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管理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保障管理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保障管理策略

篇1

(一)预防先于补救的安全策略

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对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重视,要在档案信息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做好预防工作,这样一旦档案信息出现了任何问题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和改进,做到未雨绸缪。从实际的工作上开看,主要是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在档案管理的安全保障工作中,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形式上可以看出,档案的信息化系统可能会受到病毒的侵袭。导致系统的功能降低,系统严重受损,导致一些档案信息被窃取,进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性能。严重的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使得档案管理系统处于崩溃的状态。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聘请技术人员对加设相应的防火墙,或者是采用相关的杀毒软件来对信息资料进行保护,防止病毒的入侵。

(二)防内防外共同作用的安全策略

要努力做好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不仅包括企业或者是组织的外部还要从内部入手,保证档案工作的安全性。在档案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通常情况下,档案工作的内部出现的安全问题比外部的问题要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意识不强,或者是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档案资料信息管理的不到位,或者是受到利益的诱惑而出现档案信息泄露的问题。除此之外,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了解程度不够往往会出现账目或者是管理的不科学性问题。可见,企业发展的内部所涌现出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外部,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标准,培养其安全意识。

(三)持续发展战略

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并不是短暂性的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因此,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应用。现如今,无论是产品还是管理理念都在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漏洞,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息的泄露。为了避免档案信息的不稳定性持续存在,需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将安全保障工作放在首位。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二、档案管理中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全网安全运行体系

全网安全就是指对网络运行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管理,实现统一的发展,促进网络运行的高效性。这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网络运行技术人员重视的问题。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

对于全网运行的安全性来说,其薄弱环节是产生严重影响的重要环节。可见,网络运行的某个端口或者是某台机器出现了故障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要不断加强,对于网络系统的各个软件以及硬件等都进行系统的维护,同时要对出现漏洞的环节进行修复或者是升级,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另外,管理系统的认证服务以及加密体系等都需要和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方式等向连接,提高管理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另外,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办公地点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问题,因此,相关的网络管理工作人员要从全网的角度出发,落实安全保障措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二)联动安全与全网安全的重要

保障档案馆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按防护体系、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等)等集成起来协同工作,实现档案馆网络环境中从网络及其基础设施、各种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的同步管理和联动安全服务出发,建立由网络、系统、机构、组织和个人共同构筑档案馆安全运行的一体化保障体系。

(三)档案馆全网安全运行

篇2

都说安全工作难干,但是在我看来难干的不是工作,而是协调身边的人一同干工作,面对全厂数千个生产现场,几千名职工的工作行为,怎样才能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保证不出事故?

一、责任要落实到位,让大家感到压力

近一年多来,我感受到的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各部门的态度有了转变,以前,我们安全工作者最常听的一句话是“你们安全又怎样怎样”,那时是我们安全部门跟在后面要求大家去检查,而现在呢,各个业务部门主动组织检查,邀请我们去协助。在这方面,还是有一点建议。安全工作是个万金油的工作,但在某些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我们最希望见到的是专业部门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找出问题、查出隐患,看看专业系统内部是怎么开展日常工作,从而保障生产安全的,而不是单纯的大家一起来查安全资料、查现场安全。可能这有点吹毛求疵,但是作为一个安全管理者,内心最希望的是安全管理人员真正能成为一个监管者,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职能、角色转变的必经过程,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二、教育要警示为主,让大家触动内心

以往的安全教育,包括“我要安全”的教育大都是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但是现在看来仅有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是不行的,要加大反面警示和惩处的力度,这个惩处也是一种教育,通过加大惩处的力度,真正消除干部职工的侥幸心理,切实使大家从内心里提高安全意识,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各专业事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学习资料,下发各单位作为安全教育的常规教材,把事故当成一种资源来利用好。

三、制度要一贯坚持,让大家习成自然

以我们厂的一个事情为例,从前年起,我们维修大队制定制度,凡进入生产、施工现场都必须带安全帽,无论有没有坠物风险。刚开始,职工有抵触情绪,觉得是矫枉过正,在一次动火监护的时候,一名气焊工跟我说,他去参加局里的一个技术比赛前的训练,当他进入现场准备练习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把安全帽呆在了头上,其他单位的职工都笑话他,啥时候也不忘带帽子啊,他笑了笑说;“习惯了”。还是一次动火监护,在分离器区焊接流程,由于长时间的下蹲工作,一名焊工起身时没有站稳,一下子就载向了身侧的阀门丝杠,尽管有丝杠护套和安全帽的双重保护,安全帽还是被磕出了一个印记。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当严格的要求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我们的管理就到位了。

四、监管要严上加严,让大家明白底线

有着200年历史的杜邦企业的安全文化,共分为4个阶段,自然本能反应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互助团队管理阶段,以目前安全水平看我们仍处在第二阶段,需要依赖严格的监督。安全工作得罪人,安全监管就更要狠下心去,不下狠心就没有效果,不能光靠空喊,你不狠就有人对你狠,你不严就有人对你严,你不处理违章就有人处理你,等出了事故再检讨,再反思,一切都晚了。不是说出了事故怕被处理,而是出了事故以后,一些人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说,我们搞监管,自身底气要硬,我们是为了工作,是为了事业,是为了他人的生命。

五、考核要公正公开,让大家看到差距

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安全的效益,趋利避害是人最原始、最基础的行为准则,怎样才能把这个“利”让大家看得到,把这个“害”让大家体会得到,我觉得就是要在考核上下功夫。二季度油田下发了考核公报,十几单位因违章问题被处罚,我们厂领导看了很有感触,不但在月度会上专门通报,还在厂内下发让全体科室、单位组织学习。坦率的讲,从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推算,全采油厂每天都有着违章问题发生,怎样杜绝违章,还是要转到如何改变职工行为上来。

篇3

随着交通政府机构的信息安全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既满足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和可访问性,又保证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也日益迫切。交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充分构建:

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基于PKI体系而开发的为多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审计和远程接入的应用安全网关系统,它可以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基础设施(主机、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中分散且海量的安全信息进行样式化、汇总、过滤和关联分析,形成基于基础设施与域的统一等级的威胁与风险管理,并依托安全知识库和工作流程驱动,对威胁与风险进行响应和处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性。主要体现在谁能拥有信息,如何保证秘密和敏感信息仅为授权者享有。

2)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拥有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保证信息从真实的信源发往真实的信宿,传输、存储、处理中未被删改、增添、替换。

3)可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可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被非授权者滥用。

4)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监控管理信息和系统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授权认证和监控管理。

5)不可否认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行为人为信息行为承担责任,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其信息行为。

总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得以实现。技术层面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性、共享性和可访问性的同时,通过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技术要素保障信息的安全性。管理层面则可通过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管理等规范化机制得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2交通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策略体系和保障对象体系等共同组成。

2.1安全组织体系。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坚持把“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放在优先位置,首先要求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可由交通主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信息安全工作,下设信息安全工作组,各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安全技术体系。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技术体系可搭建专业的安全管理运营中心,并从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去搭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2.3安全运营体系。交通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营体系一般可由安全体系推广与落实、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和日常安全运行与维护四个部分组成。安全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在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的运作流程,其信息流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交通上级部门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需求的目标、规划和控制要求做计划,下级交通部门根据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和改进。而若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安全性出现威胁,影响正常的运作流程时,此时信息流则遵循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下级交通部门向上级部门报送安全事件,上级部门根据其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篇4

