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功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有经济功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有经济功能

篇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国有经济能不能和谐稳定发展比较关键。但是国有经济能否实现其真正目标,主要取决自身的社会功能。但是从国有经济现实需求来看,目前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和市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因此,探讨国有经济功能定位以及调整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有经济功能定位探析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必须要对国有经济功能进行整体定位,合理调整国资布局、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模式等,进而发挥国有经济最大作用。

1.明确思路,对现行的国有经济模式、目标以及布局进行调整

要确定其功能定位,首先要明确思路,只有正确的思路指引下才能够增强国用经济作用。

(1)明确经营目标,确保利益最优;事实上政府是整体利益代表与国有经济所有人,因此必须先调整自身行为,站在有机增殖立场调整国有经济发展与布局。为了实现保值增殖的目标,对土地要实现开发强度或者货币最优化思路,着眼整体利益有机增值。

(2)对国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确保国资的整体发展;按照常理政府确实不应该干涉企业经营,但是作为出资者必须要不断加强国企总体发展方向。目前许多国有资产的经营机构都属于行业与系统组建,整体实力不强,其资产固化现象比较普遍,阻碍着国有资产跨部门、系统流动与重组。因此必须要借鉴现代化管理经营模式,推动国有资产的证化及资本化,减弱这些机构行政特征,提升国有资产的经营能力,实现价值最大化,确保各种经营机构重组。

(3)对国资布局进行优化,体现国有资产活力与带动力。如今全国各地国资产业部门众多,而且分布在各个行业之间,但是相比之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方面,国资相对比较少一些,大多数国企都是新增、相近的投资领域。因此就需要优化国资布局,降低国企在一般性竞争中的战线,朝着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现代服务、新型战略性的产业转型。

2.加强管理体制调整,逐渐实现统一管理

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必须要以利益最优化作为其价值取向,因此就要在目前管理机制上进行调整,从分散管理过度到集中统一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追求目标最优,实现经济效率与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国有经济如果要实现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放弃分散管理、让权让利来促进企业的经济性,通过现代化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竞争。但是站在整体利益角度来看,国有经济目标最优不能够和国企利益最优形成同向合理,单纯依靠企业做大做强,是根本不能够实现国有经济的根本目标。所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管理上的整合,是国有经济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国有经济功能调整方向

虽然对国有经济进行了功能定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变化是复杂的,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变化现状对国有经济功能进行调整。

1.从理论角度再认识国有经济定位;事实上固有经济应该属于政府职能之延伸,要对市场的失灵进行弥补,在以后发展中要进一步国有经济承担的社会职能及政治职能,让其回归到本位上。同时国有经济要首当其冲延伸到其他民营企业不愿涉入的行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稳定的行业。对于那些不需要国有经济来控制行业,要多给民营经济留够空间。

2.多角度再分析国有企业功能;事实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主要功能上存在“二重企业论”与“特殊企业论”这两种观点。这就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属于特殊企业,具备了社会效益最优化,为社会稳定及经济稳定做贡献,还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进入市场竞争,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

3.通过实践再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虽然上面两种观点的立论基础存在差异,但是也是国有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反思。从国有企业的职能现状来看,目前存在任务不明、职能不清现象,也没有真正明确国有及私营企业间的界限,导致国有企业目标与职能更为模糊,有一些企业还走入极端,将利润作为了国企主要目标,将利润作为了衡量国企经营好坏主要的指标,而轻视了国企职能与社会效益,各种因素影响到国企功能定位,因此必须要在实践中总结问题,进一步完善国企的治理结构以及管理薪酬体制,不同类型、功能的国企要实行分类管理与考核。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国有经济功能定位,才能够健全与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减弱国企控制功能,削弱法律和政策对国企在获取生产要素、市场准入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让国企真正回归到市场之中。同时还要强化国企的社会职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功能定位,确定国有经济功能定位的调整方向,这样才能够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航: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

[2]李荣融:国有企业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稳步推进[J].求是, 2007 (16).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65-02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机关工作效率,优化机关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在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一定设备的支持下,优化传统的办公形式和业务结构,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高效、透明、公开、优质的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它是政府行政系统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网上信息的公布;政府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实行交互式办公;共享资源,协调配合。

