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虽然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发展获取了可喜的进步,也逐渐地与国际同行缩小差距,诸多先进技术也被引入到国内的风险管理之中。但是,如果全方位、全面的考虑风险管理,还存在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等缺陷。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并且社会信用基础非常薄弱,不能够充分的、规范的进行信息披露,市场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监督力量还有待加强;第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依然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忽略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等,同时,也没能够做好风险的差别化管理;第三,考虑到商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落后,主要是运用定性分析,缺少量化分析,因此,在监测、度量以及风险识别等环节还欠缺必要的科学性,相比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的运用等方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第四,参与到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素质普遍偏低。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对对策
(一)建立出市场化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薪酬制度下,对于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从资产质量、利润等事后的会计指标来实现,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反映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并且也没有联系到未来经营业绩以及银行远期的盈利能力。只有建立出员工持股计划或者是经历股票期权等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够让银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报酬、管理层报酬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够解决因为利益不一致所引起的问题。
(二)做好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随着近几年,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商业银行对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发展态势。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政策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之下也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内部也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内部控制委员会,这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
(三)完善风险管理的观念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将所有的环节与业务风险都涵盖在内。然后根据风险的不同,进行归类与识别,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再配合上专业的部门来管理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第二,在治理结构得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独立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管理的决策机构、权利机构是董事会,下面设立了战略规划以及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主要是做好风险管理战略的起草,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风险审计部门,做好风险管理的效率评价以及整体性的风险检测,将组织体系以及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于商业银行关键性岗位人员道德风险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测。
(四)将潜在的金融风险提到日常的议事程序之中
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应该从下述三个问题来认真对待:第一,银行质量质量受到新不良资产的影响。虽然不良资产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在很大程度上放下了商业银行的包袱,但是却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并且最近几年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率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二,缺少抗冲击能力,资本充足率较低。由于国际银行业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充足率来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抗风险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加以衡量,但是个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势头,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心商业银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第三,国内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相对较差,远远比不上国际市场,并且信用制度有所欠缺。除开中央银行之外,中小型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虽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却没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银行依然会面临经营效益低、资本匮乏、财务负担重等诸多问题。缺少社会信用制度,也使得一部分货款人一味地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借款人都没有钱偿债,就算有,也不还债,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对策
(一)避免政府不当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做好法律框架的健全,强化法制方面的教育,避免不当的干预。另外,《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也为国内行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3]。
(二)做好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篇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篇3
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指的是自然中某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于企业造成的伤害,包括:地震、洪涝、火灾、泥石流等等。这些自然灾害作用于银行融资的供应链中某个企业,对其造成一定损失从而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流转,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利益受影响,从而间接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1.2国家政策变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或情况会很大程度地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独到的眼光,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政策的变更,与时俱进,那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对供应链中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造成一定风险。
1.3供应链中其他存在的危险
供应链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的供应链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使供应链中物质流转平稳顺畅的进行,但供应链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只有共同利益还有个人利益。每个企业都需要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协调与配合,但不同企业存在的差异采取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矛盾协调破裂而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1.4法律法规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需要依法保护权利、执行义务。而国家在发展,形式在变化,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以适应新的形式,而这种变化虽然一般是有利于大体环境的,但仍可能对于某各产业链或某个企业诱发一些不良影响,其中产生的金融风险可能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承担。
1.5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属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发展之初不免存在各种经营上的问题,不够成熟,信用度较低。但中小企业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不得不需求资金上的支持,其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又导致为其提供资金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是危及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之一。
1.6市场风险
市场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巨大供应产业链,其供求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其中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上游企业某个环节发生某些变化,进而诱发下游企业做出一系列调整,这种调整不及时有时候可能会产生企业生产的商品供大于求,无法完成销售任务而将投入的资金回收,商业银行与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企业流失的资金也会使商业银行承担资金流失的风险。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
2.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思路
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和融资企业进行细致的沟通,对于风险信息进行具体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据此提出一套有效的最佳应对方案,保证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并且不能放松对资金的监控,以保证金融安全,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识别风险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对于风险进行了正确地识别与准确地认识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和进行有效地行动。
2.1.1风险评估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衡量,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投入多少资金较为合适等等。
2.1.2控制风险风险之所以需要管理的目的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万一造成损失后损失的大小。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可用于风险管理的资源做出最适当的分配组合,来达到对风险的良好控制。此外,还可以配合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不断地优化的风险控制方案,以达到最优效果。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险预防,即在风险将要发生之前对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其发生;第二是风险回避,这种方式比风险预防更加绝对,在风险发生前就通过回避切断了联系,一般用于可能有较大风险发生的情况。
2.1.3处理风险控制风险是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在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做到零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的产生,这是就需要我们去处理已经发生的风险,将已经发生的损失控制到最小,总体上来说处理风险有以下三种形式:
1)、银行作为提供资金融资的一方,本身就具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资本和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风险损失,这也是对商业银行自身损失最大的一种方式。
