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以区地理学科中心组为核心,以全区中学地理教师为主体,以各校地理教研组为基地,以集体备课、解决教学的问题为载体,以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为中心;学习理论、引领方向,培训骨干、带动全体,创造典型教学案例、促进日常地理教学改革,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总结积累。
三、重点工作
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研究;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研究;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四、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指导水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提升教研品质。
本学期将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组织教师进一步研读《地理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质,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2) 研读和实践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争取高三地理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聚焦课堂抓质量,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总结、分析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及本学期初“自主学习调查测试”的质量,反思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调整新学期的教学策略。
(2)认真分析总结近三年的江苏地理高考试卷,对比08、XX年高考地理试卷,找出命题变化的趋势和命题的思路,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3)组织好教师集体备课,尤其要关注薄弱学校高三地理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试题的选择。
(4)深入学校进行高三专题研讨,重点督促检查有关“规定动作”的落实执行情况。
(5)做好地理教学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传达;
(6)认真完成本学期模拟考试等各次重大考试的阅卷、信息收集、分析工作;
3、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勤奋、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公开课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质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梯次的教师培养活动,建立骨干教师、学科专家的巡回送课、听课、评课活动,把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到全体、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平时、落实到实处。
4、高二地理教学强调夯实基础,重视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增强读图、绘图、地理计算的训练;加强对地理图表和文字表述的训练;能够从提供的新的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理解、判读和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注意尝试着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高一地理教学要求低起点,小坡度,宽底面,严要求;注意培养年青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关于初中地理教学
督促区内各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好初一、初二的地理课。考虑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特别是专业地理教师各校人数较少,关注、关心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努力为他们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7、其他工作
(1)选择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
(2)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主要活动安排(见附表一)
六、各年级教学进度及课时建议(见附表二)
附表一:主要活动安排
月 份
主要活动内容
八月份
1、 制定工作计划 2、高中地理教学研讨
3、参加苏州市暑期教师培训 4、苏州大市初中地理教师学科把握能力决赛
5、 参加大市教研员工作会议
九月份
1、组织暑期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卷阅卷,并做好成绩统计分析
2、召开全区地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望亭中学)
3、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局三楼会议室)
十月份
1、 承办苏州大市地理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陆慕高中)
2、组织完成区“中学地理课教学设计”比赛
3、 组织区初中地理教学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 期中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2、参加苏州市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木渎中学)
3、参加苏州市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研讨活动
2、高中地理教学调研
一月份
期末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附表二: XX年下半年苏州市地理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
年 级
教 学 内 容
课时/周
备注
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上册
2
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上册
2
高一年级
地理·必修·第1册
3
高二年级
必修三、选修一
5
选科班级
高三年级
篇2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3
由于中考的时候不考地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对地理的偏见,死记硬背、兴趣不足,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地理、学会地理。学习地理的关键就是地图,地图是重要的工具,要学会读图与用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心里构建地图,在构建地图的同时,将相应的资料与图文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加强这种联系,以促进心理地图的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的时候想要地理拿高分,要求的是学生在应试的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机械化的状态,而不是应急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将每一种题型都教导到位,尽量少的出现在高考考试过程中,感觉有的题目甚至都没有见过,这样就会导致在答题过程中出现脑短路,或者是花费较长的时间去解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低下。在高三的地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点问题:
(一)班级学生差距较大
在混合班教学中,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样的班级里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差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平衡好两种学生的差距,课堂教学过难或者是过于简单,节奏过快或者是过慢,都会导致优等生的获取的知识不够多,或者是后进生消化不好,更加加大两者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优等生又要兼顾到后进生,实现双赢。
(二)学生拿到题目无从下手
在做地理题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没有思绪,一种是不理解地理选择题等小题题目的考察意图,不能回归教材,另一种是对于综合思考题的审题不够全面细致,以至于答题时的观点不够全面,这些都是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平时要多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知识。
(三)练习做得多,效果却不如人意
高三年级是学生们进行大量练习的时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疲于练习,为了练习而练习,不能从练习中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导致对然做了过多的练习,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完之后,要总结到位,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四)看书无从取舍,看完书本后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地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看懂教课书很容易,但是看懂之后却不会做题,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的学习中容易混乱,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灵活的运用教材至关重要。