 

自2008年国际综合性期刊《Nature》发表有关大数据(Big Data)的专刊以来,面向各应用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更成为各行业及信息技术方向关注的焦点。大数据的固有特征使得传统安全机制和方法显示出不足。本文系统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脆弱性、信息安全威胁以及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提供一定指导的作用。

 

1 大数据基本内涵

 

大数据(Big Data),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网络企业普遍将大数据定义为数据量与数据类型复杂到在合理时间内无法通过当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生成、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管理、分析挖掘、应用决策以及销毁等的大型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Volume,Varity,Value,Velocity),即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

 

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了《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变革领域》[1]的研究报告,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谷歌公司(Google)、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美国易安信公司(EMC)、脸书(Facebook)等公司相继开始了大数据应用、分析、存储、管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推出各自的大数据解决框架、方案以及产品。例如,阿帕奇软件基金会(Apache)组织推出的Hadoop大数据分析框架,谷歌公司推出的BigTable、GFS(Google File System)、MapReduce等技术框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随后的大数据应用迅猛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总统了2亿美元的“Big Data Initiative”(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该计划涉及能源、国防、医疗、基础科学等领域的155个项目种类,该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标志着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从起初的政策层提升到国家战略层。

 

同时,我国对大数据的认识、应用及相关技术服务等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界一致认同大数据在降低企业经营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层决策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继大数据相关战略文件,同时国家组织在民生、国防等重要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研究与创新实践。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在已有的云计算平台基础上,开展了大量大数据应用研究,力图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商业价值,促进业务创新。例如,通过挖掘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行为特征,助力市场决策;利用信令数据支撑终端、网络、业务平台关联分析,优化网络质量。商业银行也相继开展了经融大数据研究,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例如,通过对用户数据分析开展信用评估,降低企业风险;从细粒度的级别进行客户数据分析,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提升银行的服务效率。总而言之,大数据正在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取得全面进步。

 

2 大数据安全研究现状

 

在大数据计算和分析过程中,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大数据的固有特征对现有的安全标准、安全体系架构、安全机制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对大数据完整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数据完整性的检测;二是对完整性被破坏的数据的恢复。在完整性检测方面,数据量的增大使传统的MD5、SHA1等效率较低的散列校验方法不再适用,验证者也无法将全部数据下载到本地主机后再进行验证。

 

面向大数据的高效隐私保护方法方面,高效、轻量级的数据加密已有多年研究,虽然可用于大数据加密,但加密后数据不具可用性。保留数据可用性的非密码学的隐私保护方法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方法包括数据随机化、k-匿名化、差分隐私等。

 

这些方法在探究隐私泄漏的风险、提高隐私保护的可信度方面还有待深入,也不能适应大数据的海量性、异构性和时效性。在隐私保护下大数据的安全计算方面,很多应用领域中的安全多方计算问题都在半诚实模型中得到了充分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电路赋值(Circuit Evaluation)、遗忘传输(Oblivious Transfer)、同态加密等。通过构造零知识证明,可以将半诚实模型中的解决方法转换到恶意模型中。而在多方参与、涉及大量数据处理的计算问题,目前研究的主要缺陷是恶意模型中方法的复杂度过高,不适应多方参与、多协议执行的复杂网络环境。

 

企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大数据相关技术在企业的充分应用,即对企业业务、生产、监控、监测等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海量数据进行抽取、传输、存储、处理,管理、分析挖掘、应用决策以及销毁等,实现大数据对企业效率的提升、效益的增值以及风险的预测等。

 

企业的大数据类型通常主要包括业务经营数据即客户信息数据、企业的生产运营与管理数据以及企业的设备运行数据等,即客户信息数据、员工信息数据、财务数据、物资数据、系统日志、设备监测数据、调度数据、检修数据、状态数据等。企业大数据具有3V、3E特征[2],3V即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ty)与数据速度快(Velocity),3E即数据即能量(Energy)、数据即交互(Exchange)与数据即共情(Empathy)。

 

3 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安全漏洞与风险并存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推动企业向着更为高效、优质、精准的服务前行的同时,其重要性与特殊性也给企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与挑战。如何针对大数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大数据背景下,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工作模式,企业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业务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由于缺乏针对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与管理规章制度,导致企业对客户信息大数据的“开放度”难以掌握,大数据开放和隐私之间难以平衡;企业缺乏清晰的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流失的风险;企业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差可用性低,导致数据无法充分利用以及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的风险;大数据安全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大数据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分析、处理等工作难以开展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架构相对滞后,导致数据泄露的风险。

 

(2)企业基础设施信息安全风险:2010年,震网病毒[3]通过网络与预制的系统漏洞对伊朗核电站发起攻击,导致伊朗浓缩铀工程的部分离心机出现故障,极大的延缓了伊朗核进程。从此开启了世界各国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重视与管控。对于生产企业,工业生产设备是企业的命脉,其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物理设备管理控制系统与大数据采集系统在企业的不断应用,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必将成为是物理攻击的重点方向,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随之出现。

 

设备“接入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边界防护概念被改变; 2013年初,美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紧急响应小组(ICS-CERT)预警,发现美国两家电厂的发电控制设备在2012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了USB设备中的恶意软件。该软件能够远程控制开关闸门、旋转仪表表盘、大坝控制等重要操作,对电力设备及企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企业平台信息安全风险: 应用层安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给用户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存在的漏洞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包括: Web服务、邮件系统、数据库软件、域名系统、路由与交换系统、防火墙及网管系统、业务应用软件以及其他网络服务系统等;操作系统层的安全风险主要是指网络运行的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例如Windows NT、UNIX、Linux系列以及专用操作系统本身安全漏洞,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系统漏洞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等;网络层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完整性、路由系统的安全、远程接入、域名系统、入侵检测的手段等网络信息漏洞带来的安全性。

 

4 企业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漏洞与风险,本文从企业的网络边界信息安全保障、应用终端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提出如下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形成具有层次特性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4.1企业系统终端——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对企业计算机终端进行分类,依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根据确定的等级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企业拥有多种类型终端设备,对于不同终端,根据具体终端的类型、通信方式以及应用环境等选择适宜的保障策略。确保移动终端的接入安全,移动作业类终端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办公终端严禁“内外网机混用”原则,移动终端接入内网需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加密方式接入。配子站终端需配置安全模块,对主站系统的参数设置指令和控制命令采取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安全鉴别措施,以防范恶意操作电气设备,冒充主站对子站终端进行攻击。

 

4.2企业网络边界——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企业网络具有分区分层的特点,使边界不受外部的攻击,防止恶意的内部人员跨越边界对外实施攻击,在不同区的网络边界加强安全防护策略,或外部人员通过开放接口、隐蔽通道进入内部网络。在管理信息内部,审核不同业务安全等级与网络密级,在网络边界进行相应的隔离保护。按照业务网络的安全等级、实时性需求以及用途等评价指标,采用防火墙隔离技术、协议隔离技术、物理隔离技术等[4]对关键核心业务网络进行安全隔离,实现内部网与外部网访问资源限制。

