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安全风险事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风险事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风险事件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 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篇2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3

作者单位:066004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俊青: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通信作者:郑素芬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课题(20120287)

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医学技术的进步,使高龄手术病人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老年生理机能及心理承受力的衰退,很多病人还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住院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压疮、烫伤及药物相关因素等不良事件[1],造成伤害,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降低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为此,我科自2011年开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采用风险评估表量化评分,强化老年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细化安全管理,采取个体化、预见性措施,把以往出现问题后的被动处理改为主动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手术老年病人共11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8岁,平均69.20岁。病种主要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管切开术、胆管癌肝癌切除术。

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手术118例病人病例,非惩罚性记录报告显示的不良事件包括跌倒烫伤、压疮、药物相关问题、导管滑脱、投诉等,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措施不科学、风险意识低、护患护医沟通不良、评估不准确、环境设置、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到位等[2],自2011年1月开始制定管理对策如下:

2.1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成立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三级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小组,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归类、分析,明确工作环节中的风险隐患、易发部位,明确风险管理的重点,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3];每月开展1次护理质量评议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根据现存或潜在的风险不断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完善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严格落实;查找资料,制定专科风险评估流程和发生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人人掌握,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护理安全。

2.2风险评估改变住院期间出现风险后给予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且评估无量化,更多依靠护理人员的主观认知方式。采取压疮、跌倒、坠床的量化评分,评估在病人入院后6 h内完成,在入院宣教增加预防烫伤的内容,并根据科室特点增加了导管脱落危险因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所有评估表常规每周评估1次,危险因素发生变化则随时再评估。

2.2.1压疮采用Braden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及摩擦力6个部分,总分值范围6~23分,分值越少,发生压疮的风险越高。<18分提示有轻度压疮风险,给予病人床头挂防压疮标志牌,利用文字和语言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防压疮知识宣教,并签字告知,告知书入病历存档;<14分提示中度压疮风险,告知责任组长及护士长,依据病人病情、营养状况、经济能力、意愿等选择预防压疮的措施,可使用减压贴或涂擦药物,使用气垫床,加强翻身等个体化方案,责任组长及护士长每日跟随交接班检查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效果,不断修正风险评分及方案。

2.2.2跌倒坠床的评估采用一张评估表,危险因素分为9大类,包括:年龄、既往史、疾病、意识、视觉、听觉、活动能力、排泄、用药情况。总分值范围0~36分,总评分≥8分为高危人群,报告护士长,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预防知识告知病人及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执行相关防护措施,如:穿防滑鞋子;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处;夜间使用地灯;床边勿放杂物等。和家属沟通安排好陪护,提醒日常起居要做到“3个半分钟”即醒后半分钟坐起,坐起半分钟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再行走[4]。对手术后意识不清、烦躁及处于半卧位时,使用约束带和床档。护士长要每日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对依从性差的病人和主管大夫交流相关信息,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2.2.3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表从导管类型、导管固定、意识、依从性4个方面评分,每项依据低、中、高危程度给予1,2,3,4分,如一个项目涉及多个内容则将分数累加,总评分≥8分为高危人群。挂防导管脱落警示牌,每班交接时查看导管情况并记录,重力导管使用高强度外科胶带或加压固定胶带,其他导管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约束。高危人群必须报告护士长,每天督查措施落实情况。

2.2.4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对病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得分在0~100分之间,≤40分表示重度依赖,41~60表示中度依赖,61~99分表示轻度依赖,100分表示无需依赖。所有病人入院时均要评估,手术后和恢复期病人需再次评估,影响活动能力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再次评估。护士根据评分关注病人,与家属沟通,安排陪护,协助完成基础护理,保障安全。

2.2.5建立科室医护交流的平台鼓励发表意见,每周1次沟通病人相关信息,提出问题,针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法。医师的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3安全管理

2.3.1环境设置分析不良事件,在环境方面做了如下改变:公共厕所内配置坐便椅,厕所墙上增加扶手和挂钩,洗漱间地面铺防滑垫,病房厕所全部改为坐便,马桶前方安装紧急呼叫按钮,厕所入口地面贴“防止跌倒”提示字样。每间病房设健康教育宣传栏,防跌倒防坠床预防措施、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手册放置其中,方便病人家属随时翻看。同时放在书报栏内供病人拿取。分配床位时尽量将老年病人放在距离厕所较近的位置。

2.3.2安全教育将安全知识教育具体化,操作性强,如:病人穿防滑拖鞋,地面湿滑时避免下地行走,不要私自使用热水袋,睡觉时拉起床档,呼叫铃放在伸手可及处等,并要求在安全告知书上签字。研究显示[5],跌倒多发生在夜班时段,占到67%,和排泄有关的占到23.24%,在此时段,夜班增加对高危病人的巡视,责任护士增加安全教育的频次,以引起病人家属的重视,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培训学习各种导管的固定方法,了解各种胶布的特点,引进高强度外科胶带和导管固定装置的使用,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管。

2.3.3药物相关问题制定新的制度:实施双人核对,反向核对,口服药发药签字,病区内备药设查对登记本,每月查对一次并记录,输液卡输液完毕后双联核对签字。巡视病房时观察询问病人用药反应,耐心倾听诉说,及时和主管大夫沟通病人用药情况。

2.3.4心理护理增加护理人力资源,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接触陪伴病人,对病人术前术后的焦虑、恐惧、担心能及早觉察,与病人交流、耐心细致解释相关问题,对焦虑严重的病人提请主管医师注意,建议请精神卫生科会诊,予以干预。针对老年病人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从治疗的角度向病人解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鼓励其有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2.4评价标准比较2011年1~12月老年手术病人167例与2010年1~12月收治的118例老年手术病人发生的不良事件。

2.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表1)

注:2010年跌倒坠床烫伤4例,压疮5例,药物相关问题6例,导管滑脱7例,投诉2例;2011年压疮1例,药物相关问题2例,导管滑脱2例

4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构成危害,也会给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医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能够关注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那么风险的发生率会大大下降[6]。因而分析、识别护理工作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工作流程,应急程序和预案,树立全员风险意识,明确职责,标准化关键程序,避免过分依赖人的警惕性,是降低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老年病人生理机能衰退,免疫和应激能力下降,应对手术的支持能力下降,风险增加,通过评估病人的主观因素、客观资料、一般情况及特殊变化,判断病人病情变化,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医护患之间共同协作,加强沟通,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姜向娜,李凯.2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5):1217-1218.

[2]林亚妹,郭泽丽,陈惠.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47-348.

[3]李平.儿科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92-94.

[4]黄海燕,刘蕾,盘雪娇.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6):83-85.

[5]冯志仙,黄丽华,胡斌春.住院患者跌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23-327.

