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融资与经营的关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为设备租赁或资本租赁,其作为现代租赁的主要形式,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具体要求出资购置租赁设备,并且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在较长的期限内提供给承租方使用。在使用设备期间承租方需分期向出租方支付一定的租金。融资租赁在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在租赁期间届满,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从法律上讲,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名义上仍归出租方所有。但在会计核算上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我们将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方的资产进行管理,列入资产负债表中并计提折旧。一般而言承租方采用融资租赁的主要目的是融集资金。融资租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租赁期间较长,一般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2)租赁期内承租方所支付的租金具有完全的补偿性,即租金对出租方而言既可以补偿购置成本,还可以形成额外的租金收益。(3)所租赁的资产由承租方进行选择,并且承租方需要承担租赁资产的相关风险,租赁合同对承租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撤销性。(4)融资租赁为净租赁,租赁资产的维修保养和投保事宜等由承租方负责,但无权自行拆卸改装。
(二)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又称为服务租赁或营运租赁,是一种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方式。在经营租赁下,承租方租赁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其在经营使用上的临时性或季节性的需要,而不是融通资金或长期获得资产,因此经营租赁通常是短期的租赁。它的出租方一般为专业的租赁公司,当承租方提出租赁要求时,出租方便可将现成设备直接出租,同时为出租方提供保险维修和其他相关的专门性技术服务。在租赁期内承租方按约定支付租金,期满后退还设备。经营租赁的特点主要有:(1)租赁期限一般较短(2)租金具有不完全补偿性,即出租方只能从每次的出租活动中收回设备的部分垫支资本,因此需要通过多次的出租才能弥补设备的购置成本并获得收益。(3)在经营租赁下的租赁合同是可撤销的,如果出现新的设备或不再需要租入设备时,承租方可按照规定提前解除合同。(4)经营租赁为毛租赁,所租赁资产的维修保养责任均由出租方承担。
二、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一) 融资租赁下的会计账务处理
1.承租方
(1)租赁开始日 承租方在租赁开始日通常应当将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这两者中的较小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其中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应依次选择租赁内含利率或合同利率或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其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贷记:长期应付款。
(2)初始直接费用 承租方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租赁项目的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租金 在融资租赁下,承租方向出租方按期支付租金时,应减少长期应付款,借记:长期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
(4)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承租方在租赁开始日确认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的会计年度应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摊销,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实际利率法。其账务处理为:借记:财务费用;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
(5)或有租金 或有租金是指金额不固定,以时间长短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销售量,使用量,物价指数等为依据计算的租金,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若或有租金以销售量,使用量为依据计算时,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若或有租金以物价指数为依据计算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6)履约成本 履约成本是指为租赁资产所支付的各种使用费用,如技术咨询和服务费,维修费,人员培训费等。承租方发生的履约成本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2.出租方
(1)租赁开始日 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通常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将应收融资租赁款与担保余值之和与融资租赁资产的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在租赁开始日所做会计处理应为,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按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按上述科目计算后的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
(2)初始直接费用 出租方为租赁合同的签订所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直接计入长期应收款,其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贷记:银行存款。
(3)租金 在融资租赁的出租方所获得的租金,我们应该考虑通过“未实现融资收益”该科目进行处理。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处理时,为了避免高估收益,通常采用实际利率法对当期应计算分配的融资收益进行计算。其次,若在期初有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调整,应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最后,在出租方收到每期租金时,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同时在对融资收益进行分配时,需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租赁收入。
(4)或有租金 出租方在融资租赁下发生的或有租金,应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收益。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租赁收入。
(二) 经营租赁下的会计账务处理
1.承租方
(1)开始租赁时,对经营租入资产仅须作备查登记。由于经营租赁的特点使得其会计处理主要是解决应支付的租金与计入当期费用的关系。应注意,在初始租赁时发生的咨询费等费用,应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2)支付租金时,应该秉承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进行处理。故我们应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贷记:银行存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租金的确认过程中,一般采用直线法;但其他方法更合理,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与上对应的是,若出租方为承租方承担了相关费用时,该费用应该从租金中扣除。
(3)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在出租方和承租方达成协议的前提下,承租方对经营租入的资产进行日常维护时,应将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如: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但发生改良支出时,由于金额较大,需对发生的相关金额进行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即借方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2.出租方
(1)在购入用于经营租赁的资产时,应借记: 经营租赁资产――未出租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且出租方应当按资产的性质,将用作经营租赁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相关的项目内进行反映。
(2)将经营租赁的资产出租时,利用“经营租赁资产”该科目下的二级科目进行过账处理。应借记:经营租赁资产――已出租资产;贷记:经营租赁资产――未出租资产。在起租时,出租方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金额较大的应当直接进行资本化处理。但对于金额不大且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3)当出租方收到租金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记:租赁收益。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若在出租方承担的承租方某些费用时,应当将该费用从租金中扣除且将租金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合理分配。在租金的计算过程中,不能依据各期实际收到的租金的金额确定,而我们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将租金费用分摊到租赁期内的每一期后,即可计算得到各期的租赁收益。
(4)由于经营租赁的特性,所有权未发生转移,作为出租方应当对经营租赁的资产计提折旧。在会计处理上,借记:销售费用;贷记:经营租赁资产折旧。若资产在租赁期间发生了损坏而得到的赔偿款,在会计上的处理方法如下,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5)在租赁期满时,出租方收回租出的资产时,应将出租时所进行的会计处理进行反向冲回。即借记:经营租赁资产――未出租资产;贷记:经营租赁资产――已出租资产。
三、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比较
(一)关于“表内”与“表外”核算
由于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在性质与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对于两种方式下租赁资产的处理也是有差异的。在融资租赁中,我们将租赁资产视为承租方的自有资产,纳入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由承租方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所以在融资租赁下,承租方可以获得与租赁资产有关的折旧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所带来的税收上的抵税优势。在经营租赁中,承租方对租赁资产只能在备查账中予以登记,而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从这点看,承租方适当地利用租赁资产进行“表外”核算可以避免债务约束的限制所导致的进一步的财务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表外”融资会一定程度上隐藏企业真正的负债情况。
(二)税务处理
融资租赁下的资产的所有权尽管从法律上看仍属出租方所有,但在会计上,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我们将其视为承租方的资产,由承租方采用与其他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方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依据,如果未约定付款总额,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方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依据。因为税法上并没有考虑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问题,所以税收上的计税依据与会计上资产的入账价值就存在差异,这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事项范围。关于折旧年限,如果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满获得资产所有权的,以资产的使用寿命为准,否则以租赁期与使用寿命两者中的较小者为准。而对于融资租赁中的出租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资产计提折旧扣除。
篇2
关键词: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 融资结构 盈利能力
一、理论依据
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把不同的竞争、垄断程度划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四种竞争结构类型。各国学者都对市场分类的具体标准进行了研究,由于国情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以美国产业组织理论学家贝恩的分类方法比较出名。
二、融资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来源和数据选取。本文样本均选自沪深两市A股2011―2013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根据1999年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索引》,选取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为样本行业。样本分类根据市场集中度Cn计算,得到以下各行业的分布,见表2。
综合贝恩的市场分类标准,本文把 Cn >70%的行业对应的上市公司定义为垄断组,把Cn