1 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出现,为机关行政服务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机关与人民的充分互动。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有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对机关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机关的服务效率,并且为机关决策、服务流程、办事方法等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形式,同时也方便了广大民众的要求。同时,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信息公开和办事流程的透明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机关行政行为起到了有效的规制作用,有利于促进法治机关的建设。

第二,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为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创造了条件,丰富了人民参与政治和行政的途径。通过政府网站的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机关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在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机关职能从单纯的管制向服务方向转变,优化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态度,对机关工作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电子政务建设还明晰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简化了机关办事中不必要的流程,通过信息的有效整合提高机关的服务效率。同时,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公众的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缩短决策时间提高了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 优化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电子政务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优化发展也必须从平台建设开始。首先,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机关内外互动的窗口。通过网站建设要实现信息的共享、网上办公的方便快捷以及及时的沟通。当前我国机关网站的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完善其功能,发挥其作用。其次,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根本。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首先必须对传统的机关工作程序和方式进行革新,因此,办公自动化是其中最为根本的部分。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推行,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服务器、电脑等基本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关干部运用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处理的能力培训。最后,机关各部门之间还应该建立起协同合作的平台,为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做好准备。

2.2 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提高机关管理效率

电子政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内在的根本特征。首先,要加强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首要特征,因此,在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信息的有效搜集、分析、处理,为机关领导进行行政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且实施掌握业务发展的动态和形势。其次,要建立起高效、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完整高效的数据库系统是提高机关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为机关各部门以及公众所享用,加强机关和服务对象的交流沟通。通过资源的充分整合建立起高效协同的机关办公体系,确保机关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3 全面改进,推动机关和群众之间的互动

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机关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电子政务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以及机关干部的理念、社会的关注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进,推动机关和群众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机关要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来为民众办实事,规范办事的流程,提高办事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电子政务的信息搜集平台和沟通平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机关的工作;此外,还要加快机关电子政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工作方式,节约机关的行政成本,提高机关的行政实效。

3 优化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机关工作效能是对机关工作过程和行政管理效果的一种评价,主要是通过工作成本和产出来进行判断。电子政务建设为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提供了基本的途径,优化电子政务建设可以从政务公开、业务程序、机关决策、行政效率等多个方面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从政务公开方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使得机关工作处 于透明状态,政务信息也处于开放状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机关网站,机关工作成了一种开放式办公。一方面,机关的办事流程能被领导和其他部门迅速知悉,内部监督更为简便可行;另一方面,机关通过网站这种开放式的管理形式,使得机关的信息处于一个公开状态,民众可以有效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参与到机关政策的制定中来,对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可以促进机关行政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政府信息的公开也使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被所有的民众平等地知悉,从而保证公众的积极有效参与,提高机关决策的有效性和民主性,保证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从机关的办公程序来看,优化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机关工作流程的整合,通过协同、精简、重组来优化办公程序,节约行政资源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服务。机关通过在业务上、机关内部各部门以及不同机关之间的业务组合,精简了机关办公所需的人力物力,产出也随之提高,机关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质量也因此得以改善。

从机关决策方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数据库系统等收集、整理了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料,为机关决策提供了基础准备;信息的动态收集处理也确保了机关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不断更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公众的参与还可以提高机关决策的可接受程度;此外,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支持下,机关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决策路径的优化和选择,通过提前的预测和对比分析,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程度。

从行政效率方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优化可以大大缩短信息的传递时间,为机关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从而节约机关行政成本,在简化行政程序的同时促进机关行政组织、结构和体制的完善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国机关工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平台建设、理念的更新、资源的整合和与民众的互动,可以大大提高机关工作的效能,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联锋.构建电子政务平台与提高政府效能关系分析[J].科技信息,2011,(31).