篇3

1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的类型

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的种类各不相同,但根据危险源的发生场所,我们可以将危险源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和施工场所周围危险源,具体内容可概括为:

(1)施工现场危险源。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是对工程构成潜在威胁的危险源,一般潜藏在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部位,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在施工现场,脚手架、人工挖孔桩、工棚、模板、施工电器设备、工程拆除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威胁的危险源,譬如脚手架搭设失稳而发生坍塌、起重塔吊作业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发生高空坠落、施工电器设备绝缘性能失效而引起触电火灾等。某建筑工地存放大量的易燃油漆,由于存放存库通风排气不顺畅,导致仓库管理人员中毒晕倒,也有大量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没有严格规定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等防护设备,以致工程经常发生受伤事故。

(2)施工场所周围危险源。建筑工程的施工,对周围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常见的危险源有:工程深基坑开挖,由于支护和顶撑设施失稳,而引起周围建筑物地基下沉,严重时可能发生坍塌、爆炸等事故,譬如某工程在开挖深基坑的时候,遇到了连续多天的大暴雨,基坑内部的积水没有来得及抽除,使得周围建筑物的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高空作业,建筑工程的临街作业面安全防护措施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譬如某工程脚手架拆除的时候,临街拆除面下方没有铺设安全防护网,高空坠落的钢管砸中附近停靠的小轿车;其他危险源,譬如工地储存易燃易爆品、化学物品等,一旦发生的爆炸、中毒事故,会直接威胁周围居住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根据以上提到的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的分类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施工危险源具有隐蔽性的特征,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重大危险源辨识》等规定,做好施工危险源的识别工作。

2.1建立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的特征,在构建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的时候,要突出危险源的引发机理,以便针对性采取措施。系统标示出不期待出现的物理事件和操作事件,其中物理事件指的是类似设备故障、物件损坏等物理破坏,尽管不会直接造成安全事故,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操作事件,是指能够直接造成伤亡的事件,譬如施工人员直接从高空坠落身亡。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当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出现的偏差,对风险事件的动因进行分析,同时生成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以协助潜在风险的找出和防范。换句话说,对于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必须在危险源产生之前完成,一般处于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体现为四个标准:(1)正确识别潜在的施工风险;(2)全方位识别施工风险的各种内部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譬如工程脚手架拆除的危险源,其内部要素是脚手架连接构件和钢管的质量、脚手架下方的安全防护网,而外部要素则是拆除当天的气候等;(3)要求将每个危险源体现的性质进行准确描述,譬如基坑开挖危险源的类型、诱因、产生位置、危害性、危害范围、预防措施、治理措施等;(4)在考虑安全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分析危险源性质的偏差范围。

2.2施工危险源识别的方法选择

在建立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在应用该模型识别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合适的危险源识别方法与之配套,在实际工程施工当中,常见的危险源识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1)现场询问和交谈。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危险源识别工作最有发言权的主体,为了获取真实、客观、全面的危险源资料,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到工程现场,从管理、作业、技术等视角,掌握危险源的控制状态。譬如基坑开挖工程,一方面需要从管理员手中拿到基坑开挖的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方案,分析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是否存在潜在的影响,同时通过掌握基坑开挖的支护工作状况,分析是否存在坍塌、滑落等事故诱因。另一方面是与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交谈,了解现场是否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以及是否存在重大的施工风险。

(2)现场观察。深入到工程现场,就施工的设施、场地、施工行为、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掌握危险源的资料,譬如建筑外墙涂料施工的时候,现场观察升降机运行是否存在超载情况、脚手架和脚手板是否牢固;场地四周是否按照要求搭设防护网和悬挂安全警告标示;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安全带;施工管理人员是否有定时普及安全施工知识和规范要求。

(3)安全检查表法。在施工现场检查的时候,在发现危险源隐患之后,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以作为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分析的数据资料,然后针对不同的危险源管理需求,还可以采用工程流程分析法、事故查询分析法等方法,以便更加深刻地识别出更具隐蔽性的危险源。

2.3施工危险源识别的结果分析

篇4

1 安全风险管控是天津地铁建设安全管理核心

随着天津市地铁1、2、3号线的开通运营,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再次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目前,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处于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2015年底4号线、10号线也即将开工建设,地铁在建里程近140公里,工程质量安全压力巨大。天津地铁集团秉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是地铁建设生命线”的管理理念,重视安全、关注安全,始终把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天津地铁集团在多年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引入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理清管理脉络,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严格技术措施落实和责任考核,坚持把安全风险管控列为项目管理核心工作,紧紧围绕风险管控组织地铁建设,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事件发生机率,确保地铁建设安全受控。

2 安全风险管控内容核心

2.1 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地铁集团建立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建设,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职管理队伍健全、管理脉络清晰、责任明确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地铁集团组建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做为安全监督管理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各项目管理中心做为实施层是安全管理落实者,是安全管理主责部门,是安全管理行为主体,行使安全管理职责;两者相辅相成、责任分明,实施层承担直接责任,监管层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形成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管理格局。

同时地铁集团在指挥中心建立监控平台,完善全覆盖安全管理网络,完善自上至下的落实和监控管理体系,以之为核心开展安全风险管控。以监控平台为依托,覆盖全过程管理环节,形成完整有效的监控管理循环,用技术手段对建设风险实施监控管理。

2.2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地铁集团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风险源辨识论证、方案评审、盾构机安全评估、条件验收、领导带班、责任划分、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实现制度全覆盖、管理无漏洞的目的,以满足高强度建设、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重点突出了以下五方面:

1)目标管理。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深入梳理风险源,建立风险源台帐,明确风险源管理目标。项目开工前针对风险源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建设过程中做实风险目标管理。

2)责任管理。针对风险源台帐目标,明确管理部门及具体责任人,把安全压力自上而下传递下去。形成“管理者必须知道可能会出哪些事故,心中有数”的良好局面,管理有的放矢。

3)措施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进一步健全管控措施。技术方案专家论证把关,开工前进行条件验收,过程中落实风险管理监督。

4)高强度检查。针对风险目标及具体责任人,采用例行检查、抽查、暗查等方式,形成高强度的检查态势。每月、每季进行全覆盖检查,平时进行抽查和专项暗查。同时抓好整改,确保检查工作有实效。

5)严格考核。根据考核评价管理制度,每季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通过批评、通报、约谈上级领导、书面通知上级单位、经济处罚、红黄牌警告等措施,有效保证了制度良性运行。

2.3 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监控管理

天津地铁已进入高强度建设关键阶段,对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建立长效化的信息监控管理机制,为建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地铁集团通过梳理在建工程风险管理目标、升级系统平台、明确责任界面等,建立了“全时段、全覆盖”的风险预测、预控、预警、应急处置的信息化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投入运行以来起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实现了功能多元化目标,建设成为集“可视化监控、安全风险管理、实名制监控、文明施工监控、应急处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控管理平台。监控平台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七项功能、四支队伍。

1)一个中心。在地铁建设指挥部建立监控管理控制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建立管理分中心,实施两级监控预警管理。

2)七项功能。实现了基础资料管理、数据统计分析、预警响应处置、重点项目施工视频监控、应急处置、文明施工监控、实名制管理七项功能。

3)四支队伍。建立了监控管理团队、第三方监测队伍、专家团队及应急抢险队伍。

2.4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完善风险源管理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绝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它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管理。既是纵向的全过程管理,又是横向的全面管理,同时又与工况条件、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基于以上认识,地铁集团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风险管控体制。

为此,地铁集团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分别开展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估,汇总形成风险识别清单,请专家论证把关,并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控制措施。建立专项方案论证制度,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建立开工条件验收制度,对深基坑开挖、盾构始发接收、联络通道施工等重要环节先条件验收后开工;建立安全风险分析日例会制度,每天对风险源施工部位安全风险状态进行评估,及时解决险情。地铁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技术问题,只有把技术问题吃透了,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底,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因此,重点做好前期工作,开工前把各种风险吃透,措施制定好,再请专家论证把关,为安全风险管控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实名制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为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确保主要施工管理人员与投标人员一致,提高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地铁集团对参与地铁建设的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现场管控能力。

1)技术措施。在现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对监理、施工及第三方检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人脸识别设备通过网络与监控中心监控平台连接,纳入监控中心统一管理。

2)管理范围。监理单位总监、总监代表、安全总监、监理组长;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副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

3)管理成果。监控中心每天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统计,确认其是否在施工现场,形成实名制考勤日报表。

