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衔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德育衔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德育衔接

篇1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衔接分析

1. 中小学德育的实践性内容逐渐得到丰富

首先,小学到中学的德育内容应该有效衔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所以学校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进行德育内容总体方向的规划。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所以从小学到中学的德育教学内容一定要渐渐地、有规律性地增加内容深度;其次,要制定符合各个阶段学生个性化和特点的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也比较活泼好动,尽量不要进行一些死板的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制定德育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在生活的基础上渐渐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想渗透,保持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再次,德育的难度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知识层次来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小学到中学的德育教学内容逐渐向实践性和探知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发散性的拓展,并且渐渐地生活化了;最后,学校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基础,逐渐使中小学德育内容向基础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2. 中小学德育价值认识得到深化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能力及正确价值观进行培养。首先,学校要在德育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从家庭走向了学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之前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入学前的思想感情及价值观,并联系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尊敬父母、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的良好心态和习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家庭之外的学校和社会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德育的内容衔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对自己未来人生进行有序规划,在充分了解真正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为个人发展的方向有所认识,将来为社会和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3. 中小学生德育事实渗透需要实现

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不应该只讲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一定要在德育实践的教育内容中渗透社会上或者生活中的事实案例,这是切实实现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本接触到生活的必要教学阶段。所谓的实施教育就是指对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规范及生活习惯的教育,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关注国家时事政治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去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判断,抵制不良生活习惯的诱惑,使学生可以对现实生活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另外,由于实事教育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及时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此项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来适当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例如,在小学阶段应该进行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对于中学德育实践的教学内容就要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因为中学生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可以完善德育知识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中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例如,万某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和照顾他,只好长时间住宿在学校,放假后与亲戚居住在一起,于是养成了内向和固执的性格,并且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常常不完成作业,老师若是不喊他起来回答问题,从不主动回答,上n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做小动作,基础不扎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长时间不熟悉生字,所以自己掌握的生字比较少,其次是学习不够认真,前面认识正确的字后面却出现错误,并且不会及时改正,父母也没有耐心去教导。所以教师要重视该方面的问题,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万某重新跟上学习的进度。

三、中小学德育手段的衔接分析

1. 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由于中小学德育实践手段的衔接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中小学的德育应该重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方面,小学德育应该以知识教育为主,因为小学生应该先形成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德育实践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中学德育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例如,让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附近的养老院或孤儿院体验生活。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取德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手段,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对道德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开阔视野创造有利的环境。

2. 多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结合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也应该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可以把德育教学的内容从抽象的理论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比较重视知识教育,更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教师用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就是有必要的了。因为传统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所以在如今的德育实践内容上一定要使多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现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更顺利地进行德育实践的教学。

3. 个性化教学和集体教学的结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所以在进行德育实践教学的时候也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中小学生的德育中也要注重集体合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化优势融入集体。因为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合作的成就感,这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内容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根据本文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加上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并合理规划出有层次、有条理的德育实践教学方案。小学到中学德育实践的衔接一定要在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的同时掌握教育内容的变化,并要掌握、有规律性、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一定要根据历年来教育实践的经验来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对教育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使小学到中学的德育实践可以有效衔接,增强中小学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培育公共精神:推进德育有效衔接的着力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篇2

一、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整体效果,有助于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德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完善,导致德育课程的开设受到众多的影响。当前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并不十分清晰,其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特殊要求,导致德育课程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衔接并不合理。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五爱”新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规范,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小学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学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纵观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其具体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并不十分清晰,这给实际的德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的问题,目前大中小学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两种课程进行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教育,其内容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德育课程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进行,大中小学课程中其他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往往被忽视,德育内容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的若干思考

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工作中,但是由于大中小学的德语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地实现。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德育目标

不同阶段的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德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不仅仅需要由最高目标,同时还需要设定一定时期的具体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启蒙教育,应该注重行为示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相对清晰和具体的德育课程目标有助于今后德育课程的开展,为德育课程指明了方向。

(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内容对于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仅仅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德育课程内容的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中学和小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中学德育课程内容要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文化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德育课程中主要是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对于社会的理解。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德育课程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其他课程中也渗透着相应的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课程或者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导致德育教学工作并未能有效地落实。今后需要重视德育教学,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观察学生和评价学生,更加公平地体现出德育教学效果。

