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前景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前景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前景分析

篇1

1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是构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建立循环农业体系主要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能量耗散低熵原理。农业是开放系统,其功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只有通过外界能量的投入,才能降低系统熵值,提高系统的功能。因此,合理投入是人类对农业系统加强控制的关键途径,不能将循环农业理解为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农业。认为只要依靠循环就可以实现耗散系统平衡的认识是不科学的。(2)资源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资源类型:一是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需要周年高效循环利用;二是化肥、农药、机械等系统外购买性资源,需要尽量减少不合理投入并提高效率;三是秸秆、粪便等农业生产中间废弃资源,需要再生利用;四是农业系统排放到大气和地下的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等,需要实现可预见、可控制,减少无效排放。通过农业系统内循环和系统外反馈循环相结合,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3)物质组链加环原理。在农业系统中,物质沿着不同环节上的食物链营养级传递和转移,利用不同营养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上一级循环转移到下一级的物质,再次转化为能够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和生物质能。因此,通过食物链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提高物质循环周转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4)生态经济协调原理。农业是生态经济系统,其产业目标既要获得生产力和经济效率,又要维护生态协调。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的经济功能往往和生态功能处于矛盾之中,因此,需要按照生态经济协调的原则设计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既要获得合理的生产力,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2循环农业的实际应用

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模式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基础,其基本雏形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和南方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重庆三峡库区是农业部规划的全国柑橘、蔬菜、生猪和草食牲畜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核心区,是当地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随着规模种养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规模养殖业产生的有机粪肥量大、肥效低、使用不便,逐步被化肥取代,往往弃用,加剧了面源污染。为此,从2008年起,重庆在农业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系统开展柑橘、蔬菜沼畜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三峡库区柑橘沼畜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体系,建成沼液还田示范基地0.67多万hm2,打造“畜-沼-菜”循环农业生产基地3.13…万hm2。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2.1沼液肥水一体装备,整合诊断施肥,支撑化肥零使用针对传统“畜-沼-果(菜)”循环中沼液管灌易产气爆管,会生成磷酸镁铵(尿垢)结晶堵塞管网问题,研发沼液管道自动调压、固体结晶物收集装置和自冲洗工艺,发明沼液肥水一体灌溉装备,实现沼液管道便捷化利用,促进沼液大规模还田和零排放。针对饲料、冲水、畜禽种类的不同,沼液有效成分变幅大、用肥计量难问题,配套柑橘非充分灌溉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测叶,支撑有机肥高效利用和化肥减量或零使用,同时替代灌溉水,节水节肥效果明显,已在长寿、开县、奉节等大规模应用。以长寿区农正农业为例,其万头猪场和166.67…hm2…晚熟杂柑果园,年施用沼肥10…t/667…m2,经营养监测,发现果园氮磷钙镁硫等大多数营养指标适宜,但是钾锌硼等元素缺乏,通过增施10…kg硫酸钾矿质肥补充,叶面喷硫酸锌、硼砂等矿质微量元素调控,近3年均实现全园化肥零施用,产品主要出口北美、东南亚等国,经济效益显著。2.2推动秸秆和粪污有机复合肥制备产业化,支撑化肥减量针对传统秸秆和柑橘皮渣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益低问题,发明一种巨大芽孢杆菌M1,研发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发酵及其有机复合肥制备工艺,实现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低成本腐熟发酵,先后研制出牛粪、橘渣、秸秆等为主料的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等4类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全部获得肥料登记证,支撑有机无机缓释复合配方肥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如梁平县丰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用柑橘营养诊断最适宜指标,研发氮、磷、钾为10∶4∶8的柑橘专用牛粪有机复合配方肥,替代15∶15∶15无机复合肥,年产能已达12…万t。重庆市重点推广的专用有机复合肥具有缓释性,符合柑橘生长的大量元素配方,富含有机肥,既有无机肥肥效高的特点,又有缓释肥肥效长的效果,还具备有机肥改良土壤、激活微量元素功效,适合撒施,省力省工,推动了柑橘专用肥有机化、配方化和缓释化,结合营养诊断控丰补缺,增产效果优于单纯无机复合肥,在重庆柑橘产区已经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卖出了无机肥的价格,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示范显著。2.3建立循环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围绕三峡库区柑橘、蔬菜、畜禽生猪、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我们以循环农业为纽带,相关产业循环链交叉环节关键技术为基础,因地制宜建立8个“猪-沼-果”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建成上百个果(菜)沼畜循环农业示范点。在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蔬菜标准园内示范推广的“牛-沼-菜”种养循环模式中,蔬菜基地与邻近一家大型奶牛场达成生产合作,由奶牛场支付基地土地租金,安装直通基地的沼液输送管网,园区以有机肥形式,消化奶牛场产生的全部沼液、沼渣,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大量有机肥,降低施肥成本,促进地力的保持。同时,基地采收后的玉米秸秆,又作为饲料供销给奶牛场,从而购建一条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不仅节本增效,使基地年产蔬菜超过12…500…t,每667…m2收益超过…4…320元,销售总额达1…250万元以上,同时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合作制定《NY/T…2627-2014…标准果园建设规范-柑橘》、《DB50/T…485-2012…农用沼液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DB50/487-2012…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29项,建立从良种种苗到采收销售完整的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并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评估验收,核心技术“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被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收录。2.4探索畜沼果循环农业推进模式,取得积极进展研究集成4种沼液肥水一体灌溉推进创新模式;探索出以小型种养殖场为主要对象的分散养殖、分散利用模式;利用大型种植场消纳数个小型养殖场粪污的分散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模式;针对大中型养殖场和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分散使用模式;围绕大中型养殖企业且配套较大规模的作物种植基地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等4种沼液肥水一体管灌推进模式,推动循环农业技术装备化和产业化。核心技术得到农业部应用。总结凝练的“沼液肥水一体非充分灌溉技术”和“柑橘低碳绿色管护集成技术”被农业部定为集中贫困地区和全国生态农业基地主推技术,支撑产业化应用。据国家环保部《三峡公报》,以柑橘屏障带为主的三峡库区,化肥使用量由2007年的每1…hm2…1…000…kg降为2015年的320…kg,…减幅达68.0%,实现三峡库岸屏障区投入品的大规模减源,保护了三峡库区干流水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可饮用的国家地表Ⅱ水质标准,出库水质最差也没有低于Ⅲ类,效果显著。