4)考核管理。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当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两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红牌警告,并通报批评;连续三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要求中标单位更换该管理人员,并依据合同对中标单位予以经济处罚。

2.6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地铁集团定期组织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专家人员对各参建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参建人员自身素质。对天津市及地铁集团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施工重点环节与管控要点,现场的施工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等加强培训,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施工现场相结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地铁参建人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使参建人员了解、熟悉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要求,落实安全质量管控措施,规范行为,消除隐患,全面提升了地铁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2.7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

1)应急队伍建设。随着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的大范围开工建设,紧紧依靠施工单位处置险情,已不能满足需要,地铁集团以抢险经验丰富、实力过硬、诚信可靠的施工单位做依托,组建专业抢险队伍。抢险队人员全天候坚守现场,险情发生时能够立即出动,参与应急处置。

2)应急管理。所有风险源均制定了应急预案,如基坑开挖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开挖施工等。预案简洁实用,通过培训考核,让所有参与者明白险情发生后应该做什么。以不通知抽查演练为手段,不做“应急演戏”,真正做“应急演习”,切实起到锻炼队伍、提高抢险人员熟练程度的目的。

3)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应急关键是响应,为此,地铁集团建立了集团地铁建设应急响应责任体系。每个项目均明确了应急响应责任人,当接到预警或出现险情时,由其负责上报和响应,如险情上报中断,该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完善的响应体系,为预警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4)应急与监控联动。应急队伍隶属于监控中心管理,当监控中心发现或者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通知应急抢险队,抢险队第一时间出动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管理与监控中心联动,尽可能压缩应急响应时间。

3 安全风险管控落实

3.1 坚决执行风险台帐管理

风险台账管理是天津地铁集团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总结了2、3号线管理经验,推出的一项安全管理措施。在工程开工前,地铁集团组织有关专家和各责任单位对地铁车站、区间的风险源进行识别、风险等级划分、专家论证、确认,形成了风险源清单台账。在风险源施工条件验收前,结合周边环境的变化,再次对施工环境、盾构区间进行调查、走访和区间物探,对原有风险源和风险等级进一步确认和调整,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预控措施,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把关、签认。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源,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均确定一名责任人,承担日常的管理责任,并承担安全事故责任。地铁集团每周组织专家和参建单位召开风险源管控例会,对在施风险源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保障重要环节科学组织,确保安全。通过风险源台帐管理,解决了“可能会出什么事?谁来管?怎么管?”三个问题,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确保风险源施工安全可控。

3.2 严格落实风险管控目标

地铁集团建设管理中心建立风险源台帐,每个风险源均制定管理目标,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处置措施。风险源管理目标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必须实现三个明确:

1)明确目标。各岗位、各部位、各级管理人员,都熟知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隐患,知道应该管什么,知道自己管辖范围会出什么安全事故,从而完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2)明确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知道出了事该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后果,带着压力管理安全、尽责任,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3)明确措施。各级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熟知自己的岗位制度规定,知道应该如何去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管,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3.3 严格风险管控重点环节管理

天津地铁集团总结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广泛征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社会专家、高等院校等方面意见,制定了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风险管控。重点侧重于施工现场管理,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共分七部分,内容包括:工程现状调查、工程勘察、风险分级标准、车站深基坑施工、盾构始发与接收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施工等共计87个重点管理环节,对各环节均明确了具体要求。地铁建设各方紧紧围绕以上重点管理环节进行风险管控,收效明显。

3.4 严格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已成为天津地铁常态化的风险管控管理机制。根据地铁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每日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要按照安全技术专业或者工种进行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排查人要悬挂禁止施工作业警示牌,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组织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部位及其影响的区域不得施工作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不得使用,推动“零”隐患施工。

通过施工单位每天排查,监理单位每周排查,地铁集团每月排查,对隐患狠抓整改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同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推荐安全风险控制到位、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高的项目,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了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

3.5 严格落实安全考核管理

安全风险管控必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天津地铁集团制定了天津地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每月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差的单位通报批评。每季度召开安全质量总结会,评选出“安全质量先进单位”,年终评选出“年度安全质量先进单位”,给予物质及荣誉鼓励,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引领作用。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个巨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和施工难度随之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也随之明显。

天津轨道交通建设在新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天津地铁集团在管理中实行安全风险管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⑴《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⑵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⑶天津建委《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3.6.17

篇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建筑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但是建筑施工安全的事故屡屡发生,给国家的经济、人民的健康、稳定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了施工单位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风险,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重点控制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1.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将相关的安全指示精神和法律法规的标准进行落实。尽管上下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甚至还亲自到施工现场,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够,尤其越往下级的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越发淡薄。

2.建筑工程安全的监管机构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对于县级、村镇的安全监管机构往往工作不力。

(二)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1.某些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履行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对员工的安全负责到底。

2.某些工程监理企业并没有真正肩负起安全监理的责任。

3.某些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不够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不够扎实,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已经无法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忽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培训流于形式,施工企业法人代表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模糊,对于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就会缺乏健全的监督手段,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对于工程前期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对于其危险因素没能真正了解清楚,缺乏了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正确指导。

(三)相关的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观念

1.在建筑施工单位内部,有些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缺乏对于施工安全的全面认识,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离岗现象。

2.我国建筑施工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对员工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培训,由于当前对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了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另外,即使对其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但是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层次不够分明,没有突出重点内容,针对性比较弱。尤其对于一部分建筑施工的一线作业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所以整体的安全素质较低。

(四)当前建筑市场秩序不够稳定

1. 普遍存在有挂靠、以包带管、违法分包、非法转包等现象。尤为表现在劳务层用工不够规范,比方说私自招揽库民工和临时工,一线作业人员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

2.对于省外的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不够。部分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意识较为单薄,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而所聘用的施工人员相当一部分是非专业的人员,没有持有特定的上岗证书,工地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3.当前还有一些项目业主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建设程序施工,整个流程不合规范,手续上也是漏洞百出,除此之外,一些业主还随意违法把工程发包给资质条件不足的单位或者个人。

4.基本建设手续不够完善或者存在先开工后补手续和审批程序不合理的现象。

三、关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风险的正确识别是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能够提高对建筑施工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时刻伴随着施工过程而存在的,但是往往是一种隐性的风险,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甚至难以预测和衡量。因为安全风险往往会被某些表象所蒙蔽。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识别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就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结合不同施工单位的发展情况和竞争实力,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然而,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相关的情况都是不确定的,比方说,人们难以掌握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否、发生的时间、时间所产生的影响等等。但是,通过对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由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收集与施工有关的数据资料或信息、分析施工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确定施工安全风险事件并将风险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笔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可知当前比较常用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和统计学上的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各自具有其优缺点,没有一种是完美的,任何一种识别方法都不能适用于全部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上。所以,要做好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就要注意通过结合多学科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相结合。

四、关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尽管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难以捉摸,但是仍然是可以控制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安全风险控制的意识,有利于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是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但是存在一个事实就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与一般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相同,均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角度来看,除了利用建筑工程相应的工程保险手段使风险得以转移外,对于安全风险的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

而在施工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的管理必须要遵循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原则。对于项目经理的管理,应当对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线作业人员,必须要求其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专业技术执照,确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对于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也起到一定的改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从而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只有全面了解施工中的风险因素,并深刻分析安全风险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以降低或消除风险问题,才能切实提高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成效,为项目施工创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一、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1、风险概念、特征及分类

