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理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理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理念

篇1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享有绝对的主动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卫生士官特别是学历教育和升职培训中的学员往往都具有丰富的部队卫生工作经验,要比教员更了解部队,有些学员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健康教育教学要以学员为主,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特别在学员健康教育实践中,学员从宣讲内容的选择、资料的获取、收集、整理、制作到宣读形式的选择完全由学员自主完成,整个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员仅是组织者而已,让学员能够真正做到自主、自觉、自动、互动、协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2以学为中心,成为学员学习的启发者

传统教学往往是单向传递、单向塑造的灌输式教学,理论多,实践少,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任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根据健康教育学科特点和卫生士官任职需要,理论学时一再压缩,理论与实践课之比,从最初的一比一到一比二、一比三、直到一比四,把大量时间用来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的讲授主要在于引导,只给学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同时考虑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这个目标、这个方向是个总目标、总方向,并不是一个具体东西,每个学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专长、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方向、目标,充分信任学员,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完成这个方向或目标,展示他最好的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员只是一个火种,教员的作用是如何点燃学员内在的求和之火,智慧之火,教员只是个启发者。

3教学互动,成为学员学习的合作者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相长,主要是指教员与学员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善于教、学互动,相辅相成,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每个学员都是教员,每个教员也是学员,学生以教员的身份在台上讲课,教员作为学习者和台下的学员一起听课,角色互换,人人平等,相互学习,引导全体学员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与教员充分的互动,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研讨协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健康情感。鼓励学员,以语言、文字、形象、现代传播等多种形式、方法进行运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殊理同证的方法、浅显易懂的语言,力求把抽象深奥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增强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力求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同时,变“闭营锁课、关门施教”到组织学员到基层部队对广大官兵进行健康宣教,进一步扩展其健康教育能力,做到课堂教学与部队实际工作互动;变“我讲你听、单向灌输|为相互启发、互助互动,使学员在亲身感受、相互交流中完成宣讲活动,做到内容与方法相互牵动,达到较远与学员的共同成长。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和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同样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社会建构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建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上,教育者也应看到是社会成就了学生的角色。换言之,如果学生不是用社会普遍认同的方式表达自我,那么其结果是他们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被社会认同和理解的。由此而言,正是在社会的建构中人们对学生这一角色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不该谈恋爱等等,这些对学生角色的认识都不是本质性的。即这些认识并不是学生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也不是学生成为学生角色的标志性特征。所以,学生的角色是社会建构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角色是作为一种“事实”被社会所建构的,学生不是生下来就拥有学生的身份。如果一个学生不认同自己的学生角色,那么周围人则认为他的思维方式不符合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这个学生则被视为异常。对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关注点要放在学生角色的建构上,要引导学生用他人所认同(共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进而建构自己的角色,使之获得周围足够多的人的认可。

三、教育目标———以“关系”为中心,非以“问题”为中心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是习惯于问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学生,他们都陷入一种负性的思维模式中,即先从弱势或问题出发来看待人和事件。从另一视角看,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为什么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而且还会在各个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的问法是:学生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找到其中的根源,从根源入手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若只关注教育对象糟糕的部分而不关注积极的部分,其最终结果会导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以问题为中心”。如果人们一直纠结于究竟有多少“心理问题”的话,是永远得不到一致的答案的。以此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去发现问题,只能是对心理问题修修补补,或者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积极的事物忽略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现代文化的因果叙事,即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消除原因就能改变结果,这种教育理念是本质主义的表现,它认同自我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在行为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性。因此,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不倾向于从教育对象的内部寻找原因,来解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因果叙事只是许多叙事之中的一种,是被现代文化建构起来的,心理问题不是内在的“客观事实”,由什么导致了这种所谓“事实”的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理解某种“事实”和特定的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由此,我们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放弃对“心理异常”形成的关注,将视角转向学生内在主观意义的建构上来。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赋予的意义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生建构出的意义进而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心理。可以说,真正对学生起作用的不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客观事实,而是学生对所发生的客观事实建构出来的意义。社会建构论强调关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因为所谓的“心理问题”这一“客观事实”是出现所谓“心理问题”的单独个体无法建构的,而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这个个体建构出来的一种意义系统,即该个体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以“关系”为中心,在积极的“关系”中建构积极的意义,而非以“问题”为中心。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关系”为中心,是要教育者放弃“问题的关注”,转而关注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进而关注在积极的关系中所建构的积极的意义。这意味着在这种积极的关系中,学生放弃了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的有冲突的建构方式,而转向一种符合社会强势意义系统的建构方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意义系统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之间的差异,进而建构出新的意义,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以一种新的、积极的意义建构消除既有的矛盾,帮助学生恢复或达到某种理想的心理协调状态。

