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个语文素养差的农村孩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领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村完校语文教师的作用
村完校语文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关键。假如,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草率马虎,学生养成了一种写字潦草的不良学习习惯,很快在其他学科的作业中学生就会书写潦草。即使其他学科的教师反复强调认真完成作业的要求,也步入语文教师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有效果。
又如,有的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总是表现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教学语言尖酸刻薄,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会波及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再如,现在的语文教学十分提倡课外阅读,想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可是有的语文教师总是目光短浅,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会严重干扰学生课堂内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和感悟,总是找借口回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长此以往,势必将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视野,从而也严重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视野。
现在我们追求的“卓越课堂”,要求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语文学科中表现最为突出,可是有的语文教师仍然不放心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更依赖于自己丰富教学经验,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牢牢地控制在有限的时空里。长此下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同时对其他学科追求卓越课堂的合作学习也存在非常严重的影响。
当然,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想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村完校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体来讲,村完校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信息相对比较闭塞。虽然网络的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了以往村完校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真正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真正达到班班通的村完校并不多见,即使有也不见得能够有效地整合于语文学科之中。
更关键的是村完校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力远远不及城内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力,更多是依赖于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执着追求和教师职业的良心导向。
换句话说,村完校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村完校的地理优势把学生导入大自然的洗礼,让学生真切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文学科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村完校语文教师的价值追求
村完校语文教师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语文学科本体的解读与追求。多数村完校语言教师长期扎根乡村,他们与乡村的孩子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与大山的苍翠巍峨融为一体。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乡村孩子的福址,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民族继承和发扬的衣钵之躯,这样的语文教师他们将人性的光辉与青春的魅力酒在大山的深处,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就是语言学科在大山深处最好的诠释。
四、村完校语文教学的本体归位
我们始终认为在村完校的小学语言教学中,朗读与阅读同等重要。朗读开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阅读开启学生的文字中蕴涵思想的洞察力。口语交际开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沟通力,作文开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与感染力。对村完校的语文教学,我们更提倡从整体感悟入手,从而达到母语教学的本体归位。
综上所述,村完校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师生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文字中碰撞自我灵魂的需求,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教学思想与生命价值的共鸣。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内涵 特征 策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构成部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教育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并且人们对语文教学生态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生态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视角,更应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活性、鲜明的民族性三方面的特征,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和独特体验。语文生态课堂所强调的,是一种自在、自为的语文教学,是生生不息的、动态的、有生命活力的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互惠促进,是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
语文生态课堂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生命体验性。语文生态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因为在语文学科中,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学习对象的,这些作品都充溢这作家的思想和感情,本身就充盈着作家的生命活力。第二是交互性。语文生态课堂是很重视师生之间交互学习的课堂,是要求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共同交流、碰撞、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交互性的过程,是师生一起成长的舞台。只有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有积极性。
二、语文的叶子蔫了
在现在的教育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
1.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直以来,学生的命运前途维系在各种考试的分数上,这使得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将学生掌握知识的储量作为教育的第一目的。就算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一样逃脱不了如此的命运,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对他们进行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反复的识字、认句,使文学作品讲解的枯燥无味,这就造成学生并不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生态课堂的建立,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恢复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重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它、探究它,学生就会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
