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篇2
土地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发利用模式。但土地作为一种相对固定且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人类社会结合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开发。而所谓的土地整理指的是在不去额外开发新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规划,获得最大效益[1]。本文主要从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等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土地整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于土地的利用贯穿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特别是在农业时代及农业时代之前,人类对于土地是极度依赖的,人类历史上关于部落或民族的扩张正好印证了土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始出现对于土地的紧张情况,人类的进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诉求使得自然资源在加速的缩减,这就逐渐导致了诸如荒漠化、泥石流、森林锐减、生物减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更多的地区开始思考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成为国家社会一直思考的话题,因此,如何在不扩大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程。
1.2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这种土地的可持续不仅是说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将后代对于土地的需求考虑进内,不至于当代人的土地利用对后代人造成威胁。这种土地的可持续其实就是通过土地的整理进行实现,土地整理的初衷就是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这种对于土地的整理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历史的长河里,土地整理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发挥的独特价值,通过土地的整理利用来协调国民甚至外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利益,最终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3落实土地整理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土地整理是将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土地领域的实际行动,而土地的整理也能够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提供服务。从历史上封建帝国推行的井田制,到建国后中国政府推行的“承包责任制”等等,这些措施也是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国情推出来的。土地整理最重要的两点内含是,一是调整土地关系,二是组织土地的利用[2]。土地整理方面的内容有耕地利用调整、水利开发、居住地建设、废地开发、土地变更、道路建设等等方面,关于土地的整理涉及到农村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将土地整理落实到实际。
2推进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2.1制定有利于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
土地的有效整理离不开国家政策举措的实施,这种政策法规的制定同时也是对国家土地整理的一种规范和保护。因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上结合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土地管制体制,积极鼓励企业等加入到土地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当中,特别是对于土地进行合理的整理后生成的收益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处理。通过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有效协商和按规则行事,最终保障投入者都能获得收益。
2.2实行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模式
土地的整理产业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再生产,另一种是扩大化再生产,前者是维持性再生产,即通过一些保护性措施确保土地的可再生;后者是一种提升性的,即通过一定的模式及治理使得土地质量得以提高,确保土地的利用程度得到最大化。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市场化管理模式、政府和企业联合管理模式、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企业实际运作模式等三大类[3]。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需要实现主体管理的多元化,通过拓展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土地管理的产业化、效益化。
2.3建立具备专业素养的土地管理团队
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队伍进行具体的操作落实,这也是土地管理高效益的前提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及策划人员的建设,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来加强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同时也需要定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土地管理经验,通过不同地区成功案例的借鉴,再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创新发展,最终能够建立可行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篇3
(1)以节约资源为原则。
农业机械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不可再生金属材料构成,不可再生金属材料的大量消耗将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机制造中应优化工艺方案,采用先进的绿色工艺技术。在选择原材料时尽量选择少污染、低成本、资源丰富的原材料代替多污染、高成本、资源紧缺的材料。
(2)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农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坏、报废现象不可避免,通过对农业机械进行不断地维修,才能延长农机使用年限。在对农业机械进行修复时,应进行全面检查,对零件进行全面的性能优化,使农业机械达到最好的技术状态,以减少对资源造成的浪费。
(3)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就是既能达到发展需求,又不过度使用资源、浪费资源及污染环境。农用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农用农业机械制造中,还应注意所选材料是否容易修复,是否容易进行回收,以保证后期农业机械维修、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实施农业机械绿色维修的具体措施
(1)计划是否合理。
在制定绿色维修计划时,应结合耕种的土壤土质、耕种作物的种类、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及损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制定,对不同损坏状况的农业机械进行分级分析。对轻微损坏的部位进行局部维修,对使用时间较长、损害程度较大的农业机械则进行全面、具体的检查维修。还应该合理计划对未损坏把零件的检查,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并及时加以防范。
(2)故障诊断是否准确。
在农业机械发生故障后,应该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检测。首先确定导致故障的具体部位,制定出合理的维修方案,多次检查防止错误的发生和对资源造成浪费。通过准确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维修,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带来方便。
(3)工艺过程是否体现绿色维修技术。
绿色维修工艺技术是一种在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将表面技术、控制技术、材料科学等各种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安排及利用,最大程度上减少成本的投入。大量的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实现维修过程中节约材料、节约设备、节约资源,避免污染,低碳环保。
篇4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十年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张趋势,使一些丰水城市或地区也出现了水质污染性缺水,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在促进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水资源污染浪费问题仍然严重。国家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水资源污染浪费原因,探讨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1水资源日益减少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发展趋势一直是逐渐在减少,这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联合国水资源管理部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水资源危机是继石油资源危机之后出现的又一资源危机。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在过度砍伐树木、大兴土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的蓄水能力,很多丰富的淡水资源都顺着地面流走。甚至我国很多淡水湖都出现枯竭断流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断流枯竭,这是我国水资源日益减少的最好证明。另外,我国水资源还在供需上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一直在加大,水资源缺乏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1.2水污染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工业发展的不断加速,我国工业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工业用水量的增加也伴随着水污染浪费的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农业污水排放一直呈上升趋势,工农业污水排放也成了我国污水治理的难点。另外,很多城市对于污水处理的设施设备建设不健全,导致污水排放达标率低,很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湖泊河流,造成水资源的二次污染。此外,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水污染浪费与治理的权钱交易现象,很多大型污染型企业在污水排放上肆意妄为,与地方机关拉帮结伙,都使得水污染浪费日益严重,使得水污染浪费处理得不到解决。
2 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的具体措施
2.1通过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措施
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首先要通过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这是做好水资源管理保护的关键。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监督保证机构,通过监督保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国家还应该充分利用部门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进行相应的引导。为了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还应该对农业甚至工业结构做好相应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相对不高的企业,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此外,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西北地区,当地政府应该鼓励农民退耕还林、退耕还原,同时国家执法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限制甚至杜绝高污染高浪费水资源的企业。
2.2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目前我国对于水资源污染与浪费严重的行业主要在于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加快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保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奖励机制,大力推广水资源设备的投资与使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用水的浪费。另外,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与约束制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最大限度的做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2.3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群众才是用水的关键和主体,让群众认识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群众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群众对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意识贯彻到生活细节当中,另外在农村,农村可以多设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好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总之,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是国家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3结论