二、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运用教学教具,展现教学的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教具,不仅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还能将地理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一些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新起点,让学生有疑问,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以及知识点的特征进行问题的设置,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设置问题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要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其次是问题的探究要到位,问题的设置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说:“怎么样”、“为什么”等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三)引入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更容易让同学们记忆深刻,对于知识点也能更深刻的理解,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实施合理的分组,根据班级同学的学习状况、个性思维等特点,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与探讨,对于复杂性问题,经过小组探讨之后,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以提出更好的解答方式。对于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学习内容繁重的时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合作、进行讨论,不仅会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有帮助。
(四)有针对性的地理题目讲解
在课堂上逐条讲解地理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老师和学生 的精力,课堂效率并不是很高,我们可以按需选讲,在讲解一份试卷之前,要先将答案给大家,最好做到人手一份,学生自己对答案,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强印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需要讲解的题目,按照提的序号进行讲解,这样既满足的学生的要求,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其次就是老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要将每一道题都回归到它的知识点的出处,体现出出题者的意图,并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道题将这一系列的题都掌握,同时要训练学生在做题时回归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正确率。
三、结语
学好地理也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不同的题,真正理解地理规律与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能够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实现轻松解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对比发现。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的教学时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新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大海.浅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128.
[2]巨文娟.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变式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王茜.注重构建心理地图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49-53.
[4]欧鲁兵.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193-196.
[5]张炜.为有源头活水来――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效性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47.
[6]陈丽华.利用“问题探究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5):166.
[7]陆春芳.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三地理复习课课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4
高考命题的趋向更加注意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强;自然地理难点知识理解困难;文字表述不准确、规范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关注
①紧扣考试说明,运用图导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扎实知识体系,考试才有源和本。
②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搞题海战术。
二、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1. 史地班1个26人,物地班2个52人。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好,但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属于中后学生多,前头学生少的情况。
2. 普遍存在对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特别是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读图综合题却无丛下手。
三、本学期复体思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抓基础落实图
1、抓住重点骨干知识,突破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复习过程中不留盲点,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重视主干知识,训练掌握出现率高的知识点。
3、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4、教学研究上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对高考模式和高考内容产生影响。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会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备课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生产、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学生时间很宝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才能减少浪费。因此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另外,近年来江苏省地理高考命题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难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备课组教师及教研组的老师都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作为教学与复习的参考。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轮复习强调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17年高三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篇5
课程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知识覆盖: ①岩石圈物质循环;②内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态;③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④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⑤天气与气候;⑥水循环;⑦洋流。
复习要求: 深刻挖掘其内涵,构建一般模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典型题例:图1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完成(1)~(3)题。
(1)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则表示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2)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教材的经典内容,教学能突出课程标准的核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有了正确的方向。
二、精选试题,自我检测
针对历年各地高考模拟卷、历年高考卷,应认真研究分析,结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选部分优秀试题,先让学生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后的复习与教学就能更主动、有针对性地去弥补知识点的不足。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清楚自己知识储备与高考能力要求的差距,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有效性。试题精选应注意:①试题清晰直观,图象清楚明确易受学生欢迎,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有助于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提升。② 试题时代性强,高考地理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内容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步伐。③ 试题难度适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试题资源经常更换,屏弃繁、难、旧、偏、怪等试题,选取难度适中的试题,可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