3存在问题与前景分析

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究发现,畜沼果循环农业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关注和攻克:一是对种植需求重视不够,没有专项投资用于园艺作物沼畜循环利用环节;二是技术利用不够,凭经验和盲目使用有机肥较为普遍,取得的效果参差不齐;三是对养殖污染的处罚力度偏弱,部分甚至根本无监管,随意弃用污染环境。循环农业模式作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尚需不断创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资金、技术和人力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条件。今后,循环农业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开发没有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重庆循环农业更要积极推进畜沼果循环农业替代化肥技术模式的落地和大面积应用;及早建立“以果(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菜)”循环发展模式,支撑养殖粪污零排放;建立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支撑柑橘(蔬菜)沼畜循环替代化肥等举措,推进循环农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57-1563.

[2]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3]牟宁.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28-29.

篇2

1.2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1.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四个方面。

1.4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1.5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2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果

篇3

第四,只有不断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2001-2005年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了30%,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提高了约20%,消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农业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左右。鉴于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即使政府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单纯靠发展农业显然不足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更不要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了。另一方面,入世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实施支农政策的空间构成严格限制。入世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选择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入世承诺的约束。这种情况在大豆产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加入WTO时,我国完全开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场,大豆进口关税率为3%,豆粕为5%,进口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对豆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调到9%,配额外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调,到2006年过渡期结束时改为9%的单一关税。入世之初,我国利用制定转基因产品管制办法的机会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进口,但2003年后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6年上升2658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将近2倍;豆油进口量更由2001年的7万吨上升到2004年最高时的252万吨。面临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等间接措施支持大豆生产,对进口数量却无法有效实施调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绿箱标准的政策在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模式下面临操作成本过高的限制而难以实施,而价格补贴和口岸保护等操作成本较低的政策则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这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上面临困难的选择。

总结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我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条件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我国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产业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一方面,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赢机制,在缺乏社会征信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出现“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

第四,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但今后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最近商务部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规划,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非价格竞争力要比价格竞争力更为重要,对贸易发展起的作用也更为持久。这是由于价格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可以廉价使用的资源,在我国,这主要是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环境标准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这种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并不一致,并且也非常容易受到进口方利用动植物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反倾销措施等合法限制措施的打击。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也将受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只有改善非价格竞争力,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模式。而改善非价格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应用,更需要在制度上创新,建立起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制约竞争力的“瓶颈”。可以说,在将小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进而在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上,我国还面临很多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政策问题和制度问题,决不能由于过去几年平稳实现过渡的经验而盲目地感到乐观。

