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篇1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

随机抽样调查了A校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3个班级的102名学生,调查“学生最喜欢哪种教师的课堂环境”,结果表明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环境的满意度低于非青年教师。在“最不满意的教师”调查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3%,而中年教师仅占24%。并且有学生在问卷上留下了“某老师(指青年教师)凶死了,课堂上经常发火”、“某老师上课坐在那儿发短信,学生吵也不管”等意见。可见,一些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一步访谈和调研发现,青年教师对课堂秩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小学青年教师,您目前最希望提高的是什么?”在三项选择中,30名青年教师中70%的将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选择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占25%,而选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仅占5%。这与当前各种级别的“教科研样本校”的评选有关,与教师职称评定侧重科研、论文有关。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只有努力上公开课或者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才能奠定自身的良好地位。而赛课、公开课由于场合的特殊(经常是“借班”上课)、性质的特殊(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或评委,“表演”成分增加)、状态的特殊(教师精心备课,全力以赴),所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课堂秩序管理。在诸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小学青年教师往往注重教学技巧的训练,而对课堂秩序的建立与管理关注不够。

2.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

本研究采用Borich(1990)编制的观察量表,该量表把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分为预防、纠偏、反应三大类。结合具体情况,在预防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来回走动”、“停顿”两个指标,在“纠偏”中“非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做手势”这一指标,“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2]。随机听取了20位教师的课,其中10位年龄在35岁以下,即青年教师,10位在35岁以上。其中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见表1。

表1表明,小学青年教师预防类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共出现149次,低于361次的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说明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管理的重点在于纠偏,而不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措施。从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分析,小学青年教师语言类纠偏行为共262次,占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总频次的72.6%,表明小学青年教师偏向于使用语言类纠正课堂的不良行为。同时发现,在语言类纠偏行为中,“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达82次,其次是规则提醒、点名提醒和表扬其他同学。教师通过语言类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如“眼睛看黑板”、“不要随便讲话”等,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习惯使用“坐正”、“不讲话”等直接指令。频繁的语言提醒不仅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而且与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相适宜。相比而言,间接暗示的效果要好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如接近学生、眼神接触等间接暗示行为,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课堂经验不够丰富,“眼神交流”、“手势”提醒却要求一定的技巧,这可能是他们使用较少的原因。

表1表明,反应类课堂管理主要是警告(14次)、移走诱因(13次)、惩罚(延迟性)(11次)、剥夺某项权利(3次)。从预防、纠偏和反应三类管理分析,反应类使用频次最少。教师对课堂上出现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警告措施,惩罚主要是扣星、摘掉小红花之类,而采取剥夺某项权利的情况则很少。但是这与对学生、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有些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有听课教师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则较少采取惩罚类管理行为。但在日常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耐心,相对容易使用惩罚等反应类课堂管理措施。总之,上述分析表明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重纠偏轻预防,重直接指令轻间接暗示。

三、 建议

1.管理理念从“师本”走向“生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追求课堂的和谐、生动、高效,关注师生的生命体验,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秩序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环节和非预期性事件,达到师生双方互动成长。因此,首先要求小学青年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充满魅力。教师要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业不良和行为不良的学生,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二是课堂秩序规则的制定要注重民主性、明确性和教育性。民主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应由班级成员共同制定。明确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要简洁,指向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教育性要求课堂管理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尊重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让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由学生担任的“督查员”岗位,如“课桌凳督查员”、“有效合作督查员”、“作业收缴督查员”等,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

2.管理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课堂秩序管理侧重于纠偏,并非是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及时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课堂活动的不利因素,对有效维持正常的课堂活动秩序有重要意义。一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有针对性地预防不良行为。教师应对学生形形的课堂行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头、眼、耳和嘴等部位的体态动作进行分析,结合情境作出大致判断,以便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学生。如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3]实物奖励法——“教师课前准备五角星、小红花,课堂上发给维护课堂秩序的模范学生。”三是科学布置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贴上学生的照片、展览学生的作业等,使教室成为师生交流的有益媒介。而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3.“对症下药”加强管理

在课堂秩序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的学生。首先,如寻求关注类学生。受到挫折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尊,并错误地认为只有成为注意的中心才会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可能会使用各种办法来吸引别人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谈,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以关注,这样会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如力量抗衡类学生。如果教师长时间没有满足受挫折学生关注的需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避免正面冲突,允许学生作出一定的选择,切勿采取攻击性的行为,以一种相互尊重、友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次,如报复类型的学生。失败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报复,他们把报复当作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一是避免惩罚以防止循环报复的产生,教师可以有策略地作出适当退让,退让并不意味着放弃,退让有助于保持师生之间积极的关系。二是尽可能防止伤害其他同学或破坏周围环境。三是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通过持续的公正、诚恳、接受、以身作则来获得学生的信任[4]。

4.进一步深化家校沟通

深化家校合作,对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多样化、高效的沟通途径:一是家长会,家长会上任课教师可以分析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与进步、优缺点等。二是任课教师主动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三是可以采取电话访谈或利用家校通短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问题。家校沟通前尽可能掌握准确的信息,避免对学生的不客观评价。反馈的信息应科学、简洁,便于直接解决问题,以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艳茹.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1.