四、教育内容———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这说明,它不只关注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还意识到积极的团体或组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集体的力量,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特别注重社会取向,他们会以集体的标准为参照。由此,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人格心理则涉及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态度、需要、动机等),及自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高职生积极的人格,也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自我处于核心地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人格的关键点是形成积极自我。进一步而言,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积极自我认知的教育。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回答“我是谁”,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不客观的。通过教育,让学生对自我所包含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即主要让学生在生理、社会角色及心理等三个层面了解自我,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能力、气质、性格、情绪和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获得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这是在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全面的了解自我并不代表学生能积极地认知自我,这就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展开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当学生只关注到消极的自我方面时,教育者要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到他们在认识自我时存在个体的差异,也会受到个体内在心理环境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积极的自我方面,并将积极自我的影响力最大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他们生活的场所主要是校内、校外、家庭,他们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富有多维性。依据社会建构论,本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的环境的关键点,是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形成积极认知环境。自我认知是对“小我”的认知,环境认知是对“大我”的认知,“小我”结合“大我”在关系互动中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自我。通过积极认知,让学生的“小我”积极地影响“大我”。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学生新的、积极的个体意义系统,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才有可能形成对社会环境的积极认知。其次,引导积极适应环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在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重建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重要体现。社会建构论强调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要协调,这种协调就是一种平衡。因此,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与周围环境(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的适应。再次,积极影响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是一种比较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而这正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写照。社会建构论主张个体的积极力量可以带动社会的积极力量,这是一个“关系的存在”。当学生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出现矛盾或是不协调时,与引导他们适应环境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学生树立起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积极的环境,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社会建构。

篇3

1.开设心理咨询师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丰富了青少年的现实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探索、进取精神,但同时也让他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和烦恼,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引导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以前的教育方法、手段对现代学生来说不能完全奏效,他们热爱学生,渴望能够给学生们一种贴心的、有效力的影响、帮助,但又苦于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和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基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我们深信,一个无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不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校长的认识和支持要到位,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工作技能要合格。我区从2011年起,在深化中小学校长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局出资、各学校组织选送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对他们进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目前已有82名教师顺利通过了国家劳动部的考试,70多名教师正积极准备参加2013年国家劳动部的考试。目前,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支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具雏形。

2.聘请专家指导,为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科学地理解学生、剖析教育现象,师生如何共同健康发展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问题。2011年以来,我们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辖区内的校长和广大教师举办了“教师如何减压”“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级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治”等专题讲座;聘请了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开设了题为“善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教育策略”和“青春期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为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教师们开始学习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待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3.多管齐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心理咨询师课程学习仅仅是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课,仅仅是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学生心灵的门。面对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抓手。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更多地聚焦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运用简单形象的方法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培养,通过发现、激活、培养学生个体内在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优势力量,促进其自我的心理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了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后,我们开始探索工作路径和方法。2011年底,我们派人到上海的学校取经,邀请省内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共同商讨研究,最终确定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并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