(二)变量的选择和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的被解释变量有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营业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有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内部融资率、债权融资率、股权融资率、公司规模。内部融资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折旧)/资产总额;债权融资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资产总额;股权融资率=(股本+资本公积)/资产总额;公司规模=ln(资产)。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KMO样本测度(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是用于验证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两种方法。一般认为KMO在0.90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0―0.90,很适合;0.70―0.80,适合。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统计量观测值为3.671E4,相应的概率P接近0,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应该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很显著的差异。同时,KMO值为0.76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下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特征根为4.413,它解释了总变异的49.038%,第二个主成分特征根为1.378,解释了总变异的15.306%,第三个主成分特征根为1.014,解释了总变异的11.269%,累计贡献率达到75.613%,因此,我们提取三个主成分。
通过因子正交旋转,可以看到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的因子载荷比较小,这样公因子Fi的具体含义可由载荷较大的变量加以解释。表4是主成分矩阵,容易知道Y1,Y2,Y3……Y9的前三个主成分分别为:
Y1=0.855y1+0.733y2+0.169y3+0.242y4 +0.397y5+0.783y6-0.015y7+0.847y8+0.177y9
Y2=0.217y1+0.046y2+0.941y3+0.216y4 +0.561y5+0.239y6+0.019y7+0.195y8+0.939y9
Y3=0.333y1-0.148y2+0.145y3+0.698y4 +0.563y5+0.145y6+0.748y7+0.335y8+0.091y9
(四)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在垄断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呈负相关。其中电力行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这与电力行业的非竞争性行业地位有关系。在竞争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在竞争行业中,企业一般没有雄厚的财务实力作支撑,加之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向外借入的资金越多,资金成本越高,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高。
第二,从垄断行业来看,电力行业的内部融资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为正,但交通运输业的内部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却是相反的。交通运输业在融资方面大多依靠政府注资或者向银行贷款,而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运输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从竞争行业来看,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内部融资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如果过分依赖外部融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从而造成房地产业和制造业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第三,从垄断行业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债权融资率呈负相关,电力行业却是相反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垄断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强,企业偏向于债权融资,以免利润流出企业,高负债低成本和债权治理的效应又帮助企业提高了盈利能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债权融资率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债权融资后,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同时债权无法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从竞争行业来看,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与债权融资率呈负相关,但房地产业的债权融资率与盈利能力却呈正相关,但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是多元化的,但因为债权融资是房地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通过债权治理效率的发挥可以使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不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股权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全是反方向的。股权融资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低,从理论上来说是由于成本的存在导致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权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第五,从垄断行业来看,企业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垄断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国有资本,在垄断行业资本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仅没有给企业创造收益,反而吞噬了企业大量的利润。从竞争行业来看,企业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竞争行业的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资产的效益,剥离不良资产,从而带动企业整体利益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本文结合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从垄断行业来看。(1)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除国有资本控制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之外,其他行业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势,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2)在垄断行业中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促进多元化融资结构的形成,约束管理层的权力,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垄断行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3)在垄断行业中,注重企业资产效益的提高。垄断行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由于拥有国家的经济支持,很多垄断行业中的企业都不太注重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因此,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必须注重企业资产效益的提高,改善企业不良资产。
(二)从竞争行业来看。(1)竞争行业在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条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新产品和新方法的研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完善债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在融资方面的正面效应。在竞争行业中,破产制度是影响债权融资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破产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从而影响了银行对非竞争性企业的贷款,企业破产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较弱。(3)在竞争行业中,积极推进债券融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竞争行业的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特别是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方面处于劣势,债券融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债权融资。通过债券融资,既可以增加债权融资的渠道,增强债券持有人对经营者的“硬约束”,还可以减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成本。S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悦.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分析――基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东岳论丛,2015,(2).
[2]王闽.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以食品类上市公司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4).
篇3
特许经营是现代商业中广泛采用的营销方式,如今家喻户晓的肯德基、麦当劳两大全球快餐巨头就是采用特许经营的营销方式,而使它们的品牌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分摊了当前洋快餐的绝大部分市场。它们的成功奥妙除了在产品上下足功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采用了特许经营的营销方式,这样不仅能在短期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能迅速地聚集资金。赛事融资一直是大型体育赛事能否成功举办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奥运会就曾因为资金短缺而使申办城市望而却步。当前,一些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纷纷进驻中国——2002、2005、2007年上海举办网球大师杯赛,从2004年起上海连续七年举办F1赛车中国站比赛,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此外,还有四年一度的全运会等等,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肯德基、麦当劳的成功,也许能使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借鉴其经验。
2 特许经营的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
2.1特许经营的相关概念
2.1.1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一词来自于英文franchising,与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并列,是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拓展业务、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营业方法,而非一个行业。特许经营作为现代商业营销形式,不论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利用知名品牌运作公司、分销商品与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际特许经营协会对特许经营的定义为: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特定领域、经营诀窍和培训,特许人有义务提供或保持持续的兴趣;受许人的经营是在由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的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或过程之下进行的,并且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对其业务进行投资。我国国家商务部2004年12月30日出台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特许经营的定义为: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不是既非隶属关系、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关系,也非关系、合伙人关系,而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关系,利益共同关系,统一与独立的关系。
2.1.2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又称特许权或特许组合权。特许经营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商业目的,由特许人拥有并授予受许人使用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要素的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知名度、技术优势、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受许人获得特许人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从南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定条件。
