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沟通交流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举起左手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却答不上来。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说:“别人都会回答,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嘲笑我。”老师听后,私下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回答就举右手。从此以后每次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会尽力给他机会,举右手时从不让他回答。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变得开朗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这个学生,并没有因为该生的成绩落后而讽刺甚至训斥,让孩子意识到了尊重,这样的沟通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二、尊重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从来不会讽刺和诋毁学生的人格。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
例如,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而没做作业,老师会如何处置呢?
教师甲:“为什么不做作业?这样懒,将来怎么会有
出息?”
教师乙: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脑袋说:“慢慢来,尽量把会的题目先做好,不会的题目找机会向学生和老师请教吧。”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甲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而是借题发挥。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作用。而教师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伤害学生。
三、理解学生
教师和学生对于任何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观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想法,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最苦恼的是平时不被人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一旦接受了你,沟通才会有效。
课上,一位学生拿出一本小说偷偷摸摸地看,老师走过去什么也不说就拿走了小说。这位学生又掏出一本杂志看,老师又拿走他的杂志。此时,学生又故意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当众训斥:“再不听话,就打电话让你家长来!”“你想怎样就怎样!”学生回答道。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首先这位学生基础差,课上听不懂,于是就干脆看课外书。教师可以走过去轻轻地说:“小说里可能有你喜欢的内容,但上课不能分散精力!实在想看,在放假的时候,或做完作业再看不是更好吗?”我相信这位学生一定会收起小说,专心上课。
四、赞美学生
篇2
我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高护学生,从04级开始特别注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见以下几点。
1.1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 学校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就采用辅导员负责制,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定期开班会,在每周三下午举行的主题班会中让护生们轮流发言,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个别同学性格过于内向、自卑,辅导员通过单独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工作中以赞赏、鼓励的口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遇有同学生病,辅导员鼓励其他同学关心帮助生病的同学,让护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爱心,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
1.2 专业课老师重点强调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护基的教学中,一方面,老师专门开设相关“护理美学”的讲座,以此提升护生的审美情趣,以求获得沟通交流的第一步骤:良好的第一印象[1]。另一方面,在操作课上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主带教老师多采用模拟情景法进行教学[2]。 此外按考核要求,将沟通交流的实践以工作流程的形式规定下来:①自我介绍;②操作前讲明目的、过程及患者配合要求;③操作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④操作结束给予致谢。在操作中做到眼观其反应、耳听其主诉、嘴适时回应。在护生的护基考试中强调对考生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得分,促使护生强化沟通交流的意识[3]。老师组织同学扮成模拟患者,该模拟患者可以自由发挥地向护生提问、交流、甚至“刁难”,完全做到了临床真实场景的再现。如此反复训练,把解释的内容和操作步骤融为一体,护生很快从步骤模仿过渡到个性化的解释。
1.3 在专业课程见习中锻炼 见习课的安排要求护生每8人1组,床边评估患者,在评估交谈中要求护生能适时、适度地使用倾听、提问、关心、沉默、触摸等沟通技巧,一人负责主要提问,其他护生记录,评估完患者,将资料带回,在课堂上讨论。除了讨论采集到的患者资料外,还重点讨论在采集病史过程中沟通交流的注意问题。护生们一起参加讨论,增强了感性认识[4]。
1.4 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强化 学校为丰富护理专业学生的课外生活,经常组织大学生辩论赛、护理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技能比赛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在辩论赛中护生们回绕相关主题,辩论双方进行激烈的辩论,充分锻炼并展示了自己的口才、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护生团队合作精神。护生们通过礼仪表演充分展示现代护生外在美和内在美,端庄的容貌、优雅的气质及极具亲和力的微笑,这些正是护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活动中护生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护生的自我认同感。
2 效果反馈
2.1 护基老师的反馈 每年对护生下临床实习之前的技能考核后,护基老师都要对每一年的护生操作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1。
2.2 实习期间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价 见表2。
2.3 护生的反馈 侧重过沟通交流能力训练的护生普遍反映良好,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生知道该与患者交谈什么,如何与患者交谈,也敢于与患者交谈,交谈时轻松自如、充满自信,与患者的关系更融洽。通过与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的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临床老师留下了“勤学”、“好问”、“性格好”等深刻的印象。护生们还反映沟通能力将有益于他们马上面临的毕业就业,在应聘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强的同学必然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较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见表3。
3 讨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和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提高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再次成为护理专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3.1 在护生日常管理、组织的活动中加强沟通能力培养 护生一入学,可以挑选训练有素、懂得沟通交流技巧且懂得大学生心理的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循序渐进地帮助护生,从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始引导护生。日常管理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样.同时应该在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多提供给护生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大学生辩论赛、操作技能表演、义诊等都是很好锻炼护生沟通能力的机会,应该多组织。
3.2 在校学习期间,从教与学环节上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 护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相应教学时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护生还要在学习之余完成从业人员性格的塑形。
3.3 临床见习、实习机会加强该能力的锻炼 见习、实习机会是护生接触临床的良好时机,组织好每一次见习活动,最好让护生见习完要记录并畅谈见习心得,特别是评估病史后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评价,养成护生善于总结发现的好习惯,间接提高她们的沟通能力。为期1年的实习要求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特别要重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要定期地评价,以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总之,我们相信,侧重过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护生,其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篇3
2、P-P 网络构建的思路
(3)求出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强度比例。例如,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或者请教的所有岗位上的人员所得出的平均加权值综合为33.75,其中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与其沟通交流的频率平均加权值为4,则项目经理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的频率占所有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总频率的比例就是4/33.75=0.12。依次类推计算出矩阵中其他数值。
图1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主体网络图
整体网密度反映的是网络对于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态度等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示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整体网的整体性能及产生的效益。假设整体网中所有行动者总数为 n,那么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最多的关系数为 n( n-1)/ 2, 而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假设为 m,则整体网密度= ,该关系矩阵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881。该网络中的特征向量值分布中,代号为1的节点特征向量中心度最高1.102,其余10各节点的特征向量值跟1号节点的差值很大。我们发现1号节点是业主方工程师,在国内建筑业中,业主方对于工程项目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是工程项目的投资单位,业主方对于其所投资的工程项目具有绝对控制权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业主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他参与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其他参与单位在安全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受制于业主方。业主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属于责任主体。业主代表和业主方工程师是业主方的窗口,直接代表业主方行使业主方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业主方工程师具有在该网络中极度中心的位置是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各参与方关系的一种真实直接的反映。