2.身心发展受到消极影响
儿童时代正是人类个性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代,每个年龄段都有其自己对教育的需要和需求,而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孩子,对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语文生态课堂正是为了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和社会,在自然的天地中感受语文的明月清风,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谐地与人交际,在语文的生态环境中培养语文能力,这远比纸上谈兵的死记硬背语文知识重要。
三、让阳光重新洒满语文课堂
1.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情境
语文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是一种人文情境,学生心态自由开放,教学要素各自绽放生命姿态,师生共享与对话,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理性的思辨、理智的评判。
在讲授《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我以一曲优雅动听的钢琴独奏曲《秋日私语》和一段动听、动情的解说,伴随一幅同样优美动人的丹顶鹤南飞图,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从而对丹顶鹤产生了喜爱之情。接着,我再通过“有几只丹顶鹤飞累了,想到我们班来歇一歇”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细细观察丹顶鹤、亲近丹顶鹤的机会。这一设计十分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的心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十分高涨,为下面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阅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一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准备为丹顶鹤做些什么,然后通过爱鹤的故事以及歌曲的渲染,激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从阅读文本到联系实际,体现了“知识向生活贴近”。
2.建立共享与对话的课堂交往环境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要建立这种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主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体现出来。
在教课文《狐假虎威时》,我让学生自己做演员,把文中描写大森林里的情景的7、8自然段的故事表演出来。表演开始前,先指定5个学生做演员,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鹿、小兔、小野猪。其他的小朋友就是导演了,让他们自己做导演分析狐狸是怎么走进森林的(出示: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然后让演员把狐狸演出来;再让他们读读老虎的神态(出示: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表演开始,请一位小朋友当解说员,朗读课文的7、8自然段,让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也跟着演员做动物们的各种动作。表演完后,进行提问:“老虎,你为什么一直东张西望?” 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在这里我们将教学与表演紧密结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教学进程。在教学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自主表演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同桌的讨论、交流,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学习,使其在回答中受到更多的启发。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共同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教师点拨诱导开启学生思路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创造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一个人对职业的投入及取得的成就,最能反映其胸襟和气象。宋运来身处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怎么会在既教课,又做管理的案牍劳苦、纷繁琐事之中,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智慧管理的、语文有效教学的、作文研究的那么多著作,提炼了那么多心得,创新了那么多方法呢?我想,答案还在“乐道”二字。
乐道,是对教育信念的坚守。选择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对幸福的阐释,选择了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方式。为师者,唯有乐道,才不至于使每节课变成一种令自己乏味的义务,才能在平凡中思考,在实践中求索,不懈耕耘,不断超越,才能在劳苦忙碌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宋运来专业成长的初期,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赛课,他说自己属于不会说话、不会上课、不会写作、不会研究的“四不会型”的后进教师,我觉得这是“软件”太软。我还认为,他的“硬件”也不硬:没有俊朗的外表,没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非身在名校、系出名门,因此,他不是“宠儿”,也不是“骄子”,但为什么软件很软,硬件不硬的“后进”教师,却在短短的11年后,成为名师云集的江苏省的小语特级教师呢?最朴素也最好理解的解释:梦想和信念。美好的梦想任何人都会有,但坚定的信念却弥足珍贵,他的读书学习,他的思考写作,他的钻研探讨,均来自于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信念。其中,也自然充满着求道之乐、悟道之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爱琢磨教育上的那些事,可能是自己的一种教育情怀使然吧”。
篇6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只要能大量地记背单词,掌握较多的词汇就能够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视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帮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体地或者深层地理解阅读材料。文化背景对阅读理解材料的帮助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了阅读材料的理解难度。在阅读英文材料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背景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测出材料里面名词、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认识事物的性质、行为、发展的方向,继而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题目B篇为例,整篇阅读理解内容讲的是有关于动物(Locusts 蝗虫、Brown bears,tigers and other animals 棕熊和老虎等动物、ink fish墨鱼)如何利用自身保护色而生存下来,这些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生物课、阅读科普知识等途径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和目的。(2)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选出正确的选择项。同样是以这篇阅读理解为例,材料下面设置的问题中有一道猜测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题目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urvive” in the passage?