它有以下特征:特许经营权是商业要素的有机组合。特许经营权是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要素。特许经营权是受到法律全面提高的商业要素。特许经营的内容包括:注册商标、商号、产品及服务、专利和专有技术、管理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资源等等。
2.2特许经营的发展现状
现代商业的特许经营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世界500强之列。20世纪90年代,特许经营进入中国。老字号“全聚德”率先打出了特许经营牌。随后荣华鸡、狗不理等也相继开展特许经营。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到2000年底,国内拥有410个特许经营盟主、11000个特许经营网点。2001年初,中国与美国达成加放WTO协议后,麦当劳、肯德基相继宣布将从2003年起开展特许经营,均取得了让全球其它市场汗颜的骄人业绩,中国市场成为带动其全球业务发展的“发动机”。有些学者将特许经营称为“成功率最高的经营模式”。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融资现状
体育赛事融资是指赛事组织者为了举办体育赛事,采取多种方式为实现这一过程筹集资金的行为。当前体育赛事的融资途径主要有:广告赞助,门票经营,特许经营权,政府资助。
据张林等对我国单项体育赛事融资现状的调查,赛事组织者利用广告赞助经营筹资的占89.3%,利用门票经营筹资的占50%,接受政府资助的占28.6%,利用特许经营权经营和电视转播权经营的占14.3%。可见,当前赛事组织者主要是利用广告赞助权经营筹集资金。由于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差别及市场基础存在差异,不少赛事门票经营状况不佳。国内电视转播市场长期处于垄断状况,绝大部分赛事没有电视转播权收入政府资助仍然是一些赛事组织者举办体育赛事的重要资金来源,赛事特许经营权未能得到有效开发。
对体育赛事融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结果表明,赛事组织者认为广告赞助权经营是当前举办体育赛事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排在第2位的是电视转播权经营,第3位是特许经营权经营,第4位是政府资助,第5位是门票经营。这样的看法是与当前赛事组织者通常采用的融资渠道实际状况相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赛事组织者希望电视转播权经营、特许经营权经营和门票经营能够发挥体育赛事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耗资巨大,政府已无力对其投入巨额资金,而广告赞助和门票收入经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对大型体育赛事特许经营权的开发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许多被广泛认可的企业也期待依托体育赛事这一载体实现业务拓展、提高企业知名度,这为特许经营权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此外,奥运会及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也有着特许经营的成功经验。
4 特许经营——双赢之策
体育赛事的特许经营是特许经营的一种,按特许权授予分类,它属于一般特许经营类型,按特许经营内容分类,属于商品商标特许经营类型。特许经营不仅为体育赛事筹集了更多资金,同时企业通过购买特许经营权也获取了丰厚利润,特许经营可谓是双赢之策。奥林匹克特许计划和十运会的特许经营就是有力的佐证。
在世界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奥运会的市场开发计划中,包括赞助计划、特许计划和票务计划。目前,特许经营正成为除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权以外的奥林匹克市场开发的第三大经济来源。奥林匹克特许经营权是特许经营人通过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签署特许合同,并向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而取得在其商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权利。特许权使用费一般按特许经营商品销售收的固定比例计算,如2008年奥运会的特许经营商需向北京奥组委缴纳的特许费比例是特许商品销售收入的10%,以及3%的广告宣传费。奥运标志特许产品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际奥委会直接营销的全球奥运标志特许产品,如国际奥委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组委会达成的国际许可证有3项,即体育电子游戏许可证、个人护理产品许可证和奥林匹克商店许可证。第二个层次是由奥运会组委会直接营销的奥运标志产品。这些产品以纪念品为主,均不能使用国际奥委会所特有的五环标志,而只能使用奥运会标志和吉祥物。过去只限在奥运会举办国组织营销,在筹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悉尼组委会决定将此类产品推向了世界市场。
据统计,2000悉尼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收入为5亿美元,特许权费收入为3400万美元。雅典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收入预算为7.28亿欧元,特许权费收入预算为7600万欧元。特许经营也成为29届北京奥运会商机的一大卖点,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曾向媒体透露,初步估计特许商品的销售额为7亿美元,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则认为,在中国市场实现10亿美元销售额还只是个保守数字;11月11日晚,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新鲜出炉,掀起了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的,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在“福娃”上市的当天,销售额超百万元;北京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预测,吉祥物收入在40亿元左右。
十运会的筹委会及其下属的十运公司也制订了详尽的十运会特许经营招商计划,十运会特许经营是企业向十运会筹(组)委会缴纳一定的特许经营费用,获取十运会筹(组)委会授权生产或销售带有十运会标志(十运会名称、会徽、吉祥物)的各类产品,或由十运会筹(组)委会指定,为十运会提供专项服务的一种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的主要内容为:①十运会指定(专用)产品(含礼品、纪念品):企业使用十运会特殊标志,生产、销售指定(专用)产品,享有该指定(专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排他权。②十运会指定服务:为十运会提供指定服务,企业享有所指定服务的排他权。③十运会标志产品:企业在其产品上贴标使用十运会特殊标志,不享有产品的排他权。
除了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收入,特许经营也为十运会带来不菲收入,十运会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徐国辉透露,通过公开拍卖、定向邀标等形式,云锦、金属制品、毛绒玩具、运动服饰、接力火炬、雨花石制品、水晶玻璃制品、旗帜、手表、瓷砖、陶瓷饰品、旗袍等的特许标志使用及指定新闻会场、指定印刷服务权等项特许经营项目,以及其他商业资源开发已实现合同成交金额2500余万元。特许经营的企业不仅广泛宣传了公司形象,也获得不少利润,如花了150多万买下特许经营权的江苏至胜孔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预计,最终的销售额将突破1000万元。
5 结语
由此说明,对于赛事的组织者和特许企业双方而言,特许经营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双赢之策。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计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特许经营权的开发。体育赛事特许经营权开发依赖的条件主要有:赛事组织机构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声誉;高水平的赛事表演;赛事转播力度大;企业较强的品牌竞争力;权责明晰、利益均衡的合约;政府的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4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篇5
PPP模式,也即是PPP项目经营,这是一种能够让政府公共机关与私营企业相互进行合作经营一个共同项目的模式,项目当中的三方分别为政府公共机关、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性企业三者;这三者之间通过共同经营一个公共事业项目,来达到相互合作的关系。在PPP项目经营模式当中,政府往往不会将项目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另外两方身上,而是会与二者共同进退,一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这也就使得三方所需要承受的成本与风险都大幅度的减低了,从而避开了风险威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共享,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债务性融资成本低而效益高的优势,实现了合作三方的互惠互利。
二、PPP项目管理方法
(一)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通常情况下,PPP项目所需要进行投资的资金额度相对较高,因此项目在融资方面不可能仅仅只依靠PPP经营方自有的资金进行解决,大多数情况下,项目的经营都需要倚仗于大量的外部投资来完成融资,当前我国PPP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的外部资金来源都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PPP的项目建设和经营,往往就需要承担巨大的融资风险,这些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首先是PPP项目经营三方,是否能够完整的获得银行的资金贷款,其次是所进行贷款的利率三方是否能够承担,最后是银行的贷款到期后,三方的经营收益能否足够对其进行偿还。PPP项目想要完成运营建设,就必须要依靠于外部融资才能够实现,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其在进行外部融资贷款时所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就需要PPP项目三方,在签订PPP项目融资建设和贷款等有关合同之前,先一步征求所进行贷款的银行对合同中关系到融资贷款等方面的专业建议,并由三方共同商讨,制定出针对融资风险的相关预案,从而选择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使项目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二)PPP项目的融资模式管理:我国的PPP项目在进行建设的阶段一般都会采用无追索权的融资管理模式,而在回购阶段则会采取有追索权的融资管理经营模式,这样的融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规范借贷两方彼此之间对权利以及义务、风险的相互承担情况,使双方都能够不可避免的负担相对应的责任;PPP项目融资管理模式的当事人和责任承担人分别为融资人、投资人、中间担保人等,其中融资人指的是为了能够让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并经营下去而成立的针对项目的经济实体,或是相关项目的责任公司;投资人一般指的是能够为三方所共同进行经营的项目直接提供融资的政府公共机关或是个人财团组织等;而中间担保人则指的是能够为三方经营建设项目的融资人提供相应的资金担保的责任组织或政府机构。
(三)PPP项目债务资金管理:PPP项目的相关经营公司一般会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授权来进行经营运作,并由三方围绕某一项目主要经营公司来进行经营和建设;一般情况下,融资的主体大都为主要进行该项目经营的公司,其经营过程中的资本金大都由项目主营公司的股东以个人资产的形式进行出资,其资金将被用来作为整个项目运行的资本金进行管理和使用。项目的债务资金应该通过以向商业银行进行长期贷款的方式进行筹集,未经三方允许,任何一方不得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获得。项目的相应注册资金,应由该项目主要负责经营的公司股东,分期在两年之内以货币的形式交足;剩余的项目建设款项应由该项目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来进行解决。在项目进行建设的期间内,项目公司的相关股东不会对整个项目的贷款给予担保;建设完成之后,项目贷款资金会由公司的股东进行承担。
(四)PPP项目财务管理:PPP项目经营和建设的过程中,其财务一般需要进行投标及合同签订的事前管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的财务事中控制管理以及项目完工后的财务管理等。其中,事前的项目财务管理与控制,需要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PPP项目建设前期的决策与资金准备上,并对所需要进行经营的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整个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所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事项,进行提前的评估与鉴定,并预测出其所能够得到的收益,以此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风险最低的融资方案;而对于事中的项目财务管理,则需要项目经营三方,根据所建项目的规模、施工周期以及进度所需要消耗的资金来制定合理的资金安排方案,控制好资金的动向;至于事后的财务控制,则需要对项目建成的回购资金进行及时的收取,并确保项目建设之前所进行的贷款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归还银行,从而阻止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避免项目负责三方,受到长期贷款利息和违约赔偿金额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发展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相应的增加了,市场的需求孕育出了PPP项目经营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私营企业、非营利性企业三方,都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利益,从而产生出政府与民营企业共赢的新局面;本文对针对PPP项目的管理,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建议,能够为我国的PPP项目经营给予一定的实际参考基础;只有完善的PPP项目管理方式,才能够使这种经营模式长久的发展下去,从而实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杜亚灵,尹贻林.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 建筑经济,2011,04:29-34.