4、改进建议
该网络整体网络密度为 0.0881,说明该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松散,联系不够紧密。我们从实际节点所代表的岗位角度来分析,能够发现,各参与方在本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而跨越组织的障碍,如何能够形成各组织中的人员之间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的形式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寻求的方法。笔者建议充分发挥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负责人的中间纽带作用。各组织其实就相当于网络中的结构洞,结构洞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本,在该网络中的结构洞直接代表着一种网络结构利益。可以通过发现各组织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进而促进这些关键节点同其他组织中的关键节点的沟通交流,促使结构洞之间形成一种桥接,从而能够使结构洞之间的信息得以转化和传播,产生通畅的信息流。
参考文献:
[1]张明丽.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预警研究[硕士论文].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李争力,杨岭,杨武. 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流程设计[J]. 江苏建筑,2010
篇4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
1.2护理人员资料分析
2014年发生9例护患冲突当事人的信息,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工作年限最长37年,最短的2年。原因与职称级别和工作年限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与当事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很大关系。
2方法
2.12015年1月开始对护士进行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教会护士学会评估,警觉过激情绪家长等高危投诉人群的识别能力,及时干预。2.2每月均要对本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有10项内容,每项按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月底汇总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效果。2.3制定有效沟通SOP。制定符合儿科护理工作特色的沟通交流手册,将儿科常规操作流程,包括出入院的接待语言,如何分诊和识别危、急、重症患儿,儿科常规护理操作中的语言交流技巧,凡事需要与患者进行必要交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有激惹倾向的家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成册,书的大小以能放在工作服口袋内为宜,方便携带和阅读。2.4进行情景模拟培训,并考核。由护士长和组长分别扮演护士和患儿家长角色,设置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案例,收集平时易发生纠纷冲突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经典回放,使护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演练结束,让护士自由点评存在的问题,利用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护士的想象力,查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在工作中遇到类似情节的事件进行跟踪督查,了解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晨会后花10min学习然后现场提问培训的内容,了解从理论上掌握的情况;以跟班作业的形式,查看实际沟通交流情况,当场点评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点。2.5巧用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分析科室发生护患冲突的原因,多数与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关,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护士对儿科特殊患儿人群的认知,改变护理服务的理念,克服消极、被动情绪。让护士知道患儿及其家长尚未发展到能够完全对抽象事物进行认知,所以沟通中运用做动作使家长满意,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用姿势、指物、做面部各种表情也会有很大帮助,切忌用冷漠、生硬的态度。2.6认真对待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对于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均组织全体护士讨论,一一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按PDCA的工作模式进行追踪检查,查看整改效果。对于有情绪过激行为的家长示为纠纷、投诉的高危人群,列为重点交接班内容,提高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及时消除不良隐患,杜绝护患冲突发生。2.7新老护士传、帮、带。在护理人员排班上进行新老搭配,沟通能力强弱的搭配,组织沟通能力强的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理论培训。
3结果
3.1通过情景模拟培训,典型案例回放,心理认知能力培训,提高护士的沟通交流技巧,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认真执行首问和首次接诊负责制;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尤其是沟通交流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更应发挥积极主动的帮扶作用,引导低年资护士如何化解矛盾,发现纠纷相互补台,及时平息纠纷隐患。3.2每月均要对儿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2014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839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75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89.98%;2015年1月—8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681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66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97.65%。3.3各项投诉指标的统计对比,投诉率明显下降,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占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2015年同期共发生护患冲突事件3例,沟通交流不良1例,占33%,责任心不强1例,占33%,家长无聊起闹1例,占33%。
4讨论
4.1本文制定的有效沟通SOP有以下三种用处:4.1.1将护理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和沟通交流技巧。制定成通俗易懂规范交流手册;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沟通交流技巧。4.1.2根据沟通交流规范标准,讨论发生不良护患冲突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和约束护士的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护理团队服务形象,取得患者的信赖与满意。4.1.3SOP是贯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精神核心(说,写,做一致)的具体体现,实现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资料。4.2护患沟通是护患之间构筑的一座桥梁,对改善护患关系有推进作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亲和力,避免了一些在临床中常见的因互相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争执,防止医疗纠纷发生[2]。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儿科医生紧缺,患儿就诊等待时间较长,护士与患儿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为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满足其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正确认识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儿科特殊就诊群体,制作符合儿科特色的沟通交流规范,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技巧,更能有效地降低儿科纠纷、投诉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罗文英 单位: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篇5
1.沟通问题
在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以下情况,客户提出的项目建设的具体细节要求,并没有包含在实际的建设成果中。对于客户当时只是口头描述的具体要求和条件,只是反映给了我们相关的负责员工,而并没有告知项目经理;或者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客户想象中的设计效果。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没能很好地与客户沟通好导致的。所以及时有效的与客户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再者,就是在沟通过程中的单方面或者双方的过于执着。沟通方的过于执着对于沟通过程的结果达成是十分危险和不利的。因为执着的一方总是想着去说服对方。但是作为工程管理建设,沟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相互的说服对方,而是能够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工程建设以及客户之间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项目经理,其在沟通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几乎占到其工作的大部分。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发现潜在问题、获取足够信息以及控制项目的各方面问题的重要保障。
2.沟通成本大
项目建设中的沟通可以拓展工程建设的思路并统一相关问题。但是同时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是要花费成本的,一方面是在交流沟通中相互之间的信息传达可能导致的信息的失真,形成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沟通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信息成本以及花费精力和时间主要是取决于交流双方的观点、思维、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的一致性与否,以及双方能否达成意愿的程度和倾向。但是在两个人具有很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想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建议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是成本很大的。
二 建立项目管理沟通的方法
1.完善沟通计划
我们要制定一个完善的项目沟通计划,其中主要包含绩效报告、信息分发、管理收尾等沟通计划的编制。制定的沟通计划决定着双方沟通所需要的时间、相关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条件。传播执行的信息和绩效报告主要包含预测、进度报告以及相关的状况报告。而项目结尾所需要的管理收尾报告主要包含对于项目的分析、经验及保证最终的规范要求下项目进行的相关运行记录。项目的沟通计划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常被一些公司所忽视。把沟通的效果成果完全寄托在之前的预算及客户关系,或者把大部分的责任依托在项目经理的身上,继而导致整个的沟通过程的混乱,成功的概率大大的降低。所以说对于一种高效的运行体制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某个负责人的身上,而是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沟通计划,来真正的保证最终的沟通有序的进行下去。
2.建立多种沟通方式