篇2

一、课堂规则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内涵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基本行为的要求或准则。课堂规则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以及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课堂规则使学生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制定课堂规则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自然形成法、引导制定法、参照制定法和移植替代法。

(二)特点

1.具体明确。

课堂规则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针对某一具体的规则,要说明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而不是禁止学生不要去做什么。如在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迅速安静,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指示话语或手势。

2.合理可行。

所谓合理是指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可行性。课堂规则不是要限制学生的行为,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表达和活动,只能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述,这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这种课堂规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教学的规范,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良好的课堂规则不是要束缚学生,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规则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规范,设计要合理。

3.少而精,内容通俗易懂。

教师应归纳总结课堂规则,做到少而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则后,逐步增加规则。课堂规则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规则的表达应通俗易懂,用词恰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快速掌握课堂规则。在开始阶段,教师要多次向学生强调课堂规则,直到学生习惯并能自觉遵守课堂规则。

4. 以鼓励、肯定为主。

教师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做到哪些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积极肯定,时刻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规则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在遵守课堂规则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

本文把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分为四个方面:法令与规章、学校及班级传统、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课堂风气。第一,法令与规章。课堂规则的制定要以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这样可以保证课堂规则的制定遵循法律和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规范,不会出现过严或过松的课堂管理现象。第二,学校及班级传统。学校和班级传统可以提供借鉴经验,学校和班级形成的一套适合本学校和本班级的课堂规则,是非常有用的,按照这些传统制定的课堂规则往往是最有效的课堂规则。第三,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教师负责课堂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课堂规则的内容,但是,学生是课堂规则的执行对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意愿,在制定课堂规则时,教师要采纳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建议,同时也要参考学生家长的意见,结合多方面的建议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课堂规则。第四,课堂风气。制定课堂规则要根据课堂风气的变化,课堂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班级氛围的变化或班级新问题的出现,课堂规则也要改变。

三、课堂规则的制定原则

(一)正确处理尊重学生和遵守规则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需遵守课堂规则。尊重学生旨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秩序,又要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同时,在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不断修改、完善课堂规则

很多班级的课堂规则都是教师制定的,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正是学生认识课堂规则、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了解和认同课堂规则,学生才会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任何规则的制定都不是一步到位,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循序渐进,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补充完善。师生共同参与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规则,双方共同遵守课堂规则。

(三)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幼儿园的课堂规则已不再适合他们,适应新的课堂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此时教师应该根据他们年龄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要简单易懂,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堂规则。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制定课堂规则。

(四)学生若违反课堂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

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好,就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班级准则,若有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适当惩罚也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并改正不良行为,而且可以督促其他学生认真地遵守课堂规则。

四、课堂规则的重要性

课堂规则是良好课堂纪律、课堂管理形成的基础。根据首因效应,学生在开始时就掌握课堂规则,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之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规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扬,相反,如果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批评和指责。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严格监督,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及时纠正问题行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同时,适当的课堂规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师生相处融洽,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掌握课堂规则尤其重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不成熟,课堂规则可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课堂规则先由教师指导执行,逐步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就会激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及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按规则办事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规则意识越强,人的素质越高。课堂规则是规则的一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并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及早地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有助于及早地向学生灌输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有利于之后规则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越早掌握课堂规则,对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越有帮助。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规则制定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工作中。课堂教学只有有良好合理的课堂规则,才会有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实现有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改下课堂规则的重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大学之于高中,有很多变化,变化之一是课堂的变化:不再穿校服、不再喊“起立”、课堂不再安静、教室不再干净、老师不再敬畏、学生不再规矩、师生不再亲密……这些变化引发了社会对高校课堂礼仪的关注和讨论。

一、高校课堂需要礼仪

“礼”是“礼貌”,“仪”是“仪式”。课堂礼仪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课堂礼仪是师生礼仪的交汇处,是校园礼仪的落脚点,课堂礼仪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学风、校风及校园文化。

1.礼仪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在西方,“礼仪”一词起源于法语,原本的意思是通行证。培根也认为,礼仪是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是走向成功殿堂的敲门砖。在现代社会,有礼走遍天下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其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往往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功的概率也要高得多。常有这样的报道见诸报端:某大学生因不懂面试礼仪而败下阵来。可见,在就业难的今天,礼仪之于大学生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课堂礼仪对知识、技巧的要求虽不同于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专业领域的礼仪要求,但其蕴含的恭谦礼让、尊师敬长、诚实守信等品质要求却是一脉相承的。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如果我们寓教于礼,潜移默化,“礼”的本质和精髓就会固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

2.礼仪是课堂秩序的守护神。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与“秩序”对立是“无序”。课堂需要秩序,没有秩序,教学无法完成或高质量的完成,这是常识。问题是,为什么有的课堂出现“无序”状态?课堂秩序靠什么维护?从课堂礼仪的内容来看,它是关于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有关仪表、仪态和仪式的行为规范;从课堂礼仪的目的来看,它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从课堂礼仪的手段来看,它是通过“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不同于“制度”“权威”等外力作用,因此,行之更远。因此,可以说,礼仪是课堂秩序的一部分,课堂秩序又通过课堂礼仪得到巩固和升华。

二、高校课堂礼仪现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笔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在高校课堂中,礼仪缺失现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仪式礼仪缺失。仪式是通过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来影响、调动师生的情感,引导、强化师生的价值取向;仪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仪式气氛庄严、程式规范、意蕴深刻,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仪式具有激发斗志的作用。仪式的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在今天的高校,有几个教室还有课前礼?有几所学校还有升旗仪式?