典型题例:图2为某城市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地为该市的重化工业区,简述其布局的有利条件。
(2)说明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
三、自主合作,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多,应重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及其关系的掌握。可让学生结合课程标准先阅读教材,自主与合作建构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建构知识。
例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并且多以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高线图等形式进行考查。复习时先让学生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网络;后由教师将简洁的建构图呈现于学生作修正。
建构地理知识网络,将重要知识点有机整合,要求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成认知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理问题。
四、交流互动,拓展巩固
高三地理复习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只讲不练,也不能只练不讲。对重要的主干知识可精选少量试题,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交流互动,及时讲评,达到知识拓展和巩固。如一节课可精选两组单项选择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密性;也可选一道综合题,训练学生用规范科学的地理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型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4中甲岛是太平洋的一个火山岛,经济以农业为主,S市是该岛最大的城市,人口约20万(全岛约70万)。甘蔗制糖业是该岛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蔗糖70%以上远销欧洲。2008年该岛甘蔗每公顷产量为45.89吨(我国为71.23吨)。
2010年,我国需要进口177万吨食糖,预计将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和甲岛所在国政府合作,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
(1)说出甲岛5~10月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析甲岛无大城市分布的主要原因。
(3)说出甘蔗制糖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分析我国蔗糖进口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4)分析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的主要原因。
五、定期检测,反思提高
高三地理复习离不开作业和考试,定期检测可掌握学生的复习效果,并及时总结,有利于采取有效对策,改进教与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师要认真收集相关数据,仔细进行试卷质量分析;讲评课应详略得当,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会借题发挥,适当拓展延伸带动对其它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表扬激励为主,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学习方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及努力方向,引导学生多反思提高。
典型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0年8月29日,俄总理普京出席了每年可输送一千五百万吨原油到中国大庆的中俄石油管道俄罗斯段的开通仪式。 他表示,加强中俄能源合作“对于中方来说,可以稳定能源供应和能源均衡;对于俄方而言,则获得一个新的、面向具有市场前景的亚太地区出口,特别是极具发展前景和活力的中国市场。”
(1)说出中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路线布局基本特点。
(2)分析影响中俄两国能源跨国输送主要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篇6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5
1微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微课中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就是网络,微课同时又具备了多媒体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利用多种教学资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借助的是课本等纸质类学习资料,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也多数都是书写在板面上的内容。而在网络媒介基础上的微课则摆脱了这些局限,以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所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超越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界限,可以实现彼此互通共享,让学生在网络媒体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2)在网络帮助下实现新教育方法,使学生可以不再受上课时间或者固定地点的约束,能够更加灵活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随时查看过去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学习资料,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3)更高效的交互性网络,将距离变得不再是问题,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教育传播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与优秀学者进行沟通。
2微课应用的基础条件与过程
2.1硬件环境
在教学中应用微课需要一定的硬件环境,首先,微课设计过程需要计算机设备,如果所在学校有自动录播教室,可以以录像形式制作微课,或者使用摄像机录制微课,后期再进行编辑。如果是录屏型微课则需要较先进的计算机录屏软件和高质量的录音设备。其次,在微课演示阶段不可缺少的是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利用硬件工具演示微课。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制作者应该通过观看视频仔细检查所拍摄的课程的步骤,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性,修改检查出来的错误,保证微课质量。不可忽视的还有对硬件设备要加以检查,保证能顺利播放。①
2.2软件条件
由于微课的操作过程与我们普通的课堂课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一些问题:(1)时间长短得当。微课的意义在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基于这个特点微课一定要设计得简练清晰、高度概括知识点,而且时间上要控制好,不能超出10分钟,否则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兴趣。(2)内容精准有趣。微课内容设计上要抓住自身优势,突出主题,知识点具体单一,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这就对微课设计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掌握单一主题的内在联系及逻辑推演,科学的教学内容划分原则,提高学生的自主性。(3)微课设计专业完整。微课的制作在设计方面要表现出专业化,选择恰当的设计工具软件,内容上要全面具体,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适当的修饰作用,包括习题、反馈、评价方法在内的相关配套资源要完整。微课的导入形式是以复习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并以具体的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微课内容讲授之后以一个具有共通性的例题检测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总结本课的知识内容,教师首先给出例题及选择答案,文字颜色都设置为白色,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例题中的图示,教会学生分析看图并分解图,高三地理考试题目经过分解很容易看出问题答案。②(4)画面语言表达准确。微课设计者要学会使用画面语言,遵守摄影原则和景别规律,需要表达重点的地方要使用特写,在一些细节的教学环节中要以特写为主,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感觉。
2.3微课的应用过程
第一,课前。为学生梳理明确计划,对课前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概括和说明,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授课者对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背景、历史对比、现实生活和模拟道具等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达到烘托课堂气氛的效果。授课者在课前要提前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对学生详细列出知识的条理,让学生提前领会到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领,将难理解的要点进行重点预习,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③第二,课中。授课者依据新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微课是对课堂内容的抛砖引玉,学生带着兴趣去浏览微课视频再回到课堂学习中,授课者以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为学生们详细解答,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将微课内容与教科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授课者要制定好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在课前用微课作为预习资源的效果。第三,重点加强学生复习、练习要点、混淆点、难点、出错点,拓展学习范围,学以致用,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可将微课安排在课后作业、课下自主学习的体活课或练习课中。