篇4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5

要彻底解决假冒农资的问题,就要减少中间批发环节,形成农资生产企业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具有可控的销售终端。

农资电子商务就是解决之道,所有的销售环节在网上进行,有全程详尽的购买、物流记录,而且抛弃了问题的根源――现有的参差不齐的农资批发零售商。减少产品流通环节后,风险降低、成本降低,形成最核心的两个竞争力:保真、低价。再通过宣传、跟踪服务、用户体验彻底改变农民的购买习惯,占有市场。

农资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可信可靠、专业的农资服务,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让农民得到实惠,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社会公共效益与市场经济并举。

农资电商更能保证农民利益

没有物美价廉的良种、农药与化肥,农业生产和效益难以保证。在我国放开农资市场后,以供销社与国营种子公司为主的农资经营渠道因为管理与成本原因,逐渐被挤出农资市场;而各类民营、个体小农资店受利益驱动,大肆经营假劣农药。由于量广店多,农资执法难以到位,假劣农资难以查禁,农民苦不堪言。

农民如果到城里购买农资,成本太高,太不划算,发展农资电商与农副产品电商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农民渴望用新技术新办法帮助其买到放心农资。

政府由管理与执法的难度,也希望新型农资经营模式的诞生,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以确保食品安全。

农民与政府的需求。随着电商环境的改善,借助农资电商这个新经营方式与技术手段,有望一举解决农民与政府双重难题。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在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越来越大,不少农民苦不堪言,借助电商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生产投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买到放心农药。

农业生产主体转型的需要。随着工商资本不断下乡,土地集中程度加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兴主体涌现,大批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懂网、用网,他们呼唤农资经营模式转型。

农资电商的基础:农村“触网”越来越深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图1)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不断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务院在2013年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宽带中国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该战略现阶段建设重点就在农村,要求到2015年,实现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全面覆盖,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可以预见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将极大激发农村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广大农村将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农村上网的加快普及,老一代农民逐渐退出农业生产,新一代农民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农村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懂网也用网,一批新型的知识型农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能力和习惯。

电子商务大潮下的农资电商前景

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购物零售额不断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逐年升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涉足电子商务,几乎每个行业都必须直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涉足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为23.5%。部分重点行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7.6%和25.3%。(图2)

2014年5月29日,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网络零售额超过1.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

根据不同行业网络零售的特点和发展周期,网络零售占比也有所区别,一些行业已经达到较高的网络零售占比,如2011年化妆品的网络零售占比达到16.3%,3C类商品达到15.6%,服装则达到14.3%,农产品为1%。

参照网络零售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农村上网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网民的增长,湖北农资网络销售市场占比有望在5年达到市场总量2%,网络销售额达到2亿元;10年内占比达超过10%,网络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

如果传统农资销售渠道因为网络销售的冲击快速萎缩,网络销售的占比将会增长的更快。

我国农资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以湖北为例,湖北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200万亩,仅与水稻相关的种子化肥与农药市场规模就达80多亿元,全省农资整体市场容量在200亿左右。当电子商务销售额占到市场的10%,全省的农资电商即可超过20亿规模,全国农资电商容量达到数百亿元。

农资电商的发展路径探讨

――产品设计:从种子开始萌芽

先期以种子作为产品切入口,再逐步扩充到农药、肥料、农膜等农资产品。在农资产品中,种子是最基础最核心产品,应是打开市场的拳头产品,因为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更是假冒农资的重灾区,“保真、低价”将是种子电商销售的最大竞争力。而且价格和产品体系相对稳定,且价格让利空间大。

――渠道模式:用网线去打败农资店

农资电子商务的最大门槛有两个,一是农民很难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二是会上网买东西的农民不多。解决途径就是,拓展乡镇或村级网络代销门店加盟,让会用网络的人帮农民购买农资,这样就有了真人真店,农民放心,也没有了使用门槛。

篇6

Analysiseson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ofCyc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WuweiCity

