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篇1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开端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开端也是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而在我们的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的课堂中,最重要的开端便是营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愿意去配合老师认真听课的氛围,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一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或是动画录音等来营造出本节课堂的所学内容的氛围,这样学生便能跟随这些动画、图片或是录音来进入到角色中,就会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本节课的开端便达到了想要的目的。而对于那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以及动画录音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出学生最喜爱并且热播的一些卡通人物,作为本节课的学生的导师或是陪他们学习的朋友,利用动画人物要求学生去学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或是在学习一些动物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录音播放动物的叫声,并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去让学生认识这种动物,再比如学习公园及公园里的相关设施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大的公园示意图来引导学生们“逛公园”,边逛边学,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可以掌握这节课所需要学的内容了。

二、使用儿童拟人化语言

著名的德国戏剧家莱辛曾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何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拥有着一颗童心,儿童的好奇心与对任何事物的兴趣都是最浓厚的,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求知欲。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可是,据经验,一年级的学生不想搞年级的一样听话,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带走,自制力不够,仅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教学的语言一定要去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多用一些亲切、活泼、生动、易懂的词语,用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比如,我们可以称黑板为黑板先生,粉笔为粉笔姑娘,拼音为拼音宝宝,文字为文字小朋友等等,而做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的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帮喜羊羊找他的朋友(同义词),或是帮喜羊羊找出哪个是灰太狼并把他消灭(反义词)等等,这样以来,小朋友的兴趣与善良一定会驱使他们的兴趣,认真的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的。若是哪个学生找不出来或是找错了,我们可以用儿童的语气比如:“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我们的某某小朋友一起为喜羊羊报仇啊?”鼓励别的学生帮他们找,而学生找到的并且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多做鼓励。教师使用儿童拟人化的语言不仅能令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听老师的话。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并不仅仅是做课件,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动画以及科普知识等,这样子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不再局限于陌生的字、词,而是懂得了所学字、词是建筑物,动物、或是植物的名字。这样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四、布置有趣的课堂作业

我们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些抄生字,识字、词以及默写字、词等等,这样学生只会拿这些当做是最为头疼的像魔鬼一般的字、词,而若是我们把这些作业转换为级几个人合作制作一套生词卡,或是你画我猜这类的游戏来进行的话,会比以往的布置繁重的作业更能有效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对于他们需要掌握但是没有掌握的一些字词,他们自己会由于在游戏中失败而明白自己的不足,更是对这些字词加深了印象。不仅如此,这种游戏类型的课堂作业更是让学生从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出他们的团结精神。

总结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启蒙教育,因为这关乎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与学习成绩,我们身为教师责任很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对一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篇3

所谓作文学科体系主要是指教师教给学生的和写作文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思维等知识;所谓各年级作文教学系统是指初中三个年级不应该各自为战,而是应该整体构建作文教学的体系,各年级应有明确的分工,明确各个年级所应当完成的任务,低年级应当为高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应当及时向低年级反馈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二、作文学科体系的内容

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作文学科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的体系,根据写作实践的要求,可以明确作文学科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成语、短语、句子、名言警句、诗词、名家名篇以及钢笔字等。

2.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汉语语法、文体知识等。

3.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的把握。

初中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4)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5)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6)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8)书写规范、整洁。[1]

准确把握作文写作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作文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以此来检验、修改自己的作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朝着符合写作要求的方向去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作文的质量。

4.写作技巧训练

作文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审题的技巧、选材的技巧、拟题的技巧、开头的技巧、布局的技巧、结尾的技巧等等。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驾驭作文的写作,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5.写作思维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为了教学生写好作文,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系统的培养:观察能力、回想能力、联想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晨读大声读书的习惯、课上认真习作的习惯、课下记笔记的习惯、平时阅读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

三、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中三年各个学段的分工应当具体明确并且上下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年级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没有把作文教学当成一个整体的任务来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一部分内容被多个教师重复的教,即“重复劳动”现象;二是,一部分作文写作的知识没有教师去教,即“无人劳动”现象。