2)、银行可以选择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减少其所获得的利润的方式,将部分投资利润让给第三方,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3)、风险补偿,即用没有风险的产品或风险较小的产品来补偿有一定风险的融资。
2.2商业银行供应链面临金融分析按可以采用的具体对策
2.2.1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任对象可以通过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每个需要融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创建社会信用系统,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档案中可对其信任度进行评价后登记,对有较高信任度的对象可认定为可以信任且有较低的金融风险,而对于恶意拖欠或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则可以判定为信任度较低的企业,可以联合各个信用部门对其进行制裁、追究其责任,以维持企业正当利益。对于供应链来说,保障了各方的利益,保障各方金钱流通的安全;对于社会来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公正的法制环境。
2.2.2把供应链看做是整体的系统,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优化一个庞大的供应链是由各个小的系统组成,供应链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导致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细微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宏观的整体思维,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这个系统来优化供应链系统,确定融资方案。这样协同有序的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从另一方来说也保障了在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
2.2.3优化金融实施方案优化金融实施方案是指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所作出的把控,比如优化对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时的决策方案,金融方案一般可分为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两种。整体优化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它需要提出大量的解决方案,并将最优的方案给予实施。但是由于信息和实践经验的有限,有时无法知道选择的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因此有一定的困难。局部优化的工作量则相对较小,它只需要从大量类似的方案中寻找出相对最优的方案即可,因此较为有针对性,针对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方案,这便使其成为了优化金融方案的重要选择。
2.2.4对供应链中关键的环节进行监控供应链中每个部分风险所导致损失各有不同,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需要对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方案的严格把控,包括经营状况、业绩利润、硬件设施情况、人员状况、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在市场中中份额,以及用户体验等等方面。另外也需要请专家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行预估,如有叫严重问题者则需要其及时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和预防,同时银行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应对风险的措施以避免企业应对不良而导致风险危害到银行自身。
2.2.5进行风险预估,要做到防于未病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不能彻底地规避风险而只能有限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但如果在风险发生之前就能进行很好地预防至少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甚至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先进行预见,认真分析供应链内部本身问题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所处环境中的特点来鉴别风险的类别及情况,尽早做出行动,来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2.2.6将业务外包现当今,国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的重要对象。金融服务的形式也随着供应链模式的变化不断地演变,出现了将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业务外包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将部物流、信息流等不属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资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上。主要是建立有关的物流监管和评估,以第三方货物的存储、运输、和现场监管的专业操作实施物流监控。其次,了解外购商品的价格信息,即通过了解各个类别的商品价格信息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的价格状况进行把控。最后,建议客户购买保险来对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不仅仅为企业的资金安全构建一道屏障,也保障了商业银行资金流通的安全。
2.2.7协调供应链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上文提到供应链是由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但在其中各个部分均有其“个性”,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但由于各个企业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之中,难免会在联系中产生一些矛盾,导致供应关系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要使供应链这个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则需要抓住一些共性,,对于差异相互尊重,多理解包容,减少矛盾与冲突,把共性作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营造团结一致的文化氛围,增加凝聚力。这样可以减少内部矛盾所带来的风险与损耗,更多的创造共同的价值与利益,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
篇4
1、信贷审批层次
华夏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总分支行垂直管理体制。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并与审计委员(监事会负责)会分离。而信贷政策委员会与信贷审批委员会则实行行长负责制。信贷政策委员会负责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制度的允许范围内根据银行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并负责政策制度的推广和监督执行等。信贷审批委员会则是负责具体的贷款审查业务,主要由委员会的专职授信审批人员对授信审查业务部门审查人员报送的资料进行贷款项目的决策。
2、信贷审批程序以及授信业务风险分布情况
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准入―运行―退出
其操作全过程分解为授信调查环节、审查审批环节、放款环节、运行管理环节和退出环节等五个环节。以下是总行稽核部2005年《全行授信业务核查综合分析报告》中对授信业务风险分布情况的具体分析:
从核查结果看(如图1、图2),授信审查审批问题金额63.8亿元,排在第一位,占比45.3%;问题个数61个,排在第二位,占比35.3%。运行管理环节的问题金额51.2亿元,排在第二位,占比36.5%;问题个数63个,排在第一位,占比达36.4%。这两个环节存在“问题多、风险大”的特征。从2005年新贷不良尽职调查结果看(如图4),审查审批环节的问题也最多。上述数据都显示,审查审批环节问题最为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属于风险最突出的环节。
(二)华夏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指标
履约能力,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审核指标,是否达标对授信项目能否审批通过影响较大。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张亚涛在内刊《华夏金融》中对这一指标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概括如下:
信用损失的分布用以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对于特定债项:信用损失=PD×LGD×EAD
PD…… 违约概率
LGD…… 特定违约下的损失
EAD…… 违约敞口
违约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主要起因,用违约概率(PD)来表示,PD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当违约发生时,其实际的损失是特定违约下的损失(LGD)和违约敞口(EAD)的组合。其中,LGD是指因债务人违约而预计对银行造成损失的比率,它与债项特征有关,如贷款是否有抵押品,抵押品的类型以及银行从违约债务人处获得清偿的优先性;EAD也是针对特定债项而言的,是指违约风险发生时对交易对手的求偿权的经济或市场价值。
除了对企业本身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外,银行还需要对贷款的项目整体质量、项目实施成功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价。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一般企业财务决策中所使用的指标大体相同,主要指标:产品市场供需状况、市场原材料供应、项目净现金流量(NCF)、投资回收期(PI)、净现值(NPV)等。
项目风险的评价在财务管理学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体系,关键就在企业或是银行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如何确定其中各项目的数值,以及对指标本身标准的制定。
二、调查结果分析――信贷风险控制对华夏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贷风险控制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命脉。信贷业务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自身的资本数量与质量。而资本是金融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华夏银行信贷业务从准入到退出,从授信审查到授信审批,整个过程的操作与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从而使银行整体风险降低。以下是近年来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变动情况。
不良贷款率变动表(数据来自华夏银行2005年、2007年年报)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夏银行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最为直接的反映了华夏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对风险控制成效显著。
然而,从资本充足率的情况来看,华夏银行融资的需求还很大,风险控制的要求还很高。
三、几点启示
(一)商业银行应严格防范合同风险,加强担保管理
授信业务风险一般是围绕合同而发生的,因此,合同是防范和控制授信业务风险的基础工具。担保是提升银行资产质量和客户还款的重要保障,是降低授信业务风险的基本手段。一要注重保证人有无担保实力;二要看抵押人、出质人是否真正拥有抵质押物的实际处置权;三要看银行是否在法律上或实质上控制了抵质押物;四要检查抵质押物是否足值,尤其应关注其市值。
篇5
华夏银行履行1级法人、总分支行垂直管理体制。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并与审计委员(监事会负责)会分离。而信贷政策委员会与信贷审批委员会则履行行长负责制。信贷政策委员会负责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干轨制的允许规模内依据银行本身情况做出适量的调剂,并负责政策轨制的推行以及监督执行等。信贷审批委员会则是负责具体的贷款审查业务,主要由委员会的专职授信审批人员对于授信审查业务部门审查人员报送的资料进行贷款项目的决策。
二、信贷审批程序和授信业务风险散布情况
信贷业务的全进程分成3个阶段:准入―运行―退出
其操作全进程分解为授信调查环节、审查审批环节、放款环节、运行管理环节以及退出环节等5个环节。下列是总行稽核部二00五年《全行授信业务核对综合分析讲演》中对于授信业务风险散布情况的具体分析:
从核对结果看(如图一、图二),授信审查审批问题金额六三.八亿元,排在第1位,占比四五.三%;问题个数六一个,排在第2位,占比三五.三%。运行管理环节的问题金额五一.二亿元,排在第2位,占比三六.五%;问题个数六三个,排在第1位,占比达三六.四%。这两个环节存在“问题多、风险大”的特征。从二00五年新贷不良尽职调查结果看(如图四),审查审批环节的问题也至多。上述数据都显示,审查审批环节问题最为严重,酿成的损失最大,属于风险最凸起的环节。
(2)华夏银行信贷风险节制指标
履约能力,是1个相对于比较全面的审核指标,是不是达标对于授信项目能否审批通过影响较大。华夏银行发展钻研部张亚涛在内刊《华夏金融》中对于这1指标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概括如下:
信誉损失的散布用以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誉风险进行度量,对于于特定债项:信誉损失=PD×LGD×EAD