2.仪表礼仪缺失。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师生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在南方的夏天,学生穿短裤、背心、趿拖鞋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女同学衣着紧身、暴露,饰物夸张、失调,头发五颜六色。一些女教师衣服高腰、穿短裙、画浓妆、留长指甲,这些社会化的装扮与高校教师的身份不符合。男同学不注重个人卫生,蓬头垢面;男教师不注重个人形象,不理发须,衣着随便。

3.言行礼仪缺失。迟到、早退、玩游戏、听音乐、吃零食、睡大觉、交头接耳、勾肩搭背是高校课堂常见画面。某些老师也有失礼之处,如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语言尖酸刻薄,有时甚至说脏话、说荤话;一些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外业务繁忙,上课期间电话不断;一些老师自始至终坐着授课;更有少数的男教师烟瘾发作,在教室里吞云吐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高校课堂礼仪缺失原因

1.受高校一些教师自由思想的影响,欲挣脱礼仪的束缚。思想自由是现代大学的灵魂,但一些老师过度解读这一论述,认为自由就不要形式、不要规范,认为礼仪是陈规陋习,是限制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因此,不主张、不践行。一些学生也认为,大学应该是学术活跃的地方,太多的礼教会让课堂气氛变得凝重,因此,极力反对课堂礼仪的推行。

2.受不良社会思想的冲击,传统道德思想受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金钱化和利益化,惟利是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横行,把诚信、服务、奉献等看作是落伍的道德规范,自我欲望无限膨胀,无限向他人、家庭和社会索取,从而造成了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道德滑坡至使礼仪失范。

3.高校扩招,教师礼仪素养下降。前些年,高校扩招迅速,从社会上吸纳了大量新老师。这些老师来自各行各业,且一部分为非师范毕业,对教师职业礼仪尤其是课堂礼仪认识欠深入。入职时虽然都进行了一定的岗前培训,但受培训时间和条件的制约,培训科目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少数几门课程,课堂礼仪等相关知识没有涉及,造成整个高校教师礼仪素养下降。

四、高校课堂礼仪回归,关键在创新

高校课堂礼仪缺失严重,高校课堂礼仪回归势在必行。近几年关于恢复课堂礼仪的呼声很高、措施也不少,但成效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关键的一点,课堂礼仪从形式到内容缺少改革和创新。以下是笔者在湖北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对课前礼的一次活动实践,以此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起立”声响起,男女生分别以商务礼仪站姿激情朗诵师生共同提炼的课程导语:“我们怀揣共同理想,崇尚人本理念,坚守人权底线,倡导人文关怀,以人力规划为导向,以职务分析为前提,理顺薪酬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健全聘用管理,提升培训开发,规划职业生涯,奋力攀登人力管理新高峰。”朗诵完毕,学生落座,课堂教学正式开始。

该课前礼形式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发挥了“起立”的传统作用,即迅速切断学生的惯性思维和手头事务,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开始的课程上;二是增强学生对课程架构的认知。将课程主要内容融入课程导语,反复朗诵、反复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要点结构当了然于心;三是提前与职场接轨。现在一些优秀的公司有做早课的礼仪,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宣导企业文化,达到员工价值认同。新课前礼仪与公司早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四是经过提炼的课程导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催人奋进,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赵昆.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16-17.

篇4

吴超,高二(一)班学生,身体素质较好,特别爱好打篮球。体育课上,不管上什么内容的课如果没有篮球内容他就魂不守舍。当我在讲解示范时他不是心不在焉,便是和其他同学谈笑,或是看其他班同学活动,更甚的是偷偷地溜去打篮球。这种无视课堂的行为一度让我非常生气。在一次课上,因为他打乱课堂秩序致使周围的同学都跟着起哄,根本无视我的存在,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而他竟然站在那一动不动,直用眼睛白我,嘴还在不停的嘀咕,最后干脆扭头走人。结果,接下来的几节课他都谎称有病不来上课。就这样过了几周时间,这件事大家也慢慢淡忘了。在后来的一节室内课时,当我走进教室时,他想起身走出教室时被我叫住了,并与他进行了语重心长的交谈。“那次,老师不该当着同学们的面那么严厉的批评你,对不起,你想上课吗?”“想!”他低下头低声回答。“既然想上课就应遵守课堂纪律,你喜欢打篮球老师很清楚,咱们上课内容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同学,你这样不但影响了咱们上课秩序,而且还打乱了老师上课的思路,以后上课老师会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听到这里,他红着脸并认真地向我道了歉。就这样,他又回到了体育课堂,而在以后的课中他表现地很积极,而且在课中还帮助老师进行课堂组织。

三、案例评析

其实,只要老师能够适当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可以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1.了解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

每位同学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并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爱好程度。因此,一些学生尽管对教师安排的上课内容不喜欢,但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强烈,上例就是一个典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树立民主的观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节课可适当开辟一块“自留地”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学生也会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教学效果也会进一步提高。

2.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无论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一节课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理解不可能按他们的兴趣爱好上课,体育课有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如果喜欢可以在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案例中,正是因为没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对吴超同学的心理疏导,才导致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3.教师要讲究方法,不能强制。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部分人依旧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绝对权威不可侵犯,而学生就应该对教师尊敬并服从,再加上处理方式失当,最终导致师生矛盾激化,也就出现了吴超不上体育课的现象。