造成这两个现象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每个学年都分班以及更换教师;三个年级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各年级教学任务分工不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初中学校应保持班级和任课教师的稳定性。

很多学校出于各种原因,会在某个时期进行重新分班,这导致学校需要重新安排任课教师,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又要面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虽然各个教师在总体的教学进度上是相同的,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就拿作文教学来说,有些教师讲了作文学科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点,一些教师没讲;或者一些教师讲了这一部分知识点,另一些教师讲了另一部分知识点。那么就对下个学年的任课教师带来了麻烦,最后只能是重新再讲一遍或者干脆不讲。

任课教师的流动也造成了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造成教师流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为了保证整个教学的连贯性,学校要尽量保证任课教师人员的稳定。在发生教师更替的情况时要确保做好接任教师与离任教师工作的交接,使接任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作文教学体系以及整个教学进度。

2.三个年级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情况,因此,各个年级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由三个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专题交流,以此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分工、确定教学进度、交流教学经验等等。

3.各学年作文教学任务分工要合理清晰。

各学年的教学任务分工是初中作文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充分分析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此作基础,明确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下面针对教学任务的分工提出一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工作,各个学段完成各自的任务即可。

第二,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标点符号和修辞方法的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应当在七年级第一次作文习作时就进行讲解,并在历次习作中进行强调,以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写作思维当中,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自觉。

第三,七年级下学期进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系统讲解和练习。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应当进行专题讲解,而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相应的课文进行巩固,以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第四,八年级重点进行汉语语法的讲解和练习。

汉语语法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自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类、句型、常见的语法失误、复句、句群。其中标点符号作为语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讲解。

将语法知识分解成以上几个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多少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在上学期和下学期进行集中讲解。

篇4

二、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萧萧、雨濛濛,窗内书声琅琅、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神圣学堂的向往。但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却越来越静,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离我们远去。目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学生不是在题海中疲于奔命,就是被频繁的无效的所谓四人小组讨论所挤占,又或者被花样不断翻新的课件画面所占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一堂语文课下来,能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某些精彩语段进行朗读,但往往也只满足于表面课堂上气氛活跃,而忽视了诵读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能力越来越差,写作能力也随之下降,且不说让学生演讲、辩论,就连当众

①用笔:在练字的时候,统一使用钢笔(如较适合学生的“英雄牌616”型),字迹为黑(蓝)色。平时写语文作业时,使用钢笔或水笔,并注意握笔姿势。

②用帖:硬笔方面,建议使用“庞中华”系列的字帖(九年级课本上有推荐),如要选择其他书法家的也可。总之,把握一个原则:即这位硬笔书法家的字体是你所喜欢的。要坚持练下去,而不是朝令夕改。同时,强调凡是练字,须边读帖边练习,而非随意想到哪个字就随意写几个。

③用纸:七年级时,以“描红”某位书法家的字体为主,兼以在大方格(“虚宫格”)纸上完成写字课上的练习;八年级时,在大方格纸上“临摹”七年级时所用的字帖,兼以完成写字课上的练习;九年级时,以在小方格纸(作文纸)上“模仿美文(书法名家)”为主。

④用时:周一至周四的“练字”主要从平时的作业上体现。周五至周末依据年级不同(如③所述),分别布置不同内容。另外,寒暑假也均有布置。笔者尤其看重“在阅读摘录(常态作业)中练字”、“在作文书写中练字”。练字时的要求为:一是凡练必看字帖,看一个练一个;二是求质不求量,每次控制在15至20分钟左右,凡写必工整,求美观;三是字数要少,遍数要多。

四、以点带面:教师示范,学生互宜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益的阳光。”笔者虽然自觉硬笔书写基础良好,但总认为离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从教11年来,无论是课堂板书,还是课后批改,都尽力把字写得端正、规范,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同时,笔者在批阅学生的写字作业时,总把一些“优秀作品”挑拣出来,并在课上分发给学生作范例。对于写字进步明显的学生,在每月底的那堂写字课上,笔者还安排1至2人发表“进步感言”,向同学介绍“练习心得”。对于平时“大小”作业字都写得非常工整又美观的学生,给予“特别优惠”,即从下一学期开始,练字作业的内容、数量都可自己布置,不受老师约束。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设计黑板报、制作手抄报、参加写字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多方面地接受“熏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来看,效果很好。