风险是指有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具备不确性和产生损失后果两方面条件,风险研究是围绕有害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展开的,风险与人的行为存在联系,客观条件变化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基本特征为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既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风险存在,一旦诱发条件成熟,就会造成风险事件发生;风险的随机性,风险事件发生及其导致的后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识别性和可控性,通过相关理论方法能够得到风险发生概率,预测风险产生的后果;风险相对性,不同的主体承受风险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不同主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风险可变性,风险的性质会随着活动的发展而变化;风险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建筑工程规模大、周期长,风险种类也繁杂多变相互影响。

风险按照存在性质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照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产生根源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按照承受能力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按照性质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2、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降低发生后的损失。其基本流程为风险规划,通过风险规划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预防方案;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步骤为收集资料,预估风险形势,依据项目特征识别风险;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的可能先后顺序,分析因果关系;风险应对,减少实际发生损失,降低风险威胁;风险监控,详细记录识别风险的发展动态,检查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的差异等。

3、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事故,使安全施工的投入与收益达到最佳的效益比,减少国家和集体财产受到损失。其基本过程要注重系统性、动态性和完整性,主要内容有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应对和安全风险监控几项。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1\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为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确定风险事件及其后果、对风险进行归类、编制风险清单四个步骤。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是为了能深入全面地识别项目风险,保证风险识别的完整性。收集数据时应对项目建设环境、类似工程数据以及工程勘测、设计数据重点收集。通过分析研究收集的数据,确认项目风险事件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后,进一步确定项目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风险清单是对风险成果的整理,主要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估计,根据需要也可以对项目风险征兆以及潜在风险编制风险清单。

2\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对于安全风险来说识别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德尔菲法、访谈法以及头脑风暴法等。

德尔菲法选取一定人数的专家匿名分析识别,要求专家分析项目风险,并针对风险问题给出专家意见,最后整理专家意见,并反馈给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循环反复几次直至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德尔菲法根据反馈意见循环征求专家意见使分析过程保持良好的沟通,另外采用匿名意见可以避免权威以及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

访谈法是通过面对面地访谈项目负责人,专家或者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人,让其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以及相关资料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应选择合适的人作为访谈对象,并向访谈人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最后根据访谈结果对风险进行分析。访谈法适用范围较广,负责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灵活地选择针对性问题进行访问。

头脑风暴法较为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邀请6-12位不同层次的人以会议的形式分析和识别风险。头脑风暴法可以鼓励参会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运用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进行风险识别。

三、加强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1)在施工之前,施工工程的管理部门的工作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意识的培训,让施工人员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珍惜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

(2)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要严格要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面试者的技术考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其具有丰富的高空操作经验,技术精湛。另外最关键的是施工人员要有合格的技术证才能工作。

(3)在施工开始之前对员工的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对员工的身体进行体检。对于那些恐高、有心脏病等不适合高空操作的员工要提前分配到其他岗位。

2、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更换、维修

(1)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施工,比如在搭设脚手架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全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在施工使用中的安全。

(2)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要进行全面的检测,查看机械设备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另外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注意安全事项,确保施工的安全。

(3)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常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更换,定期对设备进行零件的检查、维修,确保机械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3、做好安全措施,制定预防方案

(1)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后,要带好安全帽,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更是要系好安全带。

(2)在施工场地设置安全防护栏和防护网,尽量避免在高空操作时有物体坠落砸伤工作人员,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在设计施工方案的同时做出预防事故发生的预防方案,一旦事故发生,能够针对相应的事故根据指定的方案进行处理。

4、注重安全施工技术的提升

要严格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建筑施工安全检查的工作。并且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合理的安全施工组织作业,做好技术交底的工作。在施工的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为施工人员提供参考。还应该注重施工机械的检查维修工作,保障相应的施工设备符合安全标准的要求。另外,在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也要符合安全标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安全造成影响的事物,应该采取专项的防范措施,并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论证。另外,现场的施工人员应该严格的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的规程。要正确的使用安全防护的用具以及施工设备等,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结束语

总之,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单位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这项管理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安全、行动为安全”,就一定能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7

0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电力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电网工程项目数量较多。而电网建设工程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工作和工序繁多,存在多种形式的安全风险。由于风险是抽象的概念,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易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难以科学地进行控制。国网公司2011年提出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办法”,对风险进行科学地识别和评估,量化描述,按照动态风险的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增强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1 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

根据国网公司对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将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别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固有风险,指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典型的固有风险有人身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坍塌、电网事故、交通事故等。

第二类是动态风险,是指在作业时特定情况下,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结合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实际情况,实施的修正计算。动态风险是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最终依据。

2 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

2.1 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

国网公司将安全风险从小到大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风险(稍有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低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轻伤及以下事件的施工作业。

二级风险(一般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轻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三级风险(显著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人身重伤或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四级风险(高度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容易发生人身死亡事故的施工作业。

五级风险(极高风险):指作业过程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可能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施工作业。

2.2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

2.2.1固有安全风险评估

固有安全风险值受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发生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三个因素的影响,国网公司建立了《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并在清册中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固有安全风险的数值和等级。

固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如下:

1、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项目部开展项目交底及风险点初勘工作。

2、施工项目部根据风险交底及初勘结果,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电网工程固有风险汇总清册》中选择相应的作业工序及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工序固有风险等级,编制本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清册》。

3、施工项目部筛选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经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后。

2.2.2动态安全风险评估

国网公司在动态安全风险评估中提出了维度和动态调整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

维度即影响动态风险的六方面因素,即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根据这六方面因素的执行情况确定对应的风险值。

动态调整系数K为六个维度对应风险值的平均值。

动态风险的评估过程如下:

1、在分项工程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按照《维度实际情况与K值的取值关系表》,计算出各工序作业风险动态修正系数K,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清册》中固有风险值D1进行修正,得出动态风险值D2,D2=D1/K。

2、依据动态风险值D2,查阅《施工安全风险值D与风险等级关系表》,确认实际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台帐》。

3、实际作业时再次确认六个维度影响因素的取值情形与作业实际情形是否一致。当出现情形变化时,重新计算动态风险值及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

2.3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

建管、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年度策划、月度评估、周预警、日报告”要求,对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实施分级评估管理,即省公司将重大风险纳入年度安全管理策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月度安全风险评估、施工项目部填写周安全风险预警清单、业主项目部实施重大风险日报告。

3 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3.1 施工安全风险的动态控制

动态风险等级是确定决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依据,要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考虑降低风险等级,以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由于动态修正系数K受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实际情况影响,因此对维度进行控制是降低风险级别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控制:

1、合理安排有关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均必须持证上岗。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有多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及精神状态较好的人员实施,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用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

2、使用合适且合格的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施工机械管理人员,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对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和工器具的安全状况进行准入检查,并对施工过程中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重要吊装、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施工队(班组)安全工器具应定期试验、送检。

3、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

要严把工程设备和材料进场关,统一配送的设备材料必须进行到货验收,施工单位自购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要求送检,业主单位应组织抽检,确保不让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环节。

4、精心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施工项目部应认真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等安全策划文件并报审实施;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重要临时措施、工序、特殊作业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审批后进行专项交底,部分超过一定规模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应组织专家进行认证审查。

5、合理选择施工环境

一是要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得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施工标准;二是要尽量形成开阔的施工作业面,以便于施工,对于复杂环境要保证隔离措施的完善;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施工,少数恶劣天气下不进行高风险施工;四是要在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文明施工和安全设施标准化,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

6、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业主和监理、施工企业均应建立安全管理、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并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到位,项目现场均应配置安全员,完善现场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班前班后会等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及时闭环整改。

3.2 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级控制

3.2.1 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工序作业

施工项目部组织开展二级及以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监理项目部实施巡视检查。

1、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复核各工序动态因素风险值,仍属二级风险的,按照常态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施工。