PD…… 背约几率
LGD…… 特定背约下的损失
EAD…… 背约敞口
背约风险是信誉风险的主要起因,用背约几率(PD)来表示,PD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产生背约的可能性。当背约产生时,其实际的损失是特定背约下的损失(LGD)以及背约敞口(EAD)的组合。其中,LGD是指因债务人背约而预计对于银行造成损失的比率,它与债项特征有关,如贷款是不是有典质品,典质品的类型和银行从背约债务人处取得了债的优先性;EAD也是针对于特定债项而言的,是指背约风险产生时对于交易对于手的求偿权的经济或者市场价值。
除了了对于企业自身信誉等级的评估之外,银行还需要对于贷款的项目总体质量、项目施行胜利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价。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1般企业财务决策中所使用的指标大体相同,主要指标:产品市场供需状态、市场原材料供应、项目净现金流量(NCF)、投资回收期(PI)、净现值(NPV)等。
项目风险的评价在财务管理学中已经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以及体系,症结就在企业或者是银行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如何肯定其中各项目的数值,和对于指标自身标准的制订。
2、调查结果分析――信贷风险节制对于华夏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贷风险节制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命根子。信贷业务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资本数量与质量。而资本是金融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华夏银行信贷业务从准入到退出,从授信审查到授信审批,整个进程的操作与管理法子,能够必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从而使银行总体风险降低。下列是最近几年来华夏银行资本足量率以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动情况。
不良贷款率变动表(数据来自华夏银行二00五年、二00七年年报)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夏银行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整体呈降落趋势,最为直接的反应了华夏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对于风险节制成效显着。
但是,从资本足量率的情况来看,华夏银行融资的需求还很大,风险节制的请求还很高。
3、几点启示
(1)商业银行应严格防范合同风险,加强担保管理
篇6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篇7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及其风险分类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定义为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根据这一观点,金融创新可定义为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的融资模式,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分类角度可分为:资产业务创新、负债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从业务构成要素角度可分为金融工具创新、交易服务创新、交易技术创新和交易市场创新。从银行业务分类角度来看,目前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建设银行为例,近几年来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基本都呈增长态势,见图1。而作为近年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中间业务也确实为银行创造了丰厚利润。表1列举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占税前利润比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各家银行的中间利润占比均高于收入占比,这说明中间业务的利润率确实要高于存贷业务,也必然是今后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主要业务创新方向。根据上述业务创新的分类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风险从银行业务创新分类角度可分为资产业务创新风险、负债业务创新风险、中间业务创新风险;从业务构成要素角度可分为业务工具创新风险、交易服务创新风险、交易技术创新风险和交易市场创新风险;此外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可分为业务创新导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第一和第三种分类是目前商业银行较多采用的分类形式。
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业务创新风险与传统业务风险有重叠之处,但也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业务创新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间及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导致传统业务利润水平下降,为获取更高的利润势必要进行相对高风险的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已成事实。从商业银行实践来看,为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均涉及多种金融业务,而非商业银行类金融业务通常在风险控制及监管上要弱于商业银行业务;大部分创新业务均为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利润正在成为业务机构新的盈利点。这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
(二)业务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创新业务无前例可循,其风险特征识别困难,缺乏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业务创新通常是客户导向的,涉及多种金融业务,这使得创新业务风险与原有的风险分类交叉,归因困难,也难以准确纳入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此外,商业银行为管理业务风险也会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又伴随着新型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
(三)业务创新导致了金融业的风险联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商业银行业务机构之间、本国业务机构与外国业务机构之间、国内业务市场与国际业务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业务创新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使得银行内部出现的风险会在金融体系内通过业务联动迅速传导并放大,最终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不仅增加了自身风险水平、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还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采取适宜方法有效管理业务创新风险。
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合理的成本下达到适当的风险控制目标。首先需要有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在统一框架下,商业银行可在内部一致的基础上管理业务创新风险,避免不同职能部门风险管理的重复投入或缺位管理导致风险的管理盲区,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避免人员权责混乱。目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基本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将业务创新风险纳入其中进行有效监管。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针对业务创新风险特点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并实施。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风险识别。业务创新风险的识别过程应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应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外部环境以及变化,在此基础上识别已有以及潜在的业务创新风险、创新业务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以便有效识别现有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合理预计未来风险变化特征。第二个环节是风险评估和量化。风险评估和量化主要评价风险的危害以及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可能的损失。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符合规模要求的银行应开发内部风险度量模型来量化银行面临及潜在的业务创新风险大小。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度量结果。鉴于业务创新风险的管理难度,尤其需要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手段保证极端条件下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三个环节是风险管理和风险缓释。在清楚识别风险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内部风险通常是可以通过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来控制的,但是外部的系统性风险则主要依靠缓释手段。风险缓释包含了风险的接受和风险的转移,即接受可承受风险同时转嫁不可承受风险。第四个环节是风险监控。该环节是对上述风险管理流程的监督和保障,包括对风险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管理效果的全面监控,是保证风险管理动态过程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商业银行需要根据风险监控反馈及时调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应部分,以便适应内部或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第五个环节是风险汇报。由于金融创新风险是非常规风险,所以需要更密切的关注。银行的管理层应确保合适的人选能够定期接收到业务创新风险的相关信息,包括:银行面临的业务创新风险和潜在的风险以及改进措施、应对风险的步骤、采取的具体措施细节和效率等。
四、业务创新风险度量指标浅析
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度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风险度量模型中,需要两类指标,一类是代表创新的指标,一类是代表风险的指标。
(一)创新指标。根据相关研究,创新指标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
1、专利技术数量。这一指标是成形的、可构成生产力的创新能力指标。在2012年证券报对国内主要商业银行进行创新排名时,曾用银行获得的业务牌照数量来近似地替代这一指标。
2、研发费用投入。这一指标是潜在的创新能力,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通常会采用这一指标,但这一数据目前无法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中获得。
3、根据创新方向统计的财务数据。按照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方向统计出的数据,可以间接说明创新水平。这类指标以比例关系为佳,可以屏蔽银行规模的影响。按照国际通行原则,一般在评价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时,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业务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
(二)风险指标。风险指标主要度量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大小,也可大致分为三类:
1、企业脆弱性指标。通常用Z指标(Z—Score)代替企业的脆弱性。Z—Score模型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分,即Z值,将其与临界值对比就可知公司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Z--Score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2、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衡量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这类指标是巴塞尔资本协议在银行风险管理三大支柱之一,属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反过来也能够体现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
3、传统的企业风险度量指标,如不良贷款比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这类风险指标与第二类指标类似,由于有管理部门的最低要求,既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也属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标志。