结语

德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后德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篇3

唐顺利,男,长沙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

关于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德育有效衔接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回避且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的课题,也成为学术界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的培养观念,推进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的有机衔接,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①。虽然我国德育主流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但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中学与大学德育在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衔接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年学生政治行为、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在大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并未能分阶段分梯度推进,前者和后者德育内容的衔接性不明显,存在着相互重叠、层次不分、各自为政等问题。

1.内容上存在着相互重叠的问题,即大学德育内容涵盖了部分中学德育内容。大学与中学德育应该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有功能互补、彼此有序。而在德育实际教育教学中与以往德育情况看,大学德育在课程结构设置、教学目标上与中学德育存在着交叉、重复等问题,没能很好地衔接连贯起来,这仍然是制约其实效性的突出问题之一。例如,高中哲学、经济学部分内容与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前两部分存在一定重复。按照德育系统化原理,大学比中学德育应体现更高层次目标,上升到一定理论与研究高度,更应完整反映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在现行教材内容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德育属性,影响教学的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

2.方法上存在过于传统化、狭窄化问题,即中学和大学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选择方式得当则事半功倍。传统德育往往采取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等方法,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导和实施影响,但收效有限。模式化和简单化的教育方法,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夹生饭”现象。在美国,大中小学校德育采取分层次和分类表的情感陶冶法。比如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讲故事,中学阶段讲历史,大学里讲理论。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和安排,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符合德育对象的认知规律。

3.关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即中学与大学德育互相独立、互不相连。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构建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和德育内容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紧密连贯、互不分离的过程。但在中学与大学德育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政,只一味注重各自本学段的教育内容,各阶段互不干涉和互不联系,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者缺乏对前后德育内容衔接的足够重视,无法真正实现中学与大学德育内容的协调与统一。

二、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中学德育衔接整合问题研究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传统德育面临各种困境,还要对传统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诊断问题结症,找出阻碍大中学阶段德育衔接的影响因素,然后反思、批判与超越。

1.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制约着德育工作开展。德育衔接是桥梁,一头连接着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另一头连接着大学生德行、德性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学阶段依然重视应试教育,大学阶段侧重教学水平,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课堂轻实践,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尚未达到促进青少年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效果。

2.不同阶段德育目标制定缺乏系统规划和前瞻性,制定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和形成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与思路。对大中学两个阶段的学生德育目标要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培养完善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相结合。大学与中学是两个不同的德育阶段,作为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思想实际、接收能力相匹配相适应,不能违背德育发展规律,目标定位要符合实际。例如,中学阶段德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而大学德育则以培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目的。

3.德育内容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中学与大学相关课程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整合力不强,育人效果欠佳,很难形成全科、全程、全面育人体系。应不断加强家庭德育指导,大力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形成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只有形成街道、社区、学校、家庭育人合力,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德育衔接效果。

三、实现大中学阶段德育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正如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教育一样,必须让社会、家庭、学校真正有效参与、三者有机衔接,方可使德育收到优质的效果,充分发挥德育积极导向功能。应该说,现阶段进行的几项德育改革衔接探索都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坚持,并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予以突破、深化、超越。

1.在德育衔接目标上要正确定位,设置有层次的课程体系。起统领作用的德育教学目标,其层次清晰能够有效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各项教学改革首要问题就是要制定合理而科学的德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各阶段不同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各阶段子系统目标与系统总目标是否相互吻合,能否保持前后一致,以便保证此后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设置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而且前后目标要层层深化,确保德育课教学内容螺旋上升,逐步加深。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不是训练的目标,也不应该把人成为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①德育也应如此。教学目标制定就是要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内在规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三观教育。德育是系统而有机的整体结构,无法割裂,层次鲜明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

2.在德育衔接关系上要理顺和优化大中学德育内容的整体关系。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要解决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重复,就需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新课改要求,认真梳理大中学阶段德育上下连贯的递进关系,横向纵向结构都需相互联系,前后相随,互为因果,要始终体现德育课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出发点,优化学科建设,推进教学体系衔接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教材体系以能够完整表述连贯的知识理论体系为目的,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德育课程的严谨性、教材章节的均衡性、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性等特点。不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自我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德育课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展开,全面了解时代和环境对学生成才、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影响,真正能帮助学生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德育内容呈现层层递进、上下连贯的良好局面。