2、二级及以下固有风险动态升级为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至二级及以下风险。否则,按照三级及以上等级风险控制办法组织实施。

3、特殊条件(暴雨、雷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的户外作业)下,经动态因素调整后,对风险等级低于二级的,考虑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应将风险等级按照三级及以上风险进行控制,极端情况下,应停止施工。

3.2.2三级及以上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1、三级及以上固有风险工序作业前,施工项目部应组织进行实地复测,计算动态风险等级,并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

2、优先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三级及以上施工工序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后仍然在三级及以上风险的,应严格执行《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B》,制定“电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控制卡”,报施工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在作业前递交监理项目部审查、业主项目部确认。同时,根据分级管控要求,各级管控人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检查、会签作业票。

3、四级及以下固有风险经过动态修正后出现五级风险的,应通过改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环境、安全管理等六个维度中某些维度的条件,把风险等级减低为四级及以下之后,再行施工。

4、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五级风险作业工序时,施工项目部必须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由业主项目部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报省公司基建部备案。作业时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务必到岗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不能满足时必须停止施工。

4 结束语

对电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控是降低基建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的重要举措,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电网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关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工程现场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种,笔者将其主要因素有火灾、触电、倒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空坠物等,笔者将对其做详细分析。

1.高空坠落。基准面高度超过两米的位置进行施工作业的,被称为高空作业。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高空作业十分普遍,并且具有施工者流动快、作业环境恶劣、临时设备多、多种工种较差、操作者众多、工作量大等特点,在就造成了高空坠落事件多发的现状。

2.高空坠物。由于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躲在高空进行,这就使很多施工材料、施工设备、零件、工具等转运到高空中以备施工所需。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粗心,很可能导致以上物件从高处落下,砸中下层施工人员,出现严重的伤亡事件。高空坠物引发的事故,主要涵盖如下几点:①砖瓦木块、工具零件等物件从高层位置掉落,砸伤下层施工人员。②施工设备,比如起重器,在吊装、拆装时发生意外,将吊起的物料抖落到下层,砸伤施工人员。③施工设备机械出现故障或者老化,在未经维修与保养的情况下仍用于施工活动,造成设备机械的零部件脱落或者设备中施工材料飞溅而伤到人。④高空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随意丢弃施工材料与物件而造成伤人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笔者详细分析这些隐患因素后发现,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有人员、机械设备及工法。笔者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1.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对安全问题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实际施工中笔者发现,很多特种作业人员的多无证上岗、缺乏安全意识与高空作业知识。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能安全进行,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在施工之前,高层房屋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部门及技术部门应积极组织针对性强的、专门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意识与专业知识培训,要求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参加。②把高空施工经验丰富与刚学习了高空作业专业知识的施工人员搭配作业,有助于只具有高空作业理论知识的人员向高层作业经验丰富人员学习。③由于高层房屋建筑项目施工具有层数多、难度大等特点,高空特种岗位的施工人员极易在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是施工前一定要保证这些岗位人员上岗证的真伪与期限。④为确保高层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必须对施工人员保证施工人员心理及生理健康,在上岗前应对其做全面的生理及生理检查,特别是要排除恐高症、心脏病等不适合高空作业人员流入施工环节。

2.确保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要用到的机械设备众多,对安全问题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机械设备的装卸机运输机械性能的可靠性。为了确保项目施工能安全进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①笔者发现,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没有严格依照机械设备的装卸标准进行装卸操作造成的安全问题十分普遍,特别是在铺设脚手板及搭设脚手架时,必须完全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及施工具体条件进行科学搭设,并在搭建及拆除过程中全面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不仅要确保在搭建及拆除时不可砸伤现场人员,而且还要确保在使用中的安全性。②在高层房屋建筑项目施工中,运输机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严格依照行业标准及有关规范进行性能检测,性能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在施工中是否能安全使用。所以,只有检验合格的设备才能用于施工活动,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③垂直运输、塔吊等机械设备在日常的使用中均会出现发热、送灯、磨损等故障,严重的话还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操作。所以,在施工中应常态化地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与检查,确保其性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施工中安全发挥作用。

篇9

Xie Bin He Zhi-qiang Tang Fang-ming Zhang Li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SichuanMianyang 621900)

【 Abstract 】 Security information incidents occur recently shows, industr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main target of foreign information security attacks, safety protection for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must be strengthe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is not office system, it has many intelligent devices、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with various special protocols, especially intelligent equipments which has more high integration、specialty-industry, private kernel and lack efficient control technology for data interface,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has not informed. In this paper, security confidential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d process for industrial equipment is proposed. For 840D industrial system,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 is given to assess the full life of 840D.Last,some safety protections for confidential security is advised to adopted to protect industrial system.

【 Keywords 】 industrial equipment; risk assessment; security threat; safety protection

1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控设备和工控系统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它们更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和透明性较强的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管理网、互联网等公共网络连接。根据CNNVD搜集的漏洞数据和CNCERT的网络安全态势报告,这些工控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漏洞、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工业控制系统扩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近期披露的信息安全事件表明,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从软件延伸至硬件,从传统的网络信息系统延伸至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科研装置、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对于工控系统以及工控设备的安全性测试和风险评估也变得重要起来。

工控系统与办公系统不同,系统中使用智能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各种专用协议,尤其是智能设备具有集成度高、行业性强、内核不对外开放、数据交互接口无法进行技术管控等特点,工控系统的安全风险不能直接参照办公系统的风险评估标准,其评估方法、标准还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2 工控设备风险评估模型和流程

2.1 工控设备风险评估模型

工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需求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一是工控设备所处的物理环境安全,如防偷窃、非授权接触、是否有窃听窃视装置等;二是工控设备自身的安全,主要分析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和电磁等方面的安全;三是工控设备的安全保密管理问题,包括其管理机构、人员、制度、流程等。在对工控设备安全保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工控设备安全检测的需求,提出了工控设备安全风险评估框架,如图1所示。

2.2 工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评估流程

针对上述评估模型,本文按照检测对象、风险分析、检测方案、结果评估的流程开展工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如图2所示。

1)检测对象:确定设备用途,分析基本组成;

2)风险分析:根据不同设备类型,按照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3)检测方案:依据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检测方案,准备检测工具、环境,明确检测项目、要求和方法;

4)结果评估:依据检测方案执行检测,完成所有检测项,依据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对发现的可疑风险点进行深入检测,修订检测方案,综合评估。

3 数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实践

3.1 检测对象

数控机床主要用于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机床包括机床主体和核心控制系统。840D控制系统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一款功能强大、简单开放的数控系统,本次数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也是针对该控制系统。

840D sl将数控系统(NC、PLC、HMI)与驱动控制系统集成在一起,可与全数控键盘(垂直型或水平型)直接连接,通过PROFIBUS总线与PLC I/O连接通讯,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标准通讯方式,可实现工业组网。其各部分硬件组成结构、拓扑结构、软件系结构统如图3、4、5所示。

3.2 风险分析及评估

3.2.1 物理安全

通过对840D数控机床设备所处的房间进行物理安全检查,区域控制符合要求;窃听窃照检测,未发现有窃听窃照装置;通过对房间的进行声光泄漏检测,符合相关安全要求。

3.3.2 系统自身安全

1) 操作系统

脆弱点分析:

* 基本情况

> SINUMERIK 840D PCU采用Windows XP平台

> 一般不会对Windows平台安装任何补丁

> 微软停止对Windows XP的技术服务

> NCU系统为黑盒系统

* PCU

> RPC远程执行漏洞(MS08-067)

> 快捷方式文件解析漏洞(MS10-046)