篇3

当前,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有企业改革向深水区的迈进,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较以往发生的重大变化,煤炭企业共青团员自身在思想领域、个人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也呈现出新特点,这为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提出了现实挑战。面对当前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员自身在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努力实现教育职能的大转变,广大国有煤炭企业团干部在开展对广大共青团职工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新形势、思考新问题,积极从我做起显得至关重要。在素质教育职能模式上,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干部要从当前国有煤炭企业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提高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素质、团结进取素质、廉洁自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具体素质入手,积极建立和创造与国有煤炭企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素质教育职能转变,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与当前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在国有煤炭企业实现素质教育职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有国有煤炭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生产经营发展思路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多数国有煤炭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共青团组织在提升广大青年职工各项素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没有对共青团开展素质教育的各项手段予以较大投入和关注,当前一些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滞留在传统的、落后的手工操作层面上,已经成为影响到对广大青年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职能的最大障碍。从这个角度讲,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职能,必须要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有煤炭企业团组织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实现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可以在对广大青年职工素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发掘大量的、在本企业之外的素质教育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极大的丰富本企业广大青年职工的素质结构,提高广大青年职工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开展素质教育的效率和力度。通过引进与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会大大提高广大青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增加青年群体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手段在职工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争取更多的资金,对企业素质教育现代化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二是不断加强企业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上开辟专门的素质教育栏目,为广大青年提供思想交流的学习互动的平台;三是鼓励广大青年职工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团委开展的现代教育活动中来。

三、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素质教育职能,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

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想真正发挥在企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按照新时期共青团建设的新要求、新思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建设自己。

首先,要把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到国有煤炭企业整体工作之中。这就需要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认真按照团中央十七大报告精神,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提升团委整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团委工作的静止性和封闭性。

其次,在国有煤炭企业开展的原有素质教育职能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强化自身建设;在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创新型思维,在自身组织建设、完成素质教育职能中充分发挥创新性观念和创新性思维,将广大青年职工素质教育统筹纳入到共青团的工作机制、工作体制和业务范围之内。

再次,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要从积极营造和谐、积极、向上、文明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通过营造企业文化强化和发挥素质教育职能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丰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素质教育职能具有很强的辅作用。从这个角度讲,为实现素质教育职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软环境基础是必须做的。

结语:

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作用、实施素质教育职能转变,必须要从当前国有煤炭企业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广大共青团干部要认清新形势,积极从我做起,努力探索素质教育职能模式、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与当前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手、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国有煤炭企业共青团素质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8月于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微创组)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传统组),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HIF-1α和MACC1表达水平。 结果 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gM、IgG、CD4+和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HIF-1α和MACC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微创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A和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相关基因HIF-1α和MACC1的表达。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0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gastric cancer and its influ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e functio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 and 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 (MACC1). Methods 7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from February 2009 to August 2013 in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traditional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had 39 cases. The short- 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complications,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levels of HIF-1α and MACC1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1 year survival rate, 2 year survival rate and local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gM, IgG, CD4+ and CD4+/CD8+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D8+, HIF-1α and MACC1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indicators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levels of IgA and CD3+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related genes HIF-1α and MACC1.

篇5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篇6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微观层面来看,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而且,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 .《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新视野》,1999年第4期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经济运营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是和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有关的。那么,是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忽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生产经营不从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出发,决策随意而出现重大失误;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监督检查;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低效、产品质量下降;忽视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墨守陈规,不思创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遇到困难。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矛盾并不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所有企业都存在这种矛盾。对国有经济而言,解决这种矛盾,主要是要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4.机制性矛盾

即国有经济所特有的运营机制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在运营机制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是所有者,国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制度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其运营都要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发生联系,因而如何提高国家或政府的效率、合理确定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有经济在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国家,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拥有,因而如何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果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关切度就成为国有经济运营机制的一个关键。国有经济的这些特点,要求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建立既适合国有经济有效运营、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运营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但是,在国有经济的运营实践中,这种机制往往是待完善的,从而产生出矛盾。在市场经济中,对所有的经济类型、所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一般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所特有的;对所有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则具有普遍性。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创新,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5.功能性矛盾