我们要采用各种沟通方式,项目管理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的,主要包含书面和口头两个方式。书面方式包括对内的计划书以及对外的通知报告,对内主要有年报、项目报告以及报事贴等。对外的通知主要是来进行确认、要求以及通知的作用的。书面方式一般语言比较简洁,避免增加理解的负担。而口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自由讨论、会议、私人接触以及评审等。这种方式比较简洁也容易让人理解,更加坦白、清晰,这样避免了民族差异用词表达、文化背景等一些因素影响。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一定要及时的表达清楚自身的要求和意见,以使得对方能够理解,最终达到
共识。
除了这两种方式外,还有身体的语言的应用。就像体育课上老师会用自身的肢体的标准动作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动作,使得学生的概念更加清晰,更加容易的学到。在我们的项目管理建设的沟通过程中,同样是需要这种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如图形展示、手势以及视频会议等。这样的方式既摆脱了单纯的口头描述的枯燥,同时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把信息传达出去。
3.及时有效沟通
我们要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是由于沟通不及时造成沟通效果的不明晰、不到位。所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作为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于项目建设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与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并给予一些解决方式方面的指导。然后,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员也要及时的与客户进行沟通。沟通的越早,发现的问题越早,越全面。项目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越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项目经理与上级领导、客户的沟通,还是项目负责人员与项目经理的沟通,都是需要及时主动的沟通交流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建立密切的沟通关系,同样也有利于提高客户沟通交流的满意度。
4.保障沟通渠道
一定要保证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方法,因为沟通的过程存在很多复杂的方面。比如说,当沟通交流的人数增加,在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很多的理解差异,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知识、文化、信息、权利、名誉、道德规范等。同时由于各自的工作背景环境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各种误解的产生。所以,要及时的保证沟通方式媒介的畅通,在双方互相交流之后,要及时的检查自身的反应意见,来保证传达信息的准确性。项目经理也可以通过项目报告的方式及时传达给项目负责人员及客户。建设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使得客户可以很好的反应自身的要求和意见。
5.提高沟通技巧
我们要保证高效的沟通技巧。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项目经理的责任是很重要的。相关专家根据经验指出,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于沟通交流过程中所花费大概 80%以上的精力和时间,而对于普通的管理负责人也要花费大概 50%的时间来传播信息。所以说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项目进行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关系着最后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的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建设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重要的沟通领导组织才能,对项目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未来项目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与项目负责人员与客户沟通,保证项目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篇6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29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5~60岁,平均36.58±5.24岁,干预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5~58岁,平均37.05±6.3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入院后及时沟通交流,具体措施如下:
1.2.1 转变理念
优质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开展打破了常规功能制分工模式,护理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改变过往机械化流水操作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4]。目前,护患关系日趋尖锐,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在优质护理过程中注重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常规被动护理,态度生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简单回答,缺乏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均会极大程度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故在日常护理中要加强对沟通技巧的培训,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全程良好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
1.2.2 形象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主动积极沟通,整洁仪表、面带微笑、礼貌用语,给予患者良好的首次印象,缩短护患距离;沉着冷静、步伐轻盈、动作敏捷,给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
1.2.3 语言沟通
护患交谈是护患沟通最直接简便的方式,也是了解患者整体情况最直接的方法。在交谈中使用敬语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亲切、和蔼的态度、微笑式交谈给予患者家的温馨感;在了解病情、询问病史、健康指导过程中,语言表达在符合伦理学道德原则和规范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性和谨慎性语言,让患者更易接受。交流过程中无需强调一次交流解决所有问题,将沟通交流融入日常工作中,时时沟通、处处沟通[7],动态掌握患者的全身状况。
1.2.4 护理操作沟通
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确保良好沟通的前提条件,由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内“质”的培训,不断学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和整体修养,在操作中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和患者有效地沟通,全面系统的介绍此项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赢得患者的信赖,积极配合,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达到沟通的最终目的[8]。
1.2.5 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护患沟通过程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详细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识读物挂于每个病房,方便患者及家属随时阅读了解,详细的入院介绍能加深其对医院和病区的熟悉度。另外,每个科室要做好重要疾病病因、发展、治疗、预防等方面健康知识的宣传,可采用海报、健康手册、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9]。另外,每月工休座谈会也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设立意见本,让患者及家属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建议,让护患关系更为密切,每月调查护理满意度,了解此阶段护理质量水平。完善出院指导,个性化制定保健预防的注意事项[10]。
1.3 观察项目
统计分析护患纠纷发生情况,使用《沟通交流满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交流沟通满意度,主要包括沟通融洽性、知晓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投诉率、患者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 P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58份问卷,回收58份,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问卷率100.00%。干预组沟通融洽性、知晓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对交流沟通满意情况对比分析[n(%)]
3 讨论
篇7
1.庞大的网络学生用户群和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应用保障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中心透露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3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网民职业统计中,位居首位的是学生,其中又以高校学生群体最多。笔者利用公共选修课时间,对我校12个专业近1500名学生展开了随堂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都有上网经历;100%的学生在腾讯QQ注册有QQ号和有固定的电子邮件信箱;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0.5至4小时之间,人均日在线时间约为1.5小时;网络应用主要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聊天、玩游戏、查看新闻、搜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可见,网络已经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和进行人际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很多教师都有上网的习惯。这些都为利用网络交互工具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
2.上网聊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网民网络应用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聊天,学生群体更是热衷于上网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进入大学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增长,参与社会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情感需求的增加,他们希望被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表现自我。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和成长环境造成的后遗症,他们大多自尊心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缺乏集体观念,甚至有自闭倾向,他们往往不能勇敢地去面对现实,而把这种本能的需求转而寄托到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和虚拟性特点,人际交往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没有了面对面的不安和顾虑,大学生们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判若俩人。他们积极表现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言词犀利地发表观点;他们交流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同学、朋友、熟人,还包括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从中他们寻求到了某种满足和安慰。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实际上是存在参与社会、与他人沟通交流、表现自我的渴望,当他们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希望与他人分享,得到鼓励;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则希望有人分忧,得到疏导和安慰,而网络的虚拟世界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庞大的网络学生用户群和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以及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选择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的特点,为网络交互工具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应用实施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二、网络交互工具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利用网络交互工具,促进师生交流,创新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应用实践中,笔者选择了腾讯QQ作为与学生的网络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因为,腾讯QQ普及率非常高,是网络聊天交流的主要工具,学生基本都注册有QQ号,教师只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好应用软件,然后把自己的QQ号公布给学生,并将联系的学生加为好友即可开展工作。