> 打印机后台程序服务漏洞(MS10-061)

> 系统未安装任何防火墙软件和杀毒软件

* NCU(CF卡)

> SINUMERIK 840D系统的NCU采用的西门子自有的内嵌式Linux系统,该系统在编译时经过特殊设计,只能在SINUMERIK系统环境下运行;

> 可以对CF卡进行映像和重建,而且新建的CF卡可以在SINUMERIK 840D系统上成功启动;

> NCU系统中设定了不同的用户及权限,但内置的用户及口令均以默认状态存在系统存在默认用户及口令;

> SNMP服务存在可读口令,远程攻击者可以通过SNMP获取系统的很多细节信息。密码可暴力猜解,snmp服务密码为弱口令“public”。

风险:

* 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入侵和控制SINUMERIK 840D系统的PCU,获取到相应操作权限,对下位机下达相应指令;

* 由于在CF卡上有用户数据的存放、HMI应用程序显示的数据以及系统日志文件,因此通过对CF卡的复制和研究可还原用户存放数据、PLC加工代码等信息;

* 只要通过PCU或者直接使用PC安装相应的管理软件,通过网络连接到NCU,即可使用以上用户和口令进行各类操作;

* 攻击者一旦得到了可写口令,可以修改系统文件或者执行系统命令。

2) 应用系统

* 基本情况

> 应用软件多种多样,很难形成统一的防范规范;

> 开放应用端口,常规IT防火墙很难保障其安全性;

> 利用一些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获取设备的控制权。

* 重要应用――Winscp

脆弱点分析:是一款远程管理软件,其可通过ssh、SCP、SFTP等加密协议对下位机进行一定权限的系统命令操作; 通过winscp软件可以对NCU进行远程管理,需要相应的用户账户和密码。账户和密码可通过协议漏洞获取,如表1所示。

风险评估:攻击者机器上直接登录winscp远程控制NCU。进一步,可对下位机NCU进行信息的窃取(G代码等相关数据均存于此)、系统破坏、上传病毒、木马、后门等作进一步攻击。

* 重要应用――VNC Viewer

脆弱点分析:VNC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远程管理软件。可接受管理人员键盘、鼠标等几乎全部本地的控制操作;840d工控系统上位机所采用的VNC远程管理软件为通用软件,不需要登录认证。

风险评估:在内网的攻击者只需一款普通VNC就可以实现对下位机的远程的、完全的控制。

* 重要应用――HMI

脆弱点分析:HMI(直接发出指令操控机器的计算机软件),可装在任何符合条件的PC上,通过工程调试模式(直连管理口)连接NCU,进行配置信息的查看修改。

风险评估:物理接触、调试,不仅存在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存在致使系统崩溃,或者植入软件后门的风险。也可通过网络配置实现对下位机的控制操作 。

3) 通信协议

> SINUMERIK 840D采用TCP/IP 协议和OPC 协议等通信,通信协议存在潜在威胁;

> 网络传输的信息是否安全;

> 容易读取到网络上传输的消息,也可以冒充其它的结点。

* 协议――MPI

脆弱点分析:MPI MPI是一种适用于少数站点间通信的多点网络通信协议,用于连接上位机和少量PLC之间近距离通信。MPI协议为西门子公司内部协议,不对外公开。

风险评估:尚未发现MPI多点通讯协议的安全问题。

* 协议――G代码传输协议

脆弱点分析:G代码是数控程序中的指令,它是数控系统中人与制造机床的最本质桥梁,是上位机对下位机及加工部件最直接最根本控制;G代码传输采用的是基于TCP/IP协议之上的自定义协议,其传输过程中的G代码装载、卸载,PC_Panel上按键操作等都是进行明文传输。

风险评估:攻击者不仅可以嗅探到完全的G代码及上位机操作信息。而且可以对传输过程中的G代码进行篡改、重放,致使下位机接收错误的命令和数据,从而使得工业控制系统不可控,生产制造不合格甚至带有蓄意破坏性的工件。

4) 其他部分

* 数据存储

脆弱点分析:生产加工数据明文存放于PCU上,缺少必要的安全增加及保护措施。

风险评估:数据存在被非法获取的隐患。

* 特定部件

脆弱点分析:G代码在CF卡上有临时备份,通过数据处理,有可能获取到加工参数。

风险评估:可通过非法拷贝等方式对加工数据进行获取。

* 硬件安全

脆弱点分析:是否存在危险的硬件陷阱,如逻辑锁等安全问题。

风险评估:目前尚未发现。

3.3.3 管理安全

1)人员安全意识 工业控制系统在设计时多考虑系统的可用性,普遍对安全性问题的考虑不足,缺乏相应的安全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对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2)安全审计 缺少对系统内部人员在应用系统层面的误操作、违规操作或故意的破坏性等方面的安全审计。

3)安全运维与管理 缺少对账号与口令安全、恶意代码管理、安全更新(补丁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关键控制领域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可落地的、具有多层次纵深防御能力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4)核心部件使用管理 缺乏对类似NCU的CF卡这些核心部件的使用、复制和保管进行安全管理,防止非信任人员的接触的管理规定。

4 工控设备安全防护建议

1)建立纵深防御安全体系,提高工控系统安全性; 2)针对核心部件加强安全管理,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3)加强网络脆弱性的防护、采用安全的相关应用软件 、严格控制NCU服务; 4)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运维管理; 5)建立有效的安全应急体系;6)从设备采购、使用、维修、报废全生命周期关注其信息安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控系统全生命周期如图6所示。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控系统已经从封闭、孤立的系统走向互联体系的IT系统,安全风险在不断增加。做好工控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非常重要,研究工控设备的风险评估模型、流程,开展数控设备的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实践,可以为工控系统的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NNVD. China National Vulnerability Databas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Z/OL]. (2011205221), http: //.cn/.

[2] CNCERT. 2010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态势报告[Z/OL].(2011205221), CERT. 2010 report on the Internet Security Situation of China [Z/OL]. (2011205221), .cn.(in Chinese).

[3] NIST SP800-30.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S]. Gary Stoneburner, Alice Goguen, and Alexis Fering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2002.

[4]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

[5] GB/T 20984―2007.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Risk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S].Beijing: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ps Republic of China,2007. (in Chinese)

[6] 赵冬梅,张玉清,马建峰.网络安全的综合风险评估[J].计算机科学, 2004,31(7): 66-69.

作者简介:

谢彬(1966-),女,四川安岳人,中国纺织大学,大学本科,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信息系统软件测评、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相关的技术研究,负责了多个项目的技术安全保密检测、安全保密防护方案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信息安全相关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控系统安全。

篇10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 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依《食品安全法》实行分段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各尽其责。但由于职责划分比较原则,各部门间存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效果,而且也增加了监管部门的行政风险。例如,对无照经营餐馆的治理,按照有关规定,应予以取缔,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涉及部门众多,工商部门无权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行动,造成此类问题难以解决。但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工商部门必然承担不作为的行政责任。

(二)行政许可风险

《食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规定,在食品流通许可与食品生产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以及食用农产品监管之间仍存在界限界定不清,而各地区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导致各职能部门对相关许可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一些职能交叉、界限模糊、职责分工不明的许可对象都因怕承担责任与风险而不予办理相关许可证。比如,现场制作类的小作坊、小商贩的行为既涉及生产又涉及销售,其前期的许可既涉及工商机关又有其他相关部门。在市场中一些原本证照齐全的商贩,如今却要面临卫生证到期后无法取得新的相关行政许可,造成实际上有照无证的现象,工商机关也面临如何处理其已取得的营业执照问题。此类小作坊、小商贩的数量较大,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工商机关如果强加取缔将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引发经营者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激烈矛盾。如果不予以取缔,一旦上述领域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然会因行政不作为或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被迫究责任。