篇5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 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 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篇6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格培养起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为他们探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能直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如阅读理解凭借的是学生的心智,写作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意会文章的精髓,一定程度上是他本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塑造学生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是成就他们人生的一个根本。

兴趣点之二: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道。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学常识的积累,让语文课堂处处散发出“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可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3.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方法如下:

(1)园地交流: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手抄报交流: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

(3)笔记交流: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兴趣点之三:用多彩的活动引领语文教学。

1.活用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等。”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师提前布置,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等。(2)根据教师的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小报(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富有创意的表演令大家惊叹,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2.学科整合,丰富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及昔日的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3.生活即语文,开发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4.因地制宜,寻求学习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了积极有效的学习,如具体到每天的三分钟演讲、每周一次的小练笔、每月一份的手抄报等。

篇7

农村中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进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传统教学观念和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农村中学教育依然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负担过重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而无所适从,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认识目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以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为分层原则,通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和分层测试等,以教学手法的改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现。

一 目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语文教学质量将大大影响着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高低。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尤其是刚刚升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生活接触面和小学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所差异,使得处于劣势的学生在新的班集体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2.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仍然遵循应试要求来制订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忽视素质教学的推行。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而且要完成高强度的课外作业,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学生在放学后需要干农活,休息时间少,并在家人过高的期望下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中学生无暇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面变得更狭窄,学习积极性下降,难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给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课堂教学手法落后

农村中学有不少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较为传统,仍坚持“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点,缺乏对“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和“以学定教”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和实践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应试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激情;加之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教学设备难以及时更新和补充,使得农村中学生不能够接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语文教学质量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二 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应用建议

鉴于上述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应尽快引进和应用新的教学理论,推进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其中,分层教学是近年来被大力推行的教学理念,尤其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分层教学,就是以班级大课堂为基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知识基层和学习理解能力差异,划分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指令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并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例如,教师在评讲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时所进行的课堂提问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在讲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差等生提出“哪些是重点字词”“‘愠’一字如何翻译”等问题;向中等生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如何翻译”等;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难度较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如“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和品德”通过分层提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实行分层的课外辅导

以《童趣》的课外辅导为例,由于差等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解答难题的能力和信心,思想负担较重,教师们在辅导时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避免不耐烦等消极情绪,真诚地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差的原因,并重点辅导《童趣》的基础知识,如弄清重点字词解释、读音,明白“之”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等。对于中等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并加强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找准学习方向,加快提升能力水平。而对于优等生,教师在课外辅导时应注意并发扬其优点和特长,培养创新思维,如让他们想象和描述类似《童趣》的经历,尝试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等。通过分层的课外指导,让学生能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语文学习上的缺点,提高学习能力。

3.实行分层的测试和评价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在统一试题的要求下实行A、B、C卷制。其中,A卷有90%是基础题,10%是应用题;B卷有70%是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C卷有60%的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其余10%是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较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试卷进行有区别的分值比例和评价方式,改变过去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情况,避免差等生受低分打击而失去学习自信心、中等生停留在一般水平停滞不前和优等生因高分成绩而骄傲自满的现象,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考试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进步体验。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农村中学生克服语文学习障碍,避免“优等生自满、中等生被动、差等生不动”这一局面的良好方法。通过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辅导和测试考评,不同层次的中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劣势,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遵循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的分层原则,及时、灵活地控制分层的标准,改变学生的优、中、差三个等次,避免学生形成固执心理而局限于某一层次,并合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克服相对落后的学习环境所给他们带来的阻碍,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二、教材简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五大板块:其中阅读24课、综合性学习3个、写作6个、名著导读2个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及多媒体教室等。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 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