即由国有经济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的特有功能决定了一些国有企业不能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往往要服从于有关的社会目标和政策目标,经营行为也往往要符合一定的公益准则。从一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偏离利润目标往往与市场机制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存在于承担国有经济特殊功能的国有企业,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政策,达到国有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四、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篇9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对这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中撤出,集中支持国有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加工业。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一般相对较低,应从中逐步退出。这些产业包括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

篇1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国有经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争议交锋激烈。效率方面的争议,集中在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是否较低,其利润增长是否主要来源于垄断,是否存在政府的特殊保护从而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公平方面的争议。集中在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的状况,主要是缘予国有企业改制、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还是缘于国有垄断高福利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并且对上述两方面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坚持国有企业低效率观点的学者,更倾向于否定贫富差距扩大是由于国企改制、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所致,而更支持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扩大非公有经济进入领域。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率,反之亦然,认真分析上述争议,既有利于深化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也有利于为国有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一、国有经济整体上存在非效率性

纵观近10年来关于国有经济效率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以及利用国有经济早期数据(2005年之前)的研究大多从某个方面论证了国有经济低效率。这些研究主要通过数值列表或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的技术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2)国企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3)国企改制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对就业也有积极作用;(4)国企存在政府保护与预算软约束问题,其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垄断。然而最近的研究则出现了风向转换。尽管一些研究仍然支持国有经济低效论,但其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在于持相反观点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综合效率与非国企至少不存在显著差异,国有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2)国有经济社会效率绝对占优,过去国企财务绩效不佳主要是由于其承担的社会成本较高;(3)目前,国企发展的环境体制均已发生变化,已不存在政府的特殊保护与预算软约束问题,大多数国企处于竞争性行业,其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效率提高,不要片面强调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见表1)。

上述争议双方实证分析结论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国企改革早期阶段,国有企业相对非国有企业总体效率较差的事实。而近年来,随着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性市场体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就时代背景而言,转轨初期的国企改革,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较深,早期研究更多地论证国有经济非效率性,而近期随着中国模式的崛起,尤其是我国政府及国企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良好表现,使得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

分析结论迥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选取的指标不同。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从而存在所谓的“效率悖论”。不过,与原先世界银行界定的“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这一“效率悖论”不同,当前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具体表现为下述内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较高,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较低;工业增加值率较高,而总资产贡献率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而资产增加值率较低(见表2)。而实证分析已经表明。国企在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非效率,并且现阶段国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率性其实是不明确的。

篇11

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建国以来实行的僵化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是很合理,所以需要实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但是1990年后,国际以及我国国内的经济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营以及竞争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体制、机制以及技术创新的层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旧式的国有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追根究底还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格局问题,所以国有企业就业格局急需战略性调整。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客观要求

各种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各种新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的发展,世界经济也相应的复杂起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动,世界上很多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转向我国,我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3.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充分利用国有资本的现实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政府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应的减少。政府筹资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税筹资;二是通过举债筹资。两者都不可行,唯一的方法就是盘活国有资本的存量资金,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点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也是一种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法。对企业是有利的,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是有益的,可将其看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一种手段。

1.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是除去投入的所有资本,所得的真正收益,它对机会成本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又叫做剩余收益。它追求的是企业家收益,因为企业的真正成本一定高于账面成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资金收入。国际上对经济增加值体系定义为四部分:评价指标管理体系、决策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管理体系以及财务管理体系。

2.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集合了多个关键问题,它的模式也是多样的,它的原理以利润为导向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成本为导向是核算成本最低,以销售为导向是实现企业能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等。每种模式都有其必须的条件,所以企业要选择利于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方式,它是企业业绩考核的依据,对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将企业的价值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3.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工作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企业都进行了持续经营的假设,所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制定的长期目标,预算编制就贯穿了企业战略的整个过程。编制预算的具体过程是: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实际目标,然后将实际目标转化成经济增加值以及目标值。具体操作是将目标分配给每一个部门,企业各个部门以管理层下达,每个部门都有关于经济增加值编制预算相关的任务,一次作为实现当期财务预算以及经营预算的目标,相关的部门在实行预算计划之前,可以将自己部门的情况进行反馈,进而对预算编制计划进行调整,一起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企业各部门的资源,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加强相互联系,前期需要反馈,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到最后进行整体的预算考评,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过程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中,全面预算是一种预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项目的风险也不同,可以选用风险低的项目,以此来调整资本的成本,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考虑了实际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各部门以及整个企业的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准确。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编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制定企业基于经济增加值的预算目标,然后将目标下达到下层各个部门并进行调整,最后将计划反馈给管理部门,从而形成企业最终的全面预算指标。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联系着企业的各个部门,经济增加值依据的是全面预算体系最终的数据以及信息的预警功能,所以要设定考评激励体系,最后要依据全面预算工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企业合理的决策。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编制体系