使用QQ聊天功能与学生沟通交流、开展思想工作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QQ的一般文字聊天功能与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私密性,比较适合一对一的个别交谈;二是利用QQ软件中的群功能,实现点对面的交流讨论。“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交流服务,是为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交流讨论、进行群聊。进入群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与主持者或者是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讨论,并且交流讨论的内容是在群内的所有用户都能看到和参与的。教师可以通过腾讯QQ软件建立学生思想工作群,邀请学生加入到群中,在教师的主持下,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开展讨论。群聊的方式比较适合带有讨论性质的话题,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相互交流。腾讯QQ软件还具备语音聊天功能,比较适合文字录入速度较慢的师生使用。互动式语音功能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亲耳听到教师的声音,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增加亲切感,从而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三、对应用效果的分析总结
开展“利用网络交互工具,促进师生交流,创新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应用实践以来,笔者在自己的QQ上创建了两个学生群,加入群的学生近两百人,其中约30%的学生经常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进行过网络接触的学生就更多。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此方法在学生思想工作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运用网络交互工具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由于采用了当代大学生们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在学生心目中,上网聊天一般都是年轻人的爱好,作为师道尊严的教师常常持反对态度,认为上网聊天是不务正业,学生应该专注于学习。而教师主动运用上网聊天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定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信任感,这就为有效开展思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由于网上交友聊天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媒介,谁也见不到谁,个人的身份也可以是虚拟的。网民中有句流行语――“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充分反映了网络交际的主要特点。网络的空间距离和虚拟性,可以放松学生们的精神,能够减轻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时的紧张和不安。教师以网友的角色出现,一改教师高高在上、单调乏味的工作方式,交流更具平等性。在网上没有了平日的拘谨与心理负担,学生更能够敞开心扉,述说自己的困惑和所碰到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
篇8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简单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主体拥有可以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由于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在交流过程当中的难度也会大大加深。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主体确定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考虑交际主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等的问题。因此,在和不同国家人群进行沟通交流时,需要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文化氛围和场景场合。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1.引感共鸣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充分的拉进交际人员之间的关系,消除二者之间的陌生感,赢得对方的好感。在和不同的国家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引发二者之间的共鸣,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会更快的加深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2.增加综合竞争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众多能力当中的一种,掌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个人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跨文化交際可以被广泛的运用到国际商业贸易,国际旅游,汉语言教学以及外交等重要的事项当中。当学生们掌握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今后就可以在这些活动当中愉快顺利的交流和沟通,在日趋激烈的工作环境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让自己拥有很多的竞争和发展优势。
二、大学英语教育当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措施
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在今后的活动当中占据优势地位,拥有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方式。笔者将提出在大学教育当中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如下:
1.均衡分配理论课程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和以往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均衡的分配课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多多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内容,重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往往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掌握始终还停留在单词和语法的层面,没有很大的突破。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最为主要的地位之上。其次,在课堂当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表达。让学生们可以勇敢的开口说,减轻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不敢说的现状。
3.重视他国文化教育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的主要授课内容是语法以及单词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掌握一些内容。但是,关于他国的一些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方面并没有讲授很多。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和他国人群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会存在文化差异和冲突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涉及一些他国的简介,让学生对于他国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减少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举办各类英语竞赛
篇9
高校班导师制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而推出的一种新的举措,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机制,对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从事班导师工作的经历,谈一些关于加强班导师工作的粗浅思考。
一、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意义
1.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高校的本质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推出后,原有的辅导员承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上课的班级不再是原来班级的概念,学生的素质也随扩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培养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需要在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基础上,配备班导师作为补充,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掌握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班导师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是由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的,由专业老师担任的班导师既可以通过自己承担的教学课程更好地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情况,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有效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必要举措。高校实施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无论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一种学籍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