LIU Xing-chengPENG Zhi-yunLU Xiang-shengLI Yo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Wuwei City of Gansu Province,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cycle agriculture;prospect;countermeasures;Wuwei Gansu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区域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位,属西北内陆绿洲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制种玉米、高原夏菜、酿造原料等多种优质农产品和牛、羊、猪等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作物配置、种养结合、庭院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循环生产模式遍布于农业发展之中,但这些零散的、不规范的、系统性相对低下的循环生产技术在获得局部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主推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建立种植、林果、养殖三类示范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循环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1-2]。

1发展现状

1.1节约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控力度,大幅度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1.1.1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近几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低效作物面积,不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农田光热水土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典型间作模式循环生产、周年覆盖生态安全型作物配置循环生产、微生物作物共济资源高效化循环生产、特色林果间作高效循环生产等作物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了物种互作效应,提高了农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生产力,为实现节地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1.1.2农田灌溉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行农艺、工程、农机节水相结合,以作物需求为主,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最大化。2012年,全市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4 380 hm2,占到灌溉农田的81.5%,可节水1 200~1 500 m3/hm2,年可节水1.6亿~2.0亿m3。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价改革、地下水取水计量控制等制度,将水量分配到户到地,初步建立起了配水到户、定额管理、轮次控制的精准灌溉机制,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由2006年前的0.30%~0.40%提高到目前的0.52%~0.66%,全市农业用水量12.18亿m3,单方水农业增加值提高到5.50元。

1.1.3测土施肥全面覆盖。2006年以来,武威市三县一区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初步建立了不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步入普及推广阶段,至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3 333 hm2,基本实现农作物全覆盖,平均节肥5%左右,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8万t,平均增产384 kg/hm2,增幅4%~6%。

1.1.4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狠抓病虫检测预报,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导农户开展科学防治,提高农药有效率,减少农药污染。2012年,全市开展大田作物综合防控63 400 hm2,绿色防控3 466 hm2,统防统治5 600 hm2,平均农药使用量较2011年下降2.4%。

1.1.5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药管理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的通告》,从源头上禁止了高毒、高残留等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全面限制使用超薄地膜,积极推广厚度≥0.008 mm的地膜,以减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篇7

一、大众化时代就业导向变化原因分析

大众化时代,高校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引导优秀人才融入社会实现与社会的共赢发展。高校就业导向的设计理念基础源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源自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源自高校内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淡化精英教育,就业趋向更加多元化

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不再与获得精英工作岗位直接相联系。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覆盖领域的扩展,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更多的被认可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传统精英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大学生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分配的“宠儿”,变为需要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普通百姓。在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精英岗位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传统的蓝领工作岗位。同时就业的区域也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西部地区,甚至农村乡镇延伸。从就业性质分析,出现了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者等许多新的就业形式。

(二)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更加多样化

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需求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齐划一的人才格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的就业导向为指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三)大学生就业基础素质差异更加明显

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82万人,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在满足越来越多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大学生的素质基础差异也越来越显著,这种差异表现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与重点高校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高校内部大学生之间。就业基础素质的差异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导向设计的差异化。

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系统的创业教育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两种重要转变:一是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二是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宏观环境的改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进而促进毕业生就业。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及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都在想尽办法加强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加强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各项教育。但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还不受重视,有的学校没有开展创业教育,有的开展了,也是简单的在就业层面上的一个教育环节,在教学计划上还没有安排和设置创业方面的教育活动,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更没有培养或引进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的计划。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一项活动、几个讲座来代表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部,需要曾经走出校园,接触企业和社会,了解、熟悉和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来教育、引导和提供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学校应该考虑组成有良好结构和职业背景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有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牵头开展这项工作,针对学生创业认识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针对“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组织的报告会等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帮助”调查,只有8.81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说明我们目前的师资力量及教育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针对“你认为学校应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哪些帮助”这个问题,有71.80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化的老师对创业进行指导、培训及咨询,有32.43的学生认为专业化的老师对创业进行指导、培训及咨询是学校提供创业帮助中最重要的,专业化的师资不足将是制约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

三、以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新的就业导向机制

在多样化的就业趋向选择中,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成为大众化时代高校就业导向中新的亮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并且大学生创业将有效提升我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2004年,国家已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接近1万人。

创业教育的直接背景是社会经济向高新技术、信息化、生态化发展,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广阔的增长点、生长点。因此,高等教育应面向广阔的行业视野,引导大学生为多种经济发展服务,创建更多的经济生长点、文化生长点。高等农业院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高校要大力宣扬和树立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其教育功能。要适应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设立创业教育的课程和项目,全面推进包括创业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激发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一步探索、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化,推动创业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模式等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通过这些基础层面上的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结合、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的有效沟通,大力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和提升综合创业素质。