(1)组织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绘画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其在表情达意、深化自我觉察和自我整合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无法比拟的。这种心理辅导形式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灵活,容易突破口语表达的限制,降低绘画人的心理防卫,比其他以言语为主的心理辅导更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我们从2011年11月开始,先后组织了两期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教师们边学边实践,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同步推进了绘画心理辅导实践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请进来、走出去,组织教师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是通过集体的协作共同来完成的,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加交往经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交往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人格的发展。2012年寒假期间,我们邀请上海市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班主任举办了“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操作”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所学知识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了新学期学生、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改革班会课、文体课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组织教师利用网上课堂学习沙盘游戏辅导。沙盘游戏辅导是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觉察力、达到疗愈心灵的一种表达性心理辅导方式。沙盘游戏的起源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发展与创造。我们从2012年开始,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的网上沙盘游戏辅导课堂,还有12位教师外出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组织的沙盘游戏辅导学习班。沙盘游戏辅导非常适合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快速有效。我们先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推出了沙盘游戏辅导应用培训和个案咨询,此后很多学校购买或自制了沙盘游戏辅导的基本工具和材料,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益,更多的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4)其他多种技能的培训。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平缓与生理发育的迅速之间会产生矛盾,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倾向和行为等心理行为偏差;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3月,我们派出骨干教师23人到北京参加了海蓝博士举办的“危机管理”培训课程;2012年4月,派出骨干教师22人聆听了台湾杨明磊博士“微语言及接触性治疗方法”讲座;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实务和技能网上培训班等。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几来年,我们坚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举办了关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培训,并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我们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年龄段划分为听课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十余种影响因素,从多所小学选取了16个实验班,分年龄段进行实验研究,尝试找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梳理,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并大力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此外,我们还加强与驻济高校心理学的专业院系以及社会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邀请他们定期到我区开展沙盘游戏辅导和心理辅导案例研讨会。我们还与高校心理学教授合作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合作的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正在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二、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1.着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采取了分段设计的策略,以“满足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需要”为宗旨,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割为六个阶段,即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实验操作。以初中学校为例:初一年级的主题为学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二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的交往;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等。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工作实际,承担一个学段的课程开发任务,在本学段开展授课研究,一个月汇总交流一次。目前,我们在融合各年龄段的课程情况的同时,改编、整合、补充、拓展课程内容,将于2013年9月推出“心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程模块,在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相应的心理训练课程手册,使之成为有效的课程标准予以推广。

此外,我区先期通过心理咨询三级证书考试的教师已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始了特色课程的研究开发。例如:济南五中的考前减压课程、泉城中学的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燕柳小学的儿童游戏辅导、十亩园小学的自制沙盘、解放路第一小学的绘本心理辅导课、青龙街小学的艺术心理课等,在这些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绘画、音乐、游戏等表达性艺术辅导手段,解决了许多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烦恼,预防了一些问题行为的发生。

2.设置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个体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负性情绪,或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为了让这些学生得到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我区的每所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专、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绘画、沙盘游戏、晤谈、音乐放松等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心理咨询全过程,对比咨询效果,评估咨询目标,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从而达到精心呵护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目的。

3.重视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投射。我们在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文化建设,并和高校心理学专家一起走进校园的家长会,宣讲家庭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家庭文化建设方法入手,教给家长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方法与策略。近两年,我们先后在多所学校进行了家庭文化与儿童成长环境研究,并面向家长举办了家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讲座,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进社区”“专家进社区”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推向社区。其中“家有一老,带好一宝——给隔代教育支招”的讲座受到了社区的欢迎,吸引了各媒体的目光,同名文章在《济南日报》大篇幅展示。2013年,我们还将推出家庭教育系列课程。

4.“幸福教师工作坊”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教师减轻职业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幸福工作每一天,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2012年起我们在全区开设“幸福教师工作坊”,由进修学校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组成工作团队,依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施工作坊内容,用团体辅导、绘画、音乐放松、阅读疗法、NLP等辅导方法,对班主任团队、教师团队、干部团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干部教师对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的思索,这些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激发工作热情、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有益于教师身心成长的系列活动,例如:“教师与读书”——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与读书;“做幸福教师”系列团辅课程;“走进孩子心灵”——案例分析与师生沟通技巧;等等。

三、济南市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思潮。它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坚信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具有自我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和谐的自我调节机制,主张以全面、整体、发展的立场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组织的建立与运行等。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美德的开发与培养,我们要求每一位学校领导、心理教师都要立足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力量与价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让学生相信并善于发现、开发自己的价值与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及个别咨询等都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根本目的。这种理念大大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2.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切入点