4.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载体。推行班导师制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极大冲击,造成专业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而关系淡漠。另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一般都在200人左右,与学生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再加上辅导员大多数不是本专业领域的,多半无法给学生有效的专业指导,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带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建立班导师制度,通过班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等,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情,增强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而教师也会由此增强自信和激情,实现教学相长,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冷漠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
高校实行班导师制度无疑是适应学分制学籍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辅导员工作有益的、必不可少的补充。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确实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班导师制度是为了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但现实中存在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的情况,将班导师定位、职责仅限于学业的指导。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但辅导员往往缺乏专业背景,年纪又较轻,对学生教育管理就显得影响力不够,辅导员作为学长(学姐)的身份较容易和学生沟通,在不少方面可以给予学生帮助,但由于阅历等因素在生活、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等方面问题上他们也无能为力。笔者认为班导师的定位、职责应该是:对辅导员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活的引导、职业生涯的指导、学业的督导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导致各个学院在班导师的配备上做法不一,有的学院仅为一年级学生配备班导师,没有按照任期一届的要求落实,即使是一年级学生配备的班导师也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没有对迷茫的大学生起到必要的引导。
2.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从笔者所在学校配备的班导师情况看,班导师的工作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班导师能比较好地履行班导师的职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有的班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把班导师工作不当一回事,仅仅是挂个名,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有的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有班导师这回事,也从来没有见班导师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指导;有的班导师虽然也承担一些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工作不到位,仅仅是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一些关心和指导,没有真正起到班导师应有的作用。
3.沟通渠道不畅。现在的不少高校采用两地办学,笔者所在学校也是两地办学,老师们往往是两校区之间来回奔波,匆匆忙忙赶来上课,上完课又急匆匆回家或回另一校区,学生和老师课外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从班导师制度设计上要求班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学术等活动,但实际执行上很难做到;另外,从班导师的制度设计上还要求班导师要告知学生每周在办公室的时间,让学生主动与班导师交流沟通,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班导师没有这样执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少;虽然不少班导师采用了其他一些通信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有些问题通过电话或者QQ等通信工具无法说清楚,也不可能达到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效果。因此,实际上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
4.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从各个高校班导师制度设计来看都有相关的考核评价的条款规定,但往往又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没有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缺乏科学的评价;对班导师工作开展的情况,仅凭印象,既没有班导师本人全面的总结汇报,也没有到学生中去了解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于班导师工作虽然也有职称评聘上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担任过班导师的照样可以评聘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条例规定缺乏严肃性。虽然在条例中也提到了对优秀的班导师奖励,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几乎没有看到过对优秀班导师的表彰和奖励,没有起到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客观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对策建议也应该取多维视角。
1.准确定位、明确职责。高校班导师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推出的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班导师工作有其特殊内容,同时也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同的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必要补充。一是对新生大学生活的引导,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迷茫和陌生的,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使大学生活更加有意义,班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遵纪守法的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职业生涯的指导,不少学生选择专业带有盲目性,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是很清楚,班导师熟悉本专业的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尽早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三是学业的督导,班导师都是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班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班导师还可以承担学生专业实习指导的工作;四是心理问题的疏导,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对于独立生活一下子难以适应,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法、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带来一些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导师有辅导员所不具备的年龄等方面的优势,阅历丰富,可以用生活中事例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疏导。
2.选优配强、强化责任。从笔者所在学校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看,班导师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班导师的工作之所以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是否自愿主动,二是工作责任心是否强。所以,要选优配强班导师:首先,要选择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专业教师,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老师,会主动开展相关的工作,对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也会想办法去主动熟悉,而不愿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即使让他来担任班导师,也只能是应付了事,“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其次,一定要选择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班导师,班导师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项“良心”工作,好与坏不一定马上显现,做与不做不一定就能看出不同,但最终必然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担任班导师,他(她)必然会认真做好班导师的相关工作,甚至他(她)还会主动去做班导师职责以外的有关工作来帮助、引导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
3.拓宽渠道、畅通沟通。班导师的工作重在“导”,“导”必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要有沟通交流的渠道,并确保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首先,要确保传统的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面对面传统的沟通交流还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下显得更加需要,因此,班导师要充分利用承担课程教学的机会,在课前、课中、课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教育,应定期召开不同学生群体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设置每周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的时间,接受个别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其次,要拓展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作用,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建立QQ群、微信、飞信、微博等现代通信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
4.完善制度、优化评价。一是班导师制度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班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班导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不合格者及时予以撤换,并作相应的处罚,对优秀班导师,学校予以表彰及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二是应该完善制度执行的相关条款,对不执行制度有处罚的相关规定,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旦制定出台,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比没有制度还不好。
参考文献:
[1]曲水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2]惠有利.班导师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篇10
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必须先让学生喜爱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喜爱教师,教师就必须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值得亲近,能够信服,可以敬仰的良师益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教师得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德堪人师。教师的理想追求要志存高远,要有为国家兴盛,民族崛起而工作和学习的激情;要有追求真理,崇尚善良,向往完美的价值取向,要有思贤若渴,诲人不倦的形象作风;那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让学生敬佩信服的。教师的举止行为要符合时代的规范,要努力做到:与人相处谦逊宽容,看待得失淡然自若,语言谈吐稚趣涵真,对待学生博爱仁慈;试想,刻薄尖酸,骄粗暴陋,斤斤计较的人,哪能让学生喜欢?