四、案例反思

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得以建立。通过这件事,笔者充分认识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运用权威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下完成对学生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当前,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从控制课堂秩序入手。

1.正确的施教引导。

教师应依靠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以共同构建新的、良好的课堂秩序。

2.树立教育民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案例中,正是由于错的专制导致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亲和、平等,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将专制型教学作风变为民主型教学作风才能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1.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互尊,互信及和谐合作,教学相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平等、民主的观念出发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并经常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推动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首先,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的情绪来左右自己。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学生,他们还是正在成长的孩子,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大度和宽容。其次,学生的心情与表情是善变的,并且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应该不断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建立。

篇5

【Key words】class climate; Englis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creation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9-01

一、课堂气氛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一般都具有如下五个基本特点:学生对学习英语这门科目有很强烈的兴趣,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种很明确的目的感;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不想被忽视;学生不畏惧犯错,感觉到自由和轻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得以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被用来衡量英语学习效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当这些标准都能够达到时,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可以被称之为是有效的。

若课堂气氛具备了上述的特点,学生全方位的语言能力将会被大大提高,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又恰恰是衡量英语学习效能的标准。

二、消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类型:

(1) 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来兴趣,甚至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课堂上他们经常会做一些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情。

(2) 整个课堂秩序非常混乱且无纪律可言,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然而,并不是只有学生会扰乱课堂秩序,在教师方面也会出现很多相同性质的情况。

(3) 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害怕犯错误、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不敢同教师进行眼神交流,以防被要求回答问题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课文。

2.成因:

首先,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去采取一些有效手段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亦或学生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即缺乏目的感。其次,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仅仅是一个形式而缺乏核心目标,当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并没有从中收获什么。再次,教师严格并毫无耐心,当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们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失他们自尊的惩罚。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很多负面情绪并拒绝合作。最后,教师缺乏应对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如果他们明白了这一点,相信他们会主动地想去学好这门课。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来引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最后,表扬和鼓励会引发学生的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对学习英语能够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有兴趣。

(2)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热爱学生、热爱英语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是一个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教师感情的投入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和学生相处地如同朋友一般,应当让课堂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另外,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还应做一位耐心的倾听者,无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还是他们对教师提出的一些建议。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易化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复杂而又枯燥的语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摸索出能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 Cooke, B. L. & Nicholson, A. Group Work in the Classroom [M]. Hong Kong: Longman, 1992.

篇6

1.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指导与点拨,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教师更是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团结协作的桥梁,是学生融入到团体的启蒙者。在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那么,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教育也就更加容易些。所以,教师需要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及自身的修养和教学素质,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努力,共同朝团队合作的方向前进。通过团队合作赢得团队的集体荣誉及个体的自身成绩。

2.改善体育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是关注固有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没有考虑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导致不少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课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就是体育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了。

既然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及身体素质,那么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喜好,虽不能纵容学生无理、无意义的要求,但确实应当选择广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下工夫,使体育教学变得更为有意义。对于新课程体育教学理念来讲,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善也是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

3.规范体育教学课堂秩序

不少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是比较自由的,体育课堂秩序往往会比较散漫。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布置了体育活动任务后,学生们没有秩序性,三五成群甚至是自己忙自己的。所以,教师在体育教课教学上一定要规范课堂秩序,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上课时间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安排如期进行,不可让学生拖拖拉拉或者糊弄着完成。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课堂纪律,学生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个人行为会对集体活动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变为一盘散沙,如何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上课不能迟到、站队要规范整齐、课堂上的体育活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不能早退等看似平常的课堂纪律都要注意。这些要求都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奠定基础。学生在一定的规范下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集体。所以说,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秩序规范性,如此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团队精神就已经得到锻炼了。

三、在教学中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

1.将学生们的从众心理转化为正能量

说到从众心理,人们会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从众心理就是有害物,其实在不少方面,从众心理也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比如说,有些学生并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由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那么这些不想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就跟随多数学生的要求,选择上体育课。即使这些学生的选择有些勉强,但是在日后的体育活动中,必定会随着集体感的形成而日益接受并喜欢集体活动,毕竟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2.利用学生的服从心理进行体育教学

在教学中,服从存在于每位学生心目中,是教学事业中长久累积下来的。教师们要学会利用学生们的这一心理,来约束学生的散漫行为。当然,即使学生有服从心理,也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肆意压制学生。要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管理。就是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理解学生的体育喜好,有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当地运用学生的服从心理对学生加以管教。

3.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心理调动起来

篇7

1.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化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最为关键。实际教学中,我依据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首先注意整体把握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只需一般介绍,同时使各章节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

生物化学与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联系紧密,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特别注意将这些化学基础知识融合到生物化学课中,使学生由熟知生,由已知到未知,能够更快地接受生物化学的有关知识。生物化学又是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但同时又与这些学科内容之间相互交融,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特别注意将生物化学课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互衔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后续课程的开设时间与学时,对生物化学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组织,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每个教学年度的教学内容的修订过程中,我都特别注意学习、参考最新出版的国内外教科书和最新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不仅可以从中吸收许多新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学习到对内容的组织和对重要问题的分析。

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我不仅自己了然于胸,而且还在第一节课时,就将生物化学课的授课目录发给全班学生,让学生通过授课目录也了解课程的全部讲授内容,从而可以根据授课目录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讲授的内容,这样自然强化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结构评分的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先导