(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

要使大学生意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必然的客观规律。今天的大学生如果不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谈不上是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在日常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创新、创造活动;学校对校园内外的创业活动或动向应密切关注,不要割裂与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篇8

1 光能资源

光能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源,植株中90%~95%的干物质都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托里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利用的潜力很大。

1.1 太阳辐射

托里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水汽含量少,太阳辐射量大,光资源丰富。经计算,托里县年总辐射量达567.35 kJ/(cm2·a),在农作物生长盛期的5—8月最为丰富,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0%以上,对农作物生长和促进籽粒形成有利。

1.2 日照时数

托里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839.7 h,其中日照百分率 ≥60 % 的日数为237.2 d,5月下旬至7月下旬日照时数较长,对长日照作物的生长有利。

总之,托里县太阳的总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光质较为优越,但是光热条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农作物所需求的水、肥条件不足以及农业技术措施不当等造成。因此,需要不断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高光效品种,增加光合效能,达到高产的目的[1-2]。

2 热量条件

热量条件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的热量条件下进行,热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品种的选择、种植方式的确定以及产量的高低。热量条件还制约着畜牧业的生产、畜群种类的布局、畜种改良以及草场质量、牧草种类、数量等。此外,热量条件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1 托里县热量条件概况

托里县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凉爽,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易受偏西冷空气入侵影响,气温分布悬殊,南北四季温差较大,北部平原寒暑分明,山区夏季凉爽,冬季有一逆温层,使托里县的气候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县城年平均气温为5.3 ℃。

2.2 极端气温的分布

根据托里县气象局30年气象资料显示,托里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2 ℃,出现在1979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6.6 ℃,出现在1974年2月21日。

2.3 积温

2.3.1 ≥0 ℃的积温。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土壤开始解冻,田间活动开始,秋季气温<0 ℃,土壤开始冻结,是冬小麦的利用下限。托里县气温≥0 ℃的日数为206 d,积温为2 906.0 ℃。

2.3.2 ≥5 ℃的积温。≥5 ℃的积温日是越冬作物越冬后的积极生长期,也是喜凉作物的始播期,春小麦、油菜等作物开始播种[3]。托里县气温≥5 ℃的日数为169 d,积温为2 710.4 ℃。

2.3.3 ≥10 ℃的积温。气温稳定通过10 ℃以后,喜温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进入生长盛期,小麦开始拔节,油菜开始抽薹、开花等,期间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形成的基本因素。托里县≥10 ℃的日数为132 d,积温为2 345.9 ℃。

2.4 农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综上所述,托里县≥10 ℃的积温,北部平原地区有2 513.1 ℃,可满足除喜凉作物外的部分喜温作物的生长要求,如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喜温油料及瓜菜类等。县城附近积温为2 000 ℃左右,不能满足喜温作物成熟,一般只以喜凉作物品种为主[4]。沿山农区积温范围为1 500~2 000 ℃,只限于喜凉作物生长。

3 水分条件

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牲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水,水分资源的状况对干旱区的农牧业生产尤为重要。托里县属于灌溉农业,农业用水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发源于各山系的河水供给。

3.1 托里县降水分布特点

托里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242.1 mm,山区降水量大于北部平原地区,降水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6—7月最多,冬季1—2月最少。可见托里县降水多在暖季且分布在山区,为牧草、林木的生长及农业用水提供了有效保证。

3.2 降水对农牧业生产的作用

农牧业生产和发展除了与温度、光热条件有直接关系外,自然降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农作物生长的4—9月,托里县平原地区降水量约占年总降水量的56%,其中5—7月最多,此间正是小麦拔节和小穗分化期,降水量多,能补充田间土壤水分消耗,减少蒸发,有利于小麦增加小穗、粒数、粒重,使之丰产。山区4—9月有丰沛的降水,有利于牧草的商场和林木的生长。

4 风能资源

托里县风速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区大于县城(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38页)

附近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风的日变化以中午到傍晚或云生云消是较大,其他时间较小,四季变化不明显,≥8级的大风多出现在4—8月。托里县的风向分布以南风最多,可占全年各风向的24%,静风次之,为15%,最少是东风和西风。县城各季节都以南风最大,并以冬季最多,静风次之。风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不仅对农牧业生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风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为人类所利用[5]。托里县受山区地形影响,各月平均风速都在3 m/s左右,且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强。

5 参考文献

[1] 黄文.在保持生态平衡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农业优势[J].江西社会科学,1982(5):42-45.