篇8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由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体现在出口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关的26个行业的利润下滑,这些下滑的公司都是银行的重要客户.银行业面临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银行收益产生变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由于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对未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将会显著下滑。
去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的风险逐渐暴露。并且部分风险与全球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明显增大。
首先,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l8.84%,2002年为l7.53%,20o3年为l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同时,开发商在获取项目后.都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借人数倍于其白有资金的银行资金。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地产业发生逆转.银行随时面临危机。其二.一些开发商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由于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压力小,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将房价拉高牟取暴利,而高房价所暗含的风险一直是银行界所担忧的。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银行乐于为房地产企业贷款,而住房按揭贷款被商业银行视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业务。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按揭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风险。
转贴于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且存在大量炒房投机现象。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然产生.尤其在部分大城市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l3.1%。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稳定。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牵涉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差不多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意味着,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的信贷,因此,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目前各家银行涉及企业风险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出口企业;二是中小企业。
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经营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企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步伐明显减缓,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从目前来看,出El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但2009年需密切关注2008年以来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受经济增速回落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所有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对于中小企业在今年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中小企业受损给银行业带来的实际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因为它们历来不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放贷重点。中小企业的放款风险偏高,若银行主要从事中小企业放款,将有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个经济增长下行周期内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三)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人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且不得投资BBB级以下的证券。但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也可能比较剧烈。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
西方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深刻体验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教训,中国的金融业也受国外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
(五)创新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在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还非常匮乏,融资与交易手段非常单一,相关制度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国外多次的金融风暴以及当前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工具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投机行为,无限扩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积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强调执行力度.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
(二)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信用产品,依赖的是有信用的人.依赖的是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因此要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信用监管平台,降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有效进行客户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
(三)必须不断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信用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及时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08年宏观调控实行从紧政策,房地产业首当其冲。在当前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风险不断积聚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各银行机构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对长期经营不善,对银行综合贡献度不高的房地产贷款要尽快回收,逐步退出这些企业;对长期欠账不还的房地产贷款要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要重点支持资金实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积极做好房地产客户的结构调整。
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人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防范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确保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强调: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管理者可以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来进行防范。而且要改变过去内控制度重复与缺失并存局面,整合全行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形成全行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我国商业银行中不乏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先例,再好的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也跟没有一样。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员工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基层行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银行管理链条的末端——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
(五)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重点做好汇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尽量分散币种结构.选择强势货币的投资标的,并充分利用期权、掉期和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究以及对各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的判断,降低利率风险:认真做好交易对手选择、风险披露、资产保管、纠纷处置等工作.尽量事先准备好相关预案。
(六)关注流动性风险。
篇9
一、金融科技的本质和新常态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究其本质,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将数据作为新的、战略性的生产资料,推动实现金融生产力的一次全面升级。其中,5G技术,着重解决数据获取和传输问题,传输速度的提升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数据的获取和传输将不再是瓶颈;大数据技术,着重解决数据的全量管理问题,成熟的底层技术框架使得数据采集、存储、集成、计算、分析等不再是瓶颈;云计算,着重解决数据的运算能力问题,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使得实施数据传输和运算的网络、系统、硬件、软件等不再是瓶颈;人工智能,着重解决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问题,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技术、知识图谱等极大提升了基于数据的分析、操作、管理和决策能力;区块链,着重解决数据的信任问题,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传输和访问的一致性、真实性、准确性。现实生活中,金融科技带来的改变比比皆是:智慧网点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当客户步入一个基于5G和人工智能服务构建的智慧网点,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客户识别系统第一时间识别客户身份,客户可以在智能交互屏完成各类常用业务,如需客服支持,远程坐席通过视频接入,实现“一对一”服务。“技术应用+服务功能+场景链接+生态融合”四位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突破了银行服务在交易介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客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的金融服务体验。智能投顾提供专属客户服务。理财投资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客户通过网点的客户经理获取专业的财富咨询,受客户经理人数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客户无法享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智能投顾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个人特质和资产情况,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无需客户经理,就能为客户定制投资组合产品,客户无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设定预期收益率,实现一键投资。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模型,为客户提供在线组合配置建议及组合管理的理财顾问服务。金融科技始于金融、融于金融。各类金融创新将突破时空限制,潜移默化或急速改变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对银行而言,对物理网点和网点从业人员的需求会降低,对长尾客户的服务效能会提升。对客户来说,缩短了业务办理的等待时间,能获得更专属的金融服务,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和体验,更多的业务无需到网点就能办理。这些新服务、新产品,将银行打造成“空中银行”,将客户变成“空客”,客户的新习惯与银行经营管理新模式相互促进,成为金融科技新常态。由此产生新的风险管理数据、模式和需求,要求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建立三大思维应对金融科技新常态