其次,教师还得有较高的沟通交流艺术。教育教学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沟通交流艺术。地理课的课时较少,许多教师没有兼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就较少,沟通交流的艺术也就较少得到锻炼。事实上,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是班主任的义务和特权,每位教师均有教学兼教育的义务。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学科教学成绩,也是十分有效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发现,班主任任教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显得更好,这就是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地理教师作为教师的一员,更应该养成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通过主动的沟通交流,打开各类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清楚他们的喜厌甘苦,知道他们的困惑心结,把握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逐步让学生信任教师,佩服教师直至喜爱教师;同时,通过沟通也使教师深入认识学生的思维特点,发现学生地理学习的困难所在,从而获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指导
方法。
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讲究方法艺术,确保每次交流均有:(1)进一步促进彼此了解;(2)让学生更加信任、信服教师;(3)更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知道破解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在沟通交流中,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理解、同情他们的感受,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们的困难,容纳其不足,忍耐其错误。在认真倾听中注意迅速梳理学生的思想,总结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纠正这些不足问题的办法,以便及时进行点拨。要注意交谈时的语言艺术,努力做到:讲到问题让学生口服心悦,言及错误让学生悔过思改,指导方法让学生明白易行,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诙谐幽默、比兴借喻的语言,杜绝指责训斥,有伤自尊的言语。
二、 想方设法,提高地理课的趣味性
要让学生喜欢地理课,还得提高地理课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励学习热情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和结论,凝聚着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先哲的心血和智慧,关系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每节课的知识背后,都有一段引人遐想、扣人心弦和催人奋进的故事。教师应对这些背景知识加以挖掘整理,在上课之初,用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介绍。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时,教师如能简要介绍远古时人类对天空的遐想与猜测,简述亚里士多德如何提出地心说,托勒密为什么对地心说提出修正,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布鲁诺为宣传捍卫日心说而遭受酷刑的故事。学生听到这些介绍后,心灵会得到震撼,会感受到科学征程的艰辛和曲折,也感受到捍卫科学真理和探索科学真理一样充满艰难困苦,由此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敬畏和兴趣。这些介绍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从中领会到前人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又如,在讲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如能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观看一段强台风雨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严重破坏的视频录像,学生对了解这些极端天气产生的成因就会有强烈的需求兴趣,其学习注意力和热情定会大不相同。
(二)掌握课堂“变奏”艺术,使课堂生动活泼
大家知道,让同一个人,重复听同一种声音,看同一幅图画,感受同一故事,参与同一活动模式,时间久了,即使这声音多么悦耳,图画多么美丽,故事多么迷人,活动多么刺激生动,时间久了,人的听觉、视觉、触觉都会因审美疲劳而产生厌倦的感受。课堂中要减少因审美疲劳产生的负面影响。这要求教师学习音乐艺术中的变奏手法,使课堂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以及思考角度,不时推陈出新,让学生常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以保持对课堂的新鲜好奇。为此,要不时变换课堂形式。地理课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生存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不能把地理课局限在教室内纸上谈兵,也不应将学生当被填的鸭子,而要依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开展考察游览、实地参观、观看电影、图片制作,分析讨论等形式。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关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这一内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听明白的,假使教师能想法将“宇宙从大爆炸形成混沌的太初态,慢慢凝聚成各种星球和星系,地球表面最早只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经历漫长的时间后,地球上才产生原始藻类,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氧气,随着其他植物、动物的产生,大气中的成分才变成现在这种形式”这一过程制作成视听音像,让学生观看,学生不仅能理解这些内容,而且学得开心,记得牢固。
又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到学校或自己家附近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他们会强烈感受到:污染和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是造成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调查研究比在教室里听十几次课都要接受得快,理解得深,甚至在今后的生活中,还会自觉进行运用。
课堂语言表达方式也要讲究变奏,切忌从头到尾用同一语调,同一种形态,同一个动作。对于需要重复的内容,要变换一种角度表述,同样的图形、图表,也要变换画法,即让学生有新鲜的感受,也有利于培养认真审题,自主分析的习惯,防止死记结论,一味套用规则的呆板思维模式。例如:在画地图时,不应每次都画成经线为竖纬线为横,有时画成纬线为竖经线为横,让学生将知识的结构换个角度重新摆放。这样做,不仅使得课堂鲜活起来,还有利于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
三、 努力做到直观形象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对象多数空间尺度宏大,时间跨度久远。这一特点,使得地理现象及其规律难以在课堂或实验室中进行呈现和验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地理条件出发,应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进行抽象的推理演绎,从中构建地理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因果变化规律。因而,学好地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高中学生最薄弱的,而且有越来越薄弱的倾向。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频度越来越少,范围越来越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也越来越简单,少深入实际,与基础学科知识的联系应用能力也就不可能强;由于从小养成从电视、电脑中获取信息的习惯,其直观思维定势十分强烈,抽象思维的习惯和方法很少得到锻炼,削弱了抽象能力的发展,学生不容易听懂抽象的课,也没有兴趣听抽象单调的课。
篇11
本调查报告旨在建立一个英语口语一对一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该平台,远在全国各地的想学习纯正英语口语的学生都能和在北京各高校留学的英语国家的学生进行在线预约付费实时一对一口语练习,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其对英语口语需求的现状,加强针对性研究,验证建立英语口语一对一学习交流平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京外地区的大学生(高校英语国家留学生资源不丰富的地区),通过问卷调查,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参考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采纳教授及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改并发放,主要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三、调查分析
1.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现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70.56%的被调查对象目前仅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还有接近18%的被调查者几乎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10%的被调查者能用英语进行比较顺利的沟通交流。由此可见尽管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当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仍旧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能看不能说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调查中有75.56%的被调查对象的学校开设有英语口语课程,可见英语口语教学在普通高校中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对比前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可以看出,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办法把其作为对外沟通交流的工具。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口语教学主要还是延续了过去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学习模式,即使是口语教学,也多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此外教师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英语学习也主要来自在学校的学习,因此传承的就是过去旧的英语学习模式。再有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的背景,不了解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仅有的一些知识也仅是通过课本或是电视、互联网的英语节目获得的,这种单向交流的方式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
