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我们随机抽取了以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院为主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结果显示,无论是住院部还是门诊部的临床医生,对病人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力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对“风险管理”、“主要原因分析”、“接近过失”、“系统差错”“医疗事故”、“重大事故”的理解力偏低。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医生在既往医学院接受教育过程中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因而不可能完全理解病人安全相关知识。研究发现,门诊医生对病人安全相关术语的理解度较住院医生高,可能是由于门诊医生面对的病人更多,病人患病层次更加多样化,医患关系更加紧张等原因,使得门诊医生对相关病人安全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一些。

探讨医疗实践中的负性事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报道,但并未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国外医疗过失导致损伤发生率占住院患者的l 7.7%。

1990年哈佛大学一项以人口为基础对纽约住院期间医疗过失引起伤害的事件进行调查后发现,4%的病人在医院受到负性事件的伤害;7 0%的负性事件导致短期伤残,其中l 4%死亡。

据美国医学院报告估计,每年医院由于“医疗失误”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为4.4万~9.8万,高于交通事故、乳腺癌、艾滋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

英国卫生部在2000年度报告中估计,英国住院患者中负性事件达10%,每年约850000例负性事件发生。Andrew发现17.7%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经历了≥1次的严重不良事件。医疗伤害发生频率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医院居留时间相关,每住院一天,医疗伤害的可能性增加6%。50%的患者有≥1个医疗伤害原因,37.8%不良事件由医疗差错原因引起,15.6%源于多因素作用结果。9.8%则由于行政决定造成。

药物是医疗伤害中最常见原因。不良药物事件(ADEs)导致的严重后果,其中许多是可以预防的。:Bate发现,在所有ADE中,1%致死性,12%危及生命,30%严重,57%显著。可预防性ADE中,2090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和严重ADE中,42%可预防。据估计,美国每年因医疗过失引起伤害的费用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医疗保健每支出5美元就有l美元花在医疗过失伤害上。

我国目前尚无类似研究报道。就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而言,因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药品质量、资源相对匮乏,管理不力,感染控制能力较差,个人技术有限及资金严重不足等,所导致的医疗过失和事故发生率绝不会比国外低,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实际数量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目前我国医院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多采取消极态度。表现在:对医疗过失或事故不能自觉承认,即使证据充分,依然寻找借口和托词,推脱责任;对已发生的医疗过失和事故很少在医院内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由于国内缺乏关于医疗过失的强制报告或自愿报告的制度系统,难以开展相关的系统研究。

病人安全已成为近10年全球医疗服务的热门话题及最大挑战。病人安全是医学领域的永恒课题,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为提高医学生及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WH0病人安全联盟于2008年6月启动了“病人安全本科医学教育”项目,旨在规划和实施全球医学院校病人安全本科教育课程,从源头掌握病人安全知识,强化病人安全意识。

联系我国长期以来医患纠纷较多发生的实际深刻体会到:1.疾病的不确定性和适于病人个体差异以及医疗服务的多环节多层次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不可能满足病人所有需求和一切期望。2.倡导病人安全策略、保证病人安全,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及医院的责任,也需要整个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和病人的参与及督促。3.加强各层次病人安全教育,从源头遏制医疗差错发生。4.认识医疗风险的普遍性,提高公众的病人安全意识。5.多学科合作,开展病人安全研究。

让医生掌握病人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从学校医学教育开始。将病人安全的教育贯彻于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对每个医务工作者,每个医院、诊所、科室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医疗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1.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外,“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枯燥教条的“技术教学”、“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以展示体育竞技之美和力量之美,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从而心违”的现象,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发号施令,学生也未必为令是从,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最好的体现。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区别对待。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鼓励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具体任务,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要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独特资源,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合理开发,此时学生在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由易到难,让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