成绩是学生学习收获的体现,学生对成绩的评定总是异常关注的,不同的成绩评定方法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我在生物化学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结构评分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即总成绩由期末考试(60%)、课程论文(20%)、平时作业(20%)和提问纠错加分四个部分组成。具体的做法是:课程论文两篇,分别在教学进程过半时和课程结束时上交,全部批改并发给学生;平时作业5~7次,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全部批改并发给学生。提问纠错加分的规则是:学生每提出一个教师不能当场回答的问题加2~5分,每纠正教师或教材的一个观点错误加10分,每找出教材中的一个印刷错误加1分。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采取结构评分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结构评分措施后,学生无论想取得好成绩还是只想过关,仅仅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都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平时的学习。

采取结构评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

结构评分的实施使学生的平时学习变得比较紧张,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又要在课余仔细阅读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使大学生活成为真正的“读”大学,而不是考时“背”大学,平时“玩”大学,考后将知识“还”给老师。

3.教学文件的公开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基础

结构评分措施的实施使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重增大,学生因此非常关心自己和同学的每次作业、每篇课程论文的得分以及提问纠错加分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的做法是:向学生公开教学文件,允许学生随时查阅教师手中的成绩册,查看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授课结束时,我会把成绩册上的所有内容向全班公布。这样就使平时成绩评定的任何环节都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避免

了人情分,使学生对教师充分信任,同时也让学生在监督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巨大责任和公平公开的重要性,建立了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 4.习题的解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解答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习题的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也可以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通过习题的讲评,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解答方式与教师的解答方式进行对照,了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国内外各种生物化学的习题和研究生的试题,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的习题和试题融合在平时的作业中,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将各类习题和试题融合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让学生多接触各类习题和试题,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考研试题的解答主要放在平时的答疑中,满足学生对考研题目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考研能力。事实证明,通过习题的练习、讲解和答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课堂秩序的维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②。因此,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对教师来说,良好的课堂秩序能够保证教师在授课时充满激情、挥洒自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课堂纪律,也希望课堂秩序良好,保证自己的学习不受影响。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课堂上如果有学生长时间讲话,我会让他自报姓名,并在点名册上进行记录,然后再公开点名,以防冒名。实际上,一个学期也仅有2~3名学生因为这样的方式被教师记录在点名册上。有时候学生会很抱歉地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并问及有没有处罚的措施,这时我会打消他的顾虑,告诉他没有任何惩罚的措施,仅仅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而已。个别学生也会这样“威胁”教师:难道不怕在评教的时候给你打分很低吗?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会明确告诉被签名的学生:我不在乎评教分数的高低,我只注意评教后面的建议或感想。这样也就让学生觉得我批评他时没有“后顾之忧”而不敢忘乎所以了。实际上,学生的评教并不会因此而很差,因为大多数的学生是希望教师严格要求的,良好的课堂秩序也是他们学习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多年知识和经验积累的集中表现;实施结构评分是教学工作的良好开端,也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开教学文件保证了结构评分的公平和公正,也建立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解答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篇8

key words: ManagementComputerEngine room

一、引言

高校的计算机机房主要承担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毕业设计上机等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自由上机实践。为了保证这些任务的优质完成,机房的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机房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这样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对外窗口不仅关系到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二、机房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2、1机房管理的内容

机房管理牵涉面广、技术难度大、事务杂、工作量大、系统性不强,从广义上说,硬件设备的配置、维护及故障检修、机房内部局域网和应用系统的建设、用电的安全保障、机房环境等都属于机房管理的内容。因此,机房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2、2机房管理的意义

机房几乎担任了学校全部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上机实践、考试和等级考试等工作。因此,机房管理是否完善直接涉及到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信息环境状况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2、3硬件设备的管理

机房内的计算机因为使用频率高,所以硬件的损坏率也比较高。为了保证机房正常运作,提高设备的正常工作率,硬件设备的及时维护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如下:

(1)建立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与及时维修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2)利用机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来降低硬件的损坏率。如在机房教师的努力下,目前机房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内的各类考试系统均采用了自己开发的服务器收发卷的一套考试系统,大大改善了软盘驱动器大量损坏的状况,同时也有效地提高考试和阅卷效率。

(3) 建立易损件和常用耗材的备用库,保证已损坏的设备得以及时的更换。

2、4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管理

为防止人为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硬盘、更改设置,导致计算机系统不能快速恢复正常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的机房都使用了硬盘保护卡或者还原精灵。针对保护卡的安装导致的系统保护和学生保存数据之间的矛盾,机房将硬盘分为若干个分区,只对安装系统的C、D区进行保护,学生可以在其他分区保存自己的重要数据。这些举措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需要,提高了机房设备使用的效率,学生自由上机的热情也得到了提高。

2、5机房环境和卫生的维护

机房适宜的卫生环境不仅能延长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寿命而且还能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在维持设备卫生方面,为了保护显示器不受阳光直射,减缓显示器的老化,机房安装了较厚的窗帘;为了减少机内灰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定期除尘,做好机房的防尘工作。机房的环境卫生与机房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显得尤为重要。机房的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要注意通风和散热。一般,计算机的摆放不要太过密集,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开放空调,降低室内温度,保持一定的湿度,带给人以舒适感。