(三)网格化监管风险

实施网格化管理后,每个监管干部都有一个监管责任区域,各工商所要在其管辖区域实现100%覆盖检查。然而基层工商机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监管任务重、人员少、问责严。以天津某工商分局下辖某工商所为例,该所共11名工作人员,要监管64平方公里的面积,4778家企业(其中386户食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食品销售种类繁多(一个中等规模食杂店就有近100种食品)、个体工商户个人素质差异、工商所人员少、任务重等原因,使得食品安全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一是在监管中未及时发现并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前置许可失效等违法行为,可能造成安全事故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二是在监管中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未按要求落实到位,可能对发现问题的食品不能追根溯源,导致不能及时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若在监管中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亦可能承担相应监管责任。

三是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安全隐患未及时给予制止、上报并函告相关单位,可能导致监管失职。

四是对监管中发现的案源线索未及时上报、登记并向相关部门移送;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隐患因素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而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四)食品质量检测风险

一是技术性风险。由于现有的检测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不能熟练掌握应知、应会的有关食品常识,甚至在食品质量检测中仍在使用眼看手摸等传统检测手段,很容易形成食品质量检测结果不准的技术性风险。

二是社会性风险。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处置不当,工商机关将面临被追究责任的风险。对于要求下架食品的监督检查不力,由于商家的素质不一,经常出现下架食品经过加工包装再次上架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必须销毁的食品,工商机关如不认真履职,落实到位,易出现不合格食品再次上市的情况,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是公信力风险。检查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果工商机关仅仅根据政府指令进行专项检查,不仅可能导致食品经营企业与工商机关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而且极易降低国家公信力。

(五)执法程序风险

一是自由裁量权方面。依据法律规定,工商机关在食品安全的行政处罚中享有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法定行政权力,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但若随意改变行政处罚的定性、种类、幅度,大案小办、小案重罚或不予处罚;滥用裁量权,重责轻罚或轻责重罚,就会导致行政处罚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二是证据收集、保存与运用方面。调查取证分为收集证据和查实证据,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调查、取证,就会出现遗漏证据、证据不实、证据未在处罚决定中记载等现象。如执法人员在一家超市检查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照片中只有场所、物品等,没有人员或参照物,根本无法证明这些违法行为发生地是哪家超市。现场拍摄的照片、录像不能说明违法的现场。有的办案人员只注重收集证据而没有利用收集的其他证据来相互佐证,也易造成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三是文书送达方面。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确定的义务必须以行政处罚决定文书的送达为前提。因此,处罚文书的送达对象必须明确。文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的,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是法人、经营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交其收发部门签收;本人不在的,交与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签收;当事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

二、监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理顺监管体制

在目前的行政架构下,优先的选择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五条第二款关于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的规定,健全地方立法,明确本地区食品安全办公室、质监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尽量避免原则性,增强可操作性,以解决诸如小商贩、小作坊无照经营的监管难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考虑的另一个选项是,改革食品监管行政体制,整合监管部门权能,借鉴深圳市机构改革的经验,成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主导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实施全程无缝监管,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造成的工作

漏洞和浪费资源,克服相互争权、推诿的弊端。

(二)完善网格化管理

一是加强监管,做好巡查记录。日常监管巡查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监管干部应切实加强监管巡查工作力度。要严格按照市场监管职责和网格化管理规定科学划分监管区域,明确监管责任,细化巡查的考核目标和责任,科学合理的制定巡查任务,增加巡查的人员配置,保证日常的巡查能真正落实到位,把食品安全事件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监管干部一方面要熟悉网格区域整体情况。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日常监管情况做好巡查记录。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及涉及相关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做好收集、上报和请示,经过共同商议研究后再作出决定,避免导致执法风险。

二是加强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的监管,做到监管工作留痕迹。将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纳入日常监管,做到责任到人。监管干部要准确熟练掌握网格内食品企业和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情况,对新增食品企业更要严格按照工商所网格化监管手册所规定的时限完成实地查看并做好记录,做到底数明、情况明,以备问责时能讲清楚。做到监管工作留痕迹,就是要将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的日常监管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好检查记录,保留执法痕迹,作为积极履行职责的证据。对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按照“十查十看”标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因工作不到位或不履职而带来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信用分类监管优势,实现差别监管、有效监管要按照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突出日常监管工作重点,看死盯紧高危风险类市场主体,随时知道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有什么违法行为,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监管措施,以确保市场秩序安全稳定。

(三)规范行政行为

一是科学控制自由裁量权。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执法方式总体上强制性色彩减弱,行政执法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工商执法也应改变“执法等于处罚”的执法理念,对行政处罚过于倚重。这容易造成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监管中要推行预警和警示等行政指导措施。对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存在的违法问题要先予以警示;对警示后不予纠正且违法后果严重的行为再依法予以处罚,以逐步建立市场监管执法的综合机制和方式。在工商行政处罚实践中,积极与相对人进行对话沟通是落实听取意见制度、控制行政裁量权的较好方式。在听证报告、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其他处理决定中应当将处罚裁量的情况进行充分表述,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应当说明理由。

篇12

一、高层建筑安全风险类型分析

1)高空坠落事故。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难免会牵涉到高空作业的情况,同时经常还要由大量的施工人员共同完成,多工种互相协同配合,施工设施的配置极度不合理,作业条件不完备等情况的存在均是导致高空坠落事故发生的主要隐患问题。2)建筑物坍塌事故。在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各类设备、建筑物均存在着倒塌的危险,并会对高空作业及下层施工人员产生重大的安全威胁。3)触电事故。在建筑工地开展施工作业之时,大都需要布设大量的带电设备及临时用电线路,而受到施工环境较为简陋的影响,在遇到一些极端天气之时,如大雨、大雪等天气时时常会造成地电路故障,或是因为人员操作失误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机械设备事故。在建筑工地中大量的机械设备均会对施工人员构成安全威胁,例如挖掘机、塔吊等设备的操作不当便会导致人员砸伤、掩埋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造成施工安全风险的原因

(一)协调配合不当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同时其中绝大部分的施工操作均是在高空当中所开展进行的,由此也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施工技术来辅助开展这一工作任务,并要求各工种之间能够互相协同,此一方面的内容同样也是在对每一名施工人员自身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的一个重要衡量方面。目前部分管理部门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低下,造成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施工设置也不尽合理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也就为施工作业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资金投入不足

鉴于施工建筑单位在安全设备购置方面所投入的资金较为有限,致使施工中所购置的设备质量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此类存在明显质量问题的设备依然被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巨大的施工强度会导致设备质量快速降低,由此也将会造成安全隐患问题的大规模出现。

(三)安全意识缺失

在开展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价值,许多情况之下因施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淡漠是导致安全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所采用的设备也普遍为临时租用,再加之施工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安全事故问题的出现。诸如一些高空施工作业人员将未用完的施工材料随意丢弃而砸伤其他施工人员,又或是所使用的和施工设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故障问题,却不能够及时的进行修理,从而也就导致了施工设备零部件有可能飞出而误伤到其他施工人员,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均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缺失所致。

(四)周围环境因素

高层建筑的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同时也极为不稳定,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大多都会在露天环境下进行,极易因为地理地质的变化或是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而受到影响,在开展施工作业时将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问题。