[2]叶晓d,周春燕. PPP项目动态集成化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03:129-132.
篇6
一、多元化经营的界定
多元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的长期谋划,公司多元化战略是公司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产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和成长方式。多元化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前者指一种企业经营业务分布于多个产业的状态,强调的是一种经营方式;后者指一种进入新的产业的行为,即成长行为。
最早研究多元化主题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H.I.Ansoff),他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多元化战略》一文中强调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彭罗斯(E.T.Penrose,1959)在其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定义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原有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并且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多元化包括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以及企业运作的基本领域数量的增加。鲁梅尔特(R.P.Rumelt,1974)指出,多元化战略是通过结合有限的多元化的实力、技能或目标,与原来活动相关联的新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战略。多元化的实质是拓展进入新的领域,强调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和现有领域的壮大。
二、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分析
融资与投资是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是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探讨投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财务杠杆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成为当今研究的主要方面。这一理论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教授提出,他们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负债融资与公司的投资行为无关,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因此,负债融资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负债融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带来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假设股东与经理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股东、经理为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会在投资决策时选择那些能够增加股权价值但会减少整个企业价值的项目,或放弃那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但会减少股权价值的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或是投资不足。如Myers(1977)指出,当公司未来拥有较多投资机会时,如果公司拥有过多的未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可能会分享被投资项目未来获得的大部分收益,以至于股东未能获得最低的正常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项目的净现值为证,但股东仍倾向于放弃它们,此时公司便发生了投资不足问题。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负债融资能够抑制股东―经理冲突,即将负债视为一种公司治理工具,即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经理人员为了寻求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金和津贴,有着扩大企业规模的冲动。所以,当企业拥有过多的剩余现金流时,经理可能会将其投资到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但未必具有良好赢利性的项目,而负债融资能够减少这种股东―经理冲突所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如Jensen(1986)指出,当公司拥有较多自由现金流时,公司管理者易产生将这部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新项目上的动机,即过度投资行为。
三、多元化公司的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都是将公司视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没有考虑公司特征对负债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多元化经营趋势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了解多元化经营的投融资政策,探讨多元化经营下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的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多元化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典型经营战略,长期以来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多元化对公司债务融资与公司投资行为间的关系是企业多元化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经历了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循环过程,到目前全球最大多元化公司通用电气是少数几家成功的多元化企业之一。许多学者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主流思想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会抑制负债治理作用的发挥,损害企业的价值产生多元化折价(diversification discount)。而与西方实业界和理论界对多元化折价达成共识不同的是,中国的实业领域经历了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多元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以把企业做大做强,但这一期间大多数的多元化行为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到了90年代,不少企业经过“收缩战线”、“精简业务”之后,又开始了在新行业的“试水”,多元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相应的,中国理论界对多元化经营公司负债的治理作用也仍存在广泛争议。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从负债总量上来看相比专业化公司,多元化公司表现为更多的投资与更多的负债;从产权性质上来看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非国有控股,负债均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但相比于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的治理效应更强,在多元化公司和专业化公司均表现为这一规律。同时与多元化公司相比,专业化公司超额投资与超额杠杆具有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多元化企业中,与低成长性机会的部门相比,高成长性机会部门的负债水平对投资支出的负向影响具有更大的显著性水平;同样与核心部门相比,非核心部门的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之间具有更加强烈的负向相关关系。这种差异与集中业务型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与一般认为多元化企业会给高成长机会的部门和非核心的部门分配一个不成比例的债务负担的观点相一致。
四、对中国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和多元化上市公司发展现状,为改进企业融资结构规范多元化公司投融资行为,提高多元化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应该打造核心竞争力稳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避免盲目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公司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并没有加强负债的治理效用,反而抑制了这一作用的发挥,致使企业的投资效率打了折扣,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前经营者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与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只能在适当的条件下稳步实施多元化经营,才能实现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其次要权衡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合理选择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与时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这也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多元化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这之前首先需要细致分析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必须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市场供求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评估自身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条件是否已满足,特别需要评价的是自身的声誉和品牌、技术和资金等稀缺资源是否足够支持多元化业务的持续发展。
最后应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慎重选择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从事非相关多元化的公司明显多于从事相关多元化的公司,并且与相关多元化公司相比,非相关多元化公司负债具有更好的相机治理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慎重选择合适的多元化经营类型,当资源充裕时企业就可能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向不同业务领域进行扩张;而当资源紧张时企业就可能会采取收缩战略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降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
参考文献:
篇7
0前言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日趋全能化,国际金融领域混业经营已渐成趋势。银行的合并热潮引起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重视,焦点事件就是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集团,使得其在消费者银行,企业银行,股票经纪业务和保险市场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
究其原因,可以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是需求因素,也可能是供给因素影响促使全球银行业趋向混业经营。从需求方面来看,顾客可能从全能型银行提供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中获得很大的便利与满足,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消费者不愿购买一站式金融服务,许多消费者倾向于向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购买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所以混业经营的动力来自于供给方,全能型银行可以从混业经营中获得的经营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好处。
近两年来,花旗银行又选择了新的路径,开始通过资产置换或逆向并购的方式收缩非核心业务,从混业经营返回到其原来主业,花旗的回归显示银行控股集团的混业经营方式自身存在某些缺陷。实际上,银行的混业经营可能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冲突,这些利益矛盾会对银行自身经营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本文在研究了各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银行混业经营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国银行和企业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银行混业经营引发的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
1银行混业经营的利益矛盾研究
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一家银行可能是客户公司的贷款银行,同时又是客户公司证券的发行承销银行,甚至还充当投资者资金管理人的角色。这样,银行、客户公司和投资者三个主体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会引发利益冲突。
下面将分别从对以色列、日本和美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研究中,揭示这些矛盾的存在。
1.1以色列银行业情况分析
以色列银行是货真价实的混业经营银行,银行参与几乎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运作,包括一般银行业务﹑公司证券承销发行﹑投资资金管理甚至拥有公司的股票参与企业管理。而在90年代初,以色列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票市场第一次公开发行,银行既作为承销发行银行深入参与了这些公开发行过程,又通过银行管理的投资资金购买了公司发行的大量股票。这就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Ber,Yafeh和Yosha(2000)对以色列1991—1994年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贷款和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其证券公开发行的销售成绩往往好于平均水平,但这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当贷款、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且银行还将自身管理的投资资金注入该公司时,这家公司股票上市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甚至更低。这表明上述公司的股票在公开发行时股价被高估,银行将过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客户公司的证券发行与销售,这一行为浪费了投资者的资金。