2、6安全管理

(1)用电安全

由于机房的电线线路错综复杂,任何一处的差错小则可能引起设备的损坏,大则可能引起火灾,造成人员的伤亡。所以管理中用电安全十分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电源控制由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白天巡视线路,每晚关闭电源,严格规范学生行为,禁止学生乱碰电源、电线等物,并在危险处标示出来。这有效的将发生电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设备安全

以前机房的安全全靠巡视人员四处不停地查看是否有人损坏或偷盗机器设备的行为。现状如今信息技术中心安装有防盗监控系统,每个机房值班室都安装了闭路电视监控器,对几个计算机机房进行闭路监控。该举措较好地防止了人为的损坏和偷盗公共资源的行为,同时也较好地遏制了机房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三、一些问题和建议

3、1建议加大计算机机房对学生在机房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的力度

目前学生在机房的行为没有得到合理约束,是一个在许多学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不遵守机房管理制度、不尊重机房教师等等。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机房没有管理学生的直接权限,即使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建议学校和学院支持机房管理,有效地规范学生在机房的行为,保证机房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

3、2建议加强管理意识,督促机房授课教师与机房管理教师共同维护机房课堂秩序

目前全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上机课程几乎都在机房进行,所以课堂秩序的维持就显得格外重要。课堂秩序的维持不但涉及到机房管理教师,也涉及到授课教师。这两类教师的分工的不明确性常常会在维持秩序上有所疏漏。希望学校和各个学院重视目前上机课堂秩序松散的状况,推出相关政策,使机房管理教师和授课教师分工合作、责权分明,共同维护机房课堂秩序,以保证学生能自觉遵守机房纪律,合理、安全地使用计算机,保证机房上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1.上好开学第一节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从不上新课,而是组织学生从课前准备、课堂要求、器材的准备与保管、课后的收拾整理、实验报告单的填写等方面进行商议,制定出本班的《科学学习要求》,然后张贴在教室的“公开栏”中,让学生随时明白要求,并在课堂中严格执行。

2.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管好了一个小集体的秩序,整个大集体的秩序也就成功了大半。所以在分组时,应与班主任分的学习小组基本保持一致,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选好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材料员,并进行培训,今后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孩子体验不同角色,体会自觉维护纪律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倾听习惯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没等老师说完要求,学生就开始动手,课堂一片混乱;在交流时,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为了避免这些现象,我与学生约定俗成,用师生对接科学格言的形式提示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例如,用“大胆实验,小心求证”表示开始,用“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表示结束,从而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汇报之前,强调对汇报者和倾听者的要求,并根据表现进行加分奖励。

4.提高器材时敢馐

在科学实验中,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外,有时需要学生自备器材。如果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准备器材的意识和习惯,就会因缺乏器材而影响活动的开展,造成课堂混乱。为此,应做到:提前2至5天列出器材准备清单和具体要求,并告知学生。例如,在教学“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时,除了酒精灯和三脚架外,土豆泥、番茄酱、易拉罐皮、火柴、矿泉水瓶需要学生自备。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对自备材料应做出如下要求:土豆泥尽量压碎,保持自然湿度;易拉罐皮留其侧面,保持平整;取适当的番茄酱装入空瓶中,加水稀释。

二、重实验器材调控课堂纪律

科学课的乱象一般都出现在探究活动环节,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有的学生你抢我夺,争抢材料;有的学生则把材料当成了玩具,独自享受。而这一切都是材料惹的祸。因此,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精心选取材料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教师一定要选取利于学生操作,利于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现象的材料,提高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流动的空气》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空气会流动,我就为每小组准备了一个连通气球装置:在一根吸管两头分别捆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充满气后用线捆扎。实验时,孩子们直接解开充了气的气球的捆线,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从而形象地看到了空气会流动这一现象。

2.有序收发材料实验材料的适时发放、回收,对课堂纪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果材料的收发及时、到位,孩子们的兴趣就高,反之就会分散注意力,削弱学习兴趣。所以,对材料发放时机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磁力》时,每种磁铁每组至少各准备一个(保证每人都有一个磁铁),并用盒子装好,由材料员保管。当“探物游戏”开始时,由各个材料员进行分发,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探物游戏”中去,体会磁铁的磁力和分析被吸引物体的材料组成。当“探物游戏”结束后,各个材料员迅速收回磁铁,装入盒中。等到探究活动“哪里磁力大”时,再由材料员取出其中的一块“条形磁铁”进行小组探究。否则,很多学生都会停留在玩耍磁铁中,课堂秩序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从而影响活动实效。

3.控制材料数量

材料的数量是每个孩子一份还是每个小组一份,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设计。一般来说,容易准备的而且需要每个孩子都动手的,就每人一份材料;如果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

三、善于评价激励催化课堂纪律

篇10

二、哨子在小学体育中应用的现状

一直以来,哨子在中国体育教学中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体育课教学所使用的最为基本的器材,在体育课上,哨子一直以来被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哨子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被作为一种信号传达器具,不用长短和强弱的哨音被赋予了不用的意义,借此来在各类对抗性活动以及日常体育活动中清晰的传达多种信息,从而获得较好的活动效果,为各类比赛和活动保驾护航。(2)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哨子的使用主体是教师群体,老师通过对于哨子的有效利用,减轻嗓子的负担,并且实现对于学生的有效管理,保证课程的继续以及知识的不间断传授。(3)哨子不仅仅被用于传达多种指令,它还有传达情感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分布合理以及意图清晰的哨声可以传达出老师积极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愿望,但是分布杂乱而强弱无序的哨音则反映出老师漫不经心的教学态度,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以及学生更好的参与课程。