金融科技,未来已来。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商业银行应加快适应金融科技带来的转变,以全量思维思考问题,以智能思维推进工作,以底线思维防范风险。
(一)建立全量思维,适应以大数据为驱动的风险管理新趋势
全量思维下的风险管理以大数据为驱动,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中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维度有限的困境,用全量、有效、合规的数据做好风险管理。一是加强数据获取。金融科技视角下的风险管理建立在多维、海量、动态的数据基础之上,需要整合自有数据、收集公开数据、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以及新渠道开发等方式,构建包含市场数据、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等维度全量数据,实现数据持续更新,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二是提升数据质量。多渠道、多维度、海量的数据会带来数据质量的挑战。一方面,不同数据来源会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需要在金融大数据平台汇总成统一数据格式;另一方面,各个数据来源的数据有效性不同,可能存在数据缺失、失真等问题,需要对数据有效性进行校验。三是保障数据合规。全量数据思维下,数据来源更广,除了公开的市场数据外,还需要利用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甚至是客户在行业内其他机构的数据和跨行业的数据,需要有效使用合规数据,避免掉入合规陷阱。
(二)建立智能思维,掌握以人工智能为手段的风险管理技术
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智能思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改进信息获取时效,前移风险防控手段,实现数据实时获取、模型自主学习、参数动态调整,创新风险控制、监测和预警。一是前瞻性的风险控制。传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使得风险的防控更多集中在事中和事后,对于事前控制手段较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维度的数据更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将风险管理的控制点向事前移动。二是高时效的风险监测。传统模式下,由于数据获取滞后和需要人为调整模型参数,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发现会有延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并处理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间断运行并动态调险模型,实现高效的风险识别。三是新形势的风险预警。前置的风险控制和高效的风险监测方式,使风险信息的发现和获取变得更加灵活、高效,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三)建立底线思维,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底线思维,应对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合规风险。无论是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获取和使用,依托人工智能的实时运算模型和高频的量化交易方式,还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符合法律和监管的要求,防范合规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一方面,大数据管理和使用不当,会造成海量数据泄漏,需要防范数据使用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模型运行中出现的模型准确度下降甚至误报情况,需要通过持续的模型监测、评估和优化防范模型风险。
三、金融科技新常态给风险管理带来新机遇
新常态下,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为金融业务领域带来丰富应用创新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机遇。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依赖专家经验判断,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于客户的集群风险、行业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较难识别。金融科技带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创新,使得风险管理能够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地完成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控制工作。
(一)构建智能反欺诈监控平台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与普及给金融业态带来了深刻变革。传统欺诈防控方法以专家经验规则为主,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人工依赖程度较高,效率低下。在银行业务线上化、网络黑产技术化的形势下,银行传统的反欺诈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的全流程、多维度欺诈风险防控体系,能够实时识别、监测、阻断欺诈风险。工行智能反欺诈基于工银智慧大脑训练智能AI反欺诈模型,嵌入每笔用户动账交易,实现交易过程中毫秒级智能反欺诈识别和处理,直接避免客户欺诈损失。当客户在进行大额交易或向可疑账户汇款时,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在客户进行信用卡申请时,无需再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核实,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法进行信息核对,风险控制更加高效、准确。
(二)创新交叉线风险智能监控
近年来,杠杆高、嵌套深、产品复杂、资金空转的市场和业务乱象不断,市场动荡极易带来交叉性金融风险传播。传统情况下,因为业务数据分散,每一次市场震动,都需要很多团队和人员分工协作,各自独立分析数据,再统一汇总分析,很长时间才能全面摸透客户存量业务和风险传染路径。金融科技整合全量大数据,一键看清客户业务关系和资金流向,使得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更加高效。工行集团投融资风险监控平台,应用于债券投资、风险排查、风险预警、专题分析,能够支持单客户和组合客户一键式风险排查,15 分钟内分析客户相关的债券、股票、贷款、租赁、票据、交易、存款、结算、资产、评级、财报、舆情等7 大类、25 小类信息,每日4 次获取客户股票债券价格异常波动、经营管理层变化、企业重大盈亏、经营管理重大变化等负面舆情,准实时地识别全市场的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债券,支持总分行加强交叉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管理而言,金融科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金融科技可以使金融业务有效提速和扩容,但也显著加大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和维度。工商银行愿意迎接各类挑战,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风险管理路径,强化专业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顺应时展趋势,加快金融科技的应用,持续推动风险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积极支持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篇10
随着我国在金融市场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激励的市场竞争和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的监管力度使得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经营成本则在上升。商业银行随之将利润增长点放在了以债券、基金等产品为主的新兴金融业务上来,这类金融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和利润规模上都在不断增加,部分银行还成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众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金融市场业务虽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然而也还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在近20年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一般商业银行所必须的运作模式,还因为其经营灵活与市场需求契合性较好而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当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逐步进入一个兼并重组和多元发展的时期,改革、创新,引入外资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众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根据财政部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30%的银行间本币市场的拆借、回购等业务是由中小型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在我国的外汇交易领域中小型商业银行更是占到了总成员数的一半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了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类型与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虽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其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风险问题。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而言这种信用风险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借贷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借款人或者是债券发行人因某种原因出现无力偿还借款而发生债务违约造成的。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借款对象往往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其债务偿还能力不想国有大型企业那样强劲,因此借贷风险较大。2、或有风险,是指债务人可能在债务到期是无法兑现其潜在的债务承诺而造成的风险;例如,承兑等。3、交易日风险,这种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未能按照相关约定进行交割从而造成的应交易日期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经常面临的在一种风险。在当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分布状况下,如果整体的利率不断上升并大于贷款利率变动幅度时,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产生的利息收入将小于支出整体收益率降低。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时多推出的是短期产品,因此其整体收益收到利率影响较大。
(三)操作风险。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进入金融市场业务的时间不长,内部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业务操作规范程序,同时相关金融业务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因而容易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能只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但是其后续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到银行是否能生存下去。在国外已经出现过多次因为操作人员的失误而造成整个银行陷入危机的案例。因此,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市场业务的操作风险可能成为银行致命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原因分析