3.在德育衔接方式上要重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要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微信、微博、QQ群、PPT、声像作用,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生动形象。要注重教学艺术修炼,“成功的德育课教学不可或缺教学艺术”②,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具备高尚人格魅力以及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活动和美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语言艺术、体态艺术、备课艺术等方面的修炼工作,让政治课教学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升华。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以第二课堂为辅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并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将德性内化于德理,外化为德行。

篇4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工作者要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目前来说,注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举例来说,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变重,多数人都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运动本来就可以放松身心。在操场上的运动暂时离开了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回到课堂之后学习也会变得更有效率。因此,课堂质量的提高与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的应用还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反过来说,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堂质量如何衔接

1.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

好的教学通常都会有好的备课过程,好的老师也很注重教育的准备过程。大多数人认为体育课是附属课程,根本无需准备。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要让体育教育与课堂质量的提高有效衔接,必须合理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并得到良好发展。要做到这一方面必须注意以下方面:①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虽然说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创新,形式和内容都需要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内容还是要遵循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体育方面的发展不偏离大方向,得到有效发展保证。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技术动作,熟知其动作要领;要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并找到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②结合文化课堂内容,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为主。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课堂内容学习认真努力,体育课堂运动玩耍放松心情,以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一举两得。这种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益处的,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继续探索该模式,研究出最恰当的比例,则对提高中小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非凡意义。③结合教材、学生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组织、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根本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组织课堂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上课中体现。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指文化课内容能从良好的体育教学中得到益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本身也能得到提高。教师认真上好体育课,能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好的课堂质量需要由老师统领全局,掌握整个教学进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动作讲解时要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要让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

3.体育课堂的主题永远是学生

无论何种教学,教学的主体永远都是学生,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育和练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赖于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并合理安排课堂的联系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4.注重体育课后的巩固联系

篇5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6

引言

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要求“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要提高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等等”。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中,将“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贯通、不断递进的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列入综合研究项目的选题内容。

从目前我们检索、搜集到的国内外资料看,素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一些特点和态势。

首先从研究范围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学段内的研究向跨学段的研究发展。如法国的研究(虽不用素质教育这一提法,但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精神是一致的)从初中向高中延伸,我国的研究从单个学段走向多学段的研究,如“九五”期间,攀枝花钢铁公司肖信珊同志负责的《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区域性改革》,就是研究小学、初中学段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问题。

其次从研究内容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偏重于学科课程的研究,向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多元课程的开发和跨学段沟通等方面的研究转变。

再次从研究重点看,普遍重视素质教育实施中课程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选择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学理论由“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转变。

以上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些研究都比较多地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素质教育的推进问题。对于跨学段的研究,我国尚只有个别单位对小学、初中素质教育推进的衔接有所研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跨学段系统的整合研究尚未开展,故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都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列出了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的选题。

二十一世纪的高中教育普及呼唤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完成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循序渐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学生德育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系统培养。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非毕业班搞素质教育,毕业班搞应试教育等状况应当切实地加以改变。

区域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选修校本课程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等,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新的课题。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本来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只是高中和初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与递进还显得非常的薄弱,并且学段的研究也不够平衡,比如小学的一到六年级的衔接还可以,初中的一到三年级也尚可,高中的一到三年级的教育衔接也说得过去,但是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就不那么和谐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也不那么自然了,特别是各学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的衔接就更相形见绌了。因而加强区域内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与递进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学段研究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正文

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正在进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首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定义。素质教育: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德育为首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区域:指一定范围内的地域。本课题专门指三仓中学所在的三仓学区。衔接:事物之间的结合。递进:按次前进。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指的是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学区(三仓学区)内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和循序推进规律的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认为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运用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等对工程进行系统构建,就可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见沈兆昌主编的《系统工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根据系统工程理论,本课题纵向必须研究区域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与递进,横向必须研究学段素质教育实施要素的联系和综合、研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内外部诸因素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他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智力的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区域素质教育推进中,要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结合,讲求实施要求序列性的同时,坚持开放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⑴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实、完善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并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内涵、目标等进行研究。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这一定位一定要贯穿小学、初中、高中,要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当作一叶、一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定是那些稳定的、对学生今后发展起积极的长期作用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实施的目标进行比较具体的描述,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陈晓英老师的《我心归去》一课由于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理念,加之旁征博引,师生活动默契,荣获全国中学语文大赛一等奖。