水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的农、林、渔等行业都离不开对水资源的利用,然而伴随着水资源污染与浪费的不断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大。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面对21世纪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高效利用为根本,有效保护为前提,走向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做好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而且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玲玲.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时又不导致水质恶化呢?这就给研究水资源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这是针对现行水资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研究方法步骤;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水利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有许多种。最常被引用的定义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7]。
综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论述,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决不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力求减少消耗、避免浪费、减小对环境的压力。⑵促进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⑶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必须同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相协调。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必须有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2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规划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一条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1.3现行水利规划面临的挑战
就现行的水利规划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水利规划。具体地说,现行水利规划面临以下挑战:(1)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不仅需要研究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变化以及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协调问题。(4)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现代与后代)用水间的平衡。以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文[1]中,作者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了度量,引进了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eg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li的集成,计算式如下: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在文[3]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
(1)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利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利规划的具体内容。
4应用实例——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水利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十分珍贵的新疆南部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发源于西部积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补给,也是天山南坡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在宝浪苏木处,该河流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以开都河为界(宝浪苏木分水枢纽以下,以东支为界),把开都河流域分成左、右两个灌区。灌区从开都河引水进行农田灌溉,并不断向大、小湖排水(盐)。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肩负着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等重担。
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目前该区发展态势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由于在博斯腾湖流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开展了《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篇6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出现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并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二、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有以下几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致危害人体健康。
三、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任。因此,应把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实施系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是人口问题,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业发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三是农业生产,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政策;四是城市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3)借鉴国外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如欧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立法措施。特别是完善综合环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措施。二是市场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三是基础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四是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盟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
篇7
林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改善林业资源的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有利于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有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林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全面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
2当前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还存在一些尚待破解的关键问题。一是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较低并且质量不高,林分平均胸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林木龄组结构和树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强烈需求。二是林业科技及专业水平较低,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层次低、贡献率小,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理技术,不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社会大众的积极性不高。林业管理没有可行的社会化筹资机制,社会大众在植树造林、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持度和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滞后延期。四是林业资源采育不均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林木开采量与日俱增,加上林木生长缓慢且林场建设滞后,导致林业资源失衡,影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五是林业补偿机制不健全。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林木使用人应根据开采地区的林业资源形势和开采量等因素向林业管理部门缴纳一定经费或对林业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但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或制度规定。六是林业部门职能定位不规范,林业保护缺乏监管力度。我国目前的林业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合理不科学,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对于地方政府、部分单位和个人的乱砍滥伐、违法违规开采毁林等行为,地方林业管理部门还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
3发达国家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美国的林业资源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其长久以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模式。不仅美国联邦制定了多项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各州、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和特定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法规。美国林业的责权、产权和管理权划分明确,产权明晰,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责任,便于林业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为了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如投资体制创新、参与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创新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英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具有健全合理的森林管理制度和林业法规,在编制10年采伐计划的基础上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并明确采伐量要小于生长量,林业管理机构健全合理,责权划分明确。日本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使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林业国家之一,其林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科学完备,同时拟制了科学严谨的6种森林计划,确保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现有的林业法律体系存在不完备、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国家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通过清理、修改、新建和补充等形式,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林业法律体系,地方政府应构建符合本区域特色的林业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理支撑[2]。
4.2科学明确林业资源定位
不同区域的林业资源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应采取差异化方法从乡镇一级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明确林业资源的利用目的和方式。
4.3加强林业的科技管理和发展
我国林业的管理和科技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林业管理的科技水平和质量。
4.4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生态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通过召开会议、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文件、电视、广告和标语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4.5加大伐区监督和管理力度
各地要加大伐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伐区责任人和专职领导,定期不定期地对伐区进行抽查和巡视,对砍伐后的林区进行跨区域检查验收。
4.6构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通过推动生态化的税收制度、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增加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和争取国际补偿等方式,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体系机制,实现生态视角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3]。
5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林业管理部门要不断改善林业管理,还要着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秦涛,张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6):44-46.