1、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内部原因包括:第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理论研究较晚,缺乏健全的理论支持。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是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实践经验多于理论经验现有的理论成果多是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论中延伸而来的,行业整体缺乏能够支撑中小型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完整理论体系。第二,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体制。针对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业务往往只有较为笼统的规则,对于操作的整个流程的风险控制较弱。第三,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高业务技能的金融业务操作员。在我国金融业务领域本来人才就十分稀有的情况下,中小型商业银行因为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问题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从而招不到、留不住金融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影响到了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2、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造成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第一,国家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政策支持不够,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倾向于大型商业银行,从而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只能从事一些高风险而收益率相对较低的金融业务。第二,外部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往往能够获得或者是较早的获得重要的金融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和迎接金融风险。
四、提升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业务。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从理论上来讲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看,则缺乏像大型商业银行那样的抗风险能力,而在关键的金融信息获取速度上也没有优势。因此,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擅长的业务领域而选择合适的高风险金融市场业务,减少在陌生领域的盲目发展。
(二)加强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行业内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企业拥有的行业高素质人才越多其业务发展的速度就会越快。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上之所以一直以来是高风险低效益的运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有效控制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强人才建设的方式有:第一,银行内部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第二,与高校合作培养订单式的专业人才;第三,吸引一批外部金融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市场的业务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其风险也是必然存在的。而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中小型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监制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相关风险业务操作流程的控制,细化控制环节和内容;第二,加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监控的制度建设,形成企业特有的风险监控文化;第三,对于操作人员进行风险控制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相关风险控制知识;第四,建立风险发生时的止损体系,降低风险危害度。
五、结束语
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意义重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市场的业务是其增加利润的重要方式。但是,金融市场业务往往伴随较高的风险,因此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则成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问题。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有合理选择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业务、加强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等。
参考文献:
篇11
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现象与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七种现象:一是内部欺诈;二是外部欺诈;三是工作场所与制度安全;四是客户、产品与业务活动风险;五是实体资产损毁;六是金融业务和信息系统中断;七是交割与执行操作风险。导致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各方职责不明
在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商业银行共同进行财务信息统计审核的体制下,存在责任不明确、监管权利重叠等问题,商业银行无法对控股公司和金融企业进行严格监督,无形中导致银行自身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在多方共同协调监管的制度下,容易出现各自职责不明的问题,例如交叉监督体制下的“踢皮球”、“三不管”问题,不仅浪费了监管资源,而且会带来金融风险。
(二)资本结构披露不准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无法根据资本评价体系和方法对资本进行合理评估,导致在计算资本结构时与实际结果出入较大。为了凸显出资本流通效果,商业银行通常会用资本充足率表示经营状况,但缺乏对准备金与资产减值关系的充分考虑,盲目的将准备金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总资本当中,结果远远超出实际值,导致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与评价失真。
(三)内部风控制度缺乏完整统一体系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过分追求业绩发展,未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进行严格的内部制度规范,从而导致银行内部风控制度建设缺乏完整与统一,在资金流通过程中缺乏资金控制的标准规程,导致新旧金融业务各项制度并存重复,不利于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上述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且基于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无论是处于何种原因,一旦商业银行发生业务操作风险即会给银行造成损失,但损失大小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无直接关联,例如可能性极高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具体视风险的严重程度而定。
二、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启示
(一)严格遵循管理政策与方法
商业银行要实现对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要严格遵循管理政策,具体如下:一是明确定义业务操作风险;二是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责进行明确操作;三是对操作风险执行明确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的程序;四是严格执行风险报告程序,例如对各种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缘由、责任进行及时、如实上报,并附带各部门的具体风控要求;五是对针对现有以及新推出的重要金融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外部因素以及变量因素需及时进行操作风险评估。具体管理方法包括:对操作风险、内控制度以及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进行详细核查,并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延续性监测,同时审查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评估报告。
(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与风险监管体系
由于每个商业银行成立基础各有差异,因此资金规模与发展理念也各不相同,某些商业银行往往还有独特的风险偏好,以“高风险高收益”为发展理念,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充分反应了其行业地位,因此要对金融业务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确定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策略,例如中小型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扩张的需求,往往采取更为激进的战略理念,而大型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对业务风险的管控能力更为严格,因此需采取稳健发展的经营策略。此外,从微观角度而言,商业银行需指定专门部分负责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且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独立性更强,可确保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统一有效,其主要负责拟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规程,识别和评估风险,定期检查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细则,最后向银行高层提交风险报告。从宏观角度而言,证监会、银监会以及商业银行需采取明确各方职责的审核机制,实行操作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范围内的金融产品、筹资政策、交易信息等内容,证监会和银监会应给出具体的参数和标准要求,而不应过多的干预商业银行的管理行为。
(三)构建关键风险点指标体系
构建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具体可从业务流程、内部制度、员工管理、信息监管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构建.(四)改进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思路首先,建立操作风险全过程评估机制,以“新品上线、流程变动、实际损失”为触发条件,事前主动进行风险评估;其次,以“关键指标”为核心建立事中风险监测报告制度;最后,以“风险事件库”为主要载体,对业务风险报告和数据进行事后收集整理。
三、结束语
综上,商业银行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传导机构,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把控能力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存在价值。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根据外部金融环境变化选择合适的战略发展理念,而且还需针对内部风险做出清晰认识,正确处理好业务中的利益各方关系,从而减少机构业务操作风险事件。
作者:周炜 单位:中囯工商银行湖北省孝感市分行
篇12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
(一)风险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但商业银行只是单纯强调创新金融产品的高收益性,对于其所蕴含的风险等解释较少,这就造成了金融产品创新的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②信用体系的脆弱新:市场经济以信用体系为纽带,一旦经济形式恶化或法律约束失控,则信用体系很可能崩塌,致使金融风险增加,此外,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致使高风险金融产品衍生,而信用制度并不健全,这会导致各种金融风险出现;③资产价格存在波动:首先股票市场存在波动,在市场经济繁荣时期,许多投资者跟风买入大量股票,致使出现虚假繁荣景象,从而产生经济泡沫,致使风险增加;其次,受到市场变化影响,汇率会出现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超出国家控制范围就会诱发各种金融产品创新风险[1]。
(二)风险分类
①技术风险: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这会引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风险;②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回报,往往忽略了客户的信用度,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契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对客户的分析失真,这就会产生信用风险;③商业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由产品市场定位、客户定位、营销策略等问题产生可能亏损的风险;④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欺诈、员工技能缺乏、内部流程不合理、设计缺陷等操作引起的金融风险被称为操作风险;⑤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变化的过程中,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很可能出现变化,致使造成经济损失,例如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⑥其他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员工行为造成的声誉风险以及经济动荡、商业银行重大失误等引起的合规风险、系统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不断加强重视,但由于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管理平台不完善