所以,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市场条件下,说明银行对公司客户比对资金投资者客户更为忠诚。由于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证券发行承销银行会对客户公司更为了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使得证券发行承销银行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银行趋向于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其自身负责承销的证券,将低效益的公司的证券转嫁给不知情的投资者,损害资金投资者的利益,对市场资源的分配造成不良的影响。
1.2日本和美国银行业情况分析
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美国企业融资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在日本,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往往与几家银行有紧密联系,而其中最大的贷款银行往往对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十分了解,在日本,银行更有可能对企业施加影响。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由于主要不通过银行来融资,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银行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90年代放松了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美国银行承销发行公司证券,这一改革使得日本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下滑,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日本在1993年的《金融系统改革》法案中允许日本商业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银行混业经营引起了对其利弊的讨论,还有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在承销其有借贷关系的公司的证券时的角色。
美国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的银行承销客户公司的证券时,由于信息共享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将使得银行所服务的客户公司获益。因为全能型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向客户公司提供贷款并且持续向公司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它们相对专门的投资银行来说在企业信息收集方面的更有优势,这一信息收集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公司在资本筹集过程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成的额外成本,通过引导公司的决策,混业银行可以降低客户公司金融压力的成本。总的说来,和普通交易所相比,混业银行承销证券对客户公司更有利。
但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得出了和美国相反的研究结果。Kang和Liu(2007)对日本1995—1997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日本市场中银行和企业间过于密切的借贷关系,会使得银行可以给企业施加影响。当银行进入公司证券的承销业务并急于拓展市场时,需要与投资者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因此,银行会通过自身在贷款方面的地位给企业施压,降低这些企业的证券价格。虽然这一较低的价格可以使得投资者获得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但是却增加了证券发行企业的金融成本,损害发行证券者的利益。
日本金融市场中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推动力是银行和其顾客之间紧密地借贷关系,而资本市场的竞争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在美国却刚好相反,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得银行不能过多干预企业,使得企业证券得以以更为公平的价格销售。
2结论与对策
上述研究表明,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的冲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冲突焦点不同,从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各异。以色列的市场条件下,混业经营的银行对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更为忠诚,倾向于高估公司客户的证券价格,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自己承销的证券;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银行为了拓展市场,倾向于向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施压,降低证券价格卖给投资者,以建立与投资者客户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下,矛盾得以缓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可以凭借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降低客户公司上市成本,提高效率。各方利益冲突的矛盾存在,会减弱混业经营本来可以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优势,如果市场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将会对金融市场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使得混业经营在金融市场最大化其带来的各种优势,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政策和法规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微观角度看,近期花旗银行的发展为混业经营的银行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模式,混业模式从集团内部的混业经营,转变成与其他金融集团不同金融业务的合作,不再强调经营协同,而是发挥金融协同效应。花旗集团在流动性管理上是高度分权的、在风险管理上是分层的,但在资本充足的监管却是高度集权的,这样在集团整体层面单一业务的波动风险可以被相互平滑,集团总体业绩相对稳定,评级较高,从而保持了总体融资渠道的畅通,这样当任一种单一业务陷入周期性低谷时,集团总体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可以支持其渡过危机并整合行业。
我国银行业将日益走向混业经营,应正确把握混业经营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的经验,走出一条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一)兼并收购不可避免的关键决策之一就是定价。价值评估所确定的并购资产价值高低,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的利润率水平。如果估价偏高,在股权融资条件下,会摊薄利润水平;在债权融资条件下,会加重利息负担,从而加大财务风险、降低获利水平。
(二)根据税务专家分析,兼并收购完成后,企业开始正式运营的时候,公司与税务相关的结构都已经确定,税务筹划的空间只剩下约20%。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对受资企业地点、股权结构、融资结构、资产结构、合作方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的选择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税务工作的空间和基础。在后续的管理与经营过程中,当然也可对这些结构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较大,甚至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最好的策略是在资本经营决策前先做好全面、长远的税务安排。
(三)受资企业所在地的融资环境、信用状况,制约了企业后续日常经营的资金流动。对处于资金充足、金融体系发达地区的企业,如果企业经营业绩良好,资金筹集不难,且可能作为一个融资的平台;而对处于经济不发达、信用体系不完善国家的企业,因为资金匮乏、信用记录不良,资金可能成为瓶颈,需要股东公司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或提供担保。
(四)财务杠杆的利用方式影响后续经营管理。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资本经营很少,常常需要利用债务的杠杆作用或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融资方式的选择,如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或可转债、公开募集还是定向融资、各种融资比例的安排,以及项目合作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权限划分、政策方向和成果分配。
(五)受资企业所在地的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原材料供应状况、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劳动力供应状况、信息体系建设情况等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外部基础,制约着企业经营运作的效率。
(六)受资企业所在地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与执法的力度,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重大影响。
鉴于前期的资本经营对后续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影响,要求在资本经营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需要全方位、全面的介入,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并购过程结束之前。在保证工作纪律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让相关人员对项目的进展保持实时跟踪,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共享,以选取最有利的时机、以最好的方式来完成并购。
二、经营管理是对资本经营目的的实现,且其结果影响后续的资本经营
每一个投资企业都有在资金投入前预先设定的参数和目标,都承担着落实公司整体战略的使命;其经营管理结果,既关系到前期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对后续资本经营产生制约。
(一)资本投入过程中的盈利预测、资金预测等都要通过目前的经营管理状况来予以落实;只有切实贯彻各项战略举措和经营计划,严密控制相关风险,才能实现资本投入的目的,保证债务的偿还和股权的收益。
(二)经营结果的好坏,关系到能否为后续的兼并收购、投资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项目的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回收期比较长,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已经并购的各个受资企业都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实现利润和现金流的快速增长,则可以一方面通过分红或直接参与新项目向企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受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也会扩大其融资能力;如此,则可实现资本经营和企业经营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三)受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特别是经营业绩的好坏,影响到市场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评价,对后续的并购活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收购,退出的股东关心股权现在能否卖个好价格,而继续持有的股东则关心新控制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如果我们对现有的实业企业都能做到经营顺利、发展迅速、管理科学,无疑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四)受资企业经营过程中与合作方、当地政府、银行等的关系,影响到公司整体的形象、声誉,从根本上对后续的兼并收购产生制约。比如,给职工的待遇和清退人员的安置、与当地银行的双赢关系的建立,对政府承诺的兑现、对合作方的尊重与配合、对当地发展的支持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后续项目开发中社会各界对出资企业的信任和期望。
(五)在受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其先天不足和新生问题,对行业、产业的规律有更深刻更细致的认识;而这些经验和认识会让企业后续的资本投入更为理智、更为科学。
三、实现资本经营和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篇9
企业融资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融资方式是指企业筹措、运用资金的具体形式。狭义融资方式则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具体形式,本文仅对狭义的融资方式即筹资方式进行研究。融资方式结构实际上就是资金来源结构(筹资结构),简称资金结构或融资结构。如何选择适合于中小企业具体情况的最佳融资方式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时期融资方式结构都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设立了测试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
一、建立测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总出发点
设立测试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指标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通常采用测定不同融资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方法加以选择。本文认为,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研究更好一些。企业经营的安全度,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是指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企业的安全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以偿付到期的债务,这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周转速度密切相关;二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使投资收益率(或总资金所得率)高于债务资金利息率。衡量企业经营安全度的主要尺度是自有资金比率和自有资金盈利率(或每股收益)。
之所以把企业经营的安全度作为设立指标的总出发点,是因为:第一,拥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创建、参与市场竞争、筹集外部资金和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从投资者来讲,其投资方向和规模的决策,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的安全性。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决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所能选择的融资方式和可能采用的融资结构。第二,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筹集所需的资金,并使资金成本率降到最低限度,获取最佳融资效益。融资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只能作为融资方案的选择依据之一,而不能作为测试资金结构优化指标的总出发点。因为融资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佳融资效益,最低综合资金成本率只是实现融资效益的手段、途径或者是所要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最终目标。