3微课应用于高三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学生听课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微课很有趣,可是对内容却记不牢,不写一遍或背一遍记忆效果并不好。第二,图片和动画很吸引注意力,同时也会分心,只关注色彩鲜艳的图片而没有注意知识点。④第三,在微课制作方面,有些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发现,微课中使用的图片太多,微课播放的速度太快,从而错失了重点。尤其是对于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只有将文字信息用声音读出来,才能加深印象。第四,有些学生喜欢图片较多的微课,觉得更生动形象,像看动漫一样有趣。而有些同学却喜欢文字化的微课。总体来说,男同学比女同学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微课的兴趣更浓。3.1.2教师授课方面的问题第一,应用微课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而且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多元化,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有些学校的设备资源不足,而且微课的制作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以及拥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有的老师不具备这些条件。第二,微课需要学生自己去预习。可是没有教师的督促,有些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会不认真。第三,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观看微课,由于对微课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理解错误,可能会导致错误观点的产生。
3.2微课应用于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对策
3.2.1发挥集体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微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可通过集体备课充分体现出来。在开学前,备课组长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将不同的课题分配给相应的教师,然后通过讨论,让教师发现彼此微课中的优缺点,通过备课组内公开实践的方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其他教师使用,保证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保证设计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凸显出对微课的钻研与研究。除此以外,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还要主动关注最新的新闻要点,同时也要确保微课覆盖了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以防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当备课组长将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给不同的组员之后,一个原本复杂而且庞大的教学任务就被分解成为了一个个的子系统,最后分配给每一个教师的课题就不会那么复杂了,这不但可以集教师集体的力量解决一个复杂的课题,还能为教师节省很多宝贵时间。3.2.2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微课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近两年关于微课的比赛层出不穷,得到的成果也非常显著,但是这些优秀的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应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将全国的优秀微课视频集中起来,不仅让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使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教师可以在微课资源库中合理利用他人微课视频,节省时间,使优秀微课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3.2.3正确应用微课,摒弃生搬硬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微课的类型,以此考察教师的基本功情况,而且还能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根据以往经验,应用微课要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范围,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的微课类型,不能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对微课产生依赖心理,没有切实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匹配微课,以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注释
①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②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篇7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轮复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夯实学科知识、提升学科能力。一轮复习是否扎实到位,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至关重要。而江苏高考模式使得像地理这样的选修课课时很少,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所有学习行为都必须在课堂完成,因此,对江苏高三地理教师而言,探索出一种高效、规范的一轮复习课堂模式,至关
重要。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是引导学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指导和咨询。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建构起符合其认知的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利用或创设各种与知识体系相符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建构主义教学观念强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因此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一轮复习课堂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缩小因为学生听课效率不高而引起的同班同学之间的学习差异,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虽然是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但其课型却与新授课不同。授新课时,教师是依次讲解知识点,知识点是相对孤立的,即使有网络,也是相对较简单的知识网络。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建构起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案例和练习的分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并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互动完善其知识体系。而知识框架建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和习题练习,是有机结合的,其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提升学生的获取、分析、整理、探究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1.要形成规范的一轮复习课堂模式,课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学生的学情;整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教材,寻找与知识点相关联的高考试题,分析试题的立意角度,调整好符合班级生情的教学目标;建好相关的知识支架,考试重点和学生存在的难点;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建尽可能好的学习情境;按照分层设计的要求,
设计好不同能力和要求的学生训练的形式和内容。
2.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搭建的框架要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而这,必然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知识联系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地理现象和成因、结果之间的深入思考。为此,教师课前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建立起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知识框架,利用框架上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通过自主完善支架的过程中,不仅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整体上有了系统的知识建构,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各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以及自然带形成的“过程、命名、特征、变异基础”等知识的理解,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内化学习效果,并能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种框架的搭建,可以起到以下作用: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将知识点充分吸收消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学生间学习的差异,提升整体成绩;