[2] 张龙生,矫凤健,刘宗婉.县农业自然资源地图的编制[J].资源科学,1982(4):49-55.

篇9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2.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泛,以种养殖业为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3.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延伸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4.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合作社 + 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农户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于单个分散的农户具有更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获得规模收益。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覆盖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3.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按社员的交易额进行分红,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2.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合作社融资难,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的开展及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4.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5.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税收减免等政策主要给予重点龙头企业,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2.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扶持合作社之间开展金融联合与合作。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科技对接、银农对接等活动,为合作社机制创新搭建平台。

3.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

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强化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力度

篇1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多、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吸收温室气体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形象。

1 我国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 (forestry pest)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森林植物或森林植物产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包括各种植物病原物及有关的传病媒介、植食性昆虫、螨类和软体动物、对植物有害的杂草等。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给我国生态、能源、物种、木材和气候等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共有8000多种,经常发生的有292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亿亩,每年因虫害致死数目4亿多株,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亿m3,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毛虫、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及杨扇舟蛾等,具体病虫害情况如表1:

表1 病虫害情况

种类 规模及破坏程度 发生规律

松毛虫 我国最重要的森林虫害之一,分布最广,每年成灾面积约2,000万亩以上,减少松树生产量500万立方米 每隔2年左右为一个大发生周期

松褐天牛 是危害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被列为国际检疫性害虫 每年6月为成虫发生盛期,6月下旬-l0月下旬为幼虫为害期

松材线虫 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目前已蔓延至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2个县级行政区,674个乡镇,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500多万亩,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近500亿元 1982年发现该类害虫,2009年进入爆发期

美国白蛾 世界性检疫害虫,全国发生面积150万hm2,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 成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8月中旬

杨扇舟蛾 几乎遍布国内各地,主要危害杨树和樟树,全国发生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 经常暴发性害虫

2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情况

2.1 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史

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白僵菌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海拔几米至2000多米的高山均发现过白僵菌的存在,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白僵菌防治森林病虫害,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成为白僵菌生物农药应用大国。

2.2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优势

林业主要害虫成a虫羽化期较长且具有隐蔽性,化学农药难以接触虫体,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使森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白僵菌是目前林业上防治食叶害虫有效的生物农药,它可以在林分中较长时间内控制防治对象的虫口密度。近年来在松树、速生桉的防治工作中,深受林农的欢迎。白僵菌适宜在森林气候环境中生存、传播和繁衍,可以在病虫害中不同程度的流行、传染,以达到持续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白僵菌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良好,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有利于对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3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施用技术

我国早期白僵菌施用技术较为落后,随着白僵菌剂型的发展,农药施用技术不断进步,由过去的单一喷粉技术逐步向地面喷雾,空中飞机喷洒以及无纺布引诱防治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治技术方向发展。新的农药施用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展了防治对象与范围,还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

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

采购模式林业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其中生态林主要由森防站、林业工作站负责病虫害防治,其主要由全国各级森防系统统一采购防治所需的生物农药,采取定点采购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防治投入,由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三级资金安排专项防治资金;经济林采购系完全是市场行为,大部分通过经销商购买,部分直接购买,资金来源于林场经营收入。不同地理环境的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气候条件不同,需要生物农药企业提供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产品以及专业的防治技术服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以满足不同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市场规模

2009年末,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为1500万hm2,按照生物农药平均防治成本200元/hm2计算,2009年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农药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林业领域真菌源生物农药的市场规模约为16亿元。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指出:2020年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真菌源生物农药凭借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要达到8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预计未来5年,林业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篇11

1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

气象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广袤,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实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的潜在经济效益进行理论评估,才能实现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出最优决策,才可以在确保支出不超出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和条件,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根据气象服务制定科学的决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 研究方法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的理论评估核心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2种,分别为确定最优决策的步骤和Thompson数学表达式,2种研究方法又是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效益评估的步骤。其中,确定最优决策步骤主要包括确定平均气候资源、确定理论评估采用的决策以及计算每一个决策的加权平均经济收益,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选择最优研究方法,确保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Thompson数学表达式是通过概率确定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对农业生产实现最佳长期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利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需要先明确当地灾害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以及防灾时造成的损失,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才能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在采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的时候,可以分为3种情况。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必须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且进行科学防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时,只需要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适当进行防御即可;而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