篇8
1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1 农业用水短缺
我国现阶段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接近。
1.2 农业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
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6~9月。秦岭、淮河以北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为40%,耕地为51%,而水资源总量只占20%,这是造成农业灌溉用水匮乏的主要原因。
1.3 水污染十分严重
工业水污染和农业灌溉水污染对于中国的耕地产生了极大影响。全国90%的废水和污水未能达标排放,11%的河流水质低于农田灌溉标准,7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
1.4 农业用水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年均农业受旱面积近4亿亩,近几年农作物受旱面积更是达到6亿亩,干旱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1.5 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2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第一,发展农业节水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大多数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农业是用水的主力军,近几年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一些地区更是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使用效率低下,节水潜力非常巨大。
第二,农业节水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地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的能力,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节水农业。
第三,发展农业节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对发展节水农业做出了战略决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的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第四,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是科技先进、结构优化、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农业。先进的节水技术,优化的用水结构,配套合理的灌溉设施,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 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从农业生产规模出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益为中心,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建立农业节水的水源配置体系为支撑,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为动力,以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管理制度、政策措施为保障,加快农业节水的发展步伐,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灌区生态环境,尽快形成适应水资源状况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2 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制定和执行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规划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计划,科学制定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各级水利部门要强化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的思想,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制定区域水资源保护计划,保护即将干涸的湖泊和风景游览区的涌泉以及防治水污染。
篇9
当前,水资源的逐步枯竭已经成为了不可否认的事实,虽然地球以70%的海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大保障,但是淡水资源却成为水资源枯竭的致命一环,人可以游弋于大海,但不能饮用于大海,非海洋水资源必须的到充分的关注和珍惜,从而给地球生物带来一种可持续和可希冀的物质保障。
1当前国内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作为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却也是人均资源“小国”,水资源也同样,我国人均水资源紧缺的现实状况非常明显,广阔的地域和流域并不能有效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和连续增长的需求,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城市缺水尤为严重,保守估计,达到60亿立方,农业灌溉等缺水近二百亿立方,所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地表水严重缺乏,开采过度,国家虽然已经启动立法保护,但是破坏性开采和水源污染仍旧异常严重,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调剂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状况仍旧不容乐观,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2国内水资源利用面对的具体挑战
2.1水资源的供需失衡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激增,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依赖,水成为维持经济社会每向前进一步的“短板”和“瓶颈”,伴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以及工业化的迅速扩张,水需求快速增长,但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两种态势都给科学利用水资源提出了严正的挑战。
2.2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2.3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3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3.1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3.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3.3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利用目标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是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快速建立起水资源开采和利用的必要的监管体制,构建贯穿水资源开采、供给、使用、节约和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集成开发的全过程的管理和保护机制,进而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和有效供应,同时,还要以水资源的科学调动为目标,通过设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科研投入和应用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夯实水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破解其桎梏性。
4结束语
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等原因,水资源的利用面临着短缺和浪费、污染并行的严重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我国更加应当以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去化解这一危机,找寻水资源失衡的真正原因和关键所在,并快速建立起适合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管控机制,以更加长远的视角,维护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4期
篇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篇11
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篇12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篇13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