单元

划分

课文内容

课时数

第一单元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10

第二单元

阅读: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1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0 老王/ 杨绛

11* 台阶/ 李森祥

12 卖油翁/ 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晚春/ 韩愈

15

第四单元

阅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15*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11

第五单元

阅读:

17紫藤萝瀑布/ 宗璞

18*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写作:文从字顺

11

第六单元

阅读: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24河中石兽/ 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杜牧

贾生/ 李商隐

篇9

学生了解了、熟知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将对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明晰了要求和标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责任感将会更强更大,同时也减少了语文学习在歧路上、在迷惘中徘徊、摸索、爬行的可能,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更有信心,也更利于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走进“语文课程标准”,熟知“语文课程标准”?较为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在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呈现。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作为语文教材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师的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编写课文的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学课文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因此课后“研讨与练习”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指引和入口,也是探究文本的关键抓手和通道。作为课堂教学和学习成果检测的直接途径和语文考试命题的参照,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呈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这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也更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丰厚。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内容适合呈现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让学生感知、理解呢?又如何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呢?可以进行以下的尝试和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总体目标与内容、评价建议,特别是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和解读,在极具权威的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出现,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高度重视,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试想,读这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题目“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这种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很常见的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的不平等的语气,而且冷冰冰毫无感情的公务式的祈使句式,除了立即让学生读诗诵诗、品诗悟诗这些很美丽温馨、诗意浪漫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兴致全无外,还极易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无奈的强迫学习,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远离教材,难以沟通。同时,这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交流,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违背的。如果在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前,用一两句亲切温暖话语,将“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背诵或学习的要求作为导入语,再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感觉和效果将会大不一样。那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我们可以换成这样来表述: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希冀,背诵积累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不但能让你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你的和谐发展,还能提高你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请用心朗读这四首诗歌,在回答下面问题后,再背诵下来这几首诗歌吧!”

充满人文与人情味的表述,不但让学生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背诵古代诗歌的要求,更明白了背诵这些诗歌对自己的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使用商讨和劝告的语气,也体现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教材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用这样的表述来呈现课后“研讨与练习”,学生一定更乐于、更易于接受,并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完成,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再如“阅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七年级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为例:“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时间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要求融入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与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朗读全文后,你会发现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标题。试试吧,并把你的理由和大家分享。

篇10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相当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教师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则要通过自学、互助学、老师传授来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要求。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有合理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如果教学目标是无效的、不可操作、不可衡量的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可衡量。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能够使学生有最大的收益。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2年开始使用的实验教材,新教材在范文上注重文质兼美的名篇名作;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遵从学生发展需要;在单元课文的选用上注重主题化的一致性等,不同于旧教材以文体为主线,每课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得依据《课标》,为了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细致的教学目标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整体实际,并照顾到个体差异进行一定的目标筛选,从而确立以自己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上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的层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因此,在备课前,我是先解读《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设定单元和每课的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1.有的课文教学目标很多,不妨删繁去简,只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比如,《紫藤萝瀑布》,就抓一点:优美句子的赏析;《行道树》只抓借物喻人;《蝉》只需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等。一课一得,上课内容简单,课后又能让学生去拓展,何乐不为。

2.有的单元整单元的选材比较贴近,都是写人单元或者都是写景等,这样可以一单元一得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文章,我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并学以致用当做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课上重点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两课,课堂让学生小练笔:以身边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要求他们运用写人手法,力求写出同学鲜明的特征,让同学一听就明白是写谁;回家的作业则是运用写人手法把家庭成员作为描写对象;上完这个单元时恰好清明前后,于是最后布置“清明”的大作文,要求学生抓住这个小假期的事件,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删去繁枝,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足够的时间讲透内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处理之后学生对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非常自如。