2.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口语交流的需求程度及市场前景
通过调查发现,90%的被调查者都有英语口语学习的需求,接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口语会对将来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接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制约其英语口语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交流对象。在接下来的关于目前英语口语学习的主要方法的多项选择的调查中,有74.44%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通过英语课练习英语口语,68.89%的学生通过看美剧、听英文歌曲等方式学习,有21.11%的被调查者通过和老师、同学交流,而能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不到10%。在有关提高英语口语学习最有效的方法的调研中,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与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最有效的途径。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愿意与来自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口语交流。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英语口语学习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在当今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疑会成为一种竞争优势,使求职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英语口语一对一学习交流平台的可行性及盈利性
前述近7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与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英语口语交谈,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口语训练及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是有效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方法。在调查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每小时30~50(含)元的费用。而在有关沟通交流工具的选择中,有接近80%的被调查者愿意采用即时聊天工具,如QQ等进行沟通交流;而有关沟通内容的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回答也多集中于聊天、谈心、主题讨论等内容,而选择通过教材进行交流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传统的通过教材学习英语口语的方式是没有起到有效作用的。最后在有关一周进行几次交流和每次交流时长的调查中,有41.67%的被调查者希望每周交流1~2次,37.22%的希望每周交流3~4次,56.1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交流时长在30~60分钟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每次进行1小时交流,每周交流3次,每次费用30元计算,每周每人消费金额可以达到90元,这样每月360元(按四周计算)。如果能够保证客户达到1000人,那么每月的收入将达到36万元,一年将达到432万元。而对于平台提供者而言,所投入的仅仅是平台建设和维护费用,在除去给付留学生工资的每小时20元以外,全年利润将在100万以上,因此项目的盈利前景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除了传统的学校英语课程外,学生基本上没有其他锻炼学习英语口语的平台。这个在如今市场上还是一个缺口,我们拟建立的“远程英语口语1对1互动学习项目”这个平台刚好弥补了这个缺口,且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愿意通过这样的平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市场空间及市场需求如此巨大,具有极高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汤闻励.动机因素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5,26(2).
[2]姜东霞.刍议外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励[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0).
[3]师春阳.动机、个性及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
篇12
二、要会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微笑着倾听家长的谈话。和家长交谈时,要认认真真地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微笑着细心真诚地帮他们分析,有目的性、实效性,和谐地与家长进行讨论。给家长一种踏实的感觉,使他们认为我们是位可信的老师,从而愿意、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
三、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
这点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最繁琐的,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家长们的文化程度和素养各不一样,那么我们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方法、方式也应该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渠道。家长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明事理性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比较高,与这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时应该把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要求客观地反映出来,建议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吸取合理的部分。
2.爱子心切、护子心切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不希望听到孩子的缺点。与这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时应该先把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提出了并诚挚地给予赞扬,再缓和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家长能够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意见。
3.后进生的家长和不太管教孩子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在管理孩子方面比较消极,与这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时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多表扬少批评以激发家长与孩子的信心。同时,委婉地与家长共同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使家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而愿意积极管教孩子改正不足。
4.推卸责任的家长
篇13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层次上的更高层次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在校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从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硕士生在校人数比1998年增长了101.3万人,是1998年的7.98倍;2009年博士生在校人数比1998年增长了20.7万人,是1998年的6.26倍;2009年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140.4942万人,是1998年的7.61倍,我国在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研究生教育被称为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2009年的研究生导师比1998年仅增长了17.4万人,是1998年的3.65倍,与同期在校研究生数量增长7.61倍相比,增长速度慢一半;1998年的研究生导师与平均指导研究生人数比例为1∶2.8,导生比最高峰是2005年的1∶6.6,2005年之后导生比基本处于1∶5.8左右。1998年以来,导师数量增长缓慢,研究生导师平均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增长快速,出现了生多师少的状况;研究生思想呈现多元、复杂趋势,师生严重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在研究生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今天,师生关系问题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广东地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如何?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本课题组对广东6所高等学校的导师和研究生两个纬度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两类人群,对导师和研究生都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研。研究生调查对象是广东省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6所高校(3所部属高校,3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分布在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农林科、经济学科六个学科门类,涉及一、二、三年级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2.材料。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制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问卷”,分为研究生问卷和导师问卷。问卷围绕在大众化教育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主题进行设计,涉及师生关系的认知,导师对研究生资助状况,导师和研究生交流的内容、方式、频率和时间等。问卷是在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设计的,初次设计完成后在小范围内做预调查,经过修改后在大范围内做调研。共发放研究生问卷600份,回收553份,有效回收率92.17%; 发放导师问卷350份,回收345份,有效回收率98.57%。