二、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

1.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身体、心灵都走下讲台,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2.体育教师应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必须从课堂教学质量抓起。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注意到了兴趣的问题,但很少有创造性的变化。很多学生喜欢跑步,但他们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情地跑,而不喜欢竞技运动味道的索然无味的跑。因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兴趣性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上来考虑,当然不是说竞技性的田径项目对学生而言兴趣性相对不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些教学内容教“活”,使学生喜欢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并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2.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然而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是成人化、竞技性较强的内容,这样就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低年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现在多面对的是初中学生,很多时候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满足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3.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此体育教师想方设法发挥传统的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效。例如:跳高是一种发展弹跳的教学内容,然而,无论是从组织教学、练习密度还是从场地器材的角度来看,跳高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发展学生弹跳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试行,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这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加以解决。

篇3

20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成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盟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及教育方法都存在着许多弊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智育水平,促进了当代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亦使得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有必要加速发展。

一、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职学校德育的视野。素质教育注重日常实践,不仅强调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弘扬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目标弥补了德育目标的缺陷,主张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这就使德育目标得到了完善,使德育的内涵和目标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优势

素质教育能够传承社会道德文化,素质教育构筑道德素养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我塑造的重要性,对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有着更为积极有效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适合德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内容寓于美感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素质教育是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利用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的,是符合德育创新的特点与规律的。

四、发挥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会变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引起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也给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另外,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教师质量不高。学术研究的近亲现象影响了教师在学术上创造性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岗位意识,缺少责任心。许多学校在师资配备方面都明显倾斜于理工科,并未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给传统教育带来很大影响。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不利影响。

实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有:提升教师的素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要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素质教育,要强化中职学校教师高尚人格的养成,要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融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将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教学相长。同时要探索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优化课程结构,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融为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形成健康、完美、和谐的人格。还要构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监督指导性。大力改善校园环境,优化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制定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建义.人文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篇4

一、重视课堂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这样下来,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身临其境,达到“会读”的境界。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让学生“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则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育尤为重要。

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看。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然而教师的基本功素质也同样重要。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精、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的引导自学,正确的处理突况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给予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篇6

一、引言

同志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作为培养人的学校,自然成了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学校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为这一关键因素是关系教育方针能否贯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育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位教师的个体素质都会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

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家毕比博士在其所著《开发国家的教育本质》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由于教师品德、素质的提高,教育才会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能学会;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灵魂,是主宰;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师来实施;各种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验证,所推行的教改要靠教师来实践。我们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应花气力提高教师素质。因为教育设施只为教师育人提供物质条件,而教师会教、乐教、善教,充分利用办学条件,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尚有不够完善之处,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较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办学条件得到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相反教师的素质较低,其积极性不高,教学态度不端正,或者教育能力不强,即使有足够的教学仪器,也不能搞好实验教学;图书馆有万卷书,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阅读;办学条件再好,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因此,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的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而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改革方案的态度、对改革方案的掌握、对改革方案的适应程度。特别是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时期,更需要教师敢于否定过去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勤于学习和掌握过去不熟悉或不够熟悉的东西,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曲折的无畏精神,勇于探索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更需要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增强课改观念,敢于尝试,乐于探究,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规避不足之处,扎扎实实的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更需要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更新教育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搭建互动平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团队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互相探究,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因此,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并且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最终成功。

四、实施素质教育亟待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要育人必须首先提高育人者的素质和师德素养。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教师同时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劳动者的成长打好基础。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群体的素质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严格的科学态度。还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学生,淡薄名利,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科学文化素质。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等;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以及如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教育科研素质。教师应该对科技、生产、社会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有预见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传递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该拥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娴熟地运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对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及时、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工作业绩的教育科研能力。

4.开拓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开拓创新。要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进行教改教研,勇于实践、创新求异,探索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5.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经常不断地熏陶和指点,因而教师必须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自我调节。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中有威信;能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工作积极乐观。

五、结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迅猛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要不断自我加压、发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7-08-31].

[2]刘延东.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J].人民教育,2009,(19):5.