⑵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而采取的研究方法。远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调查人口与农业生产了。在我国“调查研究”最早见于《管子问篇》所载的有关调查国家资源的文献。在“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中将积极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影响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崔荣斌老师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每年在各级报纸杂志上都发表上百篇论文。

⑶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卢惠斌校长身先士卒,在校长室的带动下,各处室、各教研组迅速行动起来,以课题的论证、申报和研究为依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与教育,评比进步之星、体操之星、篮球之星、田径之星等校园明星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革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流弊,狠抓素质教育,每天15分钟的练字、15分钟的名著阅读。奋力创素质教育的“仓中”现象。郑长华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周冬霞的《诞生》教案荣获全国一等奖,陈蓉的《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

⑷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素质教育注重一个“实”字,每天800米的跑步,轰动全省的往返86华里的远足活动等都是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与锻炼。定期总结,每周一次的年级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的学校班主任例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课题组每月一次活动,交流经验,互评得失。

⑸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各学段之间、同学段内素质教育实施的差异性,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等揭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沈文清老师的《夯实工具基础张扬人文个性》获江苏省教育年会二等奖,就是注重了人文说和工具说的比较,再联系了小学中学的衔接。该组员又马不停蹄撰写了《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注重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的研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

结果

课题组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要求,结合三仓学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区域内基础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段间素质教育目标等不相衔接的问题。

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学区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由高中牵头,会同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开展学区素质教育递进的研究。解决同一学区学段素质教育递进失当的问题。坚持条块结合,充分发挥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解决学段内素质教育缺乏交流的问题。凸显三星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衔接和提升学区各校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我校历任校领导工作重心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三仓中学就启动了学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省级课题立项后,学校教科室牵头,各学校负责人担纲,教科研积极分子积极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

1. 课题研究与解决各校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年来,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校高考质量提升的瓶颈,英语学科衔接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为学区各中小学开放课堂,深入各个学校详查一线教学实情,应相关学校邀请帮助进行英语师资培训。2003年高考一结束,我校立即派出学科中心组的老师到各学校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现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我校课题组成员袁爱祥、周存海、崔荣斌等撰写的调查报告《三仓学区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在《21世纪教育导刊》上发表,同时也提高了学区的英语教学质量,英语学科成绩明显上升。

2. 理论探索与共享各校优势资源相结合。“仓中”作为学区内唯一的一所三星级高级中学,有盐城市东台市两级教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近20人,课题组多次举办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沙龙活动,共享先进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框架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所有参与研究的学校都认为,研究实在,理念先进,与教学关系密切,操作性强,学区各校教育教学整体的优势不断显现。我校2005高考中的突起,也与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3. 横向交流与纵向前延后伸相结合。我们在指导各校开展研究时,要求各初中、小学学段内加强协作,加强交流,及时互通研究动态,将各校专题研究活动归口管理,协调行动,确保研究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学段之间加强交流,各学段衔接年级的老师每月必须至少两次走进相应学段的课堂,了解学情,分析教法,及时调整教学对策,低年级段有机渗透,高年级稍下浮一些,从而保持各学段的有效衔接。

依据现代信息理论,构建区域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信息平台,加大学区内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力度,整合学区内的多种资源,广泛吸纳互联网资源,成功地实行了多元互动,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了素质教育实施中条块分割、学段分离、资源封闭等造成的学区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高的问题。

讨论

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所有的组员收益匪浅,享受终生。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加之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些问题甚至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如衔接的措施还可以再细化一些,衔接的目标还可以再明确一些,学区内的各学校间的联系还可以再紧密一些,等等,不一而足。

篇7

一、衔接问题窘迫与困惑

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数学成绩很快落了下来,尤其到初二分化情况更加严重,现在有的学生已经提到初一下学期,对这个问题给教师提出一个挑战,如何审视问题,挑战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问题。