三、结果与分析
在大众化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今天,研究生导师可能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与行为还停留在非大众化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与研究生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可能产生冲突,由此产生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多方面的认识与判断的差异性。
1.导师与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属性认识存在明显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导师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中,师徒关系和家长与子女关系是主要关系,占70%以上,朋友关系、普通师生关系是次要关系,占24.1%,老板员工关系占4.7%;研究生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中,普通师生关系和老板员工关系是主要关系,占50%以上,师徒关系、家长子女关系、朋友关系是次要关系,占不到50%。可见,非大众化教育阶段,师徒关系占主导地位,而大众化教育阶段,导师认为师徒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师生关系已经动摇,研究生心目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多元复杂关系,这是大众化教育的结果。
2.导师资助现实与研究生资助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导师给研究生资助最多的是每月100~200元,超过60%,其次是每月200~300元和每月300~400元,合计超过30%,每月400元以上的很少,未超过10%;研究生期望最多的是每月300~400元和每月400~500元,合计超过70%,期望相对较多的是每月500元以上的,超过10%但未超过20%,期望最少的是每月100~200元和每月200~300元的,合计刚超过10%。可见,导师资助现实与研究生资助期望差距较大。按照每1名导师带6名研究生计算,每月导师大约需要给研究生的资助为1200~2400元,每年每名导师需支出2万元以上。很多高校实行超指标费等措施,导师还需要一大笔费用支出,实际上导师的支出费用很大,这是大众化的结果。但研究生期望导师给自己的资助增加一些,导师给每名研究生增加一些资助,就需要增加很多费用,导师无法承担,这与大众化相矛盾。
3.导师与研究生关注的内容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是课题或学位论文等学术方面话题的占50.7%,关于就业和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方面内容沟通交流的占23.7%,关于人生经验和恋爱婚姻等人生成长方面交流的占24.0%,其他方面话题仅占1.6%;而研究生希望导师给予自己课题或学位论文等学术方面指导的仅占17.5%,希望导师在就业和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方面给予指导的占60.1%,关于人生经验和恋爱婚姻等人生成长方面的占21.7%,其他方面话题仅占0.7%。可见,由于大众化教育时期,导师带的研究生比较多,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方方面面,只能选择导师本身比较熟悉、擅长的学术方面给予指导,这是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导师的选择结果;而大众化教育时期,研究生面临的重要选择是就业,只能选择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提高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学习目标,由此希望导师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这与大众化相矛盾。
4.导师与研究生喜爱的交流方式存在明显差别。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喜欢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占92.1%,非面对面交流方式仅占8.9%;导师喜欢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占52.9%,非面对面交流方式占48.1%。可见,超过90%以上的研究生喜欢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其中单独面对面交流方式为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座谈研讨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为一般喜欢交流方式,只有不到10%的研究生喜欢非面对面交流方式,这与大众化相矛盾;导师喜欢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和非面对面交流方式基本上各占一半,导师对于面对面交流和非面对面交流方式的喜欢程度的差异未超过4%,但面对面交流方式中,导师更喜欢座谈研讨的交流,比面对面单独交流方式喜欢程度多一倍,这是大众化的结果。
5.导师与研究生对交流频率的期待有明显差别。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研究生希望每周有1次以上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这是研究生的主流想法,而只有25%的导师目前组织与研究生交流每周1次,导师与研究生两者之间相差25%;接近30%的导师目前组织与研究生每学期交流1~2次,而只有不到15%的研究生期待每学期交流1~2次,导师与研究生两者之间相差13.3%。可见,从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频率来看,导师的主流做法是每月1次,这是大众化的结果;而研究生的主流想法是每周1次,汇报研究工作进展,这与大众化相矛盾,导师的主要做法与研究生主流想法相差较大。
6.导师的招生动机与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存在明显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读研动机中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占14.8 %,为了就业来读研的占70.7%;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将来的设想中就业的占67.1%,继续深造的占14.0%,接近80%导师招收研究生目的是补充充足科研劳动力的需要。可见,绝大部分研究生读研动机表现为以就业求职为主要动机,科研兴趣为次要动机,研究生就业求职的主要动机比科研兴趣的次要动机高50%以上,多数研究生只把拿学位作为人生的组成部分,少数研究生把博士、硕士期间的知识学习当作人生目标的组成部分,这是大众化的结果;大部分导师招收研究生主要动机是补充充足科研劳动力,这与大众化相矛盾。
四、结论与讨论
1.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差异影响师生之间关系。在研究生大众化教育阶段,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较多,客观上限制了导师在学生个体上所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总量,导师身份多元化和师生比过高客观上造成的师生间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减少。
在研究生大众化教育阶段,导师与研究生双方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喜欢的交流频率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双方很难充分沟通交流。如果沟通交流长期不充分,导师与研究生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不理解的状况,不但不会消除或缩小,反而会扩大。客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明显减少,缩短了导师的指导时间,同时师生之间由于话题关注点不同、交流方式和交流频率的喜好与期待的不同,双方交流的愿望也会降低,形成交流不充分,导师无法发挥其意志品格和精神作风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进而直接影响师生间在学术领域的沟通交流,最终影响师生关系。
2.导师与研究生的动机差别影响师生之间关系。研究生为了今后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平时花费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方面的活动较多,希望与导师交流就业和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方面内容;但导师为了出科研成果,平时指导研究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课题或科研上,导师与研究生交流时,最经常谈的就是课题或学位论文等学术方面话题。
导师想把研究生的时间精力多放到科研学术方面,其他方面很少投入时间与精力,而研究生又想把多一点的时间精力投到为就业准备的个人能力提高方面,在学术方面只想投入能达到毕业答辩的时间精力。由于每天的时间总是不变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为了抢时间,进而直接影响师生间在学术和就业能力方面时间投入,最终影响师生关系。
3.导师与研究生的不同育人理念影响师生之间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导师的资助现实与研究生资助期望的反差,反映出导师与研究生不同的育人观念与理念。不同的观念指导下,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不同,由此产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不理解增加,长期双方不理解没有得到消除,进而直接影响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沟通交流,最终影响师生关系。
导师与研究生的认知在研究生大众化教育阶段是有差异的,这是大众化的结果,但差异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加强沟通,让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的想法与喜好,让研究生向导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师生双方一起努力调整和修正对某一事物认知上的差距,缩短认知差异。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师生双方平等、信任、理解的平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