篇7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音乐教育逐步被列入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如今的已由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发展到,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培养音乐修养的教育。

教育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体制的构成和发展必然要适应国家的寂静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地位日益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用快乐的心灵去对待一切,没有音乐修养的人是粗俗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音乐教育的现状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提升教育的质量途径,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实践的实施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在中国,大部分生和家长都觉得音乐教育无关紧要,中国教育就是考试,学好数语外才是正确的,高考会考你怎么唱歌吗?这样的思想就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又到高中12年中一直都在上音乐课,学生音乐素质状况如果呢,简单而言有多少学生能认识五线谱呢?据扬州大学的一项统计,在校2000多学生,97%的学生不识乐谱,只有3%的学生略知一点,很多人唱歌走调,还有唱的怪声怪调,而对于流行歌曲却乐此不疲,听他们的演唱会成了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的种种情况说明,现今我国不分地区学生音乐素质仍然很低我国整体音乐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人追求心灵美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优美高尚的云月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之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心灵塑造的过程、是个性的发展养成的好帮手。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因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振协调。所以学生在自我参与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和爱好。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9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

创造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以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创造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开发其创造能力。只有以创造教学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素质应包括:(1)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进取心、责任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这表现为有所探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3)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性格结构。包括自信心强、敏感、果断、直率等;(6)感情结构。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和估价自己,自控能力和同情心;(7)意志品质。为既定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从上述七个基本要素出发,则要通过如下十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精讲多练,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灵感;(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职业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4)传授创造技法和科学方法,逐步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5)因材施教,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个性;(6)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7)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8)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实践;(9)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包括吃苦耐劳和对挫折与失败的抗挫能力;(10)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

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经过精心的准备,把情商教育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表明社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全面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目标性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篇10

一、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和实践道德规范。它包括对人立身处世的现实道德规范和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进行人性教育,涵养人文精神。

教育本质是人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不知不觉忽略了最本质的人,许多教师仅仅把英语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课程,英语教学的着力点多放在了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将四、六级通过率最为终极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如果撇开了人,严格意义上讲就不称其为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人为主体,在学习语言和认识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二、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1.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丰富课堂内涵容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课文中生动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闪光之处。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1)亲人间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如何做到爱家人、爱朋友、爱大自然、爱世界,这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The Powerful Gift of Love”一文中主人公的丈夫在妻子因为疾病而失明后,对妻子不离不弃,用坚贞的爱帮助自己的妻子战胜疾病和困难,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提升了人生境界。(2)珍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自然,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 The White Heron”等课文关注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3)脚踏实地,宣扬艰苦奋斗的优良美德。《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第二课 “Every Orifice Need a Stone”一文中叙述了主人约翰公意外的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于是开始了他的寻宝之路。于是他创办公司,用赚的的金钱买了八颗珍贵的钻石,但最后宝石变成石头。这充分突显文章的主题:不要一劳永逸,通过捷径来获得财富是不可取的,而通过艰苦努力是获得财富的唯一方法。(4)利人利己,珍爱地球。“Bathroom Policy”讲述了在大学宿舍里,四个人共用一个洗手间。不同的人的生活习惯在使用洗手间之后都会造成他人的不便。于是制定洗手间使用规则是很重要的。正如洗手间是我们大学生的公共资源一样,对于人类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共同财富。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运用地球资源,减少对地球的污染,拥有美丽的生存环境。

2.注重情感交流,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的真谛在于热爱学生。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和关爱,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英语教师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是教师热爱学生最重要表达方式。交际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要求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扮演优秀的交际家角色,与学生进行情感和身心的交流。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n’t ler anyone steal your dream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讨论问题Have you got any dreams? If so, what are they?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完成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提问第二个问题:How will you do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我们把学生的梦想是什么和如何实现梦想这两个问题衔接起来,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又可以借机鼓励学生坚持梦想,不惜辛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展开了融洽的交流,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又树立了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心灵得到升华。

因此,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文章思想内涵,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只有自己先被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打动,才能将深刻的情感共鸣传递给学生,才能将文章中深层次的隐性情感传递给学生。

三、组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属于课前积淀和课后延伸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的有1.阅读活动,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英文报刊、文学作品等,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最新科技文化动态,随时获取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2.视听活动,不管是在视听说课上,还在在课外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有选择地收看、收听各种英文节目,充分调动视听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领略异国风情文化,领悟英语的乐趣和其中的文化内涵。3.丰富多样的表演活动,比如:歌舞、课本剧、讲故事、朗诵、演讲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编排形式活泼的节目,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质更要提高,因为“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苦练内功,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谐平等的治学环境,使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廖洪中.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有待继续改进[J].中国英语教学,2001,24(4).