A. 繁殖 B. 产卵 C. 觅食 D. 生存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对动物自我保护色知识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动物有这样的习性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联系上下文,所以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选择正确的D选项。同样对于其他类型的设置问题,只要能将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意思、问题及其选项相匹配,也能得到较快解答。(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的Topic 1中课文主要围绕China is a great country这一话题来展开,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人文建筑以及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风土人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同样,在本单元的Topic 2 Section A中,以中国教育领域的先驱孔子为主题,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师)What you know ,you know;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温故而知新)...”这些名言想必学生已经从语文课、历史课等中学习过了,但是用英语来翻译这些句子要如何翻译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样去翻译呢?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4)英语阅读理解里面承载的丰富信息和知识是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有力的补充。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通过口语和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2011年版的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最后一段话对英语是这样定位的:“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里面富含有众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识,学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可以补充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下面我浅显粗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根据课本教学内容,适当扩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
纵观整套初中英语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个话题(Topic)来编写的,每个话题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来传授给学生。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Amazing Science中,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国外宇航科技知识、科幻系列电影、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资料和视频展示给学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报纸、图片、网络下载电影和视频等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通过这些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节日到来的时机,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
逢西方节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西方节日的饮食和习惯,适当组织学生模仿西方人过节日的场景。例如,每年的圣诞节,教师可以介绍, 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ecember 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圣诞节到了有圣诞大餐、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圣诞老人(Santa Claus)乘着麋鹿雪橇从烟囱爬进来给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Christmas Gifts)等等。愚人节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玩弄各种小把戏而不必承担后果。叫一声“愚人节玩笑”,你的恶作剧就会被原谅,这些节日介绍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四、角色扮演,亲身体验
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包括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显性知识,还包括这种语言的文体结构,语言运用的差异,特定语言民族民俗中习惯的差异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单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构建某些场景,通过模仿、练习、运用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与各国青少年的沟通和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篇7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诵读操作要领。首先,应该注意让学生自主诵读,也就是说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自主诵读中完成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而不是用教师的架空分析或肢解来代替。其次,诵读任务要分阶段来完成。第一,初读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对全文基调有一个总体把握,允许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第二,精读感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景入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情入理”。第三,熟读背诵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与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自己的头脑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总之,诵读能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情感变为真情实感,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诵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篇8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篇9
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规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语言表达习惯和写字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动趣味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看待事物时比较稚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表达对于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努力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使学习中的学生能够被生动的语言吸引,从而积极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形象且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促进语文课堂的生动,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鸟”和“乌”进行分辨时,教师可以说:.小鸟身上长着花羽毛,它头上黑黑的眼珠,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所以“鸟“字里有一点;可是乌鸦全身长着黑羽毛,它的黑眼珠我们看不到了,所以“乌”字里没有一点了。通过这种有趣的说法,生动的语言,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篇10
一、关注学生,用爱构筑师生感情交流的桥梁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课堂的成败。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照他们的生活,倾心于他们的成长。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关注还不够,教师要用爱统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爱是教育的一切,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更希望有爱他们的人,更有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爱的阳光之中,希望自己在爱的阳光普照下茁壮成长。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能够对学生施以爱心,那么学生学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奇迹就会被创造。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基础较差,他们都曾经是被教师遗忘的人,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为了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每节语文课前都让学生做三分钟的演讲。每次演讲之情,学生都积极准备演讲稿,课前反复练习,都希望自己能够借此机会一展身手,受到同学的赞扬,受到教师的赏识。由于这些学生准备充分,每个人的演讲都很成功,获得了师生的好评。每次演讲后,我都对学生的成功之处、精彩之笔做简明扼要的点评。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可以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教育。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递感情的窗口,所以教师在课上要用自己深情的目光向学生传递成功的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目光是无声的,但这里面包含着激励,包含着赏识。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都不能逃离教师的目光。正是这样,教师的目光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成长的源泉。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学生胆怯,很怕说错,即使发言也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时候,我就用亲切的目光鼓励这些学生,使他们敢于站起来讲话。他们回答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我也是以鼓励的眼光赏识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的错误回答给予纠正。久而久之,语文课上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说明,教师的爱联系了师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构筑起了师生感情交流的桥梁,让师生之间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树立自身形象,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他的精神境界能够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能够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己的仪表,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