三、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安全防护检查

对于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的所有入场设备均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检查工作,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予以进入施工场地,特别是要注意无论是设备型号还是规格均应能够与之相匹配,各配件间必须要做到妥善协调。在设备具体应用以后,有关的管理人员还应作出一项备案表格,来将每一台机械设备每次所发生的故障问题详细的记录下来,同时对机械设备定期采取相应的维护与保养处理,从而确保机械设备施工能够处在最佳的性能状态之下,另外还应就高空架子平台、吊装、防塌等装置予以严格的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促使相关的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最大程度的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风险监管机制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问题往往会集中出现在一线施工作业人员的施工作业当中,因此相关的施工企业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监管机制,革新传统的以施工现场领导作为安全监管主体的工作原则,促使员工能够开展自主监督、互相监督。员工处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必定会投身于监管工作当中,采取这一措施不但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性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可促进基层施工人员提高对企业的信任,可方便企业开展集中领导工作。

(三)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在开展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之时,施工人员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因素,并且也是诱发安全问题最为主要的一项因素。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大量的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同时在安全意识与高空作业方面缺乏良好的专业知识。因而,为了确保相关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性,保障施工作业的安全进行,便应切实处理好以下几点工作内容:①在施工作业前,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专业知识的专项培训;②将具有丰富高空作业经验的人员与刚接触高空作业的人员结成对子,互相搭配,以老带新。

(四)细化安全风险指标

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还应当进一步就相关的安全管理新方法、新理念展开更加深化、细致的研究工作,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更加严谨、细致并确保施工质量能够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程度之上,不断研究、开发新型施工材料、技术与机械,同时还要确保基层的一线施工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操作水平能够得以持续提升,不同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更加高效的协同配合,将各方面的因素全面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施工安全性最大程度的保障,最终促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能够得以不断的细化、完善,促使施工安全风险被降到最低,促进工程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由于规模大、周期长、技术难度相对较为复杂,由此造成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成本增加,只有构建起完备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方可由整体企业内部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可以实现企业各项施工作业项目的有机协调,确保建筑工程得以安全、稳定的发展。

作者:张敏 单位: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雄.探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4,(6).

[2]王亚杰,黄娜.关于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2).

篇13

一、配电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安全管理历来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配网工程的复杂性给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各环节不同的施工特点和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工程施工的有序实施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一)施工前期准备措施不全面

配网的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点多面广,高空物品易坠落,危险点分布多样且隐蔽性强。配电网的施工建设往往要求工期紧,任务重,对前期准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现场作业时未能对现场的危险源和用电电源的保护执行必要的安全措施,危险点得不到有效控制,在施工现场作业始终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往往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因此,施工前期的现场勘测及准备措施必不可少。施工前的准备应该包括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及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对这些潜在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制定标准的施工作业票,对施工前的机械、材料及安全措施检查等工作一一落实,提前防范。

(二)安全、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

配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规定都是工程人员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是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的有效保障。然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与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现场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接电、防范危险点及其它现场安全措施的了解和掌握,在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被危险物品击中、被危险电源击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施工过程中违反或不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在工作线路上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施工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施工安全管理不仅是领导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作业人员的义务,是对个人及工程安全负责。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对现场作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是落实安全和技术措施的有效途径。

(三)施工中的安全、质量监督不力

配网工程施工作业流动性强、特种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作任务繁杂,难于集中管理且作业人员容易思想松懈,配电作业中工序衔接紧密,任何工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甚至导致工程的停工。配网施工中加强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通过对现场的违章操作进行制止和处罚,对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是预防出现更大的事故的有效措施。安全监督管理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的安保设施是否合乎规范,安保措施是否执行得当等。

二、配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配网工程中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维持现场的作业安全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关系,同时针对当前配电线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保障工程作业的施工安全。

(一)加强安全协议管理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

配网工程涉及人员广泛,在工程施工中应调动起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合同管理和安全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合同或协议是明确责任双方的职责和义务,除了双方必须要遵守的劳动法规和施工制度外,还可以把安全协议作为合同的附属条款纳入合同管理的内容。安全协议中应明确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责任义务以此来调动起全员重视安全、管理安全,将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执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是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监督和检查,做到预防为主,认真对待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作业现场。管理监督者和作业员工都是安全管理的负责人,对施工中制定的各种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并彼此监督,对安全隐患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选择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确保人员100%持证上岗。

增强配网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配网工程作业人员人数众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安全意识淡薄、掌握安全知识不够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势必造成各种事故频频发生,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一是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有关规章、规程、规范、标准等。二是要普及和提高配网工程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知识,使其了解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操作技能、掌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等。

选取关键作业(指频度高、安全风险高、对质量影响大、技术难度高以及近年来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的作业项)和十个规定动作作为施工作业人员培训内容。凡从事该项关键作业的技工或技术人员必须100%经过培训,并且考试合格。

(三)严格执行"五个严禁"的要求

1、施工前,严格审查承包商的资质,承包商必须经过监理和业主项目部审核后才能实施。

2、每月使用基建工程安全管理“五个严禁”检查表进行“五个严禁”执行情况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现场人员的归属检查,检查人员的考勤、工资发放表、劳动合同及社保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实施闭环管理。

3、每月开展承包商扣分检查,将扣分结果作为承包商投标资格的参考条件,切实提高承包商安全管控意识。

(四)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现场安全“四步法”进行施工。

施工前对工程项目进行《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设置表》设置,选取工程实际施工中将使用的所有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所有作业任务的作业流程、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与控制措施、作业准备、作业方法等作了详细描述,设置完成后,对每个作业指导书进行差异分析,把指导书不涉及的内容列出来或增加相应的注意事项。通过作业任务编码,在《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中选取对应的项目,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本工程《安全基准风险分析表》。接着根据作业任务在《风险指南》的编码,在《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中选取作业任务所对应的安全施工作业票,按要求使用,现场负责人开工前核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在“站班会”上对所有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宣读《作业票》,作业人员在《作业票》背面签名确认,施工过程切实落实十个规定动作即:凭票工作、凭票操作、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停电、验电、接地、挂牌装遮拦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

配网工程施工以《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安全施工作业票》为贯穿主线,明确作业流程及具体的作业方法,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明确、落实有效的预控措施,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完成施工作业任务。该做法有以下优点:将“事前风险控制”的理念落地;形成配网基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表单式作业标准;直接面向一线施工现场和作业人员,简洁、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五)强化危险点的有效辩识和安全预控工作,着重加强对隐蔽工程施工的管控。

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危险点的有效辨识及预控工作是指对配网建设中存在的人员或物品、设备及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识别,确定各种危险源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并针对不同的危险源提前加强安全措施。建设管理人员应与现场的作业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对各施工环节中的危险点进行完全交底。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中应针对各施工环节中的不同危险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和预防措施,尤其是对电力线缆敷设、带电设备作业、架设线路等环节中的防止高空坠落、触电、倒杆、车辆运行的潜在危险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初步判断出各施工环节的风险等级,以更有效地对各环节的危险点进行预控。

(六)做好施工阶段安全控制监理

监理对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的控制管理工作是配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核心工作。监理能否做好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控制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项目能否成功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施工安全控制监理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监理部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控的系统工作,从而保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设备安全,有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没有一个可行的安全管理、监管制度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大安全隐患。针对系统的、专业性强的配网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具体可行的安全技术施工方案,并严格落实国家和行业有关安全规范规程制度,将整个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责任化。监理应做好安全技术施工方案审查与执行过程监督。

三、结语

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漏洞,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形式的发展及时代的需要,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积极强化配电网络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任何高质量的施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只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够确保工程的质量,并且能够在工期规定的范围之内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 黄志球.10kV 配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J].科技传播,2011.

[2] 陈鑫.简述当前10kV 电力配网工程安全施工[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