3.适当整合教材

特级教师王君曾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因为没有哪门学科的教材比语文教材更需要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阅读篇目进行重新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究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一课“研讨与练习”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在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就是把握住掌握两种修辞并能运用到作文,作为教学目标,同时把朗读教学当成另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减轻了师生的学习负担,一课一得,时间充裕了,教师讲的从容,课堂有效性提高了,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自学”“互学”等环节,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解读《课标》,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之后,分摊到具体的课文当中,根据不同课的学习要求,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课后作业等。上课有的放矢,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学生“互学”和教师指导学习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在这方面大家要克服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活跃是学生肢体乱动,随意讲话,这就是学生主体,这就是课改,其实不然,课堂活跃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思维的活跃,学习行为的活跃,而不是其他行为的活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把“先学”放课外,课堂就从小测开始,而后是进入后教阶段,“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后,将自学中的困难,交给大家讨论,让已会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在这个“兵教兵”的阶段,课堂的秩序就很重要,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失控,这种失控不是说无法让学生安静下来,而是学生肢体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的一种无序性、低效性,在这个阶段我是如何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呢?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我的做法就是按班级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评比打分,无论是课堂中互动的学习、师生的提问还是知识竞赛或者是考试成绩,全部纳入小组评比中;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和没按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施行扣分,最后以月考为阶段,每阶段小结,表扬优胜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教师为小组加分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等做出一个评价,学生在获得老师对他(她)的极富个性的评价后,会获得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小组也是一样,获胜了整组高兴,被扣了组内成员的谴责,会促使他(她)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下次他们就会养成好的规范。小组评分的课堂评价有助于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而有序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设定下的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开展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进入真正预设的“轨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最重要的有三部分:(1)课前预习;(2)课堂的巩固作业,因为这是针对教学目标授课后的课堂当场巩固作业,由于事先已经设定了教学目标,当堂训练就在教学目标下设定,作业巩固的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因此,要较好地设计作业;(3)课后的巩固作业,这也是最难的,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区,认为只有写的作业才是作业,看的读的不属于作业;作为语文教师之所以布置作业,目的在于怕学生不读语文,怕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科,这就导致了语文作业的无效性。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班级人数颇多,老师布置作业是照顾大多数,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好生,他们明显“吃不饱”,对于那些稍差的学生,他们会感到“吃不下”,最后的结果是双双厌食。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后作业,针对课堂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把人物的描写当成作业的重点,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就让学生观察班级的同学,描写人物的肖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读的内容来猜测同学写得是否形象,以读促写,以写促观察,带动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读的作业也是作业,尤其是在新语文课本的练习设计中还出现了“网络”一词,旨在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课后练习中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课后练习三: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为了完成这些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我和信息老师联系,在上信息课时,融入语文的查找资料,这样节约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余出的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实践的广阔天地,拓展课外阅读,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在阅读方面我在尝试一种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作业。我分小组的依据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欢诗歌的,我把他们放在一起,成立诗歌组,喜欢散文的组成散文组,喜欢苏轼这个作家的组成苏轼研读组……分别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同时以读促写。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是有效的作业,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成绩。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有效性,课前、课堂、课后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只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三年援疆路,我一直思考、践行的主要问题就是“援疆留什么”?

夜深人静、思虑难眠。三年援疆路,我一定会立足教学,兢兢业业,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两个班90多个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青河留下一支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为了长远利益,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学科的“领头羊”。