 

4.3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网络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是连接物理设备、应用平台与数据的基础环境。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专用网络支撑企业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不同业务使用的专用网络享有不同安全等级与密级,需要采取不同的保障策略。网络弹性是指基础网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继续运行与快速恢复的能力。采用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建立基础网一体化感知、响应、检测、恢复与溯源机制,采取网络虚拟化、硬件冗余、叠加等方法提高企业网络弹性与安全性;对网络基础服务、网络业务、信息流、网络设备等基础网络环境采用监控审计、安全加固、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备份恢复、入侵检测、资源控制等措施增强网络环境安全防护;在企业网络中,重要信息数据需要安全通信。针对信息数字资源的安全交换需求,构建企业的业务虚拟专用网。在已有基础网络中采用访问控制、用户认证、信息加密等相关技术,防止企业敏感数据被窃取,采取建立数据加密虚拟网络隧道进行信息传输安全通信机制。

 

4.4企业应用系统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应用系统平台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各业务应用的稳定运行,对应用平台进行信息安全保障,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业务被阻断、扰乱、欺骗等破坏行为,本文建议给每个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日志系统,可以对用户的操作记录、访问记录等信息进行归档存储,为安全事件分析提供取证与溯源数据,防范内部人员进行异常操作。企业应用平台的用户类型多样,不同的应用主体享有不同的功能与应用权限,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与安全性,采用基于属性权限访问控制[5]、基于动态和控制中心访问权限控制[6]、基于域访问权限控制[7]、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技术;确保企业应用平台系统安全可靠,在应用平台上线前,应邀请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其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即对应用平台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8],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4.5企业大数据安全——信息保障策略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客户数据可能不仅包含个人的隐私信息,而且还包括个人、家庭的消费行为信息,如果针对客户大数据不妥善处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危害,进而失信于客户。目前感知大数据(数据追踪溯源)、应用大数据(大数据的隐私保护[9]与开放)、管控大数据(数据访问安全、数据存储安全)等问题,仍然制约与困扰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主要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在云端存储,在对云存储环境进行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对关键核心数据进行冗余备份,强化数据存储安全,提高企业大数据安全存储能力。为了保护企业数据的隐私安全、提高企业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可信度,可采用数据分享、分析、时进行匿名保护已经隐私数据存储加密保护措施来加强企业数据的隐私安全,对大数据用户进行分类与角色划分,严格控制、明确各角色数据访问权限,规范各级用户的访问行为,确保不同等级密级数据的读、写操作,有效抵制外部恶意行为,有效管理云存储环境下的企业大数据安全。

 

5 结束语

 

篇5

一、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念的分析

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是借助一定的安全策略,应用先进和科学的安全技术,实现对电子档案信息的有效防护和监控,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在整个保存和处理中的安全性,提高并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彰显动态的调整功能,主要是由防护、检测、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实现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全面介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重视法制标准保障的全面建设。1.注重建立更加专业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法律。当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相关法律主要在刑法、档案法中有所体现,但是,缺少专业性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子档案信息在保护和执行方面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重视安全法规的建设,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措施,针对破坏现象,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强化执法强度,保障电子档案管理能够有法可依,强化执法力度。2.重视完整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立法。在档案信息安全立法中,缺乏严谨的结构体系,缺陷比较明显,主要包含相关的公开制度、隐私权法律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等。3.形成全面的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对于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其发展较晚,属于初级发展时期,缺乏完整性和健全性,因此,要立足基础、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标准体系的建设。在系统运行中,要注重对新型系统的设计、验收、运行和维护,在根本上实现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

(二)做好基础设施保证建设工作。对于电子档案信息的传递和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主要是立足硬件系统和运行技术架构,实现对安全信息技术环境的营造。在基础安全架构中,要立足网络安全架构,结合软硬件,实现安全系统的有效部署。在进行架构设计的时候,需要针对功能进行分区,实现对网络功能的明确,设置保护等级,同时,进行信息访问权限的限制。

(三)全面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建设。1.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渗透其中。对于电子档案,需要重视前端和全程控制管理思想,立足文件到档案的全周期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要重视分级管理,结合文件价值,进行安全管理,强化管理力度。要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其中,进行有效评估,形成对策,降低档案安全风险。2.重视建立权威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对于档案管理机构,只有保证其权威性,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高度。在组织上,需要重视职能的划分,在根本上保证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战略性指导,也能够做好具体工作,形成详细的应对策略。3.重视对基础设施配置的管控。在进行基础设置配置的时候,需要重视对各种参数的考量,保证其根本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对地址的选择,保证各方面要求能够达到技术要求。4.设计更具可靠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系统。对于电子档案管理而言,信息技术十分关键,需要保证安全性与稳定性。为此,在设计的时候,结合控制的思想,立足档案管理的责任,在根本上满足档案安全功能的需要,尤其是强化权限、监控等功能等。

(四)加强安全技术保障工作。1.将物理安全平台的构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于网络电子信息的安全性,物理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环境、设备和媒体安全几个方面,有效防护环境的安全性,保证设备稳定性,避免干扰现象,保证数据的安全性。2.加强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网络支持。主要包含传输和业务网络两个部分。其中,传输网络安全能够有效维护电子档案传输的稳定性,有效保证网络服务的可靠性。而对于业务网络安全,主要对病毒的防范、对防火墙的设置以及对网络的监控,实现对档案信息系统业务资源的有效防护。

三、结语

综上,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有系统和综合性,重视法制建设标准,立足基础安全设施,重视整体安全策略和组装,借助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同时,积极促进档案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6

对于这样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涉及人员众多的网络体系需要建立全网安全保障系统,针对不同的业务特征进行合理的安全保障,确保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我们在设计学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借鉴IATF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构建学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这些体系构成学校所需的安全体系。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中的安全控制和对策的选择和定制中,采用“最佳实施”方法,通过列举满足实际需求和实际应用来构造安全保障体系。

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设计过程中,整体性一直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为了保障安全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避免对安全问题的遗漏,需要在方法论中引入了安全框架模型。

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示意图

上图中,最下层是安全体系要保护的对象,根据信息资产逻辑图,将保护对象分成计算区域、区域边界、通信网络和基础设施(指PKI/PMI/KMI中心和应急响应中心)等。计算区域部分主要指提供业务的网络服务,计算区域内部可以根据学校信息化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分为子区域,边界和通信网络。对不同区域、边界和通信网络,其安全需求是不同的。保护对象框架将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细分为一组结构化的安全需求。

通过将对策框架中的所有安全控制中的策略,组织,技术和运作分别提炼,组成相应的策略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运作体系。每个体系由对策框架组成,对策框架由一组安全控制组成,这些安全控制是根据保护对象中的安全需求设计和选择出来的。每一条安全控制都包含策略,组织,技术和运作四个要素。

在校园网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方面,国内尚未制定相关标准,但可以参考公安部制定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设计。基本安全要求分为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两大类。技术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提供的技术安全机制有关,主要通过在信息系统中部署软硬件并正确的配置其安全功能来实现;管理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中各种角色参与的活动有关,主要通过控制各种角色的活动,从政策、制度、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等方面做出规定来实现。