②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③由于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早已设计好了自主探究的情境,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抛锚式”教学,突破重难点
教师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几年高频考点的分析,要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内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利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达到目标。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事件、解决问题,达成意义建构。
但学生有序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像这样的高考题,学生能不能自主解决呢?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让学生理清了思路,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漏缺产生了弥补?是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新的认知,是否达成了重难点突破?而且,这种将引导性问题呈现在教学案上,让每个学生去自主探究的方式,是面向全体的,可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因此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每个学生个体参与的,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必然具有学生个性化的烙印,会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网络产生新的建构。
(3)导练结合,贵在落实
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点后,关键还是要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实现自我反馈。而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在一轮复习的教学案中优化训练内容。我们在一轮复习的教学案中,要根据考试说明中的能级要求,科学地设计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的训练形式,这种训练形式不是将知识网络的构建和训练生生割裂,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根据知识点网络的逐步形成,呈现出由需要单个知识点解决的题目到需要多个有联系的知识点才能解决的题目,层层推进,让知识网络在题目上得以体现。而这种训练方式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能让学生通过训练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
素养。
三、模式评价
篇8
一、课前认真分析学生考卷,明确讲评重点
准确把握学情。为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在批阅试卷过程中做好批改记录,可用统计表记录,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进行设计,分为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项等。每次地理考试记录每位学生的详细成绩,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还要及时记下错误率高的试题题号、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答案、错误的症结、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如下表:
通过以上工作,对于讲评课确定难点重点及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试卷讲评策略。讲评课不是新授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在测试、阅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精心编写讲评课教案,明确讲评重点,设计讲评方法。
二、课堂讲究原则和方法是关键
1.短讲、精讲。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地理教师应把握高考中的高频题、易错题、典型题。有些答题出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够牢固,有些问题当学生拿到试卷后经过学生的再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些题可以不讲,教师可以几句话带过。当然哪些题是这种题,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评讲教案时做好统计。
2.放手让学生讲。试卷讲评课不能缺少学生这个主体,切忌教师一言堂,遵循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试卷讲评课前规定学生先订正试卷,在讲评课上完全可以把合作性学习引入试卷讲评中,由学生交流解法,谈解题思路,在与学生平凡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进一步增强讲评效果,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这类题型应该是比较基础或是经典的。
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则可以发现自己的疏漏之处和一些没掌握的知识。
3.解题技巧的分析。试卷讲评时,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重视学习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及解题技巧的指导。地理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类型。对于选择题,主要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学会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解题方法;对于综合题,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何通过有用信息提取、回忆、分析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如何归纳地理区域特征和分析地域差异。
4.侧重归类分析。在试卷讲评时,不能像传统评讲课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中的同一类问题有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讲评时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按解题方法归类,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如排除法、直接法、推理法等。
高考考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命题人却可以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随意变化题意、角度,试卷讲评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思考站在出题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5.一题多联,发散思维复习知识。评讲课是知识复习的关键,依据试题提供的情景进行一题多联,效果更佳。如讲评到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问题,可以联系如房屋的前后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向角度,正午时分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等生活事例。生活生产的实际与地理试题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生活化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6.情感激励。新课改三维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地理试卷评讲中也应涉及。试卷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充分肯定学生的答卷优点。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如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如解法有独到之处,等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
三、课后注重试卷反思与反馈
讲评结束后,让学生就每个题写出书面反思,为什么错,评讲后哪里不懂,为什么对,是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对的还是蒙对的。试卷讲评后,我们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试卷,让学生传阅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必须规范的良好习惯。及时选择一个时间段,把高频错题重新组合当做第二次测验,重新给学生打分。通过二次反馈,我们可以再次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督促学生整理知识笔记,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和题库,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不仅是一个讲评试卷的过程,还是高考考前复习阶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复习冲刺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地理试卷的讲评课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5).