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预测,对影响经济增加值的各种因素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控制,从而实现最理想的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提高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就是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基本的手段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存货占用费以及各种资本成本)。

2.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分析

如果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说明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如果经济增加值为零,说明企业创造的利润满足的只是企业的机会成本。根据结果,调整自身的经营方法,发掘企业潜在的价值。如果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小于零,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弥补不了已付出的成本,不能对这个项目进行再投资。对预算之后经济增加值的可行性分析,就是要求最终的收益接近或是等于经济增加值,不符合此条件,企业会放弃对项目的投资。

3.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监控体系

在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其实行监控,所以需要制定专门的全面预算监控分析体系。预算的监控主要是预算过程的监控,预算的分析主要是对结果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监控体系是预算结果客观性的重要保证,是公司正常经营的保证,公司对用户的各种银行以及资金信息进行掌握,可以更好的与预算结合。加强这些信息的监控,可以更好地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有的公司为了加强监控力度,还编制了相关的全面预算动态监测机制,这样能保证全面预算时出现的数据误差。

4.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考评奖励体系

考核和奖励是预算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针对的是经济责任制以及超指标预算,将最终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对相关的预算合格或优秀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部门进行惩罚,主体是企业内部的部门或是员工,依据就是预算的目标,客体是应收账款等指标,形式主要有设置奖金,这就是全面预算考评奖励体系。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预算的最后,这种体系往往对体系内部的部门有激励的作用,通过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使报告期的预算更加的趋向于理性的最大化价值,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避免人才的流失。

通过分析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适合企业发展的,它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进行国有经济格局的战略性调整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以及运行效率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其运营以及管理进行合理优化。本文引入的企业内部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各个方面展开,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该体系在企业内部的运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的运用,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国有经济格局的战略性调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2]李洪,张德明,曹秀英等.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454家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数据[J].管理世界,2006(10).

篇12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是适度收缩国有企业的战线,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各种经济、金融手段实现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促使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对策是通过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带动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改善,通过调整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促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行业向垄断性、公益性行业和支柱产业转移,在这些领域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一是产权创新理论。根据产权理论,一定形式的产权安排必内含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通过国有产权的流动和多元化,改变原有产权安排中的不合理性,就为实现国有经济的最大可能程度的配置效率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市场竞争理论。针对产权激励的有限性,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弥补产权激励的不足。三是X(低)效率理论。根据X效率理论,企业效率的损失原因中的大多数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企业资源配置和企业经营等等方面的。因此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和资源配置水平,从而降低国有企业的实际效率损失。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应从其根本的目标出发,通过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对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使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公共产品产业转移。并通过抓大放小的策略,使有限的国家财力向国有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国有经济的产权重新安排

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首先应该实现产权制度的创新。根据产权理论,将产权的重新安排作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条件,通过产权的重新安排,以保证国有经济实现其最大可能配置效率的可能性。但是,国有经济的产权重新安排,不能只从其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而且还应该看到其社会效率,其基本思路是:

1、保持在核心公共产品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公共产品领域,如军事工业、航天航空工业、造币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已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而这些领域直接关系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定,因此国有经济应当对其实行绝对控制,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保证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的同时,也可以逐步吸引部分非国有成分进入这些领域。

2、保持在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领域的支配地位

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的建设,由于其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经济回报效率相对较低,其产权激励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十分有限。尽管这些领域的经济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其社会效率的作用不容忽视。这要求国有经济继续保持其在这些领域的支配地位,向这些领域投资,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逐步将其中的非核心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过渡到由其他经济成分为主。