基本技术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几个层面提出;基本管理要求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几个方面提出,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根据公安部《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技术要求》中相应技术要求,以满足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存备份恢复等几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前提。

在基于人、技术及运行的信息安全纵深防御体系中,对人的行为的控制是信息安全保障最主要的方面。下图所示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包括安全方针、安全策略、安全组织、人员安全、物理安全、安全制度与管理办法、安全标准与规范、安全政策、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安全培训以及安全规范。

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图

安全策略作为建立安全机制必须首要考虑的核心,它对安全措施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安全策略是指导学校等级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事有人管,职责分工明确是有效防范由于内部人员有意无意对系统造成破坏的有效保障措施。

在组织安全方针、安全策略、安全制度与管理方法、安全标准与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安全政策、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是组织充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国家安全政策、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从国家和行业的角度制约信息安全,组织必须遵循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

篇7

Liu Zhen-yu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BeiJing 100031)

【 Abstract 】 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s explored. After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s and risks that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faced with are analyse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technique,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is followed. The paper ends up wit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framework.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framework;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1 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的通信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商业和经济模式的巨大变革。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新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作为北京市国家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与运行体现了正在迅速崛起和复兴的中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因此,依托信息化手段宣传和服务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是国家大剧院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宗旨,使之成为“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殿堂、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中外艺术交流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地”。

国家大剧院网络及信息系统从2007开始逐步建设,建设初期主要满足国家大剧院演出宣传、文艺教育、演出票务、公众服务、内部办公和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官方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承担着对外宣传及网上售票业务。随着国家大剧院近几年影响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结合国家等级保护制度来进行安全保障建设成为国家大剧院信息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2 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家大剧院局域网骨干带宽为千兆,双核心。已部署的安全设施,如在整个局域网的出口均部署了防火墙,内网服务器域边界部署了防火墙;在门户网站出口部署了流量控制和入侵防御设备;内部终端还广泛部署了防病毒软件,以防范计算机病毒在局域网内传播和破坏。国家大剧院正在运行的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网站系统、票务系统、艺术资料管理系统、OA系统、财务系统及邮件系统等。

根据对国家大剧院信息化及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信息安全发展态势,发现国家大剧院面临着一些信息安全问题及风险。

假冒网站、网站挂马等安全风险。据权威统计,2011年下半年,检测新增挂马网站独立网址246万,平均每日100万人次访问此类挂马链接,新增钓鱼盗号欺诈类网站独立网址492万,共拦截10亿余次钓鱼盗号欺诈类网址,平均每日600万人次访问此类欺诈类链接。假冒网站独占鳌头的是电商网购类,而且仿冒范围不断扩散,通过国家大剧院运维人员统计观察,越来越多的黑客、病毒、不法机构和人员对国家大剧院电子商务网站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威胁,网站业务系统随时都可能遭受恶意攻击。

系统入侵或网络攻击风险。由于系统保护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国家大剧院票务等对外网站系统的域名劫持、DDoS攻击等安全风险。同时,也可能由于软件漏洞或者安全意识单薄等造成内部邮件等信息泄露。

非授权访问风险。由于国家大剧院内部办公等信息系统边界缺乏访问控制设施,并且在网络可信接入、分辨非法访问、辨别身份伪装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未授权者可通过网络非法访问网站及系统服务器,并进行非法读取、篡改和破坏数据等不良行为,构成对内部数据及信息系统的重大隐患。

数据安全风险。媒资库建设完成后将承载大量的媒体资料,这些有艺术价值的音像资料是国家大剧院的宝贵资产,一旦由于自然灾害、人员非法入侵、内部人员误操作等造成数据丢失损坏,将对国家大剧院造成重大损失。

媒体资源库音像资料版权风险。目前,剧院已经为视频在线传播及直播提供服务平台,然而提供的音视频服务面临版权盗用、盗链和恶意下载等问题,容易对剧院和公众利益带来损害。

内控管理风险。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内部员工的粗心大意是企业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高达78%。目前,由于国家大剧院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还相对淡薄,存在进入业务系统的登录口令设置过于简单,私自访问不安全网站,私自接入不安全设备等问题,这些都给大剧院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威胁。

3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探索

3.1 总体目标

通过对国家大剧院信息安全现状、问题以及信息安全建设需求的分析,可知国家大剧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从风险控制、技术设施、管理体制及运维服务等方面入手,基于成熟的安全技术,借鉴先进可行的管理理念,加强外御威胁防护、构建内控管理机制、强化数据保护措施,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安全服务保障,设计适合国家大剧院信息化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业务流程可控、业务状态可视,保障业务整体安全。

3.2 设计思路

针对国家大剧院安全保障目标,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上基于几种设计思路。

3.2.1构建网站可信机制

通过第三方网站身份诚信认证来确保网站真实性,可帮助网民判断网站的真实性。同时,基于可信证书类产品,确保系统管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其次,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假冒网站的定位、侵权取证等服务,从而有效打击防范欺诈类网站并且协助维权。

3.2.2建设安全可靠的办公网络平台

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通过制定安全策略、部署安全设备,完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运维支撑建设,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流程安全、人员安全等多方面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2.3建立网络信任服务

通过为网络管理员、网站维护人员颁发数字证书,部署网络可信接入及远程安全接入设施来构建剧院内部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保证信息系统及媒资库资源的可靠访问,确保我院信息资源安全。

3.3 体系框架

在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设计以及实现中,将在国家相关的安全政策、法规、标准、要求的指导下,制定可具体操作的安全策略,构建国家大剧院网站系统安全技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运行体系,形成集防护、检测、评估、响应、恢复于一体的整体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实现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以满足国家大剧院网站系统全方位的安全保护需求。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模型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3.3.1安全技术体系

参考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按照威胁分析,将信息资产划分为若干保护对象,并按照“一个中心”管理下的“三重保护”的设计框架,构建国家大剧院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保障机制和策略,为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保护环境。该环境共包括四部分: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

3.3.2安全管理体系

以国家大剧院现有业务系统所服务对象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岗位。

3.3.3安全运维服务体系

针对业务安全运行的需要,以日常巡检、咨询、评估等建立有效的运维服务机制,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分析、隐患发现、策略审核考评等,不断发现平台在运行中的安全隐患,降低系统脆弱性和面临潜在的威胁带来的影响及损失,以及时对安全策略实现完善和防护措施的改进提升。

3.4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践

国家大剧院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在安全体系的建设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实践经验。

3.4.1制定标准规范,奠定保障基础

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是参照国家等级保护的技术要求完成相应的合规性检查。因此,国家大剧院应据此建立适合国家大剧院的信息安全管理基线,坚持常态化管理和动态控制,达到并保持国家相关安全主管部门的安全审计要求。

3.4.2重视管理,制度先行

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年随着业务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演变,都会出现新的安全防护技术的使用。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每个系统或者防护设备上线前,都必须在遵守总体防护规范的前提下,编制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才有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引入的可能。