将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将调节教师情绪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不再仅仅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生身上,而是通过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度,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沙盘游戏、心理剧等多种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手段,取代过去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推进三方面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由一线工作教师、高校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三个群体科学分工、通力合作组成了融合真实教育情景、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具体工作经验技能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体系,在实践中更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构建四层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JKGHAGH-67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创立并发展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全世界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给予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审视。心理学在最初属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分离出哲学以前,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局限在其本质和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心理学独立出哲学科目之后,人们关注的范围更加细致和具体,其研究范围也开始走出理论,关注人们的实际心理。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如心理障碍、性犯罪、婚姻危机等。随着人们对不正常心理的过分关注及不正常心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反而忽略了人类正常心理的研究,使得心理学距离人类正常心理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心理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心的几次转移,这是该专业领域内的正常发展规律,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始终面临着三项最基本的任务:一是通过研究那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规律,为促进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二是完善和提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类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挖掘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进一步造福人类的后备军。这是心理学存在和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首先应建立在为人们精神健康服务的基础之上。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逐渐细化和发展,人们开始过多地关注心理学中的疾病心理或不正常心理,而忽视了人们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状态。这与心理学发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独立服务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残酷的二战,全世界生灵涂炭,战争的可怕直接摧毁了人们宁静的心理家园,迫切需要心理医学来医治人们的心理创伤。同时,这也对广大心理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严峻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面对形形的心理疾病和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和郁积的块垒。由此可见,心理学重心的变化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但是这仅仅是心理学研究走向极端、难以摆脱对消极心理研究窠臼的一个外部原因。就内部情况来看,学科发展中的惯性和早期研究方法的不足也是导致消极心理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心理学除了消极心理学之外,也必须包括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虽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研究主流,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并且有大量的工作者从事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平稳定成为主流,积极心理学将在提升人类精神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心理条件。其主要目的不是专门针对那些心理疾病开展研究,而是开始专注于从巨大创伤中逐渐恢复、好转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为此,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起点去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努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和力量,通过不断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去积极争取和赢得美好的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而且这些情绪体验又都是积极的体验。它包括幸福感、快乐、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二是人们为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具备的心理能力,如进取心、勇气、探索精神等。三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都是为了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存在的。例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医院的心理咨询等机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条件优势是心理学激发人类进步,帮助其攻坚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类在对待自身发展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人们在积极的环境中,往往会满怀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圆满。基于这种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心理健康要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面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症状。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无论是理念还是体制机制尚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院校和学生本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赢得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又是高职院校积累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重视,拿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锤炼学生的技能。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爱长期被忽视。单薄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长期荒芜,产生了不少问题,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其中,最明显、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解不准确这一重大问题。不准确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概念上去简单理解;二是实际行动中执行的不足和不到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目前现存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仅仅对学生心理中存在的不正常的、畸形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和疏通,而没有对那些处在问题边缘或者正常水平线上的学生给予更加积极的情感关怀和潜力的激发。简单地说,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工作就是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设置,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恰好是让普通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学工作者的激发和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人生中美好的东西,也就是“好上加好”。毕竟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需要心理工作者专门疏导的学生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心理能力提高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甚至人生道路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高职院校和教师对于该科目重要性的认识和机理的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背景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有问题的心理情况开展工作。而目前学生很少会存在重大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比较健康向上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扩大服务范围,将教育和辅导的对象扩展至那些没有重大心理问题,而又长期无人关注的内心世界。在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抑或认知心理学等,都对心理服务的对象定格为“有问题的人”,这种消极的心理研究思维忽略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人人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心理状态,通过激发和调整这种积极心理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正是这种潜在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育者,更应当重视和利用好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心理需求,引导这种需求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此,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树立积极心理,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学生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综合体,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体现这种综合性。因此,所有能够激发学生进取心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项目和活动,都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3.树立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待来访者应摒除“他是问题学生”的心理观念。这种思维定式的存在,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降格成了“病人”。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学生定位为“健康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更加健康”。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不足,教育者缺乏大量的教育经验,被教育者缺乏大量的知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共同进步,二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组织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的积极心理学培训。保证教师接受丰富的、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综合测评,了解和观察他们对这一理念的执行情况。既保证他们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也保证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新观念,顺应这种变化,改革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思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倩,朱艳丽,李庆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1).