仪表端庄,谈吐优雅,精神丰富,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体现。在现代物质丰富,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教师要凭借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赢得学生的崇拜,用自己的真实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改变成剧本。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和学生一起登台表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又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和学生一起用自己的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这样在师生作品亮相的同时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教师丰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人格魅力,都是教师形象魅力的关键。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篇11
在这个阶段,教师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诗如画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甚至争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入课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撒满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着被“风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蓝”的美景所陶醉,“羡慕武陵人,住那画中间”。听完歌曲,学生看课文,老师提问:桃源人为什么进入桃花源,开创了如此美景?学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时乱。”这样学生热烈讨论,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劳动生活,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课文主题。
第二阶段:冷静节制地思考。
在第一阶段热闹的基础上,增强了以前少见的冷静和节制。在为师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自身所潜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则慢慢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掌握好“引”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这时的“引”,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原则:即要难易适度。
(2)梯度原则:即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展开的一般规律,应由近及远,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发散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转贴于
第三阶段:适时地点拨,理性地思考。
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应露则露,露而不骄;当沉则沉,沉而不死;宜静则静,静而不寂。此时,语言课堂气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现了。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进一步深层地理解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相长的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至此业已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在欢愉、轻松、和谐、恬静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二、师生互动的三种态度
随着师生互动三个阶段的逐渐展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将走过三个过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这样,具体授课过程中即使出现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丝毫阴影。
第二个过程:老师所说之言、所定之论将信将疑。
篇12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导入。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还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紧扣主题,这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设计这样的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淅淅沥沥的雨声的画面,营造宁静、喜悦的氛围)同学们,听着温柔甜美的雨的声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怀?你可愿意倾听“雨的诉说”?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雨说》这首诗,让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走进雨的世界。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其次是课堂提问环节,提问也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提问教学的生活化。因为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情境,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用同样的问题问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课文中的“我”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然后与文中的“我”的态度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到父母的心态。
二、再现现实生活情境,挖掘文本的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入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名篇。有些课文内容距离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久远,他们很难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给理解文本带来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构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上课时没有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对诗歌进行伴乐朗诵,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与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并且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对待的,怎样才能达到曹操的那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境界。通过再现情境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阅读的辩证分析,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升华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去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反复地去品读、理解、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归纳,才能深刻分析处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对生活有新的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例如:在了解写作背景并认真品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后,应让学生从“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从中感受到普希金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悟出“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等诗句中所沉淀的生活真谛,清楚地认识到,人生难免会有坎坷曲折、苦难失意等,然而就在战胜它们的同时,我们却演绎了人生的精彩。当然,教学要面向生活,并不是与生活合一,它既要联系日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品位与生活格调。
四、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教学思想就要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延伸和拓展,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以致用的问题。首先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其次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最后要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例如: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时就指导学生给父亲、母亲写封家信或发个短信;学生普遍关注学校饮食卫生、交通安全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就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评论;根据身边的好人好事指导学生写篇报道寄给报社;在重大节日组织联欢晚会时指导学生编写主持人串词;在学生物品丢失时指导学生写寻物启事;在自己捡拾到物品时指导学生写招领启事等等。事实上,联系生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把课堂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32―01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力,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够以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进行工作和交际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确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知识与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还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中介和动力,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观照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关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和渴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存在谁是主宰者,谁是服从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由教学的“轴心”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种关系中,师生进入合作学习的理想境界:教学由僵化走向灵活,学生由依赖走向自主,教师由“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者”。
三、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里,才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要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身心自在、思想自由、乐于参与和情绪高亢的状态下学习。二要创设其乐融融的情感课堂,把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诗意之美和生活情趣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三要营造和谐共鸣的课堂境界,实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四要达到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文本的思路的同步共振,和谐共鸣。
四、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改变过去“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要让学生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学习。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程序上满足了人的这一需要,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五、构建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能的发掘。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又能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