3.4.3定期组织代码审计和渗透测试等系统检测

代码安全审计是通过人工分析和工具扫描的方式检验应用程序的源代码,利用大量的代码安全规则,来分析源代码中的违反规则部分,进而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安全的从SDL实践上看,安全做的越早效果越好(但开发模式改动的成本也相对比较大),代码审计作为保证代码安全的最低低线,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另外,除了从代码开发过程中保证开发出安全的应用系统以外,针对已开发的系统,国家大剧院还组织第三方测试机构,从攻击者视角检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是否达到,是否存在成功攻入系统的途径。

4 信息安全建设意义

通过构建信息安全保障平台,保障我剧院信息系统可安全合规运行。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建设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模型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制定安全策略,为国家大剧院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提高国家大剧院电子票务等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平稳度。通过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等多维度的体系保障建设,保障网站真实性、打击假冒网站,大大提高国家大剧院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平稳度。

提高用户的安全便捷以及系统安全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可信的电子票务运营环境,为用户提供身份认证及网络信任机制,加强用户的身份、资金安全保障,并且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能力。

提升安全隐患发现能力。安全隐患的发现能力是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关键能力,关系到能否将风险消除在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建立入侵监测系统、防病毒系统以及定期的安全脆弱性检测等,大大提升我剧院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发现能力。

5 结束语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为了保证国家大剧院的业务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安全建设的要求。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涵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维体系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专业的细致的认为,需要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基础,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使国家大剧院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剧院提供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

[2] 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 22081-2008).

[3]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0).

[4]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A/T 708-2007).

[5] 国家大剧院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安全保障方案.内部资料,2010.

篇8

从概念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超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时空的界限和制约,目的是能够达到促使政府政务的公平公正、高效廉洁、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雏形始于1993年,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等新兴的电子政务形式也逐渐得到了应用。目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和创新是政府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电子政务实施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专职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制度化管理不完善等,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护技术不到位等。(1)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部门在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维护时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措施。而且,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缺乏信息安全认证机制,非工作人员随意进入网站机房或者利用用户口令进入到网站系统当中。这些制度上的缺失导致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工作难度增大,难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无法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2)内部管理松懈。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近年来问题屡屡发生,如政府门户网站受到攻击、主页受到篡改、信息泄露事件等。分析原因,主要是从事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及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人员泄露内部的网络结构、用户口令,或者是内部工作人员恶意编写破坏程序等,让门户网站信息的安全系数下降。可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泄露、网页篡改的原因,许多时候并非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所导致,更重要的严格内部保障工作的管理。

2重视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就必须要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建设完善的政府安全信息技术监控体系。政府主管门户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完善,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其一,要构建起完善的互联网病毒防御体系,安装防病毒软件并且及时进行更新,对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切实做到有效抵御互联网上的恶意攻击。其二,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加入入侵检测系统,把入侵检测软件和硬件设备相结合,作为防御病毒体系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主动寻找、分析系统系统内部的运行情况,将违反安全规则的对象和被攻击的部分检测出来,主动保护系统信息的安全。其三,要在硬件设备上及时更新升级,淘汰落后的硬件设备。防止由于设备使用时间长,导致安全保障能力下降。

3强化安全保障的制度建设

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要对计算机实施安全保密措施,定期更换计算机密码,并且对网络的访问权限进行制度化管理,涉及重要内容的信息必须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专门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二要对机房进行有效管理,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对进入机房的设定进行权限规定。禁止携带对设备运行产生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设备的更换、更新进行登记,不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机房的安全状况。三要健全巡视上报制度,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系统的论坛、留言板、门户网站等进行检查巡视,完善信息前关键词和敏感字自动过滤的功能,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更新敏感词和关键词,建立起垃圾邮件自动清理功能。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向公安网络部门报告。四要与公安部门建立起完善的联系制度,打击网络信息犯罪的行为。通过完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减少因管理失当而产生的系统信息泄露、黑客入侵等行为的发生。

作者:李强 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震,刘芬.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4).

篇9

0 引 言

随着电子政务外网的发展,各省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均已成熟,多数省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之初采用的是物理机传统架构部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风生水起。然而无论是传统架构还是在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本文就这两种架构下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安全如何建设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安全建设应根据业务应用特点及平台架构层特性,应用入侵检测、入侵防御、防病毒网关、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安全存储等安全技术,构建面向应用的纵深安全防御体系。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建设可从分析确定定级对象及安全等级、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边界、安全技术保障、安全运维保障、安全制度保障、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保障几方面考虑。

1.1 分析确定定级对象及安全等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共分为五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结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分析确定定级对象及安全等级。本文以构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第三级标准安全建设进行探讨。

1.2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保障可从安全技术保障、安全运维保障、安全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考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进行建设。物理机传统架构下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1.3 明确安全边界

1.3.1 安全边界划分原则

安全边界划分原则[1]如下所示:

(1)以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信息系统的业务、管理、控制数据处理活动、数据流的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保障平台安全;

(2)每个安全域的信息资产价值相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安全等级、安全环境、安全策略等;

(3)根据“信息安全等保”要求,网络规划时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4)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跨网数据安全交换技术要求与实施指南》,部署数据安全交换隔离系统,保障数据交换安全;

(5)对接入边界进行安全防护。

1.3.2 安全边界划分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可划分为DMZ区、内部数据中心、互联网出口区、安全及运维管理区、边界接入区五大区域。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边界划分图如图2所示。

(1)DMZ区

DMZ区部署面向互联网的业务系统,包括门户网站、邮件服务等,应根据实际需求部署相应的安全策略。

(2)内部数据中心

内部数据中心区部署协同办公等内部应用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分为多个逻辑区域,如办公业务区、测试区等,应根据实际需求部署相应安全策略。

(3)互联网出口区

互联网出口区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互联网接入边界,与运营商网络直连。该区域直接面向互联网出口区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存在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系统硬件、软件进行攻击,可在该区部署相应的防火墙策略,并结合入侵防御、安全审计等技术提供立体的、全面的、有效的安全防护,允许合法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电子政务外网。

(4)安全及运维管理区

提供安全管理运维服务,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安全。提供统一网络管控运维服务,保障整网设备及业务系统信息正常运行。

(5)边界接入区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对专网、企事业接入单位或其它系统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时,应在访问边界部署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与“政务云”实现物理逻辑隔离,进行安全防护。

1.4 安全技术保障

采用传统架构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安全保障可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五个方面进行考虑,可通过部署相应产品或配置服务进行安全保障。

1.4.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涉及环境安全(防火、防水、防雷击等)设备和介质的防盗窃防破坏等。具体包括物理位置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和电磁防护等方面。该部分主要体现为机房及弱电的建设标准、规范,技术环节应符合相关等级保护要求。

1.4.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网络边界以及网络设备自身安全等,具体包括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七个方面,关键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如下所示:

(1)划分安全域,根据各安全域安全建设需求采用相应的安全策略。

(2)通过合理部署IPS、防火墙对网络进行边界隔离和访问控制,并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实时监测,即时中断、调整或隔离一些不正常或具有伤害性的网络行为。