篇11

一、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单向的、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做法,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对于优化和组合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之现状

1.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在校生9827人,本院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以本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例,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42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

2.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

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专业公共选修的课程设置是和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一起列入教学计划,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则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系、部主任审批,再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

3.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会印发《选课指南》,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南》上的每门课程都有简介、修读要求及主讲教师的介绍。目前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选课系统自行选择。由于开班人数的限制,采用“随机筛选”、“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随机筛选”与“先到先得”相结合的方式可避免选课学生因网络、电脑等资源的优劣造成选课机率不均的问题。“试听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而选择课程,并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公共选修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缺少全盘规划

学院在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如下描述:“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延拓性,没有从优化、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面来设置课程。再从学院近几年的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表来看,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不多。尽管在选课管理上,“随机筛选”和“先到先得”的原则及“试听制度”的结合,从有限的选课资源上尽量做到选课机会均等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目前而言,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规范、科学的全盘规划,未能作为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及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就必须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准确定位公共选修课程,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全盘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只会沦为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学生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设置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2.因人设课,没有严格的课程遴选程序

目前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缺乏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程序,仍处于因人开课的阶段。申请开课的教师多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或是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而开课的老师,课程容易开成普通的科普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建议:院、系各层领导应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院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制度,各系要积极推荐能反映自己学科特点、学科位置的课程,并由本系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来面对第一次来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学院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课程进行严格、公平的评审,严格根据遴选制度确定增加或淘汰课程,逐步推出一批具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课。

3.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秩序难管理

公共选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课室上课,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难以掌控,课堂上不少学生边听课边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其他课程的书、玩手机等,课堂秩序不好管理。

建议: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是保证。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课堂秩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学院管理部门要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三是管理部门也可采用“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每个教学班,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其负责“教学日志表”的反馈及协助任课教师课堂考勤等工作。考勤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譬如新华学院课堂秩序比较好的一些班级用到的考勤方法:诚信签到、对号入座法、下课前提交课堂作业或心得体会等方法,都值得推广;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任课教师除了把课讲好,还是有责任去维持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4.激励机制缺乏

该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2学分,32学时。课程学时不多,教师在32学时内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上好公共选修课程的难度比上好专业课程更难。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难以有动力申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建议:既然公共选修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在课程的酬金计算方面应该要有所偏重,教师才能有动力开设好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对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优秀的课程,应当要给予奖励,不能让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5.某些学籍管理制度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

该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有规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在系主任和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建议:可考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开始让学生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早的能接受到素质教育课程的熏陶。而专业公选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延拓,学生需修读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方可选读,则可按学籍管理原规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开始选修。公共选修课程应和其他性质的课程一样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应在成绩记载中对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目前,新华学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绩点制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绩点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该课程不重要的错觉。就各学期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来看,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差别很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务部门应该对公共选修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

四、公共选修课程规划、建设的思路

1.重视规划建设

学院领导重视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学院审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建议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委员可由主管教学院长、各系、部主任、督导等专家组成,也可由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担任。高效的委员会,对科学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直接的作用。

2.建设好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不需要一味追求开课的数量,课程可以少而精。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体系课程的整体发展,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能使课程的开设形成梯队,可促使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必须严格要求,对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要比专业主干课程还严格,方能起到发挥课程真正的作用,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转知成智的作用。

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公共选课程体系任课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加入到公共选修课程的行列;组织名师集中培训该类师资,同时让年轻的教师参与优秀课程的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依托母校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的优势,在母校聘请各学科的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公共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

五、结语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还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时教师素质要求比母体学校更高,因为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具体应用。因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重视和规划。

篇12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的重要意义

第一,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游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需要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在游戏中学习、理解与记忆英语知识。第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好动活泼,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英语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枯燥乏味。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散发其童趣、童真,让他们在游戏中深化对所学内容,增强英语知识的记忆效果。第三,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游戏,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方式由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认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逐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化与理解,让他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的有效措施

1.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教师应清楚认识到游戏只是一种辅助型的教学手段,而且所有游戏的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所服务,从教学初衷出发,不能纯粹为了游戏或娱乐为进行开展游戏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处理好游戏教学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时刻坚持自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能将英语课堂变为单纯的游戏课堂,过多的游戏反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基础的26个英文字母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字母的读音和写法,教师首先领读他们掌握各个字母的发音,之后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将26个大写英文字母分别写在26个卡片上,将顺序打乱放在讲台上,背面朝上,让学生随机抽取,抽出之后大声读出该字母,并在黑板上写出其小写,以此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

2.注意游戏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护

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如果课堂秩序混乱,要想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游戏教学法时,由于学生活泼好动、喜爱玩耍,在游戏中很难控制好个人的动作或表情等,极易出现秩序混乱现象。而且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好奇心较强,一旦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可能会忽视游戏的目的,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一下子身心动起来,导致“乱堂”现象的出现,反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模式之前,不仅需给学生讲解清楚游戏的规则与要求,还应讲清课堂上需遵守的各项要求与纪律,让他们以遵守课堂秩序为基础,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游戏互动,在游戏目的明确的状况下学习英语知识,真正实现游戏教学的目标。