3、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建设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从世界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型企业和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过去,由于实行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所有企业全部由国家投资,国有资本分散,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规模优势,无法达到当代技术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形成国际竞争力,导致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低下,经济效率普遍较差。因而,要集中国家财力在电子、汽车、石化、机械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中建设一些大型或者特大型的国有企业和集团,从而构建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框架,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新技术革命导致了新的产业革命,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其进入的要求相对较高,就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实力和现状而言,进入相对较为困难。为此,国有经济应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从而为吸引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对这些领域的进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逐步从一般竞争行业退出

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国有经济中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属于一般竞争行业,而且其效率普遍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率,也分散了国家财力。同时,由于其经济成分的特殊,从某些方面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实现战略性改组的目标,除保留部分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外,通过并构、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将中、小型企业资产向国有大型企业集中,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对仍旧留在一般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应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与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二、加快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创新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角度,为企业实现最大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可能性,而企业要实现其最大可能效率离不开其生存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机制。要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必须建立适合国有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使国有企业逐步建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竞争企业。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

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造成了目前的政府职能的异位现象。政府直接管理企业,从而形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成为各级政府职能的首要任务之一。政府以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社会一般管理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严重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作为一般管理者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因此,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就必须将企业经营管理从政府职能中剥离,政府应只从事其一般管理职能,不再从事国有资产的经营,只要做好一般的社会经济管理、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宏观调控,为各类经济成分,当然也包括国有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2、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的国有经济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投资主体不清,所有者缺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改进目前的这种情况。同时又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解决国有企业的自身问题,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真正到位。

3、逐步建立和完善经理市场,强化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非企业的所有者,因而在经营活动中,其利益并不永远和所有者的利益一致。如果缺乏完善的激励监控机制,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企业的经营者可能会以牺牲所有者即国家的利益来保全自身的利益。因此应该通过对经营者的监督控制,规范其行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经营者的权益,使其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同时加速经理人员的市场化,通过建立经理人员市场和经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机制来激励和约束激励人员的行为。

三、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制度可能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产权的重新安排和市场激励机制的建立只是为企业实现其最大可能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必要性。实际效率与最大可能效率之间存在效率的损失,根据HarveyLei- benstein的X(低)效率理论,造成效率损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是与企业治理和外部市场机制有关,而更多的是涉及企业内部的组织行为、组织文化、资源整合、经营谋略等管理问题。因而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重塑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国有企业曾经有过积极向上、符合历史、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但随着国有企业效率的滑坡,企业改组,职工下岗等等情况的出现,造成了国有企业原有企业文化的失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涵,是企业发展的长期动力源。要实现国有企业的改组,应该重新塑造国有企业的形象,重新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和国有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将企业员工的个人愿景融合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之中,使企业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使企业员工成为自我超越的人,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进而将国有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成为最具生命力的组织。

2、以新的理念,开发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己不再是资本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率的高低。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数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积累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其构成分析来看,懂生产的多,懂经营的少,技术人才多于经理人才,整个人才结构极不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加大对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应该充分认识企业家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流程再造,变革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成为了一个生产车间,其组织架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生产的计划和安排上,因而形成了一种多层的科层结构,缺乏必要的弹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其必须具备的市场营销、资金运筹、技术创新与开发等等功能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下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因此,应该根据流程再造理论,重新设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变革国有企业的现行组织架构,减少中间层,增加沟通渠道,将其变革为扁平化的弹性组织。

篇13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得很早,且多年反复提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了“混合所有的经济”概念:“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由此可见,提出和实行以股份制为实现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已经历时二十多年的老问题。但是多年来人们侧重于关注和讨论的是股份制问题,而不是侧重于关注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因此,没有引起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不同见解的争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设一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段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与以前的有关论述相比较,有两处新意:其一是以前讲混合所有制是以股份制为主题,是从股份制引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论述,是把混合所有制作为独立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其二是以前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单从或重在从公有制经济的改革着眼的,是将股份制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后又强调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论述是既从搞好国有经济也从搞好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着眼点的。