[2]付叶亮,李化侠.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篇5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处于启蒙和定位阶段,而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鼓励幼儿好奇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合理想象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丰富幼儿活动空间

幼儿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与室外活动两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对幼儿的鼓励教育仅仅停留在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上,却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是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一定要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主,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以及童话故事书角等。同时也要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室外活动要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幼儿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幼儿都能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园鉴于场地的限制,不能为幼儿提供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所以,结合社会活动环境,充分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可行的。如组织春游活动,多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也可多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们都能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新鲜刺激,促进他们的心智健全发展。

二、开发智力与道德培养并重

幼儿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幼儿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早期教育的作用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中多鼓励幼儿,并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合理、有效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好的品质,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以及道德健康。直白一点而言,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正常的心理和人格,更要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促使幼儿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三、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感

幼儿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成人的指导与帮助。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乐意接受幼儿的微笑,一定要热情地握住他们伸过来的小手,并给予其真挚的拥抱,在幼儿需要聊天时要多与他们说说话。幼师对幼儿的热情与友好也会感染幼儿,这样,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但是,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且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幼儿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某种畏怯心理时,幼师要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勇气,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逐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是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可塑性极强,因此,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四、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家庭可以说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父母是幼儿接受各项教育的启蒙教师。为此,需要幼师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幼儿园所开展的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这样的教育也能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开展关于安全教育的专项活动,就"遇到坏人怎么办?""发生意外事故,如何寻求周围人的帮助?"等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演练,加强亲子互动,在双方的积极配合下,使安全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坚持循循善诱,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幼儿都能快乐学习,健康地成长。

五、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篇6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工程——继续完善“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体系,扎实开展“六心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强化“以德为本”的思想,坚持活动育人,贯彻“六心”“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以德治校”的方针,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严守从业准则,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校风培养人,以真挚的情谊感动人。

 

3、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

 

与大队部、各中队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落实校本课程有序开展。上好心理健康课,办好“开心小屋”,开展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德育教育的闪光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4、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通过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及校本研修,培养一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我校的教育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几条途径。

 

(一)开足心理健康课程。

 

1、开足心理健康课时,每学期在各班的思品课中安一定课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年级特点和该年级学生倾向性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上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课,做到讲稿、计划、总结齐全。

 

2、利用班队会,根据大队部的安排和校本德育主题“六心教育”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好班级心理健康课。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通过大队部的系列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窗、晨会、讲座、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队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举行课堂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继续实行一学期一人上好一堂心理健康研究课或校本德育“六心教育”中队活动示范课。认真组织听课、评课,做好课堂即时指导。

 

(三)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广播站的作用。

 

篇7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篇8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为促进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金字塔模式以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心理的成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了之有效的举“目”之“纲”,通过整合现有经验、智慧和力量,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人脑的进化是先有了感觉、情感和记忆,然后才有了思维和语言。对学生而言,当他们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时,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便谈不上学业进步、成绩优异了。金字塔模式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关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辅导的同时,注意对其情绪状态的调整。金字塔模式中的学业教学团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程度的课程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则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育阶段的普通心理健康/行为教学,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干预服务。两方面的并行努力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情感有所寄托,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均有提升。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而言,通过金字塔模式的运作,能够明晰自己在学校中的工作职责,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也能避免与班主任老师、德育教师产生过多的工作内容上的重叠,学校管理者也可以因此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期待和成效评估。

篇9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篇10

2.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利益。青少年成长期间,父母未做好榜样作用,在教育孩子时多是口头上进行,却没有重视行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使孩子逐渐忽视行动,而口头上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采用物质手段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重视的只是成绩和金钱。

3.父母错误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所有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理念,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极易影响孩子信心,并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多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上名校,从而父母这些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学习态度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4.过分保护。近年来,独身子女是越来越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过分保护孩子,从小时候父母就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期间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并且懦弱无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感情成熟、行为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地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超过10%。而通过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成长关键时期,周围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孩子成长,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矛盾逐渐升华,一旦没有很好处理就会造成孩子出现抱怨、易怒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并且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因此,家庭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关系不可忽视。

三、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健康心理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因此,父母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聆听孩子心声,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可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出现波动。因此,父母需适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不可太过。

2.重视榜样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作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孩子和教育孩子。这就要求着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重视榜样作用,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特性。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自理,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理念,使孩子可健康成长。

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情绪稳定,自信开朗,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比如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因此,这就要求着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父母要关心孩子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进行精神层次交流,尊重孩子隐私,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4.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健康教育根本条件是良好的成员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使孩子时刻沐浴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下,使青少年懂得爱,积极向上,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篇11

一、前言

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一直存在许多问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教学偏重教师一方,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严密的组织下,在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缺乏自主活动实践的时空,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而自主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构建

(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1、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2、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4、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正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实现由体育向健康体育的真正转变。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新大纲的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由原来的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改为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三、结束语

目前在体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现阶段加大体育与健康课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力度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分析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