篇9
二、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⑶难易要适度,环境要安静,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篇10
一、研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是编制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教“教材”的陋习,要学会取舍,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重点主干知识,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体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复习重点不明晰,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精选习题,优化训练,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实现有效复习,高效备考,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2009,(5):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2009,(5):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2009,(6):34-35.
篇11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2
一、抓主干,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上,夯实基础,认真梳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各个环节的知识,并能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促进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认识和运用能力,避免在复习时只注重对某个具体习题的解答,而忽视对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高考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体现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考试大纲》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复习中要抓主干,并向旁枝辐散,使地理知识这棵智慧树枝既繁叶茂,又脉络有致。
二、应用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地理复习
1.熟悉相关地理的概念、原理与规律
地理的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每个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内涵与外延,内涵
是该地理概念的内在特征,外延则包括该概念所属的一切事物,在复习时要讲清概念内涵,多举典型的外延实例,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实际运用。如等温线的走向,学生对“走向”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许多学生误解为“分布特征”“弯曲方向”,我们在总复习时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这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而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学习掌握地理原理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形式,地理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关系原理:如等高线凸向与地形等。(2)形成原理:如风的形成等。(3)发展变化原理:如农业区位因素等。(4)运动规律原理:如地球运动等。(5)分布规律原理:如气温的分布规律等。复习时应注重各种原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使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以下四种:(1)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等。(2)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等等。(3)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降水的空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规律等。(4)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规律:如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等等。学习地理各种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并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2.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是要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的能力。学生要依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题目,充分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利用少而精的试题分析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中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授之以“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第37题:(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点。解答此类问题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图表中充分攫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地形特征来回答即可。(2)分析该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成因类问题应构建相应知识原理和框架,就可迎刃而解:
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
(1)大量泥沙――河流向入海口输送大量泥沙。
(2)流速缓慢――近海水浅,河口处水流缓慢。
(3)海水顶托――河口地带没有强大波浪和海流。
总之,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应仔细研究设问,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概念、原理和规律。做到遇题不慌,心中有数。
三、以“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和区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学科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具备地理素质能力的体现。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明确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而地理事物或现象,都必须用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归纳、总结。
1.重视地理事物的分布,构建空间概念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往往决定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应首先确定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打破文综地理考试的“瓶颈”,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其定位方法主要有:经纬定位法、轮廓定位法、典型特征定位法、信息辅助定位法等等。正确的定位法为回答区域和系统地理提供了前提,也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2.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复习时应从正确的定位入手,依据其所在的位置、具备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及人地关系为基础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所独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建立联系线索,学会运用,逐步提高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知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注重重点区域,关注“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学会区域类比,明确区域差异,通过类比突出各自的区域特征,寻找区域发展的差异,总结区域发展的规律,在区域比较中巩固、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以地理图表试题为载体,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像、数据表为信息载体,且以文字、图像和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来考查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地理第10~12题,要求考生对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进行转换,第37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为载体,通过等高线的判读,考查本区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江三角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读图、析图,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归纳出推导结论。
五、重视审题训练,建构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揣摩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确定答案范围,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从而构建起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如回答地理特征题的一般模式是:地形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等);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篇13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