2020年3月28日,我们援疆干部人才一行28人,踏上了青河这块热土,其中包含我们5名教师。作为援疆人才,我们5名教师同时立下了倾心、倾情援疆的志愿。在4月份的隔离期间,我们主动联系学校,在网络上开展了“青蓝工程”传帮带工作。我的徒弟是一位哈萨克女教师——哈米达老师。当时她正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还是班主任,每周26节课。我们的网络交流只能在晚上9点以后,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谈到课标的把握,再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在交流中给哈米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利用疫情隔离,时间充足的优势,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我进行了《抗疫作文》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在网络上指导教师们的作文教学。5月份,我们踏进了校园,我被分到了毕业班,担任两个民族专型班的语文课。每周16节正课,6个早读,两个辅导课,每周三两个小时的晚自习。繁重的工作加上因为疫情错峰上课的时间约束,想去八年级听一节哈米达老师的课,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这样,我还是去致远楼(我在行知楼)找哈米达老师,抄下她的课程表,挤时间去听课,然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流程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交流指导,使哈密达老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和课堂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开学伊始,我跟援疆教师中新聘任的副校长刘亚欣说,能不能给我安排七年级的徒弟教师,学校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七年级的沙吾列、玛黑拉、努尔古丽三个语文老师都争着做了我的徒弟,她们严谨认真、谦虚好学,一有时间走进我的课堂听课,然后请教各种教学疑难问题,我也很不谦虚好为人师,就毫无保留的与她们交流,适时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由于我的课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周5个早读,14节正课、两个辅导课、两个小自习),只能是挤时间去指导她们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更多的是把交流教研转移到下班后的网络上。有时为了一个教学设计,我们要反复修改多次,听课后的研讨也只能在网上进行。后来教研室为了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说一个援疆教师只能带一个徒弟,这是规定,我现在的徒弟是沙吾列老师。我秉承着积极主动带徒弟的原则,从思想上引导,实践上指导,教学过程上帮助设计,教学环节上进行打磨。每周我至少听沙吾列老师的1节课,课后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平时积极主动地带着徒弟分析教材和新课标,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分析课堂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最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教学技艺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主动承担示范课。如作文教学《说真话、抒真情》,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方法》,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方法》,试卷讲评等,探讨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与更多的老师分享。

我心甘情愿为青河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经验,也为青河县初级中学语文组的发展起传帮带的作用。2020年暑假,本校区级骨干教师鱼静静要在“阿勒泰地区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中,做三个讲座,于是我指导鱼静静老师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读写结合作文教学、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准备,设计讲座稿。鱼静静老师说,她的讲座收到了阿勒泰地区许多语文教师的称赞。

篇12

一、主观能动性得以加强

新课程改革中多次强调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以加强。以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现代诗歌二首》为例,一般来讲,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时都是从诗歌的分类与特点进行概述接受。接着从分析诗歌的词汇与句式入手来讲解诗歌的意思与内涵,最后从个性中抽离出诗歌的共性并作为文学体裁的认知与学习。这个过程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来牵着学生走,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多扮演的应该是导师的角色而不是教练的角色。因此,在进行语文评价时,就应当从学生是否能够在自行品读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如诗歌中的修辞用法,词汇隐喻等;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如对写作背景的思考,对诗歌内涵的理解等;是否能够主动研究发现诗歌的写作方式,如写作手法,对仗比拟等,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恰当好处地扮演了导师的角色能够去引导、点拨、推进、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总的来讲,以主观能动性是否得以加强来作为语文评价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因探索而好奇,因好奇而求知,因求知而思考,因思考而进步。

二、生活本真性得以回归

“学以致用,学有所得”是学习的目的之一,而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捏造如空中楼阁般虚无,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活与教育两者是互通,新课程也提到应当更多地释放学科的生活性,让学科能够为生活服务又彰显生活之光。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学科的本真性是否得以回归。以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板块的 《主持活动》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模拟主持人,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胆量与气场,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就应当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一目的。实际上,“主持人”好像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与角色(统领整场的人物),但主持人身上的品质却应当是共通存在于生活中的,比如在公众面前发言时不怯场,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端正整洁阳光的外在形象等,因此,在开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比如谈话类(课前三分钟、特定主题分享会等)、竞话类(演讲赛、辩论赛等)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与人交际及自我表达的能力,这就是让学科知识回归到生活的表现。总的来讲,以生活本真性是否得以回归来作为语文评价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学科艺术性得以体现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艺术性也是其特征之一,表现于外就是语文是一门自带美感的学科,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学科的艺术性是否得以体现。以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给女儿的信》为例,该文本是借用了童话的形式来表达观点的深刻寓意,这些写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富有艺术性与美感度的方式,而借童话来传达更深刻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一话题又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艺术性就成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否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关于歌颂爱情的名言警句与诗词歌赋,关于爱情的经典文艺作品如《简・ 爱》、《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来树立对爱情的正确看法,这种看法是来源于学生对艺术的感受与认知而不是教师观点的硬性灌输,这就是非常明显的区别。