[2] 李慧娟.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3]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4]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12).

[5]赵艳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育创新导刊,2007,(24).

篇11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国民基础教育。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一直倍受关注,尤其在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就更加重要。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科学实验在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目标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起学习兴趣呢?古人常常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者,从而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幼儿园阿姨用唱歌、跳舞等精彩的表演,让小朋友插上梦想的翅膀;中学课堂上,教师引入了一段笑话,这也能激起学生一时的兴趣。然而,要让学生真正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所谓的“讲故事”“表演”“说笑话”方式都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活动中,教师设计一个演示实验或者组织学生参与某个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教学活动能启发学生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并且能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序言部分,大多版本的教材都巧妙地设计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蜡烛熄灭”“纸人跳舞”“小鸟饮水”等,尤其苏科版的最是典范,还有九年级的化学也是这样引入新学科的。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捉迷藏”;2.“魔棒点灯”;3.自制“饮料”等使学生觉得新奇,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的深入引导,让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奇特现象提出问题,并且大胆地进行猜想,进而进行验证,最终将学生引向科学世界。

二、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供保障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最终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在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再从进行实验到实验结论总结的整个过程中,它的确能调动学生很多方面的行为活动,包括观察、思考、探讨、协作和设计等。一个最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不仅渗透了共同发展与共同促进的协作精神,组织了共同思考与共同探讨的过程,还突出了学生的操作与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正是“培养并促进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发展,如体能、情感、智力、社会能力和道德水平”吗?下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某教师在讲授了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后,给出所需要的器材,让全班学生分成六组,用最短的时间组成一个简单的并联电路,这个作业布置下去后,全班就忙开了。但是结果却令人费解,直到下课铃响了,没有一组完成任务。为了探明原因,教师又一次在其他班开展实验,结果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读”“写”“算”,所谓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这个吗?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后来,教师和学生分析了原因,不是不会连接并联电路的问题,而是不懂得协作、分工的问题。教师提醒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要注意什么,指导后有几个组完成了。为了使实验完成得更快,再组织学生做一遍同样的实验,发现有所进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重视和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学生就不是“只会考试”“不会就业”的“书呆子”了。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篇12

心理学家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与中介的作用,它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又具有衍生功能。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是一个涉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人际交往圈等多主体的综合性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对美术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方面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对人生与社会重大变革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乐观的 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感,进取心,抱负,求知欲,做事动机,对荣辱的态度等。它是推动人实现目标的潜在力量,是鼓舞人不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强大内劲。在目标实现之后能否继续超越,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 是 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动态,在对知识借鉴与领会之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最终超越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创新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

篇13

事实上,我们已经饱尝了因启蒙音乐教育的失败而导致的音乐方面人才培养的艰辛与困苦。为什么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那么的难开展,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乐理要比数学都难学”;还有的学生对于音名只会顺序排列。学生问我这是为什么?“音乐怎么这么难学”,我对我的学生说“20年了,你们在这方面从未开发,都这么大了才开始‘开发’能容易吗?”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不正说明了这批孩子在早期教育中缺乏音乐启蒙教育吗?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良好的启蒙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他不懂得选择老师,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我们应该懂得把最好的教育给他们。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是相同的,开个好头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学前教育这一朝阳专业,正式我们八九点钟太阳起步的奠基石。所以,一个幼儿教师看似交给孩子们的知识不多,但却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音乐知识的获得与音乐兴趣的培养主要依靠的就是幼儿园的教师,但就现在我所教授的学生来看,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不容乐观。首先,从招生方面来看,报考学前专业的学生并不进行术科考试,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基础上参差不齐。其次,全国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不高,一部分是高职毕业,另一部分是高专毕业。由于,当代家长对于学历的看重,能考上本科的不考专科,能自费花钱上本科的也绝不上专科。基于家长们的这种追求学历的认识,使很多高考学子也被蒙上了双眼,有了上学一定要上本科的思想。有很多学生选择考不上本科就重读或是能花钱走本科什么专业都去读。并没有根据自身优势的发展考虑专业的选择。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学前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并不高,这在专业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根据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当今社会需求,为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含量