(一)数学知识的扩充与深化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的发展,教学内容反映出来的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所遇到的问题的综合性也越来越高。数与代数中,主要表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表现在由算术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的运算。前者的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引入,后者的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概念的产生和抽象过程的教学,充分利用中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和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数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教学中还强调数轴是客观实际中产生出来的数学模型,并让他们多动手画数轴,同时注意了和小学阶段数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发现数经过扩展后,数学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和小学数学的衔接时,也注意了思想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衔接,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对于抽象概括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

(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的矛盾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度。由于学科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如点、线、面、体这些几何图形都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而来的,人们在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把实际中的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这种抽象性。还有几何语言的培养、正确的使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尚处在以实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但这种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关的。七年级学生对于其熟悉的事物,可以抓住本质特征,掌握概念的定义。但他们达到具体形象水平与本质定义只能接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合具体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例如:七年数学《几何图形》一节我利用了七巧板拼图游戏进行数学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趣味性,这个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缓冲地位。还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提高自制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勇于面临的学习精神。

还有数学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数学的严密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包括估计,猜想等,提出了挑战,导致两个极端的出现,追求严密性,打击积极性或一味的低俗化,丧失了科学性等等。这些矛盾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要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新课标数学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上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用新理念去滋润枯燥的数学课堂。

二、挑战矛盾渡过衔接关

(一)注意小学知识的迁移作用

利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一个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会完全的陌生,而七分熟,三分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三分熟的知识。从认识的心理规律分析,这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因此,旧知识的迁移作用是保证尝试成功具有客观可能性。

通过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则必须顾后,那我们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瞻前。

(二)走进学生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走进学生,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特点和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诱发学生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感是前提,教师在心理上要与学生接近,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然我在考虑学生的想法与产生冲突时,怎么办?我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我在任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我的做法是激发兴趣――好奇――求知――求知――爱好――入迷程度,当他们产生兴趣时,就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催化剂。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体系的安排,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非智力因素特征的发展状况。在教学方法上,初一年级刚刚离开小学,乍一到新环境,对一切均不适应,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产生一种心理上失重,因而如何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学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的能力,顺利的渡过衔接关,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为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当把他的成功看作在于他使学生通过教学后,能独立的依靠自己的能力迈开自己的步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以使学生具有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乃至继续学习的能力。

篇8

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局限:1.虽然学生从小学起就学了几年的英语,能写且会说一定的英语(最简单的英语口语)但是语法的知识还得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却自以为是,认为英语简单,所以没有真正努力、全力以赴。2.办学条件差。涉及英语学科特点的语音室及多媒体教学在不少乡镇学校可能还没有得到配置。3.与小学相比初中教师可能更加专业,但是年龄却相对较大,教学思路及方式老套,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4.初中英语教师压力大,受制于教育部门每期的期末考试,你考什么我教什么。还有学校的考核制度,要出成绩我就逼迫学生死记硬背,放学后留学生补课,初中科目多,教师多,科科抢课,把学生折磨的怨声载道,还有何学习激情?5.农村学校学生良莠不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前提下,每个儿童都能免费受教育,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有好的就有差的,本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家长认识的提高,更由于社会私人办学的兴起,很大一部分在小学就非常优秀的学生小学刚毕业就离开乡镇去了市、县办学条件好的私立学校。这让乡镇学校很无奈。6.面临高中教师的指责。高中教师埋怨:看看初中教师都干了些什么,学生连基本知识都没学到,上了高中还听不懂课堂口语。

从以上现象我们看到,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且不论社会原因,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去克服困难,努力做好中小学之间英语的衔接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还是有迹可循的,具体操作办法有以下几条:

小学教师:1.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听觉敏锐,模仿力强,他们先天具有较强的对语音、语调的听辨和感知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用听觉而不是以了解发音的方式去处理语言,听是儿童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学教师应该自己首先过语音关,通过录音和向专业教师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发音,还有就是大量使用录音,让学生真正掌握标准发音。2.充分培养学生学英语的浓厚兴趣。儿童对语言的兴趣是天然的,我们做老师的应根据儿童特点多设计些日常交际用语,天天练,周周练,而不是起初就要求学生做题。3.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完成英语字母、单词、句子的书写问题。4.要求学生养成记单词的好习惯,单词记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在小学没养成记单词的习惯,到了初中学习英语就会很吃力,俗话说脑筋越用越灵,单词量越多对于记单词的帮助就越大,我大学时的一位英语老师曾说,只要你记得教材上所有的单词,不用学语法你也能考及格,这说明了记单词的重要性。5.让学生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英语句子,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这对学生以后初中学习有莫大的好处,并且随时能说几句英语毕竟也是学生得意的事情。6.认真分析教材及大纲,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去钻研期末考试会考些什么题。7.抽出时间去听听初中的英语课,了解小学教师能为初中教师做点什么,为自己现在的学生以后的初中学习打好基础。8.呼吁教育部应该深入乡村,因地制宜,编写更为科学、实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目前这套教材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完善空间的。9.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英语的考核要求、考题难易程度、考题类型应多从衔接初中英语这一点上下工夫。毕竟这是所有人的愿望。