(3)部署防DDoS攻击设备,及时发现背景流量中各种类型的攻击流量,针对攻击类型迅速对攻击流量进行拦截,保证正常流量通过。

(4)可在互联网出口处部署链路负载均衡设备,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5)采用上网行为管理、流量控制等设备,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实现员工对终端计算机的管理和控制,规范员工上网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流量控制和带宽管理,优化网络。

(6)对关键设备采用冗余设计,并在重要网段配置ACL策略以保障带宽优先级。

(7)采用安全审计技术,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利用记录、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等信息,检查、审查和检验操作事件的环境及活动,从而发现系统漏洞、入侵行为或改善系统性能。

1.4.3 主机、应用安全

主机安全主要包括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恶意代码防护等几个方面。应用安全主要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抗抵赖性等几方面,关键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如下所示:

(1)恶意代码可直接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漏洞进行传播,可部署恶意代码监测、病毒防护系统及漏洞扫描等系统,通过主动防御可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及时发现网络、主机、应用及数据库漏洞并修复,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

(2)利用身份认证技术及访问控制策略等技术保障主机应用安全,不允许非预期客户访问。

(3)运用审计技术保障主机应用安全,实时收集和监控信息系统状态、安全事件、网络活动,以便进行集中报警、记录、分析、处理。

(4)采用应用负载均衡技术、操作系统用户登录等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控制。

(5)可部署Web应用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等系统,做到事前主动防御,智能分析、屏蔽或阻断对目录中的网页、电子文档、图片、数据库等类型文件的非法篡改和破坏,保障系统业务的正常运营,全方位保护Web应用安全。

1.4.4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主要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备份和恢复,关键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如下所示:

(1)可对不同类型业务数据进行物理上或逻辑上隔离,并建设数据交换与隔离系统以保障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间的数据交换安全。

(2)采用双因素认证进行数据访问控制,不允许非预期客户访问,对违规操作实时审计报警。

(3)采用VPN、数据加密、消息数据签名、摘要等技术对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防止越权访问机密信息或恶意篡改。

(4)采用数据库冗余部署,防范数据丢失风险,为业务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可考虑建设同城或异地容灾。

(5)部署数据库审计设备可在不影响被保护数据库性能的情况下,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跟踪记录、定位,实现数据库的在线监控,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5 安全运维保障

安全运维保障可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建立与安全工作相配套的集中管理手段,提供统一展现、统一告警、统一运维流程处理等服务,可使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掌握网络整体运行状况,整体反映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问题,体现安全投资的价值,提高安全运维管理水平。安全运维管理平台需考虑与安全各专项系统、网管系统和运管系统之间以及上下级系统之间的接口。

1.6 安全制度保障

面对形形的安全解决方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若仅有安全技术防护,而无严格的安全管理相配合,则难以保障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系统必须有严密的安全管理体制来保证系统安全。安全制度保障可从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手段等方面考虑,建立完善的应急体制。

1.7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安全保障

云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已变成信息系统主流基础架构支撑。由于云计算平台重要支撑技术是采用虚拟化实现资源的逻辑抽象和统一表示,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仅仅采用传统的安全技术是不够的,除满足上述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运维安全保障,安全制度保障需求之外,还应考虑虚拟化带来的新的安全风险。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如图3所示。

1.8 虚拟化安全

当前,云计算虚拟化安全技术还不成熟,对虚拟化的安全防护和保障技术测评则成为云环境等级保护的一大难题,主要涉及的安全包括虚拟机逃逸防范、虚拟机通信风险、虚拟机管理平台安全等方面。可采取如下安全保障措施[2]:

(1)将可信计算技术与虚拟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可信的虚拟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信任链;

(2)可建设分级访问控制机制,根据分层分级原则制定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对平台中所有虚拟机的监控管理,为数据的安全使用和访问建立一道屏障;

(3)可通过虚拟防火墙、虚拟IPS、虚拟防病毒软件或虚拟安全网关等技术实现虚拟机间的安全隔离。

2 SDS安全保障技术简介

软件定义安全(Software Defined Security,SDS)是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延伸而来,将安全资源进行池化,通过软件进行统一调度,以完成相应的安全功能,实现灵活的安全防护。简单来说,传统的安全设备是单一防护软件架构在一台硬件设备之上,通常串接或旁挂于网络中,不仅将网络结构复杂化,对不同厂家的安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的复杂度也较高,需单独的物理安装空间。而SDS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软件,灵活调配安全设备资源,实现灵活的网络安全防护框架,方便调整。

3 结 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SDS是顺应时展趋势、简化安全管理的诉求,但由于SDS应用尚未完全成熟,仍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篇10

参照 ISO/IEC 27001:2005中提出的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模型(简称模型),采用立方体架构。顶面是信息安全保障的7个目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审计性、抗抵赖性、可靠性),正面是行业组织结构,侧面是各个机构为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组织、管理及技术体系)。

本管理体系框架遵循如下基本原则:责任制原则,依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明确行业内各主体单位信息安全保障的管理责任;系统性原则,以动态保障的安全观为指导,体现安全与发展并进、管理与技术并重、长效机制与应急防御相结合的综合保障体系;适用性原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不同主体单位的差别,强制满足最低标准,充分保留发展空间。

信息安全目标

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保障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审计性、抗抵赖性、可靠性。机密性是数据所具有的特性,即表示数据所达到的未提供或未泄露给未授权的个人、过程或其他实体的程度。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不会被非授权更改或破坏的特性,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完整性。可用性是数据或资源的特性,被授权实体按要求能访问和使用数据或资源。真实性即信息接收者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识别信息是否是声称者所发送。可审计性即每个经授权用户的活动都是唯一标识和监控的,以便对其所做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抗抵赖性即保证发送信息的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使发送行为具有可信度。可靠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能够进行读取和修改,防止非法用户对信息进行恶意篡改和破坏。

行业组织结构

证券期货业安全保障管理组织结构采用 “统一组织、分层管理、交叉协调”的管理结构,划分为三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决策层

决策层由证券期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构成,协调小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5(交易所)+1(登记结算公司)+2(行业协会)”组成,是证券期货行业信息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以建立安全的信息系统、保障投资者利益为目标,制定框架性的信息系统安全指导方针,明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颁布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行业条例与规定。

协调小组还将根据证券期货行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和信息安全发展趋势,定期对指导方针做出调整,研究和分析信息安全建设对证券期货行业发展的价值和影响,确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工作节奏。审定并颁布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规定和制度,协调行业内部及外部资源,具体包括,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指导方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管理流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监督规定。审定并颁布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并颁布相关监督制度和管理流程。

管理层

管理层由行业主管职能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相关的管理与促进机构构成。行业主管职能部门包括中国证监会信息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地的证监局、证管办),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相关的管理与促进机构成员包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

行业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起草并报批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协调专家顾问、行业成员等各方面的资源,对协调小组颁发的信息安全指导方针做技术与标准的支持,为其他成员执行指导性方针提供支持,并及时了解业务发展对信息安全的新需求,反映给协调小组,并根据证监会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相关规定,提出技术标准与实施细则。协调专家、顾问和行业标杆企业为各个安全主体进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咨询。