四、师生互得以提升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进行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是否得到了提升。实际上,不论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还课堂于学生”,还是本文多次提到的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两者所共通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休戚与共,关联互通的,学生向教师发问,教师向学生答疑,学生的问题会促使教师进一步的思考,教师的回答会促使学生更全面的认知,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并共同提升的。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学生的提问与反馈还是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都是“学”反射给“教”的遗漏点,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并没有实现互相帮助的效果,那么课堂就是缺乏亮点、色彩与光泽的,同时也是难有进步。总的来讲,以师生互是否得到提升来作为语文评价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判断教师与学生是否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有所进步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五、小结

作为以语言与文化为教学内容的学科,语文不仅具有非常高的生活实用性,而且也具有不同美感的艺术性,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展应当是柔性的、富有艺术气息与生活节奏的,因此,语文评价也应当是感性的、充沛的、多元的、广泛的,基于这种特征的语文评价强调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一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以加强、学科的生活本真性是否得以回归、学科的美感艺术性是否得以体现、课堂的师生互是否得以提升这四个方面去思考与实践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以将语文评价向更综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篇13

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正式版2011年出台了,它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因此一线教师既要坚定课改、减负的信心,又要正视中考,正确理解课标成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的有利保障。因此围绕着新课标在教学与中考之间找到一条相对平衡的道路,让教、学、考三者统一,才是科学作法。但新课标提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方法,虽能切中教学时弊,但给出的毕竟都是指导性建议。能否让课标精神更具理解性,其标准要求更具体、明晰,建议更具操作性?让老师既能依据新课标减负增效,实践素质教育,又能依据新课标应对中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新课标"可爱又可行"。

帮助教师准确读解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准确了解学生的需要,定位教学内容,预设、预测出学习问题,做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相统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相统一成为制胜点。2010年8月组织一线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细化分解了新课标的各项指标、要求,编写了《厦门市初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一书,今年又将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意见重新进行修订。

指导意见参照新课标体例设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在各个板块里根据不同年级具体提出"年级要求"和"年级教学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用"题例"形式对其相对应的情况补充说明,并提出教学建议,力求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是如何让教学内容与中考标准统一到新课标下?以两例为证。

例1:"教学指导意见"阅读板块之(二2)"基本阅读要求"板块九年级要求:11、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开放创新,展示出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并能结合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现象。

【题例】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

(《人生》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011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7: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2012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5: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家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尺素传情;家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让人爱得深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他们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让人流泪的树"的理解。

"2013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6:"母亲啊!你是荷叶,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母亲。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

(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

三道中考题和例题的题型共同特点显而易见,都是考查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但中考题里不但包含许多具体的启示,比如13年试题就以冰心的一番深情倾诉启发学生,而且题干要求明显简单许多,学生只要能立足文本结合实际谈感受,就基本符合要求了。

例2:"教学指导意见"板块(二3)"文学作品阅读"八年级要求:4、体会文学作品常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题例】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芦花荡》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11年厦门语文中考卷"阅读五之15: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2012年厦门语文中考卷"阅读五之1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全文却多处写到男儿泪。从文中任选一处相关片段,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写该段。(字 数不少于40字)(提示:可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想象要合情合理)

两道中考题和例题在题干表述、题目指向上高度相似,但中考题指向更为集中,特别是12年的题干要求给考生更大选择与思考空间。而《芦花荡》的题例从"补写"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描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明显高过中考题。强调了补写内容与原文的连贯性。从这点看其考查角度明显高过中考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与中考是可相容的,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过程所要经历的环节点,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要求往往还高于中考标准,因为中考标准的制定一定是根据当地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及教育主管部门希望他们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能够达到的标准而制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科学地将教、学、考统一起来,一定对实施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要让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必须让教、学、考三者统一,但无论如何统一,其前提必须是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