篇9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篇10

一、耐心引导,衔接学生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得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得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得喜欢同伴、由尊敬老师变得鄙视老师。学生步入中学校门后,学习科目从原来的语、数、外三门主科增加到七门,每科知识量增加,而学习课时却减少了,考试比原来频繁了许多,难度也有所提高。学生大有不适之感,甚至无所适从,惶恐不安。

五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属于童年期,但到初一开始就进入青少年前期,如何让学生从童年期顺利进入青年期,这就是初一这个关键年级所要解决的问题。科任老师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解决上述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

二、精心设计,衔接教学内容

与小学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抽象概念相对较多,初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都给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要力求与小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类比,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问题要精设巧问,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质疑释疑的机会;要严格控制深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当前解法与小学时解方程的方法联系起来。

老师:小学时我们是怎么解方程x+5=7的呢?

学生:x=7-5,x=2(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

学生:x+5-5=7-5x=2(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减去5)。

老师:现在我们七年级课本上怎么解呢?

学生:x=7-5,x=2(移项,把“+5”从等号左边移到等号右边变为“-5”)。

老师:观察以上三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七年级解方程的方法是小学时学习的解方程方法的延续和完善。从而得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三、因材施教,衔接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热衷于学习。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初中生思维则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也是思维活动的活跃期,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好衔接。

1.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了解小学、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备课和教学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更具有针对性。

2.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认知结构深入分析,制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例如:在引入“角边角”证明三角形全等新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制订了这样的方案: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①有一个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三块,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三角形。

3.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周围,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爱数学、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指导,衔接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侧重于打下数学基础,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经常重复一些公式、题型、模板,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不错的卷面成绩。而一旦到了初中,随着学习科目、内容的增加,学生花在一科上的时间少了,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对学生的学法要求自然也就高了。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1.课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你在上课的时候节省很多读题和熟悉课程内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紧跟老师的脚步,不至于走神。

2.上课专心这一步最难也最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能掌握知识点,使课后复习变得轻松。

3.课后复习。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再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训练,以熟练掌握之。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篇11

小学数学低中段教学内容有了一定改变,小学低段数学内容更多的为简单数字的加减乘除,以及对图形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单位的认识等。而中段数学更多的为这些基础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例如数的四则运算、图形构成规律、应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由此发现中段数学是在低段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并且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参照,教师在进行低、中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时应当遵循数学课程的这些规律,并且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的融会贯通,让大家不仅能够对新课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也会更为牢固。

二、针对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衔接

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关键,这也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具备的基础。随着学生接触内容的不断增多,学到的知识难度不断加大,这些内容的思维量也会越来越丰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有必要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好教学衔接。低年级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更侧重于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到了中高年级后思维能力的锻炼则会成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教师要灵活地进行这种教学转变,要慢慢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高年级的数学课程学习。

在中段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源开始分析,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找寻问题的解决思路,获得学习方法。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一、二年级个位数乘法知识,发散思维,探索两位数相乘为“分别相乘再相加”的规律,如“33×23=33×20+33×3”。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获知知识的核心,并且能够在思维能力的引导下灵活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这才是数学课堂上应有的教学模式。

三、针对认知水平的有效衔接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一点点得到发展与构建。在低、中段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变化,要留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并且要慢慢深化学生解题思路与解题技能的培养。这是进入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后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们对相关的解题技能有较好的掌握,学生才能够更为灵活地对学过的知识展开应用。这也是深化知识教学的方法所在。