①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积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部门,但公司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对于新的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这就使得金融产品风创新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程度不够;②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许多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系统来说,大多数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硬件投资,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受限于起步较晚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系统的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企业信用数据库,各项客户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滞后,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2]。
(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低
从市场风险管理来说,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VaR方法以及敏感测试方法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市场风险的和新评估方法,这种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能够较为可观的反应金融产品创新的防线,但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从信用风险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信用风险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风险的量化评估不足,风险的定性分析过于依赖于决策层的经验以及对风险的认识和识别,这种风险分析方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评级法来说比较落后;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与定价能力方面来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这就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潜伏着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又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管理手段。
(三)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失位
首先,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理念落后,不能够跟上当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新形势,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一站式服务较多,各类业务、产品交叉严重,这就会超出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此外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其次,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还有待提升,各类金融产品、产品创新以及产品监管的数据库建立不完善,没有一个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这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效果;再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还存在问题,许多商业银行仅仅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开,对于创新金融产品的分布以及风险预测等并没有公开,这就导致了风险评估出现漏洞,影响了投资客户的判断,降低经济效益稳定的同时,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声誉出现损毁[3];最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监管存在失位,许多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证监会等与商业银行并无隶属关系,这会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同时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创新出很多的金融产品,致使出现监管失位。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1)建立健康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应当积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然是,加强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积极宣传风险管理的监制关的传播,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行为准则;其次,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积极开展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转化为员工日常的职业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的严谨环境[4]。
(2)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应当针对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其风险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其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要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要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使金融产品创新绩效安全、稳定的达到预期目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应当立足于国际,加强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防范国际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输入。
(3)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是建设信息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稳定的信息技术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商业银行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架构以及应用架构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建设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完整的各项信息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提升量化风险分析水平
①评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应当积极收集信誉程度良好以及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相关数据,此外,还应当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信用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及时的更新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有利于商业银行准确、客观的评估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具体的数据收集工作中,可以各大商业银行可以与人民银行联合建立共享数据库,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费用,提升数据库建立和更新的效率;②建立完善的评级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评级标准,评级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状况以及不同环境的对象,应当以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风险因素为基础指标[5];③风险的量化评估:商业银行可以采用VaR方法、内部评级方法等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存在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类封信进行量化评估,这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水平。
(5)建立风险管理团队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风险损失数据不充分、数据质量不高且动态性更新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并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团队互相交流,并展开相关培训,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提升风险管理团队的最专业素质,从而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外部风险控制
(1)积极转变监管观念
首先,应当坚持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的观念转变,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们可以发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此商业银行在重视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微观监管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即金融产品创新导致的银行机构流动风险的监管;其次,要加强监管的预防和前瞻性,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事后处理上,这不能根本解决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问题,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的前瞻性,预防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各项风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效益的损失。
(2)分类监管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同类型的创新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驱动型创新、转移型创新、规避型创新等,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当针对所产生风险的不同进行分类监管,例如驱动型创新的监管应当以引导识别为主,在风险可控且不会引发市场混乱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审查,审慎监管,引导商业银行自行对驱动型创新的风险控制,而对于监管规避型创新则应当积极调整监管条款,对于违规创新行为及时进行严肃处理。
(3)提升监管水平
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可控性,首先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加强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交流和联系,以此来了解金融产品创新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潜在风险,进而进行监督指导;其次,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数据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采用先进的风险分析软件,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有效监管[6]。
(三)加强市场约束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披露,确保信息的对称性,让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都能准确的了解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其次应当积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防止商业银行之间因为恶性竞争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例如盲目推出高风险金融产品创新等等。
结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潜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因此做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风险管理现状以及风险管理对策三个方面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旨在为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蓉花.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5,01:181.