二、测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
从企业经营的安全度出发,测试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第一个是自有资金比率。与大企业比较,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表现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经常性的小额短期银行贷款及更多地求助于商业信用和非正规金融等特征。实践表明,有适度自有资金比率的企业在发生亏损时,有足够的资金加以弥补,而债权人也愿意用债权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以重新获利。在具备足够的自有资金比率时企业管理部门可以致力于企业的采购、生产和市场销售等领域,而不是忙于资金筹措,以集中精力度过危机。因此,为防止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保持适当的自有资金比率是必需的。自有资金比率对企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企业危机预警指示器。
第二个重要指标是自有资金盈利率,即自有资金利润率。之所以不采用“资金利润率”,是因为尽管资金利润率将企业融资额压缩到最小单位,反映每单位融资额的获利情况,但是资金利润率作为考核融资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有很大的缺陷。一是企业资金来源不仅是自有资金,还包括借入资金,借入资金的收益是利息,已从经营收益中减除,利润中已不包括借入资金的收益;二是从企业主体角度出发,只有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资,倘若用全部资金利润率作为考核指标,岂不混淆了企业主体界限。因此,企业资金结构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应以“自有资金利润率”表达。这一指标既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又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果。当企业融资结构变化时,可以通过这一指标反映出来。
假定某企业总资金(负债加自有资金)为2000万元;债务利息率为10%;所得税率为50%;息前利润(经营收益)为300万元。在其负债比例分别为0%、50%和75%时,该企业自有资金税后利润率为7.5%、10%和15%。见表1。
该例说明,同一企业在资金总量、经营收益、债务利率相同的情况下,改变融资结构,其自有资金利润率将发生变化;同理,不同的企业,由于不同的财务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资金结构,使得各自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存在着差别。
自有资金利润率与全部资金所得率和融资结构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便于分析,抽掉因结算原因引起的不支付利息的短期债务。假设LC为债务资金,NC为自有资金,TC为总资金,YLC为债务资金利息率,YNC为自有资金利润率,YTC为总资金所得率,有:
YNC=YTC+(YTC-YLC)×LC/NC
假定有A和B两个方案,其中A方案的总资金所得率为10%,债务利率为8%;B方案的总资金所得率为6%,债务利率为8%,在负债比率分别为60%、80%和90%的情况下,A、B方案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在负债利率确定的情况下,若总资金所得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愿意用债务资金替代自有资金,且负债比率越高,自有资金盈利率也愈大(见A方案),这也是现代许多企业负债经营、降低自有资金比率的重要原因;若总资金所得率小于负债利率,借入资金比例越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就越低,当其自有资金比例低于适当的比例时,企业的持续生存能力就会发生问题。因为一个债务资金份额大的企业就会由于银行利率上升以及不利的市场销售条件显示出下降的盈利率,从而会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见B方案)。损失的原因在于债务资金份额过高所引起的高利息负担。在经济萎缩或宏观紧缩时期,利息负担会导致盈利的减少和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急剧下降。债务资金份额越大,利息负担越重,亏损发生的越快。这就是说,只有在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时,负债经营才是有利的;同时,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融资风险的大小。这是企业在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负债经营是公立医院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负债经营在给公立医院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成因
负债经营是当前公立医院扩大自身经营规模与服务范围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具体的管理细则对医院贷款与融资的规模进行限制与管理,从而导致其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这使得公立医院的筹资形式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使得负债经营成为其重要的筹资形式之一。
(二)政府对公立医院资金的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倾向于公共与基层卫生,而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就大大降低。又公立医院本身所拥有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负债经营就成为公立医院摆脱财务困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负债经营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分期付款、租赁以及银行贷款等。
(三)缺乏负债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缺乏负债风险防范机制,并没有建立债务责任追究制。这就使得医院院长不需对医院的负债负责,从而导致其为了追求政绩以及给自身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而盲目扩大规模、购买设备等。加之,公立医院自身资金的不足以及政府投入减弱,这必然会导致其负债经营的出现。
二、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或缓解公立医院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过度负债又给其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公立医院经营的财务危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同样也不例外。一方面,负债经营能够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提高了公立医院经营的财务危机。由于公立医院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其负债建设发展模式为资源投入性,从而使得其资本运营向高成本、高风险、高负债以及高科技转变。当公立医院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机制对负债情况进行控制时,就很容易导致负债失控的出现,从而引发经营的财务危机。
(二)降低了公立医院再筹资的能力
由于我国政府放宽了对医院贷款建设的相关政策,导致大部分公立医院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采取分期付款、租赁以及银行贷款等渠道来进行融资。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并不够,导致其筹资的随意性大大增大,从而使得其因过度负债而降低了再筹资的能力,进而给经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阻碍了公立医院健康、稳健、长久的发展。
(三)加大了公立医院的医疗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公立医院负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进而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最终加大了医疗风险。同时,过度的负债经营,导致公立医院为了降低债务风险而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收费,从而使得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这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弱化,从而给其公信力和美誉度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对策
目前,负债经营已成为当前公立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度的负债经营会给公立医院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加强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
公立医院的负债经营既直接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广大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以此来提高其负债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具体措施为:限定公立医院重大项目贷款的额度以及制定相关的标准;加强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考核体系;建立项目监测评估机制和绩效目标评价体系;对医院院长的任命和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等等。同时,为了降低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政府还必须强化公立医院管理的风险意识、成本意识以及责任意识。
(二)公立医院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由于控制负债规模是防范负债风险的关键;因此,公立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此来对负债规模进行控制。负债规模一般由资产负债率来进行表示,这也是评定公立医院经营安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若为30%时,则说明公立医院的经营为安全;若其超过50%时,则说明公立医院将会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故而,公立医院应实时对资产负债率进行监控,并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此来实现负债经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除此之外,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对策还包括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合理有效的债务化解机制以及以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来强化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负债经营满足了当前公立医院发展的同时,也给其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因此,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成因、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会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11
1.1以色列银行业情况分析
以色列银行是货真价实的混业经营银行,银行参与几乎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运作,包括一般银行业务﹑公司证券承销发行﹑投资资金管理甚至拥有公司的股票参与企业管理。而在90年代初,以色列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票市场第一次公开发行,银行既作为承销发行银行深入参与了这些公开发行过程,又通过银行管理的投资资金购买了公司发行的大量股票。这就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Ber,Yafeh和Yosha(2000)对以色列1991—1994年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贷款和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其证券公开发行的销售成绩往往好于平均水平,但这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当贷款、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且银行还将自身管理的投资资金注入该公司时,这家公司股票上市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甚至更低。这表明上述公司的股票在公开发行时股价被高估,银行将过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客户公司的证券发行与销售,这一行为浪费了投资者的资金。
所以,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市场条件下,说明银行对公司客户比对资金投资者客户更为忠诚。由于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证券发行承销银行会对客户公司更为了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使得证券发行承销银行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银行趋向于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其自身负责承销的证券,将低效益的公司的证券转嫁给不知情的投资者,损害资金投资者的利益,对市场资源的分配造成不良的影响。1.2日本和美国银行业情况分析
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美国企业融资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在日本,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往往与几家银行有紧密联系,而其中最大的贷款银行往往对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十分了解,在日本,银行更有可能对企业施加影响。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由于主要不通过银行来融资,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银行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90年代放松了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美国银行承销发行公司证券,这一改革使得日本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下滑,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日本在1993年的《金融系统改革》法案中允许日本商业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银行混业经营引起了对其利弊的讨论,还有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在承销其有借贷关系的公司的证券时的角色。