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学生在过去的十二年学习中,更多的接受的知识是当今应试教育所需的考试内容,而更多的是缺少艺术文化与文史文化的积累与学习。在当今社会大众的心理,都认为学习音乐就是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而且由于高考中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并不太高又会一点音乐的孩子送进了音乐专业或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致使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学习不好就考艺术吧!”作为一个学习音乐并从事多年音乐教学的教师,我有责任让大家走出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

首先,让我来了解一下音乐这个词的来源与解释。音乐(mousik)一词,涵义要比现代的music一词广泛,它派生自缪斯女神(muse),而希腊神话中的缪斯是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分管历史,音乐与诗歌,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颂歌,天文和史诗,所以,音乐教育在古希腊人那里不仅仅意味着学习演唱、演奏,而是全面培训,教会学习者数学、写作、绘画、朗诵、物理、几何等。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演变是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在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姊妹艺术之间的互相借鉴与渗透也是很多的。在音乐中,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就有很多,例如,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在读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后有感而创作的。反之,很多文学家也都酷爱音乐,例如,门德尔松在小的时候每天下午要去给年仅70的大文学家歌德演奏一个小时的钢琴,歌德还戏称为每天的“音乐课”。所以,在学习音乐时必须注意积累和学习其他姊妹艺术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的学龄前教师,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就更显的重要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系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是学生学习音乐,将来教授音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理论学习双管齐下

这里提到的“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理论学习双管齐下”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上音乐技能课又上音乐理论课的安排有所不同。我们的学生入学时都没有音乐基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镇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根本就没上过音乐课。本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学习过的记谱法都不会。近98%的学生不认识五线谱,近85%的学生简谱也认不全,认不好。

由于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边学边忘,记忆不深刻或知识混淆等现象。那么,在学习中不断的重复就显得尤为的重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音乐技能老师与音乐理论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互沟通,知识互溶。音乐技能老师在教授学生演唱,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帮助学生巩固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比如,帮助学生识谱,记忆音乐中常用的各种音乐记号及术语。教授音乐理论的教师也不能空讲理论,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例子(音乐理论所选择的曲例尽量选择他们在技能课上弹过的,唱过的音乐作品作为讲解的例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这样授课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形成“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理论学习双管齐下”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这种在不同的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去重复巩固相同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加大音乐欣赏的比重,整合音乐知识

目前有很多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都将“音乐欣赏”这门课程作为讲座或是选修课程来开设,导致很多学前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音乐欣赏”,同时也不注重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性积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认为“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它的开设于否都不会影响学生的钢琴技巧;不会音响学生的声乐技巧;同样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舞蹈技巧。但恰恰就是这种认识影响也耽误了学前专业学生们在音乐方面学习的完整性。

在很多人看来,教幼儿能不需要多少音乐知识,能弹弹儿歌,跳跳儿童舞蹈就行了。其实,这是我们对学前教育认识的一个严重的误区。从表面上看,一个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有限的音乐课堂教学所能用到的音乐技能并不复杂,技术要求也不高。但一个幼儿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所要传递的音乐知识却是广博而富于感染力的。试问一个没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教师又怎能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任何教育启蒙都是最重要,给孩子兴趣,传递给孩子对这门艺术正确的认识,对这个孩子一生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启蒙的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想象力的发展。一个不具备良好音乐素质的幼儿教师如何让孩子对音乐有兴趣,如何为孩子建立正确的艺术观?

一个幼儿教师光单纯的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有综合音乐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很好的为孩子们学习音乐、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喜爱音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就算是一个简单的儿童舞的编排也需要教师对音乐的正确理解才行。一个教师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音乐欣赏,就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一样。多听音乐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

这种素质的培养除了专业的音乐技能及音乐理论的学习外,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量的音乐作品储备。这种储备主要来源于音乐欣赏,音乐欣赏不仅能帮助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基本曲体结构,更重要的是听可以帮助我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这种在潜移默化中的熏陶为我们形成了良好综合音乐素质。它可以将我们学过的其他音乐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自如。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对音乐的各种“材料”都能运用自如。

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漫长而又艰巨的。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责任。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培养出最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