[2]林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石中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投资研究,2011,06:32-36.
篇13
我国商业银行和欧美商业银行向比,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监管及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风险管理理念的比较
国外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丰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管理层必须有清晰的有效发展战略和控制风险的决策;二是客户至上与市场营销的理念;三是追求盈利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四是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控制风险成为全行员工的工作,每个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并将个人收入与业务经营成果挂钩,从源头上制约风险;五是投入大量的费用用于员工培训和激励,以塑造自身的风险文化。
相对于国外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理念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认识不足;二是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到位,仍以信用风险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三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四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个人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二)风险管理体制的比较
欧美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银行管理结构。它们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组建,其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欧美商业银行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促使经营者谨慎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及市场调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独立性差,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风险管理队伍不强,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等。
(二)风险管理监管的比较
西方银行业风险监督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监管。主要监管方式为美国为代表的以法规为准绳的规范化监管方式。整体上,对银行业监管更趋严密规范,监管内容更为全面;二是外部的社会监管。
不仅依靠政府监管机构的力量,还充分调动行业自律组织及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多方监督格局;三是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西方国家监管国际合作加强,经常组织会议对于银行业经营中的矛盾及问题加以协调解决,并共同制定一些适用于各方的准则以便遵照执行。
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旧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式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负责人,许多问题暴漏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比较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西方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实施战略管理及全面的内部控制;二是开发一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及模型;三是不断地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以适应金融业的新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仍旧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量化分析手段短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世纪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的经济造成了重创。表面看来,次贷危机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引发的。实质上,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者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点:过度证券化;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利率的增高;监管机构不力。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银行产生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加大
我国的房地产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非常高,所有风险都放在银行身上。房地产“绑架’璋艮行,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过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自由资金非常薄弱,房地产开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资金的比率在70%以上。造成这种银行被房地产“绑架”的格局,与银行风险意识薄弱有关。截止2008年8月我国银行业对房地产贷款的总规模为3.4万亿元,占同期银行贷款总额的近30%,在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的情况下,银行业丝毫觉察不到房地产贷款存在巨大风险
在我国众多房地产企业中,白有资金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的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18.84%,2002年为l7.53,2003年为1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高额回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给银行业带来更大风险。
而且房地产既是一种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对其他行业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的产业,它牵扯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将近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好比是房地产直接安放在中国经济中的隐形炸弹,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信贷,从而导致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扩大。
(二)外汇市场的变化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外汇市场一天的波动就能达到2-3%。与此同时美元指数跌至l5年的最低点。与美元贬值相对的就是其他货币的升值。对我国而言,购买美国证券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将显著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较高。200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7.7%,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水平,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外市场对中国GDP贡献率为9%,为全球最高。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为贸易规模的历史最大降幅,其中进口513.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出口90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因此,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另外,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债券,涉及美国按揭贷款债券约1300.1600亿美元,估计未来3年外汇储备损失可能在在100.120亿美元之间。
(三)对银行海外业务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的海外活动遭受的损失为数不少。例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人民币。此次危机对正在高速增长的海外业务无疑是一个冲击,至少银行必须在海外市场放缓前进步伐并谨慎选择业务。
虽然目前的危机环境有利于国内企业包括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和扩张,但是盲目并购欧美金融机构资产蕴含着极大风险,必须对并购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谨慎开展自身的海外并购活动,在推进海外并购时,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质量、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评估,还要充分考虑东道国政府的反应;另一方面要谨慎评估客户进行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防止海外并购活动增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通过前面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及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归纳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有:
(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基层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控制力较为薄弱,一方面要依赖信息技术建立整个银行共享的风险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预警体系,既要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又要了解行业经济的波动;既要审慎对待地区风险,又要防范客户自身和授信产品存在的风险,实现五个层次的预警,及职能改革经济走势的预警、行业风险指数的预警、品种风险指数的预警、地区风险指数的预警和客户风险指数的预警。
(二)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即使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中”,以分散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入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进行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为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需进行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但是无法忽略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这更使我们认识到金融创新要合理,“审慎经营”。这提醒我们:把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一定要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