3.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游戏形式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游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单词时,可应用“单词重组”的游戏,以“winter”为例,教师将本单词的各个字母写在卡片上并打乱顺序,让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单词。随着英语知识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积累的单词也越来越多,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采用“单词接龙”游戏,通过单词的首尾相连,巩固其记忆效果,诸如cat―the―egg―good―desk……再如,数字游戏主要是锻炼小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口语能力,比如,教师在提问时可采用:Number four,Row one,Answer the question”,然后对应的学生听到后回答问题。

【结 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是对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保证游戏在有序的模式下进行,真正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

【参考文献】

篇13

Keyword: the stude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operational learning;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操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操作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活动,它是学习者借助外部实物或自身肢体器官而进行的。“这种学习活动的操作是学习者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是对自身肢体器官的动作。”[1]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挑战,而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亲自体验、亲身经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与小学低段6名教师的访谈和对8个班进行40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小学低段学生的操作性学习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教具配备缺乏、学生学具配备适用性不强;教师方面:不能正确解读操作学习的本质、对课堂教学秩序把握力不足、课堂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方面:课堂秩序混乱、注意力易分散。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低段数学操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对6名小学低段数学教师的访谈与对8个班进行40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课堂操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学校方面

第一,教师教具配备缺乏。教具,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等的总称,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与S校多位小学数学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校没有给教师配备相应的教具,教师大多都是自行购买。在开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因为不愿自行购买必要的教具,就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或演示,从而使一些必要的操作示范环节被抽象的图片演示代替,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直观感受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具配备适用性不强。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可供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直接操作的用具。[2]通过实际的课堂观察,我了解到学校会为学生配备一些学具,但是这些学具的适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如:学具配备与实际教学需要脱轨、学具配备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匹配等问题。所以,为了满足日常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学具,大都是家长在教师的要求下,给学生购买添置的。

(二)教师方面

第一,错误理解操作学习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重视机械的练习和记忆,轻视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的理解。[3]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人们提出必须将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有效的结合起来,齐头并进。《新课标》提出,在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对《新课标》错误解读,对教育理念错误把握,片面夸大操作学习的价值,忽视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

第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近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常常以强制性的行为去干涉学生的操作学习活动,淡化甚至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三,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师的基本工作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参加教研活动、班级管理、进修学习等工作。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负担重。所以,相较于操作性学习这一设计繁琐、耗时耗力的活动而言,教师更愿意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

第四,难以把握操作性学习课堂。操作性学习课堂的把握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我访谈的教师队伍中,大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相较于资质老的教师而言,他们教学经验有限,对数学课堂的把握力不足,尤其对操作性学习课堂的把握更是困难。

第五,不能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常由20-30个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而成。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大班教学的情况,学生人数远远大于规定人数。由于受低年段学生人数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对每位学生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第一,自律意识薄弱,课堂秩序混乱。小学低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纪律意识薄弱等特点,再加上操作性学习课堂氛围更加自由、轻松等原因。学生容易忽视课堂纪律对自身的约束,从而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状况。

第二,注意力易分散。在数学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它对学生的手脑配合、注意力品质有较高要求。小学生注意的各种品质,如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等都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到长足的发展。[4]在学生低段这一时期,注意的各种品质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而,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关注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如:沉迷于学具,忽视教师讲解和指导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在低年段数学课堂中,操作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学校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科学的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理念,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为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不能片面追求“唯分数化”的刻板标准。许多学校,虽然认识到操作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但他们更多只停留在认识表面,而没有对操作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做深入研究。因此,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上至领导层,下到全体教职工,都应该积极的组织和动员深入学习和开展操作性学习活动,从而引起各方的重视。

第二,积极投入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开始学习数学,对如何学习数学还比较空白,是非常需要学具来帮助他们理解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仅靠老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低年段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配备完备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器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和行为上引起重视。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它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人无思想不立”,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净化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优良榜样。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操作性学习活动引起足够重视,正确认识到操作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价值,看清楚操作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且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小学低年段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费时费力。它要考虑到多方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具的选择等等。一些被工作重担压得分身乏术的教师,为了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淡化或者取消学生操作性活动的环节。对此,教师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到工作重点,采取高效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将自己解放出来,从而预留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三,教师要充分准备操作性学习活动。操作性学习活动,作为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小学低年段学生具有好动、思维活跃、纪律意识薄弱、自觉性差等特点,如果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变能力和课堂把握力不够,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作出精心设计,从而保证课堂的良好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S校低年段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看到在操作性学习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状况。如:在三角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去感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这时就有些学生被新奇的三角形学具吸引,出现教师在讲台讲解和示范,学生在下面走神的状况。对此,教师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多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状况,对一些操作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课后的专门指导与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学生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课堂秩序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直接的关联。小学低段学生,刚刚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他们活泼好动、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纪律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配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教育资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从而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而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二,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专注力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身心发展的规律,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往往易于出现难以稳定集中的现象。[5]在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受到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此,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都尤为重要。通过与S校老师的交谈和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我了解到在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影响学生专注力最直观的因素就是操作程序的规范与否。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笔者认为:课前学具要配备齐全,规范摆放;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明确任务;操作时要做到操作、观察、记录、思考同步运行;观察后要进行反思、分享、交流。只有学生的操作流程更规范,才能聚焦问题,才能确保有序思考,实现操作的有效性,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7):32.

[2]钟明.巧用自制学具构建高效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3(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