美国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的银行承销客户公司的证券时,由于信息共享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将使得银行所服务的客户公司获益。因为全能型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向客户公司提供贷款并且持续向公司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它们相对专门的投资银行来说在企业信息收集方面的更有优势,这一信息收集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公司在资本筹集过程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成的额外成本,通过引导公司的决策,混业银行可以降低客户公司金融压力的成本。总的说来,和普通交易所相比,混业银行承销证券对客户公司更有利。
但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得出了和美国相反的研究结果。Kang和Liu(2007)对日本1995—1997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日本市场中银行和企业间过于密切的借贷关系,会使得银行可以给企业施加影响。当银行进入公司证券的承销业务并急于拓展市场时,需要与投资者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因此,银行会通过自身在贷款方面的地位给企业施压,降低这些企业的证券价格。虽然这一较低的价格可以使得投资者获得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但是却增加了证券发行企业的金融成本,损害发行证券者的利益。
日本金融市场中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推动力是银行和其顾客之间紧密地借贷关系,而资本市场的竞争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在美国却刚好相反,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得银行不能过多干预企业,使得企业证券得以以更为公平的价格销售。
2结论与对策
上述研究表明,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的冲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冲突焦点不同,从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各异。
以色列的市场条件下,混业经营的银行对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更为忠诚,倾向于高估公司客户的证券价格,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自己承销的证券;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银行为了拓展市场,倾向于向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施压,降低证券价格卖给投资者,以建立与投资者客户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下,矛盾得以缓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可以凭借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降低客户公司上市成本,提高效率。各方利益冲突的矛盾存在,会减弱混业经营本来可以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优势,如果市场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将会对金融市场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使得混业经营在金融市场最大化其带来的各种优势,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政策和法规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微观角度看,近期花旗银行的发展为混业经营的银行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模式,混业模式从集团内部的混业经营,转变成与其他金融集团不同金融业务的合作,不再强调经营协同,而是发挥金融协同效应。花旗集团在流动性管理上是高度分权的、在风险管理上是分层的,但在资本充足的监管却是高度集权的,这样在集团整体层面单一业务的波动风险可以被相互平滑,集团总体业绩相对稳定,评级较高,从而保持了总体融资渠道的畅通,这样当任一种单一业务陷入周期性低谷时,集团总体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可以支持其渡过危机并整合行业。
我国银行业将日益走向混业经营,应正确把握混业经营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的经验,走出一条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骏.证券业改革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探讨[N].上海证券报,2005-3-25.
篇12
跨国经营;中小企业;一体化;风险控制
在传统的概念中,跨国公司应该是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复杂、销售机构遍布全球的企业类型,但在现实中,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外国分支机构、开拓国外市场,使得跨国公司概念的外延日益变得模糊。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但加速,实施鼓励企业走出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把企业发展视角放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如何界定这类企业,特别是走出国门的中小企业类型?如何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等问题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界面临的课题。
1 跨国经营中小企业的类型界定
具有跨国组织结构、销售结构的中小企业是否属于跨国公司?早期关于跨国公司的看法有很多种,包含从地域国际性、股权国际性、管理国际性、经营国际性等较多加以认识的多重观点,但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来界定跨国公司的定义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联合国关于跨国公司的定义为:跨国公司系指由在两各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一致政策和共同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的结合,使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影响,特别是分享知识资源和分享负担。从以上关于跨国公司定义的表述可以总结出,跨国公司应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在数量上,跨国公司要求由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组成;在运营方式上,跨国公司要求统一体系下运行,具有共同发展战略;三在组织联系上,不同地域实体要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分享资源和负担。
根据以上有关跨国公司定义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跨国经营中的中小企业进行类型界定。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策略之一,根据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跨国公司对公司规模和外国分支机构的数量并没有限制,主要是侧重于企业经营策略上的统一、地点上跨国、跨地区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符合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内涵。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完全符合现代跨国公司的范畴,其运营方式也符合现代跨国公司理论,中小企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运行理念和方式,促进企业发展。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很多,能够实施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是一些经营理念先进、经营方式高效、企业发展创新性较强的企业,这些高质量的企业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适时开展走出去战略,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2.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机遇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经营理念上,跨国经营能够使中小企业接触不同地域的企业发展理念,完善固有发展方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在经营方式上,跨国经营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料采购、工厂设置、人员调度等方面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开拓了企业产品市场。再次,在经营策略上,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使企业可以在全球内合理配置资源、调配产品,更好的根据各国、各地区发展的条件和特点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最后,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企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特征使全球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已不能避免,中小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实施走出去,可以积累经验、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跨国经营,中小企业能够丰富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有效控制生产和市场风险。
2.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挑战
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和管理方式上的落后会成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短板,使得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企业管理上,中小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不能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管理创新,企业的现代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企业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倾斜于产品的生产,而在管理、研发等方面缺少投入。其次,在调配资源上,中小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跨国公司经营的规模化收益难以完全发挥作用。而中小企业经营的直线型特点也决定了跨国经营的资源选择、人员调配等方面具有范围较窄。再次,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决定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需求周期较短等特点决定了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实施跨国经营后,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融资市场,提高信誉度,环节资金需求。最后,实施跨国经营会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系统风险的影响,对中小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是调整发展策略、转变发展方式的体现,但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时间较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的进程较为落后,在跨国经营理念、方式以及风险掌控等方面经验较少,不少企业遭受失败结果。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积极借鉴国内外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索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道路。
3.1 建立科学的统筹战略理念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成本的控制和产品市场的开拓,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能够很好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中小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策略之前要充分谋划,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对外跨国经营的步骤和方式,确定各分支机构与母国公司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能定位,综合考虑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环境、发展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该国和地区的货币、语言、汇率和投资政策等,在结合自身需求和投资国需求的基础上完成调查研究。中小企业在发展分支机构要本着适量的原则,受限于企业发展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中小企业发展分支机构要从企业稳定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国外市场等现实需要上进行谋划。
3.2 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
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规模小、产品单一的特点,通过开展走出战略,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公司治理观念,形成稳定、高效的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中积极转变观念,摈弃传统的家族式生产观念,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模式,与世界先进、通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接轨。通过跨国经营,可以很好的倒逼中小企业完成改制阵痛,加快企业发展进程。中小企业要努力控制运营成本,可以对现行大型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加以改造,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治理结构,合理确定管理的深度和宽度,并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发展,对自身治理结构进行调整。
3.3 积累企业发展风险管控能力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面临很多困难,面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快速适应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外国重视程度和大型跨国公司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领域形成特点,对分支机构的设立地点、环境、文化等方面深入了解调研。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会面临很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融资风险等。对中小企业而言,在发达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的门槛和成本较高,一般都选在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支机构,而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性、政治和政策的风险同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所以正确评估投资国的政治风险和融资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至关重要。在政治风险管控上,中小企业要对投资国进行社会制度、民族结构等进行评估,选择政治制度稳定、民族成分单一的国家。在融资风险管控方面,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跨国经营的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融资市场,不断拓展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获得安全的资金来源,减少融资风险。