行业自律组织针对行业特性制订信息安全保障相关自律性公约、标准、规范与指引等,并要求其会员单位严格遵守自律公约,并对违反公约的行为进行处理。相关的管理与促进机构作为市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核心,其信息系统运行状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员单位的信息安全级别,应对其会员单位进行严格要求,依据行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相关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技术标准,督促其会员单位落实,并对安全边界进行严格管理。

执行层

执行层指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包括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通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机构等。

安全保障领导小组是各主体单位信息安全最高领导机构,对协调小组关于信息安全建设的指导方针进行目标分解,结合本单位业务发展需求及信息系统现状制定具体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计划、流程,并授权执行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与运维。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符合监管机构规定的信息安全保障方针政策,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策略体系,监督并指导企业自身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技术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工作小组是各主体单位执行信息安全保障的具体机构,根据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制定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计划、流程执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主体单位对自身信息安全现状的评估,建设信息安全组织、管理、技术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技术体系,对出现的安全事件进行处理。

在组织体系上,决策层进行法规颁布,对管理层和执行层进行工作指导,管理层对决策层制定的相关法规进行细化,执行层根据行业规则进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将组织信息上报管理层和决策层。在管理体系上,决策层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管理,管理层对执行层进行评估检查,执行层将信息进行上报给决策层和管理层。在技术体系上,由执行层将技术实现方案和实施结果上报给管理层,管理层对成功经验在执行层进行推广。

篇1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政务信息系统,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四个部分,即“三网一库”。我国早在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6年进一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战略,实现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

1.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发展现

2004年2月,交通部在其制定的《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交通政务内网、交通政务外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架构,同年12月又出台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已经凸显规模,部(交通运输部)省(各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20多个省(区、市)运政系统与部联网,纵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模式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网络“开放性”与政务“安全性”、网络“可访问性”与政务“稳定性”是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

1.1安全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即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政务“安全”与网络“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交通政府部门的机密,哪些是开放;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否则电子政务服务的公众性就会失去落脚点,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意图也将难以实现。

1.2安全性与可访问性的矛盾

电子政务的安全性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可访问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另一对矛盾。电子政务平台应重视其信息安全问题,其另一层含义还应注意保持网络安全性与可访问性之间的平衡。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必须易于访问,这样才能激励公众去使用它。而在提供了更好的可访问性的同时,也将交通运输的数据暴露在不断增长的病毒及未授权访问的威胁之下,导致政务平台的不安全性。

2.我国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安全、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早在2003年9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2004年11月,公安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推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测评准则和实施指南,为政务领域进一步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指导。交通运输部也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中对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了详细的技术规范。

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基本要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密性。主要体现在谁能拥有信息,如何保证秘密和敏感信息仅为授权者享有。

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拥有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保证信息从真实的信源发往真实的信宿,传输、存储、处理中未被删改、增添、替换。

可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可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被非授权者滥用。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监控管理信息和系统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授权认证和监控管理。

不可否认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行为人为信息行为承担责任,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其信息行为。

2.2安全组织体系。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坚持把“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放在优先位置,首先要求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可由交通主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信息安全工作,下设信息安全工作组,各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3 安全技术体系。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技术体系可搭建专业的安全管理运营中心,并从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去搭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2.4安全运营体系。安全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在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的运作流程,其信息流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交通上级部门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需求的目标、规划和控制要求做计划,下级交通部门根据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和改进。而若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安全性出现威胁,影响正常的运作流程时,此时信息流则遵循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下级交通部门向上级部门报送安全事件,上级部门根据其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2.5 安全策略体系。网络安全策略是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因此信息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指导和依据,全面科学的安全策略体系应贯穿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始终。安全策略体系,主要包含安全政策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四个方面的要素,在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制订层次化的安全策略,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利用多种安全技术实施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对网络的多层保护。

篇12

关键词 :大中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理论指导;安全模型

1海外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原则

大中型企业海外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整体设计必须坚持以下的原则,以保证建设和运营的效果。

1.1统一规划管理

要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信息安全体系框架,明确保障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同时,还要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使得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遵循一致的标准、管理遵循一致的规范。

1.2分步有序实施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庞杂,必须坚持分步有序的实施原则,循序渐进。

1.3技术管理并重

仅有全面的安全技术和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安全管理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安全建设管理规范,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1.4突出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要突出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备份、冗余设计、应急响应、安全审计、灾难恢复等安全保障机制,保障业务的持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2海外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目标

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的建设目标是:基于安全基础设施、以安全策略为指导,提供全面的安全服务内容,覆盖从物理、网络、系统直至数据和应用平台各个层面,以及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等各个环节,构建全面、完整、高效的信息安全体系,从而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等级,为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安全保障。

3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企业进行信息安全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全面、有效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人员组织、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等关键因素,信息安全建设的内容多,规模大,必须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明确信息安全建设的工作内容、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规范、人员岗位配备、实施步骤、资金投入,才能够保证信息安全建设有序可控地进行,使信息安全体系发挥最优的保障效果。

同时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范,指导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营工作,使得信息安全建设能够依据统一的标准开展,信息安全体系的运营和维护能够遵循统一的规范进行。

3.1安全目标模型

根据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目标和总体安全策略,建立与之对应的目标模型,称为WP2DRR安全模型。该模型由预警( Warning)、策略(Policy)、保护(Protectlon)、检测(Detection)、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6个要素环节构成了一个基于时间的、完整的、动态的信息安全体系。WP2DRR模型在P2DR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预警Warnlng和恢复Recover,增强了安全保障体系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能力,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也能恢复系统功能和数据,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安全目标模型是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的基础,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应该紧密围绕安全模型的6个要素环节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环节的功能都在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以及运行保障体系中体现出来。

3.2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组成

通过对企业的网络和应用现状、安全现状、面临的安全风险的分析,根据安全保障目标模型,制定了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制定该框架的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运营。

该框架由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弥补、相互推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信息安全保障要素组成。此框架中,以安全策略为指导,融会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运行保障3个层次的安全体系,以达到系统可用性、可控性、抗攻击性、完整性、保密性的安全目标。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1安全策略

在这个框架中,安全策略是指导,与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以及运行保障体系这3大体系相互作用。一方面,3大体系是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构建的,主要是要将安全策略中制定的各个要素转化成为可行的技术实现方法和管理、运行保障手段,全面实现安全策略中所制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安全策略本身也有包括草案设计、评审、实施、培训、部署、监控、强化、重新评佶、修订等步骤在内的生命周期,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管理,保证安全策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按照要保障的资产对象的不同,总体策略划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病毒防治、身份认证、应用授权和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应急响应、教育培训等若干方面进行阐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的升级、调整,安全策略也应该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定,随时保持策略与安全目标的一致性。

3.2.2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技术体系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的基础,包括了安全基础设施平台、安全应用系统平台和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这3个部分,以统一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平台为支撑,以统一的安全系统应用平台为辅助,在统一的综合安全管理平台管理下的技术保障体系框架。