篇12

作为一名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脱节现象,发现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里成绩优秀,到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小学老师认为这是中学老师放手太多,没有抓紧学生;而中学教师则说这些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没打好或死学的结果。事实是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他们已经适应了小学数学的思维方式,而跨入初中大门,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特别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处理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过程,把学习内容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终身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保证初中数学教学顺利进行,显得非常必要。

一、影响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原因

1.思想、内容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更加强调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例如在数的认识上,小学主要学习的是单纯的数字,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帮助学生熟悉并逐步形成代数思维;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初中,除了数的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还有了代数式的运算。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其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逐步推进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个阶段变化较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比较难适应。

2.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之后没有书的精简,但探究出其中的性质,可以认为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初中学生而言,已经达到目的。

3.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在小学里,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觉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会尽可能地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对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要求比较高、信息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初中教师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

4.小学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很少有初中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因而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扭转都不行;有些知识初中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等等。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

5.抓好衔接教育的建议与对策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刚升入初中的头几个月,学校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在衔接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使他们懂得自己长大了,成为中学生了,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自己的眼界也将变得更为开阔了。再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3

一、确定初中英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向

初中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都有这明显的不同,小学主要是把简单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趣味性放在首位,但初中却侧重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独立性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衔接小升初的英语教学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只想到学生现在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同时对学生初中三年以及高中三年各个层次时相应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做出详细的规划,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才会做到明确目标并提高可操作性。

二、对小学与初中的教学方法做到合理的衔接

小学的英语教学流程主要是根据小孩子活泼的特点,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读、写、听、说的学习与一些活动合理穿插起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中,这可以做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并使课堂氛围越加的活跃。而初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把重点放在对词汇、语法、语句以及中译英等问题的教学当中,并且其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这不仅会让刚上初一的学生无法做到集中精神去听教师的讲课,还会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越渐降低。因而初中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找出教材中的趣味性,在让学生适当的进行有趣味的英语对话,使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的讲学中去,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在有规划的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采用一些电子设备、实物以及简单的挂图来创设相对逼真的语言交际的情境,这会让学生长生设身处地的感觉,并且大大的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

三、解决好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1.对学生预习方法的相关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每节课下课之前,对针对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出相应的作业。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生词表、词典和媒体来补助自己的学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初步的了解,把自己没懂的部分画出来,这会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望,在等到教师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投入到其中去。其次,经过反复的对新课程内容的提前预习,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英语来越加的轻松,更会使学生形成自己思考、自己查阅资料的习惯,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师在讲解新一单元的内容前让学生对这单元的生词做出一定的了解,注意单词的读音、词性、中文含义以及拼写,把重点放在对音标的读写中。给学生布置新课文的预读作业,从中记录难点,无论什么样的课型只要有录音的都应该给学生听相应的录音,并让学生模仿跟读。

2.学生听课方法的相关指导

虽然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课堂才是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的阵地,教师要引领学生跟紧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要集中听讲,在记好必要的笔记。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习惯眼、口、耳、手脑齐用的听课方式,掌握所有的课程内容,熟练的使用自己所学到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升每一节课的听课效率。

3.学生复习方法的想关指导

复习方法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许多的学生对英语只达到记忆的程度,无法做到理解,进而也没有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复习要做到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断重复出现在脑海的程度,这样才能做到加深理解。

4.学生作业方法的指导

做作业是学生加强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灵活自如的应用自己理解的知识的外化形式,英语的作业主要有笔头作业与口头作业这两种形式。这是一个学以实用的环节,因此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的完成它,一定要做到哪天的作业哪天完成并交给老师。

四、解决好初中学生强化学习与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衔接问题

可以说小学生都还是一个小孩子,对很多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不仅好动也很好问。在升入初一后他们还是很有正义感,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直接表示出憎恨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多多的把教材中的趣味性挖掘出来,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来创设出英语语言交流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趣味性与学习的乐趣。采取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比如进行竞赛,让学生的心里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享受竞赛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做到巩固。可是因为初中的学生他们都有很多规定的教学任务,仅仅只具有学习英语的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还要将那些单词、课文的记忆等强制性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这些任务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法,防止使学生有逆反心理的现象出现。

总而言之,初中的英语教师要解决好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心理因素等问题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仅让学生初中阶段对英语的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同时为学生后续对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