3.4 探索符合科学的盈利观念
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要同当地社会、政府建立融洽的关系,本着共赢的方式制定发展策略,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民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共赢。要建立企业责任制度,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益事业,获取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为了避免矛盾,往往采取雇佣母国人到投资国工作,避免同当地政府、人民打交道实施,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在当地的长远发展,也增加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成本。中小企业要积极建立本土化生产理念,利用投资国的人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投资国的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在投资国的顺利发展。
篇1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22-03
一、国有企业实行资本经营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不完善
与外国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过短,各种体系制度还不够完善,资本运作还不成熟。我国政府对市场资本经营的干预过大,导致经济市场缺乏科学客观的指导。另外我国的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没有足够成熟的运行机制。例如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我国的证券市场走向被严重干扰,没有成熟的完整的运行制度,不能很好的进行市场竞争,资源配置上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资源被浪费。
(二)管理模式不完善
国有资产的管理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者,另_个是被管理的国有资产。首先就管理者而言,部分领导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甚至有些国有企业不成立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没有专门人员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不能对资产经营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还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制度,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对资本的流向没有严格记录,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现象。有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处置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程办事,不能合理处置国有资产。有的在拍卖的时候相互串通,刻意压低价格,通过比实际价格低很多的价格购得国有资源,对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相当于变相的贪污、挪用国有资产,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
在资本经营时缺乏风险意识和心里准备。在资本运营时,收益与风险同在,如果经营不当就有可能给国有企业造成损失,甚至会使国有企业破产。资本经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可观测的。经营风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只要有经营就会有风险。但是风险也是可预测性的,虽然风险是变化不定的,但是经营者可以根据经验和具体情况进行提前预测,制定一定的预防措施来防范风险。资本经营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它只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为资产的增值提供更多的途径,关键还要看国有企业经营者怎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a效率,做好资本经营过程中风险预防的工作,为资本经营提供有力条件,最大可能的提高资产增值。
(三)资产经营不规范
我国的资本经营的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还没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中介的作用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本经营,中介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介组织也不够规范,中介组织不多,从事中介的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导致我国中介组织比较混乱,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上出现混乱,出现信息流失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资产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起主体作用,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进行资产经营。但是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完善,经常出现政府干预过度现象,政府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国有企业提供大力支持,而不是从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方面提供支持,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发展,不能将各种资源合理搭配,结果不但国有企业没有取得进步,反而效益越来越差。
资产经营不仅需要合适的经营环境,还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经营。但是现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团队还有很多问题。经营者的素质低,学历水平不高,国有企业制度不够科学等。
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一)把资本经营当作“圈钱”“玩钱”的游戏
有些国有企业投机取巧,炒作资本,不能认识资本经营的本质,而是把资本经营当做“圈钱”“玩钱”的魔术、游戏,把资本经营和产品经营强行分开,重视资本的经营,而忽略了产品经营的重要性。真正的资本经营是资本运作最初的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从组,再根据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对产品进行经营,而且是先有资本运作才有产品经营,资本运作只是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多国有企业看不清资本经营的本质,错误的把资本运作的作用放大,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炒作,把资本当做股票来进行买卖,而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片面追求资本经营数量化
有些国有企业片面的追求资本经营的数量化,错误的把资本经营理解为迅速的扩大国有企业规模,盲目并购、从国有企业,但是对国有企业重组以后的经营没有重视,不能有效经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以后规模扩大,拥有的资本增加,技术进一步加强,使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这不是以资本数量的扩大为标杆的,如果资本数量盲目的夸大,不考虑实际的国有企业情况,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不仅不会使国有企业发展的更好,而且还会走下坡路。真正的合并是规模与经济有效结合在一起,既能扩大国有企业规模,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借资本经营逃债废债
资本经营是用来进行国有企业重组,给国有企业注入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而不是用来进行逃债废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经营来逃债废债。当然这也与当地政府一些不合理政策有关,政府对国有企业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行,为国有企业逃债废债提供了机会。
企业的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不足之处。首先,资本市场内部结构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大部份都要靠银行贷款获得,而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部分较少。企业资本的筹借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而且使企业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的资产重组带来了重重困难,并且使资产重组所需要的资本筹措十分困难。其次,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很不规范。目前上市公司大多只重视筹资,忽视了经营机制的转变。股票发行和交易机制中大户操纵炒作严重,股价、收益率严重脱离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水平,股市投机过度,绝大多数是短期化投资,一批大公司、大企业运用国有资本金炒作,负赢不负亏,行为失去约束。
(四)片面迫求经营领域的多元化
有些国有企业片面追求经营领域的多远化,导致国有企业没有一个带头的龙头产业。国有企业通过多远化经营,可以使不同的产业有机结合,在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降低国有企业经营的风险。但是有些国有企业没有看清经营领域多元化的本质,片面的追求多元经营,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产业,丧失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多元化经营取决于国有企业在当时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没有别的企业能够威胁到它的地位时,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产业发展的战略,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要片面的追求多元化,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国有企业内外部的制度创新
1.产权方面的制度创新。国有企业现有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革,才能通过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把部分国有独资的国有企业变为国家参股的国有企业,让其他经济成分更多的加入的到国有企业,让市场决定其产权结构,而不是被政府决定,实行多元化的股份制。这种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能改善公司的管理结构,建立平等的条件,既能保证大股东的权利又能让小股东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制衡关系,避免由某个人控制一个国有企业的弊端,使国有企业能走一个平衡发展的道路。在强调多元化制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国有股份,发挥国有股份的调控作用。
2.资本市场的有关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让其在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中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投资对象一般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帮助国有企业在做出融资和发展计划,给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树立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等到合适的时候让国有企业上市,投资银行就可以把前期投入的资金回收。投资银行能降低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根据市场规律制与市场发展想适应的制度,加强对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场的监督,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投入,引导国有企业资本经营进行规范操作,专门人员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3.社会保障及法律制度的创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制度的改革,让职工可以放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再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失业人员寻找新的工作。加快养老保险的改革,改变原来的原国有企业发放养老金的情况,由社会统筹机构统一发放,为养老金的顺利发放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现在我国的有关国有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许多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在执行的时候被抽象化。需要建立一套具体的、可执行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行为。
(二)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
1.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建立国有资产为主体的控股公司,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股权管理。首先必须要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地位,以国有资产为核心。旧只有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的增值,建立有效的资本经营机制。同时也要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投资主体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方法等。
2.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资本经营规范化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国家有关部分制定、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资本经营的秩序,推动资本经营规范化发展,形成一具有良好的资本经营环境。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