有个区别于过去的新提法,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说,既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三中全会的决定又明确指出:这既“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以前讲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着眼于股份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学界曾讨论和争论过股份制的性质和作用问题,而没有专门或侧重于讨论与争论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改革的独立的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引发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有中央作为指导思想的声音;有国有企业高管的声音;有地方政府的声音;有私企高管的声音;有主张“国退民进”搞私有化的声音;有坚持按宪法和中央指导思想办事、反对借机消蚀国有经济的声音……

不能用私有化观点错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有人做出与中央指导思想完全相悖的解读和宣传。他们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消蚀国有资本、“去国有化”、“国企民营化”、“国退民进”、“国有资本退出控股状态”,等等。

经济学界用新自由主义观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代表作之一,是2015年2月27日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所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产权结构优化》一文,其核心思想就是“国退民进”,国企放弃控股权。该文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要点是大幅降低国有股比重”。“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绝大多数行业,国家应放弃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在竞争性领域可“考虑全面退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国有资产转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流失’,定价过高,民间资本不会有兴趣”。“现阶段的‘国退民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选择”。

这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解读,是完全背离中央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本意和精神的,也是背离我国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

我国实行以股份制为载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相反。历届中央文件关于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讲得很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搞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必须以此为中心,服从于这一中心环节。从历届中央文件有关混合所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丝毫没有为“国退民进”、消蚀国企留下任何空间。

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讨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为什么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简单地说,是要将其作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和扩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搞好搞活国有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扩大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和目的:既是为了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也是为了扩大私人资本发展的领域,让私资更多进军国有经济,更好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其二是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同志在2014年8月18日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占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此为指导。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互相融合,应是双向混合,而非单向混合。现在一讲混改,就只是单向混改,即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而不讲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私资经济。似乎一讲公资参股私资,就敏感为“国进民退”,侵蚀私企。其实,多年前我在南方参观一家经营得很好的私营医药企业,就是国资参股、私资控股的企业,而且国资占大头,但分散在多家国企。私资占比高,因而私资控股称私营企业。一般把私营经济与私有经济划等号,其实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参股的私营经济,无论由私资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都会放大了私资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利用公有资本发展和壮大私资自己。不言而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允许和鼓励更多的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其实,以股份制为载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了。2012年,我国已有2494家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23万亿元。其中既有国有资本,也有私人资本参股或控股。现在是要进一步打开国有经济大门,让私资进入。

第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问题是由谁掌握和怎样掌握控股权。有的学者和私企高管要求私人资本参股国有经济时,取得控股权。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前面已经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既不是让私资侵蚀国资,也不是让国资侵蚀私资,而是要“国进民进”,共同发展。如果私资进入国企,让国资放弃控股权,转由私资控股,那就蜕变为私营经济了。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载体的股份制的性质,学界曾争鸣许久。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经济理论上澄清了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作用。”同理,如果私人资本控股,就是扩大私资的支配范围,增强私营经济主体作用,就具有明显的私有性。由此可见,要求私资参股国有经济时一律取得控股权,实际上是要让私资消蚀国资,搞“国退民进”。这背离中央的指导精神,也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是不可取的。

第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应有其取得控股权的范围。如果公有资本参股私企,私人资本自然要取得绝对或相对控股权。如果私资参股国企,整体上,国企要“保值增值”。所谓“保值”,就是对存量资本要保持其原价值,不能流失。不是也不应把国企已做好的大蛋糕切一块送给私资。除非有的国企既无关国计民生,又经营不善,需要引进私资,会同意由私资控股。另外,国有经济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增值,就是要扩大资本、做大蛋糕。在扩大投资或进行新投资中,可按照投资项目的性质和国资私资投入的大小,由国资控股或由私资控股。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急于定任务、赶时间、显“政绩”。要先吃透中央文件指导思想和改革精神。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规范操作。要防止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流失。今年6月5日,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开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面,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这一指导思想,应在混改中遵从,特别在私资参股垄断行业国企过程中,要去除随意性与盲目性,要按同志的讲话办事。