安全基础设施平台是以安全策略为指导,立足于现有的成熟安全技术和安全机制,从物理和通信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主机系统安全防护、应用安全防护等多个层次出发,建立起的一个各个部分相互协同的完整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应用信息系统通过使用安全基础设施平台所提供的各类安全服务,提升自身的安全等级,以更加安全的方式,提供业务服务和内部信息管理服务。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的管理范围尽可能地涵盖安全技术体系中涉及的各种安全机制与安全设备,对这些安全机制和安全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管理和维护安全策略,配置管理相应的安全机制,确保这些安全技术与设施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协同运作,可靠运行。它在传统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与备类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防御措施等安全手段之间搭起桥梁,使得各类安全手段能与现有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紧密的结合实现无缝连接,促成信息系统安全与信息系统应用的真正的一体化,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逐步过渡向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

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有助于各种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相互补充和有效发挥,也便于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进行安全的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使人为的安全管理活动参与量大幅下降。

3.2.3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是安全技术体系真正有效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立足于总体安全策略,并与安全技术体系相互配合,增强技术防护体系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弥补当前技术无法完全解决的安全缺陷。

技术和管理是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安全防护技术措施需要安全管理措施来加强,另一方面技术也是对管理措施贯彻执行的监督手段。在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框架中,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充分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BS7799 (IS017799)》的建议。

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由若干信息安全管理类组成,每项信息安全管理类可分解为多个安全目标和安全控制。每个安全目标都有若干安全控制与其相对应,这些安全控制是为了达成相应安全目标的管理工作和要求。

3.2.4运行保障体系

运行与保障体系由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紧密结合的内容所组成,包括了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数据的备份计划、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计划、安全审计、灾难恢复计划等,运行和保障体系对于企业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可持续性运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手段。

3.2.5建设实施规划

建设实施规划是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运行保障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的建设步骤和实施方案。在建设实施规划中突出体现了分步有序实施的原则。

任何信息安全建设都需要人员负责管理和实施,因此,首先应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监管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职能和责任。其中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信息安全策略的审核与颁布、统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指导和监督信息安全建设工作、对信息安全系统进行监控与审计管理。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应该首先从物理环境安全建设入手,确保机房建设按照的统一标准进行建设,并且按照统一的管理规范进行管理。

在接下来的网络安全建设中,应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域进行划分,对网络结构进行调整,以确保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业务网络与办公网络边界清晰;在各安全域的边界处部署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等安全产品,形成立体的区域边界保护机制,对各安全域进行逻辑安全隔离,禁止未授权的网络访问;在内部网络中部署网络脆弱性分析工具,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及时弥补新发现的安全漏洞。

在进行网络安全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系统安全建设,在内部网络中全面部署网络病毒查杀系统,有效抑制计算机病毒在内部网络中传播,避免对系统和数据造成损害。另外,主机系统管理员还应该按照主机系统管理规范的要求,借助主机脆弱性分析和安全加固工具,定期对主机系统进行检查,更新安全漏洞补丁的级别,修正不当的系统和服务配置,查看和分析系统审计日志,控制和保证主机系统的良好安全状态。

应用安全建设包括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应用授权和访问控制系统、数据安全传输系统等,对专业业务应用系统和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各种安全服务。

按照统一标准,建立安全审计与分析系统、系统和数据备份计划、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等安全保障机制,重在保护业务数据等信息资产,保证内外应用服务的持续可用性。

对所有员工进行基本安全教育,为信息安全系统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专门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

4结论

海外信息安全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从技术到管理、从网络到设备再到人。任何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周全,只有每一个部分的安全才是整体的安全。

篇13

油服信息技术应用与集中程度的不断深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服具有地域分布广、业务复杂多样等特点,在信息安全形势多变的情况下,独立分散的安全措施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安全防护需求。信息安全若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将给公司的业务正常运作及办公稳定性、高效性和有效性带来影响。因此,需完善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方针、规划并建立符合油服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过程模式,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风险控制及保障水平,以支撑油服核心业务的健康发展。

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求

油服在信息安全方面已部署了部分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如划分安全域、部署边界访问控制设备、配备入侵防御系统、部署统一的防恶意代码软件等。与此同时,每年都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工作,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测评差距分析、安全问题整改咨询核查以及渗透性测试等,从而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当前各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运维和使用情况,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但从总体来看,仍缺乏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总体安全方针和策略不够明确,安全区域划分不够细致,网络设备和重要服务器的安全策略缺乏统一标准,未部署安全运维管理中心,无法真正起到纵深安全防御的效用。

1.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标与定位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结合油服的信息安全需求、网络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与等级保护相适应的安全策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全网进行合理的安全域划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同时,以应用与实效为主导,从网络、应用系统、组织管理等方面,保障油服信息安全,形成集检测、响应、恢复、防护为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2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模型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采用“结构化”的分析和控制方法,纵向把保护对象分成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通信网络;横向把控制体系分成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行的控制体系,同时通过“一个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管理概念和模式,形成一个依托于安全保护对象为基础,横向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行体系和安全管理中心“三个体系、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框架。

2.1 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重点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的相关控制要求。

2.2 安全技术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通过安全技术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各个层面的实施,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安全技术体系。

2.3 安全运行体系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信息安全运行体系重点落实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的相关控制要求,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安全运行体系

框架。

2.4 安全管理中心

根据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通过“自动、平台化”的方式,对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三个体系的相关控制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落实。

3 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设计

3.1 安全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的设计可从以下3方面开展。

3.1.1 信息安全组织

油服信息安全组织为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业务部门为信息安全小组,部门经理为本小组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同时,定义了组织中各职能角色的职责,以此指导信息安全工作开展。

3.1.2 信息安全制度

油服的信息安全制度一方面能及时反映公司的信息安全风险动态,便于灵活地修订与更新;另一方面确保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及用户能够了解哪些是禁止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

3.1.3 人员安全管理

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人员录用、调用、离岗、考核、培训教育和第三方人员安全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2 安全技术体系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架构设计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3.2.1 信息安全服务架构

信息安全服务架构设计分为保护、检测、响应与恢复四个环节,实现对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的保护,监测检查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对危害系统安全的事件行为做出响应

处理。

3.2.2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以网络安全架构为主体,结合系统软硬件进行安全配置和部署。网络安全架构的规划根据网络所承载的应用系统特性和所面临的风险划分不同的网络安全域,并实施安全防护措施。

3.2.3 应用安全架构

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是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架构上,更多地关注已有的信息安全服务是否被充分利用。为满足业务系统对信息安全的需求,通过在业务系统中实现集成保障信息安全的机制,从而达到信息安全技术控制要求。

3.3 安全运行体系架构设计

油服信息安全运行体系架构设计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3.3.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油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从信息资产等级、网络系统等级和应用系统等级三个方面进行定义。

3.3.2 信息安全技术控制

信息安全技术控制是由系统自身自动完成的安全控制。主要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包含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五大类通用技术。

3.3.3 信息安全运作控制

信息安全运作控制是在油服业务运作和信息技术运作过程中进行实施的运作类安全控制,包括控制针对的主要风险点及具体分类。

4 结束语

在油服业务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公司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长,信息安全也愈发重要。健全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实现“制度标准化、工作制度化”的管理常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油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从物理网络安全、系统应用安全、数据和用户安全等方面入手,还从安全域划分、安全边界防护、主动监控、访问控制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加强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初步实现对网络与应用系统细粒度、全方位的安全管控,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了油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永.浅谈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计算机安全,2007(7):72-75.

[2]王朗.一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和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