3 服务与决策

气象服务可以按照离散的形式或连续形式表示,而对应的气象决策分别为离散模式和连续模式。其中,离散模式是农业气象决策常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极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而处于连续模式的时候,决策农业气象服务潜在经济效益值,根据某个指标确定最优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气象决策的重要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

4 天气预报和列联矩阵、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

天气预报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形式,其通过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当地气象信息,对未来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农业生产中对气象预报的关注,在气象灾害尚未发生前,提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当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最大限度降低气象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离散模式通过用m表示天气状态,连续模式一般用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表示。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用天气预报资料进行决策,必须确定函数f(x)的值。农业气象决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明确概率分布情况,而条件概率分布的关键因素分别是预报值和实际值。

5 损失矩阵、气象损失矩阵和气象损失函数

损失矩阵,指的是离散模式时,天气状态和气象决策对应的经济损失,主要由多个气象状态和气象决策组成。由于使用损失矩阵,必须明确农业收益情况和损失情况,不具便利性。因此,使用效益损失矩阵,又被称为气象损失矩阵。气象损失函数指的是连续模式时一般用r(x,a)对气象损失函数进行表示。一般采用的损失函数可以分为2种,分别为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而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象损失函数,才能保证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4]。

6 案例分析

东北玉米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气象分析玉米最佳播种量和时期,并确定玉米最佳生产结构和布局。干旱预报的气象服务效益,即可以在气象灾害之前,采取有效的干旱预防措施,通过蓄水池储水或者南水北调,解决干旱的问题,不断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经效益。而为了确保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料,确定科学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系数。

7 结论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气象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决策,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8 参考文献

[1] LOMAS J,MILFORD J R,MUKHALA E,et al.农业气象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与未来需求[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4):59-60.

篇12

[4] 王晓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

[5]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EB/OL].[2014-02-28].http://.cn/User_Doc/30383/News/3205/20127251215101876303831.htm.

[6] 杜永臣,胡鸿,刘凤权.美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蔬菜,2010(19):9-11.

[7] 强百发.中韩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9-83.

[8] 李伟勇,刘建平,李展彬.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8):138,142.

[9] 于丁巧.有机蔬菜种植问题――以北京市和泰安市为例[J].农家科技,2011(S2):33.

[10] 黄锦明,郑卓辉,刘泽林.有机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86-187.

[11] 李知军,孙诗明.浅谈有机蔬菜的种植[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70.

[12] 李润根,廖振军.江西省有机蔬菜发展对策探讨[J].长江蔬菜,2005(12):6-8.

[13] 王子强,刘合昌,马明敏,等.对发展有机蔬菜的认识与对策探讨[J].中国果菜,2006(1):31-32.

[14] 马超,王天文,文林宏,等.贵州省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6):179-181.

[15] 方志权.上海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地理,2002(S1):40-43.

[16] 康起亮.广州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6):98-99.

[17] 汪李平,刘义满,周国林.有机蔬菜――水生蔬菜生产技术规程[J].长江蔬菜,2014(1):5-10.

篇13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更新优良品种、强化科技服务、发展订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蔬菜面积2.51万亩,其中精细菜1000亩、菜用型洋芋0.86万亩、萝卜白菜等大路菜1.66万亩,年产鲜菜9700吨,产值425万元。

设施蔬菜以城郊为主,建设日光温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个,设施面积约240亩。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年产精细菜约3000吨,占市场销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经营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年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户。

客观评价,蔬菜生产有发展,但仍处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绶慢发展。其生产能力与城乡蔬菜消费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与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吻合、与全省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淡旺季明显,结构性、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一是区位、土地条件及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适应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要求;二是境内少有工业,无污染源,生态环境适宜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条件有保证。

2、制约因素:除了农业劳动力不足、农田水利及农电基础设施落后等客观原因外,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不足,墨守种粮把稳老观念,思想保守,只图省事简单,吃苦创业精神差;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缺少过硬的组织、协调等行政手段,资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动力度不够。

(二)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国内外大市场蔬菜消费发生重大转折。反季节超时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大宗菜转向多样化和特需化,消费由大众化转向多元化、高档化,质量要求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无害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多样化的蔬菜产品需求量与日剧增,